第一篇: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桥
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桥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海峡、桂花、移植、海湾、彼此、袭击、剩余、关怀、空旷、暂时、同胞、血脉相连”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两岸骨肉同胞的血脉亲情。学习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正确书写“海峡、桂花、移植、海湾、彼此、袭击、剩余、关怀、空旷、暂时、同胞、血脉相连”等词语。学习难点:
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两岸骨肉同胞的血脉亲情。学法指导:
1、借助工具书理解生字生词。
2、根据导学案设计的问题展开学习,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打问号,在小组内讨论。
一、自主学习
1、通过自读课文,我圈出了课文中需要掌握的生字,它们是:
峡桂移湾彼袭余怀旷暂胞脉
(1)我会读。
(2)我是这样记住这些字的。
2、我会读下面这些词语海峡.桂.花移.植海湾.彼.此袭.击剩余.关怀.空旷.暂.时同胞.血脉.
相连凋谢含苞身躯跨越
3、通过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我理解了课文中一些词语的意思。我想和大家交流一下。
4、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合作探究
1、我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讲述的故事真感人,尤其是这些句子最令我感动:
令我感动的原因是:
三、课堂检测
1、看拼音写词语
hǎixiáguìhuāyízhíhǎiwānbǐcǐxíjī()()()()()()shângyúguānhuáikōngkuàngzànshítóngbāo
()()()()()xuâ mài xiāng lián()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这篇课文讲的是_____在地震中不顾个人危险,向一个身患血癌的___捐献骨髓,最终挽救了____的生命的故事,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感情,表现了________和_________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
第二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拨动情感之弦 唱响生命之歌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 福建省邵武市实验小学 徐小晶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人间真情”专题中的一篇。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这样一篇充满人间真情的课文一定能拨动学生爱的心弦,激起效仿的意愿。设计理念:
根据“凭借课文的例子,选找教学突破口,引导学生学习用语文”这个课题的思想,我在课堂教学中尝试凭借课文的例子,抓住课文几次出现的数字为突破口,另一方面又以爱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以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感情。两条线交互进行,在教学中注重朗读、注重感悟、注重情感交流、注重创语言文字训练,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再创造学习,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引导学生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通过感情朗读,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美好的情感,体会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
教学重点: 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
教学难点: 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题 走近文本
1、字幕出示:
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变成黑夜。——罗曼罗兰 爱,可以创造奇迹。——莎士比亚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爱”的主题的文章。
3、板书:桥 师:桥,见过吗?
4、在“桥”前板书:生命 师:见过生命桥吗?
5、将课题补充完整《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指的是什么呢?
6、齐读课题,质疑: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你们从这双眼睛中看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板题的设计从右往左解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初读感知 了解文本
1、生初读课文,读准字词,读通句子。划出课文中含数字的句子。
2、汇报。谁知道文中的海峡指的是什么海峡?(台湾海峡)那么跨越海峡桥的两端是?(板书:杭州,台湾)跨越海峡的这一头是?那一头是(板书:小钱,青年)
3、师:你能根据黑板上的板书说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4、与其他课文相比较,这篇课文中出现了许多含数字的词,你们找到了吗?
5、老师将这些数字进行了重组,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了。出示: 1999年9月22日,早晨7时30分
大陆,18岁的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等待生命的即将绽放。
台湾,7.3级的大地震,一位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等待骨髓流出。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合适的骨髓,24小时的保存期,经过十几小时的奔波,那跨越海峡的骨髓涓涓流进了小钱的身体里„„
6、读一读,交流读后感想。
7、师:每次读着这几个句子,读着这几个数字,我都被深深地感动着。让我们走进这篇课文,走进这些数字,去体味那份纯真至情的爱,去追寻那份生命的感动。
设计意图:抓住本文中多次出现的数字进行教材重组,以此为教学突破口,让学生快速地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可起“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屏弃了传统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式。
三、细读品味 深入文本
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细细地品味这些含着数字的句子。哪一个数字令你心头一震?为什么?生读。
预设交流:
(一)18岁
1、生:令我心头一震的数字是18岁
2、请你把这数字所在的句子读出来.句子1: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并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1)让我们来看看白血病相关资料。读了材料,你体会到了什么?
(2)“生命如花,岁月如花。”人们常常用花来形容生命。在这段话中,同样也有三个描写花朵的词语,(出示:凋零 含苞 绽放)
十八岁,这是()的花朵(含苞、绽放、即将盛开的,含苞待放的„„)而18岁的患了白血病的小钱,这是()的花朵(枯萎的、即将凋零的„„)(3)18岁啊,一个充满梦想的年纪,一个如花的年纪。灿烂的阳光穿透明亮的窗户,轻柔地抚摩着万物,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了,可是他的内心早已心潮澎湃,思绪回到了往日的美好时光。他想起了__________________(生答)
(4)引:
小钱不能在运动场上一展身手,他——(女生读)只能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小钱也不能在图书馆学习知识,他——(男生读)只能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十八岁,一个如花的年纪。18岁,一个普普通通的数字,却让我们真真切切的触摸到一份伤悲,一份无奈。(齐读)
(二)十万人
句子2: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如果没有亲缘关系,大约在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有适合骨髓的人。
(1)哪些字眼中看出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的不容易?理解“辗转”的意思
(2)出示骨髓移植资料。
(3)十万分之一的希望啊,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三)7.3级
1、播放地震录像,看到这些,你最想说什么?
2、是啊,这是可怕的地震,让人心惊胆颤啊,但台湾花莲慈济医院里手术如期的举行了!这一切感动了所有在场的人,我相信也会触动我们的心弦!请同学们认真地读课文3、4、5自然段,找找哪些句子最让你感动。
3、生自由读。
4、预设交流:
句子(1)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①、你因为什么而感动?
②、引读: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不知道(),但是他知道()
③、可是这位年轻人却选择躺在病床上,孩子们不是他冷漠。不知道并不表示他不关心,不清楚不代表他不牵挂,他静静地躺着,内心早已百折千绕了,年青人啊,此时你在想些什么呢?
④、交流感悟读
句子(2)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①为什么这句话最揪住了你的心?
②从哪些字词看出余震很强?能具体说说吗?(突如其来、针头从肌肤里脱落、不得不、才比较安全)
③师:是啊,在强烈余震中,他们本应该怎么样啊?
④为什么李博士能沉着站在这里、台湾青年能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呢?让他们坚持的理由是什么?(用上因为„„所以„„)
师:台湾青年的爱心感动了我们,李博士高尚的医德也感动了我们,让我们带着那份感动再次读出那令人不可思议的“沉着”、“静静”。(再读)
句子(3)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①为什么也能让你感动?
②师范读,请生思考老师还读出了哪份感动? ③涓涓流出的仅仅是骨髓吗?那么,还流出了什么?
(四)十几个小时
李博士带着刚抽取的骨髓,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赶到杭州,和当地的医护人员一起连夜为小钱做了骨髓移植手术。
①指生读
②最揪住你心的是哪个词?(奔波、连夜)
③让我们来看看李博士这十几个小时到底是怎样奔波的?
(出示图表)
7:30 台湾青年进入手术室 8:50 骨髓涓涓流出
10:20 李博士带着骨髓,从台湾花莲起飞 15:54 骨髓运到香港特区
20:45 运输骨髓的飞机降落在上海虹桥机场 22:15 接骨髓的救护车开进了杭州 22:50 骨髓一直手术开始 凌晨2:00 手术顺利完成
④师:这是怎样的十几个小时?(漫长的,紧张的,争分夺秒的,让人牵肠挂肚的„„)(全班读)
⑤师:整整11小时30分,纵然有重重困难,也无法阻隔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此时此刻,老师从你们的脸上看到了两个字“感动”,带着我们的感动让我们一起读这一自然段吧。
设计意图:成功的课堂教学追求“主线简明,细节饱满”。本环节依托“哪个数字令你心头一震”这条主线,将文中的小钱、台湾青年、李博士等人物形象成功地贯穿在文本中,让学生以深刻地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感情。
四、创设场景,深入感悟
1、师: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这是一次和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生命之花在人们无私的给予重新绽放了。小钱得救了。你高兴吗?你激动吗?你想把这消息告诉谁?最想知道这个消息的人是谁?
2、交流
3、师:小钱父母相拥而泣、李博士如释重负、医护人员奔走相告此时此刻,只有课文的最后一段能表达我们此时的心声。(生齐读)
4、海峡情、同胞情,息息相关情,茫茫的海峡隔不断骨肉亲情,小钱心中有说不出的感动,他要感激谁?是台湾青年?是李博士?或是所有关心他的人?请选择感谢对象把感谢的话语写下来
5、交流
6、师:文章学到这,让我们再一次回头细细品味文章的题目——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在你的心中,这还是一座普通的桥吗?
7、生谈感受
8、师:同学们这岂止是一座桥,岂止是一个故事,这简直就是一曲生命的赞歌,一首爱的诗篇。什么是爱,这便是深深的爱,什么是情,那便是浓浓的情,什么是奉献,这就是无私的奉献!
9、同学们,让我们铭记,有座桥它跨越了茫茫的海峡(读题)
让我们相信,这座桥将永远屹立在我们的心中(读题)
设计意图:以文本为凭借,挖掘学习资源,适度安排语言文字训练,填补文中想象空白,引导学生自主表达,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对“生命桥”的理解。
六、作业
请写下小钱和台湾青年见面的场景 板书设计: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大陆 血脉亲情
小钱 捐献骨髓
台湾 青年
第三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评课稿
今天,我观看了东关小学马慧芳老师执教的一节视频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我被她那亲和,充满深情的教风所深深打动,其自然的导语,深厚而真实的功底深深令我佩服。这节课中,教师的导语自然,教学中紧抓教材内容中关键词语的理解,依托文本,抓住主线理解课文的教学方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教师具有启发和激励性的语言,为课堂的生动增添了一抹绚丽的色彩。如诗的开篇导语,配合钟表滴答滴答的响声,教师优美,深情的语言从开课始就一下抓住学生的心。此外,教师在引导要求学生去读书思考时,启发性的语言也对学生起了激励的作用。
二、教师能紧扣文本,整体把握,利用关键词,理解文本内容。课标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教学设计的导言,问题,引读等都不能偏离文章的主线。本次教学中,马老师紧扣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苍白的脸上红润起来……唯有骨髓的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在本句中,马教师紧扣含苞,绽放,凋零三个词语,很巧妙地将文本的深刻含义——生命的成长经历结合起来,使学生真实而深层地走近文本的内涵,理解文本内涵。
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注重落实了双基教学。语文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也特别注重了双基的落实。如:师在板书课题时,引导学生“跨”字最后一笔的书写及名称。
四、搭建想象平台,落实表达
在这堂课中,马老师为了让学生读懂捐献,感悟爱心,学会感恩。在拯救成功后,假设小钱和台湾青年相遇,小钱会对青年说什么? 在语文课堂的口头表达中尽情地流淌,同时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爱心,深深的印在每位同学的心间。
从教学设计和教学细节上看出马教师的教风朴实自然,语文功底扎实,潜心研究文本。今日有幸听到这样的好课,让我从中受益匪浅,获益良多。
总之,从这堂课中,教师的教学获得了很好的效果,不过其中也有些瑕疵,如果中间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时间的把握有些拖沓,稍许再注意一下,或许教学效果会更好些。
第四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于老师执教的一堂生动、形象的课,课上真正体现了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这一教学理念。老师的安排很好,不仅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反复品读,反复操练,真正是做到读写结合,正确、仔细地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而且使同学们对文本有了更深刻地理解。于老师注重让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以各种方式读,找出课文中令人感动的词句,自己感悟,充分发挥想象说话,读写结合,以写抒情等,师生间的对话又拓展了文本的内容,老师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语言,理解内容,产生感情,达到感情共鸣,达到了理想的效果。语文阅读既要培养学生走进文本研读的本领又要培养学生走出文本拓展的能力。文本是死东西,它只有经过学生的理解、接受、反思后才能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栩栩如生的形象,文本才有生命,也只有这样的阅读才能开启学生的心智。如理解“辗转”一词,学生先自己找到“辗转”所在的句子,反复诵读理解,并联系这个句子的上下文。同时,教师引领学生依照文本扩展,再理解。医生首先会从哪些人中去寻找适合的骨髓?最后在哪里找到了骨髓?学生随着老师指明的方向,反馈:医生在小钱的家人中找——整个杭州找——浙江省内找——找遍中国大陆,最后在中国的台湾同胞中找到了。老师总结;刚才大家寻找的这个艰难历程就是“辗转”的意思。就这样理解“辗转”水到渠成。同时让学生感悟到了寻找适合移植的骨髓困难重重。这个环节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从教学设计和教学细节上看出于老师的教风朴实,不设花架子,语文功底扎实,潜心研究文本。正像崔峦老师说的“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要真真切切地做到“三实”,达到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
[] [
上周,聆听了陈老师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收益非浅。这堂语文阅读课,陈老师的整个教学思路是“以读代悟,以悟促读,读悟结合”在读读悟悟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堂教学中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强调了师生对话的互动,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了新课程理念下,阅读教学中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重视了学生的感悟、体验、理解和评价等综合能力的培养,真正做到了学生在学语文,在用语文。结合课文内容谈谈本节课体现的特点:
1、整体把握,抓主线: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教学环节中老师设计的导言、问题、引读等都不能偏离文章的主线,文章的情感主线很清晰、明朗。陈老师沿主线引、沿主线导、学生很自然地沿主线学,沿主线思,沿主线悟。达到学有目标,学有重点。如导言中教师围绕台湾青年无私为大陆患白血病的青年奉献骨髓的动人故事,为血脉相连的两岸人民架起一座生命桥为主线创设情景,老师以感动为切入点让学生自由读文,划出感动的地方,读一读你的感动,和同桌说一说你为什么感动,学生汇报时,由词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篇的理解和感悟都围绕文章情感主线进行。老师引领学生入情入境的读,逐渐深入的读,文章采用各种形式的读,指名读、自由读、齐读、老师引读、范读等培养学生的语感。这一读的环节也是围绕文章情感主线进行的。如:“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老师通过放地震录象,让学生想象这位台湾青年家人可能遭遇的困境。理解台湾青年不仅是自己冒着生命危险,连亲人的安危也不顾的高尚情怀,以悟促读,读悟结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做到了有体验的读,传情达意的读。
2、抓字眼,重扩展: 语文阅读既要培养学生走进文本研读的本领又要培养学生走出文本拓展的能力。文本是死东西,它只有经过学生的理解、接受、反思后才能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栩栩如生的形象,文本才有生命,也只有这样的阅读才能开启学生的心智。如理解“辗转”一词,学生先自己找到“辗转”所在的句子,反复诵读理解,并联系这个句子的上下文。同时,教师引领学生依照文本扩展,再理解。医生首先会从哪些人中去寻找适合的骨髓?最后在哪里找到了骨髓?学生随着老师指明的方向,反馈:医生在小钱的家人中找──整个杭州找──浙江省内找──找遍中国大陆,最后在中国的台湾同胞中找到了。老师总结;刚才大家寻找的这个艰难历程就是“辗转”的意思。就这样理解“辗转”水到渠成。同时让学生感悟到了寻找适合移植的骨髓困难重重。这个环节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
3、搭建想象平台,落实写话: 在这堂课中,陈老师为了让学生读懂捐献,感悟爱心,在交流“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这个重点句后。老师激情配乐朗诵第二自然段,创设情境:“在大地震过后,在剧烈的余震中,这位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心想:……教师动情含情的音乐,学生的”个性想象“在语文课堂的写话中尽情地流淌。
从教学设计和教学细节上课看出陈教师的教风朴实,不设花架子,语文功底扎实,潜心研究文本。正向崔峦老师说的”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要真真切切地做到“三实”,达到简见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以及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现在让我们四年级的孩子来学习它,揣摩、体味人物的高尚品质,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但在今天的课堂上,孩子们在杨老师的引导下,反复研读,层层深入,也深刻感受到台湾青年和李博士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更深刻感受到海峡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血脉亲情。我想,这与杨老师平日对语文教学的钻研、对学生天长日久的训练所打下的坚实基础是分不开的。下面我谈谈我听课学习后的点滴感受。1.教师语言富有诗意语文特色。
好的语文老师靠什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好进入文本,增强学生的感悟能力?靠的是语言,语言要准确,有文学色彩,带有鼓动力量。这是一篇充满情感的文章,本堂课中,杨老师充分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抓住重点词句反复品味,教师语言精炼、巧妙,声情并茂。2.整合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入情入境。
杨老师充分整合教学资源,如课开始,以积累好词好句的形式让学生感悟生活中的“爱”谈起。让学生初步感悟“爱”;顺势而揭示课题。在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反复朗读,探究人物内心的活动,体会人物的心情,感受人物的高尚品质和两岸的亲情。
3、紧扣重点词,重扩展
语文阅读既要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走进文本研读的本领又要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走出文本拓展的能力。文本是死东西,它只有经过学生的理解、接受、反思后才能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栩栩如生的形象,文本才有生命,也只有这样的阅读才能开启学生的心智。如理解“辗转”一词,学生先自己找到“辗转”所在的句子,反复诵读,并联系这个句子的上下文理解。在感悟台湾青年无私奉献的精神时,以“——知不知道,他不知道,他只知道——”的形式反复体悟,更容易让学生深入体会到台湾青年冒着生命危险,不顾家人安危,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个环节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
4、搭建想象平台,落实表达
在这堂课中,杨老师为了让学生读懂捐献,感悟爱心,学会感恩。在拯救成功的一年后,假设小钱和台湾青年相遇,小钱会对青年说什么? 在语文课堂的口头表达中尽情地流淌,同时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爱心,深深的印在每同学的心间。
从教学设计和教学细节上课看出王教师的教风朴实自然,语文功底扎实,潜心研究文本。今日有幸听到这样的好课,让我从中受益匪浅,获益良多。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观课报告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以及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在教学中,能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抓住重点词性学习。
王老师的这节课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利用导学案学生自己学习生字词。
2、学习用朗读品味法、重点词句品析法等方法读懂课文,理解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感受生命的珍贵和爱心的无价,理解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贵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教学目标的设计明确具体、符合学生实际,而且每一目标的设计都非常的清晰明了、科学实用,而且便于操作和检测,三个个目标展开教学,引导学生由浅入深,使得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一一得到落实。
识字和阅读有机结合,有效落实了目标1。接着体会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再读课文,使识字和阅读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在实现前两个目标后,王老师及时的抓住了第三个教学目标,作为重点来学习。让学生找出值得揣摩的关键词句,这样就教的主人,很好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动笔做批注的同时,理解了课文,进行了学法的渗透。
从整堂课可以看出,王老师的设计都是紧紧围绕目标展开,在实现目标的同时培养了学生阅读能力,为今后学生的学
同课异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让我感触颇深的是陆老师的这堂课。陆老师和何老师在教学重点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取舍上基本一致,但她以场景为主线来勾画教学蓝图,在收扶放中引导学生在自己创设的情境中有所感,有所言,有所悟,不俗的设计让人称道。而陆老师优雅,清新的教风也是一种听觉的享受。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四年级第一学期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这组课文的主题“爱”。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位大陆青年不幸身患白血病,一位台湾青年冒着生命的危险,不顾家人的安危,为这位大陆青年捐献骨髓;台湾李博士冒着生命危险从台湾抽取骨髓,两岸人民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的关键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以及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郑老师的这节课通过有效的设计和组织,牢牢把握住了重点,让师、生、文间形成了有效对话的磁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来:
一、把握主线,抓住关键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教学环节中老师设计的导言、问题、引读等都不能偏离文章的主线。这篇文章的情感主线很清晰、明朗。李老师沿主线引、沿主线导、学生很自然地沿主线学,沿主线思,沿主线悟。达到学有目标,学有重点。
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爱”为主线进行教学,一开始读与爱有关的四字词导入,引起情感共鸣。进而抓住杭州、台湾两个青年两个场景引导学生深入品读,给予学生充分自主阅读的时间,让学生与文本对话。
陆老师很善于抓住关键词语,如“静静”、“奔波”等来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内心,体会文字背后的情绪。印象最深的一处是在理解“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这一句时,能够结合上文 “静静”一词,来揣摩青年此刻不平静的内心不平静的原因,学生带着思考读文、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品味落到实处,情感逐步升温,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融合。
二、读说促思,深入文本
文本是死东西,它只有经过学生的理解、接受、反思后才能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栩栩如生的形象,文本才有生命,也只有这样的阅读才能开启学生的心智。
在引导学生感悟救援紧迫,血脉亲情这一环节,陆老师在屏幕上打出一连串数字,通过和学生的合作读,不断加快语速,并辅助以沉重的配乐,营造出一种紧迫感。为启发学生能对本文有一个更具有深入的感悟,陆老师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小钱得救了!他会说些什么呢?”使学生在深刻感受了课文情感之后,抒发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这既是对文本内容的延伸,又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自我表现的舞台。
各种环节的设计都充分展现了教学的智慧。学生在多形式的朗读,自由的表达中体会手术危情、感受护送骨髓的辛劳、体会爱的广博无边,而后,再体会海峡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也就水到渠成了。最后,师生在澎湃的激情中再读课题,不仅升华了主题,也引发了学生对爱的思考,对生命的敬仰。
三、手段辅助,情境相宜
在教学中,陆老师很注重运用多种手段来创设情境,特别是音效应用和板书的设计,是一大特色。
在引导学生理解台湾青年以及李博士和在场的医务人员不顾家人的安危为小钱捐献骨髓这部分内容时,老师利用地震音效给学生以震撼。接下来及时切换到地震画面,通过资料补充概括余震情况,把学生带入“地震惨烈”““余震不断”的情境之中,让学生想象这位台湾青年家人可能遭遇的困境。理解台湾青年不仅是自己冒着生命危险,连亲人的安危也不顾的高尚情怀,为学生领悟海峡两岸的血脉亲情进行了酝酿,作了铺垫。而在“千里送骨髓”部分,心跳的音效也很好的契合了课文中所有医护人员的心情,亦抓住了听课者的心情。
老师讲到最后,小钱的生命之花从凋零到绽放,信手在黑板上画出了一朵盛开的美丽的花,在音乐与诵读声中,不仅带来了很强的视觉冲击,也把学生的情绪再次向前推动,为课堂增添了精彩的一笔。
人们都说教学是一门艺术而非仅仅是技术。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
课堂里的语言要精而美。课堂里的设计要行云流水,课堂里,文与情要有机结合,生动演绎,语文教学才能呈现实效。
尚年轻的我,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很多。也很感谢陆老师这堂精彩的课,激励我向着更加诗意的语文前进。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堂观察报告
天福实验小学 王晓艳
今天,是开展课例大教研活动以来的第二次听课,由于第一次听课时,我去上海学习了,以,我这次听得格外认真。我从教/学时间分配和课堂教学环节时间分配这两方面对这节课从整分配是比较合理的,教学活动能够为教学目标服务。现总结如下:
1、以读为本
从这节课来看,教师精讲点拨、引领提升(环节)的时间为24分钟,师生互动(教学时间教师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同学们理解课文,实现教学重点的引领和教学难点的突破,进而完成博士的爱心时,王老师不仅运用把一个自然段的几个句子跟“沉着”联系起来朗读体会的方法“哪儿最安全?”“手术室里什么在摇晃?”让同学们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对句子的理解,我觉
2、以生为本
王老师把绝大部分的时间都留给了学生,自己讲解的时间仅有3分钟,真正体现了课程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王老师的课堂17%的时间用来一理念,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并且让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中都有不同的收获。尤其自学环节,自己画出李博士或台湾青年让自己感动的语句,并且在旁边写出体会。每个孩子都在静静阅读是自己思考的成果,在交流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碰撞,能力得到了提升,我觉得真正做到了
3、存在问题
虽然本节课的时间分配比较合理,但整堂课出现了前松后紧的情况,拓展延伸、课堂小测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还需有调控时间的能力。我觉得教师在精讲点拨环节可再精练一下自己的语 通过观察王老师的这节课,我觉得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较合理,重点突出,体现了“教师
第五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2课——(指课题,生齐读)“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回顾生词,齐读。
师: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了解到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发生在海峡两岸哪些人之间的故事?
板书:小钱
台湾青年
李博士
师:这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1999年9月22日早晨7时30分,阳光洒满了美丽的杭
州市,出幻灯(图1:病床)
一位刚满18岁的年轻人——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因为他——(生: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老师手中这支含苞的花朵即将——(生:凋零)。师:花儿凋零意味着—— 师:生命如花儿般凋零意味着——
十八岁的青春,面临这样的白血病,是多么„„,是多么„„ 板书:不幸
你能把这种对生命的惋惜读读吗?出幻灯(图2:段——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
师生评价(你有个地方读得特别轻,为什么这样读?请大家用笔做上标记。)再指名读,评价,齐读,注意读出对生命的惋惜。
二、初读课文,感悟危情
1、有病就该治病,那白血病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病?请大家把课前收集到的关于白血病的资料打开,谁来说说?
2、生交流资料。
3、师:得了白血病,真的没有一线希望了吗?
4、出幻灯3: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5、你能联系课文或生活来说说这句话吗?出幻灯4: 唯有,才。
6、小钱的病要治好,会遇到哪些困难?请同学们快速默读第二自然段,并把找到的句子用 “——”划出来。
指名交流(2——3人)
师:有一个词说明会遇到很多困难,指名学生板书:谈何容易
(全班齐读此句。)出幻灯5: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
还有一个词也说明他们经过很多努力,但还是遇到很多困难,指名学生板书:几经辗转
结合课文,你怎么理解这个词?(指名)
师板画:
看看“辗转”这两个字,为什么他们都有“车”字旁?(指名)“车”字旁在古文字中像车轮的车轴形,与车的行走或声响有关。“辗转”说明乘坐各种交通工具经过许多地方。
大家想想,医务工作者有可能去哪些城市找过?(北京、上海、广州、香港„„)小钱的家人也有可能去过——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太不容易了!结果找到了适合的骨髓吗?在哪儿找到的?这就叫“几经辗转”,这就叫“谈何容易”啊。
师: 谁能带着自己的体会来读一读这两个句子。
(出示幻灯6:)如果没有亲缘关系,大约在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有适合骨髓的人。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评:她读得怎样?谁来评一评。(朗读高手:她读得比较平淡,没读出不容易的语气)
师:那请你读读吧。你读的时候想特别强调哪些词?
师:真会读书!现在,让我们也来读一读吧。
出示幻灯7: 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如果没有亲缘关系,大约在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有适合骨髓的人。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师:快速浏览最后一段,小钱的病如何了?(指名)所以—— 板书:中
有幸 这真是“不幸中有幸”啊!
三、读懂捐献,感悟爱心
1、这中间经历了那些感人的故事呢?请读读课文第3——6自然段,找找最令自己感动的词句,谈谈自己的体会,在词句旁做批注。
2、生汇报,相机出示句子进行感悟。
句子 :针头向皮肤剌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师评价:你能抓住重点词句谈体会!很好!
出幻灯:联系上下文想想,“此时此刻”指什么样的时刻呢?
是啊,此时此刻,大地还在不断发生余震中,房屋也在摇晃,危险时刻威胁着每一个人,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是安全的,难道李博士、那位台湾青年连这点常识都不知道吗?李博士为什么还“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为什么“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此时此刻,他们的内心一定是极不平静的,他们是怎么想的?你能说说他们的心声吗?(指名说)
从“沉着”这个词我们可以感受到李博士将地震——丝毫没有放在心上,甚至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
从“静静地”这个词我们可以感受到台湾青年是冒着——生命危险在为小钱捐献骨髓。实在太伟大了。
带着你的感受,一起来读读这一句:
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此时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危险时时威胁着他们。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他们在做什么?(抽取骨髓)师:这个过程容易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不得不停止工作”“一次又一次”
为什么?(指名谈)师:因为余震,针头脱落,无法抽取骨髓,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不得不停止工作”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只好”“只得”„..停止工作。师:在抽取骨髓的过程中,由于余震不断,李博士只能“一次又一次”的努力,谁来读一读?“一次又一次” “一次又一次” “一次又一次” 师:在李博士一次又一次的努力下,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生: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师:这涓涓流出的仅仅是骨髓吗?是的,这涓涓流出的是生命的火种,是美好的希望,是博大的爱心。(出幻灯,地震图,配乐)
师:同学们,就在昨天,台湾发生了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这场地震造成了2295人死亡,38万户房屋倒塌,十几万人无家可归„„
(出幻灯,师):在这场灾难中,台湾青年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生: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师:尽管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自己的生命时时遭受威胁,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生: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师:此时此刻,李博士深深知道,只有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生: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挽救生命的骨髓。
师:李博士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为了挽救一个素不相识的大陆青年的生命,他们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因为他们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生: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挽救生命的骨髓。
师:这种血浓于水的血脉亲情,让我们感受到两岸同胞相距虽远,但是心却是紧紧相连的。带着这种感动,我们一起来读读!学生读
师(深情朗诵):“骨髓保质存期只有24小时,李博士带着这生命的火种出发了„„”屏幕出示:
10时20分,李博士从花莲飞往台北。
14时15分,由台北抵达香港后,立即飞往上海。
16时45分,飞机在上海降落。
20时50分,李博士直奔杭州。
22时15分,李博士乘坐的救护车开进了杭州的医院。
李政道博士说:“每次长途跋涉由花莲辗转护髓到大陆,我的整颗心无时不紧跟着骨髓箱游走,只有亲眼看着骨髓流入患者体内,我的心才稍稍平静。” 师:是啊,为了拯救小钱的生命,海峡两岸那么多同胞在忙碌着,在奔波着。他们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小钱——得救了。师:读读课文最后一段,你如何理解生命桥的含义?指名。(板书:“血脉亲情”)
出幻灯,配乐,师引读第7自然段 :
师:小钱终于得救了,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
生: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师:也许,生:小钱和这位台湾青年永远不会见面,师:这并不重要,生:因为两岸同胞的心是连在一起的。
师:那血脉亲情,生:如同生命的火种,师生共读: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师手指着板书)这座用爱心架起的生命桥一定会永远屹立在两岸同胞的心中!
四、课外拓展、读写结合
1、是爱,给了小钱第二次生命。是爱,让一朵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又一次绽放。(师拿出一朵绽放的玫瑰花)你摸摸,你闻闻,怎么样?是啊,多蓬勃的生命力啊,看着眼前的花,你想对小钱说些什么?
2、如果有一天,(图片)小钱和那位不顾家人安危、冒着生命为他捐献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们会说些什么呢?揣摩一下他们的动作、神态,写下这让人感动的场面吧!(写好后指名2人说。评价)
3、课文学完了,让我们一起再来深情地读读课题——
板书设计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小钱
血脉亲情
台湾青年
不幸中万幸
李博士
本文讲述的是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饱含着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饱含着台湾与大陆同胞之间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读罢课文,心中涌起的是一种感动,一种敬佩,一种爱的力量!正是这种充满人性的爱,挽救了生命,搭建起了海峡两岸的生命之桥。一种教学的冲动使我确定,要通过这一样一篇课文的教学,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人间真爱,感受到两岸亲情,在他们心中埋下善的种子,植入爱的根苗。
认真解读教材后,我觉得,文本可读性很高,要想真正了解“为什么地震危急时刻,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人坚持抽取骨髓”的真正答案,必须“以读代悟,以悟促读,读悟结合”,在读读悟悟中让学生走近人物内心,感受人物之所感所想,在文本与教师对话的引导下,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感悟、体验、理解和评价等综合能力,真正体现学生在学语文,在用语文。理念决定行动,行动决定效果。于是,课的流程和关注点出来了:
一、以读为主,体会情感。
课堂伊始,我就让学生初读,把课文读通顺正确,重点读好课文的第2段。这段不仅生字词多,难以读通顺,而且正是这节课研读的重点;接下来轻声读,想想课文写了哪些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接下来的带问题默读,把学生带进了课文的情感,引起学生和作者的共鸣。最后的汇报读更是学生情感的抒发,内心的感受。让学生每次的朗读都是为品读文本而服务,层层递进。
二、以情入手,感受骨髓的来之不易。
(1)以花喻人,感受生命的可贵
理清文章主线后,我就让学生顺文本思路,聚焦课文的第二段中的句子:“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我取出一枝即将凋零的玫瑰,让学生看看眼前的话与小钱的生命有哪些联系?学生很快就明白“含苞的花朵、凋零”的意思,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小钱病情严重,生命的危急,体会到了他的无奈,体会到了他的痛苦。
(2)抓字眼,重扩展,体会骨髓的来之不易
语文阅读既要培养学生走进文本研读的本领又要培养学生走出文本拓展的能力。只有经过学生的理解、接受、反思后,文本才能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栩栩如生的形象,只有这样的阅读才能开启学生的心智。如理解“辗转”一词,我运用字理分析法先板画“车”的象形小篆,要学生思考为什么“辗转”二字均有“车”字旁?再让学生找到“辗转”所在的句子,联系这个句子的上下文反复诵读理解。同时,教师引领学生依照文本扩展,再理解。医生首先会从哪些人中去寻找适合的骨髓?最后在哪里找到了骨髓?学生随着老师指明的方向,一步步感受:医生在小钱的家人中找──整个杭州找──找遍中国大陆,最后在中国的台湾同胞中找到了。老师总结;这就叫“几经辗转”,这就叫“谈何容易”啊。这样理解“辗转”水到渠成,同时让学生感悟到了寻找适合移植的骨髓来之不易。
三、创设语境,凸现人物内心,感受高尚的品格
1、读懂捐献,感悟爱心
这中间经历了那些感人的故事呢?我请学生读读课文第3——6自然段,找找最令自己感动的词句,谈谈自己的体会。这是从读者角色层面上的感悟。学生都能找到句子:“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进行感悟。在这里,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想想,“此时此刻”指什么样的时刻?诵读品味“不得不停止工作”“一次又一次”突出抽取骨髓时地震的危险、对他们生命的威胁,抓住“静静地”感受台湾青年冒着生命危险为小钱捐献骨髓的伟大,抓住“沉着”感受李博士将地震丝毫没有放在心上,甚至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的高尚医德。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这样的崇高品格,我为学生播放了地震图片,并配以《爱的奉献》歌曲为背景,设置导语,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性的反复回读“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挽救生命的骨髓。”这一句,突出台湾青年捐献骨髓、李博士为了挽救一个素不相识的年轻人的生命而冒着生命危险抽取骨髓的坚定决心。这种以“读”做肉,以“情”注血的一次次品读,让学生为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精神深深感动着。
2、角色倾吐,发自内心
此时,学生已经进入动情阶段,于是,一场“内心戏”隆重上演了——是啊,此时此刻,大地还在不断发生余震中,房屋也在摇晃,危险时刻威胁着每一个人,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是安全的,难道李博士、那位台湾青年连这点常识都不知道吗?李博士为什么还“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为什么“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此时此刻,他们的内心一定是极不平静的,他们是怎么想的?你能说说他们的心声吗?这是从“读者角色”进入“文本角色”的重大跨越,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为什么地震危急时刻,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人坚持抽取骨髓”的真正内核,是学生把自己对语言文字吸收内化的感受,把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情感、形象等通过声音气息传达出来,把作品对自己的感染通过自己的语言传达出来感染听众,使课文内容立体化、形象化、情境化、使听者耳醉其音、心醉其情。这是对作品艺术形象的再创造,如此就达到了“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使其义皆出于吾之心。”的境界。这是语言文字带来的魅力,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无穷魅力!。
四、拓展延伸,抒颂血脉亲情
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启发学生能对本文有一个更具有深入的感悟,课的最后我设计了“小练笔”这一环节: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不顾家人安危、冒着生命为他捐献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们会说些什么呢?揣摩一下他们的动作、神态,写下这让人感动的场面吧!这样,不仅让学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表达了自己阅读后的感受,也加强了他们的理解、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