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LYC承担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通过国家验收
LYC承担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通过国家验收【陌贝网】4月21日,由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承担的“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兆瓦以上风电装备系列轴承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课题,顺利通过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专家组验收。中机联副秘书长李冬茹、国机集团总裁助理赵兵、中国轴协秘书长周宇等出席了验收会。
《2兆瓦以上风电装备系列轴承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主要围绕2兆瓦以上风电装备对关键系列轴承的配套需求,对风电轴承的设计理论和方法、制造及检测、热处理工艺、摩擦力矩控制、润滑与密封、轴承试验及故障诊断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发2-5MW风电装备变桨、偏航、主轴、增速箱等系列轴承产品,同时研制的风电转盘轴承实验台填补了国内机、电、液、测控一体化风电转盘轴承综合性能实验系统的空白。
验收过程中,专家组通过现场考察、听取课题工作及成果汇报、审阅技术资料、质询答疑等环节后,对公司在课题所做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与会专家认为,该项目完成了任务书规定的各项考核指标,具备生产能力,研制的相关系列轴承产品实现了产业化,并已在多家用户得到应用,验收专家组一致同意该课题通过验收。
据了解,该项目丰硕的成果,不仅加快了LYC兆瓦级风电轴承产品系列研发,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同时推动了国内风电轴承的技术进步,加速了我国风电行业的发展,提高风电设备的国产化率,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二篇: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管理办法
附件: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加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以下简称“支撑计划”)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支撑计划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落实《纲要》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的任务部署,坚持自主创新,突破关键技术,加强技术集成应用和产业化示范,重点解决战略性、综合性、跨行业、跨地区的重大科技问题,培养和造就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培育和形成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技术创新基地,为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和民生改善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第三条
支撑计划重点支持能源、资源、环境、农业、材料、制造业、交通运输、信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人口与健康、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公共安全及其他社会事业等领域的研发与应用示范。
第四条
支撑计划按照“竞争、公开、择优、问责”的原则组织实施,坚持需求牵引,突出重点;统筹协调,联合推进;权责明确,规范管理。在实施机制中突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促进
— 1 — 产学研用紧密结合。
第五条
支撑计划实行保密制度、回避制度、信用管理制度和公示制度,课题任务的组织实施强化法人管理责任制;逐步建立支撑计划绩效评价体系,对计划参与主体加强监督,实行责任追究制度。
第六条
科学技术部(以下简称“科技部”)建立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国家科技计划的信息化管理,推动科技资源的合理配臵和共享。
第七条
科技部会同财政部制定支撑计划管理办法。科技部负责支撑计划的组织实施,设项目和课题两个层次。项目采取有限目标、分类指导、滚动立项、分实施的管理方式,实施周期为三至五年。
第二章 组 织
第八条
科技部负责支撑计划总体实施的组织、管理和监督,其主要职责是:
(一)负责支撑计划的总体设计和发展战略研究;
(二)制定有关管理办法;
(三)建立国家科技计划备选项目库,汇总提出、审定项目立项建议,确定项目组织单位,组织项目可行性论证,批复立项;
(四)编制计划;
(五)指导并督促支撑计划的实施,协调并处理项目执行中的重大问题;
(六)组织项目验收;
(七)汇总登记项目产生的科技成果,按规定加强管理。
(八)建立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信息系统。
第九条
项目组织单位为国务院有关部门(单位)、有关地方科技厅(委、局)和其他具备组织协调能力的单位或组织,对项目目标的完成及实施效果负责,其主要职责是:
(一)按要求组织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二)负责项目的任务分解,组织课题可行性论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择优确定课题承担单位和项目最终技术或产品集成的负责单位,组织签订课题任务书;
(三)落实项目约定支付的除财政资金以外的其他渠道经费及相关保障条件;
(四)组织项目(课题)的实施,监督、检查课题的执行情况和经费使用情况,按要求汇总、报告项目执行情况及有关信息报表,协调并处理项目(课题)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有关问题;
(五)按要求准备项目验收的有关文件资料,进行成果登记并对项目所形成的成果资料(包括技术报告、论文、数据、评价报告等)进行汇交和归档。按照有关政策法规加强管理,推动支撑计划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和转化应用。
第十条
课题承担单位为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条件、运行管理规范、在中国大陆境内注册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按法人管理责任制要求对课题任务的完成及实施
— 3 — 效果负责,主要职责是:
(一)按照项目可行性论证报告编写课题任务书;
(二)按照签订的课题任务书所确定的各项任务,组织研究队伍,落实自筹投入及有关保障条件,完成课题预定的目标;
(三)按规定管理使用课题经费;
(四)按要求编报课题执行情况和有关信息报表,及时报告课题执行中出现的重大问题,提交课题验收的全部文件资料;
(五)在课题实施前与各参与单位签订协议,明确课题执行中产生的知识产权及成果归属,按照有关政策法规,保护各方权益。
第十一条
充分发挥专家在支撑计划的项目立项、实施监督、验收、经费预算等环节中的咨询作用;参与支撑计划的专家从国家科技计划专家库中随机抽取,专家对咨询结果的公正性、科学性负责;建立和完善专家遴选、使用、回避和信用制度。
第十二条
科技服务机构接受委托,开展专利查新、评估、过程管理等工作,对工作结果的科学性、公正性负责。
第三章 立 项
第十三条
支撑计划立项的基本要求:
(一)符合支撑计划的定位及支持重点;
(二)项目目标任务明确具体,技术指标可考核,三到五年能够完成,并能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或相关技术标准;
(三)项目前期研究基础较好,组织实施机制和配套条件有保障,实施方案和经费配臵合理、科学、可操作;
(四)能够带动人才、基地发展,项目完成后成果能够转化应用。
第十四条
科技部根据国家目标及战略重点,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布局,确定支持重点并发布备选项目征集指南,结合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地方科技厅(委、局)、国家级行业协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科技需求,建立健全国家科技计划备选项目库。备选项目库是计划编制的主要来源。
第十五条
科技部组织专家通过网络视频方式对备选项目进行评审,对于研究内容重要、研究目标明确、技术路线可行、研究队伍强、研究基础和条件好的备选项目择优入库。
第十六条
科技部根据《纲要》确定的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结合国家五年科技规划、五年科技专项规划、部际合作、部省会商等确定的重点任务,会同部门、地方及有关方面,从备选项目库中凝炼、整合,提出符合支持重点的备选项目建议。
第十七条
科技部组织专家,对提出的备选项目建议进行综合咨询,确定立项项目、项目组织单位等。
第十八条
项目组织单位组织编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提出项目具体目标、任务分解、项目实施运行机制等。
第十九条
项目组织单位根据论证意见,从科技部备选项目库中择优确定课题承担单位;对于目标任务明确、课题承担单位优势特别明显的项目,可以采取定向委托的方式确定课题承担单位。项目组织单位系统外的单位承担项目的财政资金所占比例,原则上不
— 5 — 低于40%。
第二十条
对于具有明确产品导向和产业化前景的项目(课题),企业应作为实施主体,以企业投入为主。企业承担或参与项目(课题)的条件:
(一)符合课题承担单位要求的基本条件;
(二)产学研联合实施的项目(课题),企业应与其他机构事先签署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明确任务分工及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配机制;
(三)通过项目(课题)实施获取的共性技术成果,企业有义务通过多种方式向本行业进行扩散;
(四)其自筹经费应不低于国拨经费。
第二十一条
鼓励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申报、组织和承担支撑计划项目。
第二十二条
科技部按照财政预算管理要求,形成项目(课题)预算安排建议报财政部批复。
第二十三条
科技部批复项目立项。项目组织单位根据批复意见,与课题承担单位签订课题任务书,经科技部审核后实施。
第二十四条
建立支撑计划应急反应机制。对影响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突发性事件,如果具有紧迫的、重大的科技需求,科技部可商有关部门、地方直接论证立项,组织实施。
第二十五条
项目(课题)的可行性研究应将知识产权分析作为重要内容,并提交本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分布、发展趋势和本项 — 6 — 目(课题)研究与产业化的知识产权对策等分析报告,把自主知识产权的获取作为项目(课题)的重要考核目标之一。
第二十六条
支撑计划把形成技术标准作为组织实施项目(课题)的重要目标之一。优先支持有助于形成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可显著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形成我国重要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技术标准项目(课题)。
第二十七条
支撑计划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把创新人才培养作为重要目标,加强与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的衔接,统筹项目实施、人才团队培养和研究开发基地建设工作。
第二十八条
建立公示制度。在遵守国家保密规定的前提下,对项目(课题)的立项等信息及时向社会公开。
第二十九条
严禁同一项目(课题)在不同的国家科技计划、公益行业科研专项等中重复申报立项。对于重复申报和课题申请单位弄虚作假、伪造申请材料或证明材料的,一经发现,将按照信用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章 实施与监督检查
第三十条
项目组织单位负责项目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按照项目批复要求和课题任务书,检查、督促并落实项目(课题)的相关保障条件,确保项目(课题)按计划执行。
第三十一条
支撑计划项目实行报告制度。课题承担单位按要求编制计划执行情况报告并上报有关信息报表,项目组织
— 7 — 单位汇总后于每年11月15日前上报科技部;执行期在当不足三个月的项目可在下一一并上报。报告是项目(课题)下一调整、撤销和拨款的重要依据。
第三十二条
加强对项目(课题)实施的管理、监督和评估。科技部委托相关事业单位或第三方科技服务机构对项目(课题)执行情况、组织管理、保障条件落实、经费管理、预期前景等进行独立的评估监督。项目过程管理实行项目专员制。对于围绕国家重大任务实施的项目,可采取设立项目专员或专家总体组等方式加强项目实施过程管理。具体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三条
项目(课题)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下列情况的,应及时调整或撤销:
(一)市场、技术等情况发生重大变化,造成项目(课题)原定目标及技术路线需要修改;
(二)自筹资金或其它条件不能落实,影响项目(课题)正常实施;
(三)项目(课题)所依托的工程建设或装备开发已不能继续实施;
(四)技术引进、国际合作等发生重大变化导致研究工作无法进行;
(五)项目(课题)的技术骨干发生重大变化,致使研究工作无法正常进行;
(六)由于其它不可抗拒的因素,致使研究工作不能正常进行。
— 8 — 第三十四条
需要调整或撤销的项目(课题),由项目组织单位提出书面意见,报科技部核准后执行。必要时,科技部可根据实施情况、评估意见等直接进行调整。
第三十五条
支撑计划撤销的项目(课题),项目组织单位应当对已开展工作、经费使用、已购臵设备仪器、阶段性成果、知识产权等情况做出书面报告,同时报科技部核查备案。
第三十六条
项目(课题)接受组织管理或实施部门、第三方科技服务机构、项目专员等的指导、检查和监督。
第三十七条
支撑计划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对参与计划管理和实施的人员、单位发生的违规违纪行为,追究其相应责任。
(一)对于出现玩忽职守、以权谋私、弄虚作假等行为的管理人员,一经查实,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或由纪检监察部门依照有关规定对其给予行政(纪律)处分。
(二)对于在项目(课题)申请、评审、执行和验收过程中发现的弄虚作假、徇私舞弊、剽窃他人科技成果等科研不端行为,以及违规操作或因主观原因未能完成课题任务并造成损失的科研单位或个人,一经查实,视情节轻重给予通报批评、终止项目(课题)任务并追回专项经费、取消其一定时期内申请国家科技计划任务的资格等处理;构成违纪的,由纪检监察部门依照有关规定对其给予行政(纪律)处分。
(三)对不按时上报报告材料或信息,以及不按规定接受监督检查的项目(课题),科技部可采取缓拨、减拨、停拨经费等
— 9 — 措施,要求项目组织单位和课题承担单位限期整改。整改不力的项目(课题),视情节分别给予通报批评、追回已拨付经费、取消其一定时期内参与支撑计划活动资格等处理。
第三十八条
加强信用管理,对项目组织单位、课题承担单位及课题责任人、专家、科技服务机构等在实施支撑计划中的信用情况进行客观记录,并作为其参与国家科技计划活动的重要依据。
第五章 项目验收
第三十九条
科技部组织支撑计划项目验收。项目验收以项目批复确定的任务考核指标为依据;项目验收工作应在规定执行期结束后半年内完成。
第四十条
对项目在执行期结束后半年仍不能接受验收的,科技部将对有关单位或责任人进行通报。项目因故不能按期完成的,项目组织单位应提前三个月申请延期,经科技部批准后按新方案执行;如未能批准,项目仍需按原定期限进行验收。
第四十一条
验收工作可采取组织专家组或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科技服务机构进行。根据项目特点,可采取会议审查验收、网络评审验收、实地考核验收等多种方式进行,并形成验收结论意见。
第四十二条
支撑计划项目验收结论分为通过验收、不通过验收。
(一)项目目标和任务已按照考核指标要求完成,经费使用合理,为通过验收。
(二)凡具有下列情况之一,为不通过验收:
1.项目目标任务完成不到85%;
2.所提供的验收文件、资料、数据不真实,存在弄虚作假;
3.未经申请或批准,课题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考核指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等发生变更;
4.超过项目批复规定的执行期半年以上未完成,并且事先未做出说明;
5.经费使用存在严重问题。
第四十三条
因提供的验收文件资料不翔实、不准确等原因导致验收意见争议较大,或项目的成果资料未按要求进行归档和整理,或研究过程及结果等存在纠纷尚未解决,需要复议。需要复议的项目,应在首次验收后的半年内,针对存在的问题做出改进或补充材料后,再次组织验收。若未按规定时限要求进行改进或补充材料,视同不通过验收。
第四十四条
项目验收结论由科技部书面通知项目组织单位。除有保密要求外,项目验收结论及成果应向社会公示。
第四十五条
未通过验收的项目,科技部将对有关单位或责任人进行通报。其中,因违反有关政策法规和科技计划管理制度未通过验收的,取消其五年内承担支撑计划项目的资格。
第六章 知识产权、技术标准与成果
第四十六条
加强支撑计划成果和知识产权的管理与保护,鼓励支撑计划成果的转让和转化。支撑计划取得的成果要按照《科技成果登记办法》等有关规定进行登记和管理。支撑计划的知识产权
— 11 — 管理及其产生的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国家科研计划项目研究成果知识产权管理的若干规定》和科技部《关于加强国家科技计划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规定》等执行。
第四十七条
支撑计划根据《科技计划支持重要技术标准研究与应用的实施细则》的要求,鼓励、引导对形成技术标准的成果集成示范和转化应用。
第四十八条
对于涉及国家秘密的项目及取得的成果,按照《科学技术保密规定》执行。
第四十九条
项目组织单位和课题承担单位,在项目和课题启动实施前,应与各参与单位通过正式协议约定成果和知识产权的权益分配,不得有恶意垄断成果和知识产权等行为。如项目组织单位和课题承担单位违反成果和知识产权权益分配约定,在五年内不得参与支撑计划。
第五十条
加强支撑计划的宣传。支撑计划形成的技术、产品、专利和标准等成果的宣传推广,应标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字样及项目编号,并作为评估或验收时确认依据。
第五十一条
建立规范、健全的项目科学数据和科技报告档案,建立项目科技资源的汇交和共享机制。项目组织单位和课题承担单位按照国家有关科学数据共享的规定,按时上报项目(课题)有关数据和成果。建立健全支撑计划项目数据和成果库,实现信息公开、资源共享。
第七章 附 则
第五十二条
支撑计划经费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第五十三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原《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暂行管理办法》(国科发计字„2006‟331号文件)同时废止。
第五十四条
本办法由科技部、财政部负责解释。— 13 —
第三篇:2015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指南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5项目申报指南
二、农业
(一)西北黄土高原旱区增粮增效科技工程 1.黄土高原旱区增粮增效潜力与提升技术研究 开展西北黄土高原农田土壤水肥调控与匹配技术、产量与环境资源利用效率协同提高的耕地保育技术、不同水源节水灌溉技术和管理模式研究、不同生态类型区主要作物增产增效栽培技术与模式研究。
有关说明:无。
2.黄土旱塬区增粮增效技术研究与示范
开展农田土壤退化主障因素阻控与耕地质量提升技术研究、农田土壤抗蚀抑蒸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适于不同水肥条件下的反应型作物增产技术集成与示范。
有关说明:无。
3.黄土高原东部平原区作物增产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开展冬小麦/夏玉米两熟制全年免耕播种及轮耕技术研究、灌区主要作物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研究与应用、秸秆全量还田管理技术研究、水肥一体化管理技术集成研究和示范。
有关说明:无。
4.黄土丘陵沟壑区粮食稳产增效技术集成示范 开展黄土丘陵区梯田马铃薯高产高效技术、玉米抗逆增产增效关键技术、春小麦抗旱增产口粮保障技术、农田主要粮食作物资源高效农作制度研究与示范。
有关说明:无。
5.黄土高原扬黄灌区玉米增产增效技术研究与示范 开展玉米优质抗旱品种的筛选、扬黄灌区盐碱地改良技术、黄河含沙水玉米节水灌溉与高效栽培技术、规模化机械栽培管理技术研究。
有关说明:无。
八、城镇化与城市发展
(一)智慧、绿色、低碳城镇建设和综合管理技术集成与示范
结合智慧城市管理公共信息平台研究示范成果,整合各类社会服务和公共信息资源,开展先进适用技术在城镇建设和运行管理中的集成创新,开展低碳社区建设技术研发,促进城镇化向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安全发展,提升城镇综合管理和服务水平。
有关说明:主要在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开展应用示范。
九、村镇建设
(一)城郊集约型美丽乡村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1.城郊美丽乡村集约规划建设技术集成研究和装备研发
开展高聚集度农村清洁乡村集约规划设计和小康住宅建设技术研究,集成应用村级垃圾集中收集与转运设备、污水垃圾集中处理、畜禽粪便回用、太阳能等技术,构建城郊集约型美丽村镇建设技术体系。
有关说明:每个申报项目参加单位不超过1家。
2.休闲旅游类城郊型美丽乡村建设综合技术集成示范
在城市郊区选择2-3个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典型乡村,重点针对集约规划布局和适宜住宅设计、生态景观建设、生活污染防治、资源高效利用、绿色庭院建设和村庄环境整治等技术进行综合示范,示范村庄规模不小于100户。
有关说明:每个申报项目参加单位不超过1家,由示范建设单位和技术支撑单位组成。
3.产业延伸升级类城郊型美丽乡村建设综合技术集成与示范
在大中城市产业拓展和转移区选择2-3个村庄,重点开展集约规划布局、外来工业和生活污染防治、村庄整治和景观建设技术示范,构建适合产业延伸升级类城郊型美丽乡村建设技术体系。示范村庄产业规模适中,不少于100户。
有关说明:每个申报项目参加单位不超过1家,由示范建设单位和技术支撑单位组成。
(二)美丽乡村生产生活综合循环利用技术集成示范 1.单户生产生活循环技术系统构建和技术集成示范 开展单个农户家庭种植养殖过程控污和人畜粪便、种植养殖废物清洁处理和资源利用研究示范,建设绿色、健康、环境友好的生态庭院,系统集成沼气、太阳能等能源技术以及采用循环利用材料建造生态农房技术,实现农户家居绿色化和家庭生产清洁化。示范类型不少于5种,示范规模不少于10户。
有关说明:每个申报项目参加单位不超过1家。2.乡村社区生产生活循环技术系统构建和集成示范 结合美丽乡村社区创建,开展乡村社区废弃物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秸秆和厨余废弃物气化等集中生产清洁能源的综合利用技术体系、成套装置与设备和运行管理系统研究,在2-3个乡村社区与以采用循环利用材料、结构体系安全、节能环保的生态农房建设相结合,开展示范。示范社区规模不少于30户。
有关说明:每个申报项目参加单位不超过1家。3.农业产业园区生产生活循环技术系统构建与示范 结合产业发展与美丽乡村创建,选择2-3个农业科技产业园区,设计构建2-3种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科技产业园区生产生活循环技术综合利 用模式,并与典型地区采用循环利用材料、经济适用安全生态农房整体设计建造相结合,开展示范。园区示范区村庄规模不小于100户。
有关说明:每个申报项目参加单位不超过1家。
(三)美丽乡村绿色农房建造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1.绿色农房适用结构体系和建造技术研究与示范 结合美丽乡村创建,研究提出适合不同地区乡村自助建房、无大型装备施工的各类结构体系及其建造工法和材料要求,形成不低于30套绿色农房建造技术体系。编制适于乡村技术人员使用的户型平面、材料选择、造价控制、施工工艺等知识图册和多媒体教材,对全国50个村庄进行推广示范。
有关说明:每个申报项目参加单位不超过1家,由示范建设单位和技术支持单位组成。
2.传统农房建造技术改良与应用示范 结合美丽乡村创建,研究梳理100例以上典型地区传统农房的施工工艺和材料清单,研究提出成套绿色改良技术,开展不低于15项不同类型、规模化的传统农房改良建造技术应用示范,形成农房技术产业化发展能力,并在7个以上村庄进行示范。
有关说明:每个申报项目参加单位不超过1家,由示范建设单位和技术支持单位组成。
3.绿色农房配套设施优化配置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结合美丽乡村创建,研究农房功能组成与平面布局方法,可拓展性功能布局模式和设计技术,对各类配套设施的单项技术及产品进行适应性分析和优化集成,形成适合不同地域、不同性能要求、经济适用的绿色农房配套设施成套技术体系,并在7个以上村庄进行应用示范。
有关说明:每个申报项目参加单位不超过1家,由示范建设单位和技术支持单位组成。
4.绿色农房气候适应性研究和周边环境营建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结合美丽乡村创建,研究基于被动式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的绿色农房单体建筑本体和建筑群体的气候适应性分析,开展绿色农房围护结构产品节能性能测试与评价方法研究,提出针对不同气候区、协调生产生活功能、符合安全美观实用要求的绿色农房庭院布局方法和营建技术,并在7个以上村庄进行应用示范。
有关说明:每个申报项目参加单位不超过1家,由示范建设单位和技术支持单位组成。
(四)村镇社区管理服务关键技术开发与示范 1.基于网格化的村镇社区服务支撑平台技术研究
研究适合村镇特点的社区网格化管理和综合服务支撑平台技术,研究村镇社区治理与事务管理、居家养老服务、便民服务等多源、多种类的数据规范与融合技术,研发低成本、可移植、支撑网格化的社区服务支撑平台,在5个以上村镇社区开展综合应用。
有关说明:每个申报项目参加单位不超过1家。2.村镇社区治理与事务管理支撑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村镇社区对象管理及专门人群服务、政务服务、治安管控等方面的共性支撑技术,研究制定社区治理与事务管理服务指南及标准。研发方便群众生产生活、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支撑新型农村管理服务的社区治理与事务管理信息系统,在5个以上村镇社区开展村镇社区治理与事务管理标准化试点示范。
有关说明:每个申报项目参加单位不超过1家。3.村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支撑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整合配置村镇内社会福利机构等各类资源,以及社区居家照看、健康咨询等居家养老服务支撑应用技术和便携式终端信息服务技术,研究制定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指南及标准。基于社区服务支撑平台,研发居家养老服务信息系统,在5个以上村镇社区开展试点示范。
有关说明:每个申报项目参加单位不超过1家。4.村镇社区便民服务应用系统研究与示范
研究便民利民超市、便民缴费、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农业保险等方面的应用集成支撑技术,研究制定社区便民服务指南及标准。基于社区服务支撑平台,研发便民服务应用系统,在5个以上村镇社区开展试点示范。
有关说明:每个申报项目参加单位不超过1家。
申报要求
一、申报范围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的任务部署,坚持自主创新,突破关键技术,加强技术集成应用和产业化示范,重点解决战略性、综合性、跨行业、跨地区的重大科技问题。申报范围以重大工艺技术及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与产业化应用示范为重点,加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技术,突破技术瓶颈制约,提升产业竞争力。
二、项目推荐
请根据指南及相关要求做好项目申报的组织工作,并按要求填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申请书。申报单位需按要求完成网上申报,并通过各推荐单位报送正式文件。
推荐单位分为以下几类:
1.国务院有关部门(直属机构、直属事业单位)科技主管机构; 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主管部门;
3.原部门转制成立的行业协会; 4.国务院国资委直属的中央企业;
5.经科技部批准试点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各推荐单位应在本单位职能和业务范围内推荐,对所推荐项目推荐书的真实性等负责,推荐数额不限。
三、申报资质要求
1.申报单位应为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条件、运行管理规范、在中国大陆境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同一项目只能通过一个推荐单位申报一次。
2.根据《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承担人员管理的暂行办法》,在研项目(课题)负责人不能作为项目技术负责人申报项目,不得因申报新项目而退出目前承担的项目(课题);项目技术负责人需为在职人员,限申报一个项目;项目主要参加人员的申请项目和在研项目总数不能超过两个(2014年12月31日前结题验收的在研项目可不计入)。
四、组织项目的有关要求
1.申报单位应针对各领域明确的重点和目标组织项目。申报项目应提出明确的研究目标和考核指标,提炼出需要解决的核心和关键技术,突出研究重点。
2.围绕确定的研究目标组织研究队伍,鼓励跨单位、跨部门组织研究队伍,研究队伍要精干,结构合理,体现优势互补。鼓励产学研用结合,鼓励开展高水平双边和多边国际合作。对于产业目标明确的项目,企业牵头优先考虑。
3.项目实施年限为3年左右。按指南三级标题(如1.消纳风电的热-电联合优化规划及运行控制技术)的研究方向进行申报,无三级标题的可按二级标题的研究方向进行申报。
4.申报材料应如实反映申报单位的工作基础和研究条件,以及参加人员的基本情况,如实反映申报项目与有关国家科技计划在研项目(课题)的关联。
5.本次项目申报时,不预先对申报项目设定预算控制额度,项目申报单位应根据项目研究实际需求,结合目前现有的支撑条件和自身情况,实事求是的提出项目经费需求。各单位提出的项目经费需求将作为立项评审的重要参考因素,以及立项后进一步细化编制项目概预算方案的重要依据。
6.申报项目若提出回避专家申请的,须在提交项目申请书的同时,由申报单位出具公函提出回避专家名单,并说明理由。每个项目申请回避专家人数不超过3人。对于理由不充分或逾期提出申请的,不予考虑。
7.项目申报者应遵守《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评估评审行为准则与督察办法》,如有违规,科技部将记录在册,并按相关规定予以处理。
五、相关联系电话
1.能源、材料、制造业、交通运输业、信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 联系人:科学技术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计划与监督处 马晓辉、蓝弘、雷瑾亮
联系电话:010-68339041、68342550、68351583 2.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公共安全及其他社会事业
联系人: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社会事业与区域发展处 王志强、张巧显
联系电话:010-58884824、58884828 3.人口与健康
联系人: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政策与协调处 邱宏伟
联系电话:010-88225161 4.农业、村镇建设
联系人: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综合处 王文月、孟艳萍
联系电话:010-68511848 5.科研条件
联系人: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清洁技术发展处 谢茜
联系电话:010-58884882
第四篇: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决算说明
国家科技计划课题决算说明书
一、课题研究进展情况说明。
请简单描述一下课题的进度及取得的成果
二、自筹经费落实情况(自筹经费构成、落实方式、落实程度),若没有按时到位,需详细说明原因。
此处可以不填
三、课题经费的支出情况。(如涉及同一科目存在专项经费和自筹经费,请分别进行说明)
请如任务书预算一样填写各科目详细的支出情况四、五、经费管理和使用过程中的问题及建议。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第五篇: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名词解释
实施支撑计划的战略意义是什么
组织实施支撑计划是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作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要举措,意义十分重大。
(一)实施支撑计划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支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缓解能源、资源和环境压力,保障人民健康和公共安全,维护国家战略利益,都必须克服技术瓶颈的制约,都迫切需要加快推进科技进步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是当务之急,也要求科技提供强有力的全面支撑。设立并实施支撑计划,直接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通过着力攻克一批重大公益技术和产业共性关键技术,获取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成果,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企业,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问题,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巨大作用,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全面支撑。
(二)实施支撑计划是落实《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
《规划纲要》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紧迫需求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在突破技术瓶颈制约、提高产业竞争力、解决社会发展的重大公益性科技问题、保障国家安全等四个方面,明确了科技支撑发展的战略重点。设立并实施支撑计划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
(三)实施支撑计划是加强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的现实需求。当前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在推进科技与经济结合方面还存在体制性和机制性障碍。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创新科技工作的组织形式、管理模式,加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支撑计划以需求和应用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以形成有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为核心,有利于加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是国家科技管理的一项重要改革,将为我国科技管理改革提供有益的探索。
支撑计划组织实施的原则是什么
支撑计划的组织实施,按照以下原则进行:
(一)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作用相结合的原则
支撑计划在组织实施上要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市场作用的关系。对于大量涉及产业化的项目课题,要以各种方式激励、引导企业参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对于国家需要的特殊任务,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要处理好政府决策与专家咨询的关系,充分发挥经济、管理、企业、技术等专家的咨询作用,完善决策机制,把握好技术方向,提高管理的科学性。科技管理等部门要加强支撑计划与重大专项及其他科技计划的衔接,加强支撑计划与重大工程建设和重大装备开发的结合,进一步统筹项目、人才和基地建设,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并通过项目实施培养一支创新队伍,形成一批创新基地。
(二)以需求为导向,加强自主创新
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贯穿于支撑计划实施的始终,鼓励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项目目标要体现能否掌握核心技术,能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以形成有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为核心,努力突破关键技术,大力促进各种相关技术的有机融合,实现集成创新。要更加重视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力争掌握核心技术,尽快摆脱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状况。
(三)高度重视产业化工作
支撑计划必须高度重视产业化工作,以形成产品、产业和产生经济社会效益为目标。经
济领域的项目是如此,社会发展领域的研发项目,如人口健康、公共安全等领域的技术研发项目也是如此,要通过形成产业发挥社会效益。绝大多数项目课题都必须对产业化的前景进行论证,并在支撑计划的指导思路、操作措施、管理方式、评估考核等各方面都突出这一点。
(四)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
组织实施支撑计划要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一方面,支撑计划要充分反映企业科技需求,对具有明确产品目标导向和产业化前景的项目,要以各种方式支持企业牵头组织和承担支撑计划的项目。要做好制度设计,避免形式主义。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促进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政策激励机制,如明确项目知识产权归属和转移方式,建立技术入股和期权分配等利益共享机制。要研究企业参与支撑计划的投入方式、产学研结合的运行机制及组织管理方式,充分发挥产学研各方的优势,形成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五)充分发挥部门、行业和地方的作用
组织实施支撑计划涉及各行各业,方方面面,必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充分发挥部门、行业和地方的作用。一要加强与部门、行业和地方科技工作的结合。项目选择要反映行业、地方的重大需求,更好地发挥支撑计划在促进地方、区域、行业发展中的作用。二要充分发挥部门、行业和地方的组织管理作用。三要加强对地方、区域科技工作的引导和支持。
(六)创新组织管理方式
组织实施支撑计划必须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推进管理方式改革。一要创新财政科技经费投入方式。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以建立风险投资基金等多种投入方式,动员和调动全社会的投入。要加强专项经费管理,严格按照财务及经费管理的有关要求,加强对经费使用的监督和审计,严禁截留、挪用,确保各投入方研发资金到位,确保经费用到刀刃上,提高专项经费的使用效益。二要建立动态调整和滚动安排项目的机制。要根据国内外科技发展的新趋势、新突破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对支撑计划项目及时进行必要的动态调整。根据《规划纲要》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的任务部署,对支持力度不够或布局相对薄弱的领域,要在下一步滚动项目中予以重点支持。三要进一步加强项目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建立和完善有效的评估与监督机制,引入监理、监察、审计和第三方独立评估等方式,加强项目实施的监督管理。
支撑计划的战略定位是什么
在国家层面设立支撑计划,落实《规划纲要》中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的任务,以重大公益技术及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为重点,结合重大工程建设和重大装备开发,加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全面有力的支撑。
支撑计划要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引导和动员全社会的科技力量和资源,重点在以下四个方面发挥支撑作用。
一要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把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优先位置,抓紧研究开发适合国情的相关技术,积极开拓新的能源资源渠道,依靠科技进步,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要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按照2006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要求,支撑计划要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技术,积极运用生物、信息等技术,加快农业技术升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民收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
三要为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以掌握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攻克一批关键技术,积极发展和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为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
四要为保障人民的安全健康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人口质量、生活质量、保证人民安全健康等公益事业作为重要任务,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为保障人民的安全健康,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
总之,组织实施支撑计划要突出战略性、全局性、紧迫性和实用性。突出战略性就是要符合国家战略重点,体现国家的战略目标;突出全局性就是要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体现科技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强有力支撑;突出紧迫性就是要优先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紧迫问题;突出实用性就是要以应用为目标,进行实用技术攻关,尽快取得可实际应用的成果,形成产品、产业,发挥效益。
支撑计划的重点支持方向是什么
1.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
支撑计划必须要把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优先位置,抓紧研究开发适合国情的相关技术,积极开拓新的能源资源渠道,依靠科技进步,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
支撑计划要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技术,积极运用生物、信息等技术,加快农业技术升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民收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
3.为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
支撑计划必须以掌握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攻克一批关键技术,积极发展和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为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
4.为保障人民的安全健康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
支撑计划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人口质量、生活质量、保证人民安全健康等公益事业作为重要任务,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为保障人民的安全健康,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有哪些责任主体,各主体的职责是什么
支撑计划的组织实施单位包括科技部、项目组织单位、课题承担单位。专家及科技服务机构接受委托,参与有关咨询或服务工作。
科技部对支撑计划实施的总体效果负责,其主要职责是:负责支撑计划的总体设计和发展战略研究,制定支撑计划发展纲要;制定有关管理办法;建立备选项目库,审定项目立项建议,择优确定项目组织单位,组织项目可行性论证,批复立项;编制计划;指导并督促支撑计划的实施,组织项目中期评估,协调并处理项目执行中的重大问题;组织项目评估验收和绩效考评;汇总登记项目产生的科技成果,按规定加强管理。
项目组织单位为国务院有关部门(单位)、有关地方科技厅(委、局)和其他具备组织协调能力的单位,对项目目标的完成及实施效果负责,其主要职责是:按要求组织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负责项目的任务分解,组织课题招投标及评估评审,择优确定课题承担单位和项目最终技术或产品集成的负责单位,签订课题任务书;落实项目约定支付的匹配经费及其它配套条件;组织项目及课题的实施,监督、检查课题的执行情况和经费使用情况,按要求汇总、报告项目执行情况及有关信息报表,协调并处理项目、课题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有关问题;组织课题验收,对课题进行绩效考评,按要求准备项目验收的有关文件资料,并提出项目验收申请;按要求进行成果登记并对项目所形成的成果资料(包括技术报告、论文、数据、评价报告等)进行归档,推动支撑计划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和应用、转化,按照有关政策法规加强管理,保护各方权益。
课题承担单位为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条件、运行管理规范、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内资或
内资控股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对课题任务的完成及实施效果负责,主要职责是:按要求编写课题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课题任务书;按照签订的课题任务书所确定的各项任务,组织研究队伍,落实配套条件,完成课题预定的目标。相关课题承担单位负责按课题任务书要求对最终技术或产品集成;按规定管理课题经费;按要求编报课题执行情况和有关信息报表,及时报告课题执行中出现的重大问题,提交课题验收的全部文件资料;在课题实施前与各参与单位签订协议,明确对课题执行中产生的知识产权及成果转化权属,按照有关政策法规,保护各方权益。
建立支撑计划专家委员会,充分发挥技术、经济、管理、财务、法律、企业等各方面战略专家的作用,对支撑计划宏观战略及发展的重大事项和决策提供战略咨询。
参与支撑计划的项目立项、监督验收、经费预算和绩效考评等有关评估咨询工作的专家,在国家科技计划专家库中,采取随机抽取的方式,聘请具有良好信誉专家对评估咨询结果的公正性、科学性负责。
科技服务机构接受委托开展专利查新、招投标、评估、过程管理等工作,对服务质量及工作结果的公正性负责。从事评估、招投标等活动的科技服务机构,须按照《科技评估、科技项目招标投标工作资格认定暂行办法》进行资格认定。
国家财政经费对支撑计划项目有哪些支持方式和实施机制
支撑计划由中央财政专项拨款支持,计划经费单独核算,专款专用。支撑计划根据项目和课题的特性,以及承担单位的性质,实行无偿资助、贷款贴息、偿还性资助、风险投资等不同支持方式和实施机制。
(1)具有明确产品导向并能形成产业化规模,或者具有产业化前景的项目和课题,根据项目和课题的不同特点,主要由企业和转制院所牵头承担,产学研联合实施。其中,由企业牵头承担的项目和课题,以企业投入为主,企业资金投入不低于总预算的50%;财政资金采取无偿资助、贷款贴息、偿还性资助、风险投资等方式支持,形成多主体联合投入及统一管理的机制。无偿资助限于支持产业化前阶段的技术研究与开发任务。
(2)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项目和课题,主要由科研院所或高等院校牵头承担,积极吸纳企业参与,财政资金予以积极支持和引导,并调动社会各方面资金,实现多元化投入。
(3)公益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示范项目和课题,以无偿资助为主。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管理思路有什么新变化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积极探索和推进机制创新,建立科学高效的支撑计划管理体系,在计划的组织实施和管理上主要有以下特点:
(1)需求牵引,突出重点。支撑计划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通过广泛征集部门、地方的重大科技需求,选择重大、重点项目,重点支持对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国家安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公益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示范。
(2)突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促进产学研结合。鼓励企业、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创新,促进产学研联盟的建立。优先支持产学研联合的项目,把是否能形成产学研联合作为项目立项的评价指标。有明确产品目标导向和产业化前景的项目,必须由企业牵头或有企业参与,且企业必须有相应投入。
(3)统筹协调,联合推进。充分发挥部门、行业、地方、企业、专家和科技服务机构等各方面的作用,实行整体协调、资源集成、平等协作、联合推进的机制,以项目带动人才、基地建设。进一步发挥部门、地方的作用。项目主要委托部门、地方组织实施。同时,在项目的组织实施中,要打破部门垄断和封闭,实现科技资源的有效利用,规定项目组织单位系统外的单位,承担项目的任务经费比例应不低于40%。
(4)权责明确,规范管理。实行各方面权责明确、各负其责,决策、咨询、实施、监
督相互独立、相互制约的管理机制。
(5)注重发挥专家作用,保证公正、公平。支撑计划将建立专家委员会,加强对重大战略问题和重大项目的决策咨询。对参与项目咨询和论证的专家选择,将实行随机遴选和回避原则,保证项目评审的科学公正。
(6)加强评估、监督与绩效考核。进一步加强对项目的中期评估和过程监督,把中期评估作为滚动实施的重要依据,完善验收和绩效考评制度。
(7)简化管理程序,提高透明度。简化项目申报环节,实行网上“一站式”申报,立项和验收信息实行公告、公示制度,促进计划成果信息的公开和共享。
“十一五”期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有什么新特点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将主要突出以下特点:
在定位上,强调支撑作用。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重点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以重大公益技术及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示范为重点,结合重大工程建设和重大装备开发,加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解决涉及全局性、跨行业、跨地区的重大技术问题,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技术,突破瓶颈制约,提升产业竞争力,为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支撑。
在任务上,支撑计划主要落实《纲要》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的任务,重点在能源、资源、环境、农业、制造业、材料、交通运输业、信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人口与健康、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公共安全等11个领域进行部署,着重支持四个方面的研究开发:一是攻克能源、资源、环境领域的关键技术,增加能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的供应,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益。二是农业技术全面升级,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是攻克一批产业关键技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四是攻克一批重要的社会公益技术,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