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JYJS-17质量成本分析报告编写办法
JY/JS-17 版本/修改A/00页码 17-3-1质 量 成 本 分 析 报 告 编 写 办 法
1目的,以最经济手段向顾客提供满意的产品,亦为评定质量体系的有效性提供手段,为制定
质量改进计划提供依据。
2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质量成本管理。
3职责
3.1 财务部是本办法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质量成本核算,编制《质量成本财务报表》,汇总
编制《质量成本分析报告》。
3.2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收集、整理质量成本数据,填制《质量成本统计报表》,报至财务部。
3.3质量部负责对质量成本数据进行分析原因并制定对应措施。
4工作程序
4.1 工作流程
各职能部门按4.2条款有关内容按月或按季度收集、整理质量成本原始数据,报财务部;
财务部凭借会计帐目和统计帐目,分别对控制成本和控制失效成本填制有关成本报表;财务
部将统计结果报质量部,并与质量部共同对质量成本数据进行分析,并报告结果;质量部对分
析结果与计划指标进行比较,或评估趋势和变异,视需要组织相关部门分析原因,采取改进措
施。
4.2 质量成本:为了达到产品质量要求所发生的费用和产品不合格所支付的费用。其一般包
括控制成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和控制失效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外部损失成本)两部
分。
4.3 质量成本一般包括如下内容:
4.3.1 预防成本
a)质量工作费:开展质量管理所发生的办公、咨询、宣传、收集情况等活动支付的费用。
由财务部负责。
b)培训费:为提高员工素质,对有关人员进行质量意识、质量管理、检测技术、操作水
平等的培训费用。由财务部负责。
c)质量评审费:二方审核、产品审核和制造过程审核---由质量管理部门负责;质量体
系审核、监督审核等费用。质量部负责。
d)质量奖励费:为确保并改进质量而支付的各种奖金,如:质量方面的合理化建议奖。
由财务部负责。
e)质量改进费:为提高产品质量所进行的技术改造、工艺调整、产品特性改善、过程控
制改进等费用。由各责任部门负责。
f)工资及福利费:质量管理相关人员的工资及提取的福利费。由财务部负责。
4.3.2 鉴定成本
a)检测试验费:对进厂的原材料、外协件及生产过程中的在制品、半成品、成品进行检
查、测试、试验时所发生的费用。质量部负责。
b)试验设备折旧费:检测、试验等专用设备的折旧费——由财务部负责。
c)工资及福利费:专职检验人员、试验人员(如实验室化验人员)、专职计量人员的工资及提取的福利费——由财务部负责。
4.3.3内部损失(内部不合格成本)
a)报废损失:因在制品、半成品、成品达不到质量要求,无法修复造成报废的净损失;外购原材料、配件、外协件、外购件因管理不善达不到质量要求而报废所造成的损失。由质量部负责。
b)返修损失:对不合格的在制品、半成品、产成品进行返工、返修所耗用的材料费和人工费。车间负责。
c)过程重复检验费:生产过程出现第一次质量事故,经过返工返修后再次检测发生的费用。由质量部负责。
d)设备故障损失费:机器设备出现故障或停电等其他原因造成产品质量事故,给公司带来的经济损失。由车间负责。
e)运费损失费:由于其他原因造成产品未能及时正常发运,需经过两次以上(含两次)或采用其他运输方式而额外负担的运输费。由营销部负责
f)新品开发损失费:产品在开发过程中未能达到用户要求,产品开发失败而发生的费用。由技术部负责。
4.3.4 外部损失(外部不合格成本):由营销部负责。
a)索赔损失:产品出厂后,因达不到质量标准而支付的赔偿费。
b)退货损失:产品出厂后,由于质量问题造成顾客退货、换货所发生的损失。
c)质量处理费:出现外部质量事故时,用于调查原因、分析问题所造成的费用。
d)产品降价损失:产品出厂后,因低于质量标准而降价所造成的损失,或用户返回产品修复后折价出售造成的损失。
e)产品责任:产品出厂后,因出现产品安全事故而造成的损失。
f)追回产品:产品出现安全事故后,为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而追回同批产品所带来的费用。g)现场服务费:产品出现事故后,我方派人去调解质量问题所发生的差旅费、应酬费等,以及现场采取补救措施所发生的雇工费等。
4.4 质量成本核算方法采用“质量经济学”的有关知识,具体步骤如下。
4.4.1资料收集与汇总
a)每一个责任部门均应设一名兼职统计员,专门负责本部门质量成本数据的收集、汇总、呈报等工作。
b)部门统计员每月5日前将上月相关数据报送财务部。
4.4.2质量成本统计
4.4.2.1财务部对控制成本建立三级会计帐目,根据各部门汇总或呈报的有关数据进行核算,分别形成《预防成本报表》、《鉴定成本报表》。
4.4.2.2财务部对控制失效成本建立三级统计帐目,根据各部门汇总或呈报的有关数据进行核算,分别形成《内部损失成本报表》、《外部损失成本报表》。
4.4.2.3财务部核算出各类产品质量成本及其构成项目的分析数据,分析质量成本构成情况及相关比率和趋势。包括但不限于:
a)内部损失占质量成本的比率;
b)外部损失占质量成本的比率;
c)预防成本占质量成本的比率;
d)鉴定成本占质量成本的比率;
e)内部损失与产值的比率;
f)外部损失与销售收入的比率;
g)质量成本与销售收入的比率。
4.4.2.4财务部将统计核算结果报质量部,与质量部获得及时、有效地沟通。
4.4.3 质量成本分析结果及处理
4.4.3.1质量部与财务部,需要时相关部门参加,对质量成本统计结果报表进行分析,形成《质量成本分析报告》。
4.4.3.2《质量成本分析报告》形成后报总经理批准,然后分发到相关部门。
4.4.3.3质量部组织有关部门对分析结果与计划指标进行比较,或评估趋势和变异,视需要组织分析原因,采取改进措施,具体执行《改进管理程序》。
4.5各部门按《记录控制程序》的要求保存好本部门质量成本的有关记录。
4.6每月15日前由生产车间向员工公布质量成本分析数据。相关文件
5.1 JY/CX-4.2.4-01《记录控制程序》
5.2 JY/CX-8.5-01 《改进管理程序》记录
6.1 JL/8.4-01《预防成本报表》
6.2 JL/8.4-02《鉴定成本报表》
6.3 JL/8.4-03《内部损失成本报表》
6.4 JL/8.4-04《外部损失成本报表》
6.5 JL/8.4-05《质量成本分析报告》
第二篇:如何编写成本分析报告
如何编写成本分析报告?
首先应掌握成本资料,利用成本资料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分析,然后再编写报告。分析时可先用对比分析法,将成本的实际水平与以下方面进行比较:
—— 与计划比;
—— 与去年同期比;
—— 与历史最好水平比;
—— 与同行业先进水平比;
—— 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比。
实施对比分析后,可将对比分析的结果(对比找出的差距)再采用因素分析法,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尤其是主要的原因,然后,可再采用关联分析或相关分析,来认识和归纳这些问题间的内在联系,多总结规律,说明问题就可以了。分析的方法和工具很多,可以有针对性地酌情使用。
成本分析报告的基本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问题的提出(给出要分析的主题,你想分析什么问题?);
—— 数据的整理(围绕主题收集和整理数据,可利用数据说明实际成本情况和现状);
—— 数据的分析(用数据来说明主题,从而找出问题、发现规律、总结发展趋势);
—— 分析的结论(对成本分析的结果要得出结论意见);
—— 改进的措施;
—— 意见或建议;
—— 报告的分发。
因素分析法(Factor Analysis Approach)
目录什么是因素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的方法运用因素分析法的一般程序采用因素分析法时注意的问题
什么是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是依据分析指标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从数量上确定各因素对分析指标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的一种方法。因素分析法既可以全面分析各因素对某一经济指标的影响,又可以单独分析某个因素对经济指标的影响,在财务分析中应用颇为广泛。
因素分析法的方法
连环替代法
它是将分析指标分解为各个可以计量的因素,并根据各个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顺次用各因素的比较值(通常即实际值)替代基准值(通常为标准值或计划值),据以测定各因素对分析指标的影响。
例如,某一个财务指标及有关因素的关系由如下式子构成:实际指标:Po=×Bo×Co;标准指标:Ps=As×Bs×Cs;实际与标准的总差异为Po-Ps,P G 这一总差异同时受到A、B、C三个因素的影响,它们各自的影响程度可分别由以下式子计算求得:
A因素变动的影响:(Ao-As)×Bs×Cs;
B因素变动的影响;Ao×(Bo-Bs)×Cs;
C因素变动的影响:Ao×Bo×(Co-Cs)。
最后,可以将以上三大因素各自的影响数相加就应该等于总差异Po-Ps。
差额分析法
它是连环替代法的一种简化形式,是利用各个因素的比较值与基准值之间的差额,来计算各因素对分
析指标的影响。
例如,企业利润总额是由三个因素影响的,其表达式为: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损益±营业外收支净额,在分析去年和今年的利润变化时可以分别算出今年利润总额的变化,以及三个影响因素与去年比较时不同的变化,这样就可以了解今年利润增加或减少是主要由三个因素中的哪个因素引起的。
指标分解法
例如资产利润率,可分解为资产周转率和销售利润率的乘积。
定基替代法
分别用分析值替代标准值,测定各因素对财务指标的影响,例如标准成本的差异分析。
运用因素分析法的一般程序
1、确定需要分析的指标;
2、确定影响该指标的各因素及与该指标的关系;
3、计算确定各个因素影响的程度数额。
采用因素分析法时注意的问题 :
1、注意因素分解的关联性;
2、因素替代的顺序性;
3、顺序替代的连环性,即计算每一个因素变动时,都是在前一次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并采用连环比较的方法确定因素变化影响结果;
4、计算结果的假定性,连环替代法计算的各因素变动的影响数,会因替代计算的顺序不同而有差别,即其计算结果只是在某种假定前提下的结果,为此,财务分析人员在具体运用此方法时,应注意力求使这种假定是合乎逻辑的假定,是具有实际经济意义的假定,这样,计算结果的假定性,就不会妨碍分析的有效性。
是指确定影响因素,测量其影响程度,查明指标变动原因的一种分析方法。
企业的成本是管出来的?还是降出来的?
成本首先是管出来的,然后才是降出来的;管理和控制成本是第一位的,降低成本是第二位的。因为,降低成本不如成本不高;成本管理永远比降低成本有意义。这是两条非常重要的成本管理理念。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这个理念:
1、如果不管成本,只研究降低是徒劳的。因为,组织在没有成本控制和成本保证的情况下,成本的发生过程处于失控状态,这时的成本一定是高的。即使组织通过降低成本的活动能将高出的部分成本降下来,那么只要成本的发生过程处于失控状态,成本就回提高。就象人减肥一样,如果不控制饮食、不控制运动,即使体重减下来了,也还回反弹。
2、如果通过成本管理与控制,使所发生的成本都是合理的,成本压根就不高,那就用不着降低成本了。
3、组织降低成本的需求应该是在成本管理和控制无效而导致成本提高或控制的结果与标杆相比组织仍不满意需要进一步降低成本时产生的。所以,降低成本应是成本管理与控制结果的一种纠正或补充。我们知道成本的发生具有不可挽回的性质,降低成本只能对下期的成本有意义,永远不能挽回当期发生的成本,就象“亡羊补牢”。从这个意义上说,降低成本属于事后控制,是“亡羊”后的“补牢”,虽然“亡羊补牢”也有意义,但是毕竟“补牢”不如不“亡羊”。因此,不研究成本管理,只一味地研究降低成本是不科学的。
4、降低成本活动的本身也属于成本管理的范畴,只不过是事后管理。成本管理有一个基本规律:“由于前端成本决定后续成本,所以管理越置后,意义越不大”。这是成本传递性所决定的。因此,成本管理一定要前移,不能等成本高了再去降低它。
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概述
所谓成本控制,是企业根据一定时期预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由成本控制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在生产耗费发生以前和成本控制过程中,对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以保证成本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行为.成本控制的过程是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进行计算、调节和监督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发现薄弱环节,挖掘内部潜力,寻找一切可能降低成本途径的过程。科学地组织实施成本控制,可以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转变经营机制,全面提高企业素质,使企业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生存、发展和壮大。
成本控制就是指以成本作为控制的手段,通过制定成本总水平指标值、可比产品成本降低率以及成本中心控制成本的责任等,达到对经济活动实施有效控制的目的的一系列管理活动与过程。
成本控制是指降低成本支出的绝对额,故又称为绝对成本控制;成本降低还包括统筹安排成本、数量和收入的相互关系,以求收入的增长超过成本的增长,实现成本的相对节约,因此又称为相对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是成本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满足成本要求(CCA2101:2005第2.5.10条)。满足成本要求主要是指满足顾客、最高管理者、相关方以及法律法规等对组织的成本要求。成本控制的对象是成本发生的过程,包括:设计过程、采购过程、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销售过程、物流过程、售后服务过程、管理过程、后勤保障过程等所发生的成本控制。成本控制的结果应能使被控制的成本达到规定的要求。为使成本控制达到规定的、预期的成本要求,就必须采取适宜的和有效的措施,包括:作业、成本工程和成本管理技术和方法。如VE价值工程、IE工业工程、ABC作业成本法、ABM作业成本管理、SC标准成本法、目标成本法、CD降低成本法、CVP本-量-利分析、SCM战略成本管理、质量成本管理、环境成本管理、存货管理、成本预警、动量工程、成本控制方案等等。
开展成本控制活动的目的就是防止资源的浪费,使成本降到尽可能低的水平,并保持已降低的成本水平。成本控制反对“秋后算账”和“死后验尸”的做法,提倡预先控制和过程控制。因此,成本控制必须遵循预先控制和过程方法的原则,并在成本发生之前或在发生的过程中去考虑和研究为什么要发生这项成本?应不应该发生?应该发生多少?应该由谁来发生?应该在什么地方发生?是否必要?决定后应对过程活动进行监视、测量、分析和改进。
成本控制应是全面控制的概念,包括全员参与和全过程控制。
成本控制和成本保证的某些活动是相互关联的。
成本控制的基础工作
成本控制的起点,或者说成本控制过程的平台就是成本控制的基础工作。成本控制不从基础工作做起,成本控制的效果和成功可能性将受到大大影响。
1、定额制定。定额是企业在一定生产技术水平和组织条件下,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资源的消耗达到的数量界限,主要有材料定额和工时定额。成本控制主要是制定消耗定额,只有制定出消耗定额,才能在成本控制中起作用。工时定额的制定主要依据各地区收入水平、企业工资战略、人力资源状况等因素。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人力成本越来越大,工时定额显得特别重要。在工作实践中,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和成本控制需要,还会出现动力定额、费用定额等。定额管理是成本控制基础工作的核心,建立定额领料制度,控制材料成本、燃料动力成本,建立人工包干制度,控制工时成本,以及控制制造费用,都要依赖定额制度,没有很好的定额,就无法控制生产成本;同时,定额也是成本预测、决策、核算、分析、分配的主要依据,是成本控制工作的重中之重。
2、标准化工作。标准化工作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要求,它是企业正常运行的基本保证,它促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各项管理工作达到合理化、规范化、高效化,是成本控制成功的基本前提。在成本控制过程中,下面三项标准化工作极为重要。
第一,计量标准化。计量是指用科学方法和手段,对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量和质的数值进行测定,为生产经营,尤其是成本控制提供准确数据。如果没有统一计量标准,基础数据不准确,那就无法获取准确成本信息,更无从谈控制。
第二,价格标准化。成本控制过程中要制定两个标准价格,一是内部价格,即内部结算价格,它是企业内部各核算单位之间,各核算单位与企业之间模拟市场进行“商品”交换的价值尺度;二是外部价格,即在企业购销活动中与外部企业产生供应与销售的结算价格。标准价格是成本控制运行的基本保证。
第三,质量标准化。质量是产品的灵魂,没有质量,再低的成本也是徒劳的。成本控制是质量控制下的成本控制,没有质量标准,成本控制就会失去方向,也谈不上成本控制。
第四,数据标准化。制定成本数据的采集过程,明晰成本数据报送人和入账人的责任,做到成本数据按时报送,及时入账,数据便于传输,实现信息共享;规范成本核算方式,明确成本的计算方法;对成本的书面文件实现国家公文格式,统一表头,形成统一的成本计算图表格式,做到成本核算结果准确无误。
3、制度建设。在市场经济中,企业运行的基本保证,一是制度,二是文化,制度建设是根本,文化建设是补充。没有制度建设,就不能固化成本控制运行,就不能保证成本控制质量。成本控制中最重要的制度是定额管理制度、预算管理制度、费用审报制度等。在实际中,制度建设有两个问题。一是制度不完善,在制度内容上,制度建设更多的从规范角度出发,看起来像命令。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制度建设要从运行出发,这样才能使责任人找准位置,便于操作。二是制度执行不力,老是强调管理基础差,人员限制等客观原因,一出现利益调整内容,就收缩起来,导致制度形同虚设。
成本管理控制目标
在企业发展战略中,成本控制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如果同类产品的性能、质量相差无几,决定产品在市场竞争的主要因素则是价格,而决定产品价格高低的主要因素则是成本,因为只有降低了成本,才有可能降低产品的价格。成本管理控制目标必须首先是全过程的控制,不应仅是控制产品的生产成本,而应控制的是产品寿命周期成本的全部内容,实践证明,只有当产品的寿命周期成本得到有效控制,成本才会显著降低;而从全社会角度来看,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达到节约社会资源的目的。此外,企业在进行成本控制的同时还必须要兼顾产品的不断创新,特别是要保证和提高产品的质量,绝不能片面地为了降低成本而忽视产品的品种和质量,更不能为了片面追求眼前利益,采取偷工减料、冒牌顶替或粗制滥造等歪门邪道来降低成本;否则,其结果不但坑害了消费者,最终也会使企业丧失信誉,甚至破产倒闭。
(一)成本动因不只限于产品数量。
要对成本进行控制,就必须先了解成本为何发生,它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何关系对于直接成本(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其成本动因是产品的产量,按产量进行这部分的分配是毫无疑问的。如何有效地控制成本,使企业的资源利用达到最大的效益,就应该从作业入手,力图增加有效作业,提高有效作业的效率,同时尽量减少以至于消除无效作业,这是现代成本控制各方法的基础理念,其他各种概念都是围绕其开展的,因而也是本文的立足点。
(二)成本的含义变得更为宽泛
传统的产品成本的含义一般只是指产品的制造成本,即包括产品的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应该分摊的制造费用,而将其他的费用放入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中,一律作为期间费用,视为与产品生产完全无关。因此,广义的成本概念,既包括产品的制造成本(中游),还包括产品的开发设计成本(上游),同时也包括使用成本、维护保养成本和废弃成本(下游)的一系列与产品有关的所有企业资源的耗费。相应地,对于成本控制,就要控制这三个环节所发生的所有成本。
(三)成本节省到成本避免
传统的成本降低基本是通过成本的节省来实现的,即力求在工作现场不浪费资源和改进工作方式以节约成本将发生的成本支出,主要方法有节约能耗、防止事故、以招标方式采购原材料或设备,是企业的一种战术的改进,属于降低成本的一种初级形态。高级形态的成本降低需要企业在产品的开发、设计阶段,通过重组生产流程,来避免不必要的生产环节,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是一种高级的战略上的变革。
(四)时间作为一个重要的竞争因素
在价值链的各个阶段中,时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很多行业的各项技术的发展变革速度已经加快,产品的生命周期变得很短。企业能将产品及时地送到顾客手中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对顾客的意见采取及时的措施,使顾客价值最大化。这样既可以获得市场,又可以随时掌握市场的动态。
成本控制的基本原则
1、全面介入的原则
全面介入原则是指成本控制的全部、全员、全过程的控制。全部是对产品生产的全部费用要加以控制,不仅对变动费用要控制,对固定费用也要进行控制。全员控制是要发动领导干部、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广大职工建立成本意识,参预成本的控制,认识到成本控制的重要意义,才能付诸行动。全过程控制,对产品的设计、制造、销售过程进行控制,并将控制的成果在有关报表上加以反映,借以发现缺点和问题。
2、例外管理的原则
成本控制要将注意力集中在超乎常情的情况。因为实际发生的费用往往与预算有上下,如发生的差异不大,也就不没有必要一一查明其原因,而只要把注意力集中在非正常的例外事项上,并及时进行信息反馈。
3、经济效益的原则
提高经济效益,不单是依靠降低成本的绝对数,更重要的是实现相对的节约,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以较少的消耗,取得更多的成果。
第三篇:质量分析报告编写说明
质量分析报告编写说明
J.1 概述
介绍产品的基本情况,如产品型号名称、研制任务的由来、研制节点情况等。
介绍研制工作中质量管理的主要工作概况,如质量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产品质量管理的主要特点等。J.2质量管理情况 J.2.1质量体系认证情况
简要介绍承制单位质量体系有效运行情况。J.2.2制定质量控制文件
简要介绍承制单位按GJB1406的有关规定制定质量保证文件的情况。
J.2.3质量控制情况
按照GJB/Z 9001A的有关规定,介绍进行设计控制、文件和资料控制、采购控制、过程控制、检验和试验、不合格品的控制、质量记录的情况。J.3质量分析
对产品性能特性的符合性和稳定性进行分析,主要内容应包括: a)介绍产品的性能特性测试数据符合批准的指标要求情况; b)介绍产品的性能特性的稳定性情况; c)介绍产品性能特性有无遗留问题和纠正措施。J.4 结论
综合上面的分析提出对产品总的质量的评价。如产品质量良好,建议采用如下典型用语:“综上所述,XXXX(产品型号名称)的质量体系运行良好,研制过程质量得到了可靠的控制,性能特性达到了战术技术指标要求,符合研制任务和合同的要求。
第四篇:质量成本分析内容
质量成本
质量成本内容
质量成本为保证产品符合一定质量要求所发生的一切损失和费用,其基本组成内容包括:(1)由于产品质量未达到规定标准而发生的各种损失,主要有:①内部质量损失,指由于质量不好而造成的各种损失。例如,废品、次品损失,翻修费用,复检费用,以及因质量事故而造成的停工损失等。②外部质量损失,指产品售出后,由于产品质量问题而造成的各种损失。例如,索赔损失,违约损失,降价处理损失,以及对废品、次品进行包修、包退、包换而发生的损失等。(2)为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而发生的各种费用,主要有:①检验费用,亦称鉴定成本,指按照质量标准对产品质量进行测试、评定和检验而发生的各种费用。例如,进料检验费,外购配套件检验费,产品与工序的检验费,产品试验费,测试和检验手段的维护、校准费等。②预防费用,亦称预防成本,指为减少质量损失和降低检验费用而发生的各种费用。例如,质量控制的技术和管理费,新产品的鉴定评审费,工序控制费,质量管理教育培训费,质量改进措施费,质量情报费,工序能力研究费等。
质量成本分析的内容
质量成本总额分析。通过核算计划的质量成本总额与上期总额或计划目标值进行比较。以掌握企业产品质量整体上的情况。质量成本构成分析。分析企业运行质量成本的项目构成是否合理,寻求比较合理的质量成本水平。质量成本与企业经济指标的比较分析。计算各项质量成本与企业的整体经济指标,如相对于企业销售收入、产值、利润等指标的比率,分析和评价质量管理水平。
故障成本分析。故障成本分析是查找产品质量缺陷和管理工作中薄弱环节的主要途径质量成本分析的内容。
质量成本的组成
质量成本,是指企业为了保证和提高质量而支出的一切费用以及由于产品质量未达到既定标准而造成的一切损失的总和。它主要由以下三个主要方面组成: 1.预防成本:
为预防不符合要求而开展的调查工作;它是指为预防质量缺陷的发生所支付的费用,包括为达到质量要求和改进质量为目的,对职工进行培训的费用,为控制产品质量而增加的费用,以及为改进产品质量而进行的技术改进和新技术的研制与推行的各项费用等。当产品质量或服务质量及其可靠性提高时,预防成本通常是增加的。因为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通常需要更多的时间、努力和资金等的投人,这包括流程设计费用、产品设计费用、人员培训费用等。2.鉴定成本:
鉴定产品(或服务)是否符合要求,它是指为使产品质量达到规定的要求,对产品生产中所需原材料、配套件、半成品、产成品及其加工过程、装配过程和交验过程进行质量检验所发生的费用。包括检验人员工资、检验用房屋及设备的维修费和折旧费、检 验工具的购置费及维修费等。当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及其可靠性提高时,鉴定成本通常会降低。
3.不良成本:产品(或服务)因不符合要求而引发的成本,分为:
A.内部缺陷成本。它是指产品出售前,因产品或零部件质量缺陷所造成的损失和为弥补缺陷而发生的费用,以及因质量故障所发生的费用。包括废品损失、返修损失、质量故障停工造成的损失、质量故障处理费、产品降级降价损失等。当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及其可靠性提高时,内部缺陷成本会降低。
B.外部缺陷成本。它是指产品出售后在用户使用过程中,因质量间题而发生的一切费用和损失。包括索赔费用、退货费用、保修费用、折价损失等。当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及其可靠性提高时,外部缺陷成本会降低。
综合上述,其实所谓的质量成本就是浪费的人、才、物以及时间的成本。这些项目反映出可以避免和可以防止的成本。
一、质量成本基本概念
1.定义:将产品质量保持在规定的水平上所需的费用。2.
质量成本的性质:
a)是一种管理会计形式,可用于成本分析.b)是一种经济语言反馈的质量信息, c)是企业经济活动的一个侧面和组成部分。
d)是对质量损失费用的管理。3.
质量成本与生产成本
a)质量成本是管理会计,从损失的角度来衡量产品质量, b)生产成本是核算会计,研究成本的构成和损益。
c)作用不同:质量成本用于分析、改进,生产成本用于计算损益。
4.开展质量成本管理的意义
a)有利于质量管理的深化。b)有利于加强质量责任制。c)可有效寻找改进的机会。d)可以找到质量成本构成的最佳比例, e)将不可比的质量活动用货币语言表达,以便评价。
二、质量成本的构成
1. 预防成本:用于预防不合格品与故障所需的各项费用。a)实施各类策划所需的费用、包括:体系策划: 产品实现策划:
b)产品/工艺设计评审、验证、确认费用,c)工序能力研究费用,d)质量审核费用,e)质量情报费用,f)培训费用,g)质量改进费用。
2.鉴定成本:用于评估产品是否满足规定要求所需各项费用。
a)检验费用,b)监测装置的费用,c)迫坏性试验的工件成本、耗材及劳务费。3.
内部损失成本:产品出厂前因不满足要求而支付的费用。
a)废品损失,b)返工损失,c)复检费用,d)停工损失,e)质量故障处理费,f)质量降级损失,4.
外部损失成本:产品出厂后因不满足要求,导致索赔、修理、更换或信誉损失而支付的费用。
a)索赔费用:b)退货损失:c)保修费用:d)降价损失:e)处理质量异议的工资、交通费。f)信誉损失:
三、实行质量成本管理的准备工作
1. 针对所需用的分类项目,制定相应的定价体系。2. 确定各部门应定期向财务口输送的相关信息。3. 进行针对性的培训。
4. 形成必要的程序或规章制度。5. 财务口建立相应的凭证及帐目。
a)质量成本数据不能依靠原有的生产成本中提取,要建立独立的获取渠道。b)根据需要设立相应的质量成本凭证(供参考)
建立会计分离凭证:建立统计记录凭证:建立统计凭证:建立质量成本分帐:
四、质量成本管理的实施。
1. 各质量成本信息收集的责任部门收集当期质量成本的发生信息,填写各类凭证/记录/传票,2. 将各类凭证/记录/传票按期传递至财务部门。
3. 财务部门依据定价体系,对发生的质量成本进行价格计算,4. 财务部门计帐、核算质量成本。5. 财务口形成当期质量成本报告。
a)报告内容:质量成本总额及其构成的主要项目。b)报告型式:报表式:图表式:陈述式:综合式:
五、质量成本的分析 1. 质量成本总额的分析。
a)质量成本总额/销售收入 = K﹔K ≤ 1%,质量控制效果较好,可达6σ水平,1% < K ≤ 5%,质量控制效果一般,可达5.5σ水平,5% < K ≤ 15%,质量控制较差,可达5σ水平。
b)质量成本总额与上期/去年同期进行绝对数额的比较,若质量成本总额较高,应分析主要升高科目及原因,提出改进建议。
2. 质量成本构成分析a)质量成本平衡点--平衡点由企业自身特点所决定。只有当处于平衡点时,质量成本最低。一般情况下: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模式,故障损失费 > 质量保持费,大批量生产模式,故障损失费 < 质量保持费。b)质量成本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当内部损失成本上升,应增加预防成本,采取预防措施﹔当外部损失成本上升,应增加鉴定成本,加强检验﹔当内外损失成本均上升,应增加预防及鉴定成本。
c)质量成本平衡点的分析。设:内部损失成本为C1,外部损失成本为C2,预防成本为C3,鉴定成本为C4,则:平衡点为:C1+ C2= C3+ C4﹔当增加C3和C4时,C1和C2应降低。原则为:C3+ C4 <(C1+ C2)的降低额,否则不经济。3. 内部损失成本的分析。
a)应分析内损的主要构成因素,b)用图示的方法,明确各类产品,各个工序的内部损失额。4. 外部损失成本的分析。a)应分析外部损失成本的主要来源,b)分析并评估外部损失成本带来的无形损失,5. 形成质量成本分析报告。
a)对质量成本总额的分析及改进建议,b)对质量成本构成分析及改进建议,c)对内、外部损失成本的分析及改进建议,d)与质量成本目标进行比较,并进行差距分析。
六、质量成本的控制
1. 制定质量成本目标:a)为质量目标的一部分。b)制定有依据:c)分解到相关部门/工序/过程.2. 根据当期质量成本分析,采取相应措施。
a)质量成本分析输入领导层。b)领导层明确相应措施、职责、完成期限c)实施。3. 在运行中对质量成本进行监控。
a)比较法:b)抓关键环节,采取应对措施。c)指标归口,严格考核。
4. 应注意的问题:a)结合企业实际,确定细目不能照抄。b)重点要放在故障损失的研究上。c)质量成本目标要合理,d)内部统计与核算要真实,分摊及评估要可行。
e)要狠抓关键环节,f)
质量成本要服从于生产成本,最终目的是降低生产成本。g)要将质量成本管理与质量改进相结合。
在企业实践中,质量成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因此要把它与企业战略结合起来考虑。企业有什幺样的战略目标,就有相应的产品质量策略,不同的质量策略,就会产生不同的质量成本。
重要的是,在对质量成本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之后,经理人对失误与浪费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企业在努力增加收益的同时,常常忽略对战略规划与质量规划进行整合。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企业对战略、质量、生产率、收益率、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并不十分了解。
整合企业战略与产品质量为什幺重要呢?这是因为战略与产品有着内在的联系。如果企业奉行的是低成本战略,那幺就要制定相应的低成本质量策略。如果企业目标是想凭借优质产品树立企业形象,那幺就需要对产品质量进行规划,把研制、生产和销售优质产品作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因此,产品质量规划必须与企业的经营战略目标保持一致。若企业的目标是为了提高市场占有率,产品质量规划就应该侧重于那些影响当前与未来客户购买决策的因素。然而,如果企业只是想提高某一产品的利润,那幺在产品质量方面就应该注重减少失误、消除非增值活动与浪费现象,以降低质量成本。
对上述那种关系缺乏了解的另一个原因是对质量这一概念还认识不足。质量的含义是,花费尽可能小的成本来满足客户的要求,并杜绝各种失误。因此说对质量的要求并不一味精益求精。调查中发现,市场上普遍存在着产品质量大大超过实际需要的情况,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浪费或者“质量陷阱”。
产品质量的改进能够带动生产效率的提高。消除了失误、非增值活动和浪费,企业资源的利用会更加充分。但这也为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如果节约下来的资源无法加以利用,那就不会对企业收益产生实际影响。
经历了惨痛的教训,高层管理人员发现,一旦出现企业资源的闲置,企业改善计划也就彻底失败了。产品质量的提高缩短了生产周期,产品返修现象的减少降低了机器设备的使用率,企业资产投入也随之减少。由于废品率、返工率和浪费现象不再频繁出现,对原材料的需求也下降了。此外,由于消除了质量缺陷、浪费和非增值活动,行政运作费用也随之降低。
以往,企业总是把战略规划和产品质量改善割裂开来,分别对待。战略规划通常有固定的方式与程序,一般每年进行一次。而质量改善却往往是心血来潮、缺乏计划性。很常见的情况是刚忙完了手头的工作,就开始规划新工作。多数情况下,承担质量改善工作的人员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因此只能利用空闲时间。这种工作方式使许多改善计划无法按期完成,有些甚至不了了之。
质量成本包括三方面
企业战略规划的制定虽然非常规律,也很正式,但是由于其内容涉及商业秘密,因此往往不会在企业内完全公开。尽管员工对规划的内容并不十分了解,企业通常还是能够完成规划的目标。
质量改善或许应当被纳入到企业的战略规划当中去。质量改善应当着眼于现有与未来客户的需求,帮助企业实现战略经营目标。应详细制订质量改善计划并在资源方面给予充分支持。
质量成本(COQ)这一概念已经提出了很多年,但是对其含义仍然是众说纷纭。质量成本这一说法本身就存在着模糊之处。它可以是因质量问题而产生的支出,或是为确保质量而必须有的支出。更有甚者,把这一概念理解为“质量缺陷成本”。而实际上,这种质量缺陷成本仅仅是指因补救产品质量问题而产生的支出。
总体来说,质量成本应包括一切防止质量缺陷的支出、评估及确保产品达到质量标准要求的支出,以及出现质量问题后善后工作的各项支出。质量缺陷是指因产品质量问题而出现的浪费、失误或无法满足客户的要求。
质量成本支出可以分为三方面:预防性支出、评估性支出和补救性支出。
预防性支出:预防性支出是企业的计划性支出,专门用来确保在产品交付和服务的各个环节不出现失误。交付环节是指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与运输。预防性支出项目包括教育与培训、持续的质量改善工作、质量管理人员投入、流程控制、市场调查、实地检测以及预防性维护。
评估性支出:评估性支出是指在交付和服务环节上对产品或服务进行检查、监测或评估的支出。这类支出项目包括进货检查、内部产品审核、产品检查、库存清点、质量管理人员薪金、供货商评估与审核报告。
补救性支出:如果产品交付或服务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导致产品的维修与更换或重复服务,企业就需要支付补救性支出。补救性支出还可以细分为两类:内部补救支出与外部补救支出。
内部补救支出是指产品在送达客户之前发现问题的补救支出,涉及的方面包括废品、返工、库存、维修点、重新设计、运输救援、补救行动汇报,以及因产品或服务不合要求导致的延误。
外部补救支出则是指因客户发现问题而由企业承担的补救性支出,包括的项目有保修、接待客户投诉、产品更换、产品回收、运费、担保数据分析、客户跟踪调查和区域服务机构。
降低质量成本有轻重之分
有许多质量成本支出是隐性的,很难通过常规的质量成本评估系统进行测定。即使发现,其中很大一部分也会被当作是企业的正常经营支出。多数质量成本系统无法检测的隐性成本主要集中在客户补救成本、信誉损失成本、客户不满成本三方面。虽然这些成本不能通过常规质量成本系统确定下来,但在成本构成中却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现有与未来客户是否购买产品就与这些成本有关。消除了外部问题因素,这些支出也随之消失。因此,消除企业外部补救支出尤其重要。
质量成本数据可以视为是一种重要的评估手段。可以用来确定改善计划的时机并排定工作顺序。如果变革发生,还可以用来跟踪变革带来的影响。
把质量成本数据应用于质量改善,其目的是减少直至最终消除企业补救性支出。实施这一策略,就能够解决问题,并对产品或服务程序进行改善或做相应的变革。企业通过预防性支出,对各种问题加以调查和解决,从而减少了补救性支出,进而确保了利润。
评估性支出并不能直接为企业带来价值,应当尽量减少。之所以说这类支出无附加价值,是因为它们并不能改进被评估的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诚然,检查与评估进行得越细致、彻底,客户发现的质量缺陷就越少。但是,这类活动并不能彻底杜绝有质量缺陷的产品。加大预防性支出就可以减少评估性支出,同样能够减少补救性支出。
不同类型的质量问题对企业利润的影响程度也各不相同。其中以外部质量问题的影响最大,因为这种问题为客户带来了额外的支出负担,因而影响到客户未来的购买行为。潜在的未来客户同样会受到影响。他们一旦听说了存在质量问题,很可能影响到他们的购买决策。确定了各类质量问题的标准和平均成本,就能够选择优先解决的质量问题,更好地帮助企业完成战略目标。
确定成本标准的第一步,就是详细列出各种必要补救措施,如从客户处取回存在问题的产品、生产备换产品和运送新产品等等。把所有补救措施的标准支出加在一起,并分别乘以同类事故发生的频率,就是企业每年在质量问题补救方面的总支出。
质量改善规划的选择应当结合企业的宏观战略目标。企业的经营目标可能各不相同,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到增加市场份额,不一而足。外部补救活动对企业经营目标的影响最大,因此应当作为改进的重点。
第五篇:质量分析报告如何编写
质量分析内容
一、质量体系的检查和运行情况 质管处要把对质量体系的定期和日常检查情况进行汇总分析,指出质量体系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和值得注意和加强的方面,并提出明确的要求和措施。
二、质量链的信息 质量链是指从物资(包括外协、外购件)采购、产品实现、产品销售到产品使用、售后服务的全部质量环节。质管处要定期对质量链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对重大或特殊质量事件或数据要重点关注和阐述。
三、质量问题通报 对近期出现的质量事故、质量事件、潜在或可能的质量倾向进行简要通报,提出纠正和/或预防措施,或提出制定纠正和/或预防措施的责任单位。
四、案例分析 对具有代表性的质量事故、质量事件、潜在或可能的质量倾向,可以用案例分析的形式,公布调查结果、原因分析和处理情况,以及纠正和(或)预防措施的落实情况。通过案例分析,以达到交流经验、举一反三的效果。
五、提出质量改进的课题或方向 根据质量动态和指标分析,找出车间、部门的重点质量问题后,提出相应单位质量改进的课题或方向,必要时,可提出改进的建议。
六、质量知识和质量信息介绍(可选项)质量分析是质管处的一个宣传窗口,质管有责任和义务及时地将有关质量信息(指国家和上级专业部门在质量方面的政策、措施、活动;重大国内、国际质量新闻;质量法规、标准;公司质量新闻等)进行宣传报导。质管处还要通过“质量分析”,分期介绍质量管理、质量改进工具在企业中的运用方法。并介绍这些工具在公司运用的具体实例,以提高大家运用质量管理工具的能力。并表彰在质量管理和质量改进上表现优秀的单位和个人。
七、质量分析报告的时间要求 为保证质量分析能按时完成,要及时督促各部门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及时收集、整理有关质量信息、体系检查、质量问题、案例分析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