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体味至爱亲情”片段写作教案(周加田)
体味至爱亲情
——片段写作指导
日照实验高中 周加田
【教学目标】
1.体味文本中流露的浓浓亲情,深入理解李密内心的复杂情感,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2.借鉴文本的写作方法,描写一个“送别”的场面。
3.学习文本写人的方法,写一个片段,运用语言、行动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教材分析】
1、重点:体味亲情,写出阅读感受。
2、难点:借鉴写法,描写“送别”场面。
【学习方式】
读写结合,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班内交流,教师适当点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导入】
我们刚刚学习了《陈情表》《我不是一个好儿子》《项脊轩志》等美文,被作品中至爱亲情深深感动,从小到大,一路走来,我们得到父母亲人的关爱,感受了浓浓亲情,下面就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倾诉心中的真情实感。
一.【活动一】
(一)自主学习,明确目标、要求。(课件展示)
目标:古人云:“读李密《陈情表》不堕泪者,必不孝!”结合《陈情表》中最能打动自己的文字,写一段话谈谈阅读感受。
要求:1.从文中选取最能打动自己的文字,反复品读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丰富和深化自己的阅读体验。
2.就自己的阅读感受写一段话。提倡个性化阅读,个性化解读。但谈阅读感受必须从文本出发并紧扣文本进行,而不能游离文本之外。
(二)分组讨论(课件展示要求)
1、组内诵读习作,互评互改。
2、推出优秀习作,备班内交流。
(三)班内交流
由小组推出的代表,朗读优秀习作。(让学生大声朗读文中相应的语句)
小结:
1、作者对祖母的孝情:“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保养刘之日短也。”
祖母已是风烛残年,瞬息可更。而李密只是竭力捕捉刹那的时机,完成一刹那的任务,享受一刹那的幸福。不想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作家毕淑敏说:“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视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界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李密深深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对祖母无比的孝顺,而这份孝情,也令我们为之动容。
2、作者默默坚守名节的隐情:“且臣少侍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为了在祖母床前尽孝,说服皇帝同意自己的请求,李密用曲折委婉的语气说明自己当初仕蜀,本为谋取官职显达,并不想自命清高,考虑什么名节。这是作者怕晋武帝疑其不事二主,不可真心归服所用的曲笔。他极力向皇帝表明不矜名节,更说明他内心最在意名节。中国古代的人士,分外看重名节。伯夷,叔其不食周粟,田横,守义不辱,嵇康扬锤不辍,这些人都在改朝易代时保持住了士人的名节。作为读书人,作为一个曾在旧朝做过官的仕人,李密的内心深处也会有这份情节。可悲的是,此时的李密,只能在心中默默的自我坚守,无法言说,还要极力去掩饰。这份隐情,使《陈情表》不仅是一名臣子向当朝皇帝表白心迹的奏章,也是古代士人面对改朝易代内心挣扎时的真实写照。
导入活动二:从小到大,我们经历的送别场面数不胜数,我们拥有丰富的情感体验。下面请同学们借鉴《我不是个好儿子》的结尾,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描写一个“送别”的场面。
二.【活动二】参考《我不是个好儿子》的结尾,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描写一个“送别”的场面。(课件展时活动任务)
(一)自主研读、探究
指导学生研读《我不是个好儿子》的结尾,体会其写法上的特点。
(二)小组讨论,明确写作特点
小组交流讨论写作特点。
真挚深厚的母爱给了作者力量。他写道:“我的命并不苦的,什么委屈和劫难我都可以受得。”其实是苦的,只是愈痛愈坚罢了。生活在世上,尝尽世间冷暖,酸甜苦辣,母爱是心底最牢固的支撑。作者说“而现在最苦的是我不能亲自伺候母亲!”倍感痛惜的表达愧疚之情。结尾写母子分别,作者掏出身上仅有的钱给了母亲,母亲懂了我的心,收起钱后又出现了感人的一幕:母亲“整整我的衣领,摸摸我的脸,说我的胡子长了,用热毛巾捂捂,好好刮刮,才上了车。”母爱的体贴入微再一次感动了作者,也感动了我们。最后,作者“回到病房,躺在床上打吊针,我的眼泪默默流下来。” 教师明确:《我不是个好儿子》的结尾,以朴实的语言写“我”送别母亲的场面。运用细节描写,真情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三)自主写作,班内交流
【习作展评】
1、一天,爸妈一大早就起床,忙里忙外地收拾东西,还处在梦乡与现实过渡地带的我,依稀听到了一丝啜泣。我睁开朦胧睡眼,发现在昏暗灯光下母亲的脸上挂着一些泪水,写着一脸忧伤。我爬到母亲怀里,问她怎么了,她没有说话。倒是一向沉默寡言的父亲开口了:我们今天要到外省打工,一年可能才回来一次„„我当时就哭了,因为不想爸妈离开。奶奶拉着满脸泪痕的我,站在车站的门口和妈妈、爸爸道别,然后目送他们踏上汽车。汽车缓缓启动,渐渐的成了点,渐渐的消失在大雾里,只留下泣不成声的我和奶奶站在车站门口„„从此,车站便停留在了我的记忆里。
2、每次返校的清晨,母亲总会早早起床,为我收拾行李,为我准备早饭,一切完毕后送我去车站。车站上母亲千叮咛万嘱咐,好好学习,多吃饭,少喝冷水„„总有说不完道不尽的唠叨,一种让人心田温暖的唠叨。车开了,透过车窗,虽然外面光线暗,但我却分明看到了母亲眼里的不舍,以及泛红的眼眶。
点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离别是一种永恒的人生状态。两篇习作都选取了一个特殊的场景——车站来抒写生活中真实的离别之情,表现亲人的挚爱。离别的心理动作等细节写的真实细腻,令人怦然心动。语言朴实,感情真挚。
导入活动三: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我们的班长,尝试从语言、行为等角度分别写几句话,力求表现出人物的突出特点。(课件展示活动三的任务)
三.【活动三】
(一).自主学习
指导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体会其突出的性格特征。
(二)分组讨论《我不是个好儿子》结尾的行为描写方法。
“母亲懂得了我的心,她把钱收了,紧紧地握在手里,再一次整整我的衣领,摸摸我的脸,说我的胡子长了,用热毛巾捂捂,好好刮刮,才上了车。”
教师点拨:这告别的过程中,母亲一连串的动作细节再次打动了儿子,收钱、握在手里、整整衣服、摸摸脸、尤其是嘱咐儿子刮胡子时的“捂捂”再刮,表现了对儿子十分挂念,十分疼爱。母爱伟大,言行始终简单朴实,真实再现了母爱的纯洁。
(三)借鉴文本方法自主写作。从行为、语言角度写几句话,表现人物突出特点。
(四)班内交流
先在小组内交流所写片段,再有小组推选出写得最好的在班上宣读。
四、小结:
本节课完成了3项写作活动,突出了读写结合,进行了不同文体的写作练习,激起了我们的写作兴趣,收获比较大。
五、作业
课外以“爸爸(妈妈、爷爷„„)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封信表达自己对亲情的感悟。六【板书设计】
1、阅读感受:对祖母的孝情
坚守名节的隐情
2、写作方法:语言朴实,感情真挚。
细节描写,真情感人。
3、作业:课外以“爸爸(妈妈、爷爷„„)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封信表达自己对亲情的感悟。
七、教案设计说明:
1.读写结合是作文教学的重要原则,也是我国传统语文教育中行之有效的经验之一。古人云:“语文精,作文美。”教案的设计,注重读写结合,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切实提高写作水平。也是考虑到不同的写作练习。
活动一,既以读促写,又以写促读,以此来丰富和深化自己的阅读体验。活动二,让学生在阅读感受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描写一个送别的场面,能引导学生根据写作的需要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提炼自己的情感体验。活动三,为了激发写作兴趣,让学生在观察大家都熟悉的班长的基础上,通过行动语言的描写表现其性格特征。
2、教案设计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围绕学生设计问题,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在交流中解决问题。让学生活动的同时,老师适当引导,及时点拨,保正课堂严谨高效。尊重学生的情感体会,激励学生动手写作,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
第二篇:“体味施恩,珍惜亲情”主题班会教案
“体味施恩,珍惜亲情”主题班会教案
高二(6)班2011-9-10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汲取优良的文化传统,体会父母的不易,懂得感恩、报恩。
2.通过感恩主题教育,逐步形成淳朴、勤奋、努力、积极向上校园文化氛围。
【教学内容】
一、什么是感恩?
“感恩”是个舶来词,“感恩”二字,牛津字典给出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大家知道,在美国甚至西方很多国家都有一个“感恩节”,即每年11月份的第四个星期四。为了让大家进一步的理解感恩的含义,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感恩节”。“感恩节”的起源,和英国基督教的宗教纷争有关。大约在公元16世纪末到17世纪,英国清教徒发起了一场来势猛烈的宗教改革运动,宣布脱离国教,另立教会,主张清除基督教圣公会内部的残余影响。但是,在17世纪中叶时,保皇议会通过了《信奉国教法》,清教徒开始遭到政府和教会势力的残酷迫害,逮捕、酷刑、宗教审判,每时每刻都在威胁着清教徒。被逼无奈,他们只得迁往荷兰避难。但是,寄人篱下的日子不好过。在荷兰,清教徒不仅没能逃脱宗教迫害,而且饱受战争带来的痛苦和折磨。更令他们难以忍受的是,远在异国他乡,孩子们受不到“英国式的教育,对故土的感情一天一天地淡薄下去。为了彻底逃脱宗教迫害的魔爪,为下一代保留住祖国的语言和传统,他们再一次想到大迁徙。但是,天下虽大,何处是这群天涯沦落人的归宿呢?想来想去,他们把目光投向了美洲。哥伦布在100多年前发现的这块“新大陆”,地域辽阔,物产富饶,而且有很多地方还是没有国王、没有议会、没有刽子手、未开发的处女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乌飞。”,只有在这样的地方,他们才能轻轻松松地生活,自由自在地信奉、传播自己所喜欢的宗教,开拓出一块属于清教徒的人间乐园。于是,清教徒的著名领袖布雷德福召集了102名同伴,在1620年9月,登上了一艘重180吨,长90英尺的木制帆船——“五月花”号,开始了哥伦布远征式的冒险航行。对于航海来说,这艘有着浪漫名称的船只未免太小了。由于形势所迫,他们“选择”的,又是一年中最糟的渡洋季节。不过,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为了找回失去的权利和自由,这群饱经忧患的人已经不顾一切了。海上风急浪高,“五月花”号就像狂风暴雨中的一片树叶,艰难地向前漂泊着,几乎随时都有船毁人亡的危险。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船只没有遇到任何损害,并在航行了66天后顺利返回。
我们要永远用一颗感恩的心看自然,看人类,看命运。我们不但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还要把“感恩之心”化为“感恩之行”,既要懂得感恩,还要学会施恩于人。在这里我要重点讲讲感恩父母。感恩父母,实际上就是我们每一个作子女的要对父母尽到孝道。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连父母都不知道孝敬,就很难想象他会对其他的表示尊敬或心怀感恩。
二、面对感恩,我该怎样做?
鸟有反哺情,羊有跪乳恩,人,身为宇宙之主宰,亦有感恩之心,感激之情。
怀抱一颗感恩的心,犹如在生命的旅途中点燃了一盏明灯;怀抱一颗感恩的心,犹如掌握了人生宫殿一门门的钥匙;怀抱一颗感恩的心,犹如在人生的海洋中拥有了一艘坚固的船;
怀抱一颗感恩的心,犹如鸟儿拥有了调节平衡的尾巴……
孟郊在《游子吟》中写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字里行间流露着母子深情,字字句句倾诉母爱之魅力。我们如今正沐浴着母爱织成的阳光吮吸着充满母爱的琼浆玉露。母爱伟大,父爱亦然,父母给予我们的是他人所不能及的无私的爱。
看着父母那爬满岁月的额头,看着那饱尝雨露风霜的脊背,看着那饱经艰难困苦的丝丝白发,一种莫名的泪淌下面颊,我哭了,那是亲情的呼唤。
看着那少不经事的小弟把母亲气得落泪,看着父母望子能成龙的忧虑,看着父母因孩子成绩一再滑落而着急,额角的一条条银蛇爬满额头,一种滚烫的东西从眼眶中迸出,那是感恩的泪。
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哺育我们成长,教育我们长大,没有父母便没有我们,当我们嬉戏于课堂之上,玩耍于操场,我们的父母却正为我们高昂的学费而不辞辛苦地奔波着,每当返里时,我的心为见到父母而高兴,与此同时,又为向父母索要生活费而隐隐作痛。
感恩的心的生活是美好的,生命犹如一张白纸,有了感恩的心,这纸上便会出现粉红。一生都怀抱感恩,纸的底色也便是粉红,也就有了美好的人生。
我们要懂得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要珍惜父母的深情。
假期里,我与父母朝夕相伴,望着父母肩头沉重的担子将脊背压弯,我一阵心酸,我帮父母打扫房间,做做家务,聊以表达对父母的愧疚。
作为一名高中生,在家的时日并不多,回想当初在学校里,想到家中日夜劳作的父母,顿感心力倍增。父母对子女的爱最无私,我身临其境,感受颇深。
看到祖父离开人世,我想到日益衰老的父亲,我恐怕百年之后,父亲或母亲离开我们,我们将无所依靠……我不敢再往后想,那将是多么可怕啊!
我们仍是高中生,能给予父母的并不多,好好学习是我们能给他们的惟一的回报,优异的成绩是能给他们的最好的精神慰藉。看到自己的孩子学有所成,父母才会感到他们的付出值得,他们的辛苦没有白废。
感恩的心的生活是美好的,生命犹如一张白纸,有了感恩的心,这纸上便会出现粉红。一生都怀抱感恩,纸的底色也便是粉红,也就有了美好的人生。
父母的苦不是我们所能想象出来的,多少次,深夜里他们将我们送入医院;多少次,风雨中他们盼望着我们赶快回家;多少次,月光下他们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多少次,……“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的恩情深似海,我们要时刻怀着感恩的心,积极地回报我们的父母。
人的一生就是感恩的一生,我们沐浴着别人的恩泽而来,感恩是我们一生的使命,让我们以感恩的心将我们的爱撒向这个世界。
我们都是有思想的群体,父母,每个人都有,生我者父母,养我者亦是父母,借此机会,我向辛勤劳作的爸爸妈妈深鞠一躬,道一声:“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
我们应该这样做:
①了解父母各个方面(如:爸爸妈妈的工作是什么?辛苦吗?爸爸妈妈最喜欢吃的食物是什么、你了解爸爸妈妈的身体健康状况吗?你爸爸妈妈的生日是哪一天)
②尊敬父母,对父母有礼貌,听从父母的正确教导,不当面顶撞父母,不和父母发脾气③生活节俭,无浪费现象,不乱花钱,不向父母提过高要求
④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减轻父母负担。
⑤有心事主动和父母说,经常与父母聊天(多和父母沟通)
⑥碰到一些比较重大的事情,要和父母商量,征求和认真考虑父母的意见.。
⑦外出时,在征得父母同意后,应把去向和时间告知父母(未成年人保护法)
⑧努力学好各门功课,经常主动向父母汇报自己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不让父母操心⑨父母亲有做得不对的地方要诚恳的指出(实话实说)
第三篇:记叙文写作片段训练教案
记叙文写作片段训练教案
师导入:我们都知道作为记叙文最常用的表达方式除了记叙之外,还有描写、抒情和议论。尤其描写在刻画人物形象、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节课我们的目的就在于让同学们一起探讨描写手法的熟练运用。下面我们有请第一个扩写训练的主持人上场。
扩写训练主持人:5分钟小组讨论,确定最优扩写作品,准备分角色小组展示。之后分别由3个小组进行展示,同学们分小组进行点评,总结心得收获。
一、请结合下面一段对话进行扩写,使其更加生动形象
公鸡儿子:爸爸,我们为什么长着高高的鸡冠?
公鸡爸爸:这是向敌人展示我们的威严。
公鸡儿子:那我们的嘴为什么尖尖的?
公鸡爸爸:这是攻击敌人的武器呀!
公鸡儿子:那我们的嗓门儿为什么那么高?
公鸡爸爸:那是为了在气势上压倒敌人。
公鸡儿子:可是,爸爸......公鸡爸爸:怎么了?
公鸡儿子:可是,我们那么强悍,怎么会在养鸡场里?
我的写作心得:
小组讨论收获:
二、请将下面一段文字进行续写(不超过150字)
续写训练主持人:提前安排4个组的学生上黑板展示自己的作品,主持人引导各小组8分钟讨论,之后进行全面点评,点出优劣。
三年的高中拼搏,我成了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明天是我大学开学的日子,可是5000多的学费依然有一半没有着落。夜深了,屋外起风了似乎有雨要下……黑暗中我蜷缩在里屋自己的床上,透过虚掩的门缝,外屋中昏黄的灯光透进来洒在床前的地上,是爸妈还在为我没凑齐的学费发愁……
“咱家孩子明天就开学了,你倒是再想想办法啊……”是母亲压低了的焦急的声音。
……(续写部分)
我的写作心得:
小组讨论收获:
教师片段展示(请同学们点评):
“村里我都借遍了,要不,要不你去孩子他舅和小姨家里问问看?”父亲无奈的声音里隐藏着些许的乞求。
“又是他舅和姨?”母亲的声音带着些愤怒,“我前头跟人家借过多少了?到如今都没还上。连回娘家我都不好意思回了,还让我去借?!你两个兄弟两个妹妹呢,你咋不问他们去借?”
“我要能借出来,还用你?!”父亲的声音也高起来了。
“借又抹不开面子,钱又挣不来,你说你一个大男人……”
“是,怨我,都怨我没本事……”
“我不上了……”我再也看不下他们这重复上演了上千次的战争,猛地冲出里屋,“我不上了,行么?明天我就跟他们去干建筑,挣钱,猛挣钱!”
母亲瞪大了双眼惊愕地望着我。
“唉——”父亲一声悠长的叹息几乎引下我的泪来……
“哗……”雨突然下来了,被风裹着敲打着门窗,敲打着我这风雨飘摇的家。
长久的沉默之后,父亲低低地说道:“我出去再借借看。”说完,拎起桌旁的雨伞,走进外面黑黑的雨地里。
“哎,你穿上雨衣啊……”母亲喊着追了出去……
天亮的时候,雨停了,我恹恹地起床走到外屋。桌子上,厚厚地,放着一沓钱。父亲和衣躺在床上,鼾声震天。地上是父亲终日穿着的黄胶鞋,鞋底满是厚厚的泥巴,鞋面早成了泥浆的颜色。我的心似乎被什么揪住,隐隐作痛。“醒了?”不知什么时候,母亲站在了我的身边。“你爸刚回来没多久,昨夜去邻庄房贷的那借了钱,一年9分的利钱。我和你爸紧上几年就还上了……”
听着母亲的话,我向熟睡中的父亲望去,在他布满皱纹满是愁苦的脸上,我居然发现了淡淡的笑意!
泪水终于难以抑制的顺着我的脸颊流了下来。“爸,妈……”重重地,我跪在了地上……
三、记叙文写作升格班级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本节课进行心得规律总结。
四、随堂升格训练
每天放学上学经过这个路口时都会看到一对父子,年迈的父亲用轮椅推着智障的儿子驻足在路口的一侧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来往的行人也往往会注意到他们。一天……(续写部分)
教师作文片段训练展示.ppt
第四篇:田晓红五语第13 周教案
19、天火之谜 第二课时
备课人:田晓红
2015年11月23日(第13周星期一)
累计 66节 课型 : 新授 教学目标
1、学习给了问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2、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教学重点:体会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教学难点:解读富兰克林是怎样进行“风筝”实验的。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堂课的学习,你知道雷暴是什么吗?
中国人~~~~雷神
西方人~~~~上帝的怒火
2、同学们你们是怎么认为的呢?
二、学习第二段。
1、出示第2节。
雷暴到底是什么呢?——齐读
“这个谜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揭开”
2、你了解富兰克林吗?
政治家,发明了避雷针
3、齐读第2节,想想这一节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4、你们想了解这个谜揭开的经过吗? 自由读3——4节
思考:富兰克林是怎么做的?(请划出有关词语)请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说,并想想你觉得富兰克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5、塔轮板书:
注意观察
认真思考
勇于探索
大胆推测
决定实验
认真实验
勇于实验
6、分四人小组学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找一找,想想为什么读一读表达出来。
7、讨论交流
(读好词)早就
(很早不是现在)——所以发现了——引读
(1)“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那么雷暴究竟是什么呢?
(2)大胆推测:读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很熟悉,很了解)——熟知什么?放电现象不能雷暴结合富兰克林与众不同。
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足为奇,但是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接受的。什么意思?
不值得奇怪
不能接受
与“推测”有什么区别?
为什么不能接受?
引入“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也对他冷嘲热讽”
板书:习惯地
(冷嘲热讽)不仅……就连
人们会说些什么?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3)富兰克林经过仔细观察和大胆推测反复思考决定用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
(4)勇于探索还表现在哪里?
(在雷电交加的情况下,亲自实验)
(动作)
(5)他是怎么实验的呢?请速读课文,作者是怎么写出来的?
A、(抓住动作)
B、划出动作的词,你觉得实验经过怎样?
C、出示动作的词。请大家先读课文,然后根据黑板上的动词,试着把故事的经过说出来。(同桌试讲)(6)指名说说实验的经过。
(7)实验成功了,富兰克林的心情怎样?
指导朗读
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
8、有感情朗读2—4节,体会人物特点。
9、同学们现在你认为雷电是怎样的呢?(不是天火,不是雷神)
还怕吗?(指名原来有误解的学生回答)可是还需要注意安全
10、引出第5节。
齐读第5节,理解“震惊”、“宣告”、“无稽之谈”
板书
震惊世界
11、想象一下当时的人们会怎样说?
自我惭愧
夸奖富兰克林
12、有感情地朗读第5节。
三、布置作业。
复述实验经过。
19、天火之谜 第三课时
备课人:田晓红
2015年11月23日(第13周星期一)
累计 67节 课型 : 新授
教学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富兰克林用语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述实验经过。
二、学习第三段。
1、富兰克林实验成功有何伟大意思?
2、板书:——安然无恙(理解)
3、指导朗读,想想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三、总结课文。
1、齐读全文,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2、完成课后练习4。
四、导复述全文。
1、凭借段意,安排好复述的顺序。
2、根据板书内容提取重点词语,组织语句进行连缀复述。
3、指名上台复述,师生评议。
4、以四人为一组,轮流复述。
5、优选复述。
五、布置作业。
1、复述课文。
2、完成练习册。板书设计:
19、天火之谜
把人击倒
树木劈成两半
注意观察
认真思考
勇于探索
大胆推测
决定实验
认真实验
勇于实验
安然无恙
震惊世界
教学反思:
20、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第一课时 备课人:田晓红
2015年11月24日(第13周星期二)
累计 68节 课型 : 新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教学重点:结合课文,理解翔实可信、奋笔疾书、一袭破衫等词。教学难点:明白文中数据使用的作用。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读课: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2、板题: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请自由的阅读课文,并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二、初读感悟。
1、自由读文。(第一次读文。)
2、指名填空。(提示:使它变成一个完整的句子。)
3、课文中还有许多四个字的词语,你们发现了吗?请你用你的笔快速的把它框画出来。一边读一边画。(第二次读文。)
(过程中提示学生找词也要有方法,得按顺序来。如:老师发现有的同学的办法特别好,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的找,这样就不会手忙脚忙了。)
4、汇报:找好了吗?老师请几位同学分段来说说自己查找的结果,被请到的同学就站起来说,其他同学可要注意听:他念到的你画下了吗?你画的他是不是也画下了?如果没有你得帮他补充。(抽丝剔骨,抓要点读文。)
(课堂堂不是属于一两个学生的,课堂当归还于学生,当面向群体。)
5、自由练读课中的四字词。(要求:有感情、有节奏。)
6、指名读。
7、齐读四字词语。
8、读课文内容。(一男生,一女生,与班里的男生、女生分读全文。共四个自然段。)
要求:不加字,不漏字,不错字。一出问题立刻纠正。(第四次读文)
三、课堂小练习。
1、按老师的要求把书折好,只看书中的图画。
2、看图说词。
(要求:如“我看到他被风吹得飘飘摇摇的样子,就想到了„年老体弱‟这个词”。按老师的说法来说,你能吗?)
3、将词写在图画的旁边。(快速思考,不看书你能想到几个词?看谁想的多。)
4、展示结果。
四、布置作业: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0、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第二课时
备课人:田晓红
2015年11月25日(第13周星期三)
累计 69节 课型 : 新授 教学目标
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毅力,懂得在人生旅途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会有希望。教学重点
体会谈迁的在厄运到来时打不垮的信念,并懂得只要有信念,生活就会充满希望。教学难点:体会谈迁面临厄运那打不垮的坚定信念。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俗话说得好,天有不测风云,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旅途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然而只要有信念,我们就一定不会被命运之神扼住咽喉。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史学家谈迁,看看这个男子汉是怎样战胜厄运,怎样在逆境中站起来的。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20课,《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齐读课题。
请同学们小声自由的朗读课文,思考:
1. 谈迁立下什麽志向? 2 他最终成功了么?
相机板书:翔实可信
理解词意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一部国榷是作者毕生心血换来的,当谈迁在第一次完成国榷的时候,就已经付出了无比的艰辛。请同学们自由大声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你从哪里看出《国榷》来之不易?
1. 指名说。
2.(课件)相机出示句子,体会数据在文中的作用,并指导朗读。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当这洋洋五百万言的史书手稿终于完成的时候,谈迁心中是多么的喜悦呀。这意味着二十多年的心血将得到回报,世人终于可以看到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了。可是,人有旦夕祸福,接下来从天而降怎样的厄运呢?
1. 齐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他遭遇的厄运是什麽?
2. 书稿的遗失为什麽被称作厄运? 板书:二十余载成巨制,一夕之间化云烟。
3. 你从哪里读出厄运带给谈迁很大的打击?
(课件)出示句子 “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
指导朗读体会。
让我们一起读这句话,共同体会厄运给谈迁沉重的打击。
4. 当生活风平浪静的时候,人们往往看不到真的英雄,当生活遇到狂风暴雨的时候,真的英雄就能显现出男儿的本色。同学们,谈迁在珍贵书稿被盗之后垮下去了么?谈迁在寝食难安,以泪洗面的日子中消沉了么?
他真是个了不起的人,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一起来读第二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吧!
四、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 同学们读的得真好!从头再来,这是一句简单的话,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哪!没有百折不回的信念,20多年的心血,500多万字的巨著,何以从头再来?同学们让我们把心沉下去,想一想:300多年前,生命走上最后光阴的谈迁,他开始从头编写这部史书,一起默读第三自然段,你能从文字中读到他的那份信念吗?
2. 再读一遍,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划下来,并写上批注。
3. 指名说。
4.(课件)相机出示句子:“他一袭破衫······已经不多。”
指导朗读体会。
5. 功夫不负有心人,谈迁终于在60多岁的时候重新编写出了一部《国榷》,大家想看看吗?(课件展示《国榷》)
500万的鸿篇巨制,就是一个年近花甲的老人在经历厄运的打击后,重头来过写成的,如果你站在湖北省图书馆看到这部沾满泪水与汗水的史书,你想对谈迁说什麽?
指名说。
正是因为谈迁有了坚定不移的信念,所以他的心中充满了希望之光,才会从愁云残淡的日子中走出来。这真是:
“厄运不改男儿志,拨开云雾见青天。”(板书)
6. 让我们带着谈迁的这份坚定的信念,捧起手中的课本,高声朗读最后一段吧!
五、升华。还有有许多人也像谈迁这样,不会被厄运击垮,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个?
2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一些人,他们不是什么大人物,他们没有做过轰轰烈烈的大事情,他们很平凡,他们也许就是我们的父亲母亲,但是他们也和谈迁一样有着坚定的信念,因为他们敢于从头再来。
(课件)《从头再来》
同学们,让我们怀着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起朗诵这首送给谈迁的小诗吧!
六、作业:课后3、4题。
板书设计: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二十余载成巨制,一夕之间化云烟。厄运不改男儿志,拨开云雾见青天。教学反思:
21、诺贝尔 第一课时
备课人:田晓红
2015年11月26日(第13周星期四)课型 : 新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教学重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70节
累计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如,激发阅读兴趣
1、同学们听说过诺贝尔的名字吗?他是什么人? 板书:诺贝尔
2、大家都知道“诺贝尔奖”吗?
板书:诺贝尔奖
一个人,甚至一个国家都会为获得此奖而自豪。那诺贝尔奖从何而来?为何又有这么大的魅力呢?
3、简介诺贝尔奖:每年12月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和挪威首都奥斯陆都要进行诺贝尔奖的颁奖仪式,这一世界性的盛会越来越引起全球各界人士的关注。诺贝尔奖从1901年正式颁发已经走过了102年的历史。
4、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个奖项的设立者——诺贝尔。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通读全文,要求:
(1)借助拼音,轻声自由读课文。要求字字入目,把课文读通读顺。
(2)拼读生字表中生字,画出文中带生字的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3)给自然段标上序号,想一想每个自然段讲的什么?
2、指名读生字
3、指名分节读课文
三、理清课文脉络
1、按提示给课文分段
(1)简介诺贝尔奖的有关情况。
(2)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艰辛过程。
(3)诺贝尔临终前的遗嘱。
2、分段交流
一、(1、2)简介诺贝尔奖的有关情况。
二、(3——9)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艰辛过程。
三、(10)诺贝尔临终前的遗嘱。
3、再读课文,用一两句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前后四人小组交流你的记字办法
2、指名交流
3、学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五、作业
1、完成习字册描红
2、熟读课文
21、诺贝尔 第二课时
备课人:田晓红
2015年11月27日(第13周星期五)
累计 71节 课型 : 新授 教学目标
读懂课文,了解诺贝尔的辉煌业绩,感受诺贝尔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诺贝尔在发明扎的过程中虽历经失败、痛苦,但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至成功的锲而不舍的精神。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第一段,说说诺贝尔奖有什么特殊性?
2、交流
时间不变——每年的12月10日下午4时30分。
地点不变——都在瑞典王国首都斯德哥尔摩。
规模宏大——世界性的盛会。
3、你从诺贝尔奖的特殊性体会到什么?(诺贝尔在世人的心目中有着非同一般的地位,人们十分崇敬诺贝尔。)
4、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朗读课文第一段。
二、学习第二段,感悟人物精神
1.引读第3节:我们了解到诺贝尔一生在——,他由看到工人在荒山野岭里用——,萌发了想发明一种能——的东西,这种东西就是后来的炸药。
2.自读课文4——9节,想一想诺贝尔研制炸药经历了哪几个过程?
3、交流
研制诺贝尔爆炸油
发明固体炸药和雷管
用生命发明爆炸力更大的炸药
4、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过程中,有着许多令人感动的事例,让我们再读4——9节,出示自学要求:
(1)自读课文第三——九节,用“——”划出诺贝尔在发明炸药过程中令人感动的语句。
(2)读好句子,抓关键字体会诺贝尔的精神、品质。
(3)小组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
5.交流,谈谈自己的感受,体会
自幼立志研究炸药,与父兄合作,研制“诺贝尔爆炸油”。
为什么要发明爆炸油?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对人民的同情与关心)
1864年,诺贝尔实验室在一声巨响中化为灰烬。诺贝尔的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但诺贝尔毫不气馁。
(研究火药是很危险的事情,况且为此而付出亲人伤亡的代价。应该说活生生的事实会使诺贝尔为之震惊。然而他却毫不气馁,足见他对科学的痴迷已达到了可以放弃一切的地步。)
经过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到1867的秋天,终于制造出能够安全运输的 固体炸药——黄色炸药。
请学生谈体会,感受
……突然,一个满身鲜血的中年人冲出浓烟,高举双手呼喊着:“成功了!成功了!”他,就是诺贝尔。
(为研究爆炸力更大的炸药,诺贝尔已经忘记了一切,甚至将生命置之度外。)
哪些地方看出诺贝尔的专注?亲自、紧盯、仍然紧盯
哪些词语可看出炸药的危害?(轰、巨大、滚滚浓烟涌、满身鲜血)
6、十几年中,诺贝尔不断发明越来越安全的炸药,你从中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志向高远、百折不挠、持之以恒、舍生忘死)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9节
三、学习第三段
1、诺贝尔“百折不挠、献身科学”的精神令人敬佩,更令人敬佩的是他临终的时候做出的决定,把他财产的一部分献给了科学事业。指名读
2、透过这份遗嘱,你明白了什么?
(体会诺贝尔的博大胸怀、奉献的精神和对全人类的热爱,感受他伟大的人格力量。)
3、师:诺贝尔奖不仅表明了这位科学家的伟大人格,而且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越来越成为世界科学技术冠军的标志,激励着越来越多的精英豪杰,献身科学事业,也极大地促进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交流。
四、交流课前研究主题:
1.课前,老师请同学们按自己的兴趣确立一个主题以个人或小组进行了研究,大家主要研究的主题主要有:
出示:诺贝尔的一生
诺贝尔的家庭
诺贝尔的发明
诺贝尔奖学金
诺贝尔奖获得者
诺贝尔的少年
2.学生围绕主题交流:
五、作业:课后2、3题。
板书设计:
诺贝尔
志向高远、百折不挠、持之以恒、舍生忘死、博大胸怀、无私奉献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