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迁西县东荒裕村农业发展与展望最终版论文
学号12***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农村发展概论》
论文(作业)题目迁西县东荒裕村农业发展与展望
姓名高利民
专业乡镇企业管理入学时间2012秋教学点迁安市农广校
2014年6月20日
迁西县东荒裕村农业发展与展望
--从现代农业发展的视角
高利民 现代农业是依托农业资源,结合旅游业,为消费者提供娱乐、观光、度假、休闲为一体的一种新型产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路径。发展现代休闲农业对于突破农业发展瓶颈,进一步拉动消费内需,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意义十分重大
一、迁西县东荒峪村农业发展现状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基础设施全面加强 通过“项目投入、政府支持、群众自筹”的方式,实施了标准粮田建设、中低产田改良、病险水库加固、农村沼气推广等项目;同时,农村路网、电网、广电通信等设施也已进入全面建设阶段。
农业产业化进入新阶段,农业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在全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农业正朝着科学化、多元化、均衡化方向发展,结构日趋合理。农业产业结构由过去的粮食“一头沉”转向经济作物、生态农业、养殖业协调发展。目前,“迁西板栗”已在国家工商总局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辣椒、苦瓜、茄子等10种蔬菜获得无公害蔬菜产品质量认证,其中迁西栗蘑、香菇(鲜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
农业组织化程度日渐提高 迁西县积极宣传土地流转政策,通过正确的指导、引领和服务,一大批“种、养、加”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全县共发展
种养、加工合作社14个,综合服务合作社19个,行业协会5个,无公害农产品(生猪)标准化生产基地13个,各种农民经济组织、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
组织、市场中介组织等得到健康有序发展,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
户”的经营模式。是集园林景观欣赏、度假、休闲、避暑、会议、垂钓、狩猎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农业园;以“农家乐”形式发展的乡村旅游业,每年接待游客上万人次,已成为边远乡村农村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迁西县东荒裕村的农户观念亟需改变,受传统农业经济的影响,小农意识、自然经济在广大农户中根深蒂固,农户市场意识、规模意识不强,在种、养、加等方面缺乏必要的技术和市场理念,优质高效农业意识淡薄,导致种植品种杂乱,管理水平低,农产品质量不高,农业生产增产不增收,严重挫伤了农户的积极性。同时,由于近年大量农民外出务工,大部分农户只耕种自然条件好的口粮田,自给自足,致使农田抛荒现象十分严重,耕地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二、迁西县东荒峪村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主要表现为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少且规模不大,缺乏具有示范带动和品牌效应的基地典型,产业竞争力弱,可持续性发展不强。农业生产依然以分散的小规模农户家庭经营为主体,区域布局滞后,科学规划不足,种植品种分散单一,且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撑,科技含量不高,个体经济实力弱,难以抗拒自然灾害和市场所带来的双重风险,导致收入增长困难,经济效益不明显。
2.2 龙头企业发展不力
主要是企业规模小,品牌效益差,缺乏市场竞争力,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特色产业、支柱产业的发展优势不明显,导致引进的龙头企业在农产品深加工方面难见成效,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
2.3 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目前,虽然农村基础设施有所改善,但仍然不能适应新时期农业发展的要求。如:田间机耕道建设滞后,加之小丘块农田居多,大型农机具作业困难,从而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造成整体农机化水平不高;用于防汛抗旱、排灌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还不到位,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
2.4 农民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农民中以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为主,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很少,从整体上看素质较低,本科在读生,从事农林经济管理方面的研
究工作与新农村的建设的人才非常少,农民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对于新农村建设极为不利。
2.5缺乏正规权威高效的农产品流通服务组织
农民经纪人和经营大户的组织还比较松散,市场设施和营销手段还比较落后,一大部分市场只是农民自己跑出来的,主要单纯的依靠个体间的联系或是一两个村落的交流,没有正规的信息收集和分析机构,风险大,经营单一,在体制创新上成效不大,很难适应国际市场的开拓,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农业科技硬件设施发展不快的直接原因是农业科技投人严重缺乏严重制约了农业科技含量的提高“农业科技投人的不足造成了农业科技人员的匾乏和农民科技素质低下,这也是农业发展的瓶颈
2.6扶持力度不够,资金投放不足
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农民,农业投人最大的也当属农民自身。当前农民收人甚微,没有过多的资金用于农业设施的投人,而是依靠银行贷款。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银行信贷行业的门槛的越来越高,对于低收入的农民是无法贷款的。由于生产投人不够,基础设施便
无法得到完善,农业生产的科研推广、加工流通、农用工业等方面的发展就更谈不上,最终农业生产就无法摆脱}劲欢经营的状态,农业产业发展收到巨大的限制。
三、目前国内外现代农业前景和经验的借鉴
根据迁西县戏楼村农业发展的现状,可以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方向发展,多培养一下农家乐,农民还可以大力发展有机农业。
3.1国内外现代农业前景
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快速发展。2008-2010年,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收入以年均46.39%的速度递增。2009年,乡村旅游行业已经形成800亿元的经营收入,带动近200万城乡人口就业,其中安排农民就业159万人,实现农民增收257亿元,带动农产品销售收入352亿元。仅在地处中部的江西省,就已有各类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园区或企业1467家,直接安排以农民为主的从业人员80320人,间接带动农民就业60540人,年营业收入超过48亿元。迁西县强力推进休闲农业发展,在休闲农业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休闲农业是新型产业、朝阳产业,是迁西县农村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农业结构调整的新模式、新农村建设的新样板。要求全市上下统一思想,后发赶超,高速推进,打造自己的特色、亮点;以农为本,突出特色,因地制宜,持续发展;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做好规划,强化政策扶持,统筹安排项目,创新发展机制、土地流转机制、投融资机制和农民参与机制,优化发展环境,合力推进休闲农业发展;进一步修改完善好休闲农业发展方案,制订完善具体、科学的发展规划和优惠措施,加大现有农庄的提质、提速、提效和招商引资力度,促进休闲农业有序发展。
农业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4-2018年 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指出,到2015年,休闲农业成为横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新兴产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休闲农业点数量稳步增长,年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休闲农业点增长20%,接待人次和经营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总的来看,国内旅游需求稳步增长,而同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无论市场规模还是经营效益均呈现出向好的趋势,发展前景看好。
有机农业是一种完全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家畜饲料添加剂的农业生产体系,是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生产体系。从市场销量来看,虽然有机食品只占全球全部食品销售量的5%不到,但不可否认的是,有机农业已经成为农业领域发展最为活跃的板块。
据农业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4-2018年中国有机农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预测显示:全球有机食品市场1990年开始发展,到2010年达到近600亿美元的市
场,几乎是2000年的3倍,势头凶猛。下一个10年,全球有机食品销售额将会以一个稍缓的速度增长。
3.2国内外相关经验的借鉴
发达国家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成功案例例如美国夏威夷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韩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和法国普罗旺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等等
国内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成功案例例如南京市锁石村实例:锁石意流远,美韵在农家。锁石村生态农业园植被茂密、空气清新、村容整洁民风淳朴。经过几年的建设,一个南京近郊的”生态旅游村“已彰显活力。游客来此可观农家景、吃农家饭、走农家路、摘农家菜各参与丰富多彩的农业旅游活动。该村已经建设了一个千亩设施农业大棚的核心区---农业科技示范园,率先提出了”打造南京乡村生态旅游示范村"的目标定位。
北京的顺鑫绿色度假村实例:顺鑫绿色度假村以“林、泉、水”为资源特色。逐步丰富“森林文化”。经营宗旨是“我们为成功人士营造修养身心的环境”。度假村的市场定位包括高档的商务会议和休闲度假两个市场。对于商务会议市场,我们的定位是“‘都市商务新概念’的缔造者,‘商务+度假’的绝佳场所”。对于休闲度假市场,我们的定位是“‘人与大自然完美结合的生活哲学’的缔造者,‘体验最自然生活状态’的地方”。我们的目标是要建设国内一流的、具有品牌影响力的绿色度假村。
迁西县东荒裕村的农业发展如果向有机农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方向发展,将积极推进本地区的农业发展。同时要改变以往的农业发展模式,积极改革、创新农业发展思路,向建设新农村的步伐挺近,以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为主导,结合有机农业及休闲农业齐头并进,抓住乡村旅游行业的发展趋势,带动有机农业机休闲农业的发展,坚持解放思想,改变传统观念,迁西县东荒裕村在未来的新农村建设中必然会成为领头者。于此同时相关部门应当给予大力的人员及技术方面的支持,做好农民的思想转变工作,讲解有机农业及休闲旅游农业的相关知识,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同时向旅游农业发展,可以增加劳动力的使用,减少农民在农闲季节的外出务工,增加农村农民的额外收入,同时可以改变农民的生活环境,生活素质,同时村里可以以建立企业的模式,村民入股的方式,整合资金,以华西村为榜样,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在旅游农业、有机农产品的进行进一步的加工与生产,建立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抓住自己的优势项目在迁西县占据一壁江山,同时可以与当地的商超进行农超对接,将有机农业的发展成果通过超市的平台展示给消费者,实现走出迁西,走遍全河北的发展目标。结合休闲旅游,使现代农业发展与休闲旅游相结合,在现代农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同时乡村旅游业也要随之发展,互相结合并进。
第二篇:迁西县戏楼村农业发展与展望
迁西县戏楼村农业发展与展望
--从传统农业改造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视角
摘 要:通过对迁西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的分析,针对该县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该目前国内外现代农业前景和经验的借鉴,提出了迁西县戏楼村突破目前现代农业发展瓶颈的发展方向。
关健词:现代农业;发展对策;迁西县
一、迁西县农业发展现状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基础设施全面加强 通过“项目投入、政府支持、群众自筹”的方式,实施了标准粮田建设、中低产田改良、病险水库加固、农村沼气推广等项目;同时,农村路网、电网、广电通信等设施也已进入全面建设阶段。
农业产业化进入新阶段,农业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在全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农业正朝着科学化、多元化、均衡化方向发展,结构日趋合理。农业产业结构由过去的粮食“一头沉”转向经济作物、生态农业、养殖业协调发展。目前,“迁西板栗”已在国家工商总局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辣椒、苦瓜、茄子等10种蔬菜获得无公害蔬菜产品质量认证,其中迁西栗蘑、香菇(鲜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
农业组织化程度日渐提高 迁西县积极宣传土地流转政策,通过正确的 指导、引领和服务,一大批“种、养、加”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全县共发展 种养、加工合作社14个,综合服务合作社19个,行业协会5个,无公害农产品(生猪)标准化生产基地13个,各种农民经济组织、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 组织、市场中介组织等得到健康有序发展,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 户”的经营模式。是集园林景观欣赏、度假、休闲、避暑、会议、垂钓、狩猎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农业园;以“农家乐”形式发展的乡村旅游业,每年接待游客上万人次,已成为边远乡村农村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迁西县戏楼村的农户观念亟需改变,受传统农业经济的影响,小农意识、自然经济在广大农户中根深蒂固,农户市场意识、规模意识不强,在种、养、加等方面缺乏必要的技术和市场理念,优质高效农业意识淡薄,导致种植品种杂乱,管理水平低,农产品质量不高,农业生产增产不增收,严重挫伤了农户的积极性。同时,由于近年大量农民外出务工,大部分农户只耕种自然条件好的口粮田,自给自足,致使农田抛荒现象十分严重,耕地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二、迁西县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主要表现为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少且规模不大,缺乏具有示范带动和品牌效应的基地典型,产业竞争力弱,可持续性发展不强。农业生产依然以分散的小规模农户家庭经营为主体,区域布局滞后,科学规划不足,种植品种分散单一,且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撑,科技含量不高,个体经济实力弱,难以抗拒自然灾害和市场所带来的双重风险,导致收入增长困难,经济效益不明显。
2.2 龙头企业发展不力
主要是企业规模小,品牌效益差,缺乏市场竞争力,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特色产业、支柱产业的发展优势不明显,导致引进的龙头企业在农产品深加工方
面难见成效,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
2.3 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目前,虽然农村基础设施有所改善,但仍然不能适应新时期农业发展的要求。如:田间机耕道建设滞后,加之小丘块农田居多,大型农机具作业困难,从而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造成整体农机化水平不高;用于防汛抗旱、排灌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还不到位,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
2.4 农民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农民中以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为主,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很少,从整体上看素质较低,本科在读生,从事农林经济管理方面的研
究工作与新农村的建设的人才非常少,农民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对于新农村建设极为不利。
2.5缺乏正规权威高效的农产品流通服务组织
农民经纪人和经营大户的组织还比较松散,市场设施和营销手段还比较落后,一大部分市场只是农民自己跑出来的,主要单纯的依靠个体间的联系或是一两个村落的交流,没有正规的信息收集和分析机构,风险大,经营单一,在体制创新上成效不大,很难适应国际市场的开拓,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农业科技硬件设施发展不快的直接原因是农业科技投人严重缺乏严重制约了农业科技含量的提高“农业科技投人的不足造成了农业科技人员的匾乏和农民科技素质低下,这也是农业发展的瓶颈
2.6扶持力度不够,资金投放不足
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农民,农业投人最大的也当属农民自身。当前农民收人甚微,没有过多的资金用于农业设施的投人,而是依靠银行贷款。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银行信贷行业的门槛的越来越高,对于低收入的农民是无法贷款的。由于生产投人不够,基础设施便无法得到完善,农业生产的科研推广、加工流通、农用工业等方面的发展就更谈不上,最终农业生产就无法摆脱}劲欢经营的状态,农业产业发展收到巨大的限制。
三、目前国内外现代农业前景和经验的借鉴
根据迁西县戏楼村农业发展的现状,可以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方向发展,多培养一下农家乐,农民还可以大力发展有机农业。
3.1国内外现代农业前景
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快速发展。2008-2010年,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收入以年均46.39%的速度递增。2009年,乡村旅游行业已经形成800亿元的经营收入,带动近200万城乡人口就业,其中安排农民就业159万人,实现农民增收257亿元,带动农产品销售收入352亿元。仅在地处中部的江西省,就已有各类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园区或企业1467家,直接安排以农民为主的从业人员80320人,间接带动农民就业60540人,年营业收入超过48亿元。
迁西县强力推进休闲农业发展,在休闲农业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休闲农业是新型产业、朝阳产业,是迁西县农村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农业结构调整的新模式、新农村建设的新样板。要求全市上下统一思想,后发赶超,高速推进,打造自己的特色、亮点;以农为本,突出特色,因地制宜,持续发展;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做好规划,强化政策扶持,统筹安排项目,创新发展机制、土地流转机制、投融资机制和农民参与机制,优化发展环境,合力推进休闲农业发展;进一步修改完善好休闲农业发展方案,制订完善具体、科学的发展规划和优惠措施,加大现
有农庄的提质、提速、提效和招商引资力度,促进休闲农业有序发展。
农业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4-2018年 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指出,到2015年,休闲农业成为横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新兴产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休闲农业点数量稳步增长,年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休闲农业点增长20%,接待人次和经营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总的来看,国内旅游需求稳步增长,而同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无论市场规模还是经营效益均呈现出向好的趋势,发展前景看好。
有机农业是一种完全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家畜饲料添加剂的农业生产体系,是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生产体系。从市场销量来看,虽然有机食品只占全球全部食品销售量的5%不到,但不可否认的是,有机农业已经成为农业领域发展最为活跃的板块。
据农业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4-2018年中国有机农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预测显示:全球有机食品市场1990年开始发展,到2010年达到近600亿美元的市场,几乎是2000年的3倍,势头凶猛。下一个10年,全球有机食品销售额将会以一个稍缓的速度增长。
3.2国内外相关经验的借鉴
发达国家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成功案例例如美国夏威夷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韩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和法国普罗旺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等等
国内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成功案例例如南京市锁石村实例:锁石意流远,美韵在农家。锁石村生态农业园植被茂密、空气清新、村容整洁民风淳朴。经过几年的建设,一个南京近郊的”生态旅游村“已彰显活力。游客来此可观农家景、吃农家饭、走农家路、摘农家菜各参与丰富多彩的农业旅游活动。该村已经建设了一个千亩设施农业大棚的核心区---农业科技示范园,率先提出了”打造南京乡村生态旅游示范村"的目标定位。
北京的顺鑫绿色度假村实例:顺鑫绿色度假村以“林、泉、水”为资源特色。逐步丰富“森林文化”。经营宗旨是“我们为成功人士营造修养身心的环境”。度假村的市场定位包括高档的商务会议和休闲度假两个市场。对于商务会议市场,我们的定位是“‘都市商务新概念’的缔造者,‘商务+度假’的绝佳场所”。对于休闲度假市场,我们的定位是“‘人与大自然完美结合的生活哲学’的缔造者,‘体验最自然生活状态’的地方”。我们的目标是要建设国内一流的、具有品牌影响力的绿色度假村。
和龙市农业发展实例,2012和龙市农业生产、专业农场、生态建设开展顺利,积极发展并大力挖掘和龙市独有的生态气候资源、农业优势,变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对2013年及未来五年工作进行了展望。未来和龙市农业发展要立足于现有的生态资源优势,围绕平岗绿洲总体战略,发展壮大绿色有机产业,大力开发花卉、食用菌、林下参为主的特色产业和温室棚膜蔬菜园区建设为主的设施农业,抓好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最终实现具有朝鲜族民俗风情和旅游度假休闲观光体验采摘为一体的观光农业和特色农业的大幅度发展。
迁西县戏楼村的农业发展如果向有机农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方向发展,将积极推进本地区的农业发展。
第三篇:中国可持续农业发展现状与展望
中国可持续农业发展现状与展望
姓名学号指导教师
摘要:中国是一个农业历史悠久的国家,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业发展迅速,以有限的耕地养活了占全世界22%的人口,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发展可持续农业,是全球的共识和潮流。今后农业将朝着现代化、集约化、持续化、农业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围绕可持续农业的概念和理论进行探讨,结合世界各国可持续农业的发展实践,指出我国发展可持续农业一定要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人口众多、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生产力水平较低、资源利用潜力大的特殊国情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发展方向和目标。
关键字:中国农业;可持续农业;现状;展望
1.可持续农业研究现状
目前,国际上研究和开发可持续农业主要采取与耕作制度有关的技术措施,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1)作物轮作 [5]。用以缓和杂草、昆虫和病害的为害,与常规耕作措施配合,降低土地侵蚀;2)综合生物防治。用轮作、害虫预测预报、气象探测卫星、抗性品种、播种期调节等措施降低对化学农药的依赖;3)综合植物营养管理。应用豆科固氮、有机肥料、微生物肥料、精深施用化肥,并通过土地改良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化肥施用量,减少硝态氮对水环境的污染;4)保护性耕作。包括覆盖作物、等高带状间作及各种少耕和免耕;5)混合农耕制度。包括动物饲养和林业在内的农场种植制度。在可持续农业研究上强调学科的综合性、系统性和实践性,因而耕作制度改革也是可持续农业的一个重点,它的内涵既包括轮作、混合农作、保护性耕作和旱地农业,也包括发展中国家广泛应用的间作、复种和农林制等内容。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是:控制人口,提高素质;节约资源,保持环境;集约经营,增加效益;优化产业结构,重塑良性生态系统;加速技术替代,建立生态平衡机制。这就对原来的耕作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将耕作制度研究领域扩大到“广义农业”范围内,才能适应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广义农业”的范畴内发展耕作制度,要认真处理好各方面关系,如农牧、农林、用养、产加销等关系,才能促进整个农业的协调持续发展。研究表明,高产高效持续耕作制度是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技术载体。耕作制度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农业生产发展层次大体可分为作物制度、种植制度、耕作制度和农作制度4个水平,每一层次水平的上升均标志着资源利用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例如,从一季作物到多熟的种植制度,因复种指数提高,更能充分利用光、热、水及土资源而提高土地生产力;融种植制度与土壤管理制度于一体的耕作制度,则是将获取短期的高土地生产力与培肥土壤、保持土壤长期生产能力相结合;将种植、养殖、土壤寓于一体的农作制度,则是在更高层次上将社会、自然、生物资源更全面地组合、开发,为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总体效益和不断满足社会需求提供了基础。由种植制度、耕作制度向农作制度演替,也是国际农业发展的大趋势。改进种植制度、发展持续农作制进而发展可持续农业已成共识。
可持续农业发展思路的核心是集约性与可持续的高度协调统一。在生产优先、经济与生态并重的原则下,力争做到生产可持续性、经济可续性和资源可持续性三位一体。这就需要建立起相应的高产高效持续农作制度技术体系,并要求该体系具有显著的技术特点。第一,集约农作,持续高产。将提高土地生产率放在首位,强化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
单位面积产量;第二,高产高效。在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时,增加经济效益、投入产出效率,加强资源环境保护;第三,改善生态,持久发展。在技术配置上,强调自然生态与人工生态相结合,资源利用与保护改善相结合。由此可见,高产高效持续农作制度技术体系是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基础,而技术体系的发展阶段则是可持续农业发展阶段水平的反映。这就要求今后农业生产制度改革要以农业的生产持续性、经济持续性和生态持续性为指导,大力研究推广集约可持续农业技术体系,进一步丰富、拓展可持续农业理论体系,使之更加技术化和实用化。因此,将可持续农业发展研究向高产高效持续农业生产技术体系聚焦,对加速可持续农业发展极为重要。
2.中国农业的发展与成就[4]
从5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国民经济每5年制定一中短期发展计划。每一个发展计划的实施都使中国国民经济的实力,也包括农业和农村经济,得以重大发展。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增长,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农业国际合作与交往发展迅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五个方面的深刻变化。一是突破了高度集中的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农民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理顺了国家、集体和农民的关系;二是突破了以粮为纲的单一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全面活跃农村经济;三是突破了统购统销制度,市场调节农产品供求、资源配置的作用显著增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初步形成,农村要素市场逐步发育;四是突破了单一集体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在集体经济巩固壮大的同时,个体、私营等经济成分快速发展;五是突破了农业生产上的指令性计划,实行指导性计划,改变了政府调控农业的方式,初步形成了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综合运用的农村经济宏观调控体系。
3中国农业科技的成就与展望
自1949年建国以来,中国农业科学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和一系列成果。其中,农业生物种质资源研究与遗传育种理论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增强了通过推广良种实现农业增产的潜力;光、热、水、土等资源利用的理论和技术研究,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农业生物病虫害基础研究和防治技术的应用,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农业生产损失;农业综合、宏观经济发展战略和农业科技信息的研究,为中国的农业科研和农业生产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信息服务[6]。
“九五”期间,中国农业科技实现了超常发展,并取得了累累硕果。其中,十项重大科技进展最为突出,它们是:(1)强化生物技术和常规技术结合,培育出大量优质、高产、多抗农作物新品种,筛选出一批种质资源,整体育种水平得到提升;(2)中国超级稻研究获得重大突破,在试验田近800kg/666.7m2;(3)单双价转基因抗虫棉研究及应用处于国际先进水平;(4)五大作物”大面积高产综合配套技术体系研究,构筑了中国面向21世纪的“五大作物”生产技术平台,为中国未来粮食安全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储备;(5)温室节能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促进了冬季设施蔬菜、果树和花卉生产,完善了周年设施园艺生产技术体系;(6)棉铃虫、褐飞虱迁飞规律研究为提高主要稻棉害虫的预测预报和虫害控制技术水平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基础;(7)主要畜禽规模化养殖及主要畜禽疫病的诊断与监测方法取得丰硕成果;(8)新型饲料及添加剂的研究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产业化社会生态效益显著;(9)农业信息技术研究开发及应用步入快速发展时期,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撑;
(10)农业持续发展与水肥资源高效利用研究确定了农业用水的战略目标和节水的技术重点,肥料高效施用调节技术的大面积应用。
4.可持续农业发展趋势
近年来,在对可持续农业的概念、理论进行深入探讨的基础上,世界各国都在探索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模式。国内专家针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以及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特点,归纳有以下8种提法:
1)低投入的可持续农业。其主要做法是多样化种植,草田轮作;作物与畜牧混合经营,均衡发展。其核心是不用或省用化肥、农药,充分利用生产单位内部资源,围绕农业自然再生产特性来组织生产。其实质是有效利用生产性投入,保护资源和改善环境,提高生产单位的净收益。这种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是由美国最先提出来的,并在堪萨斯、内布拉斯加和衣阿华州的一些农场开始实践,但在其他地方很少应用。
2)高效率可持续农业。这种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是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它不同于靠低投入实现农业的持续发展,而主张在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前提下,增加农产品生产,以科学技术为动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护自然资源环境,创造无风险或无污染的生活条件。主要措施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使用良种、合理栽培、慎用化肥、病虫综合防治及科学政策。其核心是以科技进步为依托,强调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管理,实行现代经营方式,进而实现生产集约化。这种模式也是由美国倡导的并与实际生产活动紧密结合,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生态环保型可持续农业。也称为环保型降低购买性资源投入的可持续农业。该模式主要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降低农场以外(如化肥、农药、机械等)的投入,强调农业生产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重视农业系统内部资源的循环与利用效率。此种模式是由美国、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首先提出的。
4)生物学派可持续农业。其主要内容在培育高生物潜力的品种基础上,采取生物性的轮作、生物防治与有机肥料等,降低农场外部资源消耗,谋求农业可持续发展。此种模式在德国和英国比较流行。
5)综合性可持续农业。其主要内容包括合理优化与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农业资源,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用养结合、保护环境等。综合性农业通过与生态系统、土壤保护系统、水源保护系统及农业经济系统的密切关系,实现农业的综合管理与协调发展。综合性农业体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权衡与统一。德国重点发展这种模式。
6)环境保全型可持续农业。这种模式有3个主要特点:一是强调以提高效率来保护环境;二是以大幅度削减人工合成品的应用来保全环境;三是以人类生态活动区域为中心,进行因地制宜的生态保护。日本盛行此种模式,它与欧美国家不同,一方面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高,另一方面产品不足,大量进口粮食和饲料,水田农作是其主要形式。采取的主要措施:一是减轻农业对环境的负作用,进行高效率的施肥和病虫害防治;二是进行环保型农业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三是维持和提高地力,对未利用的有机物资源进行开发。
7)劳动集约型可持续农业。主要特点是投入大量廉价劳动力来提高土地生产率,提高农产品的自给率。目前主要适应于西非等一些劳动投入不足、经营粗放、单产低下、生活贫困的经济不发达国家和地区。
8)土地集约型可持续农业。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人多地少的国家或地区。为了提高农业可持续性,这些国家及地区必须充分地、全年式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土地,实行以提土地利用率与产出率为核心目标的技术改造。最典型的是我国台湾的“精久农业”、荷兰的“设施工作化高效农业”等。
世界各国可持续农业的发展实践表明,可持续农业是当今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内容十分广泛,发展模式多样化,实践效果明显。一是适当减少了农业资源的利用。2007 年发达国家对可耕地、永久性农用地和永久性牧用地的利用率分别比2002年减少了0.3%、3.8%和 0.9%。二是适当减少了化肥使用。2003年中国化肥年使用量4411.6万t,2006年中国化肥年使用量为4124万t,平均每公顷施用量达 400kg/hm2以上,发达国家安全上限每公顷
施用量减少到225 kg/hm21。三是农业劳动力投入减少。2007年发达国家农业劳力使用比 2002年减少12.3%。2007年与 2006 年相比,北美和西欧农业就业人数分别减少了28%和 30%。四是土地生产率和劳动效率呈增长趋势。据预测,到2020年世界粮食增产总量中约20%依靠增加耕地面积,其余80%必须通过提高单产来实现。其中,小麦单产将从2000年的 2660 kg/hm2提高到3200 kg/hm2,提高 20%。同时,世界人口仍在以每年增加1.0×108
[]的速度发展,到 2020 年将增长到 7.5×109~8.0×109(2000年约为6.0×109)2。近年来,由于多种因素和综合作用,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得到了持续发展。1996—2001 年发展中国家
[]农业生产增长37.7%,年均增长7.6%3。
由此可见,当代世界可持续农业的兴起,为各国根据国情及农业发展需求,选择适合本国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及其发展道路,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经验。我国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一定要从本国实际出发,选择适合国情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鉴于我国人口众多、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生产力水平较低、资源利用潜力大的特殊国情,我国可持续农业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下原则:一是立足于人口多的基本国情,坚持自力更生为主,解决农产品供给问题;二是立足人均资源少的基本国情,走科技挖潜、合理投入、提高效益的路子; 三是立足农业长期、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永续利用、协调发展的路子。基于这种认识,当前中国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应当是以自然资源、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为基础的高效率集约型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
5.结语
发展可持续农业,是全球的共识和潮流,它将朝着现代化、集约化、持续化、农业产业化方向发展。现代农业是以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科学化农业,代表了农业发展的整体水平; 集约农业代表了一定经济、资源和技术条件下农业的发展方向;持续农业代表了农业的发展目标;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和农村经营方式和组织制度的创新,代表了农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3] 聂振帮.世界主要国家粮食概况[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3.
[4] 卢良恕.中国农业发展现状与展望[M].第三届果蔬加工技术与产业化国际研讨会2001年10.[5] 农民收入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的互动研究[D]霍焰.吉林大学2013年6月.[6]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的生态农业.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1
第四篇:体验式农业旅游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体验式农业旅游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发布时间:2011-8-
3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徐慧茗 修嫄嫄
【摘要】本文从南昌市新建、进贤二县旅游资源概况,结合二县旅游发展现状,分析了其发展体验式农业旅游的优势,并就发展前景提出了模式和策略。
【关键词】新建县;进贤县;体验经济;农业生态旅游
1.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
体验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商品为道具,围绕消费者创造值得消费者记忆的活动。一旦这种活动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体验经济时代就到来了。体验经济的出现是人们需求变化的新趋势,是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为主要目标的一种经济形态。有专家说,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具备了发展体验经济的条件。南昌市拥有多种类型旅游资源。红色、生态旅游资源特色尤为突出。各种资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为旅游产品开发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从而为体验式旅游经济的开发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2.“文化体验”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
旅游业是经济行业,更是文化行业,旅游一定程度是对“他文化”的一种欣赏和探求。都市居民出游乡村,是要暂离其都市文化常态,去享受乡村农耕文化的清新。优美的田园风光,古朴的农耕情调是乡村旅游的“主餐”,也正是农耕文化的核心。在许多人的内心深处,都有着很强的农耕文化情结。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增强文化体验是我国乡村旅游顺利发展的主要问题。结合目前以休闲为主的旅游方式,开展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应该有较好的基础和持续的市场需求。南昌新建、进贤二县农业经济基础良好,文化底蕴丰厚,适合发展体验式农业旅游。
3.南昌新建、进贤县都市体验农业旅游的现状
3.1大环境发展优势。南昌市具有发展旅游业的五大优势,分别为:①省会城市:作为江西省的省会城市,南昌市是全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环鄱阳湖城市群的核心城市。②区位优势:南昌市位于中国中部地区,是国内惟一一个连接长三角、珠三角和闽东南三角区的节点城市,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重要战略地位。③交通优势:交通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形成了“快捷畅通、四通八达”的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网。④休闲氛围浓厚:休闲已经成为南昌市民的一种普遍生活方式,为南昌市建设休闲旅游城市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和产业基础。⑤环境优势:山是城之魂、水是城之灵、文是城之韵,山脉、水脉、文脉相融的南昌市拥有旅游业发展的绝对环境优势。
3.2两县资源储备及工农业发展现状。
3.2.1区位优势。新建县位于南昌市西北,与南昌市一江之隔,县城与红谷滩新区紧密相连,融为一体,交通四通八达。全县处于南昌市50公里经济圈内,是南昌西拓的重要承载区。进贤水域辽阔,陆路交通便利,称“东南之藩蔽,闽浙之门户”,成为省会南昌市的东大门。当今是长江三角洲,闽东南三角洲进入南昌的必经之路,已成为江西乃至整个中部经济发展的黄金地带。
3.2.2资源优势。新建县地域广阔,耕地多,山地资源巨大。文化底蕴丰厚,有道教圣地西山万寿宫,江南最大的民间建筑群汪山土库。旅游景点多,全县有五色旅游景点,如:古色的西山万寿宫,红色的小平小道、金色的厚田沙漠,绿色的象山森林公园、溪霞水库和梦山朱权墓,特色的汪山土屋等。劳力资源多,技术优势强。农业发展优势表现在一是市县财政投入资金多,二是区位效应,三是农业招商引资势头强劲。新建县是宗教资源富集区。进贤县水域面积大,是亲水旅游资源和特色产业旅游资源富集区。如李渡酒文化旅游区、军山湖与青岚湖生态旅游区、文港毛笔文化旅游区等。
3.2.3特色农业现状与发展优势。近年来,新建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在发展城郊型都市农业,实行“一村一品”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藠头生产等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进贤县紧紧围绕“工业优强县、产业特色县、绿色生态县、和谐文明县”的战略目标,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等优势,积极对接南昌,推动了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4.旅游业应对体验经济
旅游业应对的体验经济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确立创意体验主题。体验主题定位成功的关键在于什么是真正令人瞩目和动人心魄的。一般而言,创意好的旅游目的地体验主题主要包括:一是调整人们的现实感受。如在西山万寿宫体验传统道教文化与在小平小道体验红色旅游,渡酒文化旅游区体验酒文化,文港毛笔文化旅游区文化之旅都是典型的现代体验旅游。二是改变游客对现实的感觉。无论是在李度饮酒,还是在军山湖吃螃蟹,都是在在活动中感受中华饮食文化的魅力。三是协调的现实整体。从万寿宫到小平小道,从李度到文港,从道教文化到红色文化,跳跃性大,空间变化大,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
4.2打造体验服务。旅游体验实际上是一个综合的游客感受。游客从制定旅行计划,到旅游的全过程,包括前往景区和离开景区,最终形成旅游的整体印象。因此,宾馆、饭店、景区小卖部以及乘坐列车飞机过程中游客所受到的服务,都会提供给游客最令人难忘的体验。各类星级宾馆、乡村酒店及其提供的良好的体验式服务,如在李渡烧酒遗址、文港笔都增加一些文化展示服务,通过文化创意和时尚解读,“活化”一些特色旅游产品。
5.新建、南昌县体验式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5.1做强做优特色农业基础产业。发展特色农业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化解“三农”问题,推进“三农”工作的战略任务。如何依托独特优势,挖掘自身潜力,走优质高效、持续发展的城郊型都市农业发展之路,是摆在我们新建、进贤人面的一个重大的农业课题。
5.1.1新建发展特色农业的思考和建议。要发展特色农业,具体要做到“五要”,即:一要大,即规模要大。二要专,品种要专一。三要特,特色要明。四要强,产品竞争力要强。五要精。一是农业生产要精,二是品牌要精,三是发展精品农业要注重产业的横向联系,例如抓住两县地处城郊,旅游资源丰富这一特色,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把精品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起来,形成一大特色产业,实现农业效益最大化。
为此建议抓好六项措施。一抓投入。二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三抓农民培训。四抓农民转移。五抓龙头企业发展。六抓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5.1.2进贤发展特色农业的思考和建议。进贤山青水秀,物华天宝,素有鱼米之乡美誉。农业是进贤的基础,也是经济优势所在。2007年8月,第七届全国县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结果公布,进贤县为中部百强县名列第67位。该县的文化用品“一支笔”、医疗器械“一根针”、高空礼弹“一盆花”、食品加工“一瓶酒”、钢架结构“一张网”、特种水产“一只蟹”、食用菌类“一朵菇”等七大特色产业群体,紧紧围绕“工业优强县、产业特色县、绿色生态县、和谐文明县”的战略目标,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等优势,积极对接南昌,推动了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5.2制定合理的农业生态旅游规划。在进行农业生态旅游开发时,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以及市场需求状况,开展合理的农业生态旅游规划。重点推出红色旅游绝品、文化旅游名品、生态旅游精品和休闲旅游新品等南昌旅游“四品”。
新建县定位于“生态家园、休闲绿洲”,重点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产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宗教文化旅游产品、会议旅游产品以及参与型旅游产品。重点项目为湿地生态观光与科考项目、温泉开发、厚田沙漠、宝葫芦农庄、汪山土库、象山森林公园、小平小道、溪霞水库、西山万寿宫等。主要旅游产品有:小平小道、厚田沙漠、西山万寿宫景区、汪山土库、梦山、宝葫芦农庄。
进贤县定位于“亲水型乡村休闲旅游区、传统文化体验区”。主要发展文化旅游产品、生态旅游产品、工业旅游产品等。重点项目为李渡酒文化旅游区、军山湖与青岚湖生态旅游区、军山湖观湖品蟹天堂项目、文港毛笔文化旅游区、军山湖国际螃蟹美食节等。主要旅游产品有:军山湖风景区、李渡旅游区、文港笔都旅游区等。
5.3确定旅游产品开发战略。南昌市的旅游产品开发,应当形成由精品型、提升型、潜力型构成的金字塔型旅游产品开发体系。重点建设厚田沙漠、小平小道、汪山土库、李渡烧酒遗址等精品型旅游产品。使之发展成为国内一流的旅游产品。军山湖螃蟹节、万寿宫、宝葫芦农庄等提升型旅游产品是精品型旅游产品的有益补充,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精品型旅游产品。文港笔都、以李渡烟花为代表的工业旅游等潜力型旅游产品,需要大规模投入(智慧或资金)才能开发成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旅游产品。潜力型旅游产品对于丰富南昌市产品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5.4打造新型旅游产品。根据旅游市场个性化、休闲化、运动化的变化特点,南昌市要规划建设新型旅游产品,其中新建、进贤二县主要包括:
5.4.1汽车营地。汽车营地既是面向自驾车旅游市场的新型旅游产品,又是满足自驾车旅游对旅游服务设施需求的主要基础设施。在厚田沙漠、军山湖等地,按照国际标准规划建设一批自驾车营地,其中包括帐篷露营地、房车营地,以增强对长三角、珠三角和周边城市自驾车市场的吸引力。
5.4.2亲水旅游产品。充分利用南昌市地表水域面积大、水体形态多的特点,大力开发亲水旅游产品。实施水系联通工程,开发环湖游、环城休闲游、夜航船、海——河——湖产品、水上娱乐、水上餐饮、水上演艺、湿地公园八大亲水旅游产品,营造“水中有景、景中有水”的水体景观。
5.4.3休闲旅游产品。南昌市拥有数量丰富、特色突出的休闲旅游资源,两县品古文化休闲旅游区、青山生态休闲旅游区,规划以都市休闲旅游、农(渔)业休闲旅游为基础,以文化休闲旅游、亲水休闲旅游为重点,以美食休闲旅游、保健养生休闲旅游、体育休闲旅游、商务休闲旅游为特色,以工业休闲旅游、修学培训休闲旅游为补充的十大系列休闲旅游产品。
5.4.4打造一流生态旅游城。新建县生米镇生米镇是我国最大的藠头生产基地,藠头通过农业部的验收,被认定为“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并授予其“中国藠头之乡”的光荣称号。在注重生态资源保护、全力打造南昌后花园的同时,2007年1月宝葫芦农庄也相中了生米镇这块风水宝地。2008年9月28日,宝葫芦农庄内成功举办了南昌市金秋金贸月和新建县第七届旅游文化节,活动成效得到省、市和县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同时也是农业生态旅游的良好依托。
5.4.5打造一流温泉城。在未来的开发建设上,新建县温泉城计划依托温泉,打造养生天堂、欢乐天堂、商务文化天堂、湿地天堂,成为南昌旅游的龙头、江西省休闲旅游的标志、亚洲最大的综合性温泉中心,并力争叫响世界。进贤——枢纽之地、鱼米之乡?、特色之县?、文化之邦,为进一步唱响特色品牌,做强特色产业,使之成为省市乃至全国的特色,经过科学论证,提出了“打造大温圳工业经济圈和环军山湖生态经济圈”的战略构想。
参考文献:
[1]B.Joseph Pine.Ⅱ and James H.Gilmore,The Experience Economy,Har2
vard Business Review,1998
[2] 陈超、沈彩虹、杨荣斌.体验经济迎面扑来.文汇报,200101
[3] 吕鹤剑、刘斌中.中国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对策.陕西农业科学,2006(1)
[4]舒伯阳.中国观光农业旅游的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旅游学刊,1997(5)
[5]魏小安.南昌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8——2020).上海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2008年7月
[6 ] 吴相利.英国农业旅游发展的基本特征与经验启示[M] 社会科学家.--2005,(6
第五篇:论文:法制类电视节目的发展与展望
法制类电视节目的发展与展望
王明洋
摘要:法制类电视节目是中国电视重要的、独特的节目类型之一。经过改革开放后2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今日说法》(中央电视台)、《法治进行时》(北京电视台)、《拍案说法》(重庆电视台)等一批深受观众欢迎的名牌法制栏目、节目,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同时,其发展到今日,也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面对荣誉和问题,电视法制节目该如何发展?在下面的这组文章中,本刊特约请专家、学者,电视法制节目负责人、制作人,就法制节目的发展历程、经验、教训、制约节目发展的因素以及未来拓展的空间等展开研讨,各抒己见。本文将以河南电视台的法制节目为例,分析我国电视节目中的法制类节目的现状及发展。
关键词:法治类电视节目;起源;发展;趋势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法制类电视节目出现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是随着国家社会主义法治和民主建设,增强国民法制意识的需要而出现。1985年上海东方电视台《法律与道德》栏目的创办,是标志着我国电视法制节目的诞生。作为中国电视节目体系中的一种重要组成成分,电视法制节目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在当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影响和水平,成为近年来成长速度较快、质量稳步上升和品牌建设走在前列的一个重要的电视节目类型。各种收视率调查数据显示,电视法制节目在收视率排行榜上名列前茅,深受广大电视观众的喜爱。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4年6月15日,全国共有八家电视台开办法制专业频道,其中包括五家省级台法制频道和三家市级台法制频道。除法制频道外,各地电视台还开办了许多法制栏目。那么,法制类节目的现状如何,未来的发展又如何呢?
一、中国电视法治节目的起源与发展
(一)我国法制类节目的起源
我国最早的法律传播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唐朝。据史料记载,唐朝有一种报纸名叫“邸报”,这是最早通过新闻媒介来传播皇旨律令的一种方式。皇帝的“制”、“诏”统一颁布的律、令等都是“邸报”登载的主要内容,目的就是将法律通过“邸报”使得臣民共见。这一时期的新闻媒介只是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封建阶级而存在的。到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封建社会处于瓦解时期,法律方面的新闻报道也随之发生变化。比如当时的《上海新报》,不仅摘登皇帝新颁布的旨令、法律等,还专门开设《会审案件》的专栏来登载司法审判活动报道,这是中国新闻历史上最早设立的法律专栏。这些涉及当时司法制度、司法实
[1]践的报道并不是我们今天意义上的“法治新闻”。本文刚刚已经阐述过,因为虽然任何一个社会都有法,但是并不都存在“法治”,“法治”只在民主化的国家产生。
(二)我国法制类节目发展的初期阶段
1985年上海开播的《法律与道德》是中国电视史上第一个正式的法治栏目。在《法律与道德》节目的开头,曾经有这样一支歌:“法在生活中,生活中有法,学法,懂法,护法,做一个守法的公民。”这支歌在今天看来,虽然略带有劝导的意味,但是它准确地概括了法治节目的使命。《法律与道德》栏目的出现与当时全国形式是分不开的。1985年11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司法部《关于向全体公民普及法律常识的五年规划》,宣告我国的法律普及教育正式开始。电视和其他新闻媒体一样,开始将普及法律知识
[2]教育作为自己重要使命,中国的电视法治节目也是在这个时候走向自觉。《法律与道德》栏目在形式上不拘一格,有案例报道、人物专访等,主要用生活中生动的实例进行法制教育,对难以用实例反映的法律知识,则采用小品的形式,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教育效果。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中央电视台作为中国电视台的龙头老大,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法治节目。《观察与思考》、《规矩与方圆》、《社会瞭望》、《社会经纬》以及综合社交栏目《与你同行》相继与观众见面。同时各地方台的法制节目也在不断增加,随着电视饱有量的提高,大批优秀的法治节目走进了观众的视野。
(三)20世纪90年代的法制类节目发展情况
1994年4月1日,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一起故意杀人案,南京台对此案进行了全程转播。自此,南京台的《法庭传真》栏目开播,标志着我国电视法制节目的一种新类型—庭审节目的产生。这一次的庭审直播具有开创性的意义,第一次以直播的方式将案件审理过程同步再现荧屏,是一种全新意义上的公开性,实现了舆论监督的功能既是电视法治节
[3]目发展中的一次大突破,也是司法工作走向公开的重要标志。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全国开办的法治节目的电视台到达150多家。再加上《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大量涉及法制题材的栏目出现,“法制”成了新闻栏目的主题,并且这时期的电视法制节目,不但数量上有大幅度增长,而且在质量上也有很大改观。例如央视在1996年推出的《社会经纬》栏目,节目每周一期,设置了《举案说法》、《经纬专递》、《法在身边》、《是非公断》等多个板块,法治节目的可观性大为增加。
1998年12月27日和1999年1月2日,北京电视台科教频道和中央电视台先后推出《法治进行时》和《今日说法》两档法制节目。《法治进行时》通过对一系列社会热点事件的报道迅速成为全国知名的品牌栏目。这两档栏目的迅速窜红,标志着我国的电视法制节目走向了繁荣。
二、我国法制类电视节目的现状和所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法制类电视节目的类型
目前,我国的电视法治节目主要有以下几种样态:
举案说法类——以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为代表。通过演播室内播放短片来再现案件故事,演播室内专家则根据案件进行法理解释,节目侧重通过对案件的揭示达到普及法律知识,澄清模糊认识。
庭审节目——以上海电视台《庭审纪实》为代表。这类节目通过现场直播个案审判过程,直观地表达法律程序。
调查性节目——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经济半小时》等相关节目为代表,这类节目在对案件的深度报道和表明媒体的倾向性上具有很大优势。
现场法制新闻节目——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法治在线》。这类节目重在对新闻的快速反应,非常态的表达和独特的编排方式赢得了观众的青睐。
纪实性公安题材类——以中央电视台《法治在线》和北京电视台《法治进行时》为代表。
专题性节目——以长沙电视台《方圆之间》为代表 益智互动类——如重庆电视台的《拍案说法》。这类节目将已发生过的案件,以案情再现的形式拍成短片,在每一个阶段设计几处悬念,然后分段播放。让观众去对案件进行推理,[4]最后才揭开谜底。
尽管国内许多法治节目形态上各有所长,但这些法治节目存在同质化的特点,节目形式相对固定,缺乏新颖性,题材死板,专业性不强。目前最普及的法制节目当属纪实性公安题材类、举案说法类和庭审纪实类。当一家电视台法制类节目取得相对较高的收视率的时候,其它电视台也纷纷马上效仿此类节目,节目的题材与形式都大同小异,表现手段单一。另外,一些法治类节目追求案件过程的紧张、刺激,甚至过分渲染案件的细节和后果,有取悦观众的倾向。
(二)我国法制类电视节目的同质化现象
法制类电视节目因为取材来源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群众喜闻乐见,广受电视受众欢迎。但是,长期以来,此类节目内容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现象。主要表现为题材雷同、形态同质,表演明显,展示犯罪过程过多,法律服务功能淡漠,无法体现保障法律正确实施之基本功能。
法制类电视节目选题题材范围往往局限于部分常见法律问题,很少涉猎更多的部门法、新类型经济法律问题,一些专业性极强的法律门类鲜有触及。比如:知识产权、保险、期货等。
法制节目形态不顾受众心理和法制宣传目的,泛娱乐化、跟风严重,一个节目形式被不断模仿,毫无创新。节目内容在追求热闹、娱乐、提高收视率的同时,已经忘记了法制宣传的基本功能要求。尤其是过多地展示犯罪过程的刑事案件报道,无异于在变相公开教唆犯罪,展示血淋淋的犯罪现场、手段,直接对未成年人成长产生不良影响。
法制类电视节目普遍缺乏法律服务功能,节目内容所加入的学者、律师、法官等专业人员的意见,针对性不强,帮助群众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作用严重不足,甚至出现误导。其原因在于采编人员往往不能充分消化法律事件的实质、诉求和现实。这一点对于采编人员的挑战最大,也最容易被忽视,直接影响节目的定位、质量、水准。
电视节目报道法制事件,既要满足受众的好奇心,又要顾及当事人的权益,更要注重节目的基本功能。一个健康的社会既需要司法机关独立履行职责,也需要舆论对司法活动进行报道与监督。时下全国各地电视台每天法制类节目数量不少,其中,法制新闻报道类占了多数。涉及刑事案件的数量很大,公安、执法人员已经成为法制类电视节目的主角,独家、重点甚至猎奇报道的一些稀有奇特、有违伦理、违反常态的个案内容,已经司空见惯;涉及群众家长里短、邻里矛盾的民事纠纷,往往就事论事,道德评判、价值提升和正确引导明显不足,一旦触及私人生活空间,就会涉及当事人隐私。当各栏目之间抢新闻、赶新闻、进行新闻线索争夺的时候,会将民事纠纷简单化,为提高节目关注度,以表现生活原生态为名,片面地将个体行为放大,放纵情感宣泄,渲染矛盾纠纷,甚至出现与被采访对象发生争执,摄像机被砸、被抢,采访人员被扣留、打伤等意外事故。
我们知道,随着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法制类电视节目必须主要满足为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培养公民的基本法律意识、守法观念、司法公正理念服务,以确保法律的正确实施。因此,法制类电视节目应当充分注意避免同质化现象,首先要求采编人员树立正确的社会道德、法制观念,熟悉节目内容涉及的法律规定内容,充分借用外脑,聘用相关领域的法律专业人员指导法制类节目的采编,做到遇有法律专业问题不再出错或者减少出错,提前弄清一些基本的法律概念区别,充分注意选题规划、正确把握法制宣传导向。
(三)法制栏目泛故事化倾向严重
目前, 各档法制栏目在节目选题的选择上增加了大量的真情故事和稀奇故事,法制案例的比重越来越少。比如:为了增强故事悬念,节目开始的时候故弄玄虚, 充分运用阴森的画面、诡秘的音乐、深沉的解说、鬼片的手法, 吊足观众的胃口,然后常常在节目最后一分钟里,,得出一个莫明其妙的结论。观众看后大呼上当,有被“忽悠”的感觉。
正是栏目对节目选题的选择上的重大转变使观众产生了困惑:法制栏目到底是说法?还是说故事?这个平衡点始终难以把握。要正确评估法制栏目在全国各类节目中所处位置,反思制作流程,必须以“以案说法、以法断案”为节目形态落脚点, 一方面把住非法律层面的题材不能入选法制新闻的关;另一方面, 在节目制作过程中, 坚持在“说法”“断案”中设置悬念、编制故事结构的原则, 将说法律与讲故事有机结合, 紧紧切住“法制”之题,破解法制栏目泛故事化倾向。
三、我国法制类电视节目的发展趋势
(一)法制类电视节目内容的民生化和服务性
社会新闻法制化、法制新闻社会化成了许多法制类节目对抗民生新闻的手段。生活中的许多小事,家常事都可以在法律上找到落脚点,放眼生活小事、阐述法理法规成了电视法制类节目常用的方法。在内容上,赡养与抚养、家庭暴力、婚姻纠纷、青少年犯罪、邻里矛盾、心理疾病等题材具有现实参照性,容易让受众与现实生活相对照,从而起到解惑或者警示的作用;在叙述方式上电视法制类节目也从权威叙事向人文叙事转变,努力去探寻和剖析犯罪嫌疑人的作案动机、心路历程、性格成因、成长环境、情感世界、人生际遇、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
(二)法制类电视节目内容的多样化与表现形式的娱乐化
对电视法制类节目的受众而言,故事情节越曲折、越接近真实生活,受众就越期待、越感兴趣,这也直接导致了电视法制类节目在题材选择上追求新、奇、特,在内容设计上追求形式创新。在民生新闻和综艺娱乐节目不断抢占收视份额的情况下,借鉴民生新闻的内容模式和综艺娱乐节目的表现形式也成了电视法制类节目发展的一个趋势。当然,法制类电视节目的娱乐化并不是低俗化。电视法制节目娱乐化的手法主要体现在节目语态的通俗化、叙事的艺术化、表现的趣味性、视角的平民化、法理探案的游戏化等方面。
(三)法制类电视节目的活动化营销 面对电视竞争,利用大型电视活动增强传播力成为近年来电视营销的重要手段。电视法制类节目具有弘扬主旋律、宣扬真善美、贴近公众正义公平的道德要求,这与社会宣扬的主流价值相一致,也为法制节目公益宣传提供了基点,利用法制节目开展大型活动,借鉴综艺娱乐类节目开展播出季活动,成了电视法制节目营销宣传的趋势。现在法制类电视节目送法进社区进行普法宣传、举办大型的人物评选及颁奖典礼,成为一种节目营销的趋势,这不但有助于扩大栏目的影响力,建构节目品牌,也有助于普法宣传。
注释:
[1] 方
可:法制新闻概述,法律出版社,1992.1 [2] 胡智锋、尹力:电视法制节目:特质、创作与开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3] 胡智锋、尹力:电视法制节目:特质、创作与开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4] 李洪涛:法制电视节目:收视红火自有因,未来传播,2005春节特刊 参考文献:
[1] 王
欢:法制类电视节目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新闻世界》,2011版第01期 [2] 刘佑生:法制报刊采编实务,法律出版社,1998.7 [3] 肖义舜:法制新闻学,法律出版社,2001.16 [4] 李洪涛:法制电视节目:收视红火自有因,未来传播,2005春节特刊 [5] 方
可:法制新闻概述,法律出版社,1992.1 [6] 张晓红:浅析美国法制频道特点,电视研究,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