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年后求职者 近半是“年跳槽族”
年后求职者近半是“年跳槽族” 年前在单位拿到年终奖就辞职,等年后再重新找工作,这就是“年跳槽者”的所作所为。他们的突然辞职往往会使得用人单位出现人事动荡。近日,记者发现,很多用人单位因为“年跳槽者”的搅局,在年前就已经开始紧张的招工了。调查
职介:至少四成求职者是跳槽者
记者来到南昌劳动力市场的招聘现场了解到,求职者虽然不是人山人海,但每天一大早还是有许多人提前等候。同时,记者走访多家职介所后发现,光顾的求职者 也是络绎不绝。南昌劳动力市场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许多年轻人不满自己单位的待遇以及环境,非常频繁地跳槽,到市场里报名的年轻人中,五成以上是参加 工作单位数量大于工作年限的。
记者在其他职介所统计了解到,跳槽者占求职者的四成多,而且各类技术人才和普通劳动力都有,大家都戏称此类人群为“年跳槽族”。用人单位:将来会迟发年终奖
难道用人单位对“年跳槽族”无应对方法吗?记者采访中遇到一家服装公司的人事部经理,他告诉记者,因为公司屡次出现 “年跳槽族”现象,老板已经考虑以 后的年终奖等过完了年再发,因为年关前都是订单紧张的时候,如果过完年才发年终奖,“年跳槽族”就不会随便跳槽,公司也能平稳度过。记者随后采访了一些公司,了解到各类技术人才是需要公司花精力培养的,这类“年跳槽族者”让公司没有安全感。所以许多公司情愿招还没有接触过社会的应届毕业生来培养。
说法
这里的工资比原来高100元
记者在南昌劳动力市场看到,一名20岁左右的女性求职者自称已经工作四年了,先后在五家饭店当过服务员。记者和她交谈了解到,此次应聘的饭店和她以前工 作的饭店差不多,但是基本工资比她现在工作的饭店要高100元。她表示,反正工作程度都差不多,自然哪里工资高就想到哪里去,所以每年年底她都会换个单 位。
有些人跳上了瘾
当记者在一家职介所调查时,发现当时有四名结伴来求职的年轻人都是准备跳槽的,而且还想换一些非自己专业的工作。
原来,这四名年轻人都是从湖南来南昌读书的,毕业后在一家设计公司上班,工作一般,但是大家都认为一种工作太久就乏味了,应该趁年轻,多做几样不同的工作,而且新工作能带来更多的激情。
一名姓李的男青年告诉记者,其实他刚毕业时就独自到一家小设计公司工作,因为公司里设计人才很少,他说话就很有分量。但是到第二年有名能力更强的应届毕业生来到公司后,他就失宠了。后来业务少,实在待不住就走了。
从此以后他老觉得工作环境不好,一年内换了四家公司。这次和许多同学成了同事,也发现工作只是赚口饭吃,没什么意思,于是动员大家一起换工作。应对人生 作整体规划
职介指导师李志伟老师认为,跳槽将影响一个人职业发展的整个过程,频繁跳槽会给人带来错误的“择业观”,选择工作前首先应该对人生和职业作一个整体规 划。有的人明明知道自己在工作中出现了问题却不肯面对而去跳槽,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换来下一轮的跳槽。而完全向“钱”看也是不对的,即使工作环境不如意想跳 槽,也应该静下心来仔细想想,目前工作是不是适合自己。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应汶华老师表示,一些单位的老职员,容易对本身的职业产生疲劳,也会想到跳槽。其实出现这种情况,应该和关系较好的同事多沟通,尽快走出心理低谷。
第二篇:近八成人士是职场倦怠族
近八成人士是职场倦怠族
近日,《日本新华侨报》以读者数据库为基础进行的《2008年在日华人职场人士工作倦怠现状调查报告》显示,有74.6%的华人上班族对工作有严重的倦怠感,其中大专学历和本科学历人群出现工作倦怠比例较高,男性比例与程度高于女性。
现今,国际社会普遍采取3个指标来衡量职业倦怠程度,即情感衰竭指标、玩世不恭指标、个人成就感指标。根据一个人同时具有衡量工作倦怠的3项指标的数量,又将工作倦怠分成低、中、高3个等级。有一种症状为轻度工作倦怠;有两种症状为中度工作倦怠;同时具备3种症状为严重工作倦怠。
调查显示,日本企业内的华人在职人士出现工作倦怠的比例较高。其次是在日本的华人企业内的在职人士。对于企业人员,市场营业人员工作倦怠较高,其次是研发人员和事务人员。
调查发现,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中,25岁以下的华人就职者中有近四分之一出现工作倦怠,比例最高;而45岁以上的华人就职者则表现出没有明显的工作倦怠现象。此外,从个体监理特征看,缺乏耐久力、外控力的人,低自尊、神经质的人,以及就业时间不长、未婚、家庭成员关系不好的人也大多出现工作倦怠。
日本华人就职咨询中心研究员王小平指出,导致华人上班族工作倦怠有3大因素,首先是日本企业的发展理念、文化氛围与个人理念是否一致,企业是否能为华人员工提供与日本员工有竞争力的酬薪。其次是华人上班族个人承担的工作或者角色方面的因素,包括:工作
量、加班情况、工作职责是否明确,以及在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最后是包括年龄、教育程度、婚姻状况、性别等个人特征方面以及个人对工作的态度。
对于有工作倦怠情绪的华人职场人士,王小平研究员开出一剂“良药”:首先要调解好心态,期望值不要过高;要注意转移情绪、消除怨气。当感受到压力时,不妨与国内外的家人、亲友以及同事一起讨论,可以用听音乐、泡温泉、打电话等方法来分散倦怠情绪。此外,还可以考虑选择“海归”、“海鸥”等新的工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