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接续产业优化经济结构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

时间:2019-05-15 12:24: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发展接续产业优化经济结构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发展接续产业优化经济结构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

第一篇:发展接续产业优化经济结构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

党的十六大明确“支持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新阶段立足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实际,科学分析国内外形势,做出的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重大战略决策。从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及**市近几年的情况来看,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拓展发展空间,大力发展接续产业,优化经济结构。

一、发展接续产业是解决资源型城市发展问题的必然选择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油田原主产区资源枯竭,原油产量递减,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增长。其后,随着吐哈油田的开发建设和石油企业内部改制重组,油田企业大办三产,导致地方政府为服务油田而建,依赖油田生存的30多户市属工商企业纷纷破产倒闭,近7000名企业职工下岗失业,**地方工业经济体系被完全打破,工业经济总量迅速下降。1998年,全市工业利税总额、产值、增加值分别为454万元、24135万元、7280万元,比1996年分别下降了48.7%、16.4%、46.1%。“十五”以来,随着青西油田的大规模开发,虽然带动全市经济每年以23.2%的速度增长,但地方工业增速较慢,比“八五”增幅低26.5个百分点,远低于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工业发展的严酷事实告诉我们,只有培育和发展接续产业,才能实现资源型城市的持续稳定发展。一是拉长接续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在一定程度上延长资源型产业的周期和寿命。二是利用高新技术,发展新兴工业,实现资源型城市的优势转换和经济的持续发展。三是从资源导向型战略逐步转变为市场导向型战略,立足于现有的资源状况、区位条件、技术实力和投资环境,通过培育和发展新兴接续产业,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战略重组,调整产业结构,逐步形成多元产业支撑的新格局,由单一资源优势向多元综合经济优势转变。

二、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的基本思路

早规划,早动手,对资源型城市避免“矿竭城衰”、发展接续产业至关重要。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围绕油田兴建的市属工商企业大量破产倒闭后,我们把发展石化以外的非油产业,特别是农副产品加工、矿产品加工、风电、水电等清洁能源、电冶、建筑建材加工等产业提上了议事日程。近年来,尽管**油田产量逐年回升,但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必然规律使油田地方形成共识,把注意力集中到发展接续产业上来,并进行了积极探索,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步形成,区域经济对石化产业拉动的依赖性开始弱化。

第一,调整发展思路,把握发展机遇。首先要牢牢抓住**油田加快发展的机遇。青西油田大规模深度开发及成品油和原油管道工程的启动实施,将迅速增加**油田的原油产量和加工量,到2005年,原油产量可达100万吨,2012年达到200万吨,原油炼化加工量到2012年将翻一番,达到450万吨。这样就为继续加强地企联系,不断延伸石化产业链,进一步巩固**油田在**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奠定了基础。其次,要牢牢抓住市政府驻地迁址的机遇。**市政府驻地迁址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迁址工程在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的同时,也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牢牢把握这种机遇,立足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以开放促开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繁荣稳定老市区,加快建设新市区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契机。第三,要充分挖掘利用自身特色优势。丰富的资源优势和极富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为新型产业和后续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大力发展风电、水电、光电,将使**成为一个新型的能源产业区;石油、煤炭、有色金属等矿产品的开发加工将使**的电冶小区不断发展壮大;15万亩的优质饲草、10万亩的啤酒大麦、6万亩的棉花、5万亩的酒花优质农产品种植基地,为特色产业的发展和农副产品龙头加工企业的做大做强提供了保障。除此之外,**特有的战略性经济区位优势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及国家西部大开发相关政策的实施,也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牢牢把握的历史机遇。

第二,紧抓第一要务,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具体要侧重实施五大战略。一是大开发战略。通过对油田的开发,风电、水电、光电的开发,矿产品和农副产品的开发,依托优势资源,开发特色产业,培育后续主导产业。二是大调整战略。通过兴建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区、电冶工业区、石化工业区、风电工业区等,调整地方工业布局,增强产业聚集和辐射带动能力,使全市工业逐步向园区化、产业化方向迈进。三是龙头聚集战略。立足**的“亿元现象”,扶强扶壮莫高麦芽、拓璞酒花浸膏、大业草王、洁源风电、疏勒河水电、干法水泥等一批投资上亿元的企业,组建电力、矿业、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等企业集团,争取上市融资,促进工业经济整体上规模、上水平。同时,培育名牌产品,实施品牌战略,用3—5年时间,争创2—3个全省名品和全国名牌。四是科技创新战略。充分挖掘利用**油田、四0四厂等中央、省属企业的科技、人才、信息、设施优势,组建技术开发中心,建立区域经济范围内资源、技术、人才、信息合理流动和共享运行机制,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提高新产品的研发水平和科技含量。五是大流通战略。围绕市政府驻地迁址和**油田生活基地搬迁,积极调整商贸流通结构,把新市区(**镇)建成嘉峪关至新疆哈密之间的区域物流中心,发挥中心城市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的辐射带动功能,建设大市场,实现大流通,推动大发展。

第四,创新经济格局,积蓄发展后劲。据最新的勘探表明,自青西至花海盆地多处地段显示出良好的油气结构,该地段成为具有工业规模开采价值油田的前景非常乐观。通过我们的资源详查,**境内包括石油在内的矿产资源较为丰富。正在被开发利用的风、光、水及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将为**今后的发展开创新的领域。要保持全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就必须结合**市矿产资源状况和开发利用现状,进一步搞好替代产业和后续资源的开发利用,使其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社会富裕的不竭源泉。在做好青西油气田的勘探开发的同时,积极勘探开发其它自然资源及其对应产业,走高效开发、纵深开发、立体开发的路子。同时,围绕特色资源优势,发展新型产业,积极储备、论证一大批符合**实际和国家产业政策的产业项目,通过招商引资加快开发建设,扩大经济总量,优化产业结构,增加财政收入。积极开发旅游业和服务业,多业并举,多元发展,构建**经济的新框架,培育经济增长的新亮点,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三、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要争取国家的支持

首先,通过在产业布局上予以倾斜,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给予项目支持。资源型城市实现经济转型,离不开新的产业项目的支撑。国家在计划和宏观决策时,应适当放宽对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方面的政策限制,给予更多的支持,特别是对经济转型有较强牵动作用的产业项目列入重点项目盘子,在国债资金、资源配置以及其它配套政策上给予支持,在资源型城市优先布局一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如水利、交通、生态环境建设、城市基础设施等项目。

第二,通过建立补偿机制,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给予资金扶持。资源型城市和企业在实施转型发展中,面临着就业和再就业、社会保障、生态环境恢复等诸多问题,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这是资源型城市和企业力不能及的,应该得到国家财力和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国家应通过建立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专项基金,建立对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企业的补偿机制。对资源枯竭或衰退性产业转产而发展起来的接续产业,应考虑给予减免税收、低息或贴息信贷、加快折旧等政策支持。在国债投放、国家政策性贷款、国家金融信贷应适度向资源型城市倾斜。在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过程中,国家可适当放宽在直接利用外资和境外融资方面的限制。

第三,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企业办社会负担。资源型城市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中央财政可通过转移支付形式加大对资源型城市社保试点的支持,并在科教文卫和环保等方面,加大对资源型城市转移支付规模。同时,国家应对资源型国有大企业研究制定减负政策,以帮助企业解脱办社会的重负。

**作为西北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近年来,在如何实现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上已经做了大量有效的探索和尝试,鉴于目前国家已将**列入全国60个典型资源型城市之一,今后我们的主攻目标就是要争取国家将**列为第一批重点扶持的资源型城市,从而得到国家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实现资源型城市的成功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第二篇:发展接续产业优化经济结构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六大明确“支持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这是党中央、xx在新世纪、新阶段立足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实际,科学分析国内外形势,做出的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重大战略决策。从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及xx市近几年的情况来看,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拓展发展空间,大力发展接续产业,优化经济结构。

一、发展接续产业是解决资源型城市发展问题的必然选择

xx是中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1938年开始开发建设,1955年依托油矿设立了xx市。1958年,为更好地保障、服务油田生产建设,原xx县政府由地处农业绿洲中心位置的xx镇迁至油矿所在地,市县合并,政企合一,升为地级建制。1961年,xx市与xx石油管理局分设、政企分开至今。半个多世纪以来,作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xx市、特别是xx油田历史性的承担了全国石油工业三大四出(大学校、大试验田、大科学研究院,出经验、出人才、出产品、出技术)的重任,先后向全国兄弟油田培养输送职工近12万人,支援各类设备4000多台(套),生产原油2800多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90多亿元,累计上缴国家利税120亿元。随着xx油田的迅速发展,xx地方经济亦得到了较快发展,~年,全市GDp总量实现37.5亿元,其中近65%是油田开采及相关产业拉动的结果,财政收入完成1.2亿元,25.5%来自石油企业。近年来,尽管青西油田开发使xx油田实现了二度辉煌,但由于资源的约束和矿业城市普遍存在的结构性矛盾,使xx这个老工业城市面临严峻的挑战。主要是:一是产业结构单一,轻重工业的比例不协调,~年,全市轻、重工业比例为4.4:95.6,工业结构过于重型化;二是企业规模失衡,大型企业平均规模高于全省水平,中小型企业平均规模大大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中央、省属企业与地方中小企业发展关联度不高,对地方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三是产品结构不合理,初级产品比重和轻工产品中农副产品加工比重大于工业制成品和非农产品加工比重;四是产业层次差异大,大部分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属原材料初级加工,传统工业依然占据主导地位,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高新技术产业严重不足;五是生产成本不断增大,经过60多年开采的xx油田,现在油层埋藏深,地质结构复杂,开采的技术控制难度高,实际开采成本不断增加。xx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说明,培育和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已经成为资源型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最紧迫的任务。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xx油田原主产区资源枯竭,原油产量递减,影响了xx经济的持续增长。其后,随着吐哈油田的开发建设和石油企业内部改制重组,油田企业大办三产,导致地方政府为服务油田而建,依赖油田生存的30多户市属工商企业纷纷破产倒闭,近7000名企业职工下岗失业,xx地方工业经济体系被完全打破,工业经济总量迅速下降。1998年,全市工业利税总额、产值、增加值分别为454万元、24135万元、7280万元,比1996年分别下降了48.7%、16.4%、46.1%。“十五”以来,随着青西油田的大规模开发,虽然带动全市经济每年以23.2%的速度增长,但地方工业增速较慢,比“八五”增幅低26.5个百分点,远低于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xx工业发展的严酷事实告诉我们,只有培育和发展接续产业,才能实现资源型城市的持续稳定发展。一是拉长接续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在一定程度上延长资源型产业的周期和寿命。二是利用高新技术,发展新兴工业,实现资源型城市的优势转换和经济的持续发展。三是从资源导向型战略逐步转变为市场导向型战略,立足于现有的资源状况、区位条件、技术实力和投资环境,通过培育和发展新兴接续产业,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战略重组,调整产业结构,逐步形成多元产业支撑的新格局,由单一资源优势向多元综合经济优势转变。

xx油田开采及相关产业创造了3.6万个就业岗位,占全市城镇在职职工总数的61.7%。目前,待安置的下岗职工、买断工龄人员有11000人,城镇每年新增需安置就业的劳动力近1300人,然而全市每年提供的就业岗位只有300个左右,就业需求多和岗位少的矛盾非常突出。xx市~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为2739美元,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各种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有很大差距。只有发展接续产业,加快经济发展,才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的基本思路

早规划,早动手,对资源型城市避免“矿竭城衰”、发展接续产业至关重要。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围绕油田兴建的市属工商企业大量破产倒闭后,我们把发展石化以外的非油产业,特别是农副产品加工、矿产品加工、风电、水电等清洁能源、电冶、建筑建材加工等产业提上了议事日程。近年来,尽管xx油田产量逐年回升,但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必然规律使油田地方形成共识,把注意力集中到发展接续产业上来,并进行了积极探索,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步形成,区域经济对石化产业拉动的依赖性开始弱化。

今后xx市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生态立市、科教兴市、工业强市”的根本要求,实施“结构调整、开放带动、地企合作”的发展战略,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紧紧抓住国家支持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的重要机遇期,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科技进步为动力,以稳定石化产业、构筑多元产业格局为重点,加快发展接续产业,率先走上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到2010年,基本形成多元支撑的经济发展格局,率先建成小康社会;2020年,完成由资源型向综合型城市转变,初步建成现代化生态城市。结合xx实际,遵循市场原则,我们要在继续加大石油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尽可能延长油田稳产期的同时,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调整发展思路,把握发展机遇。首先要牢牢抓住xx油田加快发展的机遇。青西油田大规模深度开发及成品油和原油管道工程的启动实施,将迅速增加xx油田的原油产量和加工量,到~年,原油产量可达100万吨,2010年达到200万

吨,原油炼化加工量到2010年将翻一番,达到450万吨。这样就为继续加强地企联系,不断延伸石化产业链,进一步巩固xx油田在xx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奠定了基础。其次,要牢牢抓住市政府驻地迁址的机遇。xx市政府驻地迁址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迁址工程在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的同时,也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牢牢把握这种机遇,立足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以开放促开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繁荣稳定老市区,加快建设新市区是xx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契机。第三,要充分挖掘利用自身特色优势。丰富的资源优势和极富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为新型产业和后续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大力发展风电、水电、光电,将使xx成为一个新型的能源产业区;石油、煤炭、有色金属等矿产品的开发加工将使xx的电冶小区不断发展壮大;15万亩的优质饲草、10万亩的啤酒大麦、6万亩的棉花、5万亩的酒花优质农产品种植基地,为特色产业的发展和农副产品龙头加工企业的做大做强提供了保障。除此之外,xx特有的战略性经济区位优势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及国家西部大开发相关政策的实施,也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牢牢把握的历史机遇。

第二,紧抓第一要务,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具体要侧重实施五大战略。一是大开发战略。通过对油田的开发,风电、水电、光电的开发,矿产品和农副产品的开发,依托优势资源,开发特色产业,培育后续主导产业。二是大调整战略。通过兴建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区、电冶工业区、石化工业区、风电工业区等,调整地方工业布局,增强产业聚集和辐射带动能力,使全市工业逐步向园区化、产业化方向迈进。三是龙头聚集战略。立足xx的“亿元现象”,扶强扶壮莫高麦芽、拓璞酒花浸膏、大业草王、洁源风电、疏勒河水电、干法水泥等一批投资上亿元的企业,组建电力、矿业、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等企业集团,争取上市融资,促进工业经济整体上规模、上水平。同时,培育名牌产品,实施品牌战略,用3—5年时间,争创2—3个全省名品和全国名牌。四是科技创新战略。充分挖掘利用xx油田、四0四厂等中央、省属企业的科技、人才、信息、设施优势,组建技术开发中心,建立区域经济范围内资源、技术、人才、信息合理流动和共享运行机制,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提高新产品的研发水平和科技含量。五是大流通战略。围绕市政府驻地迁址和xx油田生活基地搬迁,积极调整商贸流通结构,把新市区(xx镇)建成嘉峪关至新疆哈密之间的区域物流中心,发挥中心城市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的辐射带动功能,建设大市场,实现大流通,推动大发展。

第三,立足城市区位优势,优化城市布局结构。坚持“双轮驱动,两翼发展”的思路,积极实施市政府驻地迁址工程,优化城市布局结构。xx市政府驻地迁址已于~年上半年经xx、民政部和省、市逐级批准,~年10月正式启动,现已完成了市委、人大、政协三大机关及大部分党群部门的搬迁工作,计划今明两年完成政府机关和部门的搬迁工作。今后2—3年,市上将在现有基础上,在国家和省、市的大力支持下,通过争取国债、招商引资、银行融资、社会筹资、企业上市等多种渠道筹措资金,陆续实施58个城市基础设施项目,逐步将新市区建成生态环境优美、城市功能齐全、服务功能配套、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的新型生态工业城市,实现县域经济与酒嘉经济带和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的对接,使其成为丝绸之路西端的一个新亮点。

第四,创新经济格局,积蓄发展后劲。据最新的勘探表明,自青西至花海盆地多处地段显示出良好的油气结构,该地段成为具有工业规模开采价值油田的前景非常乐观。通过我们的资源详查,xx境内包括石油在内的矿产资源较为丰富。正在被开发利用的风、光、水及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将为xx今后的发展开创新的领域。要保持全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就必须结合xx市矿产资源状况和开发利用现状,进一步搞好替代产业和后续资源的开发利用,使其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社会富裕的不竭源泉。在做好青西油气田的勘探开发的同时,积极勘探开发其它自然资源及其对应产业,走高效开发、纵深开发、立体开发的路子。同时,围绕特色资源优势,发展新型产业,积极储备、论证一大批符合xx实际和国家产业政策的产业项目,通过招商引资加快开发建设,扩大经济总量,优化产业结构,增加财政收入。积极开发旅游业和服务业,多业并举,多元发展,构建xx经济的新框架,培育经济增长的新亮点,保持xx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三、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要争取国家的支持

首先,通过在产业布局上予以倾斜,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给予项目支持。资源型城市实现经济转型,离不开新的产业项目的支撑。国家在计划和宏观决策时,应适当放宽对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方面的政策限制,给予更多的支持,特别是对经济转型有较强牵动作用的产业项目列入重点项目盘子,在国债资金、资源配置以及其它配套政策上给予支持,在资源型城市优先布局一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如水利、交通、生态环境建设、城市基础设施等项目。

第二,通过建立补偿机制,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给予资金扶持。资源型城市和企业在实施转型发展中,面临着就业和再就业、社会保障、生态环境恢复等诸多问题,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这是资源型城市和企业力不能及的,应该得到国家财力和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国家应通过建立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专项基金,建立对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企业的补偿机制。对资源枯竭或衰退性产业转产而发展起来的接续产业,应考虑给予减免税收、低息或贴息信贷、加快折旧等政策支持。在国债投放、国家政策性贷款、国家金融信贷应适度向资源型城市倾斜。在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过程中,国家可适当放宽在直接利用外资和境外融资方面的限制。

第三,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企业办社会负担。资源型城市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中央财政可通过转移支付形式加大对资源型城市社保试点的支持,并在科教文卫和环保等方面,加大对资源型城市转移支付规模。同时,国家应对资源型国有大企业研究制定减负政策,以帮助企业解脱办社会的重负。

xx作为西北典型的资源型城

市,近年来,在如何实现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上已经做了大量有效的探索和尝试,鉴于目前国家已将xx列入全国60个典型资源型城市之一,今后我们的主攻目标就是要争取国家将xx列为第一批重点扶持的资源型城市,从而得到国家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实现资源型城市的成功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第三篇: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唐山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

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唐山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对策研究

唐建

2013-1-7 9:31:43来源:《内蒙古水利》2012年第2期

摘 要:文章从产业结构调整和健全水资源管理法规制度等两个方面,探讨了唐山市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

关键词:水资源,转型,产业结构调整,水资源管理

唐山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长期以来,煤炭、钢铁、水泥等重工业的粗放型发展使得多种资源几近枯竭。面对这一严峻的现实,近年来,唐山市正按照胡锦涛总书记2006年7月视察唐山时提出的“科学发展示范区”的要求,以曹妃甸工业区为龙头积极探索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科学发展之路。

资源型城市转型是资源型城市在资源濒临枯竭的情况下必须做出的选择,同时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资源,同时又是重要的战略性资源,是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标志之一。

城市转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对水资源的消耗不会马上就降下来,随着以曹妃甸工业区为龙头的沿海经济隆起带的快速崛起,唐山市尤其是南部沿海地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据《唐山市水资源综合规划》预测,到2010年、2020年用水缺口分别达到2.77亿m3、4.32亿m3。唐山市位于华北干旱地区,是全国严重缺水的城市之一,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380 m3,不足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6,在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过程中,如何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显得尤为重要。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水资源高消耗状况的改变,根本在于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型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核心。目前唐山正在以曹妃甸工业区为龙头,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培育精品钢材、装备制造、化工、高新技术、环保、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七大产业链。

1.1 压缩传统高耗水重工业所占比重,大力推进高科技含量的产业发展

在工业内部水资源短缺时,资源配置将流向单位产出需水量较小的部门。因此,水资源有从钢铁、造纸、水泥等重工行业向机械、电子等技术密集型行业转移的趋势,以降低工业系统平均单位产出取水量。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工业用水下降一般都伴随着重工业的缩减,对于重工业较为强大的国家,重工业的缩减可以看作工业用水减少的转折标志。一般来说,在工业化中期,工业结构与用水量会随着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工业结构过渡而呈现上升、延滞、下降的变化态势。因此,从长远来看,工业用水量的最终下降,关键在于进行工业结构调整。近年来,唐山市严格限制高耗水工业项目上马,加快钢铁、造纸、水泥等高耗水行业结构调整,推进钢铁企业整合重组,淘汰落后产能,优化提升工艺装备水平,延伸产业链条,实现节能减排,淘汰污染严重、能耗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低的小水泥、小造纸、小化工、小钢铁等落后产能,按规定对淘汰类、限制类生产装备用水实行差别水价政策。重点发展精品钢材、装备制造、化工、高新技术、环保等科技含量高的产业,虽然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用水量还会呈现增长的态势,但随着工业结构调整的深入,用水量会慢慢地降下来。

1.2 继续进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积极推广节水灌溉

农业一直是唐山市的用水大户,农业用水量占全市总用水量的比重始终保持在70%左右。2006年,唐山地区农业用水占全市用水量的69.2%,因此,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农业用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继续坚定不移地进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进一步扩大玉米、棉花等低耗水型作物种植面积,减少水稻、小麦等高耗水型作物的种植面积。1991年,唐山市水稻的播种面积为9.64万hm2,2006年下降为5.24万hm2,下降幅度为45.7%;小麦的播种面积由16.76万hm2下降为11.82万hm2,下降了29.5%;玉米的播种面积则由23.44万hm2上升为2.28万hm2,上升了12.1%;棉花的播种面积由2.25万hm2提高到3.28万hm2,上升了45.6%。种植结构调整使得农业用水量逐渐下降,但产值却逐渐增长。

其次,要积极推广节水灌溉。唐山市的部分灌区渠道管网老化失修,工程配套较差,节水技术落后,仍然存在严重的大水漫灌现象,现状年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49,灌溉水定额偏大,水资源浪费严重,水资源利用率低下。鉴于此,应当加强渠道管网改造,有效防止输水渗漏;地下水灌区要因地制宜推广管灌、滴灌、微灌等先进节水灌溉技术,配备计量设施,不断扩大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努力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1.3 高度重视中水的再利用

中水是指污水经适当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指标,满足某种使用要求,可以进行有益使用的水,可以实现灌溉、洗涤、环卫、造景等非饮用功能,是国际

上公认的“城市第二水源”。有关资料显示,如果每天使用10 000 m3的中水,一年下来就相当于建设了一座400万m3的水库。中水回用是实现污水资源化的有效途径。污水经再生利用和资源化,既可以大大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又能减轻排污对水环境造成的污染,还可以带来非常可观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从2005年上半年开始,唐山市排水公司向唐山钢铁公司正式提供中水,陆续实现了钢铁企业、发电企业、园林绿化、道路喷洒、中水水源热泵等多元化的用水结构,到2010年1月,已与8家工业企业签订合同,实现连续供水的已达到5家。除提供工业水外,景观用中水达1 290万t,绿化用中水达10万t,中水供应已经由示范性转入规模化、集中化发展。

在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过程中,唐山市坚持循环经济理念,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突出抓好节能降耗减排工作,把资源高效利用、循环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贯彻到开发建设的全过程。首钢京唐钢铁厂、电动汽车城、中国石油渤海湾生产支持基地、华电临港重工装备制造等一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注重中水再利用的项目陆续在曹妃甸建设,完善配套的循环产业集群雏形基本形成。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的法规和制度,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1 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相应的法规与制度,提高用水的科学管理水平

实施计划用水管理,用水单位要制定节水措施,严格按照下达的计划指标用水,落实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制度;严格落实取水许可证制度;地下水的开采要遵循合理开采浅层地下水、限制开采深层地下水的原则。

2.2 健全水资源补偿制度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应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建立水资源补偿制度就是利用市场机制配置水资源。水利部(1999年)发布的《水利产业政策实施细则》指出,要“建立保护水资源、恢复生态环境的经济补偿机制”。通过建立水资源补偿制度,利用经济手段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体现社会公平和谐,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水资源补偿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合理提高水价,使水资源价格反映其真实价值,从而达到减少浪费、促进节约的目的。只有通过建立合理的污水补偿政策,提高排污收费标准,才能以经济手段对企事业单位的排污行为施加影响,从而促使其主动节水、治水,保护水资源及生态环境。

在统一管理的前提下,建立三个补偿机制:谁耗费水量谁补偿、谁污染水质谁补偿、谁破坏水生态环境谁补偿。同时,利用补偿建立三个恢复机制:保证水量的供需平衡、保证水质达到需求标准、保证水环境与生态达到要求,同时认真落实《水法》、《水污染防治法》、《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河北省水资源管理条例》等相关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的法律法规,提高全社会水资源保护的意识,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唐山市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基础和保障,同时资源型城市转型是唐山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途径。

作者简介:唐建(1973-),工程师,从事水库管理工作。

第四篇:保护与发展并重实现野生动物资源可持续利用

保护与发展并重实现野生动物资源可持续利用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地球是动物和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好似一驾遨游太空的宇宙飞船,人类与许多动物共处在这个生态环境中。我在百度中查找这次论文的模板及相关文献时,无意中发现一部电影——《地球公民》,是美国一部关于动物的纪录片,影片描述了动物的残忍现状,我现在才发现人类是多么的无知和残忍!保护动物迫在眉睫,人类在许许多多的地方对动物造成了无法弥补的伤害。

一、野生动物的现状

野生动物是自然界中的一种资源,与煤、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相比,它具有再生性。只要合理、有计划地利用,资源将不会枯竭。但野生动物资源的可利用性同样有一定的限度,一旦超过这个限度,资源将会枯竭,甚至会彻底绝灭。现在,生物多样性正受到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威胁。生存问题已从人类的范畴扩展到地球上相互依存的所有物种。野生动物受到破坏,遭到灭绝或濒临灭绝人为的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动物栖息地的破坏:我们知道,沼泽、水域、草地和森林都是地球上维持生命最重要的自然生态环境。尤其是森林,繁衍生息着多种多样的野生动物。但由于栖息地的破坏,使得大量野生动物无处栖身,种类数急剧下降,有的濒临灭绝。滥捕乱杀野生动物是人类干扰野生动物,使其遭受破坏的最直接原因:一些野生动物的皮张价格不断上涨,餐桌上追求山珍海味,刺激了一些人猎捕野生动物的愿望。

环境污染对野生动物的生态带来了严重的威胁:由于人类大量使用农药,农药进入到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当中,残留的农药通过食物链在野生动物中积累下来。轻者影响野生动物的繁殖能力,重者会造成野生动物的大量死亡。我国各大城市长期使用化学药剂来防治园林虫害,已使城市鸟类锐减。海上石油的开采,工业废油的漏海,飘浮在海面上的油脂鸟类羽毛粘着后,就会失去飞翔能力而死亡。

过度开发:许多野生动物因被做为“皮可穿、毛可用、肉可食、器官可入药”的开发利用对象而遭灭顶之灾。象的牙、犀的角、虎的皮、熊的胆、鸟的羽、海龟的蛋、海豹的油、藏羚羊的绒……更多更多的是野生动物的肉,无不成为人类待价而沽的商品。人类正在为了满足自己的边际利益,而去剥夺野生动物的生命。对野生物种的商业性获取,往往结果是“商业性灭绝”。

盲目引种 :人类盲目引种对濒危、稀有脊椎动物的威胁程度达19%,对岛屿物种则是致命的。人们引进猫鼬是为了对付以前错误引入的鼠类,不料,却将岛上不会飞的秧鸡吃绝了。

二、动物保护的意义

众所周知,我们人和动物是生活在大自然这个有机联系的世界里面,人和动物相互影响,保护动物不仅仅不是为动物能更好的生存,更是为我们人类谋利益,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贡献。具体说来,保护动物的意义有一下几点。经济效益

人类猎取、饲养、宰杀动物的主要驱动力是经济效益。在一般情况下,保护动物需要资金的投入,但是如果保护和经营得法,也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据统计,加拿大全国84%以上的人参加与野生动物有关的娱乐活动,国家因此每年收入8亿美元。

社会效益

所有的动物跟我们一样,能够感知痛苦,感知饥渴、酷热、寒冷,它们有自己开心的时候,也喜欢玩耍,当它们受阻的时候会感觉沮丧。当我们在动物园的时候看猴子,它在动物园笼子里来回不停地走的时候,你不要以为它是在锻炼身体,其实那个时候它是极度沮丧,因为它被关在笼子里,它很痛苦,但是它们又无法表达自己的痛苦,我们称之为“呆板行为”来表达它们的愤怒。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平衡

动物保护的任务之一是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丰富多彩的大自然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在遗传学家看来,大自然是丰富的基因库,保护各种动物就是保护各种基因。了解各种基因的组成和功能,有助于人类从更深层次上认识自然、认识自身。保护动物也是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内容,生态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应受到充分的重视。在不久的将来,保护森林的生态系统,会成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当务之急。

三、动物保护的措施

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三个水平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主要有: 1.就地保护,即建立自然保护区,为动物创造一个舒适且无干扰的生存环境。2.迁地保护,如建立遗传资源种质库、植物基因库,以及野生动物园和植物园及水族馆等。3.制定必要的法规,对生物多样性造成重大损失的活动进行打击和控制。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全球共同的大事,最主要的是要行动,这必须所有缔约国广泛合作,积极行动,制定必要的法规,对生物多样性造成重大损失的活动进行打击和控制,对濒临灭绝的物种、破坏严重的生态系统和遗传资源实行有效的保护和抢救。

四、野生动物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关系

1.野生动物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这两者的关系,用一句话来讲就是:保护野生动物,可持续利用是目的也是出路。

2.由于世界经济的不平衡,未来人类将仍然依赖野生动物作为自然资源。保护野生动物,任重道远。人们的共识是在保证物种生存的前提下,可持续地利用野生动物资源。而只有持可续利用,才是保护野生动物的出路。

五、实例分析:

黑龙江省迎春森工国有林区野生动物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对策

1.分布于黑龙江省迎春森工国有林区拥有野生动物资源:6目15科50种兽类、17目42科198种鸟类、3目4科16种爬行类和2目6科12种两栖类

2.全林区仅12种主要经济野生动物的直接经济价值为1027.4万元。若考虑全林区各种野生动物的经济、生态、社会价值的话,其总价值将会是这个数字的几千倍,甚至更高。

3.面对如此巨大的经济价值,如何利用是一个问题。其保护与利用对策为:

1、将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管理与可持续利用纳入天然林保护工程、林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

2、加强野生动物栖息生境的保护管理。

3、制定全林区野生动物资源可持续收获量,建立健全野生动物有偿利用和补偿制度。

4、大力开展经济野生动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工作。

5、进一步提高全林区各级主管部门决策层和参谋层对野生动物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认识,并通过广泛地宣传教育。

第五篇:我国典型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可持续发1

我国典型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009-8-14

摘要:从我国首批确定的12个资源枯竭型城市中选取了9个地级城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相关指标的核算,测度了资源枯竭型城市在产业结构调整、环境污染治理、居民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等方面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的差距,并据此提出了资源枯竭性城市在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应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

资源型城市(包括资源型地区)是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类型。资源型城市的主要生产活动是开采与开发自然资源,在这个过程中,城市所辖地域内的矿产资源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其蕴藏量会逐渐递减,森林等可再生资源如果利用不合理(如开采速度远大于资源再生速度)也会递减甚至难以恢复。当资源递减到一定程度,资源型城市就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

2008年3月17日,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振兴东北办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首批资源枯竭城市名单的通知》,共有12个资源型城市进入首批资源枯竭城市名单,分别是阜新、伊春、辽源、萍乡、焦作、石嘴山、白山、盘锦、白银、大冶、个旧和大兴安岭。本文主要将这12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地区)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应采取的应对措施。鉴于统计指标的一致性考量,本文只选取了12个典型资源枯竭型城市中的9个地级城市(阜新、伊春、辽源、萍乡、焦作、石嘴山、白山、盘锦、白银)作为研究对象。旨在对典型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应采取的对策。

一、典型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长期以来,作为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应地,资源型城市为我国的工业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能源和资本积累,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推动了整体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然而,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部分资源型城市资源与能源濒临枯竭,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经济发展速度减缓,出现了许多经济和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拉大了资源枯竭型城市和其他城市之间的差距,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因此,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当前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不可忽视的问题之一。

(一)产业结构失衡。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升级换代是客观规律,正是依靠这种不断更新的机制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然而资源枯竭型城市最初大都定位于国家能源、原材料基地进行发展,产业结构严重失衡,升级换代困难重重,经济发展随着资源逐渐枯竭而呈现出后劲不足的趋势。

由于资源枯竭型城市最初建立起来的都是以资源开发及初级原材料加工输出为主的产业结构体系,主导产业单一,而且整个产业比例和结构严重失调,第一产业基础薄弱,第二产业比重偏大,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同时,这类城市一般多以资源开发形成传统产业,并形成了一条关联度高、依赖性强的产业链,随着时间推移,传统主导产业趋于老化,产业链随之衰落,而新兴主导产业缺乏或发育很差,导致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困难。

1997—2006年10年间,我国整体产业结构逐渐向合理化方向转变,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在第二产业保持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了第三产业的逐步扩张。从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看,从18.29:47.54:34.17演变为11.34:46.68:39.98,从业人员结构,从49.90:23.70:26.40演变为42.62:25.16:32.22。

反观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共同的特点是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畸高,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最高的辽宁盘锦,1997年和2006年都保持在80%以上,就业比重也接近60%,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97年,9个城市中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有8个高于全国比例,其中有7个城市第二产业产值在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中超过50%;就业结构上,9个城市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都高于全国水平,最高的黑龙江伊春市甚至高达72.20%。及至2006年,这一状况也没有得到改善,g个城市中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仍有7个高于全国水平;就业结构上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例亦都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准,最高的甘肃白银高达71.52%。这些城市的第二产业无论是产值比重还是从业人员比例大都高于50%,第二产业比重畸高。由此可见,这些城市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第二产业的扩张,同时第一产业逐渐萎缩,第三产业发展缓慢。

由于资源枯竭型城市长期以来没有通过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改造进行经济的纵深发展,实现产业链的多元扩展,经济发展也呈现出了明显的发展缓慢和后劲不足的趋势。9个典型资源枯竭型城市近5年来,虽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都呈现出增长的趋势,但是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一直处于较低水平。2002年和2003年,全国人均GDP分别为9398元、10 542元,而9个典型资源枯竭型城市中只有盘锦一个城市高于这个水平,2002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最低的城市阜新仅为4420元,还达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2004—2006年,焦作和石嘴山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逐渐接近并超过了全国人均GDP的值,但是整体看来,9个典型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仍然处于全国较低水平,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二)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节能减排任重道远

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结构单一,不仅导致城市经济发展潜力不足,还伴随着城市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众所周知,第二产业对资源和能源的依赖性最强,而且对环境的污染最严重。长久以来,资源枯竭型城市由于长期忽视环境的综合治理与保护,这些城市污染严重,生态环境十分恶劣,甚至开始影响当地居民的生存和发展。例如:煤炭城市阜新的沉陷面积已达101.4平方公里,已有2.7万座房屋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影响7.8万居民。2006年与全国指标平均水平相比较,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环境恶化严重,环境治理力度不大,工业废物利用率不高,环境治理力度太小,节能减排任重而道远。

1、生态环境恶化严重。从工业“三废”排放状况来看,2006年,全国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0.70%,而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只有盘锦、萍乡和焦作等达到了这个水平,而其他城市都低于这一水准,甘肃白银市工业废水达标率最低,只有64.45%。废气排放方面,2006年全国每平方公里二氧化硫排放量仅为2.33吨,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中只有森工城市白山和煤炭城市伊春低于这一标准,其他7个城市则远远高于这一标准,尤其是河南焦作和宁夏石嘴山,每平方公里二氧化硫排放量高达28.73吨和24.52吨,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2倍和11倍。再看工业烟尘排放状况,2006年,全国每平方公里工业烟尘的排放量为0.9吨,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中只有黑龙江伊春和甘肃白银不高于这个比例,指标最高的河南焦作,每平方公里烟尘排放量达到12.36吨,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14倍。

2.工业废物利用率不高。从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来看,2006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60.2%,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中,有4个城市低于这一标准,最低的吉林白山,工业废物综合利用率仅为24.16%,仅为全国水平的40%。

3.环境治理力度太小。从环境治理投资方面来看,2006年,全国环境治理投资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22%,而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中有5个城市都低于这一水平。其中尤以江西萍乡最低,该城市环境治理投资总额仅占到地区生产总值的0.26%,是全国水平的1/5左右。

(三)民生问题突出。人力资源匮乏

资源型城市在历史上通常是先有企业,后有政府,企业在建矿(企)初期就承担建城和其他的社会职能,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讲,资源型企业的兴衰决定了资源型城市经济的兴衰。近年来,由于资源和能源的枯竭以及市场需求变化和企业减员增效等原因,资源枯竭型城市中资源型企业生产经营难以为继,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和职工薪酬水平都出现大幅萎缩,下岗失业人员剧增,再加上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民生问题面临严峻的局面。

2002—2006年间,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工资水平虽然都呈现出明显的上涨趋势,但是与同期全国城市职工年平均工资水平相比,都处于较低的水平。随着资源开采枯竭,主导产业衰落,2002—2006年,9个典型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年平均工资水平全部低于全国城市平均水平。2002—2006年,数据最接近全国城市平均水平的宁夏石嘴山其职工年平均工资分别为11384.42元/人、12112.25元/人、13923.71元/人、15929.49元/人和18998.87元/人,与同期全国城市平均水平相比,分别为全国城市平均水平的91.2%、86.5%、86.4%、86.8%和89.5%,维持在90%上下。而最低的黑龙江伊春则分别为全国城市平均水平的42.9%、42.3%、38.5%、34.9%和34.8%,仅维持在全国城市平均水平的40%左右。

除此之外,由于资源枯竭型城市原本作为经济支柱的资源开采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员工的文化程度和技术水平要求不高,从业人员大部分属于简单劳动者,文化程度低,知识结构单一,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比较差,人力资本本身积累很低。再加上资源枯竭型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人力资本投资认识不够,缺乏强有力的财政支持,城市科研、教育发展落后。这些因素综合导致资源枯竭型城市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面临巨大的人才缺口,人力资源匮乏,无法顺利实现产业转型和结构优化升级。

人力资本是资源枯竭型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是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的主要载体,资源枯竭型城市民生问题突出,人力资本严重匮乏的局面,严重阻碍了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障碍之一。

二、资源枯竭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一)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

目前,制约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主要是其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因此要想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大力度调整其产业结构。

首先,建立衰退产业援助机制,协助资源型企业平稳退出。这主要建立在资源枯竭型城市进行整体统筹规划,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上,尽快出台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积极帮助原资源型企业转移剩余生产能力,促进下岗失业职工实现再就业,保障资源型企业在资源接近枯竭阶段平稳退出城市产业体系,避免出现因资源枯竭的矿山(森工)企业破产而引发城市经济衰退,职工大量失业等突出矛盾和问题。

再者,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资源枯竭型城市资源开采行业已经处于衰减阶段,这个时候应当在对当地资源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抓紧培育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接续替代产业。一方面可以充分挖掘本地资源潜力,拓宽资源开发领域,大力推进共伴生资源和尾矿、废弃物综合利用;另一方面要积极利用区外、境外资源,为本地资源型产业延长链企业寻找新的原料和能源基地。对于资源开发潜力不大的城市则应当因地制宜,尽快形成新的主导和支柱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最后,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推进第三产业发展。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在于资源依赖性极强的第二产业的改造,但是这一过程中还必须重视第一和第三产业的优化升级。因此,资源枯竭型城市可以适度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投资,积极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探索农业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有效途径,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农林牧渔业。与此同时,要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必须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如现代流通业、旅游业、社会服务业、信息咨询业、金融保险业和教育文化事业等等,提高第三产业竞争力,培育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

重视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谋求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要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这要求:第一,改善生态环境,加大环境整治力度。资源枯竭型城市可以设定专门的环境补偿和整治投资项目资金,专款专用。除此之外,资源枯竭型城市在进行环境治理时,不能单靠政府主导资金支持,还应积极利用市场机制发展环保产业和行业,可以通过政策倾斜和一定的资金补贴调动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通过社会力量进行环境的综合治理。第二,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要求城市在构建新的工业体系时,必须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节能减排技术、工艺和设备,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和工业废料的回收利用率,减少物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提高产品附加值。在资源开采与加工行业中,资源开采前必须进行生态破坏和经济损失专项评估,对可能造成严重生态破坏和重大经济损失的,应禁止开采。经评估可以开采的,应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大力推广清洁生产技术,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和再发展,必须建立在维持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础上,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人力资本有效积累

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义在于能够改善城市全体居民福利,提高城市人口素质,实现人类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因此,在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由此,要想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大科研教育投资力度,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力资本有效积累,与此同时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改善居民生活水平。

当前,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的首要社会问题是资源枯竭或濒临枯竭所带来的经济萧条、下岗失业问题。针对这部分人群,政府必须提前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认真部署资源型企业在岗及下岗职工技能培训、小额担保贷款、社会保险补贴等再就业扶持政策,出台具体实施方案,帮助职工实现再就业,避免因失业而带来的经济衰退和社会**。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大力开发公益性工作岗位,支持大中型资源开采行业通过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等渠道,妥善分流安置失业职工;鼓励资源濒临枯竭或者已经枯竭的企业整体或部分搬迁到其他地区开发新资源,带动职工异地就业等等。另外,针对部分资源枯竭型城市退休工人数量众多,历史包袱沉重的特点,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还应当完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制度,对符合条件的贫困人群按规定及时给予帮助,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在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过程中保障居民生活水平不降低。

针对资源枯竭型城市人力资本匮乏的现状,必须建立健全全方位人才培养机制,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提高人口素质,为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和平台。在资源枯竭型城市,由于人均收入比较低,企业职工生活困难,子女往往受不到良好的教育,这就会使城市经济的发展后继无人,甚至出现贫困的代际传递。要改善这种状况,首先必须加大教育投资,确保城市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全面提高整体人口素质。另外,从财政支出上加大科研投资力度,增加科研事业费支出在财政支出所占比例,鼓励技术创新和科研应用研究,为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保证。

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目前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一环节对优化升级国家产业结构,维护自然生态平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乃至社会的长治久安都有重要影响。因此,必须以深化改革和自主创新为根本动力,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下载发展接续产业优化经济结构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发展接续产业优化经济结构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