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论文:谦让有底线 分享无极限(08年绍兴县三等奖)

时间:2019-05-15 11:33: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德育论文:谦让有底线 分享无极限(08年绍兴县三等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德育论文:谦让有底线 分享无极限(08年绍兴县三等奖)》。

第一篇:德育论文:谦让有底线 分享无极限(08年绍兴县三等奖)

谦让有底线 分享无极限

富盛镇中心幼儿园王素琴

邻居3岁的阳阳得到一小包糖果,全家人围着逗乐。

妈妈说:“给爷爷一块。”他高兴地给了爷爷一块。

“给奶奶一块。”他又高兴地给了奶奶一块。

“给阿姨一块。”他又高兴地给了阿姨一块。

“给妈妈一块。”他又高兴地给了妈妈一块。

“给叔叔一块。”阳阳犹豫了,因为这时他的手里只剩下一块糖了,他看看糖,又看看叔叔,还是犹豫不决,一旁的妈妈又强调了一遍:“给叔叔一块。”阳阳终于把最后一块糖给了叔叔,然而却扑到妈妈怀里哭了。

“孔融让梨”的故事妇孺皆知,谦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幼教工作中我们也始终将分享与谦让作为幼儿品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去对幼儿进行培养教育。然而在人们对教育重新审视的今天,工作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却不免又使人困惑、令人深思。

案例一:

该不该谦让?

佳楠是个性格比较内向,不太爱说话的孩子,但也能与小朋友友好相处。平时玩玩具的时候比较被动,看见争争抢抢的场面总是后退一步。有一天她刚从益智区拿起变形恐龙高兴地玩着,突然,江梦妍走过来说也要玩变形恐龙,佳楠不给,两人便争夺了起来,老师看见了说:“看谁是谦让的好孩子?”佳楠极不情愿地把变形恐龙给了江梦妍,江梦妍以胜利者的姿态玩去了,而佳楠则无可奈何地耷拉着头去玩别的玩具了。

反思:谦让是一种良好的品德行为,但是不是应当发自内心呢?幼儿年龄尚小,固然需要老师的教育,但像佳楠这样的谦让究竟叫不叫谦让?这种做法对其本身的成长发展究竟有多大意义?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案例二:

老师该表扬谁?

王佳泽和严燕婷在玩玩具的时候发生了冲突,找老师解决。老师说:“你们是大班的小朋友了,该学会解决问题了。今天老师不管你们,你们自己去解决吧,解决完后来告诉我。”不一会儿,佳泽跑来告诉老师:“老师,我们解决了,我让她谦让给我玩。”老师无言以答。反思:如果从解决问题方面来说,佳泽的能力应受到鼓励;如果从培养孩子品德方面而言,佳泽的行为显然存在着自私的倾向。“我让她谦让”,“我”为什么不谦让呢?因此老师也无法回答。

案例三:

这样的行为是真诚吗?

幼儿园组织孩子们去公园春游,每个孩子都背了一大包好吃的零食,到了目的地,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开始享用起自己的零食来,这时我提醒坐在我旁边的江梦妍,你看你有这么多好吃的零食是不是分点给潘老师,江梦妍拿出一包QQ糖跑去给潘老师,别的孩子好奇地看着她,她回来坐下后我表扬她:“梦妍,真是个懂事的孩子!”这时围坐在一边的孩子纷纷拿

出自己包里的零食跑去送给潘老师。

反思:他们此时是怎么想的?如果只为老师的表扬而学着去做,这种行为是做给老师看的,那么这是一种良好品德呢?还是一种不良的虚伪?

案例四:

“我们谦让给她吃”

午餐开始了,腊肠上加了一个茶叶蛋。冯叶楠一看皱起了眉头,嘴里嘟囔着“又是鸡蛋”。突然,她脸上露出一丝笑,好像有了办法,接着麻利地剥去蛋白,将蛋黄放在了陶奕婷的碗里,紧接着吴梦婷、金沈豪也将自己的蛋黄放在了陶奕婷的碗里,陶奕婷只得求救:“老师,我吃不了。”老师一看:“怎么你碗里有这么多蛋黄?”“他们给我的。”“为什么这么做?”老师问冯叶楠他们。“我们谦让给他吃。”“啊,这叫谦让吗?”老师只有生气的份。

反思:像这种把自己不喜欢吃的东西强加给别人并称之为“谦让”的行为,恐怕也只有在今天的孩子中才会出现。他们为什么会称自己的行为是谦让?是真的认为是谦让还是一种玩笑?我们该如何对待他们的谦让行为?

进一步思考:

一、幼儿园如何对幼儿进行分享与谦让这一品德教育?是不是可以把分享作为谦让的基础去对幼儿实施教育?让幼儿在懂得并愿意分享的基础上取进一步理解并学会谦让?

首先,经验告诉我们,要让幼儿分享是比较容易的,而谦让对于幼儿就不太容易接受。本文开头所提到的阳阳他为什么要哭呢?他的哭声意味着什么?委屈?反抗?不管怎么说,是一种不乐意。可为什么前面给爷爷、奶奶、阿姨、妈妈的时候很高兴呢?是不是可以说要让孩子做到分享容易、谦让则难呢?因为从物质上讲,分享意味着共同享有,我虽然给你了,我也还有;而过分的谦让却等于如果给你了,我就没有了,因此很难让幼儿接受。在实际工作中,有的老师往往笼而统之的把分享、谦让混作一团去处理,使本来易于解决且对幼儿十分有利的教育机会就失去了。如果两个幼儿争夺一本图书,我认为,如果以两人一起看的解决方式处理,就更利于幼儿的健康心理与品质的培养,因为既解决了矛盾冲突,又培养了幼儿的合作共享的情感。

其次,从幼儿的品德形成看,它需要经历从认知、情感到行为习惯养成这样一个过程。而幼儿的认知是一个较漫长的过程,它需要通过亲身体验才能真正认识。平时我们口头传授的他可能记住,但不会理解,所以很难与行为联系起来,正像我们常见的——问幼儿如果有两个苹果,一个大的,一个小的,你要哪一个,他会说我要小的,但实际行为中往往要拿大的,除非他不喜欢。所以,要使幼儿达到能够自觉谦让,实非易事,因为不但要有一个漫长的认识过程,还要有这种品德形成的情感态度,即要乐意去做。

那么是不是说幼儿园就不要进行谦让教育了呢?也非如此。但是在对幼儿进行谦让教育时,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循序渐进地去实施,对于较小的幼儿可尽量满足其心理需求,以分享教育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可在满足其心理需求的基础上,逐渐教育其学会轮流玩、轮流使用。如班上添置了新玩具、新图书,幼儿都想玩、看,教师可引导幼儿想想在人多玩具少的情况下,如何能玩到新玩具。如可采取先轮流玩的办法,再由此过渡到谦让。

二、教师在教育幼儿谦让的同时,是不是也应为促进幼儿个性健康发展作考虑?

一个人的良好品德不仅仅是谦让,诚实、勇敢、自信、热情、友爱、好问以及活泼开朗的个性品质都是不可忽略的。过分的谦让有时反而会成为一种懦弱,甚至对自己丧失信心,像“案例一”中的佳楠,本就性格内向,好不容易得到一次机会能够玩自己喜欢的玩具,却不得不在老师的权威引导下做出让步,心理上势必会罩上一层阴影。从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这么想,谦让应该有底线,对于她来说,与人争吵算不算是一种进步?在这种情况下,老师是不是该从个性倾向上为其考虑一下?给她一次争取个人权利而表现的机会。如果是两个个性相当又善争夺的幼儿在争夺,教师以权威的身份让其中一个让步,这好像说得过去,但对于佳楠这样的个性,是否会造成更为不利的影响?这是值得思考的。

还有,像“案例四”中的冯叶楠等人,是不是应该好好分析一下其对谦让的认识与理解,如果是真正不理解,可帮助其理解;如果是明知故作,那么要让其明白,自己不喜欢的,别人可能也不喜欢,对别人施“恩”也要征得别人的同意,不要使谦让过了“界”。把自己不喜欢的强加给别人,还美其名曰“谦让”,岂不是扭曲谦让?要让其懂得,真正的谦让是双方都高兴、都情愿、都为这件事感到高兴,而不是强加于别人。

三、游戏中的分享与谦让能否迁移到实际生活中去?

玩“娃娃家”时,幼儿扮演妈妈分点心、饼干,会把她认为“好的”、“多的”分给爷爷、奶奶、爸爸、娃娃等,自己“吃”那份“不好”的、“少”的,而让其在实际进点心分糕点时,却又把自己喜欢的留给自己。就是说,幼儿很难把游戏中的谦让迁移到生活中去,我认为有两个原因。其一,游戏带有虚假性,在游戏中幼儿会做出一些超常的行为,当然也有超常的想象,因为不涉及切身利益。正像一个挑食的幼儿在游戏中会把“妈妈”给她的一碗面条大口大口的“吃”完,而在生活中依然挑食一样。其二,游戏中的一些动作是做给老师看的,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幼儿在游戏时能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分发给每一个角色,然而真正到实际生活中却很难做到。所以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不是仅靠口头说教、课堂组织或游戏就可以达到目的,而要在实际生活中,注重通过长期的多种因素相互配合和影响。

四、把分享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是不是要比人为设置的谦让更有意义?

分享不仅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物质的分享可以亲眼看到,精神的分享虽看不到,却可体会到。

金沈豪过生日,带了一包糖豆给老师,老师就抓住这个机会,让幼儿与大家体验分享的快乐。在饭后休息时,老师把糖豆呈现在幼儿面前对他们说:“知道这糖豆是哪儿来的么?今天是沈豪的生日,这是他带给我们小朋友的。”并请沈豪给大家分发。小朋友接受糖豆后,在老师的引导下,情不自禁的一起唱起了“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个个脸上洋溢着快乐,沈豪呢,更加快乐。这种分享是发自内心的,也是我们所应提倡的。谦让时不必把自己的全部给别人,可以分一半,分享也很好。

下载德育论文:谦让有底线 分享无极限(08年绍兴县三等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德育论文:谦让有底线 分享无极限(08年绍兴县三等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