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货币战争读后感
读宋鸿兵先生的《货币战争》整体感受有两大点:
一、是从历史的角度梳理了世界金融寡头的形成、发展的历史,追述了世界金融寡头的世界历次重大经济、政治、社会运动中的角色以及给社会经济造成的破坏,证明了金融资本的逐利的本质,分析了金融资本利用世界货币的涨与跌制造通货膨胀剥夺广大民众财富的种种手法!
《货币战争》讲的是从十九世纪欧洲银行家一步步发展壮大到操控政治、经济的走向,为自身利益服务的故事。比如那些财团操纵美国国会成立了私有的美联储,使得美国政府没有发行货币的权力,当政府需要发行货币则必须将美国公民未来的税收抵押给美联署向其贷款,而为此要支付庞大的利息。美联储要做的只是印钞票、再坐收利息。(政府没有权利发行货币)此外,几大财团还联合引爆两次世界大战,操控石油价格以获取石油美圆,操控各种国际组织如IMF、世界银行,掠夺第三世界国家的资源和财富,乃至引发多次经济危机。几大财团就是通过合伙抬高一国的股市和房地产价格,制造巨大的金融泡沫,达到一定高度后再抽身出来打压价格,引发泡沫崩溃,导致此国公司和民众的大量破产,再以极低的价格收购大量优质资产,从而控制一国的经济,获取巨大的利益的。现在小学生都知道国际关系就是利益关系,美国政府是受财团控制。所以这书对我来讲有着多颠覆事实的影响!
书中的源头指向罗斯柴尔德家族及其他金融寡头对于金权的极端占有欲,而其想法的实行是依借于其一呼百应的影响力而达成的,如果这种经济体制的内涵如此明显的不堪,为何仍有一代代的精英愿意投身于其中?世界走向的改变是否仅凭极少数人的思想行动?如果没有周边的气候条件,仅凭风眼的力量飓风就能形成并蔓延么?当人们恐慌于极少数人掌握世界的极端不公正时,其实每个人也正促进着这种不公正,在利欲攻心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相互残杀,不惜代价。不过是为了毫无必要地满足过分贪婪的欲望。欲望和恐惧卷起狂澜,黑暗的飓风由虚无而起,似受了魔鬼的庇佑般,周围的一切虽反应各异,却无不最终以各种形式成为其中,使它所向披靡、愈生愈烈巨大的漩涡将吞噬任何遏制的努力,甚至使它们成为它的一部分,世界疯狂的膨胀,却无法将它所带来的危机感置于自身的欲望之上,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出现或许本是历史的必然,恶浪已起,海啸只是迟早的事。
二、宋先生利用历史的分析,说明了亚洲金融危机与上世纪日本经济低迷、衰退的金融之迷,重点分析世界金融资本操作手法,并提出中国面临的危险。
书中描述为建立公平的经济体制,搏击俱乐部里Jack最终炸毁信用大楼,只有单纯的梦想家会这么做,这就像藤蔓缠绕住住所,我们只想一把火烧了它们,而暴力摧毁得更多是物质,永远会有贪婪的余孽在暴力的空隙中滋生最终使整个革命变质毁灭。等待细水长流的社会本质蜕变永远成不了解决当下问题的办法,直面的抵制相当于开门迎敌,难免有被同化的危险,但既然有人已认识到危机,无论怎么做,我们所能确定的就是不放弃任何的努力。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利用自己的低廉的劳动力和引进外资,成为了世界制造地,外汇储备一路飙升,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不断增大,而在近几年中国的股市与房市也是异常火暴,国际资本“热钱”在中国两市场上的推波助澜,使中国面临被世界金融寡头“剪羊毛”的危险。
在世界银行家的眼里,没有道德、没有伦理、没有人类的尊严,有的仅仅是为了高高在上所欲望的权利。当社会不存在货币,以“共产”存在时,银行家们将会失去他们的地位。另看“剪羊毛”资本家给发展中国家投资、大量贷款、外资入股,其目的无外乎两点:世界能源环境的地域转移、早就资本泡沫。环境转移很简单将高污染高耗能的生产线全部嫁接到发展中国家;资本泡沫在于其给其贷款的同时收取大量利息,收购廉价的物品,进行贸易差“剪刀差”牟利、创造繁荣与衰退的经济谋杀、、、、个人认为:打击这些金融财团最好的办法是恢复金本位的货币制度。所谓金本位,是指以黄金储备为货币发行的依据,并且持币人可以用固定的兑换率随时换取等值黄金。注意,在金本位制下,只有黄金的价格是固定的(即兑换率),而非其他商品的价格也是固定的,其他商品价格的变化也就反映了它们相对于黄金的比价变化。不过,对于同样实行金本位的多个国家来说,由于其本币的单位含金量是固定的,相互间的汇率当然也就固定了。因此,金本位有利于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性,及方便进行国际交易和结算。这样,国家才不会被迫的增大货币供应,引发流动性过剩导致金融泡沫。这样的货币体系会导致货币具有更强的购买力,而对经济危机具有一定的免疫,国际银行家就不能通过制造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周期性经济危机来剪老百姓的羊毛了,这样受益的还是广大的劳动人民,他们辛苦积攒的财富也不会被外国财团以低价轻易的掠夺。
但是按照宋先生的逻辑,重新确立金本位制就可以稳定货币价格,但很难相信这些金融炒家会希望确立金本位,减少他们炒作市场制造危机的空间。而且,即使确立金本位,贵金属市场本身会不会遭受炒作?存在很大的问疑。所以黄金是万能的吗?我看是未必。关键还是要把以货币制定权为核心的经济决策权真正归于人民,归于占这个世界绝大多数的无产者和一般有产者,而不是极少数的极端有产者。
中国作为少数能够自己发行货币,掌控货币发行权利的国家,如何面对过银行家们的阴谋屠杀,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剪羊毛”早在上次东亚经济危机中中国侥幸逃过一劫,以后呢?人人都在谈论索罗斯,可知在索罗斯背后的真正黑手
第二篇:货币战争读后感
不为人知的经济--《货币战争》
《货币战争》这本书主要记录了以罗斯切尔德家族为首的银行家、政客以及大企业家所组成的金融帝国的崛起以及发展的过程,书中对于银行家运用金融手段以及暗箱操作获得利益,在人类无所察觉的过程里如何剥削和榨取人民的方式和途径进行了描述。这本书是阴谋论明显的展示,通过国际银行家如何在一战中获利以及如何设计二战的发生等等不为世人所知的隐秘向大众展示了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为人知的一面。此书的目的,就在于将世界18世纪以来的重大金融事件背后的黑手曝光出来,回放、观察、体会、对比、总结这些人的战略目的和惯用手法,从而预测他们未来对中国打击的主攻方向,以及探讨中国的反制之道。
这本书从罗斯切尔德家族的兴盛讲起,揭示了银行家许多隐秘的邪恶行径。严密的家族控制,完全不透明的黑箱操作,像钟表一般精确的协调,永远早于市场的信息获取,彻头彻尾的冷酷理智,永无止境的金权欲望,和基于这一切之上的对金钱和财富的深刻洞察,以及天才的预见力,使得罗斯切尔德家族在两百多年金融、政治和战争的残酷漩涡中所向披靡,建立了一个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为庞大的金融帝国。在拿破仑的滑铁卢战役中,罗斯切尔德凭借信息的提早获取,赚取了巨大的利益甚至实际控制了英格兰银行也就控制着大英帝国的货币供应。罗斯切尔德家族通过操纵公债市场,罗斯切尔德家族完全控制了法国金融。在美联储诞生之日即标志着经过与美国政府一百多年的激烈较量,国际银行家终于达到了他们的目的,彻底控制了
美国的国家货币发行权,英格兰银行的模式终于在美国被复制成功了。国际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来控制政府,这样使剥削一个国家的公民和资源变得更加容易。从此国际银行家实际控制了世界上的大部分政府,享有绝对的权力,在无形之中进行世界范围的剥削。
在书中还深刻地披露了国际银行家如何挑起战争,以满足他们对于金钱无休无止的贪婪的邪恶行径。打仗就要花钱,越大的战争花钱越多,这是尽人皆知的道理。由于欧美政府没有货币发行权,政府必须也只能向银行家借钱。战争使物资消耗达到燃烧废的速度,战争使交战国砸锅卖铁也要坚持,战争使不惜一切代价的政府不计条件地向银行家融资,难怪战争始终是银行家的最爱。他们策划战争,他们挑动战争,他们资助战争,国际银行家们华丽的大厦,从来就是建立在死伤枕籍的墟之上。银行家为了保护他们的贷款而竭尽全力将世界推向战争。在银行家的眼里没有战争与和平,没有口号和宣言,也没有死亡或荣誉,他们忽略了这些迷惑世人眼睛的东西。他们的眼中只有利益,永恒的利益。在一战中国际银行家通过向政府贷款,获得了巨额的利息,在战争中赚的盆满钵满。一战后华尔街不断通过金融危机来翦除异己,华尔街对农业的“剪羊毛”行动以及操纵黄金的流动来制造美国的股票崩盘和纽约货币市场上投资股票的贷款供应量突然急剧减少的又一次“剪羊毛”行动直接导致美国陷入了经济衰退的泥沼,在银行家们和罗斯福都认为只有凯恩斯所提倡的超级赤字财政,狂发廉价货币才能挽救经济,而只有大规模战争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但是,即便是美国有了美联储以后,在金本位的严格制约之下,金融
资源也已捉襟见肘,难以支撑另一场世界级别的大战,废除金本位于是就成了欧美各国银行家的当务之急。1929年以来的严重经济危机被国际银行家们“因势利导”地达成了正常状态下极难实现的“废除金本位”的大业,从而铺平了通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金融大道。于是国际银行家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再次爆发一笔横财,而无数的生命和财富化为灰烬。
《货币战争》着重描述了一个潜在的由极少数英美精英分子所统治的世界政府和建立最终统一的世界货币发行体系的存在,这样一个体系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渗透到每一个人。在这样的体系之下,所有主权国家的货币政策和经济内政决策权都必须被剥夺,所有主权国家及其人民的经济自由和政治自由必须被操纵。这样的体系在日趋成熟,在可预见的将来,这样的体系很有可能成为正常的存在。而世界银行家就是这极少数的精英分子。在这个体系中,国际银行家将扮演帝王的角色,掌握着世界人民的命运。
书中主要强调了黄金的重要性以及银行家为何要废除金本位。作者在文末强调了中国所面临的挑战,中国已经处于不宣而战的货币战争状态下了,中国必须致力于使得中国的货币成为世界储备货币的努力。加大黄金白银的储备,使人民币直接与黄金挂钩,使之最为坚挺和强势的货币,最终中国才能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就国际上发生的政治和经济事件作者提出了疑问,并且以国际银行家的阴谋给出了合理的解释,对于银行家的本性也进行了客观的描写。但是作者开篇就讲本书通过研究这些银行家的战略目的和惯用手法,从而预测他们未来对中国打击的主攻方向,以及探讨中国的反制之道。就作者所提出的反制之道而言,只是强调要大量储备黄金,以及使得人民币与黄金挂钩,提高人民币的购买力,而作者给出的方法是加大开采量。实际上中国的黄金储量并不多,仅靠国内的开采并必能满足需要,在国际商买卖黄金也不现实,因为世界上的大部分黄金还是储藏在各大银行里,如果国际银行不抛售黄金的话,中国想要实行双轨制货币体系只是一句空话,所以中国依旧处在被动的地位无法主动出击。其次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关系是互为唇齿,如果中国停止购买美国国债,中国的国内生产会受到影响,经济发展会减慢,如果按照作者所讲中国用外汇储备来购买黄金,首先中国如何抛售美国国债,其次购买黄金的渠道,最后国际银行家的威胁都是中国面临的很大挑战。这本书以时间为顺序,记叙了国际银行家在世界范围内逐步扩张的过程。书中对许多著名的经济学家的背景以及所提理论中的阴谋都进行了阐述,虽然作者的视角只是在阴谋论这一块,但是作者所提出的经济里不为人知的暗箱操作依然具有警示作用。中国如今处在一个敏感时期,面临着经济转型的问题,此时很多国际银行家也希望能够在这段时间占领中国市场,因此,不论这本书所写的内容是否属实,或者是否有如此的严峻,中国都应该警惕,在现在做好各个方面的准备,时刻保持清醒的状态。总之,这本书在当今具有着很现实的意义,使公众了解了经济中存在的潜规则,使公众在进行投资时可以抱有怀疑,谨慎投资,而且对于国家的意义也是不言而喻。
第三篇:货币战争读后感
读《货币战争》有感
第一次拜读宋鸿兵先生的《货币战争》就感觉到文章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首先了解了作者的背景及著作的时代特点。作者长期关注和研究美国历史和世界金融史。1996年后在美国媒体游说公司、医疗业、电信业、信息安全、联邦政府和著名金融机构供职。2002年开始先后担任美国最大的非银行类金融机构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的高级咨询顾问,主要从事房地产贷款自动审核系统设计、金融衍生工具的税务计算分析、MBS(资产抵押债券)的风险评估等方面的工作。2007年底出任宏源证券首席国际金融战略分析师,结构融资部总经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宋先生是一名长期关注中国金融业发展的业内人士,曾在美国最大的一家金融机构担任高级咨询顾问,从事金融衍生产品分析和研究工作。根据作者表示,《货币战争》应该是“集体的智慧”,因为该书的内容源自许多人。这些“隐形”作者中有些人长期在国际金融机构任职,有些在华尔街摸爬滚打,有些在美国的银行机构(包括美联储)从事技术支持和数据处理,还有一些在美国联邦政府从事与中国相关的事务。由以上作者的背景情况介绍了解到,书的作者在不同机构任职会对客观经济形势会用职业目光看待问题,鉴于这种现实情况,我对该书的观点持辩证的态度,下面是我在读完该书后的一些感想。
一、《货币战争》是一本难得的揭秘性的金融史书。书中首先以一系列时代名人对金融货币的观点作出重要说明,并具有强烈的个人
因素。书中强调的军事思维。兵者,诡道也。不得不承认,世界200年的工业史和经济发展历程,本来就是一个充满血与火的历史进程,任何忽视其残酷性的理想主义都注定会付出不可挽回的代价,用“战争”来形容银行业金融货币等环境也不算夸张。“如果说中国的历史是围绕着政治权力斗争而展开,不理解帝王心术就无法洞察中国历史的精髓。那么西方历史则是沿着金钱角逐而进化的,不明了金钱的机谋就不能把握西方历史的脉络。”但是太过强调“阴谋”动机就不禁让人联想到“阴谋论”了,书中以刺杀、战争等对暴力手段进行阐述以表现西方权谋与金融货币的紧密联系,宋鸿兵认为,和军人一样,金融界的人士首先必须假设外资银行是怀有“敌意”的,必须了解对手的方方面面。也有人评价说,该书写的是“历史演义”。宋鸿兵对此的回应是,形式是次要的,而有效率地传递信息和观点是主要的,但是我想说的是信息的传递需要切实的证据,单凭一面之词难以让我们这些读者产生很高的信任度,且书中引用的许多评论和警示,相当多得来自19世纪、20世纪早期,已经不符合现在的时代背景,毕竟金融系统在不断的改变和进化,人们对经济体系的认识也在演变,历史上的争论也许在现在根本没有意义。书中引用的材料,大多来自美国金融阴谋主义作品,经济资料非常有限,所以我对观点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有怀疑。在书中,作者宋鸿兵先生讲述了以罗斯切尔德家族为代表的“国际银行家”操纵世界300年工业化历史的故事。这些故事听起来让人震惊,但是在世界近代金融史上,罗斯切尔德家族的确曾有过很大的影响力。他们一度呼风唤雨,左右逢源,这些都是有案可
查的。不过这个家族目前的情况如何,则不太好说。如果仅按照每年6%的收益率来计算其家族资产,到今天大约有50万亿美元之巨。如此庞大的资产以什么形式存在呢?应该主要是金融资产。可是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估算,截止到2006年底包括各种衍生品在内的全球金融资产总值为 350万亿美元左右。这样算来,仅罗家族就拥有世界全部金融财富的七分之一,那么数字是与事实有出入的。
二、“不算夸张地说,直到今天,中国可能也没有几个经济学家知道美联储其实是私有的中央银行。所谓“联邦储备银行”,其实既不是“联邦”,更没有“储备”,也算不上‘银行’。多数中国政府的官员可能会想当然地认为是美国政府发行着美元,实际情况是,美国政府根本没有货币发行权!”我首先提出了一个疑问是,作者在阐明这种观点时是否对美联储的运营形式及内部调控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呢?如果美国政府没有货币权,那真正的货币发行权又掌握在谁手中呢?据调查,美联储虽是由美国各大银行联合所有,但是利润基本上交国库。后来在提到国际银行家的搜刮行动时,作者指出“制造经济衰退。首先是扩大信贷,将泡沫吹起来,等人民的财富大量投入投机狂潮后,然后猛抽银根,制造经济衰退与资产暴跌,当优质资产价格暴跌到正常价格的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时,他们再出手以超级低廉的价格收购,这在国际银行家们的术语中叫作‘剪羊毛’”也是没有史实根据的。单纯以这样的词语形容国际银行家的“手段”难免有些片面和虚夸。
三、“国际银行家们非常清楚,黄金决不是普通的贵金属,从本
质上看,黄金是唯一的、高度敏感的、深负历史传承的“政治金属”,处理不好黄金问题,是会在世界范围内掀起金融风暴的。在正常的社会状况下,废除金本位势必引发严重的社会动荡,甚至是暴力革命,只有在极端特殊的情形下,人民被逼无奈才会被迫暂时放弃自己与生俱来的权力,这就是为什么银行家需要严重的危机和衰退。”根据作者基本观点可知,他是对金本位抱以支持的态度。首先我对金本位的定义做了一下了解:金本位制是以黄金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在金本位制下,每单位货币价值等同于若干重量的黄金(即货币含金量),包含三种形式:金币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金块本位制。我的观点是金本位不应该也不可能被复辟,信用货币将会严格限制下继续发展。第一黄金(或白银)的储量根本无法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众所周知,黄金和白银作为贵金属,其已探表明储量可以看作一定值,而人类社会所创造和积累的财富数量和价格总量却在不断的扩张,金银总量难以与社会总体财富量相适应。第二是经济制度本身。假设黄金储量无限,但短期内无法实现大量开采,而且成本极高。这样的话,如果实行金本位,在一定时期内,势必造成金银的高度升值,作为货币的金银一旦升值,那么还有什么人愿意放弃这种既可储备,又可流通的“绝对财富”,来冒极大的风险,从事回报率并不一定能够超过金银升值幅度的投资呢?在如此通货紧缩的情况下,它对经济的冲击不会亚于通货膨胀。如果说通货膨胀可以造成潜在的财富分配,那通货紧缩将会造成社会大众的普遍贫困,因为人们手中持有的黄金固然在一定时期内可作为绝对财富的象征,具有不断升高的购买力,但是
如果这些购买力不能迅速实现购买行为,那么所有生产将会停止。
以上是我对这本书的基本感想。作为现实科学的重要支柱,经济科学一直都是各路研究人员的重点研究对象,而随着金融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各国银行制度的作用也更加突出。在研究的道路上,我们应该秉承客观求实的态度,结合实际和史实带给我们的相关有力经验分析现实情况。
第四篇:《货币战争》读后感
本书以罗斯柴尔德家族为引线,通过描摹国际金融集团及其代言人在世界史上翻云覆雨的过程,揭示了对金钱的角逐如何主导西方历史的发展与国家财富的分配,《货币战争》读后感。英国,法国,美国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都是私有的中央银行发行货币,而这些中央银行就操作在金融寡头手上,这些中央银行发行货币是他们的国债或者人民的税收作为抵押,国家永远都不能偿还这些债务并且只会越积越多,银行寡头每年都能获取高额的利息。人民每天忙忙碌碌,都在为银行家打工,这不公平----纳税,利息,通货膨胀。。美国人早就意识到由私人银行发行货币的弊端,早在开国之初就开始抵制这些私人银行,甚至尝试由自己国家发行货币,林肯曾在执政时期发行“绿币”,这项新政由于林肯的被刺杀而半途夭折。鲁斯柴尔德的名言“只要我能控制一个国家的货币发行,我不在乎谁制定法律。”所以逐利的银行家不惜一切手段都要拿到货币发行权,因此制定了多起总统刺杀案,1837年恐慌,1857年恐慌,1907年恐慌,南北战争等,经过处心积虑的谋划,最终巧立名目,成立了美联储(美国联盟储备系统,很爱国的名称),读后感《《货币战争》读后感》。掩盖了私人中央银行的本质!
如果把这些情节当做小说来看,确实痛快淋漓,这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金融战争,它所产生的威力不亚于武力对世界的破坏。但是描述的情况确有言过其实之嫌,一个家族不可能永远那么厉害,虽然说龙生龙凤生凤,可是一个家族怎么可能在几百年里源源不断的输送出那么顶尖的金融人才,如果这样岂不是可以有秦万世,唐万世了。一小撮人也不可能一直都抱成团,夫妻都有大难临头各自飞。这些是很难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人类社会的走向,无论是经济方面还是社会生活方面,最终能决定最终方向的,还是人类自身的本性和需求,大家都是人,难以避免的按本性行事,因而如果要推演人类社会最终会演变为什么样子,从人的本性出发应该是个不错的开头。
第五篇:货币战争读后感
在拜读过宋先生的《货币战争》后,不经觉得这是一本惊世骇俗的小说,但如果作为学术著作来来,那么宋先生的论述漏洞百出。
因此我希望以此文作为对宋先生货币战争的批判。
我的观点可以概括为:1.金本位不应该也不可能被复辟,信用货币将会继续存在;2.但信用货币的发展必须在严格限制下进行。
在展开论述之前,我希望现澄清一点:宋先生所说的国际银行家家族的存在与否并不影响我以下的分析。原因很简单:1.国际银行家家族既然神秘,其存在的准确性不可以随意肯定;2.即便其存在,由于国际银行家的控制力无论在金本位,还是信用本位的货币制度基础上都足以破坏整个金融秩序,因此我们可将其影响设为一个常量,在此基础上分析金本位与信用本位的差别。
一.我的第一个观点是:黄金(或白银)的储量根本无法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将从金本位的缺陷与信用本位的相应优势两方面来论证。
众所周知,黄金和白银作为贵金属,其已探表明储量可以看作一定值,而人类社会所创造和积累的财富数量和价格总量却在不断的扩张,无论这个价值总额现在是否已经超过金银总量所能承担的上限,但终有一天这个界限将被打破,到时如果没有一个能够不断增长的货币量来与产量相对应,经济将会彻底崩溃!
但是如果仅从数量角度来分析金银本位的弊端,难免不足以服人,我的下一个证据将源自于经济制度本身。可以先假设黄金储量无限,但短期内开采量并不能迅速上涨,而且成本极高。这样的话,如果实行金本位,在一定时期内,势必造成金银的高度升值,作为货币的金银一旦升值,那么还有什么人愿意放弃这种既可储备,又可流通的“绝对财富”,来冒极大的风险,从事回报率并不一定能够超过金银升值幅度的投资呢?这也就是所谓的通货紧缩,它对经济的冲击不会亚于通货膨胀,从当前次贷危机的实例中就可见一斑。同时通货紧缩也必将挑战黄金作为货币,被赋予的币值稳定的内在条件,难道只有货币贬值的才可以称作币值不稳,而货币升值就是很好的事情吗,如果说通货膨胀可以造成潜在的财富分配,那通货紧缩将会造成社会大众的普遍贫困,因为人们手中持有的黄金固然在一定时期内可作为绝对财富的象征,具有不断升高的购买力,但是如果这些购买力不能徐速变成实在的购买行为,那么所有生产将会停止,届时黄金的购买力可能也会也会逐渐被蚕食。由于黄金开采的技术限制、成本限制都远高于信用货币的成本,因而开采黄金的必然要求其购买力水平带到一定程度,黄金这种稀缺程度又势必刺激了对黄金及霍金抵押货币的需求,制约经济发展,而且这种机制在经济衰退时期将使萧条的影响进一步扩大、衰退时间进一步延长,从而起到了另一种杠杆的作用,而且还是一种非中性的杠杆。这种黄金货币的内在机制即便在黄金储量无限的假设下也是成立的,其成立原因就是高昂的开采成本和由此产生的稀缺性。其实我也看到 宋 先生在《货币战争》的结尾顺便提到了他本人对中国的未来货币制度的构想,那种令人放心的金本位可能建立吗?不能!那么原因呢?
依我看来,要探求着这个问题的答案,首先就必须知晓金是如何确立绝对财富的地位的呢?信用,金的地位依旧是靠信用确立的,只不过信用通过金这种形式表现出来,会多少有些特殊,但仅绝非货币之王,信用才是!马克思在其资本论第一卷就介绍了货币的发展史,金之所以确立货币的正统地位,是因为所有人都认可金作为交易的媒介,进而获取了财富的代表着一美称,而其本质与其前任,各种商品无异,这种货币的本质是建立在普遍认可的基
础上,这就是一种集体信用的表现形式,而之所以选择黄金这种形式,只是在于其自身的种种特性,其中很重要一点就是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黄金货币能够保持币值稳定,他的供给量不会快速增长,不会造成严重通胀,而这其中就有一个潜台词——各种产品的产量也不会过快的增长,那么反观现在。这个潜台词所要求的前提已经不复存在,那么黄金如何来凝聚整个经济社会的信用呢?显然,黄金已不合时宜,货币需要新的载体,于是货币所要求的信用找到了债务这一新形势。但归根结底,货币的信用本质没有改变,人们之所以认为债务货币极其容易造成通货膨胀,是因为现行货币是有央行凭借各种发行并由各国法律赋予信用的,因此它是掌握在当政者的手中,而金货币的创造是掌握在自然的手中并有全人类赋予信用的。让我回到原先的话题上,中国单一实行金本位不能成功的原因。原先的金本位之所以成立正如我刚才所讲,是全人类认可授信的结果,而如今世界范围内的美元本位的确立也是全人类认可授信的结果,任何一个主流国家如果不承认基于金的中国元作为世界货币,那么即便有金作为支撑,中国元本位制度也不可能在全世界确立,而且如果反对国的经济实力足以在世界贸易体系和金融体系中激起波澜的话,那么中国只可能在本国及周边地区确立金本位,而欲扩张则决不可能。宋 先生不考察金货币的由来就妄下评论,颇有偏离实际之嫌!
以上我们从金本位的固有的缺陷以及金货币的实质两方面论述了金本位不可能复辟的原因,下面我们可以来对应的具体考察信用本位的优势。
信用本位可以解决货币供给量不足对经济增长的阻碍作用,这等于给了经济体更多的选择,而且信用货币的低成本极大的释放了被凝固在黄金开采上的经济资源。我绝不否认:在信用本位下通货紧缩的风险并未消除,同时增大了通胀风险。但是信用本位起码取出掉了金本位制套在经济发展头上的最高限额,而且信用本位与金本位同根同源,其之所以令通胀膨胀不断出现、甚至愈演愈烈,只是具体操作上的问题,而非本质上的错误,如果不然,复辟金本位也毫无用处。
在此,宋先生在不断的妖魔化信用货币,具体手段是不断强调债务的膨胀和通胀的迅速攀升,我想有必要对具体来对这两点进行澄清。
首先是债务扩张,的确放弃了金本位的美国其债务在飞速扩张,原因是货币的绝大部分是以美国国债为支撑的,而且国债是需要支付有利息的,这部分利息需要以税收来偿还,税收与利息的差额就已发新债来将旧债延期的方式进行支付,这的确会造就一个永远也无法还清债务,但以此就来说明严重增加纳税人的负担,未免太过子虚乌有。相反,我倒认为这种债务的积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普通纳税人的收入,原因也很简单,在税率不变的前提下,如果普通纳税人持有的国债越多,其利息收入就越高,那么比起不持有国债而情况,其收入是多了还是少了。这是由于相当一部分国债并非发给中央银行作为发行货币的抵押物,而是作为优化资金配置的工具流到纳税人手中,因此纳税人即使债务的承担者,也是自身的债权人,而且通过这种债权人身份收回了自己所缴纳的一部分税款,反倒变相减轻税负,这有如 何用宋 先生的理论来解释呢?的确,对外债务和对央行的债务(前提是央行必须是私有的,但这并不确定)可以说是增加了美国民众的债务负担,但这种负担是起到的是正效应还是否效应。
从实际情况来看,的确是负效应大于正效应,但这也是具体操作的结果,而非制度本身之过。尽管如此,宋先生在货币战争一书中所形容的美国债务积累的过程实在过激,虽不知道它的具体一图为何。信用货币的确是以债务无抵押的,但并非债务增量的与货币增量,这
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中央银行掌握货币发行权,因此只有经过中央银行购买或由中央银行贴现的债券才能转化为货币,而且中央银行能够购买或贴现的债券也不是全部债券,此外,如果国家通过发新债来延期旧债的行为也只是债务的转化,而非创造新的债务,所以那种任何被创造出的债务都会被货币化的观点必然是错误的!在这里我想澄清一个观点,宋 先生说的不错,现代经济离不开债务、离不开信用,但信用、债务并不应被妖魔化,从一个微观的个体来看,的确,他可以不欠债,但是从整个宏观经济来看,它不可能不欠债,起码光是银行就做不到,因为居民储蓄就是债务。我们从实际中也不难发现,债务并非如我们印象中那样恐怖,而且因为现代信用经济的体制已经规定了一套较为完备的信用体系,在此基础上的债务往来是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如果一份永远也还不清的债务是一份永远都能偿还的债务,那么未来人们自然可以放心的把钱贷出,因为他们希望的是未来的收益,而不是现在的货币!按照 宋 先生的说法恢复金本位制度的话,那么现代银行系统也就不需要了,而且也不可能被需要,因为现代银行制度时刻创造着借贷。而且让我们来看看银行所吸纳的储蓄:截至2007年末,中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172534亿元。接近18万亿人民币的储蓄存款,其利息数额也比是一笔天文数字,那么银行以何偿付呢?凭的是贷款利息或更多的人的储蓄,而贷款利息来自于经济增长、他人储蓄则相当于借新债偿旧债,这与国债的操作方式如此相似,或者说根本就是同根同源——信用基础,那么如果想要废黜债务货币,是否也应该废黜一切信用制度呢?这种工作仅凭金本位根本无法实现,因为金本位充其量只能使货币找到金作基础,但货币的借贷行为永远不可能终止,那么即便金能够与信用“脱钩”、但经济的发展有如何摆脱信用呢?况且金本身就是信用的载体。
在让我们来看通货膨胀,我首先肯定,通货膨胀的确具有财富的分配作用,但是这种财富分配作用真的降低了多数人的生活质量,从而是社会矛盾愈加激化了吗?答案应该不一定。的确就固定收入群体而言,通货膨胀的确剥夺了他们的财富,但是固定收入阶层其收入一定就固定吗,难道他没有参与各种投资或投机吗,而且在当今这个投资金融资产成为家庭储蓄的重要手段的时代,有几个拥有储蓄的家庭不是资产通货膨胀的受益者呢?如果不理清通货膨胀的受益者就妄断通货膨胀的分配效应剥夺了人民财富,实在难与实际相符?这里 宋 先生翻了和刚才分析国债负担是犯了同样的错误!而且通货膨胀还具有生产效应,即促进了生产的扩张和实际财富的积累,只是正面的作用,宋先生在其分析中岂能拒而不谈呢?当然通货膨胀对整个经济金融体系有着致命的杀伤力,这点后面还会提到!
在以上论述中,我已说明了债务扩张和由此引发的通货膨胀并非一无是处,在一定限度内,对经济发展有益,那么现在我就来阐述经济系统应如何保留这些益处:第一.国债的发行应以促进经济经济增长为目的,应该以是否有财富积累(即GDP总量与增速)与债务本利总量和增速相对应为衡量标准;第二.货币供给总量应符合市场交易需求,同时为了保证货币流向符合经济发展需要,应该对不同的市场设定边界!这两点原则如果能被有效贯彻,即便国家债务庞大到永远无法还清,即便信用货币多到到令我们瞠目结舌,但这都是经济发展的结果,是有益的结果!
二.在有了衡量债务和货币数量的标准这一基础后,我可以以次贷危机为例来完成此篇文章的第二个论点的论述——信用货币应该在强烈的限制下发展。
次贷危机对信用本位是一次无与伦比的打击,因为其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信用过度膨胀、以及由此引发的资产通货膨胀。这也构成了那些金本位支持者打击现代信用经济的的强有力武器。但我认为,次贷危机是现代信用经济完成转型的千载良机,而非发展尽头!
首先,来看一下次贷危机影响如此之大的原因,正如《货币战争》附录部分所述,各种资产抵押债券从横向(同类债券不断增大)和纵向(各种证券层层打包)两方面迅速扩张,随之而来的是信用无节制膨胀,并且整个金融市场中不同风险偏好类型的参与者被日益连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并通过商业银行体系和房地产市场与实体经济实现互联,再以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绑定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这种紧密的关系网也成就了利益与风险的传导机制,市场繁荣期,个参与者通过这套机制分享高额回报,而如今则共同承担巨额损失,可见损失和利益均不产生于这层关系网,而是来自其源头——信用的扩张!但是需要着重说明的是,这种信用扩张并非产自信用制度本身,而是来自信用制度的使用者。说的更明确一点:网络金融泡沫的破裂和“911事件”的爆发式美国经济濒于衰退,信用制度在此时显示了其强大的威力,美国人将信用货币与实体经济的结合点设立在房地产业,并由此将强劲的的需求扩散到其他行业,不可否认,房地产业强大的辐射能力很快将美国经济带上快车道。截至此时,信用制度都还在发挥积极作用,但当人们开始进一步追逐货币利益的时侯也开始扭曲信用制度。顾名思义,信用制度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之上的,这就需要对信用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并确立一个合理的衡量标准,不符合标准的主体是不具有信用的,这些标准构成了信用经济的一部分边界,一旦越过信用经济将会逐步丧失其根基,当美国投行们把金融巨人的一般身体都已除了信用边界,那么这已经不再是信用经济所统辖的范畴了,其爆发危机是必然的,因为至今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那些不具备信用的市场主体可以很好地履行还款义务!
信用制度是否会将经济自发的推出信用边界呢?我的答案是,现行信用制度会,但完善的信用制度不会。这需要再来仔细看看到底是何种因素导致投行们舍身踏出信用边界的呢?资产通货膨胀。没错,房价的持续上涨,而且无下降趋势,造就了本无信用的人具备的很高的信用,而在由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地方,通货膨胀不可避免,这与信用制度并无直接联系,之所以信用制度与通货膨胀联袂为我们送上了这一场百年不遇的大危机,那是因为信用制度的另一侧边界被通货膨胀所掩盖了,人们本就不清晰这另一侧边界的具体位置,再加上资产通货膨胀的猛烈冲洗,无论当政者还是银行家都忘记了这条边界的存在,慢慢的通货膨胀也彻底腐蚀掉了信用制度的这一侧边界!在前面我曾谈论到通货膨胀的好处,而此处正好补充了通货膨胀的危害!
那么通货膨胀的这种危害真的出金本位之外无其他方法可以消除吗?答案是否定的!如前所述,信用制度的边界不是由通货膨胀决定的,而是制度内在决定的,通货膨胀只是混淆了边界,要想遏制通货膨胀的信用边界的蚕食,就必须以政治权力和法律等最坚固的“材料”来修筑这条边界,即在建立金融制度时,必须分清实体经济与金融的主次关系,并以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和财富的真实积累为原则,实际做法我在第一部分结束也就是我在第一部分论述结尾处所陈述的那两点!
三.在即将结束本文之时,我想在对之前的论述做一个总结,由于金本位是信用本位的一种特殊形式,而且具备期一般形式所不具有的更强的约束条件,所以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经济的发展同时稳定了物价,但其限制条件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已形成严重的约束线,所以不再适用,而现行的一般形式的信用本位可以解决金本位对经济的制约作用,但如果不能以法律获国家权力的形式明确其内在要求所构筑的信用边界,那么通货膨胀将持续地、猛烈地蚕食这一系列边界,并最终摧毁经济发展成果。因此我们既不能回到落后的金本位,也不能奔向无疑延续的超信用本位,我们所需要的应该是一种被严格限制的信用本位制度,在这种制度下,人们可以充分利用信用增广和通货膨胀所带来的种种好处,促进经济发展和实际财富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