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精选5篇)

时间:2019-05-15 12:24: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程理念下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程理念下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第一篇:新课程理念下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资源有着广泛的内涵和外延,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为了更好地为新课程的实施服务,开发和利用化学课程资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努力开发学生中的课程资源;2.努力开发教师中的课程资源;3.充分利用校内资源;4.重视利用校外资源;5.营造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6.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7.关注现代信息资源的开发。

关键词:化学教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一、课程资源及其类型

所谓课程资源是指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或服务于学校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称,它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社会中所有可资利用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人力、物力与自然资源。

为了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如此众多的课程资源,我们或按一定的根据把某些资源归属到一起,或按不同的特点,把某些资源区分开来,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课程资源的分类。比如根据资源的来源,把其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根据资源的物性特征,把其分为人力资源(教育工作者、学生和其他社会人士)和物力资源;根据资源的性质,把其分为自然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根据资源的呈现方式,把其分为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化资源;等等。[1]

二、化学课程资源开发的特性

化学知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知识体系,由于教材(课程资源的一种)内容有其时间、地域的局限性,不可能面面俱到,与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的前沿也有一定的时间差,所以课程资源的开发应结合教学实际,使其具有如下特性:1.广阔性,即化学课程资源应包容比化学学科本身的系统材料更为广泛的客观外界资源;2.综合性,即课程资源要注意反映不同学科间的交叉与渗透,化学与社会、生活、技术等方面的联系;3.可探究性,即课程资源的开发要能够支持学生的探究活动,应当有利于学生从中发现和提出问题,从多种渠道收集证据、观察实验、动手动脑地解决问题;4.亲和性,即课程资源内容的选取和表达形式应能使学生感兴趣,有需要,能唤起思维的积极活动;5.开放性,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资源内容具有以化学为中心,向社会、生活、化学科研前沿的开放性,二是资源的信息渠道具有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性,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究活动获取各种信息,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

三、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努力开发学生中的课程资源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反复强调:学生是教育最重要的力量,如果失去了这个力量,教育也就失去了根本。因此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资源。首先,学生的经验是一种资源。学生的经验实际上就是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和社会阅历等,这是我们教学的起点,因为新知识的获取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其次,学生的兴趣也是一种资源。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把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学生的差异也是一种资源。差异普遍存在于学生中间,它会导致两种不同的情况:冲突和共享。学生之间会因为差异而形成冲突,但是如果引导得好,学生则可以共享差异,在差异中丰富和拓展自己。通过以上对学生资源内涵的分析,我们在具体开发化学课程资源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

实践证明,在化学实验中,学生自己动脑设计的实验、动手制作的仪器,其体验要比教材设计的理想实验、教师提供的成套仪器来得更深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是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的探究活动,就不要用教材中的实验或教师的经验来代替。比如一些实验的设计、药品的选择、仪器的安装等,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自制仪器代用品(如用废弃的饮料瓶或小药瓶作为反应容器)、自选低成本药品(如用贝壳或鸡蛋壳代替碳酸钙,用食用碱代替碳酸钠),这样不仅可以消除实验的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还可以降低课程资源成本,培养学生的节约与环保意识。

2.善于利用学生的社会生活信息

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已经掌握的和能够发现的信息作为课程资源,以使教学内容更丰富、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如:调查家庭中金属废弃物的种类和数量,分析回收利用金属废弃物的价值和可能性,提出具体的可行性方案等。

3.善于利用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方法和多样化的探索成果

学生的思维方法可能千差万别,教师应尊重和珍惜每个学生充满个性的思维方法,并善于把这些思维方法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加以利用。比如化学计算、物质鉴别、物质合成等大都存在着一题多解的情况,学生在解决这类问题时,不乏有很多的奇思妙想和捷径,教师要有意识地把这些个性化的思维方法和多样化的探索成果转化为一种课程资源,帮助学生分析每种方法的优缺点和应用环境,使敢想、敢说的学生得到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同时也拓宽了其他学生的思路,这样不仅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得到充分提高,而且在思维方法上也会得到有效的训练。

(二)努力开发教师中的课程资源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促进者,也是课程的开发和研究者之一。因此,教师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应注意自身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更新传统教学观念,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在教学思想上,要将以知识的传授为重点转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在教学方法上,要改变过去的旧有模式,通过化学问题的提出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并在参与学生开放式的探究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在知识的积累和运用上,教师除了要准备教材上的和教师个人储备的知识外,更多的是要准备课堂上师生互动所产生的新知识;在对课堂的控制方式上,教师应从强调学生对教材内容记忆的“结构化”“封闭式”“权力型”转变为注重学生创新品质的“非结构化”“开放式”“非权力型”。

2.发挥自身特长,凝聚教师集体的教育合力

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教师首先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自己的特点,发挥自己的专长,挖掘自己的潜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其次,教师要注意学习其他教师好的教学经验,分享他人的教学成果,做到取长补短和精益求精。最后,教师还要注意发挥群体合力。因为只有全体教师团结合作、共同参与,才能有学校课程资源的合理、有效开发,才能有鲜明的学校特色。[2]

3.重视对学生的调查研究

通过对学生兴趣类型、学习方式和方法的调查分析,教师可以用多姿多彩的赏识教育方式帮助学生树立刻苦学习化学知识并取得良好学绩的信心;可以归纳出能够激发学生强烈求知欲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手段、工具、设施和问题方案等;可以科学地布置作业,综合运用课堂内、外的多种要素,使学生优质高效地完成课程目标。

通过对学生情况的调查,还可以清楚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以便能够在材料准备、方案的设计、教学活动组织等方面具有针对性。比如,对于研究性学习,教师可以提供不同的活动方案供能力与水平相当的学生选择适当的课题去完成。化学知识与实验技能的练习,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不同梯度的编排,指导学生选择使用,既可避免某些学生因练习过于简单而降低了对问题的敏感性,也可避免另外部分学生因过大的问题梯度而阻碍了对问题的探究兴趣。

4.为学生提供反馈资料

为学生提供反馈资料,特别是学习中的差错及原因分析的反馈资料,可以帮助学生找出学习中的难点所在,问题的症结所在,以利于学生突破难点。教师还可以把学生的常见错误收集、整理、设计成各种特定知识点和技能方面的考查表,进行适时的反馈性考查,以利于学生下一步的学习。

5.重视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

化学知识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中的各个方面,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将自己从学校、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社会实践。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教师对校内环境及所在社区的了解比较多,可以很好地开发和利用,更多的课外实践活动则主要靠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寻找和推介,所以教师还应注意发掘学生社会生活经验方面的资源,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避免学生因“学而无用”而失去了学习的动力,或因学习内容远离生活实际而导致教学活动变得越来越抽象,使学生学习越来越困难。

6.重视对教学活动的总结和反思

虽然中学化学基础知识相对来说有其固定性,但化学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经验以及教学新技能、新方法、新策略和新理念等都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总结和学习,教学中的不当或有待改进之处要通过反思加以完善。总结和反思教学实践经验的方式有多种,如教学日记、录音带、录像带以及个人教学心得等。教师不仅可以通过这些方式给自己的教学实况留下记录,也可以对自己的教学发展路径做长期的跟踪,对自己的进步做长期的分析,进而找出有待进一步学习、提高的环节。另外,同事观摩与教学评议、教学经验交流会、化学教学专业网络活动等也是教师及时了解教学研究动态,形成自己教学风格的有效途径。

(三)充分利用校内资源

校内课程资源包括校内的各种场所和设施,如图书馆、实验室、科普资料室、专用教室、信息中心等;校内人文资源,如教师群体特别是专家型教师、师生关系,班级组织、学生团体、校纪校风、校容校貌等;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各种活动,如座谈讨论、文艺演出、化学晚会、社团活动、体育比赛、典礼仪式等。校内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基本、最便利的资源,也最能引起我们的重视,其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我们能否以现代教育理念,根据学校自身特点,结合教学实际进行充分的挖掘和利用。

(四)重视利用校外资源

校外课程资源是校内课程资源的必要补充。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要重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通过参观、访问、讲座、讨论、实习等途径,使学生多接触社会,了解化学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关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在化学知识的学习中有效地培养其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校外资源丰富多彩,有社会提供的科普教育资源,如科技馆、博物馆、化学科研院所、各种社区的科普教育基地以及所在地区高校可利用的科学教育资源等;有可以作为科学教育的间接社会资源,如化工厂、污水处理厂、农场、农业科技示范田等;有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素材,如在教师指导下,测定工业废水的污染情况,设计防治对策;等等。另外,学生家长也是重要的校外课程资源。家长最了解自己的孩子,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家长及时了解每个学生学习和心理上的变化,以便在因人施教时作为参考。此外,学生家长的接触面广,社会知识丰富并各具特点,因而也就有其各自的教育优势,是一种很好的具有多向性的教育资源。

为了能更好地利用校外资源,教师应当做好调查,建立资源档案,与之建立稳定的联系,并积极开展利用这些资源的各种探究活动,如课内或课外作业、探究性的课题等。

(五)营造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人际关系也是一种课程资源,这种人际关系主要是指教师与教育管理者、教师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与情感交流,这种相互合作与情感交流可以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只有在这种和谐融洽的氛围中,“上情”才能够更好地“下达”,使教师及时了解和准确把握教育教学动态,同时“下情”也才能顺利“上传”,使领导者及时了解教学的实际,为制订科学、合理的教育政策提供参考和依据;只有在和谐融洽的教研氛围中,教学研究工作才能够顺利开展,每位教师所拥有的各种资料才能够广泛地交流,优秀教师的教育资源才可以实现共享,才能够带动新一批教师尽快地成长;只有在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中,教师才能与学生一起在预设的问题情境中对化学问题进行探究和学习,才能做到教学相长;只有在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之间才能够团结合作,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因此,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也是影响新课程实施的一种因素,也是需要开发的一种课程资源。

(六)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其独特的技术优势。在化学理论课的学习中,对于微观的或抽象的知识,如物质的微观结构、原子和分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电子云的意义、原电池的形成等内容。这些内容单靠语言和文字描述很难使学生充分理解,但如果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设计、编制成质量较高的化学CAI课件,将有助于学生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化学教学过程更具直观性和活泼性。

在化学实验的教学中,对于特殊或特定的实验,如化学现象瞬间即逝的实验、普通方法不易操作或难以实现的实验、需要让学生反复观察的实验、难以实现或重现的实验、误操作结果的展示等也可以借助于现代技术手段,把实验过程的全部或部分制成课件进行实验教学。

(七)关注现代信息资源的开发

信息意识和能力是现代社会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部分,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化学教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崭新平台,随着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教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大大扩展,形成了以教科书为中心的系列课程信息资源,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网络资源具有高度的共享性,强大的交互性以及丰富的内容,因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学生。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对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的检索、收集、筛选、分析、处理等能力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校内的信息资源建设更多的是关注给学生提供信息的渠道和信息本身,因此依托校园网的学校化学教育信息应以其内涵建设为中心:1.建立教师备课系统,提供教师与各种资源的链接,实现教师间的交互;2.建立学生的网上学习系统,提供网上探究的主题,引导与各种资源的链接,实现学生间及师生间的交互;3.建设信息资源库,开发和筛选引进的各种多媒体教学课件及网络课件、各种学习资料,推介各种网站资源信息,收集学生的优秀作业和探究论文等。

总之,化学学科有着丰富的课程资源,只要以现代教育理念去辩证地进行开发和利用,就一定能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合格的化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徐继存,段兆兵,陈琼.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学科教育,2002,(2):2—3.[2]段兆兵.课程资源的内涵与有效开发[J].课程·教材·教法,2003,23(3):26-30.

第二篇:浅谈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衢州一中 全 苗

[摘要]信息技术课程资源是指信息技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度性程度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 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制约着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深度和效度。2006年下半年浙江省全面实施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研究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转变信息技术的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有着重要的意义。[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资源 开发和利用

[引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新教材的使用让许多教师感觉压力不小——它的涵盖面扩大、灵活性增强。整个教材没有明确的训练目标,让人觉得无从下手。一堂信息技术课究竟应该教给学生什么?这是我们思考的问题之一。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新教材就是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在使用新内容的同时发挥自主性、创造性,形成新的理念和新的方法。因此,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以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水平同教学质量的高低密切相关,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有利于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实现。为此,本文立足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存在问题作一粗浅探讨。

一、学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教师自身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教师不仅是保证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而且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鉴别、积累、使用者,是一个重要的载体。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和利用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因此,教师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信息技术教师应注意自身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

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一个实践性很强、涉及面很广、具有创造性的工作,对于课堂经验相对比较缺乏的信息技术教师是一个新的课题,新的挑战。然而,信息技术教师有他们自身的优点:知识面广、思维活跃、思想前卫。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利用时间相对宽裕、上网时间长的优势,通过不断地学习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论等,使自己的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转变,树立现代教学观念。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合理使用教材,开发新课程、新资源,逐步理解、实践新课标的理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资源开发意识。只有教师的观念发生了转变,才能在实践中做课程资源开发的有心人。

2.更新拓展专业知识与技能,丰富教学理论,提高业务素养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课程也在不断发展、更新。不同发展时期,对于信息技术老师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新课程标准中除了原有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之外,其内涵和外延更加丰富。其中蕴涵了部分信息学、传播学、系统论等的基本原理,涉及到网络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管理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与计算机紧密相连的应用技术,还渗透了人文、艺术、社会法律道德规范等问题。信息技术教师原由的一些知识储备已经无法满足新课改的要求,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老师在原有的学科知识基础上,不但要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更新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补充与之相关的其他知识,努力开发自身的资源,才能更好地驾驭本学科的教学。“给学生一杯水,教师本身需要一壶水”,这一条在新课程中仍然是教师们提高自身水平应该追求的方向。但是,在新课程中,不再把学生当作一个被动接收的水杯,而是有自主意识的发动机,教师通过自身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储存到更丰富的能源,产生更大的能量。因而教师还必须要丰富自身的教育教学理论,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

3.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增强教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

教育科研是提升教师素质和学校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是促进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信息技术教师要想走上专业发展的道路,也必须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信息技术教师群体是一个比较年轻的群体,缺乏的是老教师的经验和引导,信息技术教师应该虚心向本学科和其它学科的老教师学习,积极申报课题,强化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争取做到年年有课题,人人有科研,把参加教育科研作为提升自我素养、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之一。只有通过课题研究的开展,才能让年轻的信息技术教师快速成长,形成具有个性的、合格的、优秀的教师,教师才能成为新课改中最具有活力的课程资源。

二、关注学生,努力开发学生中的课程资源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反复强调:学生是教育最重要的力量,如果失去了这个力量,教育也就失去了根本。因此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资源。首先,学生的经验是一种资源。学生的经验实际上就是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和社会阅历等,这是我们教学的起点,因为新知识的获取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其次,学生的兴趣也是一种资源。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把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学生的差异也是一种资源。差异普遍存在于学生中间,它会导致两种不同的情况:冲突和共享。学生之间会因为差异而形成冲突,但是如果引导得好,学生则可以共享差异,在差异中丰富和拓展自己。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信息技术课程也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的更新,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设备也要更新。因此,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对学生中课程资源的开发显得犹为重要。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发学生中的课程资源:

1. 科学、合理的开展实践活动,张扬学生个性

信息技术课程比较特殊,有大量需要学生实践的内容,因此,让很多信息技术教师走入了误区,以为让学生动手了就是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要想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信息技术课的实践活动必须有科学、合理的规划。

目前,学生水平差异大是信息技术课的一个主要问题。由于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同,成长经历不同,他们已有的知识水平、操作技能和认知结构都存在很大的差异。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在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的前提下,精心设计科学、合理的实践活动。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充分运用自己已有经验、知识储备以及其它可用资源,有创造性地完成实践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需求,给每个学生提供探究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从而,也能为新课改提供大量的、宝贵的课程资源。

2. 调查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型、活动方式和手段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把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因此,调查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型、活动方式和手段就成了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完成的一项工作。表面上看来,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对信息技术课充满了兴趣。只有一线的信息技术教师最清楚,掩盖在这种兴趣下的,其实是一种浮躁的心理,对什么都有兴趣,但都不会长久。因此,这就需要信息技术教师不断挖掘、不断发现。研究青少年的普遍兴趣以及能给他们带来欢乐的种种活动,既有利于发现多姿多彩的奖励方式,帮助学生树立刻苦学习和取得良好学业的信心,也可以启发教师打开记忆宝库,从自己以往与学生交往的经验中挖掘出大量有益的参考资料。教学方式特别是学习方式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就学习动力而言,研究普通青少年的种种活动与兴趣,尤其是调查特定课程受教育对象的兴趣和活动可以归纳出能够唤起学生强烈求知欲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手段、工具、设施、方案、问题,以及如何布置作业、安排课堂内外学习等诸多要素,这些都是信息技术教学所不可缺少的教学资源,可以帮助学生尽快达到《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要求。

3.善于利用学生的个性化的思维方法和多样化的探索成果

学生的思维方法可能千差万别,教师应尊重和珍惜每个学生充满个性的思维方法,并善于把这些思维方法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加以利用。比如课件的制作、设计等大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方法,学生在解决这类问题时,不乏有很多的奇思妙想和捷径,教师要有意识地把这些个性化的思维方法和多样化的探索成果转化为一种课程资源,帮助学生分析每种方法的优缺点和应用环境,使敢想、敢说的学生得到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同时也拓宽了其他学生的思路,这样不仅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得到充分提高,而且在思维方法上也会得到有效的训练。

三、加强基础设施与设备建设

对于信息技术课程而言,必要的基础设施、基本设备是课程实施的物质基础。要配备能满足教学需要的计算机房、多媒体教室等设施;配备数量合理、配置适当的计算机和相应的外部设备(打印机、投影仪、扫描仪等);具备上网条件。同时,基础设施与设备的配备和管理必须科学、合理,最大程度上发挥其对信息技术教学的作用,对此,笔者有以下看法:

1.合理投入、充分利用

在规划和建设信息基础设施、购置设备时,要遵循“合理投入、充分利用、避免浪费、量力而行”的原则,对投入进行全面规划;切忌目光短浅,设备配置低端,导致重复建设,或者,一味地追求设备配置,随大流,“盲目攀比”。应该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本校的硬件设备与软件,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还要结合本地或本校的发展水平和特色,因地制宜。

2.科学管理、有效保护

在管理和使用已有设施和设备时,坚持“面向教学”的原则,为信息技术教学提供有效服务;注意提高学校现有设施、设备的利用率,学校的计算机教室、图书室或电子阅览室等要尽可能向学生开放;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学校与家庭、社区之间信息设备和信息资源的共享;充分发掘和利用当地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电视台、展览馆、信息中心以及其他可供利用的校外资源。

要根据教学要求,做好有关设备的维护,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做好必要的设备更新。

四、教学信息资源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信息资源包括两类,其一是数字化资源,如教学软件、专业资源网站等;其二是非数字化资源,如图书、报刊、录像等。教师应密切结合教学实际,收集、组织、开发必要的教学资源,建立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资源库。

1.充分开发、利用数字化资源

目前,大多数学校都加入互联网,因此,数字化资源成为了信息技术教学的最重要的资源形式。校内的信息资源建设更多的是关注给学生提供信息的渠道和信息本身,因此数字化校园网建设成为开发、利用数字化资源的重要手段:1.建立信息技术教师备课系统,提供信息技术教师与各种资源的链接,实现信息技术教师间的交互;2.建立学生的网上学习系统,提供网上探究的主题,引导与各种资源的链接,实现学生间及师生间的交互;3.建设信息资源库,开发和筛选引进的各种多媒体教学课件及网络课件、各种学习资料,推介各种网站资源信息,收集学生的优秀作业和探究论文等。

2.合理开发、使用非数字化资源

部分信息技术教师过分依赖互联网上的网络资源,而忽视传统的媒体形式的资源,如图书、报刊等纸张印刷品。事实上,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传统媒体目前在我国依然起着主导作用,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出于版权方面的考虑,并不通过网络传播。因此,合理开发、使用非数字化资源,也是开发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一个重要手段。

[小结]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是把课程资源的资源要素发掘出来,真正为学校教育服务。为了确保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成功,我们应该积极拓展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途径,关注教学过程中的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问题。在教学资源的建设中,应面向学生的需要,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多的支持;应遵循相关技术规范,便于交流与共享;应充分利用网上共享资源,避免低水平重复开发。教师应引导学生参与教学信息资源的收集、组织、开发,让学生在参与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学习。应重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相关网站的开发、应用与管理,为信息技术的学习创设丰富、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高中技术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胡济良 李尚仁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徐继存,段兆兵,陈琼.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学科教育,2002,(2):2—3 新课程背景下地理学科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与方法研究 鄂傲君 南京第五高级中学 历史与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潘长利 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

第三篇: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

蔡青青

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目标,其目的是要改变学校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传授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

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有大纲意识、教材意识、教参意识,而课程资源的意识十分淡薄。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课程意识提到了重要位置,强调课程是由教科书、其他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这意味着课程观的重大变革。

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如何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呢?

(一)有效地挖掘和用好教材资源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资源,是教与学的重要依据。为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教师必须首先通过研究和分析、理解和掌握新教材的编写意图。新教材与以往的教材相比,从材料的选择到呈现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新教材不仅考虑了数学自身的特点,还遵循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

教师用书也减少了以往对教材的详细分析,取而代之的是对教师教学的一些建议。从编者的意图来看,主要是想给广大教师提供更为广阔的创造空间,为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提供机会。但这样一来,也无形中增加了一些缺乏经验的教师“吃透”教材的难度。

对于一节课的教材内容来讲,我觉得教师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到心中有数。

1.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所谓教学内容的广度。是指知识的范围或知识的量,从信息论的角度说就是一节课传输给学生的信息量。一节课的信息量过大,知识点过多,学生难以接受,而一节课的信息量过小,知识点过少,则浪费时间,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量代换”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课标教材三年级下册“等量代换”一课时,教师就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合理的扩充,将书中一个例题和几个孤零零的习题进行了巧妙组织,形成了“”首战成功“我能行”“题目大变脸”“挑战自我”四个教学情境,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深入,学生在一个又一个富有挑战性 的问题中,思维活跃,个性张扬,自信心不断增强。2.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当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有几个知识点时,往往需要明确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以免在教学时抓不住主要的内容,而在次要的或者学生容易接受的内容上多花时间,或者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影响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掌握,而达不到预定的教学效果。9加几

例如,9加几一课的教学,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方法,体现算法的多样化;通过比较,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掌握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口算。

一般地说,数学的基本概念、法则、公式、性质都是教学的重点。确定教材的重点,要以教材本身为依据,研究所教的内容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价值。在整个知识系统中,关系全局的这部分知识,可定为教材的重点。

所以难点,就是多数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小学数学教材中,有的内容比较抽象.不易被学生理解;有的内容纵横交错,比较复杂;也有的内容本质属性比较隐蔽;或者体现了新的观点和新的方法,或者在新旧知识的衔接上呈现了较大的坡度,或相互干扰,易混、易错等。这种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内容,通常称之为教材的难点。教学难点要根据教材的广度和深度、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心理特征来确定。难点有时和重点是一致的。

例如,商不变规律的归纳与理解,既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同时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

教材中有些内容对掌握某一部分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些内容就是教材的关键。作为教材的关键,它在攻克难点、突出重点过程中往往具有突破口的功能。一旦处理好教材的关键,与其相关的教学内容就可以迎刃而解。

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关键在于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演示使学生弄清一个长方体有哪三组相对的面,相对的面有怎样的关系以及如何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确定每组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这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问题,教师抓住了这个关键,定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3.合理安排教学的顺序。

关于小学数学的教学顺序,一般在教材中已经有所安排。但是教材中设计的教学顺序是最基本的,不可能太细。教学的往往还要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做更细致的安排。

例如,在教学在 “找规律”一课时,教师根据教材进行了大胆的加工处理,设计了一个系列活动:

一是“猜一猜”,根据已有排列发现规律,猜出接下来的图形或物体应是什么样的;

二是“说一说”,针对同一个排列能从不同的角度说出不同的规律(如形状、数量、颜色、长短、大小等);

三是“摆一摆”,自选材料摆出某种有规律的排列;

四是“演一演”,用声音、动作、图画、节奏等学生喜欢的方式来表现某种规律;

五是“找一找”,找出生活中有规律的现象。

这样的设计,不但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有时一部分知识可能有不同的教学顺序:这时教师就要考虑哪种顺序更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哪种顺序更可以节省教学时间,哪种顺序教学效果更好。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知识的呈现一般是叙述性的、静态的,大都同教师直接采用课本上条件完备、结论明确的封闭的例题、习题作为学习材料。现代教学理论告诉我们,学生要把静态的知识内容结构转化为自己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必须有一个积极主动、有效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所以教师在知识的呈现上,应由静态封闭变为师生共同探究,在动态中生成。4.深入挖掘教材中隐含的教育资源

教学时,教师应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鲜活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对于课本中的例题和习题,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使之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

对于那些对培养学生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有明显作用的素材,要注意用足、用够,使其在教学中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其它教学资源

鲜明的课程意识拒斥“圣经”式的教材观,要求教师确立课程资源意识,认识到教材仅仅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而且教材是可以超越、可以选择、可以变更的。

教材仅仅是课程的一种重要载体,但不是课程的全部。任何课程实施,都需要利用和开发大量的课程资源。1.课堂生成资源的及时捕捉。

学生是活生生的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学生会提出哪些问题,会怎样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很多情况下老师是无法预料的。

学生提出的问题、学习中出现的错误、不同的观点都是教师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数学广角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课标教材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一课时,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2004年亚洲杯A组有4个球队参赛,每两个球队都要比赛一场,一共要比赛多少场?结果学生出现了三种答案:有说一共要比赛6场的;有说一共要比赛12场的;有说一共要比赛3场的。针对这种情况,教

师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辩论,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各抒己见,最后还是同意一共要比赛6场的同学说服了大家,形成了全班统一的结论。2.社区、家庭资源的合理利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社区、家庭中有大量的与数学教学相关的课程资源,如果我们在教学时能够合理利用,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大有好处。

由于新教材内容大多与生活、生产结合十分紧密,就要求教师走出课堂和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社区,掌握翔实的材料,确凿的数据。

例如,在教学利息一课时,教师课前可以布置学生向家长或到附近的银行了解有关利息的知识,课上进行汇报。在上课汇报时,学生从课外获得的信息,要远远大于教材中所介绍的知识。3.媒体、网络资源的合理开发。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广播、报刊杂志、计算机已经入普通百姓家,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知识面也越来越广。

现实社会是一个网络化时代、信息化社会,教师可以到网上收集一些与教学相关的题材,来充实、丰富课本内容,这是活用教材的新路子。《质量单位、时间单位》

例如,在教学《质量单位、时间单位》一课时,教师通过网络搜集了有关神州五号的有关信息,课上进行了下面的设计: 师:(教师出示航天英雄杨利伟的图片)照片上的这个人你们认识吗? 师: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9时9分50秒,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后,准确进入预定轨道,中国首位航天员被顺利送上太空。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首次进行的载人航天飞行。

师:在这句话中涉及到哪些时间单位?你能找出来吗? 教师板书: • 时间单位

• 世纪、年、月、日、时、分、秒

• 师:你们还想了解关于“神州五号”的更多资料吗? • 师:(出示课件)

• “神舟”五号飞船总长9.2米,总重7790千克。

• 用于“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长征”二号F型火箭,首次采用了55项新技术。“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的起飞重量479.8吨。• 师:在这几句话中,涉及到哪些质量 • 教师板书: • 质量单位 • 吨、千克 • 师:(课件出示)

• 航天员杨利伟在太空展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联合国旗尺寸相同,重约10克,为尼龙质地。飞船还同时搭载了一面未展示的大号联合国旗,重约330克。

• 师:在这几句话中,又涉及到哪些质量单位? • 教师板书:克

• 师:同学们对时间单位和质量单位已经有了一些了解,这节课我们对这两部分内容进行一下整理。

接下来,便组织学生对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学生课上表现得兴趣浓厚。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教师在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时,要注意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具体的教学情境出发,从现有的教学资源出发,开发教学资源不要冷落了课本,开发教学资源不要只图热闹。对教材的处理,要坚持尊重、用好、创新的基本原则。

第四篇:树立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课程资源观

树立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课程资源观

陈 瑞 芳

福建厦门一中 361003 摘 要: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保证课程目标的落实,必须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本文从教师、学生、校内外、现代信息技术等方面阐述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使化学教学趣味化、生活化,更好地为新课程的实施服务。

关键词:课程资源 化学教学 兴趣 生活

课程资源是指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或服务于学校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称,它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社会中所有可资利用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人力、物力与自然资源。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可以把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按照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支配权限,可以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等等。[1]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传统教科书相比,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这是传统教科书所无法代替的。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保证课程目标的落实,必须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

一、充分发挥教师本身的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师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促进者,也是课程的开发和研究者之一。教师在执行新课程中,应当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发挥课程资源的作用,使各种资源和学校课程融为一体,更好地为教育发展服务。

1.创造性地开发教材

创造性地开发教材首先要树立一种资源意识: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一种教学资源,它以一定的教学内容和编排形式具体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课程目标,但它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2]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分析并准确把握教材内容及其呈现方式所体现的课程目标和教学理念,以此为出发点来创造性地开发教材,而不为教材所束缚,使教学过程成为教材内容的持续生成与转化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在化学教学中,应该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选择具体的教学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或增加,或替换,从而保证课程目标的真正落实。例如,在介绍“常见的酸、碱、盐”时,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际,向学生介绍酸雨的形成、危害及治理;岩洞奇景的由来;土壤的酸碱性与植物生长等等。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学生对有关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更新传统教学观念,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过于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3]

。在教学思想上,要将以知识的传授为重点转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在教学方法上,要改变过去的旧有模式,通过化学问题的提出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课堂上要善于创设情景,如可以利用化学史料、日常生活中生动的自然现象和化学事实、化学科学与技术发展及应用的重大成就、化学对社会发展影响的事件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体验化学与技术、社会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在参与学生开放式的探究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创建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

3.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

本次课程改革妥善处理了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建立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按照新课程计划,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地方、学校课程占总课时数的10%--12%。这一决策的实施,将会改变“校校同课程、师师同教案、生生同书本”的局面,适合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有利于调动学校和教师的积极性,使学校办学更有特色,学生发展更有特长。教师首先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本地区、生活中的实际,注意反映不同学科间的交叉与渗透,化学与社会、生活、技术等方面的联系等,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生活中的有机物”部分,可以介绍一些衣料 纤维的区分、有机玻璃的溶解与粘接、服装的干洗等学生感兴趣的课程。“水资源”部分,可以介绍净化水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如何健康饮水、水体污染的危害与防治、自制汽水等,使化学教学生活化。激发学生参与学习化学的热情。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挖掘学生中的课程资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催生新的教学方式,更给化学教学搭建了创造的舞台。教师充分认识到化学教学内容必须更贴近生活与实际,注重创设适当的教学实践情境,设置有利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资源。通过支持学生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从中发现和提出问题,从多种渠道收集证据、观察实验、动手动脑地解决问题;使学生对化学感兴趣,有需要,能唤起思维的积极活动,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学生的兴趣也是一种资源。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把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实际中采取激发兴趣、激励挑战的策略,注意贴近学生生活,创设真实有趣有味的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提出可能解决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思考。如在介绍合成材料时,可以先介绍生活中自来水管材料的变迁等。另外,充分尊重学生选择,顺应学生思绪,满足学生表现欲,构建开放性的课堂。

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在教学中利用综合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新课程形态,它既适应我国当前进行素质教育的要求,又呼应世界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按照新课程计划,综合实践活动占总课时比例的6%--8%。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和附庸,而是具有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形态。为学生生活经验的获得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形成开辟了渠道,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了空间。化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更要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 “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制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化学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与化学的紧密联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当鼓励学生自己动脑设计实验、动手制作仪器,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进行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如在介绍“原电池原理”时,可以启发鼓励学生利用家里的番茄和简单的导线来验证原电池原理,并引导学生讨论原电池的用途及其危害,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加强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是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同进行划分的,学校范围之内的课程资源就是校内课程资源,包括校内的各种场所和设施,如图书馆、实验室、教室、信息中心、人文资源等;在教学实际中可以利用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各种活动,如座谈讨论、文艺演出、化学晚会、社团活动等,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超出学校范围课程资源就是校外课程资源,如科技馆、博物馆、化学科研院所、化工厂、自然环境等。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要重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通过参观、访问、讲座、讨论、等途径,使学生多接触社会,了解化学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关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在化学知识的学习中有效地培养其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校外课程资源是校内课程资源的必要补充。

此外,借鉴和利用外国的课程资源也是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比较中外化学教育教学目的、观念、教育活动方法、研究范围、教师的作用和教学质量评价以及它们研究的方法等,提出中学化学教学和研究的一些改进措施,促进化学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化学教学更加生动、活泼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把抽象的化学理论、事实,如电子云、物质的微观结构、原电池的形成、有机反应的原理等,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设计、编制成质量较高的化学CAI课件,将有助于学生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化学教学过程更具直观性和活泼性。而这些内容单靠语言和文字描述很难使学生充分理解的。在化学实验的教学中,对于一些容易错误的操作,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多方面展示给学生观察,使学生记忆更加深刻,以便规范实验操作。对于某些化学现象瞬间即逝的实验,通过课件的制作可以很方便地让学生反复观察。普通方法不易操作或以及一些在现实条件下无法完成的实验、误操作结果的展示,如浓硫酸稀释的错误操作实验等也可以借助于现代技术手段,使学生加深对该实验的理解。大大增强化学实验的教学效果。

同时,充分利用网络中的化学资源,也是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一个重要方面。网络资源具有高度的共享性,强大的交互性以及丰富的内容,如网上有丰富的化学课件和课件素材,其中课件可以直接或根据需要稍作修改后在课堂上使用;课件素材则是制作课件不可缺少的要素,教师只要将这些要素按照一定的意图设计成课件之后就能应用于课堂教学了。随着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课程信息资源,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还可以建立学生的网上学习系统,提供网上探究的主题,引导与各种资源的链接,实现学生间及师生间的交互。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对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的检索、收集、筛选、分析、处理等能力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树立全新的课程资源观,学生应该成为课程资源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化学学科有着丰富的课程资源,以现代教育理念去辩证地进行开发和利用,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课程资源,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化学教学趣味化、生活化,更好地为教育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宣传手册

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4 [2]毕华林.化学新教材开发与使用.化学教育改革系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 [3]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

第五篇: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开发和利用数学资源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开发和利用数学资源

关键词句:挖掘教材资源 抓住随机生成资源

《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中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落实这一理念,教师就要时刻关注课堂,了解课堂随机生成的数学资源,及时收集信息并把握学习活动的脉搏。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有生命、有活力、有发展的潜能。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兴趣和需求、思考和灵感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异彩纷呈。师生是课堂互动的两个主体,课堂上学生学习不是预约的,而是学生与教师、同伴之间“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融合”的“动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带来教学的多变性。因此,课堂教学具有着丰富的生成资源。教师要时刻关注并及时捕捉课堂上师生互动中产生的有探究价值的新情况、新信息、新问题,重新调整教学结构,把师生互动和探究引向纵深,使课堂产生新的思维碰撞,促进教学资源的不断生成和发展。那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开发和利用数学教学资源呢?

一、要有效的挖掘教材和用好教材资源,追求资源的生成。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教学资源“生成”的起点,对于教学的展开和推进有促进作用。我们鼓励教学中资源的生成并不是反对预设,追求随意的资源生成,讲求的应是有效生成,而精心的预设也会让资源的生成更具光彩。叶澜教授提出:教学成功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要重新“激活”书本,是知识恢复到“鲜活状态”,在“多向互动”和“动态生成”的教学中凸显知识的灵活性。因此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思维特点以及学习心理状态的基础上,对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需要去领悟、挖掘,大胆地创造性处理和使用,将其静态、不符合实际的知识赋予切合学情的动态生命,让学生在真实有趣、接近实际生活的情景中去感悟、发现、体验探索知识的历程。为此课堂实施资源的生成教学,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为教学过程充分预设,并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设计灵活预案。同时这种预设是有弹性的,有留白的预设。如:我在教学“8+几”时,让学生说,8+6=14是怎么算,有的说,数小棒得来的;有的说,把6分成2和4,8和2凑成10,10和4组成14;而有的说,9+6 =15,所以8+6=14;有的说10+6=16,所以8+6=14;有的说把8分成3和5,把6分成5和1,5和5凑成10,10加3再加1等于14,„„本来预设只有4种算法,学生却说出了10种,计划10分钟的活动内容上成了25分钟,巩固练习就来不及上了,但这一过程,我并不因时间因素而限制学生进行探究,我深深感受到知识在学生的互动中碰撞出了火花。我想,某一堂课的不完整,或许拖课了,教师有所失,但学生有所得。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的成长。让学生向科学家一样去研究,不但对知识的建构有很大帮助,而且学生兴趣盎然,激发学生主动探究,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教学目标就是这样在动态中不断生成,在动态中不断拓展,在动态中不断达成。这种方式的引导没有牵着学生按老师教路走的痕迹,都是顺着学生的思路自然生成。正如叶澜教授所说:“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但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的展开学习,而是要求教师有教学方案的设计,并在教学方案中预先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和空间,为教学过程的资源生成创设条件。

二、创造性的开发和利用其他教学资源。

1、活用反馈,随机生成的教学资源。课堂教学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学生是现实的、主动的、具有创造性的。也就是说:数学课堂是由许多灵动的生命组成的动态过程。教学目标如何具体化?教学内容怎样呈现?教学流程如何设计?„„教学预设时教师思维方式是分析性的。但在课堂中,教师应直面真实的教学,必须树立“以学定教”的观念,根据师生、生生交往互动,时时注意学生在课堂中的反馈情况。要求教师在随机应变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根据课堂教学进程中出现的没有预见到的情况,及时调整、整合课前的预设,给学生腾出空间,为资源生成提供条件,鼓励资源的生成。如:我在教学商不变的规律时尝试了一种新的教法:

师:请写出一些商是2的除法算式,并在算式中挑选两个算式,观察一下,当被除数和除数发生怎样的变化,商才不变呢?

(小组活动并得出“加、减、乘、除”四个商不变的规律。)

师:我们现在已经有了4个商不变的规律,你觉得那个规律用起来更方便呢?

我预设时认为,学生肯定会说“乘以或除以”用起来方便,但没想到,有一部分学生坚持认为“加上或减去”也很方便,课堂顿时争论起来。当时我灵机一动,在黑板上写下24/8=3 这个算式,请学生利用刚才发现的规律写出3个与这个算式上相同的除法算式,并比一比,谁写得最快。然后,通过反馈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商不变”更具有规律的简捷性。面对这些课堂上即时生成的课程资源,作为教师的我们应把握教学契机,抓住瞬间机遇,及时调整预设,把这些有效的教学资源开发、放大,让它临场闪光,一方面可以超越狭隘的课本内容,让师生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师生有更多的生活经验融入课堂学习中,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让“死”的知识活起来,让“静”的课堂动起来。课堂由“害羞低头”的“一潭死水”变成“昂首挺胸”的“奔腾小溪”!

2、直面尴尬,机智利用生成资源。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 在对于学生预料之中的答案往往是满意的,对学生精彩的生成性答案是惊喜的,但对于那些尴尬的答案往往重视不够,不是放置不顾,就是因此而手忙脚乱,不知道如何是好。其实,一些课堂上的尴尬,也是一种:“动态生成”的资源,如果教师能加以艺术的处理,随机应变、灵活巧妙预设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的。如有一位老师教“乘法应用题”时,出了这样一道题:某班同学去公园划船,每条船限乘4人,他们租了6条船,这个班共有多少人参加划船?学生思考后,列出了这样的算式:6x4=24(人),也有学生列出:4x6=24(人),老师提问:“你是怎么想的?”学生答:“要求这个班已共有多少人参加?就是求6个4是多少。”老师满意的让学生坐下。当老师准备下一题时,有一个学生举手了:“老师,有可能只有22人吗?”在课堂上出现了这样一个未曾想过的问题,老师觉得很尴尬,不知该如何向学生解释,草草回答:“这怎么可能呢?”但老师一愣,这种答案的可能性很大,仔细一想又把球踢给学生,“你能说说想法吗?”。“我只是想船为什么一定要坐满呢?”学生的一席话使大家豁然开朗,“那我们就来讨论一下,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有几种可能性?”多好的教学契机,老师及时抓住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学习热情以下迸发出来,于是出现了下面的精彩场面:生1:我觉得可能是21人,算式是4x5+1=21(人),第6条船只坐1人(有生说1个人游船多没意思!)。生2:有可能22人,算式是4x5+2=22(人),第6条船只坐2人„„课堂本来就是师生对话的场所,其教学效益就要在对话中不断生成与构建。当课堂中出现尴尬时,需要老师直面尴尬,冷静的思考,及时的捕捉其中的“亮点”资源,给予正确、恰当的引导,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探讨、尝试中充分展露出自己的思维过程,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使课堂教学在“生成资源”中绽放美丽。

3、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课堂中学生经常会出现一些令教师始料未及的错误,而这些错误是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宝贵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心理学家盖耶说:“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因此,教师要独具慧眼,审视度势,及时放弃课前预设,捕捉稍纵即逝的错误并巧妙服务于教学中,促进学生创造生成。如在教“平均数”一课的教学中,有这样一道题目:一种什锦糖,是用每千克26.4元的硬糖15千克,每千克18.6元的奶糖30千克,每千克21元的巧克力糖5千克混合而成。这样配成的什锦糖每千克多少元?教师组织大家展开讨论,最后得出算式(26.4x15+18.6x31+21x5)/(15+30+5)。要是总价和总数量相对应。这时教师又呈现了一位学生的另一种算式:(26.4+18.6+21)/3。

师:这个算式的总数和份数已经对应了,你们看有道理吗?

生:好像不对,但错在哪里呢?

师:我们来检验一下,这个算式到底对不对。(学生对两种算式进行计算)

师:结果不一样。问题在哪里呢?有什么好办法说明第2种方法是有问题的呢?

接下来教师就把这个来自于学生的错误作为一个辨析性的,展开了教学„„

学生的错误也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它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小插曲。它可以显现学生真实的思维,反映学生在建构知识和构建能力体系中的障碍。如果教师能巧妙的利用和发挥“错误”这一教学资源,真正挖掘出“错误”背后的内涵,化“错误”为教师的教学资源,化“错误”为教师的教学智慧,将会使我们的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精彩。

总之,教学展开的过程应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知识、思考、见解和价值取向交流碰撞的过程。教师要努力构建一种开放、和谐、愉快的生成性课堂教学,把自己的心灵与学生的心灵相融,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真正的凸显。只有这样,才会使预设脱去僵硬的外衣而显露出生机,才会使教学既胸有成竹又不乏灵活机智的创造,才会使课程的生成资源成为可能。

下载新课程理念下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程理念下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

    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周平儒(四川省平昌中学教科室四川平昌636400)论文发表及获奖情况简介:【发表论文编号:295,国级,国内范围发行, 山西师范大学主办,《英语周报·初中教师......

    浅谈生物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心得体会

    浅谈生物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心得体会 ----巫山县龙溪中学 伍建军 历史的潮流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每件事物的传承和发扬都在不断的更新和转换,而我们的教育也是如此,从“夏......

    英语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高职英语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之探索 南充职业技术学院 唐诚 637131 【内容摘要】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内容健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是英语课程实施的重......

    班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张宇)

    班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之初探 如皋市下原镇中心幼儿园 张宇 226543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课程的多元化使我们获得了更多的课程决策权。在大力提倡开设园本课程的形势下......

    小学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小学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摘要:体育教师是教学资源的利用者,也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开发者。如果体育教师能够充分挖掘与利用体育课程资源,对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对于教师创......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题小结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题小结 从2008年2月起,我在学校低年级中进行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小课题研究。经过初步探索,参与这一课题实验的教师无论是从理念的转变,行......

    开发和利用地理课程资源服务课堂教学

    开发和利用地理课程资源服务课堂教学作为一名地理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地理课程资源发展观,促进课程资源的更新与发展。使地理课程资源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都得到开发和利用,从而服......

    初中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初中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什么是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