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县劳动力资源现状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5 12:48: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全县劳动力资源现状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全县劳动力资源现状调研报告》。

第一篇:全县劳动力资源现状调研报告

为全面把握我县劳动力资源情况,研究劳动力资源对促进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就业工作的影响,探索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我县劳动保障部门集中时间、集中人力和县农业、林业、教育、发改、经济商务、扶贫等部门在全县开展了劳动力资源状况调查。现根据调查情况提出如下调研报告。

一、全县劳动力资源现状

(一)总体基本情况

此次劳动力资源调查遍及全县12个乡(镇)99个村民委,劳动力237882人。其中:男性125517人,占总数52.76%;女性112365人,占总数47.24%。

1、年龄分布: 16-20岁33908人,占14.3%;21-30岁55190人,占23.2%;31-40岁62851人,占26.4%。41-50岁47571人,占总人数的20%。50-60岁38362人,占总人数的16.1 %。

2、文化结构分布:大专及以上文化 3255人,高中文化11945人,初中文化61482人,小学文化133350人,小学以下27850人,分别占总数的1.36%,5.02%,25.85%,56.06%,11.71%。

3、地区分布:锦屏22601人,其中:男性12333人,女性11268人;曰者19688人,其中:男性10553人,女性9135人,双龙营34647人,其中:男性19171人,女性17475人。八道哨 19545人,其中:男性10076人,女性9369人;腻脚14582人,其中:男性7662人,女性6920人;新店10310人,其中:男性5511人,女性 4799人;舍得10107人,其中:男性5478人,女性4629人;温浏18091人,其中:男性9162人,女性8929人;树皮22115人,其中:男性11489人,女性10626人;天星20519人,其中:男性9375人,女性11144人。平寨19126人,其中:男性10044人,女性9512人;官寨26551人,其中:男性 14052人,女性12499 人。

4、产业结构分布:从事第一产业195949人,占总数82.37%;第二产业22709人,占总数9.55%;第三产业19224人,占总数8.08%。

(二)转移基本情况

1、转移地区分布情况:至2007年底,全县累计输出劳动力84668人,实现劳务总收入2亿元,人均劳务输出占人均纯收入的28.2%。其中,县内转移8806人,占转移总数的10.4%;县外转移75862人,占转移总数的89.6%。其中:锦屏转移8993人;曰者转移8749人;双龙营转移13229人;八道哨转移9818人;腻脚转移4707人;新店转移4063人;舍得转移4042人;温浏转移8996人;树皮转移8275人;天星转移7500人;平寨转移6191人;官寨转移9101人。

2、转移劳动力性别、年龄、文化分布:男性55348人,占转移总数的65.4%,女性29340人,占转移总数的34.6%。其中:16-20岁27094人,占转移总数的32%;21-30岁38947人,占转移总数的46%;31-40岁13547人,占转移总数的16%;41-50岁3810人,占转移总数的4.5%;51-60岁1270人,占转移总数的1.5%。小学文化37530人,占转移总数的42.2%;初中文化43181人,占转移总数的51%;高中及以上文化5757人,占转移总数的6.8%。

二、我县劳动力转移特点

(一)转移具有较强的裙带性和自主性。多数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经熟人介绍或引导而实现,通过政府或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组织的人数不到转移总数的20%。

(二)转移区域相对集中。46.6%的劳动力主要集中在深圳、广州、上海等大城市,县内转移仅为8806人,只占到转移总量的10.4%。

(三)转移具有明显的兼业性。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我县相当一部分保留着土地承包权的劳动力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外出务工经商,属亦工亦农性转移。

(四)简单体力劳动成为转移主要途径。由于我县绝大部分劳动力素质偏低,技能单一,因而从事劳动技能低、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的行业的劳动力占到了转移劳动力总数的80%以上。

(五)转移劳动力逐步转向高层次就业。一部分转移人员走上了管理阶层、技术岗位;还有一部分经过多年的实践积累,拓宽了视野,增多了知识,有了一定资金,便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自主经营,从而真正发家致富。

三、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源相对分散,总量分布不平衡。我县23.7万劳动力的499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而交通和通信信息相对较好的锦屏、八道哨、曰者的劳动力仅为总劳动力的18.8%,还有近60%的劳动力居住地远离城镇高寒或半高寒山区,其人多地少,交通、信息闭塞,严重制约了劳动力转移。

(二)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就业半径小。全县劳动力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的只占劳动力总数的6.3%,92%劳动力只有初中及以下文化。从转移就业情况看,高中以上文化转移率高达95%,初中文化转移率次之为70%,小学文化转移率最低仅为35%。可见文化素质越高,就业空间越大。

(三)转移方式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自发性转移一直是劳动力转移最主要的方式,加之我县基层就业服务机构和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尚未健全,劳动力转移就业缺乏足够的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和便捷可靠的信息渠道,导致盲目性很大。据初步调查统计,我县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经政府或中介组织推荐的不足20%。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首先,它给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劳动力宏观调控,开展有组织劳务输出和城乡统筹就业等工作增加了难度,降低了劳动力资源利用率。其次,增加了劳动力转移成本,造成人力、财力的浪费和损失。

(四)劳动力就业没有形成可靠的保障。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长期存在,农村劳动力在向二、三产业转移过程中面临诸多体制性、政策性障碍。如在就业政策、社会保障和劳保福利方面,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和法律保护及有效监督,使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在就业环境、社会保障和劳保福利等方面形成二元分化,对比鲜明。

(五)培训意向过于集中,且两级分化严重。从05年到07的统计数字看,在培训中列前三位的是餐饮服务、客房服务、电子电工,占据了培训总量的53.2%。从总体来看,农村劳动力大多对市场就业需求不了解,急功近利心态较重,大多集中在简单易学的专业,而在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中需要的养殖、种植、农业农机技术、规划、设计等专业的培训趋于零。

(六)劳动力资源转移就业压力日渐增大。一是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对劳动力资源整体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对简单劳动力需求量逐渐减少。二是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面临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双重压力。三随着我县城镇化水平的不断发展,其它地区劳动力资源的涌入,给我县劳动力资源的转移带来了竞争压力。

四、做好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对策和建议

(一)完善目标责任体系,切实加强对就业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充分认识做好就业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加强对就业工作的领导,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纳入工作目标考核体系,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定期进行督促检查。新闻单位应继续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宣传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宣传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先进典型,引导广大劳动力转变就业观念,依靠自身努力多渠道就业。

(二)构建政策体系,发挥就业政策的导向作用。实现城乡统筹就业,必然依托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政策。随着我县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实施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政策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因此,一方面需要清理取缔限制和阻碍我县劳动力流动就业的歧视性政策,一方面要在妥善处理历史遗留的再就业问题的同时,从鼓励学习、鼓励转移、鼓励吸纳、免费服务等多个方面制定我县城乡统筹就业的一体化政策,使我县劳动力资源能走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三)完善培训体系,切实转变就业观念和提高就业技能。劳动力择业观念和技能素质与转移的速度和层次成正比,而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指导是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就业观念、促进就业的重要措施。据统计,我县自2005年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以来,通过培训的劳动力实现就业率达98%以上。要充分利用和有效整合全县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完善健全培训基地和职业技校、农广校等职业技能培训网络。要改进培训方式和指导方法,建立培训责任机制和经费投入机制以及工作评估考核机制。通过以上措施,壮大技能培训和职业指导力量,建立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与产业结构相适应,与就业紧密结合的多形式、多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第二篇:全县劳动力资源现状调研报告

为全面把握我县劳动力资源情况,研究劳动力资源对促进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就业工作的影响,探索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我县劳动保障部门集中时间、集中人力和县农业、林业、教育、发改、经济商务、扶贫等部门在全县开展了劳动力资源状况调查。现根据调查情况提出如下调研报告。

一、全县劳动力资源现状

(一)总体基本情况

此次劳动力资源调查遍及全县12个乡(镇)99个村民委,劳动力237882人。其中:男性125517人,占总数52.76%;女性112365人,占总数47.24%。

1、年龄分布: 16-20岁33908人,占14.3%;21-30岁55190人,占23.2%;31-40岁62851人,占26.4%。41-50岁47571人,占总人数的20%。50-60岁38362人,占总人数的16.1 %。

2、文化结构分布:大专及以上文化 3255人,高中文化11945人,初中文化61482人,小学文化133350人,小学以下27850人,分别占总数的1.36%,5.02%,25.85%,56.06%,11.71%。

3、地区分布:锦屏22601人,其中:男性12333人,女性11268人;曰者19688人,其中:男性10553人,女性9135人,双龙营34647人,其中:男性19171人,女性17475人。八道哨 19545人,其中:男性10076人,女性9369人;腻脚14582人,其中:男性7662人,女性6920人;新店10310人,其中:男性5511人,女性 4799人;舍得10107人,其中:男性5478人,女性4629人;温浏18091人,其中:男性9162人,女性8929人;树皮22115人,其中:男性11489人,女性10626人;天星20519人,其中:男性9375人,女性11144人。平寨19126人,其中:男性10044人,女性9512人;官寨26551人,其中:男性 14052人,女性12499 人。

4、产业结构分布:从事第一产业195949人,占总数82.37%;第二产业22709人,占总数9.55%;第三产业19224人,占总数8.08%。

(二)转移基本情况

1、转移地区分布情况:至2007年底,全县累计输出劳动力84668人,实现劳务总收入2亿元,人均劳务输出占人均纯收入的28.2%。其中,县内转移8806人,占转移总数的10.4%;县外转移75862人,占转移总数的89.6%。其中:锦屏转移8993人;曰者转移8749人;双龙营转移13229人;八道哨转移9818人;腻脚转移4707人;新店转移4063人;舍得转移4042人;温浏转移8996人;树皮转移8275人;天星转移7500人;平寨转移6191人;官寨转移9101人。

2、转移劳动力性别、年龄、文化分布:男性55348人,占转移总数的65.4%,女性29340人,占转移总数的34.6%。其中:16-20岁27094人,占转移总数的32%;21-30岁38947人,占转移总数的46%;31-40岁13547人,占转移总数的16%;41-50岁3810人,占转移总数的4.5%;51-60岁1270人,占转移总数的1.5%。小学文化37530人,占转移总数的42.2%;初中文化43181人,占转移总数的51%;高中及以上文化5757人,占转移总数的6.8%。

二、我县劳动力转移特点

(一)转移具有较强的裙带性和自主性。多数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经熟人介绍或引导而实现,通过政府或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组织的人数不到转移总数的20%。

(二)转移区域相对集中。46.6%的劳动力主要集中在深圳、广州、上海等大城市,县内转移仅为8806人,只占到转移总量的10.4%。

(三)转移具有明显的兼业性。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我县相当一部分保留着土地承包权的劳动力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外出务工经商,属亦工亦农性转移。

(四)简单体力劳动成为转移主要途径。由于我县绝大部分劳动力素质偏低,技能单一,因而从事劳动技能低、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的行业的劳动力占到了转移劳动力总数的80%以上。

(五)转移劳动力逐步转向高层次就业。一部分转移人员走上了管理阶层、技术岗位;还有一部分经过多年的实践积累,拓宽了视野,增多了知识,有了一定资金,便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自主经营,从而真正发家致富。

三、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源相对分散,总量分布不平衡。我县23.7万劳动力的499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而交通和通信信息相对较好的锦屏、八道哨、曰

者的劳动力仅为总劳动力的18.8%,还有近60%的劳动力居住地远离城镇高寒或半高寒山区,其人多地少,交通、信息闭塞,严重制约了劳动力转移。

(二)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就业半径小。全县劳动力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的只占劳动力总数的6.3%,92%劳动力只有初中及以下文化。从转移就业情况看,高中以上文化转移率高达95%,初中文

化转移率次之为70%,小学文化转移率最低仅为35%。可见文化素质越高,就业空间越大。

(三)转移方式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自发性转移一直是劳动力转移最主要的方式,加之我县基层就业服务机构和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尚未健全,劳动力转移就业缺乏足够的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和便捷可靠的信息渠道,导致盲目性很大。据初步调查统计,我县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经政府或中介组织推荐的不足20%。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首先,它给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劳动力宏观调控,开展有组织劳务输出和城乡统筹就业等工作增加了难度,降低了劳动力资源利用率。其次,增加了劳动力转移成本,造成人力、财力的浪费和损失。

(四)劳动力就业没有形成可靠的保障。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长期存在,农村劳动力在向二、三产业转移过程中面临诸多体制性、政策性障碍。如在就业政策、社会保障和劳保福利方面,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和法律保护及有效监督,使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在就业环境、社会保障和劳保福利等方面形成二元分化,对比鲜明。

(五)培训意向过于集中,且两级分化严重。从05年到07的统计数字看,在培训中列前三位的是餐饮服务、客房服务、电子电工,占据了培训总量的53.2%。从总体来看,农村劳动力大多对市场就业需求不了解,急功近利心态较重,大多集中在简单易学的专业,而在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中需要的养殖、种植、农业农机技术、规划、设计等专业的培训趋于零。

(六)劳动力资源转移就业压力日渐增大。一是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对劳动力资源整体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对简单劳动力需求量逐渐减少。二是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面临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双重压力。三随着我县城镇化水平的不断发展,其它地区劳动力资源的涌入,给我县劳动力资源的转移带来了竞争压力。

四、做好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对策和建议

(一)完善目标责任体系,切实加强对就业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充分认识做好就业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加强对就业工作的领导,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纳入工作目标考核体系,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定期进行督促检查。新闻单位应继续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宣传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宣传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先进典型,引导广大劳动力转变就业观念,依靠自身努力多渠道就业。

(二)构建政策体系,发挥就业政策的导向作用。实现城乡统筹就业,必然依托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政策。随着我县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实施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政策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因此,一方面需要清理取缔限制和阻碍我县劳动力流动就业的歧视性政策,一方面要在妥善处理历史遗留的再就业问题的同时,从鼓励学习、鼓励转移、鼓励吸纳、免费服务等多个方面制定我县城乡统筹就业的一体化政策,使我县劳动力资源能走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三)完善培训体系,切实转变就业观念和提高就业技能。劳动力择业观念和技能素质与转移的速度和层次成正比,而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指导是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就业观念、促进就业的重要措施。据统计,我县自2005年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以来,通过培训的劳动力实现就业率达98%以上。要充分利用和有效整合全县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完善健全培训基地和职业技校、农广校等职业技能培训网络。要改进培训方式和指导方法,建立培训责任机制和经费投入机制以及工作评估考核机制。通过以上措施,壮大技能培训和职业指导力量,建立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与产业结构相适应,与就业紧密结合的多形式、多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四)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发挥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资源就业主渠道作用。按照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要求,完善以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为主体,社会职业介绍机构为补充,城乡一体且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综合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的市场体系,力求城区有市场、乡镇有网点、村社有窗口,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在促进就业中的主渠道作用。切实加强对各类职业中介机构的监管,劳动保障、工商、城管、公安等部门要通过建立工作联动机制,加大联合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职业中介和各类欺诈行为,维护劳动力市场秩序。积极构建就业服务信息平台,建立方便、快捷、全程的信息化平台,使我县劳动力不出村社就能够了解到就业信息,掌握就业动态,明确就业政策。

(五)完善城乡一体化就业服务体系,切实发挥政府职能作用。构建县、乡(镇)、村“三级”就业服务体系,将就业服务延伸至村社。按照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和工作“六个到位”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乡(镇)劳动保障机构建设,不断加大硬件和软件投入力度,充分发挥基层劳动保障所(站)的重要作用。

(六)积极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劳动力就近转移。按照兼业性转移与分业性转移并举的要求,仅仅用半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即可完成全年的耕作任务,一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产业,提高农业综合开发能力,实现我县劳动力充分就业。二是进一步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促进人口和产业向城镇转移,带动各类服务业发展。三是狠抓招商引资工作,实现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近,按照产业发展规划,到“十一五”没末,我县的各类企业用工将会达到26000人,至2007年底,我县在各类中小企业的就业人数只有8377人,说明我县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的空间还比较大,引资企业将会吸纳众多劳动力本地转移就业。三是要进一步制定完善促进就业的优惠政策,大力支持投资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给予返乡创业者以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和支持,形成链条经济,拉动二、三产业快速发展,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七)切实维护进城务工劳动力的合法权益。现在乃至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转移就业都是解决劳动力资源就业问题以及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切实保护广大劳务人员合法权益也将是一项长期任务。首先,要与司法等部门联合加强对劳动、社会保险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以提高广大劳务人员的自我防范能力。其次,要采用多种方式和途径,为务工劳动力提供相关法律政策咨询、劳务信息、就业指导等一系列就业跟踪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上所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如劳资纠纷、劳动争议、突发事件处理等。三是探索推进适合农村实际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使农村劳动力能够享受到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并逐步过渡到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五、未来发展规划

(一)随着国家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劳动保障法制逐步健全,我县工业基础加强,非公经济快速发展,劳动保障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为全县劳动保障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基础平台。到2012年,城乡就业将达到28.8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达26.5万。转移农村劳动力将达到11.5万人,常年在外务工人数将达8.8万人。到2015年,城乡就业将达到30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达27万,转移农村劳动力将达到13万人,常年在外务工人数将达10万人。到2020年,城乡就业将达到32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人数达28.7万,转移农村劳动力将达到15万人,常年在外务工人数将达11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本从传统农业中转移出来,城乡就业将更加充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健全。

(二)精心组织,加强领导,在全县劳动保障所(站)设立专门的培训工作机构,力争在2009年建立一个县级(800平方米)劳动力市场,2010年建立四个乡(镇)级(200平方米)劳动力市场;2011年建立四个乡(镇)级(200平方米)劳动力市场。积极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做到明确任务,职责分明,确保工作有人抓、有经费、有任务、有考核、有实效,使全县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有序开展

(三)建立吸纳劳动力参与的工业化路线。目前,我县有6万余人在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流动,按7%比例计算,我县可吸纳4200-6000农民工回乡创业。具体措施是:在法律和**县产业政策的规划上,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工回乡创业,创造劳动力参与工业化的机会和培养劳动力参与工业化的能力,为农民工回乡创业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就业和创业条件。

(四)是发展走以“消化”剩余劳动力为中心的城镇化道路。走城镇化的目的就是吸纳从土地上转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让他们到城镇从事二三产业。让剩余劳动力成为小城镇建设的主体。首先,在城镇化过程中,采取多种措施充分保障农民劳动力对土地的基本权利,要让他们有勇气、愿意走出农村。其次,开拓多种渠道为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清除对进城务工人员的歧视性政策,如户口、身份、工作岗位、子女上学、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限制,逐步建立城乡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真正做到城乡居民在发展机会面前地位平等。

(五)是制定提高农民收入为主题的农业产业化政策。首先是研究制定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围绕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和基地,打破区域界限,建立龙头企业与原料基地的协作关系和利益返还机制,避免重复建设和互相争夺原料。其次是依托我县的资源优势,加大对招商政策、投资环境的宣传力度,抓住普碳高速公路和新南昆铁路建设的历史机遇,加快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广泛接触,加强对接,积极引进有实力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根据我县的农、林产业发展规划,到“十一五”末,我县的辣椒产业将发展到35万亩,蔬菜、水果、油料、茶叶等产业发展共计将达20.8万亩以上;还有林业产业中的核桃、油茶、红豆杉、膏桐等产业到发展共计也将达27万亩。根据这些产业的发展,将会带动我县近10万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再次是建立合理的利益机制,保护农民利益,目前,我县的农业产业中,多数农户由于生产规模小,居住分散,没有自己的拳头产品,一般都处于出卖原材料地位,客观上决定了他们的竞争力较弱,因此,应该在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建立起一种长效的伙伴关系,降低交易成本,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第三篇:文化资源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以下提供一篇调研报告给大家参考!

一、丰富的文化资源

1、历史文化资源

滹沱河这条古老的母亲河,贯穿了东西,孕育着两岸的儿女,创造了历史文明,遗留下了诸多文物古迹。根据考古发掘资料,最早在这里劳动生息的是距今有7000余年的仰韶文化时期的人们(即母系氏族社会时期),这在遗址底层和故城遗址、南乐乡遗址出土的轮制圜底,红地红彩的陶钵等器物上得到了印证。目前,我市现有省保古文化遗址7处,市保古文化遗址3处。

商代遗址:是市西10公里处的一个村庄。遗址以三个高大土台为中心,分别为西台、南台、北台,由墓葬和居住遗址构成,总面积约十万平方米,年以来,尤其年与年两年间,文物考古工作者在“西台”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发掘面积3000平方米,出土各类文物4000余件,获得了十分重要的科学成果,其中的铁刃青铜城,是目前发现的我国年代最早的铁器,它把世界用铁的历史提前了700年;古老的医用手术器械即3400年前的手术刀,也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手术器械;脱胶麻织品——“麻布残片”的纺织水平已相当于千余年后的西汉长沙马王堆汉墓中的麻织品。这些珍贵文物揭示了冀中平原商文化的全貌,对研究商人与西北地区诸文化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为探讨世界冶铁技术以及商代医药、纺织、占卜、酿造、文字、漆器、建筑、水利、农业等方面的起源的发展,增添了重要实物资料,在世界考古学界引起极大的反响,也为滹沱河流域的考古树立了一个永久性的标尺。该遗址已于年被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珤遗址:据史记载,距今五百多年的太子太保文渊大学士(俗称石阁老)吏部尚书石珤的古墓遗址位于镇村西南隅,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占地150亩,分东西二墓区,东坟始建于元末明初,是石氏祖坟区,葬有石氏先祖及太原按察使石玉,太子太保大学士户部尚书石玠的墓冢。西坟系明嘉靖年间,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吏部尚书石珤的墓区,是从东坟脉生而建,石氏家族墓分东西两处神道墓地,南树高大青石牌坊,皇赐高大汉白玉神道碑,顺北而上有石羊、石兽、石马、文、武石翁仲,并建有碑亭楼和祭堂,北面是高大墓丘。县志记载:石珤字邦彦,别号熊峰,明嘉靖年间任吏部尚书、太子太保兼文渊阁大学士,与父、兄共朝入仕,时有父子三进士、兄弟两尚书之称。石珤居阁3年,置政归里时仅归装一束、车一辆,世人叹曰:“自来宰臣去国,未有如瑶者”。其父石玉官居按察使治狱20余载,世称廉平,其兄石玠户部尚书,素有惠政。

石氏家族墓四清及文革时遭到严重破坏,石碑坊推倒深埋,大多数碑刻运走修了村中小桥,现墓区种果树,大批石刻文物挪作它用,墓区有古墓100多座墓丘,现夷为平地。防止被破坏盗窃,大多数石像被埋入地下。

九门古城遗址:九门古城址位于市区西北15公里,现是回民自治乡所在地,南临滹沱河,东靠机场路,是我市回族聚居的村庄。九门古城址始建于战国时代,是赵国的北方边陲,是防御中山国和齐国的战略要地,北是中山国,都灵寿,无极、以东即为齐之版土,城镇处于非常重要的地理位置,赵武灵王正是基于战略考虑,才“出九门、登临野台”,东眺齐土,西望中山,运筹帷幄,决定作战方略。

九门古城址总面积90万平方米,村位于遗址之上,村中心地势较高,四周地理形势沟壑纵横、地面凹凸不平,断崖暴露处,瓦砾堆积,文化内涵从战国、秦汉、南北朝、隋唐至宋朝文物标本延续不断,并有文物不时出土。年,城址北端,庄货头古代寺院遗址在修机场路动土时出土了一批北朝石造像残件,全部是汉白玉质的,石质晶莹细腻、滋润洁白,雕琢技术精湛,玲珑剔透,造型优美,寓义深刻,高贵华丽,这件文物是九门古城址的宝贵实物资料,由此反映出九门古城文化的经济发达,社会繁荣,也是九门古城的鼎盛时期。九门古城址年被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革命文化资源

不但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英勇的儿女为反抗封建统治、民族压迫,用宝贵的鲜血和生命写下了可歌可泣的战斗诗篇。抗日战争时期,在山西忻口战役中壮烈殉国的原国民党爱国将领陆军中将郝梦龄是我市庄合人;在芦沟桥事变打响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第一枪,从此揭开中国人民8年抗战序幕的爱国将领何基沣是我市北席人。这里还留下了象征人民聪明智慧的地道战遗址和控诉侵华暴行的梅花惨案遗址。前事不忘,后世之师,为了纪念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为解放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解放后境内修建了许多烈士塔、烈士亭,上面镌刻着烈士英名2500多名,寄托着人民对烈士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梅花惨案遗址:梅花惨案纪念馆位于省市市区正南20公里处的镇。梅花自古以来就是闻名华北的商业重镇。“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长驱直入,疯狂南侵。年10月11日,原国民党53军691团,在团长(已加入中国共产党)率领下,高举抗日救国的旗帜,在村英勇阻击入侵日军。当晚,共打死打伤日军800多名,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日军大批增援部队赶到后,为减少伤亡,率领部队和部分村民迅速撤离。10月12日夜(农历九月初九),日本侵略军占领梅花,展开血腥大屠杀,共杀害我同胞1547人,占当时全村人口的60%,杀绝46户,烧毁房屋600多间。妇女儿童也未能幸免,村民尸体布满了大街小巷,残尸断肢随地可见,鲜血流遍了整个村镇。日寇四天三夜的烧杀奸淫,使这里变成了处处残垣断壁,家家戴孝埋人的人间地狱。这就是骇人听闻的“九九梅花惨案”。

梅花惨案纪念馆始建于年。年8月因特大洪水全部倒塌,年2月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领导小组批准,总投资350多万元,进行了重建。基地由北院、南院和村西辘轳把水坑遗址三部分组成,占地27.9亩,总建筑面积736平方米。北院、南院隔路对置。座北朝南的主体工程位于北院正中央,面积576平方米,为一正方形建筑。馆中间高出6米的半球体,寓意“神州陆沉”,纪念馆正门上方由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吕正操同志题写的“梅花惨案纪念馆”的馆名。北院大门是两个大写的“九”字,相对而立,示意着惨案发生的时间(农历九月初九)。展厅中央为高2.35米的铜雕,其后是一座长7.02米,高2.65米的巨型浮雕。四面是“沃野明珠”、“铁狮怒吼”、“九九血证”、“历史昭示”的环形展览。展厅内还配置了VCD及背投电视,以播放与惨案有关的资料、物证、人证等纪录片。梅花惨案遗址年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市烈士陵园:市烈士陵园前身原名是“县城厢烈士塔”,始建于1945年12月,原址在今市医院东侧。

年旧城改造时,对旧陵园进行了搬迁,新建陵园座落在城区西北水上公园北面,占地面积82.5亩,主要建有烈士纪念塔、无名烈士陵墓以及对园林进行绿化。烈士塔建在陵园中轴线偏南处,塔有台基和塔身两大部分组成,通高30米左右,烈士塔为水泥大理石结构,阳面白色大理底面上刻有吕正操亲书“旷世英灵塔”五个金色大字,阴面刻有中共市委、市政府敬辞“为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献身的英烈们永垂不朽”十九个金色大字。陵园北端修建一圆形大理石墓丘,墓葬内埋有从旧陵园迁移过来的烈士们的遗骨,正面黑色大理石上刻有“无名烈士墓”字样,东北角有三个解放军烈士的陵墓,陵园南北中轴线上修筑水泥通道,两旁栽种翠柏、绿松两行,并植有花草。

陵园座北朝南,树有方形四角攒尖顶双阙大门,市烈士陵园年9月被市政府公布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道战遗址:地道战遗址位于市镇村内,系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为了狠狠打击日军的侵略气焰,英勇的村人民运用自己的智慧,利用地道战为敌人布下了天罗地网。当时,村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挖成了深4米,高1.6米,宽1米多的四条大干线,以及和四条干线相连的九条支线,把全村和各家各户的地道连接在一起,形成了能攻能守,能藏能打的防御工事,给侵略的敌人以沉重地打击。

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中,英雄的人们,在党的领导下,运用地道战、地雷战,配合区小队、县大队、主力部队打伏击,端炮楼,共打死打伤日、伪军400多人,获得不少战利品,曾荣获冀中军分区“东进大门紧闭”锦旗奖,还多次受到通报表扬,荣获县人民政府授予的“铁大门”光荣称号,解放后,村民兵代表曾出席国庆典礼,幸福地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

地道战遗址成为人民抗击敌人、英勇斗争的历史见证。目前,原地道在年发大水时被冲塌,原状已不在,现在保存的是年备战时在原地道的基础上挖的地道。

3、民间文化资源

我市物产丰饶、民风淳朴、文化灿烂、底蕴深厚,村故事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战鼓、乱弹、战鼓、西辛庄吹糖艺术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我市城乡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形成了五大特色文化。

镇村民间故事:村民间口头文化源远流长,共有4000多篇故事,45位民间故事家,其中,老人能讲550个故事,其他故事家也能讲几百个故事不等。村故事函盖神话、人物、地方传说、幻想故事、生活故事、土特产、中医药故事、动植物故事、笑话等。已成为口头文学宝库。

从年到现在,共三次进村进行普查、采录、挖掘、整理村故事。先后出版了内部卷本《村故事百家》五部,公开出版了《村民间文学论稿》和部分大故事家专集,《靳正祥故事百篇》、《花灯疑案》、《兰桥断》、《卧牛山恩仇》、《秀姑》等。年又编纂16开精装本3卷450万字的《村民间文化大观》,在全国发行,影响国内外。年10月,在代表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的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颁奖典礼上,《村故事一千零一夜》获得“山花奖”

村故事村民间文化现象震动了全国乃至世界,年在村举办了村故事国际学术研讨会,联合国科教文卫官员、国内各省市领导专家、国际上美、德、英、日等国学者、专家与会考查参观,后来各国专家又相继多次来村考察,村故事村名扬四海。

镇村、镇村的金钹战鼓:金钹战鼓,相传,起源于唐朝天宝年间,是市农村优秀的传统民间花会。它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域,北部地域是挎鼓、架鼓(也就是正定东洋庄的常山战鼓)。金钹战鼓是以大鼓、大绕、锣镲为伴奏,以钹为舞具又兼伴奏的男性群体舞蹈艺术。表演特点:舞钹队员武术动作,跳、跃、翻、滚、内、展、腾、跨。鼓点节奏明快,激烈喜庆,鼓声雄厚壮阔,如春雷滚滚,钹音律动铿锵清脆,优美动听。全市近百个鼓会,主要分四大派系,鼓点大致分13套,四个派系表演动作套路各异不同,其总体表演风格是:龙腾虎跃,气势磅礴;武术击打,剽悍壮烈;钹花翻飞,激人奋进;鼓乐齐鸣,场震魂魄,具有浓重的燕赵古风。

近年来,由省市县三级文化馆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挖掘、整理,不断改革创新,金钹战鼓更加涣发青春,被国家文化部列为民间艺术精品,并录为中国民间舞蹈集成一书。年被文化部命名为“民间艺术之乡”。现在金钹战鼓已由当除十几个鼓会发展到现在近百支鼓会,年后妇女相继参加到金钹战鼓表演行列,女子鼓会发展到20多个。

金钹战鼓先后参加北京第六届、九届“龙潭杯”全国花会大赛均获金奖。年获文化部群星奖。连续参加省民间艺术大赛,均获金奖。年获省会首届鼓王大赛三星鼓王奖。年少年儿童虎娃挎鼓获鼓王大赛铜鼓王奖。年3月在第五届鼓王争霸赛暨中国北方鼓乐展示大会上,我市的金钹战鼓节目荣获银鼓王称号。年香港回归、年澳门回归均应邀到天安门参加庆典表演。年参加昆明世博会周演出,到北京参加年中英美24小时联播活动。十几年总共参加国家、省、市活动几十次。

镇村乱弹:乱弹,是传统的地方剧种,村有“乱弹之乡”之称。清咸丰四年,村建立了乱弹同乐会,民国18年又新增了乱弹义合会,年两会合并为兴华乱弹剧团,文化大革命中乱弹禁演,年村乱弹剧团恢复成立在民间演出至今。

乱弹曲调高亢激昂,婉转动听,属四弦秧歌板腔体,文场乐器有笛子、嗦呐、曲笛,武场乐器有单皮鼓、大饶、大锣、后场乐器又增添了二胡、板胡、三弦等。武场乐器现将大铙改为饶钹。上演剧目120余个,主要保留剧目《岳飞传》、《烈火杨州》、《反五关》、《文天祥》、《銮天带》、《王怀女》、《调冠》、《临潼山》、《小放羊》和《顶灯》等。

锁家寨、前西关民间吹歌:我市农村民间吹歌是在两位老艺人聂炮台、张荣贵带动培育发展壮大起来的一支新型民间吹歌队伍,二位老艺人与省会吹奏家张来阳先生60年代同时拜师学艺。聂炮台主攻管子、嗦呐,在锁家寨村最早成立民间吹歌团,招收学员,培养新人,在他的影响带动下,锁家寨最盛时期成立了十三个民间吹歌团,广泛活跃在冀中各县区域演出,从业人员达300余人,锁家寨也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化村、小康村。张荣贵主攻嗦呐、笙、咔戏,最早在前西关成立民间吹歌团,目前在前西关周围各村也相继成立了十几个吹歌团。

镇的群众文化:年以来,全镇各村积极参与群众文化工作,各村在工作实践中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显着成效。五年来,镇村两级干部响应号召,协调联动,镇政府连续举办了五届农民文化艺术节;镇成为到举办“彩色周末”唯一乡镇,并且连续三年在镇政府所在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季(每年7月-10月);村举办3次文艺汇演;曹家庄举办了三次大地欢歌农民运动会;童家庄举办了五次农民篮球赛;村、、桥板成立了书画协会,并选送15幅优秀书画作品参加了市喜迎十七大书画展;各村文艺团体坚持活动,镇财政累积出资20余万元扶持各村文艺宣传队,注册文艺团体由29支增加到58支,人员由620人增加到1243人,并在市、市几次文艺汇演比赛中成绩突出。可以说群众文化工作活动高潮迭起、亮点纷呈,形式不断创新,内容不断深化,范围不断拓展,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二、飞速发展的文化产业

近年来,以镇宫灯、镇鼓业制造等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得到飞速发展。

1、宫灯产业成为农民致富的“聚财灯”。镇村是全国闻名的宫灯专业村,现有1420户、5760人,党员113人,耕地8100亩,据不完全统计,村宫灯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0%,宫灯已经成为当地百姓发家致富的“致富灯”“聚财灯”。宫灯品种繁多,宫灯品种达到18个系列200多个品种。目前村宫灯生产企业达到1100余家,本村从业人员达2万余人,年产量高达3000万对,年产值超过了3亿元,产品行销全国各地,并且出口俄罗斯、朝鲜、韩国、日本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每天仅周边村在宫灯专业村打固定工的人员就达3000余人,临时工有两万多人,每年在村打工人员的工资总额就达到近4000万元。宫灯产业已初步形成了以村为主,辐射周边十几个村的灯座、钢丝、灯罩专业化生产、销售一条龙的产业,从业人员达到5万多人。

2005年以来,镇按照“政府启动、业户参与、前店后厂、区市结合”原则,在村规划建设宫灯园区和市场,拓展宫灯产业发展新空间,引导企业进区发展,目前,宫灯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产业集群规划占地南北长1000米,东西为进村公路两侧各100米宽,总占地面积300多亩,现有较大宫灯生产企业50余家。同时,挖掘宫灯特有的喜庆文化元素,国旗、彩旗、舞蹈扇、婚庆充气拱门等衍生产品生产实现迅猛发展,相关生产企业发展到100多家,年产值实现3亿元,目前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国旗生产基地。市宫灯研制开发有限公司已经发展成为宫灯生产的龙头企业,其研制的纸雕宫灯已经拥有三项国家技术专利,先后被指定为北京奥运会特许商品和上海世博会特许商品。纸雕宫灯具有独特的喜庆文化元素和灵活丰富的宣传形式,目前已成为机关企业宣传自身文化的首选礼品,现在正在开发生产金属、红木等不同材质的高端宫灯礼品,争取把宫灯列入国礼行列。“

2、镇鼓业制造借势腾飞。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面缶同时震响的场面,也让名华乐器有限公司(原市中华鼓乐厂)名镇国内外。该企业是全国最大的鼓类生产基地之一,具有百余年的历史,已在国家商标局注册”宝文“牌商标,产品外表精美,样式新颖,有几十个品种,年产值达到400多万元。产品以北方最好的椿木、牛皮做原料。生产出的鼓具有声音洪亮、悦耳动听,做工精细,经久耐用,深受国内外好评,部分产品出口到欧美、东南亚。年被市文化局命名为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年被省文化厅命名为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目前,该企业正在研制精美的家具用鼓,以茶几类型,下设鱼缸,配以精美的图案,开创家具用品新思路,积极向礼品行业发展,为企业发展增添了强大的后劲。

3、文化旅游后劲十足。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资源禀赋、区位条件、文化底蕴优势,整合宫灯、村故事、商代遗址、果蔬采摘、梅花惨案纪念馆、工业园区、新民居等优势资源,倾力发展万亩观光采摘区、民俗文化体验区和工业形象旅游区,打造出集”温泉度假、文化古韵、红色旅游、生态农业、现代工业、农村新貌“于一体的观光旅游业,叫响了”泡温泉、赏宫灯、游观光园、摘特色菜、品新鲜的青岛啤酒、听享誉中外的村故事“独具特色品牌,文化旅游为我市旅游业注入了发展后劲。

三、基本健全的文化设施

1、市级文化设施

我市市级文化设施较为完备,目前,城区拥文化广场、文体活动中心、文化馆、图书馆、电影院、广播电台等基础设施,还有5个开放式公园广场和1个老干部活动中心。另外,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也都拥有一些群众文化娱乐场所和配套的文体活动器材。这些文化基础设施都承载着特定的群众文化娱乐功能,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市人民广场:我市投资3000多万元建成集健身、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群众公共活动场所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和文化广场,建设儿童公园、水上公园、街心游园20多个。我市文化广场始建于1998年3月,总占地面积18.36万平方米,是省县(市)级最大的文化广场,整个广场是集文化、娱乐、休闲、集会于一体的开放式公共场所;

市文体活动中心:始建于1991年,占地75亩,到2003年先后投入500余万,建起了体育场东西看台、训练馆、400米跑道等基础设施。2004年,又筹集资金300余万元,新建了门球场、乒乓球场、羽毛球场、篮球场等。目前,文体活动中心已成为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开放式、花园式的活动中心,成为人们观看文艺表演、休闲娱乐的理想场所。

市文化馆:我市文化馆于年进行了重建,年文化馆在国家评估定级中被评为二级馆。文化馆为4层楼的独立馆舍,建筑面积达2000平方米。文化馆设有艺术排练厅、美术作画厅、艺术展厅和老年及少儿排练室等。近几年来,我市又先后投资40余万元,分别购置了成套演出和培训器材,文化馆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我市投资10万元对文化馆进行了装修改造,购置了电脑、文化设施等办公用品,文化馆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进一步改善。

市图书馆:年市财政投资350万元,建成了面积达4913平方米,各种设施齐全的新图书馆,位于省县市级图书馆之首。图书馆为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核定编制19人,现有19人,其中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5人,职员3人,其余为2人。新馆设计藏书能力为20万册,现藏书7万余册。图书馆在国家评估定级中评为二级馆。

图书馆实行开架借阅,无闭馆日管理,日均接待读者400余人次。2001年以来,该馆先后购进电脑等办公新设备,实现了业务管理现代化。2003年,建成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中心,使图书馆在信息化服务上迈出了新的步伐。

市广播电台:年我市投资100多万元,恢复了广播电台,我市广播为无线调频发射电台,波段为99.2兆赫,调频收音机可选择收听,乡镇村根据覆盖范围安装调频接受音箱进行覆盖,进而形成全市较完整的无线调频广播网。电台采用先进的自控系统,每天早、中、晚各播半个小时,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农业技术、致富信息、文艺节目送到千家万户。

市电影院:市电影院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中央舞台达200多平方米,电影院能容纳观众1200人。电影院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市影院实行市场化运作,并承担电影下乡等工作任务。同时,市影院还承担着我市一些大型会议和文艺演出功能。

2、农村文化设施

农村文化站:我市15个乡镇区,已建成15个农村综合文化站。在农村文化站建设中,每个文化站上级拨付12万元,市财政配套12万元,农村文化站已成为农民求知上进、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

农村图书室:我市农村图书室已经建成149个,投资近600万元,藏书总量达到52.9万册,我市农村最大的图书室——岗上村图书室,藏书总量达到7万余册。

第四篇:宝鸡市科技资源现状调研报告(定稿)

宝鸡市统筹科技资源基地建设

调 研 报 告

为全面推进《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落实,按照省委省政府打造区域科技创新基础能力的工作部署和具体要求,宝鸡市政府于2009年9月组织了由市科技局牵头,财政局、发改委、工交办、农业局等相关部门和中介机构参加的统筹科技资源基地建设专题调研活动, 调研内容包括科技基础条件资源、宝鸡本土政府资源、优势产业资源、社会资源、国家省在宝资源、经济区域间(天水)资源等。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宝鸡科技资源的优势和特点

(一)产业基础条件雄厚,优势明显

全市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28户,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91户,企业九大产业领域形成了集群化发展的格局。截止2008末,宝鸡规模以上企业80%拥有技术研发机构,达到省级以上认定标准的有75个。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个(长岭、秦机、宝钛、恒通),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灾害监测与机理模拟试验室、植物化学试验室),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0个,博士后工作站3个,工业研究分院2个,农业科技专家大院24个,科技孵化器6个,市属科研所5个。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88户(重新认定数),规模以上民营科技工业企业132户,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2户,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3户,市级创 新型试点企业24户,基本形成了以大中型骨干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全面发展的良好格局。技术创新领域主要集中在钛及稀有金属新材料、汽车及零部件、石油钻采装备、铁道电器及高速道岔、精密数控磨齿及机床、传感器、真空开关、纺织电子、砖瓦机械等行业。拥有名牌产品53项,累计有60余项产品产销量位居全国前列。自主研制开发了“1.2万米交流变频电驱动钻机”、“X80高强度管线钢φ1219×18.4mm螺旋埋弧焊管”、“VTM260/5精密、数控五轴联动复合机床”、“大规格磨齿机”、“高速铁路道岔”、“磁悬浮轨道”、“城轨交通接触网”等多个国际国内第一。“汽车齿轮”、“机载雷达”、“钛及钛合金”产品全国销量第一。拥有“钛及钛合金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重型汽车及零部件特色产业基地”、“石油钻采装备特色产业基地”3个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有国家级宝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10个陕西省重点科技产业园区以及12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

(二)科技服务基础条件健全,信息化程度高

作为国家第一批城市信息化建设试点市,宝鸡市承担了国家科技部“城市信息化关键技术集成及应用”项目,建成了装备制造业配套产品服务、科技文献查询服务、产学研合作公共服务、专利技术产业化服务、技术转移服务、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等六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及其服务系统,并链接市县两级和12个科技工业园区工作网络,规模以上企业加盟会员单位近300户。在88 户高新技术企业中,5万元以上设备仪器有262台,其中质量检测设备仪器223台,其他(加工、试验等设备)设备仪器39台,100万元以上18台,50万元以上46台,进口设备仪器141台,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网正在建设中,并拟与陕西省和天水市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网联网。

围绕全市农村信息资源整合,农村科技、党员教育、远程教育及农业专家大院以及涉农水利、气象等九大专业子网重构为一体,已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新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网络,列入国家第一批信息化试点的推进项目正在建设当中。

围绕科技中介服务能力的有效提升和整合工作,于2007年开工建设1.3万平方米的宝鸡市科技中介服务大厦已完成过半,预计将于2010年底投入使用,届时,宝鸡中介服务能力和水平将有一次质的飞跃。

(三)财政科技投入逐年增长,企业R&D位全省前列 今年市政府出台了宝鸡市科技创新工程项目管理办法,财政安排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科技三项经费)由2008年的1800万元增加到2000万元,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由2008年的1100万元增加到1400万元,中小企业担保基金由2008年的7000万元增加到1亿元,园区经济发展资金5000万元,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1000万元,以上合计市财政共投入1.94亿元,较2008年增长了4.3%。在科研投入中,本级财政投入3290万元,占1.52%,带动企业科研投入17.9亿元,占2.2%(全省0.77%,全国0.81%),宝鸡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3%。高新技术企业执行国家政 策减让税金1.31亿元。市财政会同省财政共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103户企业落实省财政生产流动资金贴息2764万元,市财政按1:1给予了配套,撬动银行贷款16亿元,加上正在申报的第三批90户企业流动资金贴息,预计可撬动银行贷款30亿元。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大大提升了宝鸡科技创新能力。

(四)成果产出与转化能力强,效果显著

2008年,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33项,取得各类科技成果207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16项、国内领先水平的23项、国内先进水平的118项,有6项填补了国内空白,开发新产品170个。全市企业与48所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共同开发项目52项,获得专利授权309项,其中发明专利32项。

实施的国家863计划“深水钻井隔水管系统技术研究”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跨海特大跨径钢箱梁悬索桥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项目以及“YK7220数控蜗杆砂轮磨齿机”、“X80高等级管线钢用高强度高韧性高焊速埋弧焊丝”、“新型秸杆草块饲料加工机械设备中试转化”等15个国家火炬、星火、重点新产品、成果转化项目,实施进展良好。

实施的32个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项目中,有13个项目已经完成,攻克了89项重大关键技术,申请专利61件(申请国外专利1件,申请发明专利8件),已授权专利29件,开发新产品和新产品样机57个,新增销售收入61.28亿元,实现利润 3.6亿元,税金2.95亿元,新增就业人员2342人。

企业自主投资32亿元建设的航空结构锻件、铝钼钛中间合金、PCD模具片材料、纳米钯炭催化剂、高效燃煤锅炉、地铁钢铝复合轨等44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进展良好,部分已投产。

(五)人才资源“高弱低强”,“宝鸡技工”全国著名 2008年,全市共有各类人才19.62万人,占总人口的5.2%,其中,创新型科技人才6.2万人,占人才总数的31.6%,占全市总人口的1.6%。在创新型科技人才中,具有高级职称人数3410人,中级职称人数19644人,分别占创新型科技人才总数的5.3%和31.8%,高、中、初级创新型科技人员比例达到1:5.36:11.5,接近国内外公认的1:6:14的合理比例。这些创新型科技人员是我市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对我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截止2008年底,全市共有国家级突出贡献的专家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47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34人,获得国家、省级各类称号的专家166人,市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拔尖人才183人。

全市共有文理学院等大专院校6所,2008年在校学生33853人,当年招生10959人,毕业9459人;有宝鸡技工学院等中等专业教育学校8所,2008年在校学生16079人,当年招生5494人,毕业4650人;有职业技术培训学校1368个,教学点2317个,结业学生238449人;有劳动力转移再就业培训公共基地13个,专业技工学校(企办)38所,结业190000人。“宝鸡技工”品牌全国著名。

二、总体思路和目标

通过调研,基本掌握了宝鸡的科技资源现状与分布、科技人才队伍状况、科研仪器设备情况、科技投入、科技成果和专利情况。对宝鸡新材料、汽车及零部件、石油装备、铁道装备、电子信息、机床工具、食品医药、能源化工、新型建材等九大优势产业进行重点调查分析。并就宝鸡今后统筹科技资源基地建设工作如何加强顶层建设和宏观管理,自上而下改革现有科技资源分散投入的状况,逐步建立起科学高效、协调有序的科技资源管理体制,加强部门间、地区间的有机联系;如何促进科技资源共享和高效利用,以信息资源共享带动实物资源共享,完善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享机制,加强企业间科研力量的互动,提高我市企业的自主科技创新能力;如何加强与省内外各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借助外力来弥补自身高端创新型人才不足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初步提出了宝鸡市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的总体思路和主要工作。

(一)总体思路

宝鸡市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工作,以科学发展观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为指导,以科技体制和机制创新统筹科技资源,以产业升级为主线,以应用和需求为导向,以重大项目为纽带,以特色产业基地和现代农业创业基地建设为抓手,以装备制造业、新材料、现代农业和新兴产业为载体,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联盟为平台,逐步形成研发机构引领,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配套,服务平台支撑,交易中心拉动,重大项目支持,政产学研金高效服务,相关人才、成果、信息等科技资源聚集的特色产业基地运行模式,形成设施先进、功能完善、布局合理、人才聚集的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第一次核心。积极探索科技资源统筹带动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的新路子和新经验,与关中—天水区域城市在科技创新方面形成合力,力求在产业链竞争中形成新的品牌效应和典范,为宝鸡经济社会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作出贡献。

(二)总体目标

在宝鸡新材料、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等优势领域,建设6个国家和省级特色产业基地和现代农业创业基地。按照特色产业基地布局,建设钛及钛合金和重型汽车及零部件两个技术交易中心和商品集散地;在整合已有科技服务平台和科技信息资源库的基础上,建成陕西省科技资源中心宝鸡资源中心;整合全市现有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资源,实行开放式服务,为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提供科技支撑;以创新科技体制、建立统筹协调机制为手段,整合本地及西安、杨陵的科技资源,倾全市之力将钛及钛合金和重型汽车及零部件基地打造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五百亿元特色产业基地,实现《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提出的把宝鸡建设成为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和中国西部装备制造业重要基地的目标。

三、主要工作

(一)建设特色产业基地

在“钛及钛合金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重型汽车及零部件特色产业基地”、“石油钻采装备特色产业基地”3个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基础上,到2012年,在机床工具、航空装备安全、铁路道岔、砖瓦机械,能源化工等领域建设3个市级以上特色产业基地,总数达到6个。

1、建设行业技术交易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在特色产业基地中,优先选择在基础条件较好的钛及钛合金和重型汽车及零部件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分别建设行业交易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2010年,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物流企业参与、行业协会组织实施的方式,在钛及钛合金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启动建设行业技术交易中心和商品集散地。建设百亩商品物流交易市场和技术成果交易平台,以技术和商品的市场交易聚集全国乃至世界的同行企业和人才,促进产业升级和产业基地的发展壮大。开展世界范围的行业高层峰会和论坛活动,聚集世界钛产业顶尖的人才和技术,将钛及钛合金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打造成国内一流、影响世界的中国钛谷集散地。

2012年,建设汽车零部件行业技术交易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2、建设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目前,全市已有钛锆镍新材料、专用汽车、精密数控机床、石油钻采装备、焊接钢管、轨道交通接触网供电设备、白酒、纺 织测量与控制、新型节能建材装备等9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其中有4个在特色产业基地内。在发挥好基地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作用的基础上,开放全市所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科技资源,为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提供技术、信息、人才等科技服务。

2010年,启动建设航空安全系统集成、高效节能微排放燃煤锅炉、风电装备制造、光伏太阳能发电面板制造等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力争焊接钢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入国家级行列。

到2012年,建成良种高产奶牛繁育和节能墙材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争取钛锆镍新材料、石油钻采装备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入国家级行列。

3、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在特色产业基地内,根据产业特点和产业链配套紧密程度,建设研发合作、产业链合作、技术标准、市场合作等不同形式的产业技术联盟,实现企业内部科技资源的开放与共享,促进特色产业基地内企业之间的研发、配套、技术标准、市场等方面的联合与协作,提高特色产业基地的整体自主创新水平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2010年,建立钛及钛合金和重型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012年,在其他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二)建设陕西省科技资源中心宝鸡资源中心

在整合全市已有科技服务平台和科技资源数据库的基础上,按照特色产业基地布局,建设宝鸡资源中心。到2012年,共建设 装备制造业配套产品服务、科技文献查询服务、产学研合作公共服务、专利技术产业化服务、技术转移服务、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大型仪器资源共享、科技成果库、企业需求资源库、专利信息资源库、特色产业基地技术交易平台、产品物流交易平台等12个各类科技服务平台,建成能共享陕西省科技资源中心全部资源的宝鸡资源中心,为宝鸡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及 “关中—天水经济区”西部区域提供全方位的科技信息服务。

(三)深入实施宝鸡市“6333”科技创新工程

以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为龙头,以应用和需求为导向,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产业技术联盟为平台,加速实施宝鸡市“6333”科技创新工程。

到2012年,在宝鸡九大优势产业(新材料、汽车及零部件、石油装备、铁道装备、电子信息、机床工具、食品医药、能源化工、新型建材)和潜在优势产业(航空安全系统集成、铁道过分相系统电器、传感器芯片设计制造、前纺装备系统优化、砖瓦机械真空开关及断路器等)中,建设6个特色产业基地和30个国家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产业技术联盟;在6个产业基地内实施30个重大科技专项和30个重大产业化项目,不断提升实施“6333”科技创新工程的成效和水平。

(四)进一步深入实施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工程

宝鸡市是全国制造业信息化重点示范城市,几年来实施了科技部 “城市信息化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等一批重大项目,培育 了87户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这些企业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同程度的实现了企业产品设计“甩图板”,产品研发周期平均缩短4~6个月,产品制造工作效率平均提高25~35%,产品成本降低20~30%。

2012年,在特色产业基地内重点培育100户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继续推进以“甩图纸、甩帐表”为主要内容的“两甩工程”,加快物流、资金流合一的企业管理信息化推广应用。整合优势资源,建立面向特色产业基地服务的信息化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基于网络的产品设计、生产制造、企业管理、产品销售、工业分包、网上产业链协作等服务,逐步形成专业化、网络化、市场化的新型制造业信息化服务网络体系,实现科技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降低企业信息化成本,提高特色产业基地的整体竞争力。

(五)创新科技工作新机制

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创新科技工作新机制,建立会商、协调制度,统筹政府各部门、社会各方面资源向特色产业基地聚集。组织相关部门联合实施特色产业技术创新工程,促进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

1、建立市级议事协调机制

在“宝鸡市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 建设领导小组领导下,结合市科技局技术开发与研究、市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化、市工交办企业技术中心创建认定、市中小企业促进局信用担保及 研发中心建设、高新区创业风险投资、劳动教育职业培训等工作业务,建立市本级相关部门的协调机制,通过预算前沟通、预算中筛选、预算执行评估和评价,形成相对统一的科技事权形成机制和科技财权匹配机制,强化科技预算的集中使用和执行监督。由市政府统一协调管理特色产业基地科技资源调剂和匹配,形成科技创新支持产业发展的合力,支撑园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2、建立部省科技会商机制

为有效地统筹中省和地方的科技事权,用好中省资源,我市在与省科技厅建立了会商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与科技部相应的联系制度。继续加强与部省沟通、会商,共同研究宝鸡产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解决产业发展中共性和关键性难题,开创目标统一、分工协作的创新型城市建设新局面,促进《宝鸡市产业振兴规划》的落实。

3、建立统筹社会资源机制

建立与政策银行、商业银行的科技金融战略合作机制,与商业银行开展知识产权抵押担保贷款。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落实企业技术创新相关税收优惠政策。探索建立基地产业发展创业投资引导资金,引导、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支持产业集群化协作配套,壮大宝鸡经济规模。

4、建立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

继续实施宝鸡市二十一世纪人才战略,加大宝鸡市高端人才 引智工程和科技型创新人才资助计划项目执行力度,进一步落实已出台的薪金报酬、住房待遇、子女就业等优惠政策。通过资助优秀学科带头人以自由选题形式开展学科前沿探索,培养本地创新型科技人才;通过生产领域技术攻关、先进适用技术的成果引进和转化,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项目,引进外地高层次科技人才;通过“宝鸡技工”建设,培养产业发展需要的规模化熟练技工队伍。完善和优化宝鸡招商引资政策,逐步形成有利于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优秀人才倍出的、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优良创业环境。

二〇〇九年十二月六日

第五篇:县有机肥资源利用现状调研报告

有机肥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在提高土壤肥力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有机肥肥源广,可就地取材,就地利用,对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有明显的效果。掌握有机肥利用现状及发展特点,对于合理利用开发有机肥资源,实施有机无机结合的施肥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都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自治区土肥站《关于开展有机肥资源调研工作的通知》

(新土肥字[]第6号)的要求,对我县有机肥资源及利用情况进行了专门的调查,现将调研结果综述如下:

一、自然条件

1、地理位置

县位于西昆仑山北麓,包括布古里――托合拉克东部沙漠塔克拉码干西部沙漠和两沙漠之间的叶尔羌河冲积平原上中游,地处北纬37度30分至39度,东经76度20分至77度40分。东及东南沿叶河为界与泽普、叶城毗邻,东北与麦盖提相连,西北接岳普湖、疏勒,西靠英吉沙、阿克陶,西北山麓与塔什库尔干接壤。全县南北长190千米,东西宽102.5千米,总面积为8284平方千米。全县共有7个区29个乡镇503个行政村、4个农场和1个林场。县城距首府乌鲁木齐1700多公里。

2、土地资源

全县土地总面积1229.3万亩,其中山地486.8万亩、占39.6%,平原742.5万亩、占60.4%。平原面积中耕地162万亩,占总面积的15%。广大平原农区的土壤类型以灌淤土、潮土、草甸土和灌溉风沙土为主。

3、土壤养分现状

根据化验数据的显示,县目前土壤碱解氮平均含量比98年提高了29.75mg/kg,有效磷平均含量有所下降,降低了3.7mg/kg,有机质平均含量略有提升,比98年提高了2.1g/kg,速效钾平均含量大幅度的下降,比98年降低了111.65mg/kg,降幅达到47.6%。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县土壤养分总状况是:“有机质偏低,缺磷,少氮,钾丰富”,而目前“缺磷,少氮”依然是现状,钾则不再富裕,需要大面积补施钾肥才能满足作物对养分的需求。

二、农业结构

1、农业生产情况

全县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以及其它一些小杂粮。,全县粮食播种面积120万亩,总产量425193吨,棉花播种面积65万亩,总产78750吨,粮棉总产分别比上年增产9.5%和2.9%,全县农业生产总值达到132334.25万元。

2、全县畜牧业概况

全县总面积8195.69平方公里,耕地157万亩,可利用草场117万亩;畜禽品种资源丰富,主要有西门塔尔牛、荷斯坦奶牛、多郎羊、当巴什羊、驴、马、骆驼、鸡鸭鹅鸽等,同时还有雪鸡、狐狸、野猪、黄羊、云豹等野生珍稀动物。全县末,各类牲畜存栏达到112.1万头只,其中适龄母畜80.1万头只,大畜18.85万头。年内出栏牲畜108.74万头只,出栏家禽1000余万只(羽),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3.9万吨、0.7万吨和1.5万吨。

县具有发展畜牧业的良好条件和传统优势,粮草丰茂,技术力量雄厚,基础设施不断健全完善。近年来,畜牧业正快速向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方向推进,养殖水平不断提高。全县已建成黄牛冷配点100个,青贮窖6.6万座,铡草机1562台,畜牧养殖小区348个,良种畜禽繁育基地30个,养殖大户和专业户2187户,标准化牛羊定点屠宰场、猪驴定点屠宰场和家禽屠宰加工厂各1座,实行定点屠宰、集中检疫,年屠宰加工各类牲畜40万头只、家禽500万只,建成3个小型牛奶加工厂,年加工能力可达200吨,全县现有畜禽交易市场32个,日交易量可达3万头只以上,县还成立了家禽养殖协会、养蜂协会和畜产品购销协会,通过内引外联,拓宽了畜禽产品营销渠道,畜牧业产业化体系已初步形成。

3、有机肥资源种类与数量

1、作物秸秆

全县全年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248万亩,秸秆资源总量101.3万吨,其中水稻秸秆2.5万吨,小麦秸秆27.3万吨,玉米39万吨,棉花秸秆32.5万吨。其中秸秆还田面积52万亩,还田数量26万吨,饲用58.31万吨,其他用途3.9万吨,弃置乱丢8.6万吨。

2、绿肥

全县绿肥播种面积5万亩,年产绿肥1.75万吨,目前全县绿肥资源的主要作物品种苜蓿,全部用于饲料。

3、畜禽粪便

全县规模化养殖场数量64个,禽畜养殖总量6.0195(万头或万只),年产禽畜粪便23.475万吨,其中直接利用21.07万吨,主要转化为堆沤肥,未利用2.405万吨。

4、农家肥

全县年产农家肥资源总量216.21万吨,主要利用形式为堆肥、沤肥、厩肥、土杂肥等,其中总施用量215万吨,亩施用量900-1000公斤/亩左右。

三、有机肥利用现状

近几年国家大力倡导平衡施肥,多施有机肥,改良土壤,提高耕地质量。我县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实行有机无机平衡施肥,在强调抓好传统堆肥、沤肥、厩

下载全县劳动力资源现状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全县劳动力资源现状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化资源设施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以下提供一篇调研报告给大家参考!我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有人类在这里劳动生息,商代中期(约公元前14世纪)形成聚落,春秋时期为肥子国地,战国时期属赵、秦为......

    文化资源发展现状调研报告大全

    一、丰富的文化资源1、历史文化资源 滹沱河这条古老的母亲河,贯穿了东西,孕育着两岸的儿女,创造了历史文明,遗留下了诸多文物古迹。根据考古发掘资料,最早在这里劳动生息的是距今......

    石城县旅游文化资源现状调研报告

    石城县旅游文化资源现状调研报告 为贯彻我县“强攻工业,主攻旅游,产业兴县,富民强县”的发展战略,促进我县旅游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为公司发展相关业务需要,通过收集资料和实......

    县有机肥资源利用现状调研报告(本站推荐)

    县有机肥资源利用现状调研报告有机肥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在提高土壤肥力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有机肥肥源广,可就地取材,就地利用,对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有明显的效果。掌握有机......

    县劳力资源企业招工现状的调研报告

    **县作为一个拥有近百万人的人口大县,总人口达95万,其中18-60周岁的人口数占1/2,劳动力资源的丰富是毋庸置疑的, 随着全县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增大,那么......

    石城县旅游文化资源现状调研报告[5篇范例]

    石城县旅游文化资源调查报告 经过暑假一个月的调查,我发现石城县一直本着“强攻工业,主攻旅游,产业兴县,富民强县”的发展战略思想,旅游文化产业有了迅速的发展。并且,我已将我在......

    农村公路现状调研报告

    博湖县农村公路建设调研报告近年来,我县加大了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和投入力度,紧紧抓住国家加快实施农村公路建设历史机遇,精心组织、趁势而上,公路建设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纵横城乡......

    地方经济现状调研报告

    年起,中央对金融机构的信贷政策做了有关调整,今年,将继续紧把信贷投放闸门,实行财政和货币的“双紧”政策。我区目前正处在资金需求敏感的飞速发展期,金融机构对地方经济的支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