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改革中的成本控制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5 12:21: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有企业改革中的成本控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有企业改革中的成本控制》。

第一篇:国有企业改革中的成本控制

如果不谋求最低成本的支付,如果不控制改革的成本,国企改革就寸步难行,产权结构多元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改革就无法推行,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就无法建立,新的运行机制也就无从谈起。所以,必须要控制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本,降低国有资产置换的成本,使国有资产能够以最高的效率进行置换,以最高的效率进行运转。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说是对人民的财产负责,对国有企业负责,对国有企业的职工负责,对发展社会生产力负责。

在当前的国有企业改革中,最令政府包括部门、控股公司挠头的问题就是如何使国有资本顺利退出。而改革是否顺利,社会是否稳定,生产力是否持久发展,国有企业改革脱困三年目标能否实现,最终归结到改革成本控制这个问题上。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住成本,就不可能用有限的付出来取得改革的收益。没有一笔额外的支付成本,国企改革的收益是难以取得的。笔者结合当前工作实际,就如何控制国企改革成本谈几点看法。

一、影响国有企业改革成本的因素分析

国企改革的成本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搜索成本,就是为寻找把国有资产交到谁手里运行效率可以达到最高、放到什么地方所要支付的成本最低;第二类是转型成本,即从原来纯国有的企业转变为产权多元化的、股份制的甚至是个体私营、中外合资的新体制,要付出的转换成本;第三类是新机制建立以后所要付出的运行成本。

(一)影响搜索成本的因素。一是改革程序还比较混乱。在国企改革中,没有像厉以宁教授所讲的那样“靓女先嫁”,而是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先把亏损企业、困难企业推出去,但事实上又因为资产质量太差很难推出去。而且还带来了机会成本的损失,使原来较好的企业延误了改革的时机,也陷入了困境。二是资产置换的开放度不够,封闭性太强。企业资产只允许本企业职工买断,而不让外人购买,“肥水不流外人田”几乎成为颇具影响力的行动准则。封闭搞改革意味着会滋生腐败。必须公开拍卖转让资产,让市场来定价。三是资产整体流动性很差。本来甲企业资产与乙企业资产是可以进行交换的,但由于部门分割、地区分割、债权股权担保的分割,使得资产无法流动,无法进行交换。改革中的磨擦系数很高,就使得搜索成本很高,国有资产的配置效益大大降低。

(二)影响转型成本的因素。一是在实际操作中不能区别不同性质的资产。资产有不同的性质,有不同形态,处理方式也应不同,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往往不能区别对待,从而影响改革深化。二是资产置换的附加条件过多。资产置换最大的附加条件,就是要求新企业安置原有企业的职工。这样的劳动力负担让购并企业无法承担,这是个带普遍性的问题。三是管理部门的利益冲突所带来的成本。企业要改制,必然需要重新办理土地证、房产证等一切的证件。办这些证照,相应的管理部门都要收费,这些税费每项都占了总价格的百分之几,积累起来是个不小的数字,这让人怎么操作?改革也就难以推进。

(三)影响运行成本的因素。实践证明,产权制度改革只是为提高企业资源配置效率提供了基础条件。产权制度与最大可能的配置效率之间还有一个实现的过程,这就是运行成本。这方面的影响因素也颇多。一是思想观念因素。在思想观念中,往往有一种成份歧视的因素,认为个体私营经济怎么能来兼并“正牌”的国有企业。还有的是地区歧视,认为是外地乡镇企业,或过去是本厂扶持起来的“儿子”“孙子”企业,怎么能来兼并我。这样就会造成许多工作中的冲突,使得企业运行成本很高。二是不可预见性因素。一个企业出售以后,就像当初一个苹果卖出去时外表是好好的,接过去吃时,才发现里面都是烂洞。净资产变负了,有利润的变亏损了,产值也是虚报的,漏洞一大堆,什么担保、拖欠、借款诸如此类的出血孔很多,七窍流血难以医治。三是决策分散和分红期望值过高。特别是股份合作制企业,现在最大的障碍是职工把入股视同集资。一些职工根本没有当股东的概念,明明企业的利润率达不到或者亏损,也会一致投票要求今年分红要达到10%,结果就把好端端的一个企业的血都给抽光了。

二、降低国有企业改革成本的基本途径

(一)规范资产交易方式

要使国有资产能够公开交易,必须在更大范围内寻找投资合作对象或购买者,并规范交易方式。这样就能降低改革成本,国有资产不易流失,这是不证而明的道理。

前段时间,杭州市粮食局把一批粮站进行拍卖。这些粮站可以说是资产质量很差,要人才没有人才;论资产,没有什么好的资产;论规模,这些店都是小规模的;论负担,每个粮站要负担几十个职工。所以这些资产一个闪光点都没有,怎么改?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封闭改革。比如列出一张单子,由财政补贴几千万元,把这些职工安置好了才能推进改革。第二种办法是把这些店的房产证、土地证都办好,然后拿出来拍卖。显然,第一条路是走不通的,杭州市就按第二种办法改。按照土地基准价算,估计大体可以卖400万元,但结果卖出了900多万元,翻了一番多。原来400万元就可以安置好这几个粮站的职工,现在多出的500万元就可以用在别的地方的国企改革,这样改革的总成本就降低了。

思路一变,结果大不一样。从杭州经济的整体来讲,好处更大。如果把这些店面交给一个只能经营粮食的内部职工,他一年的销售额只有10万元,税收也只有几千元。现在拍卖给外来的经营户,他的销售额可以做到100万元,这样政府就可以收几万元的税,税收增加了10倍。这无论从微观上还是从宏观上来讲,资源配置效率都得到很大的提高。在过渡时期,只有通过资产变现来把职工安置好,把过去拖欠职工的工资、医疗费予以补发,才能平稳过渡,资产也能发挥出高效益。所以,规范国有资产交易的方式很重要,要把资产转到最有经营能力的人手中,转到出得起最高价格的人手里。他有这个金刚钻,才敢揽这个瓷器活。

(二)规范不良资产核销的标准和程序

不良资产怎么核销?库存品、应收帐款怎么核销?过去都是通过找关系、找门路,讨价还价,互相谈判扯皮,然后才把国有资产的价值定下来。把许多精力和时间花在谈判扯皮上,增加了许多机会成本,浪费了许多解决处理问题的时机,失去了发展和改革的机遇。为此,杭州市规定了应收帐款处理办法:就是以1998年12月底为时点,一年以上、两年以内的应收帐款核销20%,两年以上、三年以内的应收帐款核销40%,三年以上的应收帐款核销75%.按这样的方式核销,就无需讨价还价。这不仅可以大大节省对应收帐款一一进行具体清算的时间,而且还可以找回许多发展机会,杜绝了以经营者与领导的关系来确定核销比率高低的做法。

(三)规范经营者期权设置方式

企业进行改制,经营者必须要持大股,一般占总资产10%—30%是比较合理的。但实际上一些大型的国有企业因为总股本比较大,要求经营者持大股,达到这个比例是比较困难的。如果没钱入股怎么办?可以根据不同的企业性质设置不同期权。对此,杭州市对企业期权设置作了规范。具体分成三类:第一类是有盈利的企业,就是利润达到平均利润率或超过平均利润率的企业。这些企业的股份很值钱。对这类企业的所有股份,经营者、职工必须以实到现金全部买下来。如青春宝集团、民生制药厂这些企业的改革很顺利,就是因为职工愿意出钱,这些企业如再搞虚拟的股份就不应该了。第本文来源于文秘知音网站二类是微利企业。这类企业,如按照老体制,经营者出资投入还不如存银行合算,怎么办?就允许给其设置一定的期权。因为这类企业按照新体制运行肯定是会有利润的。如少数职工入股确有困难,经职代会通过可以减半,也可以免除。第三类是亏损企业。对这些濒临倒闭的企业的改革,给经营者和职工都设置期权,允许经营者首期出资30%或者50%,余下的股份按既定价格在三或五年之内分年度买下来。职工也一样,首期出资30%或50%,以后每年分期买下来。这样职工的首期出资比例较低,降低了职工的出资难度,不利的一面是职工开始经营的风险程度没有前两类企业高,但也要从实际出发,考虑到职工的实际承受能力。

(四)规范职工身份置换的标准和方式

对职工身份进行置换,不是杭州的发明,而是全国人民的创造,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宝贵财富。杭州市对1983年以前参加工作的职工工龄置换标准是每人平均1.5万元。当前,一些人对工龄置换后实施1:1配股的政策争议较大。有一种观点认为,不应该让职工承担风险。这是谬论。国有企业改革是依靠工人民主改革的过程,第一步对职工工龄进行置换,第二步让职工推选核心层,第三步由核心层推选董事会、监事会成员,第四步由董事会、监事会成员再推选主要领导。个人出资的比例也是步步增大,核心层要比职工高1—2倍,董事会、监事会成员要比核心层高1—2倍,总经理应该比董事高1—3倍。如果基本骨干职工不出资,那上面由谁来出资呢?如果1983年以前参加工作的职工,进行工龄置换无偿得到股份后,不进行1:1的配股,会导致因配股扩大化而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此外,如果没有一定的现金流量,没有1.5万元的配股资金,许多企业就根本无法运转,最后会导致原来量化的1.5万元资产有可能也随之消失,现实就是如此严峻。实际上,这1.5万元的配股,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职工支付成本,因为原来配股量化的1.5万元是封闭运作的,如果按照市场公开操作的话,其价值起码在3万元或者5万元。

(五)规范各种提留和非经营性资产的剥离

什么是非经营性资产?哪些应该剥离?哪些应该提留?哪些不应该提留?提留的标准和程序是什么?这些不能变成个别人之间的讨价还价,应该有个规范的措施。为此,杭州市已对从净资产中提留资产项目的顺序作了明确规定:(1)离退休职工的医药费;(2)精神病患者和绝症病人的各项补助费;(3)富余职工的安置补偿费用;(4)担保资产;(5)职工工龄置换;(6)其他资产。前三项是基本的提留,其他项目的提留以企业净资产到零为限。如果没有这样的规定,国企改革将是非常困难的。有些同志就提出,能不能给职工多分点财富啊?真是一家不知一家难。据杭州市国资局严格测算,市属的93家企业中,经核销不良资产后,出现负资产的企业有27家,占30%,负资产总额8.89亿元,平均每个企业3300万元。在没有进行任何提留前就有30%的企业出现了负资产。经过前三项提留后,出现负资产的企业有40家,占43%,负资产总额14.28亿元,平均每家3570万元。如果按前4项提留,出现负资产的就有48家企业,占52%,负资产总额16.83亿元。如果考虑担保资产的提留,出现负资产的企业比率将会上升到70%.这样一种状况,我们怎么办?以什么来支付这些改革成本?我们必须严肃地思考这些问题,不能随意扩大改革成本和打乱支付成本的程序,因为它直接影响到改革的进程。

(六)规范企业破产和歇业

能进行破产的企业,特别是能够列入国家优化资本结构的企业,一定要实施破产。但目前能够列入核销的范围已经很窄,只有纺织丝绸行业的少数几家企业,而且取得核销额度所支付的成本也非常高。如国家批准了一家企业可以核销3亿元的不良资产,我们应向银行上报核销方案,银行就要讨价还价,这是明摆着的一个问题。特别是担保和债务的处理,一些企业并不是不能破产,问题是由于担保链的存在,被担保企业还没有破产,却把担保企业给拖垮了。那么怎么样来终止担保链?就要与银行商谈,这样就要讨价还价。因此,必须要规范操作。

(七)规范外来企业兼并以后的扶持政策

引进外来的优势企业来兼并,有几大好处:一是企业资产的真正价值可以得到承认,出售价格比较高,改革的成本可以降低,国有资产流失比较少;二是外来企业的经营者带来他的经销渠道、资金、经验和管理能力;三是优势企业购买兼并以后,原企业的……

(八)规范国企改革成本不足部分的支付办法

国有企业改革出现那么多负资产,由谁来支付?支付的程序怎么样?怎么办?首先就是要保证三项提留。这三项提留是最低限度。在杭州市属93家企业的调查中,经三项提留后出现负资产的企业就占43%,怎么办?第一,盘活自有资产。要使资产的卖价高于帐面价值,这样才能降低改革成本,因此,资产必须进入市场进行竞争交易,才能以最高的效率进行交换。第二,某些非经营性资产可用来冲抵。如把厂办医院和学校搞成民办的话,这些资产马上从负变正、从亏变盈,从而可以将非经营性资产转变成企业的净资产。第三,盘活企业现有的自有土地。要用最低的成本、最高的效率把剩余土地交由土地储备中心收购,规划条件做好后公开拍卖,拍卖以后把土地出让金的开发成本和级差地租部分返还给企业,来弥补企业改革成本。第四,在控股公司范围内盘活资产,以盈补亏。第五,要出台优惠政策。实行所得税返还的政策,允许企业几年之内所得税不收,以将来的收益弥补负资产。

当然,所有这些改革成本的支付都要在时机上把关。第一要力争一次性支付成本。第二是最终支付。比如破产,离退休职工一次性安置或者交劳动保障部门,这是最终的支付。第三是分级负责,有力出力,有钱出钱,从下而上,从内到外。第四是力求国家支持,争取能够最大限度地进入国家优化资本结构盘子和银行呆坏帐核销盘子。

第二篇:国有企业改革中的成本控制

国有企业改革中的成本控制

作者:仇保兴

如果不谋求最低成本的支付,如果不控制改革的成本,国企改革就寸步难行,产权结构多元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改革就无法推行,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就无法建立,新的运行机制也就无从谈起。所以,必须要控制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本,降低国有资产置换的成本,使国有资产能够以最高的效率进行置换,以最高的效率进行运转。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说是对人民的财产负责,对国有企业负责,对国有企业的职工负责,对发展社会生产力负责。

在当前的国有企业改革中,最令政府包括部门、控股公司挠头的问题就是如何使国有资本顺利退出。而改革是否顺利,社会是否稳定,生产力是否持久发展,国有企业改革脱困三年目标能否实现,最终归结到改革成本控制这个问题上。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住成本,就不可能用有限的付出来取得改革的收益。没有一笔额外的支付成本,国企改革的收益是难以取得的。笔者结合当前工作实际,就如何控制国企改革成本谈几点看法。

一、影响国有企业改革成本的因素分析

国企改革的成本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搜索成本,就是为寻找把国有资产交到谁手里运行效率可以达到最高、放到什么地方所要支付的成本最低;第二类是转型成本,即从原来纯国有的企业转变为产权多元化的、股份制的甚至是个体私营、中外合资的新体制,要付出的转换成本;第三类是新机制建立以后所要付出的运行成本。

(一)影响搜索成本的因素。一是改革程序还比较混乱。在国企改革中,没有像厉以宁教授所讲的那样“靓女先嫁”,而是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先把亏损企业、困难企业推出去,但事实上又因为资产质量太差很难推出去。而且还带来了机会成本的损失,使原来较好的企业延误了改革的时机,也陷入了困境。二是资产置换的开放度不够,封闭性太强。企业资产只允许本企业职工买断,而不让外人购买,“肥水不流外人田”几乎成为颇具影响力的行动准则。封闭搞改革意味着会滋生腐败。必须公开拍卖转让资产,让市场来定价。三是资产整体流动性很差。本来甲企业资产与乙企业资产是可以进行交换的,但由于部门分割、地区分割、债权股权担保的分割,使得资产无法流动,无法进行交换。改革中的磨擦系数很高,就使得搜索成本很高,国有资产的配置效益大大降低。

(二)影响转型成本的因素。一是在实际操作中不能区别不同性质的资产。资产有不同的性质,有不同形态,处理方式也应不同,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往往不能区别对待,从而影响改革深化。二是资产置换的附加条件过多。资产置换最大的附加条件,就是要求新企业安置原有企业的职工。这样的劳动力负担让购并企业无法承担,这是个带普遍性的问题。三是管理部门的利益冲突所带来的成本。企业要改制,必然需要重新办理土地证、房产证等一切的证件。办这些证照,相应的管理部门都要收费,这些税费每项都占了总价格的百分之几,积累起来是个不小的数字,这让人怎么操作?改革也就难以推进。

(三)影响运行成本的因素。实践证明,产权制度改革只是为提高企业资源配置效率提供了基础条件。产权制度与最大可能的配置效率之间还有一个实现的过程,这就是运行成本。这方面的影响因素也颇多。一是思想观念因素。在思想观念中,往往有一种成份歧视的因素,认为个体私营经济怎么能来兼并“正牌”的国有企业。还有的是地区歧视,认为是外地乡镇企业,或过去是本厂扶持起来的“儿子”“孙子”企业,怎么能来兼并我。这样就会造成许多工作中的冲突,使得企业运行成本很高。二是不可预见性因素。一个企业出售以后,就像当初一个苹果卖出去时外表是好好的,接过去吃时,才发现里面都是烂洞。净资产变负了,有利润的变亏损了,产值也是虚报的,漏洞一大堆,什么担保、拖欠、借款诸如此类的出血孔很多,七窍流血难以医治。三是决策分散和分红期望值过高。特别是股份合作制企业,现在最大的障碍是职工把入股视同集资。一些职工根本没有当股东的概念,明明企业的利润率达不到或者亏损,也会一致投票要求今年分红要达到10%,结果就把好端端的一个企业的血都给抽光了。

二、降低国有企业改革成本的基本途径

(一)规范资产交易方式

要使国有资产能够公开交易,必须在更大范围内寻找投资合作对象或购买者,并规范交易方式。这样就能降低改革成本,国有资产不易流失,这是不证而明的道理。

前段时间,杭州市粮食局把一批粮站进行拍卖。这些粮站可以说是资产质量很差,要人才没有人才;论资产,没有什么好的资产;论规模,这些店都是小规模的;论负担,每个粮站要负担几十个职工。所以这些资产一个闪光点都没有,怎么改?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封闭改革。比如列出一张单子,由财政补贴几千万元,把这些职工安置好了才能推进改革。第二种办法是把这些店的房产证、土地证都办好,然后拿出来拍卖。显然,第一条路是走不通的,杭州市就按第二种办法改。按照土地基准价算,估计大体可以卖400万元,但结果卖出了900多万元,翻了一番多。原来400万元就可以安置好这几个粮站的职工,现在多出的500万元就可以用在别的地方的国企改革,这样改革的总成本就降低了。

思路一变,结果大不一样。从杭州经济的整体来讲,好处更大。如果把这些店面交给一个只能经营粮食的内部职工,他一年的销售额只有10万元,税收也只有几千元。现在拍卖给外来的经营户,他的销售额可以做到100万元,这样政府就可以收几万元的税,税收增加了10倍。这无论从微观上还是从宏观上来讲,资源配置效率都得到很大的提高。在过渡时期,只有通过资产变现来把职工安置好,把过去拖欠职工的工资、医疗费予以补发,才能平稳过渡,资产也能发挥出高效益。所以,规范国有资产交易的方式很重要,要把资产转到最有经营能力的人手中,转到出得起最高价格的人手里。他有这个金刚钻,才敢揽这个瓷器活。

(二)规范不良资产核销的标准和程序

不良资产怎么核销?库存品、应收帐款怎么核销?过去都是通过找关系、找门路,讨价还价,互相谈判扯皮,然后才把国有资产的价值定下来。把许多精力和时间花在谈判扯皮上,增加了许多机会成本,浪费了许多解决处理问题的时机,失去了发展和改革的机遇。为此,杭州市规定了应收帐款处理办法:就是以1998年12月底为时点,一年以上、两年以内的应收帐款核销20%,两年以上、三年以内的应收帐款核销40%,三年以上的应收帐款核销75%.按这样的方式核销,就无需讨价还价。这不仅可以大大节省对应收帐款一一进行具体清算的时间,而且还可以找回许多发展机会,杜绝了以经营者与领导的关系来确定核销比率高低的做法。

(三)规范经营者期权设置方式

企业进行改制,经营者必须要持大股,一般占总资产10%—30%是比较合理的。但实际上一些大型的国有企业因为总股本比较大,要求经营者持大股,达到这个比例是比较困难的。如果没钱入股怎么办?可以根据不同的企业性质设置不同期权。对此,杭州市对企业期权设置作了规范。具体分成三类:第一类是有盈利的企业,就是利润达到平均利润率或超过平均利润率的企业。这些企业的股份很值钱。对这类企业的所有股份,经营者、职工必须以实到现金全部买下来。如青春宝集团、民生制药厂这些企业的改革很顺利,就是因为职工愿意出钱,这些企业如再搞虚拟的股份就不应该了。第二类是微利企业。这类企业,如按照老体制,经营者出资投入还不如存银行合算,怎么办?就允许给其设置一定的期权。因为这类企业按照新体制运行肯定是会有利润的。如少数职工入股确有困难,经职代会通过可以减半,也可以免除。第三类是亏损企业。对这些濒临倒闭的企业的改革,给经营者和职工都设置期权,允许经营者首期出资30%或者50%,余下的股份按既定价格在三或五年之内分买下来。职工也一样,首期出资30%或50%,以后每年分期买下来。这样职工的首期出资比例较低,降低了职工的出资难度,不利的一面是职工开始经营的风险程度没有前两类企业高,但也要从实际出发,考虑到职工的实际承受能力。

(四)规范职工身份置换的标准和方式

对职工身份进行置换,不是杭州的发明,而是全国人民的创造,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宝贵财富。杭州市对1983年以前参加工作的职工工龄置换标准是每人平均1.5万元。当前,一些人对工龄置换后实施1:1配股的政策争议较大。有一种观点认为,不应该让职工承担风险。这是谬论。国有企业改革是依靠工人民主改革的过程,第一步对职工工龄进行置换,第二步让职工推选核心层,第三步由核心层推选董事会、监事会成员,第四步由董事会、监事会成员再推选主要领导。个人出资的比例也是步步增大,核心层要比职工高1—2倍,董事会、监事会成员要比核心层高1—2倍,总经理应该比董事高1—3倍。如果基本骨干职工不出资,那上面由谁来出资呢?如果1983年以前参加工作的职工,进行工龄置换无偿得到股份后,不进行1:1的配股,会导致因配股扩大化而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此外,如果没有一定的现金流量,没有1.5万元的配股资金,许多企业就根本无法运转,最后会导致原来量化的1.5万元资产有可能也随之消失,现实就是如此严峻。实际上,这1.5万元的配股,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职工支付成本,因为原来配股量化的1.5万元是封闭运作的,如果按照市场公开操作的话,其价值起码在3万元或者5万元。五)规范各种提留和非经营性资产的剥离

什么是非经营性资产?哪些应该剥离?哪些应该提留?哪些不应该提留?提留的标准和程序是什么?这些不能变成个别人之间的讨价还价,应该有个规范的措施。为此,杭州市已对从净资产中提留资产项目的顺序作了明确规定:(1)离退休职工的医药费;(2)精神病患者和绝症病人的各项补助费;(3)富余职工的安置补偿费用;(4)担保资产;(5)职工工龄置换;(6)其他资产。前三项是基本的提留,其他项目的提留以企业净资产到零为限。如果没有这样的规定,国企改革将是非常困难的。有些同志就提出,能不能给职工多分点财富啊?真是一家不知一家难。据杭州市国资局严格测算,市属的93家企业中,经核销不良资产后,出现负资产的企业有27家,占30%,负资产总额8.89亿元,平均每个企业3300万元。在没有进行任何提留前就有30%的企业出现了负资产。经过前三项提留后,出现负资产的企业有40家,占43%,负资产总额14.28亿元,平均每家3570万元。如果按前4项提留,出现负资产的就有48家企业,占52%,负资产总额16.83亿元。如果考虑担保资产的提留,出现负资产的企业比率将会上升到70%.这样一种状况,我们怎么办?以什么来支付这些改革成本?我们必须严肃地思考这些问题,不能随意扩大改革成本和打乱支付成本的程序,因为它直接影响到改革的进程。

(六)规范企业破产和歇业

能进行破产的企业,特别是能够列入国家优化资本结构的企业,一定要实施破产。但目前能够列入核销的范围已经很窄,只有纺织丝绸行业的少数几家企业,而且取得核销额度所支付的成本也非常高。如国家批准了一家企业可以核销3亿元的不良资产,我们应向银行上报核销方案,银行就要讨价还价,这是明摆着的一个问题。特别是担保和债务的处理,一些企业并不是不能破产,问题是由于担保链的存在,被担保企业还没有破产,却把担保企业给拖垮了。那么怎么样来终止担保链?就要与银行商谈,这样就要讨价还价。因此,必须要规范操作。

(七)规范外来企业兼并以后的扶持政策

引进外来的优势企业来兼并,有几大好处:一是企业资产的真正价值可以得到承认,出售价格比较高,改革的成本可以降低,国有资产流失比较少;二是外来企业的经营者带来他的经销渠道、资金、经验和管理能力;三是优势企业购买兼并以后,原企业的整个运行体制可以进行变换,能够顺利实现体制转换。但是杭州市在对外地优势企业的扶持政策上,一直以来不规范,给人造成了一种“关门打狗”的印象。如对外地企业,来的时候什么条件都答应,进入以后,承诺的政策都不兑现,对杭州的投资环境带来了极大的损害。所以,现在确确实实要规范外地优势企业兼并杭州企业后的扶持政策,原来答应的政策条件一定要兑现,要言而有信。

(八)规范国企改革成本不足部分的支付办法

国有企业改革出现那么多负资产,由谁来支付?支付的程序怎么样?怎么办?首先就是要保证三项提留。这三项提留是最低限度。在杭州市属93家企业的调查中,经三项提留后出现负资产的企业就占43%,怎么办?第一,盘活自有资产。要使资产的卖价高于帐面价值,这样才能降低改革成本,因此,资产必须进入市场进行竞争交易,才能以最高的效率进行交换。第二,某些非经营性资产可用来冲抵。如把厂办医院和学校搞成民办的话,这些资产马上从负变正、从亏变盈,从而可以将非经营性资产转变成企业的净资产。第三,盘活企业现有的自有土地。要用最低的成本、最高的效率把剩余土地交由土地储备中心收购,规划条件做好后公开拍卖,拍卖以后把土地出让金的开发成本和级差地租部分返还给企业,来弥补企业改革成本。第四,在控股公司范围内盘活资产,以盈补亏。第五,要出台优惠政策。实行所得税返还的政策,允许企业几年之内所得税不收,以将来的收益弥补负资产。

当然,所有这些改革成本的支付都要在时机上把关。第一要力争一次性支付成本。第二是最终支付。比如破产,离退休职工一次性安置或者交劳动保障部门,这是最终的支付。第三是分级负责,有力出力,有钱出钱,从下而上,从内到外。第四是力求国家支持,争取能够最大限度地进入国家优化资本结构盘子和银行呆坏帐核销盘子。

第三篇: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

经过30年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已取得了巨大成绩,主要成绩有: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取得成效

目前,公司制已成为国有企业的一种主要组织形式。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产权改革、增资扩股、引进战略投资者、资本市场上市等途径,已经改制为多元股东持股或国家独资的公司制企业。

2.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趋于完善

一是实现了决策层和执行层的初步分开;二是建立健全了董事会运作基本制度,各专门委员会开始正常运行;三是外部董事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参与决策;四是企业管理层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增强。

3.为加强企业管理和加快技术进步建立了制度基础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企业加强管理、技术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许多国有企业努力实施管理创新,加强产权管理、财务资金管理、投资管理、成本管理和战略规划管理,积极开展节能降耗活动。

4.国有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

改革过程中国有企业一度困难重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后,由于企业经营机制发生了变化,企业活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

5.国有经济的布局结构有所改善

继续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任务。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也加大了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的力度。近年来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也有改善。一是国有企业户数大幅减少。二是国有资产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集中。三是国有资产进一步向基础性行业集中。目前,国有企业在国防军工、石油石化、电力、电信、民用航空、航运、重要矿产资源开发等基础性行业的企业户数占全部国有企业户数的28.6%,资产总额占到55.6%,国有资产总量占到61.9%,实现利润占到67.7%。

6.保证和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在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入的同时,非国有和非公有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发展,从而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有人认为,经过改革,国有经济比重降低了,现在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已经不起主导作用了。这种说法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改革以来国有企业数量虽然减少了,但国有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不断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大大增强。截至2006年底,全国国有企业户数共计11.9万户,比2003年减少3.1万户,年均减少8%,但户均资产

2.4亿元,比2003年增长22.7%。国有资本向能源、原材料、交通、军工、重大装备制造和冶金行业集中的态势明显。2006年,基础行业的国有资本3.3万亿元,占全部国有企业占用国有资本总量的70.6%,比2003年提高5.4%。国有资本的控制力不断增强,国有资本直接支配或控制的社会资本1.2万亿元,比2003年增长1.1倍。目前,中央企业80%以上的国有资产集中在军工、能源、交通、重大装备制造、重要矿产资源开发领域,承担着我国几乎全部的原油、天然气和乙烯生产,提供了全部的基础电信服务和大部分增值服务,发电量约占全国的55%,民航运输总周转量占全国的82%,水运货物周转量占全国的89%,汽车产量占全国的48%,生产的高附加值钢材占全国的60%,生产的水电设备占全国的70%,火

国有企业改革

1电设备占全国的75%。

国有企业改革是空前艰巨的事业,虽然改革已经取得的成绩是辉煌的,同时走出了一条成功的道路,但是改革的任务尚未全部完成,还有很多任务包括一些难度很大的任务有待完成。

1.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有很多工作要做

一些国有企业尚未按照《公司法》的要求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名义上已经建成现代企业制度的,也往往“形似神不似”。由于央企改制大多在子公司层面进行,如果话语权最多的大股东不改制,也难以要求下面改制的企业严格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行事。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和内部人控制问题是普遍现象,多数按照《公司法》注册的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成员与经理人员高度重合,董事会的决策职能与经理层的执行职能事实上合一,与按照《企业法》注册、实行总经理负责制的国有独资企业一样,都是“一把手”负责制。其结果是大企业的兴衰成败系于一个人身上,风险极大。

2.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仍不尽合理

虽然经过多次调整,国有企业小而散的状况尚未完全改变。还有不少企业盲目扩张,债务风险很大。而且管理层级过多,资本链条过长,许多二三级企业业务重叠交叉,专业化发展能力薄弱,主业不强,缺乏核心竞争力。有的企业资产不多,却有四级或更多的管理层级,层级过多使有些企业出现失控现象。

3.垄断企业改革任务艰巨

垄断行业是中国国有经济中最集中和控制力最强的领域,垄断行业中的主要大型骨干企业,几乎都是国有企业,都是国有中央企业。垄断行业大多数是具有一定自然垄断性的行业,如电力、铁路、邮电、民航、电信、邮政、天然气,但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理论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弱化了通过管制维持垄断的理由。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已对电力、电信、民航等行业进行了政企分离、政资分开、业务分离、引入新竞争者等方面的改革,如电力行业实行了“电网分开”,电信行业实施了“成立联通”“移动分家”“南北分析”等改革,改革取得了进展,但问题依然严重。总体上垄断行业改革仍滞后于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现有改革偏重现有企业重组、忽视创造公平准入环境和引入新企业,没有形成真正竞争的市场结构。而且在产权改革和监管改革方面也相对滞后,难以避免垄断行业滥用垄断优势地位。自然垄断和行政垄断交织在一起,抑制了行业技术进步和创新,使外部资本面临很高的进入成本,造成了资源配置的扭曲和这些行业的低效率。

4.国有企业创新能力不强

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在获得科技资源方面具有优势,大量的科研人才集中在大型国有企业。过去几年,中国有企业自主创新活动也不断增强。尽管如此,我国国有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还较低,而且总体上自主创新的活跃程度还不如非国有企业。

5.改革遗留问题需要解决

一个问题是,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职工转换身份的经济补偿标准偏低,有时偏低的补偿标准都得不到严格执行。另一个问题是有些企业改制后陷入困境。如有的地方股份合作制不但没有发展起来,反而再次使企业陷入困难。

6.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有待改进

目前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还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国资委在角色定位上,依然存在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问题,对国有企业而言,基本上还是“婆婆”加“老板”的管理方式。第二,国资委在管控模式上,具有太多“淡马锡”的情结,具有把自

身建设成为全国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倾向,但是,这种做法既不符合中国的大国国情,也不符合国有经济“有进有退”的战略思路。第三,国资委在整体工作部署上,缺乏战略向导,没有从国民经济和国有经济的高度去思考国有企业的定位,重点只是关注企业之间的重组。第四,国资委在企业考核上,重视短期利益和对经济业绩的考核,忽略了对社会公共效益的考核,没有在考核上处理好国有企业本身具有双重职能定位的问题。第五,谁来监管国资委的问题?

应该指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存在的问题,很多是和政治体制改革滞后有关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还指出: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并提出了原则要求。我们一定要把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更好地结合起来,加快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步伐。这样做,我们一定能胜利完成国有企业改革尚未完成的任务。

①将进一步深化国企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将成为这方面改革的重点;

②国有经济布局将进一步优化,以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③将对垄断行业改革,禁止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同时会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并且对垄断企业的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将会加强;

④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制度将会日趋完善;

⑤出于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需要,中央企业的规模化经营程度将会大为提高目前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的规模化经营程度还比较低,还远远不能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需要。以炼油业为例,我国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家央企都进入了世界500强(2008年营业收入总计约3000亿美元),但其规模之和还抵不过美国埃克森美孚石油一家(2008年营业收入约3700亿美元)。

第四篇:国有企业改革

人民网北京11月11日电(记者 曹华)“国有企业改革将根据十八大报告的要求,不断调整,向经济安全和民生上集中,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应该是更加市场化,不断增加活力、影响力。”十八大代表、国资委主任王勇,在和记者一起分享学习十八大报告体会时作出如上表述。

王勇说,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这为今后国企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国企改革的方向应该是更加市场化,不断增加活力、影响力。

王勇表示,加紧推进国企市场化改革。首先就要更加市场化地选聘人员,人员要能进能出,干部要能上能下,收入要能高能低。要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国有企业现在存在的一些管理粗放、改革不到位的问题。国有企业要向国际上的跨国公司学习,包括要向一些私营企业学习,建立更好的市场机制,转变国有企业的发展方式,使得国有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能够更好地轻装前进,创造更好的效益和更多的利润。

此外,国有企业改革也将加紧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王勇说,多年来,国有企业是按照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发展的要求,是从计划经济时代不断深化改革发展而走过来的。由于历史原因,国有企业既要按照所有企业追求利润和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去行事,又要承担很多本来社会应该承担的责任。拿中央企业来讲,目前还有8300多个医院、学校等社会机构,国企办社会的现象依然存在。国有企业也将加紧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国有企业办社会”的现象要有所改变。按照这次十八大报告的精神,“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企业将向经济安全和民生上集中,要

第五篇:国有企业改革工作汇报

20xx年,省、**市国有企业改革会议后,A市市为了全面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基本完成了市属国有工业企业改制和国有企业“并轨”工作任务,力争实现整体改制到位,债权债务处理到位,职工劳动关系转换到位。国有资本退出到位和基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市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组长市委书记**、副组长市长***、常务副市长**、副市长**。企业主管部门和涉企业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为了确保改制任务取得成效,市委、市政府副市级领导干部对重点国有企业改革企业实行责任包保,一包到底。市里从副乡级后备干部和主管部门的改制工作骨干中抽调相关人员,组成国企改革推进工作组。市直各部门彻底转变工作作风,为国企改革工作提供全方位服务。具体改革的思路和做法:(1)掌握准确数据,扎实推进改革为了把国企改革工作抓实,抓细,掌握准确数据,自20xx年年初以来,A市市国企改革工作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截止20xx年10月末,完成了市属41户国有工业企业的企业财务审计、清产核资、产权界定、企业土地情况调查、企业职工债权情况调查、资产评估、查档汇总、补偿测算等工作。(2)拓宽资金的筹集渠道千方百计活化企业资产,将国企改制与招商引资与民营经济发展与企业重组改建和县域经济突破结合起来,抓住机遇,实行经济战略性调整,发挥我市的资源优势,地域优势,进行招商,引进有实力的战略合作伙伴,吸引域外资金和民营资本参与国企改革,通过招商,专门招商的形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国企改革。(3)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统一打捆使用改制资金鉴于各改制企业资产在短时间内暂无法变现的实际情况,为了确保国企改革任务的全面完成。市财政全力筹资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并在财政预算中拿出一块专项资金用于企业改制的先期垫付资金。一是对改制企业实行统一打捆,审计评估的办法,由市财政统一支付审计评估费,减少企业改革成本支出;二是财政承诺以承债贷款的方式,保证企业“并轨”地方财政配套资金的足额到位。(4)国有资产管理局全部接收企业资产为了积极稳妥地推进国企改制,确保社会稳定,杜绝国有企业存量资产好与存量资产差的差异性,保证国企改革在操作上的统一性,未改制的市属国有企业的资产全部由市国资局全部接收,实行统一公开处理。企业改制成本由市财政统一先期垫付。(5)争取软贷款资金按照“前后照应,统一谋划”的原则,在保证完成省里下达的确10户国有工业企业改革攻坚任务的同时,我市加大了国有工业企业改革的力度,截止20xx年8月30日,全面完成了市属41户国有工业企业的改制任务。应该说,在改制成本的筹措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一困难,在省里的支持下,市财政以承债贷款的方式,向开贷款了3500万元资金,全部用于了国有企业改制。鉴于“并轨”试点工作的政策性和时限性,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同意市属八系统的国有下岗职工享受“并轨”政策,参加“并轨”试点。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采取超常规的办法,发挥各主管部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抢时间,争速度在“并轨”政策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八系统92户企业享受“并轨”政策的呈报工作。为我市国有企业改革工作的顺利实施奠定了有利条件。

七、国企改革工作的验收组织好国企改革验收工作,是实现国有企业整体改制到位,债权债务处理到位,职工劳动关系转换到国有资本退出到位的关键所在。国企改革工作是否如期完成任务,不留任何后遗症,重要的是看所有参与改制的企业是否按年初市委、市政府制定的“三清查一制定”的要求落实了改制的各项工作。近日,按照“四个到位一个推动”的要求,由市委、市政府组成工作组深入到企业进行改制验收,总结企业改制工作。对国企改制完成的企业和在改制过程中有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给予表彰。回顾一年来的国企改革工作,自20xx年年初以来,工业总公司(企业改制办)在主管市长的亲自领导下,完成了国有企业的产权界定、职工债权情况调查、资产评估、解除职工劳动关系经济补偿金测算等工作。由于这些工作具有容量大,工作质量要求高,工作时限性特别强的特点,工业总公司(企业改制办)全体工作人员抱着为历史负责、为政府负责、为职工负责的认真态度,面对繁杂的工作,全体人员静下心来,审慎研究和周密布置,自20xx年正月十一上班后,在历经数月的改制工作中所有人员起早贪晚不分昼夜努力工作,改制期间主要工作人员没有休息过一次“双休日”。工业总公司全体人员之所以能够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圆满地完成改制任务,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是分不开的,与公司全体工作人员共同努力和勇于克服一切困难是分不开的。

下载国有企业改革中的成本控制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有企业改革中的成本控制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有企业改革经验交流会

    国有企业改革工作情况汇报在2002年组建市城管局时,将供水、供气及公交公司三家公用事业企业划归我局管理,其中供水、供气公司属国有企业,公交公司属集体企业。2004年供水公司实......

    国有企业改革心得体会

    国有企业改革心得体会 篇一: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 学习心得《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的学习心得近日,我司全体员工在公司领导的主持及带领下于公司会议......

    国有企业改革工作汇报

    国有企业改革工作汇报2004年,省、**市国有企业改革会议后,A市市为了全面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基本完成了市属国有工业企业改制和国有企业“并轨”工作任务,力争实现整体改制到位,债......

    国有企业改革浅谈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浅谈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国有企业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形式,国有企......

    论国有企业改革

    论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自改革开放以来就一直在做,至今已经三十多年,目的是将过去公办企业改造成为市场化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从而在更大的程度上解放和......

    国有企业改革解读

    中央定调!明年这十大政策将影响你我生活 1、适当降低商品住房价格——买房花销可能变小;2、要取消过时的限制性措施——购房限制可能变少;3、把公租房扩大到非户籍人口——外地......

    国有企业改革论文

    一、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始终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明确提出了一系列路线、方针和政......

    国有企业改革文章

    改革信号进一步释放 国企改革引燃资本市场热情 换肤: 字体: 大 中 小 收藏一下 发布时间:2014-09-19 15:51:51 三大攻略,必有一招适合你! 2014年被称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