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金融借款合同是指以银行等金融机构为出借人
金融借款合同是指以银行等金融机构为出借人,以自然人、其他企业或者组织为借款人所订立的借款合同。近年来,我院审理的这类纠纷案件呈上升趋势。2007至2009年我院审理的此类纠纷案件数分别是:108/42/399。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涉及到国家金融政策的调整和金融市场的稳定。在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目前各国均在寻求金融市场的繁荣和稳定,在当前金融货币政策适度放宽,贷款数量激增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司法程序保护我国的金融市场稳定有序的发展,有效地防范金融危机是我们法院和金融机构当前应当特别注意的问题,笔者试就基层法院在审理此类纠纷时发现的有关问题和解决对策提出如下思考:
一、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机构防范意识差、监管不严格,导致不良贷款案件增加。我院审理的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涉及的出借方金融机构有农村信用合作社(以下简称信合)、农业银行(以下简称农行)、工商银行(以下简称工行)和发展银行(以下简称发行)。借款方有农民个人、农村粮库等,贷款用途有农村种植业、养殖业、加工服务业等。2007年108件有发行78件,有信合30件。2008年42件,有信合17件、工行23件、农行和住房公积金办各1件。2009年的399件有信合39件、农行1件、工行359件,工行这359件全是集中处理涉及农民的奶牛贷款案件。现在大部分案件已进入执行程序。只有一部分的债权得已实现。近3年金融借款合同纠纷申请执行的案件数分别是:90/15/31,涉案标的为13602.4万/7.3万/157.6万。通过统计发现:出借方中没有涉及建设银行的。借款用途没有涉及住房个人贷款,借款人中很少涉及有固定工资收入的公务员或工人。从贷款合同和当事人在案件审理中诉、辩称及举证内容看,这些发生纠纷的金融借款合同在贷款形成时就存在很多问题。具体有:
1、对借款人、担保人的的诚信、资质、还款能力审查不到位。有些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虽有担保人担保,但相当部分借款人和担保人的家庭资产不足以偿还借款,有的甚至连其基本最低生活也难以保障;个别信贷人员贷前审查把关不严,对申请贷款的农户审查不到位,对借款人、担保人的主体资格、经营状况、借款用途、有无还贷能力疏于审查,造成贷款到期无法收回。或者明知借款人资信较差,放贷风险较大,但只要有担保人仍给予放贷。实际上有的担保人在多起贷款中担保,根本无力履行担保责任。如**乡刘某为村民34个人17笔近200万元贷款担保,**乡张某为村民14人7笔近100万元贷款担保。特别是那种一组三户、五户联保的合同,每户都有贷款3-5万,他们的实际资产加一起都不到5万元,却一次能借款10到15万元,这些贷款合同表面看是有担保,实际形同虚设,没有担保。
2、对借款用途考察不细,对实际用款人和办理贷款手续的人是否一致考察不到位。在借款用途上大部分借款用于农业生产,但也有部分贷款被用于买彩票、炒股票、赌博,或者用于娶媳妇、盖房子等消费领域。有些农户在贷款时把自己的身份证、印鉴交给村干部和银行、信用社在基层委托的代办员,让他们代办贷款手续。实际却没有得到银行的贷款。贷款被那些代办员自用或借给他人使用。一旦实际借款人不偿还借款,金融部门只能起诉那些顶名贷款人,而不能起诉那些实际用款人,而这些顶名贷款人并没有实际用款,所以在诉讼中不愿意承担还款义务。
3、对借款人的资产变化情况不能及时了解掌握,导致资产流失,不能足额及时还款。有的借款人在向银行贷款时,经济状况良好,后由于天灾人祸、不可抗力、家庭发生了重大变故,以至于无力偿还银行借款;例如:农行诉薛某等五人贷款一案、信合诉刘某等五人贷款案件等均是因为实际借款人死亡或家中发生火灾导致欠款不还,担保人也都不认可还款,债权人起诉到法院的。
4、清欠不及时,诉讼时效过期。有的金融机构不在规定的担保期限和还款期限内清理贷款,那些实际借款人和做贷款手续人为了逃避债务,举家外迁,不知去向,即使没有离开本地,有的贷款合同因为超过了法定的担保期限和还款期限,金融机构也没有定期催收欠款,重新确定新的还款期限和担保期限,导致案件超过法定诉讼时效而被驳回诉讼请求。即使经过催告不超过诉讼时效或者因被告去向不明,适用公告、普通程序审理案件,由于借款时间较长,借款人和担保人的资产流失严重而无可供执行的财产,也增加了诉讼和执行风险。特别是前几年的粮库和农民个人贷款,有不少是因为银行自己没有按时清收贷款,丧失了起诉索款的最佳时机,无奈银行作为呆死帐处理,这样就给某些企业和个人以错误的信息,认为国家的贷款可以只借不还,助长了一些借款人赖帐不还的侥幸心理。
(二)贷款手续弄虚作假,担保抵押不符合法律规定。
1、给不符合贷款条件的人违规贷款、担保抵押。有的借款人自己有贷款不还,或者不是农民身份,不符合农业贷款条件,就用金钱收买农民的身份证和信贷员的感情,一些信贷员在为这些人办理贷款手续时千方百计弄虚作假,给不符合条件的人办理贷款,有些人用房子、车辆或奶牛抵押,但却没有在房产或相关部门办理抵押登记。导致担保抵押合同无效。
2、债务人之间互相担保,担保人重复担保。在审理、执行中发现:此贷款的债务人又是彼贷款的担保人,有的担保人在几起案件中同时出现,但信贷人员却视而不见。只注重担保的形式要件,而不注重担保的实质要件,将担保流于形式;
3、诱发刑事、违纪案件发生。有的信贷员明目张胆、明码实价地公开向用款人要好处、要回扣。近几年因为在签订、履行金融借款合同中,信用社和银行的信贷员、代办员因无法收回、占用巨额贷款资金携款逃跑、或者涉嫌索贿、贪污被刑事处罚的,因违纪被降职处分的案件已有发生。
由于以前各行之间没有微机联网,银行系统对个人诚信情况无法查询,导致一些人到处贷款借债,却根本没有偿还能力,或者随意挥霍贷款消费,一旦银行催收欠款,出借人的利益无法实现。去年我县农业银行经国家政策调整,在剥离不良资产3000亿,被国家打包出售给长城等清欠公司的情况下,还有个别案件起诉到法院。今年由于农业银行集中突击放贷款,年初第一周全国放贷款6000亿元,我县放贷款1.8亿元。有的农户用新贷款还个人抬款。实在还不起了就举家外迁,去向不明。一旦这种新贷还旧帐的资金链条断裂,银行将承担无法收回贷款的风险,因此今后由于这方面的原因,这类诉讼还有继续增加的趋势。
二、减少金融借款纠纷,降低金融风险的解决对策。
1、规范金融借款合同的贷款审批手续,从源头上减少金融风险。
为了降低金融风险,金融部门近几年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要求信贷员对贷款的回收承担连带清偿责任,包括说情的人、帮忙的人,信贷员、审批人等。但仍有部分贷款因金融部门在执行这些规章制度时不严格,导致贷款不能到期正常回收,因此金融部门还应该加强制度的监督和落实。定期对贷款发放情况、清收情况做检查,特别是在贷款审批、发放过程中,信贷员要多走访农户、村、屯干部,了解借款人的资信、还款能力、有无不良贷款记录等,各银行、信用社之间建立微机联网系统,一经发现有不良贷款记录的坚决不予贷款。具体做到:(1)建立健全和落实信贷人员承担信贷风险制度。对确因信贷人员责任心不强或严重违反信贷制度而造成的信贷风险,在调查核实的情况下,由信贷人员和相关责任人按比例承担所造成风险的贷款份额,以此警示信贷人员和规范信贷行为,对涉嫌经济犯罪的要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追究其刑事责任,打消信贷人员所持有的“收不回来有法院”的依赖心理。(2)建立贷款农户诚信调查制度。诚信调查对避免贷款风险起着很大作用,信贷员在对借款人发放贷款前,可以着手从他们是否按时缴纳水费、电费、电话费,是否欠金融机构、其他村民款等方面进行基本诚信度的调查,从中发现是否有不良信用记录,对收集和掌握到的借款人从事经营活动情况、收入情况、还款记录等信息资料,应建立完整的个人档案,并依靠村、镇干部和村级基层组织反映的情况正确作出诚信判断。金融机构还可以与法院执行机构沟通被执行人名录,形成一种长效的贷款借款人诚信体制管理机制。
2、取消简单的互相联保的固定数额贷款方式,建立灵活多样的担保贷款模式。
对于有还款能力,资信状况好的借款人,可以根据本人的申请,采用实物抵押和公务员或有资产的人信用担保双重担保的模式,并且要保证质押、抵押、保证合同的法律登记形式要件的规范,在适当的用款比例中放贷款。要坚决取消过去那种三户、五户互相担保,实际没有担保的信用担保方式。也不能一律要求借款人都一次性(一组)贷款9万或15万元,应当根据借款人的实际用款量和借款人、担保人的资产比例掌握放贷款数量,一般贷款量不应超过资产的1/3或1/2,即:借款人和担保人按全部总资产提供担保的情况下按资产总额的1/3或1/2提供贷款,这样借款人对偿还贷款有积极性,不至于发生资不抵债而拒绝还贷款或不能还款的情况。
3、加强对金融部门信贷员和农民的金融信贷风险意识的培训和宣传,责、权、利相统一。
金融部门应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对发放贷款实行贷前审查,贷后监督,责任到人,跟踪管理。对贷款的使用、借款人的经营状况、偿还能力有否变化等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从而采取相应措施,以保障信贷资金的安全回笼;信贷员对于自己辖区的农民贷款负全部责任,一旦不能收回贷款,将面临下岗清欠的责任,一旦索贿受贿将面临被开除银行队伍的风险,因此信贷员在正常发放贷款,挣到了高额绩效工资的同时也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清欠责任重大,不敢轻易违规放贷款。法院可以就案讲法,在村、屯就一些有影响的金融借款合同案件就地审理、召开执行大会,让那些逃债的、拒不履行还款义务的人无处藏身,让群众知道拒还贷款的法律后果并引以为戒。
三、解决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件诉讼难、执行难的对策。
1、以案件审理为抓手,审理中兼顾执行。审判人员在审理该类案件时,应注意收集被执行人的财产线索及个人信息,并及时采取财产保全等措施,在审理中兼顾执行。利用巡回法庭、委托调解等司法便民新举措,及时找到欠贷农户就地审案,减少案件审理的缺席判决率。并在审理中加大案件调解力度,提高欠贷农户的自觉履行率。邀请镇、村干部一起上门做工作,强化欠贷农户的信用观念,促使部分农户主动还贷,以点带面做好农户的宣传工作,促进农村信贷环境进一步好转。
2、加大执行力度、创新执行方式。对欠贷不还的被执行人,在其所在村、屯、社区和单位开展公告曝光活动,向社会征求执行线索并悬赏执行,在社会上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对查实有履行能力但拒不履行义务的被执行人,加大执行力度,该拘留的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定罪,让拒不履行、逃避履行债务的被执行人付出更大的经济代价,更高的拒执成本。
3、建立法院与金融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各专业银行、信用社和法院民商事审判庭、执行局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法官要针对审判、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金融机构信贷管理方面的疏漏,通过司法建议的形式予以反馈,以健全金融机构的信贷制度,防范金融风险。同时,法院要协调各专业银行、信用社对欠贷不还的被执行人在金融系统内部进行曝光,并形成一种联防机制,使信用差的被执行人在各金融部门无款可贷,最大限度地降低信贷风险。
总之,对金融部门形成的大量不良贷款,除按上述方法要求金融部门采取责任清收、奖惩清收、依法清收等手段外,还应出台一些有利于金融部门发展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信贷危机、降低金融风险,为县域经济的正常有序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近年来,崇安法院在审理大量金融借款纠纷案件中,发现部分借款中存在骗贷及违规问题,该问题如不及时纠正,将直接影响银行的信贷安全,应引起足够重视。
一、主要表现形式
1、以房屋为抵押物的消费贷款中,贷款中介机构中介贷款,收取借款人高额中介费用。该类案件中,借款人急于用钱,如果自己到银行申请贷款,时间较长,甚至有可能贷不到,如果通过贷款中介公司,可以快速办妥贷款手续。据借款人反映,只要其在中介机构提供的借款合同、抵押合同、还款卡申请表上签好字,并将身份证、房产证等证件交给中介机构,几天之后,贷款手续就可以办好,银行将贷款划入还款卡,中介机构将钱从卡中取出,扣除中介手续费后再连同还款卡一起交给借款人。也即借款人不用和银行接触,就可以办妥贷款。有时还会发生借款金额高出借款人要求的金额,多出的金额由中介机构支配并通过还款卡还款,该款还清后再将还款卡交给借款人由其还剩余款项。而中介公司从不与借款人签订任何协议或留有书面凭证。该种中介贷款方式,不能保证借款合同、抵押合同借款人签字的真实性,甚至有借款人通过中介公司利用他人身份证和房产证进行骗贷,增大了银行信贷风险。
2、以房屋为抵押物的消费贷款中,夫妻双方作为借款人,夫或妻一方本人未在抵押合同上签字,而是由某人假冒夫或妻一方与银行信贷员签订借款合同、抵押合同。夫妻一方为了某种目的,不想让另一方知道用房屋进行抵押贷款,或者一方不同意房屋抵押贷款,而另一方又要进行抵押贷款,于是采用他人假冒夫妻一方和借款人一起到银行签订借款合同、抵押合同,由于银行信贷员疏于审查,未能发现,造成借款合同、抵押合同上签字不是夫或妻一方所签。该类案件中诉讼中,极易引起矛盾激化,而且由于抵押合同另一方未签字,银行也无法行使抵押权,从而增大信贷风险。另外,该类案件发生后,银行从考核方面考虑,也不愿意通过刑事救济途径解决,因为银行一旦报案,上级行将作为贷款事故追究银行负责人的责任。
3、借款人将父母房屋通过虚假买卖协议过户至自己名下后,以该房屋抵押贷款。该类案件属个别案例,这种情况银行不存在过错,防不胜防。借款人采取该种方式贷款是不计后果的,通常与其他违法犯罪活动相关,如为解决违法犯罪的资金来源。
二、对策建议
1、建议银行规范贷款审批程序,严格落实面签制度,完善考核制度。对于通过第三方中介的贷款,如果银行不进行面签,将会给中介方、借款人可趁之机,有可能产生借款合同、抵押合同非借款人签字,银行的信贷风险将处理不可控状态。如果出现借款合同、抵押合同非借款人所签的情形,银行在追讨该笔贷款将处于十分被动局面,即使借款人承认借款,因抵押合同非借款人签字,银行也无法行使抵押权,其利益将无法得到有效保护。另外,银行的考核制度不尽合理,该制度直接导致了银行在发现违法犯罪行为后不积极主动向公安机关报案,而采取消极应对方式。一方面放纵的犯罪,另一方面也不利用银行利益的维护,加大信贷风险。银行应完善考核制度,对于借款合同中的违法犯罪行为应采取积极的方式面对,考核责任应落实到直接经办人或部门管理人,只有这样才能激发银行通过刑事途径进行救济的积极性。
2、加大惩治力度,对于诉讼中发现的违法犯罪行为及时移交公关机关处理。案件审理中,凡是涉嫌经济犯罪的,应注意固定犯罪证据,并主动与公安机关进行沟通,及时将违法犯罪线索移交公安机关,配合公安机关开展好打击经济犯罪的工作。通过法院、公安机关的有力协作,形成打击合力,有效遏制金融领域内的违法犯罪活动,促进金融秩序的良性发展。
3、将借款人、中介机构的违法事实列入征信系统,银行在以后不再与该中介机构合作,也不再向该借款人发放贷款,使其在经济、消费等多方面受到限制和制约,增加其违法成本,使不敢也不愿采用违法的方式取得贷款
随着市场经济的多元化,过去金融部门主要面向企业提供流动资金,近两年来,为了更好地适用市场经济的需要,金融部门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更多地开展了向个人各类贷款业务,这些业务的开展,对金融部门来说获得了更多的收益,对于个人的业务发展、家庭消费提供了资金来源,但是在实际运作中,由于种种因素,产生了一些矛盾和纠纷。南昌市西湖区人民法院去年1—10月共审理此类案件43件,该院今年1—10月共审理此类案件97件,同比增长126%。
该院在审理此类案件中主要发现以下问题:一是有些个贷是以消费贷款的名誉,但实际上借款目的是为了生产经营,由于国家采取了经济从紧的政策,经济来往吃紧,贷款者一时无法偿还银行的借款;二是个人住房贷款未能按期还款有增无减,由于物价上涨,实行“阳光工资”及少数人为了谋取更大的利益,不少炒房客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无力偿还银行贷款;三是有的人在向银行贷款时,经济状况良好,后由于天灾人祸、不可抗力、家庭发生了重大变故,以至于无力偿还银行借款;四是持信用卡用户,由于不讲信誉,认为金额不大,拖几天无所谓,犯不了法,有的是有钱故意不还;五是向银行贷款,不能轻易提供抵押担保,因为银行贷款的手续都比较规范,个人向银行贷款都必须提供抵押担保,有的人将父母、兄弟姐妹或近亲属财产来进行抵押担保,当借款偿还不了时,银行一般会要求法院对抵押财产进行处理,无形中对他的亲属之间关系造成伤害。
为了促进经济良好、有序的发展,保障各方面的利益,减少诉累,使经济更加繁荣,笔者认为:一是规范银行经营行为,端正指导思想,不能盲目追求利润,更不能无序竞争,在国家金融政策的指导下,开展正常业务,减少盲目放贷,而造成不良的损失;二是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银行在放贷之前,对贷款人的信誉度、偿还能力、资金状况进行全面了解,贷款放出后,随时跟踪,掌握资金的流向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提出解决办法;借款人要量力而行,要有预见性和前瞻性,对贷款产生的不良后果,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三是银行和贷款人都要讲诚信,不能为了各自的利益,采取欺骗的手段,使贷款偿还不了,最终银行受到损失。而贷款人也背负债务,只有严格遵守规范程序,金融部门和贷款人本着诚实守信的原则,让市场经济新秩序,在财政吃紧时即不伤害金融部门的经济利益,又不使贷款人错失良机,为自己的事业助一臂之力;而必须要遵守经济规律,否则适得其反,此类案件只有越来越多,不会越来越少,对建立和谐社会只有利少弊多。(吴云 王奇)
第二篇:平湖合行电子银行服务组为企业充足“金融电力”
平湖合行电子银行服务组为企业充足“金融电力” 随着平湖农村合作银行电子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客户对电子银行业务的使用越来越频繁,同时由于部分客户对操作方法不熟悉,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为帮助客户正确操作电子银行,提高电子银行业务的使用率,平湖农村合作银行在每个支行成立了电子银行业务服务小组,上门为企业“充电”。
平湖合行挑选出行内青年业务能手,对他们进行业务强化培训,使他们由“熟悉”业务提升到“精通”业务,并组成了10个电子银行业务服务小组,仅5月份,已经为企业提供上门服务60余次。服务小组、相关客户经理与企业进行预约,上门对企业网银操作人员进行“一对一”服务,着重介绍了浙江农信信用卡微信银行,演示了如何利用网银平台操作收付款管理、网上代发工资和电子对账等,并对企业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一进行解答。合行上门指导客户正确使用电子银行业务,受到了客户的一致好评,同时也提升了客户的满意度,为合行其他业务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前期的走访服务,企业的电子银行使用率大大提高。平湖合行表示,将继续做好上门服务工作,由点及面,将此项服务扩大到其他客户,提倡客户开通网银及手机银行,扩大电子银行的覆盖面,既方便客户,又减轻银行的柜面压力。
浙江平湖农村合作银行办公室罗星
第三篇:出借人能否依据借款合同中以房抵债的约定诉请判决该房产归其所有
出借人能否依据借款合同中以房抵债的约定诉请判决该房产归其所有
蒋贤铮
(2010年1月25日)
案例:2007年10月12日,张任与王华签订一份《借款协议》,约定:王华向张任借款26万元,借款期限1年,同时约定了借款利率;另约定王华到期不归还借款本息的,则以其所有的一套房屋折抵所欠借款本息。借款到期后,王华未依约归还张任借款本息,张任遂诉请法院判令王华以房抵债,房屋归其所有。
张任的诉请能否支持,关键在于如何看待当事人在《借款协议》中以房抵债约定的性质和效力。
以房抵债的约定是否有效,关键在于认定这一约定的性质是否属于流质抵押?依照《担保法》第四十条“订立抵押合同时,抵押权人和抵押人在合同中不得约定在债务履行期届满抵押权人未受清偿时,抵押物的所有权转移为债权人所有。”及《物权法》第一百八十六条“抵押权人在债务履行期届满前,不得与抵押人约定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时抵押财产归债权人所有。”的规定,认定流质抵押,首先当事人之间必须有抵押的约定,其次预先约定转移抵押物的所有权。显然,本案当事人以房抵债的约定,并非抵押条款的性质。换言之,王华并无以该房抵押担保到期归还张任借款本息的意思表示,也就遑论流质抵押。
张任能否依照以房抵债的约定,诉请直接取得该房,关键在于认定这一约定能否引起物权变动?根据《物权法》的规定,引起物权变动的原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于法律行为即《物权法》第九条、第二十三条规定的登记或交付引起的物权变动;另一类是基于法律规定、法院判决、公用征收、继承、赠与以及事实行为等法律行为以外的原因引起的物权变动。以房抵债的约定,既不是登记或交付的法律行为,也不是《物权法》第二十八条至三十条规定的能引起物权变动的非法律行为。以房抵债的约定既然不能引起物权变动,张任当然不能据此约定直接诉请取得该房屋的所有权。尽管有学者主张当事人协议以物抵债是准物权变动的行为,但依照物权法定原则,法官不应承认这一物权变动方式。
综上,当事人以房抵债的约定既不能认定为流质抵押,又不能认定为物权变动的原因行为。有的人据此得出该约定条款不产生任何法律效果的结论。笔者认为此观点犯了非此即彼或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澄清这一问题,关键在于认定以房抵债约定的性质,而性质的认定又决定以房抵债约定的效力。笔者认为这一约定属债权行为,应定性为合同履行中的代物清偿行为。详言之,张任借款给王华,目的是为了取得借款利息(也许还有资助王华的目的,但不在法律分析范围之内),并非为了取得王华的房产,其同意在借款合同中预先约定,王华在借款到期不归还借款本息时以房抵债,可以理解是张任对王华借款到期无款可还所作出的无奈之举。因为,假如王华自动履行以房抵债的约定,交付该房产给张任,张任为实现合同目的,还得变卖该房产以取得现款,实现借款合同签订的目的。为此,张任除支付变现成本外,还要承担替代物房产的各种价值或者自然风险。既然双方当事人约定了以房抵债,就应按照代物清偿的法律规定履行。可惜的是《合同法》没有代物清偿的一般规定,在此只能寻找法理依据。
依照民法原理,代物清偿,又称债的代物给付,为清偿债务的方法之一,是指以他种给付代替原定给付的清偿,也即债权人同意债务人以负担新的债务作为履行原来债务的方法,在新债务未履行前,原债务并不消灭,当新债务履行后,原债务同时消灭。其构成要件包括:
1、必须有原债务存在;
2、必须以他种给付代替原定给付;
3、必须有当事人双方关于代物清偿的合意(笔者注:基于代物清偿协议并非对原协议内容的变更,仅变更原协议的履行标的或履行方法,因此这一合意一般在原协议签订后履行期限届满时另行作出,但也不限制在原协议中预先作出);
4、必须有债权人等有受领权的人现实地受领给付。根据其中第4个构成要件,代物清偿协议应属实践性合同,必须有当事人一方实际交付标的物的行为,才能产生法律上的效果,仅有双方当事人达成合意,代物清偿协议成立,但并不生效,不产生合同上的权利义务关系,如同借用合同、保管合同一样。结合本案,张任与王华在借款协议中约定“王华到期不归还借款本息的,则以其所有的一套房屋折抵所欠借款”这一内容,只有在以房抵债约定条款签订后,王华将房屋实际交付给张任,该约定条款始发生法律效力。否则该约定成立但仍未生效。换言之,在王华借款到期后未实际交付房屋的情况下,张任不能依照未生效的以房抵债的约定条款,诉请直接取得该房的所有权。
在审判实践中,有的法官根据张任与王华以房抵债的约定和张任的诉请,作出类似“确认张任与王华以房抵债的约定合法有效,王华逾期不归还借款,应以所有的房屋折价低债,房屋产权归张任所有。”这样的判决主文,显然与上述分析的代物清偿的构成要件不符。而且这样的判词容易让当事人或执行员误认为确权判决(参见范向阳:《对执行程序中已查封不动产另案确权的程序和实体问题》,《人民司法》2009年第21期,第20页)。依照《物权法》第二十八条的规定,并非所有法院的法律文书均能直接引起物权变动,一般仅限于两类法律文书:一类是形成判决。即依据形成之诉或变更之诉(当事人请求法院改变或消灭其与对方当事人之间现存的民事法律关系之诉)所作出的能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的判决。形成之诉的法律特征一般包括三个:
1、当事人对现存的法律关系无争议,只是对这一法律关系是否变更或如何变更存有争议;
2、当事人只要求法院对某一法律关系加以变更,不要求解决权利的承受或义务的承担问题;
3、在法院的变更判决生效之前,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仍保持不变。比如法院根据原告解除借款合同的诉请而作出解除借款合同的判决。结合本案,王华虽确实有到期不能归还借款本息时以房抵债的物权变动之意思表示,但在以房抵债约定条款签订后,并没有主动交房给张任并协助张任办理该房产的登记过户手续等实际交付行为,说明王华并未放弃或处分该房屋的所有权。基于上述关于以房抵债协议仅成立而未生效的分析,张任不能根据以房抵债的约定就可以行使形成权,从而不能提出变更该房所有权的请求,法院也不能强制王华以物抵债,判决该房归张任所有。另一类是对不动产和有登记的特定动产或其他财产权拍卖成交裁定和以物抵债裁定。法律依据是最高人民法院法释[2004]16号《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拍卖、变卖财产的规定》第二十九条第二款“不动产、有登记的特定动产或者其他财产权拍卖成交或者抵债后,该不动产、特定动产的所有权、其他财产权自拍卖成交或者抵债裁定送达买受人或者承受人时起转移。”的规定。
结论:当事人之间的以房抵债协议,只有在债务人实际交付房屋,始发生法律效力。债权人不能据此约定诉请直接取得该房屋的所有权。
(作者单位:南宁市中级人民法院)
第四篇:富勤金融:以合规为起点,在创新中稳健发展!
▷ 富勤金融:以合规为起点,在创新中稳健发展!
截至今年10月底,我国P2P网贷行业全国平台数量达到5306家,在运营平台1779家,累计成交额为1802.76亿元。毫无疑问,随着一轮轮监管政策颁布,互联网金融走出野蛮生长时期,不合规的平台将退出互金行业的舞台。
合规不应该是互金的天花板,更应该是底线和起点。作为一家互联网金融信息中介平台,富勤金融依托金融科技的创新,成为互联网金融领域少数自主研发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平台,做到金融创新与互联网技术的完美结合。通过专业的管理团队、完善的风控体系、实力强劲的合作机构为用户提供专业、可信赖的金融产品服务,为投资者带来稳健的收益和财富增值机会。
对于投资者来说,最关心的始终是资金安全!
只为这一层担忧,富勤金融投入大量人力以及技术成本,从五大安全保障入手,从源头上保证资产项目的优质安全。
1、技术保障
平台运用自主研发的智能风险控制系统专利技术和智能汽车风控系统(ARMS),层层加密实时备份,历史数据可永久保留,保障资金和信息安全,从而有效保证用户信息和平台数据的真实性和私密性。
2、风控保障 对安全资产的筛选、评估、风控、合规等严格把关。在主动防御金融风险的理念下,数据库持续更新迭代,不断强化资产风险识别能力。所有融资项目由合作机构初步筛选,再由平台风控团队进行二次筛选,双重审核有效地保证资产的质量。
3、资金保障
平台投资人资金由银行系统进行存管,银行为富勤金融开立其服务管理所需的平台自有资金账户、风险准备金
账户、交易资金存管账户和代还户等专用账户。投资人的所有交易资金流向透明,实现了更加安全的资金结算服务。
4、业务保障
平台专注于汽车金融的各细分领域,严格把关资产端的来源,提供最可靠的项目。资产端以抵押汽车为主,属于优质资产,满足小额分散特点,有效保证平台的资金安全。
5、法律保障
投资人在平台上所发生的任何一笔资金交易所生成的电子合同,都将具有法律效力。平台与“联合信任时间戳服务中心”达成战略合作,有效防止合同被篡改,投资人可随时查询合同内容。
“史上最严监管”之下,网贷行业进入洗牌期,无法承受合规整治的平台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富勤金融将始终严把风控关,打造平台可持续的发展能力。为投资用户提供 “低风险、高分散”的理财产品,帮助投资用户实现分散投资、降低风险,获取稳健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