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英语教学渗透德育教育案例
随着时代的日益变化,在当今社会中人性化的对待方式也层出不穷,我们教师也在不断变化着,以前的教育模式就是“死“学书本,而教师也就是单纯的 “教”书。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英语作为世界上通用最广的语言之一,它同样有着丰富的内涵。英语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素材,教师应善于充分挖掘。在发现了德育因素后要抓住时机、把握关键、利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使思想品德教育自然而巧妙的渗透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受到长辈百般呵护,有求必应。自私心态较为严重,他们往往不懂得关心别人、爱护别人和尊重别人。而我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利用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加以引导和提醒他们,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同时更让学生得到良好道德情感的熏陶。有一次我们班的一位学生与音乐老师在课堂上起了冲突,他是一个很固执的孩子,当我对他进行了一番教育之后,他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可是他不知道该怎么办,如何去表达自己的不礼貌,此时正巧是教师节,所以我就引导他动手制作了一张贺卡,画些画,并写上祝福语:”Happy Teachers’ Day!I am sorry!”等话语,并帮他偷偷地把贺卡放到了音乐老师的桌子上,音乐老师看到贺卡之后自然就原谅他了!同时我也教育学生可以在母亲节、父亲节时自己只做贺卡,更可写上:“I love you, Mum/Dad.You are the bestmother/ father in the world!”就那么一句短短的祝福语,能使人心旷神怡,何乐而不为呢?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思想要比汉语来的更委婉,更有含义!这样做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交际能力和想象力,而且还让他们懂得尊敬师长和关心别人。
中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我们教师的品德和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品德和言行,教师的道德修养和自身的品行素质将对学生的一生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我们要从自身做起,不断学习,与时俱进,不断塑造自己完美的教师形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用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自己的学生,推进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第二篇:数学课渗透德育教育案例
数学课渗透德育教育案例
——列方程解应用题
王春秀
数学课渗透德育教育案例
列方程解应用题
王春秀
一、学生起点分析:
通过前几节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会通过分析简单问题中已知量与未知量的关系列出方程解应用题,初步掌握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但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常常会遇到一下困难,就是从题设条件中找不到所依据的等量关系,或虽能找到等量关系但不能列出方程。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课以“希望工程”义演为例引入课题,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协作交流,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借助列表的方法分析问题,体会用图表语言分析复杂问题表达思维方法的优点,从而抓住等量关系“部分量之和等于总量”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抽象的符号变换应用等活动,展现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因此,本节教材的处理策略是:展现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分析数量关系和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方程——检验解的合理性。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借助表格学会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等量关系,体会间接设未知数的解题思路,从而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必须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题意。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希望工程义演中的数学问题的探讨,进一步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同时,从情感上认识希望工程,懂得珍惜今天的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四、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情景引入;第二环节:活动探究;第三环节:运用巩固;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情景引入内容:出示六幅图片如下:
出示教材情境:某文艺团体为“希望工程”募捐组织了一场义演,共售出1000张票,筹得票款6950元.成人票与学生票各售出多少张?(图如上)什么是“希望工程”?
“希望工程”是一项扶贫工程,通过社会集资,帮助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继续学业,改变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促进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目的:1.培养学生的爱心;2.通过与贫困地区学生的对比,让学生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多做贡献。让学生在一个比较熟悉的氛围中接触学习主题,有利于他们启动思维。第二环节:活动探究
内容:教材中的问题情境。请两位同学就自己对教材中问题的理解,把这个场景表演一下,并分析题目中的每一句话所包含的含义、数量关系、等量关系,以及在这个问题中,售出1000张票的意义是什么?怎样理解票款6950元?根据题目中所给的条件,你能求出哪些量? 目的:题目以短剧的形式出现,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了题意。让学生将应用题中的场景,模拟到现实生活中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悟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了解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必要性.活动注意事项:本节内容通过一幅问题情境图展示题目中的一些数量关系,需要学生把书中的文字叙述与卡通图结合起来,才能组成一道应用题,在这里应引导学生学会读图、审题,学生在表演时,教师要关注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题意,题目中的已知条件的含义和数量关系等是否交待的清楚、明了,不要只流于热闹的形式。当我们发现一些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可以建议他们采用表格的形式加以分析,从而达到列方程、解决问题的目的。由于,在前几节课应用题的学习中,一般采用直接设未知数法,即当问题中的未知量只有一个时,求什么就设什么为x;而这里首次采用间接设未知数法,即当问题中所求的未知数不止一个,而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也不止一个,所以一些学生必然会遇到困难,这时,才使学生真正感到,列表分析法对于解题的重要性,从而接受这样一种新的分析应用题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主要让学生体会间接设未知数解方程的思路,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进一步的问题:
1.请大家回忆一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困难,你是如何克服的?
效果:学生的答案主要围绕以下点:1).在前几节课应用题的学习中,求什么就设什么为x;而本题中所求的未知数不止一个,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也不止一个,比前面的问题复杂,在分析问题时理不清楚数量关系时,是表格帮了忙。
2).发现本题含有两个未知量,两个等量关系,可以把其中一个未知量设为未知数,另一个未知量就用其中的一个等量关系表示为含未知数的代数式,而另一个等量关系则用来列方程.
通过交流大家发现本题含有两个未知量,两个等量关系,可以把其中一个未知量设为未知数,另一个未知量就用其中的一个等量关系表示为含未知数的代数式,而另一个等量关系则用来列方程.那么,看看刚才我们利用等量关系1设未知数,用等量关系2列方程,还有其他的解题方法吗?
2.比较两种解题方法,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目的:虽然解法一要比解法二优化的多,但仍需让学生通过亲手计算,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前面提到的含有两个未知量,两个等量关系,可以把其中一个未知量设为未知数,另一个未知量就用其中的一个等量关系表示为含未知数的代数式,而另一个等量关系则用来列方程是如何实施的;解法一的求解过程比较简单;不论选择哪种方法,在解题前,首先要明确数量关系,而在这里运用列表法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工具。
注意事项:学生也许会有这样的认识,解法一是直接设法,而解法二是间接设法,直接设法一定比间接设法简单。其实不然,教师应适时地指导学生,辩证的看待问题,如可以让学生尝试解上题中所得的学生票款和学生票款各多少元,学生通过比较得出,这里运用直接设法,要比用间接设法求解的难度大。同时,让学生体会间接设未知数解方程的思路。
3.在以上问题中,如果票价和票的总数不变,票款能不能是6930元或6932元?如果你认为可能,请你分别求出学生票、成人票各售出多少张呢?如果你认为不可能,请说明为什么?
目的:加强学生在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必须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实际。第三环节:运用巩固
内容:提供补充问题:1.一个办公室有五盏灯,其中有40瓦和60瓦两种,总的瓦数是260瓦, 则 40瓦和60瓦的灯泡各有多少个? 2.将苹果分给若干个小朋友,每人8个余14个,每人9个,则最有一个小朋友得6个,问小朋友有几个人?
3.地板砖厂的原料是有白土、沙土、石膏、水按25:2:1:6的比例配制搅拌而成,现已将前三种料称好,共5600千克,应加多少千克的水搅拌?前三种料各称了多少千克?
目的:给学生提供进一步巩固对建立方程模型的基本过程和方法的熟悉机会。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内容:1.通过对“希望工程”的了解,我们要更加珍惜自己的学习时光,并尽力去帮助那些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
2.遇到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时,我们可以借助表格分析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借此列出方程,并进行方程解的检验.
3.同样的一个问题,设未知数的方法不同,所列方程的复杂程度一般也不同,因此在设未知数时要有所选择.目的:让学生通过自我反思性活动增强对相关知识和方法的理解水平。感受到数学的作用。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第三篇:语文学科渗透德育教育案例
语文学科渗透德育教育案例
——〈示儿〉
2008――2009学第二学期
刘艳梅
教学案例:
梦空——《十一月四日夜风雨大作》 请先听老师读一遍。
想象一下:在一个孤冷偏远的小山村里,风雨飘摇。一个卧病在床的老人辗转难眠。终于睡着了,可梦里仍然是铁马冰河、跃马横戈的场面。
这梦仅仅是指诗人夜里做的梦吗? 还指什么?(他一生的梦想呀!)
来,让我们再来读《示儿》这首诗,体会诗人直到死,还念念不忘那深深的爱国情,浓浓的报国梦!
诗中的每一行都读得这么低沉哀婉吗?从哪一句能隐隐感到诗人心中那澎湃激荡的梦呢?
他希望孩子们努力奋斗,实现遗志,不要忘记他们的父亲还在九泉之下等候着北定中原的胜利消息呢!
还会是指什么“空”呢? 泪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自己出声读一读。
诗人从梦中惊醒,站在自家的篱门外,遥望远方。尽管深秋的寒风吹透那单薄的衣裳。同学们,轻轻地再来读一读,静静地想一想,他能望到什么,又会想到什么呢?
你能想象到此时诗人双眼含泪吗?
他那滴滴的泪为谁而流呀?
(a)、为大好河山而流;
(b)、为软弱无能的政府而流;
(c)、为花天酒地的官员而流;
(d)、为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百姓而流;
(e)、为自己空报无门而流;
教学《示儿》时,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脍炙人口的爱国诗句,从而理解诗人陆游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道德观、生死观、荣辱观等多方面的思想教育,让他们的人格逐渐完善,成熟起来,明白要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的深刻道理。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深入研究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做好教学过程中的德育工作。
语文科德育教育渗透案例
——《再见了,亲人》
2008----2009学第一学期
刘艳梅
.研读文段,理解亲人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志愿军跟哪位亲人告别的情形最打动你的心? 简单交流
2.学习大娘跟志愿军告别的文段
(1)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读书: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画出最令你感动的语句,在旁边简单地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学生默读、标画,教师巡视,了解学情。(2)交流,相机出示幻灯片:
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a)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送打糕”:这么珍贵的打糕是怎样送来的?(指一生)大娘他们送打糕的途中可能会遇到什么情况?(指两三个学生)同学们再读读这两句话,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什么?
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两句话吧!
(b)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志愿军吃着朝鲜大娘送来的打糕心里面是什麽感受?
指一生回答
哪个词语最能体现这种感受?
交流,理解“雪中送炭”:从字面上看,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指一生)谁还能联系上下文,联系志愿军当时的处境说说你对它的理解?(指一生)教师总结,创设语言情境:是啊同学们,对于饿了三天三夜的志愿军来说,大娘他们送来打糕真像冰天雪地里送来一盆暖人的火,这是多么令人感动啊!假如你就是一名志愿军,你会动情地说(指一生读句子)你会深情地说(指一生读句子)继续理解感悟:还有哪些关于大娘的语句令你感动?出示幻灯片:
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教师引导学生感悟:你感受到了什么?(指一生谈,读句子)为了志愿军牺牲了自己的小孙孙,这是怎样的一种情谊?(指一生)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志愿军能忘怀吗?出示: 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教师引导:是啊!不能忘怀,我想把这句话变一变:“不用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也不能忘怀”同学们说,改得好不好?
学生读句子,教师引导交流(一生即可)请你读一读(评)感情多深哪,请你读(评)太感人了好,你再读,(评)真好,同学们自己读一读,我们一起读!(3)感情朗读
(音乐响起)离别的时刻终于到了,这位朝鲜阿玛尼依依不舍地拉着志愿军的手,她流泪了,志愿军战士也含着眼泪劝阻她。亲爱的同学们,捧起我们的书来,谁愿把整段话读给大家听?(指一生)3.学生自学二、三自然段
(1)志愿军与大娘送别的情形确实深深触动了我们的心,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这个段落的。
引导学生梳理,简单板书:读——思——诵
下面请大家按照这种方法自学二、三自然段其中一段,等会儿我们交流。学生自学,教师巡视(2)交流,相机出示:
第二天传来噩耗,你妈妈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了。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 抓住刚强引导理解朗读
(音乐再次响起)多么慈祥的大娘,多么刚强的小金花,多么了不起的大嫂,他们跟志愿军没有血缘关系,可是能不能把他们称作亲人呢? 交流,完成板书
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得最基本的语文素养,还要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这是语文学科的性质与地位决定的,是社会、国家赋与的我们语文教师的历史使命。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出除了要正确把握好教材,找准德育切入点;还要认真研究教材,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关键,引导学生分析文章最能感动自己、震撼自己的语言文字,从中加深体会,产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塑造学生。通过突出文章中的闪光点,使学生发现其光辉,且深切地感悟到其道理的正确或精神的可贵,让他们把这些精神的种子撒播到自己的心田。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这一课时,教师除了要教学作者是如何选择材料来体现、突出中朝两国人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共产国际主义情谊的,还要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知识的同时受到这方面的教育。
语文科德育教育渗透案例
————〈 梅花魂〉
2007――2008学第一学期
刘艳梅
【教学案例】
一、复习导入,交流学习
1、课文围绕梅花说了哪几件事?
2、梅花虽然是一种名花,但是为什么说梅花也有魂呢?课题“梅花魂”与本文所记叙的五件事有什么联系?
二、启发点拨、提出问题
1、作者离开外祖父的时候,是多大的孩子?
2、关于外公的记忆,都是作者幼年时期的记忆了。一个孩子,虽然记住了看到的经历过的事情,可是又有多少是她能懂的呢!在作者幼小的心中,外祖父的言行使她产生了许许多多的疑问。你能从文中找到她的疑问吗?
三、讨论交流、升华感情
1、读课文,找出并用“??”画出有关描写外祖父哭的语句,读一读,共有几处?
2、学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交流体会外祖父“一哭”时的情感:(1)了解外祖父教我吟诵的三句诗的出处,读懂它们的意思: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句,意思是“独自一个人在远方居住,每到过节的时候就格外思念家乡的亲人”。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也是王维的诗句,意思是“明年春天绿草如茵的时候,您回不回来?”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是北宋词人秦观的词,意思是“在空中随风飘飞的落花,轻得好像夜里的猛,无边无际落着的雨丝,细得好像心里的愁。”(2)外祖父教我读唐诗宋词的用意所在: 这三句诗都表达了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外祖父叫“我”的目的在于借诗句表达他对家乡的思念。
(3)说说外祖父哭的原因:
因为这些诗句触动了他思乡的情感,教“我”读着诗句,他心里涌动的是对家乡,对家乡亲人的怀念,泪水就不知不觉流了下来。
3、三次落泪:
课文三次写到外祖父的眼泪:读诗时无声地落泪;不能回国时呜呜地哭泣;送别时泪眼蒙?。外祖父这三次落泪,都表明了他渴望回国返乡的强烈感情,所谓叶落归根,年纪越大,这种情感越强烈。从眼泪中我们感受到,不能回国,已成为他心中刻骨铭心的痛,最终成为他终生的憾事。
4、一次生气:
(1)他的墨梅图,家人碰都碰不得,小孩子不小心弄脏了,不仅拉下脸来,还训斥孩子的妈妈。
(2)“清白”是什么意思?“玷污”又是什么意思?
(3)外祖父动作的细节描写??“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从外祖父动作可以看出,梅花在他眼里,不仅是梅花,而且是祖国的象征,值得他用全身心去爱。)
5、赠墨梅图:
(出示老人深情地说的那段话)读一读这段话,反馈你读懂了什么?
(1)“这梅花,是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
①有四个“愈”,前两个是恶劣的环境,后两个是赞美。
②这是梅花的精神,由此可见老人爱梅花其实是爱梅花的精神。
(2)“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这是对梅花和中华民族有气节人物的赞誉。借物喻人。梅花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老人赞梅花,就是赞具有梅花精神的中国人。)(3)举例说明具有梅花精神的人。(岳飞、戚继光、江姐……)
(4)“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秉性”是本性的意思。这里梅花的秉性就是指梅花的精神,梅花魂。其实,也是老人自己心灵的表白。他漂泊海外,中国人的气节没有变,对祖国的爱没有变,就像他深爱的梅花一样,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
6、外祖父说的这段话有几层意思?
有三层意思,开始他赞美的是梅花的精神,接着他赞美了中华民族出现的有梅花精神的人,最后他想说的是,一个中国人,要有梅花的秉性。
7、送别亲人,思乡难归:
“赤道吹来的风撩乱了老人平日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
(1)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仅仅是因为风撩乱了老人的头发吗?(思归难归,愁苦变老。)
(2)外祖父把自己最珍爱的墨梅图和绣着梅花的手绢送给作者的目的是什么?(向梅花学习,做个有气节的中国人。)
四、回顾整体,深化主题
1、读到这儿,你发现课文首尾两个自然段有什么联系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2、外祖父是在简单的赞赏梅花吗?不,他是在借物喻人,是在赞美着那些有着梅花精神的中国人。
2、有着梅花精神的民族,是个多么值得骄傲的民族。具有这样精神的民族,才会令漂流在外的海外赤子日思夜盼。
3、让我们替那些漂流在外的海外赤子们向祖**亲表达心声吧!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
语文科德育教育渗透案例
————《永生的眼睛》 2007----2008学第二学期
刘艳梅
教学片断
1、温迪说,她也要学外公将眼睛角膜捐给失明的人,让他们重见天日。这一刻妈妈紧紧搂住温迪,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妈妈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是呀,温迪是妈妈的骄傲,也是我们大家的骄傲??
2、课文到这里戛然而止,但故事本身并没有结束,下面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故事原文的结尾,读后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有话想说。(配乐小提琴《爱的礼赞》)
那天我紧紧搂着温迪,没能想到,仅仅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可爱的女儿,才华横溢的温迪,在一交交通事故中丧生了……
当我签字时,她的话仍萦绕在我耳际:“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有多么痛苦吗?……
失去温迪三周后,我收到一封来自奥列根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亲爱的瑞弗先生和太太:
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盲人重见天日,他们成为您的女儿??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纪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丽。如果哪位被捐献者有机会到我们的家乡一游,并且爱上马,坐下描绘它们,我想知道那慷慨“施主”是谁。金发的温迪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3、(教师朗读)这是文章真正的结尾,读了听了以后有什么新的感受?
4、课前的那首诗就是获得温迪捐赠的角膜的人写出来的。现在假如你们就是重见光明的人,知道为你们捐赠角膜的人是金发碧眼的温迪,最想与温迪或者她母亲、还有外公他们一家人说些什么?
5、将想说的话写下来,用心写!
[设计意图]:文章以母亲为女儿骄傲而戛然而止,留下了许多悬念:温迪后来真的做到了吗?她离开人世后,谁为她办理捐赠手续呢?她的女儿还是……呈现原文结尾,还故事以完整,更震撼人心的莫过于此,这是一个悲壮而美丽的结局。这样设计安排,旨在激发学生的强烈情感,在对温迪一家尤其是对温迪的深深敬佩之余,获得对自我人生价值的追忆![课后教学反思] 《永生的眼睛》是“热爱生命”单元的一篇文章,展示了“我”的父辈为了他人能够更好地生活,尽自己最大所能来帮助别人延续生命、生活得更美好的可贵品德,并借此来教育所有读者,宣扬了“一个人不但自己要热爱生活,活得美好,而且更要为他人生活的美好做出努力”的道理。
语文科德育教育渗透案例
——《小溪生病了》教学案例
2009----2010学第一学期
刘艳梅
一、课例背景:
水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的存在,可是在我们的周围,各种有害的物质,如农药、重金属、化学物质、致病微生物、油类以及各种废弃放射性物质……,被人为地排入水中,于是就发生了水污染。水污染对人的健康危害极大,所以我们要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二期课改语文一年级(上)“读课文识字”中的《小溪生病了》就是选择了一个生动可爱的例子,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一条小溪生病的前前后后,引起孩子们的同情心。文章以一些小动物前后行为的变化,导致小溪水的变化作为线索,进行对比描写,句子连贯而流畅。通过小溪由清变脏,再变清的过程,告诉小朋友要保护自然环境,从而培养孩子们初步的环保意识。
《小溪生病了》是一篇语言优美,富有童趣有趣的课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可爱的故事角色会让学生对这篇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低年级学生能记、愿读、肯说、会想、敢问,因此,本课的设计依然以自主识字和指导朗读为主,游戏设计为辅,并初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让学生的学习更主动,更投入。
本课教学目标的设定,我主要是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旨在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识记生字,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朗读课文,做到不唱读,不顿读,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同时通过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演演小溪病好了时,她会对小动物们说些什么,以此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收集有关水资源的资料则给学生创设了一次语文实践活动,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课例过程:
1、媒体激趣,导入课文。
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我先启发学生说说在哪儿见过小溪,它是怎么样的?学生马上兴致勃勃地发言:有的说在乡下看到过小溪,有的说跟爸爸妈妈旅游时在山里看到过小溪,溪水可清澈啦••••••紧接着,我问学生:那你们想不想听听故事,看看动画,想一想:小溪生病时变成了什么样?这样,学生饶有兴趣地看起根据课文内容制作的动画,整体感知课文。学生自然学得有滋有味。
2、整体感知,学习生字。
首先学习1-3节课文,理解小溪为什么会生病?同时分散学习“的、变、黑、扔、丢”。其中的生字教学各有侧重:如:学习“扔”时,我先让小朋友仔细观察字形,怎么记?小朋友举手说“扔”的左边有个提手旁,“那你知道„扔‟的左边为什么是提手旁呢?”我进一步发问。小朋友想了想说:“因为我们扔垃圾需要手呀?”“很好!”在表扬的同时,我进一步引导:“那我们应该把垃圾扔在什么地方呀?”“垃圾筒”,孩子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我。我及时小结:“对,我们只有不乱扔垃圾,地球妈妈才能永远变得整洁而美丽。”
学习4~5节课文时,主要通过学生质疑,来读懂课文,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记得在课上,小朋友们个个开动小脑筋,争先恐后地举手,阮世扬忽闪着大眼睛问:“小动物们为什么急了?”;蔡越歪着小脑袋也不甘落后:“ 小鸟为什么说„你们自己就是医生?‟”;沈思跃一本正经地问道:“ 小动物为什么不好意思了,他们在想什么?”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孩子们带着问题轻声读课文,从而懂得了只要不往小溪里乱扔垃圾,小溪就不会生病了。同时小组自学生字“己、仔、细”,初步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学习第6节课文时设计了语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规范、连贯的话说说小溪病好了会对小动物们说些什么。孩子们马上在小组内讨论开了,有的说:“小溪可高兴了,她对小动物们说,谢谢你们,是你们治好了我的病。”有的说:“小溪会开心地说,看!现在的我变得多健康,多美丽!”还有的说:“小溪对小猪说,以前我一直以为你是最懒惰,最不讲卫生的,现在你为了给我治病,改掉了不讲卫生的坏习惯,我真为你感到高兴!”通过这个语言实践活动,孩子们体会到了小溪病好后快乐的心情。
3、指导描摹
要求学生观察老师在田字格内书写“扔、生”。尤其指导学生找到关键笔画“横折折折钩”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学会看贴摹字。
4、复习巩固
我出示许多彩纸制成的“螃蟹”,上面写着许多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告诉学生只要读出词语,就算捉到了螃蟹。通过有趣的“捉螃蟹”游戏,让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巩固所学生字。课后,我还让小朋友收集水资源的信息,给学生的学习注入了新的动力,他们纷纷在报纸、书籍、网上查阅资料,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筛选、整理,并进行交流。通过交流,孩子们知道了水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的存在;通过交流,他们还知道了水污染对人的健康危害极大,污水中的致病菌可引起传染病的流行。各种工业废水、农药等有毒物质排入水中,可使饮水人中毒。重金属污染的水进入人体,会使人慢性中毒等等;通过交流,孩子们懂得了要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必须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节约用水、使用无磷的洗衣粉••••••保护水资源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课例反思:
1、在语文学科中渗透环境教育: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很有必要,并且有教学过程中实施教育是切实可行的。其一,语文学科特点决定了环境教育应该是一种情感教育,是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促使学生在情感上发生变化,在情感上对环境保护产生一种积极的、不由自主的认同态度。其二,应该在美育过程中渗透环境教育。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特别是前人留下了许多优美的文学作品。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让学生去感受环境中美的事物,热爱美的事物。其三,在强调重视自然环境的同时,还应该进一步提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倡建立和谐、自然的人际和豁达、平和、宁静的心境。因为,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它对环境的表述最终还是为表现人而服务的。
《小溪生病了》就是选择了一个生动可爱的例子,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一条小溪生病的前前后后,怎能不引起孩子们的同情心呢?环保意识就是这样培养起来的。口号、条例、法规通常都不能调动人们的情感因素,因为他们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但是这样一个委婉的故事就不同了,把被污染的消息放在弱者的位置,申诉她的痛苦,善良的孩子们肯定会同情她,一旦情感因素参与进来,教育的效果就会倍增,想想看:以后当有人要随地乱扔垃圾时,她如果能够想到大地妈妈要因此而生病或蒙受痛苦,当有人要随便向河道排污时,她会想到河流会哭泣......他们还会下得了手吗?
2、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在想象中渗透生态环境教育:
韩愈说:“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由此可见,学生有疑问是很正常的;古语又说:“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由此更可见质疑的重要性;而爱因斯坦在成名后介绍经验时也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究底的追究问题罢了。”可是传统教育却恰恰没有给学生的质疑解惑留下畅想的余地。往往是课堂上老师精心设计出种种问题,制订出标准答案,再一步步引导学生往事先挖好的陷阱里跳。在如此重重束缚之下,哪个学生还敢说?哪个学生还敢疑?长此以往,学生岂不要被培养成为一个个的只会制造标准答案,而没有自己思考的木偶人?所幸的是,不久后的今天,“放手让学生质疑解疑”的新课改精神便强有力的占据了语文课堂,对文章整体的感知质疑,对部分的感知质疑,及对疑惑的解答,全由学生自主解答或小组合作解答,学生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本课的教学,则完全给了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在想象中渗透生态环境教育。如:在教学生字“扔”时,先让学生记字形左边是“提手旁”,再思考:“扔”为什么是提手旁?当学生回答“我们扔垃圾需要手”时,我马上抓住契机问学生:“那垃圾应该扔在哪儿呀?”“垃圾筒——”“对,我们只有不乱扔垃圾,地球妈妈才能永远变得整洁而美丽。”这样的识字教学,孩子们不仅牢牢地记住了字形,而且幼小的脑海中有了初步的环保意识。又如:学生轻声读4~5节后,完成了填空题:“小动物们自己当(),再也不把()、()和()往小溪里扔了,小溪的病好了。然后,引导学生质疑:“小动物们为什么急了?”;“小鸟为什么说:„你们自己就是医生?‟”;“小动物为什么不好意思了,他们在想什么?”于是,又通过小组合作,选择问题讨论并交流,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孩子们自然而然地明白了:原来小溪生病是因为小动物们不保护小溪环境,往小溪里乱扔垃圾造成的,要保护小溪,防止小溪生病,首先就应该从“不乱扔垃圾”这样的小事做起。这样的课堂,老师轻松了,效率却提高了,学生思维也活跃了,最主要的是给了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在想象中渗透生态环境教育。
3、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生态环境知识的综合能力:
再次,新课标下的语文学习中有一项全新的内容——综合性学习。它与阅读课文相并列,共同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予大力提倡。”基于这一理念的指导,新教材把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与其它学科的有机沟通、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作为综合性学习的整体目标,将以往教材中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三个系统整合于综合性学习之中,并在学习过程中留给了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如本课在结束时,教师发动学生收集水资源的资料,很显然,这次活动在组织形式上已给学生留出了畅想的余地。学生发挥自主精神,收集了许多资料,展示活动成果时,有的做了资料卡,有的自己排版出电脑小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出色表现,彻底打消了教师不敢放手的顾虑,综合性学习又给学生的畅想开辟了一方乐土!
语文科德育教育渗透案例
———《小鹰学飞》
2009----2010学第二学期
刘艳梅
教学案例
1、学习课文一、二自然段
师:(手指着黑板上的大树图片)小鹰们,你们现在飞到哪儿了?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生:第一次飞行就成功了,太棒了!生:非常高兴,竟然能飞到大树上面了。
生:有什么了不起的,小鸟都能飞到大树上。小鹰应该飞得很高很高才行。
师:(出示“我已经会飞啦!”)这句话该怎么说?(学习状态:学生的朗读感悟出现了不一样的结果:有的读出了高兴、自豪的语气;有的读书了骄傲、自以为是语气;也还有的读出了惊奇、惊喜的语气。)(抓住“已经”)
师:那只老鹰是什么态度呢?(出示:老鹰摇摇头说:“飞得只比大树高,还不算会飞。”)轻声读读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学习状态:汇报朗读的结果,学生间出现了争执,有的认为应该读出老鹰很有耐心、很亲切的感觉;有的认为要读出很严厉的语气;也有的学生认为这只老鹰在严格要求的同时,应该表扬一下小鹰。)
师:你们说的都有道理,读得非常的好,老师就好象看到了一只你们眼中的鹰妈妈。师;咱们继续跟着老鹰向上飞吧!(学习状态:学生加上动作继续体验飞行。)
2、学习课文三、四自然段
①过渡:小鹰飞到了大树上,老鹰说它并没有学会飞行,于是小鹰又跟着老鹰向上飞,它们飞到了„„,请同学将3、4两个自然段自由读一遍,将老师的话补充完整。(学生练习说话:小鹰跟着老鹰,它们飞到了大山的上空„„)
②分析课文,通过朗读老鹰和小鹰的对话来体会说话时的语气和心情。小鹰:高兴和兴奋;老鹰:亲切加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分角色进行朗读训练,练读之后指名上台表演。板书:简笔画出大山,将老鹰和小鹰的剪贴图贴在大山的上空。
③指导朗读 播放多媒体,让学生通过动画感知第二次飞行的场景,指导体会心情,读出语气。讲解“真的”。重读“喊起来”、“只”、“还”。再指名对话朗读,及时点评,指导后男女生分角色进行朗读展示。
3、学习课文五、六自然段
①过渡:小鹰飞到了山的上空,老鹰说还是说它没有学会飞行,可是小鹰这次的表现和上两次不一样了,你们默读第5、6自然段,找找小鹰这次是什么样的态度,有什么样的表现?(学生默读)
②分析课文句子,紧抠重点词语体会体会小鹰态度的转变。“只好”、“鼓起劲”、“拼命” “飞呀,飞呀,大树看不见了,大山也变得矮小了。” 小鹰:努力、勤奋。③指导朗读 “急促地喘着气”:“现在„„我总算„„会飞了吧?” 理解 :“急促”、“喘着气”、“总算”、“吧”、“„„”。板书:简笔画出白云,将老鹰和小鹰的剪贴图贴在白云附近。学生在小组内朗读,练读之后指名读、分组读,齐读。④指导朗读 播放多媒体,让学生通过动画感知第三次飞行的场景,指导体会心情。提问:这一次你们认为小鹰学会飞行了吗?(学生回答:没有学会;学会了,但是还可以飞得更高。)继续提问:你怎么知道的? 引导读老鹰的话,理解老鹰的话:“孩子,你往上看!” 重点理解:“小鹰一抬头,只见白云上面还有几只鹰在盘旋呢!” 继续动画,理解“盘旋”。
五、小结 体会全文的宗旨:“学习是没有尽头的,不要满足,要不断取得进步!”
语文科德育教育渗透案例
——《小鸟和牵牛花》
2010---2011学第一学期
刘艳梅
案例背景:
朗读是我们语文课堂中的主旋律,很多的语文课堂就是要指导好孩子们怎么设身处地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到方法有很多种,而我在《小鸟和牵牛花》一课,教学重点段“牵牛花爬上榆树”时,运用了创设情境和老师的引读,课堂效果很不错,现将它写下,供大家借鉴。
案例描述:
1.导入重点:读得真有感情,那牵牛花又是怎么帮助他的呢? 咱们一起看看:牵牛花把自己的蔓儿缠在榆树上,使劲爬呀,爬呀。
一起读—“缠”是什么意思呢?请看:这根细绳绕着水管,一圈一圈向上向上,这就是“缠”,“缠”也可以称为()。
谁来读好这句话——组织学生评:你觉得他把哪些词语也读得特别好?
-------使劲 你听出了什么?(很着急、很吃力)------“爬呀,爬呀”让你感受到了时间()。
引读:是啊,为了能早日爬到小鸟身边。(牵牛花 读)„„
尽管自己爬得很累很累,可是,一想到孤单寂寞的小鸟,牵牛花全身就充满了力量。(牵牛花 读)„„
牵牛花的脖子都爬酸了,脚也爬疼了,可是,当她看到自己离可怜的小鸟又近了几步,心里非常高兴。(牵牛花 再读)„„
啊,再差几步就够到鸟窝了,牵牛花爬得更起劲啦!(牵牛花再读„„)
就这样,牵牛花爬了一天又一天,这一天,天刚蒙蒙亮,他终于爬到了鸟窝旁。“嗒嘀嗒,嗒嘀嗒”,牵牛花吹起了小喇叭。
为什么笑着读,为什么读得那么响?(生说)2.引读:小鸟醒来了。小鸟心里一高兴,病就好多了。牵牛花还怎么做呢?牵牛花看见小鸟高兴的样子,举起一个个小喇叭,吹得更带劲了:“嗒嘀嗒,嗒嘀嗒„„” 对,还在不歇息地吹。
3.让我们用一首儿歌来称赞牵牛花。
《小小牵牛花》小小牵牛花啊,使劲爬呀爬呀,缠在榆树上啊,爬到鸟窝旁吹起小喇叭。吹得小鸟心里乐呀,吹得院子好热闹啊,嗒嘀嗒,嗒嘀嗒,嗒嘀嗒,嗒嘀嗒,吹得大家笑哈哈!
案例反思:
“牵牛花”一段是本文的重点段,我主要抓住这一段的重点词句,通过创设课文的情境,再通过我声情并茂道引读来指导朗读,实现体会牵牛花坚持不懈的精神这个教学目标。刚开始,在学生的个别朗读时,我及时抓住学生对牵牛花精神的体会,及时评价两个重点词“使劲、爬呀爬呀”读得很好,可是这样孩子们对“使劲”的感受不是很深刻,于是,我深情地引读:“是啊,为了能早日爬到小鸟身边。(牵牛花读)尽管自己爬得很累很累,可是,一想到孤单寂寞的小鸟,牵牛花全身就充满了力量。(牵牛花 读)牵牛花的脖子都爬酸了,脚也爬疼了,可是,当她看到自己离可怜的小鸟又近了几步,心里非常高兴。(牵牛花 再读)啊,再差几步就够到鸟窝了,牵牛花爬得更起劲啦!(牵牛花再读„„)”通过这样的引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牵牛花的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当牵牛花爬到鸟窝旁时,他会对小鸟说什么呢,小鸟又会对他说什么,让孩子多维的感知牵牛花的精神,进行口语交际,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再朗读,这样他们的朗读更有真情实感。在此基础上,及时地让孩子们读儿歌夸夸牵牛花,孩子们的脸上也满是快乐、幸福。通过此番的层层递进,孩子们充分体会到了牵牛花为帮助小鸟体现出来的坚持不懈的精神。
第四篇: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英语是基础教育的必修课,通过英语学习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生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可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十分重要。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让学生接受品德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励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劳动,树立正确的思想,培养良好的品德。我觉得在传授英语知识的同时进行德育教育能使空洞的说教变得有情有趣,有色有味,极赋实效。现就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社会的进步靠的是科学技术及知识的更新,这要求教师培养出更多的人才来,这些人才应有牢固的知识基础做保证,更应有健康、健全的个性。教师的职责在于教书育人,要传播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教会学生学会做人,而且,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学习的主动精神也要靠教师,这才是素质教育。那么,是否传授知识教师人人责无旁贷,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则是班主任的任务呢?绝对不是。我们教师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都有责任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因此,无论哪一门学科的老师都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我是这样做的:
1、日常用语教学中,渗透文明礼貌教育
中国是千年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讲文明礼貌是我国光荣传统。礼貌礼仪教育在英语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良好的礼仪修养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质和道德。英语教师要充分利用每一节英语课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使英语课充满阳光。
每当上课铃声响,教师总是精神饱满、面带微笑地走进教室,亲切的和学生打招呼:good morning/afternoon!glad to meet you!在叫学生回答时或坐下时,常用“please ” 当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及时表扬:“good job,super!very good!” 如果学生答错了教师也不讽刺挖苦,而是鼓励: “listen carefully, please!try again!”请学生帮忙时先说:“excuse me”学生帮了忙,不忘对他说“thank you”。有时教师不小心碰掉了学生的东西,主动对学生说sorry,并帮学生捡起。做练习时会主动问学生:what can i do for you? 教师这种彬彬有礼的态度,对学生来说就是最好的教育。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英语兴趣,同时对培养学生养成讲文明讲礼貌的习惯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教师的影响下,孩子们主动的将这些语言运用于生活实际中。平时见到老师或同学主动说: good morning/afternoon!glad to meet you!放学回家时,他们主动与老师或同学打招呼:good bye!see you tomorrow!同学有困难时,会主动说:can i help you?孩子们运用这些语言亲切自然,既让学生懂得了文明礼貌也提高了英语学习效率,真可谓润物细无声。此外,也让学生明白了英语的语言运用都这样有礼貌,我们更应该发扬讲文明懂礼貌的光荣传统,杜绝了打架骂人等不文明的行为。
2、通过鼓励和表扬进行德育渗透
激励和表扬对学生的触动是很大的,因此我常常用榜样的作用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对于其当同学表现好,老师发奖券或奖品鼓励时,要求全班都表扬Good,very good.得奖同学应回答:Thank you,teacher.对于受表扬的同学来说,是种鼓励,下次会争取更好,培养了学习兴趣,调动了积极性。他同学来说,这就是个榜样,通过表扬学习榜样,勉励自己要向好同学一样。通过鼓励和表扬这种形式,进行了德育渗透。尤其是对于那些基础差、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来说,老师鼓励性的言语,对他的正面评价,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树立自信心的因素。
二、、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渗透德育教育
英语学科中的德育教育内容往往不是现成的,而是要靠教师去挖掘的。现成的课本中没有可以进行德育教育的语句和材料,不象思品或语文课,可以把事实和道理写得清清楚楚,教师要从教材中去体会这课能教育培养学生怎样的品质。三年级有一课学的是动物的名称,dog,pig,duck,monkey,tiger,lion等,光学这些单词并不难,但如何和学科德育结合起来呢?在这节课中,我采用的是音乐课唱游的形式来完成教学目标的。通过学动物的名称及 I like„ 句型,培养起爱护动物,保护生态平衡的环境保护意识。这种环保意识正好和当今社会呼吁的问题相吻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运用多种媒体手段,如电子琴伴奏唱歌谣,戴动物头饰让学生扮演动物并学动物叫声、模仿动物的动作,再设计游戏来落实新授句型,使学生能说出自己喜爱的动物的名字。教师再通过活动挂图分析、对比,使学生能对保护动物的行为表示赞赏,对有文明行为的小朋友表示喜爱,对不爱护动物、不文明的现象表示反对,并能帮助他们改正错误,从而运用学会的新句型和语言知识培养起正确的道德情感和保护动物、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激发学生主动热爱小动物,并愿意和动物交朋友这种美好的感情和兴趣。总之,这节课通过主动参与、创设情景、对比辨析等策略,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活动中,培养了正确的道德情感。
三、善于抓住教育契机,有意渗透德育教育。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随时随地都会发生一些看似平常却又蕴涵教机的事件,关键是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契机,选择好英语教学和思想教育的结合点,进行有意的教育,使德育在课堂上得到切实的渗透。记得有一次课上,在教学“job”这个内容,我请学生依据实际情况“开火车”说说家人的工作,表现的机会到了,同学们自然不会轻易放过。“My father is a doctor.”“My mother is a teacher.”“My uncle is a boss.”气氛挺活跃的。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别别扭扭地说:“My mother is a cleaner.”这位学生的妈妈是一位街道清扫工。其他学生偷偷地笑,而他则低着头,脸红红的,好像做了什么错事。于是我说:“是的,你们家人的职业各不相同,有的体面过人,有的默默无闻,但只要是劳动着的就是光荣的,都值得我们尊敬。”同学们深受教育。
又如学Don’t„句型。通过思考,我设计成劝说别人不要做某事的教学内容。在这节课中,多处实现了德育教育。如课开始时,未准备就绪的课堂:黑板未擦,灯没有开,书本也没有放在桌面上等,通过复习please„和Let’s„句型,为班级上课做准备,同时运用这个句型,使学生明白要求别人做事要有礼貌,而且懂得,要上课了,应作好准备工作。在学习新句型时,老师作错的事,要让学生敢于提出,敢于劝阻,明白人都是会犯错误的,对于错误要敢于指出。再如操练新句型时,让学生上课时不要喝水、吃东西、玩耍等,进行行为规范训练。最后,通过看录象让同学讨论:Is he\she right?What would you say to him\her ?让学生有明辩是非的能力,并可以培养思考、组织语句和口头表达的能力。然后通过看同学已改正的录象,对学生进行正面的指导,进一步巩固什么是对的的认识,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指导,让他们向改正的同学学习,也明白“犯了错误不要紧,只要改正了就好。”在课的最后,念儿歌,(根据行为规范要求编写的),进一步明确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对今后的行为更有指导性。这节课,并没按照课本的顺序按部就班,而是根据契机随机进行德育教育。“教机”是教师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抓住了教学过程中的情意因素,我们就会开辟出一片思想教育的新天地。
小学的英语课内涵丰富,有自己独特的意义和魅力。我相信在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内容,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事,只要我们英语教师深挖掘,选择合适的方法,作到有的放矢,避免枯燥的说教,学生就能心情舒畅地接受一点一滴的德育思想渗透。在学习英语中不知不觉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规范,接受了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那我们教书育人的目的就达到了
第五篇:小学英语教学中应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英语教学中应渗透德育教育
摘要:小学英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让学生接受品德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励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劳动,树立正确的思想,培养良好的品德。
关键词:小学英语;德育教育;渗透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英语是基础教育的必修课,通过英语学习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生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日常用语教学中,渗透丰富的德育教育
小学英语教学是英语学习的起始阶段,现在一年级就开始开设英语课,所学的日常用语多与学生的生活接近,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找好德育的切入点和结合点,进行自然地渗透。如:教学“Goodmorning”“Hi”“Hello”“Nicetomeetyou”时,利用学生初学英语时的兴趣,创设真实的语言情景,在学生进行语言操练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在教“Thankyou”这一最为常用的礼貌用语时,教师应侧重于学生这一良好习惯的养成,要告诉孩子们,得到别人帮助时要说“Thankyou”,接受别人赞美时要说“Thankyou”,收到礼物时要说“Thankyou”。课堂上,我给表现好的同学印“Good小猫”的印章时,学生自然地说出“Thankyou”。我还告诉他们,即使是自己的父母,为我们做了事情,或者送我们礼物,也别忘了说“Thankyou”。因为只有对生活时刻怀有感恩之心才能真正体验心灵上的满足与快乐。
二、紧密联系教材,进行日常生活中的德育教育
教学学家赞可夫说:“教学法必须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才能发挥高度有效的功能。”当前我们的教材都是围绕我们的日常生活来进行的话题,所以,教师必须要善于唤起和诱发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道德现象的情感体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低段的学生我们从讲文明,懂礼貌;尊敬师长,关爱他人等方面入手。如:鼓励他们见到同学或老师用Hello!Hi!等礼貌用语进行问候,而高年级段的学生我则从一些能够动手动脑的方面来入手,如: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Saveourplanet.在讲授这一单元时,我把它与我区正在进行创卫活动联系起来,告诉学生:Wehaveonlyoneplanet.Weshouldsaveourplanet。让学生成为小主人,让他们各抒己见,针对我们生活的地球说一说她满身的伤痕,长期下去的危害,再说一说我们应该怎样拯救她。学生会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方法,让他们带着这些见解和方法去参加实际活动,让他们能更加认真的对待这件事。再有就是遵守社会公德和规章制度方面,在学完Youshouldobeytherules.这单元以后,我会让学生自己动手作一些规章制度牌如:Listentotheteachercarefully.Bequiet.Don'tmakenoise.Gotobedearly.等粘贴在教室、教学楼甚至家中,让这些标语随时提醒大家。同时,在课堂上,教师要做个“有心人”,时刻关注学生的动向,找准机会,适时、适度地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在自然渗透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意识。我在教学歌曲FatherandMother时,发现学生唱得感情丰富,而且唱得非常投入,便即时让学生用Ilove…来说句子。学生对此反应积极,争先恐后地说“Ilovemymother.Ilovemysister.IloveChina.Ilovemyteacher.”,一个个充满爱意的句子,使全班都沉浸在爱的海洋里。最后我让学生选择其中几个句子,按照歌曲“FatherandMother”的旋律进行哼唱,把爱的基调推向了高潮。
三、精心组织安排教学活动,加深德育教育渗透
小学英语教学中必须引导小学生将德育知识以情感性或体验性的思维和态度来加以把握,融入自己的热情和激情,因此创设课堂情景,精心组织安排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情景,学生设身处地的感受理所当然成为加深德育渗透的最有效方法。但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任何形式的硬灌、勉强,都不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相反有可能产生消极效果,使学生产生反感。因此空洞、牵强的说教是必须要杜绝的。寓德过程是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进行交际。语言的交际性和实践性决定了要在语境中、在活动、在模拟交际中学习英语,感受语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活动,设计能引起学生兴趣的语言交际场景,要在教学的语境中、练习的活动中、模拟的交际中,向学生渗透德育,如:我在教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What'swrongwithyou?时,我把教室设计成医院,同时划分区域,共分出六所医院,给每所医院挂上名称,再把学生分成六组,每组都是由一名医生和几位病人组成,让他们先在组内练习对话:What'swrongwithyou?Ihaveafever.Ihaveaheadache…医生给出诊断:Youhaveacold.takesomemedcineanddrinkmorewater.等,然后可以让病人自己挑选医院去看病,并且进行医生和病人之间的对话训练。并且本单元最后,我又把教室设计成一所商店,让同学们自由结组,去买东西看望生病的同学,在这些模拟的语言情景的交际活动中,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学会与他人的合作和交流,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关心他人,互助友爱,文明礼貌等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的形成。才能使学生达到Learningtoknow.Learningtodo.Learningtolivetogether.Learningtobe.的目的。
我相信在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内容,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事,只要我们英语教师深挖掘,选择合适的方法,作到有的放矢,避免枯燥的说教,学生就能心情舒畅地接受一点一滴的德育思想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