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教学课教学随笔
小学语文教学课教学随笔
蒋克军2010-11-10 20:50:33 ]
小学语文课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学习有认知性学习向体验性学习转变。体验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引导学生对社会生活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体验和感悟,从而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到底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我认为主要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自己的情感最丰富。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情感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情感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或直观演示、或猜谜语、或进行质疑……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世界上的第一个听诊器》这篇课文时,我指导
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跟我一起一边做动作,一边读课文。当做完一遍,我让学生说说听诊器的发明过程,学生们有点疑惑,我变换了学习方式让孩子们继续跟着我做。反复几次,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这时,我趁热打铁说愿意把这段背下来吗?孩子们手舞足蹈,背得开心极了。当你看见孩子们学得快乐极了,玩得开心极了,你会幸福无比,感到教学的真正乐趣其实就在这里。“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师生的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也就是师生间的和谐。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情感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我在教学“请、清、情、晴”这组形近字时,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我让他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学生说:“太阳出来天就晴,应在青的左边放日,地上洒水就清洁是清,心里有事老想着是情”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登罐雀楼》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村居》、《望庐山瀑布》、《春晓》等多首古诗,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的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让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 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北大荒的秋天》描写的是硕果累累的是秋天,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过图片、录像资料展示美丽的秋天,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3、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口语交际《说说我自己》教学反思
都说学生一上作文课就像晒蔫的叶子,打不起精神;一写起作文犹如逮不到老鼠的小猫,愁眉苦脸,哀声叹气。可在何捷老师的作文课上,却是“小手常举,小眼常亮,小脸常红,小口常开”。他的课堂究竟哪来的一股魔力,能如此生动有趣,让学生兴趣盎然、乐此不疲呢?这不得不引发人们的思考。
课伊始,情已生”是课堂教学所极力追求的。教学导入,犹如一部交响乐的前奏,对学生的情绪调动、课堂的基调营造起着一锤定音的作用。作文课尤其如此。成功的教学导入,教师往往采用电教媒体、小品表现、语言导入、创设悬念等方式设置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想象、兴趣、情感、意志等因素,形成最佳心理状态,产生写作欲望。何老师的这节课,巧妙地抓住生活中的小事,用亲切的话语娓娓道来,创设了一个与本次习作有关的生活情景,让学生不知不觉中明白了“介绍”的首位要素——讲清楚。导入为下一环节的人物介绍作好铺垫。】
:老师今天把喜洋洋与灰太狼带到了我们的教室。看,机灵的喜洋洋来了!他生怕我们不了解他,在这他将做一番自我介绍呢:我叫喜羊羊,生长在羊村里,我长着一身洁白的绒毛,平时我爱跑步,爱搞恶作剧和捉弄灰太狼。我的缺点是性急,常常在慢羊羊只说前面一句,后一句我已经抢在前面把事情干完了,可大多数时候话没听全,做出来的事常常弄出笑话。我是族群里跑得最快的羊,聪明伶俐,乐观、好动,永远带着微笑。由于我每次都识破灰太狼的阴谋诡计,拯救了羊羊族群的生命,所以成了羊氏部落的小英雄。
师:大家用掌声欢迎喜羊羊吧。你发现介绍了喜羊羊的哪些方面特点? 生:性格、缺点、特长„„(教师相机板书)
师:同学们一下子说了那么多,真不错!看,灰太狼也按捺不住了,他抢着做自我介绍呢。“因为我全身的毛都是灰色的,所以大家都叫我灰太狼,我最大的爱好就是跑步,我住在草原边上的树林,是一只聪明又能干的狼,平时在家爱钻研捉羊方法,而且次次得手,一只只羊总能成为我的美餐。我的老婆很爱我,我叫她做什么她都会做,只要我出手没有事情办不好的。我最爱说:“耶”。生:„„
师:啊?你们笑什么呢?
生:喜羊羊最大的爱好就是捉羊,他说错了。生:他是一只聪明但又很倒霉的狼。生:每次捉羊他都没有得手,羊总是会溜掉。
生:如果他没有办好事情,他老婆总是用平底锅砸他。他真可怜!生:他最爱说的话是“我一定会回来的。”
师:也就是说,灰太狼说的话不够真实。喜羊羊和灰太狼是完全不一样的,无论是外貌还是性格等方面都不一样。其实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世界因为有你、有我、有我们每一个人而精彩。今天,就让我们进行一次口语交际活动《说说我自己》。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口语交际《说说我自己》重难点是让学生学会如何抓特点,写个性,真实地介绍自己。我课前是这样设计本节教学的:
一、情境引入,揭示课题;
二、引导读题,明确要求;
三、介绍自我,抓特点;
四、做好示范,规范交际;
五、合作交流,大胆交际;
六、全班交流、师生评议;
七、联系实际,拓展迁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在进行《说说我自己》口语交际的教学,我重视创设激起学生说话情境,有“学校红领巾小记者招聘”、“喜洋洋自我介绍”等,抓住了孩子的好胜心理,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怎么说就怎么说,消除了学生害怕说话的心理。在喜洋洋自我介绍此中,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可从哪些方面介绍自己,巧妙的突破了介绍自己要抓特点,并使他们明白介绍自己时要写真话。让学生欣赏喜洋洋介绍后,自由说说自己的个性特点,最后班上展示。其中,万逸洋同学在介绍自己的豹牙时引导同学哄笑,我抓住契机,机智让活跃的课堂变成了幽默的聊天场所。师生对话,在笑声中引导了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敢于介绍自己。当让学生说自己外貌特征的时候,他们一下子变得羞涩起来。活跃的课堂变得略有些沉闷,谁也不肯先说。我让他们先说我的外貌特征,我们开始了聊天式的对话。此时学生争相发言。就连有面部缺陷的女同学,也坦然的说着自己的外貌特征。不足之处:学生课前准备不充分。观察自己的五官特点时,不正确,说话中用词不大恰当,日常积累不到位,说话顺序有些乱。另外,个别学生羞于说自己的弱点,这点我没有考虑到。留给学生说话的时间较少,不用面面俱到。
第二篇:语文教学课教学随笔
2012--2013学下学期
语文教学论文
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09(2)班 梁柳红
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学习有认知性学习向体验性学习转变。体验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引导学生对社会生活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体验和感悟,从而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到底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我认为主要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自己的情感最丰富。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情感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情感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或直观演示、或猜谜语、或进行质疑……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燕子》这篇课文时,我指导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跟我一起一边做动作,一边读课文。当做完一遍,我让学生说说燕子飞行的过程,学生们有点疑惑,我变换了学习方式让孩子们继续跟着我做。反复几次,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这时,我趁热打铁说愿意把这段背下来吗?孩子们手舞足蹈,背得开心极了。当你看见孩子们学得快乐极了,玩得开心极了,你会幸福无比,感到教学的真正乐趣其实就在这里。“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师生的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也就是师生间的和谐。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情感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我在教学“噪、澡、躁、燥”这组形近字时,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我让他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学生说:“有口分贝太高,有足性情太暴,有水可净身子,有火水分不保” 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江南春》《春日偶成》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村居》、《望庐山瀑布》、《春晓》等多首古诗,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的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让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 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1、嚼词析句,品出语文味。
我在教本册《黄河的主人》一课中,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谈笑风生”一词,首先让他们说说字典上的解释,接着让学生联系本段内容理解:“你从这段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乘客们谈笑风生?”最后,引导学生说说如果你们是羊皮筏子上的乘客会谈些什么?在这样层层推进的教学中,学生不仅理解了“谈笑风生”这个词,而且还掌握了解词的方法,更重要的是积累并学会了运用了“谈笑风生”这个词。学生从“谈笑风生”一词的理解过程中体验了乘坐羊皮筏子的从容自在,从而衬托出艄公的技艺高超。接着,我还通过课件、录像资料展示黄河那不可阻挡的磅礴气势,及羊皮筏子站奔腾咆哮的黄河上鼓浪前进的壮观场景,进而理解了课文的中心句:“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
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我在教《黄河的主人》一课的最后一个环节中,我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拓展:如(1)说一说:①黄河我想对你说……②艄公我想对你说……③同学我想对你说……(2)讨论交流:怎样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这些环节,学生很容易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了。
3、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2013年6月26日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随笔
《小学语文教学随笔》正文开始>>-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教师的观念在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凸显。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在我不到两年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有过困惑,有过思考,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现把自己平时的一点心得拿出来与大家一起交流,希望大家能给予指导与帮助。
一、让课件成为渲染课堂气氛较有效的武器
课件图片能发展人的思维,能给人以最大限度的联想,并且给人无限的美感,让人尽情想象,思索,潜移默化地发展思维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地添加些图片,或配乐课件,甚至一段录像,不仅能调节课堂气氛,给人轻松愉快的感觉,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桂林山水》一课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过图片、录像资料展示美丽榕树,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二、让学生积极参与故事的发展意识.
当今,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的交流构成课堂主阵地,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对小学生来讲,如果能采用一种调动其积极性有效的教学http://www.xiexiebang.com,请保留此标记。)可以同时抓两个,但还是要一个一个地放进去,因为瓶口很小。后来,水终于升高了,同学们兴奋之情溢于言表,结合课文内容也悟出在困难面前要积极想办法勇于克服。我觉得这样既运用了传统的教学又结合了现代的学生自主教学的方法。
先端出满满的一杯水,放入一个石子,让学生看有什么事情发展。学生都观察得很认真,发现水漫了出来。然后我问,如果放进去的是金鱼,水会漫出来吗?有的说会(已经预习过而已理解课文),有的说不一定(还没有预习课文),有的肯定的说不会(预习了课文,但还没有理解课文)。于是我现场实验,将带来的一条金鱼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结果水也漫了出来。然后导入新课。
这一环节,对于理解能力比较差的学生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而对于全体学生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收获。
由于对于真实的答案已经知道,且是看着实验知道的,学生对于后面的学习就顺利了许多。
三、借助道具,渲染对话情境。
小学生都非常喜欢童话故事。对于课本上的几篇寓言,也是情有独钟。在这些课文的教学中,导入和学习时,学生是非常感兴趣的。如果在朗读时,仍能使学生保持一种十分兴奋的心情,无疑是十分有利于学习的。而分角色朗读,就是一种很好的手段。我在指导《狼和小羊》的分角色朗读时,为学生准备了头饰(狼、小羊),让学生到讲台边来表演。由于头饰渲染了气氛,学生们都格外的兴趣盎然,争先恐后来表演、朗读。甚至有的学生将对话背了下来。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道具,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学得开心、读得开心、演得开心。
创设良好的情境,不仅使学生学习得更加有趣,也使教学变得更为有声有色。在教学中,要适时、适量地为学生创造各种情境,使他们能在一种轻松、活跃的氛围中,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第四篇:小学语文教学随笔
语文教学慢慢前行
匆匆忙忙,忙忙碌碌又是一个学期。大家都说语文教学犹如农业耕种,享受春华秋实的喜悦,品尝秋收冬藏的甜美。当然之中还有无数的艰辛与曲折,数不清的困惑与迷茫。语文学习,也许很长一段时间都看不到明显的变化,但也不能揠苗助长。只能怀着虔诚慢慢前行,不断修正、反思自己,不断和孩子们一起阅读更多的书籍。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少人认为枯燥无味莫过于语文,每天都是死记硬背的书本知识。其实不然,当你作为一名语文老师站在讲台上,心里装着丰富多彩的生活,心里装着充满生命力的孩子,就会觉得活力源源不断,每天都是新鲜的。
语文从来都是一门不关乎于应试,只关系着素养的学科。可能很长一段时间都看不到明显的效果。也许一个孩子一个月不来上语文课,从考试成绩上看并未有明显的差距。随着高考的改革,语文的地位不可捍卫,阅读的重要性一直摆在那里。有人说:“得语文者得天下,得阅读者得语文。”然而这一切可不是强化训练得来的。需要大语文观,需要整合教材,挖掘资源,厚积薄发。
教学方面每篇课文我会设置一到两个有价值的问题,期待着孩子们语出惊人的那一刹那。我还喜欢和孩子们聊聊作者或者当时的历史背景等,他们听得格外入迷。有时会让他们画画简易图,帮助理解课文内容。回想这个学期的课堂,有很多的不足,但自己依然像一位行者,带领着这一帮猴娃不断思考、不断探索。希望不拘泥于课本,能找到更多的资源。
1、我会给孩子说说自己的生活经历,故事导入。
《和时间赛跑》这篇课文对于外祖母去世,作者林清弦的悲伤,孩子们是无法通过文字理解的,于是我给孩子们讲述了自己以前的故事。学生听得很认真,对于时间的宝贵性有了更深的理解。“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这句话对于那些学习上没有时间观念的孩子有些启发。课堂还讲了很多珍惜时间的格言、故事,自己读初中、高中、大学时那些与时间有关的事情。比起说教来,学生更容易接受。我们班小蜗牛宇峰同学那节课后有了很大变化。
2、我会导入大量的信息让孩子了解诗歌的作者,或者作者所写的其他诗句。
学习贺知章的《咏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柳树、对春天的赞美。介绍贺知章一生的经历,读两首《回乡偶书》。学习李商隐的《嫦娥》,推荐读《锦瑟》等,介绍了“小李杜”,李商隐和杜牧,“大李杜”李白和杜甫,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孩子们喜欢李白,以前在学《赠汪伦》中给孩子们讲过“十里桃花,万家酒店”的故事,他们很感兴趣。这次介绍:李白是诗仙,豪放派诗人。爱喝酒,一次喝酒后作诗“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他的《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等气势磅礴。学生对这位唐朝的大诗人越来越喜欢。
3、群文学习,课外拓展阅读。
第八组课文神话故事,《女娲补天》、《夸父追日》都是神话故事,放在一起学习,梳理课文内容。学习女娲的勇敢善良、无私奉献,学习夸父坚持不懈、追寻光明。除了神话故事,还有民间传说,介绍了中国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哭长城》。课外孩子们阅读了《中外神话故事》等。讲解过多还不如让学生阅读更多,大晚间的时间可以阅读大量课外书籍。
4、读写结合,语文课堂学习后进行片段描写。
仿写燕子的外形,“一身乌黑发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这个片段很典型,抓住了燕子的独有特点。孩子们明白了写外形、写外貌,不是样样都要写,要抓住特点或者个性。有些孩子仿照写了小白兔。续写《七颗钻石》,这篇童话故事学完后,学生仿佛经历了焦渴,又看到了水源,写出了惊喜,写出了万物的变化。
语文是一门广度和深度并存的学科。语文课堂是有生命力的,不只是教材,不只是复习为考试。一位作者的介绍丰富了孩子的视野,一本书籍的推荐让孩子深深喜欢上了阅读,一次读写结合让学生学习的语言得到了实践。原来,语文竟这般有滋有味,我得继续努力!不断享受!
第五篇:小学语文教学随笔
小学语文教学随笔
新一轮课程改革,使小学语文教学充满了新的活力。这当然是件大好事。同时,也应当看到,由于大家对新课程尚处于探索阶段,到底怎样去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众说纷纭,使人有种无所适丛的感觉。许多观点虽然很独到,很新颖,但操作起来,好象又很不好把握。尤其是通过听了我们的一些观摩课、研究课,隐隐觉得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开始走向新的极端:一味的课堂对话,一味的强调读和感悟。这,是不是一定就是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式呢?像这样教学,能否达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我认以为,我们不能忽视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不能忽视教育教学规律,不能忽视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如果离开了实事求是,离开了全面地看问题,离开了变化发展地看问题,把什么都来个一刀切,肯定是不行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需要与时俱进,但绝不可抛弃!尤其要全面地遵循它们所揭示的教育教学规律。
因此,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尽力使学生具备以下基本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1、习惯好。即具有各种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习惯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热情高。即具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学习语言文字的激情。、会读书。即具有各种基本的读书技能。
尤其是要在读书中,逐步使学生形成较敏锐的语感。即基本的感悟语言的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感,才可能学好语文,语感的培养,当然首先靠读,但教师的引导,进行一些有意思的训练也是必要的。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语感训练方式。诚然,光靠这种方法来训练,远远不够。还要采用其他多种多样的方法,如读议古诗和课文的重点段落,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展开联想、想象等,总之,要多方式、多层面、多渠道地训练学生的语感,从而促进学生语感的形成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