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坊村部分农民收入构成的调查证明材料(大全)
实践日志
关于《新坊村部分农民收入构成的调查》的调查的实践日志
学生签名: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
实践证明
赣南医学院学校:
兹证明贵校2011级本科临床医学专业(2)班陈晓勇 同学于2013年7月至8月在新坊村进行了长达近两个月的关于《新坊村部分农民收入构成的调查》的调查实践活动。该同学在实践过程中认真负责,谦虚好学,表现突出,,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得到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特此证明。
石城县屏山镇新坊村
村民委员会
二零一三年八月三十日
关于《新坊村部分农民收入构成的调查》的调查的实践日志
学生签名:陈晓勇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
第二篇:新坊村部分农民收入构成的调查问卷
新坊村部分农民收入构成的调查问卷
被调查者姓名________ 农民朋友:您好!当您接过这份问卷时,请接受我们最诚挚的问候。为了深入了解您的生活质量,进一步解决农民切身关心的问题,我们特组织此项调查。请您在符合您本人情况和意见的答案序号上划“√”或填写具体内容,谢谢!
1、您去年的家庭年总收入大约为多少?
A.5000以下B.5000—15000C.15000—30000 D.30000—50000E.50000以上 A.1—2人B.3—4人C.5—6人 D.7-8人E.8人以上A.农业B.渔业C.外出务工D.闲时副业E.其他
2、您的家庭人口数是:
3、[多选题] 您家庭收入的来源于:
4、您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占总收入的比重:
A.百分之三十以下B.百分之三十至百分之五十C.百分之五十至百分之七十
D.百分之七十至百分之九十E.百分之九十以上A.打工B.务农 A.非常满意B.基本满意C.不满意D.非常不满意
5、您觉得打工与务农哪个挣的钱多?
6、您是否满意于当前的收入?
7、您对未来在提高自身收入的方面是否有计划?
A.有自己的计划并已经在进行了B.有计划还没具体实践C.没有计划走一步算一步
8、您是怎样看待当今农村的农民收入的?
A.农民收入普遍偏低B.相对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大C.农民收入正在逐年升高未来发展势头很好D.与过去的五年没有多大差别一直很平稳
9、你希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采取的措施:
A.发展规模种养业B.招商引资办工业C.培养农村经纪人队伍,扩大农产品销售渠道D.农产品结构调整不仅要科技,还要资金支持
10、自农村税收改革以来收入和生活水平是否有提高
A.是B.否
11、[比重题] 您家庭收入的各种来源的大约比重:
农业_____渔业_____外出务工_____闲时副业_____其他_____
第三篇:岗上村部分调查
(五十六)高龄补贴
目前全村共有年满80周岁以上老人23人,均可享受到政府的高龄补贴,补贴金统一打到老人提供的“一卡通”账户中去。其中享受50元/月高龄补贴的有13人(80到85周岁),享受100元/月高龄补贴的有7人(85到90周岁),享受150元/月高龄补贴的有3人(90到95周岁),全村以老圩小组的叶杨发老人最为长寿,他今年92岁了。(五十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2014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缴费标准为70元,全村参合总人数2241人,缴费156870元,参合率93.82%。(五十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2014年全村共有935人参保,其中财政代缴的重残人员4人、二女户17人,缴交100元/年的893人、200元/年的10人、300元/年的7人、500元/年的4人;城居保4人,均为100元/年的4人。到龄新增领取保险13人。(五十九)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
自2012年实施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政策以来,全村累计已实施土坯房改造55户(其中2012年完成土坯房改造36户,2013年完成土坯房改造19户),其中原址拆旧建新16户、异地分散建房34户、维修加固5户。2014年在建户。(六十)计划生育
2013年至今,全村累计落实上环节育措施的有20例,结扎11例,人流引产3例;新出生39人,其中男孩19人
女孩20人,其中属于超生的有11人,累计已征收社会抚养费218500元;落实计划生育奖扶政策,全村二女户和独生子女户家庭享受计划生育奖扶补助32160元。
第四篇:关于农民收入的思考———调查歧山县北郭村有感
关于农民收入的思考———
调查歧山县北郭村有感
[调查时间]2006年4月19、20日
[调查地点]陕西省歧山县北郭村
[调查对象]随机抽取的农户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结合访问式调查
[调查目的]希望通过对歧山县北郭村地区农民问题的调查,了解农民的实际负担、真实收入和实际需求,了解农村目前的发展状况,提出增加农民收入的方法。
一、[引言]
随着中央的重视,农村问题被日益提上日程,温家宝在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报告时表示“全社会都要支持农村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已写入党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设中,这体现了姿势六大以来我国着力解决现代化发展日益突现的不平衡问题的一贯思路,也体现了农村改革重点从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到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积极性再到统筹进行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延续性和递进性。
二、文件综述
农民收入概况:
(1)1978-1984年,农民收入呈现高速增长,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平均增长15.1%。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主要得益于农村收入分配制度和农业经营体制的改革即实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产品价格的提高。据有关部门测算,1978---1985年,在农民收入增加的264元中,由于生产增加带来的收入增加占59.6%,农副产品价格提高而增加的收入占25%,两者合计达到84.6%。
(2)1985-1996年,农民收入增长出现波动,扣除物价上涨因素,1985---1988年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增长率下降为5%,为中速增长。1989---1992年平均增长率为3%,1993年为3.2%的低速增长;1994―1995年分别比上年增长5%和5.3%,为中速增长。这一时期农民收入增长减速主要是由于以粮、棉为主的种植业发展受阻,其收购价格大大低于市场价格,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使种植成本上升,同时我国实行分制后农民的税收负担不断增加,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和能力。
(3)从1997年开始农民收入增长明显放慢,农业和非农业增收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滑坡,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明显放慢。1997年全国农村人均纯收入增长4.6%,比1996年的9%下降了4.4个百分点,199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160元,实际增长速度又降为4.3%。
(4)2003年农民收入人均为2622元,比上年实际增长4.3%,2004年人均纯收入为2936元,比2003年增加314元,增长12%。扣除价格原因,实际增长6.8%,为1997年以来增长幅度最高的一年。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根据这次我们在岐山县的北郭村的调研发现,政府已经不征收农业税了,1亩地还可以补助12元的化肥,农民们普遍感到负担减轻,但是由于物价的上涨,人们对收入都不太满意。岐山县北郭村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兴办农家乐以及在外务工,农业的收入所占比重已经很少了。一般有几亩地的农户主要种植玉米和小麦,年收入在2--3千元,他们普遍觉得仅靠农业的收入很难维持生活,而且,他们的农业生产基本上沿袭了传统耕作方式和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组织形式,实行小规模粗放经营,束缚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降低了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在外务工人员的月收入大多在300-600元,但当地的村委会并没有对其进行必要的培训,对此,农民们都感到不满。据调查,农民的的支出主要用于教育和医疗上,有80%的农民有病了也不及时就医。虽然北郭村对中小学义务教育进行了普及,学生上学不用交学费,尽管这样,上高中乃至上大学的学费就也是农村父母们考虑得最多的一件事了。上学难,看病贵这个难题不仅存在于城市,在农村也越演越烈。解决这些难题的根本途径就是提高农民收入。
影响农民收入增加的制约因素 :
农民负担过重使农民经济行为能力降低,对收入预期下降,从而导致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缺乏后劲。农民负担过重,对农民收入目标的实现产生了消极影响:首先是严重侵犯农民的切身利益。直接导致农民收入水平的下降,影响了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从根本上挫伤了广大农民从事农村经济活动的主动性、创造性。其次是极大削弱了农民的积累能力,导致农业发展后劲不足。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主要还是靠农民自身的投入来实现的,农民负担过重会使农户家庭的生产性积累大大减少,导致农民无力进行农业再生产投资,农业发展资金日趋匮乏。最后,农民负担过重使农民收入预期悲观,各项经济政策的执行受到影响,以上这些,都削弱了农业持续稳定的发展,也使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受到制约,使农民收入遭受严峻挑战。
(一)农民收入结构方面的因素
当前农民人均收入的来源和结构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收入较以前增多了,但无论怎么增加,增加多少,农民收入的构成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种植粮食等主要农产品获得的农业收入,二是农民从乡镇企业获得的收入、外出打工得到的劳动报酬收入以及家庭经营二、三产业得到的收入,这一部分收入我们称为非农业收入。近几十年来,这两部分的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已不断上升,从1985年的18.4%上升到1999年28.52%,增加了十个百分点。而同期种植业和畜牧业的收入比重分别从48.15%和11.16%下降到39.91%和7.14%。这表明当前农民收入的很重要的增长部分主要靠非农业,而不是种地,这是事实,也预示着今后农民收入增长的发展方向。然而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放慢,主要在于非农业就业机会的减少,以前作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主渠道的乡镇企业,受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巨大变迁、企业经营者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乡镇企业破产到闭日益增多,农民从乡镇企业获得的劳务收入的增长速度在逐渐减慢,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农民负担过重,造成农民实际收入减少,目前有的地方的农民负担占到人均纯收入的10%以上,个别地方甚至达到20%以上,大大超过了国家明文规定的不得超过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的标准。乡镇政府增加农民负担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巧立名目,欺上瞒下,多收多征。二是肆意虚假提高农民纯收入水平,以达到既可以增加统筹提留基数,又可以成为基层领导的政绩的双重目的。因而有的地方虚假上报的农民纯收入比实际值高出一倍以上。这样做表面上似乎解决了乡镇一级基层政府人员庞大、机构臃肿,管理成本过高的问题,实际上已经成为农民负担加重的直接诱因。
(二)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限制了农民增收的渠道
以城乡相互封闭、内部自我循环和严禁乡村人口流向城市为突出标志的城乡二元经济和社会结构,是我国农村经济问题的主要症结所在,也是农民收入渠道拓展的最大障碍。
1、从经济结构来看,为了保证人民生活和工业扩张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政府强制干预农业生产活动,限制甚至禁止农村工业和商业等非农产业的自然发展,把农业生产局限于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生产上,这不仅割断了农村内部产业间、城乡产业间的自然联系,而且人为地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比较利益,扼杀了农民增产增收的积极性。
2、从社会结构来看,二元户籍制度及粘附其上的二元社会福利制度的存在,在城乡之间筑起了一道坚厚的壁垒,限制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正常流动,剥夺了农民分享现代工业、城市文明和社会福利待遇的权利,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造成了城乡发展的两极分化。
(三)农业投资不足
1.农业投资需求压力大,供需矛盾较为突出。在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经济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的推行、小城镇建设、反贫困、农业科技推广、西部农业开发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当前我国农业投资的主体主要有:政府、农民、集体合作组织、银行和有关企业。农业投资具有风险大,投资报酬率低等特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的趋利性使投资流动方向的利润导向性明显,农业所需资金无法得到保障。在投资主体中,有能力对农业投资方向进行干涉的主要是政府。由于国家财政能力仍不雄厚,以及国民经济全局发展的需要,政府财政用于农业发展的份额从相当长时期看仍是十分有限的。
2.农业资金非农化现象较为严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趋利行为,使农业资金的流向发生了变化,支农资金从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发达地区,从农业流向第二、三产业。一方面农业资金投入量不足,资金供求制品很大;另一方面,农村资金沉淀流失,分散的现象都非常严重。财政支农资金不到位;农村信用社进城、银行向农村下伸网点,只存不贷;在资金分配和使用的各环节中截留、挪用,在资金使用过程中受利益调节造成的趋利性分流,农村资金重新流入城市和非农业的逆向式分流等表现形式。从全国金融机构年终的统计报表可以看出,真正进入农村的资金数量是非常有限的。大部分资金不下乡,甚至不到中小企业,更不用说到农户。从当前来看,农民收入主要还是来自于家庭经营中的农业,由于农业资金非农化的存在,使本来有限的农业资金更加减少,农民享受不到发展农业的回报。
3.农民投资能力有限。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行,使农民获得了生产与经营的自主权,形成了双层经营的模式。长期以来,双层经营中,“分”的部分强调过多,“统”的部分强调不足,或是对“统”的经济功能强调不足,村与乡集体普遍存在积累不足,加上政府支农资金到位率不理想,农民实际上成为中国农村经济微观投入的主体。农民小规模和分散式的经营方式,决定了农民投资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只能集中在短期投资上,主要是当年生产费用的支出,包括化肥、农药、种子、地膜等,从再生产角度看,这些主要是维持简单再生产,对于扩大再生产所需的中长期投资,包括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市场建设、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和卫生体系的建立等,靠农户是无法胜任的。近年来,由于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继续放缓,农民的收入预期不高,扩大再生产的积极性不高,农民增长的收入大部分流向了生活领域,生产性投资下降,这些使农民收入增长遇到了很大的挑战。
(四)农村市场发育程度较低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市场关系到农产品和农村生活用品的流通。农村生产要素的配置,在农民收入的实现与使用方面起到直接作用,并对收入的形成与分配和使用具有很强的关联影响。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应该说,农村市场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在新的发展阶段,农村市场仍有许多不足之处,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主要表现在:
1、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环节过多,造成流通成本升高,农民在经济生活中利益损失严重。在市场疲软的形势下,农村特产税的征收标准、市场管理费及公路运输的收费等没有很好地进行调整,农户生产成本降不下来,很难确保生产的持续性;
2、作为市场交易基础的产权制度仍不健全。农民作为市场主体,并未真正拥有独立的受法律保护的产权,表现在: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仍未得到充分尊重,对农民不合理的摊派、打白条、打绿条等现象时有发生,伪劣农资坑农现象时有出现。
3、市场机制运用的效果不理想。在供求机制方面,在农产品相对过剩的情况下,以市场调查和预测为指导的结构调整和农作物品种改良等工作进展都相当缓慢。在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方面,农资价格与质量的市场调控不力,农民对农资价格的质量管理的混乱意见较大。
(五)农业科研体制不合理,农产品科技含量低。
当前农产品品种单
一、品质低劣、结构性剩余等问题的出现,客观上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低,农业科研及其推广体制不能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这表现在:
1、农业科研及其推广与农业生产长期各自为政、相互脱节难以发挥整体优势。农业科研人员对农业科技的需求,缺乏充分了解,其科研成果往往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农业科技推广部门也没有对科研成果进行有效的推广。
2、农业科研目标单
一、结构不合理。以往农业科研的目标主要是提高农产品单产、增加农产品总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它已难以满足人们对农产品多样化、优质化的需求。同时,大多数科研集中在产中阶段,产前、产后科研力量薄弱,造成农产品加工、贮运、保鲜等可大幅度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科研成果严重不足。
3、国家对农业科研投入不足,农业科技总体水平低。世界各国政府对农业科研的投资占农业GDP的比重平均为1%,有些发达国家超过5%,发展中国家0.5%,而我国仅为0.2%。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我国为40%,也大大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
4、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慢,转化机制尚未真正形成。我国每年都有一大批质量较高、数量可观的农业科研成果,但科研与经济结合不紧密,科研成果适用于企业或农户的少,转化为规模生产、实现产业化的更少,造成科研成果闲置、浪费,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六)农业的弱质性
农业的弱质性决定了农民增收的艰难性。农业的弱质性是指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在市场经济中处于劣势地位,主要表现在:一是我国农业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还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产业,农业的产前和产后部分仍被其它产业所控制,农产品生产在市场竞争中处于相对被动地位,农民收入风险大,尽管农业产业化在尽力化解这一矛盾,但目前成效有限,而且在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真正取得实效的并不多见。二是农产品特别是主要农产品(如粮食类等)需求价格弹性很小,农民很难在价格波动中把握市场,得到好处。长期以来,政府靠提高农产品收购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调动农民农业生产积极性,但从目前各方面情况看,农产品价格上扬的余地几乎没有了。三是大部分农产品是生命体,不耐久贮,保管费用高。同时,农业生产受自然气候影响很大。
(七)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农户的分散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缺乏有效的组织形式和宏观指导,缺乏真正代表农民利益的组织机构,农民与政府和社会的对话地位很低,形不成对损害农民利益行为的抗衡力量和制约机制。农户的供给对市场价格影响甚微,而作为需方的国家或农产品加工和流通机构却组织严密,这种非对称性导致农民利益受侵害,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在相当程度上表明农村基层民主制度不够完善。
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产前环节信息网络不健全,水利、交通、电力等设施薄弱;产中环节主要是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农业保险不能满足需求;产后环节主要是没有建立较稳定的产后服务保障,包括农产品的加工与贮藏水平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刚起步,农村小城镇建设水平滞后等。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还表现在发展不平衡、地区间差异大、服务内容单
一、服务网络不健全、缺乏政策和法律支持等方面,这些对农民收入目标的实现是很不利的。
四、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思路
(一)国家:
1、国家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应该推进各项改革,彻底改变二元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制度的各种分歧,给农民提供平等的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机会,加大对农业的保护,增加对农业的补贴。同时,要加快农村财税体制改革,动用其迅速增长的税收收入向农村倾斜,克服赋予城市和农村地区深层次的贫富差距,调节城乡收入,建立统一的公共财政,全面取消农业税。
2、加快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农村税费改革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乡镇机构改革能否到位。要精简乡镇机构和人员,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乡镇政府要从过去直接抓生产经营、催种催收,转到落实政策、行政执法、提供公共服务上来。同时,适度撤并乡镇,可将一些交通方便,管理面积不大,人口不多的乡镇进行适度的撤并,形成一定的管理规模。村组要减少补贴干部人数,村干部尽量交叉任职,村民小组长尽量由村干部兼任。从而达到减少管理机构、精简人员的目的,减轻财政的压力和农民的负担。
3、调整和完善乡镇分税制财政体制。按照财权与事权相对应的原则和分税制管理体制的要求,科学界定乡镇政府的职能和事权范围,合理划分乡镇财政的收支范围,建立“以收定支”的新机制,从源头上堵住按需而征、随意加重农民负担的口子,将过去乡镇各部门“自收自支”的不规范化管理变为财政部门统一收取、统一拨付的规范化管理。
(二)地方:
1.地方各级政府应当扩大农业税的免征范围,大力发展当地的乡镇企业,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强小城镇建设,加快农业人口向非农转移速度。发展小城镇可以引导乡镇企业相对集中,连片发展,促进乡镇企业的结构调整和合理布局,可以更大规模地转移剩余劳动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规模效益,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住房建设,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2、当地的政府应当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使他们掌握必要的技能和法律知识,避免自身利益被侵害。农民进城打工,是新农村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
1.2亿农民每年可以增加5000亿——6000亿的农村发展资金,这是政府投入资金不可比拟的。进城务工也是工业反哺农业的有效实现形式,所以政府应大力扶持。
3、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有利于农民增收的产业体系和利益机制。推进农业产业化,当前应突出抓好建设农产品基地,培育龙头企业、建立利益机制,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几个关键环节。这当中很重要的是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这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活力、有生命力的关键。农业产业化实际解决了两个利益机制问题:一是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二是产业化经营过程中龙头企业和家庭经营两个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这两个机制确保了经营农业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同时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还要注意把握好两点:一是从当地的资源特点和市场需求出发,不能一哄而起,盲目铺摊子上项目,搞重复建设;二是要尊重农民的自主权,不能用计划经济的思路和办法搞产业化经营。
(三)农民自身:
农民应该从自身做起,转变观念,用知识和文化武装自己的头脑,建立新型农业产业结构,发挥自身优势,使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与市场需求相结合,把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联系起来,开拓市场,带动生产,深化加工,提高价值,延长销售时间和空间,提高农产品的收益。其次,应当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对农民生产经营的领导和组织作用,发挥农协、农村合作社、农业公司的组织作用,不断提高农民收入。
五、参考文献
[1]夏永祥、赵文娟农民收入、负担与结构调整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2] 徐小军长效机制: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一个系统视角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体制改革》2006(2)
[3]中国农村改革论坛“建设新农村”课题组建设新农村:中国现代化的历史任务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第2期
[4]包月阳中国经济的劣势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
第五篇:浯溪镇新埠头村农家书屋调查
浯溪镇新埠头村农家书屋调查大学学院 2010级 材料化学
摘 要:书屋成立的时间比较短,知道的群众不太多,还有大家的阅读习惯没培养成,有的人宁愿打麻将,纸牌什么的消磨时间,也对看书提不起兴趣,有的人甚至说现在看书还有什么用咯。另外有些读者反映,虽然字都认识,但是具体的概念或者操作方式等等自己还是弄不懂,希望有个知道的人帮忙指点一二。所以书屋的推广以及辅导也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浯溪镇 农家书屋 图书
一、调查的背景与动机
最近,我在网上看到一则消息:农村农民人均拥有图书量,如果不包括小孩的课本,人均0.1册书/年,也就是10个人一年才有一本书。许多地方的农民,尤其是西部农民,有十年没有买过一本书的家庭。这则消息强烈的震惊了我,我们村的情况又会是怎么样的呢?然后我了解到,在2011年的下半年,我们村新办了农家书屋。根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规定,按照每个农家书屋2万元的配置标准,在中央财政补助1万元的基础上,省级财政配套0.5万元,其余部分由市县补足,我们村新办了这个农家书屋。
二、农家书屋的意义 文化应该是人人享受的,农民也一样。在农村,缺少条件读书、缺少文化知识的情况普遍存在,农家书屋切实解决了农民“买书难、借书难、读书难”的问题,同时享受文化的成果,是每一个公民的权利,农家书屋也使农民的权益得到了保护。
我们村的老文以前靠养猪维持一家人生计,自从村里农家书屋建成后,老文就经常往书屋跑,泡在那里看书学习养猪技术,有时连吃饭的时间也忘记了。“以前猪不听话我就抽打它,可是书上说不能动不动就抽打,那样容易影响猪的健康成长。”他从此改变养殖的方式,猪养的是肥肥胖胖健健康康,年底的时候一盘算可挣了不少钱。他感慨地说:“农家书屋真不赖,富了脑袋富口袋。”知识改变命运,希望农家书屋能使更多人像老文一样通过阅览书籍而发家致富。一本书本来没什么意义,但是当人们吸收其中的精华并将其运用于社会生活中时,其意义就无法估量了。
三、农家书屋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书籍的管理
我参观了村里的书屋,发现有很多书籍都还未摆上书架,即使是摆放好的书,由于不停地翻看,书籍的秩序也全乱掉了,没人去整理。村民借书没什么制度很随便,没人负责登记,也没时间限制,想借多久都可以,甚至很多书都是有借无还,我担心这样下去达不到书籍共享的效果,并且村里的书会越来越少。
上面这种所描述,我相信不是个别现象,我建议应该采取下列措施,各地采取村支两委推荐、县市区批准、集中培训后挂牌上岗的做法,选配一批有一定文化层次、责任心强、素质较高的热心人士担任农家书屋管理员。一些村干部主动兼职或专职负责书屋管理,一些热心文化公益事业的退休教师、离职乡村干部、退休职工以及个体经营户不计报酬义务担任管理员。为调动管理员的积极性,各地对先进书屋和优秀管理员实行奖励,并通过新闻媒体加大对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
2、书屋的开放程度
我还发现一个怪现象,去书屋看书、借书的基本上是成人,可能是怕小孩子弄脏或毁坏书籍,所以基本上不允许小孩进书屋。我觉得书屋不应该只是大人们充电的天地,也应该是孩子们课外学习的乐园。小孩子是国家的希望,村里应该筹资一笔钱给书屋配放课桌椅子,然后调整好开放的时间,保证放学后、假期里能够给孩子们提供写作业、阅读课外书的场所,这样的话孩子不仅有了活动的场所,而且还学到了知识。想想看,要是孩子们三五成群的相约于书屋,借书看书,那样的话学习的兴趣岂不是浓厚很多。
3、书籍的引进
我们的书屋建起来不到半年,所有的书都只是第一次引进过来的,之后就一直没购买过新书。当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所有事物更新换代的速度可谓惊人,我们不能仅满足一次性的购书,相信新书的引进是所有新农村书屋建设的一大难题。大家都明白书屋建设属于国家一次性投入,缺乏长期性、重复性和持续性。再加上建设方式比较单一,后期运行经费等问题可能成为书屋建设、巩固和发展的制约因素。我们应该积极探讨如何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共建,如通过企业捐助、部门帮扶、名人冠名等形式,形成长期投入的业态,保障农家书屋正常运行和维护。
4、书屋的推广
书屋成立的时间比较短,知道的群众不太多,还有大家的阅读习惯没培养成,有的人宁愿打麻将,纸牌什么的消磨时间,也对看书提不起兴趣,有的人甚至说现在看书还有什么用咯。另外有些读者反映,虽然字都认识,但是具体的概念或者操作方式等等自己还是弄不懂,希望有个知道的人帮忙指点一二。所以书屋的推广以及辅导也是非常必要的。
我提议成立一个巡讲团,它是一个志愿为农民阅读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
设服务的公益性团体,由农业、社会、法律、教育、医疗、保健等方面的专家、学者组成,由省农家书屋领导小组办公室协调、沟通、组织,义务为农民举办各类读书讲座,辅导农民读书,义务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农家书屋读书辅导巡讲团的成立,为培养农民阅读习惯,提高农民生产技能,把农家书屋打造成农民发家致富的“黄金屋”。我们湖南还可以举办“农民读书节”,开展了“读书讲座进农家”、“三农”图书展销、“我与新农村建设”读书征文、“十佳农民读书之星”评选、“书香农家”创建、“我的书屋我的家”阅读讲演、农民工素质教育培训等活动,激发了群众的读书热情。我们应该积极尝试,大胆创新,通过建立农家书屋管理协会和农家书屋管理中心,大力提高农家书屋管理和服务水平
四、总结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农家书屋,为广大农民提供了方便的读书渠道,使他们能够利用知识武装自己,并且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发家致富,过上富足安康的生活。但是书屋的建设目前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希望书屋越办越好,更多的人享受到书屋带来的好处。
参考文献
1、新华网:
2、省新闻出版局《关于湖南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调查》发布时间:201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