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跳水教学反思
《跳水》教学反思
《跳水》这篇课文叙述了在一艘外国轮船上发生的故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紧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孩子跳水,水手及时下水抢救,终于使孩子转危为安。故事蕴涵着这样的道理:事物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我们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行为。
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先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看到这个课题,你认为文章应该告诉我们一些什么?学生纷纷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如:课文讲谁跳水?什么原因跳水?跳水的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跳水是唯一解决问题的办法吗?然后,我让学生带者这些问题读书。
学习课文第5自然段时,我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救孩子?孩子如果不跳水,父亲会不会开枪?学生通过讨论、辨析,知道跳水是救孩子的唯一方法,从而体会到船长的沉着、冷静、果断。
最后,我引导学生想象续写结尾:这件事过后,孩子会说写什么?船长会说些什么?水手们又会说些什么?通过想象,口语交际,写结尾,既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又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
第二篇:《跳水》教学反思
《跳水》教学反思
上传: wangling 更新时间:2011-11-3 阅读: 309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
——《跳水》教学反思
江西省莲花县城厢小学 刘兰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阅读课上,学生的第一要务便是与文本对话,即通过自主的读书实践交流,从而内化课文的语言材料及其丰富内涵,并学会阅读。”学生年龄小,知识和生活阅历都有限,在阅读教学中,很多时候是不可能直接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呢?
《跳水》一课记叙了发生在一艘环游世界归来的帆船上的惊险故事。课文情节曲折,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了几个过程:船员逗猴子,猴子放肆起来;猴子戏弄孩子,孩子爬上桅杆追猴子;孩子为拿到帽子,走上最高的横木,遇到生命危险;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水手把孩子救上船。课文虽然在船长出现之前,用了大量的篇幅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经过,但目的还是为了体现船长的机智,为了表现他的冷静、果断。怎样引导学生从文本中理解呢?
联系上下文理解。
在学生初读课文,理清事情的先后顺序,我让学生找出描写孩子处境危险的句子。学生找到了“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即使拿到帽子,也难以回转身。”理解情况的危急,再通过感情朗读,从而体会情感。然后让学生找出孩子为什么会遇险?学生找到了描写孩子表情、动作的词语:哭笑不得、气得脸都红了,气极了,从而体会到孩子的内心。
设身处地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
让学生说说在危急时刻,船长是怎么做的:想象一下,当时船长是怎么想的?学生从而想到:孩子掉在甲板上,必死无疑;跳入海中,虽有危险,但有海水,还有生还的希望。用枪逼孩子跳水,是不让他因惧怕而犹豫,因犹豫而拖延时间,拖延时间,有可能掉在甲板上,就意味着死亡。读到这,我们不得不对船长的机智和果敢产生敬佩之情。
想象故事的结尾
在学完课文,我让学生说说从故事中获得的一些有益的启示,孩子得救后,船长、水手、孩子可能会说什么。学生有的说,水手会说:“累死我了,还好救上来了”。有的说,船长会说:“一个帽子拿走了不就算了,有这么重要吗?”有的说,孩子会说:
“爸爸,我以后再也不敢了。”还有的说,孩子会说:“爸爸,我要学游泳。”从而体会到文中蕴含的道理。
语文给了我们太多太多的精神营养,不仅需要我们遗词造句之妙,还要我们悟布局谋篇之美,更要我们透过文本,体验情感,从而做到内心思想的升华。
《跳水》一课情节起伏跌宕,学生乐于学习。这节课从开始设计到正式上课,在我们教研组老师的共同探讨下,几易其稿,最终完成比较满意的教学设计。在进行两次试讲,修改之后,第三次上课,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首先由体育比赛中的跳水项目谈话引入后,出示课题,引导学生从课题质疑入手,从情感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更好地学习课文。抓住重点段落精讲,突破教学重点难点。设计拓展练习,培养创新能力。
一、在朗读,感悟,体验中突破重难点。在课堂上,注重以读为本,以读促思。对于孩子处境危险那部分,引导学生读书,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验,从而体会孩子的处境,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交流,抓住一些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语言环境,同时让学生做一些动作,进行想象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入情入境。在真切理解“情况危急”的基础上,体会到船长的机智、果断、了不起。
二、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讨论想办法使孩子脱险一部分时,首先让学生自己想办法:“你有什么解救孩子的办法?”让学生都去思考,然后探讨这个办法是不是可行,真正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最后引导学生得出船长让孩子跳水的方法最好,使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时刻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一开始让学生介绍列夫吠卸固┑淖柿希睦喽潦椋墒占柿系哪芰ΑH醚靡痪浠案爬ǘ亮丝挝牡母惺埽盗撕芏嘤泄赜诖澄O蘸颓榭鼋艏钡某捎铮佳瓮饣邸S醚Ч拿宰隽佑铮币颇跋煅潦椤;褂械毖岢鑫侍庵螅嫠哐饩稣庑┪实米詈梅椒ň褪嵌潦椋谈潦榉椒ā?/SPAN>
四、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口语表达能力。
当孩子被救上来之后,引导学生想象船上的人们都会互相说些什么?你学了课文之后,想对谁说些什么?学生展开大胆想象,对课文的学习理解从想象的人物对话中用清晰流利的语言表达出来。
这节课也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在找学生朗读孩子处境危险时,虽然也找了几个同学读,但是有的地方读的感情不到位,没有充分表达出作者所描写的那种情况紧急处境危险。主要原因是指导朗读时引导语言单一,如果老师用生动的语言去引导一下,如当一个学生读得不到位,根据学生回答出的感受,教师可以引导:水手们真紧张(学生接着读书);孩子害怕了(学
生紧接着读)一定就会有不同的效果。让学生自己想救孩子的办法时,还应该给他们充分的发言机会,而且在回答是否可行时,要让学生多围绕文本来答。允许有自己的想法,但是还应该以文本为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深刻体会作者所要传达的意思。《跳水》是人教社编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第十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是在通过分析比较孩子、水手、及船长在同一件事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表现,在了解事情发展变化的基础上,体会船长处理问题的方法。
《跳水》这篇课文的命题与学生常见的不同,“跳水”只是事情的结果,而不是经过。而这也正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个“亮点”,因此教学时,在整体把握内容的基础上,我从题目入手,逆向研讨内容,顺向分析联系,具体做法如下:
逆向溯源,层层深入学内容。
设置问题,激发兴趣。
(1)学生边读书边思考:到底是谁跳水?他为什么跳水?(学生很容易就能说出由于孩子当时处境十分危险,船长用枪逼他跳的水。)
(2)追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当时孩子处境危险?(学生抓住“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只要„„就„„”、“即使„„也„„”、“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等重点词句分析孩子当时的危险处境。)
(3)出示插图,展开讨论:为什么说他拿到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引导学生观察,猴子挂帽子时的动作和孩子取帽子时的样子体会他根本不可能拿到帽子,再加上他当时已吓得心惊胆战,两腿发抖,随时都可能“直摔到甲板上”;退一步讲,横木那么细,他又没有任何辅助物,就是他拿到了帽子,也还是一样的结果。
(4)指导朗读,体会情境。引导:孩子的处境太危险了,我们每个人的心也都绷得紧紧的,那你能通过朗读让大家体会到当时那紧张的气氛吗?(学生朗读)谁还能用平时积累的词语来形容孩子当时的危险处境?(学生自由说)
寻根探底,研讨过程。
孩子的生命危在旦夕,情况十分危急。那么到底是哪些原因使孩子陷入如此危险的境地呢?
(1)学生分组讨论:根据水手的表现写出猴子、孩子相应的表现,并说说从他们的表现中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概括出三点:①直接原因——猴子不断地“逗”孩子;②间接原因——水手的“笑”激起了猴子对孩子更大的放肆;③自身原因——孩子的感(转载自本网http://www.xiexiebang.com,请保留此标记。)情压倒了理智。这三条线交错发展,把故事推向了高潮:
猴子:钻来钻去、模仿→摘、戴→咬、撕→爬、挂、扭、做
水手:哈哈大笑→又大笑起来→笑得更欢了→吓呆了
孩子:笑得很开心→哭笑不得、眼巴巴→气得脸都红了→气极了
(3)水手们的笑刺伤了孩子的自尊心,使他失去了理智,不顾一切地爬上桅杆去追猴子,当他爬到最高的横木时,水手们才意识到情况的严重性,全都吓呆了,那么 孩子后来是怎样得救的呢?(归纳后可知,除了水手和孩子会水外,更重要的一点是船长的作用。)
(4)找出描写船长动作的词(看见、瞄准、喊),想一想:船长为什么要选择这种做法?(结合上下文可以知道至少有五个理由,即孩子处境非常危险,在当时这是唯一的方法,孩子会水,有人去营救,风平浪静。)
(5)船长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想了这么多问题并且采取了有效的行动,说明船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时,船长那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形象就跃然纸上。
3、回溯开头,寻找起因
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是怎样引起的?从第一部分就能看出,“环游世界”归来,“风平浪静”,水手们很悠闲,才有兴致拿猴子取乐,使猴子“更加放肆起来”,这一切正是故事的“源头”。
二顺向分析,步步升华看联系。
从第一轮的学习讨论中,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出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同人们之间的联系与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可以通过三个练习,强化学生的认识:
1猴子、孩子、水手、船长是因为什么联系起来了?
救
——————————→
取乐
逗
救
水手————→猴子————→孩子←————船长
←————
追
2、想一想:孩子得救以后,水手、孩子和船长会怎样反思这件事?
3、你们从这个故事中受到哪些教育?
在学生反复阅读、分析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对文章的中心有了比较明确的把握,对事物的认识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您可以访问本网(www.xiexiebang.com)查看更多与本文《逆向学内容 顺向找联系--《跳水》教学反思》相关的文章。
第三篇:跳水教学反思
《跳水》反思
本文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课文叙述了在一艘外国轮船上发生的故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不知不觉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水手及时下水抢救,终于使孩子转危为安。课文叙事清楚,情节紧张,扣人心弦。本文在教学中有两个难点:
1、能抓住关键词体会当时情况的危急。
2、能根据“提纲”复述故事,能展开想像进行说话。
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我和学生从文章的开始,一步一步地顺着文章的故事情节走进文章,体会文章的内容和写作手法的特点。
一.体会事情的内在联系
《跳水》这一组课文重点训练的项目就是“注意事物联系”,为让学生对这样一个极为重要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我抓住“风平浪静”这个词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先让学生体会“风平浪静”与这个故事的每一个阶段——发生、发展、高潮、结局,都是紧密联系的。然后让学生按这一内在联系,用表格形式表达出来,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激发学生思维的碰撞
在备课时,我注意到了对于本课的学习,不应在于猴子、水手、与孩子的表现为重点,这些人物的出场,全都是为船长的出现做铺垫。所以,在真切理解“情况危急”的基础上,对文章重点内容及表现的主要思想有了深入理解后,我启发学生“你有什么办法能救出孩子吗?”引导学生的思维在宽松的情境中任意驰骋,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倡导个性的弘扬。这时,孩子们的积极性被完全的调动起来,有的说:“可以拉张大网在下面接住”。有的说:“拿一些棉被垫好了,那样软一些再让小孩儿跳,就不容易受伤。”还有的说:“船上都有救生圈,把救生圈放在下面,那样就更安全一些。”……当时,我一心要让孩子们体会到船长“急中生智”的机智、果断、了不起。因此,对于所有的设想,都加以了否定,要么就是让班中的同学加以反驳。现在想想,对于这个环节可以进行这样的处理:
对于一些合理的办法不要急着加以否认,这样会减弱与伤害孩子们的积极性,而应顺着他们的想法倒推回去,设身处地的想象:船长当时是在怎样的情况与状态想象到这样的方法的?可以寻找文中的关键词句,比如:这是船长自己的孩子,按照常理他应该会比水手更加的慌乱;船长原本出来时准备打鸟的,现在发现这样的情况,他是“立刻”想到让自己的孩子跳水来解决危机。结合上下文又可以知道至少有五个理由,即孩子处境非常危险,在当时这是唯一的方法,孩子会水,有人去营救,风平浪静。船长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想了这么多问题并且采取了有效的行动,说明船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时,船长那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形象就跃然纸上。这样的探究性与合作的学习,让孩子在不断地创造问题又解决问题的状态中学习,一定会更加的主动积极,也能更好的体会船长的“急中生智”。
当然,这节课由于给予学生了广泛的思考空间,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第四篇:《跳水》教学反思
《跳水》教学反思
《跳水》教学反思1
首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之母”,积极愉悦的情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促进他们主动地巩固和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当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就会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发挥,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时,他就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如教学《跳水》这一课,我创设了几个问题:这本是一件闹着玩的事,却让事情变得有危险,谁是最主要的原因。假如你是孩子,你会怎样做?你是船长还会有其他方法救孩子吗?当时同学们兴趣很高,充分酝酿后抒己见,有个学生说如果他是船长,会立即叫水手们把海棉、棉被等放在甲板上,小孩摔下来不会硬碰硬,那生还的可能性还是很大。有个学生说如果他是那个小孩,他就用猴子喜欢吃的东西逗它,猴子贪吃,自然会靠近他,然后趁机把帽子抢过来……,此时,不仅学生学得愉快,教师也教得非常轻松。巧妙设计,引导学生参与自主学习活动。
其次,语文课堂不但要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学生正直成意义构建的主体。如教学《跳水》一课,在“猴子戏弄孩子”“孩子追猴子”这部分的`内容中,描述猴子的动作、神情,一连用了多个动词,准确传神。教学中如果采用猴子怎么样,孩子怎么样的问答式,这些精彩之笔就将因无法凸现而大大失色。教学时可以用表演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词语的理解,表演出猴子、孩子的动作及神情。这种学生自演的学习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这些词语用于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具体含义,而且使学生明白,连用动词避免重复,并要力求用得准确、传神,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跳水》教学反思2
《跳水》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17课。本文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小说。主要讲了一艘往回航行的帆船上,水手拿猴子取乐,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遇险,船长逼孩子跳水,孩子得救的故事。
导入环节,我以题目为切入点。跳水本是一项体育运动,但是本文所讲的跳水,却是一件惊心动魄的事件。因为布置有预习作业,所以学生很感兴趣,似乎想要在本节课上大显身手。在认识完作者后,我们开始了本课的学习。
在检测预习环节,我特意提问了基础较弱的三个同学,但是回答令人很不满意。加了拼音的.词语也读得磕磕绊绊。我严厉批评了他们预习不认真。预习是学习的关键一步,如果没有提前的学习,课堂上就没有一个心理准备,思维总会慢人半拍,久而久之,自己跟不上节奏,便会产生自我怀疑,产生负面情绪。所以,指导学生预习方法,让学生学会预习也是指导学习的重要步骤。
在梳理课文内容环节,我采用了根据课文内容填空的方式。同学们都能很快解决这一问题,也能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梳理出主要情节。但是在复述故事环节,学生可以把握主要情节,只是在语言表达和流利度上还比较欠缺。比较活跃的同学,如张涵、董佳俊总会一听到问题就举手发言,边想边说就导致语言思维不够清晰,语言不流利。当我刻意留时间给大家组织语言时,一些同学总会或大声吆喝自己的想法,或小声咕哝自己的见解。虽然在课堂上多次强调,想好再举手,要给自己也要给他人留思考的时间,举手问答。但是依然会出现课堂失控之状,活跃的同学就像脱缰的野马,不恣意驰骋不快。
总体来说,第一课时相对顺利,同学们也跟得上课堂节奏,但是课堂略显凌乱,课堂节奏把握不到位。
第二课时,主要把握人物思维过程。我设置了以下问题:
3.学完课文,你想对人物说些什么?你有什么启示?
在引导之下,同学们能够体会孩子由无奈到生气再到恼羞成怒的心理变化,能够理解水手的笑对情节发展的推动作用,也能体会船长的思维过程。
在知识层面上,我对这节可还是比较满意的。一是提出的问题,学生都能够回答。二是学生对本课比较感兴趣,积极性较高。
在课堂把控层面,我对这节课略有不满。学生积极是一件特别好的事情,但是活跃滚头就会显得凌乱不堪。而此时的课堂就有一丝这样的状态。学生特别兴奋,总想表现自己,问题一出,就想喊出答案。这让我的课堂驾驭能力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在课堂效果层面,本节课也处于一个两极分化的状况。一部分同学无比兴奋,理解能力,思维节奏都比较快。一部分学生思维相对迟缓,还没有思考好,其他同学就喊出答案,阻断了思路。
所以,现阶段,如何把握好课堂节奏,如何规整课堂纪律,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如何最大限度面向全体,如何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又让课堂活而不乱是我应该好好思量的问题。
《跳水》教学反思3
在第一环节谈话导入过程,我想是通过出示幼儿熟悉的水果和乒乓球,给幼儿创设了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吸引幼儿眼球,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在教师演示的环节中,我认为我在上这节《珠珠跳水》的课时。
1.亲和力的语气足够吸引幼儿,让他们在兴趣中学习。
2.在将乒乓球放入水中后,乒乓球浮起来了,我的总结可以给幼儿一个提炼和巩固知识的机会。
3.出示小番茄,让幼儿自由猜测,体现了幼儿的自主性和主人翁地位。使他们对这节课更加的感兴趣,愿意学习和体验抛珠珠活动,在活动中感知快乐。
幼儿操作是科学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真正的主体性始终都是幼儿,幼儿通过操作,实践,能更进一步的了解沉浮的只是。比起教师示范幼儿观看来说,实践是最让幼儿印象深刻的。本次活动幼儿对珠珠的沉浮现象都比较感兴趣,产生了好奇,而且通过这个试验活动,让幼儿了解了沉浮的'概念,知道重的物体会沉下去,轻的物体会浮起来,在观察的时候幼儿都很仔细,而且都能正确表达珠珠的现象,以后可以多开展这种试验活动。
《跳水》教学反思4
基于近些年来的新课程改革,在这几年中,我踏着自己足迹一步步走来,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满活力的语文教师,语文课堂上智慧与激情碰撞。灵魂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发人深思,“三维整合”耳濡目染。身为教师,最希望自己的课堂精彩纷呈,学生兴致高涨,师生配合天衣无缝、默契无比。而热情的氛围是需要教师的精心准备:设计出紧凑的教学环节,能一语惊醒梦中人的点拨及精练、引玉出世的问题。回到课堂,《跳水》一课的讲解深深留在了我的记中。使我至今难忘。它留给我的将不仅是情感的激荡,教学的启示,更激起了我对教师这份职业的热爱。回味了良久……
一、导入激趣,擦亮思考的眼睛
人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跳水》一课伊始,我就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对跳水的理解,学生基本围绕体育运动展开,然后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正如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那样,尊重“需要”,注重“激趣”,只要激趣成功,课文就是一栋盛满秘密的魔幻小屋,孩子会迫不及待地要进入其中。
二、激情盎然,点燃情感的火种
语文,是一门传递情感的学科,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教学进行到故事的发展阶段,我用充满感染力的语言带领学生与我一同进入孩子与猴子紧张、愤怒的追逐中。课文中,父亲那段话最精彩,我与学生一起揣摩父亲的心理,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合适,然后用自己的范读把学生带入惊险的情景中,我分明在他们的`眼中看到了专注、投入,学生也用他们充满激情的朗读回复我,他们此时的心情是无比激动的。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三、创设交流的平台,碰撞智慧的火花
在教学接近尾声时,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们还可以用什么办法救那个孩子?学生思索了一会,根据自己最深切的体会畅所欲言:
有的说:“可以叫一位水手爬上去,把孩子解救下来。”
还有的说:“这样不行,有危险的人不就变成两个了?“
“也有道理呀!”
还有一个平常只会起哄的孩子说:“可以把他们的棉被拿过来,充当气垫,叫孩子往下跳。”
一些孩子说:“这个办法不错。”这个孩子听了,高兴极了,极富成就感。还有的说用床单接,有说递给孩子绳子……方法种种不一,听着他们千奇百怪的想法,我不禁莞尔。语文课堂多需要这样富有创意的发言,这是智慧与激情碰撞的火花。
正在这时,平常最爱提问题的一个孩子发话了:“老师,你说这个孩子的行为是不是太卤莽?”说到船长儿子时,学生的看法就多了:
这个说:“当一个人的尊严受到伤害时,应该冷静处理不要意气用事。”
那个说:“我们要做一个心胸开阔的人。俗话说:‘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他不就是因为缺少点胸襟吗?如果他能正确的看待水手的玩笑和猴子的戏弄,就不会使自己陷入险境。”
还有一个孩子抢着说:“在我看来,船长的儿子太意气用事了。为了一顶帽子,一句取笑,竟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后果,却让事情一步步升级。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事还不多吗?你不小心碰我一下,我就非要给你一拳,这样就会把事情闹大。如果人人多一点儿宽容,多一点儿忍让,小事不就化解了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没想到一个问题竟掀起了争论的热潮。这时下课铃响了,可孩子们却没有停的意思,看着他们争的面红耳赤,我静观其变,充分享受这一刻带给我的幸福。语文讲求人文性与工具性,孩子的这些想法不正是二者的有机结合吗?只要老师抛出金砖,学生就一定能找到无暇的美玉。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新的语文教学应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孩子们的心灵火花,让语文成为学生们人生成长的维生素;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拓展未知的领域,从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总的来说,作为语文教师,我希望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与他们一起畅游在语文的知识海洋里领嗅语言的馨香。
《跳水》教学反思5
本文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课文叙述了在一艘外国轮船上发生的故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不知不觉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水手及时下水抢救,终于使孩子转危为安。课文叙事清楚,情节紧张,扣人心弦。
本文在教学中有两个难点:
1、能抓住关键词体会当时情况的危急。
2、能根据“提纲”复述故事,能展开想像进行说话。
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我和学生从文章的开始,一步一步地顺着文章的故事情节走进文章,体会文章的内容和写作手法的特点。
一、体会事情的内在联系
《跳水》这一组课文重点训练的项目就是“注意事物联系”,为让学生对这样一个极为重要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我抓住“风平浪静”这个词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先让学生体会“风平浪静”与这个故事的每一个阶段——发生、发展、高潮、结局,都是紧密联系的。然后让学生按这一内在联系,用表格形式表达出来,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激发学生思维的碰撞
在备课时,我注意到了对于本课的学习,不应在于猴子、水手、与孩子的表现为重点,这些人物的出场,全都是为船长的出现做铺垫。所以,在真切理解“情况危急”的基础上,对文章重点内容及表现的主要思想有了深入理解后,我启发学生“你有什么办法能救出孩子吗?”引导学生的思维在宽松的情境中任意驰骋,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倡导个性的弘扬。这时,孩子们的积极性被完全的调动起来,有的说:“可以拉张大网在下面接住”。有的说:“拿一些棉被垫好了,那样软一些再让小孩儿跳,就不容易受伤。”还有的说:“船上都有救生圈,把救生圈放在下面,那样就更安全一些。”……当时,我一心要让孩子们体会到船长“急中生智”的机智、果断、了不起。因此,对于所有的设想,都加以了否定,要么就是让班中的同学加以反驳。现在想想,对于这个环节可以进行这样的处理:
对于一些合理的办法不要急着加以否认,这样会减弱与伤害孩子们的积极性,而应顺着他们的想法倒推回去,设身处地的想象:船长当时是在怎样的情况与状态想象到这样的方法的?可以寻找文中的关键词句,比如:这是船长自己的孩子,按照常理他应该会比水手更加的慌乱;船长原本出来时准备打鸟的`,现在发现这样的情况,他是“立刻”想到让自己的孩子跳水来解决危机。结合上下文又可以知道至少有五个理由,即孩子处境非常危险,在当时这是唯一的方法,孩子会水,有人去营救,风平浪静。船长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想了这么多问题并且采取了有效的行动,说明船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时,船长那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形象就跃然纸上。这样的探究性与合作的学习,让孩子在不断地创造问题又解决问题的状态中学习,一定会更加的主动积极,也能更好的体会船长的“急中生智”。
当然,这节课由于给予学生了广泛的思考空间,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跳水》教学反思6
1、教学收获
抓住动词,自学自演。
在教学“猴子戏弄孩子”“孩子追猴子”这部分的内容时,我发现文中一连用了很多描述猴子的动作的词语,准确传神。我请学生读一读,找出动词,提出问题,比较这些动词之间的差异,然后用表演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词语的理解,表演出猴子、孩子的动作及神情。这种学生自演的学习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这些词语用于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具体含义,而且使学生明白,连用动词避免重复,并要力求用得准确、传神,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2、不足之处
反观整堂课教学,仍有一些遗憾:
教学接近尾声时,学生们看到课文插图上画的横木,它并不在船的.边上,如果孩子跳下去,很有可能没有跳到水里,而是跳到甲板上,那么高,摔下来不摔死也得摔成重伤。有学生说:“孩子已经发慌了,站在上面,方向也许都迷糊了,怎能保证他一定会跳到水里呢?”面对学生的突然提问,我当时不知从何着手引导学生理解船长的做法的正确性。
3、改进措施
在以后教学中,在指导学生朗读孩子处境危险时,指导朗读时引导语言要丰富,要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引导。
《跳水》教学反思7
曾有专家大发感慨:现在我们的一部分语文课都是游离于文本之外的。文章写得很有趣,写得很有深度,但是我们教师在讲课中却不能够引领着学生真正的走进文本中去。我想这么感人的故事我要是讲不出感觉来,那就是失败!于是我用心的感受着,用心的朗读着,我用心和我的学生打成一片,共同演绎着精彩的故事。这节课有下面几个特点:
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主。坚持学生自读,自悟,自得;坚持教师为指导,做到“指一指引”以导向,“点一点化”以开窍,“拨一拨弄”以知晓,把学生引进理解文章的“门”引止理解文章的“路”,把学习的主动权给学生。
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互动,生互动,达到了和谐与统一。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教师的引导恰到好处,较完美地处理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达到了和谐,统一。这也是本课的一个亮点。
体现了多媒体课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服务。《跳水》的故事动画片,供学生欣赏,设计了多个层次的问题,供学生思考,把学生引入到故事的现场,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自然兴趣盎然。
创设和谐自主的交流的学习的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有自主学习的机会,也有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的机会,沿着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教学。
创设学生说话的情境和需求。在这节课中,让学生对船长的行为进行评判和质疑,从而巧妙亮也自己的观点。学生不断地展示自己的才华,显得很有成就感。尤其是最后一个问题。以一个记者的身份去向船长发问,学生更觉得自然,巧妙。也愿意很好是融入到作品中来。
坚持“以人为本,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的教学理念贯穿整个教学环节,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跳水》教学反思8
《跳水》一文是一篇富含深刻哲理的小说,故事的情节是相互联系,在变化中发生、发展、结束的。因为课文大量篇幅在讲孩、猴子、和水手的关系,最后出现船长。课文描写较少。这样,学生在理解上往往就会停留在故事的表面,不能正确体会故事要告诉人们的深刻道理。
在教材处理上,我先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因此我在让学生初读课文时就思考:文章里面共有几个角色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这样学生把全文贯穿了起来。
在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深入学习课文内容。第一个问题“猴子为什么拿孩子的帽子”上,我带着孩子们学习文章的第一、二自然段,勾画出重点句:“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理解关键词“取乐“和”“放肆”后追问:“水手为什么拿猴子取乐?”,回读“这一天,风平浪静……”弄清天气好,水手们心情好,所以拿猴子取乐,再有感情地读:“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最后总结问题:“猴子为什么拿孩子的帽子”。
在处理好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我让孩子总结出学习方法:
1、抓住重点句,理解关键词。
2、联系前后文分析问题。
3、有感情地读一读。
4、总结问题。接下来在处理第二、三个问题:“水手为什么不救孩子?”“船长为什么拿枪逼着孩子跳水”上请孩子们分学习小组用处理第一个问题的学习方法自学,讨论,汇报;老师适时地引导感情朗读。最后总结全文,讨论“为什么以《跳水》为题?课文主要人物是谁,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当《跳水》一课的教学接近尾声时,学生们都认为船长的做法正确,这时一个学生的发言却引发了一段议论:有的学生认为船长的做法不一定行得通,因为课文图上画的横木,它并不在船的'边上,如果孩子跳下去,没有跳到水里,而是跳到甲板上,那么高,不摔死也得摔成重伤。有学生说:“对呀,孩子又没有经过训练,怎能保证他一定会跳到不里呢”
我没有想到学生会从这个角度考虑,一时不知从何着手引导学生理解舰长的做法的正确性。
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是,这种训练应该如何与正确理解课文内容结合起来呢?这就需要教师善于捕捉时机,创造性地把握教材。
学生在提出自己独到的看法时,我最初的想法是跳过去,留作课后作业,让学生想一想还有什么好的办法帮助孩子脱险。可进而又想,这不正是一个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好时机吗?所以我抓住教学时机,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围绕这个论题各抒己见。学生说出可能的或不大可能的解救方法就是创造训练的一个过程。接着通过讨论,排除那些不合理或不可能的解救办法之后,“船长强逼儿子跳水”这一办法才显出其现实的可行性,这是思维的集中,即符合思维,由此进一步理解船长的果敢精神。这时,再继续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在孩子千钧一发之际,其他人束手无策,船长却这样沉着,能及时想出“跳水”的办法来?这样的分析综合,使学生的认识深化了一步,思维得到了发展,使他们初步意识到船长身上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
《跳水》教学反思9
《跳水》是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文章,是一篇故事性极强的课文,情节跌宕起伏,学生乐于学习。课堂上因为环节设计的合理,问题提得精当,课堂上学生积极踊跃,课堂效果好。
亮点一:在课上我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进行质疑,从情感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从起因、经过、结果三个方面复述故事内容。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孩子如何步入险境,我利用板书梳理了孩子、猴子和水手之间的关系,并且让学生把描写猴子动作的词语画下来,从而走进课文情境,获取真实感受,并对文本中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想法,得出孩子是在水手的笑声和猴子的放肆中一步一步走入危险之中。为了使学生理解船长这一形象,理解他的品质,在体会孩子处于千钧一发的处境后,我抛出了一个问题:如果你们此刻在船上,你会怎么去救孩子?孩子们积极思考,想出了很多办法。然后我再让他们看看船长是怎么做的,把自己的办法和船长的做法进行对比,这样他们就能够深切体会到船长的沉着、果断和机智,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亮点二:教学接近尾声时,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学生根据自己最深切的体会畅所欲言。有的说遇到危急的情况要像船长那样冷静果断地采取措施;有的说开玩笑要注意分寸。当说到船长的儿子时,大家的看法就多了,有的说当一个人的自尊受到伤害时应冷静处理不要意气用事;有的说这个孩子的行为不是勇敢;有的说做事要想想后果;有的.说一个人要学会为自己解嘲;有的说一念之差会成千古恨;有的说做错了事要有回头的勇气……我为学生的精彩发言暗自叫好,我为自己闪光的创意感到庆幸。学生虽小但是他们都有自己的思想,虽然很多要求他们做不到但是不等于他们不理解不认同。认同就是最好的开始!
《跳水》教学反思10
课文虽然在船长出现之前,用了大量的篇幅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经过,但目的还是为了体现船长的机智,他的正确的思想方法,为了表现他的冷静、果断。
因此,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对事件的全过程及当时的环境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抓住一些关键性的词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语言环境,对这些词句的.弦外之音、未尽之意进行想象和理解,体会孩子、水手们的心情,从而使学生入情入境。
教完后,我启发学生想想还有更好的办法能救出孩子吗,有的说叫水手爬上去救孩子,有的说在船上放气垫等等,我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探究,最后得出还是船长开枪逼孩子跳水,因海水有缓冲作用,尚有生还希望,这个办法最好。
学生的思维在宽松的情境中任意驰骋,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倡导个性的弘扬。
《跳水》教学反思11
《跳水》一课记叙了发生在一艘环游世界归来的帆船上的惊险故事。课文情节曲折,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了几个过程:船员逗猴子,猴子放肆起来;猴子戏弄孩子,孩子爬上桅杆追猴子;孩子为拿到帽子,走上最高的横木,遇到生命危险;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水手把孩子救上船。
一、教学效果
1、逆向溯源,层层深入教学内容。设置问题,激发兴趣。
学生边读书边思考:到底是谁跳水?他为什么跳水?(学生很容易就能说出由于孩子当时处境十分危险,船长用枪逼他跳的水。)
追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当时孩子处境危险?(学生抓住“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只要……就……”“即使……也……”“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等重点词句分析孩子当时的危险处境。)
出示插图,展开讨论:为什么说他拿到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引导学生观察,猴子挂帽子时的动作和孩子取帽子时的样子体会他根本不可能拿到帽子,再加上他当时已吓得心惊胆战,两腿发抖,随时都可能“直摔到甲板上”;退一步讲,横木那么细,他又没有任何辅助物,就是他拿到了帽子,也还是一样的结果。
指导朗读,体会情境。引导:孩子的.处境太危险了,我们每个人的心也都绷得紧紧的,那你能通过朗读让大家体会到当时那紧张的气氛吗?(学生朗读)谁还能用平时积累的词语来形容孩子当时的危险处境?(学生自由说)
二、成功之处
1、设身处地地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让学生说说在危急时刻,船长是怎么做的:想象一下,当时船长是怎么想的?学生从而想到:孩子掉在甲板上,必死无疑;跳入海中,虽有危险,但有海水,还有生还的希望。用枪逼孩子跳水,是不让他因惧怕而犹豫,因犹豫而拖延时间,拖延时间,有可能掉在甲板上,就意味着死亡。读到这,我们不得不对船长的机智和果敢产生敬佩之情。
2、想象故事的结尾。在学完课文后,我让学生说说从故事中获得的一些有益的启示。孩子得救后,船长、水手、孩子可能会说什么。学生有的说,水手会说:“累死我了,还好救上来了”。有的说,船长会说:“一个帽子拿走了不就算了,有这么重要吗?”有的说,孩子会说:“爸爸,我以后再也不敢了。”还有的说,孩子会说:“爸爸,我要学游泳。”从而体会到文中蕴含的道理。
三、不足之处
在“自主读识”—“检测词语”环节,在检测课文词语时相机教学多音字“咽”,此处我只是进行了口头教学,没有把多音字呈现在ppt上,也没有进行板书。
在让学生朗读孩子处境危险时,虽然也找了几个同学读,但是有的地方读得感情不到位,没有充分表达出作者所描写的那种情况紧急处境危险。
忽略了引导学生体会事情是如何一步一步发展的。
四、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不足,我想可以:
1、提前把它显示出来,学生掌握得会更加扎实。
2、老师用生动的语言去引导一下,如当一个学生读得不到位,根据学生回答出的感受,教师可以引导:老师听出来了,水手们真紧张!
3、在引导学生体会孩子心里变化过程之后应该顺势提出:孩子为什么会遇险?找出推动事情发展的因素。水手、猴子、孩子缺一不可。猴子在水手的取乐中放肆起来,去逗孩子,而孩子在猴子的戏弄中,在水手们的笑声中恼羞成怒、失去理智,最终将自己至于险境。
《跳水》教学反思12
《跳水》是一篇故事性极强的课文,情节跌宕起伏,学生乐于学习。
在课上我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进行质疑,从情感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从起因、经过、结果三个方面复述故事内容。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孩子如何步入险境,我利用板书梳理了孩子、猴子和水手之间的关系,并且让学生把描写猴子动作的词语画下来,从而走进课文情境,获取真实感受,并对文本中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想法,得出孩子是在水手的笑声和猴子的放肆中一步一步走入危险之中。
新课改重视读、重感悟、重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以读为本,以读促思,让学生随着语速的快慢、语调的高低专心地、投入感情地读书,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验,从而体会孩子的处境,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在真切理解“绝境”的基础上,引导孩子体会到船长的机智、果断、了不起以及对孩子深切的爱。
船长是这篇文章的主人公,但是课文对他的描写不多。为了使学生理解船长这一形象,理解他的品质,在体会孩子处于千钧一发的处境后,我抛出了一个问题:如果你们此刻在船上,你会怎么去救孩子?孩子们积极思考,想出了很多办法。然后我再让他们看看船长是怎么做的,把自己的办法和船长的`做法进行对比,这样他们就能够深切体会到船长的沉着、果断和机智,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文章中,作者还表现了他对孩子深切的爱。所以我引导孩子抓住关键词句“哽咽”,联系上下文体会船长在得知自己的孩子获救后,紧绷的心情一下子放松了。
《跳水》教学反思13
这篇课文情节紧张、惊险,描写生动。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抓住“情况危急”和“急中生智”两点内容来学习.。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教师在上课伊始,首先要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怎样才能抓住学生的心呢?这就要靠教师新颖的导入了。在这节课中,我是这样导入的:20xx年,奥运会将在我国北京隆重举办,跳水是奥运会上的一个非常精彩的比赛项目。我国奥运健儿田亮、郭晶晶等跳水运动员曾多次为国争光。今天,我们所学的《跳水》一文比一般的跳水运动还要惊险。学生听了老师的导入语,就很想知道本文到底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惊险的故事,从情感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课的教学我并不是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师激趣导入后,让学生观看全文的视频朗读并说说印象最深的部分,从而直奔重点段的学习(456自然段)。
在学习45自然段时,出示这两个自然段的内容,让学生通过反复研读理解重点的语句。如抓住“逗钩挂”动词,理解反映孩子危险处境的句子。并把这些重点的词语、句子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印象。.
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我重视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如课上进行拓展思维练习:还有什么解救孩子的办法?船长逼孩子跳水时是怎么想的?设置了情境表演:孩子被救上来以后,船长、水手和孩子都会说些什么?本环节的教学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让两个小组的同学上台表演。同学们演得很投入,完全沉浸在当时的情境中,其他同学看了他们的表演过后。了解到了船长是一个机智、办事很果断的人,也明白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
在教学前,教师一定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收到意不到的效果。
《跳水》教学反思14
[设计理念]
“语文不是无情物,文章不是无情物”。本课的设计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努力构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读为主线,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体验,通过自读自悟,合作讨论交流,积极挖掘文本中的内涵;进行对话教学。
[教学预设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多方位地理解文中告诉我们的道理。
4、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教学重、难点]
1、分组讨论解决小男孩危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多方位地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进行情感交流(略)
二、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1、师语:昨晚老师看了一篇课文,遇到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使我都无法安睡。你们能帮帮我吗?这问题是:有一个小男孩,爬到了船的桅杆的最顶端,而且又走到了最高横木的中间,这时他既不能前进,也无法后退。一不小心就会摔死。请大家同桌或前后桌进行讨论讨论,想法子救救这个孩子吧!(老师边说边画示意图)
2、学生分组讨论。
3、汇报
a、铺棉花b、用降落伞c、用吊机d、跳进大海
e、派直升飞机f、派人上去救他……
4、比较方法,体会船长的镇定机智
5、有感情朗读课文第4、5、6自然段
三、学生质疑,再次激趣
1、师语:很好,刚才大家都想了好多方法来救这个小男孩,可见大家很关心这位小男孩,很为小男孩的危险处境感到担心。你们真的很善良。我代表小男孩真诚地向你们说声谢谢!
2、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假设问题如下:
a、这个小男孩为什么要爬到桅杆上去?
b、作者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c、我想知道这个小男孩被救以后他会说些什么?
……
四、品读课文,体验感情
1、师语:解决了小男孩的问题,现在你们自己又来了问题,太好了,可见你们都是爱思考的人。有了问题想不想解决问题。你们想通过什么方式来解决问题?俗语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那你们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吧!(用笔将读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自己特别喜爱的或感受特别深的地方也做上记号)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汇报:
a、合作读课文(轮读)
b、交流读懂的地方
c、提出不懂的地方
d、交流感受特别深的地方
(教师相机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如:放肆、取笑、龇牙咧嘴等。特别要抓住“放肆”这个词,指导学生读,找出放肆的有关语句,读出开心、读出担心。)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升华感情、全方位谈体会
从小男孩跳水这件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反思]
一、前言
教学的本质是什么?教学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对学生的激励、唤醒和鼓舞。老师拿什么去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凭的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凭的是对学生的'关爱。有了这样一种良好的教学心态,才能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去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二、设计反思
理念决定设计,设计决定呈现,呈现决定效果。《跳水》这堂课的设计理念是在积极倡导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老师再也不是课堂的主宰者,应该从一个权威者的身份走向引领者的位置,带领学生在课堂中游弋,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在精神的家园中浸染。把课堂的真实面目还给学生。让学生多些自主、少些包办;多些引导,少些限制;多些情趣,少些理性。每堂课我们都应该努力实践着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服务。
本文的设计主要体现的是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三、随笔
学习语文,教师要关于发现教材中所蕴含的隐性目标:一个“情”字。俗语说:“世事洞时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每篇文章都包含了作者的某种思想、某种感情:或悲伤、或忧愁、或崇高、或渺小、或积极、或消极……我们作为读者,从中能获得某种知识,受到某种启发和教育。在如此丰富的目标中,教师要努力地把握教材、占据教材的制高点。跳出教材看教材、跳出语文看语文、跳出学科看语文、学语文。这样才不会因为学生的乱而感到无助,不会因为对教材的理解而感到困惑。关键还是一点:心态!我们当教师的应该常问问自己,我们对教学这片天空热爱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教学的活水从何处来?从生活中来,从不断的学习中来!
一篇文章给我们,我们并不要急着去翻阅参考书,教案书等。我们要从我们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去备课,设计,去努力地钻研教材。“读”才是钻研教材最根本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感悟、对话教学的方式。这对话包括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教师与编者等。这些对话中教师与文本之间对话质量的高低决定着教师在课堂中组织能力的高低,引导水平的高低,点拨技巧的好坏。教师要把教材内化为自己内心的语言,才能带领学生走进课文去对话,去感受,去品味,去涵泳其中。这样学生才会经常有恍然大悟,才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发现的惊喜!
《跳水》教学反思15
《跳水》是人教社编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第十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是在通过分析比较孩子、水手、及船长在同一件事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表现,在了解事情发展变化的基础上,体会船长处理问题的方法。
《跳水》这篇课文的命题与学生常见的不同,“跳水”只是事情的结果,而不是经过。而这也正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个“亮点”,因此教学时,在整体把握内容的基础上,我从题目入手,逆向研讨内容,顺向分析联系,具体做法如下:
逆向溯源,层层深入学内容。
设置问题,激发兴趣。
(1)学生边读书边思考:到底是谁跳水?他为什么跳水?(学生很容易就能说出由于孩子当时处境十分危险,船长用枪逼他跳的水。)
(2)追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当时孩子处境危险?(学生抓住“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只要……就……”、“即使……也……”、“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等重点词句分析孩子当时的危险处境。)
(3)出示插图,展开讨论:为什么说他拿到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引导学生观察,猴子挂帽子时的动作和孩子取帽子时的样子体会他根本不可能拿到帽子,再加上他当时已吓得心惊胆战,两腿发抖,随时都可能“直摔到甲板上”;退一步讲,横木那么细,他又没有任何辅助物,就是他拿到了帽子,也还是一样的结果。
(4)指导朗读,体会情境。引导:孩子的处境太危险了,我们每个人的心也都绷得紧紧的,那你能通过朗读让大家体会到当时那紧张的气氛吗?(学生朗读)谁还能用平时积累的词语来形容孩子当时的危险处境?(学生自由说)
寻根探底,研讨过程。
孩子的生命危在旦夕,情况十分危急。那么到底是哪些原因使孩子陷入如此危险的境地呢?
(1)学生分组讨论:根据水手的表现写出猴子、孩子相应的.表现,并说说从他们的表现中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概括出三点:①直接原因——猴子不断地“逗”孩子;②间接原因——水手的“笑”激起了猴子对孩子更大的放肆;③自身原因——孩子的感情压倒了理智。这三条线交错发展,把故事推向了高潮:
猴子:钻来钻去、模仿→摘、戴→咬、撕→爬、挂、扭、做
水手:哈哈大笑→又大笑起来→笑得更欢了→吓呆了
孩子:笑得很开心→哭笑不得、眼巴巴→气得脸都红了→气极了
(3)水手们的笑刺伤了孩子的自尊心,使他失去了理智,不顾一切地爬上桅杆去追猴子,当他爬到最高的横木时,水手们才意识到情况的严重性,全都吓呆了,那么孩子后来是怎样得救的呢?(归纳后可知,除了水手和孩子会水外,更重要的一点是船长的作用。)
(4)找出描写船长动作的词(看见、瞄准、喊),想一想:船长为什么要选择这种做法?(结合上下文可以知道至少有五个理由,即孩子处境非常危险,在当时这是唯一的方法,孩子会水,有人去营救,风平浪静。)
(5)船长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想了这么多问题并且采取了有效的行动,说明船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时,船长那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形象就跃然纸上。
3、回溯开头,寻找起因
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是怎样引起的?从第一部分就能看出,“环游世界”归来,“风平浪静”,水手们很悠闲,才有兴致拿猴子取乐,使猴子“更加放肆起来”,这一切正是故事的“源头”。
二顺向分析,步步升华看联系。
从第一轮的学习讨论中,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出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同人们之间的联系与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可以通过三个练习,强化学生的认识:
1猴子、孩子、水手、船长是因为什么联系起来了?
救
——————————→
取乐逗救
水手————→猴子————→孩子←————船长
←————
追
2、想一想:孩子得救以后,水手、孩子和船长会怎样反思这件事?
3、你们从这个故事中受到哪些教育?
在学生反复阅读、分析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对文章的中心有了比较明确的把握,对事物的认识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第五篇:《跳水》教学反思
《跳水》教学反思
《跳水》教学反思1
《跳水》是一篇故事性极强的课文,情节跌宕起伏,学生乐于学习。
在课上我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进行质疑,从情感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从起因、经过、结果三个方面复述故事内容。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孩子如何步入险境,我利用板书梳理了孩子、猴子和水手之间的关系,并且让学生把描写猴子动作的词语画下来,从而走进课文情境,获取真实感受,并对文本中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想法,得出孩子是在水手的.笑声和猴子的放肆中一步一步走入危险之中。
新课改重视读、重感悟、重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以读为本,以读促思,让学生随着语速的快慢、语调的高低专心地、投入感情地读书,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验,从而体会孩子的处境,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在真切理解“绝境”的基础上,引导孩子体会到船长的机智、果断、了不起以及对孩子深切的爱。
船长是这篇文章的主人公,但是课文对他的描写不多。为了使学生理解船长这一形象,理解他的品质,在体会孩子处于千钧一发的处境后,我抛出了一个问题:如果你们此刻在船上,你会怎么去救孩子?孩子们积极思考,想出了很多办法。然后我再让他们看看船长是怎么做的,把自己的办法和船长的做法进行对比,这样他们就能够深切体会到船长的沉着、果断和机智,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文章中,作者还表现了他对孩子深切的爱。所以我引导孩子抓住关键词句“哽咽”,联系上下文体会船长在得知自己的孩子获救后,紧绷的心情一下子放松了。
《跳水》教学反思2
《跳水》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17课。本文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小说。主要讲了一艘往回航行的帆船上,水手拿猴子取乐,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遇险,船长逼孩子跳水,孩子得救的故事。
导入环节,我以题目为切入点。跳水本是一项体育运动,但是本文所讲的跳水,却是一件惊心动魄的事件。因为布置有预习作业,所以学生很感兴趣,似乎想要在本节课上大显身手。在认识完作者后,我们开始了本课的学习。
在检测预习环节,我特意提问了基础较弱的三个同学,但是回答令人很不满意。加了拼音的词语也读得磕磕绊绊。我严厉批评了他们预习不认真。预习是学习的关键一步,如果没有提前的学习,课堂上就没有一个心理准备,思维总会慢人半拍,久而久之,自己跟不上节奏,便会产生自我怀疑,产生负面情绪。所以,指导学生预习方法,让学生学会预习也是指导学习的重要步骤。
在梳理课文内容环节,我采用了根据课文内容填空的方式。同学们都能很快解决这一问题,也能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梳理出主要情节。但是在复述故事环节,学生可以把握主要情节,只是在语言表达和流利度上还比较欠缺。比较活跃的同学,如张涵、董佳俊总会一听到问题就举手发言,边想边说就导致语言思维不够清晰,语言不流利。当我刻意留时间给大家组织语言时,一些同学总会或大声吆喝自己的想法,或小声咕哝自己的见解。虽然在课堂上多次强调,想好再举手,要给自己也要给他人留思考的时间,举手问答。但是依然会出现课堂失控之状,活跃的同学就像脱缰的野马,不恣意驰骋不快。
总体来说,第一课时相对顺利,同学们也跟得上课堂节奏,但是课堂略显凌乱,课堂节奏把握不到位。
第二课时,主要把握人物思维过程。我设置了以下问题:
3.学完课文,你想对人物说些什么?你有什么启示?
在引导之下,同学们能够体会孩子由无奈到生气再到恼羞成怒的心理变化,能够理解水手的'笑对情节发展的推动作用,也能体会船长的思维过程。
在知识层面上,我对这节可还是比较满意的。一是提出的问题,学生都能够回答。二是学生对本课比较感兴趣,积极性较高。
在课堂把控层面,我对这节课略有不满。学生积极是一件特别好的事情,但是活跃滚头就会显得凌乱不堪。而此时的课堂就有一丝这样的状态。学生特别兴奋,总想表现自己,问题一出,就想喊出答案。这让我的课堂驾驭能力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在课堂效果层面,本节课也处于一个两极分化的状况。一部分同学无比兴奋,理解能力,思维节奏都比较快。一部分学生思维相对迟缓,还没有思考好,其他同学就喊出答案,阻断了思路。
所以,现阶段,如何把握好课堂节奏,如何规整课堂纪律,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如何最大限度面向全体,如何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又让课堂活而不乱是我应该好好思量的问题。
《跳水》教学反思3
通过教授《跳水》一课,课后认真反思,做如下小结:
成功之处:
四年级下期阅读教学的总目标包括: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在教学中能围绕着阅读的这些目标,逐步渗透,一一落实。首先依题质疑,因为质疑能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能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能培养学生的求知兴趣。然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接着让学生抓住文中的语言、动作、表情、神态,联系情节来揣摩人物心理活动。期中有一个环节,当读到孩子爬上了桅杆顶端,教师设置问题“你想用什么办法救孩子?赶快想办法,时间可不等人啊!”学生通过讨论、辨析,知道跳水是救孩子的.唯一方法,从而体会到船长的沉着、冷静、果断。真正做到了引导学生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
不足之处:
关于语言积累和写法的分析有点不够,这是一篇典型的记叙文,是否应该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的写作思路,及怎样一步一步写出文章的高潮。
《跳水》教学反思4
曾有专家大发感慨:现在我们的一部分语文课都是游离于文本之外的。文章写得很有趣,写得很有深度,但是我们教师在讲课中却不能够引领着学生真正的走进文本中去。我想这么感人的故事我要是讲不出感觉来,那就是失败!于是我用心的感受着,用心的朗读着,我用心和我的学生打成一片,共同演绎着精彩的故事。这节课有下面几个特点:
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主。坚持学生自读,自悟,自得;坚持教师为指导,做到“指一指引”以导向,“点一点化”以开窍,“拨一拨弄”以知晓,把学生引进理解文章的“门”引止理解文章的“路”,把学习的主动权给学生。
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互动,生互动,达到了和谐与统一。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教师的引导恰到好处,较完美地处理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达到了和谐,统一。这也是本课的一个亮点。
体现了多媒体课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服务。《跳水》的故事动画片,供学生欣赏,设计了多个层次的问题,供学生思考,把学生引入到故事的现场,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自然兴趣盎然。
创设和谐自主的交流的学习的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有自主学习的机会,也有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的机会,沿着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教学。
创设学生说话的情境和需求。在这节课中,让学生对船长的行为进行评判和质疑,从而巧妙亮也自己的观点。学生不断地展示自己的才华,显得很有成就感。尤其是最后一个问题。以一个记者的身份去向船长发问,学生更觉得自然,巧妙。也愿意很好是融入到作品中来。
坚持“以人为本,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的教学理念贯穿整个教学环节,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跳水》教学反思5
《跳水》是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文章,是一篇故事性极强的课文,情节跌宕起伏,学生乐于学习。课堂上因为环节设计的合理,问题提得精当,课堂上学生积极踊跃,课堂效果好。
亮点一:在课上我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进行质疑,从情感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从起因、经过、结果三个方面复述故事内容。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孩子如何步入险境,我利用板书梳理了孩子、猴子和水手之间的关系,并且让学生把描写猴子动作的词语画下来,从而走进课文情境,获取真实感受,并对文本中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想法,得出孩子是在水手的笑声和猴子的放肆中一步一步走入危险之中。为了使学生理解船长这一形象,理解他的品质,在体会孩子处于千钧一发的处境后,我抛出了一个问题:如果你们此刻在船上,你会怎么去救孩子?孩子们积极思考,想出了很多办法。然后我再让他们看看船长是怎么做的,把自己的办法和船长的做法进行对比,这样他们就能够深切体会到船长的沉着、果断和机智,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亮点二:教学接近尾声时,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学生根据自己最深切的体会畅所欲言。有的说遇到危急的情况要像船长那样冷静果断地采取措施;有的说开玩笑要注意分寸。当说到船长的.儿子时,大家的看法就多了,有的说当一个人的自尊受到伤害时应冷静处理不要意气用事;有的说这个孩子的行为不是勇敢;有的说做事要想想后果;有的说一个人要学会为自己解嘲;有的说一念之差会成千古恨;有的说做错了事要有回头的勇气……我为学生的精彩发言暗自叫好,我为自己闪光的创意感到庆幸。学生虽小但是他们都有自己的思想,虽然很多要求他们做不到但是不等于他们不理解不认同。认同就是最好的开始!
《跳水》教学反思6
周一,新的一周的开始!今天给五年级学生教授的是《跳水》一课。首先,我提前十分钟开课,检测周末古诗背默情况,从参与的孩子们来看,掌握情况较好。导入课题后播放课文朗读,强调一下课前准备就进入转播课堂。在转播课堂中,“我会读”的`生字让孩子们借助语音发送到群里,“我会写”的生字让孩子们练写。
胡老师在本课重点讲授如何理解词语意思,并且根据课文内容来举一反三的给孩子们进行方法的指导。(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经验)。因为上周提前观看过“名校课堂”的网络授课,所以我针对胡老师讲授的理解词语方法设计了针对性的练习题—读意思猜词语。
在课后练习中孩子们的正确率也是很高的。本节课跟孩子们课堂上有语音、图片、选择题等互动形式,不仅检测大家的学习情况,而且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但是在时间把握上有些超时,这也需要我提前备课时对课堂环节进行更合理的安排。
《跳水》教学反思7
《跳水》一文是一篇富含深刻哲理的小说,故事的情节是相互联系,在变化中发生、发展、结束的。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写了故事的发生、发展经过,但目的还是体现船长的机智,他的正确的思想方法,为了表现他的冷静、果断。
在教材处理上,我先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因此我在让学生初读课文时就思考:文章里面共有几个角色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这样学生把全文贯穿了起来。然后抓住一些重点词、句来体会孩子走上横木时的'危险处境,让学生明白在这样危险的情况下,其他任何办法都是行不通的,只有跳水才有生还的希望。从而体会船长的机智、冷静、果断。
但课堂永远是块令人遗憾的舞台,而这次我所留下的遗憾太多。首先,在生词方面,我本来都设计好了,通过幻灯片打出本课生词,如第一行是一艘航行桅杆看到这些词,你们会想到什么,我想学生会很自然地想到船,然后再顺理成章的归结的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一艘环游世界的帆船,很自然,也可以说是水到渠成吧,问学生这个故事是在什么环境发生的;第二行词是撕咬龇牙咧嘴从这两个词你会想到文章中的谁?那么这只猴子为什么会这样。可是自己在关键时刻掉了链子。其次,在讲孩子处境危险这块时过于琐碎,没能很好的从读中感悟,悟到了再来读,学生说的过多。其实当时我在备课时就考虑,也反复问自己,会不会问的太多,要不要学生说自己找这些词句的原因,结果只顾问学生为什么体会到,而忽视了读,不能很好的做到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再者由于在处理孩子处境危险这部分用的时间过多,结果在体现船长机智、冷静这部分时过于匆忙。应让学生从多元来考虑,在当时那种地点、天气、以及周围的人,只有跳水这一种办法,更能体现出船长的经验丰富。最后就是应通过板书再次点出事物之间的联系:水手为什么拿猴子取乐,猴子为什么又把玩笑开到了孩子身上,船长为什么能想出这种办法,孩子为什么能获救。
《跳水》教学反思8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有一部分内容在上完课以后进行了修改和补充。这篇课文情节紧张、惊险,描写生动。
本课时教学重点抓住“情况危急”和“急中生智”两点内容来学习。学生在课上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交流。在真切理解“情况危急”的基础上,体会到船长“急中生智”的机智、果断、了不起。对文章重点内容及表现的主要思想有了深入理解。学习效果较好。课上学生发言积极主动。
这节课内容涵盖量较大,课上应注意时间的把握。在理解、激情的基础上,应重视有感情朗读的训练,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并使学生能够在读中“思”达到深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目的。
设计特色:
⒈课上进行了拓展思维练习,如:还有什么解救孩子的办法?
⒉设置了情景教学环节,如:假如当时你在场,你会想些什么?
《跳水》教学反思9
教材分析:
《跳水》是第八单元“舟船”的第一篇课文,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所写。文章记叙了在一艘外国轮船上发生的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顶端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跳水》中船长表现出的沉着、果断、机智,源自丰富的经验、超人的智慧,以及对孩子深切的爱,展现了极大的人格魅力。课文按事情的起因、发展、**、结局划分为四段,整个故事始终在事物的联系和变化中发生、发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及新词,积累好词佳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体会孩子走向横木时的危险处境。
4、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明白遇事应该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
教学重点:
1、了解孩子、水手和船长在同一件事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表现,体会船长处理问题的方法。
2、弄清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的以及得救的过程。
教学难点:
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跳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
教学准备:
1、学生查找列夫?托尔斯泰的有关资料。
2、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交流资料。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跳水吗?奥运会上,我国的体育健儿在跳水项目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无比自豪。今天我们要欣赏的不是体育比赛,而是一个惊险的故事。(板书:跳水。)
《跳水》是谁写的?你还知道什么?
(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的文学家。他一生中写了很多作品,如《战争与和平》、《复活》等等。)
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谁跳水?为什么跳水?他在什么情况下跳的水?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等。)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自学生字新词,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读不懂的句子。
3、再读课文,直到把课文读熟读通顺。
4、检查自学情况。交流字、词的掌握情况。
(1)出示电脑课件,检查学生认读生字新词。
(2)理解词语。
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把不理解意思的词语或句子找出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理解,然后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教师做适当点拨。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检查朗读课文情况:指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师生进行评议。
2、学生读书后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3、在书中标画出课文中都有谁?用几个字说明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水手们拿猴子取乐,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发生了危险,船长要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孩子得救了。)
四、指导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指导学生观察字形,想一想:这些字在字形上有什么特点,你能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
2、学生描红临写。
3、评议:
(1)学生交换互评。看看临写的字和范字像不像,像的就用红笔把它圈起来,不像的字请你告诉他(她)哪儿不像,指导他(她)再写一遍。
(2)师总结,表扬红圈较多的同学。
五、作业设计
1、书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题。
我们继续学习跳水,大家齐读课题。
指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还有什么问题不理解,同学读后提出来。
二、自主合作学习课文。
1、课件出示思考题: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从哪些地方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要求:
(1)学生自己读书做批注笔记。
(2)小组内互相交流个人收获。
(3)在班上汇报交流。
2、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三、品读感悟,理解重点部分。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不但对课文做了细致的学习,而且还做了认真的讨论探究,这对我们学习文章有很大的帮助。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品尝读书的果实。
学生品读课文中的段落,教师重点指导学生品读以下段落。
1、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
(1)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戴在自己头上,爬上了桅杆,坐在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和爪子撕。(猴子逗孩子,水手们在一旁“都笑起来”,孩子“哭笑不得”,很尴尬。)
(2)猴子不怕孩子的吓唬和喊叫,撕得更凶了。水手们反而“笑的声音更大了”。孩子气得脸都红了。他脱了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这时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很生气,于是爬上桅杆去追猴子,想制服它。)
引导:此刻,孩子心里想的是什么?(我要是拿不回帽子,也太丢面子了。)(我一定要追上这只可恶的猴子,夺回帽子,绝不能轻易便宜了它。)
(3)猴子一边不断往上爬,一边回过头来逗孩子。爬到了桅杆的顶端,……把帽子挂在最高的横木的一头,然后……扭着身子,龇着牙做着怪样。孩子气极了,……走上横木去取帽子。(猴子越来越放肆,竟然将孩子的帽子挂在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忍无可忍,气愤到了极点,于是走上了最高的横木去取帽子。
引导:区分“气急了”与“气极了”,体会孩子“气极了”的心情,也就是孩子走上桅杆顶端横木的原因。
2、从哪些地方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1)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①从水手们的表情可以看出――“全都吓呆了”;“有个人吓得大叫一声”。
②从“桅杆到挂帽子的横木的一头有一米多”、“摇摇晃晃”、“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即使他不失足,拿到了帽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脚底下就摇晃起来”等词句的描述中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2)出示电脑课件,指导学生看最高的横木与甲板的距离、横木的宽度,理解孩子的危险境地――难以转身,直观感受当时紧张的氛围。
引导: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孩子处境的危险吗?(万分危急、千钧一发、危在旦夕……)
指导朗读:读出孩子的气愤及他处境的危险。
3、看到这里紧张吗?你想救他吗?你想用什么办法救孩子?赶快想办法,时间可不等人啊!(让学生各抒己见。)(找海绵垫(床上被褥)、让水手围成一圈手拉手在下面接着、找直升飞机、让水手上去救孩子……)
采用小组讨论的办法,逐个分析,看哪个办法既能赢得时间,又有把握。
4、这些办法实际上都不能行,那么在危急时刻,船长是怎样做的?
指名读课文第7自然段。说说船长为什么这样做?
5、研究:如果孩子不跳水,父亲会不会开枪?(小组展开辩论。)
从课文中找出根据,说明父亲不会开枪。
6、“四十秒钟以后――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这里互相矛盾吗?
(四十秒钟非常短,可是时间宝贵,人们救人心切,已经觉得四十秒钟太长了。)
四、总结全文。
1、教师结合板书总结全文。
2、学习课文后,你最佩服谁?佩服他什么?
(这篇课文作者就是要告诉我们,遇事不要慌,不要束手无策,要想办法,用最好的办法解决。)
3、此时此刻,你想对船长的儿子说些什么?
(你做错了事,要敢于回头,不要怕别人笑话。
你为了一顶帽子,差点失足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这不是勇敢,而是莽撞。你想过没有,万一失足,你会给亲人、朋友带来多么大的痛苦。
你为了赢回一点儿面子,险些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今后做事一定要想想后果……)
五、拓展延伸。
1、孩子被救上来以后,会说些什么?船长会说些什么?水手们又会说些什么?展开想象,说一说,再写下来。
2、如果你当时也在船上,回到家,你向亲人讲述这件事后会怎样说?
六、作业设计。
1、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2、预习《沙漠之舟》。
教学反思:
《跳水》一课情节起伏跌宕,学生乐于学习。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从课题质疑入手,从情感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更好地学习课文。新课改重视读,重感悟,重体验。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注重以读为本,以读促思。对于孩子处于危险那部分,引导学生专心地、投入感情地读书,随着语速的快慢、语调的高低,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验,从而体会孩子的处境,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课上引导学生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交流,抓住一些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语言环境,进行想象和理解,从而使学生入情入境。在真切理解“情况危急”的基础上,体会到船长的机智、果断、了不起。在讨论想办法使孩子脱险一部分时,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真正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使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跳水》教学反思10
1、教学收获
抓住动词,自学自演。
在教学“猴子戏弄孩子”“孩子追猴子”这部分的内容时,我发现文中一连用了很多描述猴子的动作的词语,准确传神。我请学生读一读,找出动词,提出问题,比较这些动词之间的'差异,然后用表演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词语的理解,表演出猴子、孩子的动作及神情。这种学生自演的学习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这些词语用于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具体含义,而且使学生明白,连用动词避免重复,并要力求用得准确、传神,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2、不足之处
反观整堂课教学,仍有一些遗憾:
教学接近尾声时,学生们看到课文插图上画的横木,它并不在船的边上,如果孩子跳下去,很有可能没有跳到水里,而是跳到甲板上,那么高,摔下来不摔死也得摔成重伤。有学生说:“孩子已经发慌了,站在上面,方向也许都迷糊了,怎能保证他一定会跳到水里呢?”面对学生的突然提问,我当时不知从何着手引导学生理解船长的做法的正确性。
3、改进措施
在以后教学中,在指导学生朗读孩子处境危险时,指导朗读时引导语言要丰富,要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引导。
《跳水》教学反思11
《跳水》一课情节起伏跌宕,学生乐于学习。这节课从开始设计到正式上课,在我师傅的帮助下,几次修改教案,最终完成比较满意的教学设计。首先让学生课文内容,知道文章大体的思路,然后让学生对船长的做法,提出质疑,接着直接进入文章高潮部分的学习,最后简单处理造成孩子陷入险境的原因,让孩子谈所受到的启发。这样从情感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更好地学习课文。抓住重点段落精讲,突破教学重点难点。设计拓展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在朗读,感悟,体验中突破重难点。
在课堂上,注重以读为本,以读促思。对于孩子处境危险那部分,引导学生读书,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验,从而体会孩子的处境,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交流,抓住一些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语言环境,同时让学生做一些动作,进行想象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入情入境。在真切理解“情况危急”的基础上,体会到船长的沉着镇定,机智果断的好品质。
二、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处理想办法使孩子脱险一部分时,学生都表示没有什么好办法。跟船上的水手一样“不知所措”,这样也处理了这个词语的意思。从而体会到在当时那种危急的情况下,只有船长的方法最适用,并且是经过船长深思熟虑得出来的,使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口语表达能力。
当孩子被救上来之后,学习文章中“破折号”的用法。先从生活中体验,40秒钟很短,然后再想想文中是救人的危急关头,时间就是生命,最后得出,此处破折号是转折的作用。
这节课也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在找学生朗读孩子处境危险时,虽然也找了几个同学读,但是有的地方读的'感情不到位,没有充分表达出作者所描写的那种情况紧急处境危险。主要原因是指导朗读时引导语言单一,如果老师用生动的语言去引导一下,如当一个学生读得不到位,根据学生回答出的感受,教师可以引导:水手们真紧张(学生接着读书);孩子害怕了(学生紧接着读)一定就会有不同的效果。让学生自己想救孩子的办法时,还应该给他们充分的发言机会,而且在回答是否可行时,要让学生多围绕文本来答。允许有自己的想法,但是还应该以文本为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深刻体会作者所要传达的意思。
《跳水》教学反思12
《跳水》是人教社编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第十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是在通过分析比较孩子、水手、及船长在同一件事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表现,在了解事情发展变化的基础上,体会船长处理问题的方法。
《跳水》这篇课文的命题与学生常见的不同,“跳水”只是事情的结果,而不是经过。而这也正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个“亮点”,因此教学时,在整体把握内容的基础上,我从题目入手,逆向研讨内容,顺向分析联系,具体做法如下:
逆向溯源,层层深入学内容。
设置问题,激发兴趣。
(1)学生边读书边思考:到底是谁跳水?他为什么跳水?(学生很容易就能说出由于孩子当时处境十分危险,船长用枪逼他跳的水。)
(2)追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当时孩子处境危险?(学生抓住“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只要……就……”、“即使……也……”、“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等重点词句分析孩子当时的危险处境。)
(3)出示插图,展开讨论:为什么说他拿到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引导学生观察,猴子挂帽子时的动作和孩子取帽子时的样子体会他根本不可能拿到帽子,再加上他当时已吓得心惊胆战,两腿发抖,随时都可能“直摔到甲板上”;退一步讲,横木那么细,他又没有任何辅助物,就是他拿到了帽子,也还是一样的结果。
(4)指导朗读,体会情境。引导:孩子的处境太危险了,我们每个人的心也都绷得紧紧的,那你能通过朗读让大家体会到当时那紧张的气氛吗?(学生朗读)谁还能用平时积累的词语来形容孩子当时的危险处境?(学生自由说)
寻根探底,研讨过程。
孩子的生命危在旦夕,情况十分危急。那么到底是哪些原因使孩子陷入如此危险的境地呢?
(1)学生分组讨论:根据水手的.表现写出猴子、孩子相应的表现,并说说从他们的表现中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概括出三点:①直接原因——猴子不断地“逗”孩子;②间接原因——水手的“笑”激起了猴子对孩子更大的放肆;③自身原因——孩子的感情压倒了理智。这三条线交错发展,把故事推向了高潮:
猴子:钻来钻去、模仿→摘、戴→咬、撕→爬、挂、扭、做
水手:哈哈大笑→又大笑起来→笑得更欢了→吓呆了
孩子:笑得很开心→哭笑不得、眼巴巴→气得脸都红了→气极了
(3)水手们的笑刺伤了孩子的自尊心,使他失去了理智,不顾一切地爬上桅杆去追猴子,当他爬到最高的横木时,水手们才意识到情况的严重性,全都吓呆了,那么孩子后来是怎样得救的呢?(归纳后可知,除了水手和孩子会水外,更重要的一点是船长的作用。)
(4)找出描写船长动作的词(看见、瞄准、喊),想一想:船长为什么要选择这种做法?(结合上下文可以知道至少有五个理由,即孩子处境非常危险,在当时这是唯一的方法,孩子会水,有人去营救,风平浪静。)
(5)船长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想了这么多问题并且采取了有效的行动,说明船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时,船长那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形象就跃然纸上。
3、回溯开头,寻找起因
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是怎样引起的?从第一部分就能看出,“环游世界”归来,“风平浪静”,水手们很悠闲,才有兴致拿猴子取乐,使猴子“更加放肆起来”,这一切正是故事的“源头”。
二顺向分析,步步升华看联系。
从第一轮的学习讨论中,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出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同人们之间的联系与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可以通过三个练习,强化学生的认识:
1猴子、孩子、水手、船长是因为什么联系起来了?
救
——————————→
取乐逗救
水手————→猴子————→孩子←————船长
←————
追
2、想一想:孩子得救以后,水手、孩子和船长会怎样反思这件事?
3、你们从这个故事中受到哪些教育?
在学生反复阅读、分析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对文章的中心有了比较明确的把握,对事物的认识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跳水》教学反思13
《跳水》这篇课文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8单元的第一篇主体课文。记叙了发生在一艘环游世界归来的帆船上的惊险故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阅读课上,学生的第一要务便是与文本对话,即通过自主的读书实践交流,从而内化课文的语言材料及其丰富内涵,并学会阅读。”四年级学生年龄小,知识和生活阅历都有限,在阅读教学中,很多时候是不可能直接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所以本课教学我将重点放在了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品读重点词句,体会孩子的心理变化过程,以及体会船长在危急时刻急中生智、沉着果断的人格魅力上。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7个环节。进行两次试讲,修改之后,第三次在外校进行公开课。
首先引导学生从课题质疑入手,从情感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更好地学习课文。在学生初读课文,掌握字词,理清事情的先后顺序后,我出示了议题:试着找出文中对孩子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描写,体会他的心理变化过程。此处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品味重点词句,并在ppt出示箭头引导孩子体会孩子的心理变化。接着我让学生找出描写孩子处境危险的句子。学生找到了“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即使拿到帽子,也难以回转身。”等,理解情况的危急,再通过感情朗读,从而体会情感。最后让学生说说在危急时刻,船长是怎么做的:想象一下,当时船长是怎么想的?学生从而想到:孩子掉在甲板上,必死无疑;跳入海中,虽有危险,但有海水,还有生还的希望。用枪逼孩子跳水,是不让他因惧怕而犹豫,因犹豫而拖延时间,拖延时间,有可能掉在甲板上,就意味着死亡。读到这,我们不得不对船长的机智和果敢产生敬佩之情。在学完课文,我让学生说说从故事中获得的一些有益的启示,孩子得救后,船长、水手、孩子可能会说什么。
如果这堂课满分是100分的话,我会给自己打70分,上完课,参考评课老师的意见思考之后,反思了一些课堂上存在的问题。
一、在“自主读识”—“检测词语”环节,在检测课文词语时相机教学多音字“咽”,此处我只是进行了口头教学,没有把多音字呈现在ppt上,也没有进行板书。如果提前把它显示出来,孩子掌握的会更加扎实。
二、在找学生朗读孩子处境危险时,虽然也找了几个同学读,但是有的地方读的感情不到位,没有充分表达出作者所描写的那种情况紧急处境危险。主要原因是指导朗读时引导语言单一,如果老师用生动的语言去引导一下,如当一个学生读得不到位,根据学生回答出的感受,教师可以引导:老师听出来了,水手们真紧张!
三、忽略了引导孩子体会事情是如何一步一步发展的。在引导学生体会孩子心里变化过程之后应该顺势提出:孩子为什么会遇险?找出推动事情发展的因素。水手、猴子、孩子缺一不可。猴子在水手的取乐中放肆起来,去逗孩子,而孩子在猴子的戏弄中,在水手们的笑声中恼羞成怒、失去理智,最终将自己至于险境。
《跳水》教学反思14
《跳水》一课记叙了发生在一艘环游世界归来的帆船上的惊险故事。课文情节曲折,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了几个过程:船员逗猴子,猴子放肆起来;猴子戏弄孩子,孩子爬上桅杆追猴子;孩子为拿到帽子,走上最高的横木,遇到生命危险;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水手把孩子救上船。
一、教学效果
1、逆向溯源,层层深入教学内容。设置问题,激发兴趣。
学生边读书边思考:到底是谁跳水?他为什么跳水?(学生很容易就能说出由于孩子当时处境十分危险,船长用枪逼他跳的水。)
追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当时孩子处境危险?(学生抓住“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只要……就……”“即使……也……”“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等重点词句分析孩子当时的危险处境。)
出示插图,展开讨论:为什么说他拿到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引导学生观察,猴子挂帽子时的动作和孩子取帽子时的样子体会他根本不可能拿到帽子,再加上他当时已吓得心惊胆战,两腿发抖,随时都可能“直摔到甲板上”;退一步讲,横木那么细,他又没有任何辅助物,就是他拿到了帽子,也还是一样的结果。
指导朗读,体会情境。引导:孩子的处境太危险了,我们每个人的心也都绷得紧紧的,那你能通过朗读让大家体会到当时那紧张的气氛吗?(学生朗读)谁还能用平时积累的词语来形容孩子当时的危险处境?(学生自由说)
二、成功之处
1、设身处地地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让学生说说在危急时刻,船长是怎么做的:想象一下,当时船长是怎么想的?学生从而想到:孩子掉在甲板上,必死无疑;跳入海中,虽有危险,但有海水,还有生还的希望。用枪逼孩子跳水,是不让他因惧怕而犹豫,因犹豫而拖延时间,拖延时间,有可能掉在甲板上,就意味着死亡。读到这,我们不得不对船长的机智和果敢产生敬佩之情。
2、想象故事的结尾。在学完课文后,我让学生说说从故事中获得的一些有益的启示。孩子得救后,船长、水手、孩子可能会说什么。学生有的说,水手会说:“累死我了,还好救上来了”。有的说,船长会说:“一个帽子拿走了不就算了,有这么重要吗?”有的说,孩子会说:“爸爸,我以后再也不敢了。”还有的说,孩子会说:“爸爸,我要学游泳。”从而体会到文中蕴含的道理。
三、不足之处
在“自主读识”—“检测词语”环节,在检测课文词语时相机教学多音字“咽”,此处我只是进行了口头教学,没有把多音字呈现在ppt上,也没有进行板书。
在让学生朗读孩子处境危险时,虽然也找了几个同学读,但是有的地方读得感情不到位,没有充分表达出作者所描写的`那种情况紧急处境危险。
忽略了引导学生体会事情是如何一步一步发展的。
四、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不足,我想可以:
1、提前把它显示出来,学生掌握得会更加扎实。
2、老师用生动的语言去引导一下,如当一个学生读得不到位,根据学生回答出的感受,教师可以引导:老师听出来了,水手们真紧张!
3、在引导学生体会孩子心里变化过程之后应该顺势提出:孩子为什么会遇险?找出推动事情发展的因素。水手、猴子、孩子缺一不可。猴子在水手的取乐中放肆起来,去逗孩子,而孩子在猴子的戏弄中,在水手们的笑声中恼羞成怒、失去理智,最终将自己至于险境。
《跳水》教学反思15
《跳水》一文是一篇富含深刻哲理的小说,故事的情节是相互联系,在变化中发生、发展、结束的。因为课文大量篇幅在讲孩、猴子、和水手的关系,最后出现船长。课文描写较少。这样,学生在理解上往往就会停留在故事的表面,不能正确体会故事要告诉人们的深刻道理。
在教材处理上,我先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因此我在让学生初读课文时就思考:文章里面共有几个角色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这样学生把全文贯穿了起来。
在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深入学习课文内容。第一个问题“猴子为什么拿孩子的帽子”上,我带着孩子们学习文章的第一、二自然段,勾画出重点句:“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理解关键词“取乐“和”“放肆”后追问:“水手为什么拿猴子取乐?”,回读“这一天,风平浪静……”弄清天气好,水手们心情好,所以拿猴子取乐,再有感情地读:“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最后总结问题:“猴子为什么拿孩子的帽子”。
在处理好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我让孩子总结出学习方法:
1、抓住重点句,理解关键词。
2、联系前后文分析问题。
3、有感情地读一读。
4、总结问题。接下来在处理第二、三个问题:“水手为什么不救孩子?”“船长为什么拿枪逼着孩子跳水”上请孩子们分学习小组用处理第一个问题的学习方法自学,讨论,汇报;老师适时地引导感情朗读。最后总结全文,讨论“为什么以《跳水》为题?课文主要人物是谁,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当《跳水》一课的教学接近尾声时,学生们都认为船长的做法正确,这时一个学生的发言却引发了一段议论:有的学生认为船长的做法不一定行得通,因为课文图上画的横木,它并不在船的边上,如果孩子跳下去,没有跳到水里,而是跳到甲板上,那么高,不摔死也得摔成重伤。有学生说:“对呀,孩子又没有经过训练,怎能保证他一定会跳到不里呢”
我没有想到学生会从这个角度考虑,一时不知从何着手引导学生理解舰长的做法的正确性。
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是,这种训练应该如何与正确理解课文内容结合起来呢?这就需要教师善于捕捉时机,创造性地把握教材。
学生在提出自己独到的看法时,我最初的想法是跳过去,留作课后作业,让学生想一想还有什么好的办法帮助孩子脱险。可进而又想,这不正是一个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好时机吗?所以我抓住教学时机,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围绕这个论题各抒己见。学生说出可能的或不大可能的解救方法就是创造训练的一个过程。接着通过讨论,排除那些不合理或不可能的解救办法之后,“船长强逼儿子跳水”这一办法才显出其现实的可行性,这是思维的集中,即符合思维,由此进一步理解船长的果敢精神。这时,再继续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在孩子千钧一发之际,其他人束手无策,船长却这样沉着,能及时想出“跳水”的办法来?这样的分析综合,使学生的认识深化了一步,思维得到了发展,使他们初步意识到船长身上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