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效教学才能使教学有效
有效教学才能使教学有效
第二实小邱东珠
前段时间,学习了教育局赖股长《有效是“学•导•用”课堂教学模式的生命线》和余文森《课堂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心中感慨颇多,在读的过程中,有不少收获,但也涌起丝丝惭愧,学•导•用”课堂教学模式实验一学年来,虽然不能说自己的教学是无效的,但起码是一直处于低效状态,现在才更清楚地意识到,教学必须有效,就得追求高效教学。本人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认真完成课前研究单的习惯。从“学·导·用”教学模式的整体结构上看,前置学习单是学习的起点,也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导学主线,是小组合作和交流展示等后续学习环节的基础之基础。没有学生前期的独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和思考进入后续的学习,学生就没有那种求知的欲望,也失去了进入小组合作等环节后续学习的资本。
2.认真倾听的习惯。
由于年龄特征的限制,学生普遍存在着喜欢别人听自己说而不喜欢自己听别人说的问题。我们可以开导学生“善听者往往也是善于思考的好学生”,要养成善听的好习惯。做到:一要专心,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要听清老师或发言人说的每一句话,脑子里不想其他事;二要耐心,不随便插嘴,要听完别人的话,才发表自己的意见。三要细心,当别人的发言有错时,要求学生学会评价同学的发言,做到不重复他人的意见,自己的意见要建立在他人发言的基础上或者提出新颖的想法。四要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五要用心,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不能盲从,要有选择地接受,做到“说”、“听”、“思”并重,相互促进。并教给学生一些方法:(1)猜想发言的同学会说什么。(2)对同学的观点进行归
纳。(3)想想同学说的有没有道理。这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倾听方法,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学生就能学会先听后说,想好再说,真正养成倾听的习惯。提出问题的习惯。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也就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是要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
“学导用”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提问题,培养学生会提问题,所提的问题力争做到观点新,见解广,有高度,与众不同,充分表现自我的价值,体现竞争的能力。培养学生会提出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三、把握好课堂时间,进行有效练习。
应用活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教学步骤,主要是对知识的巩固、拓展、提升,对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具有决定作用。练习设计必须以课堂及课堂论为基础,以理念和教材的知识体系为依据,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思维的关键点上进行更好的多样化练习设计,去拓展知识面,去自主探索„„。
四、有效的教学,还要有有效教师。
我们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课堂教学的实验者,更要成为一个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而教师能够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由“经验教学”转向“反思教学”,是否能够由“经验教师”走向“反思教师”后“”反思性实践者“。教师只有成为”反思性实践者“,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行为背
后的教学理念,才能不断开发和生成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实现有效教学。因此,进行每一环节反思。教师可以让学生评价在活动中自己的表现;说一说自己碰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在活动中如何与他人合作,评价伙伴们学得怎么样;最后自己有哪些收获„„这一步能让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系统化的整理,扬长避短。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遇到实际问题时按照这一过程有条理地、灵活地运用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学生成为有效的解决问题者。
当然,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很多策略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使用,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下需要教师智慧的、合理的采用相应的策略,这也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因此,如何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因人因时及时调整教学模式。
以上是我的一点心得体会,写得并不周全,但看了这本书确实带给我不少收获。教学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会不断学习,把收获播种入教学行为中,来获得更多的收获!
第二篇:作文教学如何做才有效
作文教学如何做才有效
华宁县第一中学 陈双红
摘 要:作文教学如何做才有效,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作文教学要见效,就离不开指导、写作、修改、讲评和激趣几个环节。这些环节落实了,作文水平提高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关键词:作文教学 指导 写作 修改 讲评 激趣
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实践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余应源先生认为,“语文教学要讲究科学,需要一系列能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的方式、方法、策略和技能。应总结归纳以言语技能训练为中心的高效率的语文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1]多进行一些读写听说言语交往活动技能训练,并引导学生迁移运用逐步内化积淀为言语能力的教学技能,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无疑是有帮助的。
近年来,我们在写作教学中进行了加强学法指导的训练,旨在提高学生能力的改革和尝试,形成了具有一定科学规律的教学流程,遵循指导、写作、修改、讲评和激趣的流程来进行,但每一环节都已不再是循规蹈矩,而是渗透了一定的科学合理的方法,从而达到了作文教学的高效和有序。
一、淡化具体指导,培养写作思维
配合阅读教学单元,按照作文训练的序列,设计题目或范围,明
确写作目的。布置题目后,向学生作简单提示,明确写作要求,学生即开始作文。
这里有意淡化了针对题目的具体指导,是鼓励学生放开手脚,打破框框,发挥创造思维,不拘一格地选择恰当的体裁,去反映生活,阐发议论,抒发感情。在一次命题作文《烈士墓前》的作文训练中,学生杨晴描述了烈士墓前的所见所闻:清明节的烈士陵园里,鲜红的团旗下,某单位的团员青年在树木里喝酒聚餐,打牌娱乐;一群中学生则在烈士纪念碑前追逐嬉闹;陵园内外的食品袋、废纸片、饮料瓶等一片狼籍。该生在作文中痛心地质问:面对这乌烟瘴气的场面,先烈们的在天之灵该作何感想?试想,如果老师对这一题目有事先的具体指导和详细要求,学生的作文也许都成了继承先烈遗志,发扬革命传统的套路之作,哪来如此鲜活的描写、深刻的思考?可见,对具体的作文题作过多过细的指导,反而会以教师自己的思维去限制学生的思路,以老师固定的框框去束缚学生的手脚。
当然,淡化对具体文题的指导,并不是要放弃写作的知识传授和写作技巧的指导,让学生的写作盲目的进行。相反,写作指导作为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要让学生系统掌握审题的方法要领,选材立意的原则,布局谋篇的技巧,表现手法的灵活运用等写作知识。据此,我们根据教材写作内容,安排一些专题审题训练和写法指导。如:审题审什么、如何抓住题眼组织材料、构思作文时如何运用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怎样快速打腹稿等。同时引导学生善于将这些知识转化为能力,运用到写作中去。
作文训练要根据教材安排的序列,有序地进行。每次作文训练,根据写作目的给出一组题目,让学生从中进行选择作文,或给出一个话题,让学生自拟题目作文。如:
1、当我受到 的时候(表扬、批评、误解、挫折、歧视、鼓励等);
2、走过 的岁月(童年、初中三年、令人难忘、不堪回首等);
3、以“责任”为话题自拟题目作文;
4、以“习惯”为话题自拟题目作文。这种训练形式,可以使学生在写作时有话可说,选择自己最熟悉的素材,运用最恰当的体裁,各扬其长。
长期这样的训练,使得学生的写作思维大为拓展,往往我们说出一个话题,学生们就能联系起以往做过的一些作文,脱口而出,然后进行合理想象和联系,找到彼此的联系,重新组织素材进行写作。这正是合乎学生写作思维的发展要求,一个有的放矢逐步推进的过程,一个由积累而思维而内化,然后周而复始不断向学习技能的深处发展的过程。
二、练习快速作文,形成写作能力
作文训练全在课内进行,布置题目和写作范围,学生明确要求后,即以快速作文的形式当堂完成。这样做好不好呢?曾经也有好多的语文老师与我们探讨过,我们的观点是,如果教师能够熟练地驾驭,那么必然会产生不同凡响的效果。古代学者一向主张在训练学生作文的时候,要先放后收。什么叫先放后收呢?就是先鼓励学生大胆地写,不要问文章的格式和体裁,让他没有拘束地大胆地写,等到学生有了一定的文字基础后,再来要求其按照一定的体裁样式进行布局谋篇。
比如苏轼在《与侄简书》中,对此就有过论述,他说:“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采色绚丽,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是绚丽[2]之极也。”就连欧阳修这个主张庄严典重的大家也认为,“作文之体,初欲奔驰”。[3]
这是我们对学生要求快速作文的最重要的理论根据。如果我们所教育的对象是初中生或小学生的话,这就更应该注意了。因为对于初学作文的孩子而言,最要紧的是保护他的写作热情,让他有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写作欲望,这是多么重要的啊。所以历来在语文教学上有所成就的大家似乎都有这样的共识,那就是对于初学习作的人来说,鼓励学生大胆写就是,不必设置过多的条条框框让他感觉到拘束。
那么,现在,在课堂上训练快速作文,对我们的学生而言,到底好在哪里呢?我们经过一番研究,认为体现在以下三个主要的方面:
1.增加了训练密度,同时减轻了学生负担。要知道,如果不让学生觉得作文是很轻松的话,那么他可能以后写起作文来就感觉不顺手了。怎么办?刀越磨越快,脑越用越活。写作思维应该是在长期不断地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内在的活动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学生具备了,可能就会成为文字排列组合的高手,而作文不正是文字的排列组合吗?并且我们也看到了,学生因为有了这种思维的习惯,没有写作的恐惧感,对学生来说,是不是一件幸福而轻松的快乐的事?
2.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养成快速构思、快速成文的良好习惯。长期的训练的结果,那就是学生将一件别人认为比较困难的事,变成了家常便饭。训练的时候,我们有一点还要注意,那就是
写作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而繁的过程,因而我们在安排写作素材时,就要注重积累,进而逐渐形成一个台阶式计划。而学生也一定会在这样的计划中,逐渐产生“写作瘾”而对其依赖起来。3.快速作文也促使学生注重平时的观察、思考和积累。避免了东拼西凑的抄袭之作,能如实反映学生的审题能力和语文表达功底。通常学生作文时,如果是留在课后进行的话,总是习惯翻箱倒柜,因为有方便之处,就养成了对作文选之类的参考书的依赖习惯。久而久之,不仅不会动手写作文,而且一到写作文的时候就想着怎么抄的心理。这对于学生来说,绝对是有百害而无一利。试想,如果此时正在高考的考场上,我们的学生该何去何存?可见,快速作文是一种有效的适应性训练。
我们的教学实践表明,通过这种快速作文的强化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均有显著提高,初步具备了快速审题、快速构思、快速成文完篇的能力,一般学生均能在一节课内完成800字的文章。
三、强化修改讲评,提高写作水平
作文完成后,其修改和讲评是提高写作能力的至关重要的一步。这里的批改,我们多强调让学生自改,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人的写作。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揣摩到了一定的方法,具体说来,可以分为五步进行。
1、老师通览习作,并摘记习作中选材、立意、结构、语言等方面的典型特色或欠缺问题,取得讲评的发言权,了解此次训练目的是否已经达到。
2、分发习作,让学生自行修改或互批互改。当然,老师在这些活动之前,一般都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项训练,以避免操作中的无序。学生根据本次写作要求,对照人手一册的“作文评分标准”,对作文进行认真的批改评分。在总批后签名以示负责。
3、在初评的基础上,全班广泛交流阅读,要求每人至少读五篇。在文后写下读者留言,并签上自己的名字。这种讨论的方式,使得学生间的交流超脱了浮光掠影蜻蜓点水,而是落实到了实际行动中,可以更好地集思广益,博采众长。
4、推荐优秀作品。优秀作品参照“发展等级”,而不是根据学生打的分数,旨在考虑作文的创新性和可读性。选出来后在教室内的“习作园地”张贴,供大家学习交流。
5、学生誊写成品,有条件的可自行打印。将优秀的习作积累起来,每学期编一本《优秀作文选集》。这不仅在学生的交流观摩中发挥着作用,还增强了学生的写作信心,让其具有成就感,以激发其写作兴趣。对教师而言,更可以作为以后教学的补充课程。
实践证明好的作文是“改”出来的。学生在作文修改与讲评交流的过程中明确得失优劣,总结经验教训,博采众长,确实有效地提高了写作能力。实际上,从深层次去探析一下,我们不难发现,这正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的性质的体现,能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是我们语文老师终生必须为之探索的。
四、注重环节激趣,培养写作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用兴趣法激活作文教学,能使学生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变被动写作为主动写作,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进而形成较强的写作能力。
1、命题激趣。叶圣陶先生曾提出教师要“钻到学生心里出题”。这句话是要告诉我们,教师给作文命题时要体察学生的心态,使写作训练与学生心理保持同步。这样做,能把作文题命到学生心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高中生日趋成熟,期待超越,因此教师的命题应当有深度。此外,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拟题,也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手段。具体地讲,命题的方式可以是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作文的体裁可以是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或散文、小说、诗歌、戏剧;训练的方式可以是缩写、续写、扩写、改写、看图作文等。这样,就既可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又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挥和写作潜能的释放。
2、比赛激趣。快速作文是一种成功的作文教学方法。在规定的时间内(一般为一课时)看谁写得又快又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作文积极性。因为,科学研究已经证明人的大脑在高度集中的状态下能产生非凡的效率。为此,教师每学期应该至少组织一次有一定规模的作文比赛,并对优胜者进行表彰,以便创设良好的写作竞争氛围。
3、评讲激趣。批改学生的作文时,教师要做细致的批改记录。讲评前,教师要对全班作文情况进行小结——对标题、结构、主题、语言、书写等进行梳理;讲评时,要先讲评某一方面做得好的作文,之后再着重讲评几方面都做得好的作文。作文讲评时,被当做范文的
不能老是几个学生的作文,而应该经常推出新人的佳作,以便培养更多学生的写作兴趣,增强他们写好作文的信心。
4、评语激趣。精美的作文评语能以其特有的魅力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教师写的作文评语应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可以亲切自然,启人思维;可以辞藻丰富,富有感情;可以自然流畅,幽默生动:可以妙语连珠,意蕴深刻,耐人寻味。此外,教师借助自己特有的语言个性,利用作文评语吸引、打动、感染学生,还可以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逐渐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有效的作文写作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一个最为重要的环节,“训指教师的教导、指导;练, 则是学生为获得某种特长或技能而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操作实践, 它实际是教师‘导’与学生‘学’的‘连接器’, 是最佳结合点。”[4]
指导、写作、评改和激趣是作文教学的基本步骤,而处理好指导与评改的关系,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之一。我们从实践中认识到,作文指导固不可少,但应是在基本审题方法、一般构思技巧方面的指导。为避免造成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雷同之作,我们鼓励学生大胆地快速作文,以训练自己的写作思维。而不停的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和情趣,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不可忽视的环节。
注释:
[1]余应源.语文老师应有的素质[J].中学语文教学,2003(11):20.[2] [3]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61.[4] 郁永亮.钱梦龙教学法初探[J].沈阳教育学院学刊, 1985(3):82.
第三篇:有效教学
校本课程培训资料
有效教学的铁律
余 文 森 福建师范大学教科院院长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成员 教育部教学专业支持工作项目组组长
*铁律之一: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当学生已经能够自己阅读教材和自己思考的时候,就要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然后根据学生阅读和思考中提出的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
这条规律告诉我们:当学生处于相对独立和基本独立的学习阶段,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必须先学后教,这是教学的一条规则、规律,而不是一种可以采用也可以不采用的方式、方法。
学生学习的五个阶段(江山野): 第一阶段:完全依靠教师的阶段 第二阶段:基本依靠教师的阶段 第三阶段:相对独立地进行学习的阶段
第四阶段:在教师指导下可以基本上独立学习的阶段 第五阶段:完全独立地进行系统学习的阶段 当学生进入第三阶段,先学后教就是一条铁律了。先学后教与学生发展的两种水平:
现有发展区:先学——独立学习(自主学习)
校本课程培训资料
最近发展区:后教——课堂教学(教师教学)一个案例:一学生写“一个晚上,我坐在葡萄架下,看着大大的月亮,想起我美丽的妈妈。”“一个晚上”显然太直白又没有味道。我引导孩子们把“一个晚上”换成了“在银色的月光里”,短短几个字,作文的开头立刻焕然一新了。最后,经过集体的智慧,用扩句加替换的方法,孩子把此段改成了“在银色的月光里,我手捧一杯清茶,坐在飘着甜味的葡萄架下,望着月,思绪飞向了美丽的妈妈。”
先学(独立——自主学习的特点)
1、超前性:课内与课外(建构与复制)
2、独立性:区别于预习
3、异步性:个性化学习后教(教师课堂教学)的特点
1、针对性:①针对问题 ②针对能力
一位特级教师给自己立下了“三不教”原则,即:(1)凡学生自己看书能懂,不教;
(2)凡看书不懂但自己想想能够弄懂,不教;
(3)想想也不懂但经过学生之间讨论能懂,也不教。洋思“之教”三点:
(1)教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学后还不能掌握的地方,即自学中暴露出来的主要倾向性的疑难问题,对学生通过自
校本课程培训资料
己已掌握的,一律不教。
(2)教的要求,不就题讲题,只找出答案,而要寻找出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还要引导学生预防运用时可能出现的毛病。
(3)教的方式都让已掌握的学生先讲(即使倾向性问题,也可能有人会),如学生讲对了,教师肯定,不必重复;讲得不完整、达不到深度的,教师要补充;讲错了的,教师则要更正。这样,教师讲的时间就少了,一般不超过5分钟,但能通过补充、更正的方式达到解决疑难问题的目的。
传统教学反思:信奉教决定学,只考虑教,系统、全面的教,讲得深、讲得透。学要系统,教要有针对性。
系统性:多教少学 针对性:少教多学
2、参与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①主动参与 ②全程参与 ③参与学参与教 ④参与教学参与评价
我开始思索自己的语文教学,才发现以前自以为成功的语文教学是那样地误人子弟:为学生设置好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规划好教学过程,想好切入点,设计好问题,一步步地把学生往里边引,最终 “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在这
校本课程培训资料
个过程中,学生毫无自主权可言。反思之后,我开始大胆地将课堂的主动权(讲解、思考、预设)还给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磨合,我和学生都喜欢上了这样的教学方式(江苏省南通市小海中学 陈松泉)
3、开放性:①不确定性——挑战性 ②生成性——提高性 先学后教的典型个案
1、尝试教学:“先练后讲,先试后导”
尝试教学简单地说,不是教师先讲,而是让学生在旧知的基础上先尝试练习,在尝试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自学课本,引导学生讨论,在学生尝试练习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它的教学基本程序可分为五步:(1)出示尝试题(2)自学课本(3)尝试练习(4)学生讨论(5)教师讲解
2、洋思经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课堂教学也分五个环节:
(1)出示这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这堂课的自学要求;(2)学生根据自学要求自学,教师巡视发现学生自学
校本课程培训资料
中的问题;
(3)学生汇报自学结果(差生优先);(4)纠正、讨论、指导自学结果;
(5)学生完成当堂作业,教师当堂批改作业。
3、杜郎口模式:“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
第一个“三”指的是课堂教学三个追求:“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
第二个“三”指的是“预习—展示—反馈”三个环节。六是指六个教学步骤。分别是: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4、我们的经验:“指导——自主学习”教改试验(98年-04年,初一至高三)
从数学科到其他学科 从初中到小学、高中
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一般课题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2008-2012)三大理念:
让先学成为课堂教学的基础 让探究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 让指导成为课堂教学的升华 *铁律之二:先教后学——以教导学
当学生不具备独立阅读教材和思考问题的时候,教师要
校本课程培训资料
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教学生学会阅读和学会思考上面,这同样是教学的一条规则、规律,而不是一种可以采用也可以不采用的方式、方法。
这条规律告诉我们:当学生处于依靠教师的学习阶段,必须先教后学,但是教的着眼点是为了不教,学的着力点在于自主、独立学习,因此,教师要致力于教学生学会学习,从而使学生慢慢地摆脱对教师教的依赖,许多优秀教师总结出这样的教学过程:教——扶——放。
教
会 —— 学
会 —— 会
学
|
|
| 即教即学
先教后学
先学后教(教知识)(教方法)
(以教代学)(以教导学)(以学定教)从主要依靠教到主要依靠学的转变 *教学生学会学习的核心
从方法角度讲——学会阅读(思考)①学会有目的的读 ②学会有思考的读 ③学会有兴致的读 ④学会动手式的读 2.从“学科”角度讲 ①掌握学科的基本语言
校本课程培训资料
②掌握学科的基本思路 ③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 *以教导学的典型个案
1.卢仲衡老师指导的“自学辅导教学”。
2.黎世法老师倡导的“异步教学”。3.钱梦龙老师的“语文导读教学”。
钱梦龙语文导读法是他在1982年针对语文教学的“讲读”模式提出的一种新构思。他指出:“导读”的“导”,指教师的因势利导,它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也限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活动方式是“导”而不是“牵”(导而弗牵),是启发、指导,而不是注入、填鸭;“读”,则指学生的阅读实践,它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一种特殊形式的认识活动和能力训练。他认为教师“导”的水平,决定着学生“读”的质量,而学生“读”的状况和潜能,又影响着教师“导”的内容和方式。
4.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
5.江苏省东庐中学的“讲学稿”。
按照我们实验的体会,这个过程可分为教读、导读和自读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教读阶段。它的特点是:教师教读,学生仿读。教师教学生逐字、逐句地阅读,把课本读通、读懂。
第二阶段,引读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的作用由讲转
校本课程培训资料
为引,教师着力于引导,而不是直接讲解。
第三阶段,自读阶段。这一阶段是“从扶到放”、“从教到学”的落脚点,学生可以基本上独立地进行学习了。
*铁律之三:“温故知新”——学会了才有兴趣 一切教学都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这也是教学的一条规则、规律,而不是教学的一种方式、方法。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经提出这样的命题:“如果我不得不将所有的教育心理学原理还原为一句话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这条规律告诉我们,新知识的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原有知识,所谓温故知新,没有“故”哪来“新”?
从大的角度讲,教学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生原有知识出发,循序渐进,学会了前进,以实现掌握学习。
从小的角度讲,每节课的教学必须帮助和引导学生找准真正的直接的认知停靠点,尽快完成新旧知识的有机联系。
奥苏伯尔告诉我们:有意学习是新的知识有机作用的过程,有意义学习的最重要条件就是学习者头脑中应具有可以用来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旧知识)。如果我们把学习者头脑比做一片港湾,新知识比做一条轮船,那么所谓的适当观念就是固定和“拴住”轮船的“锚桩”,我们称之为认知停
校本课程培训资料
靠点。
*认知停靠点
1、直观停靠点 实际事物——语言文字 ①实物、实践直观 ②图像、形象直观 ③动作、操作直观
2、旧知停靠点 旧知识——新知识
3、背景停靠 ①“作者介绍” ②“时代背景” ③“历史典故”
4、思想方法停靠点
没有停靠点的学习一定是机械的学习,停靠点越多,理解就越容易,意义就越丰富。
促进学生意义学习的其他教学策略:
▲上海第八中学(刘京海)成功教育教学策略:“低、小、多、快”
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掌握学习”教学策略:目标——评价——掌握
校本课程培训资料
第四篇:有效教学 教学有效
有效教学 教学有效
沈阳市第二十七中学 朱慧明
【内容摘要】怎么样才能学好语文?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的教师和同学。高中语文教学效率低下, 三维目标的割裂、教学内容的泛化、教学活动的外化、预设与生成的冲突等等。是目前课堂教学必须正视的一个现实问题。有效改进和实施课堂教学策略,切实提高课前、课中、课后各环节的有效性,优化教学节奏,是我们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因此,如何使我们的教师拥有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 理念,掌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语文 有效性 实施策略
时下,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所遭遇到的最大的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有些教师一味追求课堂教学的“唯美主义”,将课堂之水任意搅动,完全忽视教师对知识点的传授讲解和对重点难点的剖析,“自主”变“自由”,以为这就是新理念带给我们的新课堂。然而,教师这样的“教”能带给学生高效的“学”吗?新课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要从根本上走出效率低下的阴影,就必须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以教师有效的“教”带动学生高效的“学”。通过教师课堂上积极有效的引领和推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目标,使课堂单位时间内最优化地实现知识与技 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协调发展。那么语文教学怎样才能提高效率?什么叫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指什么?怎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呢?针对这几个问题,我有如下思考。
首先,提高课前准备的有效性,制定切实有效的教学目标。“善学者穷于一物,不善学者穷于物物”,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地,对我们的教学具有导向、激励、调控和评价功能。语文课堂教学应有强烈的目标意识,目标不宜太多,选择是一种智慧。语文教学目标的确立要契合文体的特点,语文教学目标的确立要契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课程资源方面,我们应确立“以课标为主体”的意识,还应该有明确的课时观,为每一节课制定正确、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作为语文教师,要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气魄,当目标精了,重点准了,教学效率自然就高了。同时,我们语文教师要先有底蕴才能与学生对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要做足功夫。课堂上要涟漪不断,作为教师必须先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真正弄清楚教材的本义,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教师在课堂中有效地激发生成、引领生成和提升生成的基础。教师以预设为基础,在对话中互动,在互动中生成,提高生成的质量和水平,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达到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的统一。当然,学校提高集体备课的有效性会更好。在目前高中语文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的现实背景下,有效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可以改变无力教研、权威‘独霸’和缺少互补的现状。”虽然多数教师课前都能认真备课、钻研课标和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在深挖教材或超越教材、有效捕捉选择信息上还不能驾驭自如,更不具备在课堂上随机应变的良好语文教育机智。同教研组教师的集体备课,共享收集的教学资料,拟定教学的重点难点训练点,商讨有效高效的教学策略。自主备课与集体备课的有机结合,能切实提高程序预设的有效性,为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高效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生方面,要提高课前预习的有效性。没有学生高质量的预习准备,就不可能有高效的课堂教学。实际教学中,尤其是对中高年级的学生执教者应该教给学生一些预习的方法,如“不动笔墨不读书”,并通过课堂反馈提高预习质量的达成度。有针对性地提出某些预习题,比如熟读课文,学会生字词等,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状态,节省课堂上宝贵的时间。进一步重视预习的课堂检查,教学即可以从预习入手,以学定教。指导学生学会采用不同的方法,收集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资料。既有助于学习更好地把握文本,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与运用能力。
第二,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一方面,创设情境,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效率的重要因素,也是高中语文实施成功教法的集中体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结合课文内容,拓展教学思路,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如用小故事引入,或借助录音、录像等手段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学生在和谐愉悦课堂氛围中,才能进入最理想的学习状态。教师要善于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创建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在课堂上还应针对不同的重难点,相应地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使程度低与能力强的同学都得到成功鼓励,从而对语文学科产生浓厚兴趣,对学好语文充满信心。教师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在引导学生理清文路、捕捉要点、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教师要有目的地设置疑问,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语文教师更加要注重运用亲切的笑容、适度的幽默、鼓励性语言、师生平等互动等方法营造良好氛围,创设学生学习的良好情境。不同课堂情境,有着不同韵味,使学生产生不同的学习心理,带来的是不同的课堂效果。
另一方面,课堂结构的有效性课堂上,教师导入、铺成、高潮、总结四个流程的教学紧张度是逐步加大的,依照前后顺序呈阶梯形,反映出教学认知和教学情感的不断深化。对于一般性知识的讲解通常用铺垫性语言和过渡性语言描述,在松弛状态中快速完成,当一节课展开到重点、难点,这时要求学生紧张,教师要放慢进度或多次重复。课堂结构打破了老程式,学生学习心理一步一个扣子,步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优化的课堂节奏体现了铺陈阶段的小波折,节奏轻快起伏,形成高潮,教学效果非常好。当然,这里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学生的发展是自主的,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因为没有指导的学习往往是盲目低效的、狭窄割裂的、缺乏生命力的。教师有效指导的意义在于教师发出的信息是与教学目标相吻合的,会对学生产生正效应的影响,而不是背离教学目标,甚至自相矛盾的负效应。高中语文教师要成为学生引路人。营造“民主、平等、尊重、理解、关注、赏识”的新型师生关系,新课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才能在和谐愉悦课堂氛围实现高效率。还可以在课堂上开展研究性学习,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习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习的需要选择相关的小问题进行研究,而且还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课堂空间。在充足的时间互相聆听,探讨得到最终结论,这种真正的讨论参与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位优秀的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的不仅是知识,同时还应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语文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不只是每篇课文所要掌握的字词、文章的主题和写作特点等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和引导,学会如何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和学习,感悟课文表达的情感,把握课文的主题、学习作者是如何布局谋篇的。
除此之外,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能够使语文学习丰富、生动起来;能够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能够实现语文跨学科教学的理想。这一切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明确教学目的,巧妙地设计课件,适当地运用课件。让实物投影、电视、电影、电脑等进入课堂,使学生在更广阔的时空中联想、创新,丰富积累,提高素养。当然,语文课堂教学不宜过分追求观赏价值,教学媒体的使用切忌重新潮、轻重点。例如,在诗歌的教学中,配乐诵读,画面映衬,让学生在美好的视听氛围中,浸润情感是有效的,但如果多媒体“生动形象”的画面妨碍了学生对诗作的独特理解与感受,实际教学效果并不佳。“为使课堂40分钟更加有效利用,多媒体课件有必要再加以精简。”如果能做到课件内容设计有效、精选文字内容、优化结构流程、播放时机有效、按思维过程播放课件、按难点突破播放课件等方面能注意并处理好的话,一定能把课件有效利用的。
第三,提高教学反思的有效性。“才以用而日生,思以引而不竭”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智慧的教学。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生为本,向鲜活的学生个体传输传统文化精髓。语文教师从备课、上课等每个环节都要积极反思,我们的教学是否背离了语文教学的根本。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要使教育真正实现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过程,师生两方面必须作为平等者和学习者来参与。”高中语文新课改只有不断地理性反思和批判教学实践中的各个环节,摒弃和革除课堂教学弊端,积极思考和合理构建以生为本,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课堂,语文教学才能回归理性,才能回归语文教学之根本。对教师课堂教学专业活动的监控,应从自我评价、问题反思、教学重建三个方面来入手,建立有效的教师反思机制,引导教师对自己的活动进行评价,一方面个人勤思考、勤动笔,养成教学反思习惯;同时,根据教学情况适时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预案;另一方面加强反思的交流与研讨,从反思中得到启迪和升华,取得进步。为了学生的成长,我们要自觉地反思,为了我们自身的发展,我们要自主地反思,进行反思性的实践,完善我们的教学理念,提高我们专业素养,改善我们的教学方式,追求教学智慧,提高教学效率。正所谓,教而不思则浅,思广则能活,思活则能深,思深则能透,思透则能明。
总之,新课标高中语文要真正实现高效课堂,就必须理性地认识课堂教学,客观地面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不断地改进和实施课堂教学策略,切实提高课前准备、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反思等环节的有效性,科学创设和谐情境,优化教学节奏,回归语文教学根本。当然,目前实施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有诸多途径,需要我们认真地去思考,大胆地去实践,我们语文教师要把追求课堂教学艺术的完美与课堂教学的高效作为自己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语文老师的功力应该渗透在灵魂深处,一举手,一投足,一扬眉,无论语调轻重缓急,抑扬顿挫,都流露出一种魅力,在课堂上形成磁场,让学生如沐春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达到活泼、灵动、高效的语文教学最佳境界。
参考文献:
[1]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2]孙喜亭.教育原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3]郭志明.《有效教学操作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4]沈龙明.高中语文有效教学实用课堂教学艺术.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5]威廉·威伦.有效教学决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6]郑桂华.语文有效教学:观念·策略·设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余文森.有效教学的案例与故事.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8]吴松年.有效教学艺术.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9]陈厚德.基础教育新概念:有效教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0]宋秋前.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11]陈玉秋.效度: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的“命脉”[J].教育学术月刊.2008.(5)
第五篇:有效教学
什么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这一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育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受到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心理学影响下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以后,这一概念频繁地出现在英语教育文选中。而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是教学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实现有效教学已成为我国教学改革研究的重要课题。
崔允漷对有效教学概念进行了解重构,认为“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进展,而“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此观点认为有效教学中的“效”主要指教学效益,有效教学是寻求教学效益的活动,有效教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提高教学效益。此观点中有效教学只包含教学效益这一重涵义,而评价教学效益的唯一标准就是学生的发展,因此学生的发展是有效教学的唯一评价标准。
对于有效教学的含义:
第一, 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是学生的有效学习,其核心是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学是否有效, 关键是看学生的学习效果, 看有多少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有效学习, 取得了怎样的进步和发展, 以及是否引发了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
第二, 整合、协调地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是学生进步和发展的基本内涵。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并不只是传统教学强调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而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全面、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 是注重全面教学目标的进步和发展。如果背离或片面地实现教学目标, 那么教学就只能是无效或低效的。
第三, 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通过合规律、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有魅力的教学获得的。教学是否有效, 既要考察教学目标的合理有效性及其实现程度, 也要看这种目标的实现是怎样取得的。合规律, 即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进步、发展, 不是通过加班加点、题海战术、机械训练或挤占挪用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和其它学科教学时间等损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取得的, 而是从教学规律出发, 科学地运用教学方法、手段和策略实现的。有效果, 主要是指通过教学给学生带来的进步和发展。
从表层、中层、深层三个层面对有效教学进行结构化分析。这种观点认为,从表层分析,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形态,从中层分析,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思维,从深层分析,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理想。实践有效教学,就是要把有效的“理想”转化成有效的“思维”,再转化为一种有效的“状态”。因此,有效教学就是为达成“好教学”的目标而自觉树立先进的教学理想,并通过综合利用一切教学策略和教学艺术,使这种教学理想转化为能使师生协调发展、不断超越的教学形态的过程。这种观点认为,有效教学是师生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优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从而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
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在抵制“应试教育”的失效教学、探寻素质教育的“有效教学”的过程中,中小学教师角色正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第一,教师的能力正在发生着从“传递力”向“创造力”的转变。凡被认为是成功的、有效的教学,作为参与者的每一位教师一定会从中感受到挣脱“灌输中心教学”走向“对话中心教学”的激情,并且享受着教学创造的快乐。这就是说,教师不再满足于如何有效地传递现成教材内容的“传递力”,而在谋求学生独立解决课题的学习中,立足于教师对学生行为的预测,创设新的学习情境。这意味着教师的传递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升,而这些能力的提升又是以理解学生的能力为前提的。每一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越是关注学生主体的学习活动,就越是需要教师洞察学生的学习:他们是如何活动的,是沿着什么方向展开的,面临哪些问题,等等。倘若缺乏这种洞察,与学生一起随波逐流,学生主体的能动的学习活动就会灰飞烟灭。
第二,教师的视野正在发生着从“学科视野”向“课程视野”的转变。传统的分科主义课堂教学的弊端是,忽略了学科教学的道德价值;割裂了学科之间的整体关系;脱离了儿童世界和现实的社会生活世界。在“有效教学”的创造中,“三维目标”替代了“单维目标”,跨学科的“课程视野”替代了“学科视野”,因而促成了多种多样的充满探究、体验、实践、合作、创意、表达为其特征的课堂教学类型: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的教学新课堂、以体验性学习为主的教学新课堂、以社会性学习为主的教学新堂、以合作性学习为主的教学新课堂、以个性化学习为主的教学新课堂、以信息化学习为主的教学新课堂。这些新课堂无疑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综合化和实践化,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第三,教师的作用正在发生着从“控制者”向“引领者”的转变。一味强调教师的控制作用,学生唯命是从、言听计从,是难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的。这样,如何发掘教师的实践智慧,借助教师“支援”和“帮助”作用的发挥,用引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教学艺术去替代教师发号施令的教学技术,成为促进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关键。“支援”不等于“放任自流”,“支援”的教学行为大体包括:建议、发散性提问、气氛调节、肯定性评价等。可以说,“有效教学”研究中教师的角色作用不再是单纯的技术熟练者,而是“反思性教学”专家。
在“有效教学”的研究中,教师不再以知识权威和绝对权力的姿态走进教室“传道、授业、惑”,而是充当课程实施的“积极推进者”、“平等对话者”、“行动研究者”的多种角色。
而关于有效教学的特正主要有:
第一,强调教学目标要明确;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明确的教学目标不仅可以为教师开展有效教学提供指导,还可以为评价教师教学效益提供依据。
第二,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有效教学以学生发展为目标,而学生发展不能通过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的教学内容,而是必须通过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才能实现。
第三,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一方面体现在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体现在教师要设计和组织好课堂教学。
第四,强调课堂气氛和课堂环境要民主、自由和安全。在民主、自由和安全的环境中,学生敢想敢说,没有太多的心理压力与负担,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然而与国外“有效教学”的研究相比, 我国学者对“有效教学”的研究起步晚、发展慢、成果少。我国学者对有效教学内涵和策略的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不但澄清了“有效教学”的概念, 而且探索出一些在实践中有指导意义的有效教学策略。此外, 他们在有效教学的行为和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但学者们针对有效教学的特征和方法所开展的研究却严重不足。因此, 从整体上看, 有效教学的研究仍存在许多问题。比如说,研究成果重复现象比较严重,研究内容缺乏深度,实证性研究匮乏等等。
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是教师的专业发展。“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集中地体现了这个改革逻辑,它冲破了旧的教学法研究的束缚,立足于新的教学研究的视点。“有效教学”是寻求教学效益的活动,是转型教学规范的活动,是关注学生成功的活动。有效教学是师生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 以最优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 从而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