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读书报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读书报告
卡尔·马克思(1818—1883),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
马克思的—生是伟大的一生。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本书主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和本质特征,阐述了物质世界的本质规律。全书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物质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社会结构,社会发展规律与历史主体,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及其发展,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等。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它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基本原理,为其实践提供了根本指导思想。
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回答了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实践观点是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在论及历史唯物主义中,马克思提出了人的本质观念。在整个哲学史中,关于人的本质问题一直都是哲学家们所关注的焦点。到底人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孟子说“人性本善”,而荀子却说“人性本恶”,还有古希腊的哲学家把人归为火、水等等,更有弗洛伊德的“人的本质是性”和费尔巴哈的“爱的宗教”……
人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1845年的春天,旅居比利时布鲁塞尔的马克思在深刻剖析和研究了德国古典哲学后,全面剖析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方法,在思想上实现了由“青年黑格尔派”向科学批判黑格尔哲学世界观的重大转变,写下自己理论研究中不朽的一个提纲式的笔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下简称《提纲》)。《提纲》突出强调了实践的观点,在卢梭—康德—赫尔德—费希特—黑格尔—费尔巴哈的人文主义世界观对面,孕育着一个新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重要标志,从中可以看出,社会实践的观点和唯物辩证法思想是贯穿其中的主线。在该提纲中,马克思还进一步批判了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性论,特别是其关于人的本质的看法;并给出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经典界说,即“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在此强调了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故人的本质也是具体的、历史的。他认为应从社会的、实践的角度来理解人及人的本质;不仅如此,对社会生活本身也应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来理解,因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提纲》中,马克思首次提出了实践的世界观思维方法,重点阐述了实践为核心的新世界观、人性论和哲学观三大部分哲学观点。《提纲》用第四、六、七条系统全面地阐述了人性的问题,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的本质理论的基础。马克思认为:(1)世界在本质上就是人的实践活动,人与外界客体在世界中是以
实践的方式结合在一起的;(2)人类的社会历史既不是精神发展的历史,也不是事物客体的机械运动的历史,而是以人的实践活动方式将上述主体和客体两方面因素统一在一起的过程;(3)通过实践,人在改造外部对象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活动方式,从而体现了人作为主体的价值的不断实现;(4)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人作为主体的价值必然通过生产关系的革命来完成,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主体价值的真实实现,而历史的意义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表达出来的。
马克思在《提纲》中的这些精辟阐述,揭示了人的本质问题的内容所在。“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一,人的本质是个体性和个体超越性的辩证统一。在现实实践活动中,人既是个体的又是社会的。人,之所以作为人,是自然人和社会人的统一结合,离开的人的自然性去谈人的本质是不客观的,离开人的社会性去谈人的本质是不现实的。人,之所以作为人,既具有主观能动性,同时又具有社会历史继承性。马克思的这些观点,从社会实践关系的角度去把握了个人,剖析了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本质的关系辩证统一起来,纠正了费称马哈之前资产阶段人文主义思想家将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相剖离的错误认识,使18世纪的哲学实现了突破性的发展。可以说,这是马克思理论的一大特点,是形成了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思想支柱之一。
二、人的本质是现实性和潜在超越性的辩证统一。任何一个个人处于现实的社会关系之中,必然带有当时的社会关系的特征。同时,现实社会关系的本身是处于一个不断发展过程之中的,并且发展的根源还直接源于它本身,这就预示着人的本质中必然这同时拥有超越现实性的一面。人,作为社会性的人,其具有主观能动性。对于社会的发展和事物的发展,社会的人总会在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动的思考和探索,得到自己对事物发展规律的预知,从而在现实的基础上实现自己潜在的超越性。
三、人的本质是恒定性和变动性的辩证统一。马克思的实践观点认为,人的本质既不是捉摸不定的,也不是固定、僵死的。人的本质性基于人在社会活动中的实践,与社会关系有着直接的联系。社会关系一方面具有恒定性,这是一个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这决定了人在社会关系没有发生质变的过程中,其人的性质具有相对恒定性;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变动性,这是社会得以发展,历史得以延续的基础,这也决定人的性质的一定的社会质变过程中产生不同的发展层次。在历史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上,历史的价值与意义也正是从人的本质的这种恒定性和变动性的辩证统一中体现出来的。
列宁认为,黑格尔具有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费尔巴哈的社会历史观,是19世纪中叶德国资产阶级激进派的主要理论表现。马克思说:费尔巴哈创立了真正的唯物主义和现实的科学,因为费尔巴哈使„人与人之间 ‟社会关系变成了理论的基本原则。”(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58页。)正是这个基本原则,表现出费尔巴哈向唯物史观的某些“跳跃”。如,他不仅认为人的本质必须通过它的属性来表现,必须依赖于人的生活条件而存在,而且这些属性和生命条件的真实性质,又是由人的本质决定的。马克思在《提纲》中,明确提出了一种与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豁然不同的人的本质哲学观,它一方面针对费尔巴哈为代表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人性论进行批判和继承;另一方面提出自己对人的本质问题的新的世界观,形成了与之不同的一个全新的哲学思想。马克思在该提纲的最后一节进一步强调了他的哲学与以往的哲学的根本的不同,指出包括费尔巴
哈在内的以往的“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以下,简单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性论与费尔巴哈为代表资产阶级人性论所存在主要区别点:
区别项目: 马克思哲学主义人性论费尔巴哈人性论
思想基础: 实践观哲学人文主义
分析角度:认识论和历史论结合二元论
人的本质认识: 人的本质在于其自然性和社会性的辩证统一。爱的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本质。爱是性的体现……
正因为以上三个主要区别,马克思既否定费尔巴哈将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分离的观点,也否定弗洛依德的人的本质是性的决定观。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为代表的资产阶段人文主义的人性论思想存在着唯物主义与历史主义、人道主义思维原则与感性直观的认识原则、理论与实践三大矛盾,从而建立了一个与资产阶级人文主义人性论豁然不同的、全新的无产阶级人性论,奠定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基础。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读书报告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读书报告
近期,通过参加党校组织的专门脱产培训学习,在培训老师的授课教学指导和个人自学的基础上,先后阅读了《共产党宣言》等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本现状与热点展望》、《论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信念》、《<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导读》等理论解读文献,我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结合单位组织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对马克思主义最新的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和理解,我学会了如何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并将其作为行动的指南,现在结合工作实际,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浅谈自己的读书心得。
一、马克思主义概念的诞生及由来
1848年2月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中,第一次对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作了系统的表述,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867年,马克思发表了《资本论》第一卷,《资本论》是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母本经济理论,是中性经济理论。直接阅读《资本论》,不能够体会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内容,需要对中性经济理论进行改编社会属性,才能够学习解读到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1875年,马克思完成了《对德国工人党纲领的几点意见》写作,这标志着马克思完成了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全部设计与写作。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它第一次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仅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指明正确的道路,而且为各门科学的发展提供锐利的武器。
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早在马克思在世时就已经使用。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至于为什么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这一理论,恩格斯在1886年曾经作了说明。他说:“我不能否认,我和马克思共同工作40年,在这以前和这个期间,我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地参加了这一理论的创立,特别是对这一理论的阐发。但是,绝大部分基本指导思想(特别是在经济和历史领域内),尤其是对这些指导思想的最后的明确的表述,都是属于马克思的。我所提供的,马克思没有我也能够做到,至多有几个专门的领域除外。至于马克思所做到的,我却做不到。马克思比我们大家都站得高些,看的远些,观察得多些和快些。马克思是天才,我们至多是能手。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所以,这个理论用他的名字命名是理所当然的。”
二、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及研究思潮
马克思一生都在从事无产阶级斗争工作。他在中学时代就立志选择“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所以说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这一点毋庸置疑。马克思主义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产物。它主要是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而创立的崭新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在1841年以前曾经接受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从1841年下半年起转向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他们吸取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而摈弃其唯心主义,吸取费尔巴哈哲学中唯物主义而摈弃其形而上学和社会历史问题上的唯心观点,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工人阶级争取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它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19世纪欧洲重大社会科学成果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其内容盖了社会许多方面,比如说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但不同的人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有不同的理解。就如同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马克思主义也可以被理解成各种形象。
如果从它的创造者的认识、继承者来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与恩格斯所创立的,由后代不断发展和丰富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如果从阶级属性来理解,它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我们国家自身环境中了解,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发所取得的伟大成就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这里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原理论、基本观点论和学说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及在实践中不断的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当然,学习马克思主义是在学习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简单来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即人的解放学,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十分严整而彻底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我认为,马克思主义与其说是关于政治的学说,不如说是其关于人的学说,它本质上是人学,是让人成为人,是消除贫困,是消除物化,是消除异化,是消除奴化。在他的学说里,人是最高的目标,人就是目的本身,人就是信仰本身,他和孟子一样,是正义的,在济世救人;他们都是光,他们都在驱散着黑暗。同时,他们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催生着黑暗,如老子所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他们的学说都具有着永恒的“未来性”、彼岸性!而未来性、彼岸性恰恰是人所需要的,人离不开远方,人离不开诗!他言语中的“自由”亦即中国古典哲学的“大自在”,“大逍遥”,他语言中的“人的全面发展”即“人的大完善”,“大完成”,“大觉悟”。
时下,理论界盛行各种形式的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并已发展成为一个单独的学科领域。按地域划分,可分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日本马克思主义、俄罗斯东欧马克思主义、拉美马克思主义等等;按研究领域划分,可划分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女权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市场马克思主义、民主马克思主义等等。还包括“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新马克思主义”“解放神学”等充满争议的内容。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品质所决定的。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毛泽东同志最早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等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最大的存在意义就是告诉我们,观察任何一件事情一定要从实践开始,实事求是,不怕一切思想束缚,哪怕是曾经认为是正确的,后来被证明是行不通或不合时宜的,都要改正,只要我们的目标不变,采取何种形式都不重要。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不是一种对社会的预测或规范,在学习马克思主义时不应当先入为主的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某种社会制度的代言人。马克思主义观察世界的方法是一流的,用好了它,则无往而不胜。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深入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将之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使之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联,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读书报告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读书报告》
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因素” 在分析人们创造历史时对参与历史活动的诸多影响因素时,历史唯物主义将其划分为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社会历史中的客观条件指的是作为社会历史活动主体的人们在历史活动中所凭借的、不以人们的意识和意志为转移的全部条件和对象,包括主体活动的现实环境、历史背景和活动指向的对象;社会历史中的主观因素指的是活动主体,即个人、阶级、政党、人民群众,其影响作用通过其主观能动性即意识、觉悟、能力、组织性等等。在研究题述问题过程中发现,对于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因素”是客观条件还是主观能动性这一问题,论者的看法不尽相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最终发现,两方面的争执竟然出现在“决定”这一概念上。片面地去按照自己对这一名词的理解分析问题,很容易就走了极端,犯了机械唯物主义的诟病。马克思主义从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出发: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活动。所以,广大劳动人民进行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了其他一切活动。一切历史上的斗争,无论是在政治、哲学、宗教或其他意识形态领域中进行的,实际上都是社会各阶级之间斗争的表现;而这一些阶级的产生、存在,以及他们之间的冲突,都是由他们的经济发展程度所制约的。“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全部历史的基础,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以往的活动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321页)而生产关系的进步是不可能同步的,所以束缚关系的产生是必然的。这时候,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所以历史进程中,经济基础的不断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在生产力的既定状态下,就会有相应的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这些由上一代人那里继承过来的既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对于新一代人来说就是他们进行历史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就是历史活动中的客观条件。对于新一代来讲,不仅其活动要受制于历史活动中的客观条件,而且其自身也是这种客观条件的产物,这包括心理、意识等等。所以,主观能动性只有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历史环境下才能充分发挥,才能从事自觉创造历史的活动。西方历史上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试验失败,正是由于其主观能动性受到了客观条件的限制。我们由上面论述得出的结论是:社会历史中的客观条件为人们的历史活动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和限制性,因而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对这种方向性有清楚的认识,才预见到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局是生产力高度发展/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由于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政治、经济、文化等上层建筑,当时有人攻击其为“经济决定论”恩格斯指出:“这些先生们缺少的东西就是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486页)他们总是只在这里看到了原因,在那里看到结果。”在马克思主义那里,从来没有对经济因素作唯一性的判断。恩格斯指出:“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阶级斗争的各种政治形式和这个斗争的结果——由胜利了的阶级在获胜以后建立的宪法等等,各种法权形式以及所有这些实际斗争在参加者头脑中反映,政治的、法律的和哲学的理论,宗教的观点以及它们向教义体系的进一步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477页)恩格斯在这里所指出的“参加者”头脑中的理论和观点实际是其主观能动性的根基。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给人的主观能动性作了定义,他说:“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思想,包括上述的“理论、观点”和路线、计划等,即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而做或行动即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人的主观能动性,即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与改造。当然,我们论及的“人的主观能动性”,并非恩格斯所比喻的平行四边形单个分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478页),而是整体上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正如上一节论述所说的,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某一些特定历史条件下,对社会历史发展具有决定作用。但是,正如恩格斯强调的那样,这种决定作用是表现在“斗争形式”等方面的。按上文关于路的比喻,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于路的曲折性,如何曲折、曲折幅度等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在研究历史活动时,我们是决不能忽视这一种作用的。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指出,“„„诚然,生产力、实践、经济基础,一般地表现为主要的决定作用,„„然而,生产关系、理论、上层建筑这些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又转过来表现其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这也是必须承认的”。有些学者的论述即由此展开把社会历史发展决定因素的帽子戴在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头上。这是不科学的。从时代来看,毛泽东同志的意识里,是十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对社会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的。正是抱着一种坚定的人定胜天的信念,才有了中国共产党武装斗争以弱胜强的革命伟业。而后来的“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为何就没有得到历史的肯定呢?就是因为此二者让人的主观能动性过于凸凹,对于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没有适应的意识。在当代,我们的市场经济迅速发展,这其实是改革开放带动了人民群众投入发展生产力的社会实践的主观能动性的结果。当前的科学文化普及、精神生活丰富等众多的上层建筑形态变化正是由于人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了经济繁荣发展导致的。反过来,上层建筑的变化促使知识经济的概念深入人心,这必定带来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迅猛发展。仅此我们即可体会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条件之间的默契与不可分割。当然,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发展,也对政治制度、法律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和挑战。这需要政府顺应民心,做好新的规划和及时的调整,促进生产关系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从而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综上所述,“决定”本身是应该一分为二的看待的。客观条件中的生产力发展是对社会历史发展方向具有方向性决定作用的,客观条件中不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其他因素会由人的主观能动性产生巨大的推动力从而得到改变。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能够决定这种改变的形式与幅度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主观能动性具有对形式的决定作用。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读书报告
已回答0个问题
偶然和必然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从原来肤浅的知道十月革命带来马克思主义到现在从大致的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和本质特征及物质世界的本质规律。而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不应该只是感性理解的基础,更是从理性认识的角度,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到无限的社会实践中去,这应该就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目的。
现代是个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社会,只有适应时代要求的理论,才会被传承下来。而马克思主义就是这个时代的选择,让我们了解社会的普遍规律,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中必然性和偶然性印象深刻的内容之一。必然与偶然这两个相似却又截然不同的两个词,却总是隐藏在事物的发展之中,如花儿需要光合作用才可成活,因此花儿进行光合作用是必然的。然而什么时候进行,进行的程度怎么样又是偶然的,因为天气的不定!同样,因为花儿是有生命的生物,而有生命的生物总会经历生长、成熟、衰弱、死亡这样的过程,所以花儿总是要枯萎的。花儿要枯萎是必然的,至于什么时候枯萎,以什么方式枯萎则是偶然的。今天出门逛街时发现路都很湿,我们推测外面肯定下雨了,但是也有可能是洒水车清洗过道路,这是偶然性;假如我们出门发现外面下了一场大雨,我们会用肯定的语气说湿哒哒的道路肯定是大雨造成的,只是必然性。我们习惯在一件事情上找出原因,如果可能的话,最好找到最终的原因。人本性上对事情有一种好奇心,古希腊人面对纷繁芜杂的世界想找出这个世界的最终解释,从泰勒斯的世界起源于水到柏拉图的理念,人们不满足于对事件的经验解释,希望找到一个最终的必然的并经得起实践考验的解释。这是人们对必然的追求,因为必然引领着人们前进!
从上述可知,首先,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既是对立的,它们是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两种不同的趋势。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偶然性产生于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的过程起影响作用,加速和延缓事物发展变化的进程。其次,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辩证统一的,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由此为自己开辟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第二,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其支配,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马克思主义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成为自身哲学的方法论基础,对偶然和必然的认识也有了更加纯熟的解释。
人类社会正在走向全球化,信息频繁的时代,人们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大,不再封建迷信或愚昧的相信命中注定这中必然要发生的事,暗含偶然性的因素也越来越多。昨日已化为废墟,未来的虚无缥缈,只有现在截然不同的存在,没有什么必然会发生的事,因为有偶然的改变。我们只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随机应变,才能活出我们的精彩。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读书报告
读《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后心得报告
(一)引言:
(二)全书提要:
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一九四九年三月五日 至十三日举行于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出席的有中央委员三十四人,候补中央委员十九人。这次会议是在中国人民革命全国胜利的前夜召开的,是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毛泽东在这次会议上所作的报告,提出了促进革命迅速取得全国胜利和组织这个胜利的各项方针;说明了在全国胜利的局面下,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移到城市,城市工作必须以生产建设为中心;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以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特别着重地分析了当时中国经济各种成份的状况和党所必须采取的正确政策,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毛泽东估计了中国人民民主革命胜利以后的国内外阶级斗争的新形势,及时地警告资产阶级的“糠衣炮弹”将成为对于无产阶级的主要危险。毛泽东的这个报告,和他在同年六月所写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构成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所通过的、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曾经起了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的政策基础。党的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根据毛泽东的报告,通过了相应的决议。在这次会议以后,中共中央就由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迁往北平。心得评论:
毛泽东思想,系统回答了革命的目的、阶段目标、实现途径、依靠力量、党和国家建设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被写入党的行动纲领,成为全党全国工作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也成为国外智囊和战略机构的研究热点。读过《毛泽东选集》的人,一定会因为文章的求实精神,对形势清醒、理性的判断,透彻的、入情入理的分析,以及闪烁睿智的哲思留下深刻的印象。从文章透露出的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求实精神,对待问题不回避,回答问题不含糊,可以看出,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一种理性思维已经成为主导中国发展方向的决定力量。文章的真灼烁见和超人的智慧可视为一代伟人留下的“精神遗产”。
读了这些平时不怎么愿意碰的书之后才发现,收获远比想象中的要多。毛泽东以其清爽不输胡适、犀利不逊鲁迅的文笔,以及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而特有的政治嗅觉完成了一篇篇清晰透彻,鞭辟入里的文章。他总是能抓住时下的主要矛盾,原则问题不让步,凡事讲求方法、调研的重要性,并对战略战术灵活运用,最终取得胜利。随着书一页一页的翻过,我们可以沿着伟人的思维轨迹体验那段历史,加深对红色革命的认识,提高自己的爱国热情。在这里,我想试着用几个词去概括这几本厚重的《毛选》,去解析毛泽东这位伟大的领袖。
《毛选》第一卷所收录的文章都出自第一次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开篇便是《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系统地分析了当时的社会阶级形势,指出“中国无产阶级的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是农民”,并预见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动摇。
毛泽东曾自称“山大王”,他虽不是农民出身,但却对于农民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他很早就意识到了农民阶层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性,并一直致力于发动农民群众的工作。然而当时以陈独秀为首的右倾主义者不愿接受他的意见而坚持错误的见解。为此,他回到家乡湖南,对当地的农民运动情况做了三十多天的实地考察,并写了考察报告,借此纠正党内部分人士对农民运动的错误看法。
之后的几篇选文中,也都提到了发动农民阶级的重要性,足见他对农民的重视程度。显然,后来的中国早已证明了他当时的分析之准确。可以说,共产党能够取得的所有光辉成就,都
离不开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正应了那句“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一点不仅在当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在今天仍然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它告诉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用辛勤汗水养活我们的农民,没有他们,就没有你我今天的幸福生活。
“团结”
《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反对自由主义》、《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反对反共顽固派》、《必须强调团结和进步》„„毫无疑问,“团结”二字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关键字眼。在当时的形势下,毛泽东同志将革命重心从阶级矛盾转移到民族矛盾,准确地把握住了革命的唯一出路,那就是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争取抗战的胜利。
当然,“团结”不是盲目的,毛泽东在强调统一战线重要性的同时,没有忘记点出无产阶级应坚持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对共产党来说,这是实现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的前提和条件。为了坚持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保持无产阶级和共产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毛泽东强调,一定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开展两条战线上的斗争。随后毛泽东又尖锐地提出,在经历了17年锻炼后的中国共产党必须重视内部的团结,内部团结是团结全国人民、团结各阶层去争取抗战胜利的最基本的前提。
历史证明,“团结就是力量”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我们要善于发挥“团结”的力量,齐心协力去实现共同的目标。胡锦涛主席在庆祝我国首次载人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曾指出:“必须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载人航天精神”正是对毛泽东伟大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在其他领域,我们也应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万众一心共创伟业”。
“为人民服务”
虽说《为人民服务》这篇纪念张思德同志的文章中学时曾经学过,但再看一遍之下又有了新的体会,《纪念白求恩》也是如此。“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 共产党人无论何时何地个人利益都应服从于人民的利益,以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和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人民极端热忱的态度,精益求精地去工作,为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甚至可以不惜牺牲自己个人的一切。为人民的利益而死比泰山还重,替剥削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比鸿毛还轻,这就是共产党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是检验党和党员的思想和工作对与错、成与败、得与失的最高标准。
现如今,不仅是党员,许多普通群众也都以这样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然而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现在的一些党内官员完全忘记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置人民群众的利益于不顾,成为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毒瘤。这说明“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当今社会并未深入人心。这足以引起所有人的反思。
“反叛”
我并没有仔细查找哪个地方出现了“反叛”这两个字,其实根本不用找,字里行间全是。作为一个伟人,毛泽东的反叛自然不会是一般的反叛。他的反叛,是彻彻底底的反叛,从骨子里透出来,渗透进每一个思想层面。
这里举两个例子:一个是他的书法,“天”和“地”两个字为什么写那么小,因为他不把它们放在眼里;一个是听老师讲的故事,他小时候就组织家里的长工短工闹革命,要推翻他父亲,因为他父亲是个地主。《毛选》里许多文章都是他为反叛而做,反叛的对象范围极广,从党内到党外,从国内到国外,方式也多种多样,有“纠正”,有“反对”,有“质问”,有“揭破”。正是拥有这种反叛精神,拥有这种勇气,毛泽东才敢于同其他领导人叫板,才敢说“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才能开创出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然而不得不说的是,“反叛”终究是个贬义词,过度的反叛往往会带来不好的后果。伟人也是人,毛泽东就是因为反叛思想过于彻底才会在后期的政治活动中犯下了一些严重错误。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辩证地对待“反叛”,不能没有,没有就没有生气,更不能过头,过头就会背离其原本的意义。
(三)结语:
如果说《毛选》有什么瑕疵,我想最明显的就是《斯大林是中国人民的朋友》。“因为现在全世界上大多数的人类都是受难者,只有斯大林指示的方向,只有斯大林的援助才能解脱人类的灾难”。虽说这篇写于斯大林六十岁生日前夕的文章或许只是应景之作,但这样的文字还是让人很不舒服。坦白的说,这几乎完全颠覆了毛泽东的个性。还有,不少文章末尾动辄出现的“万岁”两字,总让人联想到毛泽东晚年的个人崇拜。但是,人无完人,瑕不掩瑜,而且这些瑕疵还使毛泽东这个伟人形象显得更加真实丰满。
水平所限,许多深奥之言未能得出透彻的认识,但收获已经很多了。《毛选》里的睿智之思,哪怕仅是融会贯通三五处,就足够我们受益终生。以后我一定还会专门抽时间研读这部精品,在与伟人交流思想的过程中,加深对红色历史的理解,提升自己的修养,增强自己的责任感,争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自己的一份力。
(四)参考文献:
《为人民服务》—毛泽东
《纪念白求恩》—毛泽东
《反对自由主义》—毛泽东
《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
《必须强调团结和进步》—毛泽东
《斯大林是中国人民的朋友》—毛泽东
《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毛泽东
《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反对反共顽固派》—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