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老知青感怀国庆60年征文:黄风卷尘沙热血送流年
**当年参与修建的水渠至今仍惠泽玉田皋人民。
40年前,伴随着毛泽东主席的一声令下,数百万城镇中学生告别父母、亲人和家乡,奔赴农村和边疆。在这其中,约有7万青年来到昭乌达盟(现内蒙赤峰市)下面的各旗县青年点。从1968年至1976年,一批又一批知青在那片广阔而寂寥的草原上战沙尘、斗风雪。
今天,我们把
目光对准了3张面孔:**、**、**。他们是各异的:有曾经轰动全国的知青典型,有为了躲避迫害“逃”到草原的“黑五类”,有从“农活白痴”变成“农活全能”的犟小子。他们是相同的:已过天命之年,日子过得幸福自得。回忆知青岁月,他们滔滔不绝。
文/图 本报特派记者刘晓星、张丹羊
**:“出卖”父亲家书扬名全国
虽然喊出了著名的“扎根农村60年”,但最初**并不想下乡,而是希望当兵。**的父亲柴文是抗日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兵,在因工作调动转移搬迁多次后,一家人最终落脚赤峰。1970年5月,昭乌达盟赤峰市(原县级市)“红代会”召开,**作为赤峰六中的代表出席了会议,被选为市“红代会”副主任。1971年他中学毕业时,去给毕业生做工作,动员他们下乡。别人劈头就问:“你下乡么?你要不下去的话就啥都别谈了。”于是,**为了“顾全大局”,1971年12月,他和赤峰六中的60多名毕业生一起下乡到离家远、风沙大的翁牛特旗玉田皋。
“父亲说还是我对”
1973年8月末,昭盟团委召开全盟有线广播大会,**作为知青代表到会发言,提出了著名的“扎根农村60年”。回到知青点后,**收到了父亲的一封信,父亲写着:“春泽,盟里有招工的机会,我已经和盟煤炭局、劳动局都说好了,这次你必须听我的意见。”**脑子里能想到的还是“顾全大局”。
1973年9月2日,**伏在煤油灯下给父亲回信:“向前看,共产主义金光闪;途无限,扎根农村,争取奋斗60年。”信中除了拒绝回城外,还批评了父亲利用职权走后门的做法。之后,**又主持召开知青点大会,在会上公布了和父亲的通信。“我当时没觉得家信是隐私。那时候没有所谓公私之分,一切都是国家的,我这个人是属于党的,对党还谈什么隐私?”
**万万没料到的是,一纸家书竟能让他闻名全国。1974年1月5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以《敢于同旧传统观念决裂的好青年》为题,对**给父亲的回信作了全面报道。紧接着,中央和地方电台、电视台都来采访。全国的知青和应届毕业生陆续来到玉田皋青年点参观。连国外的《泰晤士报》也报道了**的故事。说起这段最辉煌的岁月,**没有一丝激动。“在一片赞扬声中,也有人不理解我,觉得我有毛病,连父亲都能出卖。人要走自己的路,让历史来证明这个做法是对是错。”
被当成了“活教材”的父亲以一颗宽厚的心包容了儿子,并在报刊上发表支持知青工作的文章。柴文晚年在病榻上,**多次问他:“咱们那事儿,现在想来到底是你对,还是我对呢?”柴文说:“还是你对啊,你冲破旧框框,走出了自己的路。”
关押释放后连女友都怀疑
历史变化无常。“四人帮”被粉碎后,**被隔离审查,这一年,他24岁。1978年4月29日,**被逮捕。5月,他被押回玉田皋游斗。**精神受到了严重的刺激。他觉得哪儿都躲着人,全都是监视他的。1979年12月13日,**听到所长喊“012号”,**以为自己要被“执行”了。他做梦似的被带到昭乌达盟公安局,一个民警在念材料,**大半个小时什么都没听到,最后终于听到一句话:“依据党的政策撤销案件,对**予以释放。”
**又做梦似的回到家,苦等3年的女朋友刘立新带着鸡蛋来看望他,他觉得刘立新是作为党员试探他的。第一句话他就对刘立新说:“你去告诉组织部,我不反对以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有一次,他和刘立新去看电影,觉得坐在后面的两个人是派来监视他的,他拉着刘立新就往外跑。
熬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几经曲折,**成为赤峰电大的一名教师。女儿柴元元大学毕业后在天津的一所中学当语文教师,并在当地成了家。
自掏腰包办知青网站
2004年,**建立了**知青网站。其实早在1997年,**便和刘立新创办了一个名曰《信息服务》的小报,不定期一次印300份,全部刊登知青信息,免费寄给全国各地的知青,这在全国是个首创。
2004年5月,“**网站”开通,**自封为总裁,并且组织了一个网络的“娃娃团队”,基本上是自愿兼职、技术过硬的年轻人。工作之余,他每天更新博客,已经发了100多篇,并往各大网站投稿。“**网站”的资金来源是他的工资。每个月扣除各种税费,**到手的收入是1800元,每年他向网站投入5000余元。“我正找企业赞助,出版
网站上的文集呢。”
**:和妻子分居六年后决心留下
**出身于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父亲解放前是北洋大学的教授,解放后担任过天津大学校长。“文革”后,父亲被打倒成了天津市反动学术权威,**也自然成了“狗崽子”。父母被关进了牛棚,保姆被辞退,哥哥嫂子在北京工作,照顾弟弟妹妹的重任便落在了还在念初中的**头上。
1968年12月,天津的数十万知识青年响应毛主席号召,分批奔赴边疆。“我当时没有太悲观的情绪,反而觉得到农村去是一种解脱。”**下乡那天,还在牛棚里的父母被工宣队押着去了火车站送孩子。一家人默然相对,心底苦涩,却无眼泪滑过脸庞。
一咬牙困难就过去了
**下乡的地方是昭乌达盟敖汉旗敖吉公社车罗城大队。当地风沙极大,刮风的时候,一米外的人只能看见一个模糊的影子。5月份正是种地的时候,结果头一天撒下的种子第二天就让风给埋了。最让**受不了的是锊粪和耪地。他和另外9个知青耪到第二天,上午收工的时候锄头都扛不住了,拖着回到土房子里,饭都没吃就爬上炕躺下呻吟。“我当时思想斗争得那叫激烈啊!后来我想,终究要爬起来的,这关早晚得过,于是咬牙下炕,拉着锄头便出去了。”那天,**一个人耪了一下午地。回去的时候,也不觉得那么累了。直到今天,**仍常常回想那个午后:“从那时开始,我无论遇到困难就会告诉自己,像当年一样,一咬牙就过去了!”1973年6月,“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这片热土给了我太多
1973年,**经被招入辽宁省第一师范学院政教系,3年后毕业,**被分到赤峰师范学院当教师,后升任副校长。后来又被调到赤峰教育学院当了5年院长。2003年,赤峰市组建第一所本科普通高等学校——赤峰学院,**出任党委书记至今。
“这么多年也不是没考虑过回去。我和妻子1977年结婚,她和孩子一直在辽宁抚顺,我一个人留在赤峰。当时的想法就是随时可能走,于是也没有给他们俩办调动。”直到1983年,**把妻子和孩子调到赤峰,从此决心扎根于此。“我17岁下乡,受到农村广大干部和乡亲的教育,懂得如何面对人生。在赤峰市工作多年,又受到老教育专家们的言传身教和提拔。这片热土给了我太多,我也该回报这片土地。”
**:
退休后带老乡实施“日本胡萝卜大计”
回忆起1970年4月11日从沈阳刚来到赤峰的情景,56岁的**忍不住脱口一句顺口溜“一条马路不到头,一个公园两只猴,3个警察两岗楼,几个商店净老头”。
从农活“白痴”到农活全能
**说,跟想象中的大草原“风吹草低现牛羊”完全不同,当时的赤峰很凄凉,跟沈阳没法比。下火车接站的车都是马车,只有一条不宽的水泥路,但长度仅仅是从火车站到赤峰商厦的距离。坐车去克旗走了整整两天,全都是土路。一进村子,发现还没有通上电,心里就咯噔一下。晚上点油灯,白天起来鼻子全黑了。
凭着一股倔犟脾气,**硬是将自己从一个“农活白痴”蜕变成了一个“农活全能”,春耕、夏种、秋收、推面推麦、放夜牛、打机井样样在行。“那时候压根没想过什么做事悠着点。”**说,那个时代人的精神现在的人很难体会到,真的是干起活来想不到辛苦。
现学现卖再当技术指导
今年4月份**退休。看到乡亲们日子过得不好,他心里很不是滋味。后来他给上海知青王银钢商定,把红光胡萝卜引进到克旗新地村。随后,**找到克旗发展种植胡萝卜的第一人赵桐后,两人一拍即合。
今年4月份**在老百姓中间一动员,老百姓一下子种了600亩,整个平地都种了胡萝卜。“种的是日本的一个新品种。原来种玉米跟种胡萝卜的投入差不多,但一亩地若能出1000斤玉米,能卖到700多元,除去各种成本净赚不多;而种胡萝卜,一亩地能收3000多元,最差的也有1500多元。
带头搞生产,**除了招商引资,还亲自建起了收购场地。“我原来也没种过胡萝卜,都是现学现卖,然后当技术指导。”在**看来,种胡萝卜不是能种出来就行,而是要达到出口标准。“16天,我把老百姓的胡萝卜都卖出去了。”说起今年胡萝卜大丰收,**一脸兴奋。
“联谊欢歌”不如“搞活经济”
说到将来,**顿时来了劲。他和王银钢还有个想法,想把村里那块地争取下来,搞个小型农贸市场,将农产品加工一下,直接供给热水这个地方的宾馆,形成一个产业链。“这还是当年知青的创业精神。”在这个朴实的东北汉子眼里,帮老乡们发展生产要比一帮人旧地重游联谊欢呼唱歌然后走人强得多。
第二篇:喜迎国庆60年征文:感怀城市新变化
喜迎国庆60年征文:感怀城市新变化
有人说我们苏中话很土很蹩脚,其实是对苏中话没有深入的了解。比如说称呼单身汉,北方人直截了当叫光棍,而我们此地偏在光棍后面加上“郎(读音lang浪)儿”。这个称谓,较之“光棍”二字既文雅,又有人情味。
稳成在我们庄上打了一辈子光棍郎儿。年轻的时候,稳成就在庄上一举出名,是源于上个世纪70年代中叶一次糖烧饼“失窃”事件。那年八月十六,隔壁三婶把没吃完的糖烧饼放在大门口晒,数好了,二十四个。中午复点的时候,一个不少,晚上收糖饼,一数,少了六个。那个时候,口粮紧张,三婶晒的这些糖烧饼,是专门留着上学的小儿子当“早点”的,泡在粥锅里,一顿两个,别的家庭成员无此口福。现在一下子少了六个,三婶气得七窍冒烟。顾不上吃晚饭,就到门口大骂“偷饼贼”,咒他吃偷的饼“噎死,呛死”。此时的稳成正躲在他的帐子窠里享用糖饼晚餐。稳成的胃口好,牙齿犀利,当三婶骂到高潮时,他已经吞下第六个糖饼的最后一口,一点“噎死、呛死”的感觉也没有。不知是兴之所至还是想玩点幽默,稳成应了三婶一句:“噎死呛死?哼,你有多少哇?”不巧,稳成这句话被一个会嚼舌头的听到了,于是传十传百,庄上就有了“稳成吃糖饼——你有多少”的歇后语,稳成也迅速成为庄上的“名人”。
初听稳成“成名史”的人都会觉得此人品行不端,手脚不老实而且脸厚。其实稳成压根儿不是这种人。在糖饼失窃事件之前,稳成的人生历程中没有一次瓜田李下之嫌,更没有顺手牵羊之类的纪录。八月十五那天三婶做糖饼的时候还让他拿几个回去吃,稳成一口一个不要,三婶还以为他的糖饼馒头有了着落,也就没有一味要他拿或者硬塞到他手里。因此,三婶骂的时候,绝对不认为骂的就是稳成。事后三婶十分懊恼,跑到他家一看,小坛子里一粒面粉也没有了。这一来,三婶心里更加不安逸。因为她知道,稳成的肚子大,喝粥要灌一头钵,吃饭要扛三大碗,六个糖饼不费吹灰之力就是明证。而稳成又脸嫩,缺吃的了也不吱声。家边邻居和亲戚都晓得他这个脾性,逢年过节或者青黄不接的时候都主动给他送点吃的。这次真是犯了怪,三婶没有主动安排,本来东庄姐姐家过年过节送惯了的,这一回不凑巧偏偏连一粒面屑子也没送,不知道是不是疏忽忘了。估计稳成回三婶“不要”的时候心存侥幸,于是硬撑着说出“不要”这两个字。到晚了不见一个上门,于是有了“私字一闪念”,做下了成为别人笑柄的忽突事。
如今稳成已经六十多岁了,承包地被征做了农业观光开发区,他吃上低保,象退休工人似的,月月刷卡拿钱。到了八月十五,侄子、外甥送来的“红五星”月饼,吃腻了。稳成喜欢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埋怨现在自己嘴刁了,不如以前嘴泼了。其实,稳成心里非常清楚,不是人变坏了,是年代变好了,好吃的东西越多,好吃别人的人就越少。你现在就是把月饼摊在马路上,有几个人稀罕?稳成的想法对,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如今是日子越来越好了!
更多国庆征文点击 >> 国庆作文 作文频道第三篇:国庆60年感怀征文:坚持以人为本创作伟人形象
——读《毛泽东传》有感
我们这辈“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人,毛主席是永远不可能从脑海里消失的伟人。因为打从懂事开始,我们便是生活在“宝书不离手,万岁不离口,唱着《东方红》,跳着‘忠’字舞”的环境中。至今我家已经搬过多次,但是那部在部队发的、纸张有些泛黄的、划满了红色波浪线的《毛泽东选集》袖珍合订本,总是端端正正地摆在书架
上隔的正中央,那尊镀金的毛主席塑像一直座在电视墙柜上,有次搬家把几枚毛主席像章弄丢了,我把全家人痛骂了一遍。如今,我们这辈人对毛主席从来没有直呼其名过,特别是毛主席诞辰100周年以后的这些年,关于毛主席的“神话”传说越来越多,越来越广,人们把毛主席请上了“神坛”,与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一样供奉。
其实,毛主席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究竟如何伟大,在我们的脑海里只是一个概念化的形象,就象《东方红》、《浏阳河》等红色歌曲传颂的那样。
年前,我到新华书店游逛,目光被美国作家罗斯.特里尔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毛泽东传》最新版全译本紧紧地吸引住了。《毛泽东传》不仅注重主人翁的政治发展和政治活动,而且注重主人翁的精神分析,更留心其个人生活方式和个性成长过程,是一部思想性强,文笔优美,叙事生动,颇能打动人的纪实性作品。最新版全译本增添了真实可靠的材料,删除了原版本中的不实文字,使作品更加厚实,事件更加充实,主人翁的形象更加真实。书中走出的毛泽东并非“神仙”,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凡人”。“创立人民共和国的英雄是一位复杂的人物,马克思主义仅是其诸多成分之一”。“他是一位半知识分子。他热心于历史,也热衷于行动,理想和意志对他至关重要。”他身上充满“虎气”和“猴气”,生活中有时“虎气”表现强烈些,有时“猴气”表现充分些。他饱含七情六欲,尽管崇高伟大,虚怀若谷,却也抛弃不了儿女情长,特别是在长期革命与建设的征程中凝结成的同志情、战友情和亲情。他成长为伟人的一生,并非总是立于高山,也经常屈身低谷,并非一惯正确,也犯过不可弥补的错误。由此可见,他确实不是完全超脱凡尘俗事、凡事料事如神的“神仙”,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成功有失败的“凡人”。尽管时世变迁,“国家关系和社会的变化时之所需,日新又新。毛泽东的声誉将没有最终的休寂之地,每一代人在审视他时都有自己的起点”。但是,毛主席在其生涯中为中国所建立的丰功伟绩,他作为“举世公认的20世纪最为重要的政治家、革命家和思想家之一,同时也是一位天才诗人”的地位,谁也不可否认。《毛泽东传》“认可对毛泽东作出新的评价,亦可为他的人生描绘出更为具体的画像”,把“伟人”形象与事件描写得更加客观实在,更具人性化、个性化,从而使伟人形象更丰满,伟人与普通人更亲近、关系更融洽,伟人更伟大。
读完《毛泽东传》,我为之震撼,为之兴奋,深受启发。对于历史名人形象的艺术再创作,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关键要刻画反映“人”的本质特征。正如《毛泽东传》所阐述的基本观点一样,伟人首先是人,是有血有肉、七情六欲、悲欢离合的凡人。然后才是伟人,主要体现伟人身上丰富的精神世界和建立的丰功伟绩。过份的美化,把“人”塑造成“神”,或过份的丑化,把“人” 贬低成“鬼”,都是违背人之常理、人之本质特征的,也是违背艺术规律的。用唯心的观念,是难以成功创作个性吸引人、形象感动人的精品力作的。只有用 “凡人”心态去观察伟人、评价伟人,缩小与伟人的距离,消除“敬而远之”的心理,才能塑造出具有“凡人”本色的伟人形象。同时要注重人生的环境文化氛围。历史名人的成长和思想个性的形成并非孤立的,它与成长环境和文化氛围密切相关。因此,在对历史名人形象的艺术再创作过程中,必须充分挖掘与历史名人人生轨迹密不可分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人文资源,以丰富伟人形象,在提高伟人形象政治品位的同时,着力提升其艺术文化品位,不断创造出反映历史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精品力作,实现教育、熏陶、启迪、培育后人的目的。
第四篇:老知青国庆60年征文:这顶蚊帐已经41年
光阴荏苒,岁月流逝,如烟的往事随着递增的年龄渐渐在脑海中淡去,唯有家中的一顶蚊帐让我至今难以忘怀。这顶蚊帐对我和弟弟来说,有一段特殊的经历。
我是当年“文革”中毕业的老三届初中毕业生,1968年12月,毛主席发表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到农村插队是我们唯一的出路。由于当时物资紧张,购物均需凭票,凭上山下乡光荣证在商店设置的专柜上购得单人纱布蚊帐一顶。1968年,它伴随我到广阔天地炼红心。白天,与贫下中农一起在田间干农活,晚上,躲进蚊帐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这顶蚊帐见证了我插队时经历的的风和雨、悲与壮、思与情。
1978年1月,这顶与我相伴了近10年的蚊帐随我招工进厂返回城里。而此时,弟弟正好参加“文革”后恢复的第一次高考,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高校(恢复高考是1977年底,而拿到高校录取通知已是1978年1月),全家比十多年前的1963年,大哥和二姐从省泰中高中毕业分别考取清华大学和武汉大学还要高兴,这是因为1968年弟弟小学毕业连初中都未能上到。按理凭他的成绩,考上一所初中应该不成问题。可直到小学的同学已背着书包进入初中,弟弟还未收到初中入学通知,小学老师后来到我家告知,不是弟弟成绩不好,而是因黄埔军校毕业的父亲的所谓政历问题影响了弟弟的升学。当时全家百思不解,1963年大哥和二姐两人高考时并没有因父亲所谓政历问题受到影响,怎么到了“文革”中,连13岁的孩子上初中都受到诛连呢?耽误了一年多,后来政策有所松动,弟弟才进入中学。
经历了风雨,终见到彩虹.弟弟要到外地上大学了,那时大学生被单、蚊帐等生活用品都是学生自带,且蚊帐还需拿布票买,刚好,我下乡时的这顶蚊帐在陪我近10年后又发挥了作用,传递到弟弟手中,随他走进了高校。弟弟有了那段小学毕业时想上学而无学上的经历,对能赶上好时机凭硬本领考入高校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格外珍惜,在大学里,他几乎每晚都要在蚊帐中学习,这顶蚊帐陪着弟弟度过了4年的大学生涯。
1982年弟弟大学毕业后,蚊帐又伴随他在北京中国科学院农机化研究院度过6年。1988年弟弟出国留学前夕,特意将这顶陪伴着我们兄弟俩各度过10年的蚊帐带回泰州家中。后来,弟弟在外留学获得博士学位后,毅然回国报效祖国。他说,忘不了那顶小小的蚊帐陪伴他度过的10年难忘岁月,正是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的好政策才能使他考入大学、继而出国留学。
如今, 虽家中老房拆迁,搬入新居后将许多旧的东西都扔了,但这顶旧蚊帐我却舍不得丢掉,一直保留到现在,至今41年了。一顶小小的蚊帐,见证了我与弟弟人生两个不同10年的经历。虽然它只是千千万万国人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的缩影,但它同时也印证了人民共和国的时代的变迁、政策的调整。建国六十年间的种种变化让人们感慨多多,而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我相信,祖国还会越来越富强,人民生活也会越来越美好!
第五篇:感怀国庆60年征文:南溪河水祭英灵 浩气长存昭日月
——清明上河祭
在绵延起伏横亘鄂豫皖三省八百里浩瀚沃野的大别山腹地,有一个驰名中外的秀美山镇——它就是素有“鸡叫狗咬听三省”的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南溪镇。此地原属河南省信阳商城管辖,1931年蒋介石因表彰卫立煌围剿红军有功,敕令将原分属鄂豫皖三省数县的部分地域析置立煌县原归河南信阳辖制,因遭当地头面人物及百姓抵制,次年民国中央政府便将立煌县划归安徽统治了。因原县治在老金家寨镇,故解放时更名金寨。这是题外话了。
南溪镇后的青山因酷似奔驰的战马凌空嘶鸣故而得名马头山,镇前蜿蜒东去的溪水淙淙流过,因在街巷之南而得名南溪——亦因此溪之名故而得之镇名。至于一百多年前的那个只有几户人家的僻野小村旧名——柴禾街,已没有几个年轻人能叫得出来了。
在镇西古朴典雅的林氏宗祠里,每逢清明时节,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界人士和林氏后裔,必在此地焚香磕首,祭奠先贤和拜谒列祖列宗。南溪自古人杰地灵人文底蕴厚重,人才辈出,人才济济,佼佼者尤以林氏宗族为甚。
南溪河水祭英灵,浩气长存昭日月。早在辛亥革命之初,林新武、林伯襄、林琴舫率先在乡里办起了民强新式小学堂,1912年又在河南省会开封倡导发起创办了河南大学前身——河南留学欧美预备专科学校,由林伯襄亲履首任校长之职。又涌现出被毛泽东当面称为红军游击专家的中纪委委员、原武汉军区副司令员林维先中将;总政治部副兵团职顾问(罗荣桓元帅办公室主任)林月琴;云南大学校长、党委书记、拉萨市委首任书记老红军林亮;湖北省委纪委书记、省人大副主任林木森;中央军委原装甲兵副司令员林彬少将;江西省军区第一副司令员林乃清少将;合肥市副市长林德等等。......先烈林琴舫时任中华民国临时议会议员,因反对袁世凯称帝被其派凶手暗杀。林伯襄之子林萃时任中央军委特派员,被蒋介石派人活埋于南京雨花台。红军时期以及历次战争中为国捐躯的林氏儿女更是不计其数。
南溪林氏本是望族,而一门出了三位大学校长更是(http://www.xiexiebang.com传为美谈——除林伯襄、林亮两位大学校长已先后作古外,现任安徽农业大学党委委员、研究生学院院长、博导林毅教授就是林新武的亲孙子,林亮的亲侄子。而林伯襄又是林新武的堂侄。林毅的父亲林瑛是新四军老战士,才华过人,因坚持真理遭人诬陷,卅三岁就被迫害冤屈致死。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这位英年早逝的老革命才被平反昭雪。而林毅年逾八旬的老母亲梁淑芬的舅舅则是被毛泽东戏称为“刘姥姥”的我党隐蔽战线上的杰出人物——总参二部部长刘少文中将,“文革”中也在劫难逃,慘遭残酷迫害。
南溪一地孕育出了共和国两位上将军更是举世无双。1929年在南溪火星庙参加立夏节暴动起义参加红军的被两次授予上将军衔的洪学智将军,童年时期就在南溪接受启蒙教育,闹革命时不过才十五、六岁。
正是在老一辈先烈的感召下,青年后生奋发有为。林毅在南溪中学毕业后在乡下劳动多年,终于走向世界,在以色列国家科学院做完博士后学成归来报效祖国。为中华民族培养栋梁之才。
同为南溪中学校友的现任总后勤部政委孙大发上将,从母校毕业后投笔从戎,走上了富国强军之路。另一位校友蔡勇,现为总参某部少将。还有安徽农业大学林学院博导林英任教授;合肥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林存安等泱泱才俊,不胜枚举。......这些从南溪走出去的共和国优秀儿女,时刻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缅怀先烈的高尚品质,为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尽职尽责。
清明时节礼花雨/泪洒灵堂告忠魂/儿孙堪为继先贤/烈士遗愿励后生/
岁随清明祭高祖/年及重阳哀低徊/历览沧桑红与黑/阅尽凡尘乾复坤/
已丑年清明 匆就 是为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