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月消费情况调查

时间:2019-05-15 11:23: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学生月消费情况调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学生月消费情况调查》。

第一篇:中学生月消费情况调查

中学生月消费情况调查 调查方式:随机采访,问卷调查 小组名称:西瓜太郎

调查人员:谢丽、林月兰、庄林娟徐俐、吴杨、王文静叶惠珍、陈爱英

第二篇:中学生月消费调查报告

中学生月消费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是对某一情况、某一事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揭示出本质,寻找出规律,总结出经验,最后以书面形式陈述出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学生月消费调查报告,欢迎来参考!

为了研究和分析中学生的消费情况,我们从零用钱的分配和利用状况,购物心态,父母对子女消费的态度展开调查,中学生消费调查报告。做出公布,使学生认知自己的行为的对错,提高意识且提出适应的政策。

另外我们也对中学生消费的状况以及心理因素作了相应的调查,并针对消费经济来源做了分析,并从社会原因分析了中学生消费的外在因素。最后,由于中学生属于心理,生理,社会经验的转型期,正确引导他们的消费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本文的调查分析,我们希望能给广大的中学生消费者提供有意义的帮助和指导。

消费,顾名思义就是我们花钱买东西。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已使消费成了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社会现象,随着人们的收入越来越高时,我们中学生的消费也越来越大。高消费意识在学生中广泛流传。然而,学校及社会尚未对“消费”这一活动进行研究,也未对中学生的广泛流传的猎奇心理加以改正。学生在消费中还有许多有待规范。

为此,我们通过调查了50位同学,来探讨中学生消费观念。中学生每个月都会有零用钱,每天都会用钱,自实行计划生育以来,我们现在的每个中学生几乎都市独生子女,调查报告《中学生消费调查报告》。父母的溺爱是避不了的。因此,父母都顺着子女的意愿,以至于造成中学生心中的满足感和强烈的欲望。中学生避不了的挥霍如土,把钱用在不该用的地方,为了出风头,就会不惜千金买名牌,为了更了解中学生消费的内容,这儿我们列举了一个表格,即中学生消费的内容。

我们也还调查了中学生的零用钱是否足够。按理说,中学生的零用钱应是绰绰有余,但调查的结果却大相径庭。

父母给子女零用钱。理所当然,也应过问子女的消费情况,但事实正好相反。请看下面的数据。

由图表可知,父母关心子女的消费情况只占20%,而父母很少问子女的消费情况要占70%,不过问子女消费情况的也要占10%。这就表明:导致学生的猎奇心理有一半是父母的缘故,父母对子女消费情况的不闻不问,导致了中学生的高消费理念的蔓延,使中学生拥有强烈的满足感,觉得钱是很容易得来的,以至中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活在暂时的满足感中,这是不正确的,我们应该纠正它,不能让它蔓延。

我们调查学生是否管理每年的压岁钱,结果有100%的人都是自己管理的。我觉得这是造成学生的满足感的因素之一,促使他们追求高消费。

通过分析以上的情况,我们向广大学生,家长及校方,提出以下几点:

加强宣传的力度,利用学校和班级的墙报大力宣传要合理利用零用钱,使中学生认识到,钱来之不易,让他们懂得要勤俭。

学校开展思想教育工作,使他们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对错。

组织学生多参加实践活动,体会劳动的艰辛,深刻的认识到钱来之不易。

父母不应给学生太多的零用钱,应教育他们,让他们走出误区。父母也应多关心子女消费的情况,促使他们不要乱花钱。

第三篇:中学生消费心理调查

中学生消费心理调查

如今的青少年一代在上小学时已开始有独立消费行为,到了中学时代,他们一般每月都有一笔固定的消费资金(零用钱),有了经常性的独立购买活动,并且对家庭消费也具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力。调查和分析中学生群体的消费心理状态,对企业营销活动有一定参考意义。

最近我们抽样选择市七中、五十一中、二十四中和省实验中学的四个班级为调查样本,发放问卷230份,收回有效问卷219份。其中初中135份,高中84份;男生128份,女生91份。学生家长的职业和收入呈均匀分布,符合正态分布。

本文依据此次调查结果,做下述分析。

一、直接购买行为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郑州市中学生每月零用钱在50元以下的占66%,50—100元的占22%,100元以上的占12%。高中生的零用钱显然高于初中生:初中生每月零用钱低于50元的有79%,50-100元的占16%,100元以上不足5%;而高中生每月零用钱50元以下的占45%,50—100元的有32%,100元以上占23%。考虑到中学生的绝对人数,这个群体的消费能力不容低估。

中学生个人零用钱的多少除受家庭收入制约外,与其本人的消费观念也有显著关联性。在被问及“你对一个学生经常购买商品做何评价”时,有31%的学生认为是“正常消费”,有24%的学生认为“无可非议”,有36%的认为“不够节俭”,还有9%的认为是“奢侈浪费”。

中学生的消费活动相对集中,其经常性独立消费主要有:购买饮食品(58%,占被调查人数的比例,下同),文具(55%),书籍(51%),报刊杂志(38%),音乐磁带、影视光盘(25%),娱乐(21%),体育用品(15%)等。

高中生与初中生的需求结构有明显差异。与初中生相比,高中生把零用钱用于购买报刊杂志的人数多12%,用于“娱乐”的多9%;而用于购买文具的人数少15个百分点,用于购买体育用品的少11个百分点。在被调查的高中女生中,竟无一人购买体育用品。男生与女生相比,需求结构也有一些明显差异。把零用钱用于“体育用品”的男生比女生多19%,用于“娱乐”的多18%,用于购买报刊杂志的多11%。女生只是用于购买书籍的人数比男生多8%。总体上说,男生的消费愿望显然强于女生。

二、间接购买行为分析

所谓间接购买行为是指中学生需一定程度上借助家长完成的购买活动。单价较高的商品,如衣物、自行车、随身听等,一般需家长出面完成购买过程,但在这种消费行为中,中学生所起的作用往往也是主导性的。

自行车是城市中学生主要交通工具,被调查的学生中有98%的人拥有自己的自行车。有64%的学生的自行车由家长购买(或指定),这又分三种情况:10%的人完全没有提出意

见的机会;42%的人可与家长共同协商;另有12%的人“指定品牌”让家长购买。还有34%的学生在家长的参与下,自己完成最终购买。

57%的被调查者的衣物由家长完成购买:没有任何挑选权利的学生占6%;与家长共同协商的有39%;“指定品牌”让家长购买的占12%。还有41%的学生在家长的协助下实施购买过程。

由以上分析可知,6O%左右的中学生在购买单价较高的、与已有关的商品时起主导作用,他们在家庭中有较高的消费地位和较强的独立性。关于另一个问题的调查也印证了这一点:当被问及“购买某种商品的原因”是“自己喜爱”、“受同学影响”还是“受父母影响”时,有85%的人回答是由于“自己喜爱”,只有不到5%的人认为是“受父母影响”。可见,父母做为中学生消费“守门人”的作用被削弱了,有关广告应以中学生本人为主要诉求对象,并以此选择媒体、确立诉求点。

中学生的这种独立性的形成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影响:其一,独生子女的地位决定其消费愿望能得到更充分的满足;其二,目前一般家庭的经济状况比以前有极大改善,父母大多不愿自己的子女“受屈”;其三,现代家庭观念转变,家长更尊重子女的意愿,鼓励子女发展自立能力。

调查表明,男生比女生有更强的独立性,而在这方面初中生与高中生差别不大;父母职业和家庭经济收入与中学生消费活动中的独立性关系密切,一般而言,工人家庭的子女在家中的消费地位相对较低。

三、购买动机分析

调查表明,中学生中求实购买动机最为普遍,37%的被调查者有较强的求实动机,这些中学生购物时注重商品的质量和效用,理性倾向明显。比较而言,初中生求实动机略强于高中生,而女生则弱于男生。

求名购买动机强烈的学生约占24%,这些学生更渴望通过消费行为表现自我,展示自己的个性,更注重所购商品的社会声誉和象征意义。比较而言,高中生求名动机增强,这应该是自我意识发展和独立愿望增强所致;男生比女生有更强的求名动机,在初中、高中都如此。

求美购买动机占主导地位的被调查者有22%。相比而言,看重商品“美观别致”属性的女生远多于男生。高中、初中的男生都只占16%,没有因年龄产生的差异;而在女生中,有25%的初中生有较强的求美动机,略高于同年龄段的男生,高中女生这个比例则达到38%。这表明女性的购买活动中情感性因素随年龄而增长,把商品对人体的美化、对环境的装饰、对精神生活的陶冶等作用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上,追求商品美感带来的心理享受。

另有20%左右的学生求廉购买动机强烈。这种购买动机与学生的家庭收入是呈正相关。男生和女生具有求廉动机的比例总体来说相差无几,但有趣的是,初中阶段具有求廉动机的男生比女生多,而到高中阶段却正好相反,女生中求廉动机强烈的人数远多于男生。可能的解释是,随着年龄增长,女生更能体会家长的艰辛,而男生则比较不愿抑制自己的消费欲望。

有些出乎调查者意料之外的是,中学生消费群的求新动机不强烈。被调查的学生中只有不到9%的人有较强的求新动机。初中生追求“新潮时兴”的人数明显比高中生多。这可能与学业压力和生活环境有关。

四、名牌意识

调查表明,在实际购买行为中,热衷于追求名牌的中学生并不很多。在被问及“购物时是否挑选名牌”时,有23%的学生做了肯定的回答。这个比例不算低,但这个数据并不表明另外77%的学生拒绝名牌。

调查结果显示,关注名牌的中学生远高于23%的比例。对名牌“十分关注”的学生有15%,“一般关注”的有47%,“不太关注”的占24%,“不关注”的占13%。

中学生对日常消费品的识别度很高。被问及“能否识别服装名牌”时,8%的被调查者选择“完全可以”,45%的人选择“基本可以”,33%的人选择“能识别最著名品牌”,而选择“不能识别”的人只有15%。被问及“能否识别饮食品名牌”时,13%的被调查者选择“完全可以”,53%选择“基本可以”,而“不能识别”的人有13%。这表明50%以上的学生对名牌很敏感,并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之余,通过有限的信息接收渠道,形成了较强的品牌识别能力。

众多中学生的名牌意识没有转化为购买行为,原因大概有这样一些方面。

首先是受购买力制约。调查显示,有63%的学生认为自己“买不起名牌”。调查中发现一些特例,如某学生父母双双下岗,竟还逼使父母为自己购买名牌皮装。但一般而言,中学生的名牌消费欲望很大程度上被抑制了。一旦这一消费群体成长起来,有了独立的消费能力,在“补偿心理”的作用下,求名动机会普遍而强烈。

其次是消费观念影响。中学与社会有一定程度的隔离,中学生的生活环境相对单纯、封闭,而正统教育又不鼓励名牌消费倾向,使部分学生对名牌消费产生消极态度。就服装而言,中学生的名牌识别力很强(如前所述),但被问及“穿着名牌服装的心理感受”时,有41%的被调查者的心理反应是积极的:24%的人认为“(名牌)能保持和改善自我形象”,17%的人认为“能带来心理满足”;另有59%的学生反应消极:41%的人认为“(穿着名牌)没什么意思”,18%的人认为“是追求浮华的表现”。有趣的是,女生持消极态度的人明显高于男生,而高中生明显比初中生持更积极的态度。中学生的这种消费观念更典型地体现在对化妆品的态度上。被调查的中学生中极少有人购买化妆品,而自认为对化妆品品牌熟悉的只有3位女生,仅占被调查女生的3%。这种情况对有关商家意味着什么呢?

第三,受商品特点的影响。对于服装、自行车这样社会清晰度高的商品,中学生追求名牌的消费倾向较明显;而对于文具之类社会清晰度低的商品来说,中学生追求名牌的消费倾向就不强烈。

第四篇:中学生手机消费调查

中学生手机消费调查

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手机的普及率开始升高,且使用范围开始扩张,在几年前,拥有一部属于自己的手机,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但在21世纪的今天,却不同了,在学校里,手机几乎是人手一部的通讯工具,首先手机在成年人中流行起来,接着是中学生,小学生,父母为了跟儿女得到第一时间的联络,纷纷为儿女购买了手机,有的学生手上还有两个或更多部。特别是近两年,随着手机价格的下降,上网服务的开通和各种SIM卡的出现,手机不再是一种高身份的象征或遥不可及的梦想了,而成为了一种较为普遍的通讯工具。

本次调查主要是有针对性地就购买手机的心态,中学生拥有手机的利弊以及校园实现手机普及这一社会现象的正常与否和影响中学生购买决策的因素等。调查采用问卷形式,抽样调查,一共发出调查问卷100分,成功收回93份。

调查中发现,80%的学生已经拥有一部属于自己的手机,就算暂时还没有购买手机的学生,其中大部分人认为学生有必要拥有一部手机。其理由是:首先,便于联系,这既包括自己的亲人,也包括同学朋友。其次,是一种时尚的象征。

1手机的品牌

调查中发现中学生所购买的手机品牌基本上都是洋品牌,摩托罗拉,索尼爱立信,诺基亚备受中学生青睐,三者共占调查总数的55%。而国产手机问津者很少,如国产王牌TCL、波导、中兴。所购买者也不多,共占12%,可见中学生在手机品牌上基本倾向于洋品牌。2资金来源

主要来源于父母的约为71.19%,8.26%的中学生靠自己打工挣钱,11.23%是勒紧裤腰带从生活费中挤出来的。9.23%是别人送的。基本上不存在向别人借钱或银行贷款购买手机的现象。

3购机目的学生是追求个性的群体,在手机使用上也不例外,近48%的学生手机拍照,34.0%的学生使用下载的流行音乐为铃声。随着彩屏和摄像手机的普及,学生也开始更多的使用下载图片或自己拍摄的图片,甚至自己制作的图片作为壁纸。

4手机使用现状

一半是水一半是火焰——中学生使用手机的利弊

中学生使用手机会引起社会的争议,主要是因为手机作为高端消费产品,在校学生由于生活圈较为固定,没有必要,可能会是一种物质的浪费。其二是容易造成不好的消费习惯,同时影响学习,作为其长兄长姐的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由于中学生处于性格塑造时期,思想不稳定,情绪波动较大,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等特征,使得他们的消费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手机的使用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而在分析使用手机不利得影响中,主要是影响上课,造成不好的消费习惯,浪费钱,比例分别为28.1%、19.6%和23.1%,而认为没有坏处的比例为21.5%。这也反映出学生学习与社会交往之间存在矛盾,如何处理好这种矛盾则需要社会的正确引导。

第五篇:中学生月消费情况调查报告

中学生月消费情况调查报告

组员:刘望

陈丹琪

导言

一、调查目的

希望通过对中学生消费情况的调查研究,以了解当代中学生的个人消费情况,弄清学生个人消费的来源和消费开支情况,克服铺张浪费的现象,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树立和发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和美德。

二、调查工作基本概况

1、调查时间:2015.12.1—2015.12.152、调查方式:网络问卷和学校问卷

3、调查步骤:

收集资料——寻找调查方向——设计问卷——发布问卷——收回问卷——统计结果——分析,给出结论——反复修改。

三、调查结果

1、关于零用钱的调查结果:

据调查显示,零用钱在150~200之间的中学生占调查的56.5%,而100元以下的却只有43.4%。现在我国经济日益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父母给孩子的零用钱也越来越多,学生们都能自由地支配零用钱。他们每月的零用钱多用于买书籍,其次是买零食和储存起来,再次是玩游戏。

2、中学生的消费方向: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现在的中学生对待消费的态度是比较正确的,没有盲目追求社会的流行风。学生应以学业为重,在书籍上多花些钱,用知识来武装自己、充实自己是相当重要的。据调查,学生中,有58.5%的学生的主要消费方向是书籍,这说明许多学生已经开始注意这个问题了。但无论怎样,我们都认为20%的比例实在是太少了。对于社会上的名牌商品,买的学生也是较多的,35.3%和47.1%的学生分别表示在自己所买的商品中有大部分或者小部分是名牌。这倒并不能说明现在学生爱慕虚荣,因为名牌商品的确有较好的质量和信誉,而且现在基本家家都过上了小康生活,所以在名牌上多消费些是完全可以的。但也不能刻意去追求名牌,处处讲究名牌。

现代学生对于新生事物也在频繁接触,学生有较强的接受能力。据我们调查所得,城镇中有29.4%的学生就好网上消费,而农村中更多些,为33.3%。或许农村学生对此更感兴趣吧。

现代交通比较发达,所以旅游也比以往方便。出外旅游不外乎要买些东西。据调查,有76.5%的城镇学生到别的城市去买过东西,而61.6%的农村学生也表示有过这样的消费。我们认为如果是特地去其它城市买东西,而且是一些不是很重要对自己很有益的东西(如衣服),那么,这样做是不值得的,或者说是一种浪费现象。

此外,我们对“中学生是否去成人娱乐场所玩”这个问题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是令人担忧的。学生有23.5%表示去过成人的娱乐场所。由此可见,情况不容乐观。舞厅、台球场等场所是专门为成人娱乐而建立起来的,学生应以学习为主,去那些地方有百害而无一利。我们认为那种地方龙蛇混杂,不具有很强自我保护意识的中学生应当尽量不去。

3、中学生的消费观念:

时代在发展,一代人的思想也在发展,中学生的消费观念同样发生着变化。

首先,消费行为逐渐走向理性化。据调查,有近50%的同学在平时会收集一些消费资讯,以掌握商品信息,了解目前市场动态,更好、更合理地进行自己的消费。

其次,中学生还未能真正成为消费主体,换句话说,还未能与商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但消费自主性、独立性正日益增强。调查发现,有64.7%的同学,其大部分东西由父母代购,只有15.6%的同学是回答“自己”。由此看来,绝大多数同学还躲在父母温暖的羽翼下,做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乖小孩,在问到“如果你想买一样东西,但钱不够,你会怎么样”时,有52.9%是“自己节省,等钱够再买”,29.4%是“向父母要”,这说明,将近半数的同学正在走向消费自主、独立道路,他们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节约、打工等)得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在问到“和朋友去玩,一般谁结帐”这个问题时,有42.1%的同学是“各付各的”,这说明AA制在中学生中日渐风靡,中学生对金钱对经济对消费有很明晰的了解,他们奉行“亲兄弟明算帐”的格言,减少许多不必要的金钱纠纷。我们认为,这是他们的明智之举。

4、影响中学生消费的因素:

如今“个性”、“时尚”的思潮极大地冲击着消费市场。那么中学生消费时主要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呢?根据我们调查发现,主要是如下几个因素:(1)社会文化因素

中学生的消费行为是满足个人需要的一种手段,中学生是社会的成员,因此这种手段也就是一种社会化行为,受着个体所处文化环境影响。而社会文化环境中区域文化对中学生的影响最大。如生活在大都市、普通城镇与乡村的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上有较大的差异,即使在“都市化”乡村(如百官)里,这种差异也是十分明显,城市消费者的消费程度要大大高于农村消费者。

(2)商品本身的诸多因素

商品是消费者行为客体,消费者需要的满足,动机的实现,大多离不开商品。商品的质量和价格永远是中学生最关注的。中学生生活在学校这么一个比较固定的范围内,因此,相互间有很多机会进行交流和比较,同学间的对比便成了中学生消费的最大特点。

中学生还有对商品关注的一点就是“新”。全新型产品、革新型产、改进型产品等等,都是中学生所关注的。中学生对陌生事物总有一股特别强烈的认知欲望,这点也就促成了中学生对新生商品的消费。(3)包装和广告因素

商品的包装和广告的目的,都是想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包装、广告能否吸引消费者的视线,唤起兴趣,引发联想,是商品能否进入消费者选择对象范围的关键。如同一种商品品牌众多时,包装和广告便大显身手了。美国当今化工行业最大的杜帮化学公司曾提出著名的“杜邦定律”:即有63%的消费者是根据商品的包装和广告而进行购买决策,而且运用明星效应的包装和广告更是给了中学生强烈的第一印象,价格等因素大致相同的情况下,有好的包装、广告的商品对中学生就特别有诱惑力。

四、调查表明

在实际购买行为中,热衷于追求名牌的中学生并不很多。在被问及“购物时是否挑选名牌”时,有23%的学生做了肯定的回答。这个比例不算低,但这个数据并不表明另外77%的学生拒绝名牌。

调查结果显示,关注名牌的中学生远高于23%的比例。对名牌“十分关注”的学生有15%,“一般关注”的有47%,“不太关注”的占24%,“不关注”的占13%。

中学生对日常消费品的识别度很高。被问及“能否识别服装名牌”时,8%的被调查者选择“完全可以”,45%的人选择“基本可以”,33%的人选择“能够识别最著名品牌”,而选择“不能够识别”的人只有15%。被问及“能否识别饮食品名牌”时,13%的被调查者选择“完全可以”,53%选择“基本可以”,而“不能识别”的人只有13%。这表明50%以上的学生对名牌很敏感,并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之余,通过有限的信息接收渠道,形成了较强的品牌识别能力。

众多中学生的名牌意识没有转化为购买行为,原因大概有这样一些方面。

首先是受购买力制约。调查显示,有63%的学生认为自己“买不起名牌”。调查中发现一些特例,如某学生父母双双下岗,竟还逼使父母为自己购买名牌皮装。但一般而言,中学生的名牌消费欲望很大程度上被抑制了。一旦这一消费群体成长起来,有了独立的消费能力,在“补偿心理”的作用下,求名动机会普遍而强烈。

其次是消费观念影响。中学与社会有一定程度的隔离,中学生的生活环境相对单纯、封闭,而正统教育又不鼓励名牌消费倾向,使部分学生对名牌消费产生消极态度。就服装而言,中学生的名牌识别力很强(如前所述),但被问及“穿着名牌服装的心理感受”时,有41%的被调查者的心理反应是积极的:24%的人认为“(名牌)能保持和改善自我形象”,17%的人认为“能带来心理满足”;另有59%的学生反应消极:41%的人认为“(穿着名牌)没什么意思”,18%的人认为“是追求浮华的表现”。有趣的是,女生持消极态度的人明显高于男生,而高中生明显比初中生持更积极的态度。中学生的这种消费观念更典型地体现在对化妆品的态度上。被调查的中学生中极少有人购买化妆品,而自认为对化妆品品牌熟悉的只有3位女生,仅占被调查女生的3%。这种情况对有关商家意味着什么呢?

五、中学生的消费特点

当今学生的过度消费使他们的钱连同他们的青春年华如流水一般哗哗逝去,一去不复返!

(1)金钱的价值观

当今社会金钱的价值观可浓缩为一句话“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金钱却是万万不能的”,这句话似乎已经成为许多人信奉的信条。它说明了,人没有钱不能生存,但并不是为了钱而生存的。金钱是有两面性的。首先,从物质交换的角度看,金钱的的确确是万能的,它能买到你需要的一切物质方面的东西,但是统观人类活动的全部,可以发现金钱是很大的局限性。有了钱,固然可以获得物质上的满足,但未必能获得精神上的富裕,例如知识、能力、亲情等等,都难以用金钱买到。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物质生活的富裕,但也给人们带来了价值观念的改变。从前,有不少人谈钱色变。可如今,却在金钱的魔力下面动摇了,不但理直气壮地谈钱,并且千方百计地挣钱,人们都尽情享受着金钱带来的快乐。诚然,靠勤劳致富的人们赚了钱以后,“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也是无可非议,但令人担忧的是,作为社会成员一部分的青少年,也从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大众传播媒介中受到不良影响,慢慢滋生了金钱崇拜的心理.因此,金钱与消费在他们纯洁的心灵上产生了猛烈的撞击.(2)羡慕与攀比

爱羡慕、爱攀比是孩子的天性。如果说孩子爱羡慕还不足以引起重视的话,那么孩子由羡慕发展到攀比,就不能不使老师和家长胆战心惊了。(3)消费热潮

挥洒自如

消费的热潮,每到初三高三学生毕业前夕,更是巨浪滚滚。花开花落,一度春秋,很快就要分别了,每个人都十分留恋和珍惜这段即将逝去的时光,互相赠送纪念品的热潮掀起了。往年一支钢笔,一本笔记本就寄托了真挚的祝福和纯洁的友谊。现在可鸟枪换炮了,几十元一本的豪华相册等等,越来越讲究门面、派头。只是苦了那些家境贫寒的学生,成天都是灰溜溜的。

结尾

中学生必须养成正确的消费习惯,培养正确的消费心理,以适应现实中的经济活动的需要。不要成为一个有钱但不会花钱的人。适度消费和合理消费就是正确消费观的组成部分,学会消费,就应当努力做到消费的适度与合理有机结合,在正确的消费行为中感受消费对于社会的作用。在游泳中学游泳:比如有计划地安排好开支和开支项目的比重。改掉不良的消费习惯,等等。不可否认,现在并不是每个学生的家境都宽裕,近期经过国企改革,有不少人下岗,许多家长也在其中,因此不良的消费习惯会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培养自己新形式下的艰苦奋斗的精神更是必不可少的,这不仅对自己,而且对以后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同样有巨大的作用。这些习惯的培养不是微不足道的,且恰恰相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要注意消费不要过高了,要适度。

一、树立正确消费观:

A 指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家庭生活消费必须与国情、家庭的收入相适应,提倡适度消费,反对铺张消费:(2)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要协调发展;

(3)改变落后的生活习惯,提倡消费的科学性;(4)必须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B 我们认为这是正确的消费观的原因:

(1)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国人民的传家宝,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国家和民族精神的特质;

(2)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代人乃至几代人的艰苦创业;

(3)青少年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可以锻炼青少年的意志,陶冶青少年的道德品质修养,有很大帮助。

下载中学生月消费情况调查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学生月消费情况调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生月消费情况调查

    大学生月消费情况调查 问卷说明 您好: 我是工商管理四班的调查员,想了解您对大学生月消费状况的看法,为这一消费状况的发展提供帮助,本次调查为匿名调查,请您认真城市的回答,谢谢......

    大学生月消费调查.doc

    调查问卷设计 大学生月消费状况调查问卷 您好! 我们是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调查小组,我们想了解您对大学生月消费状况的看法,为这一消费状况的发展提供帮助。谢谢......

    调查问卷 中学生消费状况

    调查问卷——中学生消费状况 1.你每个月的零用钱有 A.1~100元B.100~500元C.500元以上 2.你的零用钱来源 A.父母B.其他亲属C.自己压岁钱 3.每个月零用钱消费支出占总金额最大......

    中学生消费状况调查问卷

    中职生消费状况调查问卷 1.请问您一个月的零用钱是多少: A.20元以下 B.20—30元 C.31—50元 D.50元以上 2.请问您的用途:( ) A. 报刊杂志 B.食品 C.网上游戏 D.音像制品 C.服装 D......

    大学生月消费状况调查问卷

    大学生月消费状况调查问卷访问员自律的保证 失信就是失败。 ——左拉 (名言) 为了我们小组的成功,我们保证调查得到的资料来自于被调查者的真实情况, 并对所交资料负责。 问卷说......

    大学生月消费状况调查问卷

    大学生月消费状况调查问卷 您好! 为了解大学生消费状况,特别制作了此卷,希望您支持与合作! 1.您平均一个月用去多少生活费?() A.500元以下B.500—800元C.800—1200 元 D.1200-15......

    中学生的消费状况调查问卷

    中学生的消费状况调查问卷 1.每月的零花钱是?(除生活费外) A. 100~200元 B.200~300元 C. 300元以上 2、零花钱的来源? A. 父母 B. 爷爷奶奶、外公外婆C.亲戚D. 其他 3、零花钱的......

    中学生消费情况调查论文(大全)

    上杭一中 研究性学习课题论文 (2011-2012学年)——高中生日常消费调查班级:高一(4)班成员:郭 超 林璐瑶 蓝俊启 温 敏 邱 芬 赖榕芳 指导老师:李彪丰老师 高中生日常消费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