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代表公开选拨副科级干部发言稿[推荐]
代表公开选拔的副科级干部
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早上好:
非常荣幸能代表通过全区公开选拔副科级干部而走上领导岗位的同志作表态发言。
首先,感谢组织给我们一个公开、公平竞争的机会,使我们走上了副科级工作岗位;其次,感谢各级领导一直以来对我们的亲切关怀和精心培养;再次,我们会十分珍惜这次机会,在新的岗位上一定兢兢业业、不骄不躁、再接再厉干好工作,决不辜负组织对我们的信任。下面,我就就职做以下四个方面的表态。
一是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虽然我们对基层各项方针政策较为了解,但对涉有司法、民政、综治等岗位具体规章制度、相关程序等细节掌握不够透彻,所以要在学习掌握各项法律法规的同时,特别注重加强对政策理论、业务知识的学习,把学习贯穿工作始终。
二是依法办事,维护群众利益。一定严格按照大政方针、部门规章制度,依法办事,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坚决杜绝优亲厚友,违规操作,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三是立足本职,树立大局意识。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牢固树立大局意识,积极主动承担乡镇中心工作,坚决服从乡镇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正确、及时领会主要领导工作意图;在履职过程中发挥助手作用;在决策过程中发挥参谋作用;在管理过程中发挥协调作用;在落实过程中发挥督办作用。
四是廉洁自律,做到用心为民。坚持遵章守纪,严从律已,宽以待人,尊重领导,团结同志。准确撑握民情民意,严格审核各项财务,妥善解决群众问题。
总之,我们将紧紧围绕中心大局,坚决服从组织领导,不断强化自身素质,认真履行本职工作,努力饯行工作宗旨,全心全意为群众办事。
谢谢大家!
第二篇:干部公开选拨任用制度
临济镇干部公开选拨任用制度
为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建立科学规范的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形成富有生机与活力、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选人用人机制,推进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建设一支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制定中层领导干部选拨任用工作制度。
一、选拨任用中层领导干部应坚持的原则
选拔任用中层领导干部,必须符合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具有较强的领导能力和协调决策能力;坚持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原则;坚持群众公认、注重实效的原则;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竟争、择优的原则;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坚持年轻化、知识化的原则。
二、选拨任用中层领导干部应具备的条件
(一)具有履行职责所需要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水平,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经得起各种风浪的考验。
(二)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
念,坚决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立志改革开放,献身现代化事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艰苦创业,做出实绩。
(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认真调查研究,能够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反对形式主义。
(四)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实践经验,有胜任领导工作的组织能力、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
(五)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依法办事,清正廉洁,勤政为民,以身作则,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自觉接受党和群众的批评和监督,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反对官僚主义,反对任何滥用职权、谋求私利的不正之风。
(六)坚持和维护党的民主集中制,有民主作风,有全局观念,善于集中正确意见,善于团结同志,包括团结同自己有不同意见的同志一道工作。
三、选拨任用中层领导干部的程序
(一)采取民主推荐和竞争上岗的形式,在全镇范围内具备条件的同志可以报名参加竟争,提供本人简历。
(二)镇党委组成评审组,对参加竟聘人员进行资格审查,审查要坚持原则,秉公办事,审查结果要公开。
(三)竟聘人员要参加考试,合格后做竟职演讲,展现自己的工作思路和奋斗目标。
(四)进行民主测评,对民主测评同意票不超过半数的不能选拨为中层领导。
(五)通过上述程序拟任中层领导的人选,镇党委要组成考察组,对本人进行认真考察,考察采取调查、查阅资料、谈话等方式,形成考察报告,报镇党委讨论通过。
(六)镇党委讨论通过后,决定任命,并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群众监督。
(七)干部任用实行试用期制度,试用期为一年,试用期内对新任中层领导干部要跟踪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给予免职处理。
(八)对在任的中层领导干部要实行严格的考核制度,对在考核中群众意见大、工作成绩不突出、推萎扯皮、没有全局观念、作风飘浮,以及群众满意票不超过30%的,要建议镇党委给予免职;存在严重违法违纪问题的,免职的同时移交相关部门严肃处理。
第三篇:县公开选拨科级干部工作总结
县公开选拨科级干部工作总结
县公开选拨科级干部工作总结 为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拓宽选人用人视野,优化领导班子队伍结构,经县委研究,我县决定面向全县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公开选拔10名乡科级领导干部。在今年的公开选拔过程中,我们着重做好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科学谋划,做到四个到位
领导到位。为确保此次公选顺利进行,我县成立了公开选拔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副书记同志任组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同志,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同志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公选日常工作。、、等领导同志,亲自组织召开公开选拔工作动员大会,亲临笔试、面试现场,有力地推动了此次公选工作。宣传到位。为充分调动广大干部参加公选的积极性,我县制定了《县公开选拔乡科级领导干部简章》,并召开了公开选拔工作动员大会。同时,利用网络、宣传栏、广播电视等媒介载体,层层发动宣传,扩大公选宣传覆盖面。通过积极宣传发动、认真组织协调,全县共有人通过资格审查进入笔试,个公选职位报名人数达到开考要求,分别是:团县委副书记、县史志办副主任、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乡镇党委委员、武装部部长、乡镇司法所所长。副乡长一职因报名人数未达到要求,未能开考。保障到位。为使公选每个环节不出现差错和漏洞,我县严格按照要求,严守公选纪律,实施每一步工作前,都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使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本次公开选拔做到了选拔政策公开、条件和资格公开、步骤和程序公开、选
拔结果公开;所有应试人员的笔试、面试成绩均通过县人民政府网进行网上公布;同时县纪委的有关领导对公开选拔工作进行全程监督,保障了公选的“公开、公平、公正”。公选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时间安排上,将报名、笔试、面试安排在双休日;在笔试阶段,准备了考试用具、饮用水等,并设置专职医生;在面试阶段,提供安静、舒适的侯考室;让考生以最佳状态参与选拔。职位设置到位。公开选拔作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承担着为科学发展选拔人才的历史使命,承载着让群众更广泛参与干部工作的深切期待。我县结合干部队伍建设整体规划,着重考虑各部门职位空缺情况和年龄、文化、专业、性别等结构方面的需要,适当考虑不同部门拿出来公开选拔职位的数量之间的平衡,制定出了此次公选职位计划,并对公选职位进行了科学有效的职位分析,实现了发现人才、挖掘人才、提高选人用人准确性的目的,二、精心组织,抓实三个环节 笔试。为确保公选笔试顺利举行,我县制定了详细的《笔试工作方案》。在考点确定上,我县在提出的多套方案上,综合交通、保密和安保等多方因素,最终选择一中作为考点。跟据每个职位的参考人数,我县合理设置了4个考室,其中第二考室为县住建局副局长和团县委副书记的混合考室。公选考点布置规范化、人性化,考点设施齐全,门口悬挂考点横幅,考点醒目位置张贴了诚信考试宣传标语,并公布了《考试科目时间表》、《考生守则及注意事项》、《考场编排》、考场示意图等,医疗室、饮水处、物品存放处、咨询室设置齐全,每个考场备有2b铅笔、签字笔、橡皮、小刀、草稿纸等考生所需品,并安排向导员引领考生进出考场。考试前一天和每场考试结束后,考点有专人逐一认真清理检查考场,整理桌凳,确定无杂物、危险物品后关窗、锁门、密封考场。考前准备工作扎实细致,营造了公平、公正、优美的平安考试氛围,确保考试安全无隐患。笔试成绩出来后,我们及时通过宣传栏和县人民政府网对成绩进行公示,以便考生及时掌握。资历评价。我县严格按照《全公开选拔乡科级领导干部资历评价细则》的要求,采取先自评再审核的方式,扎实推进资历评价工作。报考人根据资历评价要素进行自评打分和提供相应佐证材料,我县组织人员查阅相关文件和材料,对考生自评进行逐一核查,同时召集纪委、编办、人社局等部门,对考生的自评打分进行逐一审核,确保了资历评价打分不漏分、不多分、不错分。我县在发放考生成绩单的同时,再次对考生的个人信息和资历评价打分与考生进行了核对,并对考生提出的质疑进行了耐心详细的解释。面试。为保证面试工作质量,所有工作人员按照《面试工作方案》,严守纪律,稳步推进工作。为排除人为因素的干扰,确保公平公正的考试环境,面试专家评
委与其他县市进行了交叉。面试前一天,对主考、所有评委和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封闭式管理,并组织面试主考、评委进行了面试规则、面试程序等培训,对负责面试考务工作的工作人员进行了考务培训。考试过程中严格执行面试考场纪律,杜绝有关信息的外泄。面试工作正常有序进行,没有出现徇私舞弊等现象。
三、提前部署,完成三个重点 目前,我县公选已进入收尾阶段,在后续工作中,我县将重点完成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做好考察工作。我县根据职位需求,成立了三个考察组。考察环节,采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坚持选拔、考察和群众评价相结合,严把选人用人关,提高选拔人才质量。考察组到考察对象所在单位,进行组织考察和民主测评工作,突出政治素质,注重履职能力。全面了解考察对象的德、能、勤、绩、廉等情况,重点考察组织协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扩大测评范围,充分
听取干部群众对考察对象现实表现、领导素质和工作能力等的意见,保证了干部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确保把那些德才兼备、实绩突出和群众公认的人选拔到岗位上来。二是做好举报核实工作。为维护公选的公平公正,我县公选启动之初即设立了举报电话和邮箱,并通过宣传栏和网络对外进行了公示,实现群众对公选的监督。同时,组织部联合纪委成立了应急调查小组,以及时处理群众举报。接到群众举报,我县将及时研究、及时核实、及时反馈,确保公选在阳光下进行。三是做好体检工作。我县制定了详细的体检工作方案,做好了相应保密工作,考察完成后,将及时实施。县公开选拔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年月日
第四篇:公开选拨副县级干部复习材料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 及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
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19日上午在中央党校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李克强、贺国强、***出席开班式。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习近平主持。
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中央举办这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目的是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针对当前社会管理中的突出问题,着重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思路和举措,为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凝聚强大力量。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必然要
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胡锦涛强调,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在我们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国家,社会管理任务更为艰巨繁重。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做好社会管理工作,促进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条件。
胡锦涛强调,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社会管理,为形成和发展适应我国国情的社会管理制度进行了长期探索和实践,取得了重大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根据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我们不断就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制定方针政策、作出工作部署,有力推进了社会管理改革创新。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我国建立了社会管理工作领导体系,构建了社会管理组织网络,制定了社会管理基本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我国社会管理与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制度总体上是适应的,我国社会大局稳定,社会形势总的是好的。
胡锦涛指出,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还不少。从总体上看,我国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性特征的集中反映。经过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建设和发展,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这为我们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解决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打下了重要物质基础。同时,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我们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物质基础还比较薄弱。解决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既要增强紧迫感、又要长期努力,加强实践探索和工作落实,深化认识,总结经验,把握规律,开拓创新,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胡锦涛强调,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要坚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开创新形势下社会管理新局面。要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胡锦涛就当前要重点抓好的工作提出8点意见。第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支持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
和公共服务,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第二,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第三,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建立覆盖全国人口的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建立健全实有人口动态管理机制,完善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政策。第四,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第五,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应急管理体制。第六,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管理,明确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管理和服务员工的社会责任,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第七,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第八,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思想道德建设,持之以恒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全社会的法制意识,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增强社会诚信。
胡锦涛指出,社会管理要搞好,必须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着力抓好就业这个民生之本,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加快推
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继续推进扶贫开发,发展妇女儿童事业,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
胡锦涛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意义,统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把社会管理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臵,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管理规律,加强调查研究,加强政策制定,加强工作部署,加强任务落实,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不断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努力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创造更加良好的社会条件。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
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问题
新华社北京5月30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30日召开会议,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问题。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会议。
会议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民安居乐业,对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社会管理,对形成和发展适应我国国情的社会管理制度进行了长期探索和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根据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党和国家不断就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制定方针政策、作出工作部署,有力推进社会管理改革创新。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我国建立了社会管理工作领导体系,构建了社会管理组织网络,制定了社会管理基本法律法规,初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社会管理与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制度总体上是适应的。
会议认为,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任务更为艰巨繁重。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为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解决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同时,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我国社会管理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法律政策、方法手段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适应的地方,解决社会管
理领域存在的问题既十分紧迫又需要长期努力。
会议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充分发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总结推广我国社会管理成功经验,借鉴国外社会管理有益成果,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自我完善和发展。要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积极推进社会管理理念、体制、机制、制度、方法创新,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法律、能力建设,完善基层社会管理服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要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通过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和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有效应对社会风险,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
会议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多方参与、共同治理,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统筹兼顾、协商协调,依法管理、综合施策,科学管理、提高效能的原则,立足基本国情,坚持正确方向,推进改革创新。要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制度建设,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加强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服务管理,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完善信息网络服务管理,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各地区各部门要深刻认
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摆在更加突出的位臵,加强调查研究,加强政策制定,加强工作部署,加强任务落实,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中共山东省委 山东省人民政府
关于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指导意见
(2009年6月30日)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加快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深刻认识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大意义,明确总体要求和基本思路
党的十七大提出,发展海洋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胡锦涛总书记今年4月视察山东时强调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总揽全局,立意高远,精辟深刻,是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谋远虑的重要部署,为丰富深化区域发展战略、促进科学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充分体现了对山东工作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要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全面落实省委九届七次全会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把握发展大局,抓住发展机遇,以科学务实、奋发有为、争创一流的精神状态,全力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决不辜负胡锦涛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和全省人民的重托。
蓝色经济区是以临港、涉海、海洋产业发达为特征,以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为导向,以区域优势产业为特色,以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为前提,具有较强综合竞争
力的经济功能区。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资源的开发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海洋经济日益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把握海洋经济发展新趋向,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标志着对省情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海洋经济发展将实现新的突破,标志着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站在新的起点、进入新的阶段,意义重大而深远。一要充分认识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要求。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和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既要重视陆域发展,又要重视海洋开发和保护,推进海陆一体发展。建设蓝色经济区,对于统筹海陆资源,进一步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增强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维护国家战略利益,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二要充分认识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增强我省在全局发展中地位作用的重大战略机遇。山东作为沿海经济大省,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占有重要位臵,肩负着重大责任。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有利于进一步充分发挥山东经济大省、海洋大省的优势,加速山东半岛发展,优化区域发展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三要充分认识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当前,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全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同时,充分利用倒逼机制,积极调整经济结构,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是全省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有利于扩大投资、拉动内需,促进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有利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参与国际
合作与竞争。四要充分认识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挖掘潜力、增创发展新优势的重大任务。山东半岛是我国最大的半岛,有3000多公里的海岸线,区位优势明显,海域面积广大,海洋资源丰富,海洋科技力量雄厚,是国家海洋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省综合经济实力明显跃升,经济总量居全国前列,基础设施比较完备,产业体系较为健全。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发展,大力推进“海上山东”建设,全省海洋经济保持了持续较快发展的态势。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在海洋资源的科学开发利用上,在海洋产业的发展上,在海洋环境保护上,还存在许多差距,还有很大潜力没有挖掘出来,海洋经济的发展与海洋大省的地位还不相适应。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在新的发展阶段提出的全新战略构想,内涵更丰富,要求更高,必将极大促进我省海洋资源优势加速转化为强大的海洋经济优势,推动由海洋经济大省向海洋经济强省跨越,为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在思想观念上要有重大转变,在发展思路上要有重大创新,在生产力布局上要有重大调整,在政策措施上要有重大举措。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基本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的基本思路,坚持科学谋划、高点定位、强力推进,坚持统一规划、保护开发、立体发展,坚持海陆统筹、区域统筹、产业统筹,坚持创新驱动、改革推动、开放带动,以沿海七市为前沿,以全省资源要素为依
托,以海带陆、以陆促海、内外联动,努力建设我国海洋科技教育中心、海洋优势产业聚集区、海滨国际旅游目的地、宜居城市群和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形成连接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沟通黄河流域广大腹地、面向东北亚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增长极,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服务全国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二、坚持海陆统筹重点带动,努力开创蓝色经济发展新局面 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必须以海洋产业为重点,坚持海陆统筹,把海洋和陆地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把海洋产业与临海产业、涉海产业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推进,统筹海域、海岸带、内陆腹地开发建设,实行海陆产业统筹规划、资源要素统筹配臵、基础设施统筹建设、生态环境统筹整治,通过海洋经济的大发展,带动内陆腹地的大开发、大开放。要依据半岛地区的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按照优势互补、产业配套、组团架构、错位发展的思路,以重点港口、大型园区和产业基地为依托,规划整合要素资源,构建各具特色的产业区,促进沿岸线、环半岛地区联动发展,形成整体优势。要把蓝色经济区建设与加快完善城镇体系结合起来,积极发展特大城市,大力培育区域中心城市,提升完善中小城市和各具特色的中心镇,增强半岛城市群的辐射带动功能。要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推进农村住房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要充分利用东西部地区在区位条件、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上差异互补的特点,引导海洋和涉海产业链由东向西、由海向陆延伸。加快省会济南的建设发展,增强辐射带动功能;发挥蓝色经济区建设对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特别是“突
破菏泽”、发展县域经济的重大带动作用,促进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西部劳动力向东部输送,形成东西结合、优势互补、产业互动、布局互联、协调发展的新局面。要在加快发展蓝色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加快发展与蓝色经济区建设相适应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加社会和谐因素,努力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重点,精心谋划,着力形成“一区三带”的发展格局。“一区”就是全面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经过全省努力,实现“五个突破”:在发展布局上有所突破,形成海陆一体发展新格局;在优势产业上有所突破,形成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在海洋保护上有所突破,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在科技创新上有所突破,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竞争力;在体制机制上有所突破,形成促进蓝色经济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力争到2015年,使海洋经济规模明显扩大,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海洋优势产业基本形成,奠定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良好基础;到2020年,基本建成海洋经济发达,产业优势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三带”就是依托沿海七市,优化涉海生产力布局,形成三个优势特色产业带。一是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规划建设区域着力打造沿海高效生态产业带。发挥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地、海域后备资源丰富的优势,以资源高效利用和改善生态环境为主线,大力发展体现高效生态、循环经济、精细加工的优势产业。按照高效、生态、创新的原则,建成一批大型现代海洋牧场和生
态畜牧业养殖基地,大力发展生态渔业、绿色种植业和节水农业;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海洋化工等特色产业,提升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力发展临港物流业、生态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加快构筑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二是在胶东半岛着力打造沿海高端产业带。以青岛为龙头,以烟台、潍坊、威海沿海城市为骨干,充分发挥地理区位优越、港口体系完备、经济外向度高、产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等优质资源富集的综合优势,以推进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为契机,以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为目标,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大力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全力打造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成长性的高端产业集群。三是构建以日照精品钢基地为重点的鲁南临港产业带。充分发挥日照港深水大港、腹地广阔的优势,加快鲁南临港产业区发展,带动鲁南经济带的开发建设。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以做大做强日照精品钢基地为重点,集中培植钢铁、电力、石化、木浆造纸、加工装配工业等运量大、外向型和港口依赖度高的临海工业。以日照保税物流园区扩容升级为重点,加强立体疏港交通体系建设,密切港口与腹地之间的交通联系,着力贯通出海通道,加快发展现代港口物流业,把鲁南临港产业区建设成为我国东部沿海重要的临海产业基地和区域性国际航运物流中心。
三、科学开发和高效利用海洋资源,着力发展海洋经济培育海洋优势产业
推动蓝色经济区建设,关键在于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集中集约开发,立足环境保护,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提升海洋经济发展水平。要把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作为主攻方向,以增强
素质、提升效益、持续发展为目标,坚持资源开发、产业培植、区域打造、生态保护“四位一体“,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在优化中提升,在提升中优化,坚决防止盲目开发、无序竞争,决不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来换取一时发展,要努力走出一条以集成创新实现集成绩效,以立体发展创造综合效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蓝色经济发展新路子。在用海方式上,要由分散粗放利用向集中集约利用转变,重视海洋环境价值利用,科学开发滩涂,集中连片、规模化开发海洋空间资源,提高单位用海面积综合效益,优化岸线生产力布局,探索新的空间架构,为产业基地化、集群式发展创造条件;在开发模式上,要由单
一、独立功能性开发向立体、综合功能性开发转变,强化复合功能区的理念,提升资源开发的关联度、延伸性和带动力,促进一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对岛屿、岸线、生物、矿产等资源的开发,实行差别化对待、分类指导,建立资源开发综合评价制度,坚决保护珍稀资源;在生态环境上,要高度重视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由先污染后治理、海陆分区治理、重点抓企业污染治理向坚持生态优先、海陆一体化治理、更加注重生态修复转变,把握海洋环境系统性、生态循环性的规律和特点,把陆域与海域环境保护统一起来,提高涉海陆源污染排放标准,严格控制入海排污总量,大规模发展循环经济,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重点流域、重点海湾和近岸海域实施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加强海洋防灾减灾和应急处臵能力建设,切实提高可持续发展水平。
发展蓝色经济,要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的理念,重点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在全国海洋产业竞争发展
中走在前列,保持领先水平。要紧密跟踪世界蓝色产业发展前沿,着眼于建设现代蓝色产业体系,以高端技术、高端产品、高端产业为引领,以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突出发挥园区、基地和企业品牌的载体作用,着力推动优势产业由大变强,着力扶持新兴产业由无到有、由小变大,形成战略优势产业、骨干支柱产业、新兴高端产业鼎足发展新格局。在产业政策上,要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培植新的战略增长点,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带动海洋经济持续发展;在产业导向上,要重点选择链条长、关联度高、带动效应大的产业,建立低耗高效产业结构;在产业布局上,各地区要错位发展,优势互补,避免产业低质同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立足我省现有海洋产业基础,以科技研发为先导,突出重点、凸显特色,接长短板、拉长链条,提升素质、拓展空间,着力培植壮大一批辐射带动力强的现代海洋产业,抢占海洋产业发展制高点,打造蓝色经济发展的产业优势。(1)在海洋生物产业上形成优势。把开发海洋生物技术与培育海洋生物产业结合起来,加强对海洋生物的研究开发,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药物、生物材料、功能保健食品、新型蛋白源等海洋生物制品,建设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海洋生物工程产业基地。注意挖掘和大力扶持初现端倪、具有重大引领作用的高端生物技术产业,带动生物产业发展的规模化、基地化、品牌化。(2)在海洋装备制造业上形成优势。注重发挥海洋装备制造业在产业升级中的驱动和支撑作用,把提高海洋装备制造业水平作为优先发展的重点,加速推进装备自主化、高端化、集成化。对有比较优势和开发潜力的现代化总装造船和船舶零部件制造、深潜石油钻井平台、海洋精密仪器、数控加工、海洋通信等新兴高端设备、先进设备,加快形成长链条、大配套能力。(3)在海洋能源矿产业上形成优势。建设海洋能源综合保障体系,加快推进核电项目建设,积极发展海水冷却电厂,大力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发展可再生能源用作海水淡化、城乡公共设施电源的技术和设备,高水平利用海洋清洁能源。加强与中央企业的战略合作,策划和实施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战略周期长的能源矿产项目,规划建设国家重要的海洋油气、矿产开发和加工基地。(4)在现代海洋渔业上形成优势。以发展生态、高效、品牌渔业为方向,建设山东半岛现代渔业经济区。实施近海主体功能分区,合理利用海洋渔业资源,积极修复近海渔业资源,推动优势水产品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养殖,鼓励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打造国际一流的水产品加工出口基地。大力发展多元化复合型海外渔业,突出开发公海渔业资源,培育一批远洋渔业龙头企业,增强我省现代海洋渔业国际竞争力。(5)在海洋交通运输物流业上形成优势。建立和完善现代海洋运输体系,积极发展近海和远洋运输,推进水陆联运、河海联运,大力度、高水平培植发展港口物流业,大幅度提高物流业在海洋经济中的比重。有效整合港口物流资源,着力增强港口的货物分流和配送功能,提高港口集疏运能力,依托重大交通枢纽改造提升、规划建设一批现代物流园区和大宗商品集散地,依托中心城市发展一批专业化和综合性的现代物流基地,发挥好保税港区、出口加工区和开放口岸的作用,形成以海带陆、内外互动的物流发展大格局。(6)在海洋文化旅游业上形成优势。充分发挥山东半岛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突出海洋文化特色,整体策划,整合资源,彰显创意、生态、时尚等元素,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文化博览、动漫游戏、数字出版、数字传输、新型文化装备制造等新兴文化产业,打造海洋文化品牌,建设创意文化产业园,形成全国创意文化产业高地。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重点开发滨海休闲度假、海岛观光、原生态湿地、海滨城市旅游、邮轮与游艇旅游、海洋文化体验等高端旅游产品,系统提升产业层次,构建以滨海城市、度假区、度假酒店为主体的温带海滨度假连绵带,形成全国最大的休闲度假半岛,打造山东“蓝色旅游”品牌。(7)在海洋工程建筑业上形成优势。发挥海洋工程项目投资大、效益好、关联性强、带动内需的作用,引导扶持发展相应的工程设计和建设业,在服务省内海洋基础工程建设的同时,积极向省外海外拓展市场,着力提高水平、打造品牌,培育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8)在海洋生态环保产业上形成优势。根据海洋经济的特点,顺应海洋生态建设、环境治理需求大幅增加的趋势,积极培育发展岸线整治、近海生态修复、河口资源保护、沿海防护林建设、滩涂生态涵养等相关工程设计、技术研发、设备制造业。加强对海洋产业循环技术的研发,依托沿海园区,大规模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把海水利用作为战略性的接续产业加以培植,扩大海水利用的产业规模,推广应用高效化、规模化海水淡化技术,形成工程开发中心和产业发展基地。
同时,要充分发挥沿海区位条件和资源优势,以产业为纽带,以基础设施为支撑,吸引各类生产要素向沿海集聚,坚持一二三次产业相协调,加快建设临海现代产业体系,做大做强临海临港产业,促进海陆产业联动发展。突出发挥港口大进大出的枢纽作
用,引导船舶、钢铁、石化、海化等产业资源重组,以大型企业集团为龙头,向港口、沿海园区和产业带集聚,布局几个大的循环经济型重化产业基地,创新以重化工基地产业链延伸带动区域发展的有效机制;按照与制造业相匹配的要求,突出发展与生产密切关联的新兴服务业,以金融保险、科技信息、服务外包、工业设计、创意产业、滨海旅游等为重点,降低准入门槛,强化政策扶持,创优发展环境,更多地依靠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把新兴服务业做强搞活;把蓝色经济与绿色经济结合起来,以蓝色产业带动农业资源深度开发,着力提高农业国际化、标准化、产业化水平,突出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品牌农业,构建开放型涉海农业体系,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
四、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和支撑
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必须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阔视野,切实强化海洋意识、蓝色经济意识,自觉破除海陆分治的观念,牢固树立海陆统筹、海陆一体的观念;自觉破除单一海洋观念,牢固树立海洋集成战略的观念;自觉破除单纯经济开发观念,牢固树立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观念。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影响和制约蓝色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用创新的举措整合各种资源、集聚生产要素,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国际市场、开辟发展空间,为蓝色经济区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和有效保障。
(一)深化改革建立完善政策制度体系。把经济体制改革与其他方面改革结合起来,既统筹规划、全面推进,又区分轻重缓急,抓住重点,着力突破。哪个领域的改革任务紧迫就率先推进哪个
领域的改革,什么问题突出就着力解决什么问题。要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推动形成有利于蓝色经济区建设的体制机制。要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研究出台相关政策,促进优势产业和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用足用好税收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国家税收政策扶持,加大对海洋高技术研发机构建设、境外资源开发、企业自主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生态环境补偿等扶持,落实好国家各项财政扶持政策。研究制定税收政策,重点支持海洋资源利用、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研究制定金融政策,优化金融布局,创新服务方式,拓宽融资渠道,为蓝色经济区建设提供优质金融服务。推动银企合作,发展产业投资基金,鼓励企业发行债券或短期融资券,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尽快上市。放宽民间投资范围,发展民间小额信贷和担保公司,最大限度地融通社会资金。扩大利用外资渠道,积极争取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研究制定集中集约用海和节约集约用地政策,科学划定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合理利用岸线和海域资源,大力推进集中集约用海,保证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需要。在规划许可范围内,可以在有条件的沿海滩涂地带组织实施拦海造地或填海造地工程,努力增加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土地后备资源。
(二)加快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坚持科技兴海,充分发挥各地特别是沿海地区海洋科技资源优势,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切实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技术研发机构和创办海外研发机构,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重点推
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综合性海洋科考船、国家深潜基地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在区域内全面开放各类科技资源和创新平台。明确产业发展的技术重点,加强区域联合协作,组织重点攻关,努力在渔业养殖新品种培育、海洋生物制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新能源开发、海洋深海技术、海洋环保技术等领域,突破一批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和核心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带动技术升级和产业转型。完善创新服务体制,扶持发展一批面向产业和服务社会的创新服务机构和成果转化机构,特别要依托现有各类经济园区,建设一批创新成果产业化基地。
(三)建立健全人才智力支持体系。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需要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持。要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机制,努力营造人才汇聚、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局面。适应蓝色经济区建设的要求,大力推进教育资源重组,完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培训体系,进一步加快全省特别是沿海中心城市高等教育的发展,集中支持建设高水平理工院校(分校区),形成集群效应和强有力的科研、人才资源保障。要围绕产业发展需求,积极调整职业教育专业设臵,创新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实用型、复合型技术人才,为蓝色经济区建设输送高素质劳动力。健全人才引进机制,采取更为优惠的政策,重点引进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和紧缺型人才,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到山东创业发展,鼓励国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在沿海地区建立分校或科研平台,动员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技力量主动服务企业。对于重视人才使用,重视高素质劳动力培训,自主创新成效突出的,要给予表
彰奖励,进一步形成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通过综合施策,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人才的积极性,努力使山东半岛成为高端人才的聚集地和优质劳动力的富集地带。
(四)健全完善现代市场流通体系。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和条块分割,整合流通资源,培育一批现代化流通基地,规范发展各类市场中介组织,构建海陆相连、空地一体的现代流通网络,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流通体系。积极引进现代交易制度和流通方式,努力争取国家主管部门支持,探索建立涉海产品期货交易机制,形成区域商品集散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努力打造具有海洋特色的全国商品重要集散地。建设“虚拟海关”,发展“无水码头”,使沿海口岸功能向内陆延伸,共享开放平台,促进蓝色经济区一体化发展。
(五)着力构筑基础设施支撑体系。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安全可靠的原则,紧紧抓住当前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蓝色经济区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抓紧制定全省港口发展规划,着力打造以青岛港为龙头,以日照港、烟台港为两翼,以半岛港口群为依托的现代化港口集群。加快铁路、公路、水路和空港建设,进一步完善重点港口之间、城市之间、沿海与内地之间的交通网络体系。加快铁路干线、港口支线及疏港铁路专用线建设,形成纵贯南北、横贯东西“四纵四横”的铁路网。加快沿海各市之间、沿海与省会城际铁路建设,营造同城效应。加快公路特别是高等级公路建设,实现沿海港口和产业集中区的直接高速连接。加强空港建设,提高沿海地区航空运输能力。加快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区域水
资源配臵,形成覆盖全区域的水利网络。构筑陆海互动、一体化发展的信息化服务体系,推进信息化与港口物流等业务的深入融合,建设大通关信息服务平台,推动电子商务建设,开展网上贸易,促进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六)积极建设全方位开放型经济体系。蓝色经济是开放型经济,要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努力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大力推进外贸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和服务外包基地建设,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促进加工贸易向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方向发展。努力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更加注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智力资源,引导外资投向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节能环保等领域。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并购境外知名品牌、研发机构和营销网络,扎实推进境外资源开发,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主动搞好与环渤海地区各省市的合作,加强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交流与协作,探索与周边功能区和内陆腹地之间的联动发展机制,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局面。
五、加强对蓝色经济区建设的组织领导,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涵盖改革发展稳定方方面面,关系沿海各市及内陆腹地,必须切实加强领导,深入动员,广泛发动,紧紧依靠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的力量,加快蓝色经济区的建设发展。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极端重要性,把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着眼全局,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加快推进。省委、省政府已经成立了由主要领导同志任组长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建设领导小组,设立了工作推进协调小组和办事机构。各有关市要抓紧成立完善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加强对相关工作的组织领导。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协商合作机制,对资源开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要素市场等实行统筹规划、整体运作,推动跨地区交流合作,提升整体效能和综合效益。要建立完善责任分工体系和工作运行机制,把目标任务分解细化,落实到具体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要把蓝色经济区建设目标完成和责任落实情况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监督体系的重要内容,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完善考核办法,加强对有关市和部门的绩效考核。建立完善海洋经济、海洋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加强统计工作,为科学决策和指导工作提供依据。要加强海洋管理和涉海机构建设,充实力量,完善职能,提高服务效率。
(二)加强调研,搞好规划。要组织有关部门、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就关系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重大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进一步摸清海洋资源、产业规模、结构布局、技术水平等方面的情况,准确把握世界海洋经济发展新趋势,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当前,要抓紧组织力量,着重围绕蓝色经济发展的国际经验、基本规律和战略重点,蓝色经济区的功能定位及空间布局,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与建设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整合重要资源发展临港产业区等战略措施的内在联系,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促进沿海产
业带集聚等问题,进行深度探索与研究,拿出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省直有关部门要在广泛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尽快编制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总体规划和有关专项规划,进一步明确发展的目标、任务和重点,规划建设一批事关长远和大局的重点建设项目。各有关市要按照全省总体要求,积极主动制定本地区的建设发展规划,从本地实际出发,推进海洋经济和相关产业发展。在规划建设过程中,要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主动听取指导意见和建议,不断提升规划建设水平。
(三)加强配合,形成合力。不论是沿海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都要牢固树立全省“一盘棋”的大局观念,勇于破除地方和部门利益的束缚,积极主动搞好衔接配合,有机整合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有序有力有效搞好海洋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找准自己在发展中的位臵,形成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强大合力。各有关市要加强相互配合,搞好上下对接,实现合作共赢。省直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指导协调、组织实施的职能作用,切实转变作风,主动为基层和企业服务,结合本部门的职能,抓紧制定出台支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具体政策措施,并确保落到实处。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要发挥优势,围绕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调整学科设臵,开展科研攻关,积极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贡献力量。要深入推进平安山东建设,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为蓝色经济区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法治环境。新闻宣传部门要加强舆论引导,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宣传活动,总结推广各类先进典型,形成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生动局面。
中共山东省委 山东省人民政府
关于贯彻落实《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
发展规划》的实施意见
(2010年5月23日)
为全面贯彻落实《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确保《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目标顺利实现,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明确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的总体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为主线,着力优化产业结构,着力完善基础设施,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创新体制机制,率先转变发展方式,提高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打造环渤海地区具有高效生态经济特色的重要增长区域,在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参与东北亚经济合作中发挥更大作用。在实施《规划》过程中,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切实增强加快发展意识、生态优先意识、一体化发展意识、率先示范意识、改革创新意识、统筹协调意识、开放合作意识和人才兴区意识,坚持把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作为首要任务,坚持把转方式、调结构作为中心环节,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目的,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重要动力,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
(二)加快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的目标任务。功能定位。力争通过10年的努力,把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特色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增长区。
发展目标。按照“三区一基地”的功能定位,实施分两步走的战略。第一步,到2015年,基本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力争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翻一番;生态环境不断改善,节能减排成效显著;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循环经济体系基本形成;基础设施趋于完善,水资源保障能力和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得到加强,人民生活质量大幅提升。第二步,到2020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高度融合,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形成竞争力较强的现代生态产业体系,开放型经济水平大幅提高,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率先建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活富裕的国家级高效生态经济区。
实现上述分两步走的战略目标,前5年是关键。要力争到2015年实现以下发展目标:
(1)综合经济实力明显提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3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90000元,年均增长10%,力争比2008年翻一番;财政收入达到450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
(2)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得到加强。自然保护区、草地保护区、水源地保护区和海岸线自然保护带等各类生态功能区得到严格保护,核心保护区面积达到550万亩,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消减达到20%,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草地覆盖率达到85%以上,林木覆盖率达到25%,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80%。
(3)经济结构明显优化。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现代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协调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10:50:40,高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比重达到35%以上。
(4)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完善。港口综合服务功能明显提升,货物吞吐能力达到8000万吨以上;铁路新增里程 457公里,营业里程达到1271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730公里以上。初步构建起高标准的防洪减灾体系,新建防潮堤400公里,改造加固防潮堤400公里;治理各类河道76条;新建平原水库21座,加固、改造平原水库48座,区域平原水库总库容达17.8亿立方米;完成南水北调和胶东调水续建配套工程建设;新增供水能力10亿立方米以上,总供水能力达到40亿立方米。电力装机容量达到2000万千瓦。
(5)资源开发和利用取得重大突破。未利用地开发新机制基本形成,治理荒碱涝洼地100万亩,改造中低产田300万亩,以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为重点,发展节水灌溉面积250万亩,拓展建设用地新空间100万亩左右。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2%,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2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7,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再生水回用率达到80%。
(6)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有效整合区域科技资源,凝聚创新要素,集中突破一批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到2015年,自主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达到2%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0%以上。
(7)社会事业取得较大进步。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服务;建立起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8)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全面提升。东营、滨州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到2015年两市城市人口分别达到80万人和65万人左右。城镇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城镇化率提高到54%以上。
(9)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保持同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500元,达到上中等国家收入水平。
二、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三)加强自然生态保护。重点建设完善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系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东昌邑国家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潍坊市莱州湾湿地自然保护区、山东大芦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无棣马谷山省级地质遗迹保护区和麻大湖湿地生态功能保护区,保护生物多样性,划定重点地域保护原生植物的生存环境,同时强化对动物生态环境特别是鸟类栖息地的保护,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湿地鸟类栖息地和候鸟过境站。到2015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部达到规范化建设要求。加强对河流源头、沿岸水源涵养区、水库库区、水库水源地保护区以及黄河、小清河、广利河、小沽河、支脉河、白浪河、潍河等重要河流水源地保护区的强制性保护,加快实施流域综合治理,加强库区周边植被修复与保护,严禁发展有污染的产业。加强海岸线自然保护带建设,合理划分海岸线功能,保护海域资源。建设海洋自然保护区和特别保护区,实施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修复示范工程。开展黄河三角洲地区地质承载与工程地质调查,加强地质环境保护,建设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立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机制,加强地面沉降、海咸水入侵、海岸侵蚀淤积和土壤盐碱化以及采油污染的监测、预防和治理。
(四)加强生态建设。依法合理界定林地、湿地等生态建设用地,保障林业生态资源在空间上的有序性和时间上的持续性,确保到2015年林木覆盖率达到25%。加强新上项目的水土保持方案和措施的监管,防止人为造成水土流失和破坏。实施防护林和生态林建设工程,搞好农田林网、路域林网、水系林网建设,突出抓好沿海、沿河、沿湖、沿路生态防护林和村镇绿化,构建生态廊道网络,形成城乡一体的绿化体系。建设一批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改善入海河流水质,削减入海污染负荷。沿海地区结合防潮堤坝建设,营造宽200米以上的海岸基干林带,沿黄两岸营造宽50米以上的防护林带,沿湖、沿库周边营造宽200米左右的防护林带,铁路和高速公路两侧营造宽50米左右的防护林带。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到2015年,东营、莱州、寿光、昌邑、邹平、博兴、乐陵等基本达到生态市(县)建设标准。
(五)强化环境保护。加强环境风险体系建设,确保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环境安全,规划建设区域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库,加强应急设备与物资保障。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控制制度,严格控制污染项目引进和“两高一低”行业扩张。原则上新建项目必须进入与产业定位相符合的园区,将所在区域空气质量情况、单位能耗、水耗标准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作为项目审批、核准的强制性门槛。落实海河流域、小清河流域和半岛流域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组织开展沿途企业治理,确保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实施水污染治理、海咸水入侵治理、大气治理三大工程,搞好黄河、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和小清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建设马颊河、德惠新河、漳卫新河、徒骇河、淄河下游大型污水处理厂工程。实施莱州
水生态修复工程和广饶县引水补源工程,在所有燃煤电厂安装脱硫、脱硝装臵。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大集中式水源地保护力度,提高农村饮用水质量和自来水普及率,确保饮水安全。加快农村生活污染治理,有条件的小城镇和规模较大村庄应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积极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广泛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突出抓好秸秆收集储运体系和秸秆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原料化利用,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加快固体废弃物、垃圾、污水等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加快滨州(邹平)危险废物集中处臵设施建设,在淄博、潍坊、德州、滨州4市各建1处危险废物回收转运站。新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项目9个,新增建设规模1750吨/日。新建、扩建城市污水处理项目11个,新增建设规模40万吨/日。新建、扩建乡镇污水处理项目14个,新增建设规模29万吨/日,使重点建制镇和水源所在地乡镇的污水都能得到有效处理。力争到2015年,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饮用水源地达标率分别达到90%、98%,重点行业及年耗能5000吨标煤、年取水30万立方米以上的重点企业,70%开展清洁生产审核,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降低20%。
(六)加强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推广节地、节水、节能,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全面推行节约型发展方式,大幅提高资源利用效率。1.节约土地,严格保护耕地,重点开发荒滩盐碱地,有效保护湿地,推动集约化利用、规模化经营。规划用于建设用地的荒滩盐碱地,必须成片集中开发,防止乱占滥用、无序开发,入区企业单位土地投资强度不低于每亩100万元。2.节约用水,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城市强制推行节水设备和器具,高耗水企业强制实施节水技术改造并严禁新上高耗水项目,农村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建设100
个节水灌溉示范区和引黄灌区。完善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3.矿产资源,加强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监督管理,提高矿业权准入门槛,合理开发石油、天然气、黄金、地下水、卤水、铜矿和岩盐等矿产资源,提高矿产开发集约化规模化水平。抓好采矿塌陷地和已毁山体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尽快落实国家矿产资源补偿费向该区域倾斜政策,建立可持续发展准备金,搞好东营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试点。4.节约能源,实施热电联产和热电冷联产工程,电力、交通运输等节油工程,燃料乙醇等石油接续替代品生产,石化企业系统能量优化,节能建筑材料、高效节能照明及节水系统推广等重点节能工程,到2015年完成单位GDP能耗降低22%的目标。
(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抓好东营、滨州、潍坊和莱州建设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工作,到2015年,力争19个县(市、区)都建成循环经济城市。加快实施林浆纸一体化、海水梯级利用、油盐化工产品接续利用等105个重大循环经济项目,建设20个左右循环经济园区。大力推广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鲁北化工、海化集团、滨化集团、京博集团、西王集团、铁雄集团等循环经济模式,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以火电、钢铁、化工、印染等重污染行业为重点,实施污染全程控制,引导和鼓励企业做好持续性清洁生产。加强节能减排,建设200个左右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积极开展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促进开发区和高新区的生态化改造和产业升级。
三、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八)加大港口建设的力度。加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已经审批立项、条件成熟的,要抓紧开工建设;条件比较成熟的,要争取挤进“盘子”,尽快开工;条件尚未成熟,但确需建设的,要抓紧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要增加港口
建设投入,加快东营港、潍坊港、滨州港、莱州港的建设进度,拓展提升港口综合服务功能,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确的黄河三角洲港口群。强化东营港的区域中心港地位,重点实施码头扩建工程、航道疏浚治理工程,建成2个5万吨级液体化工品泊位和相应的石油管线,与潍坊地区青州石油管线相衔接。加强莱州港建设,建成6个10万吨级泊位、1条5万吨级航道,建成集装箱喂给港。加快滨州港、潍坊港扩能建设,滨州港加快建设2个3万吨级散杂货码头、3万吨航道和防波堤工程,潍坊港加快建设2万吨级、3万吨级码头,尽快启动5万吨级码头建设。加强港口与铁路、公路的连接,构建港口快速集疏运体系,推进与环渤海其它地区港口的合作对接,拓展周边地区和内陆腹地。
(九)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建设。加强综合运输体系建设,构筑快捷、经济、安全、畅通的交通运输网络。铁路建设方面,重点建设黄骅-大家洼、德州-龙口-烟台铁路,配套建设相关支线、疏港铁路和铁路专用线,加快博兴-广饶地方铁路建设。规划建设济南-滨州、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诸城、博兴-高青-邹平等城际铁路,适时规划建设区域外城际快速铁路,构建北连京津、南接济青、方便快捷的高速通道。加强现有铁路扩能改造,重点实施淄博-东营铁路电气化升级改造,加快益羊铁路和滨沾铁路的扩能升级。积极推进滨州-沧州铁路前期工作。公路建设方面,加快滨州-德州、潍坊-日照、济南-乐陵、东营-滨州-济南、东营-青州高速公路南延、高青-东营等高速公路建设。抓紧前期工作,加大工作力度,尽快开工建设黄河三角洲滨海高等级公路,加快滨州渤海大桥、套尔河大桥建设进度,打通渤海湾南岸与天津滨海新区的陆路连接。搞好高速路与国道连接线,省道改线、扩建等工程,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加快县
乡公路改造。建设滨州、东营、潍坊公路运输枢纽,推进各县(市、区)中心客运站的建设改造。机场建设方面,加快实施东营机场扩建工程,增加航线、航班,建成区域性支线机场,打造区域中心空港。适时开展潍坊机场异地迁建工作。规划建设大高机场。到2015年,机场客运量争取达到80万人次。同时,加快东营至潍坊海化、黄岛至潍坊和莱州至昌邑三条输油管道建设。
(十)加强水利设施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防潮体系,到2015年,新建防潮堤400公里,改造加固400公里;到2020年,沿海防潮体系基本建成。其中,东营市新建154公里、改造加固75公里,滨州市新建132公里、改造加固158公里,潍坊市新建92公里、改造加固138公里,莱州市新建21.8公里、改造加固30公里。新建一批平原水库和河道拦蓄工程,实施南水北调和胶东调水续建配套工程,加强引黄灌区、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实施黄河口治理、骨干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加强城市河道综合治理。
(十一)推进能源设施建设。建设超临界和超超临界生态环保型燃煤电厂,加快华电莱州电厂2×100万千瓦等大型电源项目建设进度;积极推进东营、滨州、高青、寿光等大型电厂项目建设的前期工作,力争尽早开工建设。搞好城乡电网升级改造,在4大临港产业区各配套建设500千伏变电站,区域内规划建设2个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落点。
四、转方式、调结构,建设全国重要的特色产业基地
(十二)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增强各类园区的产业聚集能力。按照高端、高质、高效的要求,推进自主创新,优化空间布局,提升产业结构,推进土地集约、企业集中、产业集群,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确保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新进展,努力打赢转
方式、调结构这场硬仗。
1.加快建设4大临港产业区。东营临港产业区规划面积1200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石油化工、精细化工、能源工业,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生态旅游业和高效生态农业,打造全国重要的石油装备制造基地,建设区域物流中心和产品集散中心。滨州临港产业区规划面积1500平方公里,建成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环渤海地区物流中心和油盐化工、船舶制造、清洁能源、生物制药等产业聚集区。潍坊北部临港产业区规划面积800平方公里,依托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打造船舶发动机和汽车制造、科技兴贸创新和全国最大的海洋化工基地,建成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莱州临港产业区规划面积500平方公里,积极发展现代物流,建成电力、冶金、精细化工、机械制造、滨海旅游、生物育种等产业聚集区,打造区域性物流中心、黄河三角洲先进制造业基地、山东半岛重要的能源基地。
2.发展壮大各类特色产业园区。明确功能定位,确定招商重点,搞好项目布局和产业链接,改造提升、培植壮大现有企业与有效引进外来战略投资、重大项目并举,形成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相互关联、配套发展的产业链条或产业集群,把开发区、高新区建成创新能力强、财税贡献大、资源消耗少、环境质量好的产业聚集区。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引导县域工业和招商引资项目分门别类向开发区集中,壮大产业规模,完善产业链条,走集群式发展的路子。加强各类产业园区建设,提高园区产业集聚能力,新建工业项目要在园区布局建设,鼓励现有工业企业向园区转移。各园区集中建设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固体废物处理、热电联供等项目,形成集约利用的公用工程,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企业集中布局、污染集中处理和废弃物循环利用,降低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提高土地利用率和
产出率。力争到2015年,各类园区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等主要指标占县域经济的60%以上,形成以4个港口为支撑,以4大临港产业区为核心,以经济技术开发区、特色工业园区和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为节点,西起乐陵、东至莱州的环渤海南岸经济集聚带。
(十三)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按照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产业化、优质化、品牌化的要求,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绿色生态种植业基地和健康养殖基地,创建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支持壮大农业龙头企业,通过招商引资、技术改造、改制重组等手段,按照系列化、标准化、品牌化的要求,形成畜牧、水产、蔬菜、林果和粮棉加工等5大龙头企业集群。到2015年,粮食总产量达到700万吨,畜产品210万吨,水产品200万吨,蔬菜980万吨。
1.种植业。以粮食种植面积50万亩以上的15个县(市、区)为重点,以棉花种植面积20万亩以上的11个县(市、区)为重点,建设全国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以寿光、广饶、高青、博兴等为重点扩大蔬菜生产面积和销售网络,以乐陵、庆云、阳信、沾化、无棣等为主产区搞好金丝小枣、鸭梨、冬枣等特色果品加工,建设全国重要的果蔬生产加工出口基地。以东营、滨州和潍坊为重点搞好经济林草种植,建设全国重要的经济林草基地。
2.畜牧业。在河口、利津、垦利、无棣、广饶、沾化、阳信、滨城和惠民9个县(市、区)实施百万亩天然牧草建设工程,在黄河三角洲地区19个县(市、区)搞好饲料作物种植工程和动物疫病防控工程,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推进畜牧业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在高青、乐陵、庆云、东营、滨州、莱州等重点发展肉牛项目,在东营、滨州、庆云、乐陵等重点发展奶牛项目,在利津、河口、广饶、沾化、邹平、惠民、阳信等重点发展生猪项目,在无棣、36
沾化、昌邑、垦利、利津、庆云等重点发展肉禽养殖项目,在滨州、东营等重点发展肉羊养殖项目,努力培植200个特色健康养殖区,建成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现代畜牧业示范区。
3.渔业。加快实施渔业资源修复、标准化生态鱼塘整理、渔港及渔港经济区建设、渔业良种、新型渔民培训和渔业监测体系6大工程,在莱州、昌邑等重点搞好以扇贝为主导产品的浅海筏式养殖,在滨州、东营、潍坊等重点搞好滩涂贝类为主导产品的生态养殖,在东营、莱州等重点搞好名贵海水鱼为主导产品的工厂化养殖,在东营、滨州、昌邑、寿光等重点搞好以对虾、河蟹等为主导产品的标准化鱼塘养殖,在乐陵、庆云、高青等重点搞好以南美白对虾、罗非鱼、甲鱼等为主导产品的沿黄池塘养殖,在滨州、东营、潍坊、莱州重点搞好以对虾、梭子蟹、海蜇等为主导产品的海水增殖和放流养殖等,建设100个具有区域特色的标准化生态健康养殖园区,着力打造以国家级中心渔港和一级渔港为中心的现代渔港经济区。
4.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每个县(市、区)发展5个以上规模大、特色强、水平高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引领带动区域内现代农业加快发展。以万得福、弛中、凯银、裕华、中澳、香驰、西王、希森三和集团等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为核心,不断扩大涉农龙头企业规模和实力,力争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300家,并以此为依托建立优质粮油、高品质棉、特色蔬菜、畜禽、特色水产、林木等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力争每个县(市、区)每年分别新增1个农产品加工基地和农产品加工创汇基地。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力争建成50个左右的大型观光农业区。
(十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建设特色工业基地。充分发挥油盐化工、纺织服装、造纸等传统产业优势,抓住技术装备更新、工艺
革新、产品创新三大关键,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采用高新技术、先进设备,实现工艺和产品的优化升级,大力培育知名品牌,提升发展层次。
1.建设全国重要的石油化工产业基地。加强与国内外大型石油石化企业集团合作,整合地方炼油企业,控制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总量,改造提升企业规模、技术和装备水平,提高产业集中度,延长产业链条,发展深加工产品,建设竞争力强的新型石油化工基地。充分发挥东营石油能源基地的作用,重点建设以石油化工为核心的油田化学品、钛白粉产业集群;依托滨州中海沥青、滨化股份、京博石化、鲁北化工、陆源化工、铁雄集团、利华益集团等企业,重点发展高等级交通道路沥青、精细化工等项目;依托中海油海化集团、弘润石化潍坊滨海工业园、中化昌邑石化等企业,培植从原料产品到精细石化产品、化工新材料产业链条。充分发挥莱州港过境原油资源优势,加强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大集团合作,建立集石油储备、加工、中转为一体的综合性石油加工基地;以高青宏远化工为依托,提高原油的二次、三次加工能力,实现汽柴油的精致化、沥青的名牌化、石油焦的高端化。
2.建设全国重要的盐化工产业基地。综合利用海水、卤水和岩盐资源,推进海水梯级利用,加快相关盐化工企业向特色化工园区聚集,积极推进企业间资源整合和兼并重组,搞好与石油化工产业结合以及与天津滨海新区对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深加工产业,形成上下游一体化的产业集群,支持中海油海化集团石化盐化一体化等项目建设。按照大型化、集约化的原则,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发展海洋油气、盐卤资源深加工和盐精细化工,建设全国重要的海洋化工生产基地。
3.建设全国重要的轻纺工业基地。依托魏桥创业、亚光毛巾、华润纺织、山东海龙、同大海岛、鲁群纺织等骨干企业,优化产业结构,拉长产业链条,培育名牌产品,力争建设100个产业集群,其中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集群5个。
4.建设全国重要的生态造纸产业基地。依托晨鸣纸业、华泰纸业、海润纸业、恒联纸业、青苑纸业、海韵纸业等骨干企业,以林浆纸、苇浆纸一体化为重点,按照生态育林、环保制浆、绿色造纸的要求,推行循环经济模式,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实现生产过程再循环、再利用,降低能源资源消耗,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大力提高高档纸比例,形成4个各具特色的产值过30亿元的生态造纸工业园区。
(十五)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运用现代科学技术,选择若干重点领域作为突破口,集中力量培育壮大,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尽早成为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1.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快新能源技术研发和应用,提高新能源消费比重,构筑和完善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全面提升新能源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把黄河三角洲建成全省乃至全国的新能源产业基地。充分发挥风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按照风电开发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原则,积极开发近浅海域滩涂风电资源,重点建设东营、滨州、潍坊、莱州大型风电场项目。加快发展光伏发电和生物质能发电,力争新能源发电装机达到400万千瓦,其中风电装机达到300万千瓦。进行地热、浅层地热和潮汐能开发利用示范研究,实施农村沼气推广工程和太阳能、地热能应用示范工程。
2.大力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1)石油装备制造业,依托胜利高
原、山东科瑞、山东胜机、万达集团、新大实业、山东明珠、山东墨龙、巨能特钢、嘉祥国际—传茂热能等优势企业,大力发展钻井设备、采油装备、油气集输装备、油田特种车辆、余热回收设备等装备制造业。(2)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制造业,依托潍坊重点货车企业和电动汽车企业、东营油田专用车企业、盟威集团等滨州汽车零部件企业、莱州汽车零部件企业、潍柴控股集团、东营信义集团、山东金麒麟集团等企业,大力发展整车和汽车零部件制造业。(3)飞机及零部件制造业,以滨奥钻石飞机、翔昊飞机刹车盘等项目为依托,加快发展飞机及零部件制造业。(4)船舶制造业,加大潍柴大马力船用发动机项目建设力度,以无棣海王星船舶、沾化海兴造船、天马船舶产业基地、中盛船务、潍柴重机、潍坊滨海船舶修造基地、寿光渤海化工园造船企业为依托,加快发展船舶制造业。(5)环保设备制造业,以滨州长星集团、莱州风机研发制造、潍坊瑞其能、山东圆友等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环保设备制造业。
3.加快发展生物育种产业。加强生物育种创新能力建设,加速先进技术和成果的引进,加快生物育种企业发展和产业基地建设。以莱州登海种业、金海种业为重点,建设全国重要的农作物种业研发基地;依托登海种业,建设国家级玉米重点实验室和农业生物育种研发中心。以乐陵希森集团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依托,努力开发高光效、高肥效和高水分利用率的新品种和优质、专用新品种。加强优良品种引进,充分利用人工授精改良、杂交选育、应用胚胎移植技术等手段进行新品系和新品种培育,大力开发优质、高效和抗逆性强的新品种;加快猪、肉牛、奶牛、羊等畜禽产品生物育种,加快实施高青10万只优质黑牛产业项目。
4.加快发展新材料、新信息和生物医药产业。建设以新型油田化
学品、盐化工为特色的新材料产业基地,重点发展热超导、电子、无机传热、环保、高分子等新材料。电子信息业重点建设东营开发区软件园、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和寿光软件园、滨州经济开发区低碳经济科技产业园、低碳经济工程技术研究院和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充分发挥滨州经济开发区、邹平、阳信、无棣、庆云5大电子信息产业园的优势,大力发展新型电子元器件、电子新材料和软件产业等。生物产业重点开发耐盐碱转基因植物新品种,开发生物药物及治疗肿瘤、心脑血管、老年病等新型高效药物,建设中药种植GAP、生产过程GMP标准化体系。发展L-乳酸、聚乳酸生产。依托山东绿都生物、鲁北制药、凤凰制药、仙河制药、博莱威生物医药等,积极创建全国一流的集新型药品开发、中试、产业与一体的生物工程集散地。加快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功能食品、海洋化工、海洋工程材料、环保技术及装备、海水综合利用等领域的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培育一批海洋高技术产业群。
(十六)发展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机制,加大投资力度,培育服务载体,拓宽服务领域,打造服务品牌,建成全省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国内重要的研发中心和技术创新基地、国内重要的综合性物流基地和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提高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和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
1.加快培育服务业发展载体。充分发挥省级重点服务业城区的示范作用,重点培育区域性服务业城区和特色乡镇。充分发挥省级重点服务园区的示范作用,重点培育石化、棉纺、机械和建筑材料等19个现代物流园区、25个旅游文化休闲园区、15个商贸流通园区、3个科技创新园区。充分发挥省级重点服务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重
点培育15个物流企业、24个商品流通企业、17个餐饮企业、14个旅游企业、6个文化企业、6个地方金融企业、4个交通运输企业等。
2.加快发展物流业。依托东营、滨州、潍坊、莱州4大临港产业区和东营、滨州2个区域性城市,重点建设19个物流园区,突出发展临港、临空物流,配套搞好集散、中转、储存和加工配送中心建设,基本形成面向京津冀、环渤海地区和东北亚的区域性物流中心。
3.加快发展旅游业。突出“神奇黄河口、生态大湿地、梦幻石油城、武圣故里、世界风筝之都、循环经济典范、魏碑石刻和黄金海岸”的主题,重点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生态工业旅游、生态观光旅游、文化旅游、休闲度假、体育健身旅游、海上旅游、自然遗迹旅游和红色旅游,打造黄河口、历史文化与生态农业、民俗文化与滨海度假3个旅游区,建设沿海生态休闲度假和沿黄生态观光2条旅游带。
4.加快发展金融保险业。发挥金融业对黄河三角洲地区发展的支持功能,积极设立地方性银行,吸引各类金融机构到黄河三角洲地区设立分支机构,积极发展证券、金融保险业。积极发展信托、租赁、典当、担保、产业投资基金等新型金融组织,满足中小企业和个人的融资需求。
5.加快发展商务服务业。加快培植会展企业和会展品牌,争办一批国际国内专业展会,以会展促商流、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拉动相关产业发展。加快发展律师、公证、会计、审计、资产评估、咨询服务业,不断完善证券、保险、人才、劳动力等市场中介服务业。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及专业化工设计等创意设计产业。
6.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合理配臵文化资源,大力培育文化支柱产业和文化骨干企业,打造一批知名文化品牌。
做大做强媒体传播、出版发行、文化旅游、文艺演出、文化娱乐、文化体育、文化产品制造、民间艺术和文化信息服务等产业。
五、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十七)努力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支柱产业。突出县域特色,发挥比较优势,立足现有基础,明确发展重点,依托各类园区,加快发展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支柱产业,培植壮大一批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开发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大市场占有率的名优产品,带动一大批专、精、特的中小企业的发展,形成小商品、大市场,小产品、大产业,小资本、大聚集的新格局。把现有产业的改组改造与招商引资结合起来,着力引进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大集团、大品牌,进行战略性资产重组,推进高起点、高水平的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提高科技含量,拉长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集聚,走集群式发展的路子,促进就业扩大和财力增加。
(十八)建设县域经济发展新平台。把搞好各类园区建设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载体。科学编制发展规划、合理界定功能分区、统筹产业发展与城镇布局和新区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完善配套基础设施,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企业入区进园、创业发展,形成园区要素聚集、产业集聚与新区建设整体推进、良性互动、协同发展的新局面。坚持工业化与城镇化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强化设施建设,完善县城功能,增强集聚集散和辐射带动能力;着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便民服务业,积极发展金融、保险、科技、信息、物流等新兴现代服务业,使县城成为服务业的聚集区和支撑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加快建设一批中心镇和特色镇,提升一批专业批发市场,为强化城乡经济技术交流、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产品的供
销集散开辟新的渠道。
(十九)推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加大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力度,着力培植壮大一批带动农业基地建设,连接千家万户的农业龙头企业,促进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健全现代农村流通体系,健全服务网络,延伸服务功能,把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结合起来,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统筹使用各种惠农政策,综合利用各种支农资金,加强水、电、路、讯等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六、大力推进未利用土地资源的科学开发与保护
(二十)科学规划未利用地功能定位和空间布局。根据该地区近800万亩未利用土地和近1500万亩浅海的资源现状,科学分析生态系统特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可开发利用潜力,统筹考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经济布局,编制《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规划》,合理确定未利用地功能定位、空间布局,提出严格保护区、限制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空间分布。对规划明确界定严格保护的区域,严格限制各类开发建设活动,稳定生态系统结构,维持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服务功能,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对规划界定为限制开发和重点开发的区域,合理划分农业、建设和生态用地。在适宜开发为建设用地的未利用地集中连片区域,适度超前安排建设用地规模,划定建设用地预留和备用区。
(二十一)集约高效开发未利用地资源。对分布集中、具备开发条件的宜农、宜渔荒滩盐碱地进行综合开发,将适宜开发为建设用地的荒滩盐碱地统一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
农业用地要按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配套水利、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实施企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和生态化开发,集中连片建设大型优质粮棉、生态畜牧、生态渔业和绿色果蔬基地,增加农产品供给能力,为京津冀都市圈和环渤海地区提供优质农产品。生态用地重点用于沿海人工湿地、沿海防风林、护岸林草建设,维护生态平衡。建设用地要结合沿海港口、城镇和大型临港产业的布局,进行科学规划、集约利用,提高投资强度和产出率。
(二十二)形成未利用地开发利用新机制。按照依法、科学、有序的原则,提出未利用地集约高效、科学开发的片区、定位、模式和优惠政策,搭建招商引资、开发建设的平台,加快建立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规范审批、属地管理、市场运作的未利用地开发新机制。推进国家有关部门落实《规划》中确定的开展未利用土地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大胆探索、改革创新、先行先试,探索未利用土地开发建设和管理的新模式、新机制。强化黄河三角洲未利用土地的策划、宣传和推介工作,争取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冀都市圈和山东半岛城市群等用地紧张、土地瓶颈制约突出的市县区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签订联合开发框架协议,采取共建、共管、共享的新模式,吸引这些地区集中连片进行大规模投资建设,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在临港产业区、经济开发区等设立“区中园”,吸引海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到该区投资创业,支持各类投资机构进行成片的工商房地产开发,吸引客商投资生产经营。
七、深化对内对外开放合作与融合
(二十三)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加强法规建设,争取尽快出台《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条例》,建立完善区域政策协调机制,搞好政策的沟通、衔接,确保重大政策的规范性和一致性。
实施重大产业项目统一布局、陆地海洋统一协调、重要资源统一管理,对区域内的重大投资项目,加强规划,搞好协调,合理布局。按照分工合作、功能互补、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的要求,统筹推进交通、能源、信息、水利和城乡公用设施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区域发展的支撑平台。
(二十四)加强对接融合。主动加强与山东半岛城市群、济南省会都市圈、京津冀都市圈、辽宁沿海经济带、天津滨海新区、江苏沿海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的联系与交流。加强区域间发展规划、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科技人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以及优惠政策等方面的对接融合,探索与周边功能区和内陆腹地之间的联动机制,重点加强与天津滨海新区、辽宁沿海经济带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其他区域等在产业转移、科技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以庆云-红桥高新技术产业园和乐陵-塘沽循环经济园项目建设为示范,鼓励省内外发达地市到黄河三角洲地区共建开发园区。支持省内外大型企业集团到黄河三角洲地区投资建设。促进区域合作组织成员间高层互访,深化与港澳台地区的经贸合作,采取多种形式,为企业寻求合作搭建平台。创新招商理念,突出区域招商、特色园区招商、产业招商,每年5月份,由东营、滨州、潍坊3市轮流举办黄河三角洲整体招商经贸洽谈会。
(二十五)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抓住国际产业和资本加快转移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丰富、区位条件优越、产业基础良好等优势,发挥临港产业区、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的载体作用,创新利用外资方式,扩大利用外资规模,重点引进一批规模大、产业带动力强的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节能环保和新兴战略性产业龙头项目。加快推进外贸发展方式
转变,优化外贸结构,培育一批优势出口产业集群。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宽发展空间,加快产业园区提格升级,支持有条件的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其他有条件的工业园区、临港工业集中区、高科技园升级为省级开发区,临港物流园区升级为省级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加快建设马来西亚-山东潍坊滨海产业园。力争在东营、莱州设立出口监管仓库、保税物流中心和出口加工区。选择具备一定条件的省级以上开发区,建设产业或资本转移承接区,试点建设“港澳台资本资产承接转移中心区”,引导建设石油装备、橡胶轮胎、精细化工、船舶、汽车零部件、纺织服装等优势特色产品出口基地。加快建设电子口岸和电子商务平台,建立并完善“大通关”体系,提高贸易便利化程度。
八、统筹城乡发展新格局
(二十六)加快构建现代城镇体系。扩大东营和滨州城市规模,提升综合实力,完善服务功能,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建成适宜创业和人居的城市,到2015年两市人口规模分别达到80万人和65万人左右。科学论证建设联通滨州、东营两市的黄河大桥,加大潍坊滨海新城等新城区建设力度,促进资金、技术和人才聚集,逐步形成组团式城市发展格局。积极发展县(市)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工业园区、商贸园区、居民社区,促进企业、服务、居住相对集中;到2015年,发展基础好的10个县城人口达到20万人左右。集约发展重点镇,依托港口、大型企业、重要商品集散地和风景旅游区,建设一批集聚辐射功能较强、特色鲜明的小城镇;到2015年,力争有7个重点镇人口规模达到5万人左右。大力增加小城镇集聚能力,撤并乡村,合并人口数量较少的偏、远、小、弱村,推进中心村建设,使农民向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
(二十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解决好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以上。行政村通油路率达到100%,新建农村户用沼气30万户,加快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力争50%以上的农民居住社区化。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全面完成村卫生室规划建设,农村中小学实现“两热一暖一改”,低保标准不低于每人每年1200元,实现每个乡镇都有综合文化站。
(二十八)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优先发展教育,加大教育投入,整合教育资源,实施素质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积极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提高重大疾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臵能力。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二十九)完善民生保障体系。切实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推进城乡、区域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特别是加快公共服务向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普及,确保黄河三角洲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实施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加大公共技能实训基地建设。完善城镇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全面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完善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体系。做好住
房保障工作,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到2015年,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九、着力强化《规划》实施的体制机制创新与政策措施保障
(三十)做好《规划》的细化和衔接工作。抓紧推进资源开发利用、特色产业发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31项专项规划的编制。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搞好与《规划》和周边区域发展规划以及各专项规划之间的沟通衔接,在修改完善后抓紧印发实施。
(三十一)推进金融改革与创新,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1.拓宽间接融资渠道。完善政银企紧密合作机制,制定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重点支持项目目录和指引。全面落实省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8家银行签订的《支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深入开展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金融合作,加大信贷投入力度。组建黄河三角洲发展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支持办好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组织。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加大股份制担保公司整合力度,由省市县三级政府注资并吸引省属大企业、6市19县大企业入股,为重大项目提供融资担保。加快开展流转土地使用权、林权和海域使用权抵押融资试点,规范有序搞活农村金融。积极争取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对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贷款支持。
2.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加强证券、保险及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稳妥发展产权交易市场,积极推动非上市公司股权交易试点。在完善市场运作手段和控制风险条件下,积极推进企业(公司)债券发
行制度改革创新,支持更多的符合条件的企业在海内外证券市场上市融资,支持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流向创业投资企业,对企业的创新发展给予支持。由省政府和省属大企业以及区域相关各市、县(市、区)和区域内大企业共同出资组建投融资平台,设立黄河三角洲产业投资基金,积极吸纳金融资本、产业投资资本、市场流动资本和国外战略投资。
(三十二)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大财税政策扶持力度。
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积极争取国家对黄河三角洲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支持,并充分利用好国家各项财税优惠政策。争取国家对符合高效生态经济发展要求的产业实行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优惠,对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视同高新技术企业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从事服务外包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争取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主体产业区内风力发电企业享受上缴国家的增值税全额即征即退的税收优惠政策。
加大省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省基建基金、省财政专项建设资金以及省财政相关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确保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加快港口建设,争取国家财政安排港口开发专项资金;争取国家对进港航道、锚地、防波堤等港口基础设施用海,减免海域使用金;对国家重大港口建设项目用海,减免海域使用金;港口建设过程中属于填海造地的海域使用金,总额达到3000万元以上可在项目用海施工期限内对于地方留成的部分分期缴纳。港口的防波堤、航道等港口公用基础设施,由省交通运输厅给予一定比例的建安费资金支持。
第五篇:公开选拨村官面试题及答题要点汇总
公开选拨村官面试题及答题要点汇总
(一)一、你为什么要报考到村任职?如果你被录用,你准备怎样开展工作。
二、在村镇规划中,某村道路需扩宽,有几户群众担心许诺赔偿不能兑严,有抵触情绪,阻挡施工建设,其中有一户还是你亲戚,作为村干部,你将如何处理这一问题? 答案要点:
一、你为什么要报考到村任职?如果你被录用,你准备怎样开展工作?参考要点
第一问:
1、积极响应组织号召;
2、愿致力于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3、锻炼提高自己。
第二问:
1、尽快了解掌握村里的实际情况;
2、搞好班子团结,加强班子建设;
3、学习农村法律法规、政策,虚心向村干部和致富能 手学习,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4、积极为群众提供技术、信息等服务,引导群众走产业化经营之路;
5、积极传播先进文化,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二、在村镇规划中,某村道路需扩宽,有几户群众担心许诺赔偿不能兑现,有抵触情绪,阻挡施工建设,其中有一户还是你亲戚。作为村干部,你将如何处理这一问题? 答案要点:
1、实施村镇规划,是改变村容村貌、提高村民生活质量的一件大事,全体村民都应该配合、支持;
2、了解掌握这几户群众产生抵触情绪的原因和要求,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讲明政策和利害关系;
3、抓紧突破口,首先做好亲戚的拆迁工作;
4、及时解决拆户的赔偿和宅基地问题。
(二)一、你对市委、县委公开选拔大专以上学历优秀青年到村任职的重大意义有何认识? 答题要点:
优化农村干部队伍结构、切实加强农村领导班子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的重大举措,是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难点的需要,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才资源问题的需要,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基层组 2 织建设的需要。
二、你为什么参加这次考试? 答题要点:
这次考试体现了公开、公正、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为大学毕业生施展才华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是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一种途径;是利用自己所学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小康社会建设,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一种方式。
三、假如你这次被选拔到农村任职,你将如何开展工作?答题要点:
认真学习党的农村政策;把村组干部当老师,同他们搞好团结,和农民群众做朋友,做他们的贴心人;搞好调查研究,吃透村情民意,结合实际,协助村两委理清发展思路;利用自己的知识,积极帮助村里发展经济。
(三)一、“三个代表”重点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题要点:
1、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假如你是一名村副职干部,如何做好自己的本职工 3 作? 答题要点:
1、学习政策、吃透村情
2、搞好班子团结,形成合力
3、从本村实际出发,理思路,定规划,定措施,抓落 实
4、协助村主要干部搞好协调,做好本职工作
5、注重为群众办实事,解决实际问题(临场表现要求:
1、逻辑思维能力、2、应变能力、3、语言表达能力、4、仪表风度)
(四)一、任何一个领导干部走上新的工作岗位,总想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事业。尤其是想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以打开新局面,赢得群众的信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新官上任三把火”。但现实往往是部分“新官”的三把火烧不起来,“新官上任三把火”烧不起来怎么办? 答题要点:
1、原因
4(1)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
(2)不具备点火的客观条件(干群对新官不了解、不配合)(3)情况不明,盲目点火(不调查、不研究、感情用事)
2、解决问题的方法:
(1)对新单位要调查 研究,加深了解,制定可行点火方案。
(2)克服主观主义,力戒盲目点火。
(3)选准火攻方向,把火烧到关键部位,做到有的放矢。(4)力戒短期行为,做 好点火后续工作,确保工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劳动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同时由于农村土地面积的不断减少,农业需要的劳动力越来越少,造成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请你结合我国农村的现实情况,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找出出路。
答题要点:
1、发展高效农业。改变粮食种植模式,增加经济作物比例。合理调配农业劳动力资源。
2、大兴养殖业。利用农产品和农副产品的 优势,以家庭养殖业为基础向规模养殖发展。
3、发展农产品加工实现农、工、贸一体化。
4、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以农业、农村为出发点,发展 适合自己的企业道路,改变农民“打工仔”的地位,使农民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
5、集体组织外出务工,为农民解决后顾之忧。
6、依靠地域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要求:
(一)综合分析
1、判断问题,准确,抓住问题实质。
2、能分清主次,层次清晰。
3、分析问题透彻,逻辑性强。
4、能提出建设性意见,并有工作办 法、步骤。
(二)语言表达能力
1、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条理清楚,语言畅通。
3、用词准确、简练、不拉杂。
4、善于沟通协调人际关系。
(三)举止仪表
1、情绪稳定、沉着
2、气质好,文化素养较好
3、举止得体
4、仪表表端庄
(五)一、市委决定在全市范围内面向社会选拔大专以上学历优秀青年到农村任职,在全市范围内尤其是青年当中,引起广泛关注,请谈谈你对市委这次选拔大专以上学历优秀青年到农村任职工作的认识。
答题基本要求:
1、是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优化农村干部队伍,全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需要。
2、是为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3、为广大有志青年自觉经受锻炼,增长才干,接受教育,增强素质,实现自我价值提供了机遇。
4、为促进大专以上学历毕业生就业工作广开门路。评分要点:
1、以上答题要点仅供评分时参考,其中前三条占30%。
2、完整答出上述各要点者可得满分。
3、考生在答题过程中虽然没有完整答出上述各答题要点,但已涉及其中主要内容,且所答论点明确,论述清晰,见解独到,语言流畅,亦可酌情给分。
二、目前,存在着这样两种观点:一是有人说,要使农民富起来,必须减少农民。二是还有人说,农民进城,使城市管理混乱,增加城市压力。你认同哪种观点,为什么? 答案基本要点:
1、应认同第一种观点。我国农民数量庞大,但生产效率低下,要使广大农民富裕起来困难很大,在一些偏远落后地区几乎是不可能的。
2、必须减少农民数量,提高农民的劳动生产率,才能使农民在实际上富裕起来。
3、农民进城,造成城市管理难度加大,这是难免的。因此,增加中小城镇建设,拉大城市建设框架,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4、同时还应大力发展龙头企业,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推动农业上台阶,上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
评分要点:
1、应认同第一种观点。
2、完整答出第1、2、3、条者即可得满分(每题占33%)。
3、虽认同第二种观点,但论之有据,逻辑性强,表述清楚,理由充分,亦可酌情给分。
4、答出第4条者可酌情加分。
例 文
各位评委、老师好!
今天,我来到这里,非常激动,也非常高兴。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深知农村的落后、农民的疾苦,所以我从小就有扎根农村、服务农村的强烈愿望。
党中央鼓励大学生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策,给我提供了一个实现愿望、展示自我的平台,这对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面对农村特殊的条件和环境,要想实现我献身农村的远大理想,要想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我个人认为:爱岗敬业、扎根农村,是干好工作的前提;加强学习、提升能力,是干好工作的基础;找准位置、奋力拼搏,是干好工作的保证;调查研究、科学决策,是干好工作的关键;注重方法,谋求发展,是干好工作的根本。
如果这次我被录用,我将要把握好这次机会,以扎根农村的远大志向,昂扬向上的工作热情,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勤奋敬业的工作作风,务实创新的工作方法,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政绩观,在新农村建设广阔的天地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毕生精力,争做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