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先辈的嘱托》有感:读党史、谈理想
读《先辈的嘱托》有感:读党史、谈理想
翻开这本放堆在课桌里足以半个月的书——《先辈的嘱托》。令我惊讶的是:它并不是我一开始以为的一本很乏味的书。纯朴的文字,却拥有龙卷风一样的力量,唤醒了心底沉睡的灵魂。
印象最深刻的是左齐将军。“在一次北上作战中遭遇敌机轰炸,左腿负伤,在没有麻醉的条件下用剃头刀做手术,取出了腿中的弹片,流出一大盆浓血,这在反围剿的战斗中是常有的事。”看到这里的时候,我不由自主的摸了摸自己的耳洞,现在想象那场面都感觉后怕。当时看到器皿上的空心针将要在我完好的皮肤里插上两个孔时,像奔赴死场一样的恐惧。想到这里,我无法想象左齐将军在面对那冰森森的剃头刀,需要多大的勇气?“流出一大盆浓血”浓血的背后又要承受多大的疼痛?但这样的事竟然是战斗中常有的事,我一想到那触目惊心的画面,就感觉整颗心脏都拧成结了。
1935年10月,他经历了被“左”倾路线错打乱判的痛苦,还坚定的说:“我不能因为受了委屈就不革命了,死我也要跟着红军走!”这是没有任何怨言的。
1938年11月的一次战斗中,他因为右臂中弹止血带绑得太紧,坏死的右臂不得不截去,由于药物紧缺,他为了节约,坚持不用麻药。常常咬紧牙关,额头上滚下豆大的汗珠。
他战胜了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痛苦,学着用左手生活、写字。就因为那颗忠于党、忠于革命事业的火热的心,他竟然挥舞着独臂重返战场。因为好学成习,晚年成了左笔书法家。
这样一位从不提及个人贡献和功勋的独臂将军,在他遭受疼痛的时候,让我整颗心颤抖;在他咬牙战胜痛苦的时候,震撼了我整个灵魂。
起初,听到一些关于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我还无法理解。到底是什么让他们这么不惜生命代价。可能仅仅只是为了有饭吃有田种的最低目标。所以可以舍家纾难,英勇献身。如果没有理想的力量,我们现在的生活就是另一番景象了。先辈们的事迹,让我深思了很多。
可是现在,“你的理想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往往是一段沉重的沉默后紧接着“不知道。”也有人让自己的理想变成了空想,然后用“现实很残酷”来给怠慢给混给不努力找理由,最后慢慢的消失在生命的足迹里,无影无踪。
拜金主义的理想,毫无疑问是“钱”,当然,有人认为“钱”可以作为一个理想。我记得我绘画老师曾经跟我讨论幸福是什么的时候说:“我以前的理想就是钱赚得越多越好,后来我发现,钱固然重要,但在现在的生活基础上,解决温饱一般已经不是问题了。那么最缺的不是钱,是精神生活。……”
就画画而言,现在学画画这门专业的学生接踵而至。但大多数人只是纯粹的为了考大学加分,然而每天画的时候都还会担心最后自己的水平能不能加到分,继而成为了一件痛苦的差事。事实上,越是这样越拿不到分。因为没有精神存在他的画里,只是一味麻木的动手,临摹着别人的画,按部就班。相反的一类人,他不是为了步入大学去学画画,他只是简单的因为发自内心的喜欢,他画出的是自己的感情。那是用脑画画,和前者是完全不同的。又有多少人像“用手画画的人”一样为了生活而生活着?
与其花更多的时间在追求物质生活上,不如停下来想想:我们生活是为了什么?怎样让生活变得有意义?
现在没有理想没有信仰的人,包括我自己也是这样,我怀疑是不是生活太过安逸?让我不禁想起几米一张漫画《伟大的善忘》旁边配的文字:“你问我为什么站在水里?太阳都出来了为什么不脱去雨衣呢?我怕大家忘了昨夜淹水时的痛苦,所以必须时时提醒大家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我们也会悔恨自己。但只喝了一杯热咖啡,就轻易忘记了过去的苦难,这究竟是幸福还是悲哀?”如果继续这样没有理想没有信仰的生活,我想那一定是悲哀。因为这样不仅浪费了生命,社会同样也会走向沉沦和没落。
所以,我们应该幸庆我们生活在这样和平的环境里,更要铭记我们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光辉人生。从他们具有的牺牲精神,找回我们的理想,并为之奋斗。现在所说的奋斗并不是需要我们抛头颅、洒热血,上刀山、下火海。奋斗就是《舌尖上的中国》里拉面师傅和做馍馍的老汉,他们喜爱自己的工作,认真做到最好。一个人,不管他聪明的程度有多少,只要是足够踏实和努力,把本职工作能踏实的做到极致。在想要放弃的时候,想想先辈们是如何战胜困难的,更何况,我们所面临的困难不及他们的千分之一。拥有理想的力量,我相信再坎坷的路都不会太难走。
《先辈的嘱托》,在我生命里,是一份珍贵的礼物。
第二篇:读党史有感
从1930年11月到1933年3月,蒋介石政府对中央革命根据发动了四次围剿战争,从国军和红军的实力对比来看,国军占有绝对的优势,依常理而言,其胜利几乎只是个时间问题。但红军依托根据地,利用有利的群众条件和地形条件,实行战略退却,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进行运动战、速决战、歼灭战,着眼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等正确的军事指导思想,连续取得了四次反围剿作战的胜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范例,并初步形成了红军作战的基本军事原则。
为何在常人眼里看来必败无疑的战争,却以完全相反的结果真实地发生了呢?同一场战争在不同人的眼里呈现出如此之大的差别,主要的是由于人们对于战争的认识水平相差极大。在常人眼里,战争的胜负主要取决于军队人数、武器装备、后勤保障等因素,由此自然得出军队人数多、武器装备精良、后勤保障完善的一方会胜利的“常识”。然而影响战争胜负的因素却远不止这些,比如军队士气、指挥官的战术运用、军队的机动性、群众的人心向背等等,只有全面认识和掌握了战争的规律,并根据客观条件灵活运用,才能创造违反“常理”的“奇迹”。由此可见一个“常”字,片面已在其中了。事物的本质和我们认识到的表象之间有一条鸿沟,如果仅凭肤浅片面的认识就认为自己已经掌握它的发展规律,凭主观意志去指导实践,违背客观规律去做事,就会犯错误,这也正是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归根到底一句话: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那么什么是客观规律?一言以蔽之: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客观规律不是生硬的教条,不是刻板的成规,不是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万金油式的几句话,而是大自然中排除人的主观意愿及感情色彩后,事物发展的本来面目。明代理学家王阳明的“存天理,去人欲”正是要人们抛开世俗的经验观念以及是非标准,客观地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
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成千上万的经验、名言、警句,但其中能称得上真理的却是微乎其微,为什么?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和一系列相关因素发生关系,正是由于这些“相关因素”的复杂多变,导致了很难有放之四海皆准的所谓真理。
要认真地认识对象,就必须把握和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媒介”。虽然我们绝不会完全地做到这一点,可是通过要求全面性,将使我们防止片面,防止僵化,减少错误。
怎样才能全面客观的认识事物,发现其客观规律呢?人对于事物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实践活动,逐渐的了解自然的现象、性质、规律性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一切这些知识,离开实践活动是不能得到的。
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它的形式,如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科学研究、艺术、战争等。人的认识,不论是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都是一步一步由低级到高级,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达到了认识的顶端,才能够对某一事物或者现象做出正确全面的认识。
“知”与“行”向来是不能割裂开来的,未经过“行”(即实践)检验的“知”只是片面的、肤浅的了解,真正的“知”是经过了实践检验而证明是正确的真知。
第三篇:读党史有感
读中共党史有感
今年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1月11日,经党中央批准,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写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已正式出版。这是一部权威、全面、客观、真实展现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共产党29年风雨历程的著作,是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作为当代中国社会一个十分特殊的年轻群体,我们出生在80后,成长于90后,求学于00后,由于成长的每一阶段都处于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们对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有特殊的感情和认识。80后是一直亲眼见证着当代中国在改革开放后日渐发展崛起并与之一同成长的特殊的新一代,是幸运地成为沐浴党带来改革春风的一代,享受共产党正确政策所带来丰硕成果的一代人。饮水思源,今天是从昨天走过来的,只有全面地认识过去,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现在。对于没有亲身经历过党领导中国人民翻身闹革命的血雨腥风、枪林弹雨,也不曾亲眼目睹党是如何带领中华民族从一穷二白的新中国成长为一个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富国强国,很难理解党是如何由暴风骤雨的革命转向全面社会主义建设的,以及党是如何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了各种曲折与磨难而前进的?这一连串的问题长期困扰着我们。
一以29年间形成的时代精神锻造我们的品质
从新中国成立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29年,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集体和英雄模范人物,凝聚成了伟大的时代精神。诸如体现高度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乐观主义、国际主义的抗美援朝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爱国、创业、求实、奉献”,“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爱憎分明”、“言行一致”、“公而忘私”、“甘当螺丝钉”的雷锋精神;“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以及其他精神等等。
80后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之中,没有像自己的父辈那样经历那么多艰难的岁月,身上存在着许多毛病和缺点,如:缺乏爱心、不懂感恩;缺乏责任感、自私自我、享乐主义、缺乏诚信、浮躁、急功近利等等。很多人据此就预言说,80后是”垮掉的一代”,”最没责任心的一代”。
因此,对广大80后青年而言,《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了解党所走过的艰辛历程,并真正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爱国主义教材,今天我们学习
党史,就应该继续接受这些先进集体和英雄模范人物事迹的教育,继续经受这些精神的洗礼。虽然时代不同了,社会已经转型,但这些先进集体和英雄模范人物永远不朽,其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仍然会给我们教育、启迪、感动和激励。
二 以29间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激励自我从新中国成立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29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人民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无比自豪的空前的巨大成就:首先,迅速医治了战后中国的满目疮痍,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建立起了各级政权;成功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革。在初步探索中国自己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了很大成就。其次,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思想理论、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建设、人民生活和国防外交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此外,还创造了许多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如制造了第一架飞机、生产了第一辆国产载重汽车、第一台东方红拖拉机;第一次向全世界自豪地宣布我国需要的石油可以基本自给;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爆炸成功,震惊了世界;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还有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首次培育成功强优势籼型杂交水稻,令世人刮目相看。
80后一代成长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期,面对不断变革的各种制度,面对涌入我国的大量新鲜事物,对前途存在着一定的迷茫性,对生活有一定的叛逆性,还有的青少年思想中存在着严重的崇洋媚外思想。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可以使80后青年深入了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奋发图强建设祖国的29年辉煌历程,能够以这些生动的事实、伟大的成就培养80一代以祖国的历史为荣,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情怀,并将这种炽热的情怀转化为具体的爱国行动,并使之成为激励自我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
三以29年间的经验教训看待未来之路
从新中国成立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29年,中国共产党走过了一条波澜起伏,辉煌曲折的道路,其间有成功的方面,也有沉痛的教训。成功方面,29年间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从基本国情出发,正确判断把握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使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完善适应于生产力的状况,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社会内部大量存在的不属于阶级斗争范围的各种社会矛盾;按照民主和法制紧密结合的要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重视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
和科学文化素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依靠最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要准确把握时代特点和国际形势变化,制定和及时调整我国的外交战略,积极创造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外部条件;高度重视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反方面的教训主要表现在:一是我们党执政时间还很短,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二是党内的民主制度不完善,民主集中制原则逐渐遭到破坏,党内存在着权力过分集中,家长制、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个人专断、个人崇拜等现象。三是革命胜利后,党和党的一些领导人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骄傲自满情绪,出现了脱离群众的现象。四是在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对国际形势作出了不准确的判断和过度的反应等等。
当前,我们党和国家正处于新的历史机遇期,要实现全面小康,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需要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而80后正好处在人生之中最好的年华,国家发展的机遇期也为80后登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舞台提够了广阔的空间,历史的接力棒业已传到了80后的手中。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国家的繁荣富强,我们使命在肩,职责所在!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今天很多80后已经成为代表中国共产党新生力量的新型党员,日益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如果不
认真学习这段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不将这段历史同自己当前的工作相结合,作深刻反思,我们就无法正确把握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总结,就无法将当前的各项工作推向前进,就会走弯路、走错路。
第四篇:读党史有感
读党史有感
501班邹榕45号
今年,是建党九十周年,为了多了解一些关于党的故事,便读了一些
关于党史的书籍,如《毛泽东传》、《刘少奇传》、《邓小平传》、《周恩来传》、《李立三传》等。
九十年的历程,九十年的奋斗,九十年的期待,九十年勇敢而艰难的承诺,当再一次回顾历史,我们不禁想起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是我们老百姓的支柱,九十年历史的变迁对于共产党人这不是序幕的结束,而是辉煌的开始!
反思我们共产党的发展过程,我觉得我们共产党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经得起失败,并在失败中不断吸取经验。敢于前进,敢于冲锋,而且这种屡败屡战的精神比别的国家要多得多。要勇于向困难发起冲锋,失败并不可怕,失败是一种光荣,一个经常失败的人一定会比一个重不失败的人强,因为他勇于创新,勇于突破。好比像学习,在学习上失败了,但这并不代表你会永远的失败,只要你敢于在失败中爬起来,并吸取这次失败的教训,也许你会从此开始迈向你生命中成功的第一步。“只有经历失败,才能走向成功”这句话终究在我们的中国的身上灵验了。
毛泽东主席小的时候酷爱读书,而这个习惯让他在当上主席的基础上,搭上了一根支柱。而当毛泽东当上主席后,他依旧每天抽出点时间来阅读书籍。现在我们的科技有了很大的发展,大部分孩子们现在有时间就看电视,玩电脑,很少有孩子有时间就自己看书。从这两个现象可以看出,我们先在的生活是多么的美好,而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不都是先烈们的英勇献身和多少人民的鲜血换来的吗?所以,我们不但要知道这美好的生活是来之不易的,还要时时刻刻惦记着那些为我们中国壮烈牺牲的所有人民们!
在此,我代表我们所有的孩子们,向革命烈士们和献身的老百姓们表
示感谢:“谢谢所有为中华牺牲的人们,是你们的汗血,建造了现在的幸福家园;是你们的呐喊,创作了动听的红歌;是你们那坚定不移的精神,搭成了这坚硬的万里长城!由衷的祝福、感谢你们!
美丽的党史故事,英勇的人民,幸福的生活,变成了一个永恒的历史!
第五篇:读《理想》有感
七年(6)班陈姗姗
理想,我们每个人都有。理想,是我们的好帮手;理想,是我们的朋友;理想,我们是你的“粉丝”啊!理想,是你促使我们向成功迈上一大步,是你让我们飞向我们理想的天空。《理想》这篇文章作者是流沙河,主要说明了理想对人生,对社会的重要性,号召人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坚持不懈地为理想而奋斗。当我读到“那时妖魔在考你的坚贞,理想被扒窃了,不必哭泣,快去找回来,以后要当心!”这句话后,我感悟到了如果去追求理想的信念被动摇了,理想就会被扒窃。告诉我们要视理想为生命,切莫失去。我又想了一下,觉得自己也很容易被动摇。有一次,老师在讲课,我在下面想:将来我能做一位老师该多好啊!所以我下定决心做一位负责任的英语老师。到了第二天,我上英语课时,觉得英语题目很难,想到以后教同学做英语时,也不知怎样解释给同学们听,想着想着,觉得数学挺容易,就改变了理想,将来要成为一名会计。上数学课时,觉得奥数题很难。也改变了理想,将来成为大学生,最后觉得每科都很难,也不知道自己的理想是什么?直到我看到《理想》这一课,知道理想就像生命一样重要,不能没有理想。理想是我们的朋友、帮手,是理想让我们走向成功的道路。点评:语言表达准确,收获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