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将超期羁押列入国家赔偿法是预防超期羁押的有效途径
超期羁押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已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妨碍了司法公正,影响了公、检、法三机关的声誉,是目前司法实践中的一个顽瘤。尽管一个时期以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公安部发出了一道道明确规定解决超期羁押问题最后期限的“军令”,各地也在积极解决这一问题,但是否能长期有效解决这一顽症,我们还难以确定。因为,近年来,最
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等有关部门发布的有关禁止超期羁押的通知和文件就达30多件,这其中也不乏严厉之措辞,硬性之期限,严格之督促,却仍然无法杜绝超期羁押的“边清边超”,“清完又超”现象。造成超期羁押现象“有禁不止”原因有很多,其中司法人员严格依法办案观念淡薄,人权保障意识不强,是超期羁押问题长期不能得到有效解决的主要症结。另一方面,笔者认为,缺乏有效的责任追究机制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当超期羁押发生后,如何追究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如何给予被超期羁押人员以救济,目前我国还欠缺相应的法律规定。因此,笔者认为,应将超期羁押列入国家赔偿范围,作为一项预防超期羁押、给予被超期羁押的人员以救济,并依法追究责任人法律责任的措施。
一、将超期羁押列入国家赔偿范围的必要性和应当性
首先,将超期羁押列入国家赔偿范围符合国家赔偿法的基本原则。《国家赔偿法》第二条明确规定“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受害人有依照本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超期羁押正是由于公、检、法三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办案期限,侵害了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并给被羁押人造成了损害的行为,因此,理应将此行为列入国家赔偿的范围。其次,将超期羁押列入国家赔偿范围有利于保障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合法权益。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行为构成犯罪,应受到刑罚的惩罚,但这种惩罚应是依法作出,我们在追求实体公正的同时还应该维护程序的公正。我们没有理由一方面在《刑事诉讼法》中规定严格的办案期限,另一方面又以各种理由进行肆意超期羁押。当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因被超期羁押权益受到侵害后,我们是不是要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呢?难道被超期羁押后,只能是自认倒霉,得不到任何补偿吗?“无救济,即无权利”,因此,我们应疏通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在超期羁押后能有效得到救济的途径。国家赔偿即是这样一种因超期羁押,权益受到损害,而给予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申请国家赔偿的救济手段。
再次,有利于促进司法人员依法办案。长期以来,司法人员重实体、轻程序,存在“只要犯罪嫌疑人有罪,超期羁押也没啥”的思想,正是这种错误的认识使得目前超期羁押问题屡禁不止,“前清后超”、“边清边超”、“押而不决”等现象不断发生。而且这种错误认识的危害性还表现在助长了司法人员“有罪推定”的观念,司法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超期羁押以后,必定会想方设法多收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的证据,形成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的认定,以此证明超期羁押的合理性。如果将超期羁押列入国家赔偿范围,将超期羁押、国家赔偿、责任人员承担费用这几个关键词用因果关系串连起来,将有利于促使司法人员形成依法办案、违法必究的法律意识。
最后,有利于强化司法机关的互相监督和互相制约。公、检、法三机关在制约机制上不足是造成超期羁押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方面,在不同的诉讼阶段,主要仍由公、检、法三机关各自进行审查,这种“自查自纠”的实际运行模式影响了权力制约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作为法律监督机关的检察机关负有监督超期羁押的责任与义务,却因缺乏刚性的处分权而使这一在制度设计上被寄予了厚望的检察监督无法到位。在司法实践中,往往检察机关发现了问题,发出了《纠正违法通知书》,执行机关不予纠正,检察机关也无可奈何。而对于检察机关自身的超期羁押问题,更是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因此,将超期羁押列入国家赔偿范围,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可通过设在人民法院的国家赔偿机构来获得赔偿,对其给予赔偿实际上起到了公、检、法三机关互相监督、互相制约的作用。
二、将超期羁押列入国家赔偿的具体设想
第一,超期羁押国家赔偿的范围。笔者认为,所有的受到超期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都应得到赔偿。司法实践中受到超期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最后的处理结果上一般面临三种情形:
1、做出无罪认定,包括人民法院判决无罪和人民检察院做出不起诉决定。
2、做出有罪认定,判处的刑期短于羁押的时间;
3、做出有罪认定,判处的刑期超出羁押的时间。上述三种情形中,第一种情形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依据国家赔偿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可以申请国家赔偿(根据《刑事诉讼法》第十五条做出处理决定的除外),司法实践中基本没有争议。但对于第二、三种情形,司法实践中往往存在一个片面认识,认为被告人犯了罪,虽然超期羁押,但也没
关错,特别是对第三种情况,被告人的刑期超过羁押的时间,根据《刑法》第四十七条羁押一日可折抵刑期一日的规定,司法人员对被告人的超期羁押更是心安理得。笔者认为,只要是由于司法机关违法办案造成超期羁押的,权益受到损害的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均有权申请国家赔偿。
第二,申请赔偿的请求人和赔偿义务机关。因超期羁押,合法权益受到损
害的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是赔偿的请求人。同时,基于超期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存在着申请时人身自由可能受限制的情况,有权提出申请的主体应扩大到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亲属及律师;对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实施超期羁押的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包括刑事诉讼中的侦查机关、公诉机关和审判机关。
第三,申请赔偿的提出的时间。根据《国家赔偿法》的规定,请求国家赔偿的时效为两年。那么受到超期羁押的过程中的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是否能申请赔偿呢?笔者认为,申请赔偿的提出时间应在刑事诉讼终结后,即人民法院作出生效判决或人民检察院作出不起诉决定后提出赔偿请求。因为在诉讼进行过程中,超期羁押的不法状态在每个阶段都可能发生,只有当诉讼终结、超期羁押状态已经结束,赔偿义务机关及对被羁押人权益造成的损害才能进行最终的确认。当超期羁押行为发生时,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可以先要求司法机关纠正违法行为再申请国家赔偿。
第四,超期羁押国家电赔偿案件审理的具体程序以及赔偿方式和计算标准等其他规定应直接适用《国家赔偿法》的规定。至于如何将超期羁押通过法条的方式列入国家赔偿的范围,笔者认为,既可以在《国家赔偿法》第十五条“侵犯人身权的情形”中直接加入“违反办案期限,造成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超期羁押”的款项,也可以由全国人大通过立法解释,将“超期羁押”情形列入国家赔偿的范围。
第二篇:检察院预防和杜绝超期羁押的几点做法
××检察院预防和杜绝超期羁押的几点做法
超期羁押是司法机关在侦查、审查、起诉和审判过程中,超过法定的羁押期限而继续羁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违反行为,其主要表现为:超期拘留和超期逮捕。超期羁押严重侵犯公民的宪法权利,既不利于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改造,又有损于国家的声誉和法律的尊严,因此,最大限度的预防和杜绝超期羁押现象的发生是检察机关的重要职责。多年以来,××检察院立足本职,强化监督,严格掌握各诉讼环节,使现有在押人员的案件全部控制在诉讼期限内,杜绝了超期羁押现象,切实维护了在押人员的合法权益,维护了法律的权威,保障了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从1988年至今,在辖区内没有出现超期羁押的现象。主要体会和做法是:
一、领导重视,是杜绝超期羁押的前提条件。××检察院历任检察长都非常重视维护在押人员的权利,要求监所部门要切实履行监督职责,坚决杜绝超期羁押现象发生。现任检察长、分管检察长经常深入看守所了解在押人员的权利落实情况,详细查看驻所检察室的电脑管理系统,亲自过问疑难复杂案件的办理程度,多次组织与公安、法院召开联席会议解决即将到期的疑难复杂案件,建立定期通报工作制度,有效地预防和杜绝了超期羁押现象。
二、规范制度,是预防和减少超期羁押的关键所在。在工作中,我们牢固树立实体法与程序法并重,一天也不能超期羁押的严格执法观念。一是按照《刑诉法》规定的案件管辖范围,划分出公安机关、人民法院受理的刑事案件和检察机关直接受理侦查的案件两大类,建立起内部、外部两种不同的监督制约机制。对公安机关、人民法院受理的刑事案件,我们的监督检察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刑事拘留或逮捕阶段开始,与公安机关、人民法院办案人员联系,督促他们按照法定期限处理被拘留、逮捕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检察机关的自侦案件我们坚持一视同仁,及时勾通主动协调,坚决杜绝检察机关超期羁押问题。二是在内部、外部这两种监督制约机制的大格局中,充分发挥侦查监督部门和公诉部门在监督制约机制中的作用,使侦查监督部门、公诉部门与监所检察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坚决杜绝超期羁押案件的发生。例如,今年 月 日我院对××分局报捕的李某某做出不批准逮捕决定,公安机关没有立即放人,本院侦查监督部门口头提出纠正意见后,公安机关没有做出反映,向我们通报情况后,我们立即向该分局发出了纠正违法通知书,要求立即释放嫌疑人,办案单位在这种情况下将嫌疑人改变强制措施。三是对现行的换押证送达方式进行改革,使送达换押证与办案单位的羁押期限挂钩。将原来的由接案单位送达换押证改为由送案单位送达换押证,既谁送卷谁送达换押证,看守所统计是否超期羁押的法定依据就是换押证,谁不及时送达换押证,造成超期羁押就是谁的责任。加大了送案单位的责任感,隐性超期羁押迅速下降。四是敦促公、检、法三机关创建和增强相应的处罚管理机制。公、检、法各自的超期羁押责任追究办法相继出台,对超期羁押和对超期羁押案件失查规定了严格处罚措施和责任追究制度,为预防和杜绝超期羁押提供了有利保障。
三、动态监督,是预防超期羁押的有效方法。对看守所新入所每一个在押人员的姓名、犯罪性质、羁押日期等情况进行详细登记,便于对在押人员在批捕、起诉、审判各诉讼环节进行跟踪监督羁押期限。在详细、全面掌握所有在押案犯羁押情况的基础上,对每个案犯的具体诉讼过程实行全程跟踪,及时核实在押人员诉讼情况,对每个诉讼环节的诉讼时限严格把关,杜绝公检法三家互相推诿,防止出现总时限不超期,掩盖分段诉讼环节超期的隐性超期羁押现象发生。
四、科技强检,是预防和杜绝超期羁押的最新途径。过去监所检察干警凭着一张嘴、一双眼、两条腿、一支笔翻簿查卡了解情况,监督很难完全到位。2007年,安装检察监督软件并与看守所信息系统微机联网后,达到了资源共享,改变多年来旧的监督手段和模式,我们确实偿到了科技强检的甜头,这种通过网上信息全面把握看守所动态管理情况的“网上监督”,使原来的静态监督变为动态监督,事后监督变为事前监督,结果监督变为诉讼过程的监督,保证了驻所检察监督的及时性、有效性。为了更好地履行检察监督职能,积极应对监所检察工作的新情况、新特点,强化监督力度,努力向科技要警力,向科技要效率,不断探索对监管场所进行有效监督的新途径,我们正在积极筹备将看守所的动态和数据信息通过光缆联接到市院监所检察处和本院分管检察长办公室,以彻底地杜绝超期羁押现象。
第三篇:强化初访矛盾化解 是预防上访的有效途径
强化初访矛盾化解 是预防上访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由于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和战略发展阶段,劳动力竞争激烈、社会分配不平衡、引发各类诉讼案件不断上升,相应的涉诉信访案件亦在不断增加,当事人维权意识增强,如果不能高度重视涉诉信访案件的化解工作,不及时将信访矛盾化解在基层,就会引起逐级上访、越级上访、重复访,上访案件就变成滚雪球、越滚越大、越滚越多,一个县出现一件上访案年,到省上就是几百件,到中央就是数千件。上访人花费的时间越长,耕资越多,心里就越不平衡,矛盾化解难度就越大。所以,只有重视初访案件的化解工作,加强初访工作力度,把初访及时化解在萌芽状态,防止矛盾激化,才是防止上访,做好信访工作的基本保证。
一、做好初访矛盾化解,须有满足来访者接待“平台”作保障
信访人首先怀着一个愤愤不平的矛盾心里,抱着一个诉冤枉、讨公道的诉求,如果投诉无门、说理无人,自身的矛盾心里就会更不平衡。为此,就需要为信访人搭建一个投诉“平台”,并配有专人负责,随时接访,及时化解。在审判改革中,最高人民法院帅先创建了“立案信访窗口”,为全国法院开创了设立“信访窗口”为信访人搭建投诉“平台”的启迪。定边县人民法院在上级法院的要求和安排下,及时建立了规范的“立案信访窗口”,并将立案和信访机制分离,为信访窗口配备了各种“软、硬件”设施。使信访人来访时既醒目易找,又方便舒心。同时配备了有多年审判经验的审判人员负责接访,并在接待时采取请坐、递茶、热情接谈等服务形式,以外在感触来消除来访人的不平气氛,缓解抵触 1
情绪,改变其心里顾虑,促进实体问题的解决。
二、做好初访矛盾化解,须有相应的组织机制作保障。接访后,关键是解决信访人投诉的实际问题,才能最终消除矛盾,使信访人息诉罢访。定边县人民法院在坚持“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为主题的工作原则上,进一步落实中央提出的“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结合当前信访工作的实际和特点,建立了相应的工作制度和组织机构,在“信访窗口”配备了专门接访人员,负责接访和临时处置,同时组建了信访案件处置联动机制,由院长挂帅,由院领导和院内各庭、局、室负责人共同组成涉诉信访专项活动领导小组,明确责任,上下联动,对已立案和上级部门转办的案件及时落实包案领导和责任人。在信访窗口的专职接访人接访后,能及时化解的就及时化解,不能及时化解的,就根本具体案件的性质、类型、争议焦点整理厘顺,提出处置方案,报经领导小组确定责任人和包案领导,涉及哪个业务庭的案件,由哪个业务庭的负责人负主责,其他成员配合进行答疑,需要纠正的按照法定程序及时予以纠正,避免来访无人接,接访后无人管,互相扯皮,长期推拖,造成信访人心里逆反,矛盾激化,引起上访。
三、做好初访矛盾化解,须以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作保障。
信访当事人所诉的维权要求,是根据其自己的感受、理解、思维和利害关系提出的,其诉讼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政策规定,是否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需要我们认真的、细致的调查研究,掌握个案的内、外在原因,高度重视这些案件所反映出的矛盾焦点,深刻分析案件的本质所在,是执法机关处理案件确有不公和违法情况,还是信访当事人的心理偏差、额外要求、无理取闹或对案件在程序上、实体处理上的误解。还有的案件社会背景复杂,以闹访达到其它目的,只
有掌握这些引起上访原因的第一手资料,才能对症下药、征对信访当事人的诉求和目的做好矛盾化解工作。根据近年来的信访工作实践,如果不通过全面的、科学的查明涉法信访案件的原因、类型、症结所在和信访主体的特殊性,就难及时化解矛盾。根据定边县人民法院近年来处理的信访案件来看,有的信访案件尽快得到化解,有的案件反复缠访十余年,究其原因就是初访时未查清案件存在的实质性问题和当事人访求目的,未能准确及时的解决问题,把矛盾化解在初访中,使当事人产生逆返心里,反复上访,案件变的更复杂,矛盾更难化解,如果对初访案件接访后,首先进行认真细致的调研,查清案情和信访人的各种情况,研究制定出正确、恰当的处理方案,采取一次性的化解、矛盾就不易激化,就可以避免重访和越级访。
四、做好初访矛盾化解,须靠国家法律政策作保障。涉诉信访案件,主要是由于三方面的原因引起,一方面是各级审判机关对案件的审判结果和执行存在不公或违反法定程序的问题,伤害了当事人的利益;另一方面是一个案件经过一审、重审、终审、再审但结果不一,论证差异大,失去法律的严肃性,使当事人对审判机关不信任,特别是经过上下几级法院多年的审判,给当事人造成了新的损失,新的损失有的比案件标的还大几倍,使当事人的心里不平衡;再方面有些当事人不懂法,不依法律规定衡量自己的诉求,提出不切合实际的要求,进行无理闹访,还有些信访人心里障碍,其要求和行为己非正常。对于上述三方面的情况,须依靠国家的法律政策及时做出相应的对策予以处置,防止矛盾扩大化。对第一种情况,信访人初访是那级审判机关或案件最终审判是那一级就由那一级对案件严格依法进行审查,如存在问题就坚决纠正,不要迁就,不要护短、使错判、错执行及时得到纠正。对第二种情况,在初访中,对数次审判
结果有差异的情况依法进行判后答疑,解除当事人的心里疑虑,做好疏导工作,必要时,已给当事人扩大的经济损失,报经政府有关部门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一次性做好息诉罢访工作。对第三种情况,在查明原因后,按照相关程序规定,组织有关部门共同进行听证,出示相关法律规定,对当事人进行说服教育和思想疏导,如仍不息诉罢访,即在送达书面通知后,应依法采取限制其行为的措施和制裁性措施,以强制措施限制其无止尽的缠访,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做好初访矛盾化解,是防止逐级上访和越级上访的重要环节,应充分运用法律所具有的调整、保护、教育、制裁四大功能和相应的对策处置初访案件的化解工作,使大量的信访案件化解在基层。
二0一一年六月八日
情况属实,同意发表
供 稿 人:赫宏魁定边县人民法院审判员
联系电话:***
第四篇:调整社会结构是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有效途径
调整社会结构是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有效途径
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的凸显期,社会管理领域还存在不少问题。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新形势下的社会矛盾主要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特别是大量的各种具体利益矛盾。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原因很多,既有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原因,也有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原因;既有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原因,也有发展水平不够的原因。从根本上说,这些矛盾都与社会结构问题紧密关联。
结构是事物内部各主要要素之间的构成方式与比例关系。结构问题直接关系事物内部的稳定与发展。社会结构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就会加剧社会运行的紧张状态。因此,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离不开对各项社会结构进行调整,包括经济结构、区域结构、产业结构、分配结构、决策结构、人口结构、就业结构等。
当前,我国社会总体上已经从封闭半封闭走向全面开放、从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传统农业社会走向中等工业化社会,现代社会结构基本形成。但也要看到,目前在社会结构方面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因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而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压力依然较大,就业结构性矛盾明显;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偏低,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都有扩大趋势;化解各种矛盾和问题的难度加大;等等。这些已经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当前,应以新的思路寻找优化我国社会结构的途径,切实提高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和水平,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结构性问题的特点。一是覆盖面广。结构问题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改革越深入,结构问题暴露得越充分。二是联带性强。社会问题具有整体
性,牵一发而动全身;社会系统内部或结构之间的关系也十分复杂,如所有制结构的变化会引起就业结构、分配结构、阶层结构等方面的变化。三是不平衡性。某些社会结构转变快、动力大,超过了其他社会结构的变化,造成了各社会结构之间不相适应的情况。四是转换慢,持续时间长。结构的稳固性和惯性决定了其调整、转换的难度大。完善一种社会结构,既要考虑其自身状况,又要与相关系统、相关结构调整相适应。
明确社会结构优化的主要标准。首先是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比较好地控制来自外部的影响,当遇到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外部力量时又能主动地调整自己,始终与环境保持一种主动的、积极的、有效率的平衡。二是有良好的平衡性能和支撑能力。这是对一个结构的基本要求,是保证事物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三是有良好的功能输出。按照灵活、高效、平衡的要求,根据变化了的情况,把自己调整到与社会需要、与系统要求相适应的最佳状态,实现理想的功能输出。
把握社会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社会结构调整是一项长期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当前,特别需要协调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统筹兼顾好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应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和提升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优化区域结构,经济率先发展起来的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应根据本地优势等区分产业发展重点;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积极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完善鼓励消费的政策,改善消费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形成社会管理新格局,加强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改进社会管理方式;加大文化产业结构调整,调整文化产品结构、企业结构、市场结构等。实现上述目标,需要深入分析各结构的内涵,正确把握当前社会运行的结构性障碍,揭示各种结构性问题的实质,探索结构优化的途径,科学制定结构调整和转换的策略,创造我国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结构性条件。
第五篇:深化企务公开是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保障
深化企务公开是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保障
深化企务公开是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保障
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应该说绝大多数是好的,但也有极个别人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当作以权谋私的资本,走上了违纪违法的道路。笔者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权力运行缺乏透明度,办事不公开,职工群众难以对权力运行进行有效的监督。
这就需要我们深化企务公开,保障职工群众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扩大职工参加企业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增加管理透明度,防止权力滥用,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现象。
一、深化企务公开是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有效途径。
我们在推行企务公开的过程中还有不少单位存在着公开的内容不实和公开的程序欠规范等问题,为各类腐败行为的发生提供了条件,培育了土壤。为此,我们可以通过深化企务公开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现象。
1、着力从机制上进行预防,突出规章制度的权威性。严格按照国家、省有关推进企务公开的文件精神,紧密结合实际,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一是坚持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共同负责、党政工团齐抓共管、职工广泛参与的企务公开领导体制,明确企业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及职能部门在企务公开中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好落实,确保组织领导到位。二是坚持年初有计划,年终有总结,季度有报告,月份有通报制度。三是坚持将其与安全生产、创业发展等中心工作一起研究,一起部署,一起检查考核。四是坚持按照公开的内容,分阶段、定期、不定期或在不同场合,不同范围向职工公开。
2、着力从内容上进行预防,突出公开内容的针对性。以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情况这个“三重一大”为重点,从企业实际出发,不断深化企务公开内容。除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保密事项和企业科技、商业秘密外,企业重大事项都应向职工公开。企业重大决策和生产经营管理方面的重要问题、与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密切相关的问题,必须向职工公开。全面落实职工对企业改制、重组和国有产权转让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企业改制的政策、程序、内容和企业资产状况等必须向职工交底,改制方案必须提交职代会或职工大会审议,职工分流安置与劳动关系调整方案必须经职代会或职工大会审议通过后方可实施,对群众举报的问题要进行认真的调查处理。对涉及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也必须公开。企业管理活动中的敏感环节及情况,企业经营管理和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关系企业生存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以及为克服困难所采取的措施等也要公开。
3、着力从操作上进行预防,突出公开内容的真实性。在公开的内容和形式的结合上要把握好三个环节:在形式上,充分发挥职代会的作用,以公开栏为主要形式,其他会议等为铺助形式。在时间上,对属于职代会、工作调度会,经营通报会的事项,按期实行会议公开。属于常规性的工作,通过公开栏等形式按年、半年、季度、月份的规定时间实行定期公开。在程序上,先由企务公开领导小组提出准备公开的内容,经过企业领导班子审定后实施公开。公开后由企务公开监督小组负责检查考核。
二、深化企务公开是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重要保障。
1、深化企务公开是拓展职工民主监督渠道的重要保障。深化企务公开就要着力抓好六个方面的监督:一是党委定期的监督,党委每半年听取1次企务公开工作汇报,对企务公开工作做出整体评价,对下步工作提出总体要求;二是监督领导小组的监督,坚持日常监督和定期监督相结合;三是职工代表大会监督,企务公开工作每半年向职工代表大会报告1次,并接受职工代表的评议;四是群众监督,企务公开要始终在职工群众的广泛监督下进行,实行“点题公开”,职工群众想知道什么,企业就公开什么;五是舆论监督,主要通过内部刊物、板报、公开栏、座谈会、党政领导接待日等形式及时通报企务公开的有关情况,接受职工群众的监督;六是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通过设立监督电话,投诉箱,聘请监督员收集群众意见,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
2、深化企务公开是扩大职工知情权的重要保障。通过考核,及时了解企务公开的各项措施,各个环节是否得到了落实。首先要明确检查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领导体制、工作机构是否建立、管理制度是否健全、职责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全面和真实、程序是否合规、形式是否达到要求、时间是否及时、资料是否齐全规范、职工反映的意见是否得到了落实、效果是否明显等。其次,确定检查的方法与程序:制定考核计划、量化考核标准、实行百分制考核、听取汇报、查看资料台帐和会议记录、召开座谈会、汇总和反馈通报检查考核结果。第三,确立检查考核次数:坚持每月把企务公开检查考核1次、每季度集中组织检查考核1次、遇到特殊情况,随时组织;每年底综合检查考核1次。好范文版权所有
3、深入企务公
开是强化腐败责任追究的重要保障。保障职工参与权和管理权。主要是对在企务公开过程中,责任心不强,搞虚假公开,提供资料不真实,造成严重后果的个人和单位领导实行责任追究。善于运用检查考核的结果,充分发挥监督考核奖勤惩懒,扬优弃劣的作用。对工作开展好的,成效明显的公开表扬。对工作进展缓慢,成效差的批评教育。对在考核中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企务公开监督小组有责任向企业企务公开责任人提出整改意见。对拒不接受的应向上级企务公开领导小组报告。上级企务公开领导小组根据检查和考核的结果,以及对所反映问题的核实结果,实事求是地向本级党组织提出责任追究的意见。凡是发现下列情形之一者:一是对企务公开敷衍应付,搞虚假公开,搞形式主义,走过场的或不按规定的内容和程序开展企务公开工作的;二是因拒不执行企务公开规定,致使重大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造成恶劣政治影响等严重后果的;三是对承诺不兑现,投诉处理不及时,酿成集体上访和群体性事件的;四是在企务公开中有打击报复,侵犯职工民主权力等违纪行为的。各级组织和职工群众,有权根据相关文件规定,视情节轻重,提出处理意见,经批准后,由职能部门对被考核单位主要负责人及直接责任人,追究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