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汽车工业2003上半年经济运行分析
我国汽车工业上半年经济运行分析
2003年上半年汽车工业延续了上年的高速发展态势,整体经济运行状况良好。由于受到非典疫情的影响,汽车产销增速出现前高后低的走势,各车型分化明显,但在轿车强有力的拉动下,汽车产销总体仍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产销总量均超过200万辆,汽车工业各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增速较高。
上半年汽车工业经济运行特点
前高后低 半年产销已超过200万辆
今年伊始,汽车产销增势强劲,3月汽车生产达到41万辆,成为上年的最高点,突破了月产量历史最高纪录。一季度汽车产销增速超过50%,产量超过100万辆。4月中下旬,汽车产销开始回落;5月,非典的影响表现的比较明显,汽车产销快速回落,当月产销水平已接近上年同期水平;6月,汽车产销出现小幅反弹,虽然力度不大,但仍有力地确保了上半年高速增长的态势。上半年汽车生产完成207.66万辆,销售完成202.72万辆,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34.13%和31.99%。上半年分月销售变动趋势见图一。
车型分化明显 轿车一枝独秀
载货车、客车和轿车三大车型增长情况差别很大,其中,载货车和客车产销增速较慢,生产增速分别为6.17%和7.03%,销售增速分别为5.17%和16.04%,(轻型载货和轻型客车销售增速超过20%,而连续几年高速增长的重型载货销售增速几近零,中型载货和中型客车销售下降幅度较大,在20%左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轿车,上半年一直产销两旺,产销累计完成分别为89.55万和84.28万辆,同比增长分别为103.53%和82.44%。从表一九类车型的增长贡献度看,轿车的产销增长贡献度分别为88.21%和77.50%,成为汽车总量增长的绝对力量;除轿车外,轻客和轻型载货车的增长贡献度超过10%,其余5类车型生产有四类车型增长贡献率为负,销售有三类车型增长贡献率为负。
二季度载货 客车销售整体不如上年
一季度载货车和客车同比增速近三成,虽然重型载货车增速放慢,但在轻型载货车的拉动下,载货车整体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进入二季度,载货车和客车销售连续两个月下降,5月跌入最低点,均比上年同期下降近2成,虽然6月份有所回升,由于幅度不大,二季度载货车和客车整体陷入低谷,其中载货车二季度共完成31万辆,比上年同期下降
6.95%,客车完成28.3万辆,比上年同期下降2.25%,且比今年一季度下降了7.02%。
行业经济效益良好
1-5月,5373家行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511.27亿元,同比增长42.85%,实现利润325.93亿元,同比增长128.48%。行业整体经济效益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行业经济效益良好。
上半年影响因素分析
多种因素促使轿车持续走高
从表二可以看出,今年上半年轿车销售延续了上年的上升趋势,除二月份销售出现一个低谷外,其他五个月份均在高位运行,二季度轿车月均销量超过15万辆。分析轿车持续走高的原因,一是与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密切相关。2002年职工平均工资比上年上升了14.28%,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居民购私车的热情进一步升温,有力地拉动轿车市场的增长。二是轿车价格的下降直接促进了轿车的消费。据不完全统计,上半年有80余种(次)轿车直接或间接的降价,最高降价额度达5万元,已经非常接近消费者的心理预期,而居民的另一主要消费对象房产的价格与居民的收入差距非常大,如北京市内房价涨势明显,居民更愿意购买价格便宜、空气清新的郊区住房加一部私家轿车。三是新车型的不断推出,轿车市场的迅速扩容使得轿车生产企业竞争的加剧。上半年新车型的下线和上市的频率加快,除了极个别的新车型还未打开销路外,绝大多数均出现上市一个红一个的现象。四是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出行方式发生变化。一部分潜在购车人群提前实现了购买;五是由于汇率的变动和进口许可证的紧俏,进口轿车价格小幅上升,为国产同档次轿车让出空间,而国产高档轿车较低的定价颇具竞争力。
重型载货车市场已趋平稳
在经过3年的高速增长后,今年上半年重型载货车市场开始趋于平稳。市场对大吨位的载货车需求极其旺盛,因此具有这种能力的汽车厂家,如中国重汽、川汽和陕汽三家企业产销增长非常快,但产能难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大,市场需求受到了生产能力的制约;随着国家对房地产投资提高门槛和汽车消费信贷的更加规范化,中重型载货车的需求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中型载货车继续向重型和轻型分化。上半年中型载货车销售完成6.89万辆,不足重型载货车的一半,同比下降29.45%,而轻型载货车销售完成32.01万辆,同比增长29.98%,成为载货车增长的最主要力量。微型载货车处于转型和环保政策的影响,其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上半年仅销售6.62万辆,比上年同期下降22.44%,市场萎缩明显。
客车市场苦乐不均
上半年对客车市场影响有两个主要的因素:一是非典疫情,二是微型客车的禁销。上半年全国范围内的非典疫情使“五一黄金周”成为泡影,大中客车生产企业普遍受到影响,尤其是中型客车,5、6月份销售分别完成0.33万辆和0.31万辆,分别比上年下降34.98%和36.43%。非典对轻型客车的影响不十分明显,上半年销售完成20.38万辆,同比增长
38.21%;非典也为一些厂家带来了商机。适时推出的救护车、防疫车等新品种成为轻客的一个增长点,而保定长城新晋轻客企业的进入,是轻客增长的新生力量。7月1日起平头微型客车的禁销,使生产企业出现抛售库存现象,使6月份微型客车销售出现了一个小高潮,上半年销售微型客车35.16万辆,同比增长8.82%,而生产完成31.36万辆,同比下降
7.30%。
下半年形势看好
上半年非典疫情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但没有改变汽车工业整体快速发展的趋势。目前非典疫情已解除,生产经营恢复正常,预计下半年汽车产销仍将保持一个较快的增长态势。具体预计为:三季度由于天气炎热,产销缓慢下行,销售总量在95万辆左右,其中7月份要低于6月份;四季度要掀起一个小高潮,产销有望超过100万辆;全年形势依然看好,生产超过400万辆是可能的。
第二篇:2013年我国石化行业经济运行分析
2013年我国石化行业经济运行分析
2013年是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在新的形势下、在新的起点上,行业发展面临不少新挑战、新任务、新要求,有不少碰硬的工作,有不少创新的难点,做好2013年经济运行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一、2013年行业经济运行的有利条件
2013年,国内外经济形势依然复杂多变,但有利条件在逐步增加。全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沉着应对各种挑战,紧紧抓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这个中心,坚持开拓市场,坚持创新驱动,坚持稳中求进,就一定能够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在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上跨上一个新台阶,在技术创新上抢占一批新的制高点,在节能减排和责任关怀工作上开创一个新局面,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2013年行业经济运行形势,具备不少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
一是宏观经济总体向好。2013年,尽管全球经济仍处于危机后的调整期,国际市场充满了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但是,全球经济运行中也出现了一些明显的积极变化,发达国家重整制造业战略加快推进,新兴经济体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世界经济继续向复苏态势发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预测,2013年全球经济增幅为3.6%,较2012年加快0.3个百分点。面对严峻复杂的世界经济形势,我国经济在连续7个季度增速同比减缓之后,2012年第四季度开始企稳回升。多数机构预测,2013年我国经济增速将回升至8%以上。
二是投资保持较快增长。2012年,石油和化工行业投资增速达27%左右,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最快增速。根据行业投资周期和增长特点,2013年行业投资仍将会保持较快增长,预计增幅将达到20%以上。近期我国出台了对页岩气开发利用的优惠政策,未来页岩气、页岩油、煤层气等将成为行业投资的重点领域之一。随着天然气“十二五”规划的落实,天然气管网和储气库的投资将会进一步增加。2013年,“两高”和过剩行业的产能扩张将会受到更严格的控制,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改造和新能源、新材料、现代煤化工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会继续大幅增长。行业投资的优化增长,不仅增强了市场预期的信心,而且还增强了行业发展的后劲。
三是行业消费市场将会平稳快速增长。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将会给我国经济发展创造巨大的国内市场需求。目前市场需求已成为全球竞争最稀缺的资源。预计2013年国内消费市场总体将会继续平稳增长,能源和主要大宗化工产品市场需求将会进一步加快。2013年,预计原油表观消费量约5.02亿吨,增长5.3%;天然气表观消费量1690亿立方米,增长15.5%;成品油表观消费量2.92亿吨,增长6.2%;主要化学品表观消费量约4.6亿吨,增长8%。其中,无机化学原料增长约9%,有机化学原料增长约12%,合成材料增幅约8%。在消费需求加快增长的同时,市场价格也将会稳中有所上升。预计2013年全行业价格总水平涨幅约4.3%。其中,化学工业涨幅为3.5%。
四是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在形成。“十二五”以来,全行业在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中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了明显进展,在化工新材料、专用化学品和现代煤化工领域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在形成,行业发展的后劲和竞争优势正在孕育新的突破。
在看到行业发展的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的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2013年行业经济运行依然面临着不少的困难和挑战,也面临不少的不确定性和复杂因素,但从总体上分析,机遇大于挑战,积极因素多于困难因素。
二、2013年行业经济运行的主要预测目标
总体判断,2013年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经济运行总体将保持平稳增长态势,但上半年依然有下行压力,下半年将“稳中增长”。
主要经济指标预测:根据我国宏观经济增长目标和行业经济运行特点,初步预测,2013年石油和化学工业总产值约14.25万亿元,增长16%;全行业实现利润约8700亿元,增长18%;主营业务收入约14万亿元,增长15.5%。2013年,化学工业总产值约为8.5万亿元,增长17.5%。
主要产品产量预测:2013年,预计原油产量约2.1亿吨,同比增长1.5%;天然气产量约1145亿立方米,增长9%;原油加工量约4.84亿吨,增长4.5%;主要化学品产量约4.85亿吨,增长8.2%。预计原油、天然气、农用化学品、化工新材料和专用化学品将成为2013年行业经济运行“稳增长”的主要动力。
三、2013年行业经济运行的重点工作
1、大力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2013年,将以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为重点,加快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并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产能过剩矛盾在化工传统产业十分普遍、十分突出,一些新兴产业也出现了盲目发展倾向。要认真按照“尊重规律、分业施策、多管齐下、标本兼治”的指导思想,精心组织好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这项重点工作。
2、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一是加快组织“十二五”创新规划中抢占行业制高点的项目实施,力争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及重大装备制造方面,尽快培育和形成一批新的国际竞争制高点;二是进一步加快行业技术改造,使行业能效、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再上一个新台阶。三是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行业创新体系。推进国家和行业创新平台建设,组建一批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加大研发投入,加快人才培养,全面提升行业创新能力和水平。
3、努力提高全行业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全行业面临着十分艰巨的任务。一是要密切跟踪市场变化,努力适应市场需求,通过提高品种、质量、服务,提高市场占有率,促进企业稳定发展。二是要树立系统成本管理的理念,狠抓降本增效。要以降低系统成本
为目标,全方位开展对标挖潜活动,增强企业盈利能力。三是加强资金管理,调整融资结构,防范资金风险,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效率。通过上述重点措施,使全行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跨上一个新台阶,迈上一个新水平。
4、进一步强化行业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和快速反应能力。一是完善重点企业、专业协会、地方行办(协会)三位一体的统计信息交流机制。在全面加强企业统计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数据信息共享平台,提高对重点企业、重点行业数据收集、汇总、分析等工作水平。二是及时发现行业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趋势性研判。加强经济运行快速反应能力,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发布预警,及时提出政策建议。三是加强行业先行指标的研究工作,力争2013年行业先行指标研究有阶段性成果,引导行业经济运行健康发展。四是加强国际石油和化工发展方面的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工作,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市场依据,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行业信息,为行业发展提供国际借鉴。
第三篇:2011年我国棉纺织行业经济运行分析
2011年我国棉纺织行业在困难重重的情况下仍取得了良好成绩,工业总产值与劳动生产率稳步增长、产业转移成效明显、拉动内需取得一定成效,较好地完成了“十二五”与“十一五”的顺利衔接,并实现了良好的开局。
2011年,我国棉纺织行业在“十二五”开局中取得了较好成绩。尽管面对原料价格波动、人工成本攀升、用电价格上调、人民币加速升值,国际竞争激烈化的复杂环境,但企业积极调整结构,通过产业升级,产品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保持了行业竞争力。
棉纺织行业的成绩及问题
(一)“十二五”开局良好
2011年我国棉纺织行业在困难重重的情况下仍取得了良好成绩,较好地完成了“十二五”与“十一五”的顺利衔接,并实现了良好的开局。
1、工业总产值及劳动生产率稳步增长
2011年我国棉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57万亿元,同比增长30%;劳动生产率(按工业总产值计算)61万元/人。
尽管在下半年面临产销不畅的严峻形势,但企业积极进行自身调整,适应市场变化,加强内部管理,通过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增加或维持企业效益。
2、产业转移成效明显
2011年我国棉纺织行业东、中、西部地区实际完成投资额分别为960亿元、580亿元和13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9%、56%和53%;占全国棉纺织行业实际完成投资额的比重分别为49%、42%和9%,其中东部占比较上一年减少5个百分点,中部和西部分别增加4和1个百分点。
3、拉动内需取得一定成效
在国际需求乏力的情况下,外贸型企业转战内销市场,“扩内需”效果进一步显现。2011年棉纺织行业内销产值1.3万亿元,占销售产值的比重为92.9%,较上一年提高了0.7个百分点。部分内销型企业从长远战略上立足于国内市场,利用销售渠道的优势逐步加强自身的品牌建设。
(二)多重困难较突出
1、原料价格波动
原料价格波动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至关重要,2011年1~8月棉花原料价格大幅波动,无论是棉纺织企业的生产销售,还是下游企业的订单,都因此变得谨慎,原本有的需求不能及时转化为订单,订单呈现小批量,交期紧的特点,尤其是订
单价格贴近成本线,大幅压缩企业利润空间。直至收储政策出台后原料价格才有所趋稳,但价格非市场供需所调节的格局使得生产企业仍难摆脱困境。
2、国际市场竞争加剧 2011年我国棉制纺织品出口遇阻,虽然金额保持增长,但绝大部分原因是价格高增长的拉动,出口数量负增长的现象已经持续一段时间。其原因包括国际需求不振、国际政局欠稳、人民币升值速度较快幅度较大、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屡现、国际竞争加剧。面对多方因素影响,我国出口形势面临严峻考验,摆脱此困境需要积极开发新兴市场,根本上改变过于依赖传统市场的格局。
3、资金压力大
2011年我国棉纺织行业资产负债率55.4%,较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与2010年基本持平。为有效治理通胀,2011年内我国央行共出台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3次加息的调控政策,对原本因产销不畅而资金周转困难的企业形成了极大的资金压力,其中不乏一些中小企业资金链出现断裂,不得不停产或倒闭。此外,纺织企业贷款难的现象继续延续,仍未有所改善。
4、用工成本增加明显,企业招工压力增大
2011年棉纺织行业生产成本大幅增加,其中人工成本延续上年走势,各种福利待遇都在不断提高,但“招工难”问题同时存在。纺织行业的工作环境和轮班制不受80后和90后的青睐,技术工人的缺少造成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用工成本和招工压力成为棉纺织行业短时间内难以得到有效突破的瓶颈。
纱布产量增速低于上年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1年我国3988户规模以上纺纱企业累计纱产量2894万吨,同比增长12.43%,较上年增速下滑了1.3个百分点;3627户规模以上织造企业累计完成布产量620亿米,同比增长11.61%,较上年增速下滑了7.8个百分点。
从绝对数量上看,纱、布产量从3月起均呈稳中有升的走势;全年纱产量高出上年,布产量低于上年,由于本年起规模以上企业的划分标准调整,由原来的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上调为2000万元以上,说明纺纱企业的集中度要高于织造企业。
从同比增速上看,纱产量逐月累计同比增速在5月份达到全年最低值后稳中有升,布产量逐月累计同比增速呈现前高后低态势。
四季度以来,纱产量增速小幅上扬,布产量稳中有降;全年布产量增速不及纱产量,进一步显示出下游市场需求的疲软和产品结构的调整。
原料及纱布市场价格大幅波动
(一)国内外棉花市场
阶段一:延续上年年末上涨势头
2011年伊始,国内棉价延续了上年四季度上涨势头,328级价格于3月8日达到近年来最高值31241元/吨,国内外棉价处于倒挂格局。此阶段纺织行业尽管不像2010年年末产销两旺,但需求订单尚可,仍属产销顺畅。
阶段二:出现松动后迅速下跌
3月8日以后,棉价开始掉头向下,经历两波下跌行情,至8月底期间,国际需求大幅减弱,纺织下游需求和购棉热情出现减缓。
阶段三:企稳回升围绕收储价持稳
8月初,国家公布临时收储政策起到托市作用。国际棉价一路下滑,中心深度下移,结束国内外棉价倒挂的格局,且差价逐渐加大。
郑州棉花期货方面,近交割月结算价格与国内现货总体比较贴近,自2月下旬整体重心下移,国庆节后逐步高于现货价格。
自2011年3月以来,国际棉花市场看空气氛浓厚,原因多方面,包括全球棉花产量增加,消费减小,全球经济不断出现负面消息,宏观经济环境不确定因素等等。
(二)化纤短纤发挥一定替代作用
总体看,粘胶短纤跟随棉花价格波动而变化,国庆节后棉价维稳,粘胶短纤再次出现下跌行情,二者之间差价逐步扩大至年底约4000元/吨。涤纶短纤价格变化幅度相对较小,价格变动区间在10000~15000元/吨之间。
(三)国内纱线价格呈下跌态势,纺纱企业利润受挤压
3月份开始纱线价格跟随着棉花价格下跌,跟跌较为迅速,尤其是9月收储启动后,棉花价格相对稳定,纱线价格仍持续下跌,导致纺纱企业在原料成本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利润空间受到挤压。
从329级棉花到厂价格与32支纯棉普梳纱线和40支纯棉精梳纱线的价差来看,前者相对波动稍小,后者减小趋势明显。截至12月底,价差最小时分别只有6260和11150元/吨,其中包括人工、能源、经营等成本,企业利润几乎所剩无几,纺织企业特别是生产纯棉大路品种的纺纱企业在以往国际竞争中的绝对成本优势正在逐渐减弱。
四季度以来,国内外纱线价差持续加大,印度、巴基斯坦纱线价格甚至已经低于我国国内329级棉花价格;单从价格因素上看,我国中低档常规产品纱线在国际竞争中不再具有价格优势。
(四)国内棉织物价格重心下行
以纯棉32支坯布为例,与棉花及纱线价格变化总体趋势一致,但相比之下,坯布的变化幅度稍小,其随纱线价格变化的速度也略滞后于纱价跟随棉价的变化速度。值得关注的是,从9月份棉价受政策止跌趋稳之后,纱线与坯布价格并没有随之止跌,而是依然伴随市场供需失衡的基本面而延续下跌趋势,逐渐向生产经营的成本底线靠近,由于成本支撑下跌幅度有所放缓,企业利润空间受到挤压。棉制纺织品及服装贸易形势严峻
(一)棉制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增速明显放缓
根据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棉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875.6亿美元,同比增长13.38%,其中棉制纺织品、棉制服装分别累计出口金额为263.0亿美元和612.6亿美元,同比增长15.4%和12.5%,均较上年放缓约10个百分点。在进口方面,2011年我国棉纺织品服装累计进口72.7亿美元,同比增长11.3%,其中棉制纺织品、棉制服装分别累计进口金额为59.1亿美元和13.6亿美元,同比增长5.5%和46.7%。
(二)东盟成为棉制纺织品贸易的最大市场
2011年棉制纺织品出口市场中,东盟和我国香港地区占出口全球的比重达两位数,东盟同比增速达26%,我国香港地区同比负增长;美国同比减少9%。进口市场中,东盟和日本分部占比为12%和8%,同比增速分别为22%和11%;我国香港地区同比负增长。
(三)各类棉制纺织品进出口
1、原棉进口量大幅增加
2011年我国原棉贸易依然表现为净进口。全年累计进口336.3万吨,同比增长18.6%;累计进口金额94.7亿美元,同比增长67.4%,进口均价2.8美元/公斤,同比增长41.7%。月度进口数量呈“V”字形变化,其中12月份进口79万吨,创下历史单月最高纪录。进口价格呈现中间高两头低的走势,其中5月达年内最高价3.2美元/公斤,到厂价折人民币约24000元/吨。
2、棉纱线进口量下半年增长明显
2011年我国棉纱线累计进口90.5万吨,同比下降18.7%;累计进口金额31.2亿美元,同比增长6.28%,进口均价3.76美元/公斤,同比增长30.8%。
长时间以来,我国一直是棉纱线的净进口大国。2011年3月以来国内外纺织行业形势较2010年明显下滑。尤其是下半年开始,我国棉纱线的进口和出口数量开始相反方向变化,即进口加大与出口减少的现象同时存在,再次说明我国本土纺纱企业受生产成本的压力远远大于需求下滑带来的影响。
3、棉织物
2011年我国棉织物贸易表现为净出口。全年累计出口数量76.4亿米,同比减少3.03%;出口金额131.6亿美元,同比增长21.8%,出口单价1.72美元/米,同比增长25.6%。全年累计进口数量7.7亿米,同比减少10.63%;进口金额17.9亿美元,同比增长5.43%,进口单价2.33美元/米,同比增长17.7%。
从棉织物出口产品结构方面看,坯布、色织布及牛仔布的出口累计数量分别21.6亿米、10.7亿米和6.1亿米。纯棉坯布的出口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其变化趋势基本上决定了棉织物的出口变化。从产品结构的占比上看,纯棉坯布的减少和棉混纺坯布的增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运行质效及投资
(一)产销值增速持续放缓,产成品库存增速加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1年棉及化纤加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以下称棉纺织行业)工业总产值累计1.57万亿元,同比增长30%,增速较2009年(当时规模以上企业为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提高了20个百分点,与2010年基本持平。
2011年规模以上棉纺织企业产成品库存自3月份起呈现上升趋势,全年累计同比增长27.5%。
(二)亏损面占比1/10,亏损金额同比增加近一倍
2011年我国规模以上棉纺织企业亏损面基本在10%左右,较2010年和2009年同期分别下降2和4个百分点,由于规模以上企业标准的变化,凸显了中小型企业较大企业亏损严重的态势。亏损额累计同比增速高达125%。
全年棉纺织规模以上企业利润率为5.56%,高于2009年1.5个百分点,高于2010年0.5个百分点,增速出现放缓。
(三)三费成本及税负压力加大
2011年三费成本及税负压力加大,财务费用增加明显,其中利息支出累计同比增速较高,平均在35%~45%之间。紧缩的货币政策给棉纺织企业带来了巨大压力。
(四)实际投资额较高增长,新开工项目数持平
2011年棉及化纤纺织加工业(以下简称棉纺织行业)实际完成投资额累计1503亿元,同比增长37%;逐月累计投资额同比增速上半年增长至46%,下半年呈现下滑趋势,累计下滑近10个百分点。新开工项目数累计3096个,同比增长1.01%,基本与上年同期持平。
后市展望
2012年是我国棉纺织行业转型期中关键的又一年。在国际形势不确定的状况下,棉纺织行业的发展除了自身的调整之外则还需国内政策的支持,依靠政策增加企业流动性资金,增强市场信心,拉动国内纺织品的消费需求是企业亟待解决的瓶颈。
而面对出口环境暂时难以改善的现状,企业应积极利用国内有利政策进行自身的调整,减少对欧美等传统国际市场的依赖度,同时积极开发占领新兴国家的市场份额,增加中高档次产品的比例,回避与国际低端市场的激烈竞争,加速转型升级。内销企业应积极开发国内市场,驾驭好“内销”的马车拉动棉纺织行业的持续发展。
第四篇:经济运行分析
2010年前三季度经济运行分析
发布时间:2010-10-19 13:00:5
5今年以来,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加快发展、转型升级、谋求新跨越”工作主题,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加快步伐调结构促转型。前三季度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40亿元(预计数),同比增长16%。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136.16亿元,一般预算收入50.5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3.3%和29%,增幅均列苏州五县市之首。
一、前三季度经济运行主要特点
1.工业经济高开稳走。前三季度实现工业总产值1376.26亿元,同比增长26.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1088.73亿元,同比增长30.0%。规上工业一季度以36.8%的增速高开之后,上半年和三季度的增速均维持30%以上的高位增长。规上工业占比提高,达到79.1%,比上年末提高1.9个百分点,比上半年提高了0.3个百分点。高新产业贡献加大,实现产值203.25亿元,同比增长36.9%,较规上工业增速高出6.9个百分点,高新占比18.7%,较上年同期提高3.1个百分点。主导行业加快增长,石油制品、机械、金属加工行业同比增幅均超50%,高于规上工业平均增幅20多个百分点。工业效益快速提升,前八月全市规上工业实现利税、利润分别为82.42亿元和62.0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0.8%和68.3%,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222.8%,较上年同期提高19.3个百分点。
2.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获得“中国现代服务业投资环境十佳区县”称号。预计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14亿元,同比增长24.2%,占GDP比重达39.6%,较上年同期提高1.5个百分点。服务业对税收贡献提高,共实现地方税收15.27亿元,同比增长36.8%,占地方税收的比重达56.6%,同比上升了3.6个百分点。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集装箱三期、万方件杂货码头投入运行,玖龙纸业件杂货泊位开工建设;新辟南美西远洋等航线7条;太仓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59.15万标箱,同比增长47%,超去年全年集装箱吞吐量总和,完成货物吞
吐量5771.51万吨,同比增长62%,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1973.61万吨,同比增长131%;新增四家国家3A级物流企业,隆兴物流跻身中国最具竞争力50强物流企业前20强,主营业务收入超15亿元。服务外包强势发展,105家服务外包企业实现接包合同额1.37亿美元,离岸执行额0.46亿美元,同比增长66.4%和16.8%;4家企业获得国际资质认证。地方金融稳健发展,光大银行、民生银行太仓支行开业投运,9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存额805.89亿元,比年初增长26.3%,贷款余额678.78亿元,比年初增长20.6%。消费市场持续繁荣。全市实现消费品零售额98.09亿元,同比增长17.6%。市场建设大力推进,粮油批发市场规模扩大,成交额达5.59亿元,同比增长27%,森茂汽车城创新经营模式引领汽车消费产业化;月星家得乐居家生活连锁太仓店盛大开业。旅游业大力拓展,沙溪古镇河南街促织馆开馆,依托金仓湖、郑和公园等旅游景点成功举办太仓国际旅游文化节等各类系列活动,吸引各地游客144万人次,同比增长78.8%,星级酒店客房入住率高于去年同期30多个百分点,多家经济型连锁酒店入驻。房地产市场保持活跃,商品房销售84.78万平方米,销售额46.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4%和30.5%,实现地税收入7.81亿元,同比增长83.4%,占地税总量的28%。
3.新兴产业规模壮大。126家新兴产业企业实现产值278.42亿元,同比增长48.3%,增速高出规上工业18.3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25.6%。其中25家重大装备制造企业完成产值45.48亿元,同比增长176.7%,9家新能源企业完成产值41.12亿元,同比增长67.2%。产业招商力度加强,前8月引进外资新兴产业项目18个,注册资金3亿美元,到账外资1.2亿美元,占全市23.5%和21.1%;前三季度引进内资新兴产业项目18个,注册资金13.7亿元。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高速增长,完成投资30.89亿元,同比增长186.3%,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为22.9%,其中电子通讯设备投资21.25亿元,同比增长521.3%,医药制造投资
5.51亿元,同比增长218.5%。
4.自主创新不断突破。新区入选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为苏州五县市首家;
市政府与南通大学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健雄学院联合8所国内知名高校成功组建联合研究院。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增强。新申请高新技术企业26家,高新技术产品66个,省民营科技企业36家,全市累计拥有高新技术企业41家,软件企业6家,高新技术产品222只,省民营科技企业226家;前8月共申请专利2517件,同比增长7.1%,专利授权2001件。名品名标工作着力推进,新增申报中国驰名商标2件、省著名商标5件、苏州知名商标7件、省名牌21个。人才结构不断优化。全市人才总量达86618人,每万人拥有人才1858人,高于苏州全市平均水平;拥有各类高层次创新人才8250名,其中博士以上48名、硕士以上1171名、海外归国人员208名。
5.固定资产投资持续较快增长。前三季度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6.25亿元,同比增长19.1%。工业投资动力增强,完成工业投资134.79亿元,同比增长39.7%,增速列五县市之首,较上年同期提高43.4个百分点,占全社会投资比重达57.1%,较上年同期提高了8.5个百分点。开发区引领增长,完成工业投资82.76亿元,同比增长45.9%,占全部工业投资的61.4%,其中港区完成投资57.02亿元,同比增长114.6%。房地产投资放量增长,完成投资40.19亿元,同比增长66.7%,占服务业投资的39.6%,占比高于上年同期15.8个百分点,其中新区完成22.37亿元,同比增长106.8%。新批项目快速增长,共批项目438个,计划总投资538.86亿元,同比增长98%,其中民营工业项目占据主导,209个项目计划总投资119.85亿元,占工业项目的78.7%。重点项目着力推进。66个重点项目,开工57个,完成投资75.78亿元,占全社会投资的32.1%。省重点项目太仓港三期通过通航安全验收,为长江流域最高等级的集装箱码头。耐克物流、奥特斯维太阳能一期等项目顺利竣工。
6.招商引资量质并举。利用外资强劲回升。1~8月,全市累计批准外资项目98只,累计完成注册外资12.56亿美元,同比增长41%,超序时进度11.3个百分点;实际到帐外资5.65亿美元,同比增长32.1%,超序时进度3.6个百分点。两项指标增幅均列五县市之首。外资项目质提量升。单个项目的平均注册外资为1281.81万美元,超千万美元项目46
个(含增资1000万美元项目6个),其中超三千万美元的8个,包括注册资金3000万美元艺康化工和注册资金1亿美元的宝洁日用品等500强项目。引进了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项目18家,注册外资3亿美元,占总量的24%;到帐外资1.2亿美元,占总量的21%。欧美和台资表现凸出。引进美国项目7个,注册外资12752万美元;引进德国直接投资项目12个,注册外资3327万美元;引进加拿大项目3个,注册外资9727万美元;引进台湾直接投资项目22个,注册外资17554万美元。服务业利用外资发展较快。1~8月,服务业批准外资项目31只,注册外资和到帐外资累计分别完成2.93亿美元和1.99亿美元,分别增长107.5%和222.4%。引进内资成效显著。1~9月份共引进内资项目807个,新增注册资本71.06亿元,同比增长55.1%,完成年计划的142.1%。内资项目规模扩大。5000万元以上项目18只,注册资金41.75亿元,占比58.8%,比去年同期提高了3.2百分点。成功引进奥特斯维能源(太仓)有限公司、太仓四方友信制桶有限公司、华东环球商贸物流域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绿地集团(太仓)置业有限公司等大型项目。两区效应突出。两区共引进内资项目401只,注册资本41.04亿元,占全市总量比重57.8%。粤闵项目占比提高。广东、福建地区引进内资占比达35.1%,较上年同期提高了15.1百分点。
7.对外贸易恢复增长。实现进出口总额61.96亿美元,同比增长57%,其中进口和出口额分别为32.75亿美元和29.21亿美元,增幅分别为70%和45%,增幅均居苏州各县市前列。加工贸易增长快于一般贸易,实现进出口22.8亿美元,同比增长54.8%,增幅高于一般贸易12.9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保持较高增速,分别实现出口额13.89亿美元和1.28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2.3%和61.2%。主要出口市场整体回暖,对欧盟和日本的贸易保持高增长,增幅达72.8%和34.2%,对东盟和台湾的贸易总量实现快速突破,分别实现进出口额6亿美元和4.3亿美元,同比增长69.9%和140%。
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对照全年工作目标,工业产值、服务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等一些主要经济指标还稍有脱幅。
二、下阶段工作重点建议
1.确保完成及“十一五”目标任务。各级各部门要全面总结盘点今年各项目标任务完成和“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对主要指标任务要逐项对照,找短板、寻难点、破难题,下功夫弥补薄弱环节,确保今年和“十一五”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特别要加强对工业经济运行的协调,在确保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充分挖掘企业的增长潜力,释放优势特色产业产能,下大力促进工业稳定增长。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年内力争多开工、早开工一批重点项目,并认真谋划一批重大项目,做实做细前期工作,为明年扩大投资和新上项目打好基础。切实抓好重点项目和实行工程项目建设,按计划完成工作量。坚持招选并重的原则,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在引进“污染少、消耗低、科技含量高”与我市产业关联性强、带动作用大的国内外知名企业上下功夫见成效。
2.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抓基地、育集群,扶龙头、建体系,抓技改、促转化,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抓好产业集聚区建设,推进开发区转型升级,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全力抓好节能减排工作,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3.抓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和重大项目谋划工作。要加大工作力度,确保按时间进度高质量完成“十二五”规划编制任务,同步推进区、镇的发展规划及16个专项规划。各部门、各单位要切实提高认识,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根据本地区、本行业领域的实际情况,认真研究、深入思考、科学论证,梳理和提炼一批符合“十二五”规划的重大项目。要立足本地特色和国家产业政策,集思广益,力求“十二五”规划的重大项目更具针对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切实做到国家政策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有机对接,确保我市经济社会在今后一个时期持续较快发展。
第五篇:经济运行分析
今年以来, 全县上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抢抓国家各项政策机遇,按照年初确定的工作思路和目标,奋力拼搏,扎实工作,全县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
一、经济运行基本特征
前三季度,全县经济运行总体形势较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工业经济稳步回升,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商贸旅游繁荣活跃,财政收入较快增长,人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较上年同期增长12.6%,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7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亿元,增长9%;第二产业增加值6亿元,增长13.6%;第三产业增加值9.4亿元,增长12.8%。
(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前三季度,全县共完成农作物播面99.5万亩,较上年增长4.9%,其中:粮食作物播面60万亩,同比增长0.9%;蔬菜播面30万亩,增长16.6%。全年粮食总产量达12.6万吨,较上年增长3.8%。共推广种植全膜玉米10.7万亩、优质洋芋26.2万亩、优质豆类和中药材5.4万亩,新建果园2万亩、养殖小区6个、规模养殖场9个。输转劳务
9.3万人(次),创收8.5亿元。交通道路、节水改造、梯田建设、安全饮水、农村沼气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顺利推进。扶贫开发、新农村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进展良好。
(二)工业经济增速稳步回升。受天水祁连山水泥有限公司生产、销售好转的带动,全县工业经济增速继续回升。1-3季度全县7家规模企业预计实现工业增加值1.89亿元,同比增长17.8%,较1-8月份提升1.2个百分点。实现工业总产值6.1亿元,增长24.5%,实现销售产值6亿元,增长21.6%,利税总额4836万元,下降26.3%。工业主要产品水泥产量70万吨,下降25.5%。规模企业生产用电量累计达到8689万度,同比下降9.1%。
(三)项目工作成效显著。前三季度,全县共组织实施各类在建项目137项,总投资23亿元。争取到国家投资项目69项,总投资6.9亿元,其中国家投资4.7亿元。在项目建设的强力带动下,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全县预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3亿元,同比增长43.7%,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83%。其中500万元以上城镇投资26.6亿元,增长1.2倍;房地产投资3亿元,增长23.1%;500万元以上农村非农户投资2.8亿元,增长21.7%;农户投资2亿元,增长16.9%。
(四)消费市场活跃旺盛。前三季度,共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3亿元,增长26.6%,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70%。其中限额以上批发业商品销售额2280万元,同比增长43%;限额以上零售业商品销售额4007万元,增长47.9%;限上住宿业实现营业额923万元,增长46.5%;限上餐饮业实现营业额509万元,增长54.2%。
(五)财政金融运行平稳。前三季度,全县实现大口径财政收入1.47亿元,同比增长30.5%,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95.5%。财政支出达9.2亿元,同比增长39.9%。1-8月份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7亿元, 同比增长24.7%,其中个人储蓄存款余额24.2亿元,同比增长18%。贷款余额为19.6亿元, 同比增长57.6%,存贷比首次达到53.2%,较1-7月份提升1.2个百分点,金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六)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前三季度,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完成9154元,同比增长24%,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83%;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完成2940元,增长21.4%,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91%。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前三季度,全县经济在面临诸多困难的形势下,仍然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但是,受内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式科学发展的压力仍然很大,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农村发展基础脆弱,自然灾害对农业发展造成较大影响,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难度仍然较大。二是工业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对重点企业的依赖程度较高,前三季度工业增加值仅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2%,占第二产业增加值的50%。三是保持固
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困难较大。因统计方法制度改革,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只统计500万元以上城镇、农村非农户项目和农户投资,将500万元以下城镇、农村非农户投资项目不再纳入统计范围,保持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存在较多困难。四是第三产业对经济发展支撑不够。另外,在财源培植、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民生问题改善等方面还有不少欠账。
三、做好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建议
(一)认真学习贯彻县第十三次党代会和县第十六届人代会第一次会议精神。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贯彻落实县第十三次党代会和县第十六届人代会第一次会议精神,正视当前及今后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充分认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优势和机遇,明确今后全县工作的目标任务和重点,以及县委、县政府对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安排部署,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推动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二)全面完成今年重点工作重点项目任务。县委、县政府年初确定的65项重点工作重点项目,是今年全县的中心工作。要充分利用剩余时间,查漏补缺,加快进度,严格按照要求,保证按期完成任务。一要抓好农业和农村工作。抓好蔬菜主导产业发展,集中力量搞好国家级渭河川道10万亩设施蔬菜生产示范区渠路配套、科技示范园土地流转和洛门蔬菜批发市场改扩建三项工作。抓好秋季造林,完成1.5万亩果园建设。抓好全膜玉米地块预留,力争完成3万亩秋季覆膜任务。加快农村安全饮水、农村沼气和梯田建设进度,确保全面完成当年建设任务。继续搞好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和城乡一体化试点等农业农村重点工作。二要抓好城镇经济发展。继续支持重点企业加快发展,保证企业生产经营顺利开展。加强联系与洽谈,全力争取祁连山水泥异地迁建项目早日启动。加快县工业园区建设进度,力争10月底前园内道路和部分项目开工建设。加快发展商贸旅游经济,搞好商贸市场建设,积极落实各项刺激消费政策,进一步扩大全县消费规模。打好“五色旅游”品牌,加快发展旅游经济,重点抓好景区景点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宣传推介。抓好财政金融工作,力争全面完成今年财政收入任务,保持全县金融平稳运行。三要全力抓好项目工作。要抓好已上报项目的争取工作,加强与省、市的沟通衔接,力争项目尽快下达投资计划。要加快在建项目建设进度,力争项目尽快建成并发挥效益。对已下达投资计划还未开工建设的项目,要加快前期项目工作进度,抓紧办理各项手续,积极落实各项开工条件,力争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并形成较多的实物工程量。四要抓好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完成大城区总体规划修编,做好区域建设详细规划。加快武山大道、红峪河桥改造、污水处理厂等重点工程进度,启动建设火车站新区和渭河人行桥。加快公安、司法、人社等15个单位业务用房建设步伐。抓好供热点延伸、配套设施建设和设备检修,确保今冬按期高质量供热。认真搞好小城镇二轮开发改造。五要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加大工作力度,强化工作措施,全面完成教育、卫生、计生、社保、就业、文化文物和广播电视等各项建设任务。
(三)抓好省市目标管理责任书任务和民生实事落实。全面完成经济社会发展、依法行政、节能工作、计划生育、国土资源、环境保护、生产安全、产品药品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机构编制等市上与我县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精心准备好年底省市的验收,确保验收取得较好名次。同时,要全面完成城乡就业、扶贫贴息贷款、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性住房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城区供热增容改造、交通道路建设、教育项目、堤防建设、整村推进和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群众文化活动中心设施配套、社会福利、提高干部职工住房公积金比例等今年县政府承诺的十二件实事办理,向人民群众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四)做好今年工作总结和明年工作的谋划准备。全面总结今年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分析研究全县经济运行规律,针对薄弱环节,采取应对措施,提前做好明年工作计划。特别是要按照国家投资政策和县上需要急缓程度,提前做好2012年项目的谋划工作,做好与省、市的联系,多方掌握和了解投资信息,提前做好项目可研编制等前期工作,积极主动做好项目申报工作,力争有更多项目能够列入到省市2012年计划盘子,为明年项目争取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