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选择

时间:2019-05-15 13:46: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历史的选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历史的选择》。

第一篇:历史的选择

历史的选择

——读《历史的选择》有感

就没有新中国……”听到这首歌,我自然而然想起了这几天读的《历史的选择》这一本书,抚今追昔,我不禁感慨万分。

我敬佩!读着《历史的选择》,我眼前浮现出许许多多革命英雄的事迹:董存瑞舍身炸碉堡,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江姐面对刑具毫无惧色„„读了这些故事,我非常感动。他们这种爱国精神太值得我们学习了!如果我生活在那个年代,遇上了和他们类似的事情,我也会像他们那样为正义而战。

我欣喜!雄鸡一唱天下白,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时间锁定在1964年10月16日北京时间下午2时59分40秒,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到来了。你看!一朵巨大的蘑菇云翻滚而起,直冲蓝天,我们向着世界说:“我们成功了!”党带领我们中华民族勇攀科技高峰„„

我幸福!一条条公路宽又平,一栋栋高楼披彩虹;一排排路灯亮又明,一个个农村换新衣„„幸福的我们在花园式的校园里快乐地学习,尽情吮吸着知识的甜美、芬芳的乳汁!

啊!鸟儿选择了天空,那是因为它有一双能够凌空飞翔的翅膀;鱼儿选择了海洋,那是因为它有一条能够游水的尾巴;历史选择了中国,那是因为它的民族拥有团结的力量!——一个原本曾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国家,一个原本曾被列强侵略的国家,一个原本曾饱经风霜的国家,但它并不懦弱!它选择了“千锤万凿出深山”,选择了“千磨万击还坚劲”„„正是这些精神,让历史选择了它——东方一只永恒的雄鸡!

我骄傲,我是一个中国人;我自豪,我是炎黄子孙!

第二篇:历史的选择

历史的选择

观《忠诚与背叛》有感

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

题记

在那个硝烟四起的年代,战火在摧残着,风烟在洗劫着。哭声,火光,笼罩着整个中国。在蒋介石的策划下,1927年4月12日清晨。上海流氓头子黄金荣,杜月笙组织流氓袭击工人纠察队。接着,蒋介石展开了血腥大屠杀,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四一二 ’’反革命政变。

在影片中,有众多的爱国志士组成了中央监察机构,有李大钊,陈独秀等数十位党员组成。

当我看到这时,我不禁产生疑问,‘‘忠诚’’与‘‘背叛’’? 忠诚意味着爱国。爱国何难?忠诚何易?我又想到在1860年10月17日那一天,英法联军在圆明园中大肆掠夺。时经一百多年,法国佳士得拍卖公司竟然明目张胆地拍卖鼠首,兔首这两样本该属于中国的文物。让很多中国的爱国人士愤愤不平。

后来蔡铭超先生中标但拒绝付款,并在事后说:‘‘当时我想每一位中国人在那个时刻都会站出来的,只不过是给了我这个机会。我只是尽了自己的责任,但我要强调的是,这个款不能付!

蔡铭超先生的这一翻壮举激励当时千千万万的中国人。蔡先生在国际

第三篇:历史的选择

,历史的选择——少年毛泽东

一、毛泽东的故乡

中国南方多丘陵、山地。群山起伏,翠竹交映。在这一片云海翠湖之中,有一个叫做韶山的地方。

韶山属于湘中低山丘陵区。境内山峦起伏,溪水潺潺。最高点韶峰海拔仅518.5米,最低点六亩洲海拔仅48米。今韶山市版图形状酷似中国地图按顺时针方向旋转180度后的形状,有人称韶山可视为大中国的缩影。韶山山脉有由南往北,曲折延伸,于韶山冲内虎踞龙盘,遂构成众多的冲、洞、谷、壑等。

灵秀之地孕育者灵杰之人。在数千年前,尧帝禅位与舜。舜为造福人类,开疆拓土,辞别爱侣,感冒幸苦,渡黄河,涉长江,深入荆楚,探测山川利弊,规划拓垦宏图。南下途中舜与侍从宿营韶山,欣赏韶乐。后人据此便把舜帝欣赏韶乐的山岭称为韶山。(《湖南省志 地理志》)

许是历史的有意垂青。在舜帝南巡的车轮在韶山走过千年之后。这块灵秀之地孕育出一代伟人——毛泽东。

二、毛泽东的家庭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韶山没有铁路、公路,也没有通航的河道。在这里居住了毛、李、钟、周、邹、彭、庞等几姓人家。这里四周被群山所阻,又加上地处南方,土壤贫瘠,经济十分落后。老百姓生活贫穷困苦。

在韶山冲里,潺潺流淌着一条小溪,终年不断。在这小溪中上游的南岸,有一栋依山傍水的房子,这里便是毛家了。公元1893年12月26日(清光绪十九年十一月十九日)毛泽东就诞生在这里。(《毛泽东传》)

毛氏家族在韶山世代务农。就像很多中国人的家庭一样,毛家保持了严格的家族传统:培植心田、品行端正、孝养父母、友爱兄弟、和睦乡邻、教训子孙、矜怜孤寡、婚姻随宜、奋走芸窗、勤劳本业。(《毛氏家训》)

毛家人一代又一代恪守祖训,在韶山冲里繁衍生息。生活如同是夜一般,平静而又令人恐惧。韶山冲的贫苦百姓们已不知希望。生活在苦难中的人们唯求生存。人世间,有时侯有追求在绝境中都是奢侈。在苦难里,得过且过是唯一可以想到的做法。

毛家传到了家族的第十八代传人。这位毛姓族人叫毛翼臣,名恩普,字寅宾,是毛泽东的祖父。他生于1846年5月22日。在1818年与哥哥毛德臣分家,从祖居地韶山东茅塘搬到南岸上屋场。他是一个厚道的庄稼人,不懂经营,一生清贫。为了生活不得不将祖传的田产典当出去。(《毛泽东传》)

祖父的经历使毛家的经济水平下了一个台阶,可能也对毛泽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至少让处于少年时的毛泽东明白了一些有关社会的事情。一个人如果了解不到黑暗,光明便无从谈起。毛泽东若没有通过家庭了解世俗,那么也不会在心底里受到触动。当然也不会形成他那作为一代伟人的世界观。总之,家庭作为毛泽东的第一所学校,将毛泽东足以受用一生的知识、能力传授给了毛泽东。毛泽东的父亲叫毛貽昌。他生财有道,13岁完婚,16岁时已开始承担家庭负担。16岁的年龄是一个花季。还是一个少年的毛貽昌为生活所迫(替父偿还债务)外出当兵。在乱世中的“兵”常与“匪”一同相称。我们今天不知道他在当兵的过程中作为一个农民出生的士兵听到“兵匪”这两个字有何感想,但我们却可以揣测他希望回到家乡的急切心情。为了回家,他把军队发的饷银积攒起来。退伍后,他就带着在军队中的积蓄回到韶山冲。17岁开始,毛貽昌当家理事。

毛泽东在接受斯诺的采访时回忆起他的父亲。他对父亲开创事业的事迹是很有感触的。毛貽昌初当家时,他家只有六七亩地,家底微薄。一家人终年为温饱而操劳。但毛貽昌精明能干,善于经营。靠着节俭做起了生意,逐渐地积累起了一笔钱,赎回了毛翼臣典当出去的田产。再加上原有的15亩地,毛家人的生活开始走向小康了。

毛泽东的父亲恪守家训但又试图突破现状。他是一个有头脑的而且足够勤俭的人。他发行过一种纸币,但对家人的吃穿用度却十分严苛。

毛貽昌在毛泽东七岁时便将他送到了本村的一个小学读书。毛泽东回忆:塾师管教很严,时常责打学生。而他的父亲却不大能够体谅少年毛泽东。在毛泽东刚认识几个字时,毛貽昌便要求他开始记账。毛貽昌恨孩子懒惰,总会找一些活儿交给毛泽东。

毛泽东的父亲对于毛泽东的作用似乎是双效的。既有榜样的作用又似乎起到了一种逼迫的作用。在毛貽昌的管教下,少年毛泽东既了解到了农民的苦,也对“阶级”的概念有了直观的感受。他讲:我家有两个“党”。一个是父亲,是“执政党”。“反对党”是我、我的母亲和我的弟弟所组成的,有时甚至雇工也在内。因为有了毛貽昌的严苛,于是毛泽东甚至想到了“斗争”。这许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次小小酝酿。

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庭的生活不论对于修身还是齐家都有非凡的意义。毛泽东在参与家庭事务、接受家庭熏陶时,已在不断地提升能力水平。完善人格修养。伟大的事业是要建立在健全的人格之上的。而毛泽东的人格基础有相当大的功劳属于他的母亲。

毛泽东的母亲是一位慈祥的妇人。毛泽东显然非常爱他的母亲,因为他对他的母亲好不吝惜溢美之词。对于他的母亲的去世抱有深深的遗憾。毛泽东说他的母亲慷慨而仁爱,不论什么都肯施舍。母亲对于穷人的怜惜唤醒了毛泽东心中的慈悲,要不他怎么会为那么多中国人的幸福生活而冒险呢?所以我说:“伟人的少年时期是其一生的奠基期。“

毛泽东的母亲在很多事情上对毛泽东都持一种信任的态度。这里有一部分是出于文化的信任。因为在这位朴实的妇女看来毛泽东是一个文化人,是可以信任的。另一方面则可能是出于血缘关系。毛泽东在自己的家中早早地实践了建立“统一联合战线“的斗争方式,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们还可以发现:有时毛泽东的母亲对此持放任态度,有时竟然会加入到毛泽东的一方!由此我完全有理由相信:这位母亲塑造了一个非凡的人物。即使是在她去世后,她的影响力依然存在。

二、毛泽东的老师们

毛泽东在对他的少年时期的回忆,一共提到了十位老师,但事实上能够作为毛泽东的老师,并且给了少年毛泽东一定教导的人并不止于十位。

毛泽东的老师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旧式的塾师。

2、新式的教师。

3、虽未有师生关系,但对毛泽东起过教导作用的人。

4、对毛泽东起到过教导作用的事件。

毛泽东是一个爱学习的人,在他担任党的领导人之后依然保持了 勤奋用功的习惯。而且他不光有爱好,他还是一个非常善于学习的人。因此,他通过学习结实了很多的同志,少走了很多弯路。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收获,也不能不说对我们今天的年轻人是一个启发。

毛泽东七岁起便进入韶山的一所小学读书。这是一所旧式的私塾。当时的中国充斥着许多不同的思想。但从毛泽东的少年经历可以看到当时政治运动、思想文化潮流的局限性:

1、受众的局限。仅在知识分子内影响比较广泛。

2、地域的局限。在广大的农村中影响较小。

毛泽东在乡间的小学读书一直到13岁,共跟从了四位老师。分别是南岸私塾的邹春培,韶山关公桥私塾的毛润生,韶山桥头湾、钟家湾的周少希,韶山井湾里私塾的毛宇居。虽然说毛泽东对于旧式的学堂并没有什么好感,但在毛泽东此后的人生经历中我们却可以发现很多传统文化的烙印。毛泽东少年时代接受过的文化教育对毛泽东的一生发挥了深远持久的作用。以至于毛泽东所做的很多决策都可以在古代先贤的作品中找到相对应的理论依据。再或者毛泽东在战争时期身边常带着一本《孙子兵法》。

我现在认为,古代先贤的作品其实并不是很适合毛泽东的,而且当时毛泽东也发现了这个问题。这一点反映在他在读书的选择上。毛泽东对斯诺说:“我熟读经书,但我不喜欢那些东西。我所喜欢的是中国古时的传奇小说,尤其是关于造反的故事。”我们站在后人的角度来看这个现象,就不得不佩服历史的神奇之处了。它竟在毛泽东少年之时已埋下伏笔。

塾师们对毛泽东的教导也不是没有作用。我们可以从毛泽东的身上发现很多古人的君子之风,比如:毛泽东的济世情怀,安贫乐道的乐观主义精神、中正平和的浩然之气。可见文化对人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接受了六年的旧式教育后,毛泽东停学两年。《毛泽东自传》中对这两年的时间缺乏详细的记载。不过我却可以凭借生活的习惯性来推测毛泽东当时的生活:毛貽昌要毛泽东打算盘,要求在晚间计算账目。作为毛泽东口中的“很凶的监工” 毛貽昌最恨毛泽东懒惰,如果没有账记,毛泽东便被要求到田间做工。而且这位“很凶的监工”一个子都不给毛泽东和他的弟弟们。

这也许并不是什么好日子,但却足以成为一种生存的资本。因为这些生活经历告诉了毛泽东哪里是坑哪里是路,从而让直觉和经验 带着毛泽东寻找一条安全的路径。而这,很重要。

在此后毛泽东又回到韶山乌龟颈私塾就读,拜于毛简臣门下。在求学的过程中,毛泽东遇到了很多没有老师称呼的“老师”。这里面既包括书又包括人还包括事。

他找到什么书都读。这当然是令他的父亲十分生气的。于是毛泽东常把他室中的窗门遮盖起来,使毛貽昌看不见灯光。在这种情形下他继续读完各种书籍。他读了一本由早期维新主义者编写的《盛世危言》,这使他接触到了一些新的思潮。在其他方面则比较集中地读了中国文学中的古传奇和小说,并发现了一件可注意的事:在这些故事中没有耕田种地的乡下人。一切人物都是武士、官吏、或学者。毛泽东思考了两年后终于明白:这些故事都是赞美人民的统治者的武士,他们用不着耕田种地,因为他们占有土地。显然是叫农民替他们工作。

显然毛泽东此时已揭穿了这个国家流传了几千年的谎言了。这或许可以看作毛泽东的启蒙时刻。或是他的革命生涯的准备时刻。

关于信仰。毛泽东的母亲则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导师。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笃信佛教,她对自己的孩子们施以宗教教育。所以毛泽东从未远离过信仰。不过,读书渐渐地对毛泽东发生影响:毛泽东愈来愈怀疑鬼神了。所以此时毛泽东有很自然地从有神论过渡到了无神论。这也是一个准备时刻。

在离开了私塾之后,毛泽东因为《盛世危言》的引导,激发了继续求学的欲望。他在与父亲争执之后,从家里出走。先在一个失业的法律学生家里读了半年的书,后又在一位叫毛麓钟的老秀才面前攻读了更多的经书,并读了许多近代论著。在这时候,湖南发生了长沙抢米风潮。社会事件迅速触动了毛泽东的内心,并使毛泽东内心的革命冲动受到鼓动。他觉得这些“叛徒”都是与他的家人一样的普通良民,并由此“深恨对待他们的不公平”。

此后不久,“哥老会”的会员和当地的一个地主发生冲突并发动起义。毛泽东对此事的评价是:造反者是一位英雄,这次造反值得大家同情。

到这里毛泽东的那种反抗、善良的心性就已经显露出来了。这是个引子,是推动他走上革命道路的引子。生活使他拥有了革命最初的热情。

三、尾篇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纵观毛泽东的一生,则完全印证了孟子的这句论断。毛泽东的事业开始的地方不是在秋收起义的爆发地——长沙,而是在他少年时的生活的地方——韶山。

毛泽东在韶山的生活经历虽然并未使其直接走上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但却为毛泽东将来的革命生涯打下了身体素质、思想认识、斗争方略等初步知识。而生活能够给予人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韶山独特的地理环境造成了当地与众不同的生产方式,以及经济发展水平。这些便构成了一个社会存在的基础。毛泽东在韶山的生活使其得以对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普通社会现状有个认识。这将成为构建毛泽东的正确的世界观的重要内容。

毛泽东曾经非常感谢他的那些老师们。虽然老师们有陈腐、落后、苛刻等各式各样的毛病。但即使是毛泽东也不能否认,这些老师和他所经历的学习过程使他获得了构建人生殿堂的一块块红砖。无论如何,学习都是一件使人受益的事情。

特定历史情况下,必然与随机相伴而生。中国的近代化、现代化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这种必然是在生存需要的逼迫下将历史的车轮向前推进的。在中华民族生存的欲望推动下,中国开始了近代化乃致到现代化的进程。而在这种必然下,毛泽东所处的环境给了少年毛泽东成为一代伟人的条件。于是,在人人都可能成为伟人的情况下,毛泽东胜出了。历史总在随机地挑选有准备的人。

到如今,偶然已成必然。毛泽东已走进了历史的岁月。于是,历史又按照它的规律在寻找……

第四篇:历史的选择

历史背景

1945年8月6日,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放原子弹轰炸,日本败局已经注定。苏联于8月8日对日宣战,进军中国东北,日本天皇8月15日宣布无条件停战。所以苏军未经大规模抵抗,迅速占领了中国东北全境、日本北方四岛和朝鲜半岛北部。9月2日日本正式向盟军投降。中共制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总体方针,向南防御就是把江南的孤立部队撤走以免被江南优势国军全歼,向北发展就是大力发展东北和华北根据地,为将来发展打下基础。蒋中正一方面以中国战区统帅的名义命令日军就地集中并固守待降,命令八路军等中共所属武装力量就地待命不得受降,同时命令国军日夜兼程向日军占领区后方进军;另一方面又接连发出电报,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中共中央于8月23日在延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通过和平途径,建设一个独立、民主、和平的新中国。认为抗日战争阶段已经结束,新的阶段是和平建设,应当力争一个和平建设时期,避免内战或使全面内战尽可能地推迟爆发。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等飞赴重庆与国民政府谈判。有关问题的具体谈判主要在中共代表周恩来、王若飞和中国政府代表王世杰、张群、张治中、邵力子之间进行。经过激烈的争论,最终双方于10月10日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国民党当局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但是,对于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国共双方未能达成协议。解放战争的阶段

一、人民解放军实行内线作战,粉碎国民党军的战略进攻(1946年7月~1947年6月)

蒋介石集团在战争准备就绪后,即公开撕毁停战协议,于1946年6月26日首先向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接着将战火扩大到其它解放区。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军民奋起自卫,解放战争全面展开。

战争之初,国民党军的总兵力为430万人(内正规军200万人);人民解放军(解放战争全面展开后,各解放区部队陆续改称为人民解放军)总兵力为120余万人,双方兵力对比为3.5:1。国民党军接收了100多万侵华日军的装备,有美国的大量财政、军事援助;人民解放军除步兵武器外,只有少量刚组建的炮兵。

二、人民解放军主力转入外线作战和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1947年7月~1948年7月)国民党军虽经不断补充,其总兵力已由战争开始时的430万人下降到373万人,其中正规军150万人,用于进攻解放区的兵力虽增至227个旅,但由于战线延长,守备兵力增多,用于作战略机动的仅40个旅;国民党统治区大后方只有正规军21个旅。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已由战争开始时的120万余人发展到195万人,其中野战军100万人以上;解放区大部分地区已基本完成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踊跃参军参战,后方更加巩固。

1947年6月30日夜,刘邓大军突破国民党军队的黄河防线,挺进大别山,揭开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

三、进行战略决战、各个歼灭国民党军重兵集团(1948年7月~1949年1月)

人民解放军总兵力已发展到 280万人,其中野战军149万人,装备进一步改善;建立了较为强大的炮兵;经过新式整军运动和群众性练兵,军政素质更加提高。国民党军的总兵力仍保持365万人左右,其中正规军198万人,在数量上虽仍稍占优势,但机动兵力已少于人民解放军。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革命军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余人。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四、向全国进军,追歼国民党军残存部队(1949年2月~1950年5月)

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军尚有220万人,其中正规军146万人,已无力在战略上组成有效防御。人民解放军则增加到400万人,已占绝对优势。

1949年元旦,毛泽东在新年献词中号召全国人民“将革命进行到底”,并向中外宣告:人民解放军将向长江以南进军,解放全中国。蒋介石为挽救败局,一面于1949年1月21日宣布“引退”,不再担任总统;一面以国民党总裁身份在幕后指挥部队部署江防,并积极扩充军队,经营后方,企图阻止人民解放军渡江南进,取得喘息时间。蒋介石下野后,副总统李宗仁出而代理总统,于22日发表了要求与中国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的声明。

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举行。这次会议决定了党对夺取全国胜利和胜利后建设新中国的基本政策。为适应战争发展,党对人民解放军统一进行整编。

1949年4月1日,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与南京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开始在北平谈判,但截至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仍拒绝在该修正案上签字,致使谈判破裂。毛泽东和朱德总司令遂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开始向全国进军。4月20日午夜,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于4月23日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22年反动统治的灭亡。

土地改革

历史上三次土改:

第一次是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第二次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决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第三次是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斗争时期,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

而在这段时期,中国经历了第二次土地改革。

进程:

1、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土地问题指示》(即五四指示),宣布“坚决拥护群众在反奸、清算、减租、退租、退息等斗争中从地主手中获得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五四指示”揭开了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序幕。

2、中共中央于1947年10月10日作出决议,正式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共16条,它是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革命纲领。

意义:

这种土地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了保卫胜利果实,翻身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农民的支持,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土地改革运动开展使解放区后方更加巩固,翻身农民不仅踊跃参军,支援前线,还积极承担抬担架、送粮草等任务,这一切使人民解放军的力量大大增加,使战争胜利的方向转向人民解放军。通俗的说,对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最大关系就是老百姓主动将自己的儿子送到部队而且在征兵的时候会有群众的响应。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合作1、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向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交《论联合政府》书面政治报告。在中共召开七大的同时,国民党也于5月5日--21日在重庆召开了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拒绝了中共提出的联合政府,决定11月12日召集国民大会,坚持其一党独裁政治。

2、蒋介石先后三次电邀毛泽东去重庆谈判:中共权衡再三,最后决定毛泽东亲赴重庆谈判; 1946年1月10日,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开幕。蒋介石在会议上宣布四项诺言:保证人民自由、各政党一律平等,实行地方自治,实行普选,释放政治犯。政协会议于1月30日闭幕,参加会议的五方(国共、青年党、民盟和无党派人士)最后在和平建国纲领、政府改组、军

队国家化、国民大会和宪草修改原则达成协议。

3、1946年7月,国民党大举进攻中原地区,全面内战爆发。1947年10月10日,毛泽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起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也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八项基本政策。1947年12月25-28日,在陕西召开了中共中央扩大会议。

4、1948 年4 月30 日, 中国共产党在5纪念“五一”劳动节中发出——“各民主党派、社会贤达, 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 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1948 年5 月5 日各民主党派与民主人士等响应中共号召致电毛泽东。各民主党派, 各人民团体及社会贤达, 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 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至此, 合作建国在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间拉开序幕。

5、1948 年秋季攻势相继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使国民党的精锐部队丧失殆尽,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而国民党统治则陷入军事、政治、经济的全面危机。为了挽救其行将崩溃的命运, 美蒋反动派又玩弄假和谈的伎俩, 企图利用和谈欺骗全国人民, 争取军事上的喘息时间, 以便重整旗鼓进行反攻。

6、1949 年元旦, 蒋介石发表文告, 又一次出笼和谈阴谋。毛泽东代表中共中央提出和谈的八项条件。民主党派热烈响应, 1 月22 日, 到达解放区的各民主党派, 各人民团体的代表人物及无党派人士李济深等五十五人发表声明。至此, 民主党派在与国民党的关系上突破最后一道防线, 实现了最彻底的决裂,他们完全站在了共产党一边。

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1、1949年3月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决议和1949年6月毛泽东发表的的《论人民民主专政》,构成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基础。

2、完成创建新中国的任务,是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来承担的。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与会代表662人。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在当时是全国人民的大宪章,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3、会议通过了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了中央领导人。

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1、胜利原因:

(1)工、农、小资等群众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

(2)有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总的支持。

2、基本经验:

(1)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2)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

(3)坚持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总结:

1、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2、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创建,标志着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个历史任务的基本完成,这就为中国人民集中力量进行建设,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

如何更深入的理解为什么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

中共成立后,代表中国历史走向的至少有三种力量:

一是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势力:

二是以各种民主党派为代表的中间势力:

三是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人民革命势力。

但前者的阶级基础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他们所要建立的是维护少数豪富阶层的专制政权,与世界潮流,与人民利益背道而驰,自然遭到人民的唾弃;中间势力所依存的是民族资产阶级,而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固有的先天不足和后天失调的缺陷,使这个阶级不仅基础薄弱,而且生来软弱,难以肩负完成两大任务的使命,先前的历史早就证明了这一点,所以这股力量最终未能自成一体,只能汇集到共产党人的领导之下,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生力军。中国共产党人同广大人民有着天然的血肉联系,始终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始终甘愿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近代以来,为了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悲惨命运,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无数仁人志士苦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但直到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才真正找到了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光明道路。

任何政党的兴衰存亡,归根结底取决于它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取决于人民群众对这个党的信赖与认同。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历史的选择”说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共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选择的历史”概括了在90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国的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程。

事实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核心力量。

那个时代的年轻人志向远大,意志坚定,他们对单纯的物质追求嗤之以鼻,粪土当年万户侯;他们对理想的追求矢志不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恩铭等年轻人的身上,我们既能看到以天下为己任、铁肩担道义的中国知识分子传统理想,也能看到马克思主义这样的近代工业文明催生出的先进思想理念。正是这两者的结合,才有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并且能够在短短28年间成为执政党。

在那一代人的身上,担负着救亡图存、改写历史的大任,正是这批热血青年,用他们的青春与豪情,描绘出了新生的中国,谱写了一曲瑰伟壮丽的文明之歌。我们今天的一切,都与他们当年的奋斗和努力息息相关,他们与我们,昨天和今天,血肉相连。

第五篇:《历史选择》读后感

《历史的选择》读后感

邢台市临西县吕寨校区曹村小学五年级一班:张明月

辅导教师:杜素华

在遥远的历史长河中,有一颗星星冉冉升起,她就是---中国。《历史的选

择》这本书主要讲述中国从古到今经历的风风雨雨,以及不同时期的爱国英雄事

迹。看了这本书,我感触很深。

中国,一个曾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国家,一个曾被列强侵略的国家,一个

曾饱经风霜的国家,但它并不懦弱,它选择了“千磨万韧还坚劲”,选择了“粉

身碎骨全不怕”。正是这种精神,让历史选择了它——东方一只永恒的雄狮。《历史的选择》里有许许多多英雄人物为新中国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历史选

择了中国,人类并不惊讶,因为今日的中国仍是那座山,一座永远推不倒的山。例如:董存瑞在危难时刻为战友开辟了一条安全通道,而自己却因为炸弹爆炸而

牺牲了,那时他年仅十九岁。再比如:雷锋,他终生爱党,在他的一生中帮助了

许许多多的人,雷锋在日记中写道: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

去!可是后来因为发生了事故而丧生了,那时他年仅也只有二十二岁。

《历史的选择》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祖国的英雄人物,还让我学到了很多

精神,我们要学习英雄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英雄坚持不懈,有永不言败的精神。既然历史选择了中国,我们应该把这些精神发扬光大,使生活更加美好!

当“春天的故事”响彻了大江南北,随着党的“十七大”召开,中国已经完

全融入到了国际大家庭里。如今,我们的祖国国力强盛,无论是在民生、外交、科技、工业与经济上,中国的声音已响遍了世界。祖国,真正的强大了!

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我们是中国的少先队员,我们应牢记党和人

民的重托,跟随着共产党前进的脚步,当好接班人,做一个热爱祖国的好少年,撑起祖国的明天!

联系电话:0319---8582071

下载历史的选择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历史的选择.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历史的选择

    鸟儿选择了天空,因为它有一双能够凌空飞翔的翅膀;鱼儿选择了海洋,因为它有一条能够游水的尾巴;骏马选择了驰骋千里,因为它有矫健的身姿;历史选择了中国,因为他的民族有团结的力量。......

    历史的选择

    《历史的选择》读后感 昌乐实验小学 胡文峰 历史无声,转眼之间,中国共产党已经迎来了他的九十年,而中国,也已经经历了六十余载。或许,人们已经淡忘或者从未记得近百年的沧桑与磨......

    历史的选择

    历史的选择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历史的选择》。 鸟儿选择了天空,因为它有一双能够凌空飞翔的翅膀;鱼儿选择了海洋,因为它有一条能够游水的尾巴;骏马选择了......

    历史的选择

    《历史的选择》读后感 西苑小学四(三)班高祎滢 我读了《历史的选择》这本书后深受感动,中国现在的辉煌成就是英勇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战胜各种困难险阻创造的,使中国昂首屹......

    《历史的选择》

    《历史的选择》读后感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听到这首歌,我想起了前几天看到的《历史的选择》这一本书。这本书讲述了中国改革30年来,历经的苦寒和风霜。这就像那梅......

    历史的选择

    历史的选择老师 、同学们: 你们好! 我是平果县高级中学1010班的学生,我叫XX,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历史的选择》。 历史是一条奔流的河,载着昨日的故事,带着一种希冀向远方流淌而去......

    历史的选择

    历史的选择 共产党的成功,决不是偶然,而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是人民选择了共产党,历史选择了共产党。 1921,南湖一条航船谱写共产党历史第一页。 当我们享受着高质量的生活......

    历史的选择

    《历史的选择》读后感 它记录下了那些烽火连天的岁月,铭刻下了明妃的忧怨,沉淀下了历史的精髓。 他忘记了那些惨绝人寰的杀戮,掩埋了累累白骨的姓名,屏弃了历史的“杂质”。 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