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数的孤独读后感

时间:2019-05-15 12:04: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质数的孤独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质数的孤独读后感》。

第一篇:质数的孤独读后感

质数的孤独读后感

“质数只能被一和它自身整除。在自然数的无穷数列中,它们处于自己的位置上,和其它所有数字一样,被前后两个数字挤着,但它们彼此间的距离却比其它数字更远一步。它们是多疑而又孤独的数字。”

“在质数当中还有一些更加特别的成员,数学家称之为‘孪生质数’,它们是离得很近的一对质数,几乎彼此相邻。在它们之间只有一个偶数,阻隔了它们真正的亲密接触。假如你有耐心数下去,就会发现这样的孪生质数会越来越难遇到,越来越常遇到的是那些孤独的质数,它们迷失在那个纯粹由数字组成的寂静而又富于节奏的空间中。孤独注定是它们真正的宿命。”

这是本很有意思的书。最特别的便是它的页码。页码是从二开始的一个个质数。或许是在诠释题目的意义。但同时也是在举例,向我们展示了一对对孪生质数的亲近与遥远。一个个世人眼中独特的数字在这些页码上变成了最正常、最和谐的存在。

书中的马蒂亚和爱丽丝正像这样的两个质数,他们是少数的、异常的、孤独的。上天让他们幸运地遇到了彼此。他们生命的残缺似乎有了慰藉。但他们的命运无法改变。他们中间永远有一个不可抹去的偶数,似一条鸿沟天堑,阻碍着两个残缺的灵魂相互结合。是偶然?是命运?或许是必然吧。也许从马蒂亚决定将痴傻的妹妹抛下的那一刻起,从爱丽丝决定逃掉那天的滑雪训练的那一刻起,他们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

他们起初的事故便是由于所处的环境造成的。而当悲剧发生后,环境没有包容他们,相反地,环境将这两个异类紧密地隔离起来、排斥出去。这才是悲剧的根源。诚然人们欣赏生物的多样性,但对于自己种族中的异类为何那样的刻薄?他们是被密封在浑浊液体中的两块固体,不知如何挣扎,终于慢慢沉入深渊,在表面结痂,将自己封闭。

然而,他们的日子还会继续下去。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第二篇:质数的孤独读后感

《质数的孤独》

作者保罗乔尔达诺,他以新颖的视角在故事中折射出当代人的孤独。爱丽丝和马蒂亚是本书的主人公。他们中一个极力想进入世界,却因为身体的原因总是显得格格不入。还有一位聪明绝顶,但却拒绝与世界的交往,将生活添满了各种各样的数字。而现代人,孤独感不仅仅存在于两个特殊的人当中,我们整个社会,就充斥了孤独感。高级的酒店里,剧院的贵宾席中,那些身着华丽、互相碰杯笑声不断的人们,真的快乐么?三两个小年轻聚在一起,喝酒打牌,为了自己认为的成熟,为了无聊的玩笑大笑的时候,他们真的快乐么?当恶趣味的追随者日益增多,当人们开始像演员一样随时欢笑,那些真真假假开始无法辩驳,我们只能越来越空虚。孤独,成为社会的常态。常常会有人认为,自己每天要接收大量信息,忙得很;或者是要参加很多应酬,要陪上司去参加酒会,很忙。但表面上的忙碌并不代表内心的富足,其实,我们需要的也许只是一些简单的感情,而不是急急忙忙的模样。

很小的时候听过一句话,到长大了反而常常忘记:松开手,你得到的就是整个世界。脚步何必匆忙,物欲世界永远没有目的地,但两旁的风景却值得驻足。多久没有去放风筝,公园愈发冷清了。多久没有约老友喝茶谈天,不是那些利益相关的朋友,只是发小儿,拿出以前的旧照片,唠叨些有关岁月的故事。或是一个人去旅行,面对纯朴的山水。那时,一个人不是孤独的,你坐在群山间,你就拥有了整个清丽的世界。

作者乔尔达诺是个聪明的粒子物理学博士,他把数学深深地隐藏在马蒂亚的头脑中,让马蒂亚的孤独带着一种神秘的帅气。一个沉默寡言的男孩,没有人知道他想什么,知道也弄不懂,他的沉默有着数学般的纯洁,行为如逻辑一般简练,内心却复杂难测。这就是那种传奇式的数学天才,是所有热爱数学的人心中的理想,崇拜的偶像,只要读过一些数学家传记,要把这个人写得光彩奇目并不困难。像所有优秀的爱情小说一样,本书致力于写出真实可信的人性而不是竭力塑造爱情的理想。爱情就是一种光,它需要照到具体的人身上才能呈现它的不寻常,爱情小说可以让我们了解人性中复杂的奥秘,也了解现实对人性所施加的影响。现实之所以会使爱情成为悲剧,是因为它早在人性中种下了悲剧的种子。

这是一篇关于灵魂之疏离的小说,同样,也是一篇叙写生命之悖谬的小说。与其说乔尔达诺将孤独的特性赋予小说主人公,毋宁说是他在用锋利的手术刀解剖开两个非常态的灵魂,将其中关于青春的残酷真实展示给读者看。马蒂亚和爱丽丝显然都在童年期经受了创伤,而这创伤伴随他们度过青春期,沉淀为生命的一部分。之于马蒂亚,是因为一次不负责地聚会,年幼的他为了贪玩永远地弄丢了自己的孪生妹妹;之于爱丽丝,则是由于被迫学习滑雪不慎摔断了腿,终生需要与残疾厮守度过。这过往的可怕经历折磨着两个人的成长岁月,长大也是迷失在自己的孤独里。外在的伤口愈合后,爱丽丝变得自卑而马蒂亚变得自闭,就好像乔尔达诺所描述的:“马蒂亚拒绝这个世界,而爱丽丝却感觉被这个世界拒绝。”

某一天,这两个同样孤独的灵魂因为生命的烙印而认出彼此。这种相认是必然的,就好像质数在合数中间总是那么卓尔不群。然而,伴随相认的必然性的,是随之而来的悲剧的必然性——乔尔达诺深刻地洞悉到,两个人外在表现上的相似难以掩盖的是他们本质上的不同:尽管两人被彼此深深吸引并珍视彼此,却难以有圆满而俗套的大团圆结局。在故事后半段中,几乎是毫无悬念地出现爱丽丝嫁人又抛弃婚姻,以及马蒂亚不顾一切归国寻找爱丽丝,却又再次头也不回地离开的情节。男女主角从懵懂的爱慕,到暧昧,到分开,到相聚,最终回到各自的生活,两条平行线因为一些巧合,被折射、被交集,但最终还是两条分开的直线,终究无法重叠。残酷的命运早已注定:横亘在两人之间的是本质上的疏远,当质数和合数的差异被排除出去的时候,质数本身不可避免地回复到孤单个体的现实,没有能力容纳下任何异己的事物。

第三篇:质数的孤独 读后感

爱与孤独

——《质数的孤独》读后感

两个不幸的小孩,两个孤独的少年,两个脆弱的大人„„

质数总是那么让人着迷,它只能被1和自己整除,它们是那么不完美,那么孤独,以至于在自己的“家庭”中都找不到伙伴。就是这样一群数,却吸引了最多的注意——围绕它们的各种猜想时时刻刻困扰着人们,甚至有人费尽几十年心血去寻找一个似乎没什么现实意义的素数公式。于是,我们找到了这样一些特别的成员——孪生质数(35,1113,1719,4143„„),它们咫尺天涯——隔偶而望。也许是天意作怪,当我们耐心数下去会越来越来难发现它们,遇到的更多的是那些迷失在数字时空里的单个质数。孪生质数的出现或许不是偶然,因为我们坚信它们一直在那,静静地等待被发现,但最终都逃不脱孤独的命运。

几乎所有的悲剧里都有美好时光。两个稚气未开的灵魂,在人海中独自漂泊,一个拒绝着世界,另一个被世界拒绝着。命运让这两个与整个世界格格不入的灵魂相遇了,但作者似乎有意残忍为之——他们的相遇不过是不断把伤害传给周围的人,最终两人只能站在各自的悬崖边相望无言„„

同样的青春年华,同样的人生阅历,甚至同样的孤独,为什么就不能相守到终?成长就是一步步变得“丧心病狂”的过程。因为害怕受伤,每个人都力图构筑自己的世界,一个封闭的世界,最终拒绝与外界沟通或者被外界拒绝着。Alice和Mitta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人,两人都是那么的不完美,他们的结合并未使对方变完美,而是使两人都滑向孤独的深渊。

世事茫茫难自料,愁心黯黯独难眠。我们是在互联网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实实在在的“孤独的一代”,这种孤独已经深入骨髓,抛不掉,解不开,甩不了,就如同奥雷里亚诺上校一般。我们都习惯了隔着屏幕交流,在虚拟世界中,我们嬉笑怒骂、豪情万丈;在现实中,我们顾影自怜、孤芳自赏,原本相识相知的两个人,就如同异面直线一般,在自己的空间里独自延伸着。人潮人海中,你我并排而立,看似近在咫尺,却不知横在我们之间的是一道深渊。我们都在等待着一个借口跨过去,然而直到最后一刻都没能等到,或者当下决心时,我们已经滑了下去。所以,成长过程中,我们不止一次像Alice一样摔倒了,独自对着明澈的天空微笑,然后靠自己的力量站起来。

孤独的体验不会像生活的沧桑一样刻在脸上,它只会留在记忆的碎片中,它会越积越多,就如同源代码一样一行一行地积累,等到30,40,50,60年后,等待着被调用。那时的我们没有了青年时的羞涩,没有了青春的躁动,最终的“程序”运行时,我们会发现孤独只是成长所必须经历的。

两个孤独的数字因为相同的特质相互吸引着,对方一直就在触手可及的地方,是响应对方的呼喊?还是听从内心的告诫?响应和退缩都需要勇气,两端都是未知的领域,往前一步,或许是鲜花遍野,也有可能是暗礁遍布,还可能什么也没有。当Mitta最后看到日出时,Alice朝天空微笑时,我想他们都找到了答案——真正的爱需要双方的响应,但是当它出现时,你不需要纠结选正面或反面,因为当硬币抛出的那一刻,新的世界就已经诞生,那是一新的开始!

第四篇:质数的孤独初中生读后感

质数的孤独读后感

(一)

“质数只能被一和它自身整除。在自然数的无穷数列中,它们处于自己的位置上,和其它所有数字一样,被前后两个数字挤着,但它们彼此间的距离却比其它数字更远一步。它们是多疑而又孤独的数字。”

“在质数当中还有一些更加特别的成员,数学家称之为‘孪生质数’,它们是离得很近的一对质数,几乎彼此相邻。在它们之间只有一个偶数,阻隔了它们真正的亲密接触。假如你有耐心数下去,就会发现这样的孪生质数会越来越难遇到,越来越常遇到的是那些孤独的质数,它们迷失在那个纯粹由数字组成的寂静而又富于节奏的空间中。孤独注定是它们真正的宿命。”

这是本很有意思的书。最特别的便是它的页码。页码是从二开始的一个个质数。或许是在诠释题目的意义。但同时也是在举例,向我们展示了一对对孪生质数的亲近与遥远。一个个世人眼中独特的数字在这些页码上变成了最正常、最和谐的存在。

书中的马蒂亚和爱丽丝正像这样的两个质数,他们是少数的、异常的、孤独的。上天让他们幸运地遇到了彼此。他们的残缺似乎有了慰藉。但他们的命运无法改变。他们中间永远有一个不可抹去的偶数,似一条鸿沟天堑,阻碍着两个残缺的灵魂相互结合。是偶然?是命运?或许是必然吧。也许从马蒂亚决定将痴傻的妹妹抛下的那一刻起,从爱丽丝决定逃掉那天的滑雪训练的那一刻起,他们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

他们起初的事故便是由于所处的环境造成的。而当悲剧发生后,环境没有包容他们,相反地,环境将这两个异类紧密地隔离起来、排斥出去。这才是悲剧的根源。诚然人们欣赏生物的多样性,但对于自己种族中的异类为何那样的刻薄?他们是被密封在浑浊液体中的两块固体,不知如何挣扎,终于慢慢沉入深渊,在表面结痂,将自己封闭。

然而,他们的日子还会继续下去。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质数的孤独读后感

(二)前些天我刚在某处地方看到这本书的介绍,深深被吸引了。刚好今天瞄到学校书店新到书籍中有它,天对我意啊!毫不犹豫地就买下了。

“献给埃莱奥诺拉。因为我答应过你要保持沉默。”

目录中页码以质数编码,雪上天使,阿基米德定律,皮肤以上与表皮以下,另一个房间,在水中沉浮,对焦,后来的事。

两个质数,代表两个不幸的小孩。两个孤独的少年,两个脆弱的大人。

在所有大于一的自然数中,除了一和它本身,质数不能被任何自然数整除。他们就是这样一对孪生质数,孤独而失落,虽然接近,却不能真正触到对方。

爱丽丝和马蒂亚也就这样同病相爱着。“爱丽丝和马蒂亚之间的一些问题是别人先发现的,他们有所察觉已经是很多年以后了。他们牵着手走进客厅,脸上没有笑容,视线的轨迹也不一样,他们的身体好像是通过胳膊与手指的接触而彼此相互作用的轴承。

他们的头发有着明显的反差:爱丽丝的头发是浅色的,衬托着她那过于苍白的面部皮肤,马蒂亚的头发则是深色的,蓬乱地垂着,遮住了他黑色的眼镜,使他的双眼消失在那稍稍弯曲的眉弓下面。

在他们之间,存在着一个没有明确界限的共同空间,在这里似乎应有尽有,而空气静止,不受外界的干扰。”

除了他们俩,再也没有人能如此接近和相似。他们相爱了,可总在关键的时候作出违背心意的选择,最终未能在一起。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还能有个宽松意义上的“伴”,而分开后,他们除了自己,还剩什么呢?

质数的孤独,是天生的,也是后天的。谁来摆脱?

质数的孤独读后感

(三)最初看到这本书,是在再繁华喧闹不过的淮海路书店内。没有华丽的装饰,没有突兀的字体,真切而又自然地出现在我的面前。

正如其名,《质数的孤独》像是在诉说着一个数学名词的含义——一对孪生质数,接近但不能相互接触,就像两个相像却无法在一起的人。而本书所带给我们的却不仅是这一点。

一个有着自残倾向的天才少年,一个有着厌食症的跛脚少女……太多不正常的人聚集在这本书里。我开始读来压抑,不免皱眉。为什么一本书竟然全是近似非人类的人物?而真正读完才明白,他们都是质数,有着最压抑的孤独。作者要告诉我们的绝不是书中人物的世界,而是要深刻地反映我们的生活。

因为孤独,已成为社会的常态。

曾经一度,我贪恋读书。一次,在地铁上正读的起劲,旁边一个带着厚眼镜的小伙子拍了拍我:“看什么书呢?”“《围城》。”“如今看书的人越来越少了。”此后,我们便简单地聊了聊心得。周围的人看着诧异,却继续着之前呆滞的模样。一切和他们无关。我们的对话渐渐淡了下去,因为无言可谈,因为面对长久的孤独我们无从下口。我们以孤独的姿态相见,也以孤独的理由分离。

现代人的生活像是被孤独充斥了身体,经常迷失在虚拟世界里而忘记了本身的存在。在信息膨胀的年代,我们依然保持着那样的求知欲,过快地追赶着新事物,而未曾停下步伐感受生活的魅力,只对着那个长方形的“发光体”发愣。()

我们忙碌奔波,可悲在不知道自己的是什么,人云亦云,默默地让孤独侵蚀着我们的灵魂。可是更可悲的便是生活在这个世界里,明明知道自己的梦想,却追随大流,眼睁睁地陷入孤独的河流。我们,是否还记得自己最初的模样?来源:精灵之感

脚步何必匆忙,物欲世界永远没有目的地,何不慢慢地欣赏沿路的风景?放手去重回那片自由的天地,何必让太多的外界因素困住了自己那原本自由明朗的心?

请慢慢地等风降临,吹散心中的孤独,张开翅膀,带上本属于你的能力与,起飞。

第五篇:《质数的孤独》读后感2000字(写写帮整理)

《质数的孤独》读后感2000字

原创: 苏苏

一般而言,耿直理工男的文艺作品,都会走向两个巅峰。

十分幸运的是,作为粒子物理学博士的保罗·乔尔达诺博士写出了这样一本畅销全球的文艺作品。

百度百科上能搜到保罗博士的信息,十分有限。我对这位著名作家的了解,除了作品以外,便只有国籍、作品以及简简单单的职业而已。我之所以看这本书,是因为朋友的一篇书评,相当的吸引人。

能成为最年轻的意大利最高文学奖的得主,保罗的天分毋庸置疑。难能可贵的是,保罗博士将数学中的只能被1和他本身整除的质数的数学事实与生活紧密联系,并进行了十分丰富的文学创作。这是对“诗性的科学”的最好的诠释。倘若道金斯和他相识,大概会引为忘年交。

保罗·乔尔达诺在书中描绘了两个很是奇特的人,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小说以“孪生质数”为隐喻,生动地描绘了爱丽丝和马蒂亚两个人之间的故事。小说从他们的孩提时代开始写起。童年的爱丽丝因为被强制学习滑雪,而导致了腿伤。至此以后,爱丽丝一直过着瘸腿的生活,直到死去。这件事情,给年幼的爱丽丝留下了巨大的阴影,终其一生,她都逃不开那个阴影。童年的马蒂亚因为带着自己神智不正常的双胞胎妹妹去参加同学的生日聚会,故意将妹妹丢弃在公园里,导致妹妹走失。这件事情,也给马蒂亚留下了一生的阴影。再加上马蒂亚智力超群,对数学有着非凡的天分,老师对他特别的对待,也会令他感到不适,他一生,都仿佛在逃离。

这样两个在童年里有过伤害和阴影的两个孩子,在长大之后,不期而遇。爱丽丝羡慕着班上最受欢迎的女孩,甚至,还因为觉得不被同学们认可而缠着家中的女仆去纹身。她讨厌吃东西,因为她觉得那样会发胖。在她的意识里,被别人说成胖女孩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与父亲的不融洽的感情,也成了青春期的爱丽丝的苦恼之一。由于父亲过度的严苛,她变得不爱与父母交流,久而久之,变得不爱与人交流。她感觉到自己被整个世界所抛弃。而马蒂亚呢,则因为沉默寡言不擅长社交而成绩优异而备受老师们的瞩目。老师甚至为了让他变得活泼起来,煞费苦心地安排他坐在所有人的中间。但是这样,却取得了反效果。马蒂亚仍然觉得,他是一个被整个世界抛弃了的人。不论是父母还是教师,在面对这样的两个童年有着伤痛的孩子的时候,所采用的教育方法,都是不太合适的。在《杀死一只知更鸟》中,女作家在序言之中写道,对于儿童的心灵的呵护,至关重要。无论是马蒂亚的父母,还是爱丽丝的父母,都很少站在他们孩子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当然,你要一个中年人去想着,他的孩子在考虑什么或者在想着什么,这实在是一件十分令人惊悚的事情。对于儿童心灵的不关注,导致了这样的两个孩子的艰难地生长。

这样的两个有着相似的情感经历的人,忽而相遇,忽而找到了一种特别的温暖。他们,原来是如此相似。这样一种惺惺相惜的吸引,让他们对彼此都多了一份牵挂。他们拥抱和亲吻,甚至一起拍好看的照片。甚至,马蒂亚的同伴还会吃醋。两个人在不断地互动之中,获得了一种莫名的安全感。

欧,原来我还没有被整个世界抛弃!

但是,爱丽丝还是那个不爱吃东西的,甚至是得了厌食症的女孩。马蒂亚还是那个沉浸在数字世界的那个马蒂亚。

当爱丽丝的母亲去世,在她最需要帮助的时候,马蒂亚却选择了不闻不问。其实不是他不闻不问,只是他已经养成了这样一种习惯。他对了除了数字以外的东西,并不十分感兴趣。对于爱丽丝的情感需求,在他那个时间,他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或许可以做点什么,哪怕是几句很简单的很没营养的安慰的话。换句话说,这个时候,他还没有拥有爱一个人的力量。这样子,多么像质数只能被自身整除。这个时候,我们的质数,还没有发现,除了他自己,还可以被1整除。

大学毕业之后,马蒂亚得到了去欧洲工作和学习的机会,从此,离开了意大利。而爱丽丝呢,在母亲去世之后,与当年遇见的那个医生法比奥结婚。其实,医生是一个很温暖的人。这样的温暖,是爱丽丝和马蒂亚所不具有的。温暖的眸子和温暖的性格和习惯,甚至,想要迫切的去改善爱丽丝的不健康的现状。但是,他却并不了解爱丽丝。他所以为的爱丽丝,只是一个跟随着他的女人,()只是一个能为他养育孩子的女人,而忽视了爱丽丝变成这个样子,究竟是因为什么的缘故。所以,在这样一个温暖的人过分的玩笑之后不声不响地离开之后,爱丽丝在绝望之中,恍恍惚惚看到了有着一张与马蒂亚一模一样的脸的女孩。爱丽丝终于如溺水者一般,抓住了最后的一根稻草。匆忙的信件抵达欧洲之后,马蒂亚立刻放下了一切回到了意大利。

但是,一切都回不到从前了。

爱丽丝与马蒂亚,已经再也不是当时的少男少女了。

马蒂亚来见她的时候,看见她的房间里,她的丈夫的毛巾,心底的绮念,瞬间平复。

他们曾经相爱,但是,他们再也不可能在一起了。

如同告别一个老友,马蒂亚告别了年轻的时候的恋人。他选择了离开,选择了告别年轻的自己。他知道,他若是爱她,就不应该伤害她。这个时候,他终于懂得了爱别人。我们的质数,终于明白了,原来除了自己,还是可以被1所整除的。

而爱丽丝呢,在更深的绝望之中,选择在马蒂亚丢了妹妹的那个地方,自杀了。

全书,戛然而止。

不得不感叹作家敏锐的洞察力,故事中的人物,都十分地鲜活。其实我一度觉得,故事中的马蒂亚,也许有着作者的影子。而我们的爱丽丝,也是那样的真实。当然,这些只是我的附会罢了。作为80后的作家,保罗的笔力和写故事的能力,令人惊叹。

这本小说,真心的,是“诗性的科学”的完美的例子之一。当牛顿也能像理解万有引力定律一般,能听懂雪莱的诗句,能听懂夜莺的歌唱,那么这个世界,将会更加美好。

下载质数的孤独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质数的孤独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质数的孤独》:影评[范文模版]

    《质数的孤独》:影评质数,只能被一和它自身整除,孪生质数靠得很近,如11和13,但它们中间永远隔着一个偶数,即使靠得再近,也无法相邻。一个人也有可能如质数般孤独的存在着,而落入此番......

    读《质数的孤独》有感:孪生质数

    孪生质数——读《质数的孤独》有感冰镇火药这本书是在图书馆无意间看到的,而借这本书只是因为书名很特别!《质数的孤独》这到底会是什么样的一本书呢?这本书有一个很特别的地方......

    《孤独之旅》读后感

    《孤独之旅》读后感 《孤独之旅》读后感1 我曾对孤独拥有异常的恐惧之感,在我成长的字典里,孤独被关在黑暗的小屋里,牢牢锁着。因为我从不认为孤独有什么好处:抑郁症,孤僻病。这......

    孤独之旅读后感

    孤独之旅读后感 孤独之旅读后感1 读到《孤独之旅》,看起来是个平淡无奇的文章,但是我从中得到了很大的感触,杜小康小时候因为家庭变故不得不放弃学业,放鸭来维持生计,艰苦的生活......

    《走出孤独》读后感

    《走出孤独》读后感 《走出孤独》是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所著的孤独十五讲,该书从人的社会性特点开始,认为人不同于其他动物,人必须群居。而人生活在社会中,人生的意......

    孤独之旅读后感

    孤独之旅读后感1 我在暑假里读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孤独之旅》它的作者叫曹文轩。这本书里有十多个故事,我最喜欢的故事叫《田螺》。从前有个大人叫何九,他问大家借了钱,说是......

    孤独之旅读后感

    孤独之旅读后感(汇编15篇) 孤独之旅读后感1 每天,当你睁开眼,除了风声,周围一片寂静;除了蓝天和一望无际的芦苇荡,就只剩下鸭群的陪伴;除了父亲排徊的身影,就只剩下自己孤身一人。......

    孤独之旅读后感

    读到《孤独之旅》,看起来是个平淡无奇的文章,但是我从中得到了很大的感触,杜小康小时候因为家庭变故不得不放弃学业,放鸭来维持生计,艰苦的生活磨练了他的意志,从而使他走向成熟,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