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观看《邓小平》有感
观看《邓小平》有感
——文革后的邓小平
关于《邓小平》的电影,讲述了在文化大革命后,邓小平为人民解决了一系列的疑难、困惑,在发展中国经济、文化及政治建设时对于面临的一系列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使人民富裕、国家富强。
首先,电影的画面是1976年4月5号安门广场进行哀悼的画面。广场的人们高呼周恩来,为他的逝世无比哀痛。在此时,邓小平是被中央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保留党籍,以观后效。同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中央正式由邓小平执政领导。邓小平经历了“三起三落”,他的人生虽然跌宕起伏,但他拥有着一颗坚强的心,就算在逆境中也能依然坦然面对。这是一个优秀领导人所必须的。这使得我非常敬佩他。面对生活中的各种苦难,挫折,我们应该迎难而上,即使失败了,也要重新站起来,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不灰心,不气馁,坚信坚持就是胜利,只要我肯努力,成功就一定会属于我。
然后,画面又重新转到天安门广场,人们高呼粉碎“四人帮”,打倒江青、王洪文、张春桥、姚文元。人们情绪激昂,广场上人声鼎沸。至此,中国走向了一个新纪元。但当时的中国的社会的现状与文化革命前相比仍没有太大变化。人们的思想还是停留在“一切以毛泽东思想为标准”、“以阶级斗争为纲”来指导我们。然而,邓小平提出了“我们必须世世代代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示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把党的社会主义事业,胜利地推向前进”。从而使人们思想上开始发生改变,并且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并针对经济建设实施一系列方针政策,支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规划特区,大力开展改革开放。从这一系列举措中,我们可以看出邓小平具有先进的思想和较高的方针觉悟,具有非常高的领导才能,顺应民心,为人民谋利益。在那样一个比较落后,贫穷的年代,邓小平就有了如此伟大而大胆的思想,并且将诸赋予实际行动。而作为一个现代青年的我却愧步不前,不得不让我惭愧,所以,在将来的生活中我希望自己能够像邓小平一样敢于创新,大胆实践,要敢想敢做。
1977年7月21日,中共十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恢复邓小平领导职务的决议。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呼。邓小平恢复职务后,力求使中国的现状发生改变,使人们的物质及精神生活得到提高,中国的经济、科学技术和教育上得到发展。因此,他指出“在科学教育方面要搞四个现代化”,并立即付出行动,要求即刻恢复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和文学家的职务,并要对他们进行妥善的安排。同年,召开全国《科学座谈会》。在会议中他说,他在这方面是外行,要想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内行的大力协助,鼓励他们积极发言,汲取过去的教训,倾听他们对现在中国教育事业的看法,通过自己不断的摸索,联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制定了一系列教育发展总方针。为复兴中国教育与科学事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这次座谈会是中国教育和科技方
面重大转折点。教育和科技逐步得到发展。座谈会推翻了“两个估计”,并恢复高考招生制度。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邓小平是一个具有远见的人,能很好的掌握当前及未来的社会发展形式,非常注重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作为一个国家要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而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也要有自己的主见,现在我们的任务是努力学习,同时可以有意识的培养自己其他方面的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提出,一度遭受社会的批斗和质疑。当时的人们认为这是对毛泽东思想的质疑与否定,具有反动思想。但邓小平指出毛泽东思想就是要实事求是,并进一步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他的这一思想直至今日一直引领我们前进的方向。邓小平使我们的思想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邓小平对推翻以往的平均主义及大锅饭,要求生产企业实行奖励制度。这对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有了极大提高,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有着推动作用。我国农村一直实行大锅饭,集体劳作的平均主义。但邓小平从凤阳县大包干所带来的利益来肯定了大包干,从此中国农村走向了大包干的道路,农民开始增产增收,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影片中,邓小平在视察四川一个地方的时候,看到一地方适合种柑橘,但是却被改成种粮食了,他说:“不能乱弹琴,要因地制宜才能发挥其作用”。是的,从不同作物本质来讲,有它们适合的土壤条件。平均主义并不适宜当时我国的经济发展,因此我们要学会适时的改革,找到最合适的道路。进而我们可以联想到自己本身,想要通向一条成功的大门,要懂得找一个适合自己的门槛,要有自己的一套规划方案。就像我们大学生选专业,选方向一样,要从各方面考虑,主要是看自己的兴趣和擅长的,这样不至于最后弄得一塌糊涂。因此从这个看来我们要找准自己的目标。
邓小平在接受意大利记者奥林埃娜·法拉奇采访时,当问及天安门上的毛主席相是否要发生改变,邓小平给出的是将永远不变。他说我们不能将毛主席的一时过错而否定他的贡献。毛主席的功是大于过的,我们要将毛主席好的思想继承下来,将他错的纠正过来,将他想干而未做完的事业做完。这里的事业是指使中国富强起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邓小平是一个正义、公正的人。尤其让我受益匪浅的是他在对待毛泽东的问题上让我不得不佩服。对待一个曾经打压过他的人,他能够客观、全面地看待问题,并能够做出最准确的评判。这是值得我好好学习的。
随后在和英国和撒切尔夫人交谈关于香港主权问题上,他表明自己的立场,坚持收回香港,在谈到关于香港今后的发展问题时,他说香港并不是只有在英国的管理上才能发展,我们可以选一条适应香港发展的道路——国两制。面对有英国铁娘子之称的撒切尔夫人,邓小平能坚定自己的立场,坚持全国统一的目标。并且最后赢得了香港的回归,维护了祖国的统一。因此,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物时,我们要坚持自己的正确观点,不要轻信他言。
观看完邓小平的电影,我不仅进一步了解了邓小平,更是看到了中国的曲折发展历程。中国的伟大建设事业的发展离不开邓小平的努力付出。他作为新中国缔造者之一,一直成为大家所拥护的卓越领导人。他的思想,一直围绕着怎么把国人的生活水平富起来,怎么把中国的经济搞起来。他的许多思想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推崇。从他的身上我学会了看待问题要统筹全局,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人和事;看到好的要继承发扬,不好的要及时改正;面对困难挫折要勇敢,面对失败要不气馁;不要随波逐流,要有自己的主见;要敢于创新,勇于挑战。最后,让我向邓小平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参考文献: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第二篇:观看邓小平纪录片有感
纪录片《邓小平》观后感
班级:
专业:通
指导老师:邓
时间:
姓名:胡2010级04班信工程李林 2012年5月26 日蓉
纪录片《邓小平》观后感
今天看了纪录片《邓小平》,邓爷爷在我脑海中的形象更加变得鲜明可亲,让我认识到了邓爷爷的很多以前不知道的地方,他的的确确是一个惊天动地的一代伟人!
这个纪录片从邓爷爷小时候讲起,他从小就是一个不平常的人。在很小的时候父亲不在家,他作为家里的长子,在有次面对地主的羞辱时就挺身而出,表现出超越年龄的果断智勇,所以母亲对他的期望很高,希望他管理家事。但是邓爷爷有他自己的想法,在他十六岁那年,他作为当时远赴欧洲的人中最小的一个人踏上了去欧洲的航线,在欧洲艰苦的生活磨砺,在二十岁那年,他投入了革命的怀抱,成为一名共产党人,从此开始了他非凡的一生。
从早年的法兰西岁月,到觅雪大别山,再到1977年复出;从改革开放到深圳再演绎春天的故事,以及为了香港回归与撒切尔夫人谈判,他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雄才大略和政治风云中深思熟虑,不露声色,决策往往出乎常人预料的政治家风范!邓小平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他思想解放、实事求是,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他热爱人民,联系群众,总是把群众拥护不拥护、群众赞扬不赞扬、群众高兴不高兴、群众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和做出判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新中国刚成立的那段时间,十年**,十年浩劫,发展停滞,这一切终于在1976年结束。但是重创后的新中国,也在**后元气大伤,全国上下笼罩着一丝阴霾。再加上几个重要的国家领导人的相继去世,新中国陷入危机。在这关系中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千钧一发时刻,邓小平站出来了!他首先推动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领导和支持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提出必须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他还提出要尽快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之后的改革开放就是他提出来的,他带领着中国人民走上了新的道路。在解决澳门、香港回归的问题上他又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制度,顺利解决了香港、澳门的回归问题。让世界对中国有了崭新的认识。
有了邓小平才有改革开放,有了改革开放才有中国人民现在的幸福生活,邓小平的雄才伟略造就了中国如今的繁荣昌盛,邓小平真正实现了百年来中国人的理想---与世界相连,走上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小平虽已逝,但他的思想理论将长期地指导着社会主义建设,指引着党和人民,朝着光辉的未来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义无反顾的前进着。现在,邓小平理论仍然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我们确立的基本思想依然有着现实和长远的指导意义。邓小平对中国所作出的贡献无可估量,他的理论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邓小平,这位世纪的伟人,中国人民的儿子,他用他的行动和思想铸就了一段辉煌的中国发展史。无论遇到怎样的困境,他都能沉着冷静,深思熟虑,最终圆满解决。他在中国的发展道路上树立了一面鲜明旗帜,他用毕生的心血为中国开辟了一条光明大道。他是我们值得用一生去铭记的人,没有他,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们青年一代必须要向他学习,以小平爷爷为榜样,为国家为社会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三篇:邓小平有感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读后感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在《你好,小平》中对邓爷爷的感情加深了,看了邓小平文选,有很多耳熟能详的政策,在这里,我想着重谈一下我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认识。
邓小平同志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也是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人。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在一系列文章、讲话中,在强调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始终把精神文明放在一个重要地位。邓小平同志在讲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为社会主义社会所必需时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就是建设物质文明。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忽视了发展生产力,所以现在我们要特别注意建设物质文明。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国际主义、爱国主义都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这段话说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个事业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那么精神文明建设提出的背景是什么呢?当全党对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形成共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蓬勃开展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后,也出现了另外一种值得注意的情况,这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对滞后,党风、社会风气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由于市场经济的某些负面效应和对外开放的某些消极影响带来的结果,另一方而是由于某些地方、部门的领导重物质文明,轻精神文明,认为前者是硬任务,后者是软任务,因而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所放松,也就是出现了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手
硬、—手软。这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反差,如果长期不能克服,不仅会影响社会的进步,而且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也会造成严重后果。当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处于迷离彷徨,率先带领我们走出困境,走上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康庄大道的是邓小平,当我国的精神文明面临挑战,第一个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大声疾呼,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也是邓小平。正是邓小平同志尖锐地指出:十年来“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正是他反复强调,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是他谆谆告诫我们:“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风气如果坏下去,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正是他明确地提出,必须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些论述掷地有声,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从此,中国改革的道路才走的越发顺畅。
中国现在的精神文明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从任常霞到丛飞,从政府到社会,我们的成绩不容置疑。饮水需思源,是邓小平用他先进的思想,无穷的智慧给中国精神文明建设一个最完美的诠释。
通过对邓小平文选的阅读学习,我们不难看到邓小平的领导才能。对于每一个地方、每一方面的工作他都能从具体事情出发来做出决策,并能从历史教训中吸取经验改进管理方法。他从全世界的发展趋势和长远利益的角度考虑来领导中国,为我们中国的建设出了很大的力量,而且近几年的发展都验证了邓小平领导的正确性。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学习邓小平理论不但能令我们更进一步的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相信他们的正确性;而且也能让我们学到如何分析处理事情,做出相应正确的决策。我们在邓小平文选中学到的这些都将给我们将来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很大的好处,所以学习邓小平文选还是相当必要的。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新世纪的大学生应该从小事,从身边做起,做好自身的精神文明建设。
第四篇:观《邓小平》有感
观《邓小平》有感
今天是第一次参加先锋社组织的活动。怀着崇敬和敬仰的心情观看了影片——《邓小平》,“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热爱我的祖国和人民。”一句朴素而又真挚的话,让所有的中国人为之感动,为之振奋。
电影《邓小平》主要讲述一代伟人邓小平光辉灿烂的一生: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了,邓小平众望所归地走上了领导岗位,推翻“两个估计”、平反冤假错案、恢复高考等重大决策,迎来了科学教育的春天;实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开辟经济特区,实施经济体制改革,迎来了经济发展的春天。为了改变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最后20年的邓小平,一直在与时间赛跑,与自己的生命赛跑。影片《邓小平》不只让我们重温了历史,更让我们感受到一代伟人的人格魅力。
邓小平对共和国的贡献是举世瞩目的,不用说他三起三落的坎坷。战争期间,戎马倥偬,叱咤风云,为中国的诞生立下了汗马功劳,单是改革开放带来的贡献就可以永垂不朽。是他———邓小平,历次授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力挽狂澜。是他多次拯救了中国,也是他将中国带向了繁荣富强。
“实事求是”是邓小平遵守的做事原则,大跃进时,邓小平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不急不燥;改革时,同样是实事求是,不随声附和,不随波逐流,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不断发展生产力,国家才能一步步地富强起来,人民生活才能一步步改善。”就是他实事求是的思想的最好见证。正是他这种科学的发展观,经济发展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共和国的事业蒸蒸日上。“一国两制”的思想也是他的实事求是的最好证明。正是在这种思想下,香港问题解决了,澳门回归了。邓小平当然是无愧为人民的儿子,他带着中国从贫穷落后走向了繁荣富强。
小平心系祖国,为改革开放奔走操劳,似乎从不感到辛苦,疲倦。创办经济特区,解放思想等等他做了许多许多,影片中有一特写镜头至今让我记忆犹新:92年,小平南巡完后,即将启程离开,在上车的时候,这位伟大的老人又转身,走回几步,再次叮嘱当地官员:“你们一定要搞快一点。”这是怎样的情怀啊!他时刻不忘祖国的繁荣副强,因为落后挨打的教训,老人不想子孙们再去经历,祖国加快发展,赶上世界潮流,才有祖国的稳定和人民的幸福。每一个人都感动
了,是啊,有什么理由不抓住机会来发展自己的祖国呢?有什么理由来辜负老人和人民的期望呢?
当共和国事业如日中天时,小平又在凝神沉思着另一些重大问题,苏联解体,世界格局的变动,国际形势的复杂化„„都是他所思虑的。划一根火柴点一根烟,烟雾缓缓升起,轻轻的夹着烟,静静的沉思着,思考着,思考过去,思考现在,思考未来„„
我想小平同志是幸福的,他为一个共产党人的信念而执着地工作,他的人民也热爱着他,“小平你好!”不正是人民给他的最好安慰吗?祖国日渐繁荣,人民也安居乐业,我想小平同志看到这些一定会很幸福!
小平同志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他更愿意自己是一个平凡的人,做着一些平凡的事,而恰恰是这些平凡的事让人感受到了他的伟大。他不愧为共和国的缔造者,建设者,设计师,先驱者。
第五篇:邓小平选集有感
读《邓小平选集》有感
最近,拜读了《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受益匪浅,感触颇深。他博大而精深的思想体系、高尚的情操,让人信任与爱戴的人格魅力,都深深地感染了我。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哲学观,继承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赋予了更加精准的定义和富有时代特征的内涵,并在实践中逐步丰富,从而成为了中华民族新的精神支柱。
读这本书,就像许多高尚的人的谈话。全书贯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精髓,文风朴实,不讲空话,在简明扼要的论述中,总是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其言沁人心脾,其辞脱口而出,无娇柔做作之态,确实是一本震撼我心灵,改变自我审视世界和自我目光,使我由衷地体会到,这本书引导我树立科学正确的信仰。
这本书启迪我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观点审视世界和未来。比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篇著名讲话,强调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他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就要亡国亡党”。通过这本书,我变得善于理论思维,不是唯心的而是唯物的,不是片面的而是全面的。不是静止的而是发展的。这样使我被表象所迷惑从而能抓住事物的本质。邓小平理论对制定社会发展战略,研究社会发展问题上的方法论意义制定社会发展战略,是通过对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进行研究,找出各种方法论,事物本质的联系,抽象出规律性认识,这是超越时空的一般性。达到这一点,要用科学的方法论,取得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把实事求是作为认识问题的基础,作为观察问题的根本方法,是现实的客观要求,也是认识主体的必然选择。其实,这个道理十分简单,我们生活在现实中,而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在面对五光十色的具体事物,是看得见,体会得到的真实存在,所以我们只能从现实的客观对象出发,对其判定和认定,并在这个过程中排出主观臆断,非理性的因素,从而对现实事物的发展做出科学地认识,制定合乎实际的决策事实证明,没有实事求是不可能有中国的大发展。这一点恰恰是邓小平理论精髓,也是邓小平对历史上人类正确处理主客体关系的本质的准确把握。通过这些,奠定了我科学的思维方式,那就是唯物辩证法,还有正确的价值取向,那就是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这本书启迪我树立坚强的意志。文如其人,书中折射出邓小平同志伟大的人格精神,它“三起三落”,在关键时刻作出的重大决定,表现出非凡的胆略和勇气。他不仅领导我们的党和国家从“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深重灾难中走出来,而且还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邓小平指导下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定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确定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华民族历史上诸多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民富强国,又一次被奠定在新的路线基础上,成为现实的奋斗目标。从这本书中,使我深深体会到:建前的意志是事业成功的基石。挫折和磨难仅仅是一种不成功的结果,但是如果我们能正确认识它,对待它,并从中吸取教训,挫折和磨难会变成一种强大的动力,促进人们由于追求更大的成功。在我国历史上,有战国时期“引锥刺骨”的苏秦,汉代“头悬梁”的孙敬,南北朝“闻鸡起舞”的祖狄------他们顽强的遗志,都是值得我们提倡的。
这本书还启迪我树立责任观。一位散文家写道:“祖国是什么?最简单的回答就是,它与你有血缘关系的一片土地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确实,这个对祖国含义从物质层面而为及人文精神的回答,真的是太简单了。然而它确是不错的。因为祖国必须有土地,进而才有
爱国就要爱护和保卫祖国每一寸土地;因为祖国必须由人,进而才有爱国就要爱人民,为人民的幸福而奋斗。邓小平的爱民之心,光明如镜。邓小平用“解决温饱”,“达到小康”,“比较富裕”这些衡量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指标,规划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每一步都和人民的利益紧密相连。还有,邓小平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真实的,使人民能够切身“感觉”的,而不是仅仅写在纸上的。从这本书中是我深深体会到:我们应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同时,这本书还启迪我树立爱国观。邓小平说:“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祖国为最大的光荣。”“对我们的国家要爱,要让我们国家发达起来”。邓小平的这句话,既是对全国人民的期望,更是他一生追求的真实写照。可以说,为中华民族的解放、独立和国家富强而奋斗,这是邓小平爱国的主旋律。1981年2月,邓小平在为英国培格曼出版公司编辑出版的《邓小平副主席文集》撰写的序言中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每当问及一些“县官”以“父母官”自称时,在我的脑海中邓小平的形象立刻就如耸入云霄的大山。著名的俄国先哲杜勃罗波夫说过:“真正的爱国主义不应表现在漂亮的话上,而应表现在为祖国谋福利,为人民谋福利的行动上。”听邓小平所言,观邓小平所行,在此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他不愧为中国人民忠诚的儿子。”从这本书中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热爱我们祖国,做人民的好儿女。
最后,我要感激这本书,因为它使我找到并选择我正确的信仰。我相信这种信仰将指导我以后的人生道路,并贡献我自己青春和力量。
"
——读《邓小平文选》有感
邓小平,二十世纪的中国造就的另一位历史巨人,于1997年2月19日离开了他所至爱的中国人民。每读邓小平的著作,先不论其它,总有一种日益强烈的感受:文风非常地朴实,然而,内在于朴实之中的,却是目不暇接的深刻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伟大价值,今天已可见一斑;也许可以断言,时间将会使她更加伟大。关于他的思想,我觉得从下面几个方面更能体现出来:
外交方面,在《发展中美关系的原则立场》这一篇中,小平同志谈到,“中美关系停滞不好,倒退更不好,但一旦发生某种事情迫使我们的关系倒退的话,我们也只能正视现实。”小平同志这句话指的是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众所周知,一九七九年,中美建交。为何之前中美没有建交呢?主要的一个原因是中美双方在台湾问题上的不一致。中国在国际上、在发展对外关系上一贯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建交问题便迎刃而解了。对这一问题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推断:若以后任何时候,美方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又变回到以前,中美肯定会断交的。小平同志在会见原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谈话时指出:中国的对外政策是一贯的,有三句话,第一句是反对霸权主义,第二句话是维护世界和平,第三句话是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和合作。仔细分析小平同志的这些话,可以得出里面包含的主要的一点就是:主权问题不能谈判。
把小平同志所讲到的对外原则用通俗的一句话来说,即: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根据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国家是人按照契约建立的。国与国的关系大体上相当人与人的关系,所以处理国与国关系的许多原则,也是可以用于处理人与人的关系问题的。这一原则即: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自己负责,要求我们追求自己的利益。国家的主权相当于公民个人的人格权。国家主权的不受侵犯相当于公民个人的人格权不被侵犯。国家内政的互不干涉就相当于公民个人的私事或隐私不受干扰。对他人负责,主要的是要求我们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不损害他人的利益。当然,在法治社会下,这里所说的利益指的是合法的利益。对他人负责,还包括讲信用、守承诺,犯错误后不推卸责任等丰富的内涵。把对自己的负责和对他人的负责合理地结合起来,便能实现人与人的和平共处,实现人与人的和谐。我想,这一点在胡锦涛主席倡导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更具有时代意义。
内政方面,主要分经济、政治、文化教育三块来阐述。小平同志特别重视我国经济的发展。他在说明社会主义的本质时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根据这句话,我们可以得出、人们长久所困惑的一个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答案。简言之,社会主义社会,就是逐步走上共同富裕的社会。它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的。而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只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或措施。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其实就是经济的发展。我想这是小平同志之所以重视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的原因。为实现经济的发展,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小平同志在一九七五年三月五日召开的中共省、市、自治区委员会主管工业的书记会议上重申了发展我国国民经济的两步设想:第一步到一九八零年,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到二十世纪末,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第二步也就是实现四个现代化。
当时我国文化大革命还在继续,文化大革命给我国经济的发展造成的影响是极其严重的,工农业生产几乎停滞不前。单是提出这样一项宏伟目标,就需要很大的勇气。当时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科学技术水平也很落后。小平同志充分地考虑到了这些情况,吸取了一九五八年大跃进运动所带来的深刻教训,提出实现四化必须至少花二十多年的时间分两步走而不是仅仅用几年的时间一步到位的战略目标。小平同志的这一决策是符合我国当时的国情的,也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小平同志的这一英明决策给了我们的学习工作方面许多的启发。比如搞学习、做学问,和发展经济的一个共通点就是,在制定目标方面,不但要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而且要把一个大目标分成几个阶段的具体的小目标,然后踏踏实实地一步一步地去完成它,这样大目标的完成便会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文化大革命给小平同志最大的一个教训,便是必须要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小平同志多次讲到,稳定压倒一切。没有稳定的政治局面,人们便会自然的产生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方面的担忧,人们便不可能静下心来搞建设。个人也是需要一个稳定的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的。只有处理好与同学与老师与朋友与父母的关系,学生才能安心来学习。这一点是很显然的道理。小平同志告诫各级党政机关领导人尽量少开会,开短会,会上发言要简明扼要。我想这一点应特别引起我们的注意和重视。我了解到现在大学里面,各种大会长会相当之多。一些班委说话官腔官势的,做事也很具浓厚的官僚主义色彩。这是一种十分不好的现象,应该进行自我反醒。有一件更不可思议的事是,某大学晚上的教室,三分之二被各种班会占用了,供自习的却只有那么很少一部分。这不得不令人发问:学校到底是学习的地方还是开会的地方?连自由学习的地方都没有,学生何以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成绩、增加知识储备?我想这是学校方面的管理不善造成的。应当及时地改善。
最后谈谈文化教育方面的知识与人才。小平同志强调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科
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小平同志语重心长地说:“要珍视劳动、珍视人才,人才难得呀!要发挥知识分子的专长,用非所学不好。”在人才方面,应当有奖惩制度,但是重点必须在鼓励、在奖。用人切忌求全责备,要打破“金要足赤,人要完人”的形而上学的思想。对于犯了错误的人,有的需要有适当的惩处。但不要强调惩处,要强调帮助,满腔热情地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帮助他们进步。对知识分子不能仅用精神上的鼓励,还要采取其他一些鼓励措施,比如改善他们的物质待遇。在物质待遇方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必须全面认识劳的含义,不仅指劳的数量,而且指劳的质量。举个例子,工作同样的时间,教授的物质待遇应当高于副教授的物质待遇,高级工程师的工资应当高于一般工程师的工资。这并不是对劳动的歧视,恰是对劳动的正确的认识和对待。
要保证科研人才的科研时间,使他们能把最大的精力放到科研上去。这就必然要涉及到后勤工作问题。后勤工作的任务,就是要为科研工作、教育工作服务,要为科研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创造条件,使他们能够专心致志地从事科研和教育工作。后勤部要提供资料,搞好图书馆,购置和供应器材、实验设备,办好食堂抢救等。后勤部的工作效率一定要高,不然就会严重阻碍学习和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这就要求在后勤部要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度,实行分工负责,具体任务要落实到个人,对不负责失职的人员进行责任追究。不能大搞所谓的集体负责,集体负责在很大程度上就等于无人负责,这是为许多实践所证实了的,绝不是纯粹的理论杜撰。读《邓小平文选》有感
邓小平同志不仅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导师,更是一个时代的伟人、民族的英雄。他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为炎黄子孙的崛起奠定了基础。《邓小平文选》收入了邓小平同志在一九三八年至一九六五年这段时间内的重要文章,讲话共三十九篇。邓小平同志的这些著作,涉及到军事、政治、经济、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它是毛泽东思想的组成部分,也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今天,我有幸拜读了《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它的语言通俗却精辟的实录了在中国改革发展腾飞的一路风风雨雨。完后掩卷遐思,对其中关于改革的篇章感受颇深。邓小平同志指出工作重心应该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他说搞现代化就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他为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进行了巨大努力。他首先抓了思想路线问题。他说:“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不解放思想,正确的政治路线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我们的政治路线就是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其次,他对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和阶级斗争做出了科学的分析和正确的估量。他还反复论述了我国当前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努力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他以其远见卓识和革命精神,提出要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和组织制度问题。他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必须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在,在党中央的正确路线的指导下,我们可以全神贯注的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注意力的集中点。但同时他又忠告我们:照抄照搬别国的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邓小平同志还十分关心我国的教育问题,他在总结文化大革命时曾这样说过:“搞好教育和科学工作,我看这是关键。没有人才不行,“文化大革命”的一个大错误是耽误了十年人才的培养。现在要抓紧发展教育事业。”他恢复了高考制度,制订了一系列恢复新中国教育制度的政策。中国的经济想要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关键就要看我们是否有能力把教育搞上去。一个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
小,主要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所以,只有教育做好了,国家科技水平跟上去了,才能从跻身发达国家之列!作为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人民的文化好了,劳动者的素质好了,那么其发展后景相当客观。具备了相当数量和质量的各类人才,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那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就能达到。1985年中央提出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从中小学抓起,我想正是考虑到了这点。在农民和农村问题上,邓小平主张从农村着手。他多次强调: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在农村。中国社会是不是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翻两番,很重要的是这百分之八十的人口能不能达到。中国的革命正因为走了农村路线,才最终取得了胜利。这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在旧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三农的重要性不可小视。那么可以这样说,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走农村道路也是正确的选择。新中国的崛起也验证了这一点!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邓小平的魅力还在于他敢于创新,他重新思考了共同富裕这四个大字,并大胆的提出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想法,对沿海一带的大城市首先进行了改革开放。1992年他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多次谈话中说: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他特别强调了“逐步”和“最终”。前者正是先富带动后富这一策略的中心思想,这是考虑到各个地区经济底子,人民素质和地方自然资源等等的不同。后者则是继续提醒人民不要忘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政策再怎么变归根到底还是为了共同富裕这一共同目标。而改革开放则是对这一思想的具体实施,有一种观点说改革会使这个放弃社会主义,实际上它大错特错了,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的,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主义的反动统治,人民获得了解放。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建成了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新中国,但是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和经济建设方针上的失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中国在很多方面是一个停滞不前的国家。中国要发展,必须进行全面改革,改革就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要有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等事实也已证明了中国的改革正一路蓬勃发展着,农村经济搞活,城市经济复苏,对内搞活经济是搞活了社会主义,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吸收外资,这又是作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一个补充,不用担心它会冲击社会主义制度,即使会有点消极影响,我们也可解决,没什么了不起;从政治上讲,我们的国家机器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它有能力保障社会主义制度,中国走自己的道路,我们叫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
是如是原因。
读《邓小平文选》有感
读《邓小平文选》总有一种强烈的感受,文风非常地朴实,然而,内蕴于朴实之中的却是他伟大的爱国情怀。
《邓小平文选》处处闪烁着爱国主义的思想,是我们在新时期进行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教育的有力武器。爱国主义是凝聚中华民族、推动中国发展的伟大精神动力。在邓小平文选中,他那强烈的爱国情怀跃然纸上,他说: “像我们这样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 , 没有民族自尊心 , 不珍惜自己民族的独立,国家是立不起来的”。他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深深感染着我们。把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紧密结合起来,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是邓小平同志阐发的一个重要思想。那种心系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对子孙负责、对国家未来负责、对民族命运负责的理性态度,那种为祖国的繁荣富强生
命不息、战斗不止的奋斗精神深深激励着我们。
自古以来,忧患意识爱国情怀是对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警觉而形成的自觉意识,表达了爱国者对国家和民族所给予的关怀。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最集中、最深刻地表达了士大夫们高洁幽远的爱国情怀。而《邓小平文选》中折射出来的不信邪、不怕压 , 坚决维护主权、国格,对祖国深厚的感情,必然激发执着的效国之行,即报效祖国,以天下为己任。邓小平文选中展现出来的精神是把个人的生命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中国千百年来各界仁人志士,在民族、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 “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倡大义、平天下、拯救江山与黎民苍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升华。
邓小平指出:“有人说不爱社会主义不等于不爱国。难道祖国是抽象的吗? 不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爱什么呢? 港澳、台湾、海外的爱国同胞,不能要求他们都拥护社会主义,但是至少也不能反对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否则怎么叫爱祖国呢?” 把朴素爱国主义上升到热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把祖国的前途同社会主义的前途联系起来,并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主人翁责任感,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这是爱国主义的起码要求。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所要求得的民族富强,要靠社会主义来实现。一个民族要真正做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最根本的是要使自己富强起来,社会主义制度下,爱国就是爱社会主义, 坚持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既反映了当代爱国主义精神的鲜明时代特征,又使传统的爱国主义精神得到了全面升华;使爱国主义迸发出巨大的能量,引导这千千万万的群众投身到把祖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的洪流中。转化为行动的爱国就是要时刻心系民族命运、心系国家发展、心系人民福祉,倍加珍惜我国安定团结的良好局面,自觉维护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利益。
读《邓小平文选》,感染我们的是小平同志的爱国情怀。“一寸赤心惟报国”,将激励我们不断前行。
加油!小敏~~~2011年11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