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商事纠纷诉前送达地址确认书的司法建议

时间:2019-05-15 13:29: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民商事纠纷诉前送达地址确认书的司法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民商事纠纷诉前送达地址确认书的司法建议》。

第一篇:关于民商事纠纷诉前送达地址确认书的司法建议

民商事纠纷诉前送达地址确认的适用

在民商事纠纷诉讼中,“送达难”绝大部分是由于当事人送达地址不明确导致的,如何让送达地址在诉前确定,避免冗长而效果甚微的公告送达,就成为困扰各地法院的重大难题。而诉前送达地址确认制度就是一个抛开现有定势思维,寻找新颖角度解决问题的方法。

所谓诉前地址确认制度就是指法院根据当事人在纠纷发生前确认的送达地址送达诉讼文书,因受送达人自己确认的送达地址不准确,送达地址变更未及时履行告知义务,导致诉讼文书未能被受送达人实际接收到的,邮寄送达以邮件回执上注明的退回之日视为送达之日;直接送达的,送达人当场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情况之日视为送达之日的制度。

一、民商事纠纷诉前送达地址确认制度的必要性

1.最大限度的避免公告送达

公告送达冗长的公告时间破坏了效率价值和公正价值,且大部分流于形式,基本无法实现通知当事人的目的,加剧了当事人及法院之间的矛盾。

2.填补我国送达制度的漏洞

在我国现有送达制度框架下,送达地址确认书与推定送达原则的适用对象仅仅只是已经向法院出具送达确认书且已经被告知不利后果的当事人,并不能解决法律文书的首次送达问题,而法律文书的首次送达恰恰是民商事案件送达问题的症结所在。

因此构建民商事案件的诉前地址确认制度,以合同约定或其他书面确认的形式将确定诉讼送达地址的时间提前到 1

案件立案之前,并且赋予该种约定或者确认具备相应的法律效力,无疑就成为解决送达难问题的“一剂良药”。

二、民商事纠纷诉前送达地址确认制度的可行性

1.民商事纠纷诉前送达地址确认制度的正当性

诉前送达地址确认只是把受送达人在诉后的诉讼权利提前到诉前,对其推定送达仍适用2005年《关于以法院专递方式邮寄送达民事诉讼文书的若干规定》,且此制度并未违反任何强制性法规,符合现实需求,因而具有正当性。

2.民商事纠纷诉前送达地址确认制度的合理性

诉前送达地址确认制度避免了复杂、繁琐、效率低下的公告送达,节省了审判资源,同时既保证原告合法权益的及时发现又能保障被告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接受公正裁判权,大大提高了法院的办案效率。

3.民商事纠纷诉前送达地址确认制度的法理性

诉前送达地址确认制度是诉讼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及诉讼处分原则的表现。如同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约定纠纷仲裁条款及管辖法院条款规定,当事人完全有权利在诉前以真实意思表示处分自己的诉讼程序权利。

4.民商事纠纷诉前送达地址确认制度的可操作性

各地法院为了解决送达难问题,不断在实践中探索诉前送达地址确认制度的可操作性,如: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于2011年下发了《关于审理信用卡纠纷案件的若干指导意见》第一条规定:如信用卡领用合约中明确约定诉讼期间送达地址,并约定受诉法院邮寄到该地址即视为送达的,该条约应属有效,受诉法院应依法根据上述地址进行送达。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人民法院于2012年针对金融借款纠纷案件有效送达率低的问题,提出在借款合同订立过程中增加确认送达地址条款的建议,及一旦日后贷款人违约引发诉讼纠纷,则可按借款人在借款合同中自行确认的地址直接邮寄送达各类法律文书。

其他案例比如: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人民法院于2007年针对交通事故推出在诉前预先确认送达地址;厦门集美法院对诉前送达地址确认制度的尝试等。

三、民商事纠纷诉前送达地址确认制度实施的几点建议

1.诉前送达地址确认制度使用范围及条件

民商事诉讼纠纷案件,均可适用,大致与现行的诉讼送达地址确认书范围一致,在使用时,当事人必须处于真实意思表示,且明白其行为的法律后果。

2.诉前送达地址确认制度表达形式及内容

可以采用合同条款、单独书面协议、向第三方出具确认书等形式,根据基层法院审理案件当事人的实际情况,建议使用单独书面形式,其内容与现行诉讼送达地址确认书一致。

3.诉前送达地址确认制度的效力

一旦产生纠纷进入诉讼程序,即适用2005年《关于以法院专递方式邮寄送达民事诉讼文书的若干规定》相关规定。

附:协议样本一份

第二篇:在民商事合同中如何约定送达地址

在民商事合同中如何约定“送达地址”?

在民商事活动中,“合同”占据重要地位,无论是借钱、买房、赠与还是做生意,大多数情况,当事人都会签订合同。合同的形式有多种,有“君子协定”的口头合同,更有“先小人、后君子”的书面合同,也许还有其他形式的合同。因合同引发的民事纠纷也不少,越是经济活跃的地区越多,而多数当事人寻求司法救济途径解决。

原告起诉到法院、经法院立案庭受理以后,法官第一件重要工作就是将法律文书有效送达给被告。虽然《民事诉讼法》规定的送达方式包括直接送达、留置送达、委托送达、邮寄送达、转交送达和公告送达等多种方式。但是,在案件较多的地区,因法院人员紧缺,法官和书记员上门进行送达或留置送达的情况越来越少。

目前在司法实践中,常用的送达方式有三种:

直接送达

直接送达就是法官和书记员电话通知被告到法院领取诉讼材料。

邮寄送达

法院在电话通知要求被告到法院领取文书未果或不能进行有效电话联系时,一般会根据原告提供的被告地址信息,通过司法专邮进行邮寄送达。

公告送达

按照正常程序不能有效送达,则通过公告的方式进行送达,不论被告是否看到公告的诉讼文书,都会产生已经有效送达的法律效果。

如果被告不配合,不接电话导致直接送达不能,拒收邮件导致邮寄送达不能,而公告送达时间多达90天(公告期60天+答辩举证期30天),这些就是常说的“法院送达难”的老大难问题。

如何约定“送达地址”?

最高人民法院于2016年9月发布的法发〔2016〕21号《关于进一步推进案件繁简分流优化司法资源配置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完善送达程序与送达方式:当事人在纠纷发生之前约定送达地址的,人民法院可以将该地址作为送达诉讼文书的确认地址。这对解决送达难的问题,将会起到根本性作用。这条规定的意义在于:只要合同当事人在合同条款中明确约定了送达地址,法院就可以向这个地址邮寄法律文书并视为送达。如果被告不来应诉,法院可以缺席审判,省时、省力、节约司法资源。

当事人在起草合同时,务必把约定送达地址的条款写进去。建议写在“争议解决办法”条款中。

北京四中院建议的合同条款

约定合同送达地址条款范本(以下条款均加粗加重)

XXXA公司(银行)与XXXB公司(个人)就XXX合同中涉及各类通知、协议等文件以及就合同发生纠纷时相关文件和法律文书送达时的送达地址及法律后果作如下约定:

1、XXXA公司(银行)确认其有效的送达地址为____。

2、XXXB公司(个人)确认其有效的送达地址为____。

3、双方该送达地址适用范围包括双方非诉时各类通知、协议等文件以及就合同发生纠纷时相关文件和法律文书的送达,同时包括在争议进入仲裁、民事诉讼程序后的一审、二审、再审和执行程序。

4、XXXA公司(银行)的送达地址需要变更时应当履行通知义务,通过______的方式向XXXB公司(个人)进行通知;XXXB公司(个人)的送达地址需要变更时应当履行通知义务,通过_______的方式向XXXA公司(银行)进行通知。

在仲裁及民事诉讼程序时当事人地址变更时应当向仲裁机构、法院履行送达地址变更通知义务。

XXXA公司(银行)或XXXB公司(个人)未按前述方式履行通知义务,双方所确认的送达地址仍视为有效送达地址,因当事人提供或者确认的送达地址不准确、送达地址变更后未及时依程序告知对方和法院、当事人或指定的接收人拒绝签收等原因,导致法律文书未能被当事人实际接收的,邮寄送达的,以文书退回之日视为送达之日;直接送达的,送达人当场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情况之日视为送达之日;履行送达地址变更通知义务的,以变更后的送达地址为有效送达地址。对于上述当事人在合同中明确约定的送达地址,法院进行送达时可直接邮寄送达,即使当事人未能收到法院邮寄送达的文书,由于其在合同中的约定,也应当视为送达。

5、纠纷进入仲裁、民事诉讼程序后,如当事人应诉并直接向仲裁机构、法院提交送达地址确认书,该确认地址与诉前确认的送达地址不一致的,以向仲裁机构、法院提交确认的送达地址为准(该送达地址适用上述第3条规定的送达方式及送达的法律后果)。

第三篇:浅谈民事诉前送达地址确认制度的构建

浅谈民事诉前送达地址确认制度的构建

一、民事诉前送达地址确认制度的基本含义

民事诉前送达地址确认制度的核心内容在于对诉前当事人在合同中自行约定的诉讼送达地址予以认可,司法文书材料邮寄到该地址即视为送达。

该制度的构想是我国民事送达地址确认制度在诉讼前的延伸。2003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首次确立了送达地址确认的做法。2005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以法院专递方式邮寄送达民事诉讼文书的若干规定》正式提出“诉讼地址确认书”制度。填写送达地址确认书后,因受送达人自己提供或者确认的送达地址不准确、拒不提供送达地址、送达地址变更未及时告知人民法院、受送达人本人或者受送达人指定的代收人拒绝签收,导致诉讼文书未能被受送达人实际接收的,文书退回之日视为送达之日。我国民事送达地址确认制度的意义在于自留置送达、公告送达后再次确认推定送达原则。民事诉前送达地址确认制度仅是将诉讼过程中由人民法院要求当事人填写送达地址确认书的措施,提前到诉讼前由当事人自行协商填写。

民事诉前送达地址确认制度的构想另一个立足点是当事人协议管辖制度。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合同或者其他财产权益纠纷的当事人可以书面协议选择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签订地、原告住所地、标的物所在地等与争议有实际联系的地点的人民法院管辖。民事案件是平等主体之间的纠纷,充分尊重当事人的自主处分权是现今学界的共识,也是我国民事诉讼法的题中之义。诉前送达地址确认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当事人双方协商自愿,可以自主约定发生诉讼后的送达地址,这正式尊重当事人处分权的体现。

综合诉前送达地址确认制度的特点和实践经验,笔者对民事诉前送达地址确认制度作如下定义:当事人在财产性质的民事活动中,基于自愿原则签订送达地址确认书或约定送达地址,若发生纠纷,法院可以依据该地址进行送达,因地址不准确或变更后未及时告知,导致诉讼文书未能被当事人实际签收的,自退回之日视为送达。

二、民事诉前送达地址确认制度的内容分析

民事诉前送达地址确认制度的具体内容包含如下几个要点:

(一)适用范围

诉前送达地址确认制度的适用范围局限于财产性质的民事活动。刑事案件和行政案件是不平等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一方为强势的国家机关,没有必要进行送达地址确认。人身关系属性的民事活动如婚姻、收养、继承等,虽然在关系发生时可以预见可能产生纠纷,但是在人身关系发生时约定送达地址与人类情感相悖,即便作此规定也没有人会选择适用,因此也没有设立送达地址确认制度的必要。

(二)适用原则

诉前送达地址确认制度必须基于自愿原则,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在平等的民事主体之间,一方没有权利强迫另一方进行非己所愿的行为。送达地址确认应当在双方友好协商下进行约定。

(三)附条件生效性质

诉前送达地址确认制度的目的在于进行诉讼时可以对送达地址予以确认,因此,只有在当事人产生纠纷起诉至法院后该条款方生效。

(四)表现形式

诉前送达地址确认制度的表现形式为书面形式,可以包含在合同条款中或签订独立合同,但应当有收件人、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等内容。如果双方约定的书写地址不详,如仅约定到某某街道,则法院应当排除该条款的适用。并且条款应明确告知条款性质,让当事人清楚填写后的法律后果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如:“若因本合同发生民事纠纷,本人确定如下地址为诉讼期间的送达地址,人民法院按上述确认地点寄送法律文书即视为送达。”“上述地址若发生变更,本人将更改合同或告知法院,未及时更改、告知导致的不利后果由本人承担”等。

(五)法律后果

诉前送达地址确认制度的法律后果与现行的送达地址确认制度的法律后果一致,即因当事人自己确认的送达地址不准确,送达地址变更未及时履行告知义务,导致诉讼文书未能被当事人实际接收的,邮寄送达以邮件回执上注明的退回之日视为送达之日,直接送达的,送达人当场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情况之日视为送达之日。

三、民事诉前送达地址确认制度的理论基础

民事诉前送达地址确认制度适用范围在于民商事案件,应遵循民法的基本原则。

(一)诉前送达地址确认符合意思自治原则

意思自治原则,是指个人可以依其意思形成其私法上权利义务关系,民法于众多条文肯定当事人可以自主决定地创造其相互间的私法关系。“所以未设明文,乃视为当然也。” 法律制度赋予并且确保每个人都具有在一定的范围内,通过法律行为特别是合同来调整相互之间关系的可能性。每个人都需要私法自治制度,只有这样他才能在自己的切身事务方面自由地作出决定,并以自己的责任处理这些事情。我国《民事诉讼法》第十三条也规定:“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诉前送达地址确认制度与协议管辖制度一样,是由当事人自主选择适用的程序,系当事人对自身权利的处分,并非硬性规定,充分尊重了当事人的诉讼主体地位,符合意思自治原则。

(二)诉前送达地址确认符合诚实信用原则

诉前送达地址确认制度加重了债务人在进行诉讼时确保所提供地址的准确性和变更后及时告知的责任。债务人担负债务提供明确联系地址予债权人,若有变动应及时告知债权人,这项制度加附在债务人的义务本身亦是善意履行债务的要求。因此,诉前送达地址确认制度符合诚实信用原则。

(三)诉前送达地址确认符合推定送达原则

推定送达是国际通行的制度,其目的在于对当事人不能举证证明其无过错的情况下,推定其承担不利的后果。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送达地址确认制度、留置送达制度和公告送达制度是推定送达的集中体现。诉前送达地址确认制度是送达地址确认制度在诉讼之前的延伸,符合推定送达原则。

四、民事诉前送达地址确认制度的优势

(一)有效保障债权人的程序性权益,避免债务人恶意拖延诉讼时间

当今中国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道德体系遭受到了极大挑战,我国民众因社会变革迅速,尚未培养出西方社会的契约精神,社会诚信体系也没有完全建立,只是依靠传统道德和法律规范来约束,如此难以避免钻法律空子的“老赖”或失信人员的出现。

民事诉前送达地址确认制度可以在源头就将债务人躲避送达的想法中断。只要双方当事人约定送达地址,便不存在“送达难”的问题。人民法院只要按照送达地址通知,即可直接安排开庭时间,进行案件审理。另外,明确当事人居住地址,可以有效避免管辖权争议。民事纠纷大多规定按被告住所地法院起诉。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至经常居住地法院起诉。司法实践中,被告常以经常居住地与住所地不一致为由提出管辖权异议,该项制度由被告对自己的经常居住地予以确认,明确了有管辖权的法院。

在民事送达制度中构建诉前送达地址确认制度,司法实践中登报公告制度、管辖权异议制度被变相利用拖延诉讼时间的做法将无法实施,可以有效保护原告的合法权益。

(二)有效保障债务人的实体权益,避免债权人恶意虚假诉讼

市场经济在我国飞速发展,打破了原有的公有制经济和农村集体经济模式,普通民众不再局限于固有土地,各种新兴职业的出现和城市的大规模建设吸引了大量的外来务工、求学人员,人口流动性大大增加。当事人的户籍所在地地址、身份证登记地址与经常居住地址不一致是普遍现象。这也是我国《民事诉讼法》确定经常居住地优先于住所地来确认管辖法院的重要原因。

人口流动性大,不仅造成“送达难”,也可能成为不法分子进行诉讼欺诈的契机。我国现行送达体制下,被告经常居住住址一般由原告提供,法院送达法律文书一般送达地址为被告身份证住址及原告提供的经常居住地址,在上述地址无法送达的情况下,一般会采取公告送达措施。在被告缺席情况下进行判决,基本等同于进行一个确认原告的诉讼请求合法的程序而已。

民事送达地址确认制度的构建可以有效避免诉讼欺诈的发生。由当事人自行提供送达地址,当地址发生变更时及时要求更改或告知法院,可以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三)减少法院“送达难”,避免司法资源的浪费

送达问题已经占用了大量的司法资源,让本就人手不足的法院系统常常因为人员问题捉襟见肘。进行送达意味着需要两名法院干警和一名驾驶员花费半天的时间在外奔波,日益增长的案件数量让这种配置显得有点奢侈,因此有些法院出现乘坐当事人车辆或者送达方式不规范等问题,造成当事人抵触情绪,甚至引发信访或者程序不合法导致案件瑕疵。

而且,现行的送达地址确认制度、留置送达制度的适用对象仅仅是法院已经向其有效送达过法律文书的当事人,这意味着法院已经花费司法资源在首次送达上,而法律文书的首次送达正是民事案件送达问题的症结所在。

因此,构建民事诉前送达地址确认制度,以当事人自行约定的方式将确定诉讼送达地址的时间提前到首次送达之前,并且赋予该种约定或者确认该约定具有相应的法律效力,是解决“送达难”问题、避免司法资源浪费的良好途径。

(四)无需更改现有法律规定,避免立法冲突

相比其他解决“送达难”的举措,民事诉前送达地址确认制度优势在于并未违反任何强制性法规,与其他现行送达制度也没有存在冲突,无需修改现有法律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可以通过出台相应的司法解释,对于诉前送达地址确认制度予以认可。在各地法院积累实践经验后,再建议修改法律条文。

五、结语

法律和社会一样,并不是一种可以认为发明的纯粹的人造物,它是按照那些如同支配自然物理世界的恒定不变的法则不断发展的。司法改革应当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可以适应社会发展带来的变革。民事诉前送达地址确认制度在应对“送达难”现状中,相比其他制度具有其不可比拟的理论和实践优势,也符合社会整体变革的发展规律,有利于社会诚信体系的构建,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建设。

第四篇:行政复议文书送达地址确认书 - 广州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

行政复议书送达地址确认书

广州市人民政府:

为了保证你的行政复议文书及时、准确地送达,受送达

人确认下列地址为自已有效的复议文书送达地址:邮政编码收件人:电话:若遇送达地址变更,受送达人将重新确认变更后的复议文书送达地址,并主动、及时地书面告知你府。

受送达人

签名盖章:

二00年月日

注:1.行政复议文书的送达,依照民事诉讼关于送达的规定执行;

2.因受送达人自已提供或者确认的送达地址不准确、拒不提供送达地址、送达地址变更未及时告知复议机关、受送达人本人或者受送达人指定的代收人拒绝答收,导致复议文书未能被受送达人实际接收的,文书退回之日视为送达之日。

第五篇:关于内地与澳门特别行政区法院就民商事案件相互委托送达司法文书和

关于内地与澳门特别行政区法院就民商事案件相互委托送达司法文书和.txt这是一个禁忌相继崩溃的时代,没人拦得着你,只有你自己拦着自己,你的禁忌越多成就就越少。自卑有多种档次,最高档次的自卑表现为吹嘘自己干什么都是天才。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内地与澳门特别行政区法院就民商事案件相互委托送达司法文书和调取证据的安排

2001年8月7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186次会议通过

法释〔2001〕26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内地与澳门特别行政区法院就民商事案件相互委托送达司法文书和调取证据的安排》已于2001年8月7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186次会议通过。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代表协商达成的一致意见,本《安排》在内地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司法解释的形式予以公布,自2001年9月15日起施行。

二○○一年八月二十七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九十三条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与澳门特别行政区代表经协商,现就内地与澳门特别行政区法院就民商事案件相互委托送达司法文书和调取证据问题规定如下: 一、一般规定

第一条 内地人民法院与澳门特别行政区法院就民商事案件在内地包括劳动争议案件,在澳门特别行政区包括民事劳工案件相互委托送达司法文书和调取证据,均适用本安排。

第二条 双方相互委托送达司法文书和调取证据,均须通过各高级人民法院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终审法院进行。最高人民法院与澳门特别行政区终审法院可以直接相互委托送达和调取证据。

本安排在执行过程中遇有问题,应当通过最高人民法院与澳门特别行政区终审法院协商解决。

第三条 各高级人民法院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终审法院相互收到对方法院的委托书后,应当立即将委托书及所附司法文书和相关文件转送根据其本辖区法律规定有权完成该受托事项的法院。

如果受委托方法院认为委托书不符合本安排规定,影响其完成受托事项时,应当及时通知委托方法院,并说明对委托书的异议。必要时可以要求委托方法院补充材料。

第四条 委托书应当以中文文本提出。所附司法文书及其他相关文件没有中文文本的,应当提供中文译本。

第五条 委托方法院应当在合理的期限内提出委托请求,以保证受委托方法院收到委托书后,及时完成受托事项。

受委托方法院应优先处理受托事项。完成受托事项的期限,送达文书最迟不得超过自收到委托书之日起两个月,调取证据最迟不得超过自收到委托书之日起三个月。

第六条 受委托方法院应当根据本辖区法律规定执行受托事项。委托方法院请求按照特殊方式执行委托事项的,如果受委托方法院认为不违反本辖区的法律规定,可以按照其特殊方式执行。

第七条 委托方法院无须支付受委托方法院在送达司法文书或调取证据时发生的费用或税项。但受委托方法院根据其本辖区法律规定,有权在调取证据时,要求委托方法院预付鉴定人、证人、翻译人员的费用,以及因采用委托方法院在委托书中请求以特殊方式送达司法文书或调取证据所产生的费用。

第八条 受委托方法院收到委托书后,不得以其本辖区法律规定对委托方法院审理的该民商事案件享有专属管辖权或不承认对该请求事项提起诉讼的权利为由,不予执行受托事项。

受委托方法院在执行受托事项时,如果该事项不属于法院职权范围,或者内地人民法院认为在内地执行该受托事项将违反其基本法律原则或社会公共利益,或者澳门特别行政区法院认为在澳门特别行政区执行该受托事项将违反其基本法律原则或公共秩序的,可以不予执行,但应当及时向委托方法院书面说明不予执行的原因。

二、司法文书的送达

第九条 委托方法院请求送达司法文书,须出具盖有其印章的委托书,并在委托书中说明委托机关的名称、受送达人的姓名或者名称、详细地址及案件性质。如果执行方法院请求按特殊方式送达或者有特别注意的事项的,应当在委托书中注明。

第十条 委托书及所附司法文书和其他相关文件一式两份,受送达人为两人以上的,每人一式两份。

第十一条 完成司法文书送达事项后,内地人民法院应当出具送达回证;澳门特别行政区法院应当出具送达证明书。出具的送达回证和送达证明书,应当注明送达的方法、地点和日期,及司法文书接收人的身份,并加盖法院印章。

受委托方法院无法送达的,应当在送达回证或者送达证明书上注明妨碍送达的原因、拒收事由和日期,并及时退回委托书及所附全部文件。

第十二条 不论委托方法院司法文书中确定的出庭日期或者期限是否已过,受委托方法院均应送达。

第十三条 受委托方法院对委托方法院委托送达的司法文书和所附相关文件的内容和后果不负法律责任。

第十四条 本安排中的司法文书在内地包括:起诉状副本、上诉状副本、反诉状副本、答辩状副本、授权委托书、传票、判决书、调解书、裁定书、支付令、决定书、通知书、证明书、送达回证以及其他司法文书和所附相关文件;在澳门特别行政区包括:起诉状复本、答辩状复本、反诉状复本、上诉状复本、陈述书、申辩书、声明异议书、反驳书、申请书、撤诉书、认诺书、和解书、财产目录、财产分割表、和解建议书、债权人协议书、传唤书、通知书、法官批示、命令状、法庭许可令状、判决书、合议庭裁判书、送达证明书以及其他司法文书和所附相关文件。

三、调取证据

第十五条 委托方法院请求调取的证据只能是用于与诉讼有关的证据。

第十六条 双方相互委托代为调取证据的委托书应当写明:

一委托法院的名称;

二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的姓名、地址,及其他一切有助于辨别其身份的情况;

三委托调取证据的原因,以及委托调取证据的具体事项;

四被调查人的姓名、地址,及其他一切有助于辨别其身份的情况,以及需要向其提出的问题;

五调取证据需采用的特殊方式;

六有助于执行该委托的其他一切情况。

第十七条 代为调取证据的范围包括:代为询问当事人、证人和鉴定人,代为进行鉴定和司法勘验,调取其他与诉讼有关的证据。

第十八条 如委托方法院提出要求,受委托方法院应当将取证的时间、地点通知委托方法院,以便有关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能够出席。第十九条 受委托方法院在执行委托调取证据时,根据委托方法院的请求,可以允许委托方法院派司法人员出席。必要时,经受委托方允许,委托方法院的司法人员可以向证人、鉴定人等发问。

第二十条 受委托方法院完成委托调取证据的事项后,应当向委托方法院书面说明。

如果未能按委托方法院的请求全部或部分完成调取证据事项,受委托方法院应当向委托方法院书面说明妨碍调取证据的原因,并及时退回委托书及所附全部文件。

如果当事人、证人根据受委托方的法律规定,拒绝作证或推辞提供证言时,受委托方法院应当以书面通知委托方法院,并退回委托书及所附全部文件。

第二十一条 受委托方法院可以根据委托方法院的请求,并经证人、鉴定人同意,协助安排其辖区的证人、鉴定人到对方辖区出庭作证。

证人、鉴定人在委托方地域内逗留期间,不得因在其离开受委托方地域之前,在委托方境内所实施的行为或针对他所作的裁决而被刑事起诉、羁押,或者为履行刑罚或者其他处罚而被剥夺财产或者扣留身份证件,或者以任何方式对其人身自由加以限制。

证人、鉴定人完成所需诉讼行为,且可自由离开委托方地域后,在委托方境内逗留超过七天,或者已离开委托方地域又自行返回时,前款所指的豁免即行终止。

证人、鉴定人到委托方法院出庭而导致的费用及补偿,由委托方法院预付。

该条所指出庭作证人员,在澳门特别行政区还包括当事人。

第二十二条 受委托方法院取证时,被调查的当事人、证人、鉴定人等的代理人可以出席。

四、附则

第二十三条 受委托方法院可以根据委托方法院的请求代为查询并提供本辖区的有关法律。

第二十四条 如果本安排需要修改,应当通过最高人民法院与澳门特别行政区代表协商解决。

第二十五条 本安排自二○○一年九月十五日起生效。

下载关于民商事纠纷诉前送达地址确认书的司法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民商事纠纷诉前送达地址确认书的司法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