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怀化学院专家与市领导共商动漫文化产业的发展
市领导与怀化学院专家共商动漫文化产业的发展2012年2月29日,怀化市常委、市宣传部文化局领导来我系针对动漫文化产业发展项目进行了座谈,到场的有系张应军书记、王幼凡主任、邱大平副主任等。
此次座谈我系领导对市动漫文化产业发展方向,路线方针等做了详细的表述,确定了我系以民族特色、民族历史、民族文化为目标方向,立足民族动漫发展,搞自己的特色,占领自己的阵地抢占高地,目的就是把怀化民族特色宣传出去。运用多媒体把我系一些先进动漫产业加以显现。于此同时市领导也对此交换了自己的意见,也提出了要求。与高校联革,招商引资,文化宣传等。最后形成自己文化产业链,建立自己的动漫制作园区,对我系充满希望与期待。
最后再对动漫节的成功举行予以称赞,对下次怀化市动漫节的进行都交换了意见。此次座谈圆满结束。
艺术设计系团总支宣传部黄玮曾一鸣2012年2月29日
第二篇:**市促进旅游发展与文化产业融合问题研究
北海市促进旅游发展与文化产业融合问题研究
北海市旅游局
镇威
北海自然风光秀美,生态环境优良,历史文化浓厚,发展旅游业的条件得天独厚。旅游为北海创造了辉煌的历史。1992年北海银滩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是国家旅游局认定的35个王牌景点之一;1998年北海市被评为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成为重要的滨海旅游目的地。但随着城市经济发展步入低潮,北海旅游也一直呈现不温不火的状态,旅游产业与拥有的资源禀赋和公众的期待形成较大落差。特别是近年来,石化、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北海长期缺乏产业支撑的局面从根本上得以改变。相形之下,旅游产业成为了北海全面发展的短板,正如王小东书记指出的,“旅游已成为影响北海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因素”。事实上,旅游是关联性极强的产业,具有一般服务业所没有的许多独特优势。国内外的实践证明,旅游业不仅可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且能够极大地拉动相关产业特别是其他服务业的发展,成为加快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因此,北海不存在要不要发展旅游的问题,关键是如何将旅游资源优势转变成产业优势,找准旅游产业发展的切入口和突破口。我们认为,旅游发展与文化产业融合是实现北海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和正确选择。
一、旅游发展与文化产业融合的背景与趋势
文化与旅游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没有文化的旅游没有魅力,而没有旅游的文化则缺乏活力。旅游是一种经济活动,更是一种文化活动。一次难忘的旅游,必定是一次文化之旅、精神之旅。旅游是文化的传承载体,能够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文化则是旅游宣传的重要载体,能够将旅游产品宣传推广出去,并对旅游产品可发挥提升品位和竞争力的核心作用。促进旅游发展与文化产业融合将为拓展全市发展空间,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发展后劲注入全新的动力。
1、旅游发展与文化产业融合顺应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大趋势。
当前,人民的文化、旅游需求与产品供给之间存在巨大缺口。文化、旅游单打独斗、各自为政难以做强做大。加强文化和旅游的深度结合,有助于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文化与旅游结合既有利于放大旅游的载体作用,也有利于拓展文化的传播渠道。对内可以扩大消费,提升国民素质,提高幸福指数,促进社会和谐;对外可以传播中华文化,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2009年8月,文化部、国家旅游局联合下发了《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为文化产业与旅游深度结合发展指出了方向。
2、旅游发展与文化产业融合是国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
金融危机将加快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新兴服务业将成为经济增长新的动力源泉。作为新兴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必将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全球性金融危机中,发挥文化产业的反向调节功能,发挥旅游业在经济下滑中对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既可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又能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做出贡献。当今世界,经济结构正在经历深刻变化,旅游业也进入到一个大调整大发展时期,旅游与文化的关联度、协同性日益增强。旅游品牌与文化品牌深度融合越来越成为吸引人们旅游的重要动力;旅游消费与文化消费融合越来越成为拓宽旅游市场的重要引擎;旅游创新与文化创新越来越成为推动产业升级、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支点;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有机融合越来越成为提升经济效益、创造社会价值的重要源泉。
3、旅游发展与文化产业融合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由于市场化过程不同,旅游和文化在产业化程度上都存在着差异。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突破束缚、创新发展,已经成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都已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文化产业面临着体制改革和产业化发展的历史任务,旅游产业发展也已进入转型升级、全面提升产业素质的关键时期。通过丰富和拓展文化内涵不断满足游客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提升旅游产业素质;借助旅游市场助推文化产业化发展,以旅游独特的宣传方式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这些已经成为新时期、新形势下旅游和文化合作共赢,实现发展目标的有效途径。旅游和文化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旅游与文化共生共进、一体化发展,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时代和社会进步的一种潮流,预示着旅游发展的巨大空间和广阔前景。
二、北海旅游与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及评价
北海地域文化资源丰富多彩、特色鲜明,可供开发利用的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历史文化沉淀深厚,拥有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具有突出特点的代表性的文化有南珠文化、海上丝路文化、汉遗址文化、西洋建筑文化、疍家文化、客家文化和渔业文化等。与文化特色相对应的是遗留下来的大量历史古迹。除此之外,古寺名人文化、地方戏曲文化、民间艺术文化,源远流长,相互交融。这些都为文化产业、文化市场的培育以及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充足的文化资源。但北海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在发展中存在以下不足:
一是资源整合及沟通协调不够。文化资源丰富是北海发展文化产业的一大优势,但要把资源优势变成资产优势、资产优势变成资本优势必须有效地整合资源。现有文化旅游资源分散在文化文物、旅游、园林、宗教等多个部分管理,各部门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相互之间沟通协调不够,不同程度地存在无序、分散、条块分割的弊端,对文化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十分不利。由于职责不同,文化管理部门更多地从文化建设的角度考虑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如何植入旅游功能有待进一步提高认识;旅游管理部门专注旅游产业,没有足够的文化资源可以充分利。特别是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上旅游部门没有发言权,而非旅游部门缺乏推动旅游业发展的手段和动力,导致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近年来,市财政在文化项目建设和旅游项目建设中均分别投入了大量资金,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积累使文化、旅游资源越来越丰富。但是,由于从项目规划上没有考虑文化与旅游如何很好地融合,使项目内涵不够丰富,展示手段单一,消费内容偏于苍白,直观的表现是人气不旺,使文化宣传不尽人意,旅游消费也差强人意。有点项目甚至成为财政负担。
二是文化旅游项目创新创意不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经不能满足于单纯的观光旅游,体验式、参与式旅游。高端文化游市场日益广阔。北海的一些文化项目缺乏配套和旅游运作手段,旅游项目难以深入挖掘、植入文化内涵,出现自然景观旅游发达,深层次的文化旅游、体验旅游欠缺的状况。新型的旅游形态需要借助高新技术、以及通过创意策划来实现,技术和人才缺一不可。北海在打造新型旅游业态方面,目前还做得不够,在旅游发展设计上主要还停留在景观旅游、旅游购物层面,各种文化产业元素没有发挥出旅游效应。全市虽然集中了较多的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的旅游资源,但是旅游产品重复建设、类型单一,大部分旅游景区还处于粗放经营阶段,接待水平低、综合收入少、规模效应不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和拉动作用有限。
三是发展观念和体制改革滞后。北海旅游发展的观念有待更新,体制改革进程较慢,旅游要素产权主体、市场交易主体和开发经营方式单一,行业规模偏小。旅游景区分散管理、资源分割,造成行业垄断经营和不公平竞争,加之政策不配套,降低了旅游资源配置效率。文化产业发展方面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对文化的产业属性和特征缺乏正确的认识,一些人片面强调文化的意识形态性,把文化看作政治的附属物,将经营性文化与公益性文化混为一谈,忽视了现代群体的文化需求。另一方面是缺乏市场意识和经营意识,长期处于小而散,低水平的竞争状态,影响了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三、北海旅游发展与文化产业融合的路径及方式
促进北海旅游发展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应坚持体制创新、产品创新、运作机制创新,进一步挖掘北海的自然及人文内涵,激活产业潜力,加强文化旅游联姻,形成文化旅游产品,促进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和经济社会实现大发展。
1、将文化资源直接转化为旅游产品
北海文化与旅游结合的最直接途径之一是直接将部分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如遗址展示园、博物馆、文化节事活动等。北海拥有多出高品位的人文景观,涵盖古人类遗址、古文化遗址、古塔石庙、古墓古陵、古刹道观、名人故里和近代建筑遗址等。如合浦古汉墓群,著名宗教建筑有涠洲岛天主教堂、普度震宫等。古民居有曲樟客家围屋古民居、疍家吊脚楼等,水有党江、南流江、冯家江等,以及众多的汉代文化、南珠文化、海上丝路文化、近代建筑文化的遗址遗迹等等,这些物质文化遗产均可以转化为旅游产品。应该充分发挥历史文化遗产丰富,文物景点星罗棋布的得天独厚优势,将这些文化资源优势嫁接到旅游产业,如依托其设立专题博物馆、美术馆、工艺馆、园艺馆等,使文化旅游成为北海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突破点。
2、基于文化资源开发特色旅游活动
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中充分挖掘文化遗产资源,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将其开发为特色旅游活动,如发展演出娱乐业的时候,可发挥北海文化优势,通过对那些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开掘和精心雕琢,对有北海地方文化特色的民风民俗、山水人文等进行研究、整理,将它们转变为旅游演艺活动,丰富旅游活动,激发旅游者爱国爱家的情怀。北海已经创作的《咕哩美》、《碧海丝路》和即将完成的《珠还合浦》、地方戏《老杨公》等就都具文化内涵和市场开发价值。将这些文艺表演、传统民俗活动、民间文化艺术以及各种物质文化载体等纳入到相应的旅游线路之中,在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活动的各个环节予以表现,丰富旅游活动内容,提升旅游文化品位。
3、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开发特色旅游商品
旅游商品开发不足,消费低是影响和制约北海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完善和延伸旅游产业链,应依托南珠文化、海洋文化的代表性器物和文化符号开发旅游纪念品,以本地疍家人、客家人的生产生活物质为依托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大力发展工业品、农副土特产品、纪念品和工艺品等旅游商品的设计、开发、生产与销售业,促进北海旅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依托北海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开发丰富多彩、绚丽夺目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工艺美术业包括工艺品、书画、城市雕塑、广告装潢等,如针绣器物、织锦、珍珠、贝壳雕品、海滩沙石、海底珊瑚等均可以赋予丰富的区域文化。此外,工艺美术品市场上珍珠饰品、铜凤灯、根雕盆景、竹编藤编、皮影贝雕等都是深深浸润了海洋文化、古汉文化等的营养,旅游市场上有特色、有市场的旅游工艺品如沙漏、玉器小座屏、椰壳饰品等也无一不是地方文化内涵丰厚的旅游商品。
4、利用名人效应,提升北海的知名度和区域旅游形象。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电影、新闻出版、网络等文化传播媒介推广北海旅游形象,宣传促销旅游产品。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广播影视音像制品的知识技术和信息含量空前提高,成为传播速度最快、时效性最强、受众面最广、直观效果最好的信息载体。广播影视音像业要实现产业化,除了发挥其新闻媒体的部分功能外,最重要的还是要发挥其内涵的文化功能,即它的产品和服务必须具有高度的知识性、故事性、观赏性,能够吸引人、感染人、教育人和鼓舞人,给人以精神力量和智力支持。北海及合浦的文化内涵丰富,历代名人群星灿烂,为广播、影视、音像业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文化素材。如定边爱民的赵佗(秦),廉山留名的费贻(汉),珠还合浦的孟尝(汉),海门屯兵的高骈,爱民如子的颜游秦(唐),芒鞋不踏名利场的苏东坡(宋),名与州符的危祐(宋),著名画家王俭(宋),竭忠报国的伯颜(元),为民请命的李逊(明),一肩一仆的徐柏(明),殚力亲民的康基田(清)等历代名人。他们的活动和事迹都包含着极为丰富的人文价值和人类智慧,大力开发这些名人效应,将这些璀璨的历史明星通过电影、电视、舞台剧、音乐剧等多种形式搬上舞台、搬上影视,使他们的艺术形象与区域形象相结合,借助文化媒介提升区域形象和旅游吸引力,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经济优势。
四、北海旅游发展与文化产业融合的产品设计及项目支撑
产业发展必须以项目为支撑。精心设计产品,合理规划布局重大建设项目是促进北海旅游发展与文化产业融合的重中之重。
1、滨海度假休闲文化旅游产品
纵观世界旅游业发展进程,随着城市生活压力日渐加大,无数生活富裕的人群开始追求一种体验式的休闲方式,尤其是滨海旅游,拥有巨大的包容性,兼容了户外游戏场所及城市休闲体验,成为世界各国高度发展的重点。但是,北海现有的看海景、吃海鲜、洗海澡是很低端的消费,只有海景,没有文化,很难发展高端旅游产品,必须以海洋文化和北海地域文化为亮点,包装出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拉长产业链。特别是要发展休闲度假产品,把单一的洗海水澡逐步丰富为邮轮、游艇、潜海、海钓、海滨高尔夫、环岛游、近海游、渔家乐和红树林生态游等。通过丰富旅游内涵,提升品质品位,让游客融入自然、融入城市。依托南亚热带气候和城市风情,北海完全可以打造以阳光海岸为主题的滨海旅游带,唱响“阳光海岸、阳光北海”品牌,建成国人向往、流连忘返的休闲度假目的地,从而推动北海旅游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2、近代建筑文化旅游产品
近期以老街为龙头,恢复古城建筑风貌,完善北海老城游憩线路,打造北海近代建筑遗产文化旅游线。借助北海被批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契机,有针对性地选出一批建筑造型独特、文化底蕴深厚的老街区申报国家历史文化街区,扩大北海近代历史文化遗产的知名度,提升北海的城市形象。远期将外沙岛和内港纳入,整合岛上土地和单位,重新规划建设以休闲娱乐演艺、餐饮购物消费为主题的旅游岛,同老街一体打造中外风情浓郁、古今特色兼具的开放式景区,发挥依城临海的便利条件,形成类似阳朔西街那种人气超旺的旅游文化街区。
3、汉文化旅游产品
合浦汉代古墓遗址及古墓群、文昌塔、石康大浪古城遗址、汉文化博物馆、合浦博物馆。整合打造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汉文化旅游区域;以合浦为龙头,并与北海市对接,形成一条能推向国际市场的高品位专题汉文化旅游线路。同时,各汉文化遗址与周边自然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形成汉文化特色鲜明的系列化综合型旅游目的地。重点扶持建设汉文化遗址公园(合浦汉墓群遗址公园、石康大浪古城遗址公园等),以汉文化博物馆为龙头整合开发形成汉文化展示中心,并按照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标准进行规划建设。做好汉代古墓群的抢救性发掘和保护利用,建成后直接转化为旅游景区;汉文化产品开发要以汉代出土遗址遗迹的保护和展示,汉代时期历史成就对世界历史的贡献,汉文化的体验与普及为重点,注重有效整合现有的博物馆、古墓群、汉文化公园等文化资源,开展与国内同类汉代博物馆的互动,提高品牌的品位和知名度。
4、海上丝路文化旅游产品
以合浦为龙头、徐闻和广州为主要节点,与徐闻、广州共同打造南方海上丝绸之路旅游产品,打破地域界限,实施深度开发,整体提升海上丝路文化旅游产品的震撼力、吸引力、竞争力。依据史书对海上丝绸之路的记载,择址重点建设恢复古代丝绸之路始发港的原貌。重在营造古港氛围,依托古港的恢复与景点打造,形成集海上丝路文化产业开发、旅游休闲、游憩商业于一体的特色文化街区和主题公园。联合广州、阳江和徐闻的类似主题景区,开辟南中国海海上丝路旅游航线,使其成为游客参与体验海上丝路文化的直接载体和集中展示海上丝路文化的目的地型旅游景区。
5、民俗文化旅游产品
客家木鱼山歌、老杨公、大堂歌、西海歌、叹家姐、黎歌等歌舞、婚俗、美食及节庆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以合浦曲樟、公馆为节点,构建客家民俗文化旅游风情长廊。将民族民俗文化体验性开发与“曲樟画廊”山水自然景观相结合,将反映客家民俗风情和民俗的服饰文化、生产生活文化等贯穿到旅游活动的过程之中,使旅游者置身于浓烈的客家民俗风情氛围中,尽情享受曲樟山水的神韵秀美和客家风情,充分展示客家人民俗文化资源的鲜明特色。具体措施:办好一个节庆。以2011年世界客属第24届恳亲大会为契机,提升客家民俗旅游节事活动的质量和影响力,将其作为一个旅游产品向外营销,通过营销节事来促进旅游、提升旅游;建设一批景区。建设一批浓缩客家人民俗文化精华、分工明确的文化旅游景区,如客家寨、客家村、客家土围屋旅游区等。提升现有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将客家人饮食、特色商品等整合到旅游线路及活动安排之中,提升旅游文化含量。
6、宗教文化旅游产品
将涠洲天主教堂作为面向国际市场的宗教文化旅游精品来培育;对主体建筑进行修饰提升,修复完善已损毁配套附属建筑,充实宗教内容,适度搬迁周边民居;重点开发婚庆旅游、古建筑鉴赏、宗教朝圣、心理康复疗养等产品。以即将建设的普度寺为龙头,将东山寺、普度震宫、三婆庙等佛教场所作为主要面向国内旅游市场的佛教文化旅游精品来培育;重点开发佛教文化观光和修禅旅游产品。引导市内的寺庙观堂等宗教场所与周边其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形成旅游线路,丰富文化内涵。
7、名人文化旅游产品
重点做好珠还合浦的孟尝和芒鞋不踏名利场的苏东坡的文章,新建珠还合浦景区和廉州东坡景区,将其分别打造成中国廉政爱民和淡薄名利的精神圣殿。将名人文化旅游资源独立打造成景点后,与周边其他景点组合,如珠还合浦景区与白龙珍珠城、乌坭珠池的组合,东坡景区与廉州古城、海门书院、海角亭、东坡亭的组合,“教授村”与乾江古街的组合等,共同构建精品线路,使其成为精品线路上的龙头景区。对名人文化遗址遗迹进行整理恢复后,与该遗址所在地的其他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整合开发为综合性目的地型景区,采取建立名人雕塑园、纪念园的方式,对原址进行整体保护。对珠还合浦和苏轼传说等旅游开发价值较高的景区按照A级旅游区的标准进行开发和建设,形成极品文化旅游区,面向国际专题文化旅游市场。对诗人苏轼(宋)、画家王俭(宋)等文艺巨擘资源的利用,采取出版各种出版物、宣传其文学艺术成就的方式来提高地方知名度,通过导游解说方式增加游客的游兴,并在各地博物馆的建设中进行专门展示。
五、促进北海旅游发展与文化产业融合的政策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协调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充分认识旅游文化产业结合发展的主流趋势,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宣传引导工作,在全市营造大旅游、大文化、大产业、大发展的舆论氛围。成立市旅游文化产业协调领导小组,领导和协调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研究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制定有利于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统筹旅游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
2.统筹规划,联动发展。统筹考量和加快编制全市旅游文化产业结合发展的总体规划和项目策划,突出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开发建设。通过自然与文化资源的结合,高起点地构建集食、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集群化产业体系,以此来辐射和带动旅游文化产业深度融合、联动发展。
3.创新管理,强化配合。深入改革管理体制,解决多年来旅游文化产业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缺乏活力的问题,加快由事业向产业的转型,推进“旅游+文化”的发展模式,建立公司化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积极探索对核心旅游资源、重点文化资源的开发、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的创新,理顺发改委、旅游、文化、国土、海洋、林业、水产、环保等相关部分职能的关系,围绕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密切配合开展工作,形成加快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合力。
(二)着力培育市场主体
引进如深圳华侨城、西安曲江、杭州宋城、湖南卫视等大型旅游文化运营企业,投资建设立意新、定位准、标准高、规模大、影响广的精品文化旅游项目,实现北海旅游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通过整合、重组国有资产,培育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中能够起到龙头和带头作用的大型旅游文化集团。
选择一批发展前景好的中小企业,采取“捆绑式”服务、政策支持、投入倾斜等方式予以重点帮扶,引导中小企业围绕大企业延伸配套服务,促进提质增效。
切实加强软环境建设,为民营旅游文化企业创造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加大服务协调力度,增强民营旅游文化企业的发展能力。
(三)加快完善产业政策
1.完善有利于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用地政策。积极探索建立土地整理平台,合理利用土地的管理制度,推进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在保障旅游文化产业建设用地工艺方面实现突破。
2.完善有利于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投资融资政策。深化旅游投融资改革,探索灵活多样的投融资渠道,按照“谁投资、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对部分旅游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实行“政府主导规划、企业投资开发、市场模式运作”的投融资机制,鼓励各种经济成分的社会资金投入旅游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投资者采用BOT、TOT等融资方式,加快旅游文化产业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着力解决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资金短缺问题。
3.建立优质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政府担保机制,引导国有大企业和有实力的外商,民营企业积极投入优质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门票抵押贷款、政府担保贷款等多种融资方式,多渠道争取社会资金投入旅游文化开发建设,加快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进程。
4.加大财政税收对旅游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运用财政投入、财政补贴、贴息贷款、减免税收等多种手段发挥财政投入的导向性作用,支持重点旅游文化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切实解决旅游文化产业建设资金“瓶颈”问题。
(四)加大投资融资力度
1.加大政府引导性资金投入。建立政府对旅游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的投入机制。旅游文化发展专项资金除用于旅游文化规划编制、信息化工程、旅游集散中心、旅游服务中心、休息站点、旅游厕所等公共建设项目外,还要采取直接补助、以奖代补和贷款贴息等方式用于支持开发性旅游文化项目的建设,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投入旅游文化开发建设,放大政府资金的引导效用。
2.培育和发展一批民营、外资和混合经济结构的旅游文化投融资主体,拓宽融资渠道,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全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筹措更多的资金。
3.重点支持有竞争力的旅游文化企业上市,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投融资和结构调整功能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大力推进旅游文化企业股份制改革,积极培育上市企业资源,力争一、两家旅游文化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融资。
(五)建立健全市场体系
发展和完善旅游文化产业要素市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鼓励各类旅游企业积极进入全市资本、产权、土地、林权、人才等要素市场,促进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企业产权交易和资源要素重组。
完善旅游文化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建立健全旅行社经营、旅游购物、旅游专业运输企业申报准入制度和旅游文化企业的评级、运营挂牌制度,规范旅游文化市场行为。实行部门联合监管,推进无障碍旅游。建立以旅游购物“公对公”的佣金制度。鼓励旅游文化企业采取参股、控股、联营等多种形式加强合作。加强旅游文化产品消费投诉机制建设,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六)建设专业人才队伍
1.高度重视旅游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养和努力造就一批专业领域的领军人物,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经营管理人才、一批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一批素质高业务精的旅游文化服务人才,吸引一批国内外高层次旅游文化专门人才。
2.加强与国内知名院校在旅游文化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安排必要的专项资金,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广泛吸引国内外知名艺术家、文化经纪人、文化企业家来北海创业,同时高度重视本地化人才的培养。
3.完善公平竞争和分配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优秀拔尖人才脱颖而出,重奖贡献突出的旅游文化工作者,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环境。
第三篇:关于成都、昆明、长沙等市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考察报告
关于成都、昆明、长沙等市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考察报告
——市政协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调研组 根据市政协2004年关于对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的安排意见,今年3月8日至3月25日,市政协张大才副主席带领几位政协委员,分别到成都、昆明、长沙等市就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问题进行了专题学习考察。通过学习考察,我们感到上述几个城市在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方面,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措施得当、成果显著,他们的一些成功经验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下面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关于文化体制改革情况
根据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精神以及李长春同志在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这些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都在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事业单位在用人制度、分配制度和管理制度方面的改革。通过改革,使人员结构得到优化组合、人力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分配激励机制得到日臻完善。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促进了各项文化工作的蓬勃开展。
1、公益性文化单位(财政全额拨款单位,如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等)通过改革调动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促进了文化事业的良性发展。他们改变了用人制度,采取全员聘用制。专业技术、行政管理岗位等全部竞聘上岗,将“国家人”变为“单位人”。改革后,这些单位主要是为社会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如博物馆利用文物资源大量的举办展览,吸引更多的人群来参观旅游;图书馆利用图书信息资源提供良好的服务;群众艺术馆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
2、公益经营性文化单位(财政差额拨款单位,如歌舞剧团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通过改革市场意识得到增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双赢”。他们对专业艺术表演团体的改革,一是兼并重组,形成合力。对一些低水平、无特色、没有市场的艺术表演团体实行兼并。成都市将原有的九院一所合并为六个院团;昆明市有交响乐团、花灯剧团、儿童剧团、滇剧团和歌舞团,属财政差额拨款剧团。改革后,将演出市场好的交响乐团推向市场,歌舞团与花灯剧团合并,儿童剧团移交电视台,没有演出市场的滇剧团解散。二是改进财政投入方式,解决剧团后顾之忧。财政对剧团的投入是将原给事业费改为与剧团演出(占70%)和创作(占30%)挂钩。专项经费管理引入有偿、借贷、奖励等动态投入方式。采取补事业不补单位的办法,对精品创作项目,送戏下乡演出给予一定的补贴;对离退休人员的“一费二险”或“三险”经费,实行政府统缴;凡从事艺术表演25年以上,男50岁、女45岁的演员可以提前办理退休手续,但如遇演出需要必须召之即来参加演出;灵活使用人员编制,养编不养人,按编拨款,正式编和临时编同时使用,但工资待遇不同。三是建立良好的管理体制和现代艺术生产销售机制。采取剧组制、项目制、承包制、股份制以及制作人制等多种艺术生产方式。云南省丽江市民族歌舞团改革后,使原来人均收入800元一跃上升到现在的3000多元。
3、经营性文化单位(自收自支单位,如电影公司、书店)通过改革转变了体制改进了经营方式,实现了经济效益的增长。昆明市新华书店2001年已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划归云南省新华书店垂直管理。按新的管理体制运行,党务工作隶属昆明市文化局,业务工作归属省新华书店。书店享有投资权、人事权和分配权。市属县(市)区新华书店都为分公司或子公司。去年昆明市新华书店股份有限公司销售码洋2亿元,实现利税4000多万元。云南省丽江市电影公司实行了公益性和经营性职能分离,把原来电影公司承担的政府职能、行政管理职能和公益性事业职能剥离并划归市文化局,转制为股份制企业,去年12月底挂牌成立了丽江市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至今电影放映票房收入已突破150多万元。
二、关于文化产业发展情况
在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的过程中,这些市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整合文化资源,运用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大力推进资源向资本转变,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具体做法是:
1、整合文化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夯实发展基础。昆明市针对经营性文化单位规模小、经营分散,难以实施规模化产业运作的状况,对国有影剧院采取了两改(改革、改造)、两调(调整影剧院布局、调整经营结构)的方式对影剧院的资产进行重组。这个市的影剧院占全省影剧院的80%,其中有8家影院处于黄金地段,占商业区20多亩土地。他们采取土地置换的方式,选了一个效益比较好的企业入股,成立了昆明影剧院责任有限公司。同时还将三个演出剧场进行了资源整合,一个出租给民营文化企业,但保持原有文化演出功能,每年扣除成本仍有一些盈利;另一个经过改造,建成了大众化、多功能的演出场所,满足了不同文化消费群体的需求;第三个由政府投入160万元,贷款300万元,改造成一个条件比较好、档次比较高的剧场,主要接待国内外以及具有云南地方民族特色的演出团体演出,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2、实现社会融资,组建产业集团,壮大竞争实力。对于艺术表演团体人才流失、规模较小、产品单一的低水平运行状态,这些市基本上采取政府推动、企业运作、规范管理的方式,以市场机制为手段、以资本为纽带,与社会资金融合,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培育和组建跨行业的综合性产业集团。如成都市采取演出公司与金沙影视宫、艺术中心演出剧场、六个艺术表演团体、艺术培训中心,以及所属的餐饮娱乐场所等实行兼并重组,成立了成都市演艺集团公司。市政府又将会议中心划拨演艺集团,使演出业形成了合力,越做越大,越做越强。昆明市将剧团、剧场与演出公司合并,组建了昆明市演艺集团公司。长沙市文化产业起步较早,近几年的发展很快,已先后成立了广播电视集团、出版集团、图书发行集团。最近,这个市文化局已上报市政府拟成立长沙市文化产业集团。
3、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发挥民族区域特色,打造文化旅游产业品牌。成都市打造以“三国”文化为中心,发展文化文物旅游产业的品牌。去年成立的兴文投资有限公司,采取以固定资产、经营资产、部分资金、无型品牌(武侯祠、杜甫草堂等,去年注入资金1亿元)等进行投资和在社会上进行融资。采取政府支持,市场运作,吸引和利用社会资金进入文化领域,启动了金沙遗址博物馆、船棺遗址博物馆的建设。争取二至三年内,将成都大剧院建设成为与成都中心城市相适应的艺术殿堂。昆明市利用云南省26个少数民族区域特色文化与昆明蓬勃发展的旅游产业紧密联合,突出旅游产业的“人文核心”作用,拓宽文化旅游专线,从三个方面实行对接:一是文化与旅游部门联手合作。旅游部门组织客源,文化部门安排演出,双方利润分成。在这个市我们看到,无论是在剧场还是饭店、旅游景区景点都有这种“文旅”结合的演出,民族特色突出,场内气氛热烈,经济效益可观。二是充分利用文物保护单位的影响作用,把保护和利用有机结合,发展文化文物旅游产业。对这些文物保护单位,政府每年拨付200万元经费进行保护和维修。三是继承和发展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通过每个节庆活动都把各个民族的民间艺术展示出来,形成一个民族文化的品牌,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三、几点感受
通过考察,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这些城市之所以改革的步子大、成效比较显著,我们理解他们最主要的经验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1、领导重视,政策支持。这些市的市委、市政府都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作为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落实李长春同志讲话的具体行动,实实在在当成一件大事来抓。无论研究文化体制改革还是文化产业发展,主要领导亲自主持会议,分管领导亲自挂帅,要条件给条件,要政策给政策。一是在文物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上肯投入。成都市政府为建艺术中心,一次性投入1.3亿元,将武侯祠、杜甫草堂归属文化部门管理。市委、市政府为扩大武侯祠的宣传和影响,专门下发了《关于市南郊公园与武侯祠博物馆合并和文化强市有关部门工作的议事纪要》,进一步扩大武侯祠博物馆的展区范围。对兴文投资有限公司的收入,政府不收,并提供贴息贷款。市政府将一个原政府管辖的会议中心交与演艺集团使用。长沙市政府在原田汉大剧院的基础上,又投入资金以及划拨土地,修建长沙市田汉文化艺术中心。二是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拨款逐年增加。昆明市政府对公益性文化投入逐年递增,在财政拨款不减少的前提下,还实行文化专项补贴。如:今年文物维修费200万元;社会文化60万元;农村电影60万元;图书馆信息工程30万元;传统文化研究20万元以及创作基金200万元。三是政策优惠,队伍稳定。在剧团改革方面,长沙市对剧团离退休、提前退休退养人员所有费用由政府统缴,人员进行了妥善安置。昆明市对事业单位举办的培训及门票收入免征营业税。公益性文化设施的建设用地,按国有划拨土地政策给予优惠,并酌情减免城市建设配套费,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2、目标明确,措施得力。这些市文化体制改革稳步进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目标明确,措施得力。一是这些市围绕改革与发展成立了办事机构。分别出台了《昆明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五”规划》、《成都市文化局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基本思路和举措》的文件,并确定文艺演出业、文艺培训业、电影发行业、文博业、会展业、文化娱乐业、特色文化旅游业、舞台美术业、图书发行业等产业规划。有思路、有目标、有措施,而且具有可操作性。二是为建民族文化大省,打造文化产业的“航空母舰”,把文化产业作大作强。他们大都采取发挥优势、资产重组、形成合力,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大量吸纳社会投资入股,走集团化的经营模式,先后成立了电影股份有限公司、演艺集团公司、文化旅游集团公司、文化产业发展总公司等。三是注重选拔使用人才,运营机制灵活。他们采取特殊政策和特殊方式,积极引进高层次文化人才,并用优惠的政策稳定本地人才。用产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用待遇留人。对优秀、确需的人才实行高薪聘用,在住房、职称、家属等方面给予照顾。成都市艺术中心就是在社会上公开招聘总经理,用行政、法律的手段来监督,与招聘的总经理签订合同,明确责任和工作目标,月薪3000元。年盈利额的40%作为奖励资金,其中60%奖励职工,40%归个人。总经理招聘副总经理和其他人员,并有人权、财权及工资分配权,实行现代化企业管理和新的运行机制。现已运行四年,效果很好。
3、产业发展,事业繁荣。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的发展,给这些市的文化事业带来了兴旺和繁荣,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文化部门在该地区的形象和地位。一是高雅艺术的演出提高了城市的文化品位。成都市和昆明市演艺集团,每年都大量引进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演出团体来演出,交响乐、芭蕾舞更是深受人们的欢迎,提高了人们对高雅艺术的鉴赏水平,也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二是特色文化与旅游产业结合相得益彰,吸引了更多的人群到成都、昆明、长沙旅游观光。传统的民族特色文化、少数民族的风俗民情、古朴神秘的自然景观,让人向往,更叫人留恋。具有浓郁特色的民族舞蹈、民族服饰表演遍布成都、昆明、长沙和各旅游景点。由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编导并主演的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展示了浓郁的云南少数民族风情,演出场场爆满,观众反响十分强烈,目前在全国各地巡演。三是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成都市演艺集团公司所属的艺术中心,几年来,年收入都在1600多万元,仅艺术培训收入就达到500多万元。艺术中心剧场每年接待演出400多场,芭蕾舞、交响乐票价都在120—180元。杜甫草堂和武侯祠每年的门票收入在5000万元左右。云南省丽江市金沙演艺有限公司的大型歌舞《丽水金沙》,总投资800万元,每天演出二至三场,每场收入10多万元。目前已演出700多场,收入7000多万元。总之,文化体制改革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增强了文化事业发展后劲,呈现出蒸蒸日上的繁荣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