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货币战争》感想
关于《货币战争》的一点点感想
黄妍洁
1204010028
当我看到《货币战争》的时候,就被它“奇幻”的情节所吸引,抛开专业知识来说,这的确是一本好书,它以通俗易懂的言语让读者了解复杂的经济学。
本书主要是以叙述历史(类似小说)的方式来描写各种经济事件的,这虽然让读者感觉通俗易懂,并富有趣味,但它却存在很多问题。我曾经研读过很多经济学书籍,例如曼昆和萨米尔森的经济学原理(经济学的基石),从它们三者对比之下可以说《货币战争》只是略微触及了经济学的一点皮毛,没有触及根本,而且书中有很多事例和数据并不符合实际,大多是作者及其团队的臆断。
简而言之,本书有好有坏,就好像我们英语作文中常用到的经典句子“every coin has two side.”接下来我先为大家介绍一下《货币战争》好的一面。
《货币战争》以简单有趣的写作风格为我们介绍了世界经济的另一面,通过本书,我更加真实的认识到钱的险恶,书中大量列举了一些历史事件,比如说二战,林肯被刺,97亚洲金融危机,一战,美联储成立等事件。作者以这些事实为我们剖析它背后的经济原因。
17世纪的欧洲,战争成为所有国家面临的最严峻的考验。每一个欧洲国家都面临着其他国家的战争威胁,而军队的建设和战争的军费开支,都必须从民间筹得。而在16世纪打一场战争需要几百万英镑,到17世纪末则需要几千万英镑,而在拿破仑战争末期,开支就要达到上亿英镑。当时最繁荣的国家都无法靠平时正常的收入来应付这一时期的战争开支,于是国家就开始借款打仗了,如何筹得战争款项成为英国王室最头疼的问题。
从1688年起,英国逐步建立君主立宪制。从此,国王借了国民的钱也必须归还。尽管当时伦敦的民间借款非常活跃,但他们仍然不愿意借款给王室,因为有两点担心:一是王室赖账不还,二是王室打了败仗,自己将血本无归,那么这个就促使了英国银行的诞生。在短短的11天内,英格兰银行就为政府筹借到120万英镑,极大支持了英国在欧洲大陆的军事活动,但为了避免英国王室滥用这笔资金,同时建立起银行的信任体系。英国当时的对手法国,无论从国土面积还是国家经济实力,都比英国要强大,为什么英国在战争中总能获胜,就是因为法国财政在筹集军费中遇到了困难,而英国的军费非常充足。因此当时的欧洲就有一句名言:“战争中,获胜的一方往往拥有最后的一块金币。”
英格兰银行开始发行纸币——英镑。但那时的英镑还不能算是真正的货币。1816年,英国通过了《金本位制法案》,从法律的形式承认了黄金作为货币的本位来发行纸币,金本位的确立,英国经济贸易的迅猛发展,世界货币进入了英镑时代。1821年,英国正式确立了金本位制,金本位的确立,加上英国在当时经济贸易的迅猛发展,很快也确立了英镑的霸主地位,世界货币进入了英镑世纪。
英镑在金本位制度下占据霸主地位将近100年之后,也面临一些瓶颈,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更是导致了金本位制度的崩溃,也导致了英镑走向衰落,这场战争使得英国变成了一个债务国,只能通过举借外债解决财政困难和贸易逆差。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日不落帝国”经济出现衰退,英镑的强势地位也遭到质疑。英镑的主角地位不得不让给挟二战余威而来的美元。
而中国正在日益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全世界都把目光对准中国。当今社会,人民币不断升值,外资不断流入中国,正如八十年代的日本,金融领域发展迅速。中国新一代的战略思想家们,必须具有宽广的全球视角和深远的历史纵深感,才能形成长远和实际的国
家战略。中国现在正面临不断升值的人民币,必须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新兴产业,建立一个“蓄水池”,把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引进股市,防止金融泡沫化。未来的货币格局,人民币要成为世界最主要的货币需要漫长的过程。中国的政策占很大优势,国际上的政治地位也不断上升,但中国经济相对于发达国家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应该不断改进军事能力和文化传播领域方面。中国应吸取日元推行国际化失败的教训,做出正确的决策,保证人民币稳定的发展,中国经济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需要更多的智慧伴随着经济的发展。
我想这就是《货币战争》的唯一优点即粗略了解经济历史事件。
但是,《货币战争》却存在很多错误,很多事情都是作者及幕后团队的臆断,这好比中国的野史,看看就好了,不能当真。比如说书中一直所提到的美联储(Federal Reserve system),作者在这似乎偷换了一个概念,FRS买入国债并持有,并以此为抵押发行货币,而政府用其税收来偿还国债,因此如果美联储真的是私有的话,那么私有银行就能自由地套取了纳税人的钱,从金本位制度来说,货币的发行是直接受到黄金或者白银的产量的影响,而不是国债。
另外,本书存在着一个重大的缺陷,一个根本的理论错误。货币本身就是由政府信用支撑的,在正常情况下,没有任何政府会愚蠢地滥发货币,没有政府会把货币发行权给予私人,而本书却大力向我们倡导一个概念,美国大力发行货币以应对金融危机,这根本就是个错误。本书说,金币或者和黄金挂钩的货币都会因为黄金的流入而受到影响,但实际上这是难以维持的。其次关于法币,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法币由中央银行发行,而按照本书的观点,法币又作为税收支付给央行,按照这样的说法就是说央行如果是私有的话就等于获得了税收权。美国会把税收权给私人吗?本书就像是一些人物传记,作者有意把罗斯柴尔德神话,就像一个小丑喊着:看哪,他有50万亿美元!但没有自己经考证过的论据。全书华丽的纸张下,一页书能有多少内容,一页多不过4000个字,有多少价值,看过的人心里都知道而学过金融的都知道,货币的循环会产生派生效应,也就是说一个家族不可能操纵全世界货币。书中形容罗斯柴尔德家族操控过去数百年全球政局时,断言该家族在1850年有60亿美元资金,以每年6%回报计算,该家族今天已有50万亿美元,但作者仅是以复息计算,并无实证佐证。按照该复息计算,货币战争推出翌年,该家族财富又增长了3万亿美元,约相当于中国该年的国民生产总值。而40年后,该家族一年的财富增长更高达28万亿元,较美、日、中、德、法于2009年国民生产总值的总和还要高,宋鸿兵的说法被指哗众取巧。
这本书中还有很多常识性的错误,例如说美联储是一间私人中央银行,但联储局的私人银行成员其实没有任何发言权,最高决策机构是由7名成员组成的董事会,这些人都是美国总统任命的,而且任命者不能与任何私人银行存在利益冲突。[来源请求]不过书中指出,虽然董事会成员的确由美国总统任命,但董事会却未有真正的决策权力,真正的决策权力被一个由势力及影响力极大的银行家组成的“联邦咨询委员会”所拥有。
再让我们来看利用货币发行权恶意发动恶性通货膨胀的问题。这个问题通俗地说,就是开足马力印钱然后自己花,这样人家那些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就因为这些凭空冒出来的钱和他们抢购商品导致的物价上涨,变得不值钱了。作者认为,私有银行通过债务货币能掌握货币发行权,然后大量发行货币来造成恶性通货膨胀,损害人民利益,夺取人民财产。还是用美国的例子来说,这里的问题首先是,美联储拥有货币发行权,美国国会拥有发债权(这也是拜作者所赐,我才知道的)。那么,美国国会不批准发行国债或是限制国债的发行规模,那美联储哪来的“借条”来发钱呢?虽然美联储(作者认为是它实际上私有的)仍然可以通过降低利率,降低存款准备金来增大货币的发行量,但国债这个总阀门还是控制在美国国会,也就是美国人民手中啊,这又能与让货币发行权由国家直接控制有多大区别呢?而作者的另一个观点:私有银行有发动恶性通货膨胀为自己的牟利的主观意图,国家却没有。这一点,也是不太对的。我们都知道债务货币的创造源头就是国家发行的国债,私有银行是不可能用其他债券作抵押来发钱(可以想象一下拿着银行用自来水公司的打给他们的借条来发行人民币时我们会有什么感受)。所以货币发行量的绝对控制权实际上只有国家才能够掌握,因此也只有国家才有能力制造滥发钞票导致的恶性通货膨胀。而就算真的让一家私有银行来完全控制货币发行权,又能怎么样呢?那就等于所有的人都知道是谁在印钞票自己花,谁在占大家的便宜。怎么能做到作者反复引用的列宁语录中说的“一百万人中也不见得能有一个人看得出问题的根源”的隐蔽性呢?事实上,列宁的话里已经给了我们对这个问题最好的答案,他一开头就说“颠覆资本主义制度最好的办法就是使其货币贬值”。我党在总结国民党失败的教训时,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国 民党在国统区制造的恶性通货膨胀使得国 统区的国民彻底对其丧失信心。这也是建国后即便我国政府面临抗美援朝和国内建设的巨大资金缺口,在无法借债的情况下(向资本主义借是不可能的,而社会主义国家又都不富裕;而对内的国债因为国统时期已经臭名昭著了,发了也没人会买),也情愿加税搞配给制而不肯多发钱的原因——老一辈革命家都清楚,这是要亡国的啊。所以说,阻止货币发行者滥发货币的原因并不是主观的善恶,而是滥发货币造成后果必然是发行机构在国民的反对声浪中毁灭。对国家如此,对私有银行也是如此。因此也就不存在货币发行权在私人银行里就必然是不安全或在政府手里就必然是安全的这一问题。
第二篇:货币战争感想
《货币战争》读后感
《货币战争》是由宋鸿兵编著,该书立足于自英格兰银行成立以来300年间的西方近代史与金融发展史,通过揭示大量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再现了国际金融集团及其代言人在世界金融史上翻云覆雨的过程,通过分析统治世界的精英俱乐部如何通过煽动政治事件、诱发经济危机,控制世界财富的流向与分配,旨在告诫逐步开放的中国金融市场警惕潜在的金融打击,为迎接一场“不流血”的战争做好准备。
读了《货币战争》的第一章,我感觉这书像是一本小说,写了关于一个“大道无形”的世界首富,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历史。书中开头的一句话我很喜欢:“只要我能控制一个国家的货币发行,我不在乎谁制订法律。”——梅耶·罗斯柴尔德。的确,当一个家族掌握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那这个家族才是当之无愧的真正的统治者,才掌握了这个国家。志得意满的内森毫不掩饰他征服了大英帝国的骄傲:“我不在乎什么样的英格兰傀儡被放在王位上来统治这个庞大的日不落帝国。谁控制着大英帝国的货币供应,谁就控制了大英帝国,而这个人就是我!” 从这可以看出:货币的重要性。国家的货币发行必须牢牢的控制在政府、人民的手中,千万不能让国际银行家操纵国家的货币发行,意即私人控制国有银行。私有制造成的是社会人沦落为单个的人,在私有制中,人们往往为了自己的利益,异化排除他人,把人们变成贫穷的、利己的单独的个体。当私人控制了国有银行,他们为了使自己的钱袋饱满,可以随意的制造通货膨胀,然后在通过通货紧缩掠夺人民的财富。所以,当私人控制了国有银行之后,人民将会处于真正的水深火热之中。就比如在书中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在我看来,在中国,是不可能发生这种事的,因为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当私人控制了货币的发行,那将人民置于何地?
一个伟大的工业国家被信用系统牢牢地控制着,这个信用系统高度地集中。这个国家的发展和我们所有的(经济)活动完全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美联储:私有的中央银行
我们共和国的真正威胁是这个看不见的政府,它就像一只巨大的章鱼,用它无数黏稠的触角紧紧裹挟着我们的城市、州和国家。这只章鱼的头是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集团和一小撮被称为国际银行家的具有极大能量的金融寡头,他们实际上操纵着美国政府来满足他们自己的私欲。
通过控制货币供应来控制政府,这样使剥削一个国家的公民和资源变得更加容易。这就是为什么这些大家族从这个国家诞生之初就竭尽全力来使权力(他们将我们的“领导者”玩弄于股掌之间)和财富(他们通过美联储的货币发行来汲取社会财富)高度集中。
在《货币战争》一书中多次讲到了金钱对权力的重要性,金钱能对一个国家的政治产生重大影响。而林肯、杰克逊等总统被刺杀也归于银行、货币的影响。这我个人觉得与历史事实有点差距,还有待商榷。
而对于银行家而言,战争是天大的喜讯。因为和平时期缓慢折旧的各种昂贵设施和物品,会在战争中顷刻之间灰飞烟灭,交战各方会不惜一切代价去取得胜利,到战争结束时,政府无论输赢都将深深地陷入银行的债务陷阱之中。,国际银行家另一个赚大钱的手段就是制造经济衰退。首先是扩大信贷,将泡沫吹起来,等人民的财富大量投入投机狂潮后,然后猛抽银根,制造经济衰退与资产暴跌。当优质资产价格暴跌到正常价格的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时,他们再出手以超级低廉的价格收购,这在国际银行家们的术语中叫做“剪羊毛”。当私有中央银行成立后,“剪羊毛”行动的力度和范围都达到了史无前例的程度。在此书中塑造了一群自私自利,为了敛财不择手段的银行家。我认为作者有些夸大其词了。
除此之外,个人认为《货币战争》对我们中国的发展还是有一些可以借鉴,深思的地方。今天的中国,正以惊人的速度,将自己变成全球经济举足轻重的一部分。一系列的经济数据和迹象都表明,庞大的中国经济航母,已经起程。中国在今后的发展,更应该谨慎,找准自己发展的方向。
徐小红
10806621
财管102
第三篇:货币战争
《货币战争》读后感
作为一名经济学类的大一新生,在众多的书目中选取了《货币战争》一书,由于对经济学理论只有浅显的了解,我仅简单地浏览了该书系第一部的大致内容。
作者宋鸿兵,1968年出生于四川,1990年毕业于东北大学自动控制系;1994年赴美留学,主修信息工程和教育学,获美利坚大学(American University)硕士学位。长期关注和研究美国历史和世界金融史。1996年后在美国媒体游说公司、医疗业、电信业、信息安全、联邦政府和著名金融机构供职。2002年开始先后担任美国最大的非银行类金融机构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的高级咨询顾问,主要从事房地产贷款自动审核系统设计、金融衍生工具的税务计算分析、MBS(资产抵押债券)的风险评估等方面的工作
《货币战争》从历史的角度梳理了世界金融寡头的形成、发展的历史,追述了世界金融寡头的世界历次重大经济、政治、社会运动中的角色以及给社会经济造成的破坏,证明了金融资本的逐利的本质,分析了金融资本利用货币发行权制造通货膨胀剥夺广大民众财富的种种手法。使人感到震撼,对世界金融发展历史有了深刻的理解。
国际银行家通过种种手段在美国和欧洲等国确立中央银行制度,从而控制美国及其他国家经济。为了得到一个好收成,通货膨胀是最不为人民所发觉的手段。经济学理论中提到,通货膨胀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的、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一定时期内通货膨胀可以增加一部分需求,从而刺激生产,出现经济的虚假繁荣,但通过增发货币所增加的需求不是真正的需求,没有相应的商品保证,不能根本解决生产和需要的矛盾。高通货膨胀率不仅会打乱经济秩序,而且会危害社会安定。
国际银行家施展他们的绝技,先使劲发放信贷,把泡沫吹起来,让人民和其他行业拼命创造财富,然后猛踩信贷刹车,使得大量企业和和人民破产。当看到收获的季节到了,国际银行家和他们在美国的代理人携手再度收紧信贷,造成了“1857年恐慌”。“金钱没有祖国,金融家不知道何为爱国和高尚,他们的唯一目的就是获利”,这是书中多次提到的拿破仑的一句话,美国的南北战争,从根本上看,是国际金融势力及其代理人与美国 政府激烈争夺美国国家货币发行权和货币政策的利益之争。在南北战争 前后的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双方在美国中央银行系统的建立这个金融制高点上进行反复的殊死搏斗,前后共有7位美国总统因此被刺杀,多位 国会议员丧命。直至1913年,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系统的成立,最终标志着国际银行家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作者利用历史的分析,说明了亚洲金融危机与上世纪日本经济低迷、衰退的金融之迷,重点分析世界金融资本操作手法,并提出中国面临的危险。姑且不论其中是否存在阴谋论的影子, 但不得不说本书提供了另一种角度来看世界金融格局。1945年,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成立。在历史课本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宗旨是稳定国际货币体系,主要任务是稳定国际汇率,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在货币问题上促进国际合作,对国际收支出现暂时困难的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又称世界银行(WB),成立初期的宗旨是致力于战后欧洲经济复兴,后来则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而在作者的书中揭露了国际银行家“帮助”发展中国家进行“全球化”的附加条件,即私有化。更准确地说是“贿赂化”,借此以便于接下来让受援国继续服用资本市场自由化,市场定价,缩减贫困策略——自由贸易的三服药。这四服药是国际银行家为所有国家列的同一类药方。通过资本市场自由化紧缩银根,将利率提高到30%、50%、80%的荒谬程度,从而摧毁房地产价值,破坏工业生产能力,吸干社会多年积累的财富。当半死不活的受灾国被IMF拖到这步田地时,IMF又提出对食品、饮用水和天然气等老百姓日常必需的产品大幅提价,引发大量的市民示威甚至暴动。利用市场定价
引起社会骚乱和市民暴动,而这种“社会动荡”恰好使资金四散逃跑,留下一片极其低廉的资产等待着早已垂涎的国际银行家的吞噬。回到现在,当我们正在为很多国家的救市而庆幸和期盼时,可有多少美国人、中国人和其他国家人知道真正的原因呢?这才是问题的可怕之处!我们以为“自由公正”的西方权威新闻媒体会报道一切真相,原来真相是大量的事实被国际银行家有意的“过滤”掉了。
除此之外,给读者留下最深印象的, 我想应该是作者对恢复金本位的强烈愿望。虽然我对经济理论知之甚少, 但是仍觉得如果真的恢复金本位, 那么货币政策将失去弹性。完全依赖于黄金的供求情况, 我想这样并不利于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 其次, 由于全球黄金资产与金融总资产来比只是其中一个小部分, 实行金本位将彻底挤掉所有金融“泡沫”, 那会造成银根紧缩, 全球经济很可能将因此缺血而衰退。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利用自己的低廉的劳动力和引进外资,成为了世界制造地,外汇储备一路飙升,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不断增大,而在近几年中国的股市与房市也是异常火暴,国际资本“热钱”在中国两市场上的推波助澜,使中国面临被世界金融寡头“剪羊毛”的危险。如果无法应对由国际银行家们幕后策动的“金融战争”,中国崛起就是水中花、镜中月,再美好的梦想都没有实现的可能。作者宋鸿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到,中国可能是国际银行家们实现其统治世界梦想的“最后一个需要攻克的堡垒”,因此他坚信,国际银行家对于中国的金融打击不是会不会的问题,而是什么时间和以什么手段发难的问题。他们可能采取的的战略战术和打击日本的有着很大的相似性,首先是制造中国的超级资产泡沫,中国的经济在他们的“帮助下”,将会有几年的极度繁荣时期,类似于1985年到1990年的日本。然后他们将痛下杀手,实施“远程非接触式”的金融核打击,打垮世界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将国际和国内资金吓得四散奔逃。最后再以跳楼价收购中国的核心资产,并对中国经济进行“彻底解体”,完成统一世界过程中的最艰难的一步。当然,要想经济上“肢解”中国,“民主化”是一个必要的前提条件。没有共产党这个孙悟空,中国人民的唐僧肉吃起来就顺当多了。
中国现在处于社会发展升级的矛盾多发期,在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变革时期,中国应该充分解放思想,抛弃任何阻挡中国赢得这次历史机遇的思想禁锢,确立中国未来的发展模式,迎接战略拐点。如果出现金融上的波动,后果很难想象。这必须需要人们反思,找出相关的对策。作者还提到,通过政府已经采取的一系列强有力的经济振兴计划,中国社会将迅速建立起坚实的信心基础,从而使中国经济能够稳定健康地持续增长,并对世界金融市场的平稳贡献力量。中华文明也必将在即将到来的“战略拐点”上勃然而兴。
结合当前标普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国际分析人士普遍指出,美国丧失“3A”评级的时间点非常糟糕——正值市场信心脆弱之际,将再次引发世界对美债危机的担忧。不过宋鸿兵却认为,短期的影响并没有那么糟糕。“标普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是对美国国会两党分阶段上调上限的不满意和对未来美国财政赤字的警告。”宋鸿兵认为,未必会对美国有太大影响,也不意味着美国融资成本会上升。“持有美元的人不投资美国国债其实是没有出路的”,因为美元作为全球基准货币的地位仍未改变。一切都在按宋鸿兵在《货币战争》中预想的那样发展。8月3日起,瑞士和日本相继出手干预汇市,防止本国货币被动升值。而此前,由于美元持续走软威胁到出口,韩国、新加坡、巴西等都采取了汇市干预措施,不少分析人士认为一场新的货币战争已经悄然打响,美元体系迟早要崩溃。
1932年的总统大选在一片经济萧条的肃杀之中拉开了序幕,1300万的失业人口、25%的失
1928年以来经济政策的猛烈抨击,以及对胡佛总统与华尔街银行家势力的紧密关系的严厉指责,胡佛总统保持了耐人寻味的沉默,但是他在自己的备忘录中这样记录了他的真实想法:在回应罗斯福对我应该为(1929年的)投机风潮负责的声明时,我思忖再三,不知道是否应该把美联储1925年到1928年在欧洲势力的影响下故意实施通货膨胀政策的事情曝光,我当时是反对这种政策的胡佛总统的确有些冤枉,他虽然贵为美国总统,但是对经济政策和货币政策却没有太大的影响力。由于政府没有货币发行权,如果私人拥有的纽约美联储银行不配合,任何政策都是空谈。
作者利用历史的分析,说明了亚洲金融危机与上世纪日本经济低迷、衰退的金融之迷,重点分析世界金融资本操作手法,并提出中国面临的危险。姑且不论其中是否存在阴谋论的影子, 但不得不说本书提供了另一种角度来看世界金融格局。除此之外,作者对恢复金本位有着强烈愿望,由于全球黄金资产与金融总资产来比只是其中一个小部分, 实行金本位将彻底挤掉所有金融“泡沫”, 那会造成银根紧缩, 全球经济很可能将因此缺血而衰退。
第四篇:货币战争
《货币战争》读后感
近来读了宋鸿兵先生的《货币战争》,颇有感慨,又由于我对金融不太了解,所以通过查找资料结合自己感慨的方式,写出如下文章。
该书立足于自英格兰银行成立以来300年间的西方近代史与金融发展史,通过揭示大量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再现了国际金融集团及其代言人在世界金融史上翻云覆雨的过程,通过分析统治世界的精英俱乐部如何通过煽动政治事件、诱发经济危机,控制世界财富的流向与分配,旨在告诫逐步开放的中国金融市场警惕潜在的金融打击,为迎接一场“不流血”的战争做好准备。以下是我从书中提炼出来的观点。
我认为的本书的最核心观点是:国家的货币发行必须牢牢的控制在政府、人民的手中,千万不能让国际银行家操纵国家的货币发行,意即私人控制国有银行。
为什么不让私人控制国有银行?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私有制造成的是社会人沦落为单个的人,在私有制中,人们往往为了自己的利益,异化排除他人,把人们变成贫穷的、利己的单独的个体。当私人控制了国有银行,他们为了使自己的钱袋饱满,可以随意的制造通货膨胀,然后在通过通货紧缩掠夺人民的财富。所以,当私人控制了国有银行之后,人民将会处于真正的水深火热之中。
其次,资本主义是名副其实的“从头到脚,全身每个毛孔都流着血的人”。这句话援引《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的观点,资本家只是充当了资本的操作手,完成“资本再生出资本”的任务罢了。他们这一生所做的就只有获取更多的资本,向劳动人民榨取更多的利润。他们坚信“钱能生钱”,并“以金钱获得的多少来衡量一个人的能力与价值有多少”。由此看来,当银行家们想要夺取一个国家的货币发行权时,他们便会不惜一切代价去夺取,甚至是发动战争。所以,我们国家要在这一方面做出警惕!
对于债务货币体系,作者有两个核心的指责——
一个是经济学方面的指责:“债务与货币死锁在一起,其逻辑的必然结果就是债务永远增加,直到债务货币遭人彻底抛弃或者其利息重负压垮自身经济发展…从本质上看,储备金制度和债务货币体系是长期通货膨胀的元凶。”
另一个是社会公平方面的指责:“人民未来的税收不应被抵押,更不应该抵押给私有的中央银行…美元的发行量越大,(美国)人民的利息负担就越重,而且世世代代永远无法还清。”
虽然我无法评论这两个观点,但我认为这是作者思想和文笔的体现,就个人而言非常喜欢。
但是,在这种环境下对于中国的应对方法,我并不赞同作者所提出的所谓“高筑墙”的策略。今天的世界已经不再是可以靠城墙高筑就可以固若金汤的世界,在产业和市场逐步全球化的浪潮下,全球的资本市场和金融体系正在疾速融合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体。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我们必须学会在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竞合的、交互的国家大环境中建立起一个健全、强大的中国资本市场,同时培养出一批具有全球视野和全球影响力的金融业航母。只有这样,中
国才能获得真正的、持久的、能够不断自我循环和自我加强的金融安全。
第五篇:货币战争
《货币战争》读后感
今年寒假,我读了《货币战争》这本书。我对于作者的许多观点都非常感兴趣。
《货币战争》是一本引起很大轰动并广受争议的书。其核心思想便是阴谋论,书里描述了世界经济被罗斯柴尔德家族控制,这些银行家导致了美国独立战争、美国1929的经济危机、两次世界大战,甚至控制了战争的惨烈程度。
本书首先讲了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兴起,英国、法兰西、德国、奥地利、意大利等国家银行体系的建立,这一阶段主要讲了这些欧洲国家王室贵族和罗斯柴尔德家族相勾结,从而形成了庞大的家族金融体系,也就是所谓的“现代”银行体系的诞生。
第二部分讲了美国总统和国际银行家的百年战争,剖析了美国独立战争、南北战争爆发的更深层次根源,美国总统被刺杀的幕后金融斗争的背景和分析。最终国际金融家终于取得了美国的货币发行权,成立了美联储这个私有的中央银行。而且逐步废除了美元的金本位和银本位,从而将美元变成了想发多少就发多少的法币。
第三部分讲了一战、二战的真正幕后根源。并详细地介绍了1929年全世界经济大衰退的原因:国际金融家为自己谋取巨额暴利的“剪羊毛”行动。
第四部分介绍了几大财团操控石油价格获取石油美圆,操控各种国际组织,掠夺第三世界国家的资源和财富。并介绍了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全过程—又一次的被国际金融家“剪羊毛”。
第五部分重点介绍怎样防范被“剪羊毛”,以及债务美元的死穴-黄金。
世界上除了中国以外的几个极少数国家的政府才有发行货币的权力,像美欧等西方世界的政府都没有发行货币的权力,这是我之前不了解的,美、欧国家的中央银行都是私有的,以美国为例,正是由于私有的中央银行体系,政府需要发行货币则必须将美国公民未来的税收抵押给美联署,向其贷款,而为此要支付庞大的利息。美联署要做的只是印钞票,再坐收利息。而债劵是代表美国经济的未来收益,实际上是在透支着美国人民未来的财富,在这一过程中赚钱的是那些银行家-国际金融大鳄们,他们获得了政府向其支付的巨额利息,目前美国总债务已高达44万亿美元,这是一个天文数字!相当于每个美国公民身上都平摊15万美元。
作者书中深刻地剖析,世界实际上掌控在这些极少数的所谓“精英”或金融大鳄手中,他们的实际目的是想要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一个符合他们利益的统一的金融体系,这样全世界劳动人民所创造的利益就源源不断地流向了他们的口袋。
《货币战争》一书主要写历史。但是,它轻率地改写了人们早已广为接受的世界近代史,尤其是美国历史。书中,美国革命不再是北美各殖民地联合起来摆脱英国统治,争取政治独立与经济自由的斗争,而是为了所谓“货币发行权”;南北战争不是因为是否废留奴隶制所引起的尖锐冲突,而是“国际银行家”的操纵结果。
《货币战争》一书主要写金融。由于文笔流畅,且引述了许多历史典故、传说、轶事、名人语录等,它引人入胜,勾起了一般读者对枯燥金融问题的兴趣,这是该书的一个贡献。但遗憾的是,该书对许多经济历史事件或人物的描述缪误甚多,断章取义、牵强附会、言过其实,或根本就是妄加猜测、肆意定论,给读者提供了错误的信息,并有可能误导政策制定者。
《货币战争》逼真地重现了欧美银行垄断家族对世界近代历史演变的重大而又鲜为人知的影响力。该书以全新的视角审视了当今中国金融开放所面临的潜在风险,为维护中国的货币安全提供了新的思路。中国是世界崛起的金融大国,人民币的发行权在我国政府,保持购买力相对稳定,历经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取得飞速、迅猛的发展。美国政府一直施压想人民币升值,那样不但导致我国出口产品的成本增加,竞争力减弱,同时,相应以美元结算的外汇储备也将大大缩水。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我国政府对世界庄严承诺人民币不贬值。随着我国金融系统的开放,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已经悄然打响,而货币战争却是比战争更可怕的战争,1985年~1990年,国际银行家联手通过对日本的金融绞杀,先是迫使日元升值,再制造金融泡沫,关键时使出“日经指数认沽权证”这一量身定做的金融核弹,导致日本金融彻底战败,使得日本经济此后陷入长达十几年的衰退,以至于就财富的损失而言,与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的后果相当!前车之鉴,必须时刻保持防备,股市的飞涨、房价的虚高…..不排除国外资金的恶意炒作,在美元、英镑、日元、欧元竞争世界货币的同时,如何保值我国的外汇储备,合理的规避风险,如何保持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的竞争力,就必须以强大的国力和财力为后盾,防人之心不可无,时刻警惕国际银行家的幕后黑手,既为保持、保值我国人民的辛劳汗水所得物质财富,同时也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而我们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也应该多多掌握经济,金融方面的相关知识。因为即使我们将来不从事有关经济方向的工作,我们也仍然生活在这个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经济社会中。当变化来临时,我们能够抓住机遇,更好的发展。当困难来临时,我们能理智面对,从容的规避风险。这对于我们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是再好不过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