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围绕产业转做活支农大文章

时间:2019-05-15 12:16: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信贷围绕产业转做活支农大文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信贷围绕产业转做活支农大文章》。

第一篇:信贷围绕产业转做活支农大文章

信贷围绕产业转做好支农大文章

———西华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大力扶持“三农”经济发展近以来,西华联社信贷投放以省联社周口市办提出的做实基础、做透产业、做全业务为总体思路,坚持抓制度,促管理,抓经营,促效益的原则,充分发挥农村小额贷款灵活、方便、快捷的特点和优势,有效运用小额农户信用贷款、信用工商户贷款、自然人担保贷款、法人客户贷款四大贷款平台,紧紧围绕产业经济,大力扶持“三农”经济发展,重点支持了现代农业、县域“三大外出版块经济”、县域工商户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止2010年11末,各项贷款余额达17.8亿元,其中其中:农业贷款累放10.8亿元,占全部贷款累放的92.9%,较好地体现了以农为主的经营方向。特色产业贷款累放1.32亿元,工商业贷款3500万元,尤其是近两年间,累计发放企业贷款1.7亿元,新发放企业贷款余额达到2.3亿元,实际经营利润3102万元。取得了支持“三农”与信用社自身发展“双赢”的目的。有力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为我县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有效的金融支撑。同时联社的支农工作也受到各级党政机关及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着力创新信贷形式,拓宽支农服务领域。结合近年来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我们着力在信贷创新上下功夫,进一步拓宽支农服务领域。一是拓展基础性信贷产品。针对我县农村经济发展和产品结构调整中出现的大量农户外出包地、经营出租车、胡辣汤的外出经济,在贷款对象、1贷款额度、贷款期限上加以延伸和补充,适时推出农户联保+经营合同+自律组织监督的模式,以适应新形势下农村信贷需求。二是开发捆绑式信贷产品,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捆绑在一起,以推动“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三是延伸、拓宽和创新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担保、联保贷款方式,把农户贷款对象延伸到个体工商户,具体包括传统种养大户、进城务工经商户、小型加工户、运输户和其它与“三农”有关的城乡个体经营户。

二、着力创新服务手段,密切社农鱼水关系。为有效调动员工参与营销的积极性,确保信贷业务办理廉洁、诚信、快捷。西华联社建立了责、权、利相结合的贷款营销新机制,所有客户经理薪酬与业务发展挂钩、与贷款质量挂钩,通过合理核定贷款本息收回提取比例计发薪酬,实行按劳取酬,多劳多得,有效提高了客户经理参与贷款营销的积极性,切实加大了农户贷款的营销力度。在信贷投放上,本着信贷支持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支持一般农户向产业经营户转变的工作思路,按照“巩固、提高、延伸”的要求,把小额贷款扶持产业经营户放在“三农”资金安排的首位。信用社深入村组、深入农户家中调查了解情况,摸清当地产业发展优势,明确信贷投放重点,扎实做好产业经营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证的发放工作,逐户建立好“农户信用档案”,认真做好资信评定和核贷工作,确保产业经营农户能够及时得到农村信用社小额信用贷款的支持。贷款额度上放宽,对产

业经营户小额农户信用贷款的最高限额,由过去的20000元提高到50000元,贷款利率实行优惠,按贷款的用途定期限,按生产周期定期限,按贷款人的实际情况定期限。为及时有效解决农民的资金需求,联社、信用社广大干部职工进村入户,成了察民情、解民忧、帮民富的经济顾问。各社均设立支农信贷专柜,随时为农户提供市场信息等相关服务,真正做农民感情上的贴心人、脱贫致富的引路人,赢得了农民朋友的信赖,拓展了农信社的客户源和贷款营销空间。

三、着力创新约束机制,构建贷款风险保障机制。为进一步使支农工作规范化、制度化,联社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约束机制,首先,以网上审批、资信把关为载体,继续优化贷款审批等操作流程,加大对一线操作人员的培训力度,确保信贷投放手续严密、规范,信贷投放符合支持重点;其二是严格执行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的“三查”制度;其三是建立科学的风险预警体系,通过对产业经营户、工商户和企业最大限度所能承担负债能力分析,控制贷款规模,降低贷款风险度;其四是建立科学有效的审批流程。针对目前农村信用社大部分信贷人员的风险意识淡薄、操控能力有限的实际情况,该联社充分依靠征信系统和信贷管理系统,杜绝对有不良记录的人员发放贷款,从而在源头上控制信贷风险;其五是加强贷款的到期收回情况监测,每10天通报一次业务经营情况,对到期新增贷款收回率达不到规定的信用社缩小贷款申报权限,到期未收回的逐笔对信用社主任和

客户经理进行执罚,同时对落后的信贷人员进行专题培训,提高信用社的到期收回意识。

四、着力创新服务理念,提升农业产业化进程

(一)择优扶持特色农业,搭起农民致富桥梁。针对特色种养殖产业特点,我们采取“择优扶持”的原则,对一些市场发展前景广阔,存在一定经济效益的种养殖业采取提高贷款授信额度、简化贷款操作手续、上门了解信贷需求并积极提供信息、资金、技术支持等方式,扶持壮大如食用菌种植等特色种植、养殖产业。去年以来,累计投放贷款12000万元,在扶持全县农户搞好传统种植的基础上,突出做好一批以田口、迟营、黄桥、西夏为重点的食用菌种植、艾岗万亩三英椒种植、大王庄万亩韭菜基地等特色种植项目和规模养殖户的信贷支持工作。如田口乡滩上村共有农户396户,在信用社支持小额贷款支持下,有310户农户共种植黑木耳大棚710个,占地面积达到1200亩,年创效益3000多万元。用该乡党委书记的话说,滩上村食用菌种植达到目前规模,最重要的离不开两点:一是能人带动,该村支部书记无偿教大伙学习栽培技术并亲自进行技术指导,是带领大家走向致辞富路的领头人;二是信用社的全力支持,可以说所有种植大棚户都是在信用社扶持下发展起来的,如果没有信用社的资金支持,规模种植只能是空中楼阁。目前该村拥有资产规模超亿元,村民在继续做好并扩大食用菌种植规模的同时,富余资金已逐步投入到出租车行业,去年以来,有50户农

户在外地购买出租车78辆。该村支部书记因带动全村发家致富今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明确为国家公务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信用社对大家的支持在百姓的心中,在受惠农民的口头传诵。

(二)培育板块经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配合新农村建设,我们积极转变支农策略,树立大农业观念,在支持纯农业的同时,积极支持具有我们地方特色的种养殖户、外出包地户、外出“的哥”及当地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特色经济,如田口滩上的的黑木耳种植。工作中做到三个结合,即:与开展农村信用工程建设相结合、与返乡农民工创业致富相结合、与现代农业规模化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有重点支持县域涉农企业发展和返乡农民工创业,为一批优质涉农产业化项目提供优质信贷服务,适时注入资金,使其快速发展,截止11月底,我们累计投放支农贷款10.8亿元。净投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6.6亿元。重点支持了“外出规模包地种棉经济”、“的哥经济”、“特色种养殖经济”等板块经济,有力地解决了当地农民生活、生产资金的需求,推动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支持“三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实现三农经济快速发展。

(三)扶持个体工商经济发展,拓宽农民致富渠道。以全力开展县域内信用工商户的评级和年审工作入手,提高授信额度,加大信贷投入,去年以来累计投放工商户类贷款3500万元,切实做好对“千乡万村”工程和信用工商户的信贷支持力度,满足了商户购货需求,逐步形成以城区工商户

为主导、乡镇工商户为延伸的工商户经营链,提高个体工商业发展能力,提升了农村消费和有关生产资料物质供应能力和水平。

(四)壮大龙头企业,形成“多赢”产业模式。通过采取主动上门营销、提前对企业授信评级、跟踪服务、简化贷款手续等方式,及时有效的为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和支持,扩大了企业生产规模。去年以来,累计投放贷款近3亿元,重点支持了银龙供水、圣利路桥、电业局等一批发展前景好的企业。累计向大用集团投放信贷金额达1.78亿元。这些资金的注入有效地解决了客户贷款难问题,信贷营销真正实现了由“做业务”向“做客户”的转变,有效地解决了县域龙头企业客户贷款难问题,为支持西华的经济腾飞做出了卓越贡献。

特别是对大用公司养殖项目,通过采取公司+基地+农户+银行+担保公司贷款方式,创新了贷款方式。今年2月份又向大用公司两个肉鸡合作社投放3600万元,目前已累计投放贷款近1.2亿元。有效实现了农民致富、企业盈利、信用社受益、地方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

第二篇:做活“转”字文章增加农民收入

xx县位于xx省西部,是新阶段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辖xx个乡镇,xxx个村,xx万人,其中乡村户xxx万户、xx万人,xx万个劳动力。我县地处秦巴山区,境内山高陂陡,裸岩连绵,沟壑纵横,地块破碎,素有“八山半水一分半田”之称。版图总面积xxx平方公里,耕地面积xxx万亩。目前,我县低收入人口还有xx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xxx%,其中xxx万人尚未稳定解决温饱,每年返贫率在xx%左右。

近几年,我县为发展劳务经济,对贫困地区农民开展技能培训,把农民培训作为一个大产业精心实施。我们坚持以培训为载体,以就业增收为目标,探索出了“政府主导、学校承办,社会支持、学员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安置就业新路子。近年来,县扶贫办与青华职业学校联合下达计划招收贫困学员350名,其中特困生100名,减免学杂费近15万元。~年招收的50名特困生,经过青华职校免费培训,已全部在沿海发达地区安置就业,这些学员通过在企业的锻炼,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增加了收入,实现了“一次培训、改变命运,一人打工、全家脱贫,输出一个、带动一片”的效果,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过程中,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xxx镇云峰村三组女青年xxx,家庭十分贫困,全家三口人,1个劳动力,其母亲长期卧病在床,年人均纯收入只在500元左右,家庭十分贫困。~年xxx通过县扶贫办的扶持,在青华职校学习了一年计算机应用,去年7月被学校安置在xx省xx市xx电脑公司工作,年收入在2万元左右,其家庭经济状况大为改观。2000年以来,我们累计培训各类学员6000多人,毕业学员大部分被大中城市企业录用,安置稳定率达99%,部分安置就业的学员已走上企业的管理岗位成为决策层人物。据统计,通过实施转移培训贫困地区剩余劳动力,为贫困山区实现劳务收入近1000多万元。我们的做法是:

一、统一思想认识,把握办学方向。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是国家继整村推进之后抓的又一项新的重要工作,是衡量扶贫开发工作成败的一项标志性工作。做好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与就业培训,大力发展贫困地区劳务经济,对加快我县农村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经济发展将会起到积极影响和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培训工作,坚持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牢固树立“统筹”的理念,充分发挥贫困地区劳动力资源充足的优势,围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按照产业化发展的思路使农村劳动力培训成为产业,根据开发与保护并重的要求不断促进人力资源开发稳步、持续、健康发展,以人力资源开发促进物力资源开发,加快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二、认真调查研究,精心编制规划。一是搞好调查摸底。为做好此项工作,我县抽调人员组成专班分赴12个乡镇,对100个村和部分集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进行了详实的调查。据统计资料表明,我县近10万人需进行劳动力转移与就业培训。其中~—~年初中毕业学生总数20200人,继续享有高中教育的仅占30%,尚有14200人步入社会,需自谋职业;农村富裕劳力近6万人;城镇待业人员及下岗职工2.6万人。这部分人员已构成我县劳动力转移与就业培训的丰富资源。二是明确培训目标。根据调查情况,确定了我县贫困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培训的总体目标,~至~年拟定转移与培训贫困地区劳动力就业30000人。三是拟定培训内容。我们通过市场调查,顺应市场需求,拟定了计算机应用等12个专业。

三、锁定培训对象,培训申请审批。一是划定培训范围。我们通过村民代表推荐、评议、到户核实、反复比较和公示等公开的程序和公正的方法,将农户分为民政救济户、绝对贫困户、低收入户和一般户,对这三类贫困户进行分类登记造册,并对贫困户需要参训的中青年劳动力情况登记到人,这些登记在册的贫困农民在培训时才能享受政府的特殊扶持。二是严格培训条件。我们对于在扶贫部门登记在册的贫困户的中青年劳动力,且品行端正,身体健康,具备所学专业的接受能力和发展潜能的纳入培训。三是把握操作程序。贫困农民技能培训的申请审批工作,我们始终坚持严格政策、方便群众、节省开支,通过广播电视、宣传专栏和村组会议等形式,做好宣传工作,将扶贫培训政策、参训的基本条件、培训学校及专业、收费标准、培训学校的招生须知等内容向群众公示;对于符合条件的贫困农民填写《贫困农民技能培训申请表》;村委会对申请名单审查后上报乡镇扶贫办并予以公示。我们对民政救济户和绝对贫困户的劳动力培训经费实行全免,对低收入户劳动力培训,只收40%—60%的培训经费;学校组织被批准的人员进行体检,对体检合格者发给入学通知。

四、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技能培训。为了适应市场需求,提高培训质量,增强学员就业能力,降低培训成本,我们坚持强化劳务品牌意识,办出自身特色,高标准、严要求、出精品。一是做到军事化管理。我们从言谈举止、生活习惯等细微之处入手,对学员进行全面正规的训练。学校聘任军事教员,对学员吃、住、行和大小活动都采用军营的管理方式,使学员能尽快改变不良习惯。二是做到规范化教学。我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选择规范实用的教材,聘用既能言传又能身教,尤其是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采取科学合理、因材施教的培训方式,对学员实行奖优罚劣,鼓励他们刻苦磨练,早日成才。三做到人性化服务。在后勤服务中我们以学员为中心,一切为学员着想,既讲经济效益,更体现出对学员的关爱和情感,确保学员安全,方便学员生活,促进学员学习,降低学员开销。

五、加强组织领导,拓宽就业渠道。县政府成立了以分管领导为组长的贫困地区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培训领导小组,县扶贫办与培训学校具体负责培训规划的编制、培训科目的设置、培训对象的审定、培训经费的筹措、就业安置的督察等工作。培训的目的在于就业,就业的情况是衡量培训效果的根本标准。我们通过多种途径,力争使受训的贫困农民就业率达到100%、就业稳固率在90%以上。我们坚持自主择业优先,充分尊重学员就业的选择。学员自己能找到比

第三篇:做活“转”字文章增加农民收入

**县位于**省西部,是新阶段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辖**个乡镇,***个村,**万人,其中乡村户***万户、**万人,**万个劳动力。我县地处秦巴山区,境内山高陂陡,裸岩连绵,沟壑纵横,地块破碎,素有“八山半水一分半田”之称。版图总面积***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万亩。目前,我县低收入人口还有**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其中***万人尚未稳定解决温饱,每年返贫率在**%左右。

近几年,我县为发展劳务经济,对贫困地区农民开展技能培训,把农民培训作为一个大产业精心实施。我们坚持以培训为载体,以就业增收为目标,探索出了“政府主导、学校承办,社会支持、学员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安置就业新路子。近年来,县扶贫办与青华职业学校联合下达计划招收贫困学员350名,其中特困生100名,减免学杂费近15万元。2004年招收的50名特困生,经过青华职校免费培训,已全部在沿海发达地区安置就业,这些学员通过在企业的锻炼,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增加了收入,实现了“一次培训、改变命运,一人打工、全家脱贫,输出一个、带动一片”的效果,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过程中,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镇云峰村三组女青年***,家庭十分贫困,全家三口人,1个劳动力,其母亲长期卧病在床,年人均纯收入只在500元左右,家庭十分贫困。2004年***通过县扶贫办的扶持,在青华职校学习了一年计算机应用,去年7月被学校安置在**省**市**电脑公司工作,年收入在2万元左右,其家庭经济状况大为改观。2000年以来,我们累计培训各类学员6000多人,毕业学员大部分被大中城市企业录用,安置稳定率达99%,部分安置就业的学员已走上企业的管理岗位成为决策层人物。据统计,通过实施转移培训贫困地区剩余劳动力,为贫困山区实现劳务收入近1000多万元。我们的做法是:

一、统一思想认识,把握办学方向。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是国家继整村推进之后抓的又一项新的重要工作,是衡量扶贫开发工作成败的一项标志性工作。做好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与就业培训,大力发展贫困地区劳务经济,对加快我县农村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经济发展将会起到积极影响和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培训工作,坚持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牢固树立“统筹”的理念,充分发挥贫困地区劳动力资源充足的优势,围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按照产业化发展的思路使农村劳动力培训成为产业,根据开发与保护并重的要求不断促进人力资源开发稳步、持续、健康发展,以人力资源开发促进物力资源开发,加快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二、认真调查研究,精心编制规划。一是搞好调查摸底。为做好此项工作,我县抽调人员组成专班分赴12个乡镇,对100个村和部分集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进行了详实的调查。据统计资料表明,我县近10万人需进行劳动力转移与就业培训。其中2003—2004年初中毕业学生总数20200人,继续享有高中教育的仅占30%,尚有14200人步入社会,需自谋职业;农村富裕劳力近6万人;城镇待业人员及下岗职工2.6万人。这部分人员已构成我县劳动力转移与就业培训的丰富资源。二是明确培训目标。根据调查情况,确定了我县贫困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培训的总体目标,2004至2009年拟定转移与培训贫困地区劳动力就业30000人。三是拟定培训内容。我们通过市场调查,顺应市场需求,拟定了计算机应用等12个专业。

三、锁定培训对象,培训申请审批。一是划定培训范围。我们通过村民代表推荐、评议、到户核实、反复比较和公示等公开的程序和公正的方法,将农户分为民政救济户、绝对贫困户、低收入户和一般户,对这三类贫困户进行分类登记造册,并对贫困户需要参训的中青年劳动力情况登记到人,这些登记在册的贫困农民在培训时才能享受政府的特殊扶持。二是严格培训条件。我们对于在扶贫部门登记在册的贫困户的中青年劳动力,且品行端正,身体健康,具备所学专业的接受能力和发展潜能的纳入培训。三是把握操作程序。贫困农民技能培训的申请审批工作,我们始终坚持严格政策、方便群众、节省开支,通过广播电视、宣传专栏和村组会议等形式,做好宣传工作,将扶贫培训政策、参训的基本条件、培训学校及专业、收费标准、培训学校的招生须知等内容向群众公示;对于符合条件的贫困农民填写《贫困农民技能培训申请表》;村委会对申请名单审查后上报乡镇扶贫办并予以公示。我们对民政救济户和绝对贫困户的劳动力培训经费实行全免,对低收入户劳动力培训,只收40%—60%的培训经费;学校组织被批准的人员进行体检,对体检合格者发给入学通知。

四、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技能培训。为了适应市场需求,提高培训质量,增强学员就业能力,降低培训成本,我们坚持强化劳务品牌意识,办出自身特色,高标准、严要求、出精品。一是做到军事化管理。我们从言谈举止、生活习惯等细微之处入手,对学员进行全面正规的训练。学校聘任军事教员,对学员吃、住、行和大小活动都采用军营的管理方式,使学员能尽快改变不良习惯。二是做到规范化教学。我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选择规范实用的教材,聘用既能言传又能身教,尤其是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采取科学合理、因材施教的培训方式,对学员实行奖优罚劣,鼓励他们刻苦磨练,早日成才。三做到人性化服务。在后勤服务中我们以学员为中心,一切为学员着想,既讲经济效益,更体现出对学员的关爱和情感,确保学员安全,方便学员生活,促进学员学习,降低学员开销。

五、加强组织领导,拓宽就业渠道。县政府成立了以分管领导为组长的贫困地区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培训领导小组,县扶贫办与培训学校具体负责培训规划的编制、培训科目的设置、培训对象的审定、培训经费的筹措、就业安置的督察等工作。培训的目的在于就业,就业的情况是衡量培训效果的根本标准。我们通过多种途径,力争使受训的贫困农民就业率达到100%、就业稳固率在90%以上。我们坚持自主择业优先,充分尊重学员就业的选择。学员自己能找到比学校推荐的岗位更好的岗位就业,我们优先学员自己的选择。我们对未能择业的学员由学校与企业签订用工订单,坚持定向安置为主,推荐学员就业,学员和企业之间平等地进行双向选择,双方意见达成一致,依法签订《劳动合同》,从合同生效之日,学员就正式就业。

我县在贫困地区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培训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离上级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将立足于贫困山区实际,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围绕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劳务产业化的目标开发人力资源,真正做到“开启民智、集中民意、凝聚民心、珍惜民力、推动民富”,实现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第四篇:立足扶持小企业做好支农大文章

立足扶持小企业做好支农大文章

近年来,崇阳县支行立足“县域实体经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市场定位,不断解放思想,灵活运用信贷政策,创新金融服务,较好地发挥了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支农、强农、富农”导向作用。截止2012年4月末,支持商业性中小企业达到11家,贷款余额12600万元,实现了银企和谐共赢。主要作法是:

一、着眼实际,在“小”字上寻求实破。

崇阳县地处鄂南山区,属粮食产销平衡县,传统的粮油产业链业务难以做大做强,加之,地方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大项目、大企业比较少,信贷支持缺乏有效载体,成为制约业务发展的主要瓶颈。对此,崇阳县支行,积极破解营销难题,针对县域农、林、牧、农村物流等中小企业发展迅速的新形势,不贪大,不弃小,脚踏实地,因地制宜,坚持从“小企业”做起,循序渐进,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中,开拓出了一片新天地,培养出了业务发展的新增长点。一是搭建营销信息平台。坚持定期召开政银企信息通报会、银企恳谈会,宣传农发行的信贷政策、信贷产品、利率优势;掌握政府引导意向、项目进园计划;了解中小企业资金需求,发布地方产业发展信息。建立了政、银、企沟通、互动与交流的良好环境。二是建立客户优选机制。支行成立营销专班,广泛深入政府部门、工业园区、企业调查,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档案信息,落实专班专人,一企一策,上门营销,改变旧观念,打破旧框框,建立起“不看眼前看发展,不看性质看信用,不看/ 61

规模看效益”的客户优选机制。将有效益、有市场、有产品、守信用的小企业及时筛选出来,建立项目库,择优支持。三是建立中小企业培育机制。针对小企业管理不规范、财务信息不健全、资金实力弱、抵押资产不足、企业缺乏融资经验的实际,支行一方面实行专人专企培育计划,帮助企业规范管理,积极创造农发行信用评级、信贷准入条件;一方面促进政府建立有财政背景的中小企业担保平台,解决中小企业担保难、融资难问题。目前,有13家中小企业得到农发行支持,建立了较为稳固的优质客户群,其中:从小微企业支持发展到产业化龙头企业有9家,贷款规模达到10900万元;属小企业贷款4家,贷款余额1700万元,4家小企业2011年共计实现销售收入8986万元,实现净利润1134万元,同时我行实现中间业务收入9万元,增加利润81万元,达到了银企双赢。

二、依托产业产品,在“特”字上做文章

崇阳县支行结合该县县域产业和农业结构发生新变化的实标,以特色产业和特色产品为依托,努力寻求信贷产品与特色客户资源的对接,开展特色化金融服务,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一是主打特色产业牌。近年来,在崇阳县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食品加工业、林业、养殖业、制造业等农业产业化发展迅猛,“农”字头中小实体企业如雨后春笋,崇阳支行紧盯市场和热点,以中小企业和活跃经济实体为载体,不断加大特色产业和产品的扶持力度,先后支持了食品加工企业4家,林特加工企业3家,养殖业2家,农村物流和制造业3家,培养出了如:众望牌麻花、天森牌家俱、秦江木业纤锥板、三普

牌蜂密、天南星医用X跟踪线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叫响品牌。崇阳小麻花全国闻名,生产小麻花的企业就有10多家,支行充分利用中小企业信用档案信息将这些有效益、有市场、守信用的小企业及时筛选,择优支持,用热情和执着服务感动客户,先后支持有小麻花生产的规模企业4家:众望科工贸、三普蜂业、桂花乡酒业、金欣食品,投放贷款3700万元,使崇阳的小麻花规模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高,如今,崇阳小麻花走出大山,香飘全国。二是主打特色服务牌。支行坚持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信贷指引》为指南,创新产品、创新服务,突破中小企业营销难题。在信贷产品运用上,突出农发行支农特色,开办了粮油收储政策性和准政策性贷款,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农业小企业贷款,农业科技贷款,农村物流贷款等6个信贷品种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天南星实业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生产医用X跟踪线的医药制造业,产品是由企业和华农科技大学联合开发的一项科研成果,生产原材料主要由面粉等农副产品构成,支行在营销过程中,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农发行信贷产品的对接点,以小麦等农副产品收购为切入点,灵活运用信贷政策,成功营销了农业科技短期流资贷款500万和中长期固定资产贷款1000万元,发放了全市农发行系统第一笔农业科技贷款,为支持农业科技产品开发转化进行了有益偿试。在信贷支持策略上,制订差异化服务方案,满足企业个性化需求。支行根据企业信用评级,资金实力,生产发展能力稳步实施“一般支持、重点支持、退出支持”的分类支持战略,逐企业制订营销与维护方案,对成长性看好,产品有效益有特色的小微企业主要以发放

200-3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为主,雪中送碳,解决企业生产资金需求,扶助企业成长;对企业发育完善、产品成熟、管理健全、有一定实力的中型企业和产业化龙头企业,以投放中长期固定资产贷款为主,以流动资金贷款为辅,锦上添花,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加速企业成长。截止2012年4月末,累计支持9家涉农企业,流动资金贷款余额达6918万元;累计支持4家产业化龙头企业,产业化中长期贷款余额达到7500万元。在信贷支持方式上,拓展和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信贷产品组合,将中小企业资源打造成信贷业务拓展的新亮点。崇阳县碧云牧业饲料有限公司是一家生猪养殖企业,同时也经营玉米饲料加工业,崇阳县支行为满足企业多元化经营的资金需求,将准政策性收购贷款和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组合运用,2011年9月份,先后发放产品化龙头企业贷款500万元,解决企业日常饲养牲猪的资金周转和运作,而到玉米收购旺季,在企业资产应抵尽抵的基础上,根据上级行准政策性收购贷款允许留有一定风险敞口的信贷政策,又及时投放准政策性收购信用贷款500万元,帮助企业收购储备粮食等原材料,缓解企业因为资金供应链不足而带来的融资难问题。2011年,支行在全面落实风险防范措施的前提下,全年累放贷款10100万元,累收贷款11538万元,净增贷款2910万元,存款余额达到3898万元,实现中间业务收入25.54万元,实现利润670万元,比上年净增298万元。通过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崇阳县支行贷款结构和贷款品种单一的状况得到改善,各项工作指标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突出风险防控,在“管”字上下功夫。

中小企业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很多方面先天不足,尤其是风险控制能力相对脆弱,崇阳县支行在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同时,本着“内控优先、制度先行”的原则,围绕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不断摸索加强信贷管理与风险防控的新举措。一是注重开展以企业生存和发展能力分析。以企业“三品”(企业法人的人品、产品、押品)的综合判断,以企业“三表”(现金流量表、水电表、工资税金表)的调查入手,克服过去只重视贷款抵押物的单一管理模式,前移风险防范关卡,防范企业经营的市场风险;二是注重规范信贷管理。按照“贷前调查、贷中检查、贷后评估”的工作流程,规范信贷人员对每一个贷款对象的全程监管。在贷前调查评估阶段补充信贷人员初次营销的洽谈内容,借款人的资信状况分析,银监会“三个办法一个指引”规定的企业营运资金需求额度测算和新增流动资金贷款额度测算,按企业生产经营实际和合理的资金需求,确定贷款额度,避免贷款盲目投放和贷款投放过度的操作风险,审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在办贷过程中,灵活采用企业有效资产抵押和担保公司担保相结合的方式,做到信贷风险可控,企业现金流和抵押资产全覆盖;在贷后监管上,重点以企业风险预警检查表为主体,以企业账户管理和资金归行监测为突破口,着重开展“你了解你的客户”分析活动,建立贷款后评价、大额客户分析、信贷客户月分析制度,形成风险预警与防范的常态化。三是注重落实双单作业。支行针对企业风险程度,以代理保险业务为着力点,扩大了企业财险险种,由单一的财产险扩大为财产险、货物运输险;由意外伤害险扩大到雇主责任、团体医疗

险,企业法人代表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为信贷资金安全建立第二道“防护门”。崇阳县支行通过这些办法落实了加强风险防范管理措施,4年以来,累计发放中小企业贷款27笔,金额29700万元,收回贷款28000万元,企业按期还本付息,没有出现一笔不良贷款。

咸宁农发行办公室 二0一二年五月九日 联系电话:82080118208012 地址:咸宁发展大道21号

第五篇:夯实产业基础做活旅游文章.红山镇乌云山茶叶公园游泳工作情况汇报2006

夯实产业基础 做活旅游文章

红山镇乌云山茶叶公园旅游工作情况汇报

乌云山村位于英山县城北3公里处,版图面积1.8平方公里,全村现有人口890人,256户,25个自然垸;耕地面积440亩,茶园450亩,水面积180亩,这里群山环绕,四野碧翠,是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好地方。村内有湖北省人民政府准予对外开放的佛教活动场所“乌云寺”,有大自然鬼斧神工依崖而立的“倒挂仙人”,有耐人寻味、神秘莫测的“乌云朱迹”、“沁心盆”,有新建的“百竹园”、“百草园”、“百果园”和“水上茶楼”、“水上乐园”、“茶轩”、“温室大棚茶叶基地”等景点,依山傍势,浑然天成,优美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融合在一起,相互映衬,有着极高的旅游观赏价值。每年来乌云山茶叶公园旅游的各类游客达到20多万人,创旅游综合收入500多万元,因旅游带动的产品及纪念品销售等附加效益达600多万元,增加的纳税额达60多万元,旅游业已成为乌云山村兴村富民的一大支柱产业。几年来获得了各种荣誉称号:99年被评为全省红旗党组织;2001—2005年连续两届被评为黄冈市文明单位;2004年被黄冈市旅游局评为旅游工作先进单位;2006年被纳入全省“百镇千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乌云山村的主要作法是:

一、狠抓产业结构调整,壮大产业活旅游

过去的乌云山村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山区村,人多地少是该村的最大实际。六十年代全村“吃粮靠供应、用钱靠救济”,“吃太湖苕,烧罗田苞茅”是该村贫困面貌的真实写照。种粮无田地,发展无产 1 业,集体经济陷入死胡同。90年代后期,在县委、县政府“农业抓产业、产业抓特色、特色抓茶叶”思路指引下,村两委一班人认真分析形势,结合该村实际,提出了“产业兴村,旅游活村”的工作思路,坚持一手抓产业结构调整,一手抓旅游开发。通过与群众算经济帐,效益帐,确立了茶叶在农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解决了群众“是种粮还是种茶” 的矛盾问题。从此,茶叶产业与旅游开发走上了良性互动的发展轨道,成为支撑该村经济发展的两大支柱产业。

为把茶叶产业做大做强,村两委一班人紧紧抓住国家政策向农村倾斜的有利机遇,引导村民狠抓茶叶产业结构调整。十几年来,全村共改造低产劣质茶园120亩,新建高标准、无性系茶叶基地260亩,投资40多万元建起了温室大棚茶园40亩,开发了反季节“冬茶”项目。全村户平茶园1.8亩,人均茶叶收入达到2600元。走对一着子,活了一盘棋,乌云山村茶叶产业的兴起不仅带活了一方经济,同时也促进了旅游开发事业的快速发展。1997年,县委、县政府根据乌云山村独特的地理条件和自然资源,决定把乌云山村建设成为全国第一家以茶叶命名的“茶叶公园”。1998年4月20日,“乌云山茶叶公园”正式挂牌成立,原湖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张洪祥同志欣然为公园题写园名。建设“茶叶公园”思路的确立,给该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的改造升级,提升了该村在社会上的知名度。茶叶公园自挂牌之日起,先后接待了原北京军区副司令员袁捷、原南京军区政委傅奎清、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汝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省长罗清泉都亲临该村视察、检查指导 工作。领导的关心和爱护,为该村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强劲动力。美国、日本等外国友人和商人亦慕名而至,所到之处无不交口称赞,称其为“鄂东绿色明珠”、“世界第一座茶叶公园”。

二、狠抓龙头企业建设,拓展市场促旅游

乌云山茶厂成立于1968年,由于建厂时间早,厂房狭小,设施陈旧,不适应茶叶产业发展的需要。随着旅游业的兴起,来乌云山旅游观光的游客不断增多,简陋、落后的厂房成为旅游发展一大障碍。为改变落后的加工条件,树立该村“茶叶之乡”、“旅游之乡”的良好形象,1998年该村对原茶厂进行了改扩建,新增厂房面积600多平方米,地面全部铺上了地板砖,新添制茶设备35台套,茶叶日加工能力达到300公斤以上。在搞好茶厂硬件建设的同时,软件建设也取得了重大突破。一是加大了科技培训力度,提高了种茶制茶水平。聘请省茶叶专家为茶厂员工讲授种茶、制茶技术,茶厂拥有了一大批茶叶专业科技队伍,茶叶种植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了茶叶的无公害化栽培,标准化制作。茶厂生产的“英山云雾茶”多次在各种茶叶评比中摘金夺银。茶场先后被授予英山县“十佳明星茶场”,湖北省“无公害茶叶示范基地”。二是加大了品牌建设的力度。2001年,根据茶叶产业发展的需要,该村认识到没有品牌的产品是不长久的,要使自己的产品被消费者接受和认同,必须拥有自己的产权标识。为此,该村向国家工商总局申请了“乌山春”牌茶叶商标,拥有了自己的条形码,建立了茶叶的防伪查询系统。有效地规避假冒伪劣商品的侵害,赢得了消费者的尊重,提升了自己的形象。三是加大了市场开拓的力度。茶厂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开通 了网上销售项目,实现了“鼠标轻轻点、财源滚滚来”的目标,通过不断改进包装技术,提升包装水平,茶叶包装的质量档次不断提高,促进了茶叶销售。同时,茶厂建立了一批专业营销队伍,长期从事茶叶营销工作,拥有十多个茶叶特约经销点,网站延伸到全国三十多个大中城市,茶叶的销售量、销售额年年递增。2006年茶厂共产干茶3.2万斤,创产值290多万元,完成利税28万多元。带动了全村及周边地区茶叶产业的繁荣。以茶叶为主导,茶叶公园的品牌进一步叫响,“游茶叶公园,品乌云山茶,吃农家饭菜”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随着销售网络的不断扩大,慕名而来的四面八方客商及游客峰拥而至,在联系洽谈茶叶生意的同时,乌云山茶叶公园独特的秀美风光也深深吸引着他们。1999年英山县旅游局在公园建立了“茶之旅”专线,开发茶叶“自采自制”旅游项目,丰富了旅游产品形式,在品茶休闲之余,每位游客都忘不了给自己的亲朋好友带去公园最好的礼物——茶叶。游客成客商,客商成游客是该村旅游发展的一大特色。

三、狠抓配套设施建设,搞好服务兴旅游

一是加快景区景点建设。乌云山茶叶公园既是茶园,又是公园,境内景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一直不被人所知,难以发挥旅游经济效益。为把资源变资本,加快旅游开发步伐,该村根据公园内各个景点的不同情况进行合理规划,不断增加景点,不断翻新花样,先后投资80万元在环公园的月牙湖建起了集娱乐、餐饮、休闲于一体的水上茶楼;投资50万元建起了水上乐园,开发了水上游艇、冲浪等旅游项目;投资80多万元对乌 云寺进行了改扩建,在“倒挂仙人”崖重塑了烈女像,新建了“品茗亭”、“望仙亭”、“茶轩”等景点。去年,该村还结合茶叶产业发展,投资50万元建起了极具现代特色的茶艺馆,在品茶休闲之余为广大游客表演茶道,使广大游客在公园饱览秀美山川景色的同时,还能领略到精湛的茶艺表演所带来的种种乐趣。经过几年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公园的景点数量不断增多,质量不断提高,大小景点从8处发展到16处,奠定了旅游发展的坚实基础。

二是加快园内基础设施建设。随着人们对乌云山茶叶公园了解的不断深入,前来旅游观光的游客日益增多,与此同时,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突出问题日益显现出来。为使游客进得来,留得住,玩得好,在搞好景点建设的同时,着重对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共完成了“四大工程”建设任务:

1、组组通路工程。对公园主要公路干线进行改扩建,硬化了3.1公里的环湖路,修通了公园至乌云寺的村级公路,完成了百步台阶的建设,全村6个组,组组修通了致富路,公路里程达10余公里,投入资金120万元。

2、饮水工程。借助“饮水解困”项目,全村新建水井92口,户户吃上了自来水。

3、通电工程。随着人们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用电需求增多,投资2万多元更换了供电设施,满足了群众用电需求。

4、通信网络工程。新建移动通信基站两座,通信信号全村百分之百全覆盖。如今的乌云山村家家通电话,户户有手机,个个骑上摩托车,人人看上有线电视新节目,呈现出新农村建设的一派富庶景象。

三是加快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旅游业的兴起,为该村经济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促进了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依托旅游开 发,村两委鼓励农户开办“农家乐”。到目前为止,全村共发展“农家乐”35户,直接从业人员达到200多人,间接提供劳动就业岗位300多个;为加强对“农家乐”的行业管理,规范其经营行为,提高其服务水平和档次,在管理上:一是成立了旅游业管理机构,制定了旅游业规范经营的行规制度;二是多次聘请知名厨艺专家对农家乐从业人员进行培训,组织他们外出参观,学习,借鉴他人经验,旅游接待的水平和档次不断提高。据统计,2005年,公园“农家乐”共接待各类游客10余万人,经营收入达到400多万元,增加税收40多万元,来茶叶公园“吃农家饭、尝农家菜、品特色茶”已成为一种消费时尚。

四是加快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开展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旅游开发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组织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成立了思想道德建设协会,发挥他们年纪长,威信高,善于做思想工作的长处,以组织编写快板、顺口溜、打油诗等形式,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说、拉、弹、唱等手段,引导全村群众树新风、弘正气、除陋习,促进了文明新风的形成。在广大党员中开展“设岗创星”活动,根据党员的不同情况,分配党员不同的岗位,党员的岗位意识、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党员的核心作用得到了进一步发挥。扎实开展生态文明新村创建活动,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引导群众建设小康住宅楼,大力推行改水改厕改圈改灶气工程,村容村貌发生了可喜变化。全村95%的农户住上了新楼房,组组开通致富路,家家用上放心电、吃上自来水、蹲上卫生厕,人人看看上新节目,掌握新信息,个个骑上摩托车,充分显示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的无限生机和活力。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开发目标

几年的建设与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变化和成绩,但与各级领导的要求和国家的质量标准要求相比,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主要是公园建设的速度与日益增长的客流量还很不适应、很不协调。当前急需解决的:一是投资200万元改造公园内的道路,实现硬化目标,使游客进得来,出得去;二是投资100万元新建旅游环保厕所、垃圾箱、垃圾运输车及垃圾处理场、停车场、去乌云寺景点游客步游道等基础配套设施;三是投资100万元购臵园内环保环园电动车;四是投资100万元整治开发水上乐园景区。

几年来,乌云山茶叶公园在各级领导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扶持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我们决心借这次检查验收的东风,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艰苦创业,为建设好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再作新的贡献。同时,也希望各级领导对乌云山茶叶公园的建设给予更多的指导和扶持,真正把公园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旅游风景区。

二00六年十一月六日

下载信贷围绕产业转做活支农大文章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信贷围绕产业转做活支农大文章.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