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永泰县财政十二五规划(推荐阅读)

时间:2019-05-15 11:53: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福州市永泰县财政十二五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福州市永泰县财政十二五规划》。

第一篇:福州市永泰县财政十二五规划

福州市永泰县财政“十二五”规划

一、“十一五”计划执行情况的回顾与分析

(一)“十一五”计划期间财政完成情况

1、财政收入情况。2006年--2010年,财政总收入分别完成:13415万元、16946万元、21522万元、25096万元、28110万元(预算数);县级收入分别完成8179万元、10376万元、13348万元、16057万元、18000万元(预算数)。

2、财政支出情况。2006年--2010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分别为29158万元、40282万元、53039万元、69531万元、80000万元(预算数),财政支出平稳增长,永泰县财政本级收入少,近年来省、市加大转移支付补助力度,使我县财政支出平稳运行,在财力保障水平较低的情况下,经过加强管理,合理安排预算,保证了省以上出台工资的按时发放和政府部门的正常运转,各部门经费基本同步增长,“十一五”期间各主要部门经费都有较大的增长,其中:2010年与2005年对比,教育支出增长218%、农业支出增长365%、社会保障支出增长173%、行政管理费增长273%、公检法司支出增长135%、医疗卫生支出增长444%,“十一五”期间各项事业都有了较大的发展。

3、落实财政政策,促县域经济发展。以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等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为重点,支持旅游立县,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引导资金,扶持产业发展和结构优化升级。紧紧把握国家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积极争取中央投资项目及资金,支持节能减排、生态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和创新融投资方法,用足用好融投资奖励政策,做大做强融资平台,积极主动加强与上级沟通对接。“十一五”期间,共争取中央新增投资补助资金4403万元,省级以上预算内投资8000万元,政府债券资金7574万元,银行融资50000万元。重点用于城区防洪堤、垃圾无害化处理场、污水处理厂、城市建设、土地收储、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等项目建设,为城乡经济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4、创新财税征管机制,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围绕构建科学的征管机制,积极探索生财之道,谋划聚财之方,严格执法,应收尽收,不断提升财政收入征管质量。一是强化收入目标责任管理,健全科学的目标分解考核体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组织收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注重抓好新开工项目和重点领域税收管征,使扩大内需增投项目等新经济增长成果,变成税收新的增长点。三是加强非税收入征管,推行“单位开票,银行代收,实时入户,财政管理”的收缴模式。四是规范土地出让金收支管理,严格实行“土地出让收入足额缴入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的规定。通过创新机制,加强征管,财政收入实现稳定持续增长。

5、优化财政支出,全力打造民生财政。一是控制一般性支出增长,着力保障重点支出需要。牢固树立从紧从严的思想,大力压缩行政性费用开支,把保工资、保运转放在首要位置。二是加大民生领域支出,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落实减免税费、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职业培训补贴等促进就业再就业的财税政策。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资金来源渠道,积极筹措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积极支持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三是加大公共服务投入,全力支持社会事业发展。认真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和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政策,优先保障教育发展。全面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政府卫生投入机制,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支持力度,推进文化事业发展。落实计划

生育投入政策,逐步完善以奖励扶助为主体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四是抓好惠农政策落实,全力保障农民利益。及时做好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发放及政策性“三农”保险等各项工作。五是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加快发展。完善和规范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支持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积极开展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化解工作,巩固税改成果。

6、深化财政制度改革,提高依法管理水平。围绕创新财政管理长效机制,积极探索财政工作新思路、新举措,加快基本服务均等化进程。深化部门预算管理改革,完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强化工程投资源头控制,大力压减一般性开支,加大对重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的跟踪检查力度。认真开展国有资产清查和“小金库”检查,健全公有资产使用、评估、租赁、处置等管理制度。

7、加强乡镇财政管理。县对乡镇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以优惠政策调动乡镇发展经济积极性,鼓励乡镇通过发展经济增加收入。2005--2007年乡镇超收部分,乡镇分成70%,县分成30%。从2008年起乡镇财政供养人员工资纳入国库统付,乡镇的基本支出由县财政负担,于是2008--2010年的乡镇财政体制对税收入分成进行适当调整,即对于乡镇新办企业增加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县级收入部分,乡镇分成70%,县分成30%;县城规划区内乡镇企业、乡镇外建安税收收入、乡镇对原有企业进行二次招商、技术改造后所增加的税收收入以及其他新增一次性收入等,县与乡镇分成各50%。乡镇通过发展经济增加财政收入,得到了较大的实惠,充分调动了乡镇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9、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财政干部素质。财政部门始终把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程,坚持用思想来统一人,用制度来管理人,用纪律来约束人,用措施来激励人,狠抓思想作风建设和内部管理。积极开展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团结型、务实型”机关的活动,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增强财政干部拒腐防变能力。进一步简化办事环节和手续,提高办事效率。

(二)“十一五”计划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财政收入规模小,收入结构不太合理。受客观条件限制,历史上无大的工业项目,工业总量小,没有支柱产业,主要是农业经济,财政收入中一次性收入和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偏高,两者占县级收入的比重在27%。

2、财政赤字大,资金调度紧张。历年财政赤字大,当年财力不足,正常财力仅能保工资和维持最低运转经费,法定支出和正常业务经费安排不足,各单位经费紧张。乡镇经济落后,财源基础薄弱,乡镇财政困难。规范津补贴增资支出大幅增长,财力缺口大,收支矛盾仍很尖锐,可用财力不足,资金调度困难,2009年底财政滚存赤字达7919万元。

3、县乡负债繁重,财政风险大。2009年底全县政府性债务38003万元,其中:县级直接债务30073万元,担保等间接债务7929万元;乡镇直接债务4633万元,间接债务4587万元。多数乡镇负债无力偿还,有的直接影响乡镇政府开展工作,影响了乡镇经济建设计划。

二、“十二五”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落实财政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职能,大力支持经济发展,增强政府调控能力;积极组织收入,做好财政收支平衡;优化支出结构,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深化财政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统筹城乡发展,着力改善民生,完善社会保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高队伍素质,增强财政综合管理水平。为推动永泰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做出积极努力。

(二)奋斗目标

1、财政收支目标:“十二五”期间,财政总收入按照与经济增长同步,年增长12%,2015年达到45300万元。其中县级财政收入年增长12%,2015年达到29000万元。财政总支出年增长10 %,2015年达到130000万元。

2、财政改革目标:以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政府收支分类为重点,继续深化部门预算改革;以规范政府采购行为为重点,进一步拓展政府采购范围,做到应采尽采;以建立和完善乡镇项目资金县直管机制、提高直接支付率、保障资金安全为重点,继续加强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以“罚缴分离”、“收缴分离”、“以票控收”为重点,继续加大对非税收入的监管;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调动乡镇积极性,推进“乡财县管”改革,规范乡镇财政收支行为。

(三)财政工作思路

1、围绕一个主题

围绕“发展是第一要务”这一主题,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着力做大做优财政“蛋糕”,确保实现财政收入各项目标。一是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提升行政效能,优化政务环境,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支持县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安排必要的招商引资工作经费,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出台各种优惠政策,鼓励更多的企业来我县落户,对已落户的企业进行扶持,争取早投产、早见效。三是大力发展民营企业,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大游游业投入,提升我县旅游业品位,增加旅游业收入,带动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四是支持新农村建设,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发展乡镇经济。

2、服务两个重点

一是服务民生工程。全面落实国家、省、市财政确定的公共财政政策,预算安排优先保障各种民生工程配套资金足额到位,密切关注社会薄弱环节,协调各方资金,统筹兼顾,进一步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确保惠民政策落实到位。财政资金支出安排,向改善民生和“三农”倾斜,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不断改善农村面貌,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严格预算执行,科学调度财政资金,确保财政正常运转,在财力增加的情况下,优先安排公共支出,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二是服务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树立全局观念,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发展思路,财力向重点项目、实事项目倾斜,当年预算内财力增长部分,首先用于县委、县政府确定的重点项目,政府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额度用于重点项目。财政支出在保工资保运转基础上,重点突出县委县政府实事项目配套资金,财政通过拼盘,为重要建设项目筹集建设资金,保证项目按计划建设。

3、做活三篇文章

一是做活对接国家拉动内需项目的文章。随着各项民生政策和扩大内需政策的进一步实施,及时把握政策,掌握国家、省、市财政的资金投向,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通过向上争取,增加财源建设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形成以财政资金为先导,吸引银行信贷资金、企业和社会投资、利用外资等全方位的资金投资,促进企业发展,培植后续财源。

二是做活为县域经济发展融资文章。建立健全财政投融资体系,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多渠道筹集资金,支持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积极探索财政支持与市场机制的对接方式,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引导功能,进一步推进我县国有资产营运公司直接融资作用,加大财政支持的力度。建立利益分配引导激励机制,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间接调控作用。

三是做活整合政府资金文章。对预算内财政指标、预算外资金和支付中心资金进行整合。同时,加大土地出让金管理,保证各种重点建设资金的需要。

4、推进四项改革

一是积极应对财政体制改革。积极应对将来财政体制实行“省管县”的改革,充分做好准备工作,做实县财政收支基数、财政供养人员等财政基础数字,经常与上级部门沟通情况,反映我县财政困难情况,争取省市在财政体制改革之时,能保持较多的转移支付补助基数,争取上级财政大力支持。

二是深化部门预算改革。突出部门在预算管理中的基础作用,加强财政资金使用、管理和监督,不断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不断完善部门预算编制管理办法,在预算编制的过程中,按照综合预算原则编制部门预算,把财政性资金纳入统一预算管理,加大财政资金统筹安排力度,实现预算综合平衡;改革预算编制方法,制定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的定员定额标准,实行零基预算和细化预算科目编制,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规范性和透明度,实行“两上两下”编制程序,加强预算约束力。

三是推进政府非税收入征管改革。健全鼓励发展的体制机制,注重引进增加财政收入和较多就业岗位的项目,把建筑业、旅游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作为突破口,形成支柱产业,努力扩大财政收入规模。

四是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制定并完善供应商和中介组织的市场准入规则,加强对政府采购行为的监督,健全政府采购的监督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完善政府采购信息的收集、统计和发布制度,扩大政府采购信息发布范围。

5、加大五个力度

一是加大收入征管力度。积极创新财政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建立健全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依法加强税收征管。以组织收入为第一任务,坚持一季一调度,一月一通报制度,确保财政收入均衡入库。在做到进一步规范税收秩序,依法治税的同时,突出提升收入质量,切实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尤其是地方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

二是加大优化支出力度。坚持量入为出,优化支出结构,建设节约型财政。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把有限的财力用在刀刃上,除了切实保障“三农”、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社会保障、重点项目支出需要外,要严把审批关,严肃财经纪律,勤俭办事业,确保当年财政收支平衡,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三是加大财政监督力度。把财政监督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对社会保障、经济建设、强农惠农等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支出进行重点监管,发现薄弱环节,堵塞管理漏洞,推动财政管理制度的健全完善。

四是加大政策研究力度。一方面围绕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政策研究抓落实,及时拿出应对措施,为县委、县政府当好参谋,在宏观分析和落实机制上有新作为,保持县域经济平稳增长。另一方面抓好基础工作,围绕省市财政工作任务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好基础数据、信息的调查摸底工作,全面掌握、认真细致地做好相关工作任务的推进工作,确保操作规范、工作主动。

五是加大队伍建设力度。深化“八项服务承诺”,坚持“心系群众,财政为民”的服务理念,认真开展绩效评估、行风评议、机关效能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文明单位巩固等各项工作,进一步凝聚干部职工积极投身财政事业发展的合力,努力打造一支思想好、作风硬、业务精、素质高的财政干部队伍,为推动财政工作营造良好环境,为谋取财政事业新跨越提供坚实基础。

第二篇:财政十二五规划”开

一、以稳定增长为目标,为“十二五规划”开好头、起好步。在大力培植财源的同时,狠抓收入征管,加强税源监控,把财政收入任务分解到各部门,明确责任,落实措施,精细征管。深入研究因经济波动和税收政策调整影响财政收入的各种因素,规范税收秩序,多管齐下,堵塞漏洞,加强对重点行业的税收征管,确保应收尽收。确保2011年完成财政总收入任务为5亿元,增长19.6%,地方财政收入3.038亿元,增长8.2%,到2015年,实现财政总收入8.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5.5亿元。

二、服务全县大局,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财政政策和资金引导产业转型提升,大力培植税源经济。一是继续支持经济发展。采取收入返还、奖励扶持、资金补助、项目支持、贷款贴息等措施,加大工业企业、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投入,支持保障性住房、节能减排、赣崇高速公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力促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突出产业扶持,支持章源、耀升公司等钨矿产品深加工支柱产业升级发展,培育壮大小水电、林产加工、食品加工等主导产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二是以争取资金为抓手,千方百计增加可用财力。进一步加强与省市财政部门联系,多方了解项目申报信息,督促、帮助各业务部门做好项目申报、资金争取工作,尤其是把转移支付资金的争取作为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千方百计抓好落实,努力增加地方可用财力,保证工资发放、机构运转、项目建设以及县委、县政府确定的重点支出的需要。三是认真落实家电下乡、摩托车下乡财政补助政策,保证国家惠农政策有效实施。

三、以促进和谐为重点,进一步提升民生保障能力。坚持统筹兼顾、有保有压、突出重点的原则,积极落实各项财政惠民政策。一是加大教育投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2011年义务教育公用经费生均提高100元标准;高中生助学金标准由800元/人提高到1500元/人;扩大中等职业学校免费覆盖范围,免学费政策的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原来的5%,扩大到在校城市学生的10%。二是积极落实省市县公共财政政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新增财力向困难群众、农村、基层、公共社会事业倾斜,财政补贴标准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主要包括:城市低保标准由280元/月提高到300元,五保集中供养人员由1920元/人提高到2400元/人;分散供养人员由1320元/人提高到1560元/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县配套增加16元/人,医疗卫生、公益林补助、保障性住房、政法保障等项目都不同程度提高补助标准。三是继续加大支农投入。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提升统筹发展能力,坚持统筹发展理念,着力缩小城乡差距,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支持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四、深化财政改革,提高科学化精细化理财水平。进一步完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管理,2011年起对全额拨款的县直行政事业单位全面推行会计集中核算,逐步建立起运行有序、管理规范、约束有力、科学高效的财政运行机制。以科学化精细化为方向,进一步提升财政管理能力。一是强化预算执行。狠抓增收节支,确保预算收支平衡,采取积极措施强化收入征管,确保财税收入稳定增长;加强支出管理,深入推进厉行节约工作,集中财力支持重点项目和民生支出;加大预算执行力度,均衡支出进度;加强拨款管理,严格执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提高财政性资金支付效率。二是加强财政资金整合。以项目为载体,将性质相同、资金用途相近的各渠道的资金集合起来,捆帮使用,集中投入到项目上,达到投入一处,见效一块,带动一片;以资金为导向,结合政府的产业和政策导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粘合作用和引导作用,充分利用民间资本,引导农民、企业、民间等社会资金投入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和社会事业的薄弱环节。三是探索财政投资评审。成立财政投资评审中心,逐步加强财政投资评审制度建设,充分发挥财政投资评审服务项目支出预算管理职能,健全、完善评审机制,进一步规范投资评审行为,保证评审工作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五、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工作水平。一是加强学习培训。以打造学习型机关为目标,通过政治学习、业务培训、专题讲座等形式,提升政治素养和业务技能,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二是扎实推进发展提升年活动。进一步创新服务方式,精简办事程序和环节,提高办事效率,深化“八项服务承诺”内涵,提升财政文化理念,塑造认真负责、严谨细致的敬业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积极进取的工作精神。三是加强财政宣传调研工作。深入基层,广泛开展课题研究,做好前瞻性工作,努力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为党委、政府的决策做好服务。加强财政宣传工作,通过对股室、财政所每月定任务、每第季度通报和调整奖励标准等方式,力争2011年宣传调研工作进行全省财政系统先进行列。四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继续加大财经检查力度和完善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维护财经秩序。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增强财政干部廉洁自律、勤俭节约意识,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确保财政干部的安全,以优秀的工作业绩和工作作风进一步树立财政部门新形象。

泰兴市财政局“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财政发展规划

泰兴市财政局

“十二五”时期,既是泰兴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发展质量的攻坚时期,也是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重要时期,更是“学赶苏南,跨越发展”、“领先苏中,再创辉煌”的关键时期。财政是政府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物质基础、政策手段和体制保障,制定和实施财政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对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财政事业发展十分重要。按照省、市财政“十二五”规划和市第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泰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现制定“十二五”时期财政发展规划如下:

一、财政发展的总目标

运用财政调控手段,促进经济结构快速调整、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财政实力持续增强。财政保障能力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趋于协调,一体化进程步伐加快。加大“三农”、教育、科技、社保、卫生、环保等重点公共领域的投入力度,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得到较好保障。建立健全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和绩效相统一的运行机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明显提高。继续推进财政各项改革,不断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促进全市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持续、跨越、和谐发展。

二、财政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1、财政收入。“十二五”期间全市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5%左右,到2015年财政总收入达到205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66亿元,分别比“十一五”期末增加134亿元和43亿元,并将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的比重保持在80%以上。

2、财政支出。财政满足社会基本公共服务需要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十二五”期间,全市预算支出年均递增16%左右,到2015年达62亿元,比“十一五” 期末增加28亿元以上。

3、财政平衡。继续坚持“量入为出、量财而用”预算安排原则,不断缩小全市财政预算收支缺口。逐步建立政府偿债基金,规范债务管理,全面提升防范财政风险能力。

4、财政管理。加强财政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推进绩效评价工作,强化“两基”建设,着力提高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三、财政发展的重点任务

1、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根据经济形势发展变化,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稳定经济增长,特别是优化结构、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政策,创新财政

支持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构建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完善并落实财税扶持措施,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低碳生态型社会,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2、坚持匹配要求,完善财政体制。在合理界定事权基础上,根据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进一步理顺财政分配关系。按照省对市县的财政体制,制定并实施新一轮财政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市乡政府的事权、财权,规范政府间分配行为。加大对经济薄弱乡镇的倾斜力度,建立乡镇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增强乡镇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建立激励约束并重机制,鼓励增收节支,积极引导园区和各乡镇正确处理收入规模与结构、收入质量与增长速度的关系,着力改善结构,进一步提高质量。

3、坚持改善民生,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强化公共财政是百姓财政理念,根据社会事业发展规律和公共服务不同特点,积极探索有效的财政保障方式,逐步完善符合市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加大改善民生资金投入,支持教育优先发展,确保教育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达到省核定标准;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发展,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财政补助标准;支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扎实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推动社会保险制度不断完善;支持文化事业发展,着力提升全市文化软实力;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落实社会救助救济扶持措施,支持老龄和残疾人事业发展,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和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建设。

4、坚持科学管理,提高财政管理绩效。加快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工作,切实加强法治财政建设,规范财政执法行为。全面编制公共财政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社会保障资金预算,逐步建立绩效目标设定、绩效跟踪、绩效评价及结果运用有机结合的预算管理机制。加强管理基础工作,强化乡镇财政建设,完善覆盖所有政府性资金和财政运行全过程的监督机制,促进监督与管理的有机融合。紧紧围绕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财政监督等关键环节,提升信息化对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保障能力,确保财政资金安全规范有效使用。

5、坚持改革创新,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继续深化部门预算改革,推动部门预算编制从“重分配”向“重管理”转变。继续深化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按照公共财政管理要求,不断完善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以国库集中收付为资金缴拨主要形式的现代国库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财政收支行为。继续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按照《政府采购法》要求,实行管、采分离。加强专项资金管理,细化支出预算,保证资金拨付及时到位,着力提高安全性和实效性。

6、坚持队伍建设,提高财政干部素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与职业道德建设,积极引导广大财政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和事业观。不断深化财政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选贤任能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突出创先争优活动,深入推进机关作风建设,外树服务型机关形象,内兴学习型机关新风,全面提高财政干部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继续完善财政惩防体系,着力提升反腐倡廉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

2010年元月十日

第三篇:福州市永泰县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福州市永泰县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十一五”永泰档案事业发展情况简要回顾。

“十一五”期间,我县档案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服从、服务于县委、县政府的工作大局,紧紧围绕《永泰县档案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坚持依法治档,加强检查监督指导,夯实工作基础,拓展服务功能,扎实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县档案馆评上省一级档案馆,全县档案事业取得了持续健康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领导重视,认真贯彻省市档案工作会议精神。

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档案工作。在县领导的关心支持下,为了落实完成上级档案部门部署的任务,通过2010年全县档案工作会议,为档案部门解决很多实际问题。2006年4月、2007年8月及2010年4月召开三场全县档案工作会议,县分管领导都到会并做了重要讲话。乡镇、县直机关单位分管档案工作的领导和档案员都参加了会议,对完成“十一五”规划的任务起了重要作用。2007年9月,县委黄忠勇书记主持召开了县委2007年第18次常委会议研究档案工作,解决了档案信息化二期工程建设、档案馆经费、设备和工作用车等问题为档案工作的开展创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有利条件。

(二)档案法制建设和依法治档水平得到提升。“十一五”期间,我县各乡镇、县直各单位档

案室工作人员把学习、宣传档案法规法律放在重要位置,采取不同形式宣传《档案法》和《福建省档案条例》,增强了社会各界的档案法律意识,2006年4月,以县人大办公室名义发出了《关于开展档案法执法检查的通知》,6月份以县人大副主任带队,县人大有关委、办和县档案局领导组成的执法检查组在各单位自查的基础上,对县直和各乡镇11个单位进行了抽查,检查中发现问题就及时整改,有力地促进了依法治档工作的开展。2007年制定提出了《永泰县档案局行政执法依据》和《永泰县档案行政执法职权分解方案》,2009年,对规范行政权力运行和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进行认真的梳理,编制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行政处罚裁量标准,行政处罚权运行流程图及各项规章制度,为档案执法和依法行政打下了基础。

(三)档案资源建设得到加强,档案保护安全有效。

档案资源建设是档案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常抓不懈,努力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不断扩大收集范围,征集接收各门类各种载种的档案进馆,5年来共接收进馆档案8000多卷,资料318册,(其中2009年接收土地清册、房产、契税档案4000多卷)。接收政府公开信息纸质文件3000多份,电子文件4000多份。丰富了馆藏,优化了馆藏结构。增设了两个库房,面积达70平方米,对馆藏全部档案进行调整存放排列,实行重要档案重点保护。档案库房每二年进行一次熏蒸消毒,馆藏档案得到有效安全保护。

(四)档案信息化建设扎实推进。

“十一五”期间,我们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档案馆工作的重点,积极争取资金,2007年、2008年两年,县政府共投入17多万元作为档案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完成了档案信息化“二期”工程项目,并通过验收投入使用,五年间,分三个阶段共录入文件级目录50多万条,已通过省市档

案局审核验收,可供计算机检索,照片200多张也已数字化处理。目前,馆藏档案目录已基本数字化,为档案馆信息化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奠定了基础。

(五)档案利用服务成效显著。

档案的利用是档案工作的主要目的,档案馆不断拓展服务领域,简化手续,充分运用档案利用服务中心,政府公开信息查阅场所和现行条件利用中心的平台,想方设法,千方百计满足利用者的需要,最大限度地为了公众获得档案信息和政府公开信息提供便利条件。5年来,共接待利用者7000多人次。调阅档案资料12000多卷(册),出具档案证明4000多份,为领导决策、工作查考、产权确认、解决纠纷等提供了大量翔实的材料,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六)加强档案干部教育,提高了档案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

“十一五”期间,我县各级档案干部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政治和业务培训学习。坚持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理论,特别是2009年通过科学发展观理论的专题学习,局馆领导班子和全体干部达成了新的共识,提出了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档案工作新思路。5年来,共选送3位干部参加福州市委党校大专班学习,2位干部参加科级班学习,1位干部参加中青班学习,专业干部都以不同形式地参加了省、市档案执法和业务以及岗位培训和在职教育,提高了档案人才队伍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水平。

二、永泰县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是我省全面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时期,也是永泰实现“创新创业、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努力推动永泰档案事业又快又好发展,为永泰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提供档案服务,现制定“十二五”全县档案事业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海西建设为契机,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服务永泰社会发展经济建设为主题,以“三个体系”建设为核心,以信息化建设为重点,加大档案执法力度,加强档案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激活和提升档案服务工作,为永泰县各项事业建设提供优质服务。

二、总体目标

认真贯彻《档案法》和《福建省档案条例》,依法加强对社会各类档案资源的监督管理,加大档案执法力度,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加强机关档案室建设,努力把县档案馆建成“五位一体”的公共服务型档案馆,实现各项社会功能,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全面提升永泰县档案工作整体水平,努力推进永泰县档案事业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

三、主要任务

1、加强“三个体系”建设,发挥档案馆社会功能。

(1)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

“十二五”期间,我县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要把反映党和国家重要工作,反映本单位基本职能和涉及公民,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文件材料列入归档范围并延长其保管期限。依法按期向县档案馆移交符合进馆要求的档案,有条件的要做到电子目录、全文数据与纸质档案同步进馆。县档案馆要转变观念,突破局限,根据国家档案归属和流向的有关规定和历史与现实的需要,确定并扩大档案收集范围,按照以人为本的思想,把涉及人的档案尽可能全面接收进馆,依法接收到期档案进馆,征集散失在境内外部分历史珍贵档案资料,收集有地方特色和名人、专门档案,不断丰富馆藏,优化馆藏结构,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形成以国家综合档案馆为主体,各机关单位和乡镇档案室为基础,其他组织档案为补充的档案资源体系,到”十二五”末,县档案馆永久和长期保管的档案资料数量在现有的基础上要增加30%,馆藏力争达到6万卷(册)。

(2)建立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

各单位档案室和县档案馆要完善保管利用制度,围绕党委和政府工作大局,加大档案信息开发利用力度,整合档案资源,充分发挥档案信息资源在推进永泰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县档案馆要努力构建文档查阅平台和网络传播平台。充分利用现行文件利用中心和政府公开信息查阅场所,创新服务机制,提高服务水平,最大限度地为公众获取档案信息和政府公开信息,提供便利条件,充分利用互联网,加强网站建设,丰富网站内容,把档案馆建成面向社会提供文档信息,传播地方历史文化,档案工作交流和宣传的窗口,通过网络传播平台,主动为社会公众提供已公开的档案信息,现行文件和政府公开信息查阅利用服务,积极筹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举办最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品味的档案展览,对公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县情教育。努力把档案馆建设成为“五位一体”的公共服务型档案馆。

(3)建立档案安全管理体系。

档案安全至关重要,要构筑坚固的档案安全思想防线,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强化安全管理,加强安全设施建设,保护档案原件,电子文件安全备份,异地存放。要不断提高档案安全意识,建立确保档案安全保密的档案安全体系,提升档案部门的安全保障能力,确保档案实体安全和信息安全。

2、加强档案法制建设,规范档案行政执法。

(1)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法律意识。

积极争取把档案法制宣传教育列入我县“六五”普法内容。通过报刊、网站和电视等宣传媒体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宣传档案和档案工作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宣传《档案法》和《福建省档案条例》等法律法规的重要内容,加大宣传的力度,深度和广度,进一步增强社会各界和全体公民的档案意识和法制观念。

2、强化执法检查,坚持依法行政。

县档案局加强档案行政执法职能建设,成立档案执法监督指导机构,实行档案行政执法责任

制,加大执法力度,以县人大为主、司法机关和档案部门配合的每1—2年开展一次档案执法情况检查活动,把档案业务规范化建设纳入档案行政执法检查的各项工作,要求对各乡镇、县直各单位对本乡镇、本单位档案工作进行自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逐步规范,进一步推动档案管理规范化、标准化。

(3)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权力运行。

根据《档案法》和《福建省档案条例》等档案法律法规有关规定,研究制定《永泰县重要会议、重大活动档案管理办法》,《永泰县重点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办法》,建立和完善档案行政许多相关制度,规范行政权力运行和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

3、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

按照福建省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县档案馆要在“十一五”完成分布式档案基础数据库建设项目(二期)和馆藏档案文件目录数据库建设任务的基础上,积极争取资金,实现档案馆信息管理所需要的软件等各项配套设施。努力完成永久保存的重要纸质档案的数字化建设任务,做好电子档案接收的各项准备工作,积极开展电子档案接收试点活动。加强存量档案数字化,增强档案电子化工作。做好档案网络建设,加强网站管理,丰富网站内容,确保档案信息安全,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各乡镇、县直机关各单位要做好档案信息化的基础工作,把档案事业列入本级本部门的发展计划,每年安排一定的档案经费,加大对档案的投入,争取在“十二五”初期全面实现计算机管理档案,配套档案管理软件与档案馆衔接,尽快实现档案的在线接收、在线管理、在线指导。

4、强化监督指导,服务工作大局。

我县各级档案部门要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创新创业,跨越发展”工作大局做好各类档案的指导服务工作。

(1)加强重要会议、重大活动和重点建设项目档案的管理工作。

县党代会、人代会、政协全体会议等重要会议,在政治、经济、外事等重大活动中形成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各种裁体档案材料,各主办部门、单位要收集齐全归档,及时向县档案馆移交。县政府确定的重点建设项目,各相关部门单位都要及时做好项目档案的登记验收工作,及时收集归档,确保重点建设项目档案的齐全完整。

(2)加强农业农村档案工作。

各乡镇要强化管理,发挥本乡镇档案职能作用,加强对本地区农业、农村档案工作,建立农业农村档案工作联系示范点,加强对土地承包,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等方面的建档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3)加强民生档案工作。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做好劳动就业、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业务档案工作的规范建设,按照《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规定》做好各险种业务文件材料的归档工作。民政部门要按照《婚姻登记管理办法》及时做好婚姻登记材料的归档工作,公安部门要做好户籍档案的管理工作。县档案局积极与相关部门配合,做好民生档案的业务指导工作。

(4)加强民营企业档案工作。

积极开展新颁布的国家行业标准《企业档案工作规范》的宣传贯彻工作,主动与经济部门配合,加强引导、指导和帮助民营企业做好档案工作,为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健康发展提供有效服务。

4、加强档案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培训,坚持持证上岗制度。各机关单位的档案人员要积极参加省、市档案业务培训,提高业务素质,积极创造有利于人才健康成长的条件,鼓励人才干好档案事业,加强培训,不断完善档案人员持证上岗、职业资格认证、职称评审等制度,开展岗位培训和专题培训,开展档案人员在职教育,提高档案人员的整体素质,不断壮大档案人才队伍。

第四篇:区财政“十二五”财源建设规划

财源建设始终是财政经济工作的基础和重要环节,加强财源建设是突破我区财政困境,增强财力保障,全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路。做好“十二五”规划,对推进全区财源建设,壮大财政实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区财政状况及财源特征

“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我区持续实施“工业强区、三产兴区、城建拉动”战略,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化解和减小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冲击与影响,做大做强经济总量,提高发展水平,强化税收征管,促进了区级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财政收入取得较大发展,为全区人员经费的按时足额发放、机构正常运转、社会稳定及经济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作出了较大贡献。

(一)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速高于gdp增速。从到,全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41,360万元增加到54,396万元,实绩增收13,036万元,年均增长14.68%。在同一时期内,全区gdp由122.28亿元增加到152.71亿元,年均增长11.75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年均增幅比gdp年均增幅高出近3个百分点。

(二)三产对财政增收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十一五”规划以来,我区实施“三产富区”战略,按照“拓展南部,延长东部,改造旧城”和“城郊建市场,城区建商场”的思路,以房地产业、商贸流通业为重点,采取多种措施加快推进第三产业发展。到辖区第三产业生产总值90.8亿元,占全区地方生产总值152.71亿元的近60%。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纳税金额,都在三次产业中居于榜首地位。

(三)部分税种逐步成为财政收入的支柱。随着我区工业和商贸流通业、文化娱乐业、服务业等行业发展,进一步夯实了增值税、营业税、城市建设维护税、个人所得税、房产税等税种的税源基础,使这些税种获得较大数额的实绩增收,对全区财力的持续、快速增长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区财源建设和财政保障主要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艰难

(一)财政收入结构不合理,支柱财源缺乏。一是从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看,全省是20 %,全市是16 %,而我区仅为 5.47%,明显低于省、市水平。说明我区国民经济的产出率还比较低,各项产业对财政的贡献不高。二是非税收入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22.39 %,比重过高,地方有效财力受阻,财政收入质量有待大幅提高。三是辖区内无大企业、大税收,税源零散,缺乏支柱财源。

(二)投入产出效益不佳,新兴财源贡献不多。,我区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为22%,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幅为13%,没有达到以投资增长拉动经济发展,加快培植和夯实地方财源的预期目标。

(三)财政收支矛盾异常突出和尖锐。一是财源建设面临的减收因素较多。市区税收体制和财政收入分享体制存在不尽合理之处,导致我区财源建设推进乏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举步维艰;受国家增值税转型、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和企业所得税适用税率下调等国家税收政策调整影响,相关主体税种税基缩减,-,我区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税种均未完成预算任务,收入增量大幅减小,直接影响了我区中央转移支付补助和既得财力。二是由于政策性增支因素较多,区财政除了保障全区人员工资性增资因素、社会保障支出、维持机构运转等财政刚性支出以外,还要支持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支出压力迅增。地方财政收支差额除依赖税收返还外,大量的政府性基础设施工程和经济建设发展所需资金要依托举债和上级补助,因此,财政收支矛盾异常突出和尖锐,财政平衡如履薄冰。

(四)政府性债务负担重、偿债压力大。从1998年至今,我区为加快城市基础设施步伐,推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通过政府性贷款进一步满足群众对社会公共产品的需要,有效刺激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我区政府负债规模日益增大,政府债务已达14.7亿元,从起开始进入还贷高峰,2011年就需还本付息近2.7亿元,偿债压力过大,政府性债务运作风险已凸现。

三、“十二五” 财源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十次党代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握中央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及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推进“八大建设”和“中部崛起”战略部署,以加快发展和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进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为主攻方向,以扩大投资和促进消费为立足点,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着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全力加快财源建设步伐,在全市提升承载能力、加速工业化进程、壮大第三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四个方面率先取得突破,为在全市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夯实基础。

奋斗目标:按照省市对我区经济发展的要求,经济增长速度要略高于全市13%增速水平,因此“十二五”期间我区预期目标是: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3.5%以上。

类 别

计划目标(万元)

年均增长速度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13.5%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71000 80585 91464 103812 117826

财政总收入

113964 129349 146812 166631 189126

四、加强财源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措施

经济决定财政,推进经济的持续发展是不断开辟和壮大财源的基础。只有加快财源建设步伐,才能确保收入稳定增长。一是要大力发展区域经济,培植新兴财源,增强地方财政实力,加快做大财政“蛋糕”。二是要建立和完善财源建设“奖、贴”激励机制,着力提高全区招商引资、发展经济、培植财源的积极性;三是要壮大融资平台,增强融资能力。以存量资产为依托,财政投入为引导,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放大政府投资效应,整合投资资金,形成资金合力,保障重点项目建设的资金需要,拉动我区的gdp增长。四是要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加强政府与银行的合作,发挥财政资金对金融信贷的“放大”作用,支持非公有制企业,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业等经济组织的发展,做大以工业经济为支撑的主体财源。五是要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市的项目投资,加强对财源建设项目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的法制保障,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六是加强财源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细化目标任务,分解落实责任,统一部署调度,全区齐抓共管,确保财源建设推进扎实有效。

(一)突出三产主导地位,优化和巩固支柱财源。做优三产,使我区成为黔北重要的物流集散中心,基本建设成为集商品、资金、技术、信息、旅游、娱乐、服务为一体,功能齐全,结构合理、覆盖面广、辐射力强、较为统一和完善的商贸流通体系,形成以物流带动人流,以人流带动资金流、信息流的良性循环机制和商贸流通繁荣局面。

1、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楼宇经济”是一种“隐藏”在商用楼宇中的高级经济形态,产生的财富效应非常突出。着力盘活闲置的楼宇,通过政策和资金支持,引导楼宇业主更新经营理念,以出让、租赁等方式引进有实力的开发商来开发,引导楼宇业主“腾笼换鸟”,增大楼宇经济总量;着力在南部新城开发和老城片区改造中,优先打造高档商务楼宇,并在特色品牌上进行规范引导,发展专业楼宇,形成规模效应;着力引进现代商务会所、高科技高附加值企业、大型建安房地产开发公司及广告策划、信息网络公司、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金融机构、证券公司等现代新兴服务业和国内外知名企业(集团)总部或品牌总代理机构、营销中心、财务中心和研发中心;要设立楼宇经济发展引导资金,增强发展楼宇经济的引力,并为楼宇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

2、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依托遵义市中心城区地域优势,积极发展由通信、网络、传媒、咨询等组成的信息服务业,打造遵义中部地区最大的信息服务中心;应在各类企业比较集中的地方,高档商务楼宇里,发展由会计、审计、评估、法律服务等组成的中介服务业;应以物流为中心,进一步推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围绕杭州至瑞丽高速、黔渝快速铁路、中心城区绕城高速公路的建设在新店子、南宫山、外环路、忠庄片区大力发展物流基地。以体育文化中心为核心,依托遵义“转折之城、会议之都”城市名片,大力发展商务会展、特色会展等会展业,同时力争在城区引进规模大、档次高的会展中心;积极发展教育培训、国际商务等组成的新型服务业。

3、改造和提升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按照区委、政府“拓展南部、开发东部、改造旧城、发展集镇、建设新村、服务新区”的指导思想,大力发展商贸业。一方面是要立足构建现代物流体系,着力打造全市商业中心。重点是继续推动大型商贸企业扩张规模,支持老城步行商业街扩容提质,加快南部新城道路延长线的建设,加快新城区商业网点布局和专业市场建设。围绕构建大市场、促进大流通的思路,加速物流产业向前发展,积极建设和培育“一个中心、五个商圈、六个专业市场带”。加快建设遵义新世纪建材大市场、遵义特色食品大市场、遵义物流中心工程及物流资源共享服务平台、黔北蔬菜中心批发大市场建设,加快坪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启动南宫山集装箱物流基地建设前期准备工作。另一方面是要立足树立特色和品牌,按照“一街一特、一区一品”的要求,积极支持餐饮休闲业做大做强。以民俗名食等特色资源进行整合,打造形成类似“上海城隍庙” “南京夫子庙”一样集餐饮、旅游和娱乐一体的特色品牌,并争取组建一家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股份制餐饮旅游公司。全面整合全区的酒吧、歌厅等文化资源,鼓励这些企业组织行业协会,并通过“政府引导,协会指导,市场调节”的方式,形成龙头企业,推进连锁经营。三是随着城市空间的拓展,建设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星级宾馆,完善城市功能,留住游客,真正为我区旅游经济发展、消费增长和财税增收带来实质效应。

4、加快发展旅游业,努力建设旅游强区。按照“突出一条主线、实施两翼展开”的思路,大力发展旅游经济,突出内容特色化、方向城郊化、管理规范化、景点精品化四大特点,着力开发一批特色明显,吸收力强的旅游产品,大力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旅游功能和服务接待水平,注重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把旅游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强力推进红色旅游,配合推进遵义会议会址景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和老城长征文化体验园建设,进一步拓展遵义会议会址红色旅游发展空间,力争把区打造成国家5a级旅游区,把老城建设成遵义地域文化特色的休闲旅游区。二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着力推进忠庄勤乐水果示范基地、巷口镇观光游憩区开发。同时,大力发展农业生态观光和田园农耕体验,自然山水观光和温泉度假、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以及节会活动等旅游产品, 推进农业观光旅游板块开发。三是加快推进金谢海通乡油路、金鼎山集镇和景区配套设施、大板水国家森林公园游客接待中心、农具陈列馆、龙泉村乡村全国旅游示范区、金鼎山镇莲池休闲庄和黔北风情街等旅游文化项目建设。四是彰显精品旅游,围绕凤凰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大板水森林公园实施“六个一”工程(一山:金鼎佛教名山,一园:大板水森林公园,一湖:海龙生态湖,一镇:金鼎山特色旅游集镇,一村:龙泉黔北民居村落,一泉:海龙温泉)。根据城市文化和品位,围绕“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科学定位和布局,实施一批休闲服务旅游项目,发展和提升城市旅游,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旅游产业格局和旅游产品体系。力争至2015年,旅游年游客接待量达到129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48亿元,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1%和25%。

5、围绕交通枢纽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深化运力结构调整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全面整合交通资源,逐步扭转货运市场“小、散、弱”的局面。重点发展快速货运,促进大型物件、危险货物、冷藏保鲜货物等运输,逐步实现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引导道路货运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服务。变单一运输方式为多种运输方式,拓展客运站场服务功能,做到资源共享;加强和完善以城市为中心、乡镇为节点、连接城镇、辐射农村、干支相连、长短结合的客运网络。基本实现道路旅客运输市场规范化、干线客运高速化、城乡客运公交化、运输主体规模化。

(二)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壮大和增强工业财源。做强二产,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资金,引导工业发展,加快工业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壮大以资源节约型、轻工业为主的特色产业,实现工业经济重新崛起。

1、培育壮大支柱产业,构建多元化工业经济结构。根据区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先发展以生物工程、现代中药制药、中药材成品加工为主体的医药工业;巩固和提升以钛、镁、铝为主的深加工企业;做大做强以精细化为主的化工工业;加快发展以新型建筑材料为主的建材工业及新材料产业;着力发展以农副产品、特色食品深加工及综合利用为主的食品工业。力争在2015年,初步形成多元化工业经济支柱,增强工业经济抵御风险能力。

2、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充分利用较好的区位、资源优势,抓住国家科技部批准我区为全省两大新材料基地之一的契机,将我区的工业发展向坪桥新型材料基地、忠庄高新技术产业园、忠深大道湘江工业园、忠深大道农民工创业园及小商品加工和食品加工园集中,形成新的发展极,壮大经济总量。其一,按照“主业突出、一区一业”的思路,形成“一园一特色,一园多板块”的格局。抓好忠庄工业园和坪桥工业园规划建设,做好下游产品的开发和延长产业链。其二,大力实施“退二进三”、“退城进园”战略,引导企业向工业集聚区搬迁。通过搬迁与技改的结合,调整工业内部结构,延长产业链,形成新的生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调整不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产业,严格控制并淘汰资源开采型产业,限制并淘汰落后工艺与装备,积极运用以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升传统技术产业的科技水平,实现产业升级。同时,以循环经济基地为载体,依托优势资源和现有产业基础,着力打造一批循环经济龙头企业,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4、以迅速壮大中小企业为目的,积极扶持中小企业上市。一家优秀的上市公司就意味着一个高速增长的主体财源,同时还将吸引一大批的配套企业,并具备着较强的口碑效应。区委、政府要制定一些鼓励和扶持企业上市的政策,重点激励和帮助如:遵义氯碱股份有限公司、贵州董酒有限公司、百花药业等符合条件的好企业尤其是非公中小企业积极上市,使其成为区内财源建设的新亮点。争创一批国家级、省级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力争到2015年,全区中小工业企业达到300家,实现产值300亿元。

(三)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做实一产,应依托区位优势,紧紧围绕遵义城市需求,面向城市的“菜蓝子”、“餐桌子”,以“四在农家”为载体,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距,努力发展城郊型、科技型、效益型、带动型农业,围绕龙头企业,重点抓好商品蔬菜、特种养殖和经果林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做实做稳农村经济。力争到2015年,全区农民基本参与并受惠于“四在农家”创建活动;50%以上的行政村达到小康型,6个以上的镇进入市列经济强镇行列。

1、调整结构,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围绕城市市场和龙头加工企业需求,按照“一村一品、一点一特”的思路,创建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特色产业带,推进农产品加工园和聚集带建设,使原来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经济结构逐步多元化。因地制宜,引导农民顺应城市消费需求调整养殖结构,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发展奶牛、生猪、肉牛、羊、禽等规模养殖业,力争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50%以上。做大做强蔬菜、中药材、茶等特种种植产业,如:发展海龙、金鼎、忠庄葡萄和草莓基地,巷口、长征镇糯玉米基地和特色花卉盆景基地,在西线四镇发展无公害蔬菜和订单蔬菜,力争经济作物占农物的比重在50%以上。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积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力争全区三分之一的生产用地向大户经营者和有能力的生产者流动。探索集体用地流转机制,发展1至2家龙头企业,打牢“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力,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和扶持力度,全面推进“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发展农业经济,力争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000元以上。

2、夯实基础,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强化“四有五通三改三建”工作措施,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道路建设,重点加快村组公路的提升改造和硬(油)化,提升村组公路的技术标准,确保村组公路的硬化率达50%以上,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和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夯实基础。积极抓住市政府实施“六个一百”工程的契机,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深入开展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开发,使我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一个较大的飞跃。突破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瓶颈问题,全面完成病险水库治理和农村人均半亩口粮田水利建设,确保农村人均保灌农田面积达0.5亩以上。抢抓政策机遇,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采取集团帮扶、部门帮扶、社会帮扶等多种形式,吸纳社会闲散资金,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投入,多渠道多层次筹措资金,有效解决对农业农村的投入问题。每年财政安排1000万元,引导社会资金,以遵松路两侧为重点,打造海龙、金鼎山“四在农家”示范带,形成乡村旅游亮点,力争每村有2-3户农家乐。

3、推广科技,发展“科技型”农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实施科技增收,有针对性地抓好科技推广应用,向科技要效益,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提高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水平,培养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区财政安排创业资金300万元,鼓励各镇因地制宜建设农民工创业园(带、点),促进农民工创业。重点扶持遵义市乳业制品有限公司、遵义黔兴有限责任公司、仁和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金鼎饲料有限公司、遵义祥星绿色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扶持龙头加工企业向集团发展,提高企业综合开发“精、高、新、深”系列产品能力,提升产品档次,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带动全区农业产业化发展。

(四)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为财源建设夯实基础。

1、高标准、高品位完成重点区域规划编制。完成贵州钢绳集团、遵义发电厂等6大企业原址片区和忠庄立交桥片区、桃溪寺片区等片区规划,进一步完善银河路片区、忠庄片区、南岭公园东片等的控制性详规、修建性详规,委托和敦促供电、供水、电信、园林、水电等部门尽快编制相关专业规划,逐步建立区城市建设的规划体系。

2、进一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承载力。积极配合省、市政府完成杭州至瑞丽高速、中心城区绕城高速公路、黔渝快速铁路和其他高等级公路建设。加快区内交通运输公路网络建设,依托贵遵高速、崇遵高速、g210国道、g326国道、s205省道、拟建的杭瑞高速、绕城高速大骨架网络,建设一批以经济路、旅游路为重点的骨架干线和联络线,进一步完善公路骨架网络结构。力争把新南路(302)、龙礼路(304)改造提升为城市干道,把遵松路(301)、高乐路(303)改造提升为一级或二级公路,改造提升较为落后的县乡公路。

3、加大以南部构建为中心城市核心区的拓宽力度。结合南部区位优势,继续推进忠庄立交桥片区、桃溪寺片区、忠庄片区、银河片区等组团片区开发和贵州钢绳集团、遵义发电厂等6大企业搬迁后原址开发。完成南部“三纵九横”道路建设,以及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河道、环境整治,高品位全面推进南部城区建设,完成南城体育中心、遵义市南部会馆区和东联线的改造及片区开发。结合棚户区改造,加快旧城改造步伐。完成北京路片区、南门关片区、凉水片区棚户区改造,配合市政府完成万里路改造、官井片区开发。结合片区开发,打造宜居环境,建设宜商区域,以有利于中心区域产业向南部转移为重点,完成官井隧道(南、北)复线建设,努力构建交通便捷、服务完备、环境优良的中心城区。

4、加快推进以特色产业为支撑的集镇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快推进西线旅游开发及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深溪镇工业服务性集镇建设;支持长征镇、南关镇发展物流、仓储等现代服务业;推进和完成长征镇、忠庄镇、南关镇城乡统筹示范区建设。规划建设一批新型农民集中居住区,不断完善集镇道路、供水、供电、污水、绿化、公厕及垃圾处理等公共设施及配套设施条件,加速农村人口向集镇集聚,力争农村劳动力转移取得新突破,城镇化率提高到更高水平。

(五)强调招商引资质量,尽快和尽多培植新兴财源。针对我区引进的财源项目多数产出效益不甚理想的状况,继续坚持扩大招商引资,而且更要强调招商引资质量,使我区新引进的项目能够尽快产生财源且能贡献较多的财源。一是突出招商重点,把好入口关。引进一批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对财源贡献多的项目,促进产业配套发展。二是强化招商的后续跟踪和服务。力促投资履约,建立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项目服务机制,加强项目调度,做好相关服务,促进招商成果的尽快转化,并能产生较多的财源。

(六)创新体制和机制,激发和挖掘街镇财源。一是创新财政管理体制。按照“比例共享,各有侧重”的收入划分原则,建立健全区、镇(街)两级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对街镇新上项目区级税收部分的分成奖励实行区少镇(街)多,充分调动各街镇建设财源、组织收入的积极性,构筑出具有特色的梯级财源。二是创新财源建设激励机制。按照“谁发展、谁受益,发展快、多受益”和“下管一级、综合奖励”的原则,尽快建立增动力、强活力的奖励机制,变“要我增收”为“我要增收”。三是创新财源建设资金扶持机制。按照税收受益和分级负担的原则以及贡献与奖励挂钩的办法,建立纳税大户奖励专项资金,对财政贡献大的纳税户,大幅度提高奖励标准,促进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做大做强,增强发展后劲。

(七)加强支出管理,抓好替代税源。树立节流也是开源的思想意识,加强支出管理,调整支出结构,变重点压缩支出规模为重点提高支出效益,建立规范、科学的公共支出机制,完善财政支出的决策行为,实现决策制度化和科学化。积极稳妥推进预算绩效考核制度,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制度,逐步提高政府采购效率和采购行为的规范性。积极贯彻公共财政理念,尽量运用市场化手段,切实解决财政供给范围过宽问题,真正使替代财源发挥效益,减轻财政支出的压力。

第五篇:黔东南州台江县财政十二五规划

黔东南州台江县财政 “十二五”规划

一、“十一五”财政计划目标完成回顾

“十一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财政部门的有力帮助下,在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全县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社会各项事业有了长足发展。全县财政总收入由2006年的3540万元增长到2009年7122万元,平均增长33.73 %,计划到2010年可达到10000万元。财政克服种种困难,积极主动参与宏观经济调控,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调整经济结构,理顺经济关系,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在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和进行财税制度创新,依法理财及完善财政自身建设等方面也都取得了较大成就,全县财政改革与发展获得了双丰收。

(一)依法加强税收征管财政收入实现了新突破。

“十一五”期间,全县财政系统与收入征管部门密切配合,坚持依法治税、狠抓收入的落实,较好地完成了收入任务。2009年全县财政总收入达到7122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140万元,比“十五”末的3062万元增长132.5%,年均增长33.15%。财政收入创历史新高,“十一五”期间财政收入每年都保持了两位数的快速增长。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为全县各项改革的顺利实施、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二)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支持各项改革和重点社会事业的发展。

针对我县财力总量小,收支矛盾突出的实际,2006年全县实现财政支出18542万元,比“十五”末增长19.68%。随着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和支出规模的不断扩大,保工资、保运转、保重点的财政支出目标基本得以实现。财政公共支出的快速增长,有力的保证了全县社会公共事业的健康发展和政府机构的正常运转。社会保障资金支出的大幅度增加,在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多方筹集资金,通过调整支出结构等手段积极筹集资金,把社会保障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优先保证资金调度,同时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支持,保证了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保险金的及时足额发放,集中资金解决社会事业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支持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继续帮助解决拖欠离退休费和医疗费等突出问题。在认真做好测算工作的基础上制定办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将行政事业单位增资补助发放到了职工个人手中。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和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取暖非标准。科技、教育和支农支出仍处于领先地位。

(三)采取“两减免三补贴”等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

不折不扣地执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2004年在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的基础上,农业税降低1个百分点,到2005年全面取消农牧业税,减轻农民负担。全面推行粮食补贴等政策,两年来对全县6乡2镇156个行政村131615人农民实施直接补贴资金总额达695.2万元。良种补贴资金140万元。大力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完成培训2200人转移并就业。

(四)积极推行依法理财,财政管理不断规范。

一是制定了《台江县预算外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台江县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暂行办法》、《台江县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制度,规范了预算内外资金

管理,建立财政专户为我县财政改革和发展以及财政资金的安全运行有了切实的制度保证。二是贯彻落实《会计法》,建立了国库集中支付中心。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了对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将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纳入培训的主要内容,努力促使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加强了财政、财务管理和监督。三是严肃财经纪律,落实“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开展了清理检查,对擅自设立收费项目、提高收费标准、扩大收费范围、挪用坐支预算外资金的一些违规行为依法进行了严肃查处,有效地加强了会计监督,有力地推动了我县预算外资金实行综合财政预算管理,不断增强了政府调控能力,使我县的财政管理工作逐步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管理的健康运行轨道。四是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着力加强了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开展了全县国有资产普查工作,基本摸清了全县国有资产的家底,加大资本的运营力度,盘活了国有资产存量,维护了国家利益。

(五)干部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在干部队伍建设上继续坚持以人为本、从严治队的管理理念。一是抓教育。教育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利益观、政绩观。二是抓制度。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班子自身建设的意见》、《关于推行政务公开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干部廉洁自律、改进工作作风的有关规定》等一系列制度力求有针对性地警示一些不良行为,制止一些不良风气、规范干部的从政理财行为。三是抓监督。倡导开放办财政,开门办财政,促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努力规范理财行为。四是抓作风。认真开展了接受民主评议行风,争创机关精神文明股室所创建等活动,虚心接受社会各阶层、各方面对财政工作的监督,促进了干部作风转变,提高了服务质量。

二、“十一五”财政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十五”期间尽管财政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在财政运行和财政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我县国民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仍然比较低,贫穷与落后仍然是台江县面临的现实问题,县不强、民不富是我们的最大县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在全州当中列后。资金需求财政供给能力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财政面临的形势仍然相当严峻。

(一)经济基础薄弱,财源结构单一。

台江县属国家贫困县,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制约,生产环境严酷,基础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产业结构单一,农业产业化的商品率低,规模小,单位效益低下,使财政持续增收的基础财源不稳;工业基础差,全县大部分工业企业是中小型微利企业,缺少可供财政收入的骨干企业。尤其工业是台江县的一条短腿,起步晚,起点低,规模小,利税水平低,加之企业由于缺乏管理,产品质量不高,或缺乏流动资金不能投入,有的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谈不上盈利和交纳税收,很难有替代财源支撑台江县财政的正常运转;乡镇企业发展水平低,在产品结构上,粗加工产品比重大,精加工和深加工的比重小,加上生产设备陈旧,产品档次低,市场竞争力极差;第三产业发展极为缓慢、服务业、旅游业刚刚起步,没有形成规模。

(二)新兴财源薄弱,后续财源替补不力。

县办企业和新上项目受资金不足的制约,同时,县上又配不上足够的资金,且贷款落实难度大,造成企业建设周期过长,加重了企业的负债,制约了企业尽早发挥效益的能力;另一方面,懂经济管理的人才缺乏,特别是企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奇缺,资金短缺,造成技术改造困难,扭亏增盈工作量大。

(三)经济总量不足,导致财政匮乏。

财政困难对经济发展造成了影响,制约了政府职能的充分发挥,减缓了经济发展的进程。台江县财政纯属于典型的“吃饭”财政,虽然近几年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财政收入也有了较大幅度递增,但底子薄,基础差,资金总量不高,在支持农业生产、发展区域经济方面缺乏必要的手段和力度,影响了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加上农业生产灾情频繁,经济总量难以扩张,建立在经济总量基础上的财政分量,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很难拼大财政收入这个“蛋糕”。另外,保“吃饭”、保“运转”,无资金能力投入生产建设上,使一些能够增值,前景很好的建设项目拖后了。

(四)财政负担人员过重,支出增长幅度大,有限的财政资金已难以维持国家机关的正常运转。

财政供养人口多,政策性刚性增支过猛,财政收支平衡难度大,台江县虽然财政困难,难以为继,但仍然每年安排大中专毕业分配、复退转业军人的就业,因企业少又没有其他疏散渠道,大部分人员只好挤进行政事业单位,造成了财政吃饭的人逐年增多,全县财政供养人员0.53万人,2009年仅工资性一项支出 1.23亿元,占全县财政总支出27.68 %。同时,逐年来,陆续出台调资、粮价补贴、菜篮子补贴、离退休人员生活补助、边远补贴等增支政策,使财政支出迅速增长,给财政收支平衡带来很大的困难。财力远不足以“吃饭”,收支矛盾十分突出,造成公用经费标准过低,职工的差旅费难以报销,导致干部职工“士气不振”。

(五)税收征管存在薄弱环节。

台江县是税源小而分散,征收成本高、难度大,加之企业效益欠佳,征税难度加大,由于上述原因,导致偷、漏、骗、坑税的问题较多,主要反映在零散税收和工商税大税户征管上存在漏征漏管现象,造成税负不均,税收流失。因此必须加强队伍建设,加大税收执法力度,杜绝税收跑冒滴漏,才能使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三、“十二五”财政发展的指导思想及发展战略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省州、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经济发展、壮大财政实力为主题,以坚持以人为本、构筑公共财政体制为基础,以实施好稳健财政政策、推进改革为动力,着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促经我县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发展目标

按照以上财政发展指导思想,“十二五”期间财政发展目标是:2011年财政总收入为13000万元、2012年财政总收入为16900万元、到2013年财政总收入为21970万元、2014年财

政总收入为28561万元、2015年财政总收入为37129万元,五年平均增长 30%;2011年地方财政总收入为8350万元、2012年地方财政总收入为10437万元、2013年地方财政总收入为13046万元、2014年地方财政总收入为16307万元、2015年地方财政总收入为20383万元,五年平均增长35%。

四、“十二五”期间财政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发展经济,培植财源。

把财政工作与经济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以加强财源建设促进经济发展,以对地方财政的汇报来扶持发展项目,全方位开启新的增长点,增强财政发展后劲,实现经济建设和财政收入同步增长。

(二)依法治税、强化征收管理,确保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坚持增收节支,运用科学的理财方法,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做到“生财有道、聚财有方、用财有规”,实现了财政收入的有效增长。一是建立财政、国税、地税三家联席会议制度,加强财税协作,强化税收征管,确保了应收尽收。同时,加强对非税收入管理,确立财政分配的主体地位,增强宏观调控能力。认真贯彻“加强管理、堵塞漏洞、政治腐败、清缴欠税”的工作方针,严厉打击偷税、漏税、骗税等违法行为,提高税收征管效率,努力增加财政收入。二是发挥财政职能,完善乡镇级财源增收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县、乡镇两级广开渠道促产培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按照社会公共需要的标准,科学界定财政支出的供给范围,缓解财政收支矛盾。四是明确量入为出、集中财力办大事的理财思路,强化支出管理,优化支出结构,将财力主要用于社会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三)坚持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加大重点支出的保障力度。

按照财政工作“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指导精神,在财政预算支出上做到优先保证职工工资的发放,积极探索行政机关经费集中核算管理方式;在保运转方面,根据实际和财力状况,制定合理的公务费定员定额标准,并在预算中优先安排,其他专项支出要坚持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原则,对一般性支出从严控制;在保稳定方面,重点加大社会保障资金的及时足额到位,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在保重点方面,要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办急事的原则,优先保证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点支出,力争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教育、农牧业、生态建设等重点领域和项目的支出需要,努力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创新思路、深化财政改革。

一是推进综合预算改革步伐,清理整顿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完善收费收缴制度,加强“收支两条线”管理,堵赛预算外资金管理漏洞,并将一些按规定应纳入预算管理的罚没收入和行政事业性收费纳入预算管理。二是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扩大县级国库集中支付的范围,确保基层政权运转的资金需要。三是转变乡(镇)财政职能。确保税改后的成果,建立健全转移支付机制,完善农村“低保”、“医疗保险”、“五保户”等社会保障制度;乡镇财政人员要尽快转变工作职能,落实好粮食直补和退耕还林草资金的改革,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对现到户。同时,认真依法收取契税和耕地占用税收缴工作,强化乡(镇)财政的资金监督。

(五)强化措施,财政监管逐步规范。

一是按照公共财政的改革需要,建立支出绩效评价制度,加强财政资金安全性的绩效监督,对财政资金的分配使用做出绩效评估。二是继续推进政府采购管理改革工作,扩大政府采购的规模和范围,实现对部分办公设备的协议供货和公务用车定点维修、保险服务项目以及中小学校学生校服的公开招标集中采购。三是整顿和规范会计秩序,开展专项检查工作,同时,加大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力度,努力提高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社会公信力。四是建立财政监督机制,认真开展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资金使用行为的监督检查,规范财政资金分配程序及拨付渠道,做到有章可循。

(六)以人为本,提高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队伍业务培训,组织干部职工开展会计知识和业务知识学习,通过专题知识讲座和培训班学习,使全局财政干部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得到提高。二是围绕“转变工作作风、密切干群关系、为人民群众办实事”主题,积极开展固本强基情系群众结对帮扶活动,机关干部一对一结对帮扶贫困家庭,并从资金、思想、就业上予以扶持。三是开展民主评议行风工作,多途径查找财政部门在党风、政风、行风和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整改。四是财政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升,努力建设成为一支凝聚力强、具有战斗力的队伍。

下载福州市永泰县财政十二五规划(推荐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福州市永泰县财政十二五规划(推荐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十二五规划

    凤凰城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2011-2015年) 为实现我市“两年进前五,三年进百强”宏伟目标,依据我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基本原则,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凤凰城区经济......

    十二五规划

    黑龙江省长水河农场 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2011-2015年) 根据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国家和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

    十二五规划

    (三)加强残疾人事业基础建设。 主要任务:立足基层,面向残疾人群众,进一步加强残疾人组织建设,发挥残疾人和残疾人组织在残疾人事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完善综合服务设施建设......

    十二五规划

    峰峰矿区中医院十二五规划 (2011-2015) 峰峰矿区中医院作为全区唯一一所集中医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发展至今,中医特色成效显著,人才培养......

    十二五规划

    第五十一章 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继续稳定和拓展外需,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推动外贸发展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高转变、从成本优势向综合竞争优势转变。十二五规划:优化对外贸易......

    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规划” 2010年10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十二五规划

    08本会7班曾文燕408070749 “十二五”规划调查报告 五中全会对我国未来几年的发展具有决策性的意义, "十二五"更是关键的一程。只有把握过去,才能更好的展望未来。然而,经济社......

    十二五规划

    金川县公路运输管理所 “十二五”精神文明建设规划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巩固“十一五”全县运输行业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提高“十二五”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