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运动心理学心得体会(修改)
运动心理学心得体会
不知不觉我学习学习运动心理学已经(一年多了)。刚学习这门课程的时候感觉这门课程知识点零碎,体系不一,重难点不好抓。在经过一年多的学习之后慢慢的我对这门课程有了较深的理解。通过自己的实践体会我认为要学好这门课程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信心。不经一翻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运动心理学这门学科有着自己的难度和特点。需要学习者对体育学、运动训练学、心理学、体育社会学、运动生理学等多门学科有较深的理解和认识。所以在学习这门课程的时候一定要树立坚定的信心。树立坚定的信心是学好这门课程的第一步,在遇到困难时就不会半途而废。
二、兴趣。确定要学习一门课程后就要开始培养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如果对这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从对学习的促进来说,兴趣可以成为学习的原因;从由于学习产生新的兴趣和提高原有兴趣来看,兴趣又是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可以作为学习的结果。所以,学习兴趣既是学习的原因,又是学习的结果。要让自己在快乐中学习,感觉越学越有趣。只要这样才能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让自己的精力能集中到这门课程的学习上。让自己融入学习中去。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断培养自己对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要深刻认识到学习这门课程对自己将来工作研究的重要性。多关注与这门学科有关的知识。
三、计划。一个科学的学习计划是成功的一半。就是要自己根据自身条件对自己的学习时间做出合理的分配。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在大目标确定后,要将目标划分为更细的小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自己的信心不断朝着目标迈进。制定学习计划要从四个方面着手:
1、根据自己的身体状态,确定每天学习时间。身体状态差时,就少学。身体状态好时,就要提高学习状态多学。
2、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制定学习计划。
3、每天学习这门课程时间的确定。
4、根据自己学习上的漏洞从快速、准确、灵活性的方面,制定学习计划。一份计划上只出现时间和科目是不够的,最起码还要有具体的章节的安排,包括做哪些习题,看哪些笔记都应当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发挥计划的优势。所谓“实”,就是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适当地高一些也可以,但绝不可过高或过低。太低了,计划的内容松松垮垮,反而不如没有计划;不要把计划列得偏高,否则开始还能拼一拼坚持一下,但很快地就败下阵来。如果总是列这种过高过紧的计划,常常完不成,那么时间一久也就会对列计划失去信心了。一份好的计划绝不在于它的起点有多高,而在于它是不是能帮你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让你的能力得到最好的发挥。计划的安排应合理、科学,尽量不要让你的时间浪费。必须强调的是,制订计划必须按自己的特点自己制订,不能仿制别人的计划,别人告诉你的方法最多只能充当一个指路标的作用,是很难完全套用的。只有自己去试着做,摸索出自己的完整方法,才是最有用的。列计划只是一种手段,绝不要为了列计划才去列计划,只要是能达到目的的计划都是好计划。不管什么时候,列计划都只是为了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刚开始列计划的同学,可能不太容易掌握好难易的尺度,列的计划过高过低都是自然的,只要不断调整,不断改进,很快就会适应这种方法。任何学习计划刚执行起来都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但你应该知道为了执行这份计划而付出的努力是值得的。能够适应这份计划是保证你这门课程学习好的重要前提。否则这个计划就是没用的计划。
四、坚持。坚持是计划实施过程中最难的。由于缺乏毅力与恒心,很易虎头蛇尾。而学习是一个周期比较长的过程,今天的努力,并不能在明天就得到回报。它是量的积累引起质的飞跃。半途而废,最浪费时间与精力,并对人的自信心有很大的动摇。所以在实施计划时,一时看不到进步不要心焦,更不要气馁、不要轻言放弃。坚持!坚持就会得到回报。
五、抓住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只有这样才能提纲挈领,抓住这门课程的本质为自己
以后的研究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现将这门课程的重难点概述如下:
运动心理学这个术语首先出现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创始人顾拜旦的文章中。在他的倡议下,国际奥委会于1913年在洛桑召开运动心理学专门会议,它标志这个学科进入科学的行列。运动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顾名思义,它是研究人在从事体育运动时的心理特点及其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它也是体育科学中的一门新兴学科,与体育学、体育社会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理论和方法,以及其他各项运动的理论和方法有着密切的联系。
运动心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人们在参加体育运动时的心理过程,如感觉、知觉、表象、思维、记忆、情感、意志的特点,及其在体育运动中的作用和意义;研究人们参加各种运动项目时,在性格、能力和气质方面的特点及体育运动对个性特征的影响;研究体育运动教学训练过程和运动竞赛中有关人员的心理特点,如运动技能形成的心理特点、赛前心理状态、运动员的心理训练等。
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
1、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心理过程的特点和规律以及人的个性差异与体育运动的关系。比如:在体育活动中存在自信心方面的男女性别差异吗哪些因素会影响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
2、研究体育运动对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产生的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比如:有氧训练对人的焦虑水平有哪些短期效应和长期影响长期的运动训练会,促进或改变运动员的个性吗体育活动,会加强残疾人生活中的独立性和自信心吗。
3、研究掌握运动知识,形成运动技能,进行技能训练的心理学规律,比如:如何克服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的高原现象,如何利用迁移规律更快地掌握运动技能哪些影响运动技能掌握,提高的重要心理因素更多地受遗传因素制约。
4、研究运动竞赛中人的心理状态问题。比如:比赛中的最佳唤醒水平是什么如何在比赛中达到最佳,唤醒水平如何区分和评定运动员的心理负荷,和心理疲劳优秀运动员在比赛的关键时刻,运动操作的注意中心是什么。
运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多是优秀运动员,也有青少年运动员;它也研究群众体育中的心理学问题。
体育运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对体育运动的教学,训练,竞赛与选材有着重要作用。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解决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状态与各种心理活动的具体规律,揭示了青少年学生和运动员的心理特征,为体育教学过程中采用合理的教学,训练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从而有效地影响学生,提高教学质量。
现代运动训练,除了身体,技术,战术训练外,还包括专门的心理训练,才能构成现代运动训练的完整体系。整个运动训练都含有心理结构。只有了解身体素质的心理特点,才能有效地指导运动员进行身体训练。运动技术训练是在心理活动的支配与调节下逐渐使动作达到自动化的过程,运动技术水平,依赖于心理过程的机能特性和发展水平。如运动表象,空间,时间定向与判断,反应,思维及注意,情绪等,这些因素都参与了技术动作的调节,是提高技术动作水平的基础。
比赛双方在身体能力和技术,战术水平的差距不大的情况下,心理因素的重要性就更加突出。对实力相当的两队来说,心理因素的训练和心理能量的发挥,往往在竞赛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两队交锋,可以说心理能力强者胜。运动员的选拔内容必须包括心理因素。心理选材要依靠一套心理测量,心理实验,心理调查等许多心理测定手段,并根据体育运动学所提供的原理,制定心理素质测验的标准。
在研究运动心理学的过程中选择正确的研究方法是十分重要的。研究运动心理学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实验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是心理学研究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揭示心理和行为规律的重要手段。它在体育心理学的研究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并已得到广泛的运用。它的优点在于可以在任意时间内进行周密的观察,并且别人可以验证,具有科学研究所要求的高度公认的客观性。实验研究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和准实验三种。
(一)实验室实验法,是指在实验室内借助各种仪器系统地操纵一个或多个变量而进行的实验。例如,测定反应时的实验,操纵的变量是某种声音或颜色的光,借助的是反应时测定装置。
该方法的优点:实验者能够有效地控制实验中的各种变量。
该方法的缺点:人为的痕迹过多,需要大量的时间和人力,需要有昂贵的实验仪器。
(二)自然实验法,是指由实验者在自然的条件下创设一定的实验情景,操纵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变量而进行的实验。例如,在自然班级的条件下,对实验组被试采用一种新的体育教学方法,对对照组被试采用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以便证明哪一种教学方法更为优越,这种实验就属于自然实验法。
该方法的优点:被试的反应比较真实自然。
该方法的缺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条件难于控制得完全一致。
(三)准实验法,是指在某些自然情景下将实验室实验作一些变通处理,但仍然利用真正的实验设计的某些方法来收集资料而形成的实验。例如,考察体育锻炼对减轻潜在的焦虑的作用,需控制有氧锻炼的项目、持续的时间、并记录被试的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和测量焦虑的水平等指标,这属于准实验的方法。该方法的优点:使用起来有一定的灵活性。
该方法的缺点:对变量的操纵控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现场研究法。现场研究法是指到实际的现场进行询问或观察的一种研究方法。它不对被试进行控制,不对被试施加影响。也就是说,实验者到现场去询问或观察时不操作任何变量。所以,它作为研究现实问题的一种方法而被广泛采用。
在现场做观察记录时,要做到客观、不带主观的倾向。必要时,可以通过录象、照相、录音、遥测等手段来作详细而又真实的记录。为获得详尽、全面的观察资料,事先可以编制好观察记录表,明确规定观察哪一种或哪几种行为,每次观察多长时间,两次观察之间要间隔多长时间。此外,事先练习作记录的方式,使能够很快而又不漏地把被试的行为反应记录下来。该方法是研究从事体育活动者心理现象的最简单方法。其缺点是研究者对所观察的事项不能随意地加以控制或操纵,现场条件在不断地变化着,观众和教师等因素常常左右着研究结果。因此,从现场研究所收集到的资料不容易明确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结论的科学性难于保证。
三、心理测量法。心理测量法是指使用心理学家已经编制好的标准化测量工具来进行研究的方法。标准化的个性测验、智力测验、成就测验、态度测验、焦虑情绪测验等工具都有其特定的测定范围和作用。在采用心理测验法时,要根据研究的目的和任务,正确地选择测量工具。在使用这些测量工具时,一般要受过专门的培训,或者受过严格训练的心理学工作者来实施。
具体运动心理学研究时,究竟采用什么方法应根据研究的目的、任务和课题内容来确定。为使研究成果更接近实际,运动心理学研究者常常同时选用几种方法来进行研究(以一种方法为主)。
第二篇:《运动心理学》心得体会[最终版]
《运动心理学》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是我们的收获成果。接下来小编搜集了《运动心理学》心得体会,欢迎查看,希望帮助到大家。
《运动心理学》心得体会一
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此次有幸参加教育部“质量工程”项目——“高等学校教师网络培训系统”项目中《运动心理学》的在线培训课程,视频内容主要介绍了本门课程的定位、课时安排、教学理念、难重点教学设计、主要的教学方法、示范教学、考核与评价、教学前沿等。本次培训着重介绍了本课程在体育学各个本科专业培养中的作用;课程内容体系的建构;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教学方法的实际操作;实验与实践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等内容。通过认真的培训和自己的学习,获得了很大的收获,现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大部分学生不重视本课程,觉得对本课程对运动训练的帮助不大,只有时刻让学生明白现代运动训练,除了身体,技术,战术训练外,还包括专门的心理训练,才能构成现代运动训练的完整体系。整个运动训练都含有心理结构。只有了解身体素质的心理特点,才能有效地指导运动员进行身体训练。运动技术训练是在心理活动的支配与调节下逐渐使动作达到自动化的过程,运动技术水平,依赖于心理过程的机能特性和发展水平。如运动表象,空间,时间定向与判断,反应,思维及注意,情绪等,这些因素都参与了技术动作的调节,是提高技术动作水平的基础,才能促使学生产生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动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顾名思义,它是研究人在从事体育运动时的心理特点及其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它也是体育科学中的一门新兴学科,与体育学、体育社会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理论和方法,以及其他各项运动的理论和方法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授课的过程,必须及时补充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才能让学生脱离死记硬背,才能使知识连贯起来,只有和这些相关学科相互配合,进行综合、系统讲解,才能达到更好的授课效果。
只有这样才能提纲挈领,抓住这门课程的本质为自己以后的研究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必须分清主次,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灵活运用;对教学难点,非把它攻破不可,它往往是教学的重要概念和定律,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化难为易。
《运动心理学》心得体会二
运动心理学这个术语首先出现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创始人顾拜旦的文章中。在他的倡议下,国际奥委会于1913年在洛桑召开运动心理学专门会议,它标志这个学科进入科学的行列。运动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顾名思义,它是研究人在从事体育运动时的心理特点及其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它也是体育科学中的一门新兴学科,与体育学、体育社会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理论和方法,以及其他各项运动的理论和方法有着密切的联系。
运动心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人们在参加体育运动时的心理过程,如感觉、知觉、表象、思维、记忆、情感、意志的特点,及其在体育运动中的作用和意义;研究人们参加各种运动项目时,在性格、能力和气质方面的特点及体育运动对个性特征的影响;研究体育运动教学训练过程和运动竞赛中有关人员的心理特点,如运动技能形成的心理特点、赛前心理状态、运动员的心理训练等。
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
1、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心理过程的特点和规律以及人的个性差异与体育运动的关系。比如:在体育活动中存在自信心方面的男女性别差异吗哪些因素会影响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
2、研究体育运动对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产生的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比如:有氧训练对人的焦虑水平有哪些短期效应和长期影响长期的运动训练会,促进或改变运动员的个性吗体育活动,会加强残疾人生活中的独立性和自信心吗。
3、研究掌握运动知识,形成运动技能,进行技能训练的心理学规律,比如:如何克服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的高原现象,如何利用迁移规律更快地掌握运动技能哪些影响运动技能掌握,提高的重要心理因素更多地受遗传因素制约。
4、研究运动竞赛中人的心理状态问题。比如:比赛中的最佳唤醒水平是什么如何在比赛中达到最佳,唤醒水平如何区分和评定运动员的心理负荷,和心理疲劳优秀运动员在比赛的关键时刻,运动操作的注意中心是什么。
运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多是优秀运动员,也有青少年运动员;它也研究群众体育中的心理学问题。
体育运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对体育运动的教学,训练,竞赛与选材有着重要作用。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解决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状态与各种心理活动的具体规律,揭示了青少年学生和运动员的心理特征,为体育教学过程中采用合理的教学,训练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从而有效地影响学生,提高教学质量。
现代运动训练,除了身体,技术,战术训练外,还包括专门的心理训练,才能构成现代运动训练的完整体系。整个运动训练都含有心理结构。只有了解身体素质的心理特点,才能有效地指导运动员进行身体训练。运动技术训练是在心理活动的支配与调节下逐渐使动作达到自动化的过程,运动技术水平,依赖于心理过程的机能特性和发展水平。如运动表象,空间,时间定向与判断,反应,思维及注意,情绪等,这些因素都参与了技术动作的调节,是提高技术动作水平的基础。
比赛双方在身体能力和技术,战术水平的差距不大的情况下,心理因素的重要性就更加突出。对实力相当的两队来说,心理因素的训练和心理能量的发挥,往往在竞赛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两队交锋,可以说心理能力强者胜。运动员的选拔内容必须包括心理因素。心理选材要依靠一套心理测量,心理实验,心理调查等许多心理测定手段,并根据体育运动学所提供的原理,制定心理素质测验的标准。
在研究运动心理学的过程中选择正确的研究方法是十分重要的。研究运动心理学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实验研究法是心理学研究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揭示心理和行为规律的重要手段。它在体育心理学的研究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并已得到广泛的运用。它的优点在于可以在任意时间内进行周密的观察,并且别人可以验证,具有科学研究所要求的高度公认的客观性。实验研究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和准实验三种。
实验室实验法,是指在实验室内借助各种仪器系统地操纵一个或多个变量而进行的实验。例如,测定反应时的实验,操纵的变量是某种声音或颜色的光,借助的是反应时测定装置。
该方法的优点:实验者能够有效地控制实验中的各种变量。
该方法的缺点:人为的痕迹过多,需要大量的时间和人力,需要有昂贵的实验仪器。
自然实验法,是指由实验者在自然的条件下创设一定的实验情景,操纵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变量而进行的实验。例如,在自然班级的条件下,对实验组被试采用一种新的体育教学方法,对对照组被试采用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以便证明哪一种教学方法更为优越,这种实验就属于自然实验法。
该方法的优点:被试的反应比较真实自然。
该方法的缺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条件难于控制得完全一致。
准实验法,是指在某些自然情景下将实验室实验作一些变通处理,但仍然利用真正的实验设计的某些方法来收集资料而形成的实验。例如,考察体育锻炼对减轻潜在的焦虑的作用,需控制有氧锻炼的项目、持续的时间、并记录被试的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和测量焦虑的水平等指标,这属于准实验的方法。
该方法的优点:使用起来有一定的灵活性。
该方法的缺点:对变量的操纵控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现场研究法是指到实际的现场进行询问或观察的一种研究方法。它不对被试进行控制,不对被试施加影响。也就是说,实验者到现场去询问或观察时不操作任何变量。所以,它作为研究现实问题的一种方法而被广泛采用。
在现场做观察记录时,要做到客观、不带主观的倾向。必要时,可以通过录象、照相、录音、遥测等手段来作详细而又真实的记录。为获得详尽、全面的观察资料,事先可以编制好观察记录表,明确规定观察哪一种或哪几种行为,每次观察多长时间,两次观察之间要间隔多长时间。此外,事先练习作记录的方式,使能够很快而又不漏地把被试的行为反应记录下来。该方法是研究从事体育活动者心理现象的最简单方法。其缺点是研究者对所观察的事项不能随意地加以控制或操纵,现场条件在不断地变化着,观众和教师等因素常常左右着研究结果。因此,从现场研究所收集到的资料不容易明确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结论的科学性难于保证。
心理测量法是指使用心理学家已经编制好的标准化测量工具来进行研究的方法。标准化的个性测验、智力测验、成就测验、态度测验、焦虑情绪测验等工具都有其特定的测定范围和作用。在采用心理测验法时,要根据研究的目的和任务,正确地选择测量工具。在使用这些测量工具时,一般要受过专门的培训,或者受过严格训练的心理学工作者来实施。
具体运动心理学研究时,究竟采用什么方法应根据研究的目的、任务和课题内容来确定。为使研究成果更接近实际,运动心理学研究者常常同时选用几种方法来进行研究。
第三篇:《运动心理学》培训心得体会
《运动心理学》培训心得体会
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此次有幸参加教育部“质量工程”项目——“高等学校教师网络培训系统”项目中《运动心理学》的在线培训课程,视频内容主要介绍了本门课程的定位、课时安排、教学理念、难重点教学设计、主要的教学方法、示范教学、考核与评价、教学前沿等。本次培训着重介绍了本课程在体育学各个本科专业培养中的作用;课程内容体系的建构;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教学方法的实际操作;实验与实践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等内容。通过认真的培训和自己的学习,获得了很大的收获,现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让学生明白课程的重要性。
大部分学生不重视本课程,觉得对本课程对运动训练的帮助不大,只有时刻让学生明白现代运动训练,除了身体,技术,战术训练外,还包括专门的心理训练,才能构成现代运动训练的完整体系。整个运动训练都含有心理结构。只有了解身体素质的心理特点,才能有效地指导运动员进行身体训练。运动技术训练是在心理活动的支配与调节下逐渐使动作达到自动化的过程,运动技术水平,依赖于心理过程的机能特性和发展水平。如运动表象,空间,时间定向与判断,反应,思维及注意,情绪等,这些因素都参与了技术动作的调节,是提高技术动作水平的基础,才能促使学生产生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补充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
运动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顾名思义,它是研究人在从事体育运动时的心理特点及其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它也是体育科学中的一门新兴学科,与体育学、体育社会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理论和方法,以及其他各项运动的理论和方法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授课的过程,必须及时补充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才能让学生脱离死记硬背,才能使知识连贯起来,只有和这些相关学科相互配合,进行综合、系统讲解,才能达到更好的授课效果。
三、抓住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只有这样才能提纲挈领,抓住这门课程的本质为自己以后的研究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必须分清主次,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灵活运用;对教学难点,非把它攻破不可,它往往是教学的重要概念和定律,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化难为易。
第四篇:《运动心理学》培训心得体会
《运动心理学》培训心得体会
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此次有幸参加教育部“质量工程”项目——“高等学校教师网络培训系统”项目中《运动心理学》的在线培训课程,视频内容主要介绍了本门课程的定位、课时安排、教学理念、难重点教学设计、主要的教学方法、示范教学、考核与评价、教学前沿等。本次培训着重介绍了本课程在体育学各个本科专业培养中的作用;课程内容体系的建构;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教学方法的实际操作;实验与实践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等内容。通过认真的培训和自己的学习,获得了很大的收获,现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让学生明白课程的重要性。
大部分学生不重视本课程,觉得对本课程对运动训练的帮助不大,只有时刻让学生明白现代运动训练,除了身体,技术,战术训练外,还包括专门的心理训练,才能构成现代运动训练的完整体系。整个运动训练都含有心理结构。只有了解身体素质的心理特点,才能有效地指导运动员进行身体训练。运动技术训练是在心理活动的支配与调节下逐渐使动作达到自动化的过程,运动技术水平,依赖于心理过程的机能特性和发展水平。如运动表象,空间,时间定向与判断,反应,思维及注意,情绪等,这些因素都参与了技术动作的调节,是提高技术动作水平的基础,才能促使学生产生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补充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
运动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顾名思义,它是研究人在从事体育
运动时的心理特点及其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它也是体育科学中的一门新兴学科,与体育学、体育社会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理论和方法,以及其他各项运动的理论和方法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授课的过程,必须及时补充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才能让学生脱离死记硬背,才能使知识连贯起来,只有和这些相关学科相互配合,进行综合、系统讲解,才能达到更好的授课效果。
三、抓住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只有这样才能提纲挈领,抓住这门课程的本质为自己以后的研究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必须分清主次,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灵活运用;对教学难点,非把它攻破不可,它往往是教学的重要概念和定律,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化难为易。
第五篇:运动心理学心得
《运动心理学》课程学习心得
在运动心理学的专业知识方面,我们着重学习了几种经典的如自我理论,目标定向理论、自我效能理论,以及行为塑造与改变的理论及行为矫正技术的种类和它们在实践中的应用,还有运动表现与唤醒、焦虑的关系等心理学理论知识。
在学习詹姆斯、埃里克森、罗杰斯的自我理论时,我知道了自我理论实质上也是一种人格理论。因为他是在相同意义上使用人格和自我这两个概念的。根据自我在心理生活中的地位与表现,自我划分为经验的自我与纯粹的自我两个方面,而且刚出生的婴儿是没有自我概念的,随着与他人、环境的相互作用,才开始慢慢地把自己与非自己区分开来。自我发展的还可以分成8个阶段,即:获得基本信任感而克服基本不信任感,获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与羞耻感,获得主动感而克服内疚感,获得勤奋感而避免自卑感,获得同一感而克服角色混乱,获得亲密感而避免孤独感,获得创造力感,避免“自我专注” 和获得完美感而避免失望感。这些给我的启示是我们对待儿童的好奇心以及探索行为应不要横加阻挠,让他们有更多机会去自由参加各种活动,耐心地解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而不是嘲笑;禁止,更不是指责,那么,孩子的主动性就会得到进一步发展;表现出很大的积极性与进取心。否定与压制的态度,就会使他们认为自己是不好的,是笨拙的,是讨厌的,会致使孩子产生内疚感与失败感这会影响他们下一阶段的发展。我们应该鼓励孩子努力获得成功,努力完成任务,激发他们的勤奋感与竞争心,使他们怀有一种成就感。并且“自我效能”让我懂得了,与自尊不同,自我效能是对特定能力的一种判断,而非自我价值的一般性感受,是指个人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个行为的期望,它包括两个成分,即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一个人的求知欲越旺盛,越想得到别人的赞许和认可,增强自尊,则他在有关的目标指向性行为上就越想获得成功,其行为的强度就越大,因此,不管是为着获得知识、能力,或者是为着获得良好的地位、声誉,学习目标定向明确,个体学习行为的积极性将更高,有意识地引导个体进行“自我竞赛”。即同自己的过去比,更能从自身进步、变化中认识、发现自己的能力,体验成功,增加自信心。
通过学习目标取向理论,我了解到与成就有关的行为模式的不同是由一个个体是采取任务取向还是自我取向来决定的。任务取向占主导的个体倾向于选择中等难度的任务,对活动本身感兴趣,付出努力,在行为中有坚持性,不顾及自身表现出的能力的高低与否。而自我参与的倾向对低能力的个体来说,会对学习任务的选择产生影响,个体会倾向于选择那些要么很容易,要么很困难的任务,不愿付出努力,当个体认为自身不可能成功时,就采取回避或逃避。因此我们以后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要仔细分析、制定并引导学生往合适的学习目标努力。
而学习了行为塑造与改变的理论后,我明白了行为是可以通过各种外部强化方式加以塑造和改变的,通过控制环境中的刺激,我们就可以改变人们的一些行为,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熟知课程目标和达到这些目标的具体步骤,必须留意学生们在每一个步骤中表现的行为,以便可以规定恰当的活动,以使他们能按自己的发展水平前进,并随时准备奖励他们的适当行为,注意调整学生的不当行为的方法,以避免由于给予了注意而强化这些不当行为。
最后衷心感谢老师几个月来的辛勤付出,我们将怀揣您给我的宝贵知识和我们师生相处的美好回忆,踏上求知的旅程努力前行,祝愿老师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顺心如意,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