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适、岑参的诗歌看,唐代的边塞诗有何特点?

时间:2019-05-15 12:59: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高适、岑参的诗歌看,唐代的边塞诗有何特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高适、岑参的诗歌看,唐代的边塞诗有何特点?》。

第一篇:从高适、岑参的诗歌看,唐代的边塞诗有何特点?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作家,他的边塞诗一方面题材开阔,内容包括:A、边塞风光;B、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C、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D、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不仅内容涵盖了盛唐边塞诗的大多领域,而且格调高亢。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等人也创作边塞诗。边塞诗创作一时蔚为风气。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高之《燕歌行》、岑之《白雪歌》、《走马川行》等七言 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如: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首、《战城南》、《北风行》„„,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另外一些诗人也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如王昌龄有《出塞》、《从军行》,王之涣有《出塞》,王翰有《凉州词》。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此后中晚唐并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但题材有所扩展。

2、初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原因

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 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3、盛唐边塞诗的特点,在于以下四个方面:

(1)题材广阔: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3)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

(4)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就边塞诗的体裁来看,包括歌行在内的古体诗创作已经成熟,蔚为大观,代表作品有:李颀《古从军行》“„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另一个方面,近体边塞诗也走向成熟。代表作品有: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关门。前军夜战洮河北,以报生擒土谷浑。”;王之涣《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二)高适的边塞诗

1、生平:

高适(701-765)是盛唐边塞诗的主要创作者,这和他的边塞经历有密切的关系。高适在人生的早年,就渴望从军,建立边功。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自天宝十二年(753)开始,高适长期从军,三度出塞,军旅生活体验丰富。高适每次出塞都写了大量的诗或纪行,或抒怀。

高适边塞诗题材选取角度的特点是:以政治家的眼光来观察、分析边塞的现状,把战争和国家的安危、人民的苦乐联系在一起考虑,因此题材广泛,思想深刻。譬如,他对边塞的纷扰不宁表示忧虑:“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他对战士的勇往无前,作热烈的歌颂:“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燕歌行》)。他对战争的意义也有深刻的思索:“青海只今将饮马,黄河不用更防秋”(《九曲词》)。角度全面是高适诗歌的独到之处。

2、诗作风格:风骨凛然

前人评价高适的诗“读之使人感慨”(严羽《沧浪诗话》)“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概括起来就是风骨凛然。“风骨凛然”即突出雄浑悲壮的精神意绪,无畏无惧的英雄气慨,因而有气魄,有境界的诗风。

他的诗继承汉魏古诗的遒劲风格,常用的表现方式是铺排对比,直抒胸臆。诗作带着强烈的感情。譬如表明功名欲望的“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高适在诗中常常抒发议论,穿插在叙事和抒情当中,使作品更深厚老成。高诗以七古见长。诗歌容量大,情感跌宕起伏,意象色彩鲜明而又简洁。故胡应麟《诗薮》称“音节鲜明,情致委折,浓纤修短,得衷合度”。

3、《燕歌行》赏析:

(1)诗题及创作背景:《燕歌行》是盛唐边塞诗的代表作之一,也是高适的“第一大篇”。《燕歌行》本是乐府的体裁,魏文帝曹丕最早以这个题目写诗。此后这个题目常用来歌咏东北边地(燕地)的征戍之苦和思妇相思之情。本诗对旧有的题材进行了开拓。对于诗歌的创作意图,历来众说纷纭,一说是:以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平定了契丹叛乱的几次战争为事由,歌颂守边战士排除万难,克敌制胜的爱国精神;另一说是揭露张守珪战败还妄请战功的问题,谴责将领骄傲轻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受大极大痛苦和牺牲。到底是歌颂还是讽刺?依据《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观点,并考虑到诗的前序,我们认为,这首诗和张守珪的事有一定关系,但诗中所写并非完全是这次战役,而是融合他在蓟门的见闻,以更高的艺术概括,表现了他对战士们的深刻同情。

(2)以下讲习诗歌的内容:

诗序说明了创作的事由,“开元二十六年,一位跟随元帅出征的朋友回来,写了一首《燕歌行》诗给我看。我深感当今征战戍守的事情,于是和了一首。”开元二十六年,张守珪的部将在和叛变的奚族人作战中打了一次败仗,“守珪隐其败状,而妄奏克获之功”(见《旧唐书·张守珪传》)

前八句诗概括了将士们出征的过程。诗的发端“汉家烟尘在东北”两句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诗中的“汉家烟尘”和“汉将辞家”指当朝将士。“男儿本自重横行”中的横行,是横行敌境,一往无前的意思。“摐军伐鼓下榆关”两句写出征的军容。“校蔚羽书飞翰海”中一个“飞”字传神地说明军情紧急,战局危险。气氛由此逐渐推进,趋于紧张。

次八句写战斗危急而失利。落笔便是“山川萧条极边土”,这个开阔而无险可平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胡骑迅猛剽悍,如狂风暴雨,卷地而来。汉军奋力迎敌,杀得昏天暗地,不辨死生。“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对比了将军和士兵苦乐悬殊的生活,隐约地道出了失利的必然结果。紧接着写战争失利,力竭兵稀,重围难解,孤城落日,衰草连天,这些边塞特有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紧接下来的八句写战争带给士兵的痛苦,这正是被围困在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铁衣

远戍辛勤久”写征战在外的将士,“玉箸应啼别离后”写战士想象当中的独守在家的妇人。妇人日夜悲愁,但“边庭飘飖哪可度”?战士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久久萦绕,笼罩在战士的周围,夜巡的刁斗声声声紧急,敲碎了他思乡的心。这原本是《燕歌行》这个诗题旧有的内容。但本诗的渲染较前人更甚。士兵复杂的内心活动,无疑深化了主题。是谁让他们身陷绝境?

最后四句收束全篇,感慨无穷,淋漓悲壮。“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战士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又岂是为了讨得个人的功勋。这句饱含着诗人的礼赞。由此讽刺了冒进贪功的汉将。末二句诗人感慨“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八九百年前威镇北边的飞将军李广处处爱护士卒的形象,和如今骄横的将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提出李将军,意义深广。从汉到唐,悠悠千载,边塞战争不计其数,但像李广那样即爱护士卒又能镇守边疆的将帅真是难求啊。以李广终篇,意境更为雄浑深远。

(3)评价:

A、从思想内容来看,《燕歌行》的同题诗作,大多写征夫思妇的缠绵相思,本诗打破了这一题材格局,突出表现英勇的气慨和悲壮的情绪。以错综交织的诗笔,把荒凉绝漠的自然环境,如火如荼的战争气氛,士兵在战斗中的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融合到一起,形成了全诗雄厚深广悲壮淋漓的艺术风格。

B、从表现技巧来看,诗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从大段落来看,出兵时的金鼓震天和战败后的困苦凄凉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贯穿全篇的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和将军的怙宠贪功形成对比。士兵的辛苦作战和将军的纵情声色形成对比。结尾提出李广,又是古今对比。对比手法的运用,使诗歌寓意深刻。此外,诗歌用韵四句一转,显出跳跃奔放的气势。

(三)岑参的边塞诗

1、作者生平:

岑参(715-769)是盛唐边塞诗的的主要创作者,这和他的经历有密切关系。他向往从军立功,把它当作求取功名的一条主要途径。从军前,他曾写下这样的诗句:“终日不得意,出门何所之。从人觅颜色,自叹是男儿。”(《江上春叹》);“盖将军,真丈夫,行年三十执金吾。”(《玉门关盖将军歌》);“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自从天宝八年(749)开始,岑参两度出塞,先赴安西任掌书记,后赴北庭任节度判官,经历了长达八年的边塞生活,历练成为一个边塞诗人。

岑参边塞诗的特色及价值在于充满了山川奇气和爱国壮志。所谓山川奇气,即以边疆自然风光作为诗歌意象,在绝域的荒凉和广漠中挖掘庄严和美丽,并加以热烈歌颂,这是岑参诗歌的独到之处。所谓爱国壮志,即抒写边防将士保卫边疆的正气。在艺术上,善于观察,精于描绘是他的特长。岑参诗常用的表现手段是:丰富的想象、新奇的比喻和合理的夸张。譬如以梨花喻雪,以“一团旋风桃花色”比喻骏马,以刀割面比喻寒风,都是新奇的。夸张更为常见,譬如“一川碎石大如斗”(《走马川行》);“都护宝刀冻欲断”(《天山雪歌》)都是富有表现力的夸张。诗体形式上,岑参长于七言古诗,容量大,内容丰富,气势充沛。

2、诗风:奇情壮采

杜甫曾说“岑参兄弟皆好奇”。岑参的边塞诗句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感情热烈,气势雄浑,场景壮阔,色彩瑰丽,想象丰富,句式跳跃,语言奔放。他的作品写奇景,抒奇情,有奇采。

(1)奇景:边塞奇异壮丽的风光

如写火山:“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又如写热海:“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岸旁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燕砂砾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下文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分析诗人所擅长的奇景刻画。白雪点明写诗的背景。歌,点明诗歌的体裁是乐府。送武判官归京是写作的事由。诗是咏雪送人之作。“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开篇奇突,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由风而见雪,因铺垫而富有气势。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满天飞雪。一个“即”字,传出惊喜好奇的诗情。“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北方飞雪,却用南国的春风和梨花作喻。把萧索酷寒转化为绚丽烂漫,花团锦簇的景象传达出大雪纷飞的姿态。“忽如”显出雪来得急猛紧。接着四句以奇寒中将士的感受写雪的威力。“散入珠帘湿罗幕,虎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也是诗人“好奇”的表现。紧接着铺叙送别的场景,帐外“翰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两句以夸张笔墨勾画塞外雪景,气势逼人。“惨淡”二字又为送别定下基调。帐内置酒送别,“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送客出军门,只见“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这也是一处奇景,鲜艳的红旗在寒风中冻结,于是冷色调的白和暖色调的红形成了鲜明的反衬,冻结的旗和漫天的飞雪形成反衬。在色彩鲜丽的画面中,突出了奇寒的感觉。“轮台东门送君区,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结尾雪上的马蹄印迹,伴随着诗人深情的目光,渐行渐远,阐说着悠悠不尽的离情。在这首诗中,诗人对诗歌意象“雪”表现出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笔力矫健,既有大笔挥洒,又有细节勾勒,既有真实摹写,又有浪漫想象,意象鲜明,意境独特,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

(2)奇情:艰苦的军旅生活中,渗透着激昂慷慨的情感。

以《走马川》为例,《走马川》写在诗人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期间。走马川为唐轮台西边的白杨河(轮台在今天乌鲁木齐的西边)。行,是乐府诗体的标志。封大夫为即将出征的御史大夫封常青,本诗是为他壮行而作,这首诗集中描写了在走马川中顶风冒雪夜行军的紧张场面。诗歌的第一部分,“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茫茫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平沙莽莽,狂风夜吼,碎石乱飞,这是出兵的环境。诗歌的第二部分,“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顶风冒雪夜行军的边防战士斗志昂扬,和环境形成反衬。诗的最后部分,“马毛带血汗气蒸,五花连饯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之短兵不敢接,东师西门伫献捷。”行军生活艰苦,而唐军士气昂扬,有必胜信念,形成反衬。该诗极力夸张渲染环境和气候的恶劣,反衬出全军上下的高昂士气和不畏艰险的精神。诗歌当中的场景如:黄沙漫天、风吹石走、风刀割面,马汗成水,砚水冻凝,独特且洋溢着豪壮之情。

3、《 走马川行》诗歌艺术简析:

A、在写作技巧方面,诗人抓住了典型环境和细节。《走马川》首先围绕“风”字落笔,描写出征的险恶环境。“平沙莽莽黄入天”,这是典型的白日绝域风沙景色,开头三句无一个风字,但捕捉到了风色,刻绘了风的猛烈。“轮台九月风夜吼”,由暗写封转为明写,由白天的风色转为夜晚的风声,狂风咆哮。紧接着以石头来侧面描写风,大如斗的石头随风乱走,勾勒出风的狂暴。这种恶劣环境中,顶风冒寒前进的唐军将士出现了,“将军金甲夜不脱”以

夜不脱甲写重任在肩,“半夜军行戈相拨”,以戈相拨写军容整肃,“风头如刀面如割”,以面如割写行军感受。连战马都感受到了临战的紧张气氛,“汗气蒸”,“旋作

冰”对战马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的刻画,是诗人细致观察的结果。经过这样充分的烘托铺垫后,读者自然会联想到:这样的军队,又有谁能敌呢?

B、诗歌还擅长用反衬和夸张手法,极力渲染环境的艰苦,天气的恶劣,从而反衬出将士的不畏艰难和高昂的爱国热情。

C、从句式上来看,押奇韵,每三句一换韵,三句之中句句押韵,形成拗峭劲折的音节。似紧锣密鼓,形成紧张急促的节奏,犹如战斗进行曲。

第二篇:高适 岑参 王昌龄边塞诗的风格

识记:王翰及其《凉州词二首》其一(葡萄美酒夜光杯)。

王翰是盛唐豪侠诗人中进士及第较早的一位,入仕后生活极放荡。该诗以豪饮旷达写征战,极为劲健。

2.识记:王昌龄及其七绝诗《出塞》二首之一(秦时明月汉时关)。

王昌龄,盛唐豪侠诗人。该诗大气磅礴。

理解:王昌龄的边塞诗及连章组诗《从军行七首》。

其作品或豪爽俊丽,或绪密思清。因王性格豪爽,故七言长于五言;而思致深刻,讲究作法,又宜于短章而不宜长篇。为补短章的局限,他创作出了以相关连的多首七绝咏边事的连章组诗,即《从军行七首》。这组诗前后章法井然,意脉贯穿,于人之常情的离愁别怨,与英雄气概相结合,声情更显悲壮激昂。清而刚,婉而健,有气骨,为七绝连章中的神品。

理解:王昌龄的酬赠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被贬后心境变化,加之受王、孟及南方风物的影响,晚年诗风偏于清逸明丽,但仍有一种清刚爽朗的基调。《芙蓉楼送辛渐》借送友以自写胸臆,用“冰心在玉壶”自喻高洁,意蕴含蓄而风调清刚。

简单运用:王昌龄为七绝高手的特点。

一。边塞诗出手不凡。另外,他还创作了以相关连的多首七绝咏边事的连章组诗,即著名的《从军行七首》。为七绝连章中的神品。

二。送别诗也很出色。晚年诗风偏于清逸明丽,但仍有一种清刚爽朗的基调。

三。以女性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也很出色。

四。盛唐诗人王昌龄是专攻七绝的高手,无论写什么题材,表达什么感情,格调多样化,或高昂开朗,或低迷凄婉,或雄浑跌宕,或爽丽自然,总有一种清刚之美。他的七绝总有一种清刚之美在。

3.识记:崔颖及其《黄鹤楼》诗。

崔颢,被称为“有俊才,无士行”。其诗风改变的标志是《黄鹤楼》诗。

简单运用:崔颖《黄鹤楼》诗被誉为唐人七律压卷之作的原因。此诗虽不甚协律,为变体律诗,却被誉为唐人七律的压卷之作。盖因作者以摇曳生姿的古歌行体入律,这种亦古亦律、大巧若拙的结构体制,便于表现高唱入云的雄健气格,也使声谐句对的律句更显清拔隐秀,形成寄情高远的超妙诗境。

4.识记:李颀及其边塞诗《古从军行》。仕途不得意。该诗透出极苍凉的悲怆情怀。

5.识记:李颀的《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诗。

形容胡笳声的酸楚哀怨。将北地悲凉苍劲的气质,也南国幽玄奇趣成功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清奇幽渺而又不乏刚健力度的诗歌意境。

第三节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

1.识记:高适的生平及边塞幕府经历与诗歌创作。

高适,字达夫。早年生活困顿,有入幕经历,后来官运亨通,是盛唐诗人唯一做到高官而封候者。其边塞诗多写于边塞之行和入幕期间。多采用七言歌行或长篇咏怀式的五言古诗,将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一体,苍凉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

理解:高适边塞诗《燕歌行》的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色。

《燕歌行》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极为复杂的,既有对男儿自当横行天下的英雄气慨的表彰,也有对战争给征人家庭带来痛苦的深切同情;一方面是对战士浴血奋战而忘我的崇高精神的颂扬,另一方面则是对将领帐前歌舞作乐的不满。此诗虽多用律句骈语,并不以文采华丽见长,而是纵横顿宕、以沉雄气质和浑厚骨力取胜。

简单运用:高适边塞诗的风格特点,气质沉雄、慷慨悲壮,以骨力取胜。

一。高适的边塞诗是据诗人亲临边塞的实际生活体验写成的,多采用长篇咏怀式的五言古诗,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他热烈向往边功的慷慨豪情,往往使其诗显得壮大雄浑、骨气端翔。

二。高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他写的与从军边塞相关的绝句,亦气质沉雄、境界壮阔。

2.识记:岑参的生平及边塞生活与诗歌创作。

岑参两次出塞深入西北边陲,是他一生最有意义的壮举。第二次出塞写的诗都是他边塞诗的代表作。诗歌创作特点:语奇体峻,意亦奇造。理解:岑参的边塞诗代表作《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及艺术风格。

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些边疆大漠中令人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

简单运用:岑参的边塞诗代表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艺术特征。

此诗写得大气盘旋,奇情逸发,最令人称绝的是“梨花开”的意象,是雪花变梨花的错觉,不仅体现了戍边将士不畏严寒的乐观精神,也使边地风光更显神奇壮丽。

综合运用:高适、岑参边塞诗的不同艺术表现手法;高适、岑参并称的原因。

表现内容上的不同:

一。高适反映现实问题要超过岑参。他的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超过同时许多诗人,其诗歌创作颇多感慨而不失高亢,深雄浑厚,有一种感慨悲壮的美。

二。描写边塞风光,民域风情上,岑参超过高适。诗人热情地歌颂印象中的军旅生活、边塞风物、民域风情,描写神奇瑰丽,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艺术上的不同:

一。高适将自己的个人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

二。岑参的诗歌中带有感性的色彩,讲究感觉印象,浪漫的想象,飘逸的描写,寓情于景。

三。高适的七言歌行多用律句骈语,但以纵横顿宕,气质深雄和浑厚的骨力取胜。岑参七言歌行纵横顿宕、舒卷自如体势十分灵活。

原因:高、岑二人同是以边塞诗著称的盛唐诗人,一样有入幕经历而且诗风相近,在杜甫的诗中首先将高、岑并称,后来严羽也将高、岑并称。

3.识记:王之涣及其《登鹳雀楼》诗。诗境壮阔雄浑,反映出盛唐士人高远开朗的胸襟。

理解: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黄河远上白云间)的艺术特色。

于壮观中寓悲凉,慷慨雄放而气骨内敛,深情蕴藉,意沉调响,其沉雄浑厚处与高适诗相近。

0 |评论

第三篇:岑参高适边塞诗的异同

岑参高适边塞诗的异同

摘要:以边塞为题材的诗歌在唐代极为流行,盛唐时蔚为壮观。高适和岑参同为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二人的写作内容风格有很大的不同。从相同点来看,作为边塞诗,他们的作品都在讴歌和渲染战争的正义性,善于将边塞风光尽收笔端,展现多彩的边疆生活与少数民族的习俗,而悲壮则是他们诗篇的共同主基调。从不同点看,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主题内容各有侧重,高适尚质主理,岑参尚巧主景;二是艺术风格上同中有异,高适诗雄浑悲壮中显得深沉,质朴浑实,岑参诗雄浑悲壮中显得雄放,洒脱;三是他们的表现手法各具特色,高适诗中,多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岑参则在诗的音韵节奏和比喻夸张方面树立了典范。

关键词:岑参;高适;边塞诗;异同

唐王朝国力强盛,疆域辽阔,表现出一种相对开放自由的氛围。广大士子带着渴望建功立业的理想,或应举入幕,或驰骋朔漠,展示他们的文韬武略。于是盛唐诗人中出现了一批以边塞诗创作著称的名士,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崔颢等。而若论盛唐边塞诗派的领军人物,则必称高适岑参。他们二人久历边塞,在诗歌创作与风格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和各自特有的艺术个性特征。

高适、岑参在边塞的生活,赐予了他们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作为同一时代的边塞诗人,他们的边塞诗基本上有三个方面是相同的。首先,他们都讴歌和渲染战争的正义性,他们的诗歌都洋溢着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难的奋斗精神。如高适的《九曲词》、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另外,二人都善于描写边塞风光,他们在体验大漠穷烟、孤城落日的边塞生活中,了解了戍卒的心理坏人边塞异样的风土人情,引发创作的兴致并向世人展现丰富多彩的边疆生活与少数民族的习俗。他们的诗歌大都反映边塞战争生活的艰苦和军旅生活的种种体验,以及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抒发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和不满现实的情绪;抒写投笔从戎的斗志豪情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描写壮阔苍凉、绚丽多姿的边塞风光及异域风情。而悲壮,则是岑参、高适边塞诗风格的共同基调。《沧浪诗话》中也这样评价:“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这种基调与他们的人生经历有很大的关联。作为同一时代的诗人,高适和岑参在出身和人生轨迹有着戏剧性的巧合。他们都曾家世显贵,然而高适、岑参均早岁孤贫,长期落魄不遇。高适二十岁求仕未果,以后三十年间或从军塞上,或漫游隐居。岑参年少时家道中落,科举落第后,过着书剑飘零的生活。二人的这种境遇,赐予了他们源源不断的边塞诗创作灵感。

高适的边塞诗偏向于现实主义,具有广阔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他的诗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抑或是描写底层士兵和人民的生活,均是为了表达沉重的忧国忧民之情,他常以政治家的眼光分析问题,把战争和国家安危、人民的苦乐联系在一起考虑,以政论的语调来表达自己对边塞之事的政见,从不同角度全面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边塞战争,他的《燕歌行》就是此类作品的代表。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 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 至今犹忆李将军。诗篇一开头就在叙中含议,指陈时政,“重横行”,“赐颜色”,为全诗定下议政议军的笔调。以“单于猎火照狼山”、“胡骑凭陵杂风雨”的民族矛盾为导线,展开一系列的矛盾。战士慷慨赴难、杀敌报国与久戍不归:“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丈夫久戍不得归的思乡之情与妻子的断肠之痛:“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将军士兵苦乐不均:“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然后描写战争之败,除写萧瑟之景衬托战争惨败外,重点议论战败原因;这就是边帅的骄与奢,:边帅的骄与奢。最后的“至今犹忆李将军”,通过议论写战士既有以身许国的决心,更有忆念良将镇戍边疆的愿望。这首诗是有感于边帅张守珪与奚旅统治者作战失败,反而邀功请赏一事所作的,但并非就事论事,而是概括了他在边关的所见所感,歌颂了士兵舍身报国的英雄气概与强烈的爱国精神。

从艺术技巧上看,这首诗多采用对偶、律句,对仗精美,声韵铿锵,遒劲有力,悲壮中透着雄浑。语言质朴精炼,多处用强烈而鲜明的对比手法,如将战士浴血奋战而忘我的崇高精神与将领帐前歌舞作乐进行对比,将汉朝的飞将军李广和肆虐士卒的唐将领形成对比等,使诗歌的情感更强烈,寓意更深刻。

高适的边塞诗多是来自他亲身的经历,是经过冷静的观察之后的有感而发,因此有较强的针对性,在反映现实方面更为深刻,既表现了追求功名的昂扬意气,无畏无惧的英雄气概,又能够抒发因直视冷峻的现实而产生的悲慨之心。就诗歌的语言方面,则刚健质朴,精炼准确,直抒胸臆,这种语言表达方式更便于他自由直率的抒发自己内心凄凉慷慨的思想感情。

岑参的边塞诗侧重于描写边塞奇特的风景。他以边疆自然风光作为诗歌意象,在荒凉的广漠中挖掘庄严和美丽,并加以歌颂。岑参的边塞诗句有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感情热烈,气势雄浑,色彩瑰丽,想象丰富,语言奔放,求奇求异。岑参长期来往边塞,熟悉边塞生活,将士们的立功壮志与报国激情又为他的边塞诗创作奠定了思想基础。因此,他的边塞诗向我们展示的是将士们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气概和壮阔激烈的战斗场面,热情洋溢,笔力雄放。而他最擅长的,却是描写边塞风光。自古以来,人们一直把西北边塞看作绝域,但在岑参笔下,边塞处处充满着浪漫气息。他笔下的边塞的奇情异彩,把人们带入了一个新奇的边塞天地。所以他的诗往往是客观的展现,展示出一幕幕五彩缤纷的画面,以奇异之思引人入胜,而作者的深厚感情也就蕴含其中。景物的转换过程又是其心灵的解悟过程。我们最熟悉的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莫过于那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了。

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诗歌最显著的艺术特点就是新奇、飘逸、峭拔。首先,他以独特的感受,敏锐的观察力和瑰丽的语言,新奇的表现手法,创造出了鲜明而生动的艺术形象。其次,他的诗常常运用奇妙的想象,新奇的夸张,形象的比喻等手法,不仅增加诗歌的形象性,也使诗歌富有浪漫的情调。以此诗为例,诗人一扫历来边塞诗阴郁荒凉的境界,以新奇的比喻,让春风吹到了这北国严寒的天地中,给这冰雪世界增添了春的生机和暖意。“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句写得强劲有力,描写了塞外气候的多变;“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句写得奇幻浪漫,“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好比喻独具神韵、新颖别致,又有奇特的想象,传神地描绘出雪的皎洁、鲜润、明丽和飞动。诗人竟然把塞外的雪景比喻、想象成梨花盛开于塞外萧瑟寒冷的景象中,顿时让那凄凉的塞外充满了灵动与诗情画意,令人神往与陶醉。“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句,写得气势磅礴,“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句写得奇异壮观,“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句写得低回婉转,留给诗人留给读者的是心中一股浓郁得化不开的离别之愁。岑参的边塞诗意境新奇而壮美,充满着奇情妙思与浪漫主义情调。

岑参还非常注意细节处的描写,以一个诗人敏锐的洞察力和艺术技巧,描写细腻,善于以物象传情,并从细节处写大背景、大场面。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诗人多用一些较不易被察觉的细节来展现诗境和传达诗情。如“狐裘不暖锦衾薄”、“都护铁衣冷难着”、“风掣红旗冻不翻”、“雪上空留马行处”等,通过几个细节意象使诗篇更富有画面感。虽然这首诗是为边塞送行赠别而作,但全诗的内容却是紧紧围绕所命之题而描绘渲染,一直到结尾处才点出送别之意。与其说岑参的诗作是在环境渲染中表达送别之意,倒不如说他就是在对具体的异域风光进行着意的描摹。

读高适的诗,让人悲痛,有一种悲壮、浑朴厚实之感;读岑参的诗,更多的则是雄奇、俊逸,有一种清朗之气让人觉得振奋又新奇。

当然,每个人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而诗作则是个体的外显。高适与岑参作为同一时代的诗人,他们的诗作中有他们共同的时代因素,也有其个性的外露。我们只能以旁观者的姿态进行比较,研究探知其异同一二点。虽然这两位诗人同中有异,但都以其各自的文学成就,为盛唐诗苑增添了光彩。

参考文献:

[1] 古明惠.高适、岑参边塞诗比较[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6(3)[2]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55-257 [3] 严羽.沧浪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181 [4] 陈铁民.高适岑参诗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40 [5] 刘开杨.唐诗的风采[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6] 李志慧.唐代文苑风尚[M].西安:赏析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7] 苏亮.盛唐之音的绝响—略说高适岑参边塞诗[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5,23(3)

第四篇:高适、岑参边塞诗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的研究

高適、岑参边塞诗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赏析

邱 燕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1)

摘要:高適、岑参是“边塞诗派”最杰出的代表,他们以一种鲜活的人生内容和靓丽的艺术风格,描写了雄奇的边塞风光、火热艰辛的军旅生活,洋溢着对祖国大好河山无比热爱的真挚情感,激起人们对祖国边疆的热爱和向往。今天,重新欣赏这一首首不朽的诗篇,依然会让人触摸到那一颗颗不灭的灵魂,总是让人荡气回肠,感慨万千,为一股以身许国的英雄正气所感染,为执著的进取精神所鼓动!

关键词:盛唐边塞诗;高適、岑参;爱国精神;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 中图分类号:106 文献标识码:A Appreciation of Gao Shi and Cen Sen’s Frontier Poems in Ideology Contents and Art Styles QIU Yan(Pingdingshan Industrial College Of Technology,Pingdingshan,Henan,467001)Abstract:The core of the prosperous Tang’s frontier is the patriotic spirit that a nation relies on for existence.It is the true portrayal of the poet’s profound spirit world,vehement life pursue and fiery patriotic feeling.Gao Shi and cen Sen were the most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s of “the frontier poem faction”.with a kind of fresh and lively life content and vivid art style,they described a grand frontier scene and the arduous army life ,overflowing the matchless pillion to the grand rivers and mountains in our mmotherland,and arousing people’s passion and yeam to the frontier.Today,re-enjoying these immortal Psalters will still make people feel these immortal souls ,sigh with its hero energy and feel inspired by the clinging enterprising spirit.Key words:prosperous tang’s frontier poem;cao Shi;Cen sen;patriotic spirit;ideology content;art style

在盛唐的诗苑里,丰富多彩的边塞诗代表了盛唐诗歌的现实主义主流特色。连绵的边塞战争及各民族之间的频繁交往,是孕育盛唐边塞诗歌的沃土。尤其从开元中期至“安史之乱”爆发的近三十年中,边境几乎是烽烟迭起,战事连连。火热的军旅生活,恢宏的战斗场面,都吸引了许多诗人的倾注力,激起了他们强烈的创作欲望。同时,“唐代是一个人们普遍地渴求建功立业的时代,唐代有更多的任侠尚武之气,又有着从军入幕和漫游边塞的风尚。”一些诗人主动入幕、游边、使边,去接受战争的洗礼。他们在体验大漠穷秋、孤城落日的边塞生活中,了解了戍卒的心理和边塞异样的风土人情,以引发创作的兴致。于是,以反映边塞战争、边塞生活、边塞风光为主题的“边塞诗歌”就产生了。高適、岑参就是“边塞诗派”最杰出的代表,他们以一种鲜活的人生内容和靓丽的艺术风格,创作了大量的诗篇,这些饱含着诗人理想主义的浪漫精神诗篇,都融注着一股荡气回肠的英雄正气。

1、高適边塞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

高適与岑参齐名,风格相近,都有过军旅生活的经历。他们的诗都洋溢着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奋斗精神。高適是一位有政治才能的出类拔萃的边塞诗人,他青年时代就向往边塞立功的生活:“倚剑对风尘,既然思卫霍”(《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曾两度亲临边塞,对边塞生活有着深切体验,写下了大量边塞诗。最著名的《燕歌行》是盛唐边塞诗中最优秀的篇章之一,是一幅活生生的边塞生活全图,粗犷豪放,遒劲有力,气势雄健高昂;悲壮之中透着宏浑与感慨深沉。语言质朴精炼,措辞警策,佳句迭出,正所谓“骅骝开道路,鹰隼出风尘”(杜甫《奉简高三十五使君》)。诗用古体,却又多借助近体诗法,对仗精美,声韵铿锵。诗赞扬了戍边将士的斗志,歌颂了他们以身殉国杀敌立功的豪情,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充满了乐观情绪和爱国精神,表现出高適对刀马生涯的歌颂和向往,以及为国“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的政治抱负。

现在让我们来赏析这首《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颻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这首诗作于开元26年(738)。全诗以浓缩的笔墨,生动地反映了一次战役的全过程。既有对戍边军士浴血苦斗、死节不顾勋的高尚品格、英雄主义精神的歌颂,又有对军中苦乐不均、戍将不得其人的讽刺;既肯定了男儿当驱马走天下,倚剑对风尘,又同情战争给征人思妇造成的痛苦。出于忌讳,诗人用“汉家”、“汉将”喻“唐朝”、“唐军”。首两句“烟尘在东北”、“辞家破残贼”,点明战事的地点和起缘。

三、四句,写唐军声威。“摐金伐鼓”“ 旌旆逶迤”写行军场面,阵容恢宏,用浩大声势烘托主将的骄气,为败绩的结局埋下伏笔。七句中,一个“飞”字凸现了军情的十万火急,告急的“羽书”从“瀚海”(即沙漠)飞传而来,八句“猎火照狼山”写敌军正气焰嚣张地践踏塞土,来者并非是“残贼”。接下八句写战斗的惨烈和失败。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唐军的惨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诗用强烈而鲜明的对比手法,真实而深刻地揭露了主题:正当军士们阵前浴血奋战时,戍将们居然在军帐中寻欢作乐,荒淫无忌!这种尖锐的矛盾造就了唐军的必然失败,教训是惨痛的!在谴责戍将的同时,诗人对广大军士寄予无限同情:“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读到这里,让人悲咽无语!征人远戍日久,与家人相见无期,远隔绝域的城南少妇也只能是日夜悲愁,柔肠寸断了。“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军士们血染白刃,捐躯沙场,从未想到个人荣禄,这不正是对军士们的悲悯和礼赞吗?至此,诗人把笔锋指向眼前的戍将:“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怀念昔日体恤军士的飞将军李广,暗示今天无李广!这是对骄奢失职、腐败昏庸的戍将的愤烈谴责!这悲壮淋漓的结句,使全诗的思想意义,顿时豁然开朗,重若千钧,震撼人心!

从思想内容来看,《燕歌行》打破了一般的边塞诗或描写民族矛盾、或表现征夫思妇的缠绵相思的题材格局,另辟蹊径,以错综交织的诗笔,把苍凉绝漠的自然环境,激烈紧张的战争气氛,戍边军士复杂的心理活动交织到一起,形成了全诗宏厚深广悲壮淋漓的艺术风格,来注重写军中矛盾。全诗的主题:不但谴责了唐军将领在强敌面前骄傲轻敌,而且鞭挞了他们在民族危亡的关头,荒淫无忌,骄奢淫逸,不恤士卒,造成战争失败,丧师辱国,使无数军士流血牺牲,苍凉悲壮的教训惨痛地警示着后人!同时,面对朝廷的赏罚不明,安边无策,诗人流露出忧国爱民之心。

从艺术技巧来看,诗中多处运用了强烈而鲜明对比手法:如出兵时的金鼓震天和战败后的肃杀凄凉形成对比;军士的浴血奋战、效命死节和将领荒淫无忌、怙宠贪功形成对比;用汉朝体恤军士的飞将军李广和肆虐士卒的唐将领形成对比。对比手法的运用,使诗歌寓意深刻。此外,全诗多用律句,又有不少对偶句,吸收了近体诗的优点。每四句换韵,平仄相间,蝉联而下,抑扬起伏,跌宕奔放。从反映现实的深度,广度和艺术表现的完美方面看,既是盛唐歌行体名篇。高適的边塞诗,多数是根据自己亲临边塞的实际生活体验写成的。除七言歌行外,在表现形式上多采用长篇吟怀式的五言古诗,将作者个人的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揉为一体。所以殷璠称赞高適“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

2、岑参边塞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点

与高適不同的是,岑参边塞诗的思想内容所表现出的爱国精神主题更为突出,更为强烈,突破了他人以写边塞苦寒和士卒劳苦为主题的传统格局。相比之下,岑参的诗中融进了更多的心血和真情。岑参向往到边塞去建功立业,他常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男儿何必恋妻子,莫向江村老部人”来勉励自己,报效国家。因而,他一生中五次入边幕,两次出塞,深入西北边陲,被征调到唐朝最远的边塞安西(今新疆库车)和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真正是投笔从戎,“往来鞍马烽尘间十余载”,“城障塞堡,无不经行”。边塞的军旅生活成为诗人创作的源泉,边塞风物、西域俗情,在他的笔下顿生奇异瑰丽,诗情喷涌,流动着神韵,热情加以歌颂。他的诗突破了以往边塞诗写边塞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在艺术风格上,岑诗善于观察,精于描绘,想象丰富、比喻新奇、夸张合理,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之中带着悲壮峭拔。杜甫曾说“岑参兄弟皆好奇”(《渼陂行》),殷璠也说“岑参语奇体峻,意亦奇造”(《河岳英灵集》)。“秦山数点似青黛,渭水一条如白练”,语言明丽清秀;“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和“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异景瑰奇,引人神往。岑参的边塞诗最著名的是两“歌”一“行”:

2.1:奇异壮丽的边塞风景

岑参边塞诗的特色及价值之一,在于诗人善于以广漠边塞的山水风物作为歌咏的意象,构设奇异壮丽的意境,来挖掘庄严和美丽,并加以热烈歌颂,这是岑参诗歌的独到之处。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黪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全诗句句咏雪,开篇奇突:“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由风而见雪,因铺垫而富有气势。八月秋高,而胡地已是满天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南国的春风和梨花来喻雪,把朔风严寒转化为绚丽烂漫、花团锦簇的景象来传感大雪纷飞的意境,清新诱人,可谓妙笔生花,读之无不叫绝,不愧为千古佳句。“忽如”显出雪来得急猛紧。由于诗人对祖国山河有着深沉的爱,才能精巧构思、浪漫想象。这明丽清秀的语言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现了诗人豪迈乐观与积极向上的精神,也给荒凉绝域中人们平添了多少温馨的希望!接着四句以奇寒中将士的感受写雪的威力。“散入珠帘湿罗幕,虎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也是诗人“好奇”的表现。紧接着铺叙送别的场景,帐外“翰海阑干百丈冰,愁云黪淡万里凝。”这两句以夸张笔墨勾画塞外雪景,气势逼人。“黪淡”二字又为送别定下基调。帐内置酒送别,“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送客出军门,只见“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这里的描写也是一处奇景:鲜艳的红旗在寒风中冻结,于是冷白的色调和暖红的色彩形成了鲜明的反衬,相映成趣;冻结的旗和漫天的飞雪一静一动形成反衬,在色彩鲜丽的画面中,凸出了奇寒的感觉。“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以景结情,含蓄委婉。大雪封山,山回路转,不见友人,只有雪上的马蹄印迹,伴随着诗人深情的目光,渐行渐远,仿佛在述说着一段魂牵梦绕的离情。至此,诗歌为我们留下了一个绵绵无期、悠悠不尽的千古艺术品味空间。在这首诗中,诗人由“雪”而开篇,由“雪”而归结,“雪”的意象细腻而有气势,鲜明而有色彩,表现出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切的感受力。全诗笔力矫健,既有大意挥洒,又有细节勾勒,既有真实摹写,又有浪漫想象,意象鲜明,意境独特,再现了边塞瑰丽的自然风光,实为边塞诗中的上乘之作。

2.2:激昂慷慨的爱国豪情

岑参边塞诗的特色及价值之二,在于抒发了诗人的爱国精神。即是抒写了戍边将士捐躯卫国的浩然正气;抒写了诗人向往到边塞去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与其它诗人相比,岑参的边塞生活最长。在“侧身佐戎幕,敛任事边陲”、“终日风与雪,连天沙复山”、“终日见征战,连年闻鼓鼙”的艰苦岁月中,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秋,因而诗中也常反映出思乡思亲之情。“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逢入京使》),就是这种真情的动人刻画,内心活动挖掘得细腻而深刻。但是,岑参能够把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与对祖国的爱心系在一起,“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边塞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这种为理想和抱负执著追求的精神是他人所不及的。赏析他的代表作《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诗人抓住了典型环境和细节的描写,开篇“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茫茫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围绕“风”字落笔,描写出征的险恶环境:平沙莽莽,狂风夜吼,碎石乱飞,烘托大军压境;一个“吼”字,写出了“风”呼号咆哮,把“大如斗”的石头刮得满地乱走,真是惊天地、泣鬼神,一场即将展开的激烈战斗的紧张气氛跃然而出,这种反衬和夸张手法,太有艺术感染力了!接下来笔锋一转,写对方。“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用“马正肥”写匈奴剽悍强劲;用远的处的“烟尘飞”写匈奴进犯之急。描写精炼,让人回味无穷。“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 在此严寒漆黑之夜,足见军情之紧急;“戈相拨”,不时发出的兵戈相碰的铿锵之声,让人真切地感受到这是一支军纪的森严、号令严明的英勇军。“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三句,加上上面“风头如刀面如割”, 极力夸张渲染边塞大漠中环境和气候的恶劣,令人望而生畏,夜行军之苦是不言而喻的,烘托了将士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豪情壮志;同时,连战马都感受到了临战的紧张气氛,“汗气蒸”,“旋作冰”对战马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的刻画,是诗人细致观察的结果。经过这样充分的烘托铺垫之后,人们自然会联想到:这难道不是一支无敌的军队吗?紧接着“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洋溢了己方必胜的喜悦之情和诗人炽热的爱国精神。

3、结语

盛唐边塞诗的核心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爱国精神,是以爱国精神为核心的团结统一,执著追求并献身于理想事业,慷慨报国,建功立业的民族精神。正是这种伟大的精神代代承递,薪火相传,才使我们的民族几千年来虽屡遭外患的磨难,但始终仍能生生不息,傲然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我们从不朽的盛唐诗篇中走出来,融入21世纪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的时候,当我们弘扬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明的小康社会的时候,当我们奋力开发建设大西北、实现全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今天,重新欣赏这一首首不朽的诗篇,无论是诗人描绘的奇异的边塞风光,还是抒写火热的军旅生活和恢宏而残酷的战斗场面,从更深层来说,无疑都是诗人慷慨昂奋的人生追求和炽热的爱国精神的真实写照。我们不能割断民族文化的血脉,而应当从民族文化的宝库中汲取有益的营养!当我们仔细审视眼前这个社会上泛滥的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世风时,难道我们还没有感受到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人们是多么需要民族的先进的文化思想的“奶酪” 的补养吗?当我们追寻盛唐边塞诗人们的足迹去感受那塞外的羌笛悠悠,大漠的孤烟缕缕,楼兰的胡笳慢慢,蓟门的风沙茫茫的时候,依然会让人触摸到了那一颗颗不灭的灵魂,总是让人荡气回肠,感慨万千,为一股以身许国的英雄正气所感染,为执著的进取精神所鼓动!

参考文献:

[1].胡大浚.唐代边塞诗选注[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0 [2].漆绪帮.盛唐边塞诗评[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 [3].黄舜,刘玉美.盛唐边塞诗与新边塞诗的研究,河南省社科联2004年调研课题(一等奖),2004.

第五篇:比较高适岑参诗歌的异同

比较高适岑参诗歌的异同

南京师范大学 汉语言文学2班 xx

盛唐,一个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唐开元年间、天宝年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涌现出大批禀受山川英灵之气而天赋极高的诗人,彷如李白、王之涣、王维、孟浩然„„..过去那种由宫廷侍从文人集团主持诗坛的局面,为各种松散的才子型诗人群体间的争奇斗妍所取代,诗歌创作“既多兴象,复备风骨”,并形成不同风格的群体,创造出各种诗歌之美。那时的长安成为四方乡贡文士的聚散地,而那时的边塞更是抒发赞歌的斗兵场。而在边塞诗创作上堪称“双子星”的当然要数高适和岑参了。

杜甫曾以“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评价高适和岑参,诗史上便以“高岑”并称,把他们列为边塞诗派的杰出代表.因此高、岑二人的诗作便给人风格相近似的印象.二人诗歌审美特征上的共性更是增加了这种共鸣。以下浅谈二人诗歌的相同点:

首先,两人的诗歌都洋溢着慷慨报国、立功边塞的伟大理想。气势豪迈、雄浑,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情感熏陶。这类诗篇很多,例如高适在《燕歌行》中写道:“男儿本子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又如岑参的“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等诗篇诗句,都抒发了高、岑为国安边的豪情壮志,反映了盛唐的强音。

其次,两人的边塞诗歌都歌颂了将士奋不顾身,英勇报国的英雄气概,表现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如高适的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岑参在其边塞诗中,以慷慨之笔,热情歌颂了前线战士英勇战斗、抗击敌人的无畏精神。如“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等无一不彰显出奋勇报国的大无畏气概!

然后,高、岑两人的边塞诗,虽然以高亢雄浑为主,但字里行间都表现了征人思乡之情。这在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里,则是以游子思乡为体现。当然,面对边塞的恶劣环境和艰难的军旅生涯,只要是远离家乡的人,无不有一种如高适的“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岑参的“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的悲凉心情。这些诗篇诗句,都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旅人怀乡之情。

最后,高岑二人都有过对边塞生活的亲身经历,其边塞诗的创作也可谓是有

感而发,而不是某些诗人将旧乐府翻新创作,仅为唱和之作,弥补创作中的不足而已。关于边塞的亲身经历,高适自天宝十二年(753)开始,长期从军,曾经三度出塞;而岑参也是自从天宝八年(749)开始,曾经两度出塞,先赴安西任掌书记,后赴北庭任节度判官,经历了长达八年的边塞生活。无疑,长时间的对于边塞生活的亲身经历,即为他们的边塞诗歌创作提供了真实的素材。

高适和岑参作为盛唐边塞诗的杰出代表,既同时显示出盛唐的宏伟景况,又在诸多方面展现出相异之春色。

第一、在思想主题上各有侧重。总的说来,高适边塞诗的思想内容比较深刻, 对战争多取分析的态度,支持反侵扰战争,反对滥战,对战争中唐军中不良的负面的现象敢于提出批评,比如他在《燕歌行》中写道:“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他还常抨击战争失利,描写战争的残酷,表现对战士的深切同情。高适的边塞诗思想内容比较深刻,他善于以政治家的眼光来观察、分析边塞现状,把战争与国家安危、人民苦乐联系起来考虑。而岑参没有高适那样多的忧患经历,也缺乏高适那样强的忧患意识。如其诗作《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战争还未结束,作者就已经预祝战争的胜利了。高适是从政治家的角度抒写边塞诗,使边塞诗成为对边塞战争的批判诗。岑参是以诗人的体验与感受去表现艰苦激烈的边塞战斗生活和雄奇瑰丽的边塞风光及边塞习俗。就思想性而言.他不如高诗深刻,但就题材内容的丰富性来看,显然又为高适所不及。所以就我看来,高适诗歌的思想价值要高于岑参的,而岑参诗歌则在艺术个性方面显得突出。

第二、在抒情方式的选择上。在抒情方面,高适、岑参也现出截然不同的特色。高适的诗重在抒情他往往直抒胸臆,或者夹叙夹议,因此他的诗常常带有浓郁的主观情调。在抒情中虽然偶有夹杂景物的描写,然而旨在借景抒情.所以有时在景物的描写上显的有些节俭,但也颇有感染力。而岑参的诗歌却重在描写塞外的神奇风光以及种种的边塞军旅生活。可以说,他是在描写中抒发感情或者可以说,他是寄情于描写之中。所以他的诗往往是容观的示现,展示出一幕幕五彩缤纷的生活画面,以奇异之思引人入胜,而作者的深厚感情也就浑含其中。景物的转换过程又是其心灵的解悟过程。

第三、在表现手法的运用上。大概是由于当时的整个盛唐气象的影响,抱有“入世.愿望的他们怀有激烈的报国立业的豪情壮志,再加之所选的“边塞“题材,塞外地域广阔风景壮丽战争军旅生活的悲壮,以及诗中所蕴含的深厚情感的

缘故,高岑诗歌的豪迈奔放尤为明显,只是在程度上有所差别而已。以现实主义手法著称的诗人高适以政治家的眼光来看边塞的人和事.议论战争的得失,以及将应时而生的追求不朽功名的昂扬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结合,使他的诗歇较岑参而言更具有慷慨的悲壮美,凸现一种凝重深沉、浑厚遒劲的格调。而岑参的边塞诗则显示出明显的浪漫主义倾向,以奇制胜.的奇思妙想比高适更胜一筹。岑今在现实基础上侧重于想象夸张豪迈中有瑰丽雄奇之笔,而不像高适般苍凉悲壮。在《白雪歇送武判官归京》这篇岑参的代每作中,就充分表现了这一点。奇异的自然意象的形成,实际上就是岑参审美创作心理过程中的一种创造与实践。

第四、艺术上的不同。高适将自己的个人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岑参的诗歌中带有感性的色彩,讲究感觉印象,浪漫的想象,飘逸的描写,寓情于景。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些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高适的七言歌行多用律句骈语,但并不繁于文采华丽,而是以纵横顿宕,气质深雄和浑厚的骨力取胜。岑参七言歌行纵横顿宕、舒卷自如体势十分灵活。

高、岑边塞诗的共同与不同的方面,都突出鲜明。共性是时代的体现,盛唐特有政治文化背景决定了其诗歌的时代特色;而个性则是高、岑个人所具有的魅力。二人堪称边塞诗的英豪。英豪需要时代,时代呼唤英豪!

下载从高适、岑参的诗歌看,唐代的边塞诗有何特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高适、岑参的诗歌看,唐代的边塞诗有何特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适与岑参诗歌的异同

    一、导入新课: 盛唐文学代表着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唐诗以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成为古典诗歌璀璨的明珠并使其在盛唐达到顶峰。盛唐诗歌除有李白浪漫主义、杜甫现实主义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