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辛亥革命观后感(陈云飞)
辛亥革命观后感
——那些血染得丰碑
20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纪念日。这是一场空前绝后的革命,在中国历史舞台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班级组织了集体观看《辛亥革命》的电影,今天,我们去回顾它、铭记它,并必将把它给我们传递的一种精神和历史使命延续到以后的无止尽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去。电影一开场就描写了广州起义的壮举,看着一群胸中扬着正气,一心为革命的有为青年在血泊中一一倒下,心中的敬意油然而生,但多的是无限的感慨!对于所谓的革命,理解为“革命,是牺牲少数年轻人的生命,而换来的是全中国的人的生命,换来的是所有人的自己的命运!”
时光流逝,历史远去。岁月可以改变沧海桑田,但是永远无法抹去历史在此间留下的烙印,那震耳发聩的枪声将永远定格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可以这样说,随着硝烟散去的那一刻起,人们就一直在探究这段历史以期从中吸取有益的借鉴。
当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失败之后,当转瞬即逝的戊戌变法落幕之时。资产阶级一场救国图强的立宪运动在当时外寇横行、内政腐朽的历史背景下有条不紊的开展起来。废帝制促共和为民族民权民生担起天者大任;兴同盟倡博爱号联俄联共联心创生国之新元。一大批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满怀着一腔热血,用生命谱写着一段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那一腔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的热忱,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敬畏。
历史总将这场革命一分为二的看待,说它既成功了又失败了。我不否认它最终的胜利果实被卖国贼所窃取的失败,但我觉得它的成功经验远比它的失败教训更值得铭刻在历史的车轮上。它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给水深火热的中国燃起了新的希望;它推动了中国资产阶级先进力量的进步,为新思想与新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它让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不论之后何人再复辟帝制,人们都会拿起武器去战斗,去维护自己的利益,去捍卫自己的尊严。
一个世纪的光阴犹如弹指一挥间,历史不容假设,所以我很难想像,如果100年前,没有这样一部分人为了心中的信念、自己的理想用抛头颅洒热血的方式执着的追寻新的希望,那么如今的中国该是怎样的一种场面?不过,既然历史没有留给我们血雨腥风的生活,没有留给我们戎马疆场的机会,那么我们就该以新的方式开拓进取,去寻找利国利民的新道路。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古人云: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我们,这些生活在安乐世界里的人们,怎该忘记这段历史?如今的我们要做的已不是追寻梦境中童话般的天真,而是在现实世界里脚踏实地的去践行党和国家赋予的光荣使命!要将孙中山先生“博爱”的思想发扬光大,即使道路崎岖、布满荆棘,也该微笑着握紧拳头,因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经济学院金融0931观感人:陈云飞2011/11/6
第二篇:陈云故居观后感
陈云故居观后感
2012年6月30日在我们金桥爱丽丝党支部焦书记的带领下,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联一起参观了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家,中国共产党第一代核心领导人陈云同志的故居。
炎炎夏日,经过一个小时的路程,我们一行七人来到了陈云故居青浦革命历史纪念馆。在广场中央陈云铜像栩栩如生--身披大衣端坐在石凳上,面带笑容,放眼 远眺,一如以往的亲切、质朴和睿智,勾起大家对他深深的怀念和尊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纪念馆的三个展厅时,看到了很多陈云同志的手稿、物品、图片和一部纪录片,脑中浮现出了陈云同志为党和国家事业呕心沥血的身影。陈云同志的一生为了党、国家和人民,始终任劳任怨,战斗在最前线,体现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宽广胸怀。
陈云同志1905年出生在青浦区练塘镇,他两岁丧失,四岁丧母,被舅父舅母收养,现在的陈云故居即是他舅父母家。陈云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人民彻底解放,为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而顽强奋斗的光辉一生。
陈云同志参加指挥的“四保临江战役”取 得了辉煌的胜利。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作为党内为数不多的工人出身的领导人,他在中国革命的关键时刻都作出了突出贡献。在 遵议会议上,陈云积极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为中国革命实现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发挥了主要作用,他撰写的《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手稿》详细地记录了遵义会议的 具体内容,是留给我们后人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献。“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是陈云同志在延安学习马克思主义时的心得体会,也是他革 命一生的信条。正是这种执著和追求,塑造了他独特的人格魅力,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尊敬和爱戴。
建国初期,作为中国社会注意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陈云同志坚持按经济规律办事,调用“两黑一白”,统一财经、稳定物价,打胜了新 中国成立后经济建设上的第一仗,毛泽东对此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通过缅怀陈云同志七十年的革命生涯,我们要学习先辈们崇高的品德和革命的风范以及求真务实的精神,集思广益,开拓创新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自己的贡献,努力创造出优秀的工作业绩。
上海爱丽丝制衣有限公司党支部
2012-7-1
第三篇:《辛亥革命》观后感
《辛亥革命》观后感
还记得刚开始看完《辛亥革命》这部电影时的心情,那种百感交集让我和激昂澎湃的心情至今仍让我觉得不可思议。而且,虽已相隔一月之久,回想起来,依然感觉热血沸腾。
虽然中国不幸被那样一个无能的朝代统治着,老百姓被那样的官僚政府压迫着,但是,一个巨人在沉睡中苏醒后却力挽狂澜于即倒,不顾自身安危,以一人之力、肺腑之言唤醒麻木的国人。他的一言一行都直指那个落败不堪的清政府,终于,一百多年前,他领导的革命,结束了清政府在中国两千多年的统治。
看完这部电影,有很深的感慨,甚至恨不得投身都那场革命中去,或者说为没有亲身经历那场革命而感觉到遗憾。电影里,孙中山先生的高大形象大多是通过他的演讲表现出来,其中有两次演讲让我印象最为深刻。
第一次是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先生在华侨筹款大会上的宣传。他宣传的对象是在场的华人华侨,海外华侨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身在异乡常常遭受洋人的欺凌、屠杀和奴役,心中最希望的就是中国能够早日强大,中华民族能够早日复兴。他在演讲前并没有故意隐瞒广州起义已失败的事实,而是直接向在场的华侨华人说:刚刚得到消息,广州起义失败了,吾党菁华,付之一炬。这些年轻人,有的才华横溢,有的家境优越,有的新婚燕尔,为什么甘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为什么明知牺牲还要一往无前?为的是推翻帝制,建立共和!为的是一种信念,一种信仰!在场的华人华侨们无一不被先生慷慨激昂的宣传感动得热泪盈眶,唏嘘不已。以致他们在听完国父的宣传之后不仅没有因为广州起义失败丧失对革命事业的信心,反而纷纷毁家纾难,慷慨解囊,更加义无反顾的资助国父的革命事业。
第二次是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廷为了镇压革命,急忙派出驻英公使唐维庸向四国银行游说,妄图以国家主权为抵押贷得巨款以充军用。为了与清廷抗衡,孙中山先生不顾个人安危,单刀赴会火速赶往欧洲劝说四国银行不要贷款给清廷。这时,国父所面的宣传对象已变为银行的经理、董事们。这些人和华人华侨完全不同,对中国是否强盛零、中华民族是否复兴毫不关心,他们的脑子里唯一关心的只是自己的经济利益。针对这一情况,国父巧妙的改变了宣传策略,闭口不谈民族复兴,而是大肆宣讲清廷不过是一个日薄西山、奄奄一息的专制政府,如果四国银行贷款给清廷用于镇压革命的话,不仅将遭到全中国人民的诅咒和痛恨而且他们的巨额贷款也必将化为泡影,毫无任何经济利益可言。国父的一番话直击这些金融大佬们的要害之处。最终成功的促使四国银行做出“暂停贷款给清廷”的决定。极大的鼓舞了革命士气,有效的摧垮了清廷垂死挣扎的经济基础。
电影里面谈的最多的是“革命”,“为什么要革命?”,“革命不是为了赢得一场战争,而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活得更好,活得更有尊严”。革命不是玩命,革命是一种信仰,人们为了这个信仰不顾一切地努力,但是,有革命就会有牺牲。电影里在众多的烈士中,林觉民的形象是比较突出的,一袭白衣血迹斑斑,红白相映,慢慢沉入大海,满腔的爱国之情随着波涛滚滚东流。他的死,死的悲壮,死的无憾,死的凄美。辛亥革命胜利了,是无数这样的热血男儿用青春和生命换来的。一幢幢炸毁的房屋,一具具血肉模糊的尸体,一组组触目惊心的数据,才换来了我们现在的安宁。
看了这部电影,感触之外也让我们更加懂得珍惜生活。处于太平盛世的我们,也应懂得居安思危,更加努力地学习、工作,为了我们自己,为了我们美丽的祖国,也为了不辜负所有烈士为我们所做的牺牲。
第四篇:辛亥革命观后感
观《辛亥革命》有感
《辛亥革命》它更多的是像一部史诗,导演和演员们从浩瀚史河里将它铺成开来,展示在人们面前的是从未忘却的震撼与从未消退的爱国之情。面对积弱的中国,那些年轻的生命决定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那是一个用生命成全革命,用革命改变命运的年代。
沉睡很久的中国,在近一百多年里似乎就没睡过安稳觉了,当它正要睡着之时,便会被一声声的炮弹惊醒,然而惊醒之后又做些什么呢?人的不同便在于此,有的人惊醒了,可仍是迷迷糊糊;有的人惊醒了,可仍是选择假寐;有的人惊醒了,毅然用身边的武器去保护自己的家园;有的人惊醒了,选择呐喊呼唤,为的是信仰,为的是国民都有尊严的活在现实里。不止《辛亥革命》,看过许多题材的革命电影、小说、杂文以及根据历史的经验,不难发现青年团体总是最易接受新思想的人群,总会出现许多慷慨赴国难的英雄。公车上书如此,戊戌变法如此,广州起义如此,辛亥革命如此,五四运动如此!或许他们微小得连名字都没留下,或许他们的生命仅是昙花一现,可是每个人的气节都深深地撼动今人的心。
《辛亥革命》里那些年轻的生命,在战场上义无反顾,视死如归的精神,便是一种气节。广州起义里,在形势不利之下抱着炸弹冲向敌军的喻培伦,反攻汉口之战里,小湖北抢着用炸药去毁坏敌军的火力,他们最后的结果都不言而喻。可是选择走上这条路了,便没有再退缩,他们明知道结果却还是毅然前行,到底是为了什么!影片中的孙中山先生说是为了信仰。林觉民被捕后选择与战友同生共死,他说大清诛他的命,他诛大清的心。在那个年代,即使今天,那也是一句震天动地的话。他不怕,那些战场上的革命烈士不怕,我说是因为他们有梦想,梦想那个孙中山先生一直提到的共和民主的国家。因为梦想,他们便舍了性命的去追逐,他让我忍不住问今天的我可曾为了梦想毫不迟疑的去奋斗,或者说我有梦想吗,有一个怎样的梦想?这些轰轰烈烈的悲壮场面总是让我忍不住自思己身,纵做不到他们那般大义凛然,可曾为自己的人生寻找一个值得为之奋斗拼搏的理想,可是善待了身边的朋友,可有荣辱与共的知己。清醒的人生该有一定的思考!
对小人物细节的描写造就了悲壮慷慨的精神,对大人物的笔墨却是书写了革命的篇章。电影从头到尾不断有人在问革命是为了什么,我想这不仅是在点明一种核心思想,更是一种真实的表现。在那个年代,确实有许多的人都不明白革命是为了什么。当然,不同的人对革命有不同的理解,但他们的本质是一样的。秋瑾说革命是为了给天下孩子造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林觉民说革命是替天下人谋求永久的幸福,孙中山说革命是让社会进步的理念从此深入人心。说到底革命都是想让我们这个国家的人民活得有尊严、活得幸福。所以孙中山一直在海外寻求革命的资金资助,一直为国内革命费心尽力,所以黄兴以及他们许多人总是奔赴革命第一线以生命为赌注,赌一个民主共和的未来。战争最终算是胜利了吧,但革命并不是战争胜利了就结束了的,那不是革命的目的,革命是要让中华民族真正的屹立在世界的东方。看着电影,心里却觉得堵着了,明明可以将民主共和的观念继续下去的,革命果实却被袁世凯窃取了,这不是可惜,而是为曾经牺牲的那些年轻生命哭泣。
有时候总在想那句话,“善始者实繁,而克终者盖寡”。有一天我发现我倾尽全力去做的事,却在某一个地方无法继续下去了,我是该选择放弃呢,还是固执着不肯离开。看着辛亥革命的革命成果落入为一己之私之人手里,满满的是些无奈,是今人对那个时代那个政治走向的无奈。那时我仿佛就懂得了,不管有多难,不管要用多少时间,我都要去闯,即使遍体鳞伤也是不回头。因为我知道了,如果我不去做,将来必定后悔。唾手可得虽是好,但也失去了过程中的辉煌;费尽心力虽说付出了许多代价,但总是有人感动于用泪水和汗水换来的成功。有人说人生最珍贵的东西不是已失去和未得到的,而是现在正拥有的。我现在正拥有青春,怎能将它闲置任凭它失去、任凭一切得不到!
后来战争结束了。人们都说战争残忍,却少提及战后场景。《辛亥革命》中有两次为革
命者收尸的场景,赚得许多人声泪俱下,仅是画面制作精细真实的结果吗?肯定不是。战后的大地,生命如同草芥弃于斯;战后的空气,凝结着血腥静于此;战后的人心满是苍凉,寻找着鲜活的生命,哪怕只有一丝微弱的呼吸。贴近他的面颊感受体温、感受呼吸,贴近他的胸膛感受心跳,她们不在一个已死之人身边停留太久,因为总是要寻找活的希望,生命有时候需要与时间赛跑。那些真实的画面只是给了我们一个触动心弦的机会,它让我们想起那些牺牲在某一片寂静山区寂静原野上的人们。于是我们感动了,我觉得是对生命的敬意,总认为生命不该这么轻易就失去了。不管革命的目的是为了什么,革命总是需要命来填的,不管是效命于清王朝的兵士还是为革命献身的烈士,都不希望这样就逝去了。他们都年轻,都有没看完的世界,都有割舍不下的亲人,可是对立的立场总是要用死来打开僵局。我们今天很少有战争了,却不得不悲痛于那个时代逝去的生命。
说到生命总免不了敬意与感伤,它总在也总要离去。我生活在和平年代自是将生命看得很重,其实任何时候人们都将生命看得很重,只是有的人找到了他认为的比生命更值得追寻的东西。曾经一位革命烈士写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表现出对革命的坚持,对自由民主国家的不懈追求,至死不动摇。我明白了信仰是一股强大的力量,难以摧毁。有人便也说道,一个民族有信仰它就不会倒。我想是信仰使所有人团结到了一起,为一个共同一致的目标奋斗,甚至献出生命。新中国的成立不正是如此!
《辛亥革命》里让人不得不提的一个镜头便是那一封封的绝命书,不管是写与谁的,不管是以何种形式来写,我都只能想到一个词:气节,这便是每一个青年的气节。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一念之间是大丈夫,一念之差便是愚昧。在这里,他们是为了革命,但我并不想在此言此,我只想说说写下绝命书那一刻的勇气。我只是不明白,真的可以将生死皆置之度外吗?人是感情动物,想到死时仍会不自觉抽搐吧。我能理解的就是朋友义、兄弟情、国家难冲淡了他们对死亡的恐惧,只带着人间温情去为那个未知的结果奋力一搏。每一封绝命书都是一颗催泪弹,戏里戏外无人幸免,这时候眼泪代替了一种崇敬之情。所以很多时候,眼泪无关风月,只为那一刻感动。
电影收场了,人生并没收场,相反是一个更清晰的开始。于战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于革命,我们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于青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于历史,奋发今日功,不忘昨时耻。
为情,千万珍重己身;为义,千斤不皱眉;为人生,千语作一言,时光静好。
昨日不可追,唯有铭记;今日风雨息,应当自由前行;不看明日风景,拥有今朝。
第五篇:辛亥革命观后感
辛亥革命电影观后感
观看完纪录片《辛亥革命》,我又想起了清政府的懦弱无能,想起了闭关锁国,想起了那些屈辱的历史。国门被轰开,主权被践踏。而正是由孙中山等人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封建帝制,翻开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
辛亥革命吸纳了当时几乎所有的中国先进分子,他们献身革命,同时也在革命中接受教育,不断修正改变积贫积弱中国的想法。孙中山作为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与当时的志士仁人们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尽管1911年的辛亥革命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悲惨境遇,但是它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扫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消灭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袭的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主革命,它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它使中国人民在思想上得到了一次大解放,同时也刺激了中国经济,它始终是利大于弊。
辛亥革命在清政府的强压和帝国主义国家的压迫下,取得了重大突破。当时革命军面临着武器不先进等问题还能取得突破说明了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如果当时清政府的君主开明圣贤,能做出明智的选择,实行改革,使中国成为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何乐而不为;他们为什么不这样做呢?因为当时没有人才,人们被书本儒化、钝化,意识不到当时清政府重农抑商,闭关锁国。导致大门洞开,金银大量流出,圆明园被毁。当时统治者也太迂腐,他们不重视国防能力,只在朝野上勾心斗角。他们以为中国地大物博。一次战役成功了,就忘乎所以,而不分析为什么成功,连续失败也无所谓,用赔钱割地来保全自己。他们为了利,加大赋税,对帝国主义者惟命是听,对人民不停压榨。想尽一切办法来讨取帝国主义者的开心。会有辛亥革命,清政府会破灭,封建制度被毁,这全部是必然。
正是以孙中山为首的志仁人士,他们保护了国家,保护了人民,使人民不在愚钝,让各种思想在人群中散步开来,正是有了这些思想,才有了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声的成功。因此它是值得纪念的。
光阴弹指间,辛亥革命已过去了一百周年,这一百年来,风风雨雨,点点滴滴,都将被人们铭记,一百年前,中国是一只生病的雄狮,可一百年后,中国生病的雄狮雄起了!中国强大了!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中国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