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党课(电影观后感)
影视作品观后感一二 姓名:田晶晶(第二组)学号:5112080102 课程:党校(2012-2013第二学期)
每一部描述历史的电影都有一股股震撼人心的力量,那份历史厚重感会让你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看完《我的1919》之后,我颇有感触。
1919年,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震动了世界,这是一段怎样的历史?这是怎样屈辱得像虫子一样走过的一百中国年?中国人在近代史上能算得上是“人”吗?我们咬紧牙关,我们忍辱偷生,四万万中国人,锻炼出了多少中华之魂,磨砺出了多少华夏脊梁?
一颗再尖锐的沙砾,又怎么能敌得过一块坚固而巨大的石头呢?
请13亿的中国人牢牢记住吧:弱国无外交!在这个和平年代,我们更需要这句话常响耳畔。须知未雨绸缪,须知居安思危,或许是卧薪尝胆。
影片通过中国外交使团在“巴黎和会”上,拒签“凡尔赛和约”的历史事件,生动展示出80年前中国外交风云,讴歌了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和蓬勃高涨的爱国激情,同时也揭示了“弱国无外交”这样一条真理。影片着重表现和描写:顾维钧作为中国政府全权代表在“巴黎和会”上维护国家尊严、保卫中华民族权益。拒签“凡尔赛”条约的光辉伟绩和肖克俭为国为民请命、抗争帝国主义列强的感人肺腑的历史故事,真实地再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社会和国际关系。
影片充分表现了作为“弱国”的中国,在列强的国际社会中讨回正义,讨回平等是何等的艰难。但是,中国终于挺起胸膛,第一次面对列强说:不!从此开始了中国上世纪新的篇章,是中国人民觉醒而奋起的出彩华章!
“弱国无外交”又一次被提到了案上,这是饱含悲痛的五个字,这是深刻烙印在从近代开始所有中国人心上的字。我们必须时刻记住,一刻不忘,世世代代都要铭记!“弱国无外交”告诉我们国强才有说话的权利,说话才能有被听见的权利。当时的中国从官到民,从内到外,从陆征祥这样的高官到顾维钧这样的青年外交家,从肖克俭这样的热血青年到梅这样的巾帼志士,有如此众多的仁人志士,为什么中国还是如此任人宰割?就是因为当年的中国,是一个谁也可以来分一杯羹。谁也可以随意践踏一脚的国家。
那么,即使有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如何精彩地运用他特有的机智,幽默,巧取,以一块怀表怒嘲日本代表,如何以他的个人才华和人格舌战群敌;以及肖克俭如何奔走呼号,声嘶力竭,如何壮志酬国、慷慨赴死„„在世界强权政治的大环境下,在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的绝对优势前提下,通通都显得苍白无力了。
这是一位中国外交官讲述的一段屈辱的外交史,当我在写这些的时候电影中的一幕幕又呈现在我的脑海里。愤怒!当日本无耻地要求占领山东的时候当顾维钧正义的呼声遭到拒绝的时候当中国人民被打得头破血流的时候我们能不愤怒吗?当中国人民展开拒签和约斗争的时候,当顾维钧、陆征祥不顾北洋政府的命令拒签和约的时候,我们又怎能不感动呢?
我们为了这五个字,失掉了多少领土,失掉了多少白银,失掉了多少自尊,失掉多少中华好儿女„„我们付出的太多太多,我们不能也不要重蹈覆辙,悲剧性的历史,就坚决地让它永远留在昨天吧!
通过这部电影,我们感受到中国人民赤诚的爱国之心,也感受到“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失败了,它会永记在我们心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它更激励我们发愤图强,学习更多知识,将来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部电影我看过很多次,每次看完都有不一样的感触,但有一点是一样的那就是心情久久无法平复,这次重观又有了一个新的视角-----即作为党校的一员,看到先辈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努力是多么令人钦佩和向往啊!我还记得邓小平同志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建立爱国统一战线!”那么我如此的激动是否也是这条爱国统一战线跨越了历史,跨越了时空,牵动着我的心呢?!带着这样的心情我又观看了《一代宗师》。
这是一部反映一代人为了发扬武术精神“一条腰带一口气”!如何来总结这部电影呢?我觉得离开不了以下几个词语:唯美、文艺、宗师!
唯美的是影片中那些画面,几乎都一个风格。无论是远景,还是人物对话中的特写镜头,随便拿出一幅来都可以作为电脑背景图片给收藏起来。深刻的场景是在那冬天下雪时候天空飞舞着的雪花,那样的空灵、柔美、浪漫。还有几场武戏,雨滴和血滴落下的慢镜头,这种动感似乎都可以触摸的到。
文艺的部分我觉得是里面所有人物所说的台词:“一条腰带一口气”,意义是一旦选定了就坚持不懈完成;“宁可一思进,莫在一思停”,意义也是坚持和坚忍;“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我觉得是缘分的东西和人情世故。诸如以上还有很多台词,夹带着一些口语像包袱一下慢慢抛出来,接地气儿且意味深长,值得深思!
宗师的部分,我觉得是由里面所有会武功的人物诠释的形象。梁朝伟饰演的叶问,已经是出神入化了,真的很像一个神。他和北方拳派宗师切磋完后,其实他在心里觉得与武林同道虽然有南北拳术的竞争与排挤,但更多的是一种惺惺相惜的情义。因为这是一场逝去的武林,在那个历史背景下,所有的武林,所有人和事,都将会逝去,记录在一张张黑白相片中,所珍惜的是一段生命中存在的情感和记忆。叶问、宫羽田、宫二先生、马三,还有赵本山、小沈阳饰演的人物,演绎的都是一个一个有着鲜活形象的武学宗师,他们都已经逝去了,永远留在了和定格在那个时代中。
不能就这么总结完了,再说一点吧。当时看了下时间,影片进行到46分钟之后,就进入了另外一个篇章。全过程中,有大段的心里独白,那就像是王家卫导演对叶问这个人物灵魂的外延,一段段地敲打着我们的心灵。说到:“我的人生40岁之前,就像春天,40岁之后,就像是从春天一下子到了冬天。正直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10月佛山陷落,叶问举家搬到香港,开始靠开拳馆教徒弟为生。家里的经济近况并不好,还因闹饥荒死了四女和六女,很是艰辛。那时的宫二先生,已经浮华老去,和叶问最后一次见面,说了一段非常经典的话。我记得是:‘我爹以前教过我,学武之人有三个阶段,一是见自己,二是见天地,三是见众生。’”在宫二的一生中,唯有没有达到第三个阶段,因为她所承八卦拳四十二手苦于无法得以继续传承,后半生靠吸食鸦片郁郁而终,很是遗憾。而叶问因当初志向明确,在香港开宗立派后得以将南派咏春拳传以后世。有这样的结果,想必是和当初八卦宗师宫羽田有着莫大的关联,如果不是他想挑出新一代中华武术会的接班人,用拳术来竞争,叶问也不会出头,名气也不会慢慢升起来。我想,剧中的叶问本人是非常感激宫家人的。
电影中的另外一条线索,也许正是叶问和宫二先生的感情线。用FPA性格色彩的理论来分析,叶问是蓝色性格,宫二是黄色性格。蓝色性格的叶问,在影片中一直话并不太多,一直会有不时的旁白来表达内心感受,很多事情一直在用行动来诠释情感。而只认输赢,性格坚毅,一脸正义感的宫二,所代表的形象就像一个不服输的男人,一辈子在武术上不输于别
人,没有了对手,只怪最后输给了自己。"你我相识半生,其实不相知"!黄色不说因为不肯示弱,而蓝色不说因为说出来就不珍贵了。这两人的感情,是一段悲情!
最后我觉得,这部电影不仅是“叶问传奇”,而是一段宗师们的武林往事。游离于主线外张震的戏份,和小沈阳的部分,更像是在打酱油。而宋慧乔所饰演地叶问妻子,一颦一笑没有一丝多余,非常美慧的一个女人,如果不是旁白有字幕告诉我们她在说话,会一直以为她就是一个哑巴。
这部影片每一个细节处理地都很到位,主题也很明确,人物性格很清晰丰满。其实他所传达的意思我们都明白,无论任何事情任何理想的实现都是很多人的不懈努力和坚持,正如影片中所言,“一是见自己,二是见天地,三是见众生”。
第二篇:党课电影观后感[推荐]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曾经说过:“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今天,我就与一起上党课的同学们一起观看了关于关于我们共产党领导革命、关于革命烈士江姐的一部电影(在烈火中永生)。
电影中,江姐的光辉形象使我折服,她那齐耳的乌黑短发,红色的毛衣,蓝色的旗袍,朴素本色的天然美,足以使那些被名牌包裹着的靓女俊男黯然失色;她是美的典范:她那为理想而战斗,为信仰而捐躯的神采,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风骨,足以令纸醉金迷的腐败者,追名逐利的贪婪之辈那龌龊、卑微的灵魂无地自容;她是美的化身:她把对丈夫、对孩子、对同志、对人民的真情热爱化作对信仰的无限忠诚 „„我想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在二十一世纪仍然因为她而感动,因为她而热血沸腾。
江姐是是中国的贞德,是英雄的典型,是共产党中众多英雄中的一份子,是我们应该崇拜的偶像。江姐的事迹激动过无数人的革命情怀,影视中的江姐的形象唤起了我对崇高理想的追求„„虽然那场你死我活的斗争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了,可是江姐作为一种崇高精神,一种理想象征,一种人格的典范,在今天,在我心中不仅丝毫没有被时光消磨,反而显得更加光彩夺目,楚楚动人。
我想,江竹筠这位看似文弱的女性有那样坚强的表现,是由于对旧社会及其代表国民党反动派的极度仇恨,也是由于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的无限向往。当新中国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升起时,她和渣滓洞里的难友们欣喜的泪光,激动的拥抱,坚定的目光都体现着他对压迫自己身躯的反动力量的不屑,以及对支撑自己精神的一个共产党员的信念的坚持。——尽管她们知道自己已看不到胜利的那一天。
在江竹筠身上,寄托了革命的英雄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两种精神的融合。她是一位坚强的战士,也是一个好妻子和好母亲,最后为了革命事业又舍弃了她难舍的一切。在亿万中国人的心中,江姐是革命意志坚强的代表。她的一句名言曾激动了无数人的心——“严刑拷打算不了什么,竹签子是竹子做的,而党员的意志是钢的。”
对江姐等这些可敬可佩的战士,国民党反动派只能给他们肉体上的折磨,却动摇不了他们精神上的丝毫,反而更使他们的斗争精神丰富起来!在红岩英雄的光辉形象前,我明白:越是在铺满荆棘的路上,就越需要我们去开拓;越是困难的时候,就越需要坚定不移的精神去克服。
血染红岩,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幸福的日子容易使人忘记了什么叫英勇、坚贞;安逸的生活,美好的享受,使人淡忘了血与火的历史,也使人麻痹了精神。我们要感谢《在烈火中永生》,观看之后,江姐的形象为我树立了榜样,使我对人生价值有了崭新的理解!
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共产党人江姐一心为党为民,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生是共产党的人,死仍是共产党的鬼。革命烈士用鲜血铸就的红岩精神,是我们的生动教材。先烈们对革命事业的那份执着,对党的忠诚,对信仰的追求在今天仍然对我有着非常强烈的、现实的教育意义。我们从一出生就在党的庇护下平安快乐的成长,我们没有经历过战乱;没有经历过饥饿; 江姐在这么危难的情况下,仍不愧为一个共产党员,身处安逸的我们,就更应该珍惜入党的学习机会,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虽然不一定能为国牺牲,但物品必定要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现在,我想起毛主席的一段话:“成千成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
第三篇:党课电影观后感 张思德
电影《张思德》观后感
张思德是一个平凡的人。他1933年参军入伍,当过勤务员、通信兵、警卫员,最高职务是个班长。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搞过生产,烧过木炭。生命历程中,他没有惊人的事迹,也没有动听的话语,“普通、平常,像清凉山上的草一样,我们不注意到他们,往往也听不到他们的声音。毛泽东评价他“有思想,有道德,就是缺张嘴。” 他纯净而不肤浅,憨厚连着忠诚。寡言的他一旦开口,让人再难忘记:“不管干啥子工作,都想着前线就在脚底下。”“硬不成一块铁,想当马掌还当不上哩!”“走进革命队伍是为了吃饱肚子,吃饱肚子长了觉悟,就该让更多的人吃饱肚子……”。别人不愿干的活,他干得有滋有味;最不起眼的工作,他也求尽善尽美。
前边部分,电影表现张思德当警卫员,做事总是负责任的风风火火,跑步完成。比如汽车轮胎坏了,都是背着轮胎跑步前进,以至于由于鞋爱坏而总是光着脚板走路。然后又表现了他爱心的一面:让一个受了刺激的小男孩健康成长;帮一个老大娘追猪;帮助一个即将牺牲的团长约见毛主席。作为对比,他的一个与他同时参军的老战友已经成了一个主任。而他依然是战士。这个对比的意义就是,究竟我们共产党员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份。电影在其中几次通过张思德与同伴之间在不同场合的对话回答了这个问题:把自己的工作干好就是对人民的最大贡献,就是为人民服务。他的那个主任战友由于贪污被判刑一年。为了帮助这个战友重树信心,他几次探监,帮助那个主任成功的又找回了自我。
电影后边部分,是他调到烧炭队后,表现他如何领导这个队的。当下大雨时,张思德去给炭窑遮盖,遮盖好之后他没有离开炭窑而是在里面避雨,这是他忽视安全的一个严重错误。作为长期在山沟里生活的人应该能够意识到大雨对于黄土坡意味着什么,那就是泥石流。大雨造成的泥石流将炭窑覆盖,张思德同志牺牲。从这个角度看张思德同志不适合作为领导,只适合当兵。应该吸取安全生产的教训。这部电影讲述了革命战争年代一个普通共产党人的动人故事。张思德同志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战士,也许并不突出,像他一样的千千万万的共产党人都忠实地实践着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部电影之所以动人心弦,启人思考,催人奋进,就在于它们反映了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心声,这就是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都是共产党人最可宝贵的思想品质,张思德以及许许多多优秀共产党员的代表,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一个少说多干的张思德,用朴实和纯粹折服了周围的人,也让60年后银幕下的我们肃然起敬,久久回味。真正的崇高,不会因岁月的流逝而被冲淡。真正的美善,只会因朴素的质地更生光辉。凝望这个普通的背影,感受到一种永恒:伟大生于平凡,平凡成就伟大。而将两者紧紧相连、融为一体的,正是那五个字——为人民服务。
电影以张思德奔跑作为开头和结尾的画面,我觉得电影是意喻张思德只是一名普通人。同时也意喻了共产党人也都是普通人,也有七情六欲。这部电影通篇只表现了一个理念:任何一个理想的实现都是普通人辛勤劳动积累的结果,这没有任何捷径可走。
第四篇:党课电影观后感
观后感
观赏完影片《忠诚与背叛》,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台词就是“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古往今来,正是因为这样一种信仰,才有无数大义凛然的共产党员为之前赴后继。
通过观看影片《忠诚与背叛》,回顾中国共产党走过的光辉历程,更加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对党忠诚,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作为支撑,有严明的纪律作为保证。作为一名党员,任何时候都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任何时候都要端正入党动机,任何时候都要遵守党的纪律,任何时候都要对党忠诚。
先烈们的英魂早已远去,但他们的精神却永远活在人民心里,这时刻警醒着我们的党,警醒着党内的每一位同志,只有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才能让中华民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中国和谐社会的建立才能真正实现。
该片既是一部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精品力作,又是一部保持党的纯洁性的生动教材。影片告诫世人:党组织的纯洁性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党员的忠诚可靠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而党员的理想信念与价值取向是党员忠诚或背叛的直接原因。无数党的革命先烈,为了党的事业为什么可以舍生取义,归结到一点,那是因为他们都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有着高尚纯洁的党性,因而他们视死如归。象范阿根这样的共产党员,为什么革命初期冲在前,到后来却叛变革命呢?同样是因为理想信念的原因,有的理想信念动摇了,有的入党动机就不纯,不是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自己的理想和事业,而是将其作为投机经营的门径,这必然要在特定的条件下变节叛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如此,在和平建设时期同样如此,党内的腐败蜕变者,其蜕变亦始之于理想信念的动摇。由此可见,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加强广大党员干部思想政治建设,树立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仰是多么重要。胡锦涛同志曾强调指出:“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安逸的、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新的历史时期,必须适应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不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切实提高党的建设工作水平,用党的最新理论与成果武装全党和广大党员干部,使每一个党员争做党的事业的忠诚卫士,保持党组织的纯洁性和党员的先进性,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广泛调动党内外积极力量,同时,要加强监督问责,把党的纪检监察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要使党的事业背叛者及时付出沉重代价,全社会共诛之,使党的理想信念动摇者望而生畏。
《忠诚与背叛》将会很好地教育我们认真思考入党是为了什么?作为一名党员必须做到什么?这样的教育,我们要经常开展。我们的事业并不会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为了中国的独立富强民主,我们需要这样的人。为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个事业必将永远存在。这个事业不以政权的更迭为改变,不为金钱权势地位所动摇。谁为了广大民众的利益牺牲小我,谁就能够赢得民众的支持。谁以这个事业为最高追求,谁将永远存在于世界和民众之心中。领导干部在新形势下要做保持党的纯洁性的模范和表率。领导干部要坚定信念,加强理论武装,树立价值目标,锤炼坚强意志;要忠诚事业,带头践行党章,带头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带头干事创业;要服务人民,牢记党的宗旨,坚持群众观点,坚持走群众路线;要求真务实,坚持思想路线,坚持科学发展,坚持真抓实干;要清正廉洁,政治上清醒坚定,作风上公道正派,经济上清廉干净,道德上纯洁高尚。
时代证明,实践证明,那个时代的中国共产党员无愧为革命的斗士,无愧为时代的精英。我们今年的美好时代,幸福生活,和谐社会都是用无数老一辈革命者的巨大付出换来的。我们在对他们发出无限赞叹的同时,一定要警醒自己,深刻反思,并学习他们的坚强,学习他们的智慧,同时用严格的纪律约束自己,才能做一个对国家,对党,对人民有用的人。
第五篇:党课电影《中国共产党九十周年》观后感
《中国共产党九十周年》观后感
《中国共产党九十周年》这一部记录片分别讲述了中国共产党九十年来领导中国人民所做的三件大事:第一件,28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分拣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件,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制度,是共和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第三件,改革开放,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
28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充满了血与泪,有国共合作,有五次反围剿,有两万五千里长征,最终确立了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领导,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终赶走日本侵略者,并推翻蒋介石独裁统治,解放了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用无数党员与人民群众的鲜血换来的,同时也使得人民群众当家作主。从这次革命,我学习到我们不能墨守成规,不能照搬国外经验,要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同时更要用行动来证明一切。
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不是一帆风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有美帝国主义的虎视眈眈,而国内更是一穷二白。三大改造顺利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并取得良好发展。然而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左倾”运动,文化大革命使得中国举步维艰,幸而1976年粉碎“四人帮”,使中国再次走上正确道路。这一定要为后人借鉴,永远不能重犯这样的错误。
邓小平同志拨乱反正,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事求是,根据中国的国情来建设中国的经济,进行改革开放,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实现历史飞跃。中国在经历了重重考验的同时,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展示了一个大国的风采。
看完这部纪录片,我感觉自己全身热血沸腾,我要做一名合格的党员,我要尽自己的努力好好学习,用自己的知识与技能报效祖国,为中华的崛起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