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州收听香港电台实战记及香港的广播电台简介
广州收听香港电台实战记及香港的广播电台简介来源: 我是港人經典收音機個人網站时间: 2008年07月28日11:56
[文字选择:大 中 小][添加到收藏夹]
香港有三家无线广播电台,历史最悠久的是政府办的‘香港电台’’Radio
TelevisionHong Kong’(1928年开台),接着是1960年代开播的私营‘香港商业广播电台’”HongKong Commercial Broadcast Co.Ltd.”及1980年代开播的‘新城电台’”MetroBroadcast Corporation Ltd.”。香港的广播节目除了一个普通话台和三个英语台外,都是用粤语广播。政府办的‘香港电台’由前港英政府和现特区政府出资主办,但主张编辑自主,并不是政府的喉舌。该台的言论,特别是在回归之后,经常与特区政府唱对台,似是特区政府的‘反宣传部’。‘香港电台’办有第一台至第六台,用AM及FM广播,全部都不加插商业性的广告,其中有一频道用中波全日转播BBC的英语节目。
‘香港商业广播电台’简称‘商业电台’,广州一带的市民都会很熟悉,因为该台在1980年代以前用中波864千赫 广播,在广州用很普通的晶体管收音机不需连上天线都能接收到。自1990年代新城电台成立后,电台频率重新分配,864千赫已改为该台的英语台,而面向本地一般市民的粤语节目全部改用FM广播。自这调动后,内地听众接收香港的粤语广播便不及以前方便了。
香港境内由于高山很多的关系,对于FM的传播产生了一定的困难。为此,香港的FM广播除了在市区有一个功率较大的发射站外,还在不同的地区都设有很多功率较小的转播站。香港的主要FM发射站建在港岛区的歌赋山,发射功率为1KW,各台的频率如下:88.1 MHz 商业一台(时事、评论、综合节目)
90.3 MHz 商业二台(面向青年人的音乐台)
92.6 MHz 香港电台第一台(时事、评论、综合节目)
94.8 MHz 香港电台第二台(面向青年人的音乐台)
97.6 MHz 香港电台第四台(古典音乐、英文金曲)
99.7 MHz 新城娱乐台
104.0 MHz 新城财经台
(以上各台都是用粤语24小时不间断广播的,香港电台第四台部份时间用英语)
除了歌赋山的主要发射站外,还在香港各区的山头设有六个转播站为各区服务,分别是:
0.5k W的青山转播站(为屯门地区服务)
0.5 kW的大帽山转播站(为粉岭地区服务)
0.5 kW的飞鹅山转播站(为港岛北、西贡地区服务)
0.3 kW的南鸦岛转播站(为粉岭地区服务)
0.1 kW的烟炖山转播站(为沙田地区服务)
0.1 kW的金山转播站(为荃湾地区服务)
此外还有一些低于0.1 kW的微型转播站,为小众社区服务,这里就不详述了。以我的实际FM接收经验,在广州地区以至华南一带,可以收听到的香港FM电台的频率,以0.5k W的青山转播站和0.5 kW的大帽山转播站为主,它们的频率是:
大帽山转播站
88.3 MHz 商业一台
90.7 MHz 商业二台
93.2 MHz 香港电台第一台
95.3 MHz 香港电台第二台
97.8 MHz 香港电台第四台
100.0 MHz 新城娱乐台
102.5 MHz 新城财经台
青山转播站
88.6 MHz 商业一台
91.2 MHz 商业二台
93.4 MHz 香港电台第一台
96.4 MHz 香港电台第二台
98.7 MHz 香港电台第四台
100.4 MHz 新城娱乐台
104.7 MHz 新城财经台
在深圳的福田、南山、蛇口一带沿岸或高楼,青山转播站是在视野范围,接收香港的FM电台和香港境内接收没有分别,可能还比接收深圳的FM电台容易。在广州收听香港的FM广播,信号强弱是一个问题,但如何避开本地电台的干扰更是一个大问题!由于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不少县都升级为市了,城市密集,市办的电台很多,我在广州市番禺区内某一私人屋村收听本地的FM电台,可收到的FM电台不下30多个,超出了我的FM收音机所能存储的三十个记忆预存!
可以想到,要在强台林立的刻度盘中去寻找微弱的香港电波并不是易事!事件上,上述两个转播站的不少香港FM电台在日间都被其他本地电台的信号淹没了而不能收听,只能在午夜过后本地电台停播后才能收听到。
以我的实战经验,在广州于日间能接收到的香港FM电台频率有:
93.2 MHz 香港电台第一台
96.4 MHz 香港电台第二台
98.7 MHz 香港电台第四台
这些电台信号分别来自上述两个转播站,其频率幸好没有被本地的电台征用,才能在狭缝中幸存,在日间这些信号的强弱程度按照上述次序排列,有意接受者可先把收音机的频率先调在93.2或96.4这两个比较强的信号位置上,试看能否收到,若不能时,就先不要改动频率,可把接收天线调节、加强或更换。
收听香港的FM电台,收音机宜选用有300欧姆或75欧姆的天线输入接口,以减少天线在入时的损失。我曾用带AM/FM调谐器的SONY STR-V525 功放、KENWOOD T-7R收音头、HAM-2000、PHILIPS 990 等机子接收,它们都有300欧姆或75欧姆的天线输入接口,接收效果不错,除了在背景有一些‘斯’声的噪音外,音乐及讲话都达到可听的程度。我也曾用SONY7600G 和 GRUNDIG 400PE 接收,因为它们都没有300欧姆或75欧姆的天线输入接口,微弱的信号打了折扣,收听效果并不太好。
除了接收机之外,天线也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由于我在广州番禺的房子是在一楼,而屋村管理处亦不容许在屋村的可见范围内架设天线,所以只能把天线‘隐蔽’起来。我用的天线本来是为接收电视用的,是中山‘万事达’(MASDA)的WA850TG,牌子名称与曰本天线名厂‘万事宝’(MASPRO)很接近,它有遥控的旋转支架、放大器及两组折合振子及其他引子及反射器。除了遥控的旋转支架、放大器及两组折合振子外,我把其他的东东都弃置不用。
我使用它来接收FM是喜其有两组折合振子。由于在这环境下接收的只能是反射波,天线的高度并不是唯一的考虑。接收微弱的反射波时,并不是越高越好的。在某个位置上,低一点可能比高一点好,这就要把调谐器的接收频道固定在一个较强信号的频道上,然后把天线忽左忽右、忽高忽低地去找寻信号的位置,找到后便可把天线固定下来。
最后,我找到的位置是在摆放盆栽的背后,这个位置可算不俗,因为除了接收信号较强之外,天线隐蔽在树木之间,可避开屋村管理员的注意力。
由于上述的天线是为接收电视而设计的,其折合折子长度为0.9公尺,我亦有用浙江万科技公司的FMA9901天线测试。该天线的折合折子长度为1.5公尺,这长度接近FM广播波段的半波长,但由于它只有一组折合折子的关系,收听效果与使用万事达天线差不多。同时,可能由于FMA9901较为便宜的关系(售价约85元),它的用料、成色、包装及说明书都不及售价较高的万事达WA850TG天线(售价约150元),因为珠江三角洲一带在夏季经常受到台风的威胁,用料坚固和扎实一点是很有必要的。我相信把万事达的两组折合折子改换成两组长约1.6公尺的折合铝管,所接收的讯号应该可以加强些。
不过较为纤细的FMA9901亦有一个好处,它能更好地隐蔽在树木之中,如图:图左为FMA9901天线的室内放大器,可手动按钮旋转户外的天线。
图右为万事达WA850TG天线放大器,备有遥控器来旋转户外的天线。
顺带一提香港的AM广播,在广州地区收听时,如果你所处的位置对于接收中波没有困难的话,香港的中波电台不分画夜都很容易收到:
567 kHz 香港电台第三台(英语)功率20 kW
621 kHz 香港电台普通话台 功率20 kW
675 kHz 香港电台第六台(全日转播BBC英语节目)功率10 kW
783 kHz 香港电台第五台 功率20 kW
请注意:香港各电台除普通话台和一些英语台外,都是以粤语广播的
第二篇:广州歌剧院简介及材料分析
广州歌剧院 设计师:扎哈·哈迪德 设计师简介: 扎哈·哈迪德是唯一一位得到普里斯克奖的女建筑师。由与她的设计大胆而令
人难以捉摸,被称为建筑界的“解构主义大师”。扎哈·哈迪德的建筑作品使她在学术界和公众中赢得了广泛声誉。她所设计的注明日期的最优秀最著名的工程是:德国的维特拉消防站和位于莱茵河畔威尔城的州园艺展览, 英国伦敦格林威治千年穹隆上的头部环状带,法国斯特拉斯堡的电车站和停车场, 奥地利因斯布鲁克的滑雪台,以及美国辛辛那提的当代艺术中心。中国首都北京地标建筑银河SOHO的设计和广州歌剧院也是扎哈·哈迪德所创作。扎哈·哈迪德的建筑作品使她在学术界和公中赢得了广泛声誉。她不仅在建筑上的成就很高,而且在室内装饰和家具创造上也有出色的成绩。
场地简介
广州大剧院是广州新中轴线上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坐落于珠江新城花城广场旁,中轴线的东边是广州图书馆和广东省博物馆,北面是广州市第二少年宫,与南处的广州塔遥相呼应。与广省博物馆之间的林荫大道和滨海绿化带为广州文化艺术广场,经常能引来很多人驻足欣赏
建筑简介
广州大剧院是目前华南地区最先进、最完善和最大的综合性表演艺术中心,其全新的运营管理模式也使之成为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前沿阵地。外形犹如被珠
江水冲刷的灵石,外形奇特,复杂多变,充满奇思妙想。而广州大剧院的声学设计大师,全球顶级声学大师哈罗德·马歇尔博士,精心打造了广州大剧院的声学系统,使广州大剧院传递出近乎完美的视听效果。广州大剧院在缔造世界级顶级听觉盛宴的同时,也将为观众们带来当代艺术的视觉佳肴。与中国南方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美术馆广东美术馆的首度合作,正是一次迈向未来文化领域的深度探索,它将为国内文化艺术机构提供一种全新的运行模式,也为充满创造力与实践探索精神的当代文化提供全新的起点。剧院由两部分组成,像是一个贝含珍珠的圆润造型。一大一小,一黑一白。它紧贴着南面的珠江,西边大贝含着的珍珠是演出大厅,而东面小贝含着的珍珠则是多功能厅。为了突破它过于圆润的造型,两个贝壳中间设计了一注百米喷泉冲天而起。
设计理念
“是谁驱石到江心,天为阳城镇古会”诗中说的是屹立珠江中的海珠石扎哈的方案构思为“圆润双砾”,立意变来自于海珠石之说,寓意一对被江水冲刷形成的“砾石”,生根与动感十足的城市空间。起伏的线条、引人入胜的轮廓与珠江水交相呼应,充满了生命力。
特点
剧院采用屋面、墙体一体化结构呈现不规则的折面组合形体,被命名为“三
向斜向交网格组合折板式单层网壳”的结构体系。外面墙形状都三角形面板,钢结构布置、石材分割,玻璃分片都是遵循这一理念。
钢结构
钢结构为三面斜交折板式网壳,就有64个面,47个转交,每一个钢件都是分段铸造在运到现场拼接,每一个节点 从制造、安装均要在空中准确三维定位。
玻璃幕墙
玻璃幕墙的结构体系采用点支式,由于每个大面玻璃均为三角形分片节点处,采用了多项可调节的不锈钢铸件链接系统,以适用各种不同链接情况。玻璃与铝框架之间采用内嵌式压板系统。在玻璃的中空层固定,不需要在玻璃外部做固定定件,使整个玻璃表面光滑,平整,延续了建筑的整体风格。
石材
石材的分割采用三角形,三角形分片有一个优点就是面于面之间能够做到平滑过渡。石材幕墙是开放式的,此空间解决了一系列的支撑、排水、防水保温问题。屋面比较平缓的面采用了防火玻璃棉保温,上面覆盖铝镁锰刚性防水板;而比较陡的面及立面,则采用阻性聚氨酯发泡保温层,上面铺粘做了阻燃性处理的防水卷材。
清水混凝土
清水混凝土是各位大师们善于使用的材料之一,底层开放式架空层以一系列曲面,斜面,曲线为元素的立柱、天花、坡道、栏板、斜墙等建筑构件组成流
动。变幻的空间具有极强的亲和力和环境艺术表现力,是联系主体建筑的纽带和沟通城市空间的桥梁。与众不同的是所有构件采用清水饰面混凝土建筑成型,并延伸指室内。清水混凝土时一种可塑性极高的材料。非常适合建造由曲线、曲面构成的建筑空间。构件一次性现浇成型,不做任何外装饰直接采用材料的自然色作为饰面。呈现清水混凝土的自然状态,辉然天成的质地,亲和力很强。
室内材料----白色人造石和GRG板材
要塑造飘逸灵动、充满梦幻意境的室内空间,选用材料是关键。实际先后选择了实体面材和GRG板去做比例为1:1的样板。实体面材是以纯亚克力为原料制成的一种人造石材料,表面光滑,强度、硬度较高,能热塑成各种大小形状的构件,大剧院观演厅采用多边形平面,首创不规则的“双手环抱形”观众席。观众厅池座两侧的升起部分和楼座挑台的交错重叠犹如双手环抱在观众厅内产生独特的行云流水一般的艺术效果。根据声学设计娶求观众厅的墙面及吊顶全采用了GRG石膏锁铸件挂板且厚度较一般常用的行云流水板的观众厅内墙。
第三篇:广州名吃及来由简介(DOC)
广州名吃及来由简介
沙河粉
简称河粉或河,正宗山水沙河粉的原产地就是在广州沙河镇,故名。是中国广东、广西、海南和港澳、东南亚一带常见的一种小吃主料,常见的煮法为炒或水煮
后配汤,例如炒牛河、上汤河粉。
沙河粉原料是大米,将米洗净后磨成粉加水制成米浆,用米浆蒸成薄粉皮、再切
成带状而成。因它是用白云山上的九龙泉水泡制的,所产的粉薄白透明,爽软韧
筋兼备,炒、泡、拌食皆宜。
2004年,广州市政府考虑将沙河粉以“广州沙河粉”之名申报“原产地域产品”
保护,从而加强对沙河粉制造业的管理。云吞面
或叫做馄饨面,是一种在中国十分普遍的食品。以煮熟的馄饨和蛋面,加入热汤
即成。
据考究,馄饨面最早在清末民初,广州的西关一带出现,相传是同治年间从湖南
传入。初期多数是由小贩肩挑着四处去卖。因为小贩通常在晚间到住宅区出售,为免滋扰坊众,叫卖时只会以小木棒敲打竹板,发出“督督”之声,故又称为“
卖督督”。后来一些成功的小贩改为在店铺内经营,经过数十年后,成为今日的
馄饨面老店。
馄饨面在行内称为“蓉”或“拥”(此时两者粤音均为 jung2“涌”)。前者据
说是“芙蓉面”的简称,后者据说是早期的馄饨面比较小,冬天时低下阶层把小
碗抱(即“拥”)在怀里,饱肚之余又可取暖,因此又称“细拥”(“细”就是
小的意思)。广式月饼
广式月饼闻名于世,最基本的还是在于它的选料和制作技艺无比精巧,其特点是
皮薄松软、油光闪闪、色泽金黄、造型美观、图案精致、花纹清晰、不易破碎、包装讲究、携带方便。广式月饼分为咸、甜两大类。月饼馅料的选材十分广博,除用芋头、莲子、杏仁、榄仁、桃仁、芝麻等果实料外,还选用咸蛋黄、叉烧、烧鹅、冬菇、冰肉、糖冬瓜、虾米、桶饼、陈皮、柠檬叶等多达二三十种原料,近年又发展到用凤梨、榴莲、香蕉等水果,甚至还使用鲍鱼、鱼翅、鳄鱼肉、瑶
柱等较名贵的原料。
“广式月饼”起源于1889年,当时城西有家糕酥馆,用莲子熬成莲蓉作酥饼的馅
料,清香可口,大受顾客欢迎。光绪年间,这家糕酥馆改名为“连香楼”,那种
莲蓉馅的饼点已定型为现时的月饼。
宣统二年,翰林学士陈太吉品尝该店月饼后大加赞赏,但觉“连香”二字不雅,建议改成“莲香”,并手书了“莲香楼”招牌,沿用至今。广州市由“莲香楼”
始,各食肆、饼家纷纷仿效生产月饼,又形成“陶陶居”、“广州酒家”、“趣
香”、“大三元”等月饼名牌,“广式月饼”逐渐闻名海内外。主要品种有:白莲蓉月、叉烧腊肠月、纯正莲蓉月、单黄白莲蓉月、单黄黄莲蓉
月、蛋黄白豆沙月、蛋黄白莲蓉月、蛋黄豆沙月、蛋黄豆蓉月、蛋黄凤梨月、蛋
黄莲蓉月、蛋黄鲜冬蓉月、蛋黄鲜椰汁月饼王、豆沙月、豆蓉月、凤梨精品月、凤梨月、贡品月、果仁芋蓉月、欢乐儿童月、黄金PIZZA月、火腿月、健康月、66、莲蓉月、玫瑰豆沙月、七星伴月、奶油椰丝月、礼品月、迷你月、栗蓉月、双黄白莲蓉月、双黄豆沙月、双黄黄莲蓉月、双黄莲蓉月、榄仁烧鸡月、水果月、eerwe、三蛋白莲蓉月、三黄莲蓉月、香槟美酒月、鲜花月、伍仁月、特大月
饼、瑶柱叉烧月、椰丝莲子月、月饼馅类原材料、云腿月饼等等。腊肠
腊肠为中国广东、香港和澳门地区常见的食品,猪肉放入用猪大肠制成的肠衣,经过压缩、脱水及晒干等程序而成。
于清朝光绪二十年(1894年),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黄圃镇一名叫王洪的粥贩,忽然想到将粥档卖剩的猪肉及猪肝,以盐、糖、酱油等腌制,并酿入肠衣,风干数天,其他人品尝后发现别有风味,于是腊肠就这样被发明。除腊肠外,广式腊味还包括腊肉、腊鸭、腊制内脏(如腊鸭胗、腊鸭肠),以至
于腊鱼、腊田鼠等多个种类。此外,还有使用多种原料的复合腊味(像是在鸭肝
中塞入肥猪肉后腊制而成的“金银润”)等。
广州市内较为出名的腊味牌子,有皇上皇、八百载、沧州腊味、金麒麟等。此四 者被称为广式腊味的“四大天王”。叉烧包
广东具代表性的点心之一。以切成小块的叉烧,加入蚝油等调味成为馅料,外面
以面粉包裹,放在蒸笼内蒸熟而成。叉烧包一般大小为直径五厘米左右,一笼通
常为三或四个。好的叉烧包采用肥瘦适中的叉烧作馅,包皮蒸熟后软滑刚好,稍
为裂开露出叉烧馅料,渗发出阵阵叉烧的香味。又有一说传统叉烧包的标准要求
是“高身雀笼型,大肚收笃,爆口而仅微微露馅”。
叉烧包是饮茶时必备的点心。叉烧包亦有急冻后放在超市出售。不过其风味与茶
楼内新鲜供应的相去颇远。
叉烧包作为其中一种最常见和最受欢迎的饮茶点心,很受小孩子欢迎,亦成为不
少坊间传说的主角。香港流传的一些传说有:叉烧包用的馅料来历不明。除了是
卖剩的叉烧以外,还可能加入其他不明物料。最广为流传的是将叉烧包中的馅料
换成人肉,这项传说后来更被拍成一部电影:八仙饭店之人肉叉烧包。蒸叉烧包时要洒上水以令包面平滑。以前的酒家没有喷水的水壶,点心工人会把 水吞入口中,然后喷到包上。因此吃叉烧包时要把最表面一层皮剥去。虾饺
虾饺是广东具代表性的点心,以一层澄面皮包着一至两只虾为主馅,份量大小多
以一口为限。传统的虾饺[1]是半月形、蜘蛛肚共有十二褶的,馅料有虾,有肉,有笋,现在流行的是独虾虾饺。优质美味的虾饺一定要皮薄而软,如果饺皮是
半透明则更佳;虾要爽口弹牙,饺内有少量汁液,全只饺要够热则为最佳。虾饺的起源地,有人指出是广州漱珠岗附近五凤乡的怡珍茶楼。最早的虾饺被称
为“五凤鲜虾饺”,诞生时间在1920-1930之间。虾饺在广东及香港,以至海外
唐人街皆可找到,粤式饮茶的茶楼、酒家。在超级市场也可找到急冻的虾饺,只
要在微波炉加热便可食用。广东烧卖
广东饮茶吃的点心中,包括有烧卖。广式烧卖一般比较小,长度不过两厘米,一
个小笼子内可以放下三至四颗。广东烧卖款式多样化,常吃的包括: 干蒸烧卖:又有虾肉烧卖,以切碎猪肉、鲜虾为主要馅料,用鲜黄色的薄皮包裹,再在烧卖上加一点蟹黄来点缀,蒸制而成。但由于成本问题,现多以蟹子取代
蟹黄,甚至使用成本更低的红萝卜茸。
牛肉烧卖:将切碎牛肉,用白色的薄皮包裹,再上面上加上一颗青豆蒸制而成。
三星烧卖:是干蒸烧卖的变相,在猪肉馅的烧卖分别放上冬菇、猪肚和虾肉。每
一笼三星烧卖只有三颗,便是放上这三种不同的烧卖各一。
鱼肉烧卖:体积较一般烧卖细小,主要馅料是碎鱼肉,用鲜黄色薄皮包裹蒸成。
通常作为街边小吃。
黄沙猪润烧卖:也是干蒸烧卖的变相,在猪肉馅料上加上猪润蒸制而成。是一种
怀旧点心,现时很少茶楼供应,只有一些老茶楼如莲香楼有售。鹌鹑蛋烧卖:馅料是碎猪肉、虾肉和鹌鹑蛋。艇仔粥
一种广东粥品。最先来自广州荔湾西关一带,原为一些水上人家用小艇(广州话
俗称“艇仔”)在荔枝湾河面经营贩售,故名“荔湾艇仔粥”,据说是由鱼生发
展过来。艇仔粥的主要配料为鱼肉、瘦肉、油条、花生、葱花,亦有加入浮皮、海蜇、牛肉、鱿鱼等。艇仔粥以粥滑软绵、芳香鲜味闻名。现在在广州、香港、澳门以至海外各地的广东粥品店,艇仔粥都是必备的食品。艇仔粥在行内术语为
“一弯”。
传统的广州人认为艇仔粥要在艇上食用,并以河水煮成的粥水才有风味,现时使
用的自来水不及从前。现时传统做法的艇仔粥已经买少见少,广州黄埔区仍有一
老人在其渔艇上以传统做法卖粥。受到环境所限,广州最后的艇仔粥已将近消失
。七十年代在广州人民南,南方大厦对出珠江边,仍然有艇仔粥吃。及第粥
又称状元及第粥,指一种粤式粥点,讲究粥底绵滑,白米粥熬到米粒全化。客人
点时,舀入小锅烧滚,加猪心、猪肝和猪粉肠,滚熟后盛碗,撒花生米,切碎油
条,伴小碟鸡蛋散上桌。猪内脏又称“杂底”,美化为“及第”,成为卖点。它
是广州西关著名粥品之一,十分鲜味可口。
由来:及第粥的名字由来版本甚多。一说“及第”一名与明代广东才子伦文叙有
关,相传伦氏幼时家中甚贫,以卖菜为生。隔壁粥贩怜其幼,惜其才,每天中午
以买菜为名,着伦文叙送一担菜至粥贩家,送完菜后,粥贩便以猪肉丸、猪粉肠、猪肝生滚的白粥招待之,权当午餐。后来伦氏高中,心念粥贩赠粥之恩,重回
故地食了一碗当年老板给他熬的那种粥。由于此粥无名,伦氏为其题名“及第”,并书一匾。“及第粥”之名,便由之传遍广州。
第二种说法则与晚清时一肉贩有关。相传此肉贩目不识丁,为记帐方便,向家附
近的塾师学了“猪肉”“猪肝”“猪粉肠”几个字。后来开科,有人撺掇肉贩去
应试,说功名全靠祖上积德。肉贩信以为真,跑去应试,在考卷上写了“猪肉”
“猪肝”“猪粉肠”几个字便把卷子上缴。恰巧应届考官是那当年教他这几字的
塾师。塾师心中好笑,心想不如让他欢喜一场,便为肉贩另作一篇文章上交。其
后肉贩高中,塾师却开始后悔,担心肉贩再来混帐,于是吩咐下一科的考官,若
见有人只在考卷上写了“猪肉”“猪肝”“猪粉肠”几字,便把卷子作废。岂料
下科考官见考卷之后,想起前科同僚之嘱,心想这之中莫不是有什么玄机,自己
也乐得卖个人情,于是便又另作一篇,让肉贩再次中举。后来肉贩上京赴考进士,沿途贪恋风光,不意竟迟到吃了闭门羹。目瞪口呆之际,一王爷经过,遗下一
个灯笼。肉贩捡起灯笼,又溜达到试场门口,门卫一看是王爷家的灯笼,心想这
人非同小可,赶忙迎进。肉贩把灯笼架于桌边,又是如此这般在考卷上写了七个
大字,交卷。看到王府灯笼的考官忙战战兢兢地代作一篇呈上,肉贩又高中。后
来有人问肉贩靠什么高中,肉贩答曰:“猪肉、猪肝、猪粉肠。”因此,后人便
把用这三种材料熬的粥叫“及第粥”。
第三种说法则说清朝时,广东林召棠中状元回乡拜祖,他每天都喜欢用猪肝、猪
腰和猪肚煮粥而食。有一天,一位退居广州的御史前来探访林召棠,刚巧林状元
正在吃粥,便问他吃的是什么粥。林状元知道老御史盼望儿子能科场高中,因此
指着那粥恭敬地回答:及第粥。御史吃过及第粥后,回到家里便命厨人依法炮制,精心熬制及第粥给儿子吃,他的儿子果然高中状元。老御史大喜过望,逢人便
讲及第粥的好处。因此,及第粥便广为流传开来。第四种说法比较接近生活实际。在猪肉行当和饮食行业中,广东人把猪的肠脏称
之为“下水”,但在菜谱上不宜直书此诨号。为了提高“下水”的地位,美食家
便给它一个雅号,名曰“及第”。其后,粥粉店也把猪内脏烹调的粥品,由“猪
杂粥”易名为“及第粥”,又称“三元及第粥”。鸡仔饼
广州特产,源于广州河南(海珠区)成珠楼所产的“小凤饼”,其历史悠久,远
近驰名。因它是成珠楼原主人伍紫垣之婢女小凤创制而得名。因人们美称“鸡”
为“凤”,而它的商标是以“小鸡”为记(“小鸡”广州人俗称“鸡仔”),故
此饼一物两称:既叫做“鸡仔饼”又叫做“小凤饼”。成珠楼以小凤饼成名,流传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小凤是伍紫垣的婢女,是顺德人。据说在清朝咸丰五年(1855年)初秋某日,主
人伍紫垣接待外地客人,碰巧主厨不在,便吩咐小凤做一款广东点心给客人食用,而家里一时亦无准备煮食材料,便到成珠楼把常年储存的惠州梅菜连同五仁饼
馅(当时正直月饼季节)搓烂,加上用糖腌过的肥猪肉,再加上精盐、香料等拌
和,用饼皮包裹,捏成丸形,稍为压扁,放入炉用慢火烤烘至脆,取出待客。客
人品尝后深觉甘、香、酥、甜、咸兼有,咸中带甜,味道独特因而大加赞赏并问
此饼何名。由于此饼是小凤巧制,主人便随口说是“小凤饼”。某一天,主人伍紫垣接待一位外地来的客人,碰巧点心师傅不在。小凤就把平时
私底下储藏起来以备充饥的饼干拿出来招待客人,不料客人吃后大加赞赏,过后
还来信称道。其实,小凤那时只不过是把平日宴客剩下的菜肴收集起来,加些梅
菜压成饼块,再请点心师傅代为烘干而已。想不到这种饼居然入口松化,十分可
口。这个意外的发现启发了伍紫垣,于是他命令点心师傅如法炮制,并将此饼取
名为“小凤饼”。
“小凤饼”被认为是梁氏的祖传,而“小凤”一名来自于其酷似小鸡的外形。在
后来成珠楼将“小鸡”注册为“小凤饼”的商标时,其意在附和将“鸡”雅称作
“凤”的民间习俗。
小凤饼成为名饼是在半个世纪之后。成珠茶楼当时因中秋月饼滞销,制饼师傅突
然想到把制月饼的原料按小凤饼的方法制作。鸡仔饼用料不下十种,糖的重量占
了三成,加上少量精盐、胡椒粉和五香粉,又掺和冰肉(肥猪肉)和榄仁,使饼
身脆化,咸中带甜,可茶可酒,受到顾客的一致好评。就这样,新品种的“成珠
小凤饼”诞生了。
小凤饼过往曾获得多个奖项。包括在20世纪20年代初,获得了“展品赛会最优等
奖”,1931年获得了“广州市国货展览会”一等奖。据说当年广播电台曾编了一
段顺口溜作宣传:“老乡老乡,几时出省城?省城最有名,成珠鸡仔饼,你去省
城最紧要买鸡仔饼。”长期以来,来自全国各地的过客都喜欢手提一盒“小凤饼
”回家,作为到过广州的标记和最珍贵的“手信”。国外华侨乃至外国游客都把
“小凤饼”视为代表中国饼食的珍品。所以,小凤饼的销售点逐渐遍及省港澳。
莲茸包
亦作莲蓉包,是广东、香港和澳门地区常见的点心,是以莲蓉为馅的蒸包。做法 是将湖南湘莲以猪油搓成莲蓉,放入糖与油搅拌成的馅,在蒸笼里蒸约十五分钟
即成。寿桃包也是莲茸包的一种。粉红色的包身就像蟠桃一样。红事以用,白事用者为寿包,色白,不盖红印。
老婆饼
又称冬蓉酥,是一款广东传统饼食,在香港、台湾亦可找到。
老婆饼呈圆形,表面是一层酥皮,里面则是冬瓜蓉,外面香脆,馅料香滑而不腻,新鲜出炉更佳。
起源:老婆饼的起源有多个传说,其中一个说法是古时一对穷苦夫妇,妻子把冬
瓜蓉作馅制成圆形饼,并由丈夫在街市售卖,大受欢迎。丈夫便将饼命名“老婆
饼”以感谢妻子。
老婆饼的由来另有一说,在从前,有个老婆因为公公生病了,家里没钱替公公治
病,所以自愿卖身为奴,深爱老婆的老公为了赎回妻子,努力研发了一种美味可
口的饼,并且靠着卖饼的钱将妻子赎回,于是,后来的人就将这种饼称为老婆饼
。另一传说则是老婆饼由广州莲香楼首创,早年莲香楼聘请了一位来自潮州的点心
师傅,他把老婆在家乡自制的冬瓜饼带给酒楼其他师傅尝试,其他师傅觉得好吃,于是莲香楼便将之改良并推出,由于这是潮州师傅的老婆制作,便把它名为“
老婆饼”。竹升面
竹升面是使用竹竿(广东人因“竿”音不吉利而改称“升”)压制的面条,多是
用鸭蛋做的全蛋面(又叫银丝面),为香港、澳门及广东地区的馄饨面的常用面条
。竹升面师傅坐在竹升一端,重复力压竹升另一端下面团,压薄后再切成面条。
肠粉
一种使用米浆作成的中国广东小吃,因其薄皮是以布拉成,所以又称布拉肠粉,或简称拉肠。由广州西关泮塘荷仙馆创制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肠粉传统以碎肉、鱼片、鲜虾仁为馅。也是广州、香港酒楼常见的点心,一般常见的以鲜虾肠粉、牛肉肠粉和叉烧肠粉为主。
白云猪手
简单的说就是卤水猪手,只是不加酱油等有色的材料。相传源于广州白云山。昔
日山上有一座寺院,有一天长老下山化缘,寺中有一个小沙弥偷偷地用瓦锅烧了
一只猪肘子。长老回来,小沙弥怕被怪责犯戒,便把肘子丢到山水里去。后来,有个樵夫发现了带回家中,用糖、盐、醋烹制,发觉食味酸甜爽口,因此制法就传开来了。白云猪手爽脆的关键在于浸水的过程:据说是因为白云山水含丰富矿物质,故至今当地的白云猪手仍然采用山上的水炮制。
第四篇: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简介
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硕士学位
核心提示:香港理工大学颁发硕士学位:·获国家及国际承认 国家教育部项目批准书编号:MOE33HK1A20000117O 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
作为廿一世纪全球酒店及旅游教育的卓越典范,香港理工大学(理大)酒店及旅游业管理
香港理工大学颁发硕士学位:·获国家及国际承认
国家教育部项目批准书编号:MOE33HK1A20000117O
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
作为廿一世纪全球酒店及旅游教育的卓越典范,香港理工大学(理大)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将致力带领全球酒店及旅游教育的未来发展。
2009年,根据国际权威专业期刊《酒店及旅游研究学刊》(Journal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Research)刊登的分析排名,学院在发表研究论文方面,全球位列第二。
学院60位教职人员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着重教学创新与研究,令学员得以追随国际知名的学者学习、接触国际最前沿教育以及研究成果。
2011年,理大的教学及研究酒店唯港荟正式启用,强化了学院的人才培育工作,以满足香港、区内以至全球酒店及旅游业界对专业人才的殷切需求。唯港荟体现了全新的综合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平台,培养他们的创业精神,创意思维及创新能力。酒店由理大全资拥有,亦是学院的延伸部分,它实践了大学「凝聚智慧实践创意」的精神,亦见证了学院在旅游教育方面的卓越成就。
课程特色
专为国内酒店及旅游业人士而设,旨在通过引进国际和香港先进的酒店及旅游业管理知识和教材,辅以国内的实践经验,来培养二十一世纪中国酒店及旅游管理的领导人才。 理大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世界知名,在发表研究文献方面全球排名第二位。学院获选定为世界旅游组织(UNWTO)全球网络的认可教育及培训中心之一。学院同时亦是世界旅游组织教育指导委员会的委员。
依托世界一流的香港理工大学和浙江大学。
国内首批正式通过国家教育部复核的中外合作办学课程。
授课方式Mode of Study
每门科目上课时间为42小时,另加考试3小时
contact hours per subject plus a 3-hour exam 集中授课,平均每2个月连续上6天课
Intensive block teaching mode 纯学分制: 完成31 学分
Must complete 31 credits 中、英双语授课或双语教材
English and Chinese teaching and materials
Duration of study: 2 years, maximum 6 years
入学条件Entrance Requirements 大学本科学位
Bachelor’s degree or equivalent 现正任职酒店及旅游业
课程可于2年修毕,最长不得超过6年
Currently working in the hospitality industry or related field 不少于一年的相关工作经验
At least one year of industry work experience
* 持有大专文凭或其它同等学历,在酒店及旅游业具有多年工作经验者亦可申请 * Those with a higher diploma or equivalent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s who have extensive work experience in the hotel or tourism industry may also be considered. 申请者不需参加全国统考,但需通过课程委员会组织的入学面试
Applicants do not have to take any national examination but must be interviewed by the Programme Committee for admission.奖学金Scholarship
学生研究论文如获亚太区研究生论坛会议接受发表,香港理工大学每年将资助13400 2641
电邮E-mail: hmabel@polyu.edu.hk
传真Fax : 852-2356 1390
网址Website: 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香港海防博物馆 简介及工作纸
香港海防博物館
簡介及工作紙
博物館的前身是舊鯉魚門炮台,是百多年前香港最具規模的防禦工事,亦是1941年香港保衛戰的一個重要戰場。今天,炮台已改建為博物館,保存和展示香港六百年的海防歷史。
鯉魚門堡壘是鯉魚門炮台的核心防禦工事,是英軍在1887年所建。堡壘內有十八間地下室,有通道相連,原用作英軍營房、彈藥庫、炮彈裝配室和煤倉。堡壘中央的露天廣場是士兵集散的地方。修復後的堡壘,裝配了現代化的博物館設備,展示香港自明清兩代、英治時期、抗日戰爭以至回歸以後的海防歷史。除了文字及圖片說明外,還展出四百多件歷史文物,再配合多媒體視聽節目,使參觀者對香港海防歷史有進一步的認識。
長期展覽廳
一號展廳:導言
二號展廳(第一組):明代海防(1368-1643)
三號展廳(第二組):清代海防(1644-1911)四號展廳(第三組):第一次鴉片戰爭(1839-1842)
五號展廳(第四組):英治時期(1841-1860)
六號展廳(第五組):英治時期(1861-1941)
七號展廳(第六組):英治時期(1861-1941)
八號展廳(第七組):日軍侵港(1941)九號展廳(第八組):日佔時期(1941-1945)
十號展廳(第九組):義勇軍團(1854-1995)
十一號展廳(第十組):香港駐軍(1997)
中央廣場(第一組):電腦互動節目
堡壘上層:海防武器劇場
堡壘上層:戰爭的代價
請選擇一個展廳¸然後回答下列問題: 1.簡介展廳(200字)2.選出三件最特別的展品並解釋原因。3.照片五張 4.每組交一份
海防博物館是建築在一個古蹟上¸它的設計有什麼特色?請寫出三項。
古蹟徑
在附圖上找出下列地方
1.六英吋隱沒式後裝大炮
2.鯉魚門渡口炮台
3.壕溝
4.中央炮台
5.西炮台
6.西溝堡
7.南溝堡及北溝堡 8.火藥庫 9.儲水庫及儲油室 10.布倫南魚雷發射站12.軍車及大炮展覽場
13.軍營殘蹟
彈藥儲存室
11. 如何可使海防博物館更加吸引西方遊客?請作出三個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