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
吉林大学200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报考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考试科目: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一、名词解释(30分)
物质质、量、度规律矛盾真理
二、简答题(60分)
1.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有哪些?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是什么?
2.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3.试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和认识对实践的导向作用。
4.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及其特点?
三、论述题(60分)
1.试论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
2.使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馆的社会发展规律原理阐释中国共产党“三个代表”之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思想。
第二篇: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初试经验分享
今天是五一假期结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了,想想离2012年考研结束已经将近四个月了,这四个月对于考研的人来说是何等的煎熬,从初试完到等成绩,再到等分数线,再到复试„„这个过程中心里的起伏和纠结只有考过的人懂得。
其实让你纠结的并不仅仅是这四个月,从你准备考研那天开始你就已经在为你的考研,在为你的前途而忧虑和担心了。在这个论坛已经逛了差不多一年多的时间了,从决定考研那天起就一直在关注着这个论坛,我一般是只是来这里被传授经验或者下一点考研的资料,真的仅此而已。这一年我都是分享别人的经验,并且在这里收获了很多东西,包括学习和生活上的琐事在这里都可以得到发泄,在今天距离12年考研结束已经将近四个月的时候,趁着我的考研激情还没有彻底从我脑海中散去的时候,我想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考研经验从我决定报考院校到我走进考场的那一刻我都会给大家娓娓道来,希望我走过的弯路学弟学妹们能少走就少走一些吧„„
先介绍一下我的情况,我12年报考的是吉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今年初试的成绩是:政治:77,英语68,专业课一:138,专业课二:123,总分:406。下面就我的考研经验和大家在这里作一个交流:
一、关于报考院校和专业
想必对于13年考研的学弟和学妹来说,这个时候最难的就是定学校和专业的问题了,如果大家在五一之前还没有定下来学校的,就真的应该着急了,不能再拖了,赶快定下来,对于学校的问题已经不能再晚了,因为你确定报考院校时间的早晚对你的复习进度有很大的影响。如果你对于报考的院校目标很明确,那么你就会安下心来准备一些关于报考院校的资料,你也会根据每个学校的参考书目来规划自己的复习计划,这些对于准备考研的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毕竟还是还是要做有准备的战争,复习的时间越充分,那么对于在考研冲刺阶段的你信心就越足,这样你在考研的考场上就不会惊慌失措。总之,说了这么多就是希望大家在这个时候赶快把考研的院校定下来,千万不可在犹豫不定。
对于你所报的院校大家一定要针对自己的情况而定,考研这种东西千万不可以跟风,不要想着我们班同学报到哪里我也想报到哪里,如果大家觉得这所学校对于你考研要是有把握的话大家当然可以报考,但是当你处在一种很迷茫的状态的时候,实在不知道自己该选择什么学校,就看着别人选什么我也就选什么,那么这样来说对你的胜算率不是很大。我当初决定报考院校的时候特别坚定,从考研那天起,我就决定一定要报考吉林大学,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的(在这里我以我报考的吉林大学为例,大家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而细心斟酌):
1.我本科是哲学出身,考研也不是跨专业,就是考本专业,我很喜欢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科读书期间在课上了解到吉大的马哲专业在全国排名屈指可数,是全国重点学科基地(大家如果对哲学感兴趣的话,可以百度一下吉大的马哲专业,真的很强,一些这个学科的带头人物都是吉大的教授,如果大家真的对马哲感兴趣,这里也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2.吉大是个985院校,而且是34所自主划线院校之一,性价比很高,而我本科就读的是一所211院校,如果对于读研的同学来说,并且你本科是211的,那么研究生阶段就最好给自己选个985,而且最好是34所,不是211院校的同学也可以报考985,千万不要担心,只要你好好准备都是有希望的,而且据我了解一般的考研院校都是很公平的,只要你成绩够好,学校方面也挑不出来你的出身。到了后期考研成绩出来如果你的分数没有被所报院校录
取,这些985和34所的高校对大家的调剂也是有一定优势的。
3.这一点就是纯主观的角度来分析了,大家对于考研院校的选择可能会考虑到大家以后的就业情况,这个时候我想大家都想选一个离家里近一点的学校,毕业之后工作也好照顾家里。我家就是内蒙东北部的,离黑吉辽东北三省特别近,基本算是一个东北人,所以报考吉林大学对我来说比较亲切,无论从气候饮食还是风俗习惯来说我都是比较适应的,但是如果大家心里面有心仪的院校这些都可以不考虑。
二、考研参考书目、真题、笔记的收集
对于考研院校已经定下来的人来说,资料的收集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另一件重大的事情了。考研资料可分为参考书目、真题及真题的答案,笔记。
大家如果把学下定下来就应该了解到这所院校你所报专业的参考书目,在这里向大家推荐一个网站,就是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这里面有各个院校的招生情况和招生简章,在这里大家可以了解到所报院校和所报专业的一些指定教材,对于参考书目的获得大家可以先从书店里面购买,但是大家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有些学校的参考书目很旧,已经绝版了,在市面上很难买到,这时候建议大家去淘宝,当当,卓越这些网站上试试,这里面有很多绝版书的影印版,质量很好,很清晰,不会影响阅读。
其次就是对于考研真题和笔记的搜集,这是最难的也是最关键的,说到这我真的得感谢这个论坛,那个时候我在论坛上发过一个帖子是求购专业课的真题和笔记,当时就遇到好多好心的学姐和学长的帮助,这些学长和学姐现在就成了我在吉大的好哥哥,姐姐,去复试的时候大家都见了面,感觉特别爽。当然这些真题和笔记也是从他们那里获得的,我想说的是,真题真的很重要,尤其是对于你考研后期的复习来说,这是你复习的关键和重点,而且据我了解,好像各个考研院校专业课的真题都是重复率很高的,很有利用价值。(今年的专业课考题我只有一道题没有见过,剩下的在历年真题中都可以找得到,在考场上看到专业课真题的那一刻我激动的差点哭出来,答第二门专业课的时候我在距考试时间还有一个多小时的时候就已经答完了,这种感觉真的很爽。而且这也是考研的最后一门,当时心里不知道有多开心。)
考研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并不仅仅是一场体力和耐力的考研,这同时更是一场信息战,考研同中考和高考不同,中考和高考都有老师和家长在你的身边一直督促你学习,包括你每天学什么,怎么学,而且复习资料也有人为你选好了,这些都有老师和家长在什么帮助你和鼓励你,但是对于考研就真的是一个人的战斗,没有人管你学不学习,学多少习,复习资料怎么准备,怎么获得,这些问题都是需要我们自己去面对的。可能大家在紧张复习的时候每天就埋头书本,但是我想说这绝对不是一个明智之举,大家千万不要把自己封闭起来,应该在紧张的复习之余多通过网络这样一个平台来及时了解所报考院校的招生信息,了解今年招生情况的变化。同时另一个很重要的获得信息途径就是大家尽量要和你所报院校的学长和学姐取得联系,最好是自己学习考出去的,这样比较好交流,他们在那个学校也会第一时间帮你收集到考研的一些真题和资料之类的。如果没有本校的学长和学姐大家可以费点事就是通过别人的介绍或者在网上自己联系都是可以的。
三、关于备考时间的分配和心态
如果你真的决心考研,那么你就不能打酱油,就只能脚踏实地的准备。考研同平时的期
中和期末的考试不同,不是通过一个月或者一个星期的紧张复习就能取得高分的,是一个非常踏实的过程,大家一定要按下心来好好好好准备。也许大家也听说过某某某没怎么复习就考上名校了,这样的事实有,但是你敢保证这些幸运都会发生在你身上吗?只有你好好的复习准备考研,最后结果如果大家心里也都不会再抱怨自己了。
关于备考的时间安排大家要依据自己的情况量力而行,我是一个比较能耐得住寂寞的人,我在自习室里面可以做到一天不动地方,除了吃饭,剩下的细节我都可以省略,无论外面发出多大的声响我都可以坐得住,身边的同学都说我比较有定力,但是我要对大家说的是,学习就是这样,你必须让自己坐到自习室就能够安心学习,否则的话大家还不如出去玩一玩,放松一下。我在考研备考的时候也厌学过,不过那时候身边有几个要好的同学,大家不开心或者烦闷的时候就商量着出去玩一玩,这样回来之后感觉就好多了,压力舒缓了好多,考研是个慢活,要学会在适当是时候给自己放松,但是要掌握适度原则,千万别过火。我在复习备考刚开始的时候时间很规律,上午三个小时,下午三个小时,晚上再三个小时,那个时候也觉得日子过得很充实,那个时候记得自己中午还有午休,但是到了十月一以后我就把自己的午休取消了,因为我晚上的记忆力特别好,学起来也特别精神,那个时候我都是半夜三点左右才睡,但是早上一般就八点左右才起,但是我觉得效果还不错,那段的考研政治都是那个时候背的。大家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而定。
关于备考的心态,我觉得至关重要,保持一颗好心态会让你这条路走的不是那么艰辛,对于考研的人来说日子是单调的,孤独的,身边的很多同学也在找工作,这时候真的很想放弃,和他们一起去找个好工作,压力很大。但是一定要坚持下来,而且要对自己有信心。平时大家做题的时候可能会遇到错题比较多得时候,大家一定要保持好心态,千万别灰心。有的时候考场上临场发挥又是另一回事。以我为例,英语一直是我的弱项,至今六级也没过,那个时候每天都不放弃英语,天天做,天天看,但是到快考试的时候阅读理解还是错的一塌糊涂,但是考英语那天下午脑子特别清醒,每次在下面做题时间都不够,那天做英语时间还剩下了不少,我还检查了一遍,那个时候就对我自己说,一定要有信心,什么都别想,专心做题,结果做下来感觉真的不错,说了这么多就是让大家知道千万别放弃,到考场上发挥出你最佳的水平,这一刻只有考试是王道,其他都是浮云。
很多东西心里面有说不出来,那天给学院里的学弟和学妹们做了个讲座,感觉效果还不错,大家都对我的考研经验很感兴趣,能帮助到他们我很开心,我也希望今天这个帖子对你有所帮助!在考研论坛上逛了大半年,以前一直都是别人帮助我,今天希望我的微薄之力也可以让你受益。因为我报的是34所,复试和录取结果在国家线出来之前就已经定下来了,所以那段时间一直在关注着考研论坛,看到二战的、三战的、工作的考研,最终很多人都没有收到好结果,心里很不舒服,看了很心酸。但是大家一定要对考研乐观,毕竟还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只要你的决心够坚定,只要你肯吃苦,一切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而且现在在学校准备考研的同学一定要好好利用这个机会,等到你工作或者毕业再准备考研,无论是从身体上和精神上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在学校有很好的学习氛围,有助于你复习。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天道酬勤”!祝大家13年考研顺利!梦想成真!
推荐阅读: 吉林大学考研专业课高分必备指南
吉林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及专业目录 公共课(政治、英语、数学)下载 吉林大学历年专业课考研试题汇总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1、命题是正确的。(结合课本148-149)
因为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经济运行机制。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因而应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绝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只有实现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才能把各方面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推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发展。
2、命题是正确的。(结合课本44-46)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理论品质。所谓与时俱进,是指要紧跟时代,及时准确地把握时代的特征和不断发展的实际,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不断地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创
新和发展。整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过程,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面向实践不断创新的过程。
这里至少有三层内涵:第一,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与时俱进的成果;纵观人类进步的历史,任何先进思想都是在深刻认识历史规律、吸 收借鉴世界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第二,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理论,本质上要求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扩展、深化,不断创新、完善,不断向前发展。第三,与时俱进是对待马克思主义最科学的态度。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给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它不断汲取和融 入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开辟自己的发展之路。
3、答:命题是错误的。
1.改革开放以来,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变单一的公有制为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调整和完善了所有制结构,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成果之一。
2.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公有制经济在现阶段所有制结构中仍然占有主体地位,这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有优势;国有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上。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加强,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也不会影响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
二、1、(结合课本135-137)
简单来说,之所以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可是这种增长方式不好,所以要转变。那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究竟要咋样转变呢?主要是促进“三个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领先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增加、管理创新转变。
便当前来瞅,我国资源、环境问题比较严峻,当今世界又迎来低碳时代,没这种“转变”,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将是不可持续的,也难以适应当代时代的低碳要求。
2、答:
1、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的。
2、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而言的。
3、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改革的深刻性和广泛性而言的。
所以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党在幼年时期,由于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都不足,对于中国的历史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不甚了解,还不善于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中国革命走了一些弯路,出现了严重的曲折。遵义会议以后,党的理论和实践逐步走上了正确的轨道。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总书记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从而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关系到中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继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第二次飞跃的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2、答: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多用于社会分配领域。一般说,在社会主义社会,每个公民应公平享受社会产品,公平分配劳动收益。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人对社会生产的贡献率不同,也就是产生社会产品的效率不同,因此,在分配原则上应当首先按效率衡量,实行效率优先,也就是贡献大的分配多,贡献小的分配少,同时国家采取适当的政策调节,兼顾分配公平。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原则。效率优先,实质就是发展生产力优先,我国现阶段的收入政策时,既要有利于善于经营的企业和诚实劳动的个人先富起来,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防止贫富悬殊,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在促进效率的前提下体现公平。
在我国当前各地区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强调财政公平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各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水平的差距也未见明显缩小;而我国的财政政策,依然在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指导方针。
首先,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未明确国家、企业、居民三者的合理分配比例,劳动者报酬偏低,居民收入增长缓慢;
其次,二次分配中未明确各级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等支出比例,公共服务支出低,导致居民不得不增加医疗、养老和教育储蓄,成为居民消费乏力的直接原因;
再其次,分配调节和监管不力,贫富差距扩大,分配不公严重,近年来高收入群体收入增长过快,并迅速拉大与其他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成为当前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
最后,三次分配规模较小,调节功能有限。由于社会慈善意识还处于初级阶段,慈善法规、慈善机构和运行机制不健全,监督管理有待加强,慈善组织公信度有待提高,慈善捐赠规模小,除重大灾害捐赠外,日常慈善捐赠短腿,导致三次分配调节功能有限。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哲学
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程论文
如何理解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历史地位
引言
如何理解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历史地位,一直都是国内外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日本学者广松涉虽然肯定了恩格斯在第一次思想转变中的主导作用,但他无形地放大了这种主导作用,抹杀了马克思应有的贡献。西方马克思主义则以辩证法为突破口,撕裂了马克思恩格斯形象的一致性,制造出“自然辩证法”与“历史辩证法”的尖锐对立,扭曲了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地位及其精神实质。这种对立到了西方“马克思学”那里,则演化为两种哲学原则的对立,彻底撕碎了恩格斯的光辉形象。因此,只有在尊重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独特性及其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才能准确理解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历史地位。摘要
如何理解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历史地位,一直都是国内外学界研究的焦点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形成了三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第一种主要以日本学者广松涉为代表,他认为,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过程中,恩格斯始终走在马克思的前面,前者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第一小提琴手”,由此提出了“恩格斯主导论”;第二种主要以西方马克思主义为代表,他们认为,在辩证法的理解上,恩格斯陷入到形而上学的窠臼之中,创立了一种与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完全相对的“自然辩证法”,背离了马克思的哲学精神;第三种主要以西方“马克思学”学者吕贝尔和诺曼•莱文为代表,他们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差异无限放大为两种范式的对立,扭曲了马克思恩格斯之间的真实思想关系。恩格斯的形象在其逝世之后的一个多世纪中遭遇了种种误解和扭曲,澄清这些误解,重新理解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理论贡献,无疑具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关键词: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
一、恩格斯是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主导者吗?
在第二国际正统派和苏东马克思主义学者那里,马克思恩格斯始终被视为一个内在一致的整体,而奏响历史唯物主义的“第一小提琴手”始终是与马克思的名字联系在一起。针对这种解读模式,日本学者广松涉认为,它完全贬低了恩格斯在历史唯物主义形成过程中的历史作用及其理论独创性。为弥补这一理论缺陷,他主张抛弃传统研究的这种“依附论”假设,通过对恩格斯文本思想的细致研究,来客观揭示和评价恩格斯在历史唯物主义形成过程中的真实作用。他的这一主张的理论结晶主要体现在《青年恩格斯的思想形成》(1966)一文中。在这篇文章中,他通过文献学分析,详细对比了1843—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解上的差异,最终得出了“恩格斯主导论”的观点:“我们的观点与至今为止的一般说法相反:在确立历史唯物主义以及与之融为一体的共产主义理论之际,拉响第一小提琴的,限于合奏的初期而言,毋宁是恩格斯。”[1]358
首先,必须肯定的是,广松涉提出了一个长期被学界忽视的重大问题,即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到底起了何种作用。在正统马克思主义那里,这一问题的答案始终是自明的,即马克思始终走在恩格斯的前面,马克思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主导者,虽然他们也承认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但这种作用始终是附带性的,这一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澄清。而到了后来的西方“马克思学”那里,他们为了彻底反对传统的“马克思恩格斯一致论”,就刻意制造出“马克思恩格斯对立论”,将他们之间的思想差异放大为两种哲学原则的对立,即“马克思主义”与“恩格斯主义”的对立,彻底抹杀了恩格斯在历史唯物主义形成过程的历史作用。这两种做法都各自固执于形而上学的偏见之中,漠视了恩格斯的真实作用。基于此,广松涉主张抛弃形而上学偏见,力图通过科学的文献学考证方法,客观揭示恩格斯在历史唯物主义形成过程中的真实作用。
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程论文
其次,广松涉更为重要的学术贡献在于,他详细“深化了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思想发展中‘第一次转变’和马克思主义形成史中‘恩格斯独特道路’的研究”[2]。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他客观揭示了马克思恩格斯在转变方式上的差异。广松涉认为,恩格斯一开始是以青年黑格尔派的形象登上历史舞台的,他在理论和政治立场上分别信奉哲学唯心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但由于受到赫斯的影响以及与英国工人运动的接触和对英国社会的经验性研究,促使恩格斯首先在政治立场上发生了转变,即由原来的社会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1842年底)[1]361。然后,在政治立场转变的影响下,逐渐实现了理论立场上的转变:由原初的哲学唯心主义转向了唯物主义。与此相比,马克思的转变历程则较为曲折得多,他首先在理论立场上实现转变(1843),然后通过一系列的理论探索,最终完成政治立场上的转变(1844)。第二,广松涉准确揭示了恩格斯在“第一次思想转变”中的主导作用。他客观分析了恩格斯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对马克思的影响,并认为,正是在恩格斯的影响下,马克思才实现政治立场的转变,从而提出了恩格斯在第一次转变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然而,当他把恩格斯的这种主导作用无限放大到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甚至是《共产党宣言》时,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首先,他错误地坚持了“一次转变”论,而没有看到他们世界观的“第二次转变”。1843—1844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哲学立场和政治立场上都还处于一般唯物主义和哲学共产主义上,这与后来的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共产主义还存在很大差距。而广松涉却完全忽视了这一点,直接将这次转变视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这显然是错误的。这也告诫我们,在评价马克思恩格斯的学术思想关系时,必须破除传统“依附论”和“一次转变”论的思想残余,遵守“两次转变”、“两条道路”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揭示马克思恩格斯的学术关系。
其次,广松涉完全颠倒了他们在第二次转变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广松涉通过三个方面的考证:(1)马克思恩格斯在1844—1845年对费尔巴哈的态度;(2)马克思恩格斯对共产主义的理解;(3)马克思恩格斯对施蒂纳的态度,进而得出结论认为,无论在哪一方面恩格斯都走在马克思前面,从而断定恩格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过程中始终居于主导地位。我以为,他这三个方面的考证都存在着严重问题。第一,广松涉指出,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还像早期那样全面肯定费尔巴哈的革命意义,而恩格斯早在1844年11月就已经对费尔巴哈采取彻底的批判态度了,由此认为马克思在费尔巴哈的理解上落后于恩格斯[1]365。这一观点显然忽视了马克思后面的思想转变。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的确全面肯定了费尔巴哈的历史功绩,但就在此后不久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彻底转变了对费尔巴哈的态度,在肯定费尔巴哈贡献的同时(第四条),指出了费尔巴哈的缺陷所在,这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费尔巴哈的定位是内在一致的。相反,在1845年的“费尔巴哈札记”中,恩格斯仍然对费尔巴哈持全面批判态度,这显然是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基调不一致的。这也表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费尔巴哈部分的主导思想应属于马克思。第二,广松涉认为,恩格斯早就把共产主义理解为一种社会制度了,而马克思直到《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还把共产主义理解为一种运动,由此认为,马克思在共产主义的理解上也落后于恩格斯[1]367。对此,笔者不敢苟同。笔者认为,这恰恰证明恩格斯落后于马克思。在第二次思想转变中,马克思不是“还没有”而是始终反对把共产主义理解为一种“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或社会制度,始终坚持从历史矛盾运动来阐释共产主义的现实运动。相反,恩格斯仍未摆脱“真正社会主义”的思想残余,把共产主义理解为一种建立于人性基础之上的社会理想,这点到了《共产主义信条草案》和《共产主义原理》中仍然没有得到彻底改变。这也表明,在第二次思想转变中,恩格斯在共产主义的理解上恰恰是落后于马克思的。第三,在对施蒂纳的评价上,广松涉也犯了相同的错误。恩格斯在1844年11月19日致马克思的一封信中指出,施蒂纳的哲学还是存在着一些值得吸收的“正确东西”,进而主张“在它上面继续进行建设”[3]12。以此来看,此时恩格斯在总体上对施蒂纳还是持肯定态度的。而到了1845年1月20日在致马克思的
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程论文
另一封信中,恩格斯则彻底改变了这一态度:“说到施蒂纳的书,我完全同意你的看法。我以前给你写信的时候,还受到对该书直接印象的很大影响,而在我把它放在一边,能多多地思考以后,我也发现了你所发现的问题。”[3]16在此,我们可以推断,1844年11月到1845年1月间,马克思肯定给恩格斯回过一封信,并且对他关于施蒂纳的态度提出了不同意见。结合后来《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批判施蒂纳的部分来看,这些论点恰恰与恩格斯的原有态度截然相反。这也表明,正是在马克思的影响之下,恩格斯才抛弃原有观点,形成后来的论点的。这也从反面证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批判施蒂纳部分的主导思想应属于马克思。
从上述分析来看,在第二次思想转变中,恩格斯不仅不是主导者,相反,正是他在马克思的帮助下不断克服“真正社会主义”影响,逐渐由哲学共产主义转变为科学共产主义的过程。以此来看,广松涉在肯定恩格斯贡献的同时,也过分扩大了恩格斯的主导作用,这显然是不足取的。
二、“自然辩证法”与“历史辩证法”的对立:西方马克思主义视阈中的“恩格斯问题”
如果说,广松涉主要讨论青年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形成史上的历史贡献,那么,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这里,问题则转变为晚年恩格斯与马克思关于辩证法的不同理解。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伯恩斯坦首先撕裂了恩格斯的光辉形象,直接预示了后来西方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学”的未来走向。从第二国际到西方马克思主义,恩格斯的整个形象发生了惊人的转变:从“党的首脑”转变为“理论的教唆犯”。[4]27无论是卢卡奇、施密特还是科莱蒂,他们都严厉控诉了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认为恩格斯试图建立一种脱离人而独立存在的“自然辩证法”,进而将其指责为背叛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空洞玩物[5]。由此引出两个问题:第一,如何理解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精神实质?第二,如何理解“自然辩证法”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历史地位?
我认为,在这些问题上,不论是卢卡奇、施密特还是科莱蒂,都没有真正理解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地位及其精髓。
首先,他们完全误解了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精神实质。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虽然论述到了“先在自然”,但这里的“先在自然”绝不是人类无法认识的“先在自然”,相反,而是在人类实践作用下进入人类认识视阈中的“自然”。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恩格斯绝非像卢卡奇、施密特和科莱蒂所断言的那样,要建立一种完全独立于人之外的、人类无法认识的“纯粹自然哲学”,恰恰相反,他是要在人的实践活动过程中来考察自然科学(自然史)的演变历程,这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辩证法。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恰恰是与马克思历史辩证法内在一致的。
其次,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不仅不是对历史辩证法的背叛,相反,更是对历史唯物主义论域的进一步完善和补充。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6]66以此来看,自然史与人类史并不是相互分割的,而是内在统一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论域。因此,要想真正把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推进到底,仅仅停留在人类史的层面上还是不够的,除此之外,还必须从自然史的维度揭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然而,出于当时意识形态斗争的需要,马
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程论文
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并没有对自然史给予过多的关注,而是主要集中于人类史的探讨,就像他们自己指出的那样:“自然史,即所谓自然科学,我们在这里不谈;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是人类史,因为几乎整个意识形态不是曲解人类史,就是完全撇开人类史。”[6]66这在某种程度上留下了一个理论伏笔。在后来的研究中,马克思虽然写下了许多关于自然史的经典论述,但他并没有留下关于“自然辩证法”的系统理论,从此意义上来说,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恰恰弥补了这一理论缺憾,是他们原初计划的延续,也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因此,卢卡奇和科莱蒂,仅仅依据论域的不同就将二者简单地对立起来是完全错误的。
再次,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最终落脚点,绝不是为了建构一种抽象的自然哲学体系,相反,而是为人的自由服务的。恩格斯全面考察了“自然与工商业实践”之间的关系,客观分析了“自然对人类的报复”行为,论证了自然运动的客观规律性,而所有这些都是围绕“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辩证法展开的。因此,他的目的不在于建构一种抽象的空洞体系,相反,而是为人类认识自然,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人类自由服务的。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西方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真正领会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真谛,那种单纯地依据论域的差异,就将自然辩证法与历史辩证法对立起来的做法,是非常荒谬的。
三、恩格斯背叛马克思:两种哲学原则的对立?
如果说,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马克思—恩格斯问题”的讨论还停留在辩证法上,那么,到了西方“马克思学”这里,则演变为两种哲学原则的对立。他们主张摒弃传统意识形态的影响,以一种“价值中立”的态度来全面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学术关系,最终将马克思恩格斯之间的思想差异夸大为两种哲学原则的彻底对立,开启了恩格斯全面背叛马克思的“马克思学”路径。吕贝尔认为,“马克思主义”实际上是恩格斯“发明”的,因此他要为近一个世纪的歪曲负全责[7]。诺曼•莱文则进一步将其夸大为“马克思主义”与“恩格斯主义”之间的彻底对立[8]。我以为,这些论点都严重放大了马克思恩格斯之间的思想差异,忽视了他们在哲学观和政治身份上的内在一致性。
首先,马克思在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序言)中指出:“自从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批判经济学范畴的天才大纲(在《德法年鉴》上)发表以后,我同他不断通讯交换意见,他从另一条道路(参见他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得出同我一样的结果。”[9]这段话清晰地表明,马克思与恩格斯走的的确是两条不同的道路,但这只是一种道路上的差异,而在哲学原则上二者是内在一致的。我以为,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恩格斯始终强调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意义。在恩格斯看来,历史唯物主义绝不是一种包罗万象的知识体系,更不是一种仅仅关注人生问题的道德哲学或爱的哲学,而是一种科学的历史方法,“我们的历史观首先是进行研究工作的指南”,“如果不把唯物主义方法当做研究历史的指南,而把它当做现成的公式,按照它来剪裁各种历史事实,那它就会转变为自己的对立物”。[10]第二,恩格斯始终强调历史唯物主义的革命意义,并自觉运用这种方法来分析社会历史问题,在一些问题上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哲学。第三,恩格斯始终强调,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和科学社会主义三者是有机统一的整体,脱离了前两者,科学社会主义便会丧失其存在的合法性根基,沦为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幻象。以此来看,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上是内在一致的。
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程论文
其次,从身份政治学来看,恩格斯存在着多重身份:他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者,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释者,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者,同时更是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这几重身份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之下形成的,共同服务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因而在本质上是内在统一的[4]27。然而,在吕贝尔和莱文这里,恩格斯的形象出现了严重分裂:在吕贝尔看来,恩格斯只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释者和宣传者,也正是在解释和宣传的过程中,恩格斯篡改了马克思的本意,私自杜撰出了与后者完全相反的“马克思主义”,这就把马克思完全排除在马克思主义之外,割裂了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事实。同样,诺曼•莱文也割裂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历史事实,将恩格斯排除在“马克思主义”之外,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与“恩格斯主义”的对立。这种解读模式完全否定了下述事实,即马克思或恩格斯都真实参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过程。当他们这样做的时候,完全抹杀了恩格斯的历史功绩。
最后,“恩格斯的形象”问题绝不是一个单纯的学术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从伯恩斯坦到西方马克思主义再到后来的西方“马克思学”,他们正是通过对恩格斯“学术”形象的建构,来实现他们的政治目的的,即力图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危机寻找替罪羊,以此解构和颠覆“马克思主义”的合法性。在这方面,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那种简单地把这一问题从历史的原初背景中剥离出来,进而通过扭曲的方式将其还原为一个学术命题的做法,是完全非法的,因为它已经完全阉割了这一问题背后的政治意蕴。从这个意义上说,西方“马克思学”所主张的“价值中立”,是根本不可能解决“马克思—恩格斯问题”的。
总之,我们在评价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历史地位时,必须要尊重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独特性和发展规律,既不能过分贬低恩格斯的历史贡献,也不能过分夸大恩格斯的历史功绩,更不能阉割他与马克思之间的内在关系。相反,只有在尊重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的历史前提下,我们才能准确地理解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历史贡献。
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程论文
参考文献
[1][日]广松涉.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M].彭曦,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2]姚顺良.准确评价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的作用[J].江海学刊,2007,(4).[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胡大平.回到恩格斯[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5][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51;[德]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50-53;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文选[C].徐平,译.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4:426.[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吕贝尔.马克思学文集:上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5.[8][美]诺曼•莱文.不同的路径:马克思主义与恩格斯主义中的黑格尔[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18.[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413.[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5-95.^NU1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概述
唯物论
辩证法
认识论
历史唯物主义
哲学概述
一、哲学的概念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三、马哲的基本特征
一、哲学的概念
(一)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二)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一性的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性问题(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例题 多选】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应包括,物质和意识(A.谁具永恒性,谁具可变性 B.谁是一性,谁是二性 C.是否具有统一性 D.是否具有相似性
三、哲学的基本形态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二)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1.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口诀(25)朴素唯物金木水火土,形而上者孤静片 2.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孟子:万物皆备于我 庄子:万物与我为我
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王阳明: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康德: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贝克莱:存在即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 老子:“道” 朱熹:理在事先
黑格尔: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 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 存在即合理)柏拉图:“理念”
口诀(24)“主观唯心强调内心,客观唯心有神论”
【例题 单选】我国明代哲学家王守仁认为“心外无物”,月亮、太阳以及世界上的万 物都存在于人心之中,都是心之意念的产物。这是()的思想。A.客观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
C.机械唯物主义
D.庸俗唯物主义
口诀(24)“主观唯心强调内心,客观唯心有神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特征 1.马克思主义的来源:
(1)马克思主义哲学---德国的古典哲学(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2)政治经济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例题 多选】马克思主义的来源是()
A.德国的古典哲学 B.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国的现实社会主义 D.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马哲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
马哲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马哲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是革命性和科学 性的统一,是批判的、开放的和不断发展的学说。马哲的主要内容(1)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辩证法:运动时有规律的 认识论:规律是可以认识的(2)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论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2 个核心:物质、意识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意识是高度完善的物质即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例题 单选】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而已”。这一命题揭示了()。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意识是人脑产生的特殊物质 C.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D.观念的东西同物质的东西是具有同一性的 意识与客观存在: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 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决定和反作用
【例题 多选】胡锦涛指出,要胜利完成 2009 年的各项任务,必须大力弘扬伟大抗震 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迎难而上,锐意改革,共克时艰。这句话 体现的哲理有()A.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B.在一定条件下,意识可以决定物质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够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1.运动是物质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载体。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2.运动的基本形式: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 3.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
【例题 单选】 “鸟鸣山更幽”包含的哲理是()A.静止的绝对性与运动的相对性
B.运动的相对性 C.静止的绝对性
D.静止的相对性与运动的绝对性 辩证法 两个核心:
联系、发展 三大规律:
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 两个核心
联系: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发展:永恒性、普遍性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社会发展过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 辩证法观点: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古希腊赫拉克利特 全宇宙中并没有真正静止的点-笛卡尔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天不变,道亦不变(董仲舒)--形而上 三大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过程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口诀(26)三大规律“互否对”,揭示事物“过道泉”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①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 ②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例题 单选】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所体现的哲理是()A.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B.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
C.可能性与现实性的辩证关系
D.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例题 单选】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揭示了()A.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B.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形式和状态
C.事物发展的不同趋势
D.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口诀(26)三大规律“互否对”,揭示事物“过道泉”否定之否定律:揭示了事物发 展的方向和道路
【例题 单选】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A.对立统一规律
B.否定之否定规律 C.质量互变规律 D.规律的客观性 认识论 3 个核心:
实践、认识、真理 2 大规律:
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 认识发展律 认识论的三个核心
(一)实践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特点:物质性、直接现实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二)认识
1.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认识的主体就是认识者,处于主动和主导地位,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 3.认识的客体处于被动和服从的地位,具有受动性、非主导性 4.认识的主体和客体都离不开社会实践
【例题 单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哪个原理一致()A.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B.从理性回到实践
C.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 D.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到认识
(三)真理
1.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 反映。真理和谬误相伴而生,既有原则区别,相互包含和转化.2.特点:客观性、具体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客观性: a、真理中包含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b、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具体性:
真理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对客观的符合,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认识论的两大规律
(一)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认识的反作用:正确理论指导实践会促进实践;错误理论指导实践会阻碍或破坏实践。口诀(27)实践是基础/来源/动力/最终目的/唯一标准
(二)认识发展律 1.两个发展阶段、两次飞跃
首先,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其次,认识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2.感性--理性—实践 感性认识
通过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反映,具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是认识的低级形式。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
通过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来反映,具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是认识的高级形式。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例题 单选】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是()A.感觉、知觉、表象 B.概念、判断、推理
C.实践、认识、再实践 D.抽象、具体、再抽象
【例题 多选】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想()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和基础
B.社会意识始终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D.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可以相互转化
口诀(27)实践是基础/来源/动力/最终目的/唯一标准 口诀(28)哲学题考察二者关系,以下说法一般都是正确的: XY 对立统一/辩证统一/相互转化/相互作用/相互联系 历史唯物主义
(一)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
(二)社会的基本结构
(三)人的本质、价值和全面发展
(一)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们为了获取物质资料而改造自然的劳动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社会的实践本质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实践是社会的本质。
【例题 单选】制约人的行为和动机的根本条件是()A.传统意识
B.阶级关系 C.生产方式
D.政治制度
二、社会的基本结构 1.社会的经济结构(1)生产力
①生产力----人和自然的关系(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②科学技术是一生产力
生产力的发展经过了三个基本的历史形态: 手工生产、大机器生产和自动化生产。
【例题 多选】科学技术是一生产力,这是因为()
A. 科学技术在短时间内一定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B. 科学技术渗透在现代生产力系统各类要素中 C.科学技术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D.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杠杆 2.社会的政治结构(1)要素:
政治法律设施、政治法律制度、政治组织(2)国家
①国家的本质:阶级统治的工具 ②国家的职能:
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社会职能(2)生产关系
①生产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②生产关系基本特征:客观性;历史性;具体性
任何生产关系都是具体的,抽象的一般的生产关系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例题 】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这段话说明()A.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才能从事政治科技艺术等活动 B.人的生理需求是历史的基础 C.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人的本质 D.人的物质欲望是社会发展动力 3.社会的文化结构
社会意识形态是指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形态、从而也反映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的观念体系。道德是社会人际关系的准则和伦理原则,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宗教是现实世界在人们头脑中虚幻的、颠倒的反映。违反法律的行为不一定违反道德 违反道德的行为不一定违反法律
【例题 单选】下列关于法律与道德关系的表述中,错误的是()A.法律和道德都属于社会规范的范畴,均具有规范性
B.违法行为一定是违反道德的,但违反道德的行为不一定都违法
C.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而道德主要通过社会舆论和内心自律得以实施 D.法律和道德可以互为促进
三、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1.人的本质
(1)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2.人的价值及其实现
(1)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2)人的价值由潜在变成现实,惟一的途径是参加社会实践。
【例题 多选】马克思指出:一个社会探索到本身的自然规律,但是缩短和减少分娩的痛苦。表明()A.人类社会是规律性和目的性的统一 B.社会发展过程和自然界演变过程都是自觉地 C.人的自然选择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D.人类历史进程不可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