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研究挑战杯演讲稿
研究挑战杯演讲稿
学长学姐同学们:
大家好。此次演讲的题目是“研究挑战杯”。
挑战杯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的简称,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共同主办的全国性的大学生课外学术实践竞赛,“挑战杯”竞赛在中国共有两个并列项目,一个是“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简称“小挑”);另一个则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简称“大挑”)。这两个项目的全国竞赛交叉轮流开展,每个项目每两年举办一届。
就如何开展挑战杯和课题研究方向进行探索,对挑战杯的顺利和高效进行尤为重要。
首先,如何开展挑战杯。在此之前,应当说一下挑战杯开展过程中的问题。
一.组织工作模式单一,工作积极性不高。在挑战杯的开展中还存在着组织模式单一,不能充分调动参赛人员的积极性。由学校团委统一领导、学院团委具体开展工作的传统的组织工作模式,不能充分调动工作中的积极性。针对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应该改革传统的组织模式,建立新的更合理的组织模式来促进挑战杯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具体策略如下: 第一点:积极促进学生组织例如学生会、学生社团联合会及相关学生社团的参与合作,多种途径促进优秀作品的产生。通过学生组织配合与辅助可以更加高效地提高参赛人员的任务进度。在这里,强调一下学生组织只是辅助,提供一些调查的便利和部分资料。
二.各小队组织建设不完善,权责不清,松散懈怠。很多小队至今没有开过例会,或者没有开展任务。各小队成员敷衍应付,不愿出力,对于队长分配的任务未能及时高效地完成。造成团队效率低下,队员间不能很好合作与交流。为此,我们应该指引各队完善其组织制度,建立队员成长档案,我们也应该给各队建立相应的团队成长档案,以便了解各队的进展和自身状况随时进行引导和纠正。
三.选题概念模糊,准备工作不足。参赛学生由于经验不足等原因,题目选择而无从着手,所选课题过于陈旧,无法挖掘更多有用的信息,普遍存在着“炒剩饭”的现象。甚至有的同学一味指望学校或老师分配任务。知识课题缺乏创新性与时代性,明显不符合挑战杯的宗旨与要求。前期准备不足。大部分同学不是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积累知识、寻找课题,而是“临时抱拂脚”,因而课题质量差,被批准的几率减小。同时不能正确处理科研活动与正常的学习之间的关系。有的同学甚至认为科研活动本身会消耗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如果出不了成果或成绩,就更加得不偿失。最后一点,也就是知识结构有限性,使参赛者
1缺乏撰写科研论文的基本知识。有的文章甚至格式不规范和文体不对。对研究目的、方法、手段、结果论证不清。同时这也与学校集体培训的没有针对性以及材料的陈旧性和部分指导老师指导积极性不高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应该正视这个问题,古人云,意在笔先。没有良好的立意与想法就很难得出优秀的作品,如何能够引导参赛学生具备正确的参赛观以及做好参赛的前期准备工作,我们可以从学校、老师以及参赛学生三个点来论述这个问题。
1.第一个点,学校应该如何做呢?我认为学校应该大力发挥指引作用。积极向学生提供学校最新前沿课题,这样就及其有效的杜绝了“炒剩饭”的可能性。同时,形成完善的咨询机制,能够对学生提出的疑问得出解答,我认为设立专门的咨询平台,例如人人主页。第二个点,老师。请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任课老师对学生进行研究领域的指导,或对学生的研究课题提出建议。最后一个点,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点:学生。学校,老师能提供给我们的只是有限的引导,关键还是靠学生本身。如何做好学生工作是挑战杯竞赛开展中的重中之重。针对学生经验不足等问题,希望分阶段对不同需要的学生举办具有针对性的培训,而非“大锅饭”式的培训,这样可以更加具有针对性,可以更好的提高同学们的选题和撰文的技巧。提供参赛学生和往届获奖或参与的学长学姐们进行交流的机会,可以让参赛同学更好的认识挑战杯,了解挑战杯,获取更加有用,更加真切的经验和教训。
四.外界支持较少,比赛开支较大。众所周知,进行科学研究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社会科学领域的课题需要有大量的调查取证、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自然科学领域的相关研究工伟需要具备必要的实验条件和手段,而这些恰恰成为学生“挑战杯”活动中最棘手的事情。学校大多给予的只是程序上和过程中的支持,而资金支持只是杯水车薪。要想完成一个高质量、有创造性的课题,充足的条件与资金是必不可缺的。由于高等学校自身条件的限制,很少有学校向所有学生开放科研设施,如从外校和外地获取,则费用较高。这是课题资助费用根本无法解决的。针对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看,第一个方面,学校应扩大对于优秀课题与团队的资金和其他支持力度。这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
同时具有实用性的科研成果也可以与外界商业组织进行合作。加强外联工作,为比赛的进一步进行提供资金。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在竞赛活动中对于资金的有效利用。学校可以在有计划的情况下适当开放科研场所为竞赛团队的研究提供便利。同时也可以借助指导老师的实验场所开展科研活动,这样可以极大地减小竞赛支出。同时,竞赛团队应该制定合理的财务计划,保证团队资金在最大程度上进行利用。减少在竞赛过程中的浪费现象。同时要充分利用公共图书馆等资源进行资料的查询,减少不必要的调研与实验
最后说一下大学生科研选题的原则
选题是进行科学研究的第一步,且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它既决定着研究者现在和今后科研工作的主攻方向、目标和内容, 也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科研活动应采用的方法和途径。对初涉科学研究的大学生来说, 选题常出现的问题是: 问题太小而意义不大, 范围太大而无从下手, 主攻目标不明确,不具备研究条件, 等等。随意提出一个问题并不难,要形成一个好的课题则不很容易, 一般说来, 大学生科研选题要遵循以下原则
1)价值性原则 科学研究的意义在于将科研成果服务于人类和社会的发展, 因此科研课题必然要求有一定价值性。
价值性原则是科研选题首要原则,没有价值的科研即使出了成果也是没有意义的, 具体来说,选题的价值性取决于是否有利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是否符合人类认识和事物发展基本规律;是否符合验证、修正、创新、发展科技理论的需要。从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获奖作品来看, 大学生对科研选题的价值性原则把握得相当不错,但是那些未能获奖和未能通过学校预审的选题是否也同样如此呢? 据有关调查, 部分大学生的挑战性科研立项申请因选题的价值性原则把握不好而未能通过学校预审, 当然这并不是说那些作品没有价值, 只是相对而言, 那些作品的价值较小, 特别是在是否符合验证、修正、创新、发展科技理论的需要方面其价值显得很小。
2)创新性原则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认识前人还没有认识或是没有充分认识的规律, 解决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或是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 因此科研课题必然要求有一定程度的创新性。一般来说, 创新包括: 理论上的创新;方法上的创新;应用上的创新。在低层次上重复别人已进行过的研究, 就会缺乏新意, 研究价值也就不高。但是, 我们还应看到, 科学研究又是在前人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总要有所继承, 有所借鉴。对初涉科学研究的大学生来说,创新并不是要求一切都是独创的, 更不能要求每个大学生都去开辟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提出一个别人还没有研究过的课题, 这是创新;用与别人不同的研究方法去研究一个别人已经研究过的课题, 这也是创新。将一种理论首次应用到实际中去, 这是创新;将已经在某一领域得到应用的理论、观点、方法、手段,应用到新的领域中去, 也是创新。
3)可行性原则 科学研究的目标是出成果, 为此,所确定的选题必须是能够研究的,也是研究者可以进行研究的选题,这就是说科研选题只有对研究者而言具有可行性,才有可能做出科研成果。一般来说,大学生选题的可行性原则体现在以下方面:
(1)大学生对于所选课题应是力所能及和深有体会的,好高鹜远, 贪大求全, 是搞学术研究所最忌讳的。对于大学生来说, 选题时必须要考虑的是: 对于所选择的课题,有没有足够的认识, 有没有相应的研究能力。
(2)大学生应具备课题研究所需的条件。研究资料和设备是否都能很好地解决,研究时间是否充分, 研究能否按既定方案顺利地开展, 等等, 这些都是选题时大学生所应当考虑的问题。大学生选择科学研究的课题,要注意实际的需要,但实际需要的问题并不是谁都能够研究的, 还要看是否具备足够的条件。例如我国民航所需的大型客机的研制
问题是应当研究的非常有现实意义的课题,但这不是初涉科学研究的大学生能够研究的问题。因此,在选择研究课题时, 大学生要注意课题的现实意义, 同时还要注意课题的实际条件。
(3)大学生应选难易适中的课题。从科学实践和科学理论建设的需要来看, 科研应该攻克难题, 但难度大的课题对研究者主观和客观条件的要求高,往往需要花更长时间,更多精力, 而且容易久攻不克, 失去信心, 导致半途而废。对于初涉科研的大学生来说,宜在自己所学领域里选难易适中的课题进行研究。
4)有利性原则 为了获得较好的科研成果, 大学生必须在选题时坚持有利性原则。一般来说, 大学生选题的有利性原则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选题者应选具有优势的课题。专业基础知识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前提条件, 对初涉科学研究的大学生来说, 只有紧密地结合自己所学专业, 在自己擅长的知识领域里选题科研,才能够扬长避短,搞好科学研究。(2)选题者应选符合自己兴趣爱好的课题。大学生选择科学研究课题时,一定要考虑: 对于所选择的课题, 自己是否爱好,有没有兴趣。科学研究工作要想进行得顺利,取得较好的成果, 很重要的一个条件, 就是他喜欢研究这个问题。在兴趣爱好的驱动下, 大学生会日日夜夜地考虑这个问题, 从而获得较好的科研成果。
5)具体性原则 一般来说, 大课题的研究价值高,成果的社会影响大,但比较复杂, 不易出成果;小课题涉及范围小, 任务单纯, 目标集中,容易出成果。有的课题口子开得小,但研究有深度, 往往会有很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它的价值并不从挑战杯论大学生科研选题比有些大课题低。古人云: 天下之难事必做于易, 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这是很有道理的, 体现在大学生科研选题上, 则是: 所选定的课题要十分明确、具体, 界限要清,范围要小。只有当大学生个人的知识和能力能够照顾到有关各方面, 分析问题才够深入, 研究的结果才会符合科学而较有价值。初涉科学研究的大学生,最容易犯的毛病, 是不考虑各方面研究的条件, 选择的研究课题往往偏大, 结果不是不能完成任务,就是只能得到一些肤浅的材料, 不容易得到确切可靠的科学结论。因此, 参赛者最好把研究课题选择得小而具体。
最后谈谈大学生科研选题的途径。科学研究课题的来源是十分广泛的,科学研究的选题途径也相应较多。大学生科研选题的途径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从社会发展需要的角度来选题
大学生所选择的科研课题,应该是对社会发展有益处的问题。怎样理解所选择的科研课题是社会发展所迫切需要的问题呢? 如: 计算机安全技术研究、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研究、能源利用技术研究、绿色环保技术研究、乙肝等疾病的药物研制, 等等。这些都是当前我国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科学技术发展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大学生可以选择它们作为研究的课题。从这些突出的实际问题中选择课题,是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 而且这类课题的社会价值往往也比较高。总之, 大学生科研选题要从社会实际出发, 解决社会发展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才有实际的意义。
2)从专业应用实践的角度来选题
实践是一切科学理论的源泉。大学生会在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专业实践环节中遇到大量的实际问题需要得到解决。大学生只要做有心人,就能结合自己的实践提出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从中就可以选择提炼出大量的研究课题, 且选出的课题往往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实践中选题应注意对问题进行科学提炼、抓住问题的关键。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完成机电课程设计这一实践性环节后, 对一些常见的机电系统将有较深入的理解, 如果他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遇到一些设计不合理的机电系统便可提出一些改进方案,这些改进 方案的研究与实践便是很好的科研课题,如发现电子秤数据系统不够智能便可提出智能化电子秤数据系统设计这一课题;或者他们遇到一些可以通过设计一个新的机电系统来解决的问题时,他们便可将其作为科研课题来研究了, 例如当我们拧紧螺母时觉得要是有全自动螺母拧紧机就好了,那么我们便可提出 全自动螺母拧紧机的研制这一课题。
3)从总结和预测学科发展角度来选题
总结和预测学科发展,不仅可以揭示已有理论同经验事实的矛盾, 而且可以揭示理论内部的逻辑矛盾;不仅可以提出批判怀疑已有传统理论和结论的研究课题,而且可以发现学科系统规划建设中的若干未知的研究课题。以计算机学科为例, 围绕计算机网络问题,可以形成一系列研究问题,如计算机网络通信研究、计算机网络结构研究、计算机网络安全研究、计算机网络协议研究、计算机网络管理研究、计算机网络应用研究,等等,通过总结和预测, 我们可以发现在该学科理论上还没有人研究过的问题(如某种未知的新型网络通信算法的研究),或是有人研究过但还是争论中的问题(如解决某个网络协议争论的研究),或有人研究过并已作出结论但自己有不同的看法的问题(如否定某个现行网络安全问题看法的研究)。
这些问题, 大学生都可以选择作为科研课题。
4)从不同学科交接点的角度来选题
在现代科学大综合发展的趋势下,各学科之间的交叉领域涌现出大量的值得开拓的新问题。以机械制造学科为例, 其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渗透交叉中进行多向综合而产生的诸如工业设计学、工业工程学、工业经济学、计算机辅助设计学、计算机辅助制造学、机电一体化、制造信息化等新学科研究领域。大学生从不同学科交接点的角度来选题研究, 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使研究得到有效的深化,从而获得较好的成果。
5)参考课题指南或规划来选题
除了从以上4个角度来选题的途径外,大学生还可以参考一些组织机构制定的课题指南或规划来选题,如: 挑战杯组委为下届挑战杯参赛者提供的哲学社会科学类参赛作品参考题,国家科技部提供的863项目申请指南和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的重大专项等课题规划,全国科学科学规划办公室提出的涉及18个学科门类的哲学社会科学国家重点课题规划,等等。当然, 这其中的许多指南或规划中的课题,大学生直接将其作为自己的研
究课题是很困难的, 建议大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只将课题指南或规划中的项目那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选择其中的子课题来进行研究。
总而言之,挑战杯的竞赛的目的: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促进高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发现和培养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务实,有效,有用才是硬道理。
第二篇:挑战杯演讲稿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为我校在甘肃省第六届“挑战杯”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们颁奖,看到同学们用辛勤汗水换来的硕果,我由衷感到高兴。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全校指导教师,向你们表示热烈的祝贺!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自1989年以来,已先后在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著名大学举办过十届。它坚持“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宗旨,鼓励大学生关注新领域,研究新问题,运用新方法,创造新成果。回想首届“挑战杯”,只有区区300人参加比赛,一度被认为是“高门槛”的精英比赛。而到今天,其知名度不断提到,远播港澳地区甚至欧美发达国家,被誉为中国大学生科技“奥林匹克”。参与人数也呈现爆炸式增长,在山东大学,最近每年参与挑战杯的学生数量在5000人以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本科生在4年期间,平均每人都要参加一次以挑战杯为核心的科技竞赛。不仅如此,“挑战杯”已由象牙塔走向社会,成为群众性赛事,成为联系大学生和企业的纽带,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展示科技创新的价值和魅力。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成绩早已不再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很多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学生通过“挑战杯”发现了自己。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生产的“中国芯”结束了“中国无芯”的历史,并占据全球计算机图像输入芯片市场60%以上的份额,其创始人就是当年代表中国科技大学参加“挑战杯”的邓中翰;正在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的戴戈,从中学开始就被老师认为是“不务正业”,这个在正常考核体系内不被认可的学生,却在东南大学就读期间三度问鼎“挑战杯”,留下“挑战杯”史上的一段佳话。《金山毒霸》杀毒软件的编写者陈飞舟,大学三年级在“挑战杯”竞赛中的项目《dos小型软件开发工具箱》获得了鼓励奖。他说,虽然我获得的奖项不高,但当时的参赛经历为我日后的研发道路奠定了基础,甚至影响我的一生!
今天的“挑战杯”,早已不只是一门竞赛,而逐渐成为中国大学教育的一部分,成为大学教学改革的催化剂。20年来,先后有200多万名大学生登上挑战杯这个舞台,从实践中挖掘自己的潜能,寻找自己的位置,从而受益终生。
在我们甘肃省,“挑战杯”自1996年在兰大举办至今,共经历了六届。其中,我们兰大曾五度问鼎挑战杯。在为成绩而自豪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由于起步较晚等原因,我校学生参加挑战杯竞赛的广泛性和积极性、以及提交作品的质量和水平,与国内顶尖高校还存在差距,在历届挑战杯全国竞赛中的成绩并不令我们满意。
针对这些问题,我校团委等部门每年都在尽可能为同学们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努力引导和鼓励同学们积极参赛,例如构建校内创新创业平台,并将挑战杯获奖情况纳入成绩评价体系以及推荐免试研究生过程中。在信息学院,自XX年就在榆中校区建立了本科生创新实验室,让有兴趣的同学很早就可以开始动手实践。
同学们,作为多届挑战杯的指导教师和评委,我在这里为大家提几点建议:
1.努力开拓视野,把握科技发展的脉搏。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同学们在勤奋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利用网络、学术讲座、专业期刊杂志等途径获取信息,多与同学老师交流,特别是多与国内先进高校同学的交流,了解国内先进高校的学生在做什么,了解国外著名高校的学生在做什么。在当今这个时代,闭门造车、一味埋头苦干已经行不通了。
2.选题决定成败!选题一定要做到难易适中,有实际意义,有创新点。自然科学论文作品应巧妙结合老师科研项目;科技制作类作品应紧密联系国家建设、节能环保等实际问题;社会科学论文应尽量贴近国计民生、结合老百姓关注的焦点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上述选题往往在挑战杯中令人眼前一亮,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第十一届挑战杯一等奖作品,南京邮电大学的《弦外之音”——新型音频信息隐形系统的研究及实现》,就是巧妙的将数字图像处理中广泛应用的水印技术应用到语音信号当中,其理论价值高,且对国防和国民经济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理所当然获得评委的一致好评。
3.积极踊跃参加各种学科竞赛。近年来,大学生参加世界和全国性学科竞赛的机会日益增多。通过与全国乃至全世界同行的同场竞技,可以锻炼自己能力,提升专业素养,发掘潜能,开阔眼界。另外,对于参加过电子设计竞赛大赛、acm大赛等学科竞赛的成熟作品,经过深入研究和改进,可发展成为很好的挑战杯参赛作品。
同学们,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未来的你们必将成为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然而创新并非易事!发现创新点的过程最重要的是丰富的想象力和灵活的头脑,而攻克创新难题最重要的是强有力的深入思考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格。
最后,我衷心希望同学们珍惜大好的青春年华,发扬兰大人“自强不息”的宝贵精神,以饱满的热情和高昂的斗志投身到创新实践的热潮中来。在百年校庆来临之际,在挑战杯的舞台上,充分展现兰大人的聪明才智和精神风貌,为你们的青春年华谱写光辉而难忘的乐章!
谢谢大家!
第三篇:挑战杯
挑战杯·全国优秀人才学科竞赛学科竞赛简介
学科竞赛是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竞赛的方法,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自身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以培养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创新意识的活动。组委会充分发挥学科竞赛在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引领作用,积极探索与努力构建学科竞赛科学、规范、长效的工作机制,努力打造系列学科竞赛品牌项目。
“十三五”以来,我组委会学科竞赛取得了较大发展,学科竞赛项目和参赛学生越来越多,参与面越来越广,获奖数量和质量显著提高,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竞赛选手和经验丰富的优秀指导教师,形成了一批基础较好、在全国和省内有一定优势的特色竞赛项目,大大扩大了学生学科竞赛的参与面。
第四篇:挑战杯
“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创意征集简介
挑战杯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的简称,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共同主办的全国性的大学生课外学术实践竞赛。“挑战杯”竞赛在中国共有两个并列项目,一个是“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另一个则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这两个项目的全国竞赛交叉轮流开展,每个项目每两年举办一届。
为加强我院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营造良好校园学术文化氛围,培养创新型人才,学院举办湖南工学院“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同时该项赛事也为湖南省第十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湖南省第六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衡阳市科技创新大赛以及湖南机械创新大赛等赛事的校内预选赛。为响应学院号召,加强系部学生的课外科技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培养创新型人才,在老师的肯定和支持下,我系我部门特将于2011年12至2012年5月组织“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的进行。
此次“挑战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各班和各部门的创意征集,创意主要是创业计划方向,要可行性较高,每班创意不少于两个,各部门不少于一个;第二个阶段是将创意完善成策划书,再上交作品申报书和作品登记表。
申报参赛的作品必须是距竞赛终审决赛当年7月1日前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可分为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参赛作品必须是近一年内完成的学生创业计划,参赛个人和团体不超过6个人。参赛形式多种多样,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及兴趣爱好可以以班级、跨班多人组合、社团协会以及以团学会部门形式为单位自由组织参赛。
组织举办部门:信息部
2011年12月19号
第五篇:挑战杯
一、“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
品竞赛
1、“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简介
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下简称“‘挑战杯’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地方政府共同主办,国内著名大学、新闻媒体联合发起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竞赛活动,每两年举办一届。自1989年首届竞赛举办以来,“挑战杯”竞赛始终坚持“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宗旨,在促进青年创新人才成长、深化高校素质教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广大高校乃至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良好的影响,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竞赛的发展得到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江泽民同志为“挑战杯”竞赛题写了杯名,李鹏、李岚清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题词勉励。
“挑战杯”竞赛自1989年以来已经分别在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南京理工大学、重庆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功地举办了十一届。活动自举办之初,就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和高等院校的重视,同时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对竞赛活动也十分关注,苏步青、钱三强、费孝通、卢嘉锡、朱光亚、周光召等著名科学家纷纷寄语竞赛活动。历经十届,“挑战杯”竞赛已经成为:
——吸引广大高校学生共同参与的科技盛会。从最初的19所高校发起,发展到1000多所高校参与;从300多人的小擂台发展到200多万大学生的竞技场,“挑战杯”竞赛在广大青年学生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显著增强。
——促进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创新摇篮。竞赛获奖者中已经产生了两位长江学者,6位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20多位教授和博士生导师,70%的学生获奖后继续攻读更高层次的学历,近30%的学生出国深造。他们中的代表人物有:第二届“挑战杯”竞赛获奖者、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北京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邓中翰,第五届“挑战杯”竞赛获奖者、“中国杰出青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安徽中科大讯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刘庆峰,第八届、第九届“挑战杯”竞赛获奖者、“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标兵、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级博士研究生胡铃心等。
——引导高校学生推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渠道。成果展示、技术转让、科技创业,让“挑战杯”竞赛从象牙塔走向社会,推动了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深化高校素质教育的实践课堂。“挑战杯”已经形成了国家、省、高校三级赛制,广大高校以“挑战杯”竞赛为龙头,不断丰富活动内容,拓展工作载体,把创新教育纳入教育规划,使“挑战杯”竞赛成为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平台。
——展示全体中华学子创新风采的亮丽舞台。香港、澳门、台湾众多高校积极参与竞赛,派出代表团参加观摩和展示。竞赛成为两岸四地青年学子展示创新风采的舞台,增进彼此了解、加深相互感情的重要途径。
“挑战杯”竞赛目前已形成校级、省级、全国的三级赛事,参赛同学首先参加校内及省内的作品选拔赛,优秀作品报送全国组委会。组委会由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和联合发起单位(含高校、新闻单位、相关企业)的有关负责人组成,负责审议、修改章程等竞赛重大事宜,竞赛的具体组织工作主要由承办单位在主办单位的指导下完成。
我校至1993年以来,已经连续参加了10届“挑战杯”竞赛。1997年,我校朱光有同学在第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一等奖。2009年,我校在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1项一等奖、2项三等奖,总成绩列第24位,并荣获全国高校优秀组织奖。近年来,我校有33件作品参加了“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取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24项。
2、“挑战杯”竞赛相关细则
(1)竞赛的基本方式: 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申报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作品参赛;聘请专家评定出具有较高学术理论水平、实际应用价值和创新意义的优秀作品,给予奖励;组织学术交流和科技成果的展览、转让活动。
(2)作品申报要求 ①对参赛者的要求
凡在举办竞赛终审决赛的当年7月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各类高等院校在校中国籍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均不含在职研究生)都可申报作品参赛。
②对参赛作品的要求:
申报参赛的作品必须是距竞赛终审决赛当年7月1日前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可分为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申报个人作品的,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两人;凡作者超过三人的项目或者不超过三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集体作品的作者必须均为学生。凡有合作者的个人作品或集体作品,均按学历最高的作者划分至本专科生、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类进行评审。参赛作品分类如下:
申报参赛的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大类。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者限本专科生。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六个学科内。科技发明制作类分为A、B两类: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类指投入较少,且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等。
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中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成果(含本竞赛主办单位参与举办的其它全国性竞赛的获奖作品)等均不在申报范围之列。(3)对参赛学校的要求:
每个学校申报作品不得超过6件,其中研究生作品不得超过总数1/2,博士生的作品不得超过1件。每所发起学校可直接报送3件作品(含在6件作品之中)参加全国竞赛。
3、奖项设置及评定
(1)参赛队伍奖励
参赛的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作品各设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等次奖分别约占进入终审决赛各类作品总数的3%、8%、24%和65%。
参加全国终审决赛的作品,确认资格有效的,由全国组织委员会向作者颁发证书,并视情况颁发相应的奖金。参加各省(区、市)预赛的作品,确认资格有效而又未进入全国竞赛的,由各省(区、市)组织协调委员会向作者颁发证书。(2)高校奖励
竞赛以学校为单位计算参赛得分,团体总分按名次排列,按位次公布。最高荣誉“挑战杯”为流动杯,授予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学校;设“优胜杯”若干,分别授予团体总分第二至第二十一名的学校。累计三次捧得“挑战杯”的学校,可永久保存复制的“挑战杯”一座。
竞赛设10个左右省级优秀组织奖和进入终审决赛高校数30%左右的高校优秀组织奖,奖励在竞赛组织工作中表现突出的省份和高校。
高校优秀组织奖由各省(区、市)组织协调委员会提名,主办单位评定后报全国组织委员会确认。(3)评定流程
各类作品先经过省级选拔或发起院校直接报送至组委会,再由全国评审委员会对其进行预审,并最终评选出80%左右的参赛作品进入终审,评定出三类作品的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4、竞赛日程安排
竞赛采取学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全国三级赛制,分预赛、复赛、决赛三个赛段进行。
(1)组织发动阶段(2012年11月)
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北京市人民政府于比赛前一年11月下达通知,各省(区、市)于11月成立由省级团委、科协、教育部门、学联及有关单位牵头的省级组织协调委员,各参赛高校在校党委、行政领导下,于10月底前成立参赛协调小组,并确定本校参赛组织实施计划,在学生中开展充分的宣传发动工作,进行“挑战杯”校内选拔赛。
(2)组织申报和省级初评阶段(2013年3月至2013年6月)
2013年4月,各校按章程有关规定举办本校的竞赛活动,并择优推出本校参赛作品,5月底前,各省(区、市)组织协调委员会完成对本地申报作品的初评.6月初,发起高校需将本校3件直报作品(—式四份)报送全国组委会(直接报送的作品不计入各省、区、市报送作品限额内)。各省(区、市)从各校申报的作品中每校至多选出6件作品(其中,发起高校至多3件作品,各省、区、市选定作品总数不得超过全国组委会规定的限额),向本届“挑战杯”竞赛全国组委会办公室寄送作品,同时请各省级组织协调委员会组织本地参加终审决赛的学生在“挑战杯”竞赛专用网站(网址:www.tiaozhanbei.net)上报送作品及申报书。
(3)全国复赛和参展准备阶段(2013年7月至10月)
全国评审委员会于2013年7月对作品进行预审,各地各校按照组委会要求,于2009年9月上旬至10月做好参评参展的各项物资技术准备和组团、组队准备工作。
(4)全国决赛和表彰阶段(2009年10月)
全国评审委员会对参赛作品进行终审,对参展作品作者进行问辩,同时举行全国组委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报评审情况,公布获奖情况,并向获奖单位及个人颁发奖杯、证书,举行承办高校交接仪式。
5、具体实施
(1)参赛报名:在全国决赛的前一年10月份,学校将进行“挑战杯”校内比赛报名和宣传,届时请关注校团委通知,填写校“挑战杯”竞赛报名表(分为项目申报表和个人报名表)即可。校内决赛之后,将由学校推选队伍参加省级比赛,经过省赛的选拔,由各省(区、市)组织协调委员会评定后,方可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
(2)“挑战杯”项目沙龙对接:校内报名活动结束之后,校科协将组织沙龙对接活动,整合申报项目与参赛人员,(3)比赛培训:从项目确立之后,学校将不定期的组织“挑战杯”培训会,有专门老师进行指导,以便同学们把项目做得更好、更标准。
(4)入住创新实践中心:凡确立项目的同学,均可申请入住创新实践中心,以方便顺利完成项目
(5)比赛官方网站:www.tiaozhanbei.net(由主办单位和承办高校共同建设)
6、关于撰写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论文几个阶段的主要工作
第一阶段:查找资料(9月份之前的主要工作)根据查找的资料,完成以下内容: 1)问题的提出
主要说明我们为什么要写这些题目,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要写。比如准备写有关提高民办高校学生学习兴趣或是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题目,在这部分就应该告诉读者我们发现的那些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或是政治素质状况不高的具体表现,是这些具体表现使得我们想写这些题目;准备写有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对策的题目,就可以写目前的教育教学质量是个什么样子;要写古文化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的题目,就要写说明我们发现了哪些和谐的现象。2)国内外研究现状
由于我们发现的问题可能别人也发现了,也有研究。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广泛查找资料,收集别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研究。对国外或是国内有关学者的研究进行归纳总结,找出他们研究的关注点、已经解决的问题、还有哪些不足。3)本文的研究思路
根据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总结,尤其是针对别人研究的不足,提出我们研究的立足点。如果我们的研究和别人一样,那就没有研究的必要。在这部分,我们应该提出自己的研究方法,是纯粹的资料归纳,还是进行调查研究。还应该提出自己打算研究的主要内容。一般有两种做法。一是,把别人的研究全部归纳到一起,进行比较,这是综述性研究;一种是提出别人没有提出的观点,这是创新型研究。4)研究意义
也就是说清楚自己研究这个问题到底有什么意义,没有意义的研究是不值得研究的。
一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讲,从理论意义上讲,是对别人研究的补充或是整合升华;从现实意义上讲,可以对现实有哪些指导作用。第二阶段:调查、整理数据阶段(10-11月份)
一般参加“挑战杯”的论文,最好都应该做一些调查,纯综述性研究很少受欢迎。因此,应该在第一阶段根据问题及资料查询中发现的信息设计调查问卷,然后进行调查。
在调查之后,进行数据整理,如果有必要,还要进行补充调查。原始数据一样要留下来,以保证真实性。第三阶段:论文初稿阶段(12 月份)
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和在调查中得到的数据,完成论文初稿。论文一般可以按以下格式进行:
1)现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2)原因: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
3)对策:针对问题和原因提出对策或建议。
在初稿阶段,最好是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内容越多越好。第四阶段:论文修改(次年 1-3月份)
根据初稿,对论文的结构、内容进行细致的修改、完善,有时可能还要进行重新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