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免费律师函签发助威315,网络购物维权不再难
免费律师函签发助威315,网络购物维权不再难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快速发展,网上购物成为一种省时省力的生活方式,人们可以在各大网购平台挑选、购买心仪的产品。然而很多不法商家却利用网络购物这一渠道将假冒伪劣产品进行包装销售,这让网购者苦不堪言,消费者退货难,产品质量不达标已经成为困扰网购的重要难题。
时值3·15来临及新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行之际,如何处理网购退货难?网络购物消费者权益如何维护问题成为关注焦点。
消费者网购的产品出现质量瑕疵或小缺陷时,买家们一般的想法是,“本来就几十元的商品,退货时还要我自己承担运费,不值当的,就这样吧,反正也能用”。这种做法往往助长网购环境的不正之风,是极不可取的。
网购退货面临重重困难,维权难已经为广大消费者的诟病,产生这种情形的原因有三点:
(1)网购退货流程极为繁琐:相交于实体店的直接退货而言,网购退货程序可谓极为繁琐,耗费的时间也比较长,与商家来回协商沟通成太高。
(2)物流成本较高:网络购物往往涉及物流成本问题,消费者在进行购物时往往客单金额相对来说都比较小,有时来回退费的物流成本还不如自己重新买一个哪,因此选择忍气吞声。
(3)消费者不知道如何维护自身的权益,网上虽然有各种各样的维权介绍,但是都不专业,可行性比较低。
遭遇网络购物退货纠纷时,与商家沟通解决往往是我们第一个想到的方法,这往往也是我们最常使用的一个方法。拨打12315消费维权电话,请求消费者协会进行协助维权;也可以进行网站投诉,绝大多数的电商网站都有消费者投诉功能,也制定了很多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条款,消费者可以在这些网站上进行投诉,请求网站协助进行退货处理„„
我国14年3月15日将实行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其中针对网购制定了相应规则:“除特殊商品外,网购商品在到货之日起7日内无理由退货。„„”这是对消费者权益的法律保障措施,但执行力度还有待考察。中顾维权律师团提供了一种有效快速的维权方式:那就是免费律师函的签发,通过网上的免费律师函签发,消费者可以将律师函邮寄给商家,因为律师函具备相应的法律效力,所以商家不能不慎重对待,否则将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中顾法律网315维权网上投诉专区:http:///10yingxiao/2014315/
第二篇:网络购物法律维权途径之探索
网络购物法律维权途径之探索
关键词:网络购物 消费者权益 维权 法律
2012年5月,一淘宝用户因给了差评而收到卖家寄送的寿衣,此事件在网上爆出后引起轩然大波,被称作“淘宝寿衣门”。从之前的送大便、公开买家信息,到如今的送寿衣、恐吓买家,买家俨然成为最大的受害一方。动辄整蛊报复的行为不仅激化买卖双方的矛盾,还可能会影响整个网购的健康发展。隐藏在这些“门”背后的是严重的道德缺失和法律制约的缺失。我国互联网购物发展步子迈得太大太快,以至于忽略了重要的网络立法制约。如果再不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没有一个可信的、健康的网络法制环境和维权方式,明天不知等待我们的又是什么“门”?
一、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立法现状
1、《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14条: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其人格尊严、民族风俗习惯得到尊重的权利。
寄送大便、寄送寿衣的行为,明显是对于消费者人格尊严的极大损害。
2、《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2条:侵害民事权益,应当依照本法承担侵权责任。本法所称民事权益,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名誉权„等人身、财产权益。消费者人格尊严在法律上归在名誉权内,可以依据名誉侵权要求商家承担侵权责任。
3、《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22条: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他人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商家行为造成消费者严重的精神损害,如神志恍惚、精神衰弱等,消费者可以要求商家承担精神损害赔偿。
4、《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写恐吓信或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情节较严重的„消费者生认为自己受到了恐吓,可以报警。例如“寿衣门”中送寿衣可以被归入“其他方法”一类。若卖家主观意识不良,在法律上来说可能会构成恐吓,轻微的则属于《治安管理条例》处罚范围,严重的属于刑事犯罪。
5、上升到法的价值来看,笔者认为“淘宝门”卖家行为还违背公序良俗原则,其基本理论依据是:“法无明文禁止即可为”和“权利不可滥用”的辨证统一性。“法无明文禁止即可为”意味着民事主体在不违背强制性法律规则和法律不禁止的条件下,可自愿选择满足或有利于自身利益的行为。“权利不可滥用”意味着对民事主体权利行使时,其行为应符合善良风俗习惯,并不损害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一般的公共秩序要求。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一贯注重“德行教化”的作用,由此造就了中华法系偏重伦理性的法律精神。尤其是在法律不足以评价主体行为时,公序良俗原则可以限制民事主体的意思自治及权利滥用。
二、网络购物中消费者维权的尴尬现状
经营者强势地位
1、狡兔三窟,利用网络平台的虚拟性来逃避各种实名认证的规制行为,如用多个名称,网址,在自己的工商备案登记中写正在变更受理中等。
2、经营者不以真实姓名交易,消费者发现问题,难以找到商家。监督部门也由于无法得知经营者真实身份而不能对其进行查处。
3、霸王条款,往往声明不承担三包,没有退换货,不随产品开具收款凭证等,发生纠纷时,消费者重要证据无法获取。
消费者弱势地位
1、消费者对商家的情况和经营实力不够了解,经营者是否能提供其承诺的商品和服务,消费者无从得知的。
2、由于信息偏差,消费者对产品的了解有限,对产品的实际质量和产品本身可能存在的瑕疵无法得知。
3、现在诉讼法中也少有对网络消费者权利的规定,网络消费者请求司法救济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
消费者通过司法途径维权的困惑
1、立法水平低
目前鲜有法律规定网络购物消费者的权益保障问题。而且在仅有不多的立法中也存在着立法水平低、立法滞后、立法层级低的状况,且多头管理,规制冲突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这个局面导致了消费者不能依据现有的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责任主体难确定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应当标明其真实名称和标识。但是网络交易环境下,销售商一般不告知其企业名称及标记,至于是否在工商部门登记,在哪登记,能否对外独立承担责任,公司住所地等问题,对消费者来讲茫然无知,一旦产生纠纷,责任主体难以确定。
3、管辖法院确认难
被告住所地难确认,这是因为经营者不履行真实披露义务所造成的,要调查清楚网络经
销商住所地需经不少周折。
合同履行地难确认,对买卖合同来说,合同履行地有这样的规定:买房提货的,在提货地履行;卖方送货的,在买方收货地履行。网络购物属于是提货还是送货难以确定。按相关规定,若邮资由买方支付,符合提货制规定,履行地在卖方;若邮资由出卖人支付(包邮),则符合送货制规定,履行地在买方。若对邮资无约定或约定不明,则造成确认合同履行地的困难。
侵权行为其结果发生地难以确认,实际操作中,结果发生地往往由于数量众多而难以确定。
4、调查取证上,消费者处弱势群体地位
由于交易程序过分简单,一旦诉至法院,将给调查取证带来较大难度。如对方当事人基本情况难以查明;买卖双方因为缔结书面契约,对履行期限,违约责任,解决争议的方法及售后服务等没有具体的约定;销售商不随产品开具收款凭证,重要证据无法获取;消费者自己异地取证也将产生难以预料的困难等。
5、诉讼成本高,司法资源浪费严重
网购所涉及的标的大多不高,有的甚至只有几元,几十元,对消费者来讲若采取诉讼程序解决纠纷,需先预付案件受理费及其他开支。对法院来说,异地送达、调查取证都造成较大司法资源浪费,与司法高效原则相违背。
三、网络购物中法律维权探索之见解
1、积极推动网络购物立法
首先,应更进一步规定网上开店依法办照,经营者公开其主体信息,针对网络市场的特点及存在问题,例如信用评价体质、网站经营者和线下商家责任归属等制定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规。其次,目前我国法律中没有规定个人信息的具体内容,笔者认为应当以列举式加概括式的方法对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内容加以规定,如消费者的姓名,年龄,住址,电话等信息都是必须保密的。然后,要规定经营者不能通过网络经营的形式进行欺诈行为;对商品的质量有权利担保义务和瑕疵担保义务;经营者未尽到对消费者信息保密义务的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等。
2、明确责任主体
网络经营者要进行实名登记,必须履行真实身份的披露义务,这与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经营者有标识义务相一致,这使为消费者维权提供了可能。
此外,网购中消费者接触到的经营主体主要有两个,网站经营者(网络服务经营者)和
线下经营者(网络商品经营者)。网络商品经营者,是指通过网络销售商品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或者自然人。网络服务经营者,是指通过网络提供有关经营性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或者自然人,以及提供网络交易平台服务的网站经营者。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可以向经营者或服务者要求赔偿,所以消费者在网络购物中发生了纠纷,有权要求网站经营者或赔网络商品经营者偿。购物网站是用户直接交易和接触的对象,其交易的订单具有类似合同的效力。而商品经营者是商品的制造者或服务的最终提供者,也是应该而实际上未能为消费者正常提供服务的主体。只是目前,法律上对网站经营者和线下商家在责任归属上还没统一的标准。
3、确认网络维权管辖地
基于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考虑,世界各国对消费者合同纠纷一般多实行保护性管辖,即由消费者住所地的法院专属管辖。至于网络消费合同是否适用消费者住所地管辖原则,各国有不同的看法。我国法律也并没有对此作出专门规定,实践中通常适用民诉法的一般规定,即由被告住所地或合同履行地法院管辖,也可以协议管辖,显然我国立法既不符合国际有关消费者合同纠纷管辖的一般原则,也不利于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笔者建议对于网络交易中的合同纠纷案件,借鉴国外关于消费者合同纠纷的保护性管辖,结合我国民事诉讼法管辖的一般规定,由发生违法行为的网站的经营者、违法行为人住所地管辖,也可以由权益受到侵害的消费者所在地管辖;对于网络交易中的侵权案件,以侵权行为实施地管辖为一般,以侵权结果发生地管辖为补充,由此而来诉讼过程将变的简便。
4、明确证据的取得、保管和举证责任的分配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出台的《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网络经营者出具的电子化购物凭证,可以作为处理消费投诉的依据。但是电子凭据因其容易被修改、伪造,真伪难辨的特性,本身的证明力和采证程序的合法性,在现实中容易遭到质疑。其次是电子证据容易丢失,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纠纷产生,消费者不懂得保存好交易完成的网页、与卖方的沟通时记录,或没有其他发票或购物凭证,使得本已艰难的网购维权难上加难。
因此,鉴于消费者在证据调取上的弱势地位,建议网络购物纠纷中由经营者承担举证责任,即举证责任倒置。
5、提交人民法院适用简易程序
建议适用小额诉讼速裁程序,最好实行一审终审制。因为网络交易中,大多数是小额交易,在合同履行出现问题后,面对诉讼成本高、诉讼程序复杂、诉讼时间长等问题,消费者
往往放弃诉诸法律救济。因此,一审终审制的小额诉讼速裁程序有利于纠纷的解决和网络消费者利益的保护,更是对司法资源的节约有着重要意义。
6、加强执法联动,加大对网络市场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由于网络市场违法行为的监管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各部门内部及部门之间应建立联动机制,如彼此之间进行信息的通报,加强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及时进行案件的移送,线索的移交;与网络服务提供商之间建立顺畅的沟通机制,避免出现案件因信息不畅无终而果的现象。
目前,我国网络购物正步入黄金时期,除了寄希望于有关部门尽快出台有关法律法规完善探索监管之外,还需要社会诚信同步发展,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网络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体系。
维权网 http://www.yutong.in/
第三篇:浅论网络购物如何有效维权(范文)
浅论网络购物如何有效维权
【摘要】:网络购物以其简单快捷、价格便宜的特点日渐成为许多消费者购物的首选。逢年过节,网络购物更是呈井喷状态。但不容忽视的是,消费者在网络购物的过程中,经常遭遇一些“网购陷阱”,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在网购市场迅速发展的今天,不仅要关注如何完善法律以规制交易行为,还要注重事后的维权体制建设。然而网络消费者在求偿过程中遇到的主体身份不明、证据来源有限、管辖弊端突出等问题却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济。本文将对网络购物维权的法律途径进行探索。
【关键词】:网络购物;消费者权益;维权;法律
2012年8月以京东商城CEO刘强东为首的“京东军团”和以苏宁易购为首的“苏宁军团”唇枪舌剑,隔空喊话;消费者一早盯上双方网站,不断比价,忙着下单;其他网站不甘寂寞,纷纷推出比价服务,把苏宁、国美、京东、当当等卖电器的网站全找来,现在价格和以前价格全翻出来“一次比个够”,然而通过比价后发现,三大电商均未信守降价承诺,网友称“低价狂潮”实为忽悠。事实证明所谓电商大战,不过是有一场以降价为名的营销活动。所谓降价其实是先注水再降价格欺骗顾客;降价了却缺货,让你想买也买不成;京东热门商品的缺货率高达29.63%;限时五折抢购,结果却服务器崩溃网页装死,类似问题多次出现,真正受到伤害的是消费者。隐藏在这些问题背后的是严重的道德缺失和法律制约的缺失。我国网络购物发展步子迈得太大太快,以至于忽略了重要的网络立法制约。如果再不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没有一个可信的、健康的网络法制环境和维权方式,我国网络购物将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一、网络购物中消费者维权的尴尬现状
经营者强势地位体现在 :
1、经营者利用网络平台的虚拟性来逃避各种实名认证的规制行为,如用多个名称,网址,在自己的工商备案登记中写正在变更受理中等。
2、经营者不以真实姓名交易,消费者发现问题,难以找到商家。监督部门也由于无法得知经营者真实身份而不能对其进行查处。
3、霸王条款,往往声明不承担三包,没有退换货,不随产品开具收款凭证等,发生纠纷时,消费者重要证据无法获取。
消费者弱势地位体现在:
1、消费者对商家的情况和经营实力不够了解,经营者是否能提供其承诺的商品和服务,消费者无从得知的。
2、由于信息偏差,消费者对产品的了解有限,对产品的实际质量和产品本身可能存在的瑕疵无法得知。
3、现在诉讼法中也少有对网络消费者权利的规定,网络消费者请求司法救济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
二、网络购物纠纷存在的法律问题
1、责任主体确认难。小张通过某银行的信用卡网站向某公司订购了一台数码相机,价款为3500元。过了一个多月,小张仍然没有收到数码相机,上网一查询,却查不到该公司的住所地,该网站也拒绝赔偿损失。感觉上当受骗的小张,想向法院提起诉讼,却不知道谁是责任承担主体。
《消费法》第二十一条规定:“经营者应当标明其真实名称和标记。租赁他人柜台或者场地的经营者,应当标明真实名称和标记。”传统交易环境下,商店里的营业执照表明了经营者的身份和经营场所,交易对象一目了然。而在网络交易环境下,销售商只对商品的品质进行简单说明和外观平面展示,然后告知消费者银行帐号和购物电话。至于生产该产品的企业名称、产地、经营者,消费者很难在网上看到。一旦商品发生毁损或者不能满足使用需求,消费者是该找网站经营者、商品经营者还是厂家?如果他们相互推诿,消费者该怎么办?显然,责任主体的不确定,导致交易中吃亏的永远是消费者。
2、确认管辖法院难。小刘在一家知名购物网站拍下了一根限量版的手工项链,并提交了订单而且通过了网站审核。在查无音讯近七天后,小刘查看配送流程却显示“分站取消订单”。换而言之,小刘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遭遇“被撤单”。小刘要求该网站继续履行合同遭到拒绝后,决定向法院提起诉讼,却不知道向哪个法院递交起诉状。
因合同履行引发的纠纷,由哪个法院管辖,我国《民事诉讼法》第2 4 条作了如下规定:“因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和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辖。”传统商品交易中,被告住所地和合同履行地一般都很容易确认。但因网络购物引发的诉讼,确认管辖法院是件不简单的事情:一是被告住所地确认难。上文分析了责任主体不明确,必会使被告住所地无法确定。当事人要选准管辖法院,必须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这无疑对消费者是不现实的,而且有可能费力不讨好;二是履行地确认难。网上交易、货到付款,买卖双方对运费都有商量,此种情形履行地按照合同法的规定确认并不难,难就难在电子交易。因
为电子交易不需要运费,卖方直接将商品发到买方的电子邮箱中,如果买方在电子邮箱注册地收到商品,也不存在履行地确认困难,问题是如果买方是在外地打开邮箱收到商品的,此时履行地到底是算邮箱注册地还是商品打开地,不好确认。
3、举证困难。小高在某专卖各种名牌化妆品的团购网站上购买了几十盒某品牌化妆品。货到后,小高发现自己花了几百元钱买来的竟是残次品,该化妆品与该网站宣传的相去甚远,根本不具有“祛斑美白”的效果,小高要求退货遭到拒绝后,向法院提起诉讼,却不知道该向法院提交哪些证据。
《民事诉讼法》第6 8 条规定:“书证应当提交原件,物证应当提交原物,提交原件或原物确有困难的,可以提交复制品、照片、副本、节录本。”这一举证规则为网络购物中消费者举证设置了障碍。“消费者在网上购物是通过互联网完成一系列交易的,一旦形成纠纷,负有举证责任的消费者就不得不从电脑上调取这些数据凭证。这些通过电子形成的证据,能否作为原件?在理论界认识不一。” 究竟是买方电脑中的数据备份与留存还是卖方计算机中的数据备份或留存算是电子证据的原件?而且这些数据极易被修改、删除,其真实性难以确定。要求消费者对证据的原件和真实性加以证明,对消费者非常不利。
4、霸王条款普遍存在。小王通过某购物网站“秒杀”购买了一次某商家低价促销的手机。其后,小王经发现这款手机通话音质很差,根本听不清楚,多次要求该商家退货。该商家客房人员告诉他,网站交易条款明确规定:售出产品只换不退。小王对自己能否要求该商家赔偿损失没有把握。
当前大多数购物网站要求网购消费者必须经过注册并同意交易协议后方可成为网站会员,否则不具备交易资格。一些商家便以电子格式合同方式作出一些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以此来减轻、免除其义务或者排除、限制消费者权利,达到规避法律责任的目的。
三、网络购物中如何进行法律维权
1、明确责任主体
网络经营者要进行实名登记,必须履行真实身份的披露义务,这与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经营者有标识义务相一致,这使为消费者维权提供了可能。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可以向经营者或服务者要求赔偿,所以消费者在网络购物中发生了纠纷,有权要求网站经营者或赔网络商品经营者偿。购物网站是用户直接交易和接触的对象,其交易的订单具有类似合同的效力。而商品经营者是商品的制造者或服务的最终提供者,也是应该而实际上未能为消费者正常提供服务的主体。只是目前,法律上对网站经营者和线下商家在责任归属上还没统一的标准。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规定起诉时“有明确的被告”。在网络交易环境下,网络销售商一般仅告诉银行汇款账号,而不履行告知企业名称等义务。为了厘清当出现纠纷时的责任主体,消费者在购物前应充分了解网络经销商的相关信息:一是查清网络经销商的名称,住所地和公司注册地,实际联系地址及联系电话;二是要查清网络经销商的资质及资信能力,尽量选择具有相应网络经营资质、资产规模较大、信誉记录良好的网络经销商。
如果消费者发现网络销售商涉嫌欺诈的,可以向公安部门举报或者向消费者协会投诉,如果发现网络销售商涉嫌诈骗犯罪的,可以立即向公安部门提供线索报案。当提供网络交易平台的网站因监管不力而导致网络销售商因提供虚假信息而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甚至造成消费者人身损害或财产损失时,消费者可提起诉讼,要求该网站与网络销售商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2、确认网络维权管辖地
基于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考虑,世界各国对消费者合同纠纷一般多实行保护性管辖,即由消费者住所地的法院专属管辖。至于网络消费合同是否适用消费者住所地管辖原则,各国有不同的看法。我国法律也并没有对此作出专门规定,实践中通常适用民诉法的一般规定,即由被告住所地或合同履行地法院管辖,也可以协议管辖,显然我国立法既不符合国际有关消费者合同纠纷管辖的一般原则,也不利于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对于网络交易中的合同纠纷案件,借鉴国外关于消费者合同纠纷的保护性管辖,结合我国民事诉讼法管辖的一般规定,由发生违法行为的网站的经营者、违法行为人住所地管辖,也可以由权益受到侵害的消费者所在地管辖;对于网络交易中的侵权案件,以侵权行为实施地管辖为一般,以侵权结果发生地管辖为补充,由此而来诉讼过程将变的简便。当然,从现实角度出发,消费者自身要提高认识,在购物前要明确被告所在地或公司注册地,消费者可通过当地工商部门、消费者协会等部门查询,也可以向已经与网络销售商联系过的消费者联系,还可以通过网络新闻以及各种通讯渠道进行了解。网购时要事先明确合同履行地。最好双方约定管辖的法院,消费者要尽量选择自己方便诉讼的法院。
3、明确证据的取得、保管和举证责任的分配
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要提高保护自己和防范风险的意识,注意消费细节。消费过程是法院认定网络销售商是否存在过错,是否承担责任的关键时间点,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证据有可能对诉讼起到关键作用。消费者要有证据意识,要向网络销售商索要发票,并注意保留与网络销售商的聊天记录、电子交换凭证、物流取货单据等证据。在各种证据中,原始的书面证据效力较高,而依录音证据、证人证言法院则很难单独定案。因此,如果网络销售商做出
任何承诺或者宣传、介绍该产品,建议消费者采取公证等方式,由公证机关利用先进的电子设备固定证据,以便作为将来索赔的证据。
另外,鉴于消费者在证据调取上的弱势地位,建议网络购物纠纷中由经营者承担举证责任,即举证责任倒置。立法者应当进一步扩大举证责任倒置的范围,将网上购物包括在内。
4、有的放矢,防范“霸王条款”
《合同违法行为监督处理办法》第九条规定,经营者不得在格式条款中免除自己因违约依法应当承担的违约责任。诸如“只换不退”、“单方任意解除合同”等“霸王条款”对消费者而言显失公平,没有法律效力。商家提供的格式条款应该醒目,并应尽合理提示及说明义务,否则该条款不能作为合同条款。网购消费者在网购之前,应仔细认真阅读有关合同条款,对条款中明显不合理的规定可以向经营者提出质疑或者向消费者协会相关部门进行投诉,也可以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进行举报。消费者因“霸王条款”权利遭受侵害的,可要求法院确认该条款无效,并请求损害赔偿。
【参考文献】
{1}董妍、胡远:《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研究》,《消费导刊》,2009(2)。
{2}乔秋珍:《网络购物中存在的法律问题及其完善》,《法律适用》,下期,2010.04。{3}曹文婷:《从网上购物看消费者权利保护》,2005,3.2。{4}李少平:《浅探网络购物存在的法律问题及其完善》,中国法院网,2005,8.12。{5}周欣:《网络购物的法律调整》,南华大学学报,2006(3)。
{6}刘德良:《网络消费者合同中的格式条款与管辖问题研究》,河北师范法学学报,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