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世界历史_阎照祥_《世界近代史》课程教学大纲
世界近代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世界近代史
英文名称: Mordern History of the World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
总 学 时: 72
讲课学时: 64
讨论学时: 4
习题学时: 4
学分: 4
适用对象: 普通高校本科生
先修课程: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一、课程简介
世界近代史是师专政史专科专业的必修课程。世界近代史是世界从地区间相互分散隔绝到形成统一整体世界的过程。是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并走向成熟的历史。世界近代史的上限是1500年,下限是1900年。通过世界近代史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与世界近代史有关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抓住世界近代史的本质、主要矛盾和重点。
二、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世界近代史是给人文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世界近代史是人类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通过学习,要使学生立足于全世界全人类,从宏观的角度掌握1500—1900年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及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并向全世界扩张的历史,了解整体世界历史的形成,认识人类历史在发展过程中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三、教学基本要求
学习和讲授世界近代史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同借鉴和吸收西方史学研究成果。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受传统理论和框框的限制,要突出世界近代史的主旋律,突出它的本质和精髓:突出资产阶级历史革命性,正是他们的活动,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使世界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同时也不忽视资产阶级的反动一面。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
绪论:世界近代史通论
第一章 16世纪东西方世界
第一节 商业革命
第二节 文艺复兴
第三节 宗教改革
第四节 尼德兰革命
第五节 16世纪中国和日本
教学重点:介绍西欧资本主义的扩张和发展,主讲三大事件:一是地理大发现,二是文艺复兴,三是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
教学难点:分析三大事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为何将1500年左右作为世界近代历史的开端;了解几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增强全球意识;达到认识这些事件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的巨大作用。
第二章 17世纪到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
第一节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二节 欧洲大陆的封建专制国家
第三节 欧洲启蒙运动
第四节 17到18世纪中叶的东方诸国
第五节 西欧列强的海外扩张及其后果
教学重点:第一,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第二,法国和欧洲主要国家的封建专制制度;第三,明末清初的中国、日本;第四,西欧殖民扩张的两重性。教学难点:分析东西方社会差距形成的原因。
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两大内容:一是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准备时期,即革命的“前夜",西方国家处于上升曲线;二是东方及欧洲以外地区国家的衰落,即下降曲线。掌握形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增强奋发图强和爱国意识。达到既知“西”又知“中”之目的。
第三章 资产阶级革命时代(1776——1849)
第一节 美国革命
第二节 法国大革命
第三节 拿破仑帝国
第四节 维也纳会议与19世纪前半期的革命运动
教学重点: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拿破仑帝国。
教学难点:分析比较美国、法国、拉美和欧洲革命的共同特点及不同之处,总结出各个革命的性质、特点、成果和局限性。
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美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内容;了解并分析比较美、法、拉美、欧洲革命的特点及异同,总结各个革命的性质、特点、成果和局限性;达到深入了解资本主义世界历史的目的。
第四章 工业革命和国际工人运动
第一节 英国工业革命
第二节 工业革命的扩散及其影响
第三节 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
教学重点:一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革命。二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教学难点: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的科学分析。
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英国工业革命及其在西欧北美主要国家的扩散,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了解和认识工业革命对历史发展的作用;增长历史哲学意识;使学生达到全面认识历史发展动因的目的。
第五章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世界市场的形成第一节 欧美的民族民主运动、改革运动
第二节 自由主义思潮
第三节日本明治维新
第四节资本主义入侵下的亚非拉诸国
教学重点:一是德国统一运动、俄国1861年改革和美国内战。二是日本明治维新。
教学难点:学术界尚未定论的重大问题,应向学生解释清楚。尽量利用最新科研成果以拓宽学生的视野。
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学生了解19世纪中期是资本主义全球大发展时期;掌握英国议会改革、美国内战、德意统一运动、日本明治维新;增强世界一体化
意识。
第六章 资本主义向垄断过渡、世界的整体化
第一节 资本主义向垄断过渡
第二节1 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 欧洲的殖民帝国和亚非拉人民的反殖民斗争
第四节 世界的整体化
教学重点: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整体世界的概念。
教学难点:对垄断的评价。
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世界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化的原因;掌握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力争达到对资本主义有较全面、客观的认识。
五、课外习题及课程讨论
名词解释:
圈地运动 倒幕运动 启蒙运动 拿破仑 俾斯麦 克伦威尔 林肯 萨拉托加战役 克里米亚战争 三十年战争 《独立宣言》 《人权宣言》 《常识》 《门罗宣言》 明治维新 列宁主义 修正主义 开明专制 西进运动
简答题:
1、地理大发现的背景有哪些?(4分)
2、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是什么?(4分)
3、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是什么?(5分)
4、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是什么?(5分)
5、巴黎公社实行的革命措施是什么?(5分)
6、英国工业革命的后果是什么?(5分)
7、第二次革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5分)
8、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上的变化有哪些?(5分)
9、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是什么?(5分)
10、19世纪末20世纪初全球性资本主义市场的特点是什么?(5分)列举题(15分)
1、列举德意志统-过程中三次王朝战争的时间及名称(3分)
2、列举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人文艺术家及作品(6分)
3、列举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及其代表人物(6分)
4、意大利统-的三次王朝战争(3分)
5、帝国主义的特征(5分)
6、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的形成(5分)
思考讨论题1、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15分)
2、试比较英法两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15分)
3、试比较俄日两国废除封建制,走向资本主义的异同(15分)
4、论述英国在近代史前期成为世界最强大帝国的原因,而它在近代后期衰落的原因又是什么?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式:世界近代史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其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后辅导答疑为辅。同时适当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课件等。
七、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实例教学法为主。
八、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章节 教学环节 讲课习题课 讨论课 实验 其他 合计
绪论 4 4
第一章 4 4
第二章 10 10
第三章 20 4 24
第四章 8 8
第五章 12 4 16
第六章 6 6
合计 64 4 4 72
九、考核方式
专题作业与期终闭卷考试相结合十、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1、教材
《世界史?近代史编》(上、下卷),吴于廑、齐世荣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参考书
(1)《世界近代史教程》,彭树智主编,西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斯塔夫里阿诺斯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3)《新编剑桥世界史》,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4)《资本主义史》,(法)米歇尔?博德著,东方出版社1986年版。
(5)《新教理论与资本主义精神》,(德)马克斯?韦伯著,三联书店1987年版。
(6)《法国革命史》,米涅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7)《旧制度与大革命》,(法)托克维尔著,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8)《论美国的民主》,(法)托克维尔著,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9)《拿破仑时代》(中译本),乔治?勒费弗尔著,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10)《美国史纲》,黄绍湘著,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
(11)《英国工业革命史》,林举岱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12)《日本近代史》,万峰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13)《英国史》,蒋孟引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14)《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长编》(第一卷),何宝骥、李应柴著,吉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5)《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长编》(第二卷),胡瑾、闵宝利著,吉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6)《非洲通史》(近代卷),艾周昌、郑家馨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7)《拉丁美洲史稿》(上、下、),李春辉著,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18)《拉丁美洲史稿》(第三卷),李春辉等著,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大纲制订人:史晓红 大纲审定人:
制订日期:2007-3-1
第二篇:《世界历史与现代化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世界历史与现代化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2003年制订,2005年修订)
一、课程代码:012130200
1二、英文名:The Study of Modernization in Global History
三、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四、先修课: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中国近代史
五、学分:1分
六、学时:30学时
七:课程概述:
现代化研究是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共同关注的大课题。本课程主要从历史学的角度,将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大转变的过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大过程,并以此进行整体研究。通过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研究,可以加强对现代化的总体认识。本课程介绍了现代化研究的起源、西方理论流派及其主要观点、马克思主义流派的学说,尤其是中国历史学者的理论观点,以此基础上进行案例研究,从而掌握现代世界历史发展进程,提高世界历史的教学与研究水平,并适应中国现代化建设。八:教学目的:
开拓现代化的历史研究领域,深化现代化的历史内涵,提高世界历史教学与研究水平,适应高等师范院校与中学历史教学改革。
现代化不等于西化,各国有不同的现代化道路选择,因此,在教学中要宏扬爱国主义,为中国现代化建设肩负起历史与社会责任。
九:教学方法:
1、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以启发和示范的作用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知识结构,完成本课程的目的。
2、课堂教学为主,避免教师“一言堂”,形成师生互动。讨论式教学、问题式教学与现代教学手段可以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并掌握必要的教学研究技能。
3、拓展课程教学资源,了解学术动态,让学生处于学习与研究的前沿,激发研究与创新的兴趣与欲望,课堂教学与课外研究相结合,提高综合能力。
十:教学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现代化:全球发展新思维
(2学时)
教学要求:
教学目的:对现代化研究的的整体认识,明确相关概念,具有历史学科的独特思维。教学重点:现代化内涵
教学难点:现代化与近代化
教学内容
一、现代化研究起源
战后世界变化西方现代化研究起源
二、现代化的基本涵义
现代化与近代化现代化内涵
三、现代性与现代化
现代性的基本理念:理性与个人主义现代化的基础:工业革命与市场化现代化关键:政治民主与法制化现代化完成:社会理性化和世俗化
第二章 西方现代化理论流派
(4学时)
教学要求:
教学目的:掌握西方现代化理论,提高分析批判能力
教学重点:当代理论流派及观点
教学难点:新发展理论
教学内容
一、原生现代化理论(20世纪前)
托克维尔马克斯·韦伯桑巴特
二、当代理论派
帕桑斯与美国现代化理论多斯桑托斯与依付理论
三、社会发展理论流派
弗朗索瓦·佩鲁:新发展理论亨廷顿:文明冲突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与现代化理论
(3学时)
教学要求:
教学目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掌握中国特色的理论学说,并有所提高。教学重点:马克思的观点与修正观、中国历史学对现代化理论的贡献。
教学难点:一元多线发展观
教学内容
一、马克思与现代化理论
马克思的现代产生方式变化动力非西方化
二、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三个阶段
马克思的发展理论列宁的探索与斯大林的失败
三、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观
左翼流派的兴起主要代表人物与观点沃伦斯坦:世界体系伊万斯:依付理论罗布代尔:新资本主义论
四、中国现代化理论的探索(罗荣渠)
单线与多线发展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生产力与社会发展
第四章:英国现代化模式——原生型、革命与改革
(3学时)
教学要求:
教学目的:认识英国原生型模式的历史进程,革命与改革在现代化中的作用、工业文明。教学重点:英国革命与改革,工业革命与生产力的发展。
教学难点:农业革命的作用,英国文化的妥协精神。
教学内容
一、现代化基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传统:自由与议会 革命: 权力转移君主立宪制:新的政治原则议会改革与福利国
家:走向民主
二、现代化腾飞——工业革命
动力工业革命成果世界工厂农业革命的作用
三、英国现代化的完成——文化革命
清教革命政治学说自由主义绅士文化
第五章法国现代化模式——激进型、民主革命启动现代化
(3学时)
教学要求:
教学目的:认识革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选择,对自由民主有正确的理解与评价。教学重点:法国革命、人权与自由平等博爱的追求。
教学难点:革命与现代政治制度的关系。
教学内容
一、法国传统
商业资本主义专制国家等级社会
二、激进型的政治突破——法国革命
法国革命的概述革命启动现代化民主革命制度建设的失落农民的作用
三、波澜不惊的经济——法国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发展阶段经济变革的特点:渐进式。二元结构:传统与现代共存。非经济影响:政治与外在因素。意识形态:接受与对抗(法英经济关系)
四、思想文化——革命性变革
启蒙运动人权宣言民主自由博爱走向共和
第六章德国现代化模式——防卫性现代化
(2学时)
教学要求:
教学目的:正确认识民族国家的作用,权力集团的影响。德国经济成功与民主失败。教学重点:国家统一与政治的失败,国家对经济的作用。
教学难点:现代化主导因素。
教学内容
一、现代化前的状况
政治分裂普鲁士现代化的阻力
二、政治现代化启动:国家统一与政治失败
法国革命的冲击民族主义普鲁士改革1848年革命中的选择宪法冲突国家统一与1871年宪法政治失败
三、走向工业经济
关税同盟统一后的经济发展赶超性发展
四、现代化主导因素
外来力量的冲击防卫性(军事经济与军国主义)国家干预国家至上思想
第七章美国现代化模式——拓荒式现代化
(2学时)
教学要求:
教学目的:理解美国现代化道路,对美国民主国家的正确认识。理解美国扩张的文化因素。
教学重点:联邦制国家,城市化、天定命运学说
教学难点:天定命运学说
教学内容
一、殖民地开拓
殖民地时期西进年代现代化基础
二、政治现代化——联邦制国家
独立战争1787年宪法走向民主国家
三、工业化与城市化
工业化道路美国市场经济特点城市化
四、靖教文化与天定命运学说
清教文化天定命运扩张精神(走向世界)
第八章日本现代化道路——防卫型、赶超型
(3学时)
教学要求:
教学目的:分析日本的特殊性、正确理解传统与现代的关系,现代化不是完全的西化。教学重点:幕蕃统治革命与改革二元经济与文化。
教学难点:日本封建制的特点、传统文化与文明开化。
教学内容
一、幕蕃统治(封建制特点)
德川幕府权力分裂锁国的特色
二、脱亚入欧——革命与改革
民族危机明治维新大日本宪法多元精英政治体制三、二元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政府双重作用:原始积累与国家工厂国有与私有传统与现代依附与被依附(对列强与亚洲国家的二元性经济)自由与垄断开放与保护四、二元思想:传统文化与文明开化
菊花与刀的传统文明开化传统与现代:二元思想的东洋道德与西洋技术。军国主义
第九章第三世界现代化历程(3学时)
教学要求:
教学目的:对第三世界现代化道路有总体认识,了解非经济因素特别是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掌握发展中国家经济战略模式的新动向
教学重点:国家的作用、拉丁美洲案例分析
教学难点:权威政治与经济增长
教学内容
一、启动的历史条件
第三世界传统结构外部环境人口背景文化背景启运的外部条件第三世界
进入现代化的特点
二、国家在变革中的正面与负面作用
民族独立国家与主权权威政治与经济增长民族主义与工业化战略过度干预与官僚腐败
三、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
工业化发展的历史类型进口替代出口导向动态发展战略
三、拉丁美洲现代化
进入世界体系依附经济考迪略主义权威主义民众主义拉美问题:新出路继续依附。
第十章中国现代化的艰难历程
(3学时,讨论2学时,共5学时)
教学要求:
教学目的:以世界眼光分析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从反帝反封“两个过程的理论分析走向多种内外因素的互动作用认识,从衰败化、半边缘化、革命化、现代化四大趋势作为近代中国变革的基本线索。对中国启蒙运动中吸取经验教训,为中国文化在现代化中的重建有一定的认识。
教学重点:艰难变革、转型时期的文化
教学难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教学内容
一、艰难变革
鸦片战争的悲剧自强运动百日维新共和时期的趋势与挫折
二、转型时期的文化
图强中体西用西化启蒙运动的反思
三、社会力量的分化与整合统治派改革派新权威主义
四、中国现代化的经验与教训
十二、主要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1、主要教材: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商务印书馆,2004年
罗荣渠:《各国现代化比较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2、教学参考书:
L.S.Stavrianos: The World since 1500—A Global HistoryPrentice-Hall 1971
Cardoso,E.H.and Faletto.E :Dependency and Development in latin Americ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9
Richard Rosecrance:Rise of the Trading StateBasic Books 1986
Richard Mackenney:The city—state 1500—1700Macmilan 1989
Giddens,Anthony: 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Cambridge: Polity 1990
Giddens,Anthony,Beck:RefexiveModermization: Politics, tradition and aesthetics in the modern social order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Mary Beth Norton:A People and a Nation—A History of the Unitde States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1998
Dennis L.Dresang and James.Gosling :Politics and Policy in American States and CommunitiesAllyn and Bacon 1999
John T.Rourke :International Politics on world stageMcGraw-Hill/Dushkin 2001
Mark Kishlansky and Patrick Geary:Civlization in the West Addison-Wesley Educational Inc 2001
富永健一:《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现代化理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亨廷顿:《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三联书店,1996年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7年
斯塔夫里亚诺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商务印书馆,1993年 多斯桑托斯:《帝国主义与依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弗朗西斯科·洛佩斯·塞格雷拉主编《全球化与世界体系》(汉译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商务印书馆,1996年
罗荣渠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罗荣渠主编:《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再探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
孙娴主编:《工业社会的崛起:欧美五国工业革命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1995年 王觉非:《英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罗荣渠主编:《东亚现代化:新模式与新经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续篇》,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何传启:《第二次现代化——人类文明的启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张宝宇:《巴西现代化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
林被甸:《拉丁美洲国家的早期工业化》,《现代化研究》第二辑,商务印书馆,2003年 董小燕:《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变迁》,学林出版社,2003年
厉以林:《资本主义兴起》,商务印书馆,2003年
执笔人:李方正2005年2月
审定人:邓晓2005年4月
院负责人:冀伯祥2005年4月
第三篇:世界近代史教学大纲
向会斌
世界近代史教学大纲
世界历史长河中的世界近代史 一.关于世界近代史的时段分期问题 二.学习世界近代史课程的基本要求 思考题:
1.如何理解“世界近代史的核心是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一章 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方
同一时期东方的中国与日本 第一节 资本的原始积累
一.原始积累的本质 二.对农民土地的剥夺
三.地理大发现及其经济后果
1.地理大发现的动因 2.地理大发现的经过 3.地理大发现的经济后果 四.西班牙、葡萄牙殖民帝国
第二节 文艺复兴
一、文艺复兴的概况
二、人文主义精神
三、意大利文艺复兴
四、西欧诸国的文艺复兴
五、文艺复兴的历史地位
第三节 宗教改革
一.宗教改革的背景
二.马丁·路德与德国的宗教改革 三.德国农民战争
四.加尔文教与瑞士宗教改革 五.英国的宗教改革
六.天主教会的反宗教改革运动
第四节 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
一.资产阶级革命的概念
二.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形势的成熟 三.尼德兰革命及其历史方位
第五节 16世纪的中国与日本
一.明代中国专制制度的强化
1.宦官专权与内阁纷争 2.土地兼并与农民起义
3.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及缓慢发展 4.明代的海外贸易、海禁政策 5.西方殖民者的对华侵略
向会斌
6.文化与科技
二.16世纪封建统治下的日本
1.“战国”时代的政治概况 2.农工商业与城市的发展 3.丰臣秀吉重新统一日本 4.封建统治的强化 5.侵朝战争
第二章 17世纪迄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
第一节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一.革命前的英国社会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革命前的社会等级构成 3.清教运动
4.斯图亚特王朝的反动统治与革命形势的成熟 二.革命的开始与第一次内战
1.长期国会开始阶段的活动 2.议员的政治分化 3.第一次内战
三.两次内战之间的政治斗争
1.第一次内战结束后的英国国内形势 2.长老派与独立派的斗争 3.独立派与平等派的斗争
4.独立派与平等派的重新联合 四.第二次内战与共和国的建立
1.第二次内战 2.普莱德清洗
3.英吉利共和国的建立 4.平等派起义 5.掘地派运动
6.政府爱尔兰和苏格兰 7.英荷战争
8.克伦威尔护国公制的建立
五.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1688年“光荣革命”
1. 1660年君主制复辟 2. 辉格派与托利派
3. 1688年“光荣革命”
4.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意义 六.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及其初期发展
1.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内阁制的形成
3.王权的衰落与议会权力的增长 4.辉格派的政治优势
七.17世纪英国文化、思想的发展
1.概况
向会斌
2.约翰·弥尔顿与詹姆斯·哈林顿
第二节 欧洲大陆的封建制度
一.典型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法国
1.法国专制制度的形成 2.波旁王朝早期的法国 3.投石党运动 4.路易十四时代
5.路易十五与法国专制制度化的危机 二.分崩离析与经济落后的德意志
1.神圣罗马帝国 2.三十年战争
3.“农奴制第二版”
4.奥地利君主国及其“开明专制” 5.普鲁士王国的兴起及其“开明专制” 三.封建农奴制的俄国
1.沙皇专制制度的确立与罗曼诺夫王朝的开始 2.等级君主制向绝对君主制转变 3.彼得一世改革
4.叶卡特琳娜二世及其“开明专制” 四.波兰、瑞典与丹麦
1.波兰的贵族专权和国家解体 2.瑞典、丹麦的经济、政治概况 3.北方战争
第三节 启蒙运动
一.启蒙运动的时代基础 二.启蒙运动的思想渊源 三.启蒙运动的发源:英国 四.启蒙运动的中心:法国
1.伏尔泰与孟德斯鸠
2.狄德罗及“百科全书派” 3.让·雅克·卢梭 4.弗朗索瓦·魁奈
5.让·梅叶、摩莱里、马布利 五.启蒙运动的历史方位
第四节 17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东方诸国的衰落
一.明末清初的中国
1.明末农民起义与清军入关 2.清朝前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4.学术文化
二.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
1.德川幕府的专制统治 2.幕藩体制下的日本社会 三.莫卧儿帝国
向会斌
1.莫卧儿帝国的建立 2.阿克巴与印度的统一 3.沙加汗“黄金时代”
4.奥朗则布与莫卧儿帝国的盛衰 5.文化和社会生活
四.奥斯曼帝国的强盛与衰落
1.奥斯曼帝国的对外扩张
2.奥斯曼帝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3.奥斯曼帝国的衰落
第五节 西欧列强的海外殖民扩张及其后果
一.荷、英、法诸国的海外殖民扩张
1.葡萄牙、西班牙海上霸权的丧失 2.荷兰的殖民扩张 3.荷、英、法海上争霸 二.西方世界优势的形成
1.西方先进、东方落后局面的初步形成 2.西方率先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原因 3.东方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三.世界地区联系的加强
1.世界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 2.全球均势的变化 3.全球文化的交流
第三章 资产阶级革命时代(1776—1849)
第一节 美国革命
一.英属北美殖民地
1.北美13个殖民地
2.殖民地的社会经济状况 3.殖民地的政治民主因素 4.美利坚民族的形成 5.启蒙思想的传播 二.美国的建立
1.北美殖民地与宗主国矛盾的尖锐化 2.武装斗争的开始
3.潘恩的《常识》与舆论的变化 4.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 三.艰苦的独立战争
1.艰苦的战争 2.法国的参战 3.独立战争的胜利 四.杰佛逊与民主改革
1.激进派与保守派的斗争 2.各州的民主改革 五.从“邦联”到“联邦”
向会斌
1.谢斯起义
2.从“邦联”到“联邦” 3.1787年《联邦宪法》
4.美国革命的性质及其历史方位
第二节 法国大革命
一.旧制度的危机与革命形势的成熟
1.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 2.专制王朝危机的加深 二.三级会议与大革命的爆发
1.三级会议的召开
2.国民议会与三级会议的终结 3.攻占巴士底狱 三.“八九年原则”和旧法国的改造
1.“八九年原则”的确立 2.1791年宪法
3.立宪派的统治及共和运动 四.吉伦特派的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反封建的政绩
2.共和国的成立和吉伦特派与山岳派的斗争 3.限价问题和疯人派运动 五.雅各宾恐怖
1.雅各宾政府对国家的民主改造 2.恐怖统治 3.镇压反对派 4.热月政变
六.热月党与督政府统治
1.终结雅各宾恐怖 2.“热月反动” 3.巩固统治的斗争
4.督政府的统治 七.拿破仑帝国的兴亡
1.“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 2.执政府
3.拿破仑帝国的建立及其矛盾 4.帝国的倾覆
八.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方位
九.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一般特点
第三节 维也纳会议与19世纪前半期的革命运动
一.维也纳会议及神圣同盟对革命运动的镇压
1.维也纳会议与“维也纳体制” 2.神圣同盟及其反革命活动 3.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 4.神圣同盟的瓦解 二.1848年革命
向会斌
1.革命的任务 2.法国革命 3.德国革命 4.奥地利革命 5.意大利革命 三.拉丁美洲革命运动
1.革命前的拉丁美洲 2.殖民统治的危机 3.海地革命
4.西属拉丁美洲殖民地的独立战争 ①墨西哥和中美的独立战争 ②南美北部的独立战争 ③南美南部的独立战争 5.葡属巴西的独立运动
6.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历史局限性 思考题:
1.为什么说北美独立战争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与英国革命比较,有何特点? 2.评价1787年宪法。
3.评价法国大革命中君主立宪派的历史功过。
4.分析限价运动、疯人派运动与法国大革命进程的关系。5.论述雅各宾恐怖统治的实质和特点以及它的作用和结局。6.评价热月政变和热月党的统治。7.评价拿破仑。
8.分析维也纳会议总决议的本质及维也纳体制的格局特点。
9.分析路易·波拿巴当选总统的原因,评价路易·波拿巴及其政权。10.评1848年德国革命。
11.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历史局限性。
第四章 工业革命·工人运动的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及早期社会主义运动 第一节 英国工业革命
一.英国工业的历史前提 二.工业革命的过程
1.棉纺织业中的机器发明
2.采煤业、冶铁业中的技术革新 3.瓦特的蒸汽机
4.工业革命的社会经济后果
第二节 工业革命的扩散
一.法国工业革命及其特点 二.美国工业革命及其特点 三.德国工业革命及其特点 四.俄国工业革命及其特点
第三节 工人运动的发展
一.工业无产阶级的产生 二.工人阶级状况
向会斌
三.三大工人运动
1.英国宪章运动 2.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3.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
第四节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一.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发展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客观历史条件 2.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3.马克思、恩格斯世界观的转变 4.马克思主义的初步创立 5.《共产党宣言》
6.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
第五节 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
一.第一国际
1.五六十年代的工人运动 2.第一国际的成立
3.促进国际无产阶级联合的斗争
4.在国际内部反对蒲鲁东主义和巴枯宁主义的斗争 5.第一国际的解散 6.第一国际的历史意义 二.巴黎公社
1.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危机及其崩溃 2.3月18日起义和巴黎公社的诞生 3.巴黎公社的伟大创举 4.巴黎公社失败的教训 思考题:
1.分析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前提和影响。
2.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的学说有那些特点和弱点。
3.19世纪前半期英、法、德三国的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形势发生了什么变化。
4.马克思主义得以产生的客观历史条件和理论来源有哪些?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
5.第一国际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有哪些主要功绩。
6.为什么说巴黎公社是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它留下了哪些历史教训?
第五章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世界市场的形成
第一节 19世纪中叶的资产阶级改革与革命
一.英国1824—1867年的改革
1. 19世纪初英国的经济状况 2. 托利党专政
3. 中等阶级的胜利:1832年改革
4. 19世纪50、60年代的英国工人运动 5. 议会与两党制
6. 工人阶级取得发言权:1867年选举改革
向会斌
二.俾斯麦与德国的统一
1.四分五裂的德意志 2.统一的道路
3.宪法纠纷与俾斯麦上台
4.三次王朝战争与德意志的统一 三.意大利的统一
1.四分五裂的意大利 2.统一运动中的两条路线 3.1859年对奥战争 4.加里波第的远征
5.意大利统一的最后完成 四.俄国1861年改革
1.俄国农奴制危机 2.废除农奴制的斗争 3.克里木战争
4.1861年农奴制改革 五.美国内战
1.北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南部奴隶制经济的发展 3.两种制度矛盾的激化 4.内战的爆发
5.《宅地法》与《解放宣言》 6.南方重建 六.日本明治维新
1.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和阶级矛盾的激化 2.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3.倒幕运动
4.1867—1869年的革命 5.明治政府的建国三大政策
6.明治维新的性质及其历史意义
第二节 自由主义思潮
一.从人权理论向自由主义的演变 二.贡斯当的自由主义学说
三.边沁的功利主义和穆勒的自由学说 四.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五.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
第三节 资本主义入侵下的亚非拉诸国
一.中国被打开大门
1.两次鸦片战争 2.外国资本的入侵 3.清王朝的屈膝投降 4.太平天国运动 二.越南沦为法国殖民地
1.法国的侵略
向会斌
2.法国的殖民政策
三.朝鲜危机与外国资本入侵
1.闭关锁国 2.李朝的改革 3.实学派思潮
4.法国和美国的侵略 四.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
1.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2.民族大起义 五.伊朗的衰落
1.沙法维国家 2.纳迪尔的统治 3.卡扎尔王朝 4.巴布教徒的起义 5.伊朗的改革运动
六.埃及与外国侵略者的斗争
1.抗法战争
2.穆罕默德·阿里的改革
3.列强的入侵和埃及的半殖民地化 七.资本主义入侵下的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奴隶贸易
2.反对入侵者的斗争
八.资本主义入侵下的拉丁美洲诸国
1.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2.考迪罗的统治 3.英、美资本的渗入 4.墨西哥的改革 九.世界市场的形成
第六章 资本主义向垄断过渡
世界连结成为整体
第一节 资本主义向垄断过渡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及其特点和影响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条件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程
3.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二.1871—1900年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 三.垄断组织的形成与发展
1.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 2.垄断组织的形成 3.各国垄断组织的发展
四.资本主义垄断组织的历史方位
1.垄断组织只资本主义在经济上开始成熟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垄断组织以为着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剥削性和侵略性的加强
第二节 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发展趋向
向会斌
一.自由主义、专制主义、军国主义的交错叠现 二.政治民主化的典型——英、法、美
1.英国的自由主义改革 2.法国共和制的确立与发展 3.美国的两党制与政治民主
三.专制主义、军国主义的典型——德、俄、日
1.德意志帝国的发展 2.俄国的沙皇专制
3.日本走向近代化的道路
第三节 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思想
一.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 二.尼采的维意志论
三.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新流派 四.德国的历史学派 五.奥地利学派
第四节 欧美工人运动·第二国际
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运动 二.第二国际的成立
三.恩格斯反对机会主义的斗争 四.右倾机会主义的泛滥 五.第二国际的成就
第五节 1871—1900年的国际关系
一.普法战争后的欧洲新格局 二.帝国主义的矛盾 三.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 四.“三C”与“三B”
第六节 列强瓜分世界的狂潮
亚非拉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一.亚洲诸国
1.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加深
2.朝鲜人民反对日本侵略者的斗争 3.印度的革命运动 4.越南的民族解放运动 5.菲律宾的民族解放运动 二.非洲
1.帝国主义瓜分非洲的狂潮 2.非洲各国反对列强侵略的斗争 3.非洲民族解放斗争的特点 三.拉丁美洲
1.美国势力在拉丁美洲的加强 2.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
3.巴西的废奴运动与共和国的建立 4.古巴独立战争
结束语 世界连结成为一个整体
向会斌
世界近现代史核心知识点
近代资本主义部分
政治篇: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原因:(1)、斯图加特王朝专制统治;(2)、新兴资本主义兴起,要求政治与经济权利;(3)、清教运动发展;(4)、苏格兰民族起义 过程:(1)、国王与议会额权力斗争(大抗议书);(2)、第一次内战,【1】新模范军,【2】独立派;【3】平等派;【4】马斯顿荒原战役、纳西比战役;(3)、第二次内战,【1】普莱德清洗;【2】掘地派运动;【3】护国公制度;(4)、1688年“光荣革命”;
5、1689年《权利法案》 影响:(1)、促进英国资本主义发展;(2)、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3)、对欧洲资本主义革命产生借鉴与推动作用
2、美国独立战争 原因:(1)、欧洲资产阶级思想与革命的影响;(2)、英国在北美殖民地的残暴统治;(3)、北美殖民地人民的自由与民主精神 过程:(1)、波士顿倾茶事件;(2)、莱克辛顿枪声;(3)、大陆会议与《独立宣言》;(4)、萨拉托加大捷;(5)、邦联条例;(6)、《联邦宪法》;(7)、三权分立制度
结果:
1、北美民族解放斗争的胜利;
2、为北美资本主义发展奠定了基础;
3、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4、推动了美洲各民族的解放斗争的发展
3、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原因:(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2)、市民阶级兴起,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壮大;(3)、波邦王朝专制统治的危机; 过程:(1)、三级会议;(2)、《人权宣言》;(3)、斐杨派革命时期(1791年宪法、法兰西第一共和国);(4)、吉伦特派革命时期(瓦尔密大捷);(5)、雅各宾派革命时期(1793年宪法,革命恐怖);(6)、督政府统治时期(热月政变);(7)、执政府统治时期、拿破仑帝国(打击反法联盟战争、拿破仑法典)影响:(1)、确立法国资产阶级政治与经济体制;(2)、在欧洲扩展了资产阶级民主、自由观念;(3)、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革命形势的深入;(4)、打击了以波邦王朝为代表的封建专制势力;
5、开辟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4、俄国农奴制改革 原因:(1)、农奴制统治陷入危机;(2)、俄国封建经济落后;(3)、罗曼诺夫王朝专制统治黑暗与腐败;(4)、社会矛盾激化,农民阶级分化严重;(5)、克里米亚战争失败
过程:(1)、革命民主派运动;(2)、1861年农奴制改革(农奴身份、土地转换;地方自治权、司法改革)
性质与作用:(1)、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化措施;(2)、对农民的欺骗与土地、财富掠夺;(3)、没有触动沙皇专制统治基础
5、德意志帝国建立
原因:(1)、1848年革命的影响;(2)、资产阶级力量壮大;(3)、普鲁士在德意志诸邦中脱颖而出;(4)、德意志不统一的现状及其弊端日趋严重;(5)、资产阶级的宪法之争
过程:(1)、俾斯麦在普鲁士的专制独裁;(2)、对丹麦战争;(3)、对奥地利战争;(4)、普法战争;(5)、德意志帝国建立
影响:(1)、结束德意志长期分裂局面;(2)、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3)、改变了欧洲旧的国际关系格局;(4)、保留了大量封建统治残余
6、日本“明治维新”
原因: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与不断壮大;
2、德川幕府统治的腐败与黑暗;
3、日本社会矛盾激化;
4、外国入侵家中民族危机;
5、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与扩散 过程:
1、倒幕运动;
2、伏见、鸟语战役;
3、明治维新变革:【1】废藩制县;【2】废除封建等级身份;【3】土地改革;【4】殖产兴业;【5】教育与社会习俗改革【6】向西方学习,文明开
向会斌
化;【7】富国强兵
影响:(1)、日本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2)、摆脱了被西方殖民化的民族危机;(3)、保留了封建参与,助长了日本对亚洲其他国家的殖民侵略
7、近代后期欧美资本主义政治新状况
【1】19世纪70年代以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均建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国际机器日益加强,国家政治结构不断完善、资产阶级民主进一步扩大。
【2】英国进一步完善其议会选举制,完善内阁制,发展以两党制为核心的内阁负责制 【3】国主要式发展并完善其两党制政府形式。联邦党与民主共和党―民主党与辉格党-民主党与共和党
【4】法国的多党政治,导致政治形势变化起伏,政府倒换频繁。
【5】德国强化其集权控制,《非常法》控制反对力量,限制社会民主工党;完善社会福利制度
【6】日本进一步发展其天皇制,1889年2月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确立君主立宪整体,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
【7】俄国完善国家专制统治,建立杜马制度,镇压国内资产阶级民主运动
经济篇
1、新航路与地理大发现
条件:(1)、航海技术进步;(2)、地理条件;(3)、商业进步;(4)、专制政府支持;
内容:(1)、迪亚士发现好望角;(2)、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3)、达·迦马地理发现;(4)、麦哲伦环球航行
结果:(1)、殖民征服;(2)、东西方文明交流;(3)、欧洲商业革命
2、工业革命
(1)第一次工业革命
18世纪后半期英国为中心(英国的特殊性:
1、圈地运动;
2、海外殖民掠夺;
3、优越的地理位置;
4、手工工场的基础与技术积累)
标志性成果:
1、纺织工业(纺织技术进步,包括飞梭、珍妮纺纱机、骡机等)
2、采掘业、冶炼业(蒸气机、炼铁法)
结果:
1、英国资本主义近代工业大发展;
2、由英国向西欧、北美扩散,遍及欧美大陆的工业革命;
3、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对外殖民进程;
4、加速了欧美资本主义政治与社会进步
(2)第二次工业革命及其影响
19世纪60-70年代一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普遍使用为标志,使世界进入了电气化时代。
标志性成果:(1)、内燃机发明,动力系统的一次革命。(2)、汽车出现,随之出现远洋轮船、飞机、拖拉机等。(3)、石油开采业发展。(4)、化学工业发展,化学产品大量出现;(5)、火药发明,运用于军事工业;(6)、钢铁工业发展,“吹气精炼”-“贝氏转炉”-“平炉炼钢”
特点:(1)、技术进步以科学发展为前提;(2)、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几国同时发生;(3)、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后起国家出现跳越式发展。
影响:(1)、资本主义工业结果变化;(2)、工业生产规模扩大、技日趋术复杂、分工合作增加;(3)、生产与社会划分工进一步细化,泰罗制出现,资产阶级有序、科学管理。(4)、垄断产生。
3、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分析 【1】 美国式道路;【2】普鲁士道路
4、垄断资本主义的政治与社会(1)垄断资本主义及其特点、影响 定义:垄断组织一般是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独占生产何市场、以攫取高额利润尔联合起来的垄断经济同盟。垄断组织包括托拉斯(若干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与相关企业组成)、辛迪加(同一生产部门少数企业通过联合控制销售、原料采购价格的联合)、卡特尔(生产同类产品大企业
向会斌
通过产品价格、销售市场、生产规模达成协定后的联盟)、康采恩(共同依赖某一大金融集团的不同企业、公司、银行组成的联合)等
成因:(1)、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资本主义大生产的普及,工业竞争加剧;(2)、资本主义生产规模不断扩大,需要新的调解与控制方式,以攫取高额利润;(3)、垄断组织可以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特点:(1)、各个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程度不同,美国、德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最快,垄断化程度最高,日本、俄国相对落后。(2)、各国垄断组织的分布相对不同,美国集中在钢铁、石油、汽车等领域,德国集中在采煤、化学、电气、冶金等领域,法国主要集中在金融领域;日本集中在商业、金融、运输领域。(3)、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主要是从经济垄断最终走向政治垄断。
结果:(1)、积极效果是推进生产力更大程度的发展;(2)、消极结果一是垄断价格降低了社会大众的生活水平;(3)、加剧社会竞争;(4)、促使食利阶层出现;(5)、推动了世界范围更大规模的殖民扩张;(6)、加剧了帝国主义列强的矛盾
思想与文化篇
1、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运动
原因:
1、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新生产关系的萌芽;
2、新兴市民阶级兴起;
3、人文主义精神的呼唤;
4、巧托复古的声名,表达资产阶级化的世界观
内容:
1、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文学:【1】但丁《神曲》;【2】彼特拉克《歌集》;【3】薄迦丘《十日谈》;艺术:【1】达芬奇《蒙娜丽莎》;【2】米开朗基罗《创世纪》;【3】拉斐尔《雅典学院》;【4】提香《圣母升天》;政治:【1】马基雅维利《君主论》;【2】康帕内拉《太阳城》;
2、尼德兰文艺复兴运动:伊拉斯莫《愚颂》
3、英国文艺复兴运动:【1】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2】莎士比亚《罗米欧与朱丽叶》;【3】托马斯·莫尔《乌托邦》【4】培根“归纳法”
4、法国文艺复兴运动:【1】拉伯雷《巨人传》;【2】笛卡儿《哲学原理》、《方法论》
5、西班牙文艺复兴运动:塞万提斯《唐吉炣德》 6其他学科:【天文学】哥白尼“太阳中心说”、开普勒“椭圆轨道说”;伽利略“太阳中心体系”、布鲁诺“宇宙无限论”;【医学】维萨里“解剖学”、哈维“血液循环论”
影响:
2、启蒙思想运动
原因:
1、科学技术的重大进步与发展;
2、自然科学发展、进步;
3、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内容:
【政治理论】:
1、霍布斯《论政体》与《利维坦》,主张“自然权利说”;
2、洛克《关于政府的两篇论文》,主张“三权分立说”;
【社会理论】:(1)、伏尔泰《哲学词典》,主张君主立宪,倡导开明政治;(2)、孟德斯鸠《法的精神》,主张权力分治,相互制约;(3)、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与《社会契约论》,主张人民主权和民主政治;(4)、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马布利、摩莱里,提倡平均主义思想
【农业】魁奈《经济表》重农学派代表人,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大农业,允许自由竞争,实行单一税制
实践:开明君主制:(1)、普鲁士菲特烈二世改革;(2)、俄国叶卡特林娜二世改革;(3)、奥地利特莉萨与约瑟夫二世改革
意义:(1)、有助于改善欧洲各国的政治统治状况;(2)、有助于进一步发展和实践资产阶级的民主、进步思想主张;(3)、不能从根本上改善专制君主制政权;(4)、在思想方法和世界观上存在严重缺陷,不相信大众和人民
3、宗教改革运动
原因:(1)、罗马教会的黑暗与腐败;(2)、自然科学进步下怀疑主义对天主教教条的挑战;(3)、市民阶级扩大,市民意识增强,民主国家意义增强;(4)、共同语言逐渐形成,教会垄断地位被打破;(5)、世俗君主政权不断强化
内容:(1)、马丁·路德与德国宗教改革;(2)、加尔文与瑞士宗教改革;(3)、英国的国教运动;(4)、法国的胡格诺教派运动
向会斌
影响:(1)、有助于资产阶级文化与宗教意识加强;(2)、削弱了天主教会对欧洲社会、文化的控制;(3)、有利于欧洲资产阶级、市民阶级的进一步发展;(4)、有助于欧洲王权的加强以及民族国家的形成
4、自由资本主义到进步主义到现实主义
(1)、政治学说与理论:斯宾赛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社会发展与生物进化的规律相同,保证人的政治自由,人类社会未来是静止的)
尼采的唯意志论(强力意志说,强力意志是生命的本能冲动,强者生存,意志是世界上的一切,超人将实现强力意志,不惜一切达到自己的目的)
(2)、经济学与理论:“德国历史学派”“旧历史学派”(代表人罗雪尔、希尔德布兰德、卡尼斯,强调国家干预经济,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反对自由贸易)
“新历史学派”(代表人施莫勒、布伦坦诺、瓦格纳,主张伦理道德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强调国家施集体经济的最高形式,超越阶级且是抽象的,主张改善工人生活状况)又称“国家社会主义”、或者“讲坛社会主义”
奥地利学派(代表人物门戈尔,接受古典学派的经济自由思想,认为经济生活中存在着普遍规律,以个人心理动机分析经济现象,认为物品的价值在于其效用,稀少与效用决定了物品价值的前提条件,将割断价值与劳动的联系,抹煞了价值的社会性与历史性)
标志性事件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标志:建立在雇佣劳动基础上的手工工场的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是一种新的生产关系,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转变,而手工工场只是资本主义萌芽的生产组织形式,其本质是对劳动力剩余价值的剥削。“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标志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主要是指这三项中国的发明传播到欧洲,推动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制度。近代自然科学产生的标志:天文学革命(1543年《天体运行论》发表。)它揭穿了中世纪流行的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说”和所谓的“上帝赋予地球以特殊地位”的说法,摧毁了上帝创造世界的谬论,使自然科学从神学和传统的“地球中心说”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开始以人和自然为观察、研究的对象。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始的标志性人物: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其长诗《神曲》接露了教会的贪污腐化和封建统治的黑暗残暴。标志着揭开尼德兰革命序幕的事件:1566年的圣像破坏运动。该运动斗争目标首先指向了天主教会,是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第一次行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1640年11月英国新议会的召开。在新议会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结成“反对派”,提出了限制王权的要求,而限制王权实际上等于部分的夺权,已经开始具备了革命的含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的标志:1688年“光荣革命”。这次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之后确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一个新时期的到来——“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因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反映了整个世界的要求,代表了社会发展方向,在其影响下,欧美许多国家都进行了不同形式的革命,汇成了一股资产阶级革命的浪潮。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1689年《权利法案》的制定。《权利法案》的主要精神就是以明确的条文,从立法权,司法权,税收权,军权等方面限制王权,同时将议会拥有的自由和权利用法律形式予以肯定。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标志着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统治地位的确立。因为从此代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的法律有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农本思想向工商皆本思想的转变的标志:重商主义的推行。该政策的主要内容是:认为金银充足是国家富裕的标志;主张获得财富的手段是发展工商业,拓展对外贸易,奖励出口,减少进口,使金银流入而不流出,加紧殖民掠夺,其核心是大
向会斌
力拓展海外殖民贸易。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标志着(1)英国开始确立海上霸权(2)英国开始积极的进行对外殖民扩张活动(3)西班牙海上实力的丧失。三次英荷战争(1652——1674)标志着荷兰的“世界海霸”和“世界商霸”地位的丧失。七年战争(1756——1763)中英国打败了法国,标志着英国确立了世界殖民大帝国的地位。从此,老牌的殖民强国西班牙、荷兰和法国再也无力与英国抗衡。法国大革命开始的标志是:1789年7月4日巴黎人民攻陷巴士底狱。该事件说明法国人民在资产阶级的号召下开始用暴力向封建专制统治势力发起进攻,而巴士底狱恰是法国封建专制统治的象征物。法国从传统的臣民社会跨入近代公民社会的法律标志:1791年宪法。该宪法是法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宪法,标志“法制”取代了“人制”。法国大革命结束的标志:“热月政变”。“热月政变”是结束过时的雅各宾派的“恐怖政策”,恢复和建立资产阶级正常统治秩序的转折点。“波斯顿倾茶事件”标志着北美人民反对英殖民统治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该事件反映出集中在波士顿的较量,成为北美殖民地或屈服或反抗的试金石,此后,北美人民面对英国的高压政策,在斗争中逐渐走向联合,并组织民兵,准备以武装斗争来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美国独立战争开始的标志“来克星顿枪声”。该事件是北美人民武装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开始。美利间合纵国诞生的标志: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的发表。该宣言宣告北美殖民地正式独立。美国独立战争出现转折的标志: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首先指战场上取得了重大胜利,扭转了初期受挫的局面。其次指此后战场上的主动权逐渐转移到美国军民手中。再次指它增强了北美人民的必胜信念,同时还提高了美国的国际地位,赢得了西班牙,荷兰和法国等国家的援助。美国独立战争结束的标志: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该事件说明从《独立宣言》的发表到1783年,美国才真正从纸面上的独立变为实际上的独立。标志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开始的事件:海地革命。1791年海地首先掀起拉美地区反抗殖民统治的革命运动,1804年取得独立,成为拉丁美洲地区第一个独立的国家。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1765年哈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工业革命主要是指产业技术的革命,“珍妮纺纱机”的出现表明首先在棉纺织业中引发了发明机器、进行技术革新的连锁反应,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工业革命完成的主要标志:机器制造业的出现。它说明大机器生产已经基本取代了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标志:1857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只有形成了世界市场,经济危机才会扩展到全世界,变成世界性经济危机。1776年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一书,标志着自由主义的产生,也标志着欧洲经济政策由传统的保护主义到自由竟争的转变。该书主要内容是要求进一步解除封建束缚,实行自由竟争,自由贸易,主张放任自由,把自由竟争当作永恒的法则。
第四篇:《世界饮食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世界饮食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1.课程代码:03012002 2.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3.学时及学分
总学时:30 理论学时:30 实践学时:0 学分:2 4.适用专业:酒店管理、酒店管理(中外合作办学)5.课程接续关系
先修课程:军训 后续课程:《饮食营养与卫生》、《酒店餐饮服务与管理》
6.编订日期:2010-7-26 7.修订日期:2011-9-8
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
(二)课程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的掌握了解世界饮食文化的基本理念及饮食文化背景,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满足现代旅游酒店行业的人才需求。
三、课程的教学目标
(一)基本理论
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基本特点,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及外延。理解中国饮食文化对东南亚饮食文化圈的影响。理解中国的八大菜系。了解欧洲、美洲等各地区国家的饮食文化。
(二)基本技能
根据酒店客人不同,为客人提供合适饮食推荐。
(三)职业素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利用所需知识,在酒店餐饮等相关岗位更好的为客人提供服务。
四、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1.世界饮食文化概述,建议2课时 主要教学内容:
饮食文化概念,研究内涵及意义等。教学要求:
了解中餐饮食文化概念, 研究内涵。2.中国饮食文化(包括地方菜系),建议6课时 主要教学内容:
中国饮食文化习俗、中国烹饪技巧、中国八大菜系的产生及名菜等 教学要求:
理解中国饮食文化,熟知八大菜系的名称及代表菜等。
3.亚洲其他国家饮食文化(日本菜、韩国菜、泰国菜、印度菜等),建议2课时 主要教学内容:
亚洲其他国家饮食特点及习俗。教学要求:
了解亚洲其他国家饮食特点及习俗。
4.欧洲部分国家饮食特色和风俗,建议4课时 主要教学内容:
英国、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饮食特点和食俗。教学要求:
了解英国、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饮食特点和食俗。5.美洲国家饮食特色和习俗,建议2课时 主要教学内容:
美国、巴西等美洲国家饮食特色和习俗 教学要求:
了解美国、巴西等美洲国家饮食特色和习俗。6.非洲国家饮食特色和风俗,建议2课时 主要教学内容:
埃及、南非等非洲国家饮食特色和风俗。教学要求:
了解埃及、南非等非洲国家饮食特色和风俗。7.大洋洲国家饮食特色和风俗,建议2课时 主要教学内容:
美国、巴西等美洲国家饮食特色和习俗。教学要求:
7.茶及其替代品文化,建议2课时 主要教学内容:
茶、咖啡、可可饮料文化。教学要求:
了解茶、咖啡、可可饮料文化。8.酒文化,建议2课时 主要教学内容: 中外酒文化。教学要求:
了解中外饮酒文化及习俗。9.饮食礼仪,建议2课时 主要教学内容: 中外饮食礼仪。教学要求:
熟悉中外饮食礼仪。
10.世界饮食文化差异、交流及趣谈,建议2课时 主要教学内容:
世界饮食文化差异、交流及趣谈。教学要求:
了解世界饮食文化差异、交流及趣谈
五、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考查
六、建议使用的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教 材:《世界饮食文化》,赵红群编著,时事出版社,2006年出版 参考书: 1.《中国饮食文化》,吴澎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年出版 2.《中国风物特产与饮食》,李志伟、彭淑清、陈祥军编著,旅游教育出版社,2009年出版
3.《现代食品生产》,吴祖兴编著,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 4.《中餐烹调工艺学》,段仕洪编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 5.《中外饮食文化》,何宏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6.《中国饮食文化概论》(第二版),赵荣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出版
七、说明
根据酒店管理专业新教学计划修订,有利于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并为就业提供知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