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体会[本站推荐]
中国传统文化《弟子规》学习体会
增城市广播电视大学张学勇
本学期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争做学生的人生导师,特收了15名嫡传弟子,自己也悟到了好多做了的真理。
《弟子规》总序开篇是这样教育我们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其中的 “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而亲仁”、“余力学文”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系统,其核心是做人的“道”和“德”,就是通常说的“道德”。“道”是超越时空的大自然运行法则。“德”是教导人类如何顺从大自然的法则,不违背做人的原则。其精髓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伦关系。它教我们如何修身,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次第,不修身就不可能齐家、治国、平天下。第一,入则孝。
圣贤教导我们,要从内心深爱、恭敬、感恩我们的父母,因为对我们恩德最大的,莫过于自己的父母,怀胎的辛劳,生育、教育的付出。父母的恩德,我们一生都无法报的了。我们今天能够有幸认识到这些圣贤人的教诲,就应该首先尽心尽力做好我们为人子之道。
孝养父母: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落实。
1.养父母之身:在生活中孝养父母,恭敬孝顺父母,注意自己的言行是否让父母会伤心难过。平常多关心父母的身体,照顾好父母饮食、起居以及身体健康。当父母生病时,应当全心全意来尽自己的孝道,好好照顾父母,让父母早日康复。
2.养父母之心,生活中要多与父母沟通,让他们了解我们的生活和睦幸福,工作稳定,不让父母担心,让父母放心。在生活中、工作上,多听父母给我们的意见。首先要好好经营好自己的人生、经营好自己的家庭,不断修养提升自己的道德学问,做一个真正让父母自豪的孝子!
3.养父母之志,我们要把孝落实在生活中,要用自己的真心去力行孝道。在生活中,主要是父母对的意见,一定随顺父母的意思;即使父母的认知错误,我们也不能顶撞,要恭敬谦虚应诺,找机会再用善巧、方便的方法,想办法规劝父母。
第二,出则悌。
圣贤教导我们,首先要友爱兄弟姐妹,兄弟团结,多照顾帮助兄弟姐妹,其次出外要友爱朋友以及一切和我们身边相处的人。我们扩大自己的心量,常修布施,在财物上就会看淡,以谦卑、仁爱、智慧之心,言语上就会忍让,广结善缘。以自己的道德学问做周围人的榜样,真诚、恭敬、忍辱以及智慧的善巧来化逆缘为善缘!
对长辈有礼貌,做到长幼有序,处处要谦虚礼让,对长辈要恭敬礼貌,见到长辈要恭敬问候,不可以随便就座,长辈坐我们才可以从坐,说话要注意要声音大小,谦恭礼貌。再把这份存心提升对待所有的父母、兄弟姐妹,就像对待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一样恭敬与爱护,才算是做到出则悌。
第三,谨。
我们要时时刻刻关照自己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就会帮助我们免掉许多坏的习惯,并逐步养成好的行为习惯。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训练:
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做到珍惜生命、充分利用好每一天的时间,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要早睡早起,讲究卫生早起洗脸,刷牙,饭后漱口,饭前便后要洗手等,才能身体健康。穿着要整洁、稳重,适合自己的身份及场合,更考虑家中的经济情况,不讲究名牌,华丽。对饮食不可以偏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可过饥过饱。劝诫子女不要饮酒,对于成人的我们平时也不要饮酒,交际场合尽量不饮,或适当少饮、要坚决不醉酒,平时主要以素食为主。
2.家中以及公司、公共场合,一切物品的排列要整齐有序,用过的东西应该放回原处,才不会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乱七八糟。生活中要求自己行、坐、站的形象要稳重,问候或礼拜长者时要真诚恭敬。走路做事要从容,不能急躁,动作恭敬温和,坐立要端正,时刻提醒自己为人处事、待人接物要真诚、恭敬,要做到谨言慎行。
3.我们要“敦伦尽分”,一个人要懂得尽到自己本份去完成人生,完成使命。处处为他人着想,进入别人房间先敲门,报上自己的名字。不要进入容易发生争吵打斗的场所,以免受到不良的影响。借人东西时要先得到同意,不问而拿走,那和偷没有两样,借东西要注意及时归还。
第四,信。
“凡出言,信为先。孔老夫子说“人无信不立”,一个没有信用的人很难在社会立足。在现在这个普遍没有信用的社会,我们要立志做圣贤,做他人的榜样,去
掉以往的虚伪、不诚实,以诚实守信,仁义道德来处世,来感化周围的人。
只说好话、有益于人的话,修改掉一切不好的口头语,市井秽污之气。在没有见到事实真相之前,不轻易发表言论,不论人是非,一旦承诺,就一定要守信。说话的语气、速度要适中,见到他人的善事、善行要赞叹学习。
衣服饮食都是次要的东西,唯有技艺以及德行才是立身之本,要时刻提醒自己,每天修善、积功累德,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学问。以圣贤为榜样,看周围的人优点来学习,时时提醒自己,以别人为镜子,看到别人的过失,要马上反照自己,是非也有类似的习性或其他过错,有则一定要改,时时提醒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德行和修行。
听闻别人对自己批评指正,要欢喜改正,听到别人对自己的赞叹称誉,要关照自己是否真的如此,要时刻谦卑、如履薄冰,努力修善,不可有丝毫的自高自大。
对于自己的以前坏习惯、不良习气,要发羞耻之心,做错了,不能故意去掩盖,如果故意去掩盖,是增加了一个新的恶行,会污染自己的人格、遮蔽自己的智慧。
第五,泛爱众。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天地万物因为仁爱而生生不息,世间因为仁爱才能和平共处。纵然是现代这个以物质、功利主义的时代,众生因为愚痴贪爱、自私自利而迷惑颠倒,但是只要有真正德行的人,来以身作责,来教化,人们也是容易觉醒和向善的。
首先,我们要以古圣先贤、大善知识为榜样,从基础开始修行,以孝敬友爱、德行仁爱为准则,身体力行,自己修好,别人才会起而相仿,从而带动周围的人,移风易俗,教化一方,促进社会和谐。
在现实生活中处处以恭敬、谦卑为原则,做到不自私自利。不去巴结富人,不看不起穷人,以平等心待人接物。对于妻子、朋友、物品要做到不喜新不厌旧,珍惜自己的妻子、家庭、亲人、朋友,对新朋友或事物不贪恋。别人没有空闲的时候,不应该用事情去打扰他,朋友内心烦乱的时候,应该给他一点时间和空间,表示一下关心,不要去话去打扰他,这些都是我们在为人处世中应该注意的礼貌和原则。
其次,要善于守护自己的口业,在现实生活中,不说人是非,不揭人短处;只看别人的优点,不看人的缺点,以善心力行做到隐恶扬善,能修好自己的德行,则
能以自己的行为唤醒他人的惭愧心。
圣贤教导我们,对于不能劝说的人,而去劝说,是自己失言;对于应该劝导的而不去劝导,是自己没有尽到亲人、朋友的本分。圣贤教导我们善巧的方法,“扬善于公堂,规劝于私室。”在人多的地方赞叹他人的优点,能鼓励他人更加向好处发展,劝化要顾及到他人面子。劝人也要先观察对方对我们的信任程度,以及是否能接受等,要有智慧去辨别和选择正确的时机,用对方法。
在现实生活中,我要时刻提醒自己,时时反观自照,每天反省自己。与人相处,要多布施、多给予,惜物惜福,修福修慧。要求别人的事,要自己先做到。要时时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能要求别人去做。时刻记住别人对我们的帮助,找机会报答,和别人的怨恨,要尽快化解掉,忘记别人的过失。对待不如自己的人、下属,贵在自己行事端正,仁慈而宽和。这样别人才会真正佩服尊重我们。
我要努力学会去从真心里爱别人,“看一切长者如自己的父母,视一切平辈如自己的兄弟姊妹,看一切小辈如自己的孩子。”我要不断历事炼心、不断努力。仁慈、悲悯一切众生,是圣人、菩萨的境界,我要从弟子规的基础开始,从做一个标准的好人开始,立志向,学圣贤,做菩萨。
第六,亲仁。
社会中,人们的迷惑有深浅不同,智慧与福德机缘也不一样,所以心智高低、德行素质也不一样。现实社会中受到风俗习气影响误导的人多,真正有德行、仁慈宽厚的君子圣贤人少。如果真正有德行的人,人们是会自然对他生敬畏之心。
道德学问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人生的历程上,圣贤教导我们要亲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以他们为榜样,皈依仁慈德行的善知识,跟他们学习智慧道德学问,来不断提升自己,并落实到生活中。
良师益友非常重要,良师可以指点我们正确的修学方向,益友是我们修行路上的好伴侣,相互帮助,相互指正,共同进步!
经常亲近仁慈德行的,跟他学习,会使我们的德行越来越进步,过失也会越来越少。如果不亲近有德行的人,就会有无限的祸害,小人就会亲近我们,如流随俗,作种种的恶性,而不自知,来生必定轮回受苦。
第七,余力学文。
道德学问的增长,贵在力行,落实,我们把立身处事的行为落实生活中,德行都扎好。还有空余的时间,要努力学习经典和圣贤的教诲。
如果只是学习,而不能力行做到,只是记问学问,会增长我们的浮华不实的习气,增长我慢之心,变成一个不切实际的人,对于人生多一些所智障罢了。如果只是遵守教诲,却不能够多读书学习圣贤的教诲,就不能真正明白事理,就容易依照自己认为的偏见去做事,造成了错误还不知道,这是愚痴的行为啊!
我们学习要做到心、眼、口,专一,研究学问要先选择一本书的学习,忌讳贪多、贪快,学习期限要尽量宽松一些,但在学习期间要抓紧用功。功夫到了,不懂的地方自然就豁然开朗了。当我们学习过程当中,有疑惑、不明白的地方,要随时做笔记,一有机会就向良师益友请教,务必要明白其中真实的意义。
其次,我们的学习环境、工作环境、家庭环境,都要做到清净、整洁,写字的时候要先平心正义,写字要力求端正、恭敬,书籍看过以后都要放回原来的位置。对书籍要爱惜,有损缺的要及时认真补好。不是对我们的德行有意义的书籍、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都要自觉远离,以免自己的心智受到污染。
圣贤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我们不应该自暴自弃,要努力精进学习,力行圣贤的教诲,我们只要立大志远,依教奉行,通过一步一步的努力,圣人与贤人的境界,也是我们能够达到的。
通过学习《弟子规》,我认为这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形形色色的大舞台,每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有着不同的角色,而唯一不同的是,无论扮演的是什么角色,都要牢记《弟子规》中的训诫,特别是作为一名教师,更应该规范自己的言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立志:力行圣贤的教诲,经营好自己的家庭,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尽职尽责,全力以赴,希望能逐渐带动周围及当地学习圣贤教育的风气来,为学校的发展壮大做出最大的贡献,为社会和谐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二篇: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体会
传统文化中国学的学习体会
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我认识到:我们现在所说的国学,包括中华传统文化的各方面,例如包括中华各民族从古代到今天的蒙学读物、衣冠文物、习俗、礼仪、语言、文字、天学、地学、农学、医学、工艺、建筑、数学与数术方伎、音乐、歌舞、戏剧、绘画、书法、思想、心理、信念等。国学中包含有大量的社会、民俗、制度、生活世界的内涵,特别反映在历史、文学、艺术、哲学、宗教方面,同时又是中华人文精神之根,是我们民族的终极信念的所在,是安身立命之本。国学是开放的,包含了历朝历代消化吸收了的外来各种文化。
作为传统学术的国学,如按传统图书与学术之分类是经、史、子、集四部,或义理、考据、辞章之学的三路向等。经学是国学中的重中之重,因为经学中包含有大量的社会史的内涵。学习国学更重要的是把握中华人文精神与价值理念,了解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融会的过程,及其可大可久的所以然,堂堂正正地做一个中国人。
今天我们很多大学生与研究生,不知祖国历史文化的一些常识,不知《四书》《老子》《庄子》为何物,更不要说中学生了。有一位博士生寄贺卡给导师,竟称之为“先师”。社会上更是如此。张艺谋是大文化人了,但他导演的《黄金甲》中,周润发饰演的帝王竟对医官说“你的内人”云云不通的话。我们有的大学教师常说“我的夫人”云云,不知“夫人”是尊称别人的太太的。
我们看道德价值与人生意义的层面。现在有些为人父母者如何教育孩子呢?我曾在公共汽车上看到有的年轻父母当着孩子的面逃票、与老人抢座位、骂人,毫不避讳,有的甚至教唆孩子斗狠,打别人的孩子,所谓免得吃亏云。我们本来是礼仪之邦,但我们的留学生或旅行团走到世界各地都会发生不文明、不礼貌,甚至有辱国格、人格的事情。还有一些大学生面对生活贫困、就业压力,或恋爱、婚姻、家庭问题等,经不起挫折、坎坷,极个别人自杀或出现精神疾病,并不都是心理上的病症,根本上还是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责任感的问题,生活的信念与态度的问题。
所以,我们在教育学生时不能以居高临下的不屑的挑剔的态度,轻慢的语气,以先入之见或自己的所谓“逻辑”或文字游戏的方式,横加肢解传统文化,以为西方的从古到今都有理性,完美得很,中国的从古到今都无理性,糟糕得很。他们不是全面理解思想系统及其背景与特性,而是由这种立场或情感出发,抓住只言片语,拉来就打或贬。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及其经典,应有起码的尊重,起码的虚心的态度。为什么其他国家的知识份子不必提出“同情的理解”或“了解之同情”,或没有类似的问题,而唯独我们国家、民族的知识份子必须面对这一问题?那是因为人家没有妖魔化、丑化自己的文明及其经典,没有把今人的责任推到祖宗头上去,也没有单一的直线的进化论、进步观,而我们自鸦片战争以来,把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军事的问题,国势的问题简约化为文化的问题,一古脑儿都要传统文化来负责,要孔孟来负责,又把文化问题简约化为进步与落后的二分法,因此把传统与现代打成两橛。实际上孔仁孟义、礼乐文明不仅不构成中国人走上现代的阻碍,相反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与助力。这种不健康的心态与学风,乃严肃的学术研究之大敌,且谬种流传,误人子弟,贻祸青年。
但是,当前国民对国语、国文、国学,对本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常识还不甚了了;体制内的,从幼儿到博士的受教育的制度安排,基本上是西化的,青少年学习英语的时间与精力大大超过了学习母语、国文的时间与精力,而体制内有关中国历史文化的教育又非常薄弱;如此,我们有什么理由侈谈“国学热”?所谓“国学热”并非真热,其实是假热,只是一些表面现
第三篇:传统文化学习体会
传统文化学习体会
东黄小学
张国青
2010-6-1
传统文化学习体会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显著特征,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丰富的关于融合、和谐、和睦、平和的思想和观念。把传统文化引入校园建设,积极进行和谐校园的建设,在人与环境的互动中感受和谐。没有一个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学生的身心就不可能健康地发展。构建和谐校园,可以使依法治校得到切实落实,各种矛盾得到正确处理,师生员工互帮互助、诚实守信、融洽相处,传统文化中的文明礼仪教育,处理生活中、工作中的关系、礼仪,正是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些难题。农村学校由于专任教师资源配置不到位,致使部分学科不能很好的开展,造成学生接受知识面局限于考试科目而德育、美育教育缺失,对学生成长不利。教师群体是一个特殊群体,思想意识有一定的局限性。职业道德规范约束力不强,在处理学校工作关系、家长关系中,有时忽视了礼节致使问题没处理好还会恶化。而传统文化教育中给我们补上了这些课外的课程,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在学校中开展、弘扬传统文化教育,汲取传统文化精髓,丰富广大教师、学生的精神世界,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弘扬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营造全新育人环境。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吸收”与“消化”,因此,在校园布置一些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内容,营造全新的育人环境,能使教师、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和感染。使教师、学生既领悟了祖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源源流长,又丰富了学校的文化底蕴。我校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一、教师首先学习传统文化,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育人者,承担着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光荣职责。教师的仪容、表情、举止、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都成为学生和社会的楷模。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那会影响到学生,作为班主任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
二、利用课堂主阵地,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我们充分地利用小学语文、科学、品德与生活等科目的教材,对学生进行最直接的历史文化知识的传授与学习,使学生从中积累语言,汲取营养,感悟情怀,浸润思想。
三、开展“经典诵读”,夯实做人根基。坚持晨读活动,增强德育教育功能,定期组织相应的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读记兴趣。
四、利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精神,培养爱国情怀。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的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因此学校充分利用传统节日教育,让孩子们走进历史,了解传统节日的来历与内涵,感悟不同节日中所蕴含的独特的民族情感和精神内核,感受来自远古的温暖和魅力。
五、开展学校与家庭的互动,提高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在学校开展的德育教育如果没与家长的配合,很难在学生心中扎下根基,学校应该经常和家长取得联系,和他们多交流,争取他们的支持和理解,共同教育好学生。
东黄小学
张国青
2010-6-1
第四篇:传统文化学习体会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短短的3天时间过去了,各位老师的讲解却依然响彻在心扉,一字一句,意味深长,引人深思,给人启迪。此次嵩山传统文化教育对我来说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智然老师讲的连根养根,道出了生命的真相,道出了幸福人生的根本,“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多少人留下了遗憾,多少人醒悟时为时已晚。对于身在异乡的我,更是感触良深,想起从小到大父母亲为了我付出了多少汗水,为了我又多少次的奔波努力,而今父母年事已高,自己却不能尽孝在身前,感觉更是对不起父母,真想对爸妈说一声:“爸妈,你们辛苦了!”。
想起小时候自己有一次出车祸,父母三个月在医院陪伴在病床前,连个睡得地方都没有,累了只能趴在床沿休息下,节衣缩食,照看自己,一直到出院,而去年父亲生病住院半个月,为了让我安心工作,一直都没对我说,直到出院还是姑姑打电话的时候说给了我,就更感到自己对不起父母,可怜天下父母心,真想对爸妈说一声:“爸妈,你们受累了,儿子对不起你们 ”。
然而,为了生活,自己今后能做的就是有空的时候常回家看看,经常打打电话问候,默默地在心底祝福你们,希望二老一切安好。现在你们不在身边,我工作的地方就是我的第二个家,我会努力的工作。
《弟子规》更是字字珠玑,句句经典,列举出我们在家、出外、接人待物、求学等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以致于用到商场上,也得心应手。学习之后,我感慨万分,《弟子规》是我们生活的一面镜子,是我们养成良好个人行为的指南,是检验我们道德品质的一个标准,是提高国民素质重要的启蒙教育,也是我们终身受益的良师益友。然而现在能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我感到非常的幸运。它那浅显易懂的文字里却蕴含着许多做人的真理,不仅对于教育少年儿童,更对于成年人在生活、工作、家庭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还存在着素质低下、道德滑坡、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不知书不达礼、没有责任感和事业心等现象。这些人缺的是什么?我觉得缺的就是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弟子规》一书深刻地训导我们如何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生活习惯;如何具备博爱的精神及正确的读书方法等。诸如书中所写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应勿懒;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业毋变;”这是孝道的基本要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显能”。乃为如何友爱兄弟,尊长爱幼最基本的语言及行为规范。另外,书中通过列举生活中最易被视作琐碎的习惯及现象,进而训导我们如何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具备博爱的精神和正确的读书学习方法等。本书中的每一章、每一句、列举的都是生活当中最为普遍、最基本性的习惯和现象,而这些习惯和现象可以说是人人皆知,但有好多人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不是不知道,而是不去做。书中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要因小而不为,良好的习惯都是从一点一滴做起的。
通过学习《弟子规》一书,使我认识提高了。每天应该做哪些事,不应该做哪些事,什么时候应该做哪些事,不应该做哪些事,怎么做好,人人都清楚。也许有人认为这是一本儿童读物,是教育小孩子的和成年人没有多大关系,其实做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每个人都没有理由去抛弃的。虽然时代在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更新,但中国国学博大精深,虽然历时久远,可仍具有极强的阅读价值和深刻的教育意义。我们通过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增强自已的审美底蕴和人文意识都是非常有益的。
通过此次学习,我感到对自已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一次心灵的洗涤,克服平时自己的一些惰性,必须自己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变成和谐的世界。
李越老师的礼乐和谐,小河的故事,更是感人至深,让我们体会到了父母的伟大和父母那为了孩子无怨无悔的深爱,百善孝为先,为了我们的下一代,为了我们的祖国,为了我们五千年的文明,让我们一起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蕴吧!感恩中国古代先贤,感恩他们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第五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体会(定稿)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体会
斗余完小周玫
中华民族命脉传承了五千年,而作为传承的主线,却始终是孝。孝是众德之根,诸善之源,立身之本,齐家之宝,治国之道,是民族认同,民族团结、民族振兴的基础。我们每年的春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其实质不都是在演孝吗?
《孝经》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孝道犹如天上日月星辰的运行,地上万物的自然生长,天经地义,乃是人类最为根本首要的品行。”
“百善孝为先”因为是根本的道理,根本的人伦,根本的共识,所以数千字的《围炉夜话》,抵不过这一句“百善孝为先”的名声。既然懂得了行孝的重要性,也知道了行孝是修身第一步,那么更应该懂得如何去行孝。本次课程教育了我们该如何去行孝“一是养,二是敬,三是谏诤”。
首先,孝敬父母要养父母之身,更要怀着一颗恭敬之心。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就是说现在的所谓孝子认为能赡养父母,就算尽到了孝道,养狗、养马也同样是养,如果我们仅仅是赡养,而不尊敬父母的话,怎么能够把养父母,和养狗、养马区别开来?
今天,很多人对孝的认识仍然还停留在“能养”的层次上,认为只要满足了父母衣食住行的需要,便是孝顺父母了。这是时代的不幸,也是传统文化的不幸。当然,能够满足父母这些需要,尚有可取之处,也算是一种孝行。可悲的是,有些人在这个层面的孝也做不到。其次,孝敬父母要养父母之志。
第一条就是我们需要做到不让父母为我们的健康担忧。“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就是说,我们身上最小的器官毛发,最表层的皮肤都来自父母,就如同父母的身体,怎么敢毁伤呢?
这次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于我,是一次很大的心灵震撼。在这个被西方的风俗习惯及思潮日日侵扰的今天,在这个人人拜金的物欲横流的今天,在这个良心大大地被撕咬被刀割被蒸煮的今天,我们拿什么奉献给我的家庭、社会、国家?
人生不外乎三情:亲情、爱情、友情。因为利益的鬼使神差,我们的友情变得有些刀光剑影了,我们的爱情变得有些呼天抢地了,我们的亲情变得有些捶胸顿足了。马克思说过资本主义社会是个赤裸裸的金钱社会,那我们现在的这个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唉,我无言以对。
引申开来说,对家庭里的父母亲,你为人子一定要尽孝道,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单位的规章制度要尽忠,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要尽责尽能,和谐社会在我们的祖先2500年前的孔老夫子那里早就期望了,老夫子希望的社会:人们和睦相处,国家安定团结,社会是个大同的社会和谐的社会。
而如今,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家庭,怎么做?指望别人还是放下包袱自己从头开始,从当下开始,我们每个人自己心里有数啊!