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积极推进体教结合大力培养足球人才2
积极推进“教体”结合,大力培养足球人才
——重庆市青少年足球教体结合人才培养情况介绍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钟燕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代表:
根据大会的安排,我就重庆市教委在开展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与校园足球活动方面的有关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各位代表作简要汇报。
重庆市是全国足球重点城市之一,足球运动在重庆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群众基础。重庆曾培养出魏新、姚夏、马明宇等足球名将。直辖以来,重庆市教委高度重视青少年校园足球运动,每年坚持举办大学生、中学生足球比赛。在2009-2010李宁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重庆赛区)比赛中参赛队伍达到了48支,中学生足球比赛也呈现出参赛队伍逐年增加、水平逐步提高的良好态势。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直接领导下,市教委、市体育局按照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开展校园足球运动的总体部署和安排,密切配合、各司其职,从组织领导、条件建设、工作措施等方面入手,积极推动校园足球活动在我市1
大中小学的广泛开展。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为加强对校园足球活动的领导,市体育局、市教委共同成立了市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领导小组,由市体育局、市教委主要领导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由市教委体卫艺处、市体育局竞技体育处、市足球运动管理中心的主要领导担任主任的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市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
各区县教育和体育行政部门也积极按照市教委、市体育局的部署安排,广泛开展辖区内的校园足球活动。如渝中区、大渡口区、九龙坡区、沙坪坝区充分保障青少年足球比赛经费、训练经费、奖励经费,督促指导学校积极创办足球校本教材、足球操和足球体育课,使辖区内形成了不少以足球运动为特色的中小学校。
二、加大投入,改善条件
学校足球场地的建设是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的前提和基础。2008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精神,深入推进“健康重庆”建设,大力实施1000片中小学塑胶运动场地建设工程。截至2010年12月15日,全市已累计投资15.1亿,建成了1084片中小学塑胶运动场,每个区县都至少建成了一个标准的足球运动场。另外,全市高校有近70个标准足球场,如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各有标准场地5个。在我委的统筹安排下,高校运动
场均对中小学生开放。中小学塑胶运动场地的建设为校园足球运动的广泛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突出重点,落实措施
(一)共同命名校园足球活动开展学校
按照全国校园足球活动实施方案的规定,市教委、市体育局于2009年10月共同举办了重庆市校园足球活动启动仪式。同时,命名重庆市大田湾小学等91所学校为校园足球活动学校,并与学校签订了《重庆市校园足球活动学校承诺书》。今年,为进一步加强对校园足球活动学校的管理,市教委、市体育局对申报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的学校进行了检查评估,重新命名了84所市级足球活动学校。
(二)共同命名重庆市足球重点学校
足球重点学校是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的骨干力量。为提高我市青少年足球竞技水平,市教委、市体育局在开展校园足球活动学校的基础上,积极推进足球重点学校建设。市教委、市体育局对50所申报学校进行了评估验收,最后命名重庆七中等26所中小学校为2008-2010年重庆市足球重点学校,并在招生政策、经费补贴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三)共同举办足球赛事
市体育局、市教委坚持每年共同举办U9—U19青少年足球锦标赛和校园足球比赛。青少年锦标赛参赛队伍达140余支,比赛场次达到560场。84所学校的142支队伍参加了校园足球比赛的各个级别比赛,比赛场次达762场。
通过大量的赛事,提高了中小学学生足球竞技水平,发现了大批有足球天赋的后备人才,锻炼了裁判员队伍。为充分调动有关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市体育局、市教委均共同颁发以上赛事的比赛奖牌、获奖证书。市教委还把获奖情况纳入到对学校及教师的相关考核评估之中。
(四)共同举办教练员、裁判员培训
市教委、市体育局坚持每年举办教练员培训班3期,受训教师达150余人次;举办裁判员培训班2期,受训教师达100余人次。参训教师经考核合格后,均发放继续教育学分。
(五)共同评选、表彰先进
为总结经验,鼓励先进,市教委体卫艺处、市足管中心坚持每年召开校园足球活动工作总结会,表彰一批开展足球活动的先进学校和个人,总结校园足球取得的经验和教训,研讨推进校园足球的思路和办法。
“体教结合”是培养高水平足球后备人才,提升重庆市足球竞技水平的必由之路。我委将进一步督促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大中小学校,充分认识“体教结合”对发展足球的积极作用和重大意义,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体教结合”,积极传播足球文化,塑造体育精神,努力为重庆市、为国家培养更多的足球高水平人才,为建设“健康重庆”做出因应有的贡献。
第二篇:体教结合培养篮球后备人才的必要性
“体教结合”培养篮球后备人才的必要性
摘要:体教结合是指体育、教育两个部门通过对二者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共同实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创新教育机制,该模式是对体育和教育的健康发展均具备重大意义的发展模式,有效实施“体教结合”对于我国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和必要。本文从体育教育、文化教育、就业、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对实施“体教结合”模式的需要入手,具体而深入地分析了“体教结合”培养篮球后备人才的必要性。
关键词:体教结合;篮球;后备人才;必要性;
前言
体教结合是指体育、教育两个部门对二者的教育资源给予有机的整合和利用,以培育高素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促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发展为目标,共同实施的创新体育教育结合机制 [1]。“体教结合”是我国的重要体育和教育政策,是对体育和教育的健康发展均具备重大意义的发展模式 [2],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体、教双赢 [3]。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有效实施“体教结合”对于我国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和必要,要想获得高素质全面发展的篮球后备人才,有赖于体育系统与中学系统的紧密沟通与良好协作。因而,深入而具体地分析“体教结合”在我国篮球后备人才培育中的必要性,对于统一认识,建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促进“体教结合”的顺利实施,为我国篮球竞技体育提供有力的人才后续支持,意义重大。
一、“体教结合”培养篮球后备人才是体育教育的需要
体教结合做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如果获得有效的实施,则十分有利于学校体育的健康发展,可以帮助青少年摆脱繁重课业的束缚,从文化课堂走入体育操场,获得体质体能的锻炼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进而全面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体教结合的有效实施,有利于在体育运动中引导孩子们热爱篮球运动,普及篮球运动,提高篮球运动后备人才基数和素质,让孩子们在篮球竞技运动中体会到篮球运动的乐趣和魅力,接受“为国争光、无私奉献、团结合作、顽强拼博”的中华体育精神的熏陶。学校体育在实施体教结合教育模式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运用篮球运动的开展来完善和丰富学校教育内容,增加学校体育在学生德智体美教育中的比例,促进学校体育教育的整体发展。在确立学校特色体育教育品牌的同时,引导学生进入热爱体育运动、参与体育运动、终身坚持体育运动的健康体育发展进程。
二、“体教结合”培养篮球后备人才是文化教育的需要
对于一个体育运动员来说,在接受体育运动训练的同时,也应接受正常的文化教育,体育运动员的科学文化水平,决定了其对教练技能培训的领悟和掌握程度、体能和技能进一步开发的潜力、竞技体育时的心理素质和情绪调节能力,进而对其竞技运动水平产生直接影响。基础文化水平高,则其对体育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也较高,能获得更为充分的潜力发掘,从而有利于其快速而高效地提高体育运动水平。
“体教结合”模式的提出和应用,致力于体育运动员文化教育缺失问题的解决,其目标是促进现代化的智体结合型运动员的培养进程,这个进程唯有在学校教育中才能?@得完整顺利的实施。因为学校教育体系教育目标全面明晰,课程体系系统而完善,教育资源丰富而可靠,师资力量全面而雄厚,这些要素构成了学校教育促进教育对象全面健康发展的本质属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软硬件支持。因而,“体教结合”是我国篮球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文化教育的需要。
三、“体教结合”培养篮球后备人才是满足我国篮球竞技运动员就业需求的需要
竞技体育界的基本特点就是竞争的激烈和残酷性,为了尽最大可能获得篮球体育竞技的顶尖人才,我国当前的篮球后备人才采取的是广泛培训,择优使用的策略,这导致篮球竞技退役运动员成为一个需要后续就业安置的庞大群体。而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水平直接影响其退役后的实际就业能力,这里所指的文化教育水平不是单纯限定为其所获得的学历,而是外延至其是否具备适应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的基础科学文化知识,是否具备适应退役后再就业的一技之长。与此同时,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水平还直接影响其退役后的发展方向,尽管目前我国颁布了许多扶持政策来解决退役运动员的就业问题,但受限于就业岗位对文化水平的基本要求,能够符合篮球退役运动员文化水准的岗位少之又少,即使勉强就业,运动员也因文化水平素质低而难以胜任工作,工作质量和效率的低下给运动员心理造成极大压力,被迫离职。这就要求运动员文化教育必须回归至校园。
而有效地实施体教结合,则可以帮助运动员获得文化学习的机会,接受全面正规的文化教育,促使其获得科学文化知识与体育技能的共同发展进步,以便于其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综合实力,为将来向更好更适宜的方向发展打下坚实的素质基础,为退役后的生活提供知识和技能保障。对于篮球运动员的就业需求来说,文化教育与专业的运动训练二者缺一不可,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因而,能够使运动员同时获得体育与文化教育的“体教结合”模式是满足我国篮球竞技运动员就业需求的需要。
四、“体教结合”培养篮球后备人才是我国篮球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时至今日,竞技体育的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衡量标准之一,当前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重视,斥以巨资完善和优化训练场地、设施,提高教练员素质以保证训练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便获得数量充足而实力雄厚的体育竞技后备人才,因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否科学且符合该国家和地区的具体实际,是关系到该国家或地区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深刻,以发展做为基本前提,以持续性做为发展动态的实质描述,强调可持续性的发展才是有生命力的,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理性发展。对于我国篮球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来说,具有决定作用的是高素质智体结合型运动员梯队的良好建设,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就是要实现运动员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对此,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中也已做出了明确指示:“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切实做好运动员保障工作,对体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结语
篮球体育运动是广受我国人民群众喜爱的一种运动项目,具有着良好而坚实的群众基础,但目前我国篮球竞技体育的水平与国际上的高水平篮球运动队还存在很大差距,高素质的篮球体育后备人才也处于相对匮乏的状态。高素质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做为一项系统而复杂的长期工程,涉及面极广,该工程的顺利实施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和支持。“体教结合”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能够促进高素质体育后备人才的健康全面发展进程,该模式顺应篮球运动员在体育教育、文化教育、就业方面的具体需求,同时也符合是我国篮球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因而在我国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体系中深入地开展和实施“体教结合”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必须对此有一个清醒的意识,采取多种措施,克服困难,推进“体教结合”在我国篮球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潘能权.体教结合的实效性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2,(5):119-120
[2]于洪润,周建林.江苏省中学“体教结合”成效研究 [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3):111-114,118
第三篇:2011年暑期工作总结及体教结合工作安排2[推荐]
2011年暑期训练工作总结和
体教结合工作安排
各位校长、各位领导:
感谢各位校长、各位办训单位的领导在百忙之中参加今天的体教结合工作例会,今天的体教结合会议是规模最大的一个工作例会,我们布局学校的校长、分管领导以及各办训单位领导都来了,充分体现大家我们对体教结合工作的支持和关心;我们教育局唐局、体育局施局对此项工作也非常重视,在百忙之中亲自参加今天的会议。按着会议议程,我代表体教结合办公室将暑期相关工作情况做一个小结,就下半年体教结合工作进行简单的部署。最后,主要请我们唐局、施局给大家提要求。
一、暑期训练、参赛工作总结
暑期训练是青少年训练的黄金时期,6月17日,我们召开暑期训练工作部署,各单位按部署会的要求,认真地抓了暑期训练的训练和参赛工作,确保了暑期训练工作顺利圆满。回顾今年的暑期训练、参赛情况,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各级领导比较重视,工作开展顺利
暑期训练开始前专题召开了工作部署会,我们体教结合领导在会上提出要求,在训练过程当中,我们体教结合领导多次亲临训练一线指导各项目训练比赛,我们体教结合服务指导小组也多次到各训练点检查指导,8月11日,体育局张局、刘局,教育局唐局、陆科一行专门到阳光学校、训练中心、少体校、超越俱乐部、弘文学校等单位慰问参训的教练员和运动员,为每一名运动员送上防暑期降温品。在8月6日组织奉贤区第三届跆拳道锦标赛上,区体育局局长张惠康、副局长刘伟红,区教育局副局长施文龙以及上海市拳跆中心书记、市跆拳道协会副主席程克强等领导出席了开赛仪式。整个暑期训练、比赛工作,在各级领导重视下,在在座的各位校长和老师的努力下,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安全、圆满。
(二)、训练多、集训多、赛事多、休息少。(三多一少)
2合培养运动员一个里程碑,也是奉贤竞技体育发展的里程碑,并为中国队争得2012年奥运会入场券,二、关于下半年体教结合的几项工作。
1、关于布局项目申报和的评估问题。
根据工作安排,体教结合办公室将在今年年底对全区体教结合项目进行申报评估认定,这是我们体教结合下半年以及今后的一个重要工作。
我们将根据《奉贤区体教结合学校管理办法》讨论试行稿要求,对体教结合学校进行考评和命名,作为推进体教结合工作一个措施和抓手,市里下半年也将召开全市体教结合工作会议,估记有新的措施出台。我们各项目布局学校作为区体教结合骨干力量,是我们申报主要对象。请各学校根据管理办法要求,进行申报。
学校申报开展体教结合学校创建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是申报项目符合我区体教结合项目设点布局要求。二是学校具备(含租用)符合训练要求的场地、设施和设备。
三是所申报项目运动员、教练员队伍基本完整,已正常开展训练不少于2个月。
有关申报将在本学期内完成,请各单位及时填写申报表,于11月底前交体教结合办公室,我们体教结合办公室会专门组织人员进行评估,进行体教结合新一轮授牌。
2、关于如何推进项目布局学校项目发展问题
我们项目布局学校关于如何推进项目发展问题,我想应该从二个方面入手,一是项目的普及,学校作为项目布局,首先要有一定的普及面,象华亭的射击、育秀学校的网球、弘文跆拳道、附小的游泳,还有实验小学的国际象棋普及工作都做得不错,有的还作为校本课程来推进,这是项目发展的一个基础,是项目提高的必要前提。经过十多年发展,我们射击项目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绩,也是在普及发展的结果。象我们射击、射箭项目,今年参加训练的青少年近200人,这也是全区面上的一个普及,今年我们组织第一届射击锦标赛,100多人参加,华亭学校取得团体第一,这是抓普及结果;我们育秀学校参加上海市十项
567-
第四篇:初中学生运动员“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初中学生运动员“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摘 要:
我国初中学生运动员的体育课余训练与文化学习一直是对矛盾。在“锦标第一” 既定利益的驱使下,学校、教师往往只注重抓学生运动员的课余训练,忽视文化教育,致使课余训练与文化教育严重分离(即:体教分离),其后果是:中学生运动员畸形发展、早熟早衰,成就一两个、牺牲一大片。要想改变这种状况,把更多的初中学生运动员培养成为高质量的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体育人才,就必须端正办学思想,明确培养目标,摆正体育课余训练与文化教育的位置,正确处理好体育课余训练与文化教育的关系,坚决走体教结合的培养道路。关键词:
学生运动员 文化学习课余训练 体教结合 可持续发展 研究背景:
我国初中自开展课余训练以来,确实培养了很多高水平的学生运动员。但是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即初中学生运动员存在“运动水平越高、文化水平越低”和“早熟早衰” 的倾向问题。长期以来,文化学习和运动训练在中学生运动员课余训练中始终是一对矛盾,“早熟早衰”现象已成为课余训练的普遍现象,而且至今没能得到很好的解决,这是困扰中学课余体育训练工作的老大难问题。产生这个问题的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国中学在培养学生运动员时,往往注重课余训练,且进行早期专业化训练,忽视了文化学习,致使体教严重分离。尽管教育部门已经清醒地认识到这个问题。但现行的不科学的评价体系却又恰恰默认甚至助长了我国培养中学生运动员这种体教分离现象的存在。
而与我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中学培养中学生运动员特别强调体育课余训练和文化学习的结合,在培养学生运动员时坚持 “students—athletes”原则,即学生运动员首先是学生,其次才是运动员,突出了青少年体育训练的业余性和基础性。尽管美国中学生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不是很高,但他们的后续发展潜力巨大,成年后的竞技水平能稳步提高且运动寿命较长。
这就是“体教分离”与“体教结合”两种不同培养模式的区别所在。这也是我们搞这个课题实践与研究的原因和目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是2005至2008学在校的15位学生运动员。主要研究对象是初中达到和接近国家二级运动员水平的学生运动员。本课题主要研究方法是实验研究法。
根据本课题预定的研究内容和目标,在文化教学和课余训练的实践中,对学生运动员文化学习和课余训练情况进行系统连续的观察和跟踪调查,并做好准确、具体和详尽的记录,再辅以谈话、发问卷、开调查会、测验等方式去搜集反映研究现象的材料。以及时比较、分析、小结并修改目标、计划和方法。研究的具体实施:
一、抓好初中学生运动员的文化学习
社会上有“高水平中学生运动员=低水平中学生”的说法,这反映了我国课余训练没有解决好与学习的矛盾。在中学生运动员中,文化课成绩较差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大致有三种:一是社会偏见和不正确的培养目标所误导;二是他们自身产生的对学习重视不够、松懈、懒惰的思想所致;三是对训练与学习的关系处理不当。针对以上原因,我们对运动员文化课学习的管理采取了如下措施。
1、明确培养目标,加强综合管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自觉性。学生运动员,首先是学生,其次才是运动员,必须摆正学生运动员课余训练和文化学习的位置。为此,学校成立了由领导、班主任、文化教师、体育教师、家长组成的运动员管理小组,对学生运动员进行综合管理。在具体进行文化学习管理时,以班主任为主,文化教师、体育教师、家长紧密配合,事先摸清每个学生运动员文化学习的底子,帮助他们制订切合个人实际的学习计划。每学期开始、期中、期末召开联席会,班主任、文化教师介绍学习情况,使大家做到对每个学生运动员的学习情况心中有数,便于齐抓共管。分管校领导也参加联席会,便于掌握情况,协调工作,进行宏观调控。同时定期找他们谈话,帮助他们分析总结文化学习情况,并及时调整修改文化学习计划,帮助他们树立搞好文化学习的信心。使学生运动员真正体会到大家对他们的重视、关心和爱护,同时体会到文化学习的重要性,并知道如何去搞好文化学习。
2、科学安排训练,保证学习时间。
中学生运动员训练的特点是“课余”,因此,他们的作息时间与学校整体作息时间表要大体吻合。早上训练时间不安排的过长,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不安排的过大,以避免影响上午的学习;傍晚训练结束时间控制在晚饭前半小时,以免错过晚饭时间,影响正常的晚自习;使他们的学习不致因为训练而耽误。
3、精心组织辅导补课工作。提高中学生运动员的文化成绩,抓好他们课外辅导和赛后补课是重要的一环。我们采取了灵活的方式,合理的安排和落实辅导与补习的时间,训练休整期增加补课时数,比赛结束后为参赛队员开设课余补习班,做到机动灵活,见缝插针。补习内容以基础知识为主,以逐步缩小他们与其他学生的差距。
二、抓实初中学生运动员的课余训练
1、科学选拔人才。中学生运动员的选拔是我校学生运动员训练管理的重要一环。选拔学生运动员除必须坚持科学选才的方法外,还应遵循一定的程序,我校是按照报名与推荐、机能与形态测试、体育测试、文化与智力测试、调查家访、分析评定、审批的步骤进行的。其中关键环节是科学测试与评定,首先必须全面测定他们的素质和专项水平、竞技潜能指标、运动知觉能力和智力水平,结合继续训练的条件,再根椐青少年各年龄段的身体素质和发育的各项指标以及遗传因素科学评价预测他们的运动潜能和发展前途。坚决杜绝那种单凭运动成绩和体育教师的经验与直觉进行选才的现象。
2、周密制定计划。为使学生运动员的训练取得最佳效果,我校带训教师制定各类训练计划时充分考虑到了他们的学生身份、个体特点和各种外部因素,力求做到训练计划具有较高的科学性、现实性、预见性和应变性,并对运动训练过程进行跟踪监督,随时对不符合他们实际情况的部分,对妨碍他们顺利地实现状态优化转移、达到目标状态的各种因素及时地加以修正和调节,以此保证准确有效地实施训练计划,达到理想的训练的质量和效果。
3、坚持科学训练。生理学研究表明:处于青春发育期的中学生,人体内各种器官和组织的各种机能在迅速增强,逐步趋向成熟,但还不成熟,也不稳定,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因此,我校根据中学生青春期的身心发展规律,坚持以全面的基础训练为主,适当辅以专项基础训练。以防止他们“身体发育失衡,身体健康受损”的现象发生,避免“早出成绩早衰退”不良后果的再现。
研究成果(实践效果):
近三年来的实践与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过去在对初中学生运动员教育教学管理中,通常存在的“文化课教师和课余训练教练各自为政,文化教育和课余训练缺乏协调性、合作性、科学性、针对性,体教严重分离”的毛病;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变被动教学为主动教学,使他们的文化课学习和课余训练得到了最佳的协调发展。我们至少取得了以下显著的效果:
1、学生运动员的文化学习成绩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在这三年里,15名学生运动员的文化成绩全部稳中有升,文化成绩进步率达到100%。
2、随着学生运动员文化素质水平的提高,他们对运动训练理论和运动技术的理解领悟能力也相应得到了提高,训练质量、效果也有了极为明显的提高。课余训练时间虽然由原来的2.5小时缩短到现在的1.5小时,但运动水平达到和接近国家二级运动员的却由原来的1人、2项次增加到现在的7人、12项次;在省市县比赛中,破、超市县纪录的由原来的1人、2项次增加到现在的8人、14项次;
认识与思考: 通过三年来的课题实践和研究,使我们认识到:
1、学生运动员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发挥作用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加强学生运动员思想品德教育,帮助他们朝着品行优良的方向发展,是他们更好的完成文化学习和课余训练任务的良好保障。
2、“体教结合”培养模式是未来培养学生运动员的发展方向,其关键是正确处理好课余训练与文化学习的关系。我们的经验是:学生运动员文化素质提高的同时使他们提高了对运动技术动作的领悟力,增强了训练的自觉性,提高了训练效率和质量。“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对促进学生运动员的全面发展和提高成材质量所取到的作用是积极而富有成效的,对学校课余训练的良性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是明显的。对各级各类学校音乐、美术等其他特长学生的培养和教育管理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建议:
1、希望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能够通力合作,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体育人才。变过去体育部门一家包揽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为体育、教育两家资源共享、责任共担的“体教结合”培养模式。这样,一个良性的更广意义的体教结合培养体系一旦形成,即改变了长期以来运动员文化学习和训练比赛对立的矛盾,最终培养出高质量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体育人才。
2、切实解决好学校带训教练的培训问题,解决好高水平学生运动员缺乏高水平带训教练的问题。上级主管部门可通过各种途径、方式对学校带训教练进行培训以提高带训水平,带训教练也可通过自学、交流等方式提高自身课余训练的理论水平和带训效率与质量,为学生运动员缩短训练时间、延长文化学习时间,搞好文化学习提供时间保障。
第五篇:【长沙市信息职业技术学校校企合作经验材料】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培养产业合格人才
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培养产业合格人才 ——长沙市信息职业技术学校校企合作经验材料
长沙市信息职业技术学校坚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专业建设思路,在呼叫中心专业建设过程中,紧紧贴近市场需求和企业需要,注重与行业标杆企业合作,通过引企入校和校企共建等方式,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作用,充分发挥职教集团——校企合作联盟的办学优势,推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产业岗位人才需求相衔接,增强了人才培养针对性,为呼叫中心产业培养了大量人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夯实基础,选好重点合作企业
呼叫中心专业是教育部在2010年为解决服务外包与呼叫中心产业发展,应对80万人力资源需求市场而专设的专业。学校在2012年在全省率先开设了这一专业。由于这是新设立的专业,市场上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为高起点建设好该专业,选择好合作企业就显得十分重要。根据多年校企合作经验,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选择企业:一是从地理位置来说,既要着眼全国,又要立足地方;二是从企业实力来说,要么是专业建设领导者,要么是行业标准制定者;三是从合作程度来说,重点企业要深度合作,其他企业要广泛合作。
根据上述原则,通过调查筛选,我们选定两家重点合作企业。第一家为国家服务外包人力资源研究院旗下的华唐教育集团——一家致力于服务外包及呼叫中心领域职业教育、实训系统研发集成和人力资源服务的教育科技集团。华唐教育集团是全国职业院校呼叫中心专业建设的领导者。在华唐教育集团的帮助下,学校对呼叫中心产业和专业进行了大量深入的调研。学校组成了考察组到了北京、洛阳和广州等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参观大量呼叫中心企业和一些学校。经过调查论证,学校确认呼叫中心专业是一个人才需求量大、就业前景好、产业契合度高、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专业。学校就下定决定,大力建设该专业。
第二家为客户世界机构——呼叫中心行业CC-CMM国际标准的制定者。CC-CMM国际标准是国际呼叫中心产业最具权威性与产业价值的国际标准体系之一。在客户世界机构的带领下,学校与包括百度客服中心,梅赛德斯-奔驰(中国)客服中心、中英人寿和中国联通等大型呼叫中心进行了联络,更进一步地了解了呼叫中心产业发展动态,了解了呼叫中心产业人才需求规格。通过与行业标准的制定者的交流合作,学校呼叫中心专业建设站在较高的起点上。除重点合作企业之外,学校还积极与长沙本土的呼叫中心企业开展广泛合作,加强在人才培养、在职培训和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合作。在合作交流中增加对企业的了解,也努力提升自己服务产业的能力,提高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水平。
二、打造平台,促进产教深度融合
为了更好地推动校企合作,促进专业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学校通过多条渠道打造校企合作交流的平台。
一是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学校建立了呼叫中心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聘请了该行业的领军人物作为指导专家。其中客户世界机构总裁赵溪和服务外包人力资源研究国家服务外包人力资源研究院BPO主任曹明元就是学校的特聘专家。学校每年定期召开研讨会,就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研讨,按照产业发展动态和企业人才需求标准来动态调整专业课程。
二是加入长沙服务外包行业协会。长沙服务外包行业协会是由在长沙从事信息技术外包、业务流程外包和知识流程外包的企业和从事服务外包人才培训的大中专院校、培训机构以及服务外包领域其它的机构等自愿联合成立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法人。在协会的领导下,学校就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经常性地与长沙当地的呼叫中心企业交流,学校逐步地融入了产业当中,并且拥有了一定的话语权。2014年学校当选为长沙服务外包行业协会副会长单位。
三是成立校企合作联盟。在市教育局、市商务局的指导下,学校依托实习实训基地和学校专业优势,发动了15家企业和19所职业院校成立了长沙市服务外包产学研校企合作联盟,我校任理事长单位。联盟旨在为职业院校和服务外包企业之间搭建一个互相交流合作的平台,通过联盟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可以更好地就人才培养、校企合作、专业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成立大会上联盟举行了“呼叫中心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高峰论坛”。
通过这些平台的交流,学校专业建设基本上做到了与产业的良性互动。为进一步发挥平台作用,推动呼叫中心产业发展,作为联盟理事长单位的学校在今年9月份以“基于校企合作联盟的呼叫中心公共培训平台”为名申报了长沙市服务外包公共平台项目,项目将为长沙市呼叫中心企业提供培训服务。目前项目通过了市商务局的初步审核。联盟还将建立“长沙市服务外包人力资源银行”,以构建联盟院校毕业生就业和联盟企业用工招聘信息交流平台,将其打造成长沙市服务外包人才库。
三、建立机制,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如何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如何发挥企业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这是校企合作中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学校建立了一种合作共享、共建共赢的合作机制。
一是引企入校,校企合作共建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学校通过争取长沙市政府投资600万元建设了拥有220个坐席的呼叫中心专业实训基地。为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作用,使实训基地既可以用于学生实训,又可以为公司盈利,成为一个真正地企业实体,就需要引企入校,校企共建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通过洽谈,学校与华唐教育集团合作,在实习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按照“基地建设企业化、实践教学生产化”的总体要求,将其建设成“高水平、高效益、有特色、成规模”,融产学研和社会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校企合作生成性实习实训基地。
二是共同开展人才培养,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为了培养合格的呼叫中心产业人才,学校千方百计地加强与企业的交流,不断地了解产业发展动态和企业需求,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呼叫中心专业招生中,学校与华唐教育集团共同制定了一套面试标准,只有符合面试要求的学生才能够报名该专业。此外,在实习实训中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实训的管理以企业为主,学校配合。在2014年暑假,实训基地进行了两个月的试运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试运营引进了“伽丰呼叫中心的数据清洗”真实业务。100多名学生开展了实习,近10位老师参与了实习管理和项目运营。两个月来,学生进步明显,实习效果显著。学生从当初每天完成1-2单业务提高了每天完成到30单左右。学生在实习时也获得了一定的工资收益,教师团队也得到了锻炼,公司也有一定盈利,校企双方真正实现了双赢。
三是横向联合,与当地呼叫中心企业联合开展培训。学校在学历教育的同时,与长沙当地的大型呼叫中心企业开展职业培训。其中包括中国电信长沙分公司、鹰皇商务、欧柏泰克软件科技园、湖南海普科技、神舟商务、快乐购和仁丰可森等数十家公司。在培训中学校负责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企业负责业务知识和企业文化的培训。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训计划、培训课程,共同开展培训。由于培训效果好,培训规模大,学校在2014年上半年成为市商务局认定的长沙市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
总之,学校以灵活的校企合作思路,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与企业开展合作,在合作中选择好标杆企业,搭建好合作平台,发挥好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让企业全过程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从而推动学校专业建设深度融入产业发展中,学校人才培养方式全面对接产业岗位人才需求,真正做到专业引领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