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银监通[2004]75号 关于加强土地储备贷款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贷款风险提示的通知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加强土地
储备贷款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贷款风险提示的通知
(银监通[2004]75号)
各银监局,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
近年来,城市土地储备贷款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包括小城镇建设贷款、老城市改造贷款及开发区建设贷款等)增长迅速,对于推动我国城市化进程、扩大就业起到了积极作用,总体情况是好的。但是,部分银行在发放此类贷款时,对相关担保主体、承贷主体,以及相关抵押权益可能形成现金流的评估和把握缺少经验,致使部分银行贷款面临较大法律风险、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为切实防范风险,全面、准确、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促进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特别提示如下:
一、密切关注由于政策变化所带来的风险。在发放土地储备贷款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贷款时,应密切关注宏观经济政策变化对银行贷款的影响,认真研究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土地审批权限、出让方式等方面的规定,掌握国家有关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变化,关注和监测政策变化对贷款风险的影响范围和程度。
二、确保贷款项目合法合规。土地储备贷款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贷款的项目,必须符合法定程序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三、依法审查贷款担保主体、承贷主体的资格与履约能力,切实防范此类贷款的法律风险。应依法严格审查土地储备贷款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贷款担保主体的合法性,严格审核企业实际担保能力,以及出现风险后担保主体或担保资产的可执行性,防止担保虚置,或者在执行过程中出现法律风险。
四、准确评估权利质押或资产抵押的实际可实现价值,关注土地价格的周期性变化。发放土地储备贷款,主要是以土地储备公司(中心)土地使用权质押,以土地使用权出让收益为未来还款保障。部分地方因为土地储备和土地储备贷款管理缺陷较多,土地真实价值被过分高估;或仍采用协议出让、低价出让的方式处理储备土地,使得地价不确定因素较多。这些情况都可能使未来土地出让所产生的收益和现金流不足以偿还银行贷款,银行贷款面临较大的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应予以高度关注。......
第二篇:关于加强宏观调控整顿和规范各类打捆贷款的通知银监发[2006]27号 特急
关于加强宏观调控 整顿和规范各类打捆贷款的通知
银监发[2006]27号特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发改委(计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建设厅(建委),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各分行(营业管理部)、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副省级城市中心支行,各银监局,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
今年一季度,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总体形势良好,市场价格平稳,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但是,当前经济运行中还存在着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供应量偏高,信贷投放偏快等突出问题。为配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按照国务院有关精神,决定对银行各类打捆贷款进行整顿和规范。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各地区、各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按照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采取综合措施,加强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宏观调控,控制银行货币信贷过快增长,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突出问题。
二、各级地方政府和政府部门应严格遵守有关法律规定,禁止违规担保。
(一)严格执行《财政部关于规范地方财政担保行为的通知》(财金[2005]7号)的规定。2005年1月26日后,各级地方政府和政府部门对《担保法》规定之外的任何担保均属严重违规行为,其担保责任无效。但各级地方政府和政府部门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督促企业保证偿还贷款本息。2005年1月26日前,各级地方政府和政府部门对《担保法》规定之外债务承担的担保,要履行担保责任。
(二)严禁各级地方政府和政府部门对《担保法》规定之外的贷款和其他债务,提供任何形式的担保或变相担保。各级地方政府和政府部门不得以向银行和项目单位提供担保和承诺函等形式作为项目贷款的信用支持。
三、整顿和规范银行各类打捆贷款,切实防范贷款项目的信用风险和法律风险。
(一)停止与各级地方政府和政府部门签订新的各类打捆贷款协议或授信合作协议。
(二)对已签订的各类打捆贷款协议,银行要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依法审查贷款承贷主体、担保主体的资格和履约能力,对不符合《担保法》规定的抵押担保手续要重新予以落实,确保贷款项目的合法、合规,并符合银行审慎经营的各项条件。
(三)要密切跟踪评估已签各类打捆贷款项目未来现金流量的变化及其对贷款偿还的影响,对贷款使用实行全程跟踪和严密监控,对挪用贷款的借款人采取必要的信贷制裁措施。
(四)在支持地方项目建设过程中,银行要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标准,坚持审慎性原则,按照规定的条件和程序逐一评审贷款项目,审慎发放项目贷款,防范盲目进行信贷扩张。
(五)银行业金融机构应优化贷款结构,加大对农业、中小企业和消费贷款的支持力度,加大对非利差收入业务的创新力度,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地发展。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财政部
建设部
中 国 人 民 银 行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二OO六年四月二十五日
第三篇:关于加强宏观调控整顿和规范各类打捆贷款的通知(银监发[2006]27号文件)范文
银监发[2006]27号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财政部
建设部 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关于加强宏观调控整顿和规范
各类打捆贷款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发改委(计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建设厅(建委),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各分行(营业管理部)、省会<首府府)城市中心支;行、副省级城市中心支行,各银监局,各政策性银
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
今年一季度,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总体形势良好,市场价格平稳,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但是,当前经济运行中还存在着固定资产增长过快,货币供应量偏高,信贷投放偏快等突出问题。为配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按照国务院精神,决定对银行种类打捆贷款进行整顿和规范。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各地区、各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按照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采取综合措施,加强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宏观调控,控制银行货币信贷过快增长,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突出问题。
二、各级地方政府和政府部门应严格遵守有关法律规定,禁止违规担保。
(一)严格执行《财政部关于规范地方财政担保行为的通知》(财金[2005]7号)的规定。2005年1月26日后,各级地方政府和政府部门对《担保法》规定之外的任何担保均属严重违规行为,其担保责任无效。但各级地方政府和政府部门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督促企业保证偿还贷款本息。2005年1月26日前,各级地方政府和政府部门对《担保法》规定之外债务承担的担保,要 履行担保责任。
<二)严禁各级地方政府和政府部门对《担保法》规定之外的贷款和其他债务,提供任何形式的担保或变相担保。各级地方政府和政府部门不得以向银行和项目单位提供担保和承诺函等形式作为项目贷款的信用支持。
三、整顿和规范银行各类打捆贷款,切实防范贷款项目的信用风险和法律风险。
(一)停止与各级地方政府和政府部门签订新的种类打捆贷款协议或授信合作协议。
(二)对已签订的各类打捆贷款协议,银行要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依法审查贷款承贷主体、担保主体的资格和履约能力.对不符合《担保法》规定的抵押担保手续要重新予以落实,确保贷款项目合法、合规,并符合银行审慎经营的各项条件。
(三)要密切跟踪评估已签各类打捆贷款项目未来现金流量的变化及其对贷款偿还的影响,对贷款使用实行全程跟踪和严密监控,对挪用贷款的借款人采取必要的信贷制裁措施。
<四)在支持地方项目建设过程中,银行要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标准,坚持审慎性原则,按照规定的条件和程序逐一评审贷款项目,审慎发放项目贷款,防范盲目进行信贷扩张。
(五)银行业金融机构应优化贷款结构,加大对农业、中小企业和消费贷款的支持力度,加大对非利差收入业务的创新力度,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2006年4月27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