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内选举制度改革:从“确认型”到“竞争性”

时间:2019-05-15 13:33: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党内选举制度改革:从“确认型”到“竞争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党内选举制度改革:从“确认型”到“竞争性”》。

第一篇:党内选举制度改革:从“确认型”到“竞争性”

党内选举制度改革:从“确认型”到“竞争性”

实行“确认型选举”

党的十三大,首次提出“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并要求重点是“明确规定提名程序和差额选举办法”。之后,各地着重在规范提名过程和确立差额比例上进行了探索。党中央于 1990年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1994年又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选举工作条例》,条例明确规定了从基层到地方的党代表、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会委员的提名程序和差额比例。这些规定有以下3个特点:一是规定候选人的初步人选和最终人选,须采用上下结合、充分酝酿、广泛听取意见等做法,但提名权和决定权仍掌握在各级党委手中。二是除书记、副书记等额选举外,其他人均须差额选举。但由于提名主体单一,加之差额比例又较小,出现保证“组织意图”实现而陪选的现象。三是以间接选举为主,即党员大会选党代表,党代表选委员,委员再选常委、副书记、书记。

上述3个特点,尽管与改革之前的“指定型选举”相比,有了差额比例这一较大进展,在提名过程中又要求广泛征求意见,但由于提名主体未变,领导干部选举时差额比例又较小(基层党组织委员差额为应选人数的20%,常委为多1—2人;地方党组织委员差额比例为不少于 10%,常委为多 1—2人),主要领导人(书记、副书记)仍采用等额选举。所以即使不是完全的任命制,但离真正的选举制相差又较远,因此可以称之为“确认型选举”。试点“竞争性选举”

上世纪 90年代末以来,在村民委员会海选的推动下,不少基层党组织(村、乡镇)创造了公推直选领导班子的做法,一些县、市也开展了党代会常任制的试点。公推直选与党代会常任制的试点,都从不同角度突破了“确认型选举”的做法,开创了“竞争性选举”的尝试。

与此同时,对委任制干部选拔任用方式的大量探索,如:民主推荐、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票决制等,也为选举类干部的产生提供了启示。要求我们在规范和推广委任制干部改革措施的同时,加快选举类干部改革的步伐。对此,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改进候选人提名方式”,“适当扩大差额推荐和差额选举的范围和比例”。十七大到十七届四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推广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由党员和群众公开推荐与上级党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改进候选人介绍办法”。十七大修改的党章又将第 30条中关于“基层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选出的书记、副书记,应报上级党组织批准”,修改为“基层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的书记、副书记选举产生后,应报上级党组织批准”。上述要求和规定为探索党内“竞争性选举”提供了空间。

从试点和规定中可以看出,“竞争性选举”对“确认型选举”的突破主要有:

一是提名主体由一元变为多元。村、社区、乡镇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由全体党员海推或个人自荐、群众推荐和组织推荐;县级党委委员在党代会上由党代表进行推荐(湖北宜都市党代会的做法),或个人自荐、组织推荐、不同层级的干部推荐等。

二是变组织单一介绍候选人的方式为组织介绍加个人竞选。为个人演讲、展示、回答问题提供平台与条件。

三是扩大党员直接选举范围。乡镇公推直选普遍做到由党员或党代会直接选举书记、副书记、委员。县、市党代会常任制,由于浙江台州市椒江区和湖北罗田县取消了常委会,故由党代会直接选举委员会。

四是扩大书记、副书记、委员差额比例。书记、副书记差额不少于1人,委员差额均超过现有条例规定。

我们已经从改革之前的“指定型选举”,进展到“确认型选举”,现在,为什么还要向“竞争性选举”推进呢?主要是由选举的实质,即选举是实现民主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式,是当代民主国家的政治基石,以及选举的特征,即保证选举公正性和真实性的基本原则所决定的。

“竞争性选举”需把握的几个问题

由选举的实质及特征决定,无论是“指定型选举”,还是“确认型选举”,都离选举的本意相差甚远,只有“竞争性选举”,才符合选举的本意,才是公正而真实地体现了选举人意愿的选举。那么,向“竞争性选举”推进,又有哪些思想障碍,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1.必须坚持党对选举的控制和引导。推行“竞争性选举”,实行党员对干部的挑选,是否意味着不需要政党对选举实施领导了?是否会妨碍党管干部原则的贯彻落实?这是人们普遍担心的问题。事实上,如果完全由党员自由选择、自由挑选,会由于信息缺乏、能力素质有限、平常关注度不够、个人偏见等原因,出现不关心、盲目投票等问题。为此,必须对党员进行有效的引导。政党的一项重要功能,便是介绍、推荐治国理政的人才,帮助这些人才赢得民心民意,并代表本党去掌握公共权力。这里的关键不在于要不要引导、要不要实施党管干部原则,而在于怎样引导,怎样管,怎样才能既保持党对选举过程的有效控制,又不使选举的选择权失去意义;既不滥用党的控制权而取代选举的选择权,又不在保证选举选择权的口号下而放任自流。其实质就在于正确认识党管干部的内涵,划定党管干部的科学界限,创新党管干部的有效机制。从以往习惯的党管干部的做法,即由党组织甚至少数人任命具体人头,转向制定干部政策、标准、程序;由依靠行政手段实行“指定型选举”,转向通过政策、标准、程序引导选民实行“竞争性选举”。这就是利益多元化、民主意识增强的时代,政党引导、控制选举的科学有效之路。

2.必须保障选民的提名权、选择权和竞选权。保障选举者的选举权,不仅体现在最终的投票上,而且体现在选举的全过程。当前,需着力解决选举者的提名权、选择权和竞选权。

改进候选人的提名方式,落实选举者的提名权。首先,候选人的条件和资格的制定,须有选民参与。其次,候选人提名方式,实行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可以由党组织提名,也可以由党代表、党员、党外群众提名或党员个人自荐,且效力一致。当然,这种平等的提名权,并非一人一票均等,不同层级、不同关联度的人,提名所占权重将有所区别。但从法理上说,所有选举者都具有不可剥夺的提名权利。

扩大差额选举的范围和比例,落实选举者的选择权。当前,可从村、社区到乡镇,实行正副书记、委员的全部差额选举,随着条件的成熟,向县以上扩展。基层党委委员的差额比例可从目前的20%,逐步扩大到不少于30%;地方党委委员的差额比例从目前的不少于10%,逐步扩大到不少于20%;常委差额不少于2人;书记、副书记差额均不少于1人。

允许合理竞选,落实选举者的知情权。把党组织介绍与个人展示、传统手段与现代方式、一般履历介绍与述廉、公示家庭财产等结合起来,保证选举者对候选人具有全面的知情权。与此同时,制定合理拉票与非法拉票、合理投资与贿选的界限,防止违法行为的出现。

3.必须实行大胆探索、循序渐进的改革路径。党内选举制度改革,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攻坚部位,它牵涉到领导班子、主要领导人的产生及他们手中的用人权。对此,改革有风险,不改革更危险。改革虽有风险,但不改革将会严重损害人民群众对党的干部的公信度、对党的执政行为的信任度。大胆改革、积极探索,才会有出路、有作为、有地位。但是,改革也不是一哄而上,而是有试点、总结、推广、上升的循序渐进和有序推进。具体讲,目前可在乡镇、社区等实施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的基层党组织中,全面推行竞争性直接选举;在县级党委中试点委员、常委、正副书记竞争性间接选举,待乡镇党委全面实行直接选举后,再结合县、市党代会常任制的普遍推行,向县、市一级全面推开。

第二篇:深化党内选举制度改革问题与对策

深化党内选举制度改革:问题与对策

【内容提要】 当前党内选举实践中在候选人提名、党代表成分、选举程序等三个方面存在着问题。其存在问题的原因,既有对“党管干部”简单化理解、对党内民主理论缺乏系统梳理等理论方面的原因,又有多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体制中权力过分集中现象仍然存在的体制方面的原因。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有八个方面的着力点:制定《中国共产党选举工作条例》,正确认识党管干部和党委意图、竞争性选举、拉票现象等几个认识问题,完善与党内选举改革相配套的制度,提高党内选举的地位,完善党代表选举制度,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和党的全体委员会选举制度,加强对竞争性选举的监督,加强党内选举文化的建设。

【关键词】党内选举 党内民主 候选人 党代表 选举程序

党内选举制度是党内制度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以科学的制度保障党的建设,必须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这是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最重要的方面,也是推进党内民主最基本的着力点。2011年全党基层和地方党组织大多进行了换届选举,较之以往的换届选举,这次选举在原有制度和程序方面做得更加规范、更加严密,要求也更加严格,因此,保证和实现党委意图更加有力。但是,在竞争性选举、扩大差额选举方面没有更多的突破。随着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发展,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势在必行。

一、当前党内选举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候选人提名不能充分体现选举人意志

在党内选举实践中,候选人资格条件多以组织提名人选为参照系量身定做,以便于缩小候选人预备人选的范围。通过级别、任职年限、年龄、性别、届别等因素,刻意用设定条件去“套”人选。候选人名额分配到各党组织中时,就已经是“戴帽”的指标,类似于委派的候选人。党员推选,基本上是按上级意图推选,普通党员缺少“推”与“选”的机会和平台,很难体现广大党员的意愿。

党的代表大会上,各种候选人预备人选缺乏自下而上的代表和委员联名推荐候选人、党员自荐的制度和平台。党的代表大会选举、第一次全体委员会上的选举基本上是为实现党委意图的选举,选举人选择空间有限,党内参选热情和积极性不高,个别情况下甚至出现“厌选”情绪。

(二)党代表的结构比例不科学

地方党代会代表的80%以上是各级各类主要领导干部,因为即使是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或者妇女代表等,也多是领导干部身份。基层、第一线非领导职务的普通党员代表名额太少。某种意义上说,党代表实际上是领导机关的代表,党代会差不多就成为党的领导干部会议了,这样,就使得党的代表大会的选举变成了领导选举领导。

(三)党内选举程序不够规范

根据1990年中央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第9条的规定:“代表候选人由选举单位组织全体党员酝酿提名,根据多数人的意见确定,提交党员大会或党员代表大会进行选举。”这里,一是选举单位的“全体党员”提名程序不是十分清楚,二是没有明确规定如何“根据多数人的意见确定”代表候选人,缺乏保证党员意愿顺利表达的严格的程序性制度。实际上,“根据多数人的意见确定”往往是一句空话。

根据中央1994年1月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选举工作条例》规定,经过“初步人选”到“预备人选”,再到“候选人”,最后到选举“代表”,有很多环节,能够到代表大会或代表会议上参选的代表并不是完全经过真正的民主提名,再经过20%的差额选举产生的。这些候选人经过多次组织程序,包括考察、审查、批准,才能够成为代表候选人参加20%的差额选举,这个时候的候选人基本上是体现组织意图的。20%的差额也只是在代表大会或代表会议上坚持的原则,并不是所有“多数”党员的意见的环节都是要选举的。由于过程中没有严格的选举程序,所谓“多数党员的意见”经过繁杂的程序被虚化,最大程度反映的是组织的意图,体现的是组织本位。

地方党的全体委员会选举程序虚化,缺乏竞争平台。选举时,虽然差额比例是能够按规定进行的,但候选人提名大体上只是对上届党委提名经过上级党委批准后名单的确认,再加上选举的“陪选”现象,使一些选举程序被虚化。

二、党内选举缺乏创新的原因分析

(一)理论方面的原因

1.对“党管干部”简单化理解。把“党管干部”等同于或基本等同于党委管干部,甚至把“党委意图”与党代表联名推荐对立起来,这是选举困境出现的理论原因。党内民主尤其是党内选举,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实现党委意图。如果把实现党委意图作为选举的最高目标,作为最高的价值取向,那么,要在党内选举中真正体现保证党员和党代表的民主权利、真正实现党内民主就有困难。当然,如果党委意图完全是党内民主的产物,那么把保证党委意图作为最高价值是可以的。问题是党委意图也往往被扭曲,甚至成为少数人的意志。如何使保证党委意图与保证党员权利二者紧密结合起来,更能够体现党内民主的发展趋势,是党内选举的难点所在。

2.缺乏对党内民主理论的系统梳理。把党内民主提到党的生命的高度,表明中国共产党对发展党内民主的高度重视。但是,如何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发展党内民主,需要有一套完整而周密的理论作支撑,这正是我们所缺乏的。战争年代、计划经济时期的党内民主理论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党内民主发展的需要,同时又不能照搬西方资产阶级政党的民主形式,这都是明确的。但是,如何借鉴西方民主的某些合理成分,如何准确体现中国特色的民主,还缺乏认真系统地梳理。党内选举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并没有完全践行马克思开始所设想的党内民主形式(如共产主义同盟时期党内民主形式),倒是战争年代、计划经济时期、甚至是前苏联共产党时期的党内民主形式,对中国共产党的党内选举方式影响较大。从某种意义上讲,党内选举实践的矛盾处境,实际上是必须发展党内民主与如何发展党内民主之间的矛盾表现。

(二)体制方面的原因

多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体制中权力过分集中现象现在仍然存在。长期的权力过分集中对党内选举造成的影响有:一是有的领导干部习惯于在传统体制下进行换届选举,安于现状、墨守成规、不求进取,不愿意下大力气进行改革。二是有的领导干部把权力过分集中作为优越性进行赞美。如效率高、容易集中等,找到了安于现状的借口。三是保护既得地位和利益,削弱了改革的动力。调研中,有的领导干部甚至认为,现行的党内选举制度是非常科学、非常实用、操作性很强的制度,不需要改革。也有的领导干部担心党内民主改革一旦失误,形势失去控制,可能比不改革还要糟糕。

此外,党在选举文化方面的缺失,如党内民主意识不够、程序观念不强、盲目追求高票当选的观念等,也是党内选举缺乏创新的重要原因。

三、深化党内选举制度改革的对策思考

(一)着手制定《中国共产党选举工作条例》

一方面,深化党内选举制度改革的条件已经成熟。一是中央高度重视,把党内民主提升到党的生命的高度;二是地方尤其是基层党组织在党内民主选举方面进行了很好的探索,有许多好的经验。另一方面,现行的《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和《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选举工作条例》已不能完全适应党内选举制度改革的需要,建议合并这两个选举条例,因为在党内选举的程序、内容方面,基层组织和地方组织基本上是一样的。鉴于此,应着手制定《中国共产党选举工作条例》,新条例应该包括全国党的代表大会选举工作的内容。同时,要制定相对统一和规范的《中国共产党选举办法》。实际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中央组织的选举越来越规范,把它制度化的条件已经成熟。修改、制定党内选举制度和选举办法,一定要体现以下原则:一是换届选举工作应以制定科学严密的换届选举程序,并严格执行程序为重点,确立程序至上的理念和原则;二是尊重选举结果;三是人事筹备重点应放在确定条件、原则和程序上,要推荐最有竞争力的领导干部作为建议人选,而不是筹备所有委员名单。

(二)明确和匡正几个认识问题

1.正确认识党管干部和党委意图。党管干部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坚定不移坚持的原则,但必须正确理解党管干部的科学内涵。党管干部的内涵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发挥党制定干部标准、干部政策的引导作用;二是党竭力推荐最优秀、最有竞争力的人才出任党和国家机关的领导干部;三是加强党组织对党内外选举的控制和引导;四是努力对干部的使用、干部用权的全过程进行控制和监督。这样说来,在党内,党管干部应该最大限度地体现党内民主,而不完全是上级管干部。应该最大限度地让党员、党代表参与干部的任用。党员推荐候选人、党代表联名推荐候选人应该也是党管干部的形式。党代会换届选举时的党委意图应主要包括:严格把握候选人的基本条件、推荐最优秀和最有竞争力的候选人、执行严格的选举程序、强化程序至上的观念、保障党员权利、通过严格程序控制选举过程。在具体候选人的推荐和选举过程中,如果党委意图不符合多数党员的意愿或者党代表的意愿(以严格程序下的票数为准),那么,就应该服从党员或党代表的意愿。党委意图与党员意愿、代表意愿真实地最大限度地保持一致,是党内选举制度改革追求的目标。

2.科学认识党内竞争性选举。必须直面竞争性选举而不能采取回避的态度。李源潮同志认为:“竞争是古今中外选拔和培养优秀人才行之有效的途径,就是用‘马场赛马’、公平竞争的办法激发干部人事制度的活力。”①既然是古今中外行之有效的途径,我们就不能回避,不能犹豫徘徊、踟蹰不前。竞争是差额选举的常态,没有竞争就不是真正的差额选举。当然,竞争性选举也不是最完美的制度,也不是选拔最优秀人才的灵丹妙药,它本身也有局限性。但历史和实践都证明,竞争性选举是相对公平的选举形式,是进步的、便于纠错的、弊端相对较小的选举制度。为此,必须勇敢面对竞争性选举这一课题,积极推进党内竞争性选举,将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引入党内选举,实行积极健康的党内竞选,为推进国家政治生活更加民主作出示范和表率。

3.冷静分析拉票现象。不容否认,干部选拔任用方面存在拉票现象,其主要原因:一是领导职位的权力和利益诱惑多与领导职位少之间存在着矛盾;二是符合条件的人比较多使竞争不可避免;三是拉票的对象相对固定使拉票便于操作;四是简单地以票取人使拉票成为需要。为此:一要承认拉票现象的存在。只要存在竞争和票决,就不可能完全避免拉票现象的发生,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二要采取“疏”和“堵”相结合的方法规范拉票现象。“疏”就是承认竞争,承认拉票,规范公开拉票的时间和方式,并且让更多的人参与选举和推荐,使拉票更加困难,为公开竞争提供平台和机会;“堵”就是规范拉票,严格禁止不正当竞争,严格、从快惩处违反纪律和违背道德的拉票行为。最终目标是逐步实现公开竞争、公平有序竞争。

(三)完善与党内选举改革相配套的制度,营造改革的氛围

1.完善委员会、常委会成员领导级别的规定。建议委员会、常委会成员领导级别仅仅作为任期内的级别,一旦不担任机构的领导成员,相应的级别应自动取消。现行级别实际上的终身制现象非常不利于发展党内民主,使一些党员不是为了党和人民工作,而只是为追求级别、追求待遇去竞争。如果能取消委员级别的规定,减少职务权力和利益方面的诱惑,干干净净去竞争,就更能营造为党为人民服务的良好氛围。

2.严格实行任期制、罢免制和辞职制。凡选举的职位,如代表、委员、书记、副书记等,都要严格地实行任期制。要谨慎使用委任制。选举产生的干部,在同一领导职位上一般不能超过两届。在任期内一般不随意调动、调整,因故离职的领导干部要及时通过选举进行补充。要有完善的补选程序。与任期制同等重要的是党内的弹劾罢免制度。列宁认为:“只有承认和实现选举人对代表的罢免权,才能被认为是真正民主的。”②党员与党员代表的关系,实质上是委托者与受托者的关系。如果代表不作为,或者乱作为,党员有权、有程序启动对代表的罢免程序。要进一步完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关于党内罢免的相关内容,将弹劾、罢免权下放到党代表、全委会、下级机关或下级纪检部门,对弹劾、罢免的内容、程序以及适用范围和对象等要作出具体规定,做到有法可依。为了加强代表对委员的监督,建议建立党代表联名罢免制度。同级党的代表大会1/3以上代表联名可提出罢免案,1/2以上代表投票赞成即可通过罢免。在党的委员会内,建议有1/3委员可以提出罢免案。完善党内的辞职制。任期内由于工作变动、身体原因、道德失信、违纪违法、工作严重失误等原因,应该有自愿辞职、引咎辞职、责令辞职等方式及时解除职务。尤其是任期内实绩很差、工作上出现重大失误、群众意见很大的领导干部,必须辞去现行岗位职务。

3.放宽党员参选的身份限制。要维护选举的公平性和民主性,需要突破参选的资格“瓶颈”,放宽参选人身份限制,包括任职年限、行政级别、地域、年龄、教育程度等资格限制,尤其是行政级别的资格限制,有的选举甚至可以突破是否是公务员身份的界限。在现行体制下,应该放宽民主推荐对象和参加民主推荐对象的级别限制。如,县(处)级领导干部推荐对象和参加民主推荐对象可以放宽到副科级,厅(局)级领导干部推荐对象和参加民主推荐对象可以放宽到副处级,以此类推。

4.党委和组织部门要转变职能。党委及其组织部门要认真研究党的组织建设的实际问题,研究党内选举的现状和发展走向。在党内选举过程中,要重点宣传党内选举,营造正确的舆论导向;严密组织选举,严格按照党内选举规定的制度和办法进行;对党委推荐的候选人进行认真考察,深入了解其德能勤绩廉情况,宣传党委推荐的候选人,评估其参选时胜选的可能性,努力争取当选;对党内选举的内容、程序进行严格的监督,对所有候选人的参选资格、德能勤绩廉方面的情况进行监督;认真总结党内选举的经验教训,提出党内选举条例和选举办法的修改建议。

(四)提高党内选举的地位,扩大党内选举的范围

1.逐步确立以党内民主选举为主要方式的干部任用制度。党内主要领导干部一般是经过认真选举产生出来的。党内主要领导干部一经选举产生,就必须保持稳定,严格控制选任制领导干部任期内的调动。领导干部成员出现空缺,应确立严格的推荐和选举程序及时进行增补,建立缺额补充制度。委任制目前还不能抛弃,但委任制是党内选举制度的补充,而不是党内选举的主要方式。委任领导干部的数量也要逐渐减少。地方和基层党内主要领导干部选举后,部门的办事机构可以由领导提名、党的委员会批准,实行任期制或聘任制。

2.推广和扩大直接选举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的方式。近年来,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直接选举试点成为发展党内民主的亮点之一,引起党内外的广泛关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四川、江苏等地开始了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试点,对保障党员基本权利、发挥基层党组织功能、推进党内民主建设,进行了有益尝试和探索。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主要有“公推直选”、“双推直选”或者“两推一选”以及“无候选人直接选举”等形式。笔者认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直接选举方式推广的条件已经成熟。这是因为,基层党员的党内民主意识大大增强,尤其是在农村,由于村民自治制度的影响,农民党员的参与意识越来越强,有些农村的选举甚至已开始与国际接轨。如严格选举程序,包括在选票上印制候选人的照片、取消流动票箱、委托投票以及所有选民必须进入秘密划票间划票等。基层民主在一定程度上也开始以农村为依托,纵向向乡镇和县级民主发展,横向向城市基层民主发展;基层党组织,尤其是乡镇领导班子成员直接选举的试点工作产生了广泛影响,取得了宝贵经验。为此,要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推广基层党组织的直接选举方式。可以考虑把直接选举逐步扩大到县、市级党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

(五)完善党代表选举制度

1.合理设置、划分选区,明确代表资格。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要“改善党代表大会代表结构,提高基层一线代表比例,增强代表广泛性”③。地方党的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建议仍然按各选举单位的党组织数、党员人数进行分配,增加不担任领导职务的专业人员、先进人物和一般党员代表的数量。这里,一是要放宽代表候选人的资格条件,包括“会议代表”(选举正式代表的会议代表)和党代表候选人预备人选的资格条件,而且用制度规范起来;二是要用制度规范代表名额的分配方式,并且使特邀代表的形式制度化。根据以往经验,向有关选举单位分配代表候选人预备人选非常必要,这也历来是党的传统,但要逐步使之透明化和规范化。地方和全国党的代表大会可以设定特邀代表,特邀代表与正式代表享有同等权利,但要对特邀代表的资格和产生程序作出严格规定。

2.规范代表选举程序,逐步确立党内分层选举的制度。包括上述的“会议代表”和党代表候选人预备人选,从提名到确定,都可以先在选举单位进行竞争性选举。要改进提名方式,通过组织提名、自荐、党员联名推荐等方式,确定“会议代表”和党代表候选人预备人选,尤其要尊重自我提名。在条件成熟的单位,可以在各个层面实行党代表直接选举,引入竞选制度。把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引入党代表选举,必然会大大活跃党内民主生活。

(六)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和党的全体委员会选举制度

1.改进候选人提名方式。(1)以放宽和规范资格条件作为改进候选人提名方式的起点。现在的候选人资格条件不够公开,而且经常变化,缺乏政策的连续性。资格条件的制定,“多是以组织提名人选为模板,组织想提什么样的人,候选人的提名资格条件也就变成什么样的人。有的时候组织领导‘想要的人’和广大党员群众真正想要的人有一定的差距。同时,资格和条件的不断变动,缺乏政策的连续性,也使党内选举流于形式,党内民主也大打折扣”④。要认真研究并公开地方党的代表大会换届选举候选人的资格条件,并通过制度固定下来。(2)改进现行候选人提名方式。一是扩大提名主体。除了组织推荐即党的常务委员会提名外,党委委员、党员代表还可以在充分酝酿、协商讨论的基础上联名提出候选人,把组织推荐和联名联荐结合起来。“代表联合提名的候选人应包括地方和基层委员会的委员、常委和副书记、书记。”“由党组织推荐的候选人初步人选经代表酝酿后提交大会选举;而由党代表联合提名差额部分的候选人,按党管干部的原则,经同级党委严格把关,经任职资格审查后,确定候选人提交大会选举,对不符合任职资格的人选,同级党委和大会主席团可以否决或另提人选。”“如果代表所联合提名人数少于差额人数的,不足名额由上级党组织提名,多于差额人数的,通过预选产生。”⑤二是尊重个人推荐和自我提名。全委会选举时,对于重要领导职位,如书记和副书记的选举,应该尊重个人推荐和自我提名,建立个人推荐和自我提名的程序性制度。三是扩大全体委员会的职权。全体委员会上确立提名原则,常务委员会提出差额建议名单,全体委员会上无记名投票确定,最后提交大会主席团。

2.实行真正的差额选举,取消实际上的“陪选”现象。(1)不断扩大党内差额选举的范围和比例。各级党代表候选人的差额比例可由现在的20%扩大到30%以上,县级以上地方党委委员候选人的差额比例可由现在的10%扩大到20%以上,常委候选人的差额人数明确规定不少于2—3人,书记和副书记也要有1—2人的差额进行选举。党员人数少的党组织,基层党委委员的选举可以不提候选人进行直接选举;如果进行差额选举,比例可以扩大到30%以上。(2)坚决取消实际上的“陪选”现象。候选人名单应按照姓名笔划顺序排列,不应在排名上出现歧视和诱导现象,也不能把代表联合提名的候选人视为“陪选”对象,不能在筹备人选时就将其议定为实际上的“陪选”对象。(3)用真正的差额选举代替差额预选。除代表联合提名候选人多于联合提名名额实行预选外,一般不进行差额预选,统一进行直接差额选举。

3.搭建平台,实行公平有序竞争。(1)改进候选人介绍办法。主要领导候选人情况介绍要作为全体委员会选举的主要议题之一。要有较为详细的书面介绍,包括候选人的学历、经历、政绩以及施政纲领等。要提供平台让候选人进行自我介绍,陈述自己竞岗的理由和当选后的工作思路,使选举人对候选人有更多、更直观的认识,减少投票的盲目性。也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丰富的媒体对候选人进行宣传介绍。(2)引进电视辩论、会议辩论、现场问答等交流形式。建立和完善候选人与代表见面交流制度,激活党员对选举的参与热情。选举人有了解候选人各方面情况的权利,应安排候选人与代表见面,由候选人作自我介绍,如实回答选举人询问的有关问题。要进一步增加党内选举的透明度,保障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4.改进和规范选票设计和划票方式。差额选举选票要设计赞成、不赞成、弃权、另选他人四种符号,等额选举选票不宜把“赞成的,不划任何符号”作为一种划票方式。不宜采取大会场划票的方式,会场应设立秘密划票处。不允许用电子眼监控选举人的具体划票过程。

(七)加强对竞争性选举过程的监督

1.设立党内选举监督委员会。在党的全体委员会上选出选举监督委员会,委员资格条件要坚持高标准,党性强、党纪意识强、执纪严明、不徇私情、有较强的辨别能力,敢于和善于维护公平正义,在任职期间有相应的职权和待遇。明确规定选举监督委员会的组成、地位、职责和时限。在农村乡镇、村一级,可考虑设立有党外人士和普通党员代表参加的选举监督委员会,实行全程监督,及时通报情况,增强选举的透明度。在地方,选举监督委员会可由上级和同级纪检机关、组织部门和部分党代表三方人员共同组成。选举监督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监督选举程序、选举纪律,包括选举内容、候选人的条件和资格、选举程序、舞弊情况等,受理有关申诉和举报,并且及时启动惩戒程序。严防不正当竞争,对选举过程、选举结果的合法性、有效性有权监督确认。要完善监督方式,包括舆论监督、网络监督,委任业余监督员进行监督等,引进群众监督、党外监督。

2.严格禁止严重违反党章和选举规则的非组织活动和非法行为。这些非组织活动和非法行为包括:造谣污蔑、伪造文件、欺骗选举人、丑化其他候选人形象、恶意对其他候选人进行人身攻击以骗取选举人的信任等;贿赂选举人,如向选举人或选举人家属送钱送物,变相收买选票等;严重违反党章和选举法规、妨碍选举人自由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划票严重违规(如冒领和虚报选票)等;暴力、威胁、恐吓行为,对选举人进行打击报复,在竞选中攻击党的方针政策、扰乱选举秩序、撕毁哄抢票箱等。⑥

3.随时启动惩戒和制裁程序。要对操控、干扰、破坏党内选举的各种违规行为的处理方式作出具体规定。凡在选举过程中发现的违规、非法行为且证据确凿的,应立即启动制裁和惩戒程序。制裁和惩戒方式包括:宣布某项行为违规、在媒体作出道歉和检查、取缔破坏选举的违法行为、党内处分等。触犯刑律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在整个选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防止狭隘的选举心态和不够理性的选举方式,要严厉制止和惩处那些诉诸暴力、制造混乱、扰乱选举秩序等非理性行为。

4.营造强大的、公平竞争的选举舆论。要在破除党内生活中的落后观念和“潜规则”的过程中营造党内良好的民主氛围。要总结党内选举的经验教训,高度重视主观世界的改造,在自我认知中提升自己的境界。在选举时既要倡导公平竞争,又要倡导节制、非暴力、妥协、宽容。各种媒体要加强宣传,营造健康的舆论导向。要以公平竞争争取选票为荣,以不择手段攫取选票为耻;以诚实对待选民为荣,以欺骗选举人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选举中的理性和宽容为荣,以极端自利诉诸暴力为耻。

(八)加强党内选举文化建设

党内选举文化建设是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文化层面的建设,这种文化建设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密切联系的,是与执政党在共同目标基础上的民主和集中相统一的选举文化建设,是强调制度并且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密切联系的文化建设。培育先进的党内选举文化观念应主要包括:不断增强维护党的利益的观念,增强党的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纪律意识等;大力培育党员的主体意识、自觉履行义务的意识和尊重党员权利的意识;尊重法制和制度、尊重程序的观念应成为选举过程中的价值追求;强化少数服从多数的观念;增强党内选举中健康的竞争意识,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考虑问题,培育共赢和双赢的意识,培育勇于经受选举胜利和失败考验的文化。

注释:

①李源潮:《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 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人民日报》2009年10月19日。

②《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02页。

③《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9年9月28日。

④季正矩、彭晓:《当前党内选举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⑤《新时期党建工作热点难点问题调查报告(第四卷)——关于党内民主问题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第309—310页。

⑥这里吸收了《新时期党建工作热点难点问题调查报告(第四卷)——关于党内民主问题研究》中的有关研究成果,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第316页。

(作者系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教授,执政党建设学科首席专家)

第三篇:从十七大代表选举看党内民主的实现形式

文章标题:从十七大代表选举看党内民主的实现形式

《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是一部发展党内民主的重要党规,要求保障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我们要在这四个方面积极探索党内民主的实现形式。

党务公开是实现党内民主的根本前提。党内民主权利的基础在于党员拥有对党内事务的知情权。如果党内充满着封闭性,普通党员

只有听命服从的责任和义务,这样就做不到党内民主。只有党务公开,增强党组织工作的透明度,才能真正实现党内民主。这次十七大代表选举,按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逐步推进党务公开、增强党组织工作透明度的要求,适时通过新闻媒体公布十七大代表选举工作的安排部署、程序方法及有关要求。不仅公开了党代表条件、选举产生程序等重要内容,而且公开了代表名额如何分配、选举单位如何划分、代表构成比例和差额比例等基层党员关注的细节,成为党务公开的好例子。党务公开的内容和方式很多,我们要从迫切需要又能够做到的事情做起。如:提前公开各级党代表大会政治报告草案,广泛征求党代表、党员和群众的意见;公开党内职务空缺情况与选任条件,吸引和激发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热情;公开被查处的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违法违纪的情况,促进党内监督;公开党费收支情况,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等等。

普遍参与是实现党内民主的重要基础。全体党员不论职务高低,一律平等,均享有党章规定的直接或通过代表间接地处理党内所有事务其中包括确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权利。这是实现党内民主的重要基础。这次十七大代表选举,中央要求,候选人的推荐提名从基层开始,所有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参加。通过广泛深入的发动,保证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参与率。这些做法都是发展党内民主的创新,激发了基层党员的参与热情。我们要建立健全党内参与的体制机制,从制度设计上保证党员的参与权,如:建立制度,保证党员普遍参与各级党代表的提名推荐工作,参与党的各级干部的民主推荐提名工作,参与党纪党规的制订和监督执行,等等。

民主选举是实现党内民主的主要形式。民主选举是民主制度的关键,是发扬党内民主,保障党员行使民主权利和表达自己意志的重要形式。选举是党内民主的重要标志,只有切实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拓宽党内民主渠道,扩大党员的知情权和参与权,真正落实党员的表决权和选举权,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党员的积极性,创造严肃认真、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这次十七大代表选举,中央明确提出,选举单位召开党代表大会或党代表会议进行正式选举时,代表候选人一般应多于应选名额的15,差额比例比十六大时增加了5个百分点,进一步扩大了选举人的选择范围,在推荐提名阶段也普遍做到了差额推荐,成为发展党内民主的生动实践。我们要以此为新的起点,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体现普遍、平等、公开、秘密投票等原则,制订并实行科学、有效、精细的选举程序和选举方法,积极推行差额选举并强化选举的功能,普遍推进党内选举。如:差额选举各级党委委员;党员直接选举最基层的党委、党总支和党支部的委员、书记;扩大党员或党代表提名的候选人比例;建立健全候选人和党员、党代表的沟通表达渠道,支持和鼓励候选人介绍自己和自己的承诺;等等。

党内监督是实现党内民主的重要保证。加强党内监督,是党内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形式,也是实现党内民主的重要保证。这次十七大代表选举,中央要求,对代表候选人初步人选考察对象进行考察时,要实行考察预告;研究提出的代表候选人初步人选名单要在选举单位范围内以适当方式进行公示,便于更加广泛地听取意见。这些保证和监督措施在以前都是没有过的,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我们要严格执行《党内监督条例》,保障党员的监督权。如:完善党代会制度,扩大党代表常任制试点,发挥党代表的监督作用;改善纪委系统双重领导体制,进一步增强纪委监督的有效性;加强党内信访工作,保障基层党员的监督权等等。

《从十七大代表选举看党内民主的实现形式》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从十七大代表选举看党内民主的实现形式。

第四篇:打造领导力驱动型公司实现从优秀到卓越

打造领导力驱动型公司 实现从优秀到卓越

被誉为“领导力开发圣经”的《领导梯队》是基于GE公司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领导人才培养方面的最佳实践,该书中文版自2011年上市以来,重印了10多版,一度成为亚马逊网上书店领导力书籍销量第一名,很多读者称赞书的内容、学习导图和翻译质量,一些企业甚至要求各层级领导者人手一本,对照拉姆·查兰的“六次领导力转型”模型实现自身的领导力提升与转型。

2014年,我邀请拉姆·查兰先生到中国授课三天,来自中国电信、百度、中兴通讯、美团、宜信等企业的100多位高管参加了“变革时代的转型之道”工作坊和“成功领导者的核心能力与领导梯队建设”论坛。我自己也应美团网创始人王兴等企业家的邀请,多次给企业讲授《领导梯队》一书的要点,帮助企业完善领导力发展体系、加速企业领导人才培育。

企业就好比一架飞机,由三个引擎驱动:市场驱动、创新驱动和领导力驱动。过去30多年,中国大多数企业的发展主要依赖第一个引擎——市场需求驱动增长。但在低速增长的新常态和技术创新导向的新时代,那些只靠外部市场驱动的企业则失去了台风的助力,难以为继。只有华为、阿里巴巴等少数企业在借助市场驱动腾飞之后,在空中培育出了续航的创新能力和领导力,才能够持续创造新需求、实现新跨越。

今天的商业环境已经进入高品质、个性化和敏捷快速响应的指数级发展时代!企业需要的关键能力不再是简单的捕捉机会,而是创造机会。企业发展的驱动力正从外部的市场驱动转向内生的创新驱动和领导力驱动,而根本是领导力驱动,也就是企业的各层级领导者创造性的、高效的工作,最大限度的激发全体员工的奋斗精神和创造力。GE、苹果、微软、谷歌、华为、阿里巴巴都是创新驱动和领导力驱动的典范,也是领导人才培养的大师,代表了未来企业发展的方向。

创新驱动和领导力驱动是企业内生的高级驱动力,需要精准的认识和系统的培育。当前,中国企业在领导梯队建设方面存在四类问题:第一类是“临时抱佛脚”,平时不重视,不投入,一旦机会来临,各级领导人才无论是人数,还是能力都捉襟见肘,只好求助“猎头公司”,但“空降兵”毕竟有限,企业常常错失成长的良机;第二类是“无从下手”,领导虽然重视,但人才培养的观念落后、标准缺乏、方法欠佳、收效甚微,大多企业没有建立起领导人才的“胜任能力模型”,甚至不清楚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更谈不上如何培养了;第三类是“拔苗助长”,这类现象在高成长企业比比皆是,常常“士兵当做排长用,排长当做连长用,连长当做团长用”,导致人岗错配、管理低效,战略执行难以到位;第四类是“重事轻人”,企业过于重视领导人才的业务能力,忽略了带队伍能力,忘记了“领导力就是通过他人去完成任务的学问”,即使担任领导职务,仍然是“员工思维”,凡事亲力亲为,不善识人用人、授权赋能、激励人心、使众人行,不能培养出优秀的下属,只能贡献个人业绩,不能贡献人才和团队。

管理大师吉姆﹒柯林斯领导团队历时5年深入研究了《财富》500强30年间(1965-1995)上榜的1435家企业,从中遴选选出28家企业进行对比研究,其中11家企业跨越了从优秀到卓越的天堑,研究获得了两个非常重要的发现:这11家卓越公司中有10家的CEO是从内部提拔到,而比照公司却大多是从外部猎头来的;培养第5级经理人是企业跨越从优秀到卓越最重要的一环。

被誉为“世界头号经理人”的杰克·韦尔奇在其自传中以“人的企业”、“再造克罗顿维尔,再造GE”两个章节专门谈到人才对于GE基业长青的关键作用,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领导梯队建设是这家世界最受尊敬企业基业长青的全部秘密,在一百多年的发展中,9位CEO都是自己内部培养出来的。

华为公司在1998年发布的《华为基本法》中就明确提出了 “我们强调人力资本不断增值的目标优先于财务资本增值的目标”,坚持把各级干部队伍建设放在优先的战略地位。2015年,华为公司销售收入达到3950亿元,主营业务利润458亿元,研发投入596亿元,使得华为公司成为最受国际关注的中国卓越企业之一。

《领导梯队》之所以受到企业界的广泛推崇,源于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第一,“领导梯队模型”基于GE的百年最佳实践,总结出了大企业“从员工到CEO”领导力发展六个阶段的核心要义,“领导梯队模型”通过准确定义六个领导力层级所需的不同工作理念、领导技能和时间管理能力,以及每个层级不称职的领导行为,有效指导各级领导者全面提升自己的领导能力。领导力发展的六个阶段是:从管理自己到管理他人 ;从管理他人到管理经理人员;从管理经理人员到管理职能部门;从管理职能部门到事业部总经理;从事业部总经理到集团高管;从集团高管到首席执行官,帮助我们深入理解领导者如何为每一次晋升做好准备,实现领导力胜任的转型。

第二,领导者的每一次晋升都是一次领导力转型,需要从以下三方面展开:工作理念——更新工作理念和价值观,让工作聚焦重点;领导技能——培养胜任新职务所需要的新能力,提升领导力;时间管理——重新分配时间精力资源,决定如何高效工作。查兰把时间管理与工作理念和领导技能的重要性相提并论,这一点在我翻译的过程中尚不理解,我们通常认为时间管理是新任经理需要学习的,高层似乎不需要学习,殊不知,时间管理对于高层管理人员更加重要,时间分配是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例如,乔布斯几乎每个周一的上午都是和研发部门的人在一起开会。

第三,“领导梯队模型”也是一个领导力开发的系统模式、绩效提升的行动指南、继任计划的全新方法、教练辅导的强大支持、职业发展的权威宝典。对于员工、经理人员、高管人员,以及企业,可以从不同角度运用本书提供的思考框架、操作方法,帮助各层级经理人员发展自己的领导力。

第四,为了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和运营本书的思想,我们运用了思维导图的理念,把六次领导力转型的要点提炼出来,做成一个知识要点框架图。这个创意得到了很多读者的认可,也很好的促进了“领导梯队模型”的传播。

此外,查兰博士精心挑选的通用电气等世界级企业的真实案例,与每一章节内容高度契合、相得益彰,充分展现了“领导梯队模型”的独特价值,有助于读者认真细读、体会。

徐中

博士

第五篇:从管理型机构到经营实体 江苏中烟实现平稳转型

从管理型机构到经营实体 江苏中烟实现平

稳转型

提起江苏中烟工业公司,其“家底”不能不让人羡慕。XX年,在全国纳税500强排行榜中,江苏中烟所属南京、徐州、淮阴卷烟厂分别位居第26位、第27位和第53位,南京卷烟厂连续5年蝉联江苏省纳税单位第一名。“苏烟”作为江苏卷烟的代表,XX年被行业评为唯一一个最具成长力的自主创新品牌,XX年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XX年,江苏中烟产销卷烟168万箱,实现税利160亿元。生产规模在行业排第12位,而税利却连续四年排在行业第4位。

XX年12月,江苏中烟与所属南京卷烟厂、徐州卷烟厂、淮阴卷烟厂完成合并重组。合并重组后的江苏中烟作为中国烟草总公司的全资子公司,职工近8000人,净资产131亿元。

合并重组的一年间,他们是否顺利度过磨合期,产量和效益大于原来的3家之和?

江苏中烟党组书记、总经理蒋洪喜告诉记者:“联合重组一年来,江苏中烟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干部职工思想稳定,认识统一,企业的积极性高涨,保持了发展活力。”

XX年10月,国家局局长姜成康在考察江苏中烟时这样 评价:“江苏中烟扎实推进体制改革,较好地实现了从管理型向经营实体的转变。”

数字是最好的说明。XX年,江苏中烟卷烟产销量达到178万箱,实现利税195亿元,同比增长25%,实现了1+1+1>3的目标。体制改革 运筹帷幄

XX年,XX年,这两年对于行业卷烟工业而言,可谓山雨欲来。

XX年,国务院有关文件作为烟草行业管理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对行业改革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随后,各省卷烟工业企业相继联合重组成立卷烟工业公司。一场涉及面最广、力度最大、影响最深远的改革在行业陆续展开。

变革,已是大势所趋。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刚一传达,江苏中烟干部职工包括地方政府就对此热切关注,思想非常活跃。而对于企业整体效益平台高、产品结构高,3家卷烟厂又都是行业重点骨干企业,实力水平基本相当,品牌发展比较均衡的江苏中烟来说,其变革的风险不言而喻。

“如何能顺利实现合并重组,避免经济效益大起大落,避免企业管理水平出现下滑,避免产品质量大幅波动,实现国有资产安全完整,切实维护国家利益,这是我当时考虑最多的首要问题。”时至今日,从这些话语中,记者仍能够感受到蒋洪喜在改革前后如履薄冰的忧虑。

改革发展离不开稳定,稳定是改革发展最大的保证。经过慎重思考,江苏中烟领导班子结合江苏烟草工业实际,提出了江苏烟草工业合并重组的基本思路:一是力求做到四个保证:保证国家局关于行业改革的总体部署在江苏顺利实施,保证促进江苏烟草工业长期平稳健康发展,保证地方基本利益不受大的影响,保证干部职工的利益得到维护。二是改革实现四个有利于:有利于提升江苏烟草工业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有利于调动卷烟加工企业的积极性,有利于江苏烟草工业持续健康平稳发展,有利于提高效率、保持内部稳定。三是在新的管理模式上注重三个结合:集中统一与分级管理相结合,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相结合,资源有效整合与提升企业文化相结合。四是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公司统一领导与调动企业积极性的关系,推进改革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干部职工的利益关系。

稳定,人心稳定是关键。基本思路确定后,江苏中烟全面加强政策教育和宣传贯彻活动,充分保障广大干部职工的知情权,将改革的总体思路传达到每一名职工,对全体职工进行发展思路交底、政策交底和制度交底,并重点针对干部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做好解释说明工作,澄清了干部职工对改革的模糊认识,使干部职工对改革有了比较全面和准确的认识和把握。

改革,“制”的建设至关重要。为此,江苏中烟领导班 子深入调研、大胆创新,制定了经济运行调控、国有资产监管、干部人事管理等14份管理制度文件。而整个起草过程可谓集思广益:从公司起草制订、下发基层单位讨论;基层单位将意见反馈回公司,公司进行修改后再下发基层讨论,如此上上下下、反反复复三个来回,以至于这个制定过程本身就成为对广大干部职工的一个深入的宣传教育过程。新管理办法对新体制的管理流程、各职能部门、直属企业的工作职责范围进行明确界定,涵盖了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

新管理办法的及时出台和运行,有效避免了新体制运行后可能出现的管理盲区和管理误区。在中烟公司与3家烟厂正式合并重组之前,为了让全系统各级领导干部全面掌握、准确理解新管理办法内容,并在实际工作熟练操作和运用,江苏中烟提前3个月对全系统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和企业中层管理人员进行了为期4天的新管理办法全脱产培训,培训结束后并进行考试,保证了学习达到预期效果,保证了新管理制度的要求深入人心。

江苏中烟的同志告诉记者,江苏中烟的营销人员分布在全国各地,改革后,没有一个商业单位反馈说营销人员发牢骚。在南京,改制后南京卷烟厂每个职工都必须更换银行工资卡,近1500个职工的卡一个一个换下来,银行系统人员没听到一个职工的骂声。“江苏卷烟工业的联合重组很平稳,从工业公司到每个企业的基本职工对改革没有说怪话,很认 同。更重要的是,企业员工的积极性没有下降,还保持了一定的活力。”蒋洪喜说。资源整合 稳步推进

XX年4月18日,江苏省会议中心。曾奔走于全国各地的江苏工业系统500余名销售人员此时齐聚一堂,一片欢声笑语,许多以往的销售老对手互相寒暄着,将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这一天,江苏中烟市场营销中心成立,销售实行“统一组织管理,统一产品销售,统一对外衔接”。

合并重组之前,考验的是江苏中烟工业公司党组对国家局政策、部署的执行力;而合并重组之后,考验的是公司党组对企业的控制能力和驾驭能力。

工业公司要实现由大变强,关键是要切实加强营销中心、技术中心、生产制造中心和物资采购中心建设,通过四大中心建设实现资源整合、提高效益、提升水平。合并重组工作初步完成后,江苏中烟把“四个中心”建设放在行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全局中去考虑和谋划,积极稳妥地加快“四个中心”建设。营销整合成为第一步。

营销中心成立后,其职能在完善现有营销管理模式的基础上,以做大品牌为目标,进一步整合市场资源,细分销售区域,明确重点市场,建立信息收集、整理和反馈制度,提高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降低市场开拓成本,提高整体市场竞争能力。

新机构、新职能,给改制后的江苏中烟带来全新的气象。由于刚刚组建,营销中心办公室人员是从基层企业抽调上来的,家并不在南京,他们集中住宿在金梦都宾馆。“每天营销中心、食堂、宿舍,三点一线,仿佛又回到了学生时代。这样更好,可以更投入地工作。”进入新工作岗位、新工作环境,这些营销人员显得意气风发。

营销中心的平稳整合让其他资源的整合更加顺畅,水到渠成。

7月28日,物资采购中心成立,统一采购平台。中心把卷烟材料分为A、B、C三类,分别实行统一采购管理、授权采购管理和自主采购管理三种方式,主要辅材、烟叶、烟机零配件全部实现由江苏中烟统一负责管理和资金结算。同时,中心对采购标准和采购程序进行统一,对供应渠道进行整合,有效控制采购成本,稳步提高采购质量。全系统物资采购工作逐渐形成制度完善、职责明确、流程有序的工作格局。

10月26日,技术研发中心成立。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由简到繁的原则,技术研发中心将原来分散在各卷烟厂的产品研发、香精香料技术研究、工艺技术研究等资源和人员,相对集中到技术研发中心。按照职能定位,中心主要承担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攻关,吸引和培育高层次科技人才,开展技术创新战略的决策咨询,产学研联合和对外技术 交流合作,技术新成果的推广辐射等主要职能。

江苏中烟的相关人员告诉记者,目前的技术研发中心还处于过渡阶段,下一步,他们将按照高标准、高起点的要求,建设国内一流、与企业实力相匹配的技术研发中心,真正把技术研发中心建设成为企业科技创新的中心和高科技人才的培养基地。

12月27日,生产制造中心成立。建立和完善协调联动机制,通过分级管理、明确权责,统一指挥,实现产销协同、按订单组织生产。

在财务集中管理方面,江苏中烟也已经建立了统一的内部财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核算政策,通过银行信息系统,对公司机关和各企业的资金和账户进行集中统一管理。

“要充分发挥‘四个中心’在整合资源、优化流程、提高效率上的功能,真正把‘四个中心’建设作为工业公司转变职能的关键工作、优化流程的重点环节和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载体抓紧抓实,推进工业公司从行政管理为主尽快向经营实体转变。”对于“四个中心”建设,蒋洪喜这样说。明确定位 狠抓管理

“四大中心整合后,今后我们工作重心和重点就是企业内部管理。XX年我们3个厂还在比谁实现的税利多,明年全公司统一为一个纳税单位后,我们三个厂的竞争将是企业执行力高低的竞争。”对企业目前的定位,淮阴卷烟厂厂长唐 健、南京卷烟厂厂长李鸣都很明确。

毋庸置疑,四大中心的建设和运营使中烟工业公司成为卷烟工业的真正市场主体,竞争主角,曾经作为独立法人治理的卷烟工业企业,转变为省中烟工业公司管辖下的分支机构、单纯的生产加工厂,卷烟企业彻底结束了经营管理的旧时代,而走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执行管理的新时代。

“体制改革后,作为一个跨地区管理的烟草工业集团,如何进行有效管理,不断加强对企业的管理力度,提高执行力,成为我们必须尽快解决的一个难题。”蒋洪喜说。

为保证工业公司和卷烟厂能够按照新职能进行管理,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管理格局,江苏中烟从转变思想观念入手,以作风转变为着力点,狠抓职能转变,帮助干部职工牢固树立全新的职能观念。与此同时,他们对工业公司和各企业的职能做出了进一步明确定位:工业公司是市场竞争的主体,企业是加强内部管理的主体;工业公司是代表全系统整体利益的主体,企业是降本增效的主体;工业公司是执行国家局决策的主体,企业是具体贯彻落实的主体;工业公司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是卷烟品质维护的主体。

此外,以信息化建设为基础,不断完善内部运行机制也成为刚刚改制的江苏中烟的一个强有力的抓手:建立健全重大事项汇报制度,规定各直属企业一旦发生重大事项,必须在第一时间向工业公司报告,以便公司根据情况及时做出正 确决策;实行生产销售调度会制度,每月定期召开生产销售工作调度会,各厂生产部门分管领导、部门负责人、市场营销中心及公司相关部门人员参加会议,对近期生产销售情况进行通报,现场协调工作进度、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生产经营工作协调有序;建立直属企业值班日报制度,各企业每天将生产安全、市场销售、管理活动、出访接待等情况通过信息平台上报工业公司,保证公司及时掌握企业各项工作动态,加强过程控制的力度;建立健全内部考核机制,通过逐渐健全完善统一的考核机制,确定关键指标,建立可控、可核、可测的实绩评估体系,对各中心、生产企业所承担的主要工作任务进行考核,全面加强绩效考核工作。

“合并重组以后,如果没有科学、扎实的内部管理水平支撑,体制优势便难以真正有效发挥。XX年我们定位为江苏中烟的‘管理年’,着力提高企业的执行力。”从蒋洪喜的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加强内部管理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江苏中烟的工作重心。开拓市场 做大品牌

12月14日,一批“红杉树”品牌卷烟的原料直接运抵淮阴卷烟厂制丝车间。经过徐州卷烟厂技术人员的调试之后,17日“红杉树”卷烟在淮阴卷烟厂正式生产。资源在全系统里得到了有效利用。

江苏中烟的同志告诉记者,XX年的零点行动小组已在公 司总部、各卷烟厂相继成立。3家卷烟厂统筹计划,严阵以待,积极备料应对元旦、春节销售旺季的来临。

正如徐州卷烟厂厂长宣晓泉所说的:“我们共同的目标是做大品牌。”品牌是企业的生命,打造不出全国意义上的一流品牌,要实现江苏卷烟工业的做大做强就无从谈起。

与行业现有产销量过百万箱的品牌相比,江苏的卷烟品牌的市场压力比较大。“南京”、“一品梅”、“红杉树”年产销量都在四五十万箱左右,加上企业产品结构较高,平均单箱税利超过万元,品牌整合与培育的任务十分艰巨,风险也相对较大。然而,“困难再多,矛盾再大,也要努力完成。打造出能够跻身烟草行业‘两个10多个’重点骨干品牌,是我们的目标。”

为实现这一目标,江苏中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成立市场营销中心后,整合现有营销资源和营销队伍,对卷烟销售和品牌培育实行集中管理。为开拓省外市场,由江苏中烟技术中心和所属3家卷烟厂技术人员组成的调研队伍,深入省外销区各地,进行调研工作。

蒋洪喜告诉记者,江苏中烟品牌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一是在确保满足市场需求的前提下,根据销售形势的发展,以增加销量,拉升结构为目标,科学、合理、灵活、有效地调整品牌布局。二是在品牌布局调整过程中,既要以产销规模及市场影响力为主要衡量标准,培育大品牌,精减小品牌,又要兼顾各档次品牌的合理布局,减少经营风险。三是在合理划分档次的基础上,确定各档次品牌的类别进行分类管理,同时,在一个平台上对所有品牌进行综合测评,做到“分类管理、综合测评、优胜劣汰、合理布局”。

根据这样的思路,今年下半年开始,江苏中烟进一步加大品牌整合工作的力度,把有限的计划资源、市场资源集中向“苏烟”、“南京”、“一品梅”倾斜,稳定“红杉树”部分档次产品的产销。市场营销中心将充分发挥集中管理的优势,对省外市场资源进行认真梳理和战略划分,突出形成更加明晰的重点市场布局,加大优势资源对重点市场配置的力度,重视省外销售结构和规模的同步提升,重视市场调研反馈和分析预测工作,重视质量管理、市场服务等品牌维护工作,集中资源、全力以赴抓好省外市场尤其是山东、浙江、广东、福建等省外重点目标市场的有效开拓。XX年省外销售卷烟突破57万箱,逐渐构建江苏卷烟全国化的大市场,使江苏的卷烟真正成为从省内走向省外,从国内走向国外的全国性大品牌。

对于改制后的江苏中烟而言,大厦已初具其型,江苏卷烟工业的发展已站在新的起点上。新的起点蕴含新的希望,新的征途赋予新的使命。正如记者在江苏中烟总部感受到的那样:许多员工是整合后刚刚从基层抽调上来的,在江苏中烟“承认历史差距,共享发展成果”的基调下,他们的目光 和行动中充满了对企业发展的期待——期待着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江苏卷烟工业的平稳快速发展。

下载党内选举制度改革:从“确认型”到“竞争性”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党内选举制度改革:从“确认型”到“竞争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