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际贸易是世界各国之间货物和服务交换的活动
国际贸易是世界各国之间货物和服务交换的活动,是各国之间分工的表现形式,反映了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靠。
对外贸易是指一国或地区同别国或地区进行货物和服务的交换活动,从一国来看这种交换活动称为对外贸易,从国际范围看这种货物和服务交换活动就称为国际贸易。
对外贸易额又称对外贸易值,它是由一国或地区一定时期进口总额与出口总额构成,是反映一国对外贸易规模的重要指标之一。以固定年份为基期计算的进口或出口价格指数去调整当年的进口额或出口额,得到相当于按不变价格计算的进口额或出口额,通过这种方法计算出来的对外贸易额已经剔除了价格变动的影响,被称为对外贸易量。
货物消费国、生产国直接买卖货物的行为称为直接贸易。转口贸易也称 中转贸易。货物消费国与货物生产国通过第三国进行的贸易活动要、对第三国而便是转口贸易。
过境贸易指别国出口货物通过本国国境,未经加工改制在国际分工是指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界限发展的结果,国际分工 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
国际贸易是个历史范畴。它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
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个别地区有了部落之间的商品交易。随着私有制的出现,国家的形成,产生了奴隶社会,部分产品作为商品在国与国之间进行交换,产生了国际商品交换的萌芽。到封建社会,这种商品交换 有所发展。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分工 不发达,自然经济占据主要地位。由
第二篇:国际贸易 具有独立关税制度的国家或地区之间商品和服务的交换
国际贸易 具有独立关税制度的国家或地区之间商品和服务的交换
服务贸易包括 跨境提供 国外消费 商业存在 自然人流动
总贸易 以货物通过国境作为统计进出口的标准 专门贸易 以货物经过关境作为统计进出口的标准 有形贸易 物质商品的进出口,商品看得见、摸得着 无形贸易 贸易的对象不是实物商品,而是服务或要素直接贸易 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直接卖买商品的行为
间接贸易 商品生产国和消费国没有直接发生贸易关系,而是通过第三国买卖商品的行为
转口贸易 商品的生产国与消费国不是直接卖买商品,而是通过第三国进行卖买,对于第三国即为转口贸易 过境贸易 某国在购买商品之后,需通过第三国国境才能进入本国市场。对于第三国即为过境贸易
绝对优势理论 针对重商主义的货币财富论,亚当&斯密提出了劳动产品财富论,他认同“价格—金币流动机制”,并从一般社会分工推导到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而国际分工的基础在于“自然优势”和“获得性优势”。在这些优势基础上,一国就能在某些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更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具有绝对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 如果在两国都能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国际贸易基础并不限于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别。即使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有利地位,而另一国均处于绝对劣势,只要两国间存在着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两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而比较优势的存在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处于绝对优势地位的国家可以专门生产那个优势比较大的产品,而处于绝对劣势地位的国家则可以生产劣势比较小的那种产品。这样,就可以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国际贸易,双方仍可从中获利。简而言之,两国按比较优势参与国际贸易,实际上是“两优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
自由结汇贸易 又称现汇贸易,是以货币作为清偿工具的贸易。
易货贸易 经过计价以货物作为清偿工具的国际贸易,即直接以货物交换货物的贸易,也被称为换货贸易、对销贸易
贸易值 以货币表示的贸易金额,因此又称贸易额 贸易量 用数量、重量、长度、面积和体积等计量单位表示进出口商品规模的经济指标
对外贸易依存度 一个国家商品与劳务进出口总额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 要素密集度 生产某种商品时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
要素充裕度 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相对的概念,与该国绝对要素拥有量无关。它反映一国拥有经济资源的相对丰富性,或资源的相对供给量 要素禀赋理论基本内容 参加贸易的各国都应该出口那些含有本国丰裕且价格低廉的生产要素多的产品,进口那些含有本国稀缺且价格昂贵的生产要素多的产品,这样就能获得比较利益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赫克歇尔首先提出了国际贸易可能导致各国的要素价格均等化的论点。俄林进一步认为,虽然各国要素缺乏流动性使世界范围内要素价格相等的理想状态不能实现,但是商品贸易可以部分的代替要素的流动,以此来弥补要素缺乏流动性的不足,通过商品价格的均等化来促使要素价格的均等化,所以,国际贸易使各国的要素价格存在着均等化的趋势
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 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价格或报酬则下降。结论 国际贸易会提高该国丰富要素所有者的收入,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收入
里昂惕夫之谜 如果H-O理论正确:即各国应该出口密集使用其充裕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而美国作为资本丰裕的国家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但事实恰恰相反
解释 1自然资源说 由于里昂惕夫使用的是两要素模型。他忽略了其他要素(自然资源要素)的影响。许多贸易商品都是资源密集型。实际上,美国进口的是自然资源密集型商品而不是资本密集型商品
2人力资本说 里昂惕夫所定义的资本仅是实物资本,而他忽视了人力资本。美国人力资本的投入要远超过他国,意味着美国劳动力比它国含有更多的人力资本,如果把人力资本和实物资本相加,就会使美国出口产品由劳动密集型转为资本密集型,也就符合赫-俄模型 3要素密集度逆转说 一种给定的商品在劳动丰裕的国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资本丰裕的国家则成了资本密集型产品
4需求偏好差异说 当一国对于某一商品具有生产上的比较优势,但其国民在消费上又特别偏好该商品,将会使得原来依据H-O定理所决定的贸易模式发生改变。
5贸易保护说 美国政府对劳动密集型产业采取较严厉的保护贸易政策。限制和阻碍劳动密集型商品进口,从而人为增加了进口商品中资本密集型的比重。如果实行自由贸易,美国就会进口比现在更多的劳动密集型商品
6产业内贸易 一国或地区既出口同时又进口某种或某些同类产品,即贸易双方交换的是同一产业部门所生产的差异产品及其中间产品
产业间贸易 基于比较优势或要素禀赋(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和技术)差别所进行的国际贸易
偏好相似理论 两国间贸易关系的密切程度是由两国需求结构与收入水平决定的。两国间收入水平越接近,消费结构就越相似,则两国间进行贸易的基础就越雄厚,而收入水平差距较大的国家间的产业内贸易则较少
规模经济 产出水平的增长大于要素投入的增长。即生产规模越大,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就越低
产品生命周期的构成 依据产品在不同贸易阶段的技术含量的差异,而导致贸易地位的变化,把产品的贸易过程划分为:初始期、成长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机遇、政府 幼稚工业论 后起国家的新兴工业起步时如同幼儿一样没有自理能力,在自由贸易环境下,必然会被国外有竞争力的产品所摧毁而永无长大可能,因而政府必须限制国外同类产品的进口以保护本国的幼稚工业。等这一工业成熟起来具有国际竞争力时再取消保护、走向自由竞
争,这样才会真正享受到自由贸易的利益财富的生产力比财富本身更重要。一国实行贸易政策必须同本国工业发展的进程相适应。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都要经历5个阶段,即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自由)、农工业时期(保护)、农工商业时期(自由)。主张国家干预对外贸易,保护对象为幼稚工业,保护期限为暂时性,保护手段为关税
保护就业论 贸易保护是一国增加就业和产出的重要手段,通过限制进口,可以把国内需求从国外商品转移到国内商品上,并通过鼓励出口、增加国外对于本国商品的需求,从而扩大本国的生产和就业 构成战略性贸易政策利润转移理论的三个论点1布兰德、斯宾塞的战略出口政策,以政府出口补贴来降低本国厂商边际成本,提高其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和总利润,而使外国厂商的市场份额和利润下降,最终达到提高本国福利的目的2布兰德、斯宾塞的战略进口政策,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由于国外垄断厂商存在着经济租金(超额垄断利润),因此,进口国政府可以运用关税抽取国外厂商的经济租金。政府征收进口关税时,国外厂商要么降低垄断价格,要么减少出口量。若国外厂商选择降低价格,则其垄断利润减少,且由自己承担损失;若国外垄断厂商选择减少出口量,国内厂商就会进入该产业,达到扶植该产业的目的3克鲁格曼的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政策,如果本国对外国垄断厂商进入本国市场设置阻碍,本国厂商在本国市场上将获得特权地位,将销售更多的产品,产量增加;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成本下降,进而市场进一步扩大。相反,国外厂商:销售减少—产量缩减—成本上升—市场缩小。随着本国厂商成本下降和国外厂商成本的上升,一旦本国厂商在竞争中处于优势,便可达到促进出口的目的对外贸易政策 一国政府在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总目标下,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对对外贸易活动进行管理和调节的原则、依据和措施体系基本形式1一般来说,一国对外贸易政策包括对外贸易总政策和对外贸易具体政策。总政策是一国依据国际经济政治的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结合本国的资源状况、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和在世界经济贸易中所处的地位,从有利于本国国民经济发展出发,制定的较长时期的原则、方针、策略。具体政策是在一国对外贸易总政策的指导下制定的涉及对外贸易某一方面内容的政策2从一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内容、结果、实施情况看,可分为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
自由贸易政策指国家对进口贸易不加干涉和限制,也不给于补贴优惠,使其在国际市场上自由竞争的一种政策。
保护贸易政策是为保护本国产业和市场,国家采取各种措施限制货物和服务进口,同时对本国出口商给于各种补贴优惠以鼓励出口的一种政策
3商品进出口政策是根据对外贸易总政策和国内的产业政策制定。
国别贸易政策是在对外贸易总政策的基础上,再根据有关的国际经济格局以及国际政治关系等因素对不同的地区或国家制定不同的贸易政策
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政策 1进口替代政策又称为内向型贸易政策,是指通过发展本国的工业,用本国产品逐步代替进口品来满足国内需求,以达到节约外汇和积累资金的目的,并通过建立和发展本国工业,带动本国经济增长,实现本国的工业化,纠正贸易逆差,平衡国际收支2出口导向政策 发展中国家通过促进本国产品的出口,积累发展资金,从而带动整个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增长。以进口替代为基础,是进口替代贸易政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合理结果,它意味着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开放性特征,属于外向型的贸易政策
关税 当进出口商进出口货物经过一国关境时,由该国海关根据海关税则对进出口商征收的税赋 性质 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特点 间接税、主体是进口商客体是货物、对外经贸政策的组成部分
非关税壁垒 除关税以外一切限制进口的措施 特点 灵活性 有效性 隐蔽性 歧视性
进口配额 一国政府一定时期内限制特定商品的进口数量或进口金额的政策措施 分配方式 公开拍卖 固定的受惠 按一定程序申请配额
出口信贷 出口国为了鼓励商品出口,加强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通过银行对本国出口厂商或外国进口厂商提供的贷款 促进出口的政策措施 1出口信贷(买方信贷,卖方信贷)2出口信贷国家担保制3倾销措施3出口补贴4出口价格支持
倾销 在国际贸易当中,最常见的价格歧视就是倾销 种类 偶然性持续性掠夺性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1特惠贸易协定 区域内的成员国通过协定或缔结条约,对部分或全部的商品规定特别的关税优惠
2自由贸易区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经济体之间通过协议,相互取消进口关税和与关税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措施而形成的一体化组织。特征 真正实现了商品的自由贸易 没有共同的对外关税 通常采取“原产地原则”
3关税同盟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经济体通过达成某种协议,相互取消关税和与关税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措施,并且建立共同对外关税或其他统一限制措施的经济一体化组织 4共同市场 各成员国之间不仅实现了自由贸易、建立了共同对外关税,而且还实现了服务、资本和劳动力自由流动的经济一体化组织
5经济同盟 在成员国之间废除贸易壁垒,允许要素、货物和服务自由流动的基础上,各成员国放弃绝大部分经济政策的独立性而采取统一的经济政策
6完全的经济一体化 成员国在实现了经济同盟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协调、直至统一的经济一体化形式
贸易创造 成员国之间相互取消关税所带来的它们之间的贸易规模的扩大以及由此带来的福利增加 贸易转移 关税同盟的成员国相互间取消关税并建立共同对外关税以后所带来的贸易方向的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