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辛亥革命观后感
篇一:辛亥革命观后感
历史总是那么真实,却又那么令人难以面对。
百年之前,帝国主义的侵越打破了那沉重的国门,清朝的统治岌岌可危。众多有志之士在屈辱和愤慨中决绝向前,意图壮大中国,扬我国威。
在这片古老宽辽却硝烟四起的土地上,多少英雄人物为了孕育民族自由站了出来,他们是人,不是神,当然害怕面临死亡,害怕那冷血无情的把把屠刀,支支枪管……他们为了真理和民主的自由抛头颅,洒热血,是他们的咆哮声惊醒了沉睡中的雄狮。
辛亥革命,一个封建统治下的必然产物。
在风雨飘摇的封建统治中,有一批接受了西方先进的文化与思想的青年,为了中华民族的自由与民主,悄然成立了一个个革命的团体。这些团体成为了革命的火种,成了日后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
也就是他们,当许多仁人志士还在为如何打破帝王统治的镣铐而冥思苦想时,在中国湖北武汉,武昌起义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为中国从封建统治走向新时代而打响了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枪。
1911年10月10日,新军工程的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等人率领士兵鸣枪冲出营房,占领了楚望台军械库,震动中外的武昌起义爆发了。经过一夜的激烈奋战战,革命军占领武昌。几日后,武汉三镇全部光复。
辛亥革命一声炮响不仅赶跑了两百多年的清皇朝,还使中国绵延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从此永绝,也同时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这具有历史意义的革命,为走向民主共和奠定了基础,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可这次革命是偶然爆发的吗?不,他是必然的,只要中国还处于贫穷愚昧的,只要中国还处于落后挨打的,这次起义一定会爆发,它是封建统治下的必然产物。
时过百年,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尽,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先烈们的革命事迹。是他们的鲜血和他们的生命的铺垫,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和平年代。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我们出生在一个和平幸福的年代,而作为在和平幸福年代的我们必须牢记历史,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和优良品质,努力学习,为我们的社会,为我们的祖国,作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篇二:辛亥革命观后感
最近几日老在往汉口跑。周六的时候聆听了罗时汉作家的讲座并和人文武汉的一些朋友们聚餐;周日前往汉口则因为计划临时被打乱而打了场乱仗;今天我又来汉口,是为了观看电影《辛亥革命》。
先来打个总分。如果以100分为满分的话,单纯以普通电影观众的身份,这个片子我可以打80分。但是无论是以一个湖北人、武汉市民或是一个历史工作者的身份,我都顶多只能打个65分。
那就先说说这个80分。整部片子的架子还算是可以的,从秋瑾就义到孙文辞去大总统,这个时间段的选择是比较恰当的。从各个部分来看,秋瑾就义和黄花岗起义这两个部分拍得不错,特别是黄花岗一段,气氛渲染很好。而以前不大被人们注意的阳夏保卫战,在这部片子中也着了较多笔墨。
接下来我就要以另外三个身份来吐槽了。首先,如果我是湖北省委宣传部,看完这个片子我会比较窝火的。你看看黄花岗,再看看武昌起义和阳夏保卫战,前者看得人想哭,后者看了却没多大感觉。好歹我们出了很多钱给你们搞,你们还是把心思都放在了广州,怎能不让人讨厌?黄花岗起义和武昌首义阳夏保卫战完全不是一个层次的历史事件。固然黄花岗的历史中存在许多值得文艺创作的良好素材,但是难道武昌起义和阳夏保卫战就没有了吗?武昌起义的镜头全是几个匆匆而过的走马灯,一场赶一场,几个巷战镜头的街景哪里像一丁点武昌城?分明看着恍若上海的租界。从头到尾我觉得还不如《建D伟业》片头那个城头插旗的镜头有feel。更荒唐的是蛇山炮战的一个镜头,民军的火炮竟然是在朝山脚下的咨议局打,这实在是惊世骇俗。武昌起义中的一些动人瞬间,比如塘角纵火、攻占楚望台、炮轰总督署、廖克玉劝跑瑞澂、瑞澂打洞出逃等全都完全没有涉及。最可恨的是阳夏保卫战的部分。首先这个外景就很荒唐,武汉近郊方圆二百里,都很难找出像那个样子的高大山体,那哪里是阳夏保卫战?换成拍27年后的田家镇保卫战还差不多。虽然编剧涉足了阳夏保卫战这一段历史,这一点值得表扬,但我觉得其对这段历史的解读和理解啊实在是too simple和naive。刘家庙首战大捷、冯国璋火烧汉口、龙王庙激战、民军反攻汉口、清军包抄汉阳、归元寺大火等等等等……无数可歌可泣,令人动容的历史片段,他都没去拍,拍来拍去就那么几个荒郊野岭的镜头和唧唧歪歪的对话,实在是既失望又讨嫌。这里又要强调一个我认为这个片子里的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从头到尾,武汉特色太淡太淡。没有一个武汉三镇的全貌,没有警钟楼、奥略楼、洪山宝塔、汉口水塔、龙王庙、归元寺、晴川阁、古琴台等当时武汉的标志性建筑,也没有一个汉江的镜头。看完了这个片子,还是对辛亥革命时的武汉的历史面貌一无所知。
再说武昌起义后,几个民军士兵升起十八星旗的镜头倒是不错,不过接下来的一个重要事件——《鄂州约法》的诞生又只字未提。在这个问题上,这部电影还是陷入了俗套,只提后来的《临时约法》,而完全无视《鄂州约法》之前的存在。此外,另外一个重要事件:黄兴拜将也完全没有一丁点涉及。这里就要说到黎元洪这个人物了,总的来说,这个黎元洪的刻画,比以前要进步了,但是我认为其仍然有较为严重的贬损倾。
篇三:辛亥革命观后感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的枪声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是它,推翻了两百多年的清王朝;是它,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是它,开启了新中国的大门。
辛亥革命已经过去了一个世纪,今天,我们纪念辛亥革命,就是要牢记历史所给我们的教育和启迪,深刻认识和领会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珍惜现在,就是尊重历史;尊重历史,就要开启未来。
我自豪,辛亥革命的第一枪——武昌首义爆发。历史证明,湖北是先进思想的源泉。历史上曾今说过“唯楚有才”,在这片荆楚大地上诞生了无数杰出的仁人志士和革命先辈。辛亥革命是一次历史的变革,它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而目前在湖北实施的“中部崛起”战略必将推动湖北乃至全国经济社会的大发展,我们今后的生活将会变得更加富裕,更加美好。
我骄傲,我生活在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幸福生活之中。我的家乡房县通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可喜变化,“谷竹”、“十房”两条高速公路建设正在快速推进之中,“十宜”铁路即将动工建设,“竹房”城镇带建设如火如荼,新农村建设必将进一步缩小城乡距……我坚信,房县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我立志,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学习革命先辈爱国、革命的不断进取的优良品质,将这股炽热的爱国精神转化为刻苦学习、力争上游的强大精神动力,从小做起,从自己做起,使自己将来成为有用之才,为建设更加繁荣美好的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二篇:《辛亥革命》观后感
《辛亥革命》观后感
还记得刚开始看完《辛亥革命》这部电影时的心情,那种百感交集让我和激昂澎湃的心情至今仍让我觉得不可思议。而且,虽已相隔一月之久,回想起来,依然感觉热血沸腾。
虽然中国不幸被那样一个无能的朝代统治着,老百姓被那样的官僚政府压迫着,但是,一个巨人在沉睡中苏醒后却力挽狂澜于即倒,不顾自身安危,以一人之力、肺腑之言唤醒麻木的国人。他的一言一行都直指那个落败不堪的清政府,终于,一百多年前,他领导的革命,结束了清政府在中国两千多年的统治。
看完这部电影,有很深的感慨,甚至恨不得投身都那场革命中去,或者说为没有亲身经历那场革命而感觉到遗憾。电影里,孙中山先生的高大形象大多是通过他的演讲表现出来,其中有两次演讲让我印象最为深刻。
第一次是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先生在华侨筹款大会上的宣传。他宣传的对象是在场的华人华侨,海外华侨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身在异乡常常遭受洋人的欺凌、屠杀和奴役,心中最希望的就是中国能够早日强大,中华民族能够早日复兴。他在演讲前并没有故意隐瞒广州起义已失败的事实,而是直接向在场的华侨华人说:刚刚得到消息,广州起义失败了,吾党菁华,付之一炬。这些年轻人,有的才华横溢,有的家境优越,有的新婚燕尔,为什么甘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为什么明知牺牲还要一往无前?为的是推翻帝制,建立共和!为的是一种信念,一种信仰!在场的华人华侨们无一不被先生慷慨激昂的宣传感动得热泪盈眶,唏嘘不已。以致他们在听完国父的宣传之后不仅没有因为广州起义失败丧失对革命事业的信心,反而纷纷毁家纾难,慷慨解囊,更加义无反顾的资助国父的革命事业。
第二次是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廷为了镇压革命,急忙派出驻英公使唐维庸向四国银行游说,妄图以国家主权为抵押贷得巨款以充军用。为了与清廷抗衡,孙中山先生不顾个人安危,单刀赴会火速赶往欧洲劝说四国银行不要贷款给清廷。这时,国父所面的宣传对象已变为银行的经理、董事们。这些人和华人华侨完全不同,对中国是否强盛零、中华民族是否复兴毫不关心,他们的脑子里唯一关心的只是自己的经济利益。针对这一情况,国父巧妙的改变了宣传策略,闭口不谈民族复兴,而是大肆宣讲清廷不过是一个日薄西山、奄奄一息的专制政府,如果四国银行贷款给清廷用于镇压革命的话,不仅将遭到全中国人民的诅咒和痛恨而且他们的巨额贷款也必将化为泡影,毫无任何经济利益可言。国父的一番话直击这些金融大佬们的要害之处。最终成功的促使四国银行做出“暂停贷款给清廷”的决定。极大的鼓舞了革命士气,有效的摧垮了清廷垂死挣扎的经济基础。
电影里面谈的最多的是“革命”,“为什么要革命?”,“革命不是为了赢得一场战争,而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活得更好,活得更有尊严”。革命不是玩命,革命是一种信仰,人们为了这个信仰不顾一切地努力,但是,有革命就会有牺牲。电影里在众多的烈士中,林觉民的形象是比较突出的,一袭白衣血迹斑斑,红白相映,慢慢沉入大海,满腔的爱国之情随着波涛滚滚东流。他的死,死的悲壮,死的无憾,死的凄美。辛亥革命胜利了,是无数这样的热血男儿用青春和生命换来的。一幢幢炸毁的房屋,一具具血肉模糊的尸体,一组组触目惊心的数据,才换来了我们现在的安宁。
看了这部电影,感触之外也让我们更加懂得珍惜生活。处于太平盛世的我们,也应懂得居安思危,更加努力地学习、工作,为了我们自己,为了我们美丽的祖国,也为了不辜负所有烈士为我们所做的牺牲。
第三篇:辛亥革命观后感
观《辛亥革命》有感
《辛亥革命》它更多的是像一部史诗,导演和演员们从浩瀚史河里将它铺成开来,展示在人们面前的是从未忘却的震撼与从未消退的爱国之情。面对积弱的中国,那些年轻的生命决定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那是一个用生命成全革命,用革命改变命运的年代。
沉睡很久的中国,在近一百多年里似乎就没睡过安稳觉了,当它正要睡着之时,便会被一声声的炮弹惊醒,然而惊醒之后又做些什么呢?人的不同便在于此,有的人惊醒了,可仍是迷迷糊糊;有的人惊醒了,可仍是选择假寐;有的人惊醒了,毅然用身边的武器去保护自己的家园;有的人惊醒了,选择呐喊呼唤,为的是信仰,为的是国民都有尊严的活在现实里。不止《辛亥革命》,看过许多题材的革命电影、小说、杂文以及根据历史的经验,不难发现青年团体总是最易接受新思想的人群,总会出现许多慷慨赴国难的英雄。公车上书如此,戊戌变法如此,广州起义如此,辛亥革命如此,五四运动如此!或许他们微小得连名字都没留下,或许他们的生命仅是昙花一现,可是每个人的气节都深深地撼动今人的心。
《辛亥革命》里那些年轻的生命,在战场上义无反顾,视死如归的精神,便是一种气节。广州起义里,在形势不利之下抱着炸弹冲向敌军的喻培伦,反攻汉口之战里,小湖北抢着用炸药去毁坏敌军的火力,他们最后的结果都不言而喻。可是选择走上这条路了,便没有再退缩,他们明知道结果却还是毅然前行,到底是为了什么!影片中的孙中山先生说是为了信仰。林觉民被捕后选择与战友同生共死,他说大清诛他的命,他诛大清的心。在那个年代,即使今天,那也是一句震天动地的话。他不怕,那些战场上的革命烈士不怕,我说是因为他们有梦想,梦想那个孙中山先生一直提到的共和民主的国家。因为梦想,他们便舍了性命的去追逐,他让我忍不住问今天的我可曾为了梦想毫不迟疑的去奋斗,或者说我有梦想吗,有一个怎样的梦想?这些轰轰烈烈的悲壮场面总是让我忍不住自思己身,纵做不到他们那般大义凛然,可曾为自己的人生寻找一个值得为之奋斗拼搏的理想,可是善待了身边的朋友,可有荣辱与共的知己。清醒的人生该有一定的思考!
对小人物细节的描写造就了悲壮慷慨的精神,对大人物的笔墨却是书写了革命的篇章。电影从头到尾不断有人在问革命是为了什么,我想这不仅是在点明一种核心思想,更是一种真实的表现。在那个年代,确实有许多的人都不明白革命是为了什么。当然,不同的人对革命有不同的理解,但他们的本质是一样的。秋瑾说革命是为了给天下孩子造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林觉民说革命是替天下人谋求永久的幸福,孙中山说革命是让社会进步的理念从此深入人心。说到底革命都是想让我们这个国家的人民活得有尊严、活得幸福。所以孙中山一直在海外寻求革命的资金资助,一直为国内革命费心尽力,所以黄兴以及他们许多人总是奔赴革命第一线以生命为赌注,赌一个民主共和的未来。战争最终算是胜利了吧,但革命并不是战争胜利了就结束了的,那不是革命的目的,革命是要让中华民族真正的屹立在世界的东方。看着电影,心里却觉得堵着了,明明可以将民主共和的观念继续下去的,革命果实却被袁世凯窃取了,这不是可惜,而是为曾经牺牲的那些年轻生命哭泣。
有时候总在想那句话,“善始者实繁,而克终者盖寡”。有一天我发现我倾尽全力去做的事,却在某一个地方无法继续下去了,我是该选择放弃呢,还是固执着不肯离开。看着辛亥革命的革命成果落入为一己之私之人手里,满满的是些无奈,是今人对那个时代那个政治走向的无奈。那时我仿佛就懂得了,不管有多难,不管要用多少时间,我都要去闯,即使遍体鳞伤也是不回头。因为我知道了,如果我不去做,将来必定后悔。唾手可得虽是好,但也失去了过程中的辉煌;费尽心力虽说付出了许多代价,但总是有人感动于用泪水和汗水换来的成功。有人说人生最珍贵的东西不是已失去和未得到的,而是现在正拥有的。我现在正拥有青春,怎能将它闲置任凭它失去、任凭一切得不到!
后来战争结束了。人们都说战争残忍,却少提及战后场景。《辛亥革命》中有两次为革
命者收尸的场景,赚得许多人声泪俱下,仅是画面制作精细真实的结果吗?肯定不是。战后的大地,生命如同草芥弃于斯;战后的空气,凝结着血腥静于此;战后的人心满是苍凉,寻找着鲜活的生命,哪怕只有一丝微弱的呼吸。贴近他的面颊感受体温、感受呼吸,贴近他的胸膛感受心跳,她们不在一个已死之人身边停留太久,因为总是要寻找活的希望,生命有时候需要与时间赛跑。那些真实的画面只是给了我们一个触动心弦的机会,它让我们想起那些牺牲在某一片寂静山区寂静原野上的人们。于是我们感动了,我觉得是对生命的敬意,总认为生命不该这么轻易就失去了。不管革命的目的是为了什么,革命总是需要命来填的,不管是效命于清王朝的兵士还是为革命献身的烈士,都不希望这样就逝去了。他们都年轻,都有没看完的世界,都有割舍不下的亲人,可是对立的立场总是要用死来打开僵局。我们今天很少有战争了,却不得不悲痛于那个时代逝去的生命。
说到生命总免不了敬意与感伤,它总在也总要离去。我生活在和平年代自是将生命看得很重,其实任何时候人们都将生命看得很重,只是有的人找到了他认为的比生命更值得追寻的东西。曾经一位革命烈士写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表现出对革命的坚持,对自由民主国家的不懈追求,至死不动摇。我明白了信仰是一股强大的力量,难以摧毁。有人便也说道,一个民族有信仰它就不会倒。我想是信仰使所有人团结到了一起,为一个共同一致的目标奋斗,甚至献出生命。新中国的成立不正是如此!
《辛亥革命》里让人不得不提的一个镜头便是那一封封的绝命书,不管是写与谁的,不管是以何种形式来写,我都只能想到一个词:气节,这便是每一个青年的气节。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一念之间是大丈夫,一念之差便是愚昧。在这里,他们是为了革命,但我并不想在此言此,我只想说说写下绝命书那一刻的勇气。我只是不明白,真的可以将生死皆置之度外吗?人是感情动物,想到死时仍会不自觉抽搐吧。我能理解的就是朋友义、兄弟情、国家难冲淡了他们对死亡的恐惧,只带着人间温情去为那个未知的结果奋力一搏。每一封绝命书都是一颗催泪弹,戏里戏外无人幸免,这时候眼泪代替了一种崇敬之情。所以很多时候,眼泪无关风月,只为那一刻感动。
电影收场了,人生并没收场,相反是一个更清晰的开始。于战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于革命,我们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于青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于历史,奋发今日功,不忘昨时耻。
为情,千万珍重己身;为义,千斤不皱眉;为人生,千语作一言,时光静好。
昨日不可追,唯有铭记;今日风雨息,应当自由前行;不看明日风景,拥有今朝。
第四篇:辛亥革命观后感
辛亥革命电影观后感
观看完纪录片《辛亥革命》,我又想起了清政府的懦弱无能,想起了闭关锁国,想起了那些屈辱的历史。国门被轰开,主权被践踏。而正是由孙中山等人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封建帝制,翻开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
辛亥革命吸纳了当时几乎所有的中国先进分子,他们献身革命,同时也在革命中接受教育,不断修正改变积贫积弱中国的想法。孙中山作为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与当时的志士仁人们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尽管1911年的辛亥革命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悲惨境遇,但是它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扫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消灭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袭的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主革命,它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它使中国人民在思想上得到了一次大解放,同时也刺激了中国经济,它始终是利大于弊。
辛亥革命在清政府的强压和帝国主义国家的压迫下,取得了重大突破。当时革命军面临着武器不先进等问题还能取得突破说明了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如果当时清政府的君主开明圣贤,能做出明智的选择,实行改革,使中国成为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何乐而不为;他们为什么不这样做呢?因为当时没有人才,人们被书本儒化、钝化,意识不到当时清政府重农抑商,闭关锁国。导致大门洞开,金银大量流出,圆明园被毁。当时统治者也太迂腐,他们不重视国防能力,只在朝野上勾心斗角。他们以为中国地大物博。一次战役成功了,就忘乎所以,而不分析为什么成功,连续失败也无所谓,用赔钱割地来保全自己。他们为了利,加大赋税,对帝国主义者惟命是听,对人民不停压榨。想尽一切办法来讨取帝国主义者的开心。会有辛亥革命,清政府会破灭,封建制度被毁,这全部是必然。
正是以孙中山为首的志仁人士,他们保护了国家,保护了人民,使人民不在愚钝,让各种思想在人群中散步开来,正是有了这些思想,才有了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声的成功。因此它是值得纪念的。
光阴弹指间,辛亥革命已过去了一百周年,这一百年来,风风雨雨,点点滴滴,都将被人们铭记,一百年前,中国是一只生病的雄狮,可一百年后,中国生病的雄狮雄起了!中国强大了!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中国会更加美好。
第五篇:辛亥革命》观后感
9月29日,为响应号召,机车事业部车体车间党支部组织车间党员集体观看了为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筹拍的献礼片《辛亥革命》。
100年前,以国父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辛亥革命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但它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
影片中国父孙中山先生深情并茂的演讲使我记忆深刻:“这些死去的年轻人,有的才华横溢,有的家境优越,有的新婚燕尔,他们何以不惜身家性命不计成败利害,甘死如饴,只因信仰二字。”当秋瑾站在断头台前大义凛然的说出“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革命是为给天下人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给孩子一个温和宁静的世界。”革命的舞台上,有许多革命者因为信仰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他们深信自己的牺牲可以换得一种光明和幸福。正是一代代共产党人为了改变旧中国柔弱不堪、任人宰割的命运,抱着对中国美好未来的憧憬,才有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信仰,是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信仰,是共产党人走向胜利,走向辉煌的精神保障。
信仰是极其重要的,一个人如果有了信仰,在人生的大海中航行,即便遭遇到大风暴,或者当周围的人都失去安宁,你却觉得有一种神奇的保障,有信心可以渡过难关。作为八零后的我们,正是风华正茂,激情正举的年轻人,也正是当前社会各行各业续接上一代人社会责任的年轻人。有的人却因为现实的需要开始更多的注重现实的,物质的,很有时效性的东西,为生存所逼渐渐放弃了理想信仰,而过多的去追求所谓的荣华富贵,长此以往,便会觉得这是一个缺乏信仰的时代。其实,只要仔细观察,或是读一读历史,或是听老人们讲讲,就会发现,原来,信仰不是个遥远的名词,而是就在我们的身边。
党优秀的女战士郭纲琳,被捕后,哥哥耗费千元营救,都因她拒绝在国民党的悔过书上签字而作罢,牺牲时年仅27岁。张闻天心语——“我相信,我将永远相信,人生虽是到处充满了黑暗,但这黑暗的中间,时时有一点光明在闪耀着……(我)将认真地开始做一个无私的光明的找求者了。邓中夏狱中寄语——“一个人遇到挫折是难免的,也是不可怕的,可怕的是受到挫折便失去了信心。……敌人只能伤害我们的肉体,却不能动摇我们的革命意志,更不能动摇我们忠于马列主义。” 再次重温先辈们的事迹、诗篇、寄语,让我又一真正感悟到了什么是信仰的力量。
人活着,总要相信一些东西,坚持一些东西。失去信仰的人生,常常会迷失自己的生活方向;失去信仰的民族,必定难以拥有恒久的前进动能。而一个失去信仰的政党,更不会持久地赢得民心和大地的力量。无论是昨天、今天,抑或是未来——信仰,将永远扎根在我们的心中,镌刻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