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有感
读《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有感
当老师的年头已不短,可有时还是会感到自己教育的无力和遭受挫折的无奈。我们整天都在和学生打交道,而应该怎样和学生说话呢,我们可能并没有认真去想过。好像天天都在和学生交流,但效果到底怎样呢,尤其是碰到一些棘手的问题,难以沟通的学生,有的老师常常是苦口婆心,把各种道理翻来覆去的讲上n次,但学生却不愿领情;有的老师少不了严厉的训斥一番,那学生虽然低头聆听,但也许他已心里把老师骂得狗血淋头。我觉得自己就陷入了这样的矛盾之中,所以当我看到这本《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的书,立刻被吸引住,在空闲时慢慢品读起来。
整本书由一个个小的教育故事组成,作者在每个例子后都加上了自己的分析,有时会展示另一种说话方式所带来的不同效果,有时则向我们实录一段最常见的师生对话。其中有很多好的见解和方法,让我感受了语言沟通技巧的独特魅力,启发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语言,激励我从一言一行做起,提升自己的教育魅力。例如,在《最佳师表》和《最差师表》的两个章节中,作者列举了截然相反的两种教育方式和态度的若干真实的小故事,其中有的事例是我们曾经经历过的和孩子们现在正在上演的。
老师与学生之间,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光有理解还不够,还需要说话的技巧和有效地沟通。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教师的教育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很高的要求。读完这本书后,我觉得以后在与学生交流中,应该注意这几点:尊重孩子,不能对孩子采取疏远冷漠的态度;关心孩子的感受,聆听他们的心声;鼓励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是横加干涉„„
语言既能使人文明,也能使人野蛮;既能使人受伤,也能使人得救。只有心中有爱,我们才能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自觉的探讨如何与孩子说话,自觉提高自身修养,从而增强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职业责任感。
第二篇:读《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有感
读《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有感
读《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有感
(一)香洲区第二十一小学 范蓉
说话是人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沟通方式。用说话来交流思想、表达意志,是每个人必备的基本素质。我们每天都在说话,因为我们需要表达,需要交流,需要倾诉。但是话不是想说就可以说,也不是想怎样说就可以怎样说。作为小学老师,面对着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该怎样和他们说话,简直就是一门技术活,需要我们去思考,学习以及体味。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海姆?吉诺特博士通过《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这本书来来告诉我们每一位老师都可以通过心理学来具备有效的工具和技巧,通过如何和学生对话及心理治疗等各种技巧的介绍,为所有的老师提供具体的建议和实用的解决方法,帮助我们处理好日常工作中的心理问题和意外情况。
在教学实践中,面对喧闹的课堂,学生无休止的提问,还有突发的危机,老师不可避免地会碰到令人生气的情况,在这个时候该怎么和学生交流?在'恰当的交流'这一章节中提到聪明的老师通过运用'我'的语言来保护自己和学生。例如:'我很生气''这太让我生气了''我对此非常愤怒'等等。这些言语要安全得多,远胜于说'你简直是只害虫''看看你都做了些什么''你真是愚蠢极了''你以为你是谁'.由此看来,恰当的交流不仅能够改善教学,而且是教学的关键。
聪明的老师不仅要会和学生交流,还要会表扬。在品读'表扬的艺术'这一章节之后,我才发现平时我们所普遍采用的表扬都是评价式的,而且我们自以为是地认为,凡是表扬,都是有益的,往往忽视了这种表扬背后的伤害。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位年轻的老师想鼓励孩子们进行抽象思维。她向爱丽丝展示了一个苹果,然后问道:'苹果是属于哪一类?'爱丽丝的脸红了,她不知道怎么回答。老师于是又去问卡罗,卡罗马上就回答出:'苹果是属于水果类。''好孩子,好孩子。'老师表扬道。老师继续上课,却不知道自己已经伤害了孩子。如果卡罗因为知道答案就是一个好孩子,那么爱丽丝呢?她不知道答案,难道就是一个坏孩子了吗?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不要将形容词与孩子的品性联系起来进行表扬。在'表扬的艺术'这一章节中,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例子,它告诉我们,要使你的表扬有建设性,那就描述孩子的努力和成就,以及我们的感受,千万不要评价判断孩子的性格和品性。有益表扬的基本原则在于:描述而不评价,叙述而不作判断。我们应当对孩子表达我们对他的努力、帮助、工作和成就的喜欢和赞赏,然后由孩子本人对自己做出判断。如果我们把孩子值得赞扬的事连同自己的感受一起真切地表达出来,孩子就会对他们自己形成积极而有建设性的印象。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学生的成功与失败,更让我深深体会到:教育是身教,用生命影响生命。
读《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有感
(二)文_Alice Huang
'我惶恐地意识到,我成了教室里的一个决定因素。我个人的方法可以创造出教室里的情境,我个人的情绪也可以左右教室里的气氛。作为一位老师,我拥有巨大的力量来让孩子们过得痛苦或者快乐。我可以成为折磨孩子的工具,也可以成为鼓舞孩子的火花。我可以带给他们羞辱或者开心,也可以带给他们伤害或者拯救。在所有的情况下,一次危机是骤然升级还是逐步化解,一个孩子是获得进步还是日益堕落,我的态度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摘自《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前言
作为老师的我们要如何避免成为折磨孩子的工具?在处理教室里各种琐碎事务的时候,老师需要在心理上做哪些的调整?老师的反应和态度往往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当学生因为好奇和莽撞做错了事情,老师应该如何处理呢?我们在跟这些犯错的学生交谈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是严厉地批评还是轻描淡写地说说而已呢?我想这些都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作家卡耐基说过:'批评是没有用的,因它使人增加一层防御,而且竭力的替自己辩护。批评也是危险的,它会伤害一个人的自尊,和自重的感觉,并激起他的反抗。'但是如果只用简单武断的方法限制学生,不允许学生这样那样,学生是害怕了,却起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还有一些老师用极不负责任的教育方式,如体罚、谩骂等,这些方式不但不能让学生改过,还可能因伤了他们的自尊心而让他们产生敌对的逆反心理。老师育人的重要渠道之一是谈话,会谈话的老师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反之亦然。善待犯错误的学生,重视到他们的人格,真诚地跟他们交谈,同时以有效并且富有人情味的方式使他们认识错误并改正。下面我们来谈一谈与犯错的学生谈话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一、做到心平气和
心平气和是建立良好的谈话氛围的重要因素之一。有些老师只要一听到有人报告学生犯错,心里的那根弦就会绷得很紧,第一个反应是麻烦来了。特别是遇到那些'惯犯',正所谓气不打一处来,立马就会板起面孔,说话的语气就会更加严厉,忽略了学生的感受,让学生心里产生愧疚感,难免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和人格。结果越批评,抵触情绪越强。建议老师们,不妨在学生犯错后,先来个心理安慰,然后冷静地想一想:学生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我该怎样帮助他?等等。是人就会犯错误,特别是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难免犯这样那样的错误,甚至干出一些荒唐的事情来。老师们一定要学会遇事冷静处理,对学生做到理解、宽容,理解万岁。
二、营造良好气氛
自尊心较强的学生在犯错以后往往会有戒备心理,不希望>班主任当着同学的面批评他,而另外一些学生则会利用这个时机来捣乱,不当老师的批评是一回事,故意引起哄堂大笑,教育工作自然更难开展。因此,不管什么情况下,老师应该单独与犯错的学生交谈,时间可以在放学后同学都走了,也可以利用课间时间在办公室。在办公室时,老师可以热情地搬椅子让其坐下,让学生感到不是接受批评而来,而是与老师促膝谈心。老师的态度很重要,不要摆出一副让人害怕的面孔,严厉地斥责学生的过失。应该用平静的语气与学生谈话,让其感到老师是想了解事情的真相,减轻学生的紧张心情,营造良好的谈话氛围。
三、讲究方式方法
与犯错的学生谈话时,不能总是一个姿态,要做到随机应变,有时和风细雨,有时严肃对待,有时沉默是金。谈话可以以聊天式的询问开始,层层深入,从学习态度到课堂表现到事件中心,从中提醒学生的不足之处从而引出要谈的内容。另外,如果是和同学发生矛盾,例如打架,则可以开门见山地询问,让学生讲明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切忌不问青红皂白就痛斥一顿。尤其是几个学生同时犯错,一定要分别让其说明原因,在了解事实全部后再下定论。这时往往会遇到学生相互推卸责任的现象,学生都认为对方比自己错更大,自己是无辜的、被动的。老师可以帮助学生分析事情发生的起因,指出各自的错误,让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我们要诚心劝导,与学生建立信任的关系,能让学生真正'亲其师,信其道。'学生犯了错误并不可怕,只要他能够认识到错误,勇于改正,他就是可造之才。
四、语言风趣幽默
如果不得不实施批评教育,就必须让学生知道你的良苦用心:是让他改正错误,好好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如今学生的自我意识很强,老师对待调皮、不听话的学生恰到好处地运用风趣幽默的批评方式,这样能在班级营造积极和谐的氛围。老师要注意批评时,语言要真诚,能体现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让学生感到老师的话是温暖的,愿意接受教育。说话内容不可有丝毫与事实有出入,每一个判断、每一个结论都必须以清楚的事实作为依据,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五、提出希望和要求
不能简单地说'下次不能再这样'或'你可以回去了'就结束谈话,可以让犯错的学生用自己实际行动弥补过错,例如:让欺负别人的学生向同学道歉;让打碎玻璃的学生买块新的换上;让犯错的学生认认真真地打扫教室;要求犯错学生下次作业或听写有进步;和有矛盾的同学合作完成一件任务等等。让学生知道犯了错误就要承担责任,用自己的行动证明改掉不良习惯的决心。
最后,班主任应该定期找犯过错的学生谈话,了解他们现在的学习、生活感受,与他们像朋友般畅谈,提升他们对人对事的看法。
为了了解学生的世界,老师需要无穷的情感灵活性。不能对学生采取疏远冷漠的态度、侮辱和攻击性的语言以及其他各种伤害。这样,老师可以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变得熟练、谨慎、冷静和理性。
第三篇:读 《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有感
读《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有感
在老师的推荐下我读完了这本书,读完之后还是有挺多的感受。本书的作者是海姆•G•吉诺特,一位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也是儿童心理学家。这本书主要谈老师怎样与自己的学生,进行有效地言语沟通,以便更好地教学。
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老师在运用技巧时的态度,其重要性人所共知。而最重要的态度,却往往会被我们所忽视。因为在发生冲突时,我们往往会被第一时间出现的情绪左右。虽然在理论上,我们都知道什么教育是好的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老师在运用技巧时的态度,其重要性大家都已经知道。在理论上,我们都知道什么教育是好的,我们对此拥有无数的理念。但是,没有教师能够仅仅靠理念就能教育好学生。学生们总是会反复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处理具体事务的时候,老师们需要在心理上来一个小小的改变。我们需要一些特别的技巧来有效并且富有人情味地处理班级里各种琐碎事务——学生之间言语的触犯,日常的冲突,以及突发的危机等等。所有这些情况都需要老师做出有益而现实的反映。老师的反应往往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它不仅可以决定班级里的气氛是趋向合作还是敌对,孩子们的情绪是趋向赞同还是辩驳,孩子本人是愿意改正还是报复,而且还会影响到孩子的言行将来是变好还是变坏。
书中讲到,这一天是温迪上五年级的第一天,老师告诉了她到哪里去领英文课本。但是当温迪刚刚摸到书架的时候,所有的书全都哗啦啦地掉了下来。温迪哭了起来。本来老师也不开心,但是他还是耐心的问了原由,结果,本来心情很坏的两个人,经过一会的交流都变得很开心。开学第一天或是有什么活动的时候,往往会很忙碌。而忙碌的时候,很容易让人焦头烂额。尤其是再发生点令人不愉快的小插曲,会更加气急败坏。我想大多数的老师都遇到过这样的事情。但多半是恼怒与指责。而温迪的老师却表现得非常熟练。事情发生时,她没有否定孩子的感受,也没有反驳孩子,更没有训诫或者惩罚孩子,而是耐心的听他解释,给孩子一种受重视感觉。
吉诺特说:老师和蔼的态度胜过一切争论与指责。既然令人生气的事情已经发生,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减轻事情发生所带来的后果。只要有积极的态度,再大的裂缝也是可以解决的。老师应恪守的黄金法则是:可以愤怒,但不可以带侮辱性。我觉得这句话对于即将走上教师岗位上的我们来说是值得好好考虑的。当在错误发生后,也经常会把孩子以前的一些不良行为揪出来,一起痛斥。这样的行为,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又有何益呢!指责与担忧解决不了现时发生的问题,不但不能给学生疏导与帮助,反而会让自己的情绪恶劣,而孩子的实际问题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未来还很遥远,于我们遥不可及。已经发生过的,再把它拿出来说,只能让孩子觉得自己有多差。会灰心沮丧或产生更强烈的抵触情绪,对解决问题没有任何帮助。而我们有时就是爱陷在这样的怪圈里,愈演愈烈。
读完这本书后,我还觉得里面有一个观点比较具有好,那就是学会认同。文中是这样写的:十二岁的雷妮向老师抱怨说,她的家庭作业和学校课程太多了。老师有意地不跟雷妮争论。她没有说:“别抱怨了。当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我的作业比你多十倍。你的家庭作业这么多,也只能怪你自己。要是你在学校里做完了作业,就不会在家里还有这么多作业了。所以,还是停止抱怨,赶快学习,不然你会考不及格的。”
与此相反,老师极富同情心地认同了雷妮的抱怨:“看来家庭作业有些让你感到不安。一天做这么多作业确实够呛,特别是遇上老师还布置额外作业的时候。唉。”雷妮立刻就感觉到自己得到了理解和宽松。她说:“我得赶快回家了。还有很多作业要做呢。”我不是很喜欢抱怨的人,因为发现抱怨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反而会使心情更糟。所以,更多的时候,愿意保持沉默,自己消化怨忿与不满。可是他们是孩子,当心存不满时,就会说出来,发泄内心不愉快的情绪。发泄出来了心情就好点了。很多时候,抱怨不是仅仅针对事件本身,而是想
让别人了解一下我们处境,从别人那里得到安慰理解我们,或者只是为了诉说。很少想过,如果能够认同孩子的感受,他们会觉得自己得到了理解与尊重,可能会有效地减轻抵触情绪。或许他们知道抱怨并不能改变什么,只是想一吐为快而已。这时,我们应该照顾到孩子的感受,适当的顺势而为。可是大多时候,当听到这样的声音时,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如何说服。说服似乎已经养成一种习惯。可是,我发现,这种方法并不是很有效,甚至会适得其反。孩子们还小,或许他们无法应对老师的试图说服,但是,他们的想法也不会因为几句的说教而有所改变。
下面我来谈谈说教的事情。对于很多老师和家长来说,说教似乎是教育孩子的一种方式,其实我不认同这种教育方式。还记得小时候我比较顽皮,有一次烧水的时候,我看到水蒸气很好玩,就想揭开壶盖来探个究竟,可是当时被我妈妈拒绝了,她说很危险,可是我那个时候似乎还不太懂危险是个什么东西,于是趁着妈妈离开后,我悄悄的揭开壶盖,结果是手被烫了。虽然妈妈有给我讲过不可以碰,但我不知道为什么。这就是说教带来的缺点之一即只是告诉了孩子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而孩子却不知道到底是什么。自此之后,我就再也不会再碰快烧开的时候壶盖了。有时候孩子的直观或者是亲身感受真的很重要。当然我并不是说要以身试险,我想说的是多给孩子一些机会让孩子自己体会,而不是通过灌输的方式。总之,我觉得这是一本值得研读的书,里面讲的很多教育方式都是值得我仔细思考的。
第四篇:读《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有感1500字
读《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有感1500字
滇池校区 郗艳群
老师和父母一样,都需要高水准的交流能力。聪明的老师对自己的用语非常敏感。他知道,学生获得多少知识有赖于老师教学的风格。因此,他能够善解人意,在对话中传达出孩子的尊重和理解。他能够敏锐地感觉到哪些交流方式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这本书在美国出版后,曾被全美教师协会推荐为教师必读书;在我国台湾出版后,曾被许多学校当课本教材使用。他把教育心理学理论变成了大量幽默而富有人情味的短剧、对话和故事情节,为所有的老师和家长提供了同孩子进行交流的主法和技巧,帮助他们正确处理孩子的学习、心理等问题,教育孩子健康成长。
我们当老师的都希望能够成为让学生喜欢的教师,可是,让人喜欢似乎并不是那么容易,它是一种感情,感情没有无缘无故的。学生们对老师的评价千差万别,“盼”着上某老师的课,“怕”上某老师的课或“烦”上某老师的课,同样的学生对不同的教师表现出不同的态度。这的确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应怎样修炼才能让学生喜欢自己呢?
记得,2015年3月份来到度假区衡水实验中学后,我利用业余时间读了美国的吉诺特的《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读后给我启发很大,而且感触很深。那生动而幽默的对话,鲜活的例子,使我顿悟:自己的言行决定着学生的一切。做老师难,做好教师难,做让学生喜欢的教师更难。为了孩子,我力争做学生喜爱的教师。
读了此书,我收获颇丰: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很大,也引起了我的许多思考。现在中国的教育正处在教育的变革之中,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家长对教师的期望也更高,学生也更需要教师的尊重和理解。现在的学生由于生活的优越性,再加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因此,不论是在各方面都是很有个性的,因此,老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教育学生要注意方式方法,每个教师教育学生都是出于教师对学生的爱。
和学生说话要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有教育家说过“教育需要爱,也要培养爱。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这一教育名言也告诉我们,爱是教育的生命,爱学生是做好老师的关键。
《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一书就是帮助我们怎样创造一种和谐的情感氛围,让每个孩子充分相信老师,并获得进步。书中列举了最佳师表和最差师表的言行,作者列举了截然相反的两种教育方式和态度的若干真实的小故事,鲜明而生动的指出:在理论上,任何老师都知道什么教育是好的,()我们对此拥有无数的理念。但不幸的是,没有人能够仅仅靠教育理念就能教育好小孩。在处理班级里的各种琐碎事务-孩子之间言语的触犯,日常的冲突,以及突发的危机等等的时候,最佳师表的老师们会尊重孩子,摒弃语言上的暴力,比如训话、责难、嘲讽等,不逼迫孩子承诺和保证,不让他们的内心产生罪恶感。就事论事,对孩子提供及时恰当的帮助。然而最差师表的老师们则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采取疏远冷漠的态度,侮辱和攻击性的语言来跟孩子们进行本来可以避免的争斗、冲突甚至战争。
《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这本书中,通过很多小事例,告诉我们“最佳师表”与“最差师表”会对同一个学生同一件事情说出什么不同的话,取得什么不同的效果。归根结底,其实就是一个原则:尊重生命。在教育中,请把学生当成一个活生生的人,对他们持有对生命的热爱和尊重,再次,课堂魅力是师生之间最好的纽带。教师在课堂上的激情则是上好一节课的灵魂,一句精彩的导语,一句幽默的插入语,一句风趣的笑谈,往往会使学生精神倍增,兴趣盎然,听起来聚精会神,学起来津津有味,那么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作为一名好教师,我们应当用生动的语言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去吸引学生学习,所以我每节课都尽力做到精神饱满、语言生动清晰。课堂语言是教学的“佐料”,教学方法也不能千篇一律,再好的方法也不能重复使用,正如山珍海味人人都喜欢,但每天都让你吃,恐怕也食之无味。我们的语言也是课堂的催化剂,恰到好处地的应用肢体语言,也能形成我们独特的“台风”和高超的“演技”。总之,教学水平的提高是没有止境的,应了那句话“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第五篇:融雪之春——读《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有感
融雪之春
——读《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有感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就像是雨露对青草的滋润,春风和旭日的相偎。然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代沟和隔阂,就如同自然界的寒冬,冻结着原本紧密依存的灵魂,在时间的催化剂下,慢慢风化、渐渐破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是打破这层坚冰的决定性因素,然而,有效的沟通是春日的暖阳,可以消除刺骨的寒风;无效的沟通,只会加速冰封、加剧寒冷。
海姆·G·吉诺特在他所著的《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中写道:“起飞的时候,我们期待着飞往一个热带的岛屿,却不幸降落在冰冷的北极。我们本来期待着灿烂的阳光,却出乎意料的遭遇了北极漫长而严寒的冬天。”每一位教师都在期待和学生建立一个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然而在实际的教学经历中,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预想不到的挫折。在读了《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这本书之后,我对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方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认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首先应该从倾听做起。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尽管他们的心智还不够成熟,但是他们都有自我表达和表现的欲望,因此,倾听是交流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像书中所写的那样,最佳师表的老师应该尊重孩子,以倾听取代语言上的暴力,就事论事,对孩子提供及时恰当的帮助。于此同时,不逼迫孩子承诺和保证,不让他们的内心产生罪恶感。最差师表的老师们则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采取疏远冷漠的态度,侮辱和攻击性的语言来跟孩子们进行本来可以避免的争斗和冲突。
其次,要注重说话的艺术。孩子常常从老师的眼睛里了解自己,老师对孩子所说的话往往对孩子有很深的影响。每个人都必须抑制自己自作聪明地取笑他人的冲动,对于老师来说更是如此。老师的表扬往往会激励孩子,老师的嘲讽则会毁坏孩子的自信心和自我形象,刻薄的批评不但不能促使孩子进步,反而会破坏他们改进自己的愿望,使孩子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公开贬低孩子的智力无疑会伤害他们最脆弱的心灵。一名老师就像一名外科医生一样,不能轻易地开刀划伤,否则,就有可能会留下永久的伤口。语言攻击并不能帮助孩子改进自己的行为和性格,只会招来孩子的憎恨。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从来都不是很肯定,因此更需要老师的鼓励和表扬。
最后,用行动促进交流。交流不单单是言语的交流,还包括肢体的交流。言语的交流较为直接,但是肢体的交流却更为深刻。许多教师较为注重言语的表现,但往往忽视行动的表现。教师的一个微笑、一次掌声都可以带给学生很大的鼓励,带来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孩子的世界往往很单纯、很简单,老师的一个鼓励的眼神都可以带给孩子一天的欢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老师冷漠的眼神和表情则会打击孩子的信心,让孩子失去学习的热情。
读《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这本书,让我明白,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并不是无法跨越的。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可以化解学生和老师之间的矛盾和分歧,融解内心的坚冰。我愿驱赶那寒冷的冬季,迎来融雪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