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枣阳返乡农民:4000人“家门口”就业600人变身为小老板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枣阳返乡农民:4000人“家门口”就业600人变身为小老板
作者:张 欣 刘守明 雷 刚
来源:《职业》2009年第02期
湖北枣阳环城办事处下河村返乡农民工赵良河在枣阳创业指导中心的帮助下,通过政府免费的 SYB创业,利用打工掌握的汽车美容技术,投资 6万元开办了鑫兴汽车美容店。赵良河激动地说:“离岗返乡不到两个月,我就从打工仔变成小老板。我一定诚信经营,热情服务,把生意做大。”
据枣阳市工商部门统计,自 10月份以来,该市已为返乡农民工免费办理工商营业执照 300多份。
枣阳是劳务输出大市,每年有 15万农民外出务工。针对返乡农民工带回的技术、经验、资金优势,枣阳出台了一系列举措,“量体裁衣”为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创造条件。全市实施回归创业工程,在市劳动就业管理局设立了创业指导中心,出台《“2+1”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专家咨询团,为创业者提供“一个政策、两项优惠、三项补贴、四项减免”的扶持,定期进行免费 SYB和 SIYB创业培训,并提供咨询、评估、指导服务。该市现已发放小额贷款 60多人次 400多万元,实现了以小额担保贷款拉动创业,以创业带动更多返乡农民工再就业。
枣阳市劳动部门还为返乡农民工建立信息档案,安排 1000名有专业特长的农民工到市属大型企业等单位就业。此外,在市就业训练中心定点开展免费 SYB和 SIYB培训;还利用 30多家技术培训学校,对 2000名返乡农民工免费进行技能培训,并安置就业。
目前枣阳已有 4000多名返乡农民工实现“家门口”就业,600名返乡农民工从打工仔变身为小老板。
第二篇:二年级美术上册 会变的小手套 1教学反思 人美版
最新版
会变的小手套
1.利用情趣导入,是激发学生美术兴致的有效切点。
我国古代教育学家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初动力。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是每一个美术教育工作者都应格外关注的问题。为此,我精心设计了情趣导入。课前,我了解到学生对福娃有着浓厚的兴趣,便想到了用手套制作奥运会吉祥物——福娃。当我拿出五个手套制作的福娃时,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我把五个福娃分别送给五组学生,让福娃陪大家一起上美术课,课堂气氛顿时活跃了。接着,通过福娃的提问,学生的回答,引出了本课的正题:会变的小手套。立竿见影,一下子浓厚了课堂的学习氛围。
2.挖掘“求异素材”,是强化学生发散思维的关键。在美术课上,注重强化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是训练和培养其创造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我先让学生无意识的脱手套,在感受联想的基础上,体会手套的神奇变化。进而出示了一组露出一个、两个、三个、四个手指的各种形象,引导学生以概括的形象为发散点,联想到具体事物的形象(酒杯、兔子、茶壶、蝴蝶等),这是形象思维的过程,同时也是创造形象的必要基础。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是对一个问题产生多种不同的想法和方法的能力。在发散思维中,人们必须设想不同的答案。我提供了五指系了丝带的手套,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就会让学生联想到了不同的事物(金鱼,人,章鱼)让学生明白,同样造型的手套,转一转方向也有不同的创意。我让学生不断转一转手中的手套,通过思维的发散,再次获得了新的形象,使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锻炼和培养。.设立情境,是诱导儿童自主创作的金钥匙。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学生爱听童话故事、爱做游戏的特点,创设了小鸟中魔法的故事、设计了帮帮小鸟的游戏,让小朋友用手套组合做翅膀,解救中了魔法的小鸟。这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以满腔的热情,浓厚的兴趣在轻松愉快中接受了美术知识的熏陶:一只手套可以变化,多只手套组合也可以变化。接着,我让学生欣赏魔术师用手套变出的螃蟹和牛,从而使学生通过掌握手套组合的方法,进一步拓宽了美术思维。
2017.3.1
第三篇:【精品】人美版小学美术二上《第16课 会变的小手套》word教案
课题 第4课 《会变的小手套》 第4周课时 第1课时 课型:设计.应用 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初步感受适形造物的艺术表现手法
2、情感目标:能大胆地创作,通过对手套进行简单的添加创作出某种新形象。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动手能力和创造思维的能力。本课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适形造物的方法,发散学生思维
2、教学难点:创造丰富多样的形象
解决重难点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了解适形造物的方法。运用观赏分析手套形象的方法为学生提供资料。
本课教学评价:关注学生是否进入学习状态,积极主动学习,了解学生是否能够进行简单的适形造物。
课前准备:小手套、剪刀、针线、胶水、扣子、彩色纸。教学注意事项:在活动中学生应注意安全。教学程序:
一、表演.回忆.发表
1、用石头、树枝让学生观察感受
2、想一想石头和树枝的外形分别象什么?
3、让学生欣赏石头鱼、树枝蛇。
二、观察.赏析.感受
1、请你们在自己的身边找一找,看看发现什么可用材料?
2、观察体会手套的形象
3、看一看我们的手套像什么?
三、思考.探索.创作
1、请小组将变好后的手套形象让其他同学认一认,说变成的是什么?
2、请你们想一想怎样能使变成后的形象更生动?
3、先用手套创造出新形象,编排小故事。
4、根据故事用手套进行表演。
四、展示.评价.延伸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表演
2、评奖
课后活动:谈一谈通过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会变的小手套
教学反思:学生对这节课很感兴趣,都能用小手套做出不同的形象来,学生对动手制作有了更深的兴趣。
课时 第2课时 课型:设计.应用 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初步感受适形造物的艺术表现手法
2、情感目标:能大胆地创作,通过对手套进行简单的添加创作出某种新形象。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动手能力和创造思维的能力。本课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适形造物的方法,发散学生思维,创作出生动的形象。
2、教学难点:创造出丰富多样的形象
解决重难点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发散思维,用手套创作出众多的形象,给学生创设想像创作的空间。
本课教学评价:了解学生是否能够进行简单的适形造物。尊重学生个性表现,关注帮助学习创作困难的学生进行大胆表现。课前准备:小手套、剪刀、针线。
教学注意事项: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应注意安全。教学程序:
一、表演.回忆.发表
1、大家戴上从自家中带来的小手套,并且高高举起。
2、大家都准备了什么样的小手套?
3、同学们摘下自己的手套,有的手套缩成了一团,只露出两根手指
4、咦?好可爱的形哎!你们看,这像什么?
二、观察.赏析.感受
1、这些平平常常的小手套,居然可以变成这么可爱的造型。
2、引导大家赏析书中作品表现形式
3、小组同学利用带来的装饰品,共同研究探讨手套添加变化的不同方式方法,组际交流。
4、你又受到了哪些启发?
三、思考.探索.创作
1、可以自己创作,也可以与人合作,共享材料,进行有趣的创意
2、提出制作要求,提醒学生运用针线时注意安全。
3、以激励、赞赏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展示.评价.延伸
1、协助组织大家评比活动
2、比一比看谁的思路最新?最有趣?
3、请你说说自己的想法
4、你认为它们哪里制作得最精致?
课后活动:哪些小物品变成有趣的形象。板书设计:会变的小手套
教学反思:学生的动手能力很强,都能正确的想象出不同的种类形象。
第四篇:【精品】人美版小学美术二上《第16课 会变的小手套》word教案 (8)范文
第四课 会变的小手套
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初步感受适形造物的艺术表现手法。
应会:能大胆地创作,通过对手套进行简单的添加创作出某种新形象。
2.隐性内容与目标
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动手能力和创造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适形造物的方法,发散学生思维,创作出较生动的形象。
难点:创造出丰富多样的形象。学习材料
各式各样闲置不用的小手套、剪刀、针线、胶水、扣子、彩色纸、丝线或丝带等装饰用品。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用手套包扎制作小玩具,开发学生艺术活动的空间。
2.初步培养学生发现设想和所扎之形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共同特征,进而训练“在限制中寻求自由”的适体造型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初步发现并利用材料的美,在选择被包扎物体时,联想到它与什么物体相似。2.包扎前的计划性。教学准备:
小手套、橡皮筋、碎布头、彩纸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检查学生学习用品准备情况
二、讲授新课。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教师出示几件手套包扎的小玩具,问小玩具里包着什么?
(2)变魔术般打开手套口,露出废纸团,让学生吃惊。总结:废旧的东西经过包扎修饰变成了有趣的艺术品。板书课题—— 会变的小手套 2.包扎材料的选择。(1)包裹材料:小手套。
(2)被包裹物:纸团、泥团、稍大一点的干果、各种形状的鹅卵石等。3.学生讨论
(1)你想用手套变出什么来?和同桌交流。(2)你准备怎样制作?
(3)请几位同学讲讲自己的设想。4.教师介绍制作方法(1)构思。
(2)包扎。一头扎,两头扎,长扎,短扎,留穗扎,圆头扎,多节扎等。(3)添加装饰。
方法:剪贴与描绘。
原则:包扎后的原形特点,突出事物形象特征,去掉不必要的环节,做到画龙点睛。
三、学生制作,教师巡回辅导。
四、小结:
1.讲评保持原形特征、添加得当而生动的作品。2.重申突出事物的主体和特征。
3、布置下节课所带工具、材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根据手形的变换联想各种事物,并尝度用自己的小手变出各种生动的图案。
2.体验手形画带来的乐趣,启发孩子大胆想象。3.激发孩子对绘画产生兴趣。教学重点、难点:
1.能根据手形的变换联想各种事物,并将它变成生动图案,体验到手形画带来的乐趣。
2.大胆发挥想象根据手形变换来联想相关的事物。教学准备: 1.若干手形图
2.学具:记号笔、油画棒、作业本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用小手套变出很多可爱的、有趣的小玩意儿,今天老师要和大家用自己的小手来变变变。伸出你的手,你的手能变什么?
二、出示范画手开图
1.这是我的手形(图一)你们能不能把我的手变成其他东西。2.出示范画(图二):
这是我变的孔雀,你会变什么?
3.可以这样竖着放,也可以横着放。(图三)他可以变成什么?
4.我又变了一只鸡,你会变什么?
5.我们除了伸直手指放,还可以任意弯曲几个手指。看我可以这样放。
(图四)(小兔子)
6.这是我变的小花,你会变什么?(图五)
三、示范、讲要求。
原来我们的小手这么能干,这些手形都是怎么变到纸上去的呢?
老师来示范一遍,讲解注意点。
四、学生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指导,开始作画,注意涂色要均匀,并添上适当的背景。
五、展示学生作品
第五篇:建设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建人教〔2003〕196号,2003年10月8日)
建设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建人教〔2003〕196号
(2003年10月8日)
各省、自治区建设厅、直辖市建委及有关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
党中央、国务院对就业和再就业工作高度重视,先后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中发[2002]12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法[2003]40号)。今年八月,党中央、国务院又召开了全国再就业工作座谈会。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关通知要求和全国再就业工作座谈会的精神,充分发挥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重要性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直接涉及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方针政策上来。要充分认识到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是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要加强领导,切实抓紧抓好。
二、加快改革,促进发展,努力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岗位
经济发展是就业和再就业的前提和基础。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经济增长,对就业和再就业具有很大的拉动作用。建设行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是吸纳劳动力的重要行业。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与时俱进,深化改革,加快建设行业发展,努力扩大就业岗位。要充分发挥建设行业的优势,积极开发适合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公共服务类就业岗位,重点是开发面向社区居民服务生活和公共管理的环境卫生、物业管理、园林绿化、公共设施养护等岗位,努力安置下岗失业人员。
三、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提高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能力,是促进再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建设行业职业(工种)的特点,对下岗失业人员组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再就业培训,提高就业能力。在职业指导、职业培训、技能鉴定等多方面提供服务。对国家明确要求持证上岗的工种,在进行技能培训的同时,要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岗位证书制度结合起来,既要防止重复培训,增加培训费用,又要切实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上岗资格问题。
在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的同时,还要做好在岗人员特别是农民工的培训工作。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建设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针对建设行业农民工队伍素质的实际。按照先培训、后上岗的要求,充分利用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开展适合农民工的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给农民工提供优惠条件,帮助其取得岗位资格证书。要开展技能培训的同时,1还要加强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和社会知识的培训,全面提高农民工素质。
四、完善服务,加强管理,保证再就业工作的开展
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人民办实事的高度,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满腔热情地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提供服务。要结合当地建设行业发展实际,制定具体优惠扶持政策,特别是要妥善安排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经营场地。要按照方便群众、提高效率的原则,制定规范的业务工作程序,简化手续。严禁借机乱收费的行为,发现有乱收费的,要依法查处。
城市规划建设和城市管理监察等有关部门和单位,要采取有效措施,帮助解决好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再就业者经营场地问题。有条件的地方,可安排相对集中的生产经营实验和培育性场所,为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创造有利条件。
五、加强协作,密切配合,保证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任务繁重,涉及部门多。党中央、国务院为此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有关部门也制定了相应的配套措施。为保证已经出台的政策措施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从积极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出发,树立全局意识、服务意识,在当地党委、政府确定的总体目标责任体系下,明确责任,制定具体的落实意见,并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切实抓好落实,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二○○三年十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